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综述范文

时间:2023-10-20 01:00:31

人体解剖学综述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1

关键词:解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解剖学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护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一直是感到枯燥、乏味的。解剖学是医学教育培养护生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一门基础学科,里面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内容比较琐碎,对于护生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基础文化就很薄弱,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中会感到困难。根据护生的性格特点来说,他们朝气蓬勃、热爱学习,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会感到极其富有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但是在解剖学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学习,甚至有个别学生不愿参与到这门课程学习中,最终导致老师教学累,教学质量差的效果。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护生专业的学生不愿参与其中呢?主要就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没有吸引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为此,在解剖学课堂上,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护生学好解剖学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与教训,针对如何构建高效的解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出了自己几点想法。希望对今后的解剖学教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请看一些论述探讨。

一、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解剖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以自我为教学中心

在以往解剖学教学中,教师一直处在应试教育教学上,经常以自我为教学中心,忽视学生的存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看成式教学的主体,很多教师一直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只会扼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在学习的工程中会感到疲倦、教学质量下降。

2.学生综合能力不高

很多学生都是有学习成绩不高,无奈之下选择的这门专业,不论是学习还是各项综合能力来看都不高。随着学校对招生生源来看,其整体素质都欠缺,而且整体素质也都不高。主要表现在,这些学生整体综合能力低、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也很差等。这些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目标,所以导致在学习中经常出现旷课、逃课现象。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3.解剖学教材内容缺少针对性目前,很多学校使用的解剖学教材内容来看,还在使用者传统的教学教材,真对于护生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针对性。4.解剖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现今,很多解剖学实验室基础设备设施落后,缺少对护生专业学生的实践指导,从实际实验教学情况来看,解剖学实验室与护生专业学生的学科特色不符,二者没有很好的融合,最终导致未能实现培养护生的教学目标。

二、针对以上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措施

1.明确教学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职业岗位分化发展的结果,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的。基础医学教学侧重强调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的授课。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教师灌输的概念缺乏理解和主动的学习,课后学生机械的记忆重复消极的应付考试,教学效果通常不尽人意。因此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将人体解剖学课程按临床专业课程的应用设置为若干任务模块,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解决具体问题,处理实际任务”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完善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在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拓宽临床应用的外延,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

2.弘扬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措施

一方面要适当激励,因材施教。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帮助其跟上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适时鞭策,在立足“三基”基础上拓宽学生知识面。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首创精神。注重教学活动的反馈,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力求学生的均衡发展。在教学进程中着力构建和谐、民主、平待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人本性,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人文渗透。对于护生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数为女生,故而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教学中应用的各种教具,尤其是各种具有一定刺激性的尸体标本存在恐惧和抵触情绪,甚至可导致极少数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极易干扰和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因而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亲历亲为,用唯物主义者观点正确引导学生克服恐惧、怕脏的紧张心理。针对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地对其加以引导和调整,让学生从思想上放下包袱,从内心深处走出狭隘的、片面的、错误的认,,能够大胆参与教学,充分利用实物标本增加学习的感性认识,增强记忆理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传授这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传统教学中暴漏出来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更要看清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根据护生专业学生生源情况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构建高效解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定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本文对于解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首先对解剖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自己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构建解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很多,但由于本文字符的限制原因,只能阐述到这里。事实上,还有很多有效的教学举措没有阐述出来,希望在今后的此文章描述分析中有更多的同行加以阐述。

作者:宁鹏 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分院

参考文献:

[1]丁自海.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首届护理解剖学研讨会在济南召开[J].解剖学杂志.1997年02期

[2]丁自海,唐茂林,吕青.护理解剖学研究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8年04期

[3]第四届全国护理解剖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解剖学杂志.2003年04期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2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临床应用

一、研究背景

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主要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组成,实验课基本上还是按课程孤立设置,学生按照编好的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学生都是在“接受性学习”,缺乏“自主探究学习”,整个实验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创新性。因此,通过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五年制医学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分别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完成的模式,我们初步尝试将原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进行整合,在前期系统解剖学验证性实验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教学安排,分不同层次、由浅入深提出实验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经老师审核后开始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的新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再由实践操作到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时间安排上,课内课外并重,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部分标本制作的实验内容。另外,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局部解剖学的部分实验进行独立的设计,改变原来的实验依托理论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临床手术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在尸体和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现有的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课程实验、课外第二课堂等实践形式向课外科技创新、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SRT)、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新苗计划等活动延伸,不断丰富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的内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做合一,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内容,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就是要构建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改革

对现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大纲和高等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改革的需求,按照分层式实验教学的模式;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增加实验的开放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

1.拓展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层

在系统学习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穿插讲解对尸体解剖的一般方法、解剖器械和操作方法、基本解剖方法、标本防腐固定法、血管灌注技术、淋巴管灌注方法等实验对学生进行解剖学实验技能训练。课堂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解剖学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撰写,布置学生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使学生掌握解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熟悉常用仪器的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及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内容相互穿插并与临床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结合起来。将实验课内容分为骨学、节学、下肢、上肢、头颈部、脊柱区、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感官、中枢神经系统十一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章节(如上肢、躯干、头颈部等)实验开始和结束都由教师进行15min的结合临床案例的前言和总结的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如何与临床结合。以颈部为例,我们通过和临床医师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把颈部的内容提炼成以下几个问题:(1)简述颈动脉鞘内结构的排列关系;(2)甲状腺切除术时,从皮肤切口到暴露甲状腺依次有哪些层次结构,术中需特别注意对哪些重要结构的处理,为什么?(3)气管切开术选择何部位,到达气管要经过哪些层次结构?(4)左、右喉返神经的来源和走向有何不同?(5)颈部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有何特点?颈部局部麻醉宜选在何处?(6)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有何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对深静脉穿刺有何影响?上课时先由带教教师介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步骤、手术中应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然后将问题一一列出。

