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1 00:14:01

普通话调查报告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达县推广普通话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与动机

1973年12月18日,第2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汉语为联合国六种法定语言之一,其他五种语言分别为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而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中华名族共同的语言。国家十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但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推广普通话工作推进艰难,问题仍然严重。为了摸清农村中小学的普通话使用状况,提出研究对策及工作建议,以促进普通话的更好推广,笔者选定四川省达县中小学开展了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情况调查。

二、调查区域与对象

调查区域:达县境内的中小学校。

2、调查对象:达县教育局和县语委为第一调查对象。其次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从高完中组、初中组、乡镇中心小学组、村小组各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学校为调查学校。其相关的老师和学生为具体的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包括达县的基本概况和全县农村中小学推广普通话的相关行为以及普通话在农村学校的使用现状。

2、调查方法:(1)、走访法。笔者亲自到达县教育局、语委和部分学校走访,了解收集相关情况、数据、资料。(2)、问卷法。设计比较科学合理的问卷表,通过学校领导、老师分发给部分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座谈法。召开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座谈会,笔者作好记录,形成调查材料。(4)、观察法。笔者有选择性地选取一定的地点、时间、对象,观察他们讲普通话的情况,做好统计分析。

四、调查分析与结论

通过调阅达县相关部门的档案和全县教师普通话测试成绩统计,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

表一、农村中小学语文、非语文教师、男女之间普通话等级分布状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男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明显低于女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语文教师比其它学科教师使用普通话的情况明显要好一些,其普通话等级水平要高一些。

表二:学生各阶段学习普通话情况统计表

由这个统计结果,我们得到:小学低年级是努力学习普通话的高峰期;女生普通话的努力程度在小学低年级远高于男生。

五、思考与建议.

笔者认为,造成达县普通话推广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学校领导从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推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推广普通话的制度,没有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没有把使用普通话教学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内容,这是农村推广普通话艰难的关键所在。

2、教师思想认识不足,不能带头说好普通话。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有以下错误认识:一是本地的教师教本地的学生,又不是听不懂,用不用普通话无所谓,考试成绩好就行。二是以为讲普通话是“撇”。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受方言习俗的影响,大部分不敢、不会、不习惯说普通话。有些青年教师在毕业分配之前,已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话,但工作后,由于环境的影响,也不再用普通话教学。

3、普通话语音基础差,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普通话语音基础差也是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普通话训练,没有掌握起码的普通话语音知识,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

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

采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国的语言政策。一是教师工作的需要。教师的语言规范与否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如果能讲一口优美、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必然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普通话。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现在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而方言却往往造成语言不通、语意误解,给人们的交际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三是信息时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话、电传打字机已被广泛应用,人机对话的电脑已问世,而如果发音不规范,电脑输出的将是错别字。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方言环境里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农村的方言大环境,目前我们还无力全部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校园作为“坚强阵地”,在校园内实行普通话“单语制”,要求从学生、教师到学校领导,人人、时时、处处都讲普通话,创造一种讲普通话的氛围,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3、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师生的普通话水平。

首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普通话教学观摩及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由普及走向深入.其次,组织专人进行方言调查,找出方言和普通话在声、韵、调及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应规律,为广大教师学习和教学普通话提供一条捷径。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和语委会可以利用假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为农村中小学培训推广普通话的骨干。第四,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切实使“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4、建立健全教师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各项制度。

我们可以制定普通话测试考核制度,制定出具体的考核细则,严格考核,并把考核成绩载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评价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依据;把是否使用普通话教学与教师的期末、年终考核、评定职称等挂起钩来,促使广大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教学。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语音缺陷对比溯源对策

一、引言

为使英语语音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语音面貌摸底测试是很有必要的。我对外语系两个英语教育班的学生进行了语音测试。这些学生来自云南各地州。测试分音标朗读和短文朗读两部分。学生的发音通过考试系统被录制,然后通过录音材料将他们的语音面貌进行分析。

从音标朗读的情况看,两个新生班学生音标朗读正确率为零。总体而言学生朗读音标时发音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汉语拼音字母读音、拼音声韵母读音、英语字母读音以及英语音标读音相混;

(2)方言音与普通话语音、英语语音相混;

(3)读音标时音标的读音模棱两可,学生朗读时没有自信;

(4)学生的语音负迁移影响复杂多样,受方言音、普通话语音交互影响。显然这些学生没有系统的英语语音学理论知识,而且无论是拼音还是英语音标抑或是英语字母的读音学生都没有学标准,只是似是而非了解一二,同时因为个人发音习惯、启蒙教师发音还有模仿能力等各有不同,因此同一个音标的发音会被不同的学生读作不同的发音。

二、主要的音段音位缺陷

4.对策

从以上分析得出:站在英语语音的角度,英汉元音、辅音相似度都很高。另一份孟悦、王艳宇1992的调查报告也指出,被试普通话得分与英语语音得分相关系数为0.73,普通话语音较好的学生英语语音也较好。他们的报告结果还指出,城市学生的英语口语比农村学生的更好,原因是城市学生大多能说好普通话。我校学生95%的学生来自云南农村,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在我校2013年参加普通话测试的2153名学生中,不入级的学生有5人,三级乙等学生129人,三级甲等人数为874人,二级乙等为927人,二级甲等为214人,一级乙等4人,没有一级甲等的学生。普通话不达标的学生总比为46.82%,在达标的学生中,二级乙等的学生又占了80.96%。由此可见虽然普通话语音与英语语音正迁移大于负迁移,但学生因受方音的影响,英语语音面貌也较差。基于这些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在学校英语教育专业推广双语音教学。

