三资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1:29:30

三资实训总结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商务英语 实训教学 问题 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学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不断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商务英语实训课堂模式的构建,所谓的实训教学是指学校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逼真的工作环境,并以真实的工作经验作为教学案例,来帮助高职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相关知识。在这一模式之中,学生自身能够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训,锻炼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总结工作方法,使得学生在提升对理论知识学习效率的同时,能够尽快的了解就业环境,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着手提升高职学生参与实训的能力与提升院校自身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商务英语实训教学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依旧存在不足,并不能满足高职院校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升与能力的提高。

1.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高职院校相关实训课程体系的本质在于通过多个层面、多个方面会计工作实训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深化。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没有进行相应的优化。对于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的规划,实训课程的课程设计标准不一,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重复交叉的问题,没有做好很好的衔接。

2.科学实训课程教材的缺乏。虽然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材种类与数量繁多,但是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其并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专业的实际需要。教材在编写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商务英语实训课程教材内容较为落后,所包含的知识基本上很难与国家新的法律、新的技术发展保持同等速度的更新,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的发展动态,并且在编写的过程之中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感,存在编写过于繁琐和过于简单的两种极端倾向,这就使得实训课程教学满意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不利于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高效开展。

二、高职商务英语提升实训教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为了切实有效的推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改革的进行,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快速发展,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在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实现教学改革。

1.进行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优化,构建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才的高效培养,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训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各个公司相关部门的基本运作,提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对实训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例如将专业英语、计算机课程以及MBA课程划归到实训课程体系之中,通过这种课程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借鉴外国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进行相关实训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理清实训与理论之间的利害关系,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进行实训教材的科学编写加快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做好国家新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补充,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训教材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增加教材自身的层次感与系统性,通过这种方式的梳理,能够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要极大的丰富教材中业务的种类,使得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技能的提升。

3.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进行工作流程的全面模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流程,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高职院校要与校外企业进行联合,进行合作办学,通过与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拓阔就业渠道,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最主要的就业领域,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实训,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实现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4.高职院校自身必须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教育观念的彻底更新。高职院校要充分理解职业能力绝不简简单单的等同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养成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业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进行全面的养成,为此就需要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进行合理设置,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自发的融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职业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颖.浅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的困境及解决办法[J].中外企业家,2013.

[2]左丽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职业素质 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School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alysis

WU Xiaodan[1], MA Long[2]

([1]Northern Bei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Beijing, 100140;

[2] Beijing Ope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40)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eds of business professionals survey, summarizes enterprises accounting personnel needs and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to reflect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s training methods. Finally, in order to make accounting more in line with the business needs of graduates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professional quality; professional skills

1 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现状

1.1 生源状况

长期以来大专层次的院校得不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专科招生形势一直比较严峻,生源质量不高一直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一个因素。生源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较本科院校分数偏低,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批次在各个省均被安排在较后的批次,所以报考高职高专层次的分数普遍偏低,生源质量不高。这增加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难度。其次,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缺乏,对于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与设想,在这种学习状态下,会导致学生三年的时光浑浑噩噩地流逝。最后,部分新生素质相对较差,给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增加难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完全消化比较吃力,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教师所授内容有所不满,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难度。

1.2 培养状况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特色表现不明显。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向国外学习,兄弟院校之间相互考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可是成果不明显,高职高专教育更多的培养模式是雷同的模式,跟本科教育相比只是在教学过程中降低了难度。其次,高职高专培养模式跟企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这方面做得并不足,一方面是高职高专教师本身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居多,真正从企业工作几年再转行当教师的比较少。另一方面,实训室的使用率较低,实训室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一学期使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实训室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较小。

1.3 就业状况

截至2012 年,全国共有586 家高校开设了会计专业,每年有超过50万的会计毕业生,虽然会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社会仍然觉得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为了实地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北京地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120家企业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和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这些企业设置了哪些会计相关的岗位以及这些岗位对会计毕业生的要求。

在调查的120家企业中,其中民营企业70家,国有企业20家,三资企业16家,个体5家,事业单位10家,国家机关4家。有民营企业67家、国有企业12家、三资企业3家、个体1家、事业单位0家、国家机关1家目前有专科毕业生在岗。各类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给会计专业专科毕业生的比率分别为:60.00%、95.71%、18.75%、20.00%、0.00%、25.00%。

数据表明民营企业是接收专科毕业生的主力,虽然也有60%的国有企业目前有专科毕业生在财务部分担任岗位,可进一步的调查显示这些岗位大多数职工年龄较大,新近几年招入的专科毕业生很少。

在企业的会计相关岗位中,有37.21%的岗位是出纳岗位,9.30%的岗位是会计档案管理岗位,9.30%的岗位是工资核算岗位。这三个岗位占所有岗位比例的50%以上。

2 工作岗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

此次还调查了企业在招聘会计毕业生时最关注学生的因素都有哪些。调查显示企业招聘会计毕业生时最注重的三项因素分别是职业素质、社会实践经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其中企业最关注的职业素质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责任心、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学习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基本能做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尚存在一些欠缺。

调查数据还表明,企业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欠缺的技能是报表编制和纳税申报技能,另外认为会计毕业生欠缺会计凭证编制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这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

此次的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企业对目前的毕业生实际的工作状况不是很满意,企业普遍认为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知识面宽而不精并且不能吃苦耐劳、干事情眼高手低、主动性差等问题。