3.以创新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该部分实验分为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和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两类。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由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学生独立实施过程,教师全程指导、启发和评价,使学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等各个环节得到一次全面的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比如教师结合某些知识点或关键的实验技术,提供一些与临床联系较紧密且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实验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第一、第二阶段已掌握的理论和的技能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实验,并根据完成情况提交实验报告、实验作品或学术论文。

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形式为:给定有关题目;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子课题等项目。让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实验指导书修改为由浅入深、由验证、综合再到设计创新的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学会正确查找资料,设计综合实验,正确记录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一步作出判断、推理的能力;正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信息已解决临床应用中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借鉴借鉴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进度安排临床病例讨论课,提供相应的病例设计问题和相关的参考书籍书目,让学生围绕病例,通过书籍杂志和网络、用解剖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对临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如常见病的手术治疗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虚拟人、医学仿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校的BB平台、已经建好的人体解剖学PBL教学平台和人体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把虚拟实验、医学仿真实验和临床实践问题想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与创新和临床应用接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将尸体上的实际操作和虚拟仿真、现场授课和多媒体课件、网络化远程互动和掌上智能式平板虚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各种实验教学媒体进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性和常见手术操作的前瞻性,促进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先进的手术操作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3.课外开放实验。在开放性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提前设计的,教师审核通过的实验,也可以完成课外的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自主设计制作的人体解剖学标本制作大赛。开展“解剖学实践大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参加,自由组合,设计方案,拟定操作步骤和程序,在教师和实验师指导下,完善方案,独立完成解剖学标本制作和实验报告。如学生制作阑尾炎手术的解剖学入路。

4.运用先进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实验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同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相结合的做法。鼓励学生实验中有创新。(1)实验报告为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总结能力。此部分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2)以实验考试、考核成绩反映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考核的内容除解剖、观察标本外,还应包括X光片、螺旋CT图片阅读及相关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等)。此部分成绩约占40%;(3)学生设计方案及实施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查阅文献情况、实验设计水平、实验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论文撰写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成绩,此部分成绩占30%。

五、结语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与临床课程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环节,是学生巩固和深化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发现和解决临床应用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从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实验教学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不断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2012年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以创新和临床应用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十二五”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药理学)资助(浙教办高科〔2011〕132号);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3

1 解剖学教学中常用的科学记忆方法人体解剖学是描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功能(系统解剖 学)及局部结构相互位置关系(局部解剖学)的学科,对知识点 的记忆是学习解剖学的基础。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 及回忆等环节。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医学生解剖学的学习 非常重要,只有将解剖学的知识记忆牢固,在后续学习阶段才能 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分析,理解并解决临床的问题。解 剖学中常用的科学记忆方法包括有意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 记忆法、多通道记忆法、精选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 多种方法。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其中一种方法 或者将多种方法联合使用,_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 深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另_方 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其 综合素质。科学记忆方法的使用需要遵循以下3项原则:①表 征化原则,借助于形象直观、容易记忆的表象来辅助记忆;②组 织化原则,根据特定的主题或情节组织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 并将它们与要记忆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以辅助记忆;③联想化原 则,通过联想,把需记忆的新知识与脑中固有的知识结构相联doi: 10.11659/jjssx. 05E015014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基金重点项目(09-2-061);重庆医科大 学教育教学重点项目(JY1404)

2 科学记忆法对解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2.1 注重学生对解剖知识的第一印象,打牢识记基础识记是学习主体产生记忆的第一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 的记忆按照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 记忆。记忆与刺激的强度有关,其始于瞬时记忆,即刺激作用后 0.25 -2 s的瞬间所产生的记忆,此时间段所记忆的信息比较形 象生动。记忆第一阶段为信息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的转变过 程,记忆信息的保持是其转变为短时记忆的前提条件,而特定信 息能否顺利进入短时记忆则取决于这些信息受到的关注程 度[1]。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接受特定信息时,应该充分利用学 生的选择性知觉,先将重要的刺激信息传递给学生,以吸引其注 意力而引起瞬时记忆,并将其转变为短时记忆。笔者在解剖学 绪论的讲授中即强调解剖学在后续学习中的重要性(为通向临 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医学中超过1/3的名词术语来源于解剖学 等),从学习之初就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给予足够的重视,使 教师所讲授的各章节知识点,都能刺激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

