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谚语范文

时间:2023-03-13 01:52:29

常用谚语范文第1篇

有理走遍天下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有些当事人认为明明自己有理,但到了法院,就稀里糊涂地输了官司。这就难免使一部分人对法官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1.有“理”无“据”。胜诉不仅是一个“理”的问题,有“理”还得有“据”,当事人不能举证或迟延举证也可能导致有“理”而败诉。2.超过诉讼时效。有“理”还得守“时”,如果超过诉讼时效,即使有理也得不到法律的保护。3.没有遵守法律的程序性规定。有“理”还得遵守法律的程序性规定,如当事人选择的诉讼请求不当、不出庭应诉等,都是造成有“理”却败诉的重要原因。

有理并不总能走遍天下,有理只是有利于成事的一个环节,“理”能否最终转变为有利,转化成现实的利益,必须要具备其他条件,如聘请律师、积极取证等有效的方法。“有理走遍天下”只是人们对是非观念的一个感性认识,而非理性认识。

杀人偿命

在法治生活中,杀人并不一定要偿命,典型的就是精神病患者杀人,不但不偿命,甚至还不负刑事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刑事责任能力,即使是赔偿等民事责任也由其监护人。未成年人杀人也不必须偿命,因为他们的刑事责任能力是有限的。此外,我们还有死缓制度,即判处死刑但缓期执行。一般是经过两年后,如果没有必须执行死刑的情况,就改为无期徒刑。

因此,这一带有情感色彩的“经验之谈”,需要接受现代生活的理性思维,特别是法律规则的检测,并被现代生活所替代。即使杀人这样的事也得区分情况分别对待,而不再是绝对式思维模式中的“一律”怎么样。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这种同样出自传统社会的绝对化思维,也需要接受多元社会的“多样化的情境”的检测,并被基于“多样化的情境”的法制规则所替代。首先,欠债要能有证据证明,特别是在没有借据的口头借款中。其次,存在诉讼时效问题,上文也已经提到。我国民法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是两年,特殊诉讼时效是1年,最长诉讼时效是20年。超过诉讼时效,法律不再予以保护。最后,“恶债非债”,也就是说,如果一方在等情况下,出具的欠条等属于“恶债”,不受法律的保护,一旦诉讼到法院,法院一律不予支持。所以,在一些场合中,欠债还钱,并不天经地义。

真金不怕火炼

这一说法从科技角度看也已经不成立,达到一定温度金就会熔化,这在现代技术领域是轻而易举的事。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对待事实,对待真理。事实需要证明,真理需要宣传。就如同上面提及的“欠债”,即使是事实,也需要借条等予以佐证,而并非事实上存在借款的行为,法律上就一定认可,即真金也怕火炼。这就需要人们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证据意识、诉讼时效意识、诉讼程序等法律意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是一句我们都较为熟悉的谚语,已被普遍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体而言,群众的眼睛与其他人的眼睛是一样的,群众的眼睛不存在特异功能。在法治生活中,如果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的理念来判案,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例如,即使是让知情的证人作证,也不见得总是百分之百正确。抛开故意作伪证不谈,证人也存在认知如辨认、识别不准等常人容易发生的问题。

上述种种,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即使是普遍规则也存在着例外,而且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存在人云亦云这一人本身的习性。当然,上述现象究其本质还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传统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修正我们的语言,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努力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选自《 中国青年报 》2013年4月1日,标题为编者所改)

链接

被误传的民间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这句俗语的原意是,三个在第一线行军打仗的裨将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有时候比远在大寨里指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来得有效。因此,“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才是这句谚语的原字和原意。后来,人们把“裨将”说成了“皮匠”,这句谚语也就变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了。

3.有眼不识金镶玉

常用谚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熟语;俗语;种的概念;范畴

在汉语词汇学研究中,有两类词汇单位,即词和固定语。固定语是词的等价物,在作为语言建筑材料来构造句子的作用上相当于词。而当前要研究固定语这一类词汇单位,则首先要弄清楚“熟语”这一概念术语,它到底是以一个上位概念存在呢,还是与成语、谚语等同作为下位概念存在呢?对于熟语的性质和范围,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仍存在许多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种的概念问题;二是所属范畴问题。故本文就这两个问题一一进行探讨。

一、种的概念问题

种的概念问题是指在大类的划分上,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熟语”是上位概念;二是认为“俗语”才是种的概念。前者以武占坤为代表,他认为熟语是指人民群众常用的、定型的语句,下位语种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①后者以温端政为代表,他认为“俗语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并在他们口头上流传,结构相对定型的语句。……俗语应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②对于种的概念定义,前者更多着眼于结构的定型化,后者更多着眼于使用的口语化,这主要表现在二者对于各自下位概念中成语的定义上,温端政只把口头上的成语作为下位语种,而武占坤则认为无论口语化还是书面化,成语作为定型的语句就该列入下位概念中。

