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05 21:11:27

人体科学

人体科学篇1

气功入静程度的判别杨斯环郑君(55)

思维波的又一种实验检测刘新中王桂娣(59)

慢跑健身功对人体作用初探王国凡(60)

人体的系统结构和功能态:为人体科学提出二十周年而作孙凯飞(62)

试论《黄帝内经》大系统科学哲学方法形成的历史背景缪正清(70)

医用历四柱干支显现的基本规律勒九成杨Min卉(79)

中医脉象与人天观萧正平(83)

气功分析贾东明(85)

气功修炼与人类基因表达朱骏生(89)

无因病的病因:第四病因印爱(93)

“哲学”从未封闭真理认识的道路高清海(9)

“思维场”的哲学意义任恢忠(13)

气功戒毒的实验研究莫志贤区志金(18)

气功师炼功入静对脑电频谱分析和相干函数值的影响杨斯环杨秦飞(22)

分形,混沌与人体浅谈蒋丽君李志宏(25)

天体与人体功能态:———论扭曲棱柱环拓扑理论在气功研究中的应用关威(30)

脑象图的阴阳识别中国人体科学 宋为群(35)

我国人天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叶峻(39)

意识调控花生起死回生之研究李嗣涔孙储琳(52)

气功“外气”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张祖启区文伟(55)

气功“外气”对人体肝癌细胞(BEL—7402)及肺腺癌细胞(SPC—A1)标记酶AKP,ALDADH陈元凤(59)

气功“外气”作用下癌细胞(BEL—7402,SPC—A1)ATP含量的变化陈元凤(64)

思维生理功能态的标定方法刘新中王桂娣(65)

对一个哲学基本概念的再认识钱祖凡(70)

善终是老年学,老年医学的一大课题,亟待研究杨台春(73)

“减法工程”疗法彭印高(76)

辟谷实践及浅见陆宇彤(83)

人宇特能科技讲座(二)张维祥(94)

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普遍性与可诱发性(上):纪念人体特异功能实验研…陈守良贺慕严(105)

多导脑电地形图与思维生理功能态刘新中王桂娣(109)

再探特异功能与灾害预报陶章元(113)

气功外气对人体癌细胞(BEF—7402和SPC—A1)标记生化因子作用的分子生物学陈元凤(116)

气功发音呼吸法的临床应用初步观察陈元凤毕小利(119)

气功外气对XLI—Bluc菌基因转化的影响王正昌曹凯鸣(122)

心物合一与宏观量子现象李嗣涔(124)

当代气功之我见朱润龙朱怡怡(132)

“气”与精神意识相关黎泽泉(135)

浅谈《人体科学概论》课程大纲及结构李丽珍(139)

老子善学善功与中国古代人体科学干昌新(140)

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普遍性与可诱发性(下)——纪念人体特异功能实验?…陈守良贺慕严(147)

意识微雕李嗣涔孙储琳(153)

气功外气对大白鼠中央灰质灌流液中亮脑啡肽含量变化与痛阈的关系王正昌胡国栋(156)

气功“外气”对人体肝癌细胞(BEL—7402)标记蛋白AFP的调节作用陈元凤(159)

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的联合测试报告(160)

PK现象不须附加人证的特殊物证的思想及具体设计梁方豪(166)

略谈人体科学的研究方海涛(176)

意念练功并非不科学李册(178)

中医气血与人体气液共生系统甘泽宁(179)

Qi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量子医学假说陈介忠钱淑娟(182)

“气”与物质的反映性黎泽泉(187)

辨认遗留信息实验和特异功能存在性检验刘易成于瑞华(99)

手指识字(第三眼)之机制与相关生理检测李嗣涔(105)

脑中风患者手部特异信息探讨王国凡徐梓芳(114)

静气功能守和入静的脑电图定量分析于归宏王玉英(116)

中国人体科学 人脑巨系统的新功能(上)梅磊(119)

“方孔”—特异致变的观察及操作通道朱念麟罗新(132)

生物全息诊疗法作用机理分析初深李彤军凌培亮(134)

中医整体观及消渴病上消病理功能态抽象模型研究(Ⅰ):以五脏…杨俭华胡月仙(137)

深层意识定向调控植物生长的实验与思考沈今川孙储琳(51)

人体科学在开发青少年智力研究中的应用杜文侠(61)

对气功接骨的初步认识夏咸全翁文泉(66)

入静的心理机制卡灵顿(84)