另外,学生语音石化现象明显,且英语语音课程教学时间有限,有的学校仅开设一个学期的语音课,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策略的使用: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负迁移影响较小的音素上少花时间,反之则多花时间;②充分对比普通话,英语语音音素舌位特点,找准关键差异,使教师的指导能够一针见血;③加强最小对立体音位听、读辨音练习;④利用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正迁移影响,使学生迅速掌握英汉相似发音;⑤增加学生课外训练时间。⑥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教学示范指导放在课堂,学生操练活动放在课后,课堂上加大检查评测力度,增加平时成绩比率。

四、结语

总体而言,云南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地域及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其语音在发音过程中体现出英语、地方方言、普通话和本民族语言四者的混合胶着的特点,其学习难度要明显大于受单一语种影响的区域,本文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各种发音特点的探索,希望在少数民族英语口语教学中寻求一条科学而便捷的道路,这也是少数民族地方英语教师搞好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汪文珍.英语语音[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金晓达,刘广徽.汉语普通话语音[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3]云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用读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王蔷,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0-47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普通话 运用能力 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学生

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但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却呈下降趋势,而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与学业和就业息息相关。对于民族院校来说,由于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较多,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的任务更艰巨,也更迫切。

一、社会要求和现状

党的十从新的战略布局高度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1]。随后,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2]。各省市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如《湖北省贯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普通话水平”[3]。

与社会日益增长的提高普通话运用能力形成对比的是,国民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据《中国青年报》2012年1月10日发表的调查,83.6%的受访者认为国人的汉语运用水平下降[4]。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报告则反映了大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对就业的影响。其的《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是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2006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5]。

大学生们的普通话运用能力不强,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则更薄弱。李育强和熊发政两位学者对新疆高校工科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上课听得一知半解或是听不懂的比例额高达45%,完全能够听懂的只占35%”,“有93.4%的学生希望在四年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辅助以相应的专业汉语学习”[6]。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亟待提高。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就业能力,是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族高等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其在校生来自于56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7]。因此,对于民族院校来说,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的责任更重、压力更大。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的策略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整体规划,也要有具体措施。

1.认识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的紧迫性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国许多专业课程主要以国家通用语言为载体和应用环境,因此,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以此为工具来学习掌握现代化知识体系,已成为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8]。而且,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学生们已经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表达了学习普通话的强烈愿望。

民族院校要认识到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运用能力,能提升他们学习和就业的能力。民族院校还应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能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因此,学校要因势利导,积极开展工作,帮助学生们提高普通话运用能力。

2.加强顶层设计

语言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涉及到听、说、读、写诸多方面。学习语言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既有课堂教学,也有课外实践。另外,每个民族的学生、每所民族院校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而,为取得实在的效果,学校要做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的顶层设计,要立足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周全的规划,将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与校园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语言实践并重,采用多种学习途径和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

3.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

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民族院校要在培养方案里设置相关的综合性、素质性、技能性语言类课程,如普通话技巧与训练、诗词鉴赏、应用文写作等等。课程体系要有难易层次和衔接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便于学生学习的深入和延展。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教学。另外,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的研究,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也要将教学经验凝炼升华为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来说,要吸引并保持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活动,还要不断创新活动模式,巩固并拓展教学活动的成果。另外,还可以设置一定的激励措施,如设立专项学分,鼓励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或语言文字类相关的活动。

5.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普通话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仅是学会发音规则和语言规范,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达到此目的,语言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要设计相应的场景,创造深入社会的机会,让学生们边学边练,在实践中提高普通话运用能力。

6.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民族院校在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运用能力时,要理解他们提高普通话水平的迫切心情,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自尊心。民族院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了解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教学、实践和文化活动,让他们学有所获,这样才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普通话运用水平。

三、坚持语言和谐论,正确处理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

民族院校在推广普通话、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时,要坚持语言和谐论,处理好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

我国的语言关系受制于民族关系。在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存的民族关系制约下,我国的语言关系形成了以汉语为国家主要用语,多民族语言共存、相互影响、相互兼用的基本格局[9]。要坚持语言和谐的理论,既看到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相互竞争的一面,又要看到两者互补的一面。正如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在论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时指出,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同时也要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0]。

民族院校推广普通话、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实现就业,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因此,学校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和校园活动,尊重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意愿,多一点包容和协商。学校还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有意愿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开设选修课,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语言,培养他们双语甚至多语的使用能力。这样,既能让他们产生对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又为他们顺利进入现代主流社会、实现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 http:///2012-11/19/c_113722546.htm.

[2]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编.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25.

[3] 湖北省贯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实施意见.湖北语言文字网http:///content.php?id=953.

[4] 黄冲. 83.6%受访者认为国人汉语应用水平下降.中国青年报,2012年01月10日07 版.

[5] 周逸梅.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明显. 京华时报, 2007年12月26日004版.

[6] 李育强、熊发政.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汉语水平能力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1期.

[7] 学校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网站http:///s/1/t/560/p/7/c/2/d/17/list.htm.

