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笔范文

时间:2023-03-11 16:41:03

人生随笔范文第1篇

人字非常简单,一撇一捺便是人字的组合体,寓意着简单地来简单的去,无需周遭婉转,无需牵强附会。可现实中的人们却并不遵循如此规则。往往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简单的过程曲折化、简单的事情繁杂化,简单的人生弄得是一塌糊涂、弄得是疲惫不堪、弄得是毫无头绪。真可谓叹而观止的复杂人生,久而久之,人就感觉到活得非常之累。

人在世上,从嘤嘤学语到生活、学习、工作踏入社会,经历着变幻万千的成长经历,唯有用宽阔的胸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即使欢声笑语、困境险阻,也会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怀。简单的“人”字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古人曰:做事先做人。做好人,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有的人,经历了一生,却失败的做人,有的人,历经磨练,总结经验,成功做人。总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课堂,作为学生的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课堂上不断学习的过程,直至生命的终结。

人与人相处,也是学问,尊重别人如同尊重自己,人与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是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再高的学历、再高的权势不能无视别人的尊严,懂得尊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家庭中,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姐妹应和睦相待,关系融洽,人的一生中,能成为家人关系,那是怎样的缘分,唯有今生今世得以遇见,好好珍惜,错过了,一生何求?工作中,上司、同事,能在一起共事,也是难得的缘分,无论经历多少次工作的变换,同事间的融洽相处也得缘于相互尊重、理解、支持。

人啊,并不顺心如意的时候,不妨拿面镜子照照,自己心静如萍了吗?会不会有太多的不满、太多的抱怨、太多的私心杂恋、太多的奢求、太多的恩恩怨怨……学会放下吧,犹如拳头中握着的河沙,握得太紧河沙流失得越快。有些时候,事与愿违的事情我们往往不能左右,也许,放下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种获得。

人生随笔范文第2篇

你一直在等待。不管你在意不在意,等待就已跟你生命的脚步在走:你等待理想的实现,你等待真挚的友谊,你等待醉人的爱情,你等待金钱和地位以及那些可以言说或不能言说的人生其它的种种。这一个又一个,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就这样贯穿了你的一生,你必须坚持这些等待,除此而外,你别无选择。

等待很美。在那些漫长的永无尽头的等待中,你用美好的思想和纯情的目光装扮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你用梦幻的花香,熏染一个接一个的明天。等待让你充满了柔情和憧憬;等待让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诗意。或许你所等待的东西在一夜梦醒后的晨晖中就会悄然来临,而有些你等待的东西则会在长久的渴望中若隐若现。

等待很苦。人生的等待又常常流淌着寂寞和孤独,常常让你焦躁不安,让你忍受你想或者不想、你该或者不该、你能忍受或者不能忍受的一切。

世界和人生就这样在等待中变得光彩夺目或光怪陆离。等待交织着汗水和泪水,交织着平庸与崇高;交织着成功和失败;交织着真善美与伪恶丑;交织着痛苦和欢乐,温馨与孤独,忘却和怀念。

品味等待,为了你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学会等待,为了你艰辛而又美丽的一生;让对人生崇高目标,对真善美的追求化为坚韧的信念,始终陪伴着你的等待吧。

品味寂寞

寂寞是人的影子,人们无时无刻不被寂寞牵扯着。伟人有伟人的寂寞,即高处不胜寒;凡人有凡人的寂寞,即独处深闺无人识。所不同的就是排遣寂寞的方式各不相同。

从字面含义而言,所谓寂寞就是孤独冷清的意思。很多人都认为人多场面热闹就不会寂寞,于是倾其精力追逐簇拥的鲜花和雷动的掌声。然而,天下再热的茶也会凉,天下再奢华的宴席最终也要散,等人去楼空,花谢草枯,依然会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进而陷入一种更深的寂寞。浮华喧闹永远也不能够真正赶走寂寞,因为真正的寂寞来自灵魂深处,只要是灵魂尚存,寂寞就无处不在。

寂寞是人生的一种品味,像遗世独立的冰山雪莲,像高翔蓝天的沧桑老鹰,像被意外柔情击伤的赳赳武士。在朔风吹折衰草的薄暮,在冷雨敲打孤窗的夜晚,在生活的每一个折痕里,时时刻刻以一种平静的心情去面对寂寞,去品味寂寞,就会感到寂寞是生命的朋友,是人们感知自我的捷径。在寂寞中,可以听到时间在如水的月光里流动的声音,可以感觉到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意味深长地翻动着一页页记忆之书。

听听悠悠音乐,饮点淡淡的酒,想想雪一样从容飘落的生命过程和雾一样婉约的人生季节,在寂寞中要做的事很多很多,寂寞是另外的一种充实,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以一种平静、理智的心情来对待它。