3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定位

针对上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职业学院要想在众多院校中创建良好的口碑,发挥品牌效应的优势,培养的会计毕业生适合企业需求,必须寻找适合自己学院发展的道路,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根据本校生源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对会计毕业生设置岗位与期望,并且与其他职业院校有所区别寻求差异化发展,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由于会计工作需要员工细心、严谨、踏实,所以目前学生和教师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好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就可以了,更别提管理技能。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会计人才,传统专门负责核算的会计需求较少,所以,唯有提高会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形成本校毕业生的良好口碑。其次,提高毕业生社会实践水平。目前职业院校基本上都在大三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实习,由于会计专业相关专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所以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到深度的实习,学生实习基本上也流于形式,要不然就是在财务部门做一些装订凭证、复印打印相关的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来说,收效甚微,职业院校要寻求会计专业的发展需要探求更适合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方式。再次,提高会计毕业生的取证比率。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生源特点,最低等级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都不高,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含金量尽可能高的会计专业证书是提高会计毕业生就业水平的一个途径。最后,提高会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学校里的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相脱节,使得会计毕业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上手工作。虽然现在学校都配备了基本完善的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等,可实际的实训效果有待提高。

4 具体措施

4.1 修订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校三年时间里安排了很多的专业课程,而忽略了对会计专业学生其他职业素质的培养,针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缺乏的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素质拓展课程。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数据表明,普遍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纳税申报和会计报表方面的技能,电算化软件也不是特别熟练,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实习实训的内容,做到专业技能过硬。

4.2 实践实训安排

不仅高职高专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实习实训对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很多本科层次的院校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家都把实习实训放到了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可是从目前的实际实习实训效果来看,实际实习实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里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居多,作为教师本身工作经验有限;其次,学校实习实训一般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训室建立后一般会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最后,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企业实习很难接触到实质的财务会计相关的工作。针对以上问题,会计专业的培养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1)创新企业实习形式。由于每个单位的财务人员人数都不算多,且均为企业的核心部门,接收的实习学生有限,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实习状况控制上存在困难,这时,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通过企业和教师双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学校要积极探寻跟企业的更深层的合作方式。(2)教师去企业挂职。高职高专教师平时上课任务均比较重,专门利用一段时间去企业工作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考虑利用假期时间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避免课堂所授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发生。(3)校内模拟企业。由于会计专业的特征,要在企业实现深度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达到更好的实习效果,会计专业可以联合本校其他相关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建筑工程等专业联合实训。从创业注册公司,员工招聘到企业日常经营、财务核算、采购销售、纳税申报、年度审计等工作成为可能,同时,使得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中得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双重提高。这种大规模的校内模拟企业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4.3 与会计培训机构合作

之前的调查显示企业招聘过程中,比较看重会计专业的相关资格证书,这对于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基础较为薄弱,自我学习能力差,考试通过率低,这时学校可以与会计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会计培训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同时为会计培训机构提供教学场地,帮助学生提高会计相关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以上几点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几点思考,总之,改变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协同多方面的力量。意识到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将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沈晓宇.“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浅析[J].经济管理,2013(1).

[2] 杜丹.“应用型、职业性”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论坛,2013(5).

[3] 胡琼.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4] 袁江云.改进教学状态提高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J].教改创新,2013(3).

[5] 孔祥银,郝一洁,陈丽琴.高职会计专业/三层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基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教改实践[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企业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25-02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国际贸易一直是热门专业,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输送也在增加。但大学毕业生真正从事国际贸易相关行业的却不是很多,企业需求缺口大,国际贸易毕业学生难以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社会形成一种无效需求状态,究其原因在哪里?

本项目组从企业需求、高校培养、学生思想动态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以了解国际贸易人才这种社会无效需求状态的原因。

一、人才供需结构的调研分析

1.对企业需求方面的调研,我们主要从人才需求结构、人才知识结构、人才素质这三个方面展开,以全面了解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结构状况。(1)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整体情况。在我们的调研中,各类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国有企业中有52%的企业有需求,三资企业中有66%的企业有需求,民营企业中有71%的企业有需求。而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岗位的要求比例也不同,国有企业对外贸业务员的需求有68%,而对外贸管理人员的需求只有17%,三资企业需要外贸业务员的有66%,需要单证员的有33%,需要外贸商务员的有66%;在民营企业的调研中,对外贸业务员的需求达到71%,对岗位要求也更具体。(2)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的企业类型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于:民营企业中13%的企业认为人文基础知识比较重要,8%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比较重要,29%的企业认为社会交往及商务礼仪知识比较重要,55%的企业认为实践能力更重要。而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更加重视对国际商务礼仪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及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3)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综合素质是培养人才的最高目标,几乎所有企业都将人才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放在第一位。在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中,更加看重外在素质。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显示:67%的民营企业都只需要大中专文凭就可以,30%需要本科学历,只有3%需要研究生及以上文凭;而对英语能力要求相对较高,63%的企业要求英语水平达到四级,68%的企业要求计算机能力应达到计算机应用中级;87%的企业会优先录取职业资格证持有者。而国有企业更加重视的是学历和英语水平,其中有73%的企业要求本科及以上文凭,23%的企业要求为大专文凭;71%的企业要求英语水平达到六级,19%的企业认为英语应达到四级,10%的企业表示需要用英语交流。而对内在素质的要求中,我们主要通过和企业负责人交流访谈中来了解:企业在招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将为人处世素养、学习和工作态度作为其重要标准,其重要地位占比分别为61%和47%,他们主要通过和应聘学生面对面交流,简历中所填写的工作经历和参加社团及学生干部活动等情况获得信息。(4)企业有需求却招不到人的原因。在了解企业有需求却招不到人的原因调研中,37%的企业认为是大学生经验不足,3%的企业认为是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42%的企业认为是大学生对岗位和薪金的期望值过高,28%的企业认为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太差。