人体磁场探秘沈今川闫桂林(3)

特异视觉和意念书写的生理测试町好雄(8)

发光法测定气功外气及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彭国源徐伟东(12)

外气对果蝇的遗传效应测定朱定良王正昌(15)

唇全息陈克(17)

蚂蚁治疗虚损性疾病的前景吴志成吴斌(21)

生命信息调节——当代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周毅之(25)

中国创世之举——经络理论(摘要)叶宁(31)

不同气功意念活动对心率及脉速变异的影响孙福立梅慧生(58)

普通健康人,练功人,具有屏幕效应人的思维生理功能态与脑电检测…刘新中王桂娣(61)

中学生习练智能气功开发智力的探索孙鹤鸣徐韶(67)

气功开发小学生智力的实验研究麻发银(70)

“气”的本质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介绍佐佐木茂美教授“气”的思想及…胡凤霞刘慧宜(74)

系统感应论孟凯韬(80)

关于研究气功,特异功能的外作用问题陈信(3)

孙储琳心灵(深层意识)聚能现象的验证与思考沈今川孙储琳(10)

气功师发放外气时体内气血运行状态变化沈妙和吴善令(16)

自控功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徐斯凡邹挺(18)HttP://

关于证与人体功能态关系的方法论研究:证是人体各具特征的疾病功能态黄荣国(21)

人体功能态的实质及转化机制的研究王梅生(27)

关于用综合集成法研究人体巨系统功能态的讨论杨俭华(56)

钱学森发展中医思想述评杨俊鹏卓同年(62)

试论人体科学的崛起,影响和意义中国人体科学 吴炳海(65)

气功发展不寻常的新理程何庆年(70)

不可控型特异功能向可控型特异功能的转变翟廷香宋孔智(73)

特异辐射“空间场累积效应”的再次重复测试罗新杨智(77)

超导生物磁强计对不同穴位磁信号频功谱的动态研究吴本Jie王修璧(81)

气功对大肠杆菌C311(E.coliC311)作用的初步观察裴鸿生罗锡基(83)

再论民间宗教气功杨福程(85)

发展中的台湾超心理学研究郝斌(93)

唯物主义与特异心灵现象阿姆斯特高新民(94)

对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的认识朱润龙(100)

在美国儿童中诱发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初步观察和分析汪中韩清源(108)

圣彼得堡儿童“耳朵认字”的调查隗寿彰娜.,BC(110)

特异功能感学测试种种刘桂林骆承烈(112)

特异功能诊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讨刘志跃秦林金(114)

气功外气对癌瘤生长,转移及宿主存活时间的影响钱书森孙薇(117)

意识和信息吴邦惠(119)

意识活动对物质的作用并非直接作用:《论意识活动对物质的直接作用》质疑罗新(123)

水浴全身加温法治疗爱滋病的设想和初步动物实验结果潘宇潇王一江(125)

气功原理初探王梅生(127)

气功与中枢神经系统龚志明(130)

测量PSI的技术(上)熊哲宏(135)

前苏联科学家有关人体心脏电场的研究周祖华(142)

调制红外全波信息治疗仪(ITA):“人体功能态”学说应用初探周旋杨波(153)

龚氏纯天然高科技保健饮品(GDM)对运动员Hb和运动后尿蛋白的影响陈文鹤李开刚(162)

特异取药:一种神奇的人体特异功能杨殿相刘志跃(163)

意念力对手掌温度变化的影响(165)

气功外气对水稻种子萌发的生物学效应金爱武赵海跃(167)

气功外气在培养神经细胞自由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唐一鹏孙承琳(171)

中国人体科学 特异感知功能儿童自述许淑菊王芝云(176)

人体自然及其机理研究进展肖桂林曾敬友(177)

《管子.内业》—中国古代最早的气功学经典乐爱国(180)

病气现象初探徐洪涛吕广君(183)

测量PSI的技术(下)能哲宏(189)

人体科学篇2

Abstract: Human movement science is a young branch discipline in the river of science development. It explores life's mysteries from all the levels of body move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t covers body's movement regulation in motion cond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effect of advanced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techniques are very important. It gets more quickly development as interactive perme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modern science. The popularity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sports level mak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continuously innovation in new area, which producing many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high level.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特征;进展

Key words: human movement science;research characteristics;progress

中图分类号:G80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67-02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述

1.1 运动人体科学概念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它是经过有关专家酝酿,讨论后于1997年在原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概括拓宽而形成的专业。

