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2 15:50:59

民族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1篇

__彝族苗族乡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驿站,有广阔的土地,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勤劳智慧的人民。自然神韵,奇特环境,赋予了__“搬不完的粮仓、歌舞的海洋,古墓的展厅,天然的氧吧,民族民间艺术之宝库”的美誉。

__纯朴、善良的彝乡苗家人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民族文化方面

一、__乡民族文化基本情况

__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遗产遍布广泛,其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形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优秀的艺术创造力。典型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的《擦大钹》和苗族的《芦笙》。它们深深植根于民间,为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应用非常广泛,当地群众讨亲嫁女、户建乔迁,老人去世、超度亡灵、二月初八“姑娘节”等喜庆节日都要请“擦大钹”或“芦笙”班子表演,它们已成为我乡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擦大钹》地实地考察指导、挖掘。

二、非物质文化产业“擦大钹”

“擦大钹”彝语称“大钹聚自得儿”,是流传在__区__彝族苗族乡徐掌、白龙井、四棵树、梅兰山等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种集体舞蹈、武术、杂耍、打击乐演奏于一身的非常优秀的彝族民间舞蹈,曾有省内外文艺界人士把“擦大钹”与“威风锣鼓”相提并论,誉为“南钹北鼓”之称。

关于“擦大钹”的起源,史志文献中无记载,民间也没有可靠的说法。据艺人们讲“擦大钹”的真正来历并不知道,只知道是老一辈子传下来的。目前,徐掌村“擦大钹”的艺人们公认的老师傅叫茶在(1957年去世),茶在传授给茶苗兴(已去世),茶苗兴又传授给儿子茶发金等一班人,目前已有下一代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此项技艺。在徐掌村彝族“擦大钹”艺人当中,数茶发金掌握技艺最全面,表演水平最高,也是“擦大钹”的重要传承人之一,茶发金曾在20__年5月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__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擦大钹”现在在__乡徐掌、白龙井、梅兰山三个彝族寨子,有三支完整的擦钹队伍,还有多只不太完整的活跃在民间,大钹班子一般由8至10人组成,全是男性。“擦大钹”的步法以马步、踏步、蹲步、弓箭步、跳踢步、摸跳步、蹉步、矮桩步为主,钹位有正钹、侧钹、胸前钹、胯下钹、盖钹、泼水钹、抛钹、点擦钹、揉擦钹等多种击钹方式。步法和擦钹的钹位、技法,在舞蹈中灵活多变,交织运用,套路有5个,包括“长板、纱帽顶、串花、苍蝇搓脚、拳打”。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在保持基本动作风格的基础上,加入花哨的即兴动作,富有逗闹、嬉戏的情调,使表演更加精彩迷人。

“擦大钹”除主要演奏乐器大钹外,常用大鼓、小红鼓、大锣、小钹、唢呐、大号等作为伴奏乐器。每次表演,都以长号吹长音三起三落开场,紧接着,明亮的唢呐曲调和热闹的钹鼓打头引出大钹鼓舞者的精彩表演。

“擦大钹”妙在能以一付音色单调的普通大钹,通过表演者采用不同的钹位,不同手法和击钹的轻重,以强劲而优美的身段动作打出特殊的声响和韵味,整个舞蹈花样翻新,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真可谓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于20__年“擦大钹”被列入保山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擦大钹”还多次参加大型文艺节目表演,受到高度赞扬和节目奖励。

徐掌村“擦大钹”获奖情况:

一 1991年参加__省首届民族民间舞蹈比赛获表演一等奖。

二 1992年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中“永昌钹舞”荣获组委会颁发的“表演综合一等奖”和“组织一等奖”。

三 1998年9月参加保山市(小市)丰收50年“擦大钹”舞台表演荣获三等奖和组织奖。

四 20__年至20__年6月两年参加保山啤酒狂欢节“彝家钹舞”获表演节目奖。

五 20__年参加__区举办的新农村文艺汇演“彝家钹舞”荣获组委会颁发的“表演二等奖”。

三、存在问题

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我乡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县、乡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组织了自己的民间文化表演队伍,较好地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但少数村组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认识肤浅,导致一切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活动都难以开展或没有成效。由于宣传不够,引导不深,受益不多,广大群众参与保护民间文化的热情不高,未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保护行动中来。民间自发和政府自觉的保护没有融为一体,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未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二是部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调查发现,由于社会加速转型和激烈变革,民间文化的传承条件发生了变化,现存的一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珍稀罕见的的民俗技艺和文化门类随着生存土壤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埋没消亡。

三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弘扬机制尚需完善。

首先是投入机制,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投入的民族经费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民族文化的研究、继承与发扬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很多人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文化发展都是耗钱的工作,而不能对社会产生增值。其次是奖励机制,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需要大量的人来实施的,需要对民间艺人给予补贴,需要对从事民族文化抢救、挖掘、整理、研究、传承有一定贡献的社会有识之士和文艺工作者给予奖励。

四是民族民间文化后继乏人。

原有的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现存的许多民间艺人年迈体衰,无法继续从艺或传艺;如今的大批年轻人不爱学习,纷纷出门打工。一些老艺人开始担忧,一旦他们去世,他们会的民间艺术或擅长的绝活就将带入坟墓。因此,民间文化的传承队伍正在萎缩。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认识

我乡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正是

我们突出的优势资源。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使民族文化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本土的民族文化。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多数村组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建设、鼓舞、凝聚人心的重大意义,十分重视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工作,亲自抓或专人抓,利用有限的资金来保障该项工作的运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有少数村组领导把经济与民族文化脱离开来,对本地区民族文化漠不关心或知之甚少。所以,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认识非常重要。