对于初次学习的解剖结构,教师遵循记忆的表征化原则,使 用生动直观的表象来帮助学生建立记忆的第一印象。如肛管的 相关结构(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比较复杂,学生对其空间 关系难以理解。教师在讲授肛管时使用紧贴黑板张开的手模拟 该结构:伸直的手指代表肛柱,相邻指根间的皮肤代表肛瓣,指 根间皮肤与黑板间的陷窝代表肛窦,指根及其间皮肤上缘的连 线代表齿状线2],见图1。如此讲授,学生觉得特别形象生动, 记忆效果也非常好。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采用联想记忆法(联想化原则),帮助学生建立从形态结构 联想到生理功能、从基础理论联想到临床实践的思维方法,使学 生意识到,现在所学的解剖结构对其他基础课程及后续临床课 程的学习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讲授胸膜及胸膜腔时, 除对其结构和分部进行介绍外,为加深学生印象,还简要介绍了 胸膜(腔)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并让学生课后思考胸膜腔损伤 (气胸)时,可能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对 解剖结构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能力。在解剖学习进入到一定阶段 时,教师遵循记忆的组织化原则,针对特定的解剖结构或临床问 题、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合适的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 料、撰写综述,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前沿进展都联系起来,对这些内容具有全面的了解。通过上述措施的施行, 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有助于学习的知识从瞬 时记忆转变为短时记忆。

2. 2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加强对解剖结构的记忆保持是指已获取信息在大脑中的储存及巩固过程。信息在 短时记忆环节贮存的时间短,在无复述的条件下仅能维持5 ~ 20 s,最长也不超过1 min;同时,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仅有 (7 ±2)个组块。只有及时的复习和巩固,短时记忆的知识才能 进入长时记忆。根据短时记忆的原理,为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 能进行有效的短时记忆,教师将解剖实验课分为3个阶段:提示 性讲课、观察标本(解剖操作)、小结,各阶段均囊括适量的知识 容量,防止信息超载,以保证学生对讲授的知识能进行有效的短 时记忆。在提示性讲课阶段,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本次课的重 点和难点内容,讲授方式上注意合理的短暂停顿,以保证每次需 记忆的信息量在(7 ±2)个组块内;在观察标本或局解操作阶 段,采用学生相互交叉提问及教师抽查提问的方式,并即时通过 标本结构的观察来验证,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小结阶 段,则将一些分散的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这些 知识的印象。

学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发生相互影响,出现前摄抑 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 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反之,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 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倒摄干扰)。抑制一般产生于 学习2种不同而又彼此类似的知识点时,针对此作用,教师采用 列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而加以 克服。如将上肢骨与下肢骨相比较,指出其异同,以减少干扰; 再如在讲授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时,学生可能会受到之前所学 的输尿管、食管狭窄(3个)的干扰,因此,教师将男性尿道与输 尿管、食管的狭窄列表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进行对比和记忆。 而且,教师也鼓励学生在睡前和清晨等无干扰的情况下复习所 学内容,以达最佳记忆效果。

艾宾浩斯等证实人的记忆存在“过度学习”效应3 ,并且其 “度”是150% ,即学习内容达到初步掌握的程度后,如果再用原 来所花时间的一半进行巩固,使学习程度达到150% ,将使记忆 得到强化,所记内容是最牢固的H。根据该理论,教师让每位 学生自我分析、总结自身记忆的“度”针对解剖学重点内容的 学习,按照增加50%记忆程度的办法实行,克服因记忆度不足 而导致的遗忘。

2. 3科学安排解剖学知识的再认和回忆记忆的知识点在整个材料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可以产 生影响,即位于材料两端的内容易于记住,位于材料中间的则难 以记住,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系列位置效应” 5。为了克服 “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教师在阶段性复习时,打乱教材章节 框架的顺序,借助于提纲网络法,从分散的知识点中找出内在联 系,理出脉络,按照逻辑关系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 知识网络体系。如在复习心血管时,由主动脉穿膈肌的主动脉 裂孔,联系到膈肌的形态、3个裂孔的高度及其穿过的各结构, 将运动、消化等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相关知识通过膈肌联系起 来。这样不仅消除了 “位置效应”的影响,而且将不同的知识点 有机的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不断的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学习后不同时间段遗忘的速率不同,在初学后短时间内 (20 min ~24 h)遗忘速率最高,记忆量快速下降,以后逐渐变 慢,但脑中记忆的信息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果不定期 地再认或复述学习内容,这些记忆信息可能会完全消失。针对 此规律,教师让学生按照先“密”后“疏”的方法进行复习,并采 用课后留习题让学生思考、课前抽查提问的方式进行督促。同 时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设置既包含解剖基础知识又结合临床 诊疗的话题进行讨论,如阑尾手术时腹壁切口的层次、不同神经 损伤表现的定位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叙述,学生回答 不全时教师再给予引导或让学生们相互补充。这样不仅加深了 对知识的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为了帮助学 生复习和提高,解剖学教研室还在学校的支持下,开设了拓展性 解剖学课程H ,将解剖实验室对学生“半开放”。学生根据自身 学习兴趣、未来职业取向等情况,自主提出问题并查阅资料,再 与教师讨论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课外时间),带着问题进 行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和/或创新性实验,即复习课堂学习的内 容、解剖“教学计划外局部”或从事大体解剖科研活动。通过该 课程的开展,将学习过程从课内拓展至课外,从已学的基础知识 拓展至未知答案的创新性知识,所学知识在查阅文献过程中不 断得到复习和充实,使知识的遗忘率降至最低。拓展性教学也 培养了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精神,部分参与的学生在解剖过程中 还有新的发现,目前已撰写并发表短篇报道2篇_。