1.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活动的变化特点、规律和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增进健康、提高人体机能能力的一门科学。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整体,从宏观看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从微观看细胞又是由细胞器、生物大分子、分子、原子等组成。因此,我们研究运动人体科学时,要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时空的观点去理解人体运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其实质与规律。[1]

1.3 运动人体科学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为促进人体健康、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及运动康复等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也可对运动员选材、动作技术分析、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延缓运动性疲劳及促进恢复、合理营养等提供必需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征

2.1 以系统整体观点综合宏观与微观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回顾运动人体科学的早期研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集中在耐力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环境生理反应、运动与营养、衰老和高海拔气候的应激性等宏观研究。随着近代医学理论、生物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微观研究时代。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量分析等技术的诞生,逐步把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视野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

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现代运动人体科学从本质上认识运动机体规律的全新局面。21世纪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若干重大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信号转导、受体、细胞凋亡、离子通道等基础研究和基因选材、基因治疗、低氧训练、营养调控、疲劳消除等应用性研究也不断深入到细胞、亚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研究。

2.2 从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随着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深入发展,许多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课题的范围、规模和复杂性远远超出本学科的能力,必须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才能在前沿领域酝酿新的突破。

运动人体科学借助体育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生命科学和非生命科学之间的有机交叉,促进整个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全方位跨学科研究,活体内分子识别的实时、动态分析,在运动状态下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定量、动态规律等。运动人体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高度的交叉、协作、融合与协同将推动运动人体科学自身的发展。

2.3 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特点 早期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主要以运动代谢与心肺功能等应用研究为主。顺应现代分子微观水平科技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全面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运动对机体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生理功能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例如信号传导途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细胞凋亡等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对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2.4 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 当今,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的互动关系十分密切。运动人体科学在高住低训、中药结合运动免疫、抗疲劳研究中有关中医药的作用及机理、运动训练的效果监控等基础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另外,在传统中医药对运动员的体液免疫功能调理、针刺镇痛与运动疲劳损伤机制、激光运动医学研究、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诊断、体育锻炼健身防病治病机理的研究等领域,也逐步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通过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融合贯通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应用价值。

2.5 研究手段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水平的突飞猛进得益于20世纪后期先进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普及应用。20世纪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中多个重大的里程碑,如DNA双螺旋结构、DNA的重组和转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突破以及纳米科技、生物芯片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奠定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技术的基础。

3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进展

人体科学篇3

以往医学院校的标本陈列室一般只有几十到百余个标本,学习参观者找到自己所要了解的标本并不难,但人体科学馆较之以往的标本陈列室,有了更丰富的馆藏标本,要较快的找到自己想看的标本并非易事。为方便学习研究和参观者查找,我们编辑了人体科学馆标本定位书,可明确各标本在馆中的定位。标本定位书表格的第三列是该标本的馆藏个数;标本定位书表格的第四列是一个四位数的标本定位码。标本定位码(例如:1042)的千位“1”代表标本所在纵列标本拒的列数,共计六个纵列,该标本位于第一列;百位和十位“04”为标本拒在其所属纵列中标本拒的序号,该标本位于第四个标本拒;个位“2”为标本在所处标本拒中的层数,该标本位于第二层。因此以1042为例,该标本定位码标所示,此标本为位于第1列,第4号标本拒第2层的标本。

2.标本的维护

从长期的标本保管实践经验来看,若维护得当,馆藏人体标本可以达到存放三五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且不变形和影响观察。但一般在医学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疏于管理和保护欠妥,很多标本过早地结束了其使用价值,造成资源上的极大浪费,另外特殊标本的损坏还会造成实物标本与文献档案一致性的缺失。标本的维护工作需要科学馆的管理者首先反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还反有相反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并付诸实施。尤其是作为标本防腐剂的福尔马林溶液存在着一个随时间挥发的特点,因此,定期检查和补充福尔马林溶液是人体标本馆管理工作中最容易麻痹疏忽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其他的规章制度在别的文献中已有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3.体会与讨论

人体科学馆的建立代表人体标本已经达到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为医学教学事业服务,培养出基拙扎实的医学人才是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在我校人体科学馆组建成立并投入使用三年多来,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与广大同仁探讨。

3.1标本的数量

在标本的整理和收藏方面反丰富标本的种类,但更反提高馆藏标本的质量,所以我们认为不反单纯追求数量增多,同类标本除非特殊,一般毋须重复收藏,如我校的同类标本馆藏均为一个;