牵挂

牵挂,是一份缠绵,一缕相思;牵挂,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殷勤祝愿。走南闯北的人,被牵挂,是幸福;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被牵挂,是凄凉。

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牵挂是人生符号,时时刻刻缠绕着人的每一个脚印,每一缕灵感。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人生的喜怒哀乐。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怀念,是牵挂的折磨;那“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红豆,是牵挂的寄托;那“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美酒,是牵挂的蕴含;那……

牵挂,是酒是丝,把两颗遥远的心牵进浓郁醇烈的酒里深窖;牵挂,是鸢是线,无论飞得多高的鸢,愫愫情怀仍捏在他(她)手中。

人生随笔范文第3篇

在生命刻意安排的网格里,

穿梭、来回。

看那弯弯曲曲的脚印,

记载着酸甜苦辣的过程。

人生的路,

像那蜿蜒流淌的小溪。

一路上布满荆棘,

那偶尔的满意,

背后也是——

多少汗水的艰辛。

成功与失败的距离,

浅写着悲喜的笔迹。

有的人,

乘坐一只有帆的小船。

在风中,

太阳为他导航。

一帆风顺,

来到了成功彼岸。

有的人,

几乎付出了所有。

在布满荆棘的路上,

被刺得百孔千疮。

偶尔的希冀,

也是空幻的遐想。

人生的路,

总是充满风雨和泥泞。

击碎一颗颗——

虔诚的心。

我的天空也时而,

弥漫着许多乌云。

我用坚定的信念,

化作一只雄鹰,

踏上乌云,

翱翔在浩渺的天际。

人生随笔范文第4篇

无聊的时候总是喜欢坐在座位上透过窗户看看天空。喜欢闭上眼睛聆听鸟儿清脆的叫声,每每总是有让人静下来的魔力。而且我也该停下来,看看过去走过的路,周围的事情,也许是我已经错够了许多。

喜欢蓝天,喜欢大海,无理由的喜欢(孤孤单单的天空,清清凉凉的海水。有谁懂得去享受,又有谁懂我们应该挽留那份美好?只有我吧!?可能不。一个懵懂的女孩,傻傻的站在那里,傻傻的守候。)

我每每想到这里,就会告诉自己只要相信,期待就会成真,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跌倒了爬起来,再向前,梦想没实现之前谁都不准要撤退。

只有努力,努力后你才是最可爱的人,无论成败我们都应该笑着去面对,毕竟我们付出过,拥有曾经你有的未来。

初一:迟天瑞

人生随笔范文第5篇

成长,是我们每个人必定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说不出的艰辛和无奈。

在这个过程中,我必须学会去坚强,学会勇敢,学会一个人学会一切,这个过程,好比把一粒种子放到一片土地上,不去理睬,让它独自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我们所看到的,大多都是它这一过程,而那背后的艰辛,又有谁能注意得到?

当我学会一个人生活,适应一个人生活,习惯一个人生活,到最后喜欢一个人生活的时候,那只能说明,我离现实又近了一步。当我一个人面临危险依然能保持沉着冷静时,我知道,我又成长了。当我面临背叛依然能若无其事时,我知道,我又成熟了。当这一切的一切都摆在我面前时,我承认,我惊慌了,并不是害怕困难,而是,我离单纯天真又远了......

我怕,怕我被残酷的社会现实带坏,怕我也学会勾心斗角学会伤害别人......

可是,我总要接受这一切的,我也迟早会融入这个社会,变得和别人一样,自私自利......人长大了,总会为自己着想。

当我真正变成一个大人时,或许,我会回过头来看看儿时的自己,或许,我会变得社会,变得自私自利,但是,这都不重要,未来,它毕竟是未来,还没有发生,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自己所应该做的,以免后悔......

人生随笔范文第6篇

我是一个奇怪的人,有很多很多朋友,也许吧,有些人天生就比较能交朋友。呵呵。我是个小女生。虽然,男女朋友都有很多,但女生自然是大多部分。好多个小女生聚集在一块儿,难免会谈论些什么,反正七零八散,转转悠悠,谈天说地。女生就是这样,不是??拢??桥??南靶浴T谙质抵校?谕?缰校?加行矶嗳耸钦庋?7凑?褪撬担?凳裁炊己茫?煌>托辛恕R残戆桑?械??拢?还?鸸治尴Γ?尴κ窃诿挥胁牧狭恕??笥眩?娴暮芸晒蟆N尴ξ?矣心敲炊嗟暮门笥讯?械叫蚁埠涂?摹O质抵校?新剑??ig,有张……小荷上有月雨,有茜,有哥……无夕真的很高兴,很开心,真的。我现在总算懂了一句话——一个人有许多朋友,是那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其实,世界上游许多东西是一些人得不到的,而有许多东西是一些人本来就拥有的。像朋友。有许多单一的人走在路上,孤独的背影,无奈、凄凉。而有许多成群结伴的人们走在路上,影子在灿烂的阳光下一抖一抖地,那样欢快跳动的乐符,那样温馨、甜蜜……

结交了这么多朋友,无夕很满足,很幸福。谢谢那么多人都愿意和无夕做好朋友。无夕不会忘记你们的。

P.S如果你也想和无夕交朋友,无夕十分欢迎你们给无夕发纸条!无夕等待着哦!呵呵!