3结论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4

[关键词]层次解剖;创新性教学;自身比例;定位

南京医科大学姜同喻先生(1917~2007)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般的解剖学图谱或解剖学方法为了显示人体局部孤立地暴露某个结构,而不考虑其结构的相关性,其方法也没有理论作为支撑,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整体的认识。他经过多年的实践,于1954年提出了层次解剖学这一新的解剖学方法和相应理论,出版了连续层次解剖学图谱,并于1955年,在连续层次解剖学的基础上,出版了人体解剖学图谱,层次解剖学理论体系贯穿于该图谱。两书经多次再版,到1983年发行量达到247600册。连续层次解剖学方法和图谱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今天他离开学术舞台已经30年了,提出连续层次解剖学已有60多年,但当今医学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的医疗方法和医学教育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环境下,姜先生的层次解剖学及其他的学术思想有无过时及其是否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中我们探讨层次解剖学特点与当前创新性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的关系,以及分析其与目前常用的解剖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1.层次解剖学理论体系与创新性学习的关系

姜先生在层次解剖标本的制作和解剖学习的过程中均能反映出他的创新性学习方式:如提出剖、查、认、定的科学程序,测、试、透、比的综合技术和三态四性的分析方法。他所制作的标本不是孤立地暴露结构,而显示其相互联系及其功能综合体的结构;他要求学生不是单纯的观察标本,识别结构,而是要了解它们的关联,即通过测量相关结构的角度、距离,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1~4]。例如他制作的上肢附带一侧脊柱标本,其揭示脊柱、脊神经与上肢的关系,学生通过该件标本的学习,认识到上肢的运动或感觉与脊神经及其脊髓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如脊神经经过椎间孔,椎间孔的病变将影响上肢的功能。于是他要求学生在观察标本的同时,测量椎间孔的直径,以探讨椎间孔直径改变将会对上肢产生什么影响的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又如,用相互配套的观点设计头部层次标本,他将头部标本一层层地掀开,又可以一层层地恢复原位,分析每一层的特点。如第3层由面部表情肌、帽状腱膜、面神经和血管组成,这一层相互配套的结构均与面部表情活动相关,面神经支配面肌,面神经损伤将影响面部的表情。为此设计标志点测量面神经的距离,探讨在手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另外通过该层与第1层皮肤和颅骨关系的探查,分析相互附着紧密的程度及其与头皮血肿的关系;面部颅骨层的下颌骨及其相应的咀嚼肌,其层标本主要完成咀嚼功能,通过测量肌与下颌骨的角度,探讨咀嚼肌功能及其功能障碍的机制。这些例子说明,姜先生层次标本不同于其他标本,它既体现了人体相互联系、互相配套的规律,又能最大程度地暴露局部并可使结构恢复原位;启发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的认识到深入的探索,从标本的解剖到如何应用的学习过程。当前由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得重要。为此,结合我们教学实践的情况,探讨新时期创新性教育,强调学生从教学实践中创新,从临床实践中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5]。而姜先生在30多年前就指出解剖学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尸体解剖中找规律,从实践中查问题,这与我们现代教学创新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2.关于四定方法与当前大体解剖学研究趋势的关系

姜先生的层次解剖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他提出的4定观点拓宽了解剖学的研究方法。4定就是定位、定性、定态和定关系,在这里重点介绍他的定位、定态的观点。定位就是定结构的立体方位。因为个体差异较大,他传承中医学术体系提出按照自身比例,定出其结构的相对方位。这种相对定位的方法在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中得到应用[6~14]。他们首先选择相关的标志作为测量的基准点,然后将该局部分成若干等份(方格),对他所要测得的结构在方格中定位,并将所测的例数进行重叠累计,得出该结构的相对位置[6~12];或通过测量其角度的变化,比较他们的相对位置[13,14],通过上述相对定位方法消除了个体带来的差异,其结果更有利于临床的应用。目前,相对定位法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定位的对象已从标本转为影像图,如在MRI图上比较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的改变,为了消除男、女高矮等个体的差异,首先进行全脑长径和宽径的测量,然后计算海马在整脑所占的比例[15,16];为了测量皮质下结构或交叉韧带的附着处,将整脑或股骨分成若干长方形小格,测量皮质下结构或韧带附着点在整脑内或股骨的相对位置,相对体积[17,18]。上述测量方法与姜先生的自身比例定位方法不谋而合,其方法广泛应用说明这种技术是有科学依据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对比例的应用越来越深入,3D器官打印技术就是根据自己的尺寸打印可移植的器官[19]。定态就是定结构的内在相关动态变化,如上肢的结构在静态、动态以及静、动态之间的有多种相关。针灸不仅利用骨性突起、肌肉隆起的静态标志,更重要的是利用动态标志。如在运动时一些标志出现或消失,依此可以取一些针灸穴位[1~3]。上述可见姜先生一直注重人体的动态变化。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现代影像技术高速发展,用人体结构动态变化探讨疾病发病机制或预测疾病治疗效果的例子很多。如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造成的,发生的主要因素尚不清楚,应用动态的观点,并用现代MRI技术使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检查时让患者髋关节处于各种位置,使坐骨结节表面的软组织处于不同的受压状态,然后用MRI观察该处软组织厚度的动态变化。通过比较发现,肌组织受压时厚度变化最为明显,而脂肪和皮肤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出肌肉与褥疮的发生有关[20]。又如尿失禁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过去很难了解尿失禁的形态变化,随着MRI、B超、CT的发展,其能很清楚地观察生命状态下的相关肌肉,如耻骨直肠肌的形态、体积和附着点,同时也可制作为三维重建模型,显示患者在静态、提肛和排便时等不同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的位置,利用此动态变化,比较正常人在疾病治疗前后的变化,为尿失禁的发病机制、治疗效果提供依据[21,22]。由于上世纪80年代科技发展相对落后,人们对姜先生提出的动态观点认识不足,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揭示人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从断层影像解剖学角度,探讨人体结构的动态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并可将其提升至生物力学高度认识,即用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手段,用动态的思维,直接反映人体生命状态的动态变化、力学改变,从而大大拓宽了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丰富了生物力学的内涵[21,22]。