3.2标本的标注方式

为方便使用,提高学习效果,探索新的标本标注方式甚为重要。如前所述,我校所有馆藏标本均采用全新的标本标注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此种标注方式对标注制作者本身素质要求较高,标注制作者除反十分熟悉标本解剖结构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摄影、计算机软件反用知识。从实践看来,我们认为不断完善标本的标注,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体科学馆的使用价值,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仍有相当多的工作可做;

3.3标本的定位

馆藏标本的丰富令人欣喜,但若无简洁的标本定位则会造成查找时间的浪费,因此标本在人体科学馆中的定位表达方式反简洁明了,而标本的定位常常是人体科学馆管理工作中容易疏忽的问题;

3.4探索学科合作与整合

反努力将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课程内容的相关标本纳入人体科学馆,构建更大的形态学实践教学平台,既有利于学习者对照正常与异常,同时又丰富了人体科学馆内容,还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3.5提高使用价值

人体科学馆的建立,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投入,更凝聚了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智慧。出于爱护之心有些管理者减少了人体科学馆的参观和使用时间,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有悖于我们建设科学馆的初衷,在完善管理的同时尽可能扩大受益面,这一点在人体科学馆的管理工作中也反予以注意。

人体科学篇4

一、了解脊柱结构,开发脊柱潜能

了解舞蹈解剖学关于脊柱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人体的脊柱结构与功能,就可以使我们在舞蹈训练中更好地合理使用脊柱,从而开发脊柱的潜能。舞蹈解剖学认为,脊柱是躯干的中轴和支柱,是上下肢运动的枢纽,具有支持体重、传递压力、缓冲震动和保护脊髓及内脏等功能。

1、了解脊柱的构造

脊柱由全部椎骨、椎间盘和韧带组成。脊柱中央有由椎孔连成的椎管,以容纳骨髓。脊柱两侧有23对椎间孔。脊柱长度约为身高的40%,脊柱在骶骨以上由椎体构成的部分约占全长的3/4,由椎间盘构成的部分约占1/4。整条脊柱由上而下按照部位可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5块,有时4块)。了解了脊柱的构造,在舞蹈训练中舞者就可以准确地认清舞蹈动作中具体是在使用脊柱的哪一部分,使训练更具针对性。例如,维族舞蹈中的移颈训练就是在运用脊柱的7节颈椎部分;芭蕾形体中胸腰的练习主要运用的是脊柱的12节胸椎部分;中国古典舞训练中“软踹燕”尤其突出脊柱的5节腰椎的柔韧度的运用。

2、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

人体脊柱从前面或后面观察是垂直的,但从侧面观察则具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弯、胸弯、腰弯和骶弯。正常人体当躯干背面贴墙站立,枕部、肩胛部及臀部接触墙壁时,在颈部和腰部应有一掌的空隙,这是因为正常人体的脊柱都是颈弯和腰弯成前凸,而胸弯和骶弯成后凸的缘故。了解了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的存在,在舞蹈训练中舞者就可以更加精准地完成练习。如,在课堂基础站姿练习中,老师经常对学生作出指令性要求“收腹”、“挺胸”,有的学生盲目地去收小肚子,却又造成了“翘臀”、“塌腰”的问题,老师只好再去指导学生“不要塌腰”。学生虽照做,但事实上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她们不了解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其实,“收腹不要塌腰”依据的是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挺胸”依据的是胸椎后凸。对人体脊柱结构的不了解,不会运用身体部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是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二、 了解脊柱运动,提高训练效果

了解脊柱运动,懂得人体解剖学知识,可以使我们在舞蹈训练中减少由于错误使用脊柱而产生的“动作不到位”或“动作变形”,提高训练效果。

1、了解脊柱运动方式

人体解剖学研究发现,相邻两个椎骨间的活动范围很小,但是,这些微小的活动合起来便使脊柱具有很大的活动范围。整个脊柱可沿三个轴进行运动:绕额状轴的屈伸,绕矢状轴的侧屈及绕垂直轴的回旋,此外还能环转。在舞蹈训练中,脊柱屈伸典型动作,如:下前腰、下后腰;脊柱侧屈典型动作,如:下旁腰;脊柱回旋典型动作,如:卧云;脊柱环转典型动作,如:涮腰。

