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6 11:10:35

人体工程学教学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1

这门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研究学科领域,由6门分支学科共同构成。起源于欧美,最先将之运用于工业社会的大批量生产中的人体工程学,初始阶段是用来探究人机协调关系的独立学科。

人体工学发展至今在信息社会更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更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去研究,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高效地支配生活环境。所以将人体工学运用于室内设计,主要是以人为主体,使用各种手段方法,例如人体的计算测量、人的生理、心理等来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等各个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且协调的关系。

当今,人体工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室内空间设计。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用就是教室空间设计。根据美国亚利桑那洲大学的教室设备建设和《教室空间设计指南》,现代教室的新建和设计必须符合一些既定的要求和实际运用的需求。

一、教室位置的选取要以安静和进出方便为主要考虑因素

传统的授课教室最好设在离教学楼大门或主要通道较远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从第二层开始设立教室。教室应该选在远离电梯、机房、配电间、卫生间以及自动贩卖机等有可能制造噪音或干扰的地方。计算机房、阶梯教室、研讨班教室和演讲厅等因为学生的人数较多,要设在离教学楼大厅和进出口较近的地方。

二、教室的类型应该多样化

根据现代教学的发展及教学模式多样化的需要,教室的类型也应该多样化。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可以在一栋教学楼设立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教室,也可以不同的教学楼有不同的主体教室。例如常见的有传统的长方形教室、阶梯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研讨班教室、讲演厅等。

三、确定教室的大小

在确定好教室的位置和类型后,每一个新建教室都要从人体工学的角度精心设计。首先每个教室都必须确保每个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老师在讲台上的一举一动。所以教室大小应以小于49人座位最佳。而教室的长宽比例以2∶3或3∶4为宜,且比较科学的做法是应将讲台设在教室的“长”边。中国的教室一般以长方形为主,而教师的讲台、白板及投影等都是设在教室的“宽”边。而据很多资料显示,在美国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学教师的讲台、白板等都是设在长方形教室的“长”边。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体工学中学生的视觉和心理因素。学生桌椅沿着“长边”横向摆放的话,最后一排的学生也不会离老师很远,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这样师生的互动和眼神交流也更方便。此外老师的讲台活动区域就扩大了,便于一些课堂活动的开展。

如果教室的座位数超过60甚至到达90以上,建议教室的座位以弧形排放能够使学生对讲台的视野更宽。此外,如果教室前方还有其他的操作区,应该与讲台保持至少3尺的距离。

四、教室建造应考虑的其他的人体工学的细节

一是应该运用人体工学的计算测量数据,从师生的身形尺度、师生的肢体活动范围以及他们的相互交往空间甚至心理空间出发,确定桌椅的高度和桌与桌之间的前后左右的距离。

二是为了学生的通行方便,在教室的前后应各有一扇门。门的大小和高度应该与教室的大小和类型匹配,每扇门上都应在适宜的高度安装反弹弹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安装消音门。门上有窗户的话,一定要与讲台保持2米的距离。

三是为了白天日照的需要,每个教室必须配有窗户。为了防止日照光线太强和吸声的需要,窗户必须配备窗帘。窗户玻璃的颜色应以白色为宜,材质要选择不反光玻璃,如果有隔音效果的则更佳,窗帘的颜色要与教室的整体装修颜色像匹配。每扇窗户都应该可以人工开启,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台的主控台设置自动开关终端。

四是教室照明是整个教室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五个主要照明区:学生座位区、教学区、无投影的黑板区、投影白板区和教师工作台的照明要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功效,遵循功能性、美观性和经济性三大原则最优化,选取直接照明、半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半间接照明和漫射照明等方式。根据不同的照明区域的功效,从照度的角度充分考虑师生的用眼健康。具体的要点如下: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光源。在2006到2008年以前比较好的光源是T8光源,这种以铝合金型材为主体得灯具为许多的学校所采用。在2006至2008年间,T5光源被视为更加安全节能的光源。直至现今的LED光,则是更为理想的光源,但因其造价较高很难被快速普及。其次,在灯具的选择上,要考虑选择既节能、安全性能又高的灯具。最好选择能够组成连续光带并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的铝合金材料,最好是内线外线完全分开的双走向、有固定保护角的灯具。最后,灯管的布置要符合光学原理。

此外还有很多小的细节,如书柜的大小及摆放位置、抽屉的大小、垃圾篓或垃圾桶的摆放等也应该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去考虑,以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只有充分考虑到以上的问题和要素,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运用好人体工程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才能建造科学、实用、节能又美观的教室。

【参考文献】

[1]刘志波.班班通:从校园信息化建设走向课堂信息化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08).