人生随笔范文第7篇

又是新年旧岁的交替之际。春节将近,我准备出去逛逛,再置办点年货。

不知何时,又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今年的雪可真不少啊。真是一个好年景,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嘛。

公交车来了,车上熙熙攘攘。司机师傅粗着嗓门大吼:“刚上车的都往后面挤挤!”我随着人群在空隙中艰难地挪动。就在这时,忽然听见“张老师、张老师”的呼喊,循声望去,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很面熟,却一时想不起她的名字。“张老师您坐吧”,女孩笑盈盈地起身为我让座,“您坐您坐。”我还在纳闷着努力地在记忆中搜索,“好久不见了张老师,我是张柳啊。”女孩儿甜美的笑语打破了尴尬。对啊,这不是张柳吗!她是03级的学生,过去她的班主任和我在一个办公室。因为她是班长,经常要到办公室帮她班主任打点班里大小事务,于是我们也渐渐熟悉了起来。那时的她还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女孩,而今眼前的她,出落得那样落落大方、优雅成熟。时光褪去了她学生时的青涩,为她镀上了夏之麦芒的金黄。难怪方才我没有认出她来呀。

经过交谈得知,经过这些年的打拼,她现于一家大公司干财务,已经是中层了。处理工作游刃有余,同事间和气融洽,还深得上司的信任和器重。听罢,我很为她欣慰,也为她今日事业的成功骄傲。后来又谈及往日在学院上学时的人和事,言语间,洋溢着她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对恩师的感激。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学院里一届届的学子。他们如今在哪儿?他们现在怎样?那时的锦瑟年华,那时的风华正茂,那时的清纯懵懂,那时的凌云之志,我陪他们一起走过。挥别学院,他们踏上了各自的新征程,似蒲公英一般随春风飘散四方,重又落地生根,经营起自己的新生活。有些孩子还在为了梦中的彩虹孜孜不倦地奋斗,也有些孩子已经把苦熬成了甜,在专业领域中崭露锋芒。然而,不变的是热心和激情,是镶在青春纪念册里的浓浓情谊。

到站了,我与张柳依依告别。“再见。”雪还在下,街道上依旧车水马龙,寒风凛凛。我心里却是暖暖的。

人生随笔范文第8篇

何为人生?

人生如棋,我们是真正的弈手。纵然一定会有输赢,但过程依然精彩;纵然会有挫折和困苦,但将生活一军的乐趣依然存在;纵然会留下遗憾,但奋斗过的人生不后悔。棋子尚有黑白两色,人生亦是如此。不必在乎黑白两子暂时谁占优势,在乎的只是下棋者的心态是否依然水平如镜,更不必在乎黑白两子谁多谁少,在乎的只是谁战胜了谁,而谁又败给了谁。结果固然重要,但心态更为可贵。

人生如曲,我们是歌曲的编创者,而生活则是组成歌曲的一个个音符。众人皆知,歌曲分高音和低音两部分,可谁又曾想过,人生也何尝不是如此?曲因有高音低音互相融合,互相映衬而美妙动听,倘若歌曲仅有其中一种音调,则会变得枯燥乏味。再看人生,有酸有甜有苦有乐才会有滋有味。

注:昨日见一乞讨者有感而发,故写此文献给那些生活暂时失意者,望其失意不失志。切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湖南慈利三官寺中学初一:杜妙

人生随笔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伊利亚随笔》;兰姆;人生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18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56

1.查尔斯·兰姆简介

说到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人们不禁想到令他享有世界文学声誉的那两本薄薄的小册子《伊利亚随笔》及续集以及他和姐姐玛丽合著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其传世名作《伊利亚随笔》,是一段以赤子般的天真谈笑人生意义的街头漫步者与世界的对话。