2.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情况的问卷调查。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目标上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针对重点本科、一般本科、独立学院、职业院校进行了调研。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大多定位于职业岗位的培养,这类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学院和一般本科院校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侧重于国际贸易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重点本科院校则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人才培养目标是继续深造。

教学资源是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本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重要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实验室资源上比较丰富,其中有43%的高校在实习岗位、业内职场人士的指导这两个方面比较弱,而一般本科院校有73%在教学资源上比较完善,不仅师资力量雄厚,有完备的教学实验室,而且还能邀请从事国际贸易的职场人士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3.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思想动态的问卷调查。本项目组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对教学环节的感受,课余时间的安排。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不论是重点本科、一般本科、独立学院还是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国际贸易的了解程度都只是一般,这种态度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88%;在对毕业之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是否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一调查中,91%的学生表示不一定会从事本专业工作,而只有不到6%的学生表示一定会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看好国际贸易这一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忠诚度比较低。

在对学生对专业素养及学习目标的调研中,学生普遍认为外语水平和沟通技巧是影响外贸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社会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学生对教学环节满意度的调查中,重点本科的学生只有12%的学生对本校的课程安排表示满意,一般本科为18%,独立院校为5%,职业技术学院为20%。在对待专业课程的态度上,60%的学生都表示不逃课,且认真听讲。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调查中,40%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毕业岗位实习,25%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实训,23%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仿真模拟锻炼。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呈现社会无效需求状态的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从企业、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以及对网络资料的搜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分析,本项目组发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失衡有以下原因:

1.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针对性很强,什么岗位具有什么知识结构及素质,都是一对一的要求,但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考虑的面要广,一个班四十或五十个学生,需要考虑一些人继续深造考研究生的,需要考虑到企事业甚至政府部门工作所需要具有的知识和素质,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要综合各方因素,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出来什么都知道一点点,却理解得不那么好,这就形成了企业与高校对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不能解决的鸿沟。

2.企业缺乏奉献精神,不愿意培养人才。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一招聘过来就要能独挡一面。显然,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很少时间能参加社会实践,除了本身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各种职业资格证考试、英语及计算机能力测试等等,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也远远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学生需要一个实践平台来锻炼,但是企业似乎不愿意付出这样的成本,毕业生渴望得到这个工作,却达不到企业要求而望而却步。

3.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呈现散而乱的状态。高校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受到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等限制,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教学,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因此局限于理论教学上,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难以走进教室,学生自然得不到社会需要的实践知识。另外学校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来培养专业性人才,大家采用的是“一揽子”形式,将一个专业的学生不管他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都安排同样的教学体系,同样的知识结构,这也主要是老师缺乏。

三、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对策

从以上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原因的总结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国际贸易人才供需失衡。

1.学生一入大学就加强对其专业方向了解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学的专业及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性、不同职业目标的知识结构,以此让学生自觉地尽早确定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尽早有一个职业规划。另外,学校大胆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实习、兼职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将社会实践设置学分,鼓励大家出去实践。

2.高校在开设课程时,同一专业分不同方向,不同方向针对不同的领域,比如想继续深造的,就选择理论性强一点的学科学习,而以后要从事职业岗位的,就选择一些实践性强一些的学科学习。聘请企业专业人士长期走进教室,给学生开设一些实务性强一点的课程专门给企业人士来讲解。

3.根据社会对网络贸易知识的需求,开设一些有关网络贸易、网络营销的课程,将学生在学校利用网络进行网络贸易实战,让学生利用实训课开展贸易的实战训练,解决学校实训课设备短缺的难题,同时学生也寻找到做国际贸易实践的机会。

4.企业发挥其奉献精神,接受毕业学生实习,并无私提供机会给毕业生,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金刚.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5,(05).

[2]方丽,毛小明.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03).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 国际商务 课程改革 思考

一、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的发展超过人们预期。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外贸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行业自律型贸易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外贸企业数量变得越来越大,需要一批懂得涉外经贸业务的新生力量,外贸行业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人才需求的情形来看目前最紧缺的是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我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达七千多万人,但只有8万多人拥有外销员资格证书,20万的货运从业人员中经过正式培训的人员寥寥无几,技能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我国目前是相当缺乏的。目前各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基本上停留在理论上了解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而没有从实际业务中了解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因此,随着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的变化,其培养的内容、模式和方法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其中对国

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质量为方向

人才培养课程计划中要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能清晰的体现出就业方向及工作必须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与就业目标总体无关的课程尽量少开或不开,使得课程精减实用,目标明确。同时结合我国的就业趋势,应在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职业岗位群里的择业和转岗能力。除了培养一般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与人沟通交流和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奠定继续学

(二)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目标应以人才规格分析为前提。因此,课程改革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通过人才规格分析得知,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能力是交易磋商,价格谈判和外贸制单,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在课程模块中形成新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着力强化能力培养。

