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谚语范文

时间:2023-02-25 22:05:15

名言谚语范文第1篇

31. —I have tried very hard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ut in vain.

—Why not consult with Frank? You see,________.

A.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B.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C.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D. it’s better to think twice before doing something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俗语。 答案选B,“两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道题的考查反映出高考出题的一个趋势:更注重语用,这道题将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俗语和情境交际的结合是语言运用最直接的表现,无论是在高中英语教材中还是高考都增加了这两块的学习和考查,这也就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英语名言、俗语、谚语,这样学生才能在考场上做到活学活用,临阵不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名言、习语、谚语反映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名言佳句具有强大的导向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们言简意赅,言近旨远,以凝练的语句表达博大精深的思想。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言简意赅,富于哲理的锦言妙语,活学活用一些名言谚语、佳句趣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同时又能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1.妙用名言佳句、谚语于词汇教学

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记忆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感到困难的障碍之一,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词义细化,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词汇能力高,如果能巧用一些名言佳句会让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感到有新意、有意义、记得久。

比如学trouble这个单词的用法时,我教给学生一个绕口令趣句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别自找麻烦。通过这个趣句学生掌握了trouble 的词性和词义。同样的趣句,再如:

I saw a man saw a tree with a saw. 我看见一个人用把锯子锯树。

学习bite这个单词时,我介绍给学生这句谚语:A barking dog doesn’t bite .会叫的狗不咬人。

谚语“What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做好。”被用来学习worth单词语义及其用法。

Wisdom in the mind is better than money in the hand .脑中有知识胜过手中有金钱。既学习了单词wisdom的语义又告诉学生知识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恰当引用名言谚语佳句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增强了同学们的记忆单词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2.巧用名言佳句于语法教学

不同的英语名言名段包含不同的纯正语法和句子结构。这种东西积累得多了,你可以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掌握各类语法和句式,无需再去刻意研究和学习。比如:

Eat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eat. 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个句子适用于动词不定式做目的状语的学习。

Never too old (late)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可用于never 或not + to do结构的学习。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用于特殊结构It’s no use doing sth. 动名词做主语的教学。同样的语法项目,再如Doing is better than saying.与其挂在嘴上,不如落实在行动上。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用来学习定语从句。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用于if条件状语从句的举例学习。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用于由where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的复习。

Don’t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今日事,今日毕。可用于举例介绍分隔性从句。

耳熟能详的经典英文歌曲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的歌词是我们教学“疑问词 + 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的极好的例子:

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whatever it takes, or how my heart breaks,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再比如,在学习完定语从句的基本用法后,介绍给同学们影星奥黛丽·赫本谈到女人的美时的一句话,让同学们欣赏、感悟句子的结构美和语言的内涵美,体会定语从句的关系词的用法。

The beauty of a woman is not in the clothes she wears, the figure she carries, or the way she combs her hair. The beauty of a woman must be seen from in her eyes, because that is the doorway to her heart, the place where love resides.

3.妙用名言佳句于写作教学中

根据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五级要求,学生应能使用较高级的词汇和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若在书面表达中能适当运用谚语、格言,会给文章增添色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得分亮点,这需要老师们平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输入。如:Every coin has two sides.一枚硬币有两面。可用来衔接上下文,表示事物具有两面性,或各有利弊。

Time and tide waits for no man. 时间不等人。用于表达珍惜时间。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说明学习要勤奋刻苦。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

All play and no work makes Jack a mere boy. 只玩耍不学习,这样的孩子没出息。

日积月累的输入自然而然会有成功自然的输出,让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学生学过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他们很有创意地写出了这样的句子: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勤奋是成功之母。

Patienc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耐心是成功之母。

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 不要以貌取人。

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 不要凭衣着取人。

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 willing heart. 心之所愿,无所不成。

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 diligent person. 勤奋的人无所不能。

He who teaches me for one day is my father for life.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He who teaches me for one day is my teacher for life.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He who teaches me for one day is my friend for life. 一日为师,终身为友。

4.妙用名言佳句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

谚语、格言往往反映了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的体会或经验,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言简意赅,表达生动,寓意深长,读来耐人寻味。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名言佳句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坚定的毅力和勤奋的精神,使他们从各个名人对人生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上获得一定的人生启迪。如:

Roman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借以说明完成一件艰苦的任务需要时间和耐心。

Perseverance is the only way to success. 毅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No rain, no rainbow. / No sweat ,no sweet. / No pains, no gains. 都是表示成功需要辛劳和汗水。

A thousand-li journey is started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滴水穿石。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John Ruskin

生活没有目标,犹如航海没有罗盘。——罗斯金

英语中的名言、佳句、谚语是英语中的精华,语言优美,简洁明了而又富于哲理。我们应将他们巧妙有机地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趣、有效、有意义。只有我们在平时帮助学生多积累,多体会,多运用,学生们才能尽情享受英语语言的魅力,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名言谚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谚语 谚语教学 兴趣

一、英语谚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英语语感

它兼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结构紧凑匀称、韵律优美和谐,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借助于头韵、押韵、对仗、重复等表现手法,通过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喻事明理、表达思想。阅读这样易诵易记的谚语,是一种艺术享受,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英语谚语能促进学生吸收英文句法。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知识的核心是词汇和句子结构。拥有一定量的单词和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如果不懂得句子结构,即使能背诵成千上万的英语单词,也无法说出完整、正确的句子。句中学词、词句结合是掌握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除英语教材外,谚语是扩大词汇、弄清句子结构的良好学习材料。谚语以句子为单位,简洁精练,所含的道理通俗易懂,句中的词义不难猜测,对于学生学习词汇十分有利。如果将谚语引用到词法、句法的教学中,能将枯燥的语法要点通过精彩的谚语表达出来,既能说明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英语谚语有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一些名言、谚语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取有益的精神食粮。

To live is to function,That is aU there isin living,We are here to add what we can tolife,not to get what we can from it,The onlyworthwhile achievements of mall are thosewhich are society useful.