二是构建民族文化工作政策和机制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我乡实际,制定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的具体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特别是对文化产业,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发挥民族文化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出相应的民族文化制度,包括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成果评估制度、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民间绝艺传承机制、有关部门合作、互动、交流机制、优秀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优秀民族文艺作品成果奖励机制,等等。尽快建立和完善__乡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和监督、奖罚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步入健康的轨道。

三是加大对民族文化工作经费投入

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首先,在今后的民族文化工作中,每年安排一定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用于普查、民间艺术搜集、整理、挖掘、加工、提高、文艺集成出版、民间艺人补贴、文艺调演等常规性工作。其次,要投入专项资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精品打造工程,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健康稳定,更加的凸显__乡的民族特色。最后,结合我想实际,配合旅游开发,积极争取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共同促进我乡民族文化的繁荣。

(二)民族教育方面

一、 学校基本情况

__人民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早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就开始聘师开办第一所私塾学校(浪嘎)。全乡现有小学49所,其中完小19所,村级教学点1所,两师一校教学点4所,一师一校26所。全乡小学共有140个教学班(其中复式班13个),在校学生309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01人(彝族897人、白族177人、傣族3人、苗族38人、傈僳族31人、景颇族4人、阿昌族2人、满族59人)。寄宿制学生1034人,全乡小学有11校办有寄宿制班,均办有寄宿制学生集体食堂。

小学现有在编在职教职工179人,其中专任教师174人,合同制职工5人。另外聘请代课教师11人,学生集体食堂临时工8人。

我乡原有初级中学1所,于20__年9月申办为完全中学——西山民族职业技术中学。__中学创建于1977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占地71.8亩,建筑面积6741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班21个,其中初中教学班16个,普高教学班3个,职高教学班2个。20__年在校学__3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为394人,占学生总数的34.47%,有教师62人,少数民族教师14人,占总数的22.58%。

二、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巩固、完学率情况

1、全乡7—12岁适龄儿童总数2968人,已入学2968人,入学率100%。

2、全乡学龄残疾儿童1人,已入学1人,入学率100%。

3、20__年9月小学在校学生3182人,20__年8月在校生3182人,辍学率为0。

4、15周岁人口472人,受完初等教育472人,完学率100%。

5、全乡13—15周岁适龄少年1456人,在小学就读42人,在初中读书1210人 在高中就读41人,初中毕业回家163人。

6、17周岁人口440人,完成初等教育437人,完学率99.3%。

7、小升初情况

20__年小学毕业517人,升入初中508人,其中外地就读180人(保山民族中学11人;汶上中学169人),在__中学就读328人,升学率98.3%。

8、中学向外输送人才情况

20__年,中学向外输送高一级学生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6人,占总人数的39.56%。

三、办学条件

1、全乡现有小学49所,其中完小18所,村级教学点1所,两师一校教学点4所,一师一校26所。占地面积84531平方米,生均占有校园面积约27.3平方米;建筑面积18818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面积6平方米 。现存d级危房5831平方米,危房率31%。在建排危项目有油房小学的明德项目,投资130多万;__中心小学的教师宿舍楼建设项目,投资约50万。

2、完全中学一所,占地面积47896平方米,生均占有校园面积约42平方米;建筑面积6741平方米,生均占有校舍面积约6平方米,现存d级危房249平方米。危房率3.7%。在建排危项目有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投资约150多万元。

四、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

1、强化工作责任,一如既往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发展教育一直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落实。每年召开一次全乡性教育工作会,签订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表彰教育工作政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于一把手以身作则,亲历亲为,强化了我乡教育工作优先发展的责任,依法治教、尊师重教、全民兴教的意识在全乡不断增强。

2、健全保障机制,在财政运转十分艰难的状况下,尽可能调挤资金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教育收费制度规范,学校实行收费、政务公开,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没有教育乱收费行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排危专款、扶贫助学资金、半寄宿制经费全部专款专用,没有占用、挪用的现象。

我乡是__区贫困乡,财政是“吃饭财政”,运转十分困难。但是,乡党委、政府提出“再穷不

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千方百计保证并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打开思路,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了学校基本建设。“普九”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多方筹措经费,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普九”以来先后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进行危房改造,投入资金约1000多万万元,实施了办学校点的改扩建或易地新建项目工程。新建__中学综合楼1幢、教师宿舍楼2幢、教学大楼1幢、学生宿舍楼一幢;新建村完小教学楼6幢、教师学生宿舍楼1幢,易地新建村完小教学楼5幢。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乡村也多方筹措资金,先后筹措经费3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同时把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合理用于我乡改善教学环境,专款专用。与“普九”前相比较,我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9个村完小仅有6家无水泥教学楼。(二)加大空辍保学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水平

自九八年“普九”验收以来,我乡一直把“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来抓,小学入学、巩固基本上能保持“普九”验收标准,对于因地方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初中生入学率不高、而流失率过大的实情,乡党委、政府及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动员学生入学、复学。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大了工作力度。

(三)采取措施,抓好本乡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大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力度,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据《__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__区中小学“十一五”校舍建设规划的通知》精神,认真抓好本乡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1、__乡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十一五”校园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__区__乡中心学校发展规划(20__—20__)》。

2、规划本着集中半学而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投入效益最大化,办学规模化的目标,根据__乡20__年0—15岁人口统计表及20__—20__年出生人口预测表,到20__年按每个村委会办一所小学的布局思想,结合当地自然因素,合理规划校点布局。

(1)继续走集中办学的路子,力争到20__年大多数村委会只办一所学校。

(2)办好西山民族中学,实施普高和职业高中教育。

(3)办好一所幼儿学校。

(4)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

3、贫困学生补助情况

(1)小学对到学校寄宿就读的学生每月发放生活补助50元。

(2)中学对住校的贫困学生每年有750元的生活补助。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__乡是__区的贫困乡之一,由于地方经济落后,群众生活普遍困难,部分学校硬件设施还不完善,房屋拥挤破旧。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突出表现为: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改善办学条件举步维艰,__乡中小学校自然损坏面大,特别是小学部份,危房建筑仍然在观察使用,近几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很程度上加大了危房改造力度,但从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看,还需进一步加大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的力度。