(三)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适应学生智力特点为尺度

中职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其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建立有利于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时间课程体系。中职学生的主体主要是学习成绩不是太好的,但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和稳定性差、自我调控能力差的特点。因此,课程改革过程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排除学科式的体系课程,重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更适合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三、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中小型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中外金融保险机构,涉外饭店宾馆,外运公司,海关报关行等。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单证填制、报关报检的协助、货运的业务操作、仓储运输、客户服务等范围内。因此,中职校国际商务专业应根据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的新形势,瞄准“大经贸”、“大商务”格局,以“服务市场为宗旨、学生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面向外贸企业、三资企业、中外金融保险机构、涉外宾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外贸制单、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涉外商务、货运、仓储服务、商务咨询等岗位需要的初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围绕职业生涯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适应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就必须打破原有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符合对外贸易工作和服务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项目教学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在“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前提下,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进行有效的衔接,使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并通过专业技能课、案例课、综合模拟实训课,以及进企业实习等推进综合化课程建设。

(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由于国际商务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外经贸企业和相关机构,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有别于普通商业人员的。外经贸企业普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国际商务工作的基本政策、国内外商业法律、法规和惯例,并具有进行国际商务洽谈、外汇结算、商品外销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公关能力,能用外语处理业务。如进行商务洽谈,能熟练地处理商务函电、合同和单证,以及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在专业改革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专业调研为基础,请行业专家参与,按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开发设计课程,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四)畅通市场需求渠道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社会抢手、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沿袭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推行产教结合的模式,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不是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简单对接,也不能满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应在就业市场、资金、教学、研发及产业等领域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在专业建设中借助企业资金和技术优势及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企业用人要求引入课程改革,实行“以企助教”。在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只有这样国际商务专业才能“与时俱进”,使“进口”与“出口”保持畅通,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 严瑾.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1.1专业调查分析

(1)对企业的调查

2003年底,我们对陕西及江苏、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国有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等单位就岗位分布、应加强的能力、应加强的实践性环节、现在岗位上使用最多的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80份。调查得知:第一,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质量检测、调试维修,其次是生产管理与维护、营销服务;第二,岗位上应加强的能力主要是调试、维修,其次是质量检测、计算机、工艺实施;第三,应加强的实践性环节首先是电子产品制作,其次是电工基础实训、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第四,岗位上使用最多的课程依次是《电子测量技术》、《电子线路EDA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工艺》。

(2)对兄弟院校调研

全国共322所高校开设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90201),其中陕西地区共八所。我系在2004年5月对西安地区部院校进行了调研,主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招生年份、就业情况及岗位分布、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职业能力、主干课程等。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将该专业职业能力分为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信技术应用能力、智能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五个方面;岗位分主要岗位和次要岗位是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专业的办学特色。

(3)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及对兄弟院校的调研,说明在西部院校办此专业有一定市场前景,同时也给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教学计划编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今后二十年高科技发展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理论上研究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各个领域急需大量的信息工程技术员,信息系统管理人才,要求他们既掌握着比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较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一线熟练进行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改造及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等工作。

1.2专业发展现状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后,从2004年9月开始我院招生第一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来,截止2007年共招收了12个教学班级。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有好有坏,我们认真反思其原因:一是生源问题,在04、05级生源中,文科生占相当比例,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动手能力较弱,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二是制定教学计划总体较好,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够准确,特色不鲜明等。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改革

2.1教学计划改革

为了扭转上述状况,电子系及时成立了专业教学改革及建设指导委员会,针对实际充分研讨、反复思考,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制定思路;商讨完善了教学计划的方案:结合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参考其它院校同类专业教学计划,在保持我院特点的前提下,调整并制定该专业教学计划。如增设专业方向的重点课程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删减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进一步加强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及通信技术方面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其与专业培养目标相接轨;抓好专业定位与特色:面向电子信息各生产制造企业,从事电子通信产品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及电子产品的工艺实施、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等工作。使毕业生具有安装、调试、维护电子信息系统、通信和网络系统等设备的能力,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设计、推广、应用的能力。

2.1.12006级教学计划评审

为更好地发挥教学计划的导向作用,2006年7月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06级教学计划进行评审。来自兄弟院校、电子信息类企业的与会专家,从三个方面肯定了教学计划: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定位准确、主干课程到位;理论与实践课程控制在1:1,模块化教学有特色,对该专业选择讲授微积分基础、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的应用数学模块,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实践能力的培训方案非常好,《电工基础实习》、《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突出焊接技术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如加强protelSE、maxplusII、multisim、matlab等工具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调试;课程设置要准确,梯度要合理等。

2.1.22007级教学计划亮点

2007级教学计划以理论够用为度,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模块化教学、压缩课程门数与总课时、前移主干课重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为总思路。按照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制定了专业素质、能力、知识的结构与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课程设置面较宽,使毕业生有更好的业务适应能力,将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分解到各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骤中。教学计划最大亮点就是“校内基础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践+校外生产实习”的信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理念。陕西康佳校企合作办学基地是专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成果;为积极响应“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的十六号文件精神,我们利用现有空房,依托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经验,引入企业生产线,模拟企业化模式生产小型调幅收音机是该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践”的重要体现。

2.2师资队伍建设

2.2.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主要是坚持“一个关键,一个重点,一个优势”的方针。一个关键就是加强教风的转变;一个重点就是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一个优势就是利用青年教师多的特点,培养一支职业教育观念强的青年教师队伍。师资培训既包含长期的学历提高教育,也包括从事实验室建设、到企业培训,特别是去企业的实践锻炼。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如组织专业组教师外出听取有关专家的学术报告、参加各类短期培训和学术研究班等。暑期去电子类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一月的实践锻炼是信息专业组每个老师的“必修课”,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产品制作工艺,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从而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2.2.2产学研结合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在学院领导、科研处和电子工程系的支持下,我们确立了以电路研究所为平台,电子教研室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型教育培养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以产、学、研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所作的探索主要有三个方面:电子产品的加工与调试、电路系统的研发、集成电路的反向设计,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促进该专业的整体发展。目前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共有38人,外聘教师2人。其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9人,占24%;讲师、工程师、技师14人,占37%;助理讲师15人,占39%;研究生5人、本科生33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8人,占总人数的21%,建成了一支能力强、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