四、英语谚语能增长学生的才智,有助于他们的思想修养的提高

不少英语谚语的含义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薄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它教人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待人处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引导人们在思想上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钥匙。

经常接触思想正确、勉励性强的英语谚语,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能促进学生矫治不健康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教师如能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谚语,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五、英语谚语能使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两者是不可分的。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英语文化是英语正确而得体的基础。中国人学英语,不但要比较两种语言还要比较两种语言所扎根的文化。而谚语是与民族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的,透过英语谚语的表层,便可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可探究西方民族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式,这是英语学习的深化,也是深层次掌握英语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西方文化,吸取它的精华是英语教学目的的一个方面。有些谚语从英语成语和家喻户晓的句子演变而来,经过广泛流传和逐渐完善,已经成为英语语言的精华和西方文化的结晶。

在英语中常用一些常见的名字表示泛指,例如,“Every Jack must have his Jill.”这一谚语,就不难理解在阅读中碰到的下面这个句子:Mr,Smith’s daughter is already over30.but she still hasn’t found her Jack.因为在说英语的国家里,Jack是常见的男子名,而Jill是常见的女子名,分别用来代表女子和男子。

通过英语谚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当然,学生如果只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面对文字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话,必定会影响对文字的正确理解。因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反过来又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和领悟。谚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谚语教学可以扩充学生的视野,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让谚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名言谚语范文第3篇

文/张湖德

萝卜不仅营养丰富,还是很好的一味中药,名叫莱菔。萝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还含有一种辛辣物质――芥子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消食除胀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十月萝卜小人参”之说。

在中医里,萝卜子入药叫“莱菔子”,是常用的行气健胃、消食化痰的一味中药。据传慈禧太后有一年做寿,御膳房特为她做了各色精美的寿点,慈禧很高兴,多吃了一些,就病倒了,精力也日渐衰退。御医将上等人参煎成独参汤为她进补,也不见好转。反而出现头胀、胸闷、腹满、食欲不振,易怒、鼻流血等症状。众御医束手无策,张贴皇榜:凡能医好太后之病,必有重赏。几天后,有个郎中将皇榜揭了下来,入宫为慈禧看病。郎中的处方很简单,只是从药箱中取出15克莱菔子,研末后搓成3个药丸,嘱咐每日服3次,每次1粒。太医们都半信半疑,心想就这几粒药丸能管什么用?不料慈禧服下1丸后,鼻血就止住了,2丸下去,闷胀就消除了。慈禧非常高兴,就赐给了郎中一个红顶子。这就是著名的“15克莱菔子,换个红顶子”故事的来历。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莱菔子具有解除滥服人参所致的毒副作用的功效。

俗话说,“萝卜上了街,药铺关门歇”,萝卜还能消食导滞,尤其擅消面食之积。据说,有位印度僧人来到中国,见当地人大吃面食而不发热,感到很奇怪,因为麦面是大热之品。后来他发现人们在吃面时常与萝卜同食。于是印度僧人总结为“食面必啖莱菔”。

萝卜的药用远不止此,连萝卜汁也是一味治疗偏头疼的良方。具体操作方法是:让病人仰卧,将数滴萝卜汁滴入鼻孔内即可,效果十分明显。史书记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偏头痛就是用此法才治好的。此外,萝卜汁还能解烟熏之毒。据报道,用萝卜汁抢救煤气中毒有良效,在危急时刻不妨试一试。

佛家秘传药方――红豆粥能救肾脏病患者

文/刘金柱

红豆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具有利尿作用。人们因肾脏病而身体浮肿时,若以红豆作为主食,食用2、3天即使尿液的排泄顺畅,并能消除浮肿。在释迦的佛教医学上,将红豆作为医药品,用来治疗诸病。

有一次,一位佛家弟子因患肾脏病而全身浮肿,举步困难而无法出门化缘,僧医前去诊治,教他食用掺有红豆的稀粥,病僧马上食用药粥,过了几天,浮肿消失了,不久肾脏病也治愈了。

直到今日,在许多地方还都保留着遇喜事时即做红豆粥的风俗,精米里缺乏维生素,而以红豆加以补充,以预防营养的不足。

治疗肾脏病(慢性肾炎)时,将煮熟的红豆当做主食,佐以少许的盐分食用,具有显著疗效,若将红豆煮汁,当做茶的代用品饮用也有同样疗效。

中医谚语集锦――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食,同饲。五气,不应指臊、焦、香、腥、腐,而应指天之风、暑、湿、燥、寒,因《素问・六节脏象论》有“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如果不是与人呼吸息息相通之气,又如何能从鼻窍而入,藏于心肺呢?又如何能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呢?

名言谚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族名言谚语;进校园;学生思想教育;积极作用

在中国贵州南部,“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都柳江畔,聚居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从远古走来的贵族”――水族。水族人民在五千多年的生产劳动和迁徙史中,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水族文化;神秘的水书,被人们誉为“像形文字的活化石”,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水族语言,受水族人民广泛衷爱,世代传承着。

水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中,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水族文学。很多精典的语句,语言精练,具有押韵、朗朗上口、含义深刻、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等特点,构成别具一格的民间名言谚语,深受水族人民喜爱,并广为传诵,水族同胞常用以相互勉励,教育子孙后代积极上进等。