种的概念问题不能得以统一,将给汉语词汇研究带来困难。比如在对禅宗语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因对上述种的概念定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禅宗语录熟语、谚语研究范围的不统一。薛春华硕士论文《禅宗语录熟语研究》就采用的是武氏熟语的概念;范春媛博士论文《禅籍谚语研究》则认同温氏俗语的概念,把谚语和惯用语、成语等一起与俗语构成属与种的关系。不仅是禅籍语录研究如此,只要涉及这一词汇单位的大类划分,研究者们都要事先确定一个定义范围,这样的现象会造成术语的混乱和研究的随意性,是一个急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汉语固定语形式在早期就已经出现,但并不是以“俗语”或“熟语”命名,先秦文献中多叫做“野语”“鄙语”“谚”等,一直到汉代才出现“俗语”一词。因此前人所谓的“俗语”,常常是和其他术语,如“常言”“谚”“鄙语”等混用,并不专指某一种语言单位,而是泛指那些风格俚俗的词语,也就是相对于“雅”的概念而言。但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像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这样新的语言形式不断出现,之前的俗语概念界定已经不起作用了,于是有人提出了狭义俗语和广义俗语的概念。广义俗语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种的概念,而从广义俗语中剔除成语等剩下的固定词汇材料就成为了狭义俗语,与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等处于同一层级。而“熟语”这一术语在我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中并不存在,它是由俄语词翻译过来的。部分学者之所以以“熟语”为种的概念,主要认为“熟语”这一术语的引入逐渐取代了“广义俗语”,包括了成语、谚语、歇后语和狭义俗语等下位概念。

依上述,笔者认为把“熟语”作为种的概念更为恰当。一是因为“俗语”这一术语其实从古展到现代,更多倾向于表示“雅”的对立面。在古代它是泛指风格俚俗的词语,而在现代,广义的俗语指所有流行于群众口头的通俗易懂的固定习语,也就是按广义的用法,从“俗”和“雅”的对立来划分,从语体色彩进行划分,比较典雅的成语和名言称为“雅语”。正如温端政所定义的“俗语应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而不包括来自书面系统的成语和来自名家名篇的名言警句。”③简而言之,“俗语”这一术语更多强调的是固定语的通俗性,而“熟语”则更多关注固定词组的常用性,“熟语”就是成熟的、比较稳定的、定型的固定词语。从这一角度出发,“熟语”这一术语更适合用来表示汉语词汇学中固定语这一词汇单位的总名,因为固定语之所以能够成为词以外的第二类词汇单位,主要在于其在结构上的定型化,在功能上等同于词,而非从雅俗进行划分。再者按温端政所言,“俗语”作为上位概念,其下位概念只包括口头上常用的成语,那么对于结构定型,在功能上等同于词的那部分典雅的成语又该作何分类呢?二是在学术研究中,术语概念一定要清晰分明,如果以“俗语”作为种的概念,那么就会产生广义俗语和狭义俗语之分,同时由于“俗语”一词在古代已有多种并行说法,如谚语,概念混杂。既然“熟语”这一术语能够清晰地对现代汉语的所有定型词语进行界定,何乐不为呢?

二、所属范畴问题

前文已叙,“熟语”作为种的概念更为合适,那么“熟语”这一上位概念包含哪些下位概念呢?武占坤认为熟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而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则认为熟语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语或固定词组,包括成语、歇后语、惯用语、专名语、专门用语、准固定语,属于语言范畴;一类是常语,包括谚语、名言及成句子的俚语,属于言语范畴。这就引出了所属范畴的问题,焦点集中在对谚语的归类上,一种意见认为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甚至纳入民俗学范畴;一种意见认为谚语是词汇学的研究范畴,认为其与成语、歇后语、惯用语处于同一平面,与“熟语”是“属”和“种”的关系。第三种意见则以刘叔新为代表,认为谚语不是语言的词汇单位,而是属于语文学范畴,是言语单位,是“运用语言的产物,是比较稳定的言语作品小单位。”④而且刘叔新在熟语大类下划分出的俚语这一小类也是根据语言和言语两个范畴加以区分的,其中是成语、惯用语当中出自民间、俚俗诙谐、口语色彩浓厚的部分是语言的单位;而成句子的俚语则是和谚语、名言平行的一个类别,属于言语的单位。因此,不仅种的概念问题需要解决,其下位概念所属范畴问题,学术界也还有一定争议,值得我们探讨。

出现上述对下位概念所属范畴的争议,主要源于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提出的对常语和固定语的区分,对语言和言语范畴的区分。(由于本文主要探讨汉语词汇研究,所以认为谚语是民间文学的意见,在此不予讨论)从刘叔新的观点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区分,在于固定语在意义上都体现一个概念,在功能上只作为句子成分出现在语句中;而常语在意义上体现的是一个具体的判断和思想,在功能上一般不充当句子成分,而是作为独立的语句出现。因此他认为现代汉语的常语,主要包括谚语、名言及成句子的俚语。三类都表现了完整的思想,是现成的话。基于上述区分,刘氏也提出了常语和固定语的形式区分标志,即末后有无表示终止的语调。简而言之,只表示概念化意义,在使用上作用相当于词,只充当句子成分的则是固定语;而表示完整的思想意义,在使用上是作为引用性语句,不作句子成分的则是常语。

