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

时间:2023-03-15 22:52:34

描写秋天的段落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1篇

秋来了。也到了盛开的时候,他们有的只开了花苞,像个未睁眼的婴儿;有的只开了几朵小花瓣,像个童气未脱的小孩;有的则绽开了花朵,活像位美丽少女......他们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田野上,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农民伯伯们正赶着收割呢!树林里,落叶纷纷,地上一尺来高的落叶,被风一撩就翩翩起舞,像美丽的黄蝴蝶,像跳动的音符......啊!秋,我爱你!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2篇

1.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2.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2.体会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和伟大祖国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已学习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有机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去发现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与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三峡吗?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方纪先生一起领略三峡金秋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对三峡有哪些了解?

3.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4.出示学习目标:①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我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三峡不同时间的景色变化。

二、走近文本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2.三峡的秋天很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成熟)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3.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么,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

三、引导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最后再朗读一遍课文。

2.画一画:勾画出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变化的词,或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批注。

3.想一想:采用学习伙伴间质疑问难的方法,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批注,然后组内同学一起学习这些段落,思考并交流学习收获,最后在班上交流。组长要做好记录。

四、指导展示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并划出重点词语。

全班讨论后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以及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突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突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突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晚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以及长江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突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宁静而神秘。

5.作者把三峡之秋描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描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了解作者的描法,从中受到启发。

五、辅导检测

师: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句小诗,请大家齐读。(生读)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要抓住某一时段三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景物像老师这样写一写,记在书中的空白处。(生写)

六、感悟运用

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你想更多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吗?我们可以读一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露――明丽

成熟之美 中午:水――热烈

下午:雾――平静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3篇

总分段式,一种常见的构段方式,出现于很多写景状物及议论类等文章。这类段落在三年级所有类型的段落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整篇文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是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绝顶览山――全面统理教学内容

在整个三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通过对教材编写及内容的梳理,我们认识到: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共有10篇(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花钟》《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和下册的《荷花》《珍珠泉》《太阳》)。

这些课文基本都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在三年级所有课文中占15.6%,因而总分段落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实现三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懂这一类段落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整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循序渐进――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开始,整个三年级,陆续出现了十余篇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笔者将这些课文的教学,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呈现阶梯式上升:

第一阶段――认识阶段

教学目标:认识总分段落,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教学目标:能基于课文内容,根据提供的分述内容,给段落加一句合适的总起句;或者根据提供的总起句,写出分述的内容。

第三阶段――仿写阶段

教学目标:能围绕总起句或者一个意思,写一段总分段式的段落。

当然,三个阶段分别包含哪些课文,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不能刻板地划分。

三、无痕润色――合理采用教学策略

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定位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总分段落每个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总分段落,提升阅读能力。

(一)第一阶段――导学相辅,认识总分段落

学生第一次接触总分段落,对于这种段落的构段方式并不了解,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认识总起句,了解该种段落的结构。

如教学三年级第一次出现总分段落的课文《秋天的雨》时,我就采用了导学相辅的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认识总分段落。)

师:老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等会儿告诉我秋天的雨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我觉得秋天的雨很清凉,很温柔。

生2:我觉得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像一把钥匙。

师:是啊,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下面的2-4自然段老师想请3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作者的心目中,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儿的?

(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的?

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瞧,这个自然段也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这就是总起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你发现了吗?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后面两个自然段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1: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这句话来写的。

生2:第四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这句话写的。

师:课文1―4自然段都是围绕每段话的第一句来写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段落。

经过教师的引导,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学生认识了总起句,了解了总分段落的基本结构――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为接下来读懂总分段落打下了基础,抓住总起句就能了解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第二阶段――补写内容,感受总分段落

学分段落不仅是为了读懂一段话,还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因此在学生认识总分段落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总分段落的特点,并能根据提供的内容给该段落加上总起句或者分述内容,为最终的自主写段做铺垫。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时,我就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加上一句总起句,组成一个总分段落。

(朗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鱼的4个分句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抓住鱼的颜色、样子和动态来描写的;接着出示这4种鱼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西沙群岛的海里只有这4种鱼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的,老师查了资料,西沙群岛的海里有400多种鱼呢!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其中的几种。

(出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些鱼有什么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鱼,把它写美了。

(学生选择一种鱼,自主写一句话。)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请4位描写不同鱼的同学上台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学生,将这位学生的句子在投影仪下出示,4位同学交流完后,投影仪下出示完整的4句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把这4句话连起来就能组成一段话了。如果能给这段话加上一句总起句,就更完整了。你能给它加个总起句吗?

生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师:你直接运用了课文中的总起句,聪明!