2、了解脊柱的运动幅度

人体解剖学研究还发现,脊柱运动幅度同椎间盘的厚薄和关节突的上下关节面方向不同有关。如人体脊柱胸中部的椎间盘最薄,弹性小,脊柱在胸段构成胸廓,前方为胸骨、侧面为肋骨,后方为胸椎;胸椎棘突呈瓦片状相互重叠,其形状如同一个笼罩,前屈、后伸和侧弯运动的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舞蹈中胸部又是塑造优美婀娜舞姿的主要部位,舞蹈训练便针对这种生理构造的限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前屈、后伸、侧弯训练,并借助肌肉的力量使胸椎之间关节机能有别于自然状态,使胸椎的伸屈幅度得到改善。腰部的椎间盘比胸部的厚5倍,棘突短,直向后突出,又不受肋骨的限制,因此腰部的侧弯及屈伸活动的幅度很大,但由于关节突的关节面方向是近矢状的,因而回旋活动受到限制。可见,腰椎侧弯和屈伸活动的幅度在整条脊柱中是最大的,但其回旋幅度小,而胸椎回旋幅度则大于腰椎。颈部的运动幅度介于胸部和腰部之间,可以做各种活动。

了解了脊柱运动,舞蹈训练就可以变得更加科学化,效果也会更好。以女生训练中常用的技术技巧动作“倒踢紫金冠”为例,从脊柱运动方式及运动幅度来分析应如何合理使用脊柱:脊柱颈部中段后伸能力最强,胸段由于前、侧方连接着胸廓,棘突呈复瓦状,所以后伸能力很弱,而整个腰段则具有突出的后伸效能,因此做“倒踢紫金冠”动作,要运用颈部中段后仰,尽量使腰部做到反弓状,使舞姿具有更加充分地表现力。

三、 科学训练,减少脊柱损伤

了解脊柱结构与功能,可以使舞者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进行舞蹈训练,预防脊柱损伤,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改善舞蹈审美。以胸腰训练为例:舞蹈训练中使“胸腰”动作优美、舒展的关键,不是胸椎能否大幅度后伸,而是要依靠肩关节充分外旋,肩胛骨向后收缩,加之头部和颈部后伸的配合,来使动作变得更加完美。训练时应重点体会整条脊柱节节拉开、节节后曲,并使胸腔上挑的感受,以达到增加胸腰运动幅度的目的。胸腰表现力突出的舞者并不一定胸部的运动幅度就大,其原因主要是恰当使用了其它相关部位的补偿运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胸腰的训练中,不能一味追求胸部后伸,因为,这不符合人体脊柱的运动规律,只会给颈段、胸腰段脊椎带来损伤。12节胸椎的任意一节有伤痛的舞者,都有可能是因为强行使胸椎向后弯曲(过度后伸)造成的。

人体科学知识是我们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舞蹈训练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了解和运用人体科学知识,才能使我们不陷入盲目的训练,从而使身体运动更加符合人体结构的客观规律,进而使舞者更加完美地通过人体动作展现舞蹈艺术的无穷魅力。

人体科学篇5

一、人和宇宙

(一)人和宇宙:

人是巨系统,宇宙是超巨系统。人是宇宙的精灵,人体科学的奥妙和宇宙的奥妙交织在一起。宇宙诞生的历史太长太长,人类诞生的历史太短太短。如果我们把宇宙诞生的时间隧道压缩成24小时,地球人诞生的时间还不到1分钟,人类研究宇宙的时间还不到0.01秒钟。尽管如此,古代我们民族的圣贤智者在2400多年前,就用人类特有的智慧,采用心灵沟通的办法,来探索宇宙,了解自然和人体自身。现代,近几百年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特别是1916年现代宇宙学的诞生,以及1990年4月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后,对宇宙的观察和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现代对宇宙的研究,主要是用观察的方法、物理研究的方法和考古的方法。

纵观古代和现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研究,我对宇宙生成学和宇宙结构学作这样的概括:宇宙生成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宇宙虚空界,即宇宙的本原态;第二层次是色界,即在宇宙大爆炸产生第一批恒星后,出现各种实体物质和能感观到的景色;第三层次是欲界,即在宇宙的星球里出现了海洋,有植物、动物、智能生物,特别是出现地球人之后,对各种欲望追求无穷。宇宙结构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宇宙的本原态物质。它叫浑元气,隐而无形,似亡实存。二是宇宙万物都由阴阳物质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这个整体中,一类为常态的自在之物,它是具体的实存在;另一类为非常状的自为之物,它是抽象的虚存在。现代对宏观宇宙的探索以及对微观物质的研究,在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个认识框架下,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1.人类认识宇宙始于自然。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追求对天、地、人的认识。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现代经科学研究得知宇宙诞生于14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2003年2月12日,美国航天局(NASA)公布了探索器拍到的宇宙“婴儿期照片”,测出了宇宙的实际年龄是137亿年。