3.关于层次解剖学方法与临床技能训练的关系

姜先生在层次标本制作及其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层次解剖学有关技能训练的方法。如“剖”包括切开翻开,分离架空,分层分块,剥离摘出等方法;“试”是用手摸、活动肢体、牵引等方法探查;“透”是用针刺、层次叠加、透视等方法,建立立体方位、层次深度、精准定位等概念[1~4]。从上述描述可见,姜先生的层次解剖主要是放在解剖技能的提高。如通过标本一层层地掀开,又一层层地复原,可对相关器官或结构进行准确定位,学生通过皮肤表面的相关标志点就能确定深层结构的位置,也就是他所说的培养透视眼、一模准的本领。通过穿刺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对重要结构的定位,也培养学生掌握穿刺的技能。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医学生临床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培训和提高主要是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的,但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要通过临床实践完成医学生的培养计划是困难的。于是我们认为,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不仅仅是在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中得以训练,也可通过尸体解剖贯穿临床技能的训练。本团队在局部解剖学教学的过程中,从4个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尸体进行临床技能的训练。如对重要器官的定位;结合层次解剖设计手术入路;制定与解剖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穿刺,让学生在解剖过程中进行临床技能方面的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3]。这些要求与姜先生对学生局解技能训练是一致的,定位也是他层次解剖的标本制作和观察的一个重要部分。综上所述,姜同喻先生的层次解剖及其学术思想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国外解剖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其对当今的尸体解剖及其解剖学教学,创新性思维教学,人体结构定位、定态的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5

1护理的概念及社会现状

美国护理学会1980年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现今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日趋交叉渗透,护理学科也呈现综合化和全面性发展趋势,护理人员的技术工作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照顾”或只与血管打交道,他在健康保护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对护士的素质、价值以及在医疗卫生行业中所起的作用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护理范围增大、内容增多、水平增高和时间延长等等。因此,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精心安排。

2革新教材

张善强等[1]在“菲律宾护理解剖学教学浅析”一文中阐述了菲律宾护理解剖学教学方式。笔者发现张等提到“菲律宾护理解剖学课程不拘泥于一本固定教材,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其它教材的优秀内容”。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锦上添花”,有针对性的编写真正属于护理专业的解剖学书籍。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紧密联系临床,重点突出;②适当添加部分局部解剖知识,如:人体结构层次配布、胸壁结构安排,臀区结构层次特点等等,不能仅局限于系统解剖学知识点;③对神经系统的内容安排进行调整:以周围神经系统为主,以中枢为辅。通过给护理专业学生适当添加少量解剖操作的实验课内容,既掌握了局部结构关系,亦锻炼了操作能力,对临床护理工作建立足够的自信心。

3教学方法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各高校解剖老师教学方式基本类同,如:PPT教学,实验标本观察,并配合多媒体、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近年我室还采用了新的拓展性教学方式——对学生24h开放的数字化3D标本虚拟教学,促使尽可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这里,笔者主要讨论对有关PBL教学模式的思考。PBL教学模式是由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1969年首创。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围绕现实案例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2]。笔者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一经问世,各大高校各个专业都争先恐后实施,并高谈其优越性和带来的正面影响。仔细分析之后,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量体裁衣,并非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都适用该教学方法。护理解剖教学就不甚合适。我校像其它多数高校一样,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是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要实行PBL教学方式,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才能有目的的围绕问题进行网络查询、形成观点并讨论,而我国的医学生包括护理专业学生在内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医学领域,并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此外,学生刚刚从十几年的“你讲我听”环境中来到略显开放的高校并不能尽快适应这种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方式。因此,PBL在我国高校的医科院校低年级阶段实施可行性并不乐观或者说很难实施:课堂上学生不会讨论,也不敢讨论,更不用说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了,于是结果变成老师提出问题,老师总结问题。经过实践,笔者针对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状况,将PBL教学方式稍做修改:可以将一学期分3个阶段:①开始阶段授课时,每次课堂均以临床案例篇抛砖引玉讲解课堂内容,并做相应知识的延展。这一阶段中,案例选取很重要[3];②中间阶段,布置作业,独立查资料,独立完成作业;③最后阶段,可开展课堂后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这样循序渐进,使学生一方面在一学期的时间内快速适应大学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学会带着问题进图书馆,独立解决问题。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大家分享。