几年来,通过新建、扩建、完善等方式建成了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电路与电工实验室、家电实验室、单片机控制实验室等的5个校内实验室;包括EDA实训室、SMT实训室、PCB实训室、电子装联实训室、综合化实训室、科技创新实训室等6个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四川长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江苏扬中实习基地、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实习基地、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的6个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良好,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不仅为学生实验、实习提供方便,还给学院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开发和推广、设备支持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总结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 顶岗实习 实习模式

珠三角经济发展迅速,外向型经济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且增长迅速。近年来,在政府政策推动下,珠三角尤其是广州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涉外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密集区规划》,到2010年广东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基本建成,外贸出口份额继续保持全国主导地位。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在这个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探索培养外语外贸人才的有效方案,使本专业的发展始终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笔者着重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顶岗实习模式。

一、顶岗实习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毕业前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亲自深入到企业进行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按照学校实习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企事业单位相关实践岗位上进行实践学习活动,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学生顶岗学习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继续,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技能技巧,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走出学校,到单位顶岗实习,逐步过渡到成功就业。

二、顶岗实习的任务与目标

按照商务英语专业方向的业务要求,顶岗实习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企业概况。

2.知道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

3.熟悉具体部门和岗位的业务流程、工作规范、处理方法。

4.熟悉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

5.按照企业要求做、形成职业能力和初步养成职业素养。

6.具备初步的管理能力。

7.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处理工作中突发问题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三、顶岗实习的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顶岗实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以下方面:外贸跟单业务;翻译、外贸企业单位公文的草拟;英文函电的草拟、发送;办公室日常工作客户接待、会议安排、产品介绍、推广;英语教学等。

1.熟悉外事、外贸单位的类型;

2.熟悉外事、外贸单位内部部门的职能分工及各部门间的联系;

3.理解并掌握外事、外贸单位业务流程内容;

4.理解并掌握外事、外贸单位各流程的具体操作和相互之间的衔接;

5.熟悉所在岗位的职能范围和工作内容;

6.掌握外事、外贸单位管理工作的现场控制;

7.熟悉外事、外贸单位部门沟通的控制技巧;

8.熟悉外事、外贸单位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9.熟悉其他实习单位的职能分工及各部门间的联系、业务流程内容、工作内容。

四、顶岗实习基地建设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生产化,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化”指导思想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带来了生产性实训的新思路,推动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广东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对外交往和吸纳外资的主要基地,外资企业遍布珠江三角洲,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多达1500多家,“三资”企业7万多家,对外加工装配企业3万多家,只要国家有适当的政策支持,广东省40多所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和工作内容的拓展与开发,成为企业项目开发的一分子。这样,学生可以在企业培养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应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进一步同已开发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新增一批校企深度合作的实习基地,保障专业进行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同时,这些实训基地能够为专业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和技术开发提供良好的专业平台。力争充分发挥企业生产与学院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以实习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现拓展了7个校外实习基地,应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地的优势,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多下工夫,将学生安排在相关部门和岗位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切实做到“校企相长”。[1]

五、顶岗实习管理

顶岗实习实行“分级负责、岗位管理”的机制,各岗位的职责如下。

1.实习指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负责统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的组织安排和制订实施计划。

(2)检查顶岗实习计划的落实,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沟通处理好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研究处理实习学生的有关问题。

(4)审核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习生、优秀实习报告。

(5)协助党支部、团组织党团员开展政治思想理论学习,搞好党团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团员在实习岗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6)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实事求是地介绍实习点或用人单位情况,及时安排学生面试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审批工作。

(7)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和有关规定,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认真考勤汇总登记,定期进行实习生业务能力考核和综合测评,择优安排或推荐毕业生就业工作。收集顶岗实习学生的就业证明或就业协议。

2.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院系布置的各项任务。

(2)帮助联系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了解单位的情况和实习条件,与单位带教老师互通情况。

(3)通过多种方式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检查学生劳动纪律和顶岗实习内容的执行情况,对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记录。

(4)按照顶岗实习要求、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做好工作记录,及时与上级沟通和汇报工作,认真总结经验,特别要总结典型经验。对所带实习生进行跟踪指导,严格考核,做好学生实习鉴定工作,完成实习任务,写出实结。

3.顶岗实习学生的主要职责

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顶岗的实习员工,具有双重任务和职责。

(1)在顶岗实习期间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做诚实守信的实习的员工。

(2)遵纪守法,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和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按时作息,不迟到、早退,旷工。

(3)端正态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

(4)讲文明、讲礼貌,遵守公共道德、尊敬师长,爱护公物,注意人生和财产安全。

(5)在顶岗实践中努力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任务。

(6)及时收集与整理实习资料,坚持写实习日志,按时完成带教老师布置的作业与任务,顶岗实习结束时,写好实习成果记录并及时上交《顶岗实习手册》。

六、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评定

1.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顶岗实习任务,认真填报并提交《顶岗实习手册》后,方可参加实习考核。

2.考核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顶岗实习鉴定、顶岗实习记录、顶岗实结、顶岗实习安全。

3.实习成绩总评分四等: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上)和不及格(60分以下)。

4.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各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一般设定为8学分。无参加实习经历或参加实习经企业考核不合格者,实行学分不合格,进行重修,同时推迟毕业作业评审时间。