2.宇宙规律:总的规律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主要规律:(1)阴阳互体;(2)螺旋运动;(3)逐渐变化;(4)优胜劣汰;(5)相辅相成,物极必反。

3.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关系:人是小宇宙,经科学家考证,人体的元素包含着宇宙形成三个主要阶段的缩影。人不仅是宇宙中的小宇宙,而且是个开放的巨系统,他受宇宙超巨系统的制约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受宇宙物质的影响。这个物质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已知的和未知的,有些是现代科学仪器探测不到的,但练功有素的人能感觉到。活着的人随时随地都和宇宙进行物质交换,交换受阻的话,人就感到不舒服,甚至生病,大受阻就生大病。另一方面是受宇宙精神的影响。所谓宇宙精神是指宇宙中除地球人以外的智慧生命体的精神和人类潜意识体的影响,有些练功有素的人通过自发的信息交换都能感知到,这是因为人类生命的灵性与宇宙灵性相通。

(二)古代宇宙学:(略)

(三)现代宇宙学:

1.现代认识宇宙的科学:

从牛顿定律、哈密顿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等等一直到霍金、彭罗斯给我们绘制了宇宙演变、变化的历程,给我们认识宇宙的诞生、发展和消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我们现在的宇宙:

(1)人类认识宇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天圆地方”一“地心学说”一“日心学说”一现代宇宙学。

(2)现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终结于“大挤压”。宇宙“大爆炸”始于“奇点”,“奇点”是个超物质、超能量、超时空的聚合物,是个巨大的能量场。“奇点”爆炸后经过冷却,大约经过30-50万年后,宇宙进入绝对黑暗时期,一直等到第一批恒星形成,才重新点亮了它。因此,观察、探测第一批恒星的形成,成了科学家们研究宇宙的重点。没有第一批恒星就没有银河系、太阳、地球和人类。

(3)我们现在的宇宙。太阳是银河系的成员之一,经科学家的长期观测,在银河系外,大约有1000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统称河外星云。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宇宙是由空间、物质、时间构成。空间是宇宙的框架,物质是宇宙的内容。时间,宇宙没有统一的时间体系,这个时间是地球人用的时间单位。

3.对宏观宇宙的研究:

(1)对宇宙的鉴测手段。

(2)对宏观宇宙的研究:A.宇宙在膨胀。B.宇宙中的射线:远红外线、X射线、γ射线。C.宇宙中的特殊星体:中子星,白洞、黑洞,磁星。D.超光速和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超光速,反物质,暗能量,暗物质,隐形世界。

(3)银河系、太阳、地球和月亮。

4.对微观物质的研究。

二、步入殿堂

(一)瑰丽的中国古代文化:

气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以《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作为理论框架,以“天人合一”和“身心合一”为其指导原则。

(二)人体生命的奥秘:

1.人体生命的奥秘和宇宙形成有关:

(1)人体生命运动的内涵:A.人要经历一个由生长、壮大到衰老、死亡的变化过程。B.人是万物之灵,但存在着善恶的双性变化。C.人要很好地利用宇宙中的气物关系。

(2)人体生命的奥妙架构。什么是人体生命的奥妙架构:人体生命是由阳性的物质结构而成的血肉之躯、阴性的潜藏于物质结构中的能量结构以及性灵结构中的精神意识所组成。人体的血肉之躯由显性的七大系统、隐性的经络系统以及统帅显隐系统的水系统组成。人体生命的性灵结构――精神意识,它可分为两个层次:显意识和潜意识。

(3)国际对人体生命奥秘的研究试验情况。

人体科学篇6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2]许良中.实用肿瘤病理方法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22-223

人体科学篇7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1运动人体科学概述

1.1运动人体科学的内涵

运动人体科学是高校专业体育的二级学科内容,其中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康复学、体育保健学、以及运动康复学等具体学科内容,为国家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拥有实验研究能力的竞技、康复指导类人才或者是人体运动科学教育人才,以其他机构运动人体科学专门人才。