4革新考核评价体系

我国高校常采用的考核形式即期末考试,该学科是否过关拿到学分,期末成绩具有决定性。因此,学生平时不努力,全靠考前突击,考过之后,很快对学习的内容变得很陌生,如此各门学科最后都学的很不扎实,进入临床工作,导致基础差,基本功不过硬等现象。这与我们培养人才的最初目标显然有些差距。近年我室推出了针对临床专业学生局部解剖学教学的考核新形式——形成性评价体系,即将平时成绩纳入到期末总评中来,平时成绩包含了学生实验课表现情况(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精神)、实验报告、网络作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护理解剖学科终成绩也不能一锤定音,需要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总和。但平时成绩如何设置尤为重要。为了能够促使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建立独立工作思考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建立良好的职业责任心,我们将上述形成性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平时成绩可如上所述的分阶段教学样,第1阶段授完课之后行第1次正式考试,标本考试或理论考试,占期末终成绩的25%;第2阶段结束后随堂考试,题目可以安排与临床有关的案例来分析形态结构之类的题目,可查资料,占终成绩的20%;第3次考试即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形式,占终成绩的50%;尚有平时的出勤和上课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占5%。通过近年的护理课堂实践,学生带有一定的压力,上课期间积极努力,很快便养成了良好的主动学习意识,教学效果明显。除了上述诸方面,伴随而来的当然还有一些其它问题,如学时安排的调整、理论课和实验课课时调整、实验操作课时安排等等。教学内容计划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线路,需要始终贯穿针对临床护理专业,培养能够满足临床护理的实际应用和良好的操作技能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根据我国现状,我们需要客观的评判新教学方式,特别是国外新教学手段,不能盲目挪用。因此,一本合适的护理解剖学教材,通过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同时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使我们的护理解剖学教学质量真正上一新台阶,为我国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朱淑娟 盛华均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张善强,姚立杰,沈雷.菲律宾护理解剖学教学浅析[J].解剖学研究,2015,37(4):306-308.

2AlderedMJ,ArdredSE.Problembasedlearning:thegood,thebed,andtheugly[J].JDentEduc,1998,62(9):650-655.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6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是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成绩评定一直以来都是实验教学工作者致力于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现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素质、实验成绩评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隶属于运动人体形态科学范畴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随着体育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本课程的越来越为学界重视,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因为,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将运动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育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

1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单调重复。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运动解剖学亦然,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一般通过文字、图片等对器官的形态结构等内容进行描述,而在实验教学中则主要是观察模型或标本,将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进行验证性观察,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内容上则是理论课程的重复,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不利于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传统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以观察为主,按照教师要求,在标本和模型上观察组织细胞以及人体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实验类型多属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如此安排,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3)不能很好地与运动实践结合。学习运动解剖学是为了更好地用理论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目前,运动解剖学实验基本套用医学模式,通过实验,重点是观察和识记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内脏等结构,而如何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却很少提及。且运动解剖学任课教师多为毕业于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多数教师缺少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从而造成在运动解剖学课程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人体结构的讲述,缺少与运动实践的结合,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运恰恰是动解剖学的重点,只有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与体育运动专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运动实践服务。(4)考核评价方式有待改革。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理论,轻技能。实验成绩所占比例不高,而实验成绩的评判依据,主要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实验报告,此种考核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为了获得实验成绩,常更注重如何完成实验报告,而忽视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缺乏对如何完成实验的思考,书写实验报告基本上是重复书本知识,很难考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应用于指导运动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2.1教学方法(1)理论课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截然分开,不应将实验教学看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可以将实验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述人体基本结构的同时,结合标本、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注意以运动实践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2)实验课程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运动解剖学实验应该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门课程。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不仅要充分利用标本和模型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情况,通过实验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体育实践中,用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例如:在研究运动系统时,对于骨和骨连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相关骨骼和关节的结构特点,结合运动实践阐述各关节可做哪些运动,在运动中各关节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研究骨骼肌时,让学生观察各主要骨骼肌的起止点,走行方向,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让学生思考,在实际运动中,不同的动作主要由哪些肌肉来完成,这些肌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增强肌力,各种训练方法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教师可先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检索设备搜索问题,积极思考,然后在实验课上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最终由教师总结,如此,原本枯燥的实验课将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文字叙述必不可少,但若只是文字叙述,难免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无法及时理解,故而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或动作示范来演示骨骼肌训练的过程,通过运动实践让学生自己感受肌肉的收缩,将多媒体,运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赋予直观、生动的形象,将静态的书本理论转化为动态实践,动静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让教学过程活起来,从而增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的趣味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可以视频动画资料演示血液流动的过程,包括血管、心房、心室的舒张和收缩以及瓣膜的开启和关闭等,直观而形象,让抽象的知识更易掌握;例如:讲动作分析实例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动作或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际运动中的动作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做动作,仔细体会动作细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体会、思考,学会把握动作要领,学会划分动作阶段,进而对各阶段的运动环节的受力情况和各关节的运动作出分析,找出原动肌、弄清肌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性质等。整个分析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指导和纠正,指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运动训练规律和避免运动损伤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2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如前所述,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多是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具有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但缺乏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故要将运动解剖学相关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有一定困难;由此看来,作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对于运动训练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与术科课教师沟通,并适当参与运动实践,利用自身解剖学理论知识优势,指导自己的运动实践,这样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才能更好将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更生动。