学校思想教育活动常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一、名言警句启迪式;二、模范人物榜样式;三、传统道德规范常识渗透式。其中,“模范人物榜样式”和“传统道德规范常识渗透式”在老师的指教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受到一定的教育。名言警句启迪式在小学、初中乃至大学都普遍使用,重大节庆的标语、学校文化建设的墙报、班刊、校刊、学校教室的布置都运用到名言警句,使学生在诵读之后,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内化为行动,激发其内在动力,奋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水族同胞聚居区内的水族人民衷爱水族文化,世代传承水族文化、水族语言。水族少年儿童自幼跟父母学的是水族语言――母语。进校读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水族学生对汉语词汇掌握不够多,汉语语法基础差,对汉语词句的理解能力相对滞后,不够准确,甚至有的学生会茫然不知所谓。因此,校园里、教室墙上贴的名言警句对水族学生来说受到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实际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水族中小学生对励志名言――“黑发不知求学早,老大方悔读书迟。”的理解就有很大偏差,导致对其思想教育起不到多大作用。许多学生只知道“黑发”的本义,就是黑色的头发,并不知道“黑发”的引申义为“年轻”或“年少”之意。也不知道“老大”的本义,而错误地认为“老大”就是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或人们常说的:“黑社会组织的头目”之意,于是理解为“黑社会组织头目”,“悔读书迟”,不关自己的事。这样,这两句名言贴在教室墙上,对很多不谙汉语的水族学生来说,就“形同虚设”,没有多大的教育意义了。许多谙熟水语的老师,用水族民间相对应的名言谚语“qí

nǎng dī mê ngò gǎ lê , táo ntāi mê xī nǎi yeùn

ngo”(水语拼音)进行对译,辅助学生理解,水族学生一下子就会明了其义,就是年轻时不懂得认真读书,等到年纪大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时,才去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这时已悔之晚矣。从中深受启迪,从而奋发读书,为今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学习,打好理论知识基础。

水族民间名言谚语中,关于思想道德、为人处世方面内容的也有许多。如,平时喜欢争强好胜、欺侮弱小的学生,若用汉语的“强中自有强中手”等名言警句对其作思想教育,水族学生可能不理解其中含义,对他起不到多大的教育意义,而采用相应的水语警句“龙怕折腰,人怕伤心”(意译)即水语“gǎ hǒ dià

něn , rěn hǒ pá hài。”(水语拼音)辅助解释。水族学生马上就会清楚地知道,像龙这样上天能呼风唤雨,入水能翻江倒海的神贵而凶猛之物,当它不务正业,为非作歹时,只要正义的人认识了它的弱点,坎断它的腰部,它也会动弹不得,成为一堆废物;人与人之间相处,最怕的是一不小心,自己的言语或行为给他人造成伤心,于是,小则造成朋友间相互误解,大则造成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两败具伤。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争做一个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团结同学的好学生,为创建谐社会作贡献。

在引导水族学生如何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人生目标教育活动中,许多熟悉水语的老师,根据水族学生对汉语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水族名言谚语进行思想疏导,水族学生印象深刻,从中受到教育,能依自身实际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人生目标,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有的老师对中下等生有可能无法考上高中、读大学,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时,用水语名言谚语教育他们认真打好知识基础,今后学好一技之长,也能出人投地,即用水语谚语与相对应的汉语谚语“手中有两下,走遍天下都不怕”进行正确引导,很多水族学生尽管感到自己的文化基础较差,但也不自暴自弃,坚持努力学习,为今后自己学一技之长打好基础而不懈奋斗。初中毕业时,知道自己考不上高中,无法上大学深造,主动选择到一个较好的职校去学技术,争取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甩掉贫穷落后的面貌。不少学生经过到职校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凭借自己手中的技术,在企业里打拼,现已成为企业骨干,月薪上万者有之,年薪几十万者有之,他们走出了大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名言谚语范文第5篇

洪晓冬

(辽宁省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辽宁 沈阳 110000)

邮寄地址;辽宁省新民市沈阳市中医药学校英语教研室《洪晓冬收》

【论文摘要】:在雅思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不要用不熟悉的词,避免过度使用从句,少用名言,杜绝中国式谚语,少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避免口语化的词语,尽量避免使用问号或感叹号,文化差异,单词拼写,不要用缩写,不要用比喻,不要少于规定字数。

【关键词】:不熟悉的词;过度使用从句;名言;中国式谚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口语化的词语,问号或感叹号;文化差异,单词拼写;缩写;比喻;规定字数;雅思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4

雅思写作方法不同于其它英语等级考试中的写作方法,要想写出符合考官要求的高分作文,除了在作者鲜明的立场、合理的结构、良好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丰富的词汇以及语法的准确性和句式的多样性方面下功夫外,还应注意以下几大问题:

1. 不要用不熟悉的词

很多中国考生,特别是对英文学习非常感兴趣的考生,喜欢用一些复杂的单词,觉得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语言功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用词的最高境界在于贴切,而不是复杂。其次,很多考生对复杂的单词只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明白其中文意思,而不了解它在英文中的用法,勉强插到句子里,只能让考官啼笑皆非。考生应该在平时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弄清并掌握一些常用单词的用法,这才是真正的应考良策。

2. 避免过度使用从句

提倡使用从句,但不要过分使用。如果一句话有两个从句,努力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特别是不要同时使用两个同类型的从句,例如两个状语从句、两个定语从句或者两个名词性从句。

3. 少用名言

名言可以使用,但要适度和恰当。如果名言和文章无关,或者关系甚微,最好不要引用。考生考前不要耗费大量时间背名言,而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语法、单词和固定的句子上,这样效果会更为明显。

4. 杜绝中国式谚语

使用中国谚语有两大弱点:1.在翻译中国谚语的过程中,由于翻译者的水平不高,很多谚语的原意已经丢失;2.鉴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考官或许不明白中国谚语的意思,因此考官会因为误解或者不理解而扣分。

5. 少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会使文章失去客观性,所以一篇文章中不宜出现大量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遇到这种情况,考生可以将I或者YOU去掉,把宾语换成主语,将句子变成被动语态。