[2]杨毅.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发及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9(07).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2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类人们使用的家具、设施,又包括人们生活的各类室内外环境,作为设计专业课程之一的人体工程学的学习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一)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尺寸。

    (二)为设计家具、设施等提供依据。家具、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储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

    (三)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人的感觉器官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感觉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这也是人体工程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笔者将多年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学生

    (1)积极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在大量环境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缺乏广泛的直观、切身的体会;

    (2)实践中运用人体工程学在时,往往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会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设置思想障碍。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日常接触的绘图桌椅、餐厅桌椅、会议室桌椅、学生寝室卧具、学生寝室环境、洗漱间环境、教室环境、餐厅环境及其他一些典型的室内、外环境入手,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具及环境在实际使用中造成的种种不便的原因,也会因为问题的复杂性造成积极主动学习的障碍。

    (3)环境艺术类学生大都为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大都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实例讲解过程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虑各种人体静态尺寸、动态功能尺寸之外,还要考虑一定的使用状态、使用方式等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设计结果的截然不同,因此,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人体工程学需求的家具或环境。

    (二)教师

    (1)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而非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目前的人体工程学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数据,较为枯燥,使艺术类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重心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其人体工程学设计思维为主要培养目标。

    (2)注重理论的全面性,而不注重解决单个实际设计问题的精确性。大量的理论使得学生有了一些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意识,但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时,面对相对复杂的情况,导致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应注重设计实践的有效设计及精确的指导。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教学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学为主,抛砖引玉

    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安排应以经典案例空间为切入点,提出案例,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一个设计项目,应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哪些因素、应如何设计?让同学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利用教学中相互作用的方法,全班讨论、分组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讨论结论归纳并一一列出,同时记录学生们疑惑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并要求课程之后让同学自己解决刚才遇到的问题,不足之处教师再进行纠正和补充。

    (2)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理论指导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日后面临实际设计项目时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人体工程学课程本身是直接服务于环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应以面向实践为主要目的。课堂之上教师讲解的各种案例,学生总会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是天方夜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真实的设计项目,亲身体验设计项目时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样才会有更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冲动,从而上课时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学方法上

    (1)纳入丰富的多媒体手段

    现在的多媒体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学校课堂里,教师上课不再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而是集言、声、乐、动画、媒体剪辑等等融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视、声觉盛宴,众多高校每年一次的多媒体课件比赛,也证明了高校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重视。为了削弱人体工程学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的感受,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也应花一番心思,不仅仅加入图片和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视频,例如国内外着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某款着名家具的设计思路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见闻、增加了对设计专业的喜爱。

    (2)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

    人体工程学是设计的尺度基础,对学生的设计思想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之后组织相应的课程设计,宜采用学生生活常见的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可以先讨论,教师再指导,最后学生自己完成设计。整个课程应完成5-6个课程设计,有效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3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人体工程学是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它主要服务于实用艺术,为提高事物的使用功效和舒适度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科技成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增大,人体工程学已成为实用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环境艺术、城市雕塑、工业设计等学科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工程性的特点,需要相关工科知识的有力支持,才能办得更具特色,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需求。因此这门课程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是否能顺利展开,帮助学生在具体课题的设计当中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课也起到示范作用。

人体工程学课程的内容对艺术设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

⑵ 为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⑶ 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⑷ 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如何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正确理解人体工程学的内涵,并将该课程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项目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专业教师共同探讨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缺乏针对性

人体工程学是从工程技术类科学延伸到设计领域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和数据,相对比较枯燥,特别是对艺术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头疼的课。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在人体工程学教学时还是采取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 +课终闭卷考试 ”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普遍有厌学心理,虽然靠在考前死记硬背都能基本过关 ,但考过之后很快就忘记。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在后续的各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具体应用本学科的知识,导致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严重脱节。

2.人体工程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往往和社会实际脱节,难以使学生从现实层面了解课程内容

人体工程学的实践课程大都基于课堂练习及在实验室训练等这些表面的“实践”方式,忽略了学生参与和直接动手的生产实践环节,从而使课题的解决方法单一、与社会实际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对综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高要求。