对于以常语和固定语来区分熟语大类的下位概念的做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刘叔新在把熟语分别出语言和言语两类之后,又认为固定语和常语界限并不分明。有的常语,使用频率高,所含的意思逐渐由一个作出某种判断的思想变成体现一般概念,从而由现成的一句话变为固定语,这是常语转化为词汇单位,实现了词汇化。例如“孤掌难鸣”“水落石出”等固定语就是从常语转化而来的。又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等介于固定语和常语之间,既作为语句被人引用,又可以成为某种句子成分。所以“这类中介的熟语单位,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基本上算作固定语。”⑤从刘氏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常语和固定语是两个界限不分明的概念,甚至还会出现两可的情况。笔者的意见是如果提出的新概念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事物更加明朗,那么是值得接受的。但如果新概念反而使事物更加的混杂不清,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刘叔新提出的常语和固定语这样的新概念,不仅没有很好的区分出熟语的下位概念,反而使得问题变得更加混杂不清,那么这样的新概念的存在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其次,熟语这一种的概念就是指人民群众常用的、定型的语句。谚语、名言和成句子的俚语产生之初也许是人们经验的总结,表示具体的判断和思想,但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已成为定型化的语句。比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等成句子的俚语,在使用中早已定型化,不可能轻易改成“嫁鸭随鸭,嫁猪随猪”“七十二计,走为上计”。其三,如果按刘叔新的划分,那么熟语和固定语只是有所交叉的两个范畴,熟语中的那部分包括成语、歇后语、惯用语、专名语、专门用语、准固定语等表示概念化意义,在使用上作用相当于词,只充当句子成分的是固定语,而另外表示完整的思想意义,在使用上是作为引用性语句,不作句子成分的部分则是常语,包括谚语、名言及成句子的俚语,不属于固定语范畴。这样的划分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也就是本文所解决的种的概念问题,按刘氏的划分,那么“熟语”这一概念术语又该归入何种范畴呢?所以对于熟语这一大类下面的下位概念,笔者主张还是按原先的分类,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

结语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探讨,可知熟语是作为种的概念出现的,指人民群众常用的、定型的语句。之所以采用“熟语”而非“俗语”作为种的概念术语,是因为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对固定语的划分主要依据其结构的定型化和等同于词的功能性,而非使用上的口语化,不能以雅俗作为定义标准。“熟语”作为上位概念,其下位概念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尤其要区分开“熟语”、“谚语”、“俗语”三者的关系,“熟语”是上位概念,“谚语”和“俗语”是下位概念。对于其所包括的下位概念,要清楚谚语、格言和成句子的俚语虽然在产生之初表示具体的判断和思想,但发展到现在已经在使用中定型化,所以仍可划分在固定语范围,属于语言范畴。通过对熟语性质及范围的探究,也可以了解固定语作为汉语词汇学中词以外的词汇单位,划分的两大标准是结构的定型化和等同于词的功能性。(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武占坤. 汉语熟语通论 [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温端政. 中国俗语大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013重印)

[4]徐建华. 俗语,一种独立的熟语语种 [J]. 衡阳师专学报. 1992(1).

[5]姚锡远.“熟语”的种属地位及其定义域 [J]. 汉字文化. 1998(2).

注解:

①武占坤. 汉语熟语通论 [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第3页.

②温端政. 中国俗语大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第3、5页.

③温端政. 中国俗语大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第5页.

④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013重印) 第130页.

常用谚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谚语 “狗”意象 英汉对比

一、引言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汉语词典》将谚语定义为: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1]其中包含动物词语的谚语最多,这与动物,特别是家畜类动物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有关。

意象(image)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寓“意”于“象”。由于特定的民族心理,英汉两个民族往往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感情,因而同一种动物在英汉语言中的意象也不完全相同(魏丽娟,2005)。本文考察最为常见的含“狗(dog)”的英汉谚语,以具有代表性的含“狗”的英汉谚语为例,对比分析“狗”意象的差异,并挖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朗文当代英语词典》[2]、《英语谚语大辞典》[3]、《中华谚语大辞典》[4]、《ABC汉英谚语词典》[5]、《中英谚语对照手册》[6]及网络。

二、英汉谚语中不同的“狗”意象

汉民族在肯定狗忠诚可靠等正面意象的同时,也指出其负面意象。然而在英国等西方国家,人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家庭的一员,其意象多为褒扬或中性(王伟娜,2010)。

(一)汉语谚语有的“狗”意象

1.狗是富家旺家的

(1)猫衰狗旺。

(2)猪来穷家,狗来富家,猫来孝家。

例(1)、(2)直接通过“狗旺”和“狗来富家”表达“富家旺家”的“狗”意象。汉语谚语中之所以说狗对家庭富裕兴旺有预示性,是因为狗习惯于去弃骨多的人家,而弃骨多也就意味着这户人家伙食丰盛,经济宽裕(丹,2012)。

2.狗是忠主护家的

(3)饿狗不离主。

(4)护家之狗,盗贼所恶。

例(3)中的狗是忠诚于主人的,例(4)中的狗是守护家庭的。中国农业社会中的狗主要用于看家守门,和主人属于从属关系,有守护主人、守护家庭之说;而英国等西方家庭更多的是把狗当成家人,因此“狗是忠主护家的”这一意象是汉语谚语有的。

3.狗是感官灵敏的

(5)猎狗的鼻子,药农的眼。

(6)鸡犬认得家。

例(5)拿猎狗的鼻子与药农的眼相提并论,强调狗鼻子的灵敏和药农眼睛的明亮。例(6)指出狗擅长认家,也是因为狗有着十分敏锐的嗅觉,习惯嗅取所到之处的气味并撒尿标记。

4.狗是通人性、富有情感的

(7)雪落狗喜。

(8)猫儿狗儿识温存。

例(7)中的狗在下雪时高兴,和主人一样期待丰收。例(8)中的狗懂得主人对它的抚慰与照顾。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狗是通人性的,有感情的。