1820年,《伦敦杂志》(The London Magazine)的编辑约翰·司各特前往拜访一位以记账为生的四十五岁男子,此人名字叫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司各特的目的是请兰姆就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些随笔,他答应的稿费高出寻常两三倍,而兰姆却并未接活。此前,兰姆的确写过一些随笔,但没有写下去,原因是不惯于为发表而写自己的身边琐细。兰姆并不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作家,因为他知道伟大的作家是怎样的(他是看着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等人如何成为伟大的作家的)。兰姆的缺陷在于他从不把眼光投到伦敦之外,他坚持为文学而文学的主张,在书斋里讨生活:“我情愿让自己淹没在别人的思想之中……除了走路,我便读书,我不会坐在那里空想——自有书本替我去想。”(兰姆,1987)司各特之请恰恰是要兰姆进行思考,为众人的消费而思考,兰姆只想假借他最喜欢的作家的语言来思考,不管怎样,两人据说达成妥协。当年8月《伊利亚散文》的第一篇问世。兰姆借“Elia”(“Elia”为兰姆在南海公司一个同事的名字)为笔名在《伦敦杂志》和其他刊物上发表随笔作品,连续10余年,后来辑成两集《伊利亚随笔》(Essays of Elia, 1823; Last Essays of Elia, 1833),包括60余单篇。这些随笔作品题材平凡,但写法别致,发表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为英国随笔的典范性作品。

2.《伊利亚随笔集》简介

在他的代表作《伊利亚随笔集》和《伊利亚随笔续集》中,他笔下的伊利亚——其实也就是他自己,是一个年过半百、辛勤工作36年、刚刚退休的公司小职员、老单身汉。口吃让他“早年被剥夺掉在高等学府娱情怡性”的机会,现在仍时时成为朋友们的快乐源泉。他身无余财,爱说俏皮话,天生一副“大大咧咧、习焉不察的脾气”,身体时好时坏,“讲到学问,我比起别人来整整少知道一部百科全书”,以至于“有时候,我也纳闷,自己知识如此贫乏,怎么能安然度过半生,并未丢人现眼”。(兰姆,1987)酷爱读书的他很清楚天才的模样,知道自己就是那种被嘲讽的“永远阅读别人,从不被人阅读”(蒲伯,1997:2)的不可救药的凡夫俗子,却仍然爱书如痴。在许多人看来,“那个退了休的老傻瓜还能有什么盼头”?可是,他却认为“从名义上说,我的确度过了五十个年头。可是,如果你从这五十年当中刨掉那些并非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耗去的岁月,你就可以看出我现在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哩”。岁月倏忽而过,老年已至,他还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他留恋生命、害怕死亡,仔细掐算自己有限的时光,“好像守财奴一样花几个小钱也觉得心疼”。精心打点每一个日子,读书,交友,回忆,写作,为活着的每一天饮酒高歌……生活于天才周围、推崇天才却不因天才的光辉自惭形秽。知道自己平凡,平凡到在芸芸众生中几乎难以找到足以自夸、自豪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到了可笑、可怜的程度,却不因平凡而甘于平庸。自知、自爱、自强、自尊,且不说在当时精英文化大行其道的年代,就是在今天,主张、宣扬、保持这种平民文化心态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这种面对人生的态度和勇气,也并非每颗心灵都能具备。兰姆选择了用自己的回忆、世事观感和见闻,以凡人的视角写凡人的生活、展现凡人的悲欢苦乐。

《伊利亚随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种种景象,涉及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谈书、论画、评戏、说牌、叙旧、说梦、追忆、怀古、写病、拾轶——喧哗烦闹的伦敦是他全部灵感的源泉,他从城市里的芸芸众生和平凡小事中寻找富有诗意的东西。正是因为兰姆随笔中的主人翁多是这样一些小人物,《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指出兰姆是“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下层队伍——职员、簿记员、教师、雇佣人以及伊利亚为之辩护的所有脑力劳动者的代言。”(鲁宾斯坦,1988:295)他作品中多描述一些“在无声的挣扎中生活的多数人”,是由于兰姆本人一生社会地位的平庸。在这些随笔中,依稀可以见到烛光杯影、万家灯火的除夕之夜,可见衣衫褴褛、行乞街头的老丐,听得到伦敦热闹熙攘的市声,也听得到扫烟囱的孩子找活时如“啾啾”鸟鸣的吆喝声。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写,表达态度、隐藏智慧。在日常琐事中昭示重大命题,使兰姆散文在整体风格上委婉谦和、举重若轻。似乎在拉家常间,你认识了伊利亚,也认识了自身,认识了生活和人生。其笔下的伦敦真实亲切,富有人情味,这种对都市文化的钟爱是兰姆散文的一大特色。

兰姆的幽默艺术人所共赏,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在《伊利亚随笔》中,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除了有着几缕忧郁怀旧之外,面带笑容、幽默机智的伊利亚。但现实生活中的兰姆又是怎样的呢?为了更好的解读《伊利亚随笔》我们首先要了解兰姆这个命运坎坷、遭遇不幸的人,从而了解他的人格和魅力。