2.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运动解剖学考试。一般是采用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算出期末总成绩,而实验成绩主要评判依据为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学生为获得实验成绩,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过程,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建议期末总评成绩加大实验成绩比例,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技能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两部分(各占50%);其中实验技能成绩又包括实验课上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思考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而平时实验成绩,则考查课余时间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情况,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将所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心得以及思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于教学论坛中,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与教师能利用网络渠道探讨相关问题,期末根据发言情况评判平时实验成绩。这样能有效考核学生应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小结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后继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运动解剖学都被体育专业学生视为极易“挂科”的难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运动解剖学知识量大,而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然而,对运动解剖学课程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端正教学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让解剖学实验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利用解剖学基础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袁琼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程志清,孙国生.关于改革运动解剖学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66.

[3]许丽梅“.探究教学法”在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23-725.

[4]张秀娟,李莉,王鸿翔.运动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2):108-113.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7

1以线串珠,掌握精髓,授人以渔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解剖学名词、术语较为丰富,且人体结构复杂,需要记忆内容多,故难于记忆是本学科的重要特点.但这并不代表人体解剖学的术语、名词没有规律可循.在学生刚接触解剖学时,如着重强调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的重要性,并在以后教学中将其融入、应用、强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剖学的命名规律,对他们今后的医学学习将非常重要.如肝脏的形态,对其脏面"H"形沟的描述-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部有腔静脉沟,有下腔静脉通过,左纵沟前部肝圆韧带裂有肝圆韧带,后部静脉韧带裂内容纳静脉韧带,便是方位术语较为灵活应用的一例.如能在标本,模型上结合活体、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讲解,便能弥补教材平面图之不足,给同学们真实构象,深切感受.

神经系统是解剖学教学中的"硬骨头",名词多,较为抽象,且是医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若在讲解该系统时,详细地将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解释清楚,定事半功倍.如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中有"神经核"的概念.概言之,神经核便是形态、功能相似的胞体聚集于中枢(脑和脊髓),如这团胞体发出的神经纤维走出中枢,形成脑神经,即为脑神经核,如这团胞体发出的神经纤维只在中枢内上行或下行,形成纤维束,称之为非脑神经核.于此,引出"神经"的概念.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称为神经.综述,神经系统还是立足在神经组织中"神经纤维"这一概念上.简言之,神经纤维是长突起加胶质细胞.如能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破解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又有何难?

由此可见,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的轴心就是解剖学姿势及其术语,如学生从根本上真正抓住了这根轴线,学好这门课程当然易如翻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2活体教学,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是人,研究任务是让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1].学生通过对实物标本的观察、辨认和识别,形成形象记忆,这是学习解剖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3].通过对器官、结构的认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活体情况下各器官结构的位置和形态,为学习其它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结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自己就是活标本,采取活体教学,联系生活,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将理论知识与活体、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骨学时,可以让学生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标志,隆椎的棘突特别长,常作为肋骨序数的标志,胸骨角在体表扪及两侧的肋切迹与第2肋软骨相连接,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为以后找准各个脏器位置打下基础.在学习体循环动脉时,可以让同学们触摸颞浅动脉的搏动,告诉同学们如果出现头颈部大出血,可以在此处压迫止血.在学习消化系统时,谈到口腔、咽、食管上段和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外,其余各段均为平滑肌组成.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冬天吃热山芋时,吞咽时速度太快,热山芋在哪里感觉最不舒服,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在胸前端最不舒服,在此基础上再稍加解释,就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骨骼肌是随意肌,平滑肌是非随意肌的理解.

3绘制简图,化繁为简,巩固记忆

绘图是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巩固记忆的一项重要技能和方法,以简图的方式对解剖知识的形象再现,既容易掌握,又可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例如,讲到体循环动脉时,名词多,内容复杂繁琐,难于记忆,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容易造成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差.若采用绘制简图的方法,用简图画出主动脉主干及主动脉弓从左到右的三个分支,即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再依次逐级画分支,这样一幅简图画下来,不仅将各个动脉名称熟记于心,连位置也都弄得一清二楚,学生们边学边画,边画边想,手、脑、口、眼并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记忆,最终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4功能形态,双管齐下,利于理解

一种器官的形态结构是为其功能服务的[4],且其功能又反过来影响形态.有时从功能角度追溯形态特点,可将枯燥的解剖学知识赋予生活性和乐趣性,有助于同学们从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解解剖学,也为后续生理学的学习打基础.例如,在学习消化系统时,讲到小肠弯曲细长,有很多的环形粘膜皱襞,肠绒毛,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形成纹状缘,这些结构决定了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其细长弯曲,食物蠕动缓慢;粘膜皱襞高而密集能够增加小肠的表面积;微绒毛也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这些都有利于将其吸收消化功能发挥到最大.在讲解心肌的特点-心室肌较心房肌厚,左心室肌最厚,便是心脏泵血这一生理功能造成心肌形态结构的差异.