2、小学教学点分散,单小教学点就有30个。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学校管理。需进一步加大全乡校点布局规划调整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集中办学的优势。

3、学生课桌凳破损严重,教学装备、仪器落后,不能随时代的发展补充和更新教学装备、仪器、图书等教学设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4、学校的改建和排危工程实施困难。学校的每一项改建排危项目都须要地方配套资金,但我乡没有任何支柱产业和企业,完全靠财政补贴,配套资金难以筹措。

5、西山民族完中的建设进度缓慢。今年新招两个高中班,原来学生宿舍就比较拥挤,而新宿舍楼又尚未完工,部分学生寄宿在亲戚家中,大多数学生住在教学用房内,以致占用了学校的一幢教学楼,使学校教学用房十分紧张。

6、教师缺编较大,学科搭配不均匀。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全面推进我乡素质教育的发展。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两基”水平,“控辍保学”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类管理档案,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采取措施,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提高“普九”水平。

3、争取多渠道助学资金,更进一步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和衣食住行,使其全部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2篇

高扬生命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关注客观世界到越来越多地关注人自身,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必然。当代民族文化教育也应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这种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儒家文化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生命的历史绵延,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延续。生命同时又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生命。在谈到孝的内涵时,孔子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此,“道”便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理想,无改于父道,则是继承前代的文化理想,孔子以此规定孝,即意味着将生命之河的历史延伸,同时理解为文化生命的前后相承。同时,儒家追求生命的不朽,主张必要时把生命奉献给仁义和群体利益,以生界定死,探讨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春秋左传》);“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欧阳修全集・居士集》);“死有重于泰山,生以理全者也;生有轻于鸿毛,死与义合者也”(《隋书・诚节列传》)。今天我们倡导儒家的人生观,有助于人们高扬生命意识,拓宽精神空间,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倡导见利思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里,要维系社会的安定、繁荣和进步,都必须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体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个人只有在被整体所包摄、消融才有价值可言。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承认功利与仁义的价值取向,如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得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春秋繁露》)“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但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显的“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价值模式。如,孔子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当前,这种儒家“先义后利”的思想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诚而有信、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的正确价值观。

倡导胸怀天下、报国忘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尊心首先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尊严的捍卫,民族自信心首先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赖,民族自豪感首先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崇尚。儒家文化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乎天下”,其中“修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存亡关头,人人都应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还要求人们把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百姓的福祉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说:“位卑未敢忘国忧”:文天祥被俘后,不惧威胁,不受利诱,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都表达了为国分忧、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弘扬的都是一种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儒家文化饱含的这种浓郁的爱国情愫、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都是我们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强调建立谦恭礼让、宽以待人的人际关系。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美德。中国古代哲人强调仁者爱人,要求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孔子说:“宽则得众。”“居上不宽”,以权自尊,持权骄横,按权分等,甚至以势压人,以上欺下,以官辖民,则会失去民心,得不到众人的拥戴。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尚书》主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元代王恽说:“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玉堂嘉话》卷五)明代大儒洪应明则在其所著的《菜根谭》中说,“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增广贤文》教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君子量大,小人气大,恶人胆大,善人福大”、“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对于顺境与逆境,儒家历来能泰然处之,主张“宠辱不惊”、“弘毅坚韧”,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把一切挫折、困顿都看作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语来教导人民,使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逐步培养宽容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3篇

文章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和民族文化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使其免受信息技术威胁的策略: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教学活动,构建民族文化数据库和教育平台。

关键词:

数字时代;民族文化;教育传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更替中接受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

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

现阶段,民族文物保护一直采用传统的征集、整理、收藏、研究、出版或演出等手段,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提炼、展示和传播的能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范围也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未普及文化,保护与利用、传播与传承存在脱节现象。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因缺少相应的本土教材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尚未通畅。学习者很难在课堂学习中触及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的教育,对民族精髓活态文化的存在形式也知之甚少。这是学习者求知的遗憾,也是学校教育的短板。所以,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1]。

二、民族文化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数字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联通”,其本质是开放、兼容和共享,而支持这一切的就是坚实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2]。借助信息技术对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的采集、存储、处理、展示和传播,把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转换、复原、再现为可共享、再生的数字化形态,并以新视角解读、传播和保存,将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流方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原汁原味。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实记录和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二是无损复制。副本具有母本同样的精度和音视频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将传统文化一直处于的封闭状态带入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大视野中,为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无限潜能。三是创新。数字化的资源存储便于创新转换,可依据数字化的母本设计制作民族文化的动画片、民俗纪录片、有声读物等,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三、数字时代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教学活动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就是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教育的途径在种族代际间和物理空间的传递和承接。在以信息技术的兴起为特征的数字时代,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应当合理地把握好这一机遇,进行课程改革,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和团体活动的场所有计划地进行民族文化传播,在讲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配套展示民族文化的图片和音视频资料。学生通过动画和图片的形式能够更加有效的感受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从而愿意传播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学校应当支持和鼓励师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如制作民族文化题材的微视频,编排民族舞蹈和民谣传说等。学校应当抓住信息化教育这一重要机遇,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变革,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并且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构建民族文化数据库和教育平台

在数字时代,高校应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的作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科学、客观的民族文化数据库,并进行及时更新和深入分析,如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库、民族歌舞戏曲资源库、民族文物古迹资源库、民族服饰资源库等。数据库中资源丰富多彩,利于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并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搭建一个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教育平台,邀请专家和教师在线向学生讲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内涵,自觉肩负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

总之,教育应从单纯的应试教育中跳出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格局,实现素质教育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在教学课程、教学计划等内容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学有机的结合,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寓文化于学习,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