七、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一要大力培养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二要充分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技术平台培养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业务操作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参加实践活动,兼职或搞科研,同时也聘请校企合作的有关人员,为学生讲课。

教师应利用寒暑假进行珠三角地区产业、行业、职业、技术、产品等方面的调研活动,深入进出口公司、外资、合资企业、信息、物流等行业、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鼓励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实训活动,使专业教师真正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及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满足高职教育办出专业特色的需要。

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应结合区位优势进行。各个地区发挥好本地区优势培养实习指导教师,利用好企业资源,为培训“双师”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优化“双师”队伍。[2]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市场无缝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行业企业培养能够工作在一线的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措施。其目的是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在行业企业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有机和系统地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经验、人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3]

参考文献:

[1]陈仙.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1-54.

[2]林伦伦,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复合型秘书;任务式实训;教学

秘书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群体,从国内到国外,从军队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工矿企业,从国营单位到个体经营者,到处都需要秘书。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秘书专业学生就业途径更多的是走向企业,企业要高效率,办公室要快节奏,高效率使老板对“多功能助手”不断渴求,单一型人才的秘书不再得到公司企业老板们的垂青,取而代之的便是复合多能型秘书。有资料表明:人才市场的推荐成功率是8%,而复合型秘书的推荐成功率达25%,80%以上的企业对秘书的要求是复合多能型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秘书专业的师生们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及时适应市场需求,把自己武装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复合型秘书。是否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我们的教学首先需要改革,因此,文秘专业必须突破传统上偏重文史,短缺于管理的知识体系,改变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授课方式。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把我们的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商务沟通能力,掌握秘书理论及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能熟练处理行政日常事务,能够使用英语进行相关业务活动,在涉外机构、三资企业、外贸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业务秘书、行政秘书、经理助理、前台接待、客户服务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逐年增多,而工作岗位却供不应求,公司企业是个讲究效率效益的地方,从各种岗位招聘条件“有经验者优先”上看,我们知道,企业不会给太多时间让毕业生们慢慢适应企业环境,慢慢熟练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在走出校门前就要扎实的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甚至让自己能够随时进入工作状态。针对这样的情况以及新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重视实践,把实训课当做重要的一门课程,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任务式实训教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任务式实训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岗位工作内容为学生真实的创造各种情境来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讨论、合作等方式,真实演练工作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前了解岗位要求,进入职场状态。

一、通过任务式实训教学,为学生营造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对秘书工作有切身体验

我们系统式的实训课是安排在大二进行,通过前期理论教学以及分散式的实训,学生均了解秘书的工作,也做好了心理建设,进行系统式的实训,让学生对秘书工作有了切身的体验。

1、“一对一”方式让学生到学校相关办公室见习秘书工作

为让学生真实的掌握秘书工作要求,秘书教学组的老师根据专业要求,征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给每个办公室分配一名学生去进行见习秘书工作,学生所见习的办公室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秘书岗位工作要求,如院长办公室,部门主任办公室等,他们都是像对秘书一样,要求见习学生处理办文、办会、办事的相关工作。让一个学生对应一个办公室,既能让学生全面的体验秘书工作要求,又能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指导,而且时间跨度相对比较长,会根据办公室对人员的需求,可一个学期甚至是一年进行见习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的去应对秘书工作。

2、根据秘书工作要求,设计实训模块,开展秘书实务活动

相对于“一对一”式见习秘书工作,设计实训模块无论从内容还是时间上来讲,都相对集中。从内容上来说,教师根据秘书工作岗位要求,设计出对应的实训课,比如有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日常接待与席间服务、秘书职业形象塑造、情景模拟等,每一个模块的实训,均到实训基地,在逼真的模拟现场具体的秘书职业岗位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着职业装,以秘书形象来完成任务,这既能诱发学生新鲜、好奇的心理,更能直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实训获得良好的效果。从时间上来说,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材料收集、组队、演练等,到最后进行实训小结,一般会有一个月的时间。这种从内容到时间上都集中的实训方式,会让学生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让自己紧张起来,从而让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二、通过任务式实训教学,为学生营造真实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秘书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尽管不同的企业对秘书能力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从宏观上讲当代企业秘书应具备如下科学合理的能力结构: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交际、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应用能力、较强的创造能力等。企业秘书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博中有专,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一个“专“字,让我们知道,要做好秘书工作,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首当其冲的,我们的任务式实训,就有专门针对“专业技能”而设计的。我们知道,秘书的工作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办文、办会、办事,只要这三方面你做得游刃有余,就是一个合格的秘书,在我们的任务式实训里,“一对一”式见习里,一个部门的领导,他每天工作基本都是围绕着“文、会、事”,这就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去运用她的专业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训模块里,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席间服务、情景模拟等,也都是针对秘书岗位的工作要求而设计的,通过了这些实训任务,我们的学生将学会如何管理办公室档案、熟悉的运用办公设备、如何准备一场会议、如何处理秘书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状况等,这些任务完成以后,每一个学生都将是一个合格甚至是一个优秀的秘书。