[8] 周庆生.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9] 徐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方言;入声字;历时研究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70-02

前有大量学者研究了淮南方言的语音归属,典型的有《安徽省志淮南志》《安徽淮南方言的语音与归属》《淮南市(洞山)方言调查报告》等等。关于淮南方言的归属,有的学者认为淮南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有学者认为淮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判断依据就在于淮南方言语音里是否存在入声字。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学术著作《淮南市(洞山)方言调查报告》认为存在入声字,但是现在《安徽淮南方言的语音与归属》的作者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淮南方言语音系统里没有入声字。笔者仔细研读了这些文章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研究语音现状的时候,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语音研究过程中,在共时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历时的研究,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方言正在经历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有的方言甚至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失。关于淮南方言语音系统中究竟存在没存在过入声字,笔者有以下的观点:

一、入声字的历时研究

自从《中国语言地图集》对汉语方言作出新的分区以来,对于方言分区问题的讨论就成为了众多方言学者的争议课题,并一直持续至今。虽然在讨论过程中形成了对方言的一般分类原则,但是在遵循一般分类原则方面仍有不够严格之处,另外汉语方言分区至今不能取得一致的主要原因还是汉语方言本身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在于各方言特别是交界地区的方言长期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使得原有的差异渐渐磨损,新的区域性特征则不断产生,尤其是随着方言调查的密度不断增大,某些重要的区别性特征的覆盖面反而相对缩小。淮南方言本来就处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交界地区,当属哪一种方言确实很难划分,这就需要对淮南方言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这种研究不仅要在共时的平面静态里研究,更要在历时的角度去分析。李荣对官话次方言的划分采用了中古入声调在官话方言中的分派这条音韵标准,从整体上将官话方言统一划分为北京、东北、冀鲁、胶辽、江淮、中原、兰银、西南等8个次方言,这是我们值得认定的。但是从这个结论中我们还可以有所深入,李荣是在共时的静面上划分的这8个次方言,但是它们在历时上是不是也是有规律的,它们是不是体现了方言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也值得我们去研究。

从入声调的角度去划分方言分区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入声字发展演变至今已经在很多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中原官话的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而江淮官话中有的地区保留一类入声调,有的地区保留两类入声调;从入声韵母的结构上分,有的地区入声带喉塞韵尾,有的地区入声不带喉塞韵尾,变为舒声韵。上世纪50年代末合肥师范学院编著的《淮南(洞山)方言调查报告》中提出淮南方言虽没有入声韵,但有入声调,后来的《安徽省志》里将淮南方言划分为了江淮方言。而在2011年的《安徽淮南方言的语音与归属》一文中,作者提出淮南方言隶属中原官话的证据就是淮南方言中没有独立的入声调,因此当属中原官话。自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已经有了60多年的变化,而且在这50年里语言发展变化是巨大的,典型的就是普通话的日以推广,很难说在这60年里淮南方言依旧能保留住高短调的入声调,所以仅凭现阶段淮南方言中没有入声调就断定淮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是不妥当的。

二、入声字在推普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曾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但这几年语言资源与文化资源流失比较严重。有分析指出,政府在过去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方言的流失,但令人尴尬的是,那些身处农村地区的民众在逐渐失去自己方言的同时,并没有学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李司长的话直接证明了普通话对方言的冲击,特别是目前人口流动比较大的时期,为迅速融入当地的工作与生活,人们往往首先在语言上去接近,以一口流利或蹩脚的普通话去与人沟通,进而达到交流的目的。这就彰显了普通话的生命活力,而方言在这个被选择的过程中淘汰了。

从宏观上来讲,语言的消失也是一种世界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的信息显示,在目前存世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近2500种属于濒危语言,其中超过200种语言会在50年内灭绝。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并不需要“拯救方言”,特别是有的学者居然提出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习方言来“拯救方言”。方言的消失是因为其本身生命力衰竭,一种逐渐丧失生命力的方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被淘汰是一种正常现象。

纵观国内外语言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不断发展变化是一种客观现象,在某种语言系统中有生命力的成分会更加的繁荣,没有生命力的成分会被逐渐的淘汰。目前我国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明晰,在当前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由于人们经济交往活动的频繁,普通话普及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而某些方言就会越来越丧失其活力,直至被人们遗弃。

由于推广普通话、经济和文化交往等社会活动的不断加强,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不断普及,各地的方言正在不断的趋同于强势的普通话。虽然我们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并不是消灭方言而是为了人们更好的交际,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方言的的确确在推普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她的个性特征,这也是很多方言学者所痛心疾首的。以笔者认识的一位淮南八十多岁的老人为例,她在说话时就是土生土长的淮南方言,而她五十多岁的女儿在交流中夹杂普通话与方言,而她十多岁的外孙则已经完全不会说方言。由此可见,某些方言会在推普的过程中逐渐消失的。

那么淮南方言中到底有没有存在过入声字呢?这也是笔者一直在研究考察的问题,以目前笔者接触过的淮南人,主要是淮南市区的,田家庵区、谢家集区、潘集区、大通区为例,已经没有发现入声字的痕迹了。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淮南就不存在过入声字,入声字在淮南的历史上是肯定存在的,但是到底在哪一个时间段消失的就不得知了。所以由此就会引起人们对淮南方言的归属进行了讨论,但这种讨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淮南方言中的入声字什么时候消失的,所以也就没办法来进行方言的归属划分了。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地区出现,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保存下现今方言的面貌。

三、如何在推普的过程里保存方言的面貌

对于淮南方言归属的讨论焦点在于到底存在没有存在过入声韵,其实如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调查若保留有语音资料的话就没有争议了,很显然我们缺少了这份有力的证据。所以以后我们在方言调查中,必须要有严实的语音资料,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经得住考验的结论。这里的语音资料并不是书面的语音资料,更重要的是电子的语音资料,让后来人也能感官得到的语音资料。否则的话,关于方言的分区的争论依旧会持续下去。

要想在大力推普的过程中保存住方言的基本面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为祖国的灿烂文化保存下活化石以供后来学者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繁荣当前的语言环境。笔者认为要保存住方言的面貌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一)加大对方言工作者的资金投入