6. 避免口语化的词语

口语化的词语有失文章的正式性。所以,尽量使用比较正规的书面语,譬如将a lot of改成a huge amount of或者a great number of,诸如此类。

7. 尽量避免使用问号或感叹号

感叹和提问只有在生活对话中才会频繁使用,考官是绝对不会因为一个问号或者感叹号就对考卷有好感的。事实上,在英文议论文中,问号和感叹号是非常少见的。

8. 文化差异

中国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一些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雅思考官一般都是西方人,他们受着西方文化的制约。如果考生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辩论,考官有时会觉得费解。

9. 单词拼写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要用英式的拼法而不是美式拼法,因为雅思考试是英联邦考试,考官一般习惯于看到英式拼法。例如:工业化在American English中为industrialize而在British English中为industrialise。

10. 不要用缩写

don't改成do not,isn't改成is not,等等。

11. 不要用比喻

雅思作文考查的是正式问体,文字最好直接、简洁、清晰,不要用抒情和感慨。

12. 不要少于规定字数

一般来说,字数过少是要扣分的。雅思大作文比较理想的字数是270到300单词。

名言谚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熟语;俗语;种的概念;范畴

在汉语词汇学研究中,有两类词汇单位,即词和固定语。固定语是词的等价物,在作为语言建筑材料来构造句子的作用上相当于词。而当前要研究固定语这一类词汇单位,则首先要弄清楚“熟语”这一概念术语,它到底是以一个上位概念存在呢,还是与成语、谚语等同作为下位概念存在呢?对于熟语的性质和范围,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仍存在许多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种的概念问题;二是所属范畴问题。故本文就这两个问题一一进行探讨。

一、种的概念问题

种的概念问题是指在大类的划分上,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熟语”是上位概念;二是认为“俗语”才是种的概念。前者以武占坤为代表,他认为熟语是指人民群众常用的、定型的语句,下位语种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①后者以温端政为代表,他认为“俗语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并在他们口头上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语句。……俗语应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②对于种的概念定义,前者更多着眼于结构的定型化,后者更多着眼于使用的口语化,这主要表现在二者对于各自下位概念中成语的定义上,温端政只把口头上的成语作为下位语种,而武占坤则认为无论口语化还是书面化,成语作为定型的语句就该列入下位概念中。

种的概念问题不能得以统一,将给汉语词汇研究带来困难。比如在对禅宗语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因对上述种的概念定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禅宗语录熟语、谚语研究范围的不统一。薛春华硕士论文《禅宗语录熟语研究》就采用的是武氏熟语的概念;范春媛博士论文《禅籍谚语研究》则认同温氏俗语的概念,把谚语和惯用语、成语等一起与俗语构成属与种的关系。不仅是禅籍语录研究如此,只要涉及这一词汇单位的大类划分,研究者们都要事先确定一个定义范围,这样的现象会造成术语的混乱和研究的随意性,是一个急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汉语固定语形式在早期就已经出现,但并不是以“俗语”或“熟语”命名,先秦文献中多叫做“野语”“鄙语”“谚”等,一直到汉代才出现“俗语”一词。因此前人所谓的“俗语”,常常是和其他术语,如“常言”“谚”“鄙语”等混用,并不专指某一种语言单位,而是泛指那些风格俚俗的词语,也就是相对于“雅”的概念而言。但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像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这样新的语言形式不断出现,之前的俗语概念界定已经不起作用了,于是有人提出了狭义俗语和广义俗语的概念。广义俗语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种的概念,而从广义俗语中剔除成语等剩下的固定词汇材料就成为了狭义俗语,与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等处于同一层级。而“熟语”这一术语在我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中并不存在,它是由俄语词翻译过来的。部分学者之所以以“熟语”为种的概念,主要认为“熟语”这一术语的引入逐渐取代了“广义俗语”,包括了成语、谚语、歇后语和狭义俗语等下位概念。

依上述,笔者认为把“熟语”作为种的概念更为恰当。一是因为“俗语”这一术语其实从古展到现代,更多倾向于表示“雅”的对立面。在古代它是泛指风格俚俗的词语,而在现代,广义的俗语指所有流行于群众口头的通俗易懂的固定习语,也就是按广义的用法,从“俗”和“雅”的对立来划分,从语体色彩进行划分,比较典雅的成语和名言称为“雅语”。正如温端政所定义的“俗语应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而不包括来自书面系统的成语和来自名家名篇的名言警句。”③简而言之,“俗语”这一术语更多强调的是固定语的通俗性,而“熟语”则更多关注固定词组的常用性,“熟语”就是成熟的、比较稳定的、定型的固定词语。从这一角度出发,“熟语”这一术语更适合用来表示汉语词汇学中固定语这一词汇单位的总名,因为固定语之所以能够成为词以外的第二类词汇单位,主要在于其在结构上的定型化,在功能上等同于词,而非从雅俗进行划分。再者按温端政所言,“俗语”作为上位概念,其下位概念只包括口头上常用的成语,那么对于结构定型,在功能上等同于词的那部分典雅的成语又该作何分类呢?二是在学术研究中,术语概念一定要清晰分明,如果以“俗语”作为种的概念,那么就会产生广义俗语和狭义俗语之分,同时由于“俗语”一词在古代已有多种并行说法,如谚语,概念混杂。既然“熟语”这一术语能够清晰地对现代汉语的所有定型词语进行界定,何乐不为呢?