三、通过任务式实训教学,为学生营造真实工作场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秘书就是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的人员,而秘书职业素养是指具备与各种类型的上司和谐相处,办事细致,处事谨慎,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工作积极主动并持久,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保密意识。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秘书专业就业方向在企业,企业是个讲究利润的地方,并且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关系,这对我们的秘书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职业素养要求,那就是树立超前服务的自觉意识、具备善于协调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我们的任务式实训,无论是“一对一”模式,还是设计的实训模块,学生要想很好的完成任务,必须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状态,这无形之中让学生有了压力,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见习工作得到办公室领导的认同、让自己在实训模块中帮助本小组很好的完成任务,让自己包括每一个小组成员均取得好成绩,这些压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加强自身的修养,在见习工作中注意提高专业技能,学着如何与领导沟通,如何与别的部门协调工作,自觉保密本部门的工作内容等。在实训模块中,与小组成员一起思考、讨论、合作,在“档案管理”中,会亲自动手排列和编号;在“秘书职业形象”和“情景模拟”中,自觉着职业装,把自己当做一个真正的秘书,形象上的向职业化靠拢,行动上也会自觉的向职业化靠拢。当学生通过了这些任务式的实训,他们的职业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任务式实训教学是一种针对市场需求、岗位要求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式,尽管我们才刚刚开展,但是已经成为文秘专业在实践教学上极为精彩的一笔,学生通过各项实训之后,都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学生的顺利就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就业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于我们文秘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表示相当满意,这些只是我们任务式实训教学收获的开始,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在任务式实训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探索、创新,要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秘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 静.浅谈秘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科教文汇,2008年5月(上旬刊).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教学目标 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国家教育部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经济全球化对高职商务英语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认识上和行为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如何快速提高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师们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英语教师对商英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定位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合理定位为依据,突破校本位观念,充分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通过系统学习与实操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2.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较全面的现代商务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涉外商务活动,以及能使用多种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以培养涉外商务和英语应用技能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点;商务英语专业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三资企业、涉外企业、私人企业,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需要一大批既熟练掌握英语又具有一定涉外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商英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构成凸显了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

3.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分析

所谓“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把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互动结构。其中的理论教学指的是系统学习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是指围绕着职业能力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即培养或锻炼胜任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基于这一要求,商英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3.1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汉语和英语交际能力。

3.2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商务及办公环境的计算机应用理论。

3.3国际商务知识和国际商务操作理论。

4.“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4.1针对性。针对技术员层面的商英专业人才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培养方案。

4.2实用性。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从实际、实用、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课程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和考核体系。

4.3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语言能力与商务技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4.4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教学体系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以及与专业能力相关的综合能力,如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新知识获取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5.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是一项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近年来,我们注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破除校本位观念,增强实践教学,积极尝试。期间我有一些体会,具体思考如下:

5.1科学设置教学项目。

在设置教学项目时,需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设计了包含职业认识、商务沟通等内容的“专业认知实训”,包含商务函电、进出口单证、电子商务等内容的“电子商务实训”等。在教学中加强开口和动手训练,强调能说会做,体现商务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制度,规范本专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较大限度地保证毕业学生至少拥有二到三门职业资格证书。

5.2积极开展校内模拟实训。

在校内模拟实训中,师生共同收集实训教学对象,确定训练材料。教师根据收集的材料设计训练项目,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项目。此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较强的管理与协调能力、高度工作责任心和开拓创新的热情,从而保证实训效果。每周的英语角可依主题设计,诸如“电子商务实训”和“商务实践”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利用实训软件和网络资源,向学生呈现各种仿真的商务环境,引导学生细致体会,反复学习和操练。亦可搜集相关外贸资料进行翻译,熟悉外贸单证的填写和处理,积累相关的行业用语。学院口语实训室的建立,为模拟商品交易会提供了条件,可以根据实际交易会的流程模拟设计,实施教学。

5.3大力参与校外实训。

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实习基地,在商务活动中不断寻找与教学内容契合的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使学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掌握技术要领,完成工作任务。例如,与大型商务酒店或贸易公司进行磋商,在该地建成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在交易会上的翻译、接待、办证等商务活动。提供国际商务、资料翻译等商务服务,训练和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国际商务能力。这里要以“对口”为基点,发挥师生的智慧,开辟更多商英专业学生实训基地。

5.4规范教学文件,实施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

建立完备的教学文件,制订课程和实训的教学大纲,编制实训指导书,安排教学计划,建立技能训练题库。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项工作才能有成效。对于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可推行“5T”教学步骤,即目标(target)、任务(task)、示范教学(teaching)、实操(training)和测试(testing)。在进行每项实训时,教师按照“5T”的教学步骤,确定实训目标和任务,演示实训内容和操作过程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在实训结束时,学生必须进行技能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和实训过程,写出相应的教学总结和效果评估。要不断开放思路想出更多有效的实训项目,为以后的实训教学提供参考。

6.结语

总之,为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要逐步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商务运作和管理的现实问题主动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等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林伦伦,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宋红艳.提高高职英语教学中综合职业能力的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06,(11):108-109.

[4]张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7,(2):54-57.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校企共育 软件开发人才 校企合作 实施方案

我院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实施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贯彻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实现了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企业为学院提供了优良的实训条件和环境,带来了实用的先进的技术,学院也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毕业学生。

一、用人单位的质量评价及反馈意见

毕业生目前就职单位主要是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用人单位对我院校毕业生质量从敬业精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社会礼仪9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对我院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其中对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的总体评价最高。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毕业生所具有的扎实的知识结构、实践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指标方面的表现得到单位的普遍好评。我院在课程设置上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紧跟技术前沿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缩短走向社会的不适应期。

用人单位最看重我院毕业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这几方面的表现。这与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实践、拓展训练等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用人单位一方面建议我院应进一步加强对在校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使学生适应工作和科研需要。另一方面建议进一步实现学院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及时向用人单位人才信息,提供毕业生的资料。