3.现实生活中的兰姆

查尔斯·兰姆(1775-1834)生于伦敦一个贫寒人家,其父为法学院执事索尔特充当助手及家仆。兰姆自幼好读书,索尔特家藏书任他广泛浏览。7岁入伦敦基督慈幼学校,与诗人柯尔律治、亨特同学,自此与柯尔律治结成终生莫逆之交。兰姆的《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学校》(1813)一书,即这一段生活的回忆。在校时兰姆成绩斐然,原拟升入剑桥大学深造,但由于他口吃不利于言,于14岁辍学自谋生活,无缘大学。17岁进入东印度公司任簿记员,直至1825年退休。20岁时,他遭到失恋的打击,精神曾经一度失常,在精神病院住了6周的时间,方得复原。然而,随后是极为疼爱他的姐姐因为遗传原因,精神病发作,竟拿起剪刀误杀了他们的母亲。这个家庭的变故,彻底改变了兰姆一生的道路。兰姆为了照顾他的疯姐姐,决定终生不娶,与疯姐姐共度余生。玛丽发病时住疯人院,平素家居则头脑清醒,与他合作著述,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助益。这些不幸的遭遇,使他的生活过得极为艰辛,然而并没有压垮他对生活的热爱。他是苦命人,却又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兰姆当时虽默默无闻,但交游者大多是著名文人,其中包括葛德文、哈兹里特、胡德、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等人,这种珍贵的友情成为兰姆一生中生活的动力和乐趣。

4.《伊利亚随笔》具体名篇欣赏

在这么坎坷的命运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善良的查尔斯当时依然非常乐观。有着如此乐天性格的人写出来的散文会是什么样的呢?那种文字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英国式幽默,但并非那种令人暴笑的幽默。这种幽默不但使人愉悦,而且使人心酸。这种幽默饱含着人生的痛苦,却能以通达的态度来看待这些生活的痛苦从而醒悟。用我国散文家梁遇春的话来说,兰姆的作品是一剂“止血的良药”,它能用“飘逸的想头,轻快的字句,把很沉重的苦痛拨开。”这些特点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含泪的笑”。(以上引自《伊利亚随笔》序)幽默的背后是无限的凄凉和沧桑,兰姆往往在写作中用对比、比喻、引用、反语来强化这种“泪与笑”的效果。兰姆以可笑的、自嘲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这位文学大师“只因物喜,不为己悲”,将生活的艰辛吞入腹中,写出快乐的文章。以豁达、宽容的态度和同情之心来对待人生,这种才智和胸襟,感人至深,令人叹惋。下面我们在《伊利亚随笔》一些具体的名篇中来体会。

在他的随笔《扫烟囱小孩礼赞》中,他“怀着一片同情的眷念”,记述了那些“在岁末的清晨,在那砭人肌肤的寒气里……高踞在烟囱顶端,以此为小小讲坛,向人类进行一场坚忍不拔的说教”的扫烟囱小孩。“对这些小不点儿——这些满身污垢的小人儿——这些外表乌黑但心地纯洁的孩子们——对他们我总是心生怜爱之情。”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其实兰姆幼年时家境贫寒,少年时便迫于家庭经济的压力而去公司求职谋生,供养家人,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的经历。这些经历,只是让兰姆更加同情起这些年幼的孩子们来。兰姆的同情心还表现在后面的一个情景之中。“去年冬天,我像平常一样匆忙在切普塞街上往西走,脚下一滑摔了个仰面朝天。”当他忍着疼痛和羞愧爬起来的时候,却发现“一个扫烟囱的小孩正淘气地看着我笑。”“这一滑稽的景象让他笑出了眼泪,附着在可怜的布满血丝的眼角;他的眼睛由于哭得太多加上烟熏变得通红,可总是闪着苦中作乐的快乐的光芒……”而“我生性腼腆,最怕别人当众嘲笑。那些市井之徒没见过世面,看到一位绅士不小心摔跤或是长袜上有污渍就喋喋不休、乐个没完,最令我反感。”而此刻在兰姆看来,若不是考虑到有损绅士风度,他真的愿意再次跌倒,做上一整天的笑柄,只为让这个扫烟囱的小男孩开怀一笑。这是怎样一种宽容和深沉之爱啊!