二、所属范畴问题

前文已叙,“熟语”作为种的概念更为合适,那么“熟语”这一上位概念包含哪些下位概念呢?武占坤认为熟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而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则认为熟语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语或固定词组,包括成语、歇后语、惯用语、专名语、专门用语、准固定语,属于语言范畴;一类是常语,包括谚语、名言及成句子的俚语,属于言语范畴。这就引出了所属范畴的问题,焦点集中在对谚语的归类上,一种意见认为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甚至纳入民俗学范畴;一种意见认为谚语是词汇学的研究范畴,认为其与成语、歇后语、惯用语处于同一平面,与“熟语”是“属”和“种”的关系。第三种意见则以刘叔新为代表,认为谚语不是语言的词汇单位,而是属于语文学范畴,是言语单位,是“运用语言的产物,是比较稳定的言语作品小单位。”④而且刘叔新在熟语大类下划分出的俚语这一小类也是根据语言和言语两个范畴加以区分的,其中是成语、惯用语当中出自民间、俚俗诙谐、口语色彩浓厚的部分是语言的单位;而成句子的俚语则是和谚语、名言平行的一个类别,属于言语的单位。因此,不仅种的概念问题需要解决,其下位概念所属范畴问题,学术界也还有一定争议,值得我们探讨。

出现上述对下位概念所属范畴的争议,主要源于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提出的对常语和固定语的区分,对语言和言语范畴的区分。(由于本文主要探讨汉语词汇研究,所以认为谚语是民间文学的意见,在此不予讨论)从刘叔新的观点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区分,在于固定语在意义上都体现一个概念,在功能上只作为句子成分出现在语句中;而常语在意义上体现的是一个具体的判断和思想,在功能上一般不充当句子成分,而是作为独立的语句出现。因此他认为现代汉语的常语,主要包括谚语、名言及成句子的俚语。三类都表现了完整的思想,是现成的话。基于上述区分,刘氏也提出了常语和固定语的形式区分标志,即末后有无表示终止的语调。简而言之,只表示概念化意义,在使用上作用相当于词,只充当句子成分的则是固定语;而表示完整的思想意义,在使用上是作为引用性语句,不作句子成分的则是常语。

对于以常语和固定语来区分熟语大类的下位概念的做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刘叔新在把熟语分别出语言和言语两类之后,又认为固定语和常语界限并不分明。有的常语,使用频率高,所含的意思逐渐由一个作出某种判断的思想变成体现一般概念,从而由现成的一句话变为固定语,这是常语转化为词汇单位,实现了词汇化。例如“孤掌难鸣”“水落石出”等固定语就是从常语转化而来的。又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等介于固定语和常语之间,既作为语句被人引用,又可以成为某种句子成分。所以“这类中介的熟语单位,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基本上算作固定语。”⑤从刘氏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常语和固定语是两个界限不分明的概念,甚至还会出现两可的情况。笔者的意见是如果提出的新概念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事物更加明朗,那么是值得接受的。但如果新概念反而使事物更加的混杂不清,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刘叔新提出的常语和固定语这样的新概念,不仅没有很好的区分出熟语的下位概念,反而使得问题变得更加混杂不清,那么这样的新概念的存在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其次,熟语这一种的概念就是指人民群众常用的、定型的语句。谚语、名言和成句子的俚语产生之初也许是人们经验的总结,表示具体的判断和思想,但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已成为定型化的语句。比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等成句子的俚语,在使用中早已定型化,不可能轻易改成“嫁鸭随鸭,嫁猪随猪”“七十二计,走为上计”。其三,如果按刘叔新的划分,那么熟语和固定语只是有所交叉的两个范畴,熟语中的那部分包括成语、歇后语、惯用语、专名语、专门用语、准固定语等表示概念化意义,在使用上作用相当于词,只充当句子成分的是固定语,而另外表示完整的思想意义,在使用上是作为引用性语句,不作句子成分的部分则是常语,包括谚语、名言及成句子的俚语,不属于固定语范畴。这样的划分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也就是本文所解决的种的概念问题,按刘氏的划分,那么“熟语”这一概念术语又该归入何种范畴呢?所以对于熟语这一大类下面的下位概念,笔者主张还是按原先的分类,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

结语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探讨,可知熟语是作为种的概念出现的,指人民群众常用的、定型的语句。之所以采用“熟语”而非“俗语”作为种的概念术语,是因为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对固定语的划分主要依据其结构的定型化和等同于词的功能性,而非使用上的口语化,不能以雅俗作为定义标准。“熟语”作为上位概念,其下位概念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尤其要区分开“熟语”、“谚语”、“俗语”三者的关系,“熟语”是上位概念,“谚语”和“俗语”是下位概念。对于其所包括的下位概念,要清楚谚语、格言和成句子的俚语虽然在产生之初表示具体的判断和思想,但发展到现在已经在使用中定型化,所以仍可划分在固定语范围,属于语言范畴。通过对熟语性质及范围的探究,也可以了解固定语作为汉语词汇学中词以外的词汇单位,划分的两大标准是结构的定型化和等同于词的功能性。(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武占坤. 汉语熟语通论 [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温端政. 中国俗语大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013重印)

[4]徐建华. 俗语,一种独立的熟语语种 [J]. 衡阳师专学报. 1992(1).

[5]姚锡远.“熟语”的种属地位及其定义域 [J]. 汉字文化. 1998(2).

注解:

①武占坤. 汉语熟语通论 [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第3页.

②温端政. 中国俗语大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第3、5页.

③温端政. 中国俗语大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第5页.

④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013重印) 第130页.