二、主要教学方法的探讨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①.重视设计实践教学

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根据现实需要,教师也可挑选网上设计招标项目,如家具、展厅或环境小品的设计等,让学生自组团队,设计投标,当然教师也可虚拟课题进行。在这种实战或模拟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哪方面欠缺,为以后自学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②.合理运用多媒体

在课件的设计上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繁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图表,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将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表现出来,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并用,利用多种信息渠道, 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③.结合案例进行讲授

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设计中能更好地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更好地理解其使用范围和应用方法,在教学中就应注重运用丰富、典型的案例进行阐释,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评析、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工程学和本专业的关系,学会进行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例如,在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这一章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各个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场景,除了选择书中介绍的案例外,还参考了大量和艺术设计相关的案例,特别是大量的人体测量数据与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像室内展厅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展具设计等,就会涉及到身高、立姿双手上举高、眼高的相关尺寸等。

2.灵活进行课程设计

虽然人体工程学是理论课程,但是它的作业最好要求学生以简单的设计形式来完成,或者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进行辅助教学。

①.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重新理解,本课程设计了一次调研报告:“用人体工程学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校园环境”,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从室外环境景观——寝室、教室、绘图室、阅览室等——坐具、寝具、文具等三个角度,去发现现实生活和校园环境当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此次作业可随着课程章节内容的展开逐步进行调研及资料的搜集,重点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汇总以后,不但加深了对人体工程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养成。学生将报告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陈述,不同的案例及每个学生的思考都能得到共享,加深了大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②.小课题的设计

本课程安排了一次小课题设计“工作椅设计”,根据人体尺寸依据及椅子设计原则,分析目前学生用椅的缺点,设计一种适合学生用的椅子。作业提交内容包括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及设计说明。课题主要是对人体尺寸测量章节内容所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椅类家具(休闲椅、工作椅)基本尺寸规律,座面、椅背的倾斜角度及其弯曲曲率规律。养成整体匹配意识,亦即尺寸、倾斜度、曲率的整体配合规律。最后通过作业的展示及点评, 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③.大课题的设计

大课题设计既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小型空间设计作为设计题目,如居室设计、书房设计、小酒吧设计、小办公环境设计或专卖店设计等,制定完整的任务书,要求根据空间功能恰当地分割空间、布置和营造空间,尺寸处理要满足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其中的家具及用具设计要以人的舒适使用为宜,并将设计意图以效果图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课题的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体工程学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各个方面,所以用作设计实践非常适合。

三、结语

在人体工程学的教学中,尤其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如果仍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的效果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系统地给传授学生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作为主讲教师还要灵活进行课程设计的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碧娟·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科技信息,2009,(24)

2. 吕天娥·浅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人体工程学教学[j]·艺术与设计,2008,(08)

3. 闫朝华·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2008,(04)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4

【关键词】整体优化; 制图; 创新; 人才培养【Abstract】In view of the engineering graphics content, fewer hours, system of independent a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modern cartography of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system based on four layer, through progressive cultivating mechanism of creative ability, to the modern drawing based on innovative design, formed the quality project fusion construction mode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promote all-round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raise. For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and mode.

【Keywords】Overall optimization; drawing;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5-02

针对传统工程制图教学中课程内容独立、单一,未有效与工程应用、设计创新相联系等问题,以及结合我校区级精品课程建设《现代工程制图》的教学实践,把现代工程制图内容与创新设计内容整体优化,并结合教材、创新设计知识库、网站、课件等多种教学资源建设,整体优化现代工程制图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保持基础性与综合性相互融合,开创性的将三维制图设计过程、创新思维形成机理、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三方相互集成协同,通过多种平台建设相互促进,使学生工程创新设计与应用能力大为提高,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 “创意、构形、设计”相渐进的基于现代制图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突破传统课程独立、单一专业方向的思维, 将工程制图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工程设计的综合性相互融合,创新设计全面渗透入教学环节,为学生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1创建了科学清晰的现代制图创新能力培养拓补结构

将当前企事业广泛应用的三维CAD设计软件引入教学中,增加并融合了构形设计、创意设计、三维实体建模、工程模拟优化等基础设计内容或环节,并建立其能力培养的拓补图(如图1所示)。利用三维制图表达创意,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表达实践应用,通过CAE的模拟优化,最后到科技制作与实践,强化创新设计的综合性,实现了学生从“思维创意构形设计三维创新设计工程优化设计工程应用创新”的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从创意思维到工程实践应用的科学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建设。