众所都知,方言工作是一项纷繁负责的工作,方言工作者要奔赴方言各地,以便最直接最直观的接触方言,以期最全面的描述记录方言,由此就会产生大量的费用(录音设备,车旅费等),需要地方政府或是国家的大力投入。

(二)广泛宣传,扩大队伍

方言的调查与方言的研究离不开研究者,但是目前方言的研究者越来越少,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地方的方言还未来得及记录与保存就在推普的浪潮中湮灭了。方言的研究者越多,就越能够在当前推广普通话的大潮下及时准确大范围的保存下方言的原貌,以供后来学者的研究,进而避免争议的出现。

(三)社会重视

如今在推普的过程中,方言也会因为生动活泼而被人们相互传诵,例如广大的影视作品中遍地开花的方言,电视节目主持人偶尔蹦出的方言,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文化产业化,方言在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方言也是可以纳入文化产业化的板块,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能小觑的,所以,请重视方言。

参考文献:

〔1〕伍巍.江淮官话入声发展演变的轨迹[C].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2〕支建刚.古入声字在蓟县方言中的演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竹溪方言普通话声韵调词汇

湖北省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坪、旬阳三县,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本省竹山县,独特的区位使得该地的语言也独具特色。关于对竹溪方言的研究,赵元任先生(1948)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将其划分为楚语区,刘兴策(2005)则从竹溪方言的语音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出发,将其归入西南官话成渝片。不管竹溪方言被划分到哪个方言区,我们应看到的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学者们对竹溪方言成系统地专门研究少之又少,只是零星地在文章中点到为止。本文将以普通话为参照,具体描写竹溪方言在声韵调以及词汇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希望以此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竹溪方言。

一、竹溪方言的声韵调

(一)声母23个(包括零声母)

p八杯pʰ拍泡m美买f飞肥t刀多tʰ图态l能来

k哥高kʰ科肯x喝河ʨ鸡酒ʨʰ球穷ɕ喜学ȵ疑年

tʂ知镇tʂʰ吃程ʂ是刷ʐ人让ʦ资贼ʦʰ词撑s私事

ŋ藕我ø弯威

(二)韵母41个

ɿʅaɛæəroaieiauouanənaŋoŋ

iiaiɛioiauiouianiniaŋioŋ

uuauæuouaiueiuanuənuaŋ

yyɛ

ɥɥaɥɛɥanɥən

(三)声调4个,轻声除外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竹溪方言没有入声,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调值。经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初步认定竹溪方言中单字调值是:阴平35,如“妈”“哥”“桌”;阳平24,如“湖”“陈”“学”;上声42,如“武”“美”“北”;去声31,如“大”“做”“色”。其中,阴平和阳平都属于升调,升的幅度一致,但阳平调的起点及降点都比阴平调要低;上声和去声都属于降调,降的幅度也一致,去声的调值更低。竹溪方言中没有曲调。

二、竹溪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

(一)声母比较说明

1.泥(娘)来母的混合

古泥(娘)来两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n-,l-。但在竹溪方言中,泥(娘)母字的发音全归入来母字中。如:能力[lən24 li31]、男人[lan24 ʐən24]、奶奶[lai42 lai42]。

2.“街”“鞋”的读法

古见母匣母的蟹摄开口二等字“皆阶街解介界戒届谐鞋械懈”等,字数不多,发展到今天,普通话中这类字的读音不存在语音混杂现象,但在竹溪方言中,它们所代表的语音现象却是重要的,一般读作[kai35]、[xai35]。比如:逛街[kai35]、解释[kai42]、机械[kai31]、穿鞋子[xai24]。

3.影疑母字的读法

影疑母字在普通话中大都是零声母字,但在竹溪方言中却增加了声母ŋ-、ȵ-。影疑母开口今洪音字读[ŋ],如:我[ŋo42]、安[ŋan35]、恩[ŋən35]、挨[ŋai24]、爱[ŋai31]、昂[ŋaŋ24];细音字读[ȵ],如:疑[ȵi24]、业[ȵiɛ31]、研[ȵian24]、眼[ȵian42]。

4.审母二等字和穿照母三等字的读法

审母二等字和穿照母三等字在普通话中读作翘舌音[tʂ]、[tʂʰ]、[ʂ],但在竹溪方言中多读作平舌音[ʦ]、[ʦʰ]、[s]。如:梳[səu35]、事[sɿ31]、生[sən35]、瘦[səu31]、争[ʦən35]、撑[ʦʰən35]。

(二)韵母方面

1.介音[u]在竹溪方言中脱落。普通话中的合口呼韵uan、uei、uən在竹溪方言中大多演变为开口呼韵an、ei、ən。如下所示:

2.普通话中的单元音韵母[u]在竹溪方言中常变为复元音韵母[əu]。如下所示:

并不是所有的声母与[u]搭配时都满足这一情况。布[pu31]、普[pʰu42]、敷[fu35]、估[ku35]、哭[kʰu35]、呼[xu35]、如[ʐu24],在竹溪方言中韵母依然没有发生变化。在竹溪人的日常交际中,由[u]变为[əu]是常见现象,其它没有发生变化的搭配,要么是日常生活中较少用到的字,要么就是有其它的方言词汇来代替,如:哭[kʰu35]在竹溪方言中则为[ʐua35]。

另外,在与声母m搭配时,[u]通常降低舌位,变为[o]。如:木[mo31]、母[mo42]。

3.普通话中的[əŋ]、[iŋ]在竹溪方言中变为[ən]、[in],即[-n]、[-ŋ]在与[ə]、[i]搭配时不对立。如:林=零[lin24],陈=程[tʂʰən24]。