二、毕业生反馈信息和建议

97%同学从事的工作岗位是与自己所学专业密切相关,93.9%同学就职业于目前的工作岗位是通过自己应聘完成。调查显示:同学们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比较满意或基本满意,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主要看重的是工资待遇和未来自己发展的空间。

1.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中采取的有效措施,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其日后的工作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应用技能,而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人才培养的理念密不可分。学生更能了解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项目,从而得到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企业实践、企业案例学习是同学们认为对学习工作影响较大的因素。

2.学生从事专业方向情况。

调查显示:60%以上同学从事java方向,30%左右同学从事cobol方向。cobol方向增设是根据当时的就业市场需求,同学自愿参加集中培训,短期内达到企业要求,同学们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实习期间从事PHP方向的同学,因其就业薪酬较低,目前均已转到java方向。

毕业生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外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作风,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校企共育软件开发人才实施方案

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几年来的校企合作得到了肯定。校企双方专家共同组成了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学院和企业共同确立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华信特色班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规范教学文件,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进行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有计划地进行“校企双师”任教,与企业合作完成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同企业合作进行学院考试、企业考核、毕业考评、职业技能鉴定和毕业生跟踪考核等,最终实现我院的校训:“崇德尚能,学以致用。”

1.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位培养目标是校企合作的前提。

校企专家共同组成的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听取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特点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分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开设课程进行大连华信对日软件工程师课程置换。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实践能力强、满足岗位和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从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不断提升的就业岗位来看,我们的定位是准确的。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校企合作互惠互利长效开展的前提。

2.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

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培养,以利于缩短毕业后适应工作的时间。校企合作办学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了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过程中由校内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学校企业共同构建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施了“4+1+1”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实践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从第二学期末开始的到企业短期实训和第三学期开始的引入企业案例入校,尽早地体验了真实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经历、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压力;通过一学期的深入企业学习拥有了在实际生活中边学习边工作的学习经历;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的信息看,学生上手快,实践能力强,跟他们较早接触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3.充分发挥校企双师在教学中的优势,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和质量。

一方面,学院聘请企业专家,他们将过硬的企业一线的技术和经验带进课堂。另一方面,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企业培训,经企业考核合格取得企业授权讲师认证证书,他们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校企双师团队,他们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受学生的欢迎,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校企双师直接参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编写实习实训教材、开设专题技术讲座、指导学生实践,为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提供支持,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信息。企业双师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架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加深了校企合作的友谊,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质量。

4.改革考核评价,就业三方问责,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质量监控手段。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检验校企合作的成效,重在对学生进行岗位适应程度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对考核方法进行相应调整,对转换课程每学期结课的期末考试,均使用企业题库的试题,考试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执行,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制定考试时间和流程完成结课考核工作,考核成绩将作为就业资格的依据。毕业考核与岗位考核同步进行,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考核成绩合格企业负责就业推荐工作,从制度上保证了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是受企业欢迎的高质量技能人才,以检验校企合作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三资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

据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354名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占比重达84.7%,在大型企业就业的仅占15.3%。而供职于民营企业的占就业人数的81.7%;供职于国有企业的占8.2%;其他10.1%则集中于三资企业。

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省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2%;省内人数占总人数的43.8%。而省内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占该专业省内就业人数的47.2%;而省外则主要分布于深圳、东莞、广州、浙江等沿海省市,占省外该专业就业人数的79.3%。

3.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从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营销、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商务秘书等岗位,各岗位人数分布比例分别为28.7%、14.4%、11.1%、22.8%、12.8%,其他岗位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0.2%。

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1.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企业普遍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经济贸易的基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等四部分知识结构。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掌握熟练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相对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第一线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应注重这一知识结构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充分体现这一知识结构的特点。

2.对毕业生能力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还表明,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要求有较强的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也普遍感到工作中对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的要求高,对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也异常突出,特别是对外营销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应用较多,其应用比例分别达到了25.7%、40.2%、20.3%和10.8%,其他方面仅为3%。另外,毕业生还普遍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处在一种想做却做不了的阶段。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供应商――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月份其了2773家外贸企业的19995个需求职位,包括从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职位,位居行业需求排行第六位,而2005年同期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排行在十五名之外。

中国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人WTO后,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我国外贸业面临了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

根据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2.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6.4%、21.5%、17.9%。

3.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要求情况

据调查分析,对外贸易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非常少,拥有报关员证的人才严重紧缺。统计数字显示,现报企业与注册报关员之比竟为9:1。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增大。加之,国家规定2005年6月30日之前,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对持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更加供不应求。

4.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操作和语言技能。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人员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从事我国各行各业对外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坚持“理论够用。专业扎实,强化技能,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原

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化,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必须要与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强的“粘合性”,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国际经贸竞争的“外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形成具有自我创造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与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结合。属于国际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相对较多,如报关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国际商务师系列考试等。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试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另外,对有重叠内容或教学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中文的理论及单证为主进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外贸函电的内容整合进去。教学中,业务流程的讲解和外贸函电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环节中英文相对应,每一步骤力争和实践环节相符,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需要。

(2)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实施手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以操作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实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信息,或参与社会实践,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注意“讨论式”“启发式”“对比式”“归纳式”等多课程执行方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总结和推广,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富含强大的信息量和直观上的艺术享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体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国际化意识,还须在教学中贯穿“英语”的使用和应用,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应采用阶段性递进的“双语教学”,努力使毕业的学生能较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

3.建立、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实训体系

上一篇:滑坡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编剧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