5.狗是多管闲事的

(9)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抓耗子显然是猫的使命和本领,狗抓耗子是管了猫的“闲事”。例(9)通过这一点表现狗是多管闲事的,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即对“干涉他人,甚至帮助他人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6.狗是势利的

(10)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11)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由例(10)和(11)可见,狗是带有私心的,它善于依仗人势,恃强凌弱,它也懂得怎么做对自己有利,即狗是势利、仗势欺人的。

7.狗是不明是非的

(12)救了落水狗,反咬你一口。

(13)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例(12)指出,救落水狗没有好下场,因为狗是恩将仇报的,它会反咬你一口。正如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狗作为低等动物是不知好歹的。例(13)出自历史典故,狗咬吕洞宾(道教仙人)显然是不明是非的表现。

(二)英语谚语有的“狗”意象

1.狗是动作迅速的

(14)Come like a dog at a whistle.

例(14)的句义为“像听到哨声的狗一样迅速到来”,这说明狗是动作迅速的,在听到口哨后能立即做出反应并快速行动。而狗的行动速度之快并没有在汉语谚语中得到体现,因为中国人用狗看家,不强调狗在行动速度上的天赋。而英国人将狗当作玩伴,会训练狗捡球等本领;同时英国人有带狗狩猎的习俗,会利用狗的速度帮助捕猎。

2.狗是得人心的

(15)Love me, love my dog.

(16)When a dog is drowning everyone offers him drink.

例(15)可译为“爱屋及乌”,是英国人视狗如家人的体现。例(16)的字面意思是“一旦狗遭淹,人人来喂水”,表面上看是指落井下石,但实际上是倡导人们要去救助落水狗,不要喂水加害。因而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异形):When a dog is drowned every one offers him help.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狗是得人心的。

3.老狗是经验丰富的

(17)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

英语中常用狗指人,老狗(old dog)常用来指老人。例(17)句义为“老狗不会发出无缘无故的叫声”,常用来指有资历、经验丰富的老人说话有影响力。汉语谚语中只有“识途”的“老马”,却没有相应的老狗意象。

4.老狗是思想落伍的

常用谚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汉语谚语 日语翻译 方法研究

研究如何将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语,使其保留原有的含义并符合日本谚语的表达方式,特别是探究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词条规范及日译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以提高词典本身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为以后的汉日词典编撰及汉日谚语词典编撰提供可遵循的原则与依据。

1.《日汉汉日词典》及谚语的界定

1.1关于《日汉汉日词典》

本文中使用的《日汉汉日词典》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三省堂于2003年4月第二次印刷出版的《外研社-三省堂日汉汉日词典》,由杉本达夫、牧川英二等人编著,此书受到国内外日语、汉语学习者的广泛好评,因其读者的广泛性和权威性,而选为本文的调查材料。

1.2谚语的概念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①。日本的词典中指出谚语是「昔から世gに冥言いわされてきたことばで、教やL刺などを含んだ短句②[谚语是自古被人们广为流传具有教训和讽刺意义的短句)。两国词典对谚语的概念说法虽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基本一致的,一是谚语语言通俗易懂;二是谚语都有一定寓意,一般为传达社会经验或者说明一定道理。

2.研究目的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1)从词典编撰的角度讲,词典中汉语谚语词条规范和日译研究可以提高词典本身的准确性、可靠性。

(2)从翻译的角度讲,词典编撰中汉语谚语的日译研究,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翻译界同行的兴趣,促进对有关翻译问题及翻译法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从日语学习者的角度讲,汉语谚语的日译研究可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在增进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研究方法

使用y计分析法统计《日汉汉日词典》中的汉语谚语词条,考察谚语词条在谚语选择、词性标注及翻译上存在的问题,将汉语谚语的日译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译,即将汉语谚语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日语;二是意译,将汉语谚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含翻译成日语;三是日本谚语翻译法,日语中意思相同的谚语翻译汉语谚语,探讨汉语谚语在翻译成日语时应该采用的翻译方法。

3.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3.1调查结果

经统计,《日汉汉日词典》中共有正式汉语谚语词条92条,其中27条谚语词性标注为“成”,即成语,其余词条词性标注为“俗”,即俗语,均没有明确标注出“谚语”;92条汉语谚语主要使用三种日译翻译法:直译法、意译法、日本谚语翻译法,一个谚语可能会使用其中的一种、两种或者三种翻译法,例如:

(1)【福无双降,祸不单行】よい事は重ならないが、いことは重なるものだ。

《日汉汉日词典》P163

(2)【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相手ぶつけるつもりで、石を持ち上げて返って自分の足をたたく)天に唾する。

《日汉汉日词典》P12

(3)【鸡蛋碰石头】(卵で岩を打つ)はるかにい相手に攻膜筏けて自绀工搿O}螂の斧。

《日汉汉日词典》P253

(1)中只使用了意译翻译法,(2)中使用了两种翻译法,括号内“相手ぶつけるつもりで石を持ち上げて返って自分の足をたたく”为直译法,括号外“天に唾する”为日本谚语翻译法,而(3)中则使用了三种翻译方法:“卵で岩を打つ”为直译,“はるかにい相手に攻膜筏けて自绀工搿蔽意译,“}螂の斧”则为日语谚语翻译法。

那么究竟哪种翻译法在汉语谚语日译中使用更为广泛?经统计,具体结果如下:

表1 《日汉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日译法统计

如表所示:《日汉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翻译成日语时,直译法使用最多,有73条谚语,也就是说,将近80%的谚语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法;其次为意译法,为56条谚语,60%③的谚语在翻译时采用意译法,而只有31条谚语使用日本谚语翻译法。

通过对92条谚语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谚语在词条选择、词性标注及翻译上等存在一些问题。

3.2《日汉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词条存在的问题

3.2.1在汉语谚语词条选择上缺乏统一标准

词典的词条选择应该以常用、具有代表性为标准,不应随意选择,汉语谚语词条选择应该列出最常用的谚语,但《日汉汉日词典》中在汉语谚语词条选择上有随意性问题,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没有列在词条中,却出现了不少不是很常用的谚语,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这些广为流传的谚语并没有出现在词典中,像“吃饱的猫不咬耗子”、“出家人不说在家话”、“高灯照远亮”等人们不是很熟悉的谚语却列在了词条中,这也反映出目前在词典编撰中汉语谚语在词条选择上没有统一标准,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3.2.2谚语词条词性标注不明确或者错误

《日汉汉日词典》中在谚语词条词性的标注上并没有将“谚语”明确标出,而是将俗语、歇后语、谚语统一标注成“俗”,这对于日语、汉语学习者及研究者来说都是不小的障碍,大多数日语、汉语学习者对俗语、歇后语、谚语、成语等概念比较模糊,这样标注会使学习者进一步丧失区分4个词的机会,使得原本就很模糊的概念变得更加不清晰,而对于俗语、歇后语、谚语、成语的研究者来说,在做相关研究时,词典中不明确标示词性,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划分词性上。

另外,92条谚语中有27条谚语错误地标注成“成语”,例如:“百闻不如一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一堑、长一智”等谚语,在《日汉汉日词典》中标注为“成”,即成语,作为工具书的词典如果在词性标注上模棱两可甚至标注错误的话,将会失去准确性及权威性。

3.2.3汉语谚语词条在翻译成日语时翻译标准不统一

汉语谚语词条在翻译成日语时翻译标准不统一,意思相同的两条谚语在翻译时却出现了两种翻译法。例如:

(1)【吃一次亏,长一次见识】pをすれば、その分利口になる。

(2)【吃一堑,长一智】(挫折を味わえば、その分UYがNかになる)失・工欷校それだけ利口になる。

《日汉汉日词典》P68上面两条谚语是《日汉汉日词典》P68中上下相连的两条谚语,“吃一次亏,长一次见识”和“吃一堑,长一智”虽然说法略有不同,然而意思几乎相同,但在日语翻译上却有很明显的差异,从翻译法来看,“吃一次亏,长一次见识”的日语解释使用的是直译法,而“吃一堑,长一智”的日语解释中使用了两种翻译方法,“挫折を味わえば、その分UYがNかになる”是直译法,“失・工欷校それだけ利口になる。”为意译法,意思相同的谚语却给出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让人匪夷所思。

另外,对于翻译有对应日语谚语的汉语谚语时,也缺乏统一标准,例如:

(1)【鸡蛋碰石头】(卵で岩を打つ)はるかにい相手に攻膜筏けて自绀工搿O}螂の斧

《日汉汉日词典》P253

(2)【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目には目を、nにnを

《日汉汉日词典》P695

“鸡蛋碰石头”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都属于有对应的日语谚语,但“鸡蛋碰石头”在翻译时先直译,再意译,最后是对应的日语谚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给出对应的日语谚语,相比之下,“鸡蛋碰石头”使用三种翻译法来翻译,使得日语翻译更加详尽、完整、容易理解。

正是因为汉语谚语日译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会给词典使用者带来困惑,也会影响词典的准确性。

4.词典编撰中汉语谚语词l规范及翻译原则

4.1谚语词条选择要有统一标准

作为一本词典,人们学习语言的工具书,必须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首先词条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将关系到词典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一本好词典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好词条选择关,之后才是不断充实词条的内容,词条的选择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随意设立词条,应该以词条常用、有代表性为标准,谚语词条的选择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这样的字典才会有更高的实用价值,为更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答疑解惑。

4.2谚语词条词性标注要清楚

作为一本权威的词典,在词条词性标注上应该力求清晰、准确,不能得过且过甚至出现词性标注错误问题,谚语词条在词性标注上应该清晰地标明“谚”,尽可能不用俗语等其他模糊词汇代替,这样会提高词典的准确性,给日语、汉语学习者及研究者带来方便。

4.3汉语谚语的日译尽量使用多种翻译法

汉日词典的使用者一般有两类人群,一是日语学习者,他们在书写日语作文或者将汉语文章翻译成日语等情况下,遇到不会表达的日语时会查阅汉日词典,因此汉日词典中应该有汉语词汇对应的地道的日语说法,也就是说,汉语词汇的日译要使用意译法或者给出日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二是学习汉语的日本人,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汉语时,会通过查阅汉日词典了解汉语词的意思,如果汉语词的解释只有其对应的日语词,那么学习者可能会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但无法了解这个词的由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鸡蛋碰石头”这则谚语,如果只翻译成“}螂の斧”,那么对于学习汉语的日本人来说看过之后意思似乎明白了,但是“鸡蛋碰石头”当中每个词都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是什么?蕴含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恐怕都不得而知,加上直译“卵で岩を打つ”和意译“はるかにい相手に攻膜筏けて自绀工搿钡慕馐秃螅这则谚语从字面意思到蕴含的深刻含义才算真正弄清楚,这样的翻译才会让学习者真正理解这个词并印象深刻。因此,作为一本权威的、实用性强的汉日词典,为了适用日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两类人群的需要,每一谚语词条的翻译应该尽量使用多种翻译法,按照先直译、再意译,最后是对应的日语谚语这一顺序进行翻译,如果没有对应的日语谚语,则先直译、后意译即可,这样可以使学习者全面了解谚语字面意思、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对应的日语谚语说法。