名言谚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英语谚语 仿拟 替换类 层进类

1.引言

谚语可谓语言之精华。前英国首相约翰・罗素将谚语描述为:“一人之创作,众人之智慧。”《简明牛津谚语词典》将谚语定义为:一种以简洁的方式提供建议和揭示寓意的传统的格言(a traditional saying which offers advice or presents a moral in a short and pithy manner)[1]。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谚语,其形式简洁,寓意深刻,且朗朗上口,在日常会话中被广泛使用,究其缘由,仿拟功不可没。

2.仿拟的定义

在西方“仿拟(Parody)”作为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段源于古希腊,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Poetic),该词的本义是指附属的或模仿的诗或歌。后来演化为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将仿拟定义为:诙谐模仿的言语、文字或音乐作品。(A piece of speech,writing or music that imitates the style of an author,composer,etc in an amusing and often exaggerated way.)在中国,仿拟修辞格的使用自汉代之后兴盛,至今不衰[3]。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写就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定形式的,叫仿拟格。”[4]郑远汉提出,仿拟,又称“套用”,是仿照别人的话或现成的表达形式进行改造,形成相类似的话或表达形式[5]。大量例证显示汉语和英语中的仿拟从本质上来说指的是同一种语言现象,换句话说它们都指根据既有的表达形式创造出来的新颖的表达方式(the novel expressions created by imit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6]。

3.仿拟的基本类型

依据仿拟呈现的形态,其常见的基本形式有:单字的仿拟、词组的仿拟、句子的仿拟和篇章的仿拟。例如:marathon(马拉松)一词的意思不用多作说明,仿照这一词语形成的telethon(马拉松式电视广播节目)和talkathon(马拉松式答话或座谈节目)在表明活动主题的同时利用-thon这一后缀,不用多费笔墨就可以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地传达出观众对节目时间持续过久的抱怨。再如:gap(差距、缺口)一词,最早用与missile(导弹)搭配,形成missile gap意指1961年美国大选期间,美国与前苏联在导弹发展上的差距。这一词组一经产生就引起连锁反应,production gap(生产差距)、development gap(发展沟)、credibility gap(信用差距)、generation gap(代沟)等一连串新词相继出现,它们高度凝练,合乎情理,形象生动。下面再举一个仿拟句子的例子,萧伯纳说:“All roads lead to socialism.”(条条大道通向社会主义)一看便知萧伯纳的这句名言是根据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仿造而来的。仿体在生动传达作者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和信仰的同时还使读者感受到莫大的号召力量。

通过对以上各例的分析不难发现,成功的仿拟包括“本体”和“仿体”两个部分。“本体”是仿拟格创造新的语言形式的参照对象,是“仿体”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且为人们接受的依据[7]。

4.英语谚语中的仿拟现象

通过文本阅读与分析发现,在数量庞大的英语谚语中,为数众多的谚语是通过仿拟的形式构成的,细究其构成特点可分为替换类、层进类两种。

4.1替换类

在使用仿拟手段构成的英语谚语中,以替换形式产生的英语谚语为数最多。其基本构成特点是对被语言使用者熟悉并广为使用的固定句式中的某些成分进行替换,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表达方式。这个“仿体”由于沿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式给人一种亲近感,易于理解和记忆;又由于换用了新的主题和概念给人一种新鲜感,易于流传,分享。

让我们一起分析下面一组谚语: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Where there is interest,there is memory.(感兴趣的东西容易记忆。)

Whil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有志者事竟成”一句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后两句用interest和life替换a will;用memory和hope替换a way,使“仿体”在保留“本体”中为使用者熟知的基本句式的同时,通过替换主题和概念的方式创造出新鲜的表达方式,给读者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再看一组谚语:

He who laughs best laughs last.(最后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He who lives by hope will die by hunger.(靠希望生活的人必将死于饥饿。)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想得好处,莫怕麻烦。)

He who seeks,may find.(求则得之。)

He who makes constant complaint gets little compassion.(经常诉苦的人难以得到同情。)He that is master of himself,will soon be master of others.(能主宰自我者,定能主宰他人。)He that has a great nose thinks everything is speaking of it.(有短处的人多疑。)

He that will thrive must rise at five.(想要发家,五点起床。)

上例中的谚语都是依照“He+定从(who/that…)+谓语+其他”的基本句子结构构成的。它们仿照同一句式,换用不同主题,对生活中的先后始终、人生得失、实践认识、情感理智、金钱财富等问题进行浓缩总结,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4.2层进类

英语谚语中通过仿拟手段构成的数量位居第二的是以层进形式创造的谚语。其基本构成模式是:“主语+谓语+其他,主语+谓语+其他/其缩略式,主语+谓语+其他/其缩略式…”例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的经典名言:“Time is life,time is speed,time is strength.(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英国学者布鲁厄姆的经典名言:“Education makes a people easy to lead,but difficult to drive,easy to govern,but impossible to enslave.(教育使一国人民易于领导而难以驱使,易于统治而不能奴役。)”;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经典名言:“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witty;the mathematics,subtile;natural 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 and rhetoric,able to contend.(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以及“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versation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If a man deceives me once,shame on him;if he deceives me twice,shame on me.(一次受骗怪骗子,再次受骗怪自己。)”和“Speech is silver,silence is gold.(言语是银,沉默是金。)”等,都是依照层进模式进行仿拟的例子。

以层进模式完成的仿拟可以帮助创作者将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逐步递进,达到高潮,给人酣畅淋漓、言之凿凿的感觉,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5.结语

英语谚语内涵丰富、言简意赅且寓意深刻,但由于其数量众多,涉及题材广泛,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记忆负担较大。本文从修辞学中仿拟的角度出发,对英语谚语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数量众多的英语谚语都是依照替换和层进两种模式仿拟而形成的,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构成模式在沿用语言学习者耳熟能详的句式、结构的同时替换新的主题和内容给人一种新鲜感、亲近感,方便语言学习者整理、理解和记忆,也易于英语谚语的流传与分享。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模因论视角下英语谚语流传的特点[J].考试周刊,2014,(81).

[2]单满菊.英语Parody和汉语仿拟修辞格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06).

[3]张慧贞.英汉仿拟广告语的认识研究[D].厦门大学,2009.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郑远汉.辞格辨异[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6]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周培培.论广告语体中的仿拟现象[D].河南大学,2011.