4.与普通话相比,竹溪方言中增加了[ɥ]类韵。如:晕[ɥən35]、宣[ɕɥan35]、群[tɕʰɥən24]。

5.竹溪方言中,依然有[y]韵。竹溪周边地区的方言,如陕西的镇坪、重庆的巫溪,大都是用[ɥ]类韵来代替[y]韵,这正是竹溪方言的特点之一。但[y]韵较少,只有少部分单字满足,如:雨[y42]、吕[ly42]、瘸[tɕʰyɛ24]等。

(三)词汇方面

与普通话相比,竹溪方言最具特色的就是词汇方面的差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竹溪方言词汇也受到了西南官话,如重庆巫溪、陕西镇坪方言的影响,经不断的融合之后,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方言词汇系统。

1.名词

2.动词或动词词组

3.形容词、副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竹溪方言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日常生活词汇方面,其中以事物类名词居多,其次是常用动词和副词。

三、结语

竹溪西周属古庸国,县制建立始于西汉,悠久的历史加上独特的区位使得竹溪方言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由于对其研究较少,竹溪方言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着盲点,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者们对竹溪方言的关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政.陕西镇坪方言的内部差异[J].方言,2010,(4).

[2]刘兴策.试论“楚语”的归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4).

[3]罗自群.从《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看湖北方言的声调特点[J].语言研究,2002,(S1).

[4]刘兴策.对湖北省境内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J].方言,2005,(3).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职教 语文 技能 素养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学语文说到底是要学会应用语文这一工具。因此,语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必须过关。但是职高学生基础薄弱,在有限的时间里,职教的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应本着“实用第一”的原则,按照“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来开展。张志公说过,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弱项,重点加强一些应用技能的训练。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适应社会人际交往需要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口语表达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也成为很多单位招聘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职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学生在“说”的方面存在几大问题:一是说不好,开口说话不是满嘴的方言,就是一口的“塑料普通话”;二是不愿说,上课回答问题,不是拒绝回答,就是“我不会”;三是不会说,好不容易开口了,也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样的表达能力如何适应社会正常交往的需要呢?尤其是现在招聘的面试关,如此蹩脚的口才,既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也给招聘的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如何能过得了关?针对以上情况,要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让学生努力克服方言,尽量使用普通话,让学生养成在任何场合都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二是要在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学生口头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敢说、愿说、会说。比如: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演讲内容可先易后难,先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再到命题演讲,进而到即兴演讲。课堂上可以拿一些社会的焦点话题如房价、医保、就业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又增强了他们的思辨能力,使他们的目光关注社会。还可以多开展一些诸如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让学生有锻炼表演的舞台。三是要让学生掌握说话的方法、技巧。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因此,要想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还要注意说话的技巧。与人交谈时应专心致志,努力揣摩说话人的意思,把握对方的说话要点,然后围绕话题,语句畅达、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对于大部分职校生来说都是一道难关,更何况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让他们写一段简短的自我介绍也是表述不清,就连一张小小的请假条,都不能写完整。不是没有名称,就是没有时间,格式从来没完整过。因此在写作教学上,笔者先找他们最熟悉的题材写。写人,写熟悉的人,如《我》《我的母亲》;写事,写身边的事,如《打工记》《误会》。等学生能够语句通顺、表述清楚了,再写《我最爱的一幅画》《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再到《路》《窗户》这类抽象的题目。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印象到联想,由熟悉到陌生的思维转换训练学生能够适应,提高得也快。同时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应用文写作是中职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由于应用文语言简洁平实,不像记叙文有声有色,也不如议论文深入浅出,晓之以理。故职校学生往往感到应用文写作课枯燥乏味,难以引发职校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首先要联系现实引证当代社会人才市场的生动实例资料,让学生了解社会选拔人才对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越来越重视的事实来引起学生对写好应用文的重视,比如通过介绍当代社会的应用文使用成功或失误的案例,说明应用文对人才和事业的作用。其次,引证人才市场选拔人才时如何考查应聘者写作能力的事例,比如应聘时的敲门砖——自荐信写得如何直接影响考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学好应用文的兴趣,进而化作学习的强大动力。最后,教会学生写应用文的方法、格式。如履历表、通知、便条、启事、申请、合同等等。在教学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时,教师如果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势必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如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从教材外精选一些有典型性、现实性、实用性、新颖性的例文来做示范讲解。利用PPT制作的写作课件,将各种文体的要点、难点表述清楚,配以例文进行说明,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用病例文释加以演示指教。这样能帮助学生迅速有效把握应用文体的体例特征和写作要求。另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作文训练,因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走向社会,需要写的也往往是与专业有关的文章。如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鼓励他们到市场进行调查,要求各组把调查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多方查找资料,集小组成员的智慧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不错的调查报告。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学生有材料可写,也在写作体验中掌握了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提高一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一环,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讲,掌握好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作为一个职校学生,如果连唐诗宋词、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等都一问三不知的话,那恐怕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职校毕业生。所以,经常拿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文学名著和学生一起阅读赏析,鼓励他们课外涉猎,开阔视野,养成阅读的习惯。同时开设一些欣赏课、讲座课和形式多样的竞赛等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质量。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都是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艺术结晶,它们的语言是文化内蕴最丰富的语言,学习这些语言是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好媒介。多阅读这样的作品使自己的文学素养也相应地得到提升。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宜宾四川话;北京普通话;异同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15-01

一、宜宾四川话与北京普通话的区别

按照从小到大自己所说的宜宾四川话和听宜宾老人所说的宜宾话,宜宾四川话与北京普通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一个事物,写法一样,但方言的发音不同