5.结语

本文对《日汉汉日词典》中92条谚语进行了考察,在汉语谚语的日译法上,应尽量使用多种翻译法进行翻译,这样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谚语字面意思、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对应的日语谚语说法。

本文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考察的内容,比如汉语谚语在翻译成日语时除了翻译法的问题外,在用词上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日汉词典中日语谚语词条规范及翻译原则等,这些课题留待今后解决。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199.

②日本日语大辞典.小学馆出版,2002:145.

③由于每个谚语在翻译时不只用一种翻译方法,可能用两种或者三种翻译方法,因此此处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的百分比相加会超过100%.

参考文献:

[1]王运丽.日谚语翻译探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

[2]苏讯江.汉语谚语的日译[J].日语知识,2002.

[3]杜海怀.日谚语在翻译时的差异[J].日语知识,2003.

常用谚语范文第5篇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126-01

摘要: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学的瑰宝。本文试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等方面来阐述如何翻译好英语谚语。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

一、 引言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学的瑰宝,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

如何做好英语谚语的翻译呢?我们要遵循“等值”“等效”“忠实”“通顺”等传统的翻译标准,翻译时要考虑英语谚语所产生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风俗习惯,等。下面简单说一下影响谚语翻译的几个因素。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1.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多拂尔海峡,东面隔北海,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此留下了许多和捕渔业有关的谚语。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事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比喻“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

2.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

公元前55年的夏天,古罗马统帅恺撒来到不列颠岛,第二年在不列颠岛东南部站稳了脚跟 ,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文化与风格习惯渗入不列颠。直到今天,仍然流传着有关罗马的英语谚语。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3.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态度上。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还有谚语像:好狗不挡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但英美国家大都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4.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信奉的是佛教,道教,儒教等,所以有许多与此相关的谚语,例如,不修今世修来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等。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主要的是基督教,所以英语谚语很多是和基督教有关的。例如,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相当于中国人的“天”。除了“上帝”,“十字架”也是基督教的重要象征之一。与基督教有关的英语谚语中,不少涉及到“十字架”。例如,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谚语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要翻译好英语谚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熟知英美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和等。翻译时,我们可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

参考文献:

[1]田静.《 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 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常用谚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汉语谚语 语言特点

何为谚语?“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s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经验的女儿)[1]。汉语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2]。谚语是一种重要的习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总结。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经验和哲理。谚语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3]。本文重点分析英汉谚语在语音、语义、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特点。

1.英汉谚语的语音特点

1.1押韵(Rhyme)

英汉谚语往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经过长期的使用流传或艺术上的加工,口语化特点很强,易于记忆。

英语谚语的押韵主要体现在元音重复(assonance)和音节尾辅音重复(consonance)上。如:No pains,no gains.(不劳不获);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East or west,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汉谚有大量押韵的句子,而且句和句的音节也对称。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2头韵(Alliteration)

英谚中运用头韵,重复句中一系列词的开头辅音,通过强调字词的发音,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Many man,many minds.(人多心不齐、万众一心。)”中四个词以辅音[m]开头,使用头韵增强了韵律性。再如:Waste not,want not.(勤俭节约,吃穿不缺。);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汉语中虽然没有“头韵”,但一个谚语中两个子句的第一个字相同的情况很多。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汉谚也常用双声、叠韵词来增添语音效果。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风能摧毁山岳,话能鼓舞人民。”

1.3重复(Repetition)

英汉谚语中常重复使用同样的词或短语以增强语音效果,使句式更对称,句子更口语化,便于记忆。但读者不能仅仅简单地了解字面意思,必须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含义。如:Far from eye,far from heart.(眼不见心不烦。);Handsome is that handsome does.(行为漂亮才是漂亮。);Never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不要自找麻烦。)。

汉谚与英谚重复的运用情况比较相似,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几句中有连续的重复“荡荡、戚戚、纷纷”,也有间隔的重复“善、恶、画、知”。

2.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2.1对等关系

对等语义关系表现形式有两种:A是B,A不是B。通过“是”或“不是”来表现某种价值观,英语谚语相对比较多,表达对某种观念的强调和推崇。如:Money is not everything. (金钱不是一切。);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汉谚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没有明显的“是”或“不是”。而且英谚“时间就是金钱”和“知识就是力量”已被汉语借用。

2.2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也有两种形式:A导致B;假如A则B。A不导致B;假如A则不B。虽然英谚“If Jack is in love,he i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假如杰克沉于爱情,他就不能评价吉尔的美)”和“The tailor makes the man.(裁缝装扮人。)”中用“if,makes”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句子的因果关系。但是多数英汉谚语没有明显地用“导致、产生、假如、则”等词表明因果关系。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强扭的瓜不甜。”“吃一堑,长一智。”汉谚一般不说“假如吃一堑,就会长一智”。