作者:李琼 梁伟 单位: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普丽春,袁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主体及其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115-121.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紧迫;传承

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似乎曾这么说:“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但民族又是文化的核心,没有民族,文化也无由创造,并且更无法凝练,融合出更大、更恢弘的文化,而后再团结出更大,更有创造性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总称,其中集结着各种生活的样式,也集结着各种代表文明的活动。譬如学术、思想、宗教、信仰、艺术、工技、文字、道德、政治、经济、军事等等。不过其中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种种文明的基础上,是否能凝练、融合出人们共同的生命理想。有这理想是以文化的这棵“生命树”的最高处,其实就是人类生命的共同理想。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民族财富,它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特点,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保证。传承民族文化,才会让学生了解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思想,民族的伟大,才会让学生的血液中渗入民族本质,才不愧是本民族的人。民族文化一旦断层,学生对民族文化一无所知,外来思想的侵入,会迷失他的本心,让他淡化民族影子,那么,民族就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在现行教育中,由于教育的实用性,功利性,也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教育仅限于口号,并没有实际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非常混乱,民族意识淡漠,民族标志淡漠,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淡漠,这是非常可怕的,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认为,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形势紧迫,势在必行。

第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其他三大文明都消失了,唯独中华文明,依旧光耀千古,这说明中华文明自有其伟大、独到之处,对学生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祖国文化精髓,理解民族特征,在教育中学生会体味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了民族自豪感,也树立了民族意识,使得中华文化的血液,永远流淌于学生心中。是学生成了有“根”之人。

第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华文化,历来重视道德建设,重视和谐共处,重视自强不息,而这些正是当代中学生缺少的,《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明确提出我们应该自强不息,提升道德品质,才会一生受用无穷。儒家思想要求我们,做人应该君仁爱,臣忠心,父慈祥,子孝顺,夫明理,妻贤惠,兄爱弟,弟敬兄,朋友有信,更有义;儒家思想也要求人们应该具备八种品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对父母要孝顺,对兄长有尊敬,对君长要忠心,对人要有礼有信,要有正义感,要知廉知耻,这才是合格的人。道家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哪一样不是对学生道德的关心呢,试看我们现在的学生,道德一滑千丈,顶撞老师,顶撞父母,不讲诚信,无正义感,没有礼貌,校园暴力时时发生,有的不知廉耻,试想,这样的学生,能担负起祖国的未来吗,而只有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生,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和谐的人,才会担负起祖国繁荣发展的重任。

第三,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日本占领南京后,有两个部门的官必须由日本人来做,一个是警察局长,另一个就是教育局长,任用警察局长,是为了管理,而任用教育局长,是为了用日本的文化彻底颠覆中国文化,日本人早就意识到,要控制一个民族,必须控制这个民族人的思想,必须要用侵略民族的思想彻底武装被侵略民族的思想,让这个民族的人遗忘或者失去民族思想。那样才是真正的占领这个民族。由此看见,一个民族的民族思想有多重要,可是,日本人没有办到的事情,我们却在替日本人办,今天的课堂,谈论民族精神的话题已经不多,知道民族文化得人更少,实践民族文化的人更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民族的悲哀。试想,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会知之甚少,而下下代知道的会更少,如果中华民族的思想消失了,我们的民族将何去何从,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问及中华文化相关内容,一无所知,传承民族文化,关系民族存亡,所以,必须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第四,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人类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为人处世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是人生存的“金玉良言”,了解他们,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完美,心境的豁达,避免走弯路,近年来,世界各地兴起了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宝。在一次传统文化论坛上,有一位老板说,他多少年积累的经验,只不过是儒家经典《弟子规》中的几句话。“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有助于人类的和平发展。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

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幼儿发展为目的,巧妙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物质条件与活动形式,创设以少数民族各类文化为内容的环境,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幼儿民族情感的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创设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在幼儿园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环境。因此,我园在开展幼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与民族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把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有机的渗透到环境创设中,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1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

1.1装饰富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空间、墙面。

色彩鲜明、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对孩子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以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布置教室,唤起幼儿的民族情感。以传统文化的风格布置教室,使幼儿在无意识当中了解传统文化特色,对唤起幼儿的民族情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可通过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教室环境,幼儿会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温馨,会萌生对民族的爱与自豪感。装饰图案则可采用序列交错、重复变化、完整造型、对称均衡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设计。门、窗、天花板要充分利用起来,赋予它们浓郁的民族气息。如窗户上可以张贴窗花或大幅剪纸作品,或者用线条拉出具有北方特色的方格窗棂,窗帘可选用蓝白印花布或蜡染布料,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从中获得有关民族文化艺术的审美经验。此外,走廊、楼梯口要因地制宜的设计、布置。可以将它们装饰成民间艺术品欣赏台、师幼作品展示台,用来摆放一些民族工艺品,或老师、幼儿制作的手工作品,还可以装饰成幼儿操作台,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欣赏、操作和展示的领地,让幼儿感受自己创作的过程和收获成果时的喜悦之情。总之,所创设的环境要充分体现民族的艺术美。

1.2家园合作收集少数民族素材,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材料。

要体现民族教育环境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促进作用,不但体现在目标制定、内容安排上,更体现在活动材料的投放方面。例如,家长和幼儿一起做灯笼,和孩子一起剪窗花,把这些作品带到园区来,让幼儿参观感受;家里多余的有民族特色的饰品、衣物收集起让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操作中有了充分的材料;家长在和幼儿外出旅行时和他们一起去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把这些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亲子共同参与完成的对孩子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举办“少数民族手工作品展”,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激发家长和幼儿学习、创作的兴趣。使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深入到幼儿家庭中,共同探索、营造民族文化的新气息。