说的是同一个事物,但听的人有可能无法理解,这就与宜宾方言和普通话在读音上的区别有关。宜宾四川话将普通话里的“个gè”读成“个guò”, “鞋子xié zi”是“hái zi”等。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宜宾方言和普通话在同一事物上的发音有很大的不同。只要明白这些差别,对于宜宾四川话的意思就能很好掌握。

(二)同一个事物,意思一样,写法不同

在四川“5.12”地震悼念活动中,有一些横幅写的是“雄起,四川!”,这样的横幅镜头出现在电视新闻中,“雄起”究竟是何意,估计有些省份的电视观众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其实“雄起”就是普通话“加油”的意思。于是可以看出,宜宾四川话在表达相同意思的事物上,写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宜宾四川话的“摆龙门阵”是“聊天”的意思,“爸爸”喊做“老汉儿”等等。

这些属于同一事物意思相同但写法不同。这些反映了宜宾方言的地方性。

(三)宜宾四川话的单向性

宜宾人很难将平舌的“z、c、s”与翘舌的“zh、ch、sh”区别开来,同时鼻边音一般也宜宾人是学习普通话的老大难问题。因为宜宾四川话一般会将该读翘舌的音读作平舌,把该读鼻音的音读作边音。比如,“吃面 chī”宜宾人读作“cī miàn”,但不会把平舌读成翘舌,也就是说在平舌上只有单向性。

而鼻音也一样只有单向性。比如,“姑娘 gū niang”读作“gū liang”,却不会把“流水liú shuǐ”读作“niǔ shuǐ”。

在鼻边音和平翘音上特殊的单向性是宜宾四川话与北京普通话的巨大差别。

(四)宜宾四川话的其他特点

宜宾人在使用名词时习惯用重叠来表示小称。宜宾四川话的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大都能重叠,且多数重叠第二字,也可在重叠后再加儿化。这与北京普通话有一定差别。

宜宾方言中常见的语气助词是“撒”,方言中读作“sài”。很多动词后面都可以加“撒”,表示普通语气,像普通话中的“啊”的用法,没有实际的意义。

二、宜宾四川话与北京普通话的联系

宜宾四川话和北京普通话同属于北方语系,两者也有相同相似的地方。

(一)汉字读音大部分不变

宜宾话的汉字读音基本上没有改变其原本的普通话读音,只是语调上有稍微的不同。

例如,“宜宾方言调查研究”,普通话拼音为“yí bīn fāng yán diào chá”,宜宾四话也是这样发音“yí bīn fāng yán diào chá yán jiū”。并不会改变汉字的读音。

(二)语法基本相同

宜宾四川话的汉语口头使用习惯、书面语的语法语序,都与普通话基本上是相同的。

比如,“我爱吃宜宾面”,普通话的语序是主谓宾,宜宾四川话也是一样的,不会颠调语序,语言的语法结构都是一样的。

(三)名词事物后缀词“儿”

宜宾人喜欢在名词事物后面加后缀词“儿”,与北京普通话的儿化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宜宾人学习普通话,最不会说错的就是儿化音的词语。

比如,宜宾话中“有一些”是“有一些儿”,“小偷”就喊做“小偷儿”,“白菜馅的包子”是“白菜馅儿的包子”。

与北京普通话爱带儿化音一样,宜宾四川话也常常在词语后面加儿化音。

三、结语

现在,宜宾四川话因为受普通话同化影响,城市的宜宾话里的俚语很多已经失去。估计随着普通话的广泛推广和经济的发展,宜宾四川话会慢慢被普通话同化,也许会消失也说不定。现在很多宜宾小孩子已经不能讲纯粹的宜宾四川话,家长和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普通话水平,要求孩子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说普通话,他们很多从小就失去了说宜宾话的机会和背景。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上海话 沪语 上海中小学生

一、引言

尽管不少从沪语演变过来的词成为网络热词,沪语段子也在微信朋友圈流传,但是在上海中小学生身上,我们却很少看到沪语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上海中小学生传承上海话的问题。为了挽回上海话在年轻人中的缺失,防止沪语在中小学生中断层,我们应当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二、沪语在学校教学和中小学生中的困难处境

我们查阅了上海社科院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约有60%的中小学生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会说上海话。上海市统计局在2014年2月初公布的《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显示:97%的受访市民会说普通话,81.4%的市民会说上海话,47.5%的市民会英语。

为了获得较新的数据,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来自上海不同区县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对上海话的了解程度和使用习惯来说,有3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上海;没有学生知道上海话的起源地;有86%的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上海话也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就使用频率而言,有46%的学生几乎不使用上海话与家人交流。在学校中,上海话的使用频率更低――仅有8%的学生会在学校里用上海话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有51%的学生在学校几乎不使用上海话。

由此可见,普通话已经成为上海中小学生的日常用语,而沪语则处于弱势地位。沪语在家庭生活中不常使用,学校中无需使用,似乎沪语已经在大多数人眼里变成了“鸡肋”,有逐渐被社会大流“舍弃”的嫌疑。钱乃荣曾在专栏中提到:“各管各的上海人,是以上海文化来认同的,唯一维系上海人身份的标志,那就是上海话了。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上海人高度认同上海话,因为只有上海话才是这块地域的族群文化的维系纽带和认同基础。”(钱乃荣,2011)如果继续放任沪语被“舍弃”,那么总有一天这条维系纽带会不复存在,族群文化也将割裂。