在他的另一篇散文《闲话读书》中,兰姆以伊利亚的口吻在这篇随笔中谈论了他对读书的种种看法,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兰姆自幼便好读书,因为父亲是法院执事索尔特的家仆,索尔特家藏书任他广泛浏览。后来进入督慈幼学校,成绩斐然,但因为口吃,无缘剑桥大学。兰姆一生博览群书,研究涉及艺术的各个领域。他是当时英国著名的莎剧评论家,一位不错的绘画评论家、书信作家。他与姐姐玛利合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至今仍是全世界儿童喜爱的读物。渊博的学识在散文中厚积薄发的结果首先是思维灵动,迂回曲折,变幻多端。在他的另一篇随笔《牛津度假记》中,他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校园里我可以充一充上流人,当一当大学生。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早年被剥夺掉在高等学府里娱情怡性的精神养料的人,在这所或那所大学里消磨一两周闲暇的时光是再愉快不过的事情。”接着他又写道:“我一本正经地给自己授予了硕士学位,说实在话,跟那种体面人物相比,我也差不多可以乱真。”虽然年幼失学,无缘大学,但却依然能以此幽默的口吻谈论人生中的遗憾。

《梦中儿女》是兰姆脍炙人口的另一篇散文。尽管《梦中儿女》只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虚构故事,但却是兰姆关于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篇章之一。文章由一句平平的“孩子们总是喜欢听有关长辈们孩提时代的故事,他们喜欢以此来想象素未谋面的叔公或老祖母。一天晚上,我的孩子们依偎在我身边,听我讲述他们老祖母菲尔德。”开始,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温馨的、洋溢着天伦之乐的图画里。《梦中儿女》把现实与虚幻、泪水和欢笑、哀怜和幽默完美结合,读来时而令人忍俊不禁,时而令人唏嘘感伤,在娓娓道来中写尽了兰姆作为一个命运多舛的单身汉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与憧憬。全篇故事中只有老祖母的故事是真实的,约翰伯伯的故事半是虚构、半是真实,而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和孩子们的妈妈是完全虚构的,因为他终身未婚。20岁时,他遭到失恋的打击,精神曾经一度失常,在精神病院住了6周的时间,方得复原。尽管他曾两次坠入爱河,但都未能走入婚姻。他盼望有个家,他喜欢孩子,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为了照顾自己患精神病的姐姐,终身未娶,和姐姐相依为命。虽然后来他和姐姐曾领养孩子,希望能够将晚年生活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但后来这个希望也随着孩子的结婚嫁人而破灭。因此,这篇故事中的孩子只不过是兰姆的浪漫而温存的梦境幻想而已。然而,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孩子们的倾心热爱,加上他高超的写作才华,使得孩子们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兰姆在如梦如幻温馨而又伤感的讲述中透出一种像“忧愁微笑”(林语堂,1993:129)的动人力量,我相信,这是一颗善良的心所发出的含泪微笑,也是兰姆的散文深深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魅力之源。

5.结语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散文家梁遇春先生如此评价兰姆的散文:阅读兰姆的散文“定能启迪心智,涵养性灵,活跃思想,丰富情感,振奋精神,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因为兰姆的散文是作者的独白,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将作品和作家等同联系起来,却能够在他的作品中体会经历苦涩生活后,却依然达观的兰姆。他以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心来面对苦难的生活,以美好诙谐的散文来打动世人。

参考文献

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8.

查尔斯·兰姆.伊利亚随笔选[M].刘炳善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林语堂.八十自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29.

人生随笔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随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简要分析了新随笔繁荣的原因,结合新随笔作品着重从题材分类、艺术风格、审美特征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对新随笔的创作特征进行探索性论述。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随笔至今尚无一个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但这并未妨碍随笔在黯淡多年之后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一股热热闹闹的“随笔”潮占据了各类报刊,蔚为壮观。面对这种悄然而至的“随笔”热,人们与二三十年代的随笔相对应。称之为“新随笔”。目前,与新随笔引人注目的创作实绩相比,随笔的理论建设却贫乏得几近空白。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关注和研究,使得新随笔这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在基本特征、创作特色、思想深度、创作意识、发展趋向等方面的论述多是片言只字,散见于创作谈一类的文字中,没有多少真正令人欣慰的理论成果。固然,理论常常是灰色的,随笔的创作者也会说“走自己的路,不被形形的规范设计所羁绊”;或者说“还不如索性让‘随笔精神’氤氲于混沌之中,不可捉摸又无所不在。时或从作者心底流露笔端的好”。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真正的理论探讨,除却能帮助引导读者更好地“接受”新随笔之外,对随笔自身的创作和发展也是大有意义的。有鉴于此,本文作者拟就新随笔的创作特征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和评述。