1.3创设有弹性的少数民族环境。

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环境,为幼儿展示民族艺术精品,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使幼儿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幼儿不断探索,从而使民族文化艺术注如新的内涵。因此,老师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尽力营造出充满民族艺术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教育环境,给幼儿以艺术的熏陶和美德享受,最大限度发挥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2利用民族文化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2.1利用幼儿园环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因此,我们遵循幼儿教育规律,遵照幼儿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对幼儿民族文化艺术内容进行认真的挖掘筛选,创造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环境,并巧妙的利用活动室内,外门窗、墙面,走廊,楼梯间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色彩鲜艳的民族文化艺术图片,剪纸和各种手工作品分阶段,分层次的悬挂,陈设在环境中。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民族文化艺术气息。观察感受民族艺术的美。使幼儿的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面不断扩大,并从小就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陶冶幼儿的性情,形成了善于观察,注意观察,科学观察的良好习惯。

2.2利用区角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知识的获得必须经幼儿自身的实践操作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而区角的作用,正好满足幼儿的这一需要。因此,根据幼儿需要在各区角设置民族文化内容,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通过操作,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而操作材料丰富,又可以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开展民族歌舞欣赏与表演、民族故事与儿歌创编、剪纸、陶艺、民族服装服饰制作、赶羊跑、民族娃娃家等民族音乐、语言、工艺美术、体育、社会等活动,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知识、传统特色、风俗习惯等,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和谐意识。

2.3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工作室”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教师应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空间,发展幼儿智力。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审美特点,应多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反复感知民族文化中去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多操作和创造活动中去创作,去表达自己得体验和感受。为此,我园创建了“民族文化工作室”里面汇集了丰富的材料,深受孩子们欢迎,是他们喜爱的天地。在这里孩子们能看到民族艺术品,激发幼儿对艺术文化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观察欲,表演欲和创造欲。民族文化工作室分皮影区,纸趣吧、民族舞蹈表演区、民族小吃街、茶艺区、民族小作坊等。通过欣赏,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观察力和审美力。每个区还有丰富的操作材料,通过幼儿做做玩玩、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在玩中学、学中玩、玩所得。幼儿在操作制作过程中手、口、脑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表演区培养了幼儿大胆表演,主动合作,大胆创新的能力。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而幼儿期是培养民族性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幼儿充分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全方位的欣赏、领略民族传统文化,以培养民族情感,我们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的课程有机整合,寓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民族之花扎根于幼儿幼小的心灵中,为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悠久历史文化尽自己绵薄之力。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乌兰夫 民族文化教育 基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05-02

一、注重具有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队伍建设的思想

正确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团结、教育、发展繁荣民族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从内蒙古的具体情况出发,在文艺工作方面,应通过百花齐放,继承和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创造和发展新的民族文艺。自治区内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各个民族独特的,也有几个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群众性的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搜集到口头和书面文学资料几万种,仅蒙古族书面文学资料就达500多种。整理出版了不少蒙古族古典优秀著作,如优秀诗篇《红色勇士谷诺干》《英雄陶克陶之歌》《狂人沙格德尔》;在文学研究工作方面,编写出版了《蒙古族文学简史》《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史》等著作。此外,还挖掘整理了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对具有内蒙古西部地区特色的“二人台”的整理研究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与此同时,许多蒙古族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和建国以来的优秀作品,也及时译成汉文并出版发行。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克服不肯认真学习和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错误思想。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积极培育民族文艺工作干部,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自治区在工、农、牧、林各业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研究也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自治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从现有的水平、熟悉的课题、设备和条件资料出发,逐步提高、充实和积累,结合自治区实际,选择重点研究自治区和国家所需要的课题。在人力物力上首先要保证这些课题的研究。各高等学校、研究机关和业务部门,也应开展自治区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和向科学进军的活动。

二、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的思想

1964年12月29日,乌兰夫在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上指出:“解放后,我们培养了一支少数民族的文艺队伍,同时形成了人数众多的业余文艺活动积极分子队伍。通过这次演出,显示出少数民族业余文化活动的队伍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战线上的生力军。”乌兰夫认为,这次观摩演出对各民族的演职人员都是一次大学习、大提高。大家认真地进行了学习、参观和座谈,学习了党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方针政策。这次观摩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我国文学艺术进一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举行这样的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的观摩演出会,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和团结,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胜利,是党的文艺方针的光辉胜利。艺术表演事业硕果累累,到1986年底,全区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到143个,并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民族歌剧、舞剧、话剧和京剧、晋剧、漫瀚剧、杂技、二人台、曲艺等16个品种的艺术表演体系。1987年,在乌兰牧骑艺术团创建三十周年时,全区已形成一支自成体系的文艺轻骑兵。近年来,乌兰牧骑队员有46人次在全国调演或艺术比赛中获18项奖励,有159个节目、214人次在自治区的各类艺术活动中获奖。乌兰夫曾题词:“让乌兰牧骑文艺之花,在全国开放。”如今,她已走出内蒙古草原,在全国迅速发展壮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广大艺术编创人员,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包括当时乌盟歌舞剧团的大型舞剧《东归的大雁》、包头漫瀚剧团的《丰洲滩传奇》、呼盟话剧团的《渥巴锡汗》、伊盟歌舞剧团的《森吉德玛》。在1986年全国舞蹈比赛中,内蒙古参赛的五个节目共获12项奖。自治区已形成了一支从编导、导演到演员、作曲的蒙语戏剧专业队伍,创作了一大批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目。乌兰夫认为,这次观摩演出有许多优秀节目,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好评,就是因为这些节目真正来自现实生活,应当看到发展业余文化,是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认真贯彻党的阶级路线,把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