1.2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特点

1.2.1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

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学科必须熟练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而且以运动康复学作为基础学科,相关的医学知识和理论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因此在理论性方面,以系统专业的知识极具理论性;同时,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掌握人体运动的技巧实际操作性强。,因此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在一起展现运动人体科学的最大学科特点。

1.2.2专业性强

相比体育学科的其他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医学知识严谨、逻辑性强,而且专业知识涉及的范畴较广,加之课程设计复杂,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极强,需要系统的学习,因此,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过程很难自己靠阅读和学习取得突破。

1.2.3学科跨度大

由于运动人体科学是将体育运动学与医学相结合,从体育跨到医学这样的跨度较大,但他们又是联系的子一起的整体学科,因此在相互交织和摩擦碰撞中融合发展,而且还产生了一些相关边缘学科,创新性极强延展性也很明显。

2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运动人体科学是全民“终身体育”思想、“健康体育”理念的体现,当代社会迅速发展,人才的身体素质应成为必须要保障的根本问题,因此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人才更成为需求量大、而且供不应求的人才类型。然而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言,健康教育和运动训练这样的体育人才培养,并不能满足我国服运动康复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需求。学生具备科学性和思想新,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健身知识、养生方法、伤害防御等甚至是健康复健技巧的人才才是体育教学急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还需要培养出既要适宜做现代体育教学的优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又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养生思想,了解养生健身方面的知识即作为专业知识学习又作为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精神并锻炼养成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奠定基础。

3以运动人体科学为基础的教学改革策略

3.1转变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被普遍认同的体育教学思想是以技术教学为主导,以运动训练为中心,传授学生技术、提升学生的技能的实践性教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创新性为吸纳带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思想,更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的指导实践,且加以具体辅导,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人体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体育实践与人体健康作用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3.2提高教师的素质,适合运动人体科学教学

教师自身具备的文化素质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能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高尚的师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宽厚的文化素质,过硬的教学能力。因此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努力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将其熔化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且一定要有长远的见识通过在职培训、学历进修、自学等途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在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和积累实践经验总结实践经验,且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有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有价值的论文。不断加强和提高使自身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才能使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讲解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

3.3加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的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的改编,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课时相应的增加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是保证教师和学生系统地、连续地、科学地传授和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更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成为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实验教学可把人体结构、具体的保健康复措施、一些理化反应、运动技巧、运动创伤的急救等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欲望,加深学生对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也为终身体育和健康健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平杰,冉强辉.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

[2]姚鸿恩,阎守扶,周军.办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人体科学篇8

体育高专目前的招生面临很大的困境,新生报到率越来越低,因此体育高专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扩大生源,不被市场淘汰。广西体专在办学特色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和探索,在2008年的招生简章中除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练习等传统专业外,还加入了体育保健、警体保安、高尔夫、体育服务和管理等新的专业方向,这些新开设的专业很好地和市场接轨,前景非常看好。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二级学科,涵盖了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和康复等众多三级学科,它不仅是体育院校基础理论课,还具有很强实用性[1。在体育高专整个大的专业改革形势影响下,如何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质量,使之适应体育高专新开设的专业,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

广西体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目前状况

运动人体科学在广西体专是一门综合必修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和探究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1.选用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教材过于理论化。目前广西体专的运动人体科学教材主要是《运动生理学》(卢昌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运动解剖学》(卢义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体育保健学》(赵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这些教材理论的知识太多,和实际结合的知识较少,缺乏和市场需求的接轨,导致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没用,缺乏学习喜好,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不易让学生系统地去理解和完成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教学目标,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能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人体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没有应专业的需求而进行专门的教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目前广西体专已经开设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练习、体育保健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大同小异,没有针对性。2008年还将开设体育保健、警体保安、高尔夫、体育服务和管理等新专业,这些新的专业假如不尽快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那将会导致运动人体科学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实验课开设的内容过于陈旧简单,没有实训内容。实验课开设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解剖学中一些器官的熟悉以及生理学的心率血压测量,还有保健学的止血包扎和心肺复苏。没有开设到学校、康体中心、健身中心进行见习和实践的内容。

4.大部分教师的人文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广西体专的教师通过到外省重点体育院校进修,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人文科学知识较贫乏,缺乏创新意识,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缺少授课技巧,教学气氛不活跃;而且因为高专的学生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老师并没有过多地思索,亦没有深入各地调查学生们就业中所需要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没有将教学和市场需求良好的结合,这是目前体专人体科学教师的一个弱项。