1.2围绕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多元化教材建设,建立了创新设计知识库。 根据教师多年教学实践以及三维CAD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由课题主要成员结合教师长年一线的教学经验,主编并出版教材及课件两套,并开发了配套电子课件、习题集和习题集答案。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建立了《现代工程制图》精品课程网站及课程学习网站一套。编辑整理了构形设计案例和高年级学生三维创意案例作品,并经过教师按教学组织进行分类,有选择进行使用。这些高年级学生的创新设计成果对激发低年级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作用。形成了集“教材、课件、网站、案例库”为一体的,面向工程,启发创新,汇聚创意的创新设计的多元化的立体教材群,且创新设计知识库的更新与生长随着学生参与的届数增多,将呈级数增长,形成创新的充满活力的良性和长效的建设机制。

1.3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实训方法,综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训采用跨学科的自主学习方式,根据实训目标,采用“提出问题—学生查阅工具资料—分组讨论—分阶段汇报—教师总结”五段式跨学科训练方法,将独立的工程制图与设计专业知识通过创新设计目标串成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有效的锻炼了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综合理解、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良好习惯。如在工程制图测绘里,要求学生根据实物和二维图,对其进行三维建模和结构认识与改进。

2建立“创意驱动—三维贯通—实训强化—学研提升”四层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促进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2.1构形设计与表达,激发创意。创意虽然是以“灵感”的面貌出现,却不可能凭空产生,我们说“工程制图是工程师的交流语言”,构形设计与表达可为学生的创意提供依附和表达。只要有方法,每个人的创意都可以源源不绝。和其他的专业技能一样,创意能力也同样需要学习和训练。通过构形设计与表达,捕捉住学生瞬间即逝的创意,实现创新火花的汇聚。如学生针对98年雪灾创新性的设计出了电缆机械除冰装置,通过与指导老师多次交流,最终设计得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2三维工程化模拟设计,贯通创意。通过利用三维建模软件的测绘逆向,建构求解,构形模拟,数值校核等手段,虚拟贯通了零散的创意火花,学生的创新激情高涨,通过三维模拟分析,反复修正,最终得到结构合理,工程相关,极富附加值的三维创意产品。如工程创新设计案例库里的所有作品都走过了虚拟工程实践,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如课题组教师指导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共计8人次

2.3模拟设计的试制与实践,再现创意。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将三维创意模拟产品经挑选后进入样机试制,再经过方案论证、材料选择、试验工艺和跑市场、降成本等多重磨练下,创意变成了样机,工程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实质性的显著提高。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每一届的学生中,有超过20%的学生自主创意最后试制成了样机,较好的实现了最初的创意。

2.4工程实践与研究应用相结合,提升创意。将科学研究方法渗透到创意产品设计实现的全过程,结合工程制图科研前沿专题演示实验案例教学,从多角度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意,促进科学研究。如学生自主设计设备,用于科学实验研究,探究其实验规律。如学生在创意设计中,在教师指导下,基于SW二次开发的标准件和常用件快速建模系统等。学生近三年来,共计通过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申请获得专利,为企业服务等提升创意,将实践与科研相结合,促进了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3搭建“以赛促创”竞赛平台,校、企联合促进学生创新实践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以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构建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全面培养,机电产品、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对象协调应用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工程图学是工科学生最早接触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将知识、实践、素质和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前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以适应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是当务之急。 

一、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图学教学目标 

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目标,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不妨借鉴英国的机械类教育模式,即在教学中强调一个“用”字,一切以将来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对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求教师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即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某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每门课程设定的目标较清晰,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将来在社会工作中有何用途。为此,我们设定了如下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一是熟练运用投影理论并遵照国家标准规定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二是具有工程图学思维能力和工程图学素质,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程素质;三是熟练运用某种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和三维构型设计。 

二、 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基本理论、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在学时少的情况下,不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对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优化和整合。 

(一) 画法几何部分强调基础理论作用,淡化其难度 

画法几何是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诞生的,它为工程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解决机械结构、空间几何及工程设计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画法几何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点讲清点、线、面和立体投影的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工程制图打下基础,不强调画法几何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图解法、在三维建模时自动生成的截交线和相贯等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部分适当删减,剩余内容留作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取舍,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二) 工程制图部分重在工程实践和实际应用 