三、各民族文化教育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思想

各民族都要互相吸收先进的东西,少数民族要学汉族先进的东西,汉族也要学少数民族先进的东西。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走在少数民族的前面,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少数民族应该向汉族学习。过去已经这样做了,今后还应该继续这样做下去。主要相互学习,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各民族革命的文化艺术,就一定能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1987年4月,乌兰夫在纪念乌兰牧骑成立三十周年时的讲话中指出,乌兰牧骑建立三十周年了,应该庆祝。内蒙古四十年来的建设成就,是有乌兰牧骑一份功劳的。乌兰牧骑是一支革命化的文艺轻骑队,为内蒙古民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该在内蒙古的历史上写上乌兰牧骑一页。乌兰牧骑是这一时期自治区为贯彻文艺为工农牧兵群众服务的,从自治区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发展起来的文艺轻骑兵。到1963年底,全区共建立30个乌兰牧骑,其中26个在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4个在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额尔古纳边境旗。由于乌兰牧骑队伍精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成员一专多能,人少戏多,能够紧密联系群众,坚持为工农牧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牧民群众的欢迎。全区各行各业都开展了学习乌兰牧骑的活动,出现了各行各业乌兰牧骑式的工作队,深入农村牧区为广大群众热心服务。乌兰牧骑就是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创造的一种先进的文艺组织形式。乌兰夫认为,乌兰牧骑这种组织形式,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不仅适用于今天,也适合于今后文艺事业发展的需要。乌兰牧骑要发展、加强、推广和提高;永远对工作一分为二地看,取得成绩时要看到差距,找差距要从思想上找,要学人之长 ,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前进。学习群众业余文化,可以丰富和提高专业文化艺术。在学习的同时,还应给予热情的帮助。要坚持党的政治方向,要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起模范带头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脱离群众。脱离了群众,就脱离了文艺的创作源泉,就不会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创作和演出的节目也就不会为工农兵所喜爱。这点千万不可忘记。

参考文献:

[1]乌兰夫.乌兰夫文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民族教育 民族文化 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Ethnic Culture Education Status quo and Reflec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Take Enshi Wuyang Community Offices as an example

KE Bo, CHEN Ling, GUI Longxiang, YANG Yanqiong, LIU Liq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mainstream education, but also for the survival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wisdom and then cognitive processes. Although the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nshi got some success, but there are also national education faculty shortage, shortage of funding for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is must be taken to identify the main heritage,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novative measures such as school education model.

Key words n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culture; status; reflection

0 前言

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本文所指的民族教育主要是指狭义方面的。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少数民族进入主流社会,更需要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

1 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现状的个案调查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的集聚地,恩施市现包括白果乡、盛家坝乡、芭蕉侗族乡、沐抚办事处、板桥镇、屯堡乡、沙地乡、崔坝镇、太阳河乡、白杨坪乡、龙凤镇、红土乡、新塘乡、三岔乡、六角亭办事处、小渡船办事处、舞阳办事处。所有的乡镇、办事处均有中小学。我们对舞阳办事处部分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进行了调查。

1.1 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

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地处恩施州府所在地,国土面积116.2平方公里。办事处辖9个社区居委会、10个行政村,总人口125200人。辖区内有全日制初中三所,小学十三所(含两所市直小学),教学点一个,在职教师561人(不含两所市直小学),在校中小学生共8492人(不含两所市直小学)。经过初步调研,本调查组选择了三所中学、城镇与乡村小学分别2所重点调查。

1.2 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的学校教育现状

1.2.1 师资

桂花园小学占地面积8960平方米,现在有教学班6个,在校生1115人(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在校学生农村务工子女占80%左右),在职教师47人,其中有4人在鸭子塘小学支教,6人在金子小学支教。金子小学现有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200余人,在职教师23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14人,中师学历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实验小学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22人,在岗职工168人,其中,大专以上在岗职工121人,湖北名师2人,特级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职称90人。2002年至2005年,学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300多篇,论文、案例、课件在市级以上获奖700多人次,优质课在市级以上获奖60多节。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福建泉州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新世纪(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该校青年教师黄爱华执教的《林中乐队》代表湖北省参赛,荣获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参加全国现场比赛获此佳绩在全州尚属首次。

金子初级中学现有十个班级、学生460人。现任教职工54人,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38人。有3人分别被评为恩施市骨干教师。七里坪中学现有19个教学班,教师17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学生1730名。

舞阳坝中学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458人,平均班额达74.5人;教职工162人,其中高级教师25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州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在教育科研上,教师近5年来在各级报刊上公开发表教研文章200余篇,获省级以上论文奖500余项。部分教师参加全国英语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承担了8个立项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该校除了结对支援兄弟学校外,年均送课下乡20节次,年均承担省、州、市级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等30节次,真正成为了恩施自治州的窗口学校。

由于学校大多教师具备的民族文化知识较少,民间艺人不懂教学,由此给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承造成困扰。即使在本地能够找到有一定民族文化理论的学者,可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但学校也没有这笔经费聘用。所以,教师缺乏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的质量,也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

1.2.2 校本教材

金子小学使用的校本教材有《理想点亮人生》和《忠孝雅诚》,且开设了恩施民族常识、恩施民族文化等地方课程,这些地方课程是基于恩施州情和各地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而编写的。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些民族课程,学校将民族知识也纳入到考试机制中,并占5%的比例。其他学校均没有编写校本教材。

1.2.3 教学内容

调查分析,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各中小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其一,学生课间学做恩施民舞摆手舞,还时常开展民族舞蹈比赛。其二,在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设置上加入了一些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等内容,如踩竹马、打陀螺、踢毽子、滚铁环、龙船调、摆手舞、六口茶、清江舞等体育艺术活动。其三,校园内民族文化宣传。在学校宣传橱窗、文化长廊、黑板报、校园网络广播等地宣传民族文化。在调查的学校中学生们大多都是通过此方式了解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其四,传统节日。在女儿会、赶年、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学校组织相关的活动,师生一起庆祝。通过这些活动,深深地将民族文化氛围融入到师生之间。