名言谚语范文第8篇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名言警句的环境。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我们十分注重教室布置,努力使教室形成具有学习名言警句的环境 。我们在教室内悬挂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并在名言警句顶部绘有名人图像,如孔子《论语》中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故乡》中的警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二、摘抄积累名言警句。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出现在诗词、散文、小说或者对联集锦中,不仅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摘抄积累语文教材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摘抄积累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三、朗读背诵讲解鉴赏名言警句。摘抄积累名言警句是形式,怎么样将摘抄积累名言警句引向深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力求做到声情并茂,然后独自背诵,背诵到一定程度后开展五分钟背诵比赛活动,看在有限的时间内谁背诵的条目多,谁背诵的准确,谁背诵的有感情,并且对背诵比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名言警句,我们每周利用一节课开展讲解鉴赏名言警句活动。活动前先由语文课代表与学生协商确定讲解鉴赏名言警句的类别,然后以“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为题目进行口头演说。如有一位学生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紧扣“时间抓起来就是金子,抓不住就像流水”“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这两句名言时,结合自己浪费时间的亲身经历和名言中形象的描述,将珍惜时间与浪费时间这两种行为及其结果作了比较,得出一个结论:中学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谁抓住了黄金时间,谁的未来和人生一定比他人光辉灿烂。许多学生听后感触颇深,纷纷抓紧时间勤奋学习,虚度光阴的学生少了。朗读背诵讲解鉴赏名言警句看似是形式,但是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名言警句。为了将名言警句运用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尝试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名言谚语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化作文的主题。我们是从这几个方面实施的:(一)作文时能用名言警句开头就用名言警句开头;结尾时,借鉴名言警句,深化主题。(二)选材时,借鉴名言警句,拓宽思路。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所限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及体验或许不正确,或许不全面,因此在观察生活、选择材料时,我们经常通过名言警句来拓宽学生思路,形成正确认识。例如,九年级一次作文要求是写一篇赞颂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谊的作文。作文前,我首先让学生了解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真正的友谊应该用真诚去浇灌,用热情去滋润,用严格去培育,用宽容去护理。于是,学生明白了那些真诚关心、热情帮助、严格要求、宽容谅解的言行都是真正友谊的体现,都是可选择的材料。接着我让学生继续搜集、了解其他名言谚语:“真正的朋友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世界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善良的朋友”……学生在了解、学习这些名言谚语的同时,不仅体验到高尚、纯洁的友情的含义,而且对选择什么样的事例、材料更加明确。(三)叙述中,借鉴名言警句,提高认识。写议论文时选用恰当的名言警句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名言谚语范文第9篇

语言之于文化,也象语言之于思维一样,是一种表达形式.因此,语言也是各种文化内容的载体.借助语言,可以触探文化的内涵;从表达形式的比较中,可以窥视文化的异同.比如,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等.语言中一个丰富多彩,又广为流传的形式,便是'名言警句'.这些被广泛引用的精炼语句,往往积淀概括了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高度概括,又琅琅上口.又因为它往往触及人类生存的根本课题,且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所以不同文化中,往往可以见到相似的表达.学过外语的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接触过类同于本族语的名言警句.下面试举一些多年学习英文所积累的中英文名言警句,与大家一起欣赏不同文化的共同经验积累.

最相似的一类,其表达方式与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看起来就好像是直接的翻译.比如:

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

趁热打铁.

Goodluckwouldnevercomeinpairs.

福不双至.

Fireprovesgold,adversityprovesmen.

烈火显真金,逆境识英雄.

Longhairandshortwit.

头发长,见识短.

Bloodisthickerthanwater.

血浓于水.

Ifyouwouldnotbeknowntodoanything,neverdoit.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Inunityhereisstrength.

团结就是力量.

Hewhosebellyisfullbelievesnothimwhoisfasting.

饱汉不知饿汉饥.

Easiersaidthandone.

说时容易做时难.

Idlenessistherootofallevil.

懒惰是万恶之源.

Wallhasears.

隔墙有耳.

这类对应谚语,从形式上几乎看不出任何文化差异.在谚语的起源上,有些甚至可能是相互的借鉴或翻译.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比较研究,或许会提供一些证据.但不同文化中能有如此相通的谚语流传,也说明人类社会的文化积累过程有很多基本的共同进程.

还有一类谚语,所表达的含义完全相同,但所隐喻于的事物略有文化上的差异.比如:

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Everypotterpraiseshisownpot.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Thefoxpreysfarthestfromhome.

兔子不吃窝边草.

Theproofofthepuddingisintheeating.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是亲口尝一尝.

Oneswallowdoesnotmakeasummer.

一花独放不是春.

Onedropofpoisoninfectsthewholetunofwine.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Setafoxtokeepone''''sgeese.

引狼入室.

Whatdoyouexpectfromapigbutagrunt?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Hethatcomesofahenmustscrape.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Whenthecat''''saway,themicewillplay.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鸡头凤尾对狗头狮尾;鸟儿吃虫对应狗逮兔子;卖瓜变成卖瓦罐等.这种借喻事物上的差别,并不影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一致.中文的某些谚语来自文化传统中的典故,英文也许有此原因.比如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突出的象征意义,而不同与凤凰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

第三类谚语也是表达的内容相同,但语言表达方式有异:

Sinkorswim.

不进则退.

Hethathadnocrossdeservesnocrown.

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

Jackofalltrades,masterofnone.

博而不专.

Opportunityseldomknockstwice.

机不可失

Amissisasgoodasamile.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Bettertobesurethansorry.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Enoughisasgoodasafeast

知足者常乐

Whospitsagainstheaven,itfallsinhisface.

自作自受

Anunfortunatemanwouldbedrownedinatea-cup.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Romewasnotbuiltinaday.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Ittakestwotomakeaquarrel.