工程制图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二维图形表达三维形体的能力、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这是一个从“画法几何”理论到“工程图样”应用实践的跨越过程,而工程制图的实质内容就是零件图、装配图两大部分,教材中各章节都应该围绕这两个部分展开。授课时,首先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在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甚至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感受、观察、装拆、测绘或模拟工程安装,使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的实用性这一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于零件图部分,主要通过多个实例的讲解,把重点放在机件的表达方法、表面粗糙度、公差与配合等主要内容的实际应用上,对于尺寸标注和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在此只是复习组合体尺寸标注部分,适当介绍一些常见工艺结构如铸造圆角、退刀槽等的标注方法。技术要求部分则重点介绍书写格式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对有关符号的含意和选用只作简介,由学生自学。 

关于装配图,在图形表达部分,重点介绍装配图表达方法的特点,即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尺寸标注重点讲解装配图中必要尺寸与零件图中完整尺寸标注的不同,通过举例说明性能尺寸、安装尺寸及装配尺寸等,使学生了解其标注的重要性,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应用中引起重视。技术要求中配合符号在装配图中的标注及其与零件图的关系要向学生讲清楚,其余留待学生自学和后续课程讲解。让学生明确标题栏中的名称对看装配图的重要性以及明细表中零件的名称及材料对看图和拆图的重要性。 

(三) 加强利用cad软件进行三维构型的教学 

在制造业中,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实际是先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形体模型,然后运用投影法进行表达,画出平面图样,而生产技术人员首先阅读工程图样,然后通过空间想象,把图样中的内容转化到空间去,构建出三维形体后再按尺寸和技术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因此,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三维构形贯穿始终。但根据我国目前机械装备现状,采用三维实体建模设计的企业绝大部分还只在产品的设计、研发、分析等环节采用三维技术,而最终的生产制造环节还要将其转换为二维图样进行生产,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纵向分析,工程形体的三维造型表达完全取代二维图样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制图基础与实体构形相结合,零件图绘制与零件实体造型相结合,装配图绘制与虚拟装配相结合,常用零件的画法与相应零件的实体模型相结合,三维造型设计与制造、分析相结合。 

三、 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图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尽快将图学知识转化为图学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我们构筑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训练 

在仪器测绘、讨论设计方案、技术交流、现场参观时,受现场条件或时间的限制,经常绘制草图,草图对于捕捉设计灵感,现场记录,加速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帮助技术人员组织、形成和拓展思路非常有用。仪器绘图既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基本技能,又是学习和巩固图学理论知识不可缺少的方法,在计算机绘图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仍然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徒手绘图、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一样作为基础平台,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 部件测绘动手环节 

在部件测绘动手环节中,学生通过测绘方法的确定、尺寸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公差与配合、工量具的正确使用、装配图的表达方案的最优选择等内容,增强工程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图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 三维构形设计 

三维构形设计就是在给出一定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分析,构思三维形体,自主进行组合体、零件和装配体的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造型等一系列设计,采取自由创作和发现、收集、分析、比较案例的实践方式,培养创新设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图学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强调学用结合,在工程图学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学以致用”,而不是主要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笔者面向企业应用与技术创新,推动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使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全面培养,机电产品、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形态对象协调应用,加强测绘和设计环节教学,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图学能力的提高和胜任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兰美.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诸世敏,龚伶俐,马继英等.基于ug三维实体造型技术的机械制图教学体系[j].怀化学院学报.2007(8)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6

关键词: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常聚才(1979-),男,山东临沂人,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理工大学优秀创新学术团队基金(项目编号:20091801)、安徽理工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06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28-02