三、沪语难以传承之谜

(一)处于孤岛化进程中的沪语

先来看一下中小学生个体在沪语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卷数据显示,有将近半数的学生的父母籍贯非上海,与此相对应,他们基本不了解也不使用上海话。而父母籍贯为上海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多为“70后”或“80后”,这些学生的父母普通话学习得很好,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是与孩子交流时通常使用普通话。问卷显示,多数中小学生学习沪语的来源主要是家庭长辈。每个家庭都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交流环境和交流习惯,如果父母减少使用上海话,就会减少孩子说上海话的机会。其次,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希望推广上海话,也不希望沪语出现在公共场合。他们认为沪语听起来麻烦,幼儿园强制学,家里从来不用,种种原因导致中小学生个人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沪语。最后,问卷进行了沪语水平的小测试,从测试结果看,几乎没有学生能完全掌握沪语的基本常识和读音。由此反映了上海中小学生对沪语不够了解并缺乏使用的现状。这样一来会造成沪语传承的断层。

(二)学生群体中沪语生态恶化与上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关系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大都市,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进入,为了方便交流沟通,人们会选择使用普通话,沪语使用频率将大大降低。上海的发展固然可喜,但如果因为经济、科技发展、城市进步而影响乃至破坏语言生态环境,导致沪语“灭绝”,那就得不偿失了。有些人认为上海本地人使用沪语就是排外。这种舆论导向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减少甚至拒绝使用沪语,目的是为了避免一些麻烦或者冲突。但事实并非如此,赵玉成(2012)认为,“上海话或母语,当运用时,往往所代表的是一个私人的空间,即使是在学校、社会等公共场合,往往也代表着一种私人交往的含义,在这期间也就自然而然包含了鲜活、温情、自由的感觉”。在跟别人沟通一些问题时,使用普通话太过严肃和正式,使用上海话则会有亲切之感,同时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双方更容易互相接受和认可。

(三)上海话本身的特殊性对沪语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钱乃荣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经过170年来的发展,上海话无论在语音还是语汇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话的韵母从1853年的63个合并成现今新派语音的32个,上海话的声调也从8个合并成5个,减少将近一半。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上海话已经发展成为吴语区语音最为简化的语言,并一跃而成为我国三大方言之一。其变化速度之快,是我国近代方言史上绝无仅有的。”(《解放日报》2013-11-15)由此可见,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词的加入,一些本地化的词语被取代,上海话“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方言反映了一个地域的文化风貌,由外来移民和本地人共同“创新”的沪语也显示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包容。

四、沪语传承之链如何顺利运转

从学校教学来说,可以适当增添一些沪语兴趣课堂。“教师整体上对上海话的传承问题是非常关切和重视的,也特别希望上海话及其文化能稳健地传承下去。”(王兴燕,2012:68)。沪语教材缺乏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2013年前后,有市政协委员建议公立幼儿园合理编配沪语师资,设立“每日沪语时段”,让孩子们用上海话做游戏、讲故事、唱童谣,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和使用上海话。上海市教委作出回应,将在全市幼儿园开展上海乡土文化教育,以学唱上海童谣和儿童游戏的方式,加深儿童对上海方言的感知。同时遴选有条件的幼儿园试点进行上海话教学,积累经验后逐步在全市推广。

从调查问卷来看,有78%的中小学生赞同通过电视节目和广播来推广沪语。上海中小学生对一系列沪语电视剧,例如《老娘舅》《红茶坊》等十分熟悉,这些情景喜剧类的电视剧内容生动有趣,涉及很多沪语的发音、俚语和习惯用语的使用,深深地吸引了年轻观众。通过电视媒体和网络来宣传沪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社会活动也是传承上海话环节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课题组暑假时在某爱心暑托班旁听过一次沪语教学,教学内容是《弄堂小调》诵读和上海经典早餐小吃的发音。85%的小朋友(大部分是小学生)在两三遍诵读后,能够清晰明确地牢记沪语的发音,并对此充满兴趣,希望能够再多了解一些与上海话有关的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化的赛事活动吸引青少年学习上海话,激发他们了解上海的热情。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曾经举行青少年文化讲座、青少年沪语知识竞赛、“沪语小达人”海选活动等。

五、结语

钱乃荣在接受《东方早报》关于首部小学生沪语教材产生过程的采访时说过:语言固有的特点就是大家不用了,这种语言就要消亡,一旦消亡,语言也最像生物体,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代代相传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成年人即便把上海话说得再好,如果从孩子那儿开始断层,上海话就会面临消亡。

希望人们能够改变对沪语“百无一用”的偏见。沪语是一种方言,它承载着上海文化作为上海这种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它是必不可缺的。

参考文献:

[1]钱乃荣.上海话里的城市密码文化[N].解放日报,2013-11-15.

[2]钱乃荣.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N].东方早报,2011-12-29.

[3]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R].2012-5-8.

[4]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R].2014-2-8.

[5]王兴燕.课程视野下的方言教育研究――以上海话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赵玉成.上海话,课堂上的“挽救行动”[N].文汇报,2012-11-23(00D).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此项调查报告以成都的藏族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结合访谈法、文献调查等其他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了藏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方式、态度以及实践等方面,并且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希望广大读者以及关心藏族大学生以及藏族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增进对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了解。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汉语学习;民族团结;文化环境

藏族主要活动在青藏高原地域,同时分布广泛,遍及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等多个省份,因处于较高寒的地域,使得藏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藏族是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一直吸引着包括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随着越来越多的藏族大学生离开藏区去到祖国其他地方学习和生活,他们也越来越成为藏族文化传播的使者,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群体,我们针对成都的藏族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包含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1、普通话的学习

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其普通话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课堂,可见现行教育制度极大的促进了藏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藏族大学生他们内部交流时最常用的的还是藏语,其实这也很正常,老乡遇老乡,说几句家乡话会让人倍感亲切。与此同时,现代传媒也对其普通话的学习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藏区经济整体来说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但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藏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改善和提高,这就为影视、电台、网络等传媒的普及提供了物资基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传媒将在藏族同胞的学习生活和甚至以后的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考大学时有65%的同学没有考虑过语言差异的影响,整体来说他们对快速的融入新的环境是很自信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加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所以把语言作为了次要因素来考虑.