首先,有必要对新随笔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原因加以简要剖析。与新时期曾经出现的“诗歌热”、“报告文学热”等相类似。新随笔的兴旺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随笔自身独特的文体特性密切相关。首先,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开放、宽容的环境基本消解了昔日那种“我花开罢百花杀”的大一统局面,社会空间能给不同的“声音”留出一席之地。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宽容的文化氛围里,作家们找到了“自我”,不再担忧“我手写我口”的作品会异化为“吾丧吾”的证明。其次,由于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现象开放带来的多元认识、多向思维增强了人们选择的迷惘和困惑。带来了认识判断的渴求。这样,随笔正好以其轻松平易而又睿智深刻的特点,承担起了引导人们思想开放之任,由于新随笔的创作队伍构成复杂。新随笔的文体特征尚在形成演变阶段,因此,要想完整、准确、全面地对新随笔的创作特征作出总结可能为时过早。但是,在对新随笔作品分析之后。我们认为新随笔已初步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首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到社会变革、世象管窥,小到个人生存感慨、酸甜苦辣,都成为新随笔的“关怀”对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此。新随笔敏锐地作出反应,并且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为其底蕴,对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存在迅速发言评判。对世态人心的升降沉浮以及现代人形而上的思想迷惘,形而下的生存困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换种角度来看,这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阶层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的一种独特方式。如果按照题材内容来归纳,新随笔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读书类随笔。由于新随笔的创作队伍主要是知识阶层人士,特别是人文类知识分子更是随笔创作的主要力量,而读书写作几乎是中国读书人展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传统方式,所以,读书类随笔就自然构成了新随笔作品的重要部分。值得重视的是,这类大行其道的读书随笔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的“读后感”模式,“读”常常只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的起点,以阅读为契机来展现作者“自我”才是读书随笔的本质。如王蒙的(从‘话的力量’到‘不争论》,传达的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而周涛的《读(古诗源)记》,则以新的视角表达了对传统诗歌的阐释,对人生的理解,足以令人回味咀嚼。另外,近年来还有一些随笔名家由读书而写出的系列作品,如费振钟的“堕落时代”系列、丁帆的“江南士子悲歌录”系列和李国文的名人之死系列,都是既有文采,又有内涵的读书类随笔佳作。二是社会随笔。社会随笔以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评说为主,如果说读书随笔的生成主要由于心灵和书本的碰撞契合,社会随笔则是世象万态在人们思想的海洋里激起的浪花。社会随笔的内容往往是大众都不陌生的现实话题,表达的是一种对缤纷的社会现象理论性的观察、机智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从吸烟禁烟到通货膨胀,从反贪倡廉到道德建设,上自国际风云,下到居家琐事,都是社会随笔述说的对象。由于社会随笔的内容贴近生活,也是普通百姓关注的话题,所以更受到大众的喜欢。如温铁军的《“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历史的、理论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思考的话题。三是思想文化类随笔。有别于社会随笔直接关注“问题”,思想文化随笔则主要抒写当代社会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思考,更多地偏重于“形而上”的思辨。对此,三联书店《读书》的编辑们将其称之为“后学术”或学术性随笔,颇为传神和精当。思想文化随笔展现的是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呼唤和交流,反映着对人生、生命、理想和价值等重大问题的独立思考,因此,本质上思想文化随笔更近似于西方哲人帕斯卡尔等的“随想录”,从而更具有思想、文化价值和个性意义。如韩少功的《性而上的迷失》、叶秀山的《没有时尚的时代》及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系列作品等均是近年来思想文化随笔中的力作。需要指出的是,此类随笔主要展现的是作者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见解,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譬如在《性而上的迷失》里,作者以文化人类学、哲学的眼光,对自古至今形形的性现象、性迷失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剖与辨析,表达了作者对“性”的形而上思考。四是生活随笔。生活随笔似随手拈来的抒情性散文,或记人,或写事,或抒写个人喜怒哀乐,常常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小事入手,主要袒露人生的心灵,诉说生活的感慨。生活随笔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以情入理,浅入而深出,向读者毫不遮掩地展示那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我”。唐达成《头发的悲喜剧)、王蒙(我的饮酒)和韩小惠(体验自卑》等便是生活随笔的成功之作。

其次,不求雕琢、自然天成是新随笔突出的风格特征。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序文中说:“意之所至,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固目之日随笔”。新随笔尽管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但这种“意之所至”的自然风格却未完全改变。当然,不求雕琢、随意自然决不意味信马由缰,随意而为,优秀的随笔离不开厚实的思想和文学修养,古人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对于随笔的这种风格特征,日本作家石原正明也曾揭示道:“随笔是将所见所闻的事、所言所思的事随心所至而述下……然因其无修饰之故,能见作者的才华与气量,实为很有兴味的作品。”纵观近年来的新随笔作品,其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从心所欲,不蹈袭,不做作的创作特征可以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新随笔自然天成的特点除了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外,还反映在思想内容上不受制于某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正如随笔名家舒展所指出的:“随笔的天敌是禁锢和做作,随笔的灵感源泉是自由与自然。”如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顺生论》,以娓娓道来的笔法,绵密自然的论证,条分缕析,推本溯源,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教科书式”的人生见解,既没有虚张声势,也绝无教条色彩,从文风到意蕴都充满了自然和率性,开人眼界,启人胸襟。与随意自然的风格相伴,新随笔作品也充分展露了作者的性情和写作风格,真正可谓文如其人,绝少干人一面现象。如汪曾祺的平实自然、张中行的严谨古朴、周涛的雄浑崇高、舒展的大胆泼辣等等,既无掩饰,也无矫情做作,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完全的本色、真实、自然的灵魂,这也是新随笔所以受到读者厚爱的原因之一。