一个巴掌拍不响

Failuresarethepillarsofsuccess.

失败是成功之母

Truthneedsnotmanywords.

有理不在声高

Topayhimbackinhisowncoin.

名言谚语范文第10篇

“人靠衣装马靠鞍!”要想让议论文语言“美”起来,就要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而修辞是给语言增色添彩的催化剂,有了它,议论文的语言就可以做到形象美、文采美、气势美、波澜美。

一、巧用比喻,增强议论的形象美

先看几句比喻说理。

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2.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3.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逊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第1句采用比喻和对比,把交友之道说得深入浅出;第2句的三个比喻形象地诠释了长征的伟大意义;第3句巧用比喻,谦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议论文在于表明观点,阐明道理,而有不少观点与道理抽象而深奥,如果直截了当地分析,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比喻能使抽象事物形象化,深奥道理浅显化。精彩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词、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欣赏中考满分作文《驾思想的野马,创美好明天》的精彩片段:

当我们驾马启程时,我们不应该朝秦暮楚,忧心忡忡,而需要跨上一匹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去创造人类幸福的明天。野马蹄疾,飞越天堑,此刻,我们会想起曹雪芹十易其稿,写就《红楼梦》;苏轼数载寒窗,苦守赤壁,吟唱《赤壁赋》;李时珍清贫乐道,留下《本草纲目》……

标题精彩,用“思想的野马”来比喻思想创新,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来比喻创新要一心一意,形象而生动。

二、巧用引用,增强语言的文采美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也叫道理论证,有人也叫“引证法”。议论文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等哲理性的语句来说理,不仅言简意赅,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还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引用古诗名句,增加文采美。古诗是语言中的钻石,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恰当地运用古诗名句,不但能使文章增色,给语言添采,还可以增加文章的论证力量。如:

谈“立志”,可用“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论立志要高远,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论证立志要有恒心与毅力,可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谈“勤奋”,可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论勤奋须早,可用“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论学习要有恒心,可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引证加对比论证,说服力强。

谈“爱国”,可用“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谈亲情,可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些诗句在增加文采、厚实文章底蕴的同时,无不增强了论证力量。

再看中考满分作文《我欣赏这样的幸福》的片段:

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犹如有了源头活水,时时滋润灵动的眼睛,去发现幸福,发现美,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了吗?为什么不去用心品味“留得残荷听雨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这就是幸福。

这段文字,既直接引用古诗,也巧妙化用古诗,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小桥流水”等,如此,使文章语言诗意化,具有灵动美,同样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名言警句,增加文章的哲理美。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它浓缩了前人的经验,饱含哲理,是语言中的钻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恰当引用名言警句,也能增加文章底蕴,提升文章境界。如:

谈“追求”,可用高尔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可用莉莱的“赢得好射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追求的目标”,还可用莱辛“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

谈“积累”,可用列宁“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积累起”,可用贝多芬“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它的积累之工”,还可用罗丹的“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积累的工夫”……

养成平常收集名言警句的习惯并不难,更重要的是,不管是积累古诗,还是积累名言,要学以致用。请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的,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悟到她。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一则名言含蓄,富有哲理,引人玩味;罗丹的名言通俗易懂。两则名言相得益彰,巧妙引出话题。

3.引用谚语,增强文章的趣味美。谚语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它言简意赅,恰当引用,可使语言妙趣横生。赵树理、老舍等老一辈作家议论时,谚语均随手拈来,而且恰到好处。更是使用谚语的高手,在《反对党八股》、《反对自由主义》中,就大量引用了谚语、歇后语,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瘪三”、“蹩脚”……谚语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说理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三、巧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美

排比可增加文章气势,强化文章情感。排比议论说理,既可以增大信息量,使文章行文紧凑,又可以增加说理的气势。培根《谈读书》开篇就用了一组排比:“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你在诗意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中考满分作文不乏佳作。请看满分作文《告别=新的开始》的精彩片段:

当爱迪生离开关心他的母亲到各地去找工作时,这与母亲的告别意味着爱迪生发明事业的开始;当比尔・盖茨离开故乡西雅图去到其他地方建立微软公司时,这与他故乡的告别意味着他创业的一个新的开始;当鲁迅放弃医学回国开始他的写作生涯时,这与他的恩师藤野先生的告别就意味着他人生旅途的又一个开始。由此可见,告别旧的事物就意味着一个新的事物的开始,所以,告别并不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

排比句形象地诠释了告别的含义,富有气势和力量,有力地支持了论点“告别=新的开始”。

四、妙用问句,增设文章的波澜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小说行文的展开要有波澜,同理,议论文的行文也要富于变化。恰当采用设问和反问,是增加议论文行文波澜的有效方法。

1.巧用设问。议论文行文,要避免平铺直叙,可采用设问,既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引发读者的兴趣,也使文章富于变化,呈现波澜美。请欣赏中考满分作文《告别――一种胆魄》的开头:

鱼儿告别池塘,你认为她会没命?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江河;鸟儿告别竹笼,你认为她会饿死?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山林;石子告别高山,你认为他会孤独?不,他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天地……

“告别――一种胆魄”,观点新颖,独树一帜,敢发人之未发。开头的三个反问排比句,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思考,语言富有诗意而又气势不凡。

2.巧用反问。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反问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不容置疑。议论文巧用反问,能增强说理的气势。请看中考满分作文《教育方式要多样》的精彩片段:

退一万步讲,即使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对每一位学生都适合,那么,社会上会不会有那么多如同教师和家长一样有爱心、有耐心且能常用赏识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对待员工的老板、老总呢?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早已习惯于鲜花、掌声,早已习惯于赏识、鼓励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和心胸去面对?

上一篇:常用谚语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谚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