广西体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尽快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突出实践。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必须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教学大纲是课程的出发点和灵魂所在,只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才能保证教学目的和任务顺利贯彻落实[2。

广西体专2008年共开设体育教育、运动练习、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和管理五个大专业,其中运动练习和社会体育专业还分为篮球、武术和跆拳道、体育舞蹈和健美操、警体保安和高尔夫五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不一样,我们在制定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大纲时要根据专业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的特征,突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例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大纲制定上应该以儿童少年为主线,重点进行儿少运动解剖生理的教学,和儿少生长发育特征紧密结合,运动保健方面的教学应该以儿少的营养卫生、体育锻炼卫生、中小学体育医务监督以及常见的儿少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为主要内容,在大纲中强调到中小学如何进行体育医务监督和儿少常见运动损伤处理等实践的内容;而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运动人体科学大纲的制定上应以把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原则,在运动解剖学上重点以运动系统为主要内容,把握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的结构,重点把握肌肉在体表的投影,对骨骼、肌肉要能准确的定位,保健学的内容上则重点强调运动损伤、运动按摩概述、运动处方和运动疗法,为其在专业按摩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纲要强调到康体中心、体育医院和康复医院见习和实践的内容。

总之,大纲制定一定要结合每个专业的特征,紧密结合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2.自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实用性。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反映,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体文件和依据[3。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有了明确的教学大纲,假如没有好的教材落实实施,就如空中楼阁,水中明月。陈旧落伍的教材必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

体育高专的教学时数较少,因此要求教学内容要精练和实用,现用的教材内容冗长、面面俱到、简单笼统并有交叉重复,已经不能适应体育高专目前的教学要求,所以要根据专业特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的内容删减和增加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处于学科前沿的知识是教材编写的两个重点。我们在编运动人体科学教材时应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角度出发,教材内容要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精选内容。

根据不同的专业把解决实践活动新问题所必需的知识融入到教材中,保证教材在科学性、系统性基础上有更多的实用性。例如在给运动练习专业学生讲解《柔韧性练习的生理学原理》这一内容时,可添加目前比较前沿的PNF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相互的练习和实践,让同学们将这个练习方法用在平时的日常练习中,争取较好的训学效果。再有,在教材的编写中可添加多媒体教材的编写,比如肌肉的讲解、运动损伤处理和按摩实践等录像制成教材,增强教材直观性和趣味性。

3.构建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和实训相结合的体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依靠理论课的状况,调整实验内容,删掉一些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的实验内容,合理配置验证型和综合型实验,并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比如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先在实验室进行人体体质测试的实验,然后再让他们到健身中心对进行健身的不同人群设计体质检测的项目,并且进行体质的检测和建立健身人员体质状况档案,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把实验和实训紧密结合。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实验室进行按摩推拿的实验外,还应该布置到体育医院、康体中心进行见习和实训,使理论、实验、实训三结合。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把握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体系中将实验、实训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实际新问题能力,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明确指出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4”和普通教育相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发展高专体育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专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基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公关能力。

(1)实践能力。实践能力表现为实际动手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两方面。高专教育应该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是现代高专教育的一大特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区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正确布置两者比例比重,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训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理论融入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也要主动走向社会,深入学生就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社团等实际的需求,理论教学和实际结合等方面的要求。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要求高专教师不循规守旧,总能以新思想、新观念对待教学实践。高专教师应做到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向,把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善于解决一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新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上不断有所创新。高专教师要能为学生设置创新情景,营造创新的氛围,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智力活动活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公关能力。公关能力表现为一个人组织协调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宣传推广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5。良好的公关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重要素质之一。高专教育要面向社会,教训研结合,职业岗位培训、学生实验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和社会紧密相关。因此,高专教师要面向社会,正确、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好工作中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及时把握社会的发展动向,把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把握专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孜孜不倦地努力。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应抛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育高专运动人体科学的改革和体育高专整个大的改革是息息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改革要紧紧跟随着高专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的改革,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不断修正教学内容,使之适应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摘要:

[1李秋萍.人体运动科学学科建设若干新问题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摘要:41-42.

[2高维伟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保健推拿》课程改革的阶段探究报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4)摘要:73-75.

[3黄山等.对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教材改革的探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4.19(1)摘要:129-131.

[4丁曰国.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J.潍坊学院学报,2007.7(1)摘要:156.

上一篇:中学美术范文 下一篇:小学阅读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