2.3比较选择关系

比较选择关系是“A比B好”,明确点出两种对立价值观,比较后选出一种表示赞同。英谚常用“Better A than B”表示,如:Better bend than break.(屈身比碎身要好些。);Better to do well than to say well.(说得好不如做得好。);Better be a bird in the wood than one in the cage.(宁为树林中的鸟,不做笼中的鸟。)。

而汉谚一般很少直接说“A比B好”或“宁A,不B”。如:“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一般不说“来得早比来得巧好”;“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也不会说“宁愿先下手,不后下手”。

2.4直接指导关系

直接指导关系形式是:A应该做B;或A不能做B。通过经验总结直接让某人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起到指导、劝导或告诫的作用。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Do not live to eat,but eat to live.(不能为了吃而活,而是为了活而吃。);“今日事,今日毕。”“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

3.英汉谚语的词汇特点

3.1数词的使用

英汉谚语都使用了大量数词,有的实指,有的虚指。英谚带“一、二、三”的比较多。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han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小洞不补,大洞吃苦。);Four eyes see more than two.(集思广益。);Six feet of earth makes all men equal. (墓穴之中,人人平等。)。

汉谚也是带“一、二、三”的比较多,之后出现较多的是“十、百、千、万”,而带有“四、五、六、七、八、九”虽然有但也不多。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篱笆三个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四海之内皆兄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叮咛,万嘱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2人名的使用

英汉谚语中常包含来自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典故的人名,有的也使用普通人的名字。英谚含有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的比较多,如:①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ne.(巴库斯淹死的人比涅普顿还多。),巴库斯和涅普顿分别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海神。②Far from Jupiter,far from thunder.(离朱比特越远,离雷电就越远。),朱比特是罗马神话中主神,兼司雷电云雨。英谚常用Jack代表一般男子,Jill代表女子。③If Jack’s in love,he’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假如杰克沉浸于爱,他不会评价吉尔的美。); ④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成天工作不玩耍,使杰克变成笨小孩。)。

汉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情人眼里出西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中“项庄、沛公”出自《三国演义》;“吕洞宾、孙悟空、如来佛”来自神话传说;“西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现在泛指容貌十分美丽的女子;“塞翁、王婆”则是普通人名。

4.英汉谚语的修辞特点

许多谚语中包含着生动形象的比喻,运用明喻、隐喻、借代、对照等修辞手法,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4.1明喻(Simile)

用比喻词连接两个事物表达“甲像乙”。英谚常用“like,as,as...so”等比喻词,如:①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②Use a book as a bee does flowers.(读书如蜜蜂采花,吸取其中之精华。);③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so gold tries men.(像试金石试金那样,黄金也试人心。)。而汉谚中使用较多的是“如、若、似”。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2隐喻(Metaphor)

有的谚语用暗含比喻意思的比喻词连接两个事物来表达“甲是乙”,或者有的根本没有明显的比喻词。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s.(善良的心地是花园。);“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有钱一条龙,无钱一条虫。”。

4.3借代(Metonymy)

部分英汉谚语借用一种事物代替与之相关联、含义相似的另一事物,简单明了地表明深刻的哲理。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个脑袋比一个号。);“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借酒浇愁,唯有杜康。”这些谚语中“early bird,heads”分别代替早起勤奋的人和智慧;“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和杜康”则各自象征美女和杜康酿的酒。

4.4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将人类的某些特征加到抽象的事物或动物上,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如英谚“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中“行动”能“说话”了,行动的讲话声音比言语还大,表明“行动胜于言语”。“Time is the best healer.”(时间是最好的医生。)中“时间”成为了“医生”。汉谚“失败乃成功之母。”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中“成功之母”和“后浪推”都被人格化了。

4.5夸张(Hyperbole)

以下谚语在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夸大事实本身,不是向人传递错误信息,而是制造一种效果,以更真切地表达含义。①One’s hairs stands on end. (发根竖立,毛骨悚然。);②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③“一失足成千古恨。”④“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4.6对照(Contrast)

两个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同时出现在一条谚语中,能使两者间的差异或相反的观念更清楚,增强表达效果。如①Such a life,such a death.(有其生必有其死。);②Industry is a fortune’s right hand,and frugality her left.(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它的左手。);③“失败乃成功之母。”;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英汉谚语经过长期使用、总结和提炼,语言特点明显。谚语音韵和谐,用词精炼,通俗易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民族特色鲜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经验和哲理。理解谚语时应注意上下文语境灵活运用,同时必须注意口语化和艺术性。学习谚语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有助于英语学习和中英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郁福敏,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版社,1996.

[5]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6]张秀国.英语修辞学[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常用谚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 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 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 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东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 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 《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 fruit (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 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 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aby without a soul. (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凡人各有其短处。)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 (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 the sky falls, we shall catch larks. (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 bath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re. (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 (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 that lives with muse shall die in the straw.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 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 胡文仲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 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 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中国翻译,1999,(3).