为了大力推进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三级政府安排了一定的专项补助经费,但由于经费数量少,覆盖面较窄,得到补助的学校不多,严重制约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中需要的教材编写或购买问题、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聘请老师经费缺乏的问题等,难以支撑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可见,民族文化教育经费投放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是要注重解决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经费投入的不均衡问题。

2 民族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当中的“繁荣发展”包含着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学校作为人类学习文化知识和实践的重要媒介和摇篮,抢救、保护、传承、繁荣民族传统文化显得非常必要。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这项既利国又利民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引向深入,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找准传承主体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在打造民族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的形势下,民族文化进校园正是在遵循这一规律基础上找到的根本途径。

在调查桂花园小学过程中,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服饰、节日、语言等内容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哈贝马斯曾在其沟通行动理论中提出“兴趣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人意识。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广泛主体,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只有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民族文化传承具备造血功能。

2.2 营造文化氛围

富有民族特色氛围的校园,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美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之情,产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调查中,舞阳中学、七里坪中学、金子中学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氛围不是很浓厚,学校更加注重考试课程的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教育。

2.3 创新校园教育模式

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根据本地民族文化资源,采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结合,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资料来丰富学科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民族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因此需要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制度支持。

综上所述,要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创新校园教育模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总之,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小培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渐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由自然向自觉、由家庭引向学校、由分散引向集中,而且有利于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熟悉、掌握、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又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强烈民族自信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重点项目),【编号】K201242

参考文献

[1] 普丽春著.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A].民族教育出版社,2011.

[2] 徐开芳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舞蹈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青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4] 吴永忠.深入推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 薛丽娥.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机制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 薛丽娥.多元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7] 倪德国.农村小学民俗文化进校园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15).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幼儿教育

一、关于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化教育的定义,理解的角度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多元化教育是充分尊重各种不同文化,在此基础上根据集团平等原则,实现对不同文化集团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性和有计划性的实施平等的“异文化的教育”。还有的人指出,多元化教育是充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观点,意识到社会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课程和教育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苏德指出,多元化教育指的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实现相互的吸收和借鉴,并吸纳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少数民族除了要发扬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还有异物传承和发扬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从前文中的解释可以看出,多元化教育除了要求尊重主流文化,同时还要对非主流文化提供尊重,要充分尊重主导群体和费主导群体。多元化教育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充足的尊重。通过无偏见的教学和多元化课程,是学生可以了解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形成多元化文化的交流。

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为了达成以下几个目标:首先,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让少数民族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把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其次,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我国整体文化的繁荣发展。第三,提高我国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策略

(一)为少数民族幼儿提供平等和公平的教育

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的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幼儿园建设,确保多元文化教育的硬件基础。由于我国西部地区比较落后,其多元文化教育业比较落后,以西部少得褡逦主,很多幼儿园开展教育采取的本地的语言,都不用普通话,这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

其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编制合理的教材,最好是采取双语教育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与语言,而且对其他民族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这对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材的编写能够直观的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特征,学生通过教材更加能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最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元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文化水平。如果教师的文化水平不高,则无法顺利实施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所以,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多元文化教育实施的基础。

(二)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构建少数民族幼儿园课程

首先,学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逐渐演变形成的,是在中华民族各个民族文化在不断碰撞发展中形成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作为炎黄子孙,少数民族的幼儿也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张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其次,学好少数民族本民族的文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地方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作为少数民族的幼儿教育有义务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少数民族必须要接触和使用的文化,只有充分熟悉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扬和传承。

再次,现代的科学文化教育。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更好的为传承民族文化服务。特别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技术相对不够发达,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对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他们同样也承担着发展本民族文化和振兴中华民族教育的重责大任,因此他们也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最后,西方文化教育,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国学生仅仅学习本国的民族文化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西方文化的学习与教育。西方国家的文化建设要优于我国,我国学生加强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能够然学生看到两国文化教育的差别,吸取西方国家中先进的文化为我国所用,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注意差异,因材施教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不同其教育方式也不同,要加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就要尊重不同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以及文化差异。所以,尊重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学习,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幼儿明白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不同的差异,这样才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比如手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绘画、雕刻、剪纸等各方面知识,此外,还可以学习到色彩、图案等美术相关知识。在制作材料方面也有多种多样的材料,包括纸、泥、绳等,因此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难易程度,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材料的材质和性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不同民族的手工材料也是有所区别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让幼儿明白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的差异性,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等等。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美的事物进行观察,美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对称、不对称和协调以及尖锐等,作品的美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内涵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审美判断。通过对不同民族美的事物进行观察,不仅通过美的事物体现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且加深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加强了幼儿民族文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蒋煜.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

[2]刘景容.如何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5).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策略方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诞生和消亡。但无论是已经消亡的还是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为中华文化体系影响世人。信息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人们沟通和信息文化壁垒,这在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逐步消亡的风险。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亡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使少数民族文化能够继续传承。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最早源自于西方,这一理论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民族国家通过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其优越性。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如何运用好这一理论体系,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则成为社会各阶层和专家学者重点研究和谈论的问题。

一、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国家教育法规和制度

汉文化是我国国家教育开展的基础,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文化教育也占据着主流地位。但这虽然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打下基础,但也使少数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流失问题。在国家教育法规和制度中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家中的地位,形成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经普遍成为一国公民必须承担的义务和权利。因此在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体系里应该在相应的条款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进行制度化的规定,使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具有法律保障。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能够在国民教育中得到普遍的实施。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立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明确的规定,促使人们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自觉地履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义务。

二、在各层次的教育内容中加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

要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少数民族人民自身要学习,主体民族的人民也要学习,也就是说必须是全民的学习和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并非一定要成为国民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在坚持现有教育体系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或者在现行的某一教育内容中增加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这种教育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一些单一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民族文化教育内容里应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适当加入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比如说可以在小学、中学的教育内容中适当的增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课程,让学生对本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为主,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授,通俗易懂。二是在一些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更要精心设计,内容既要全面,又要高度浓缩,还要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这对教育实施者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各级教育层次中都要进行,使其成为全民必须接受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