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和提升的核心。[1]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煤炭特色背景,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精神的培养,突出教学为生产服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培养了数千名采矿优秀技术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反映良好。但近几年根据煤矿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弱化现象。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要求的基础和保障。为此,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改变办学思路,以“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使得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越来越少。课堂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各占总课堂教学学时的1/2;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实践教学占集中性实践环节的2/5以上;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总教学学分中占15%左右。[2]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性教学所占学时严重不足,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实验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增多,采矿工程实验室规模小,使实验教学成为了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实验室硬软件已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3]采矿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矿山安全方向)本科与研究生在岩石力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采矿学、井巷工程、矿压测试技术、采矿CAD、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等课程的实验课,正常实验教学周期长、任务重,实验课时总数每年在400学时左右。因为学生多,加之场地和设备有限,必须分组实验,导致总实验次数和实际学时数增多,基本上每天均有实验教学任务,甚至晚上和周末也会进行实验教学。而采矿工程实验室仅有专职实验教师2名,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为科研做大量基础实验和研究工作。实验课出现了少数学生干,多数学生看,抄写实验报告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实验教学质量不高,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效果差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专业教学计划上安排了认识、生产和毕业实习,实习次数较多,实习基地每个矿井每年需频繁接受学生实习,且矿山企业限于安全管理考虑,对学生去矿山井下现场实习持有抵触心理。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真刀真枪”的实习很少,有的采矿专业大学生大学期间到矿山井下次数累计不超过10次,更何况下井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实习经费严重缺乏,不能合理地选择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致使现场实习时间被大大压缩,导致实习效果差。同时传统的实习方式是完全由教师包办,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制约,从实习准备到进行,直至结束,都由教师组织安排和指导,势必会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使学生的依赖性增大。

二、卓越采矿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培养依据“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煤矿行业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4]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卓越采矿人才培养体系时应重点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要求煤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二是按照煤矿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制定了卓越采矿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以“工程实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主线,适当增加了工程技术知识的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了矿山工程实践的时间和实践内容,使实践教学学时增加到40周。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工程实践及创新实践。课程实践的目的是使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应用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及应用能力,采矿专业“煤矿开采学”、“地下工程施工”等每门主干课程都设置8个课时在煤矿井下现场教学,使学生能较快地接受课程内容,并能与现场实践应用结合。工程实践共设32学分,通过一系列实习、设计与实训培养学生的现场应用及创新能力,同时在企业现场环境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煤矿工作的职业素质。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由学校和煤矿企业共同制订,同时建立卓越采矿工程师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设计、实训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使煤矿企业深度参与整个培养过程。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把2个生产矿井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训基地,与安徽省4大煤矿企业共同建立了28个实习实践基地(煤矿)。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导师,使学生能“真刀实枪”的进行实习与设计。

3.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根据实验教学定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教学的内涵充实为改革重点,以实验教学内容为核心点、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关键点,实现地面模拟矿井实景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和常规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创新改革,实现实验教学多方位开放。建设校内“生产矿井”、设计制作可拆装的“积木”采矿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引进优秀教师,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同时加强教师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并通过聘请现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建立校外教师聘用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校外教师和校内教师业务交叉、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优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一方面聘任煤矿企业高职称、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及煤矿现场锻炼的制度,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厂矿顶岗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重任。

5.改革实践考核方式,建立严格考核制度

摒弃过去单凭实习报告或设计图纸评定成绩的方式,实行过程控制及答辩的综合考核方法。聘任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还要深度参与实践考核。实习将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方式综合起来,由指导教师及生产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制定了卓越采矿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臣,钱鸣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科学采矿人才培养[J].煤矿高等教育,2011,29(5):1-4.

[2]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7.

[3]常聚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与导报,2009,(20):125-126.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7

所谓“一体”,意指以“五项工程”为代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翼”包括“十位一体”的入学教育体系和“七彩人生”毕业教育课程;“三驱动”指的是以队伍引领为导向、品牌带动为抓手、榜样激励为动力三种途径来整合全校资源,推进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

一、搭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五项工程”

第一,政治塑魂工程。结合形势政策和重大时事的学习,营造政治氛围,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国庆等重大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第二,文化引领工程。打造精品大学文化,强化校史、校训、校风、校歌等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安阳地域文化;加强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思想导航工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发展规划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未来职业及人生定位做好准备。

第四,道德规范工程。持续开展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基础文明教育,倡导和弘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

第五,素质拓展工程。成立大学生发展辅导中心,深入开展学生品牌工程创建活动,丰富内涵,彰显特色,使学生品牌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效抓手。认真组织“挑战杯”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动手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二、构筑“十位一体”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其一,理想信念教育。结合新生思想实际和国际国内形势特点,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其二,安全教育。对新生进行人身、财产、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促进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

其三,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身体素质,磨炼顽强拼搏、不惧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

其四,专业思想教育。系统讲解专业发展趋势、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思维,使学生安心学习,轻装前行。

其五,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心理转变。

其六,校规校纪与法制教育。认真学习《安阳师范学院学生手册》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基本要求,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法治意识。

其七,校史校情与地域文化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和校史馆,增进学校亲和力和凝聚力;邀请安阳市知名专家作殷墟文明、曹操高陵等专题地域文化教育讲座,让新生切实感受到古都的非凡魅力。