知性感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新随笔鲜明的审美感受特征。随笔的文体特点不易确定,但在仔细品评过新随笔作品后,我们便不难发现,知性感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成功的新随笔作品突出的审美感受特征,也是新随笔艺术魅力的奥秘之所在。余光中先生在分析散文的知性和感性时曾形象地描述道:“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其实,我们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新随笔的创作特征,也仍是颇为妥贴的。近年来,文学界一方面有人刻意追求“纯粹”散文,一味抒情,陷入感情的沼泽,媚而无骨;另一方面,一些散文以载道说教自居,矜博炫学,读来每每寡淡无味。在这种创作背景下,新随笔摒弃了上述偏颇之弊,达到了感性和知性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理趣和情趣的互不偏废效果。当然,在新随笔的具体作品中,感性和知性决不是人为的搭配、生硬的焊接,每篇文章到底是以感性抑或知性为重,还得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总体而论,多数随笔作品以理为重,以情济理;也有部分随笔作品以情为重,以理显情正是与这种重于知性而又不废感性的创作特征相一致,新随笔作品自然达到了既有理趣也不乏情趣的审美效果。当然,新随笔所表现出的丰富而深刻的“知性”(理),往往不是依靠长篇大论,或学术论文般的逻辑、推理来加以揭示,而是在夹叙夹议中自然点出,完全是作者思想智慧的自然流露。同时,随笔中的“情趣”与诗歌、抒情散文所抒写的单纯情感也不相同,随笔的“情趣”每每和“理趣”相交融,它所抒发或蕴含的感情常常也不是直露的,而是经过升华或折射的,情难以割裂开理而独立存在。如周涛的《塔里木河》方方的《和平日子的恐惧》等就是新随笔中以情济理的佳作。另外,对于不同秉性的作者来说,其作品知性、感性的重心,情趣、理趣的追求也直接呈现了个性色彩。如周国平的随笔常显哲学的思考,而史铁生的随笔则展露的是人生的精神深处和心灵空间。新晨

最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是新随笔的个性品格中越来越凸现和强化的创作特征。就篇幅而论,新随笔作品属于文学大军中的“小人物”。但是,由于适合于表达创作者“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或者说新随笔易于展现知识分子“精神自治”的特点,故而,一批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也自觉地加入到了新随笔的创作队伍之中,加上当代文坛的一批中青年佼佼者,就使得新随笔创作较好地克服了自身的“小气”现象,不仅具有出神入化的文字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了沧桑的生命感悟和独特的思想品格,成为一种“智者文学”。如金克木先生的《告别词》,面对日渐老去的生命,以智者的从容达观地吟唱了一曲挽歌。值得我们思考并学习的是这批前辈以耄耋之年,在信手拈来、直抒性灵的同时,却没有因对传统经旗烂熟于心所带来的陈腐之气,相反,作品中时时闪烁的是科学、理性的光芒,是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剖析。在他们的笔下,康德、罗素和孔子、老庄均是活灵活现可亲可敬的人物,绝无陈腐老朽气,只现老辣醇厚味,突出体现了新随笔的价值精髓和思想要义,这从张中行先生的《顺生论》等作品中能得到充分证明。

就在一批前辈学者创作出新随笔精品的时候,一批中、青年学人面对着社会的激烈变革,对社会、人生也作出了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咀嚼。由于这些中青年学者根底扎实深厚,思想敏锐,他们的新随笔作品其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也直追前辈,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如王蒙、余秋雨、史铁生、韩少功、周涛、张承志等,这里,我们不妨以“女性问题”为线串连数篇有关的新随笔作品,以管中窥豹,探索一点新随笔的思想意蕴。张中行先生的《归》抒写了旧时代女性的精神悲剧,扎西多的《老调子还没有唱完》则抨击了当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流露出的“女人祸水”等腐朽思想,而王干的《从“爱妻型”说到男性中心话语》则从反面揭示了男女平等的现实,但社会总是在发展进步,于是,就有了杨继红的《女为己悦容》,揭示出了“女为悦己者容”的转变。这些作品的篇幅虽然短小,但从中表现出的深刻思想却发人深思。

上一篇:心情随笔日志范文 下一篇:体育教学随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