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范围。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视野下,任何一个人包括少数民族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参与到教育的活动中来,因此教育或者接受教育是全民的。为了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范围,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共同相处,在普通民众中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必要的。在现代社会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然而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往往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引起大的冲突。因此对普通民众进行少数是在一些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项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对普通群众的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其教育形式更是要灵活多样,要充分考虑到普通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这种教育可以采取灵活的形式,比如说举办一些各民族普遍参与的文艺活动展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组织一些民间组织吸纳不同民族的人参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活动,在活动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也可以对一些当地知识文化较高的人进行专门的教育,请当地民族的一些人士进行本民族文化的讲解等等。

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文化水平,使其担负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

尽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存在着比较多的民族融合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中既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既有本民族的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因此作为地方最直接的领导者,地方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尤其是自己所任职地区的民族的知识,应该成为一项基本的业务能力。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同样应该接受教育,尽可能多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常识,并自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尤其在现代社会里,随着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迅速改变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本。许多领导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鼓励群众发展民族文化,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进行适当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鉴别能力,以便政府在实施相关政策过程中确保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能够发扬光大,并在人民中间发掘出更多的优秀文化要素。当这些领导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后,他们势必会将其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提升地方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鼓励群众进行广泛的学习和宣传,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理论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实践具有极高的价值。想要实现多元教育论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一定要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层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地位,并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改革,来提高国民教育体系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最后,还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以正确的观点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真正成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与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伊丽斯克, 邓猛. 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J]. 中国特殊教育, 2016(1).

民族文化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33-02

民族文化针对外来文化而言,不仅指中国古代文化,还包括近现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高校是文化知识聚集、传播、创造的主要场域,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广西是我国西部较落后的省份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阵地,多元文化激荡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加强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民族文化教育的主导方向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因此,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加强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圆融宗教关系,整合西部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认同,以及我国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2.是坚持民族文化特性和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本土与外来文化冲突加剧,不同民族文化出现中心与边缘的分野,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个重要的问题。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深受东盟国家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激荡尤为明显。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好奇心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缺乏认识,如果不能正确地分析鉴别西方文化和东盟文化,超过一定限度势必会威胁到我国民族文化安全。因此,引导大学生在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中维护民族文化安全,也是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3.促进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坚持民族文化教育上,广西某些高校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一些高校和大学生重视现代科技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致使一些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一些教师偏重于历史材料的罗列,不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教育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致使教育成为过程化、形式化的活动,难以达到德育效果。一些教师简单地把民族文化等同于古代传统文化,缺乏对革命传统文化、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关注,不适应广西对外开放的形势;不是在与西方国家、东盟各国文化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讲中国文化,不能联系实际,难以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加强和改进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是大力促进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的需要。

二、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抵御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渗透、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2.培育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文化主体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并对其文化的起源、历程、特色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新时期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大学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体力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1)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

高校民族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来历、发展、特点、趋势、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高校民族文化教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怎样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在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征程上,大学生才能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培养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

一方面,高校民族文化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特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念;另一方面,高校民族文化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建设使命意识。

(3)培养大学生以科学理性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

高校民族文化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审视文化,正确处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辩证发展地看待和创新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根据时展的要求,进行现代性转换,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使其合理内核得到现代性再生。另一方面,开放兼容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在多元文化交融中,要特别注意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培养大学生对广西的文化自觉

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还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培养大学生对广西的文化自觉。大学生对广西的文化自觉包括:对广西的历史概况、发展历程、民族文化、生态经济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对广西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对广西与全国其他省市、其他民族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差距的认识,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大学生对发展广西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等。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尤其应结合当前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前沿阵地的区域特色,引导大学生思考和分析以下问题: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如何保持广西文化的民族特色,坚持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何正确地分析鉴别西方文化、东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如何强化文化资源整合、壮大广西文化产业,增强广西文化软实力;如何使广西文化“走出去”,增强广西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3.培育“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在广西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首次提出“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广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广西的具体体现,是在广西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传承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也是对当代广西人民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道德境界和人文性格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和凝练。

首先,引导大学生理解领会广西精神。教师要基于广西的人文特质、民族特质、区域特质,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向大学生阐述广西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其次,培养大学生热爱广西的爱乡情怀和建设广西的责任意识。再次,把广西精神融入到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中,在实践活动中弘扬和发展广西精神,这是培育大学生广西精神的关键环节和目的归属。

三、广西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1.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教育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融入到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中。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大学生讲述自己家乡、所在少数民族的概况与历史,介绍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讲述历史上仁人志士和革命前辈的光辉事迹,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党的文化政策在自己家乡或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贯彻落实的状况、目前家乡或少数民族的文化现状、面临的困境,探讨原因并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建设家乡和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智育课程教学、体育课程教学、艺术课程教学等,也都具有民族文化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应很好地挖掘和利用。

2.坚持社会实践锻炼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可以多样化:组织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革命起义纪念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实地调研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精神面貌、风俗文化和历史传统;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目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反思民族文化目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增强继承民族文化的决心和信心,并把这种感性体验逐渐升华为理性情感,最终外化为努力学习、完善自我、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3.创新民族文化教育载体

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民族文化教育的资源,创新民族文化教育的载体。教育者一方面要利用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开放性,对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及时把握社会热点和时代资讯,并结合民族文化教育的目标加以整合,提高民族文化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辟宽领域的民族文化教育信息化阵地。例如创建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特色的网站。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文明等通过特色网站充分展现出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教育者还可以对当前国家和社会的文化热点问题,通过在线交流、BBS、社区论坛、QQ空间、微博等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对话、讨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还可以创办传播国内外时代文化讯息、反映民族经典文化的电子刊物,营造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课外阅读能力培训范文 下一篇:酒店运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