[8] 田静. 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 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10] 李惠芬.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j]. 西安: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常用谚语范文第8篇

重复,又称叠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音韵修辞格,属于积极修辞的范畴。与注重同义词运用的汉语谚语相比,言简意赅的英语谚语更注重词的重复。在使用时,重复的单词较之第一次出现又往往具有更深的含义。恰当地运用重复,能起到加强语气、加深印象、抒感、增强音韵的效果,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揭示深刻的道理并使句子衔接紧凑。阅读后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能体会到英语谚语的魅力所在。现就英语谚语中常用的重复修辞现象归纳成四种情况并分别举例介绍,供大家欣赏。

一、句首重复

构成一个谚语的两个或以上短句开头的词相同。此类谚语最多,常见的有: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

Harm set,harm get.害人终害己。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Learn young,learn fair.学趁年少,学得就好。

First come,first served.先到先招待。

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So many men,so many minds.人多心不齐。

The more one has,the more one wants.人心不足蛇吞象。

Old wood is best to burn,old horse to ride,old books to read and old wine to drink.老木好烧,老马好骑,老书好读,老酒好喝。

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kind thoughts are the roots,kind words are the flowers,kind deeds are the fruits.仁慈的心灵是花园;仁慈的思想是根茎;仁慈的话语 是花朵;仁慈的行为是果实。

二、结尾重复

构成一个谚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结尾的词相同。此类谚语较少,常见的有:

Grasp all,lose all.贪多必失。

Waste not,want not.不浪费,不愁缺。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

A snow year,a rich year.瑞雪兆丰年。

Spare well and spend well.节约有盈余, 手头就充裕。

Three know it,all know it.三人知晓,天下全知道。

He who has many friends has no friends.朋友多了无人助。

He that knows nothing doubts nothing.无知者无虑。

If you don’t aim high,you will never hit high.志不高者成不了大事。

Those who go before time can best value time.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会珍惜时间。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For want of a nail,the shoe is lost;for want of a shoe,the horse is lost;for want of a horse,the rider is lost.因小失大。

三、首尾重复

构成一个谚语的开头和结尾的单词重复。例如:

Business is business.公事公办。

Like knows like.英雄识英雄。

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

Diamond cuts diamond.棋逢对手。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无中不生有。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

Blood will have blood.血债要用血来还。

Live and let live.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Mind acts upon mind.心有灵犀一点通。

Work while you work,play while you play.

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

Experience without learning is better than learning without experience.

有经验而无学问,胜过有学问而无经验。

Fools learn nothing from wise men, but wise men learn much from fools.

愚人学智者,常常无所得;智者学愚人,往往多收获。

四、间隔重复

构成一个谚语的句子中,至少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单词间隔的重复。例如: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识挚友。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笑在最后,笑得最好。

All time is no time when it is past.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What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不干则已,干就干好。

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Never trouble troubles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勿自找麻烦。

He who is ashamed of asking is ashamed of learning.耻于问即耻于学。

Trouble bring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brings wisdom.困难带来经验,经验带来智慧。

Time is money, but money is not time.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Eat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eat.吃饭是为了生存,但生存不是为了吃饭。

The wise man knows he knows nothing,the fool thinks he knows all.

智者自认无所知,愚者自认无所不知。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英语谚语类似于汉语谚语,是在英语国家民间中广为流传并具备一定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惩恶扬善等智慧结晶或劝诫意义的简短语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千锤百炼提炼而成,往往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英语谚语之所以能如此朗朗上口、脍炙人口、铭刻人心、意味深长,是因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而重复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重复使英语谚语重点突出、节奏增强、滑稽有趣,达到了较好的视听效果,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过目难忘。

因此,我们在交流思想和写作时,适当地引用英语谚语可以使文章增光添彩、画龙点睛, 令人阅后感想良多,收益颇丰。

参考文献:

[1]杨曾茂.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

[2]李玮.常用英文谚语A—Z[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常用谚语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 新课程标准 文化渗透

语言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语言源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要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对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也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就提醒和启发我们不能进行纯粹的语言教学,而是要重视跨文化背景知识下的语言教学。这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通过对比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 ”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 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 “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的活动。

五、把跨文化知识融入课外阅读和语言技能训练中

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许多跨文化背景知识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课外阅读材料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要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具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书籍。在进行书面表达训练时,也可以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要求学生用英文写信,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文化,或以外国学生的身份写信给中国的笔友,向他们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还可在每份试卷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介绍英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材料。

常用谚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文化知识

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1]特别是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Guessand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isyesterday''''spupil.(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doestheword“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Day),重阳节(Double-NinthFestivalortheElder''''s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point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Eve圣诞前夜SantaClaus/Father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carol在Christmas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buttercookies,fruit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isfromcommunication,isincommunicationandforcommunication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Ihappenedtoknowa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B.Whatisit?(什么秘密?)A.Betweenus,(你知,我知)Iwilltellyou.(我就告诉你)B:Surethin!(当然)A:HelenhasaffairwithSarah''''s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酷句Thelineisengaged.(占线)Let''''sbagit.(先把它搁一边)Howbigofyou.(你真棒)Athousandtimesno!(绝对办不到)It''''suptoyou.(由你决定)Bigmouth(多嘴驴)Getdowntobusiness(言归正传)Noneofyourbusiness(不关你的事)I''''llkickyouass(我要炒你的鱿鱼)Iamallears(我洗耳恭听)Youpissmeoff.你气死我了。Takeahike!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ajerk!你是个废物/混球!Areyouinsane/crazy/outofyourmind?你疯了吗?Knockitoff.少来这一套。Youstupidjerk!你这蠢猪!.I''''mfedup.我厌倦了。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horse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thestabledoorafterthehorseisstolen.“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dog幸运的人,topdog优胜者,underdog失败者,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dogsseldombite.会叫的狗不好人,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Party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俗语谚语范文 下一篇:名言谚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