2、对爱情与家庭的看法

随着藏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的不断开放,藏族同胞在爱情方面对非本民族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在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有55%的藏族大学生人选择可以接受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在子女教育问题上,58%的藏族大学生愿意让子女从小就学习汉语。

3、日常生活与个人心理

尽管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但毕竟汉语不是母语,在加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藏族大学生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课堂等方面存在过语言交流问题的高达75%(共计181人),其中尤以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遇到交流问题的人最多,交流上出现的问题也给藏族大学生心理方面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曾有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在成都就读与在拉萨就读在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及总应激量上达到显著水平。在此项调查中,曾经因为语言差异而感到自卑、沮丧、难融入圈子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的有118人(50%),其中这种负面情绪有很多的有17人,有一些的有101人。这是非常值得大家所注意的一点。

4、学习方言

中国是一个方言极为丰富的国家,方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扮演者重要角色,对于任何一个外来着来说,如果要想深入的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方言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因素。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在成都学习的藏族大学生,他们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成都或者四川的其他地方工作,所以,四川话也就成为藏族大学生生必须了解和学习的部分。而四川话和普通话相比是有较大差别的的,在此项调查中有59%(137人)的同学认为四川话是“来成都后遇到的最大的语言障碍”,毕竟藏族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在成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长,所以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越来越适应天府之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对藏族文化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而藏族大学生也必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项目名称:关于藏族大学生汉语学习状况的调查

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赣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赣江中下游、抚河流域和鄱阳湖地区,以及湘东、鄂东南、皖西南、闽西北等部分地区。赣方言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20世纪30年代以前,只有一些地方志对方言词汇有过零星而不成系统的记录。赣方言的系统研究始于罗常培先生于1936年完成的《临川音系》。1979年,《方言》季刊创刊,熊正辉先生率先在上面就南昌方言发表系列论文,从此揭开了赣方言研究的新篇章。此后,各地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并出现了几部重要的学术专著,如李如龙、张双庆主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1992)等。就目前的成果而言,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而影响赣方言发展的语言态度相关研究则极为薄弱,赣方言的语言生态现状也未引起足够对重视。语言态度对赣方言对语言生态,如语音、词汇和语法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三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从语言区位来看,国务院所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含了赣方言的绝大部分区域和地处安徽、湖北与江西三省交汇区域。因此,我们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赣方言语言生态对于研究赣方言来讲极具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方言进行充分而详实的语言态度研究。 一、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将全面考虑各种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人群对赣方言态度的主客观因素,内容拟包括不同考察对象的性别、年龄、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受教育程度和其所接触的各类媒体,以及外来人口、外出返乡人口和邻近地方方言等各种因素,以期综合反映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群体对待赣方言语言态度的各类因素。 (二)研究对象 组织专门人员对该区不同人群对赣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对象拟根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将该地区被调查人口分为高中文化水平以下者,大学及以上高等教育者,以及文化水平不高又接触到现代先进文化的外出务工人员。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期客观地反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人群对赣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 二、语言态度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下发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9份,有效份数272份,符合有效分析相关要求。使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不同群体对待赣方言和普通话语言态度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数据统计分析,使课题研究在科学量化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后续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不同群体对待赣方言和普通话语言态度进行如下科学数据统计分析。 (一)普通话与赣方言熟悉程度比较分析 通过表一,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人群在对普通话和赣方言的熟悉程度上都存在着较高的熟悉度。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人们虽然较倾向于使用赣方言,而且利用赣方言交流起来更加流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使用普通话交流的能力也越来越高,绝大部分人可以利用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大部分人甚至可以实现流利交流,没有语言沟通障碍。 (二)不同性别人群对普通话接受程度比较分析 通过表二不同性别人群对普通话与赣方言接受程度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人们在性别方面对普通话和赣方言的接受程度有些许差别,例如相比而言,男性使用赣方言的程度要比女性大些,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对待普通话的程度上都是较为包容的,对待普通话的接受程度不是特别低于对待赣方言的接受程度的。 (三)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普通话与赣方言接受程度比较分析 通过表四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普通话与赣方言接受程度比较,可以看出人们文化程度的不同很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普通话与赣方言的接受程度,即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接受普通话的程度成正比,而与接受赣方言的程度却成反比。 三、结论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们较倾向于使用赣方言,但在接受了中学文化程度以后就慢慢地提高了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例如,小学及以下教育层次的人对赣方言的接受程度高达71%,但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却只有56%,只达到了受此教育水平人数的一半。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例如,受过中学层次的教育以后,该群体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明显有了较大提高,而对赣方言的接受程度也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在受调查的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当中,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达到了85%,而对赣方言的接受程度依然维持在70%左右。而受过大专及以上程度教育的人们则基本上完全接受了普通话,基本上完全是以普通话作为自己的首选语言进行交流,慢慢地将赣方言搁置在了一边或很少使用,对赣方言的接受程度降到了24%。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交流时基本是以普通话为主,只有在很少的特定场合才会以赣方言为主。 通过以上实地调研结果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群体对赣方言和普通话所持有的不同的语言态度,并且对该区赣方言语言生态现状造成了多种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普通话逐渐渗透进入赣方言,导致赣方言的适用范围与使用程度都在下降,当地各类人群对赣方言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渐降低的结论,因此,赣方言亟需保护与拯救。

上一篇:养老院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抗生素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