其八,行为规范与礼仪教育。通过开展大学生行为规范与文明礼仪教育,增强学生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意识,逐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

其九,励志、诚信、感恩教育。开展励志、诚信、感恩专题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其诚信立身、感恩社会、回馈他人的高尚品格。

其十,人生规划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人生规划讲座,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促使学生尽快完成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转变。

三、谋划“七彩人生”毕业教育特色课程

一是金色丰收课程。毕业生离校前夕,校长为毕业生拨苏正冠,送上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祝贺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收获金色梦想,用学识和才智回报社会。

二是蓝色理想课程。结合专业特点,通过班会、座谈会、茶话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就业的基层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

三是红色安全课程。开展“增强安全意识、文明告别母校”的专项安全与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四是橙色诚信课程。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提升学生诚信品质。毕业生展示自己大学心路历程、实践感想、成功喜悦及挫折反思,结合毕业生还贷情况加强诚信教育。

五是绿色关怀课程。为毕业生打造“绿色通道”,做到在人生上指导,在生活上关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来自学校方方面面的重视、关注与关怀。

六是紫色温馨课程。组织毕业生开展“我为母校留心语,片片话语寄祝福”活动,通过优秀毕业生照片组成的光荣墙、毕业生签名条幅、文化衫等记录毕业生对母校的真诚祝福。

七是青色成才课程。通过视频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场景,记录感人的精彩瞬间,再现他们与学校共同经历、一起成长的难忘历程。

四、“三驱动”助推学生工作全面提升

安阳师范学院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学校自身发展重心,结合院系专长和特色,努力构建融合学生需求、学校发展、思想教育和院系文化为一体,具有时代特点的立体化、人性化全新教育载体,在学生工作队伍中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能力的培训力度,在校园内打造各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工程,不断完善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覆盖学生工作的每个环节。

1.队伍引领,拉深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大空间

学校加强学工队伍的校内外培训力度,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道路,锻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生工作队伍。

一是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让百余名辅导员参加培训学习;二是积极利用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平台,选送6名优秀辅导员到华南理工大学等省外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河南省唯一参与的高校),开阔眼界;三是开展辅导员培训班,举办辅导员技能大赛,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四是邀请了徐艳国、田建国、冯小宁、黄跃雄、黄建榕、童星等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五是创新辅导员培训形式,开展辅导员素质拓展训练,实施年级辅导员学习组交流制度、学生工作科研立项奖励制度,创建辅导员论坛,定期交流经验、研讨工作;六是创新思想教育载体,在学生公寓设立学生事务咨询室、辅导员工作室,拓展思想教育工作空间;七是建立院系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督查督办程序,推动工作的执行与落实。

2.品牌带动,厚实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宽平台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只有拥有广阔的平台,才有生命力。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校于2009年启动了学生工作品牌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富有实效的品牌工程,搭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逐渐形成了40余项具有时代气息、鲜明安师特色的优秀学生品牌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形成了一批学生创新团队,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立项了一批创新基金项目。近年,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科技赛事成绩显著,取得了“国家建模大赛”、“挑战杯比赛”、省级特等奖等共计26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优秀奖2项。计算机学院的“新锐之星”科技创新大赛的部分创新作品甚至直接进入市场测试,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工商管理学院承办的“校园展销会”从组织策划、招商引资、展位布置到摊位租赁、商品销售、安全保卫、总台收银,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组织实施,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训练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为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校园及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毕业生因为这次展销会而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外国语学院打造的“博客佳苑”,以党建思政、学生管理、特色活动、专业特点为依托,集各类教育活动为一体,以学院师生单个网络博客为基础单位,与网络QQ群、飞信群、网上师生录和院系网站及其他相关优秀网站相链接,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实现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网络化、档案记录电子化、信息机制畅通化,搭建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大网络平台。品牌活动的创建和实施,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河南日报》、《河南法制报》、《安阳日报》、安阳新闻网、安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博客佳苑”“红色足迹万里行”先后获得2010年度、2011年度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优秀奖,今年我校申报的“相约西部”、德育答辩、秋水文学三项品牌均获得河南省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

3.榜样激励,构筑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载体

学校注重依托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构建融学生需求、思想教育和地域文化为一体,具有时代特点的立体化、人性化全新教育载体形式。在学生中培养榜样、发掘榜样、塑造榜样、宣扬榜样,以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以身边的事感染身边的人,用“听得见的声音、看得见的身影”引领校风学风建设。