5解剖教学,服务临床,学以致用

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主要目的就是为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5].该学科的知识渗透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早期引入临床概念,注重与临床结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述门静脉的属支和吻合支时,可结合挂图顺便讲解肝硬化病人的呕血,便血,"海蛇头"样表现.在讲述上呼吸道组成的时候,就可以联系临床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鼻塞、咽痛、声音嘶哑.神经系统里讲解内囊时,就可以联系临床中风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对侧半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和偏盲的"三偏"综合症.在讲颞下颌关节时,可向学生示教正确复位方法等等.利用解剖学的教学资源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动、形象,其教学效果为临床老师的空洞说教所远不能及.

人体解剖学综述篇8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数理分析、背景及异常下限、衬度、远程指示、地球化学标志、深部找矿

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用于化探异常的验证,判断产生异常的主要成矿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反映矿体的剥蚀深度,确立异常找矿前景等。要想从剖面上比较直观的反应主要成矿元素的及伴生元素的曲线变化特征,首先就要通过数据统计工作,解决各元素间在同一纵坐标上的类比性问题。以便来分析各元素的在水平面的分配特征,元素的带入、带出特点,为深部找矿进行地化理论推断解释。本文对资料整理及应用效果讨论如下,供同仁参考。

1、岩石地球化学剖面:

地球化学剖面图是将一系列地球化学剖面按规定的比例尺和剖面所在的平面位置展布而构成的图件。表示元素或地球化学指标沿采样线或剖面上的量值变化的图件。一般以采样点位置为横坐标,元素或指标的量值为纵坐标绘制变化曲线,横坐标下一般应附有供对照的地质剖面。纵坐标上的标尺可使用算术的或对数的,当元素含量的变化幅度太大时(例如数十倍或数百倍),须使用对数标尺;有时纵坐标也可以表示元素的衬度。为了同时观察同一剖面上多种元素或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用并列若干地球化学剖面与一个对应的地质剖面构成的多指标地球化学剖面图。

2、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数据处理:

研究对象包括:各元素平均值、背景及异常划分、衬度计算、族群分析等。由于各元素含量间的差异,如采用同一纵坐标含量比例显然不合适,也无法进行异常元素的相互对比;所以要对各元素数据进行处理。这类图件允许根据具体需要对基本数据进行非标准处理,如删除可疑数据(或剔除3倍均方差以上含量数据),压低各种误差,提高信噪比,强化异常等等。此后统计各元素的含量的平均值、异常下限值、衬度(如各元素间统计参数值相差较大,可剔除高含量值)等。各元素在纵坐标图上可采用的2倍的异常下限值(或平均值、背景)作为纵坐标最大值。另外一般地化剖面可能分析5~10项元素或更多,要把多个元素组合在一条剖面上,可采用多个纵坐标轴用不同颜色的曲线分开外,还要注意到元素间的相关特征,这样就有进行族群R分析,建立元素间的相关或负相关关系特征值。制作相关元素曲线剖面图,以便充分提取有关地化找矿信息。

3、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找矿应用:

通过野外施工、分析、数据处理后,最终制作成各类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曲线图件;下一步应用解释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皖南一钨钼矿区岩石地化剖面工作(通过钻孔验证)实例来进行评述;如图所示:该岩石地化剖面为其中一条。为贯穿土壤地化测量异常的三级浓度带;在土壤地化异常中以 W、Mo、Cu、Bi元素等为组合并伴有Pb、Zn元素为特征,异常受矿化岩体控制明显,其中W、Mo元素异常三级浓度带清晰;推测矿化岩体有一定的剥蚀,且深部有较大找矿前景。经布设的岩石地化检查剖面;在图中可见各元素含量曲线在地质体、深部矿体的因素控制下,各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地化含量的变化特点。在异常地段和背景区域各元素均能比较清晰显示出元素富集带入、带出的地化特征。W、Mo元素受矿体所致,其2倍的异常含量范围控制了深部矿体,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元素带入区;而Pb、Zn元素在矿体范围基本形成了元素带出区,为典型的外带元素;Cu、Bi元素受岩体控制,基本反映岩体范围。

综上所述,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工作,处理好数据,对提取找矿的有价值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从实例中不难看出,该岩石剖面异常检查工作,从各元素在水平分带上的表现特征,为指导找矿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4、建议:

1)、岩石地化剖面的应用,一旦投入就要认真的去分析处理,往往有些人作为完成工作量而布设或随意简单化处理,失去了重要的找矿信息。

2)、岩石地化剖面的野外采样,要有一定代表性,一般多点取组合样,对于第四系覆盖较厚点位,可进行浅坑拨土或有意义的偏移。总之要保证整条剖面有足够的样品数。

3)、岩石地化剖面的数据处理工作,是重要的环节不要简单化,尤其是计算背景及异常下限,对高含量点要剔除干净;以免在图上表现的不清晰,给解释带来多解性。

4)、对于不同矿种,我们还可采用累加比值法或累乘比值法,进行曲线成图,利用水平分带特点,类比同类矿床实例进行分析;从而为快速评价异常,为钻孔验证提供比较依据。

5)、对于当前找矿深度的加大,岩石地化尤为重要,远程指示元素的研究,有待加强寻找深部找矿地球化学标志。

6)、对于化探成果,在空间上、成因上与矿体关系密切,所以在找深部找矿中,最好要有物探方法配合,以便综合分析,进一步深化化探成果的推断解释。

本文评述工作比较粗浅,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提高找矿效果,今后待加强研究。

上一篇: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范文 下一篇:满意度测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