学校连续举办两届“榜样安师”颁奖典礼,表彰国家、省级以上荣誉获得者,300多名省级以上获奖学子代表身佩红花,走过红地毯,穿过榜样门,接受光荣册和荣誉证书。隆重而盛大的场景,彰显了榜样的力量。在“榜样安师”颁奖典礼的基础上,组建了两届 “优秀学子宣讲团”,史宝红等20名同学脱颖而出。之后,宣讲团成员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全校巡回宣讲40余场,精彩的演讲为学生呈现了一次丰富的精神盛宴,在学校掀起一股树榜样、学新风的热潮。“榜样安师暨优秀学子宣讲”活动获得河南省优秀校园文化二等奖,并代表河南高校被推荐到教育部。

近年,安阳师范学院将“一体两翼三驱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分阶段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学生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开阔的视野和思维认识学生工作,用创新的模式和方法发展学生工作,用执着和艰苦的努力去提升学生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学校“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伟大征程,为早日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人体工程学教学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教版;工具性;人文性;课堂教学

自从2004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奋斗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多角度去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比以往更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侧重于学生在和人交往中的交际功能,教会学生如何斟酌语句,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合适的语言处理事情。人文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在本文就新课程标准在新教材中的实施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简单地从教学内容的本位出发,而应该重视学生语感的教学。着重落实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且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能感受到真正的语文味,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为了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语文味”,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使语文课堂净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所以说,要想使语文课堂净化,教出“语文味”,必须从‘语’入手。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在语感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的“言语”味,除了要获取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之外,关键是从语言的角度去品味语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句,而不是作者写了什么内容。只在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局限于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可是教会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例如: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为什么会有阅读的冲动劲及呢?作者为什么在本文当中安排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呢?“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作者在写空气、阳光及世界时,为什么要使用“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这一系列的反义词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具有“语文味”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理解语言内容,品味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语文教学工具性特点落实到实处。

2、使语文课堂情感化。为了使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教学。情感掺杂进去了,才能使人文性得到体现。教学情感化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当中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行内心体验,或者产生不同于作品思想的其它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是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在内,那课堂教学就像是一潭死水一样,教学效果一定会不尽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受不到作品所要体现出来的人性化的内容,人文教育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在《老王》此文的教学中,老王的不畏艰辛,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此文中还掺杂着在一定丰富的人文教育。“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在此段文字中写出了老王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此处写好了老王虽然生活贫穷,但还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优良品质。“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写出了我们一家对老王的同情和关心之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写出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在课文教学结束时,我又结合文章的主旨,对学生提出课外拓展的三个问题:1、你怎样对待周围的不幸者?2、当你遇到不幸是,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3、你怎样看待人与人交往要首先付出爱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去寻找答案。在这样的问题当中,使学生更加深一步理解作品的人文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活跃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气氛的“活跃化”,是要使学生学习主体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学习时要激起思考的积极性,以思促文,以文育智。使学生融入文本,超越文本,独立于文本之上,使学生掌握语文教学中的“语”和“文”的功能,在口语和文字写作方面有所突破,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活”在读文本,读出情感,读出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诵读过程不能忽视,语文教材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其语文味,才能使它的属性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出作品的情感变化。语文地细细品读时,能品味出意境和神韵,能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在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我们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有感情地诵读,要让自己身临其境,进入情境之后,诵读时才感情丰沛,才能掌握抑扬顿挫和“句读”的技巧。在读中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性。

2、“活”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语文课堂中“语言”特点决定着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对话过程,对话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完成问题教学过程,另一种是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在探究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经过思维的碰撞,去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要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从而接受人文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教学形式搞“活”,使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中,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情感交往。一定会使教学氛围活跃起来。

结语: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好语文呢?如何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统一起来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使学生在“语文味”中体会它的工具性;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语文人文性的教育,使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人性化的教育,学会如何在人生这个大社会中如何去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培养自己坚强、吃苦耐劳等各种优良的品质。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单淑英.力避套语,突出人文性――谈作文批语的写作[J].语文教学之友.2007(10)

[2]徐健,胡小玲.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6(07)

[3]杜迎洁.人文性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探索.2012(04)

[4]高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2(02)

上一篇:客户服务心得范文 下一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