生2: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得数不清。

生3: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

当然,对于该段的教学,也可以在学生感受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给学生一句总起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句总起句,写一写西沙群岛的海里还会有什么样的鱼――补充分述的内容。这样,根据提供的内容,补充相应的总起句或者分述,学生对总分段落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样的补写,也为接下来的自主写段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依托文本,仿写总分段落

由于总分段落结构关系明确,段落主题也更加鲜明,因此运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述能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三年级总分段落教学的第三阶段,就应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内容,进行仿写。

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2―5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师:香港不仅是一个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同时,它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呢!

(出示香港集装箱繁多、运输繁忙以及维多利亚港口的图片。)

师:请你结合以上图片的内容,以“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为总起句,写一段总分结构的段落。

(生自由写话后进行交流。)

生1: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从国外来的轮船数不胜数,停靠在码头,像是在聚会。码头上的集装箱不计其数,一辆辆货车一刻不停地运输,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像一条长龙。

生2:香港有一个维多利亚港口,水面辽阔,有70多个巨轮泊位,60多个码头,运输和通讯设备齐全。港口停泊着数不胜数的巨轮,岸上还有不计其数的集装箱。因此,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

……

这样依托文本,学习文本的段落结构形式,仿写总分段落,不仅更深入地感受了香港的魅力,还学会了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分段落在三年级的文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忽视这座“桥梁”,应重视这一文章构成单位,还它应有的生命色彩,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4篇

作文中的仿写,犹如学生写毛笔字描红、临摹字帖一般。学生是模仿的天才,他们的许多知识都是从模仿中得来的。现在所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在思想性、语言规范、表达方式上都是很好的习作范文。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明确:阅读和写作是一体的,阅读是为了写作。因此,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能是某一段话的语言修辞,也可能是一个神奇的细节描写,这些都是我们仿写设题的点。

平时,我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以及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还会花很多精力让学生依照这种结构进行有效的仿写一段话的训练。比如三年级上学期的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它名为写秋雨,实际上是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全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前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下面进行分述,分别写了: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动物过冬的消息。课文的结构非常整齐。因此,在教学中我对文章结构采用逐段分析与整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写方法的指导。如: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这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然后让他们思考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第一句话就是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有的学生说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我随即说道:“同学们,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每段的第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提示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而且是这个段落的灵魂和统帅,起到了总领的作用。后面的几句话是对事物的各方面作分别的叙述或描写,这就是总分段落结构。” 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反复诵读进一步感受。探究到这个规律后,我安排学生模仿这种总分段式进行段的仿写, 取得的效果还不错!如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春天的声音多好听呀!春雨打在地上噼啪噼啪;春雨落在屋檐上滴滴答答;春雨落在树叶上沙沙沙,沙沙沙;春雨落在小溪里叮叮咚咚,溪水在唱着同一首歌;春雨落在桃树上,桃花笑红了脸。看,柳树在春雨中荡秋千,小鸟叽叽喳喳地唱歌,青蛙在伴奏……

另一个学生写道: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果园里。你瞧,苹果都露出了红红的小脸颊,它们你挤我碰,好像在说:“秋天来了,快来摘我们吧!”你再看,树上挂着一个个红似火的柿子,它们好像在凉爽的秋风里跳着美丽的拉丁舞。金黄金黄的鸭梨随风舞动,像一个个耀眼的小灯笼……我们的小脚丫一下子就被香味勾住了,一起奔向果园去……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田野里。你看,多可爱的蒲公英啊!他们的花瓣有时张开,有时合拢,草地也变成淡黄色了。我赶忙跑去,轻轻地摘下它,使劲一吹,蒲公英的绒毛带着我的快乐向四面飞散,它们飘哇,飘哇……

又一个学生写道:

猪笼草为什么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呢?瞧,它的外形就跟别人长得不一样。你看,它的茎是从泥土长出来的,有1厘米粗,估计有30厘米长。我们看上去像“叶子”的部分,其实是叶柄。这一片片叶柄呈椭圆形,有点像一条条龙舟。每个叶柄长约20厘米左右,宽大概2~3厘米,有绿色和黄绿色,非常好看!在叶柄的最前端挂着一个个可爱的“小灯笼”,这才是真正的叶子哦!每片叶子都是大名鼎鼎的捕虫器。它长约10厘米,宽约4厘米,犹如一朵朵盛开的喇叭花,又仿佛是一个个猪笼。捕虫器里面分泌出诱人、香甜的蜜汁,是为了吸引贪吃的虫子。

多么生动的观感之作啊!多么优美的文字呀!这样的写作,谁说不是一种无痕的精彩?

通过这样的“悟段写段”策略,使学生明确中心句能使文章段落更加清晰,从而为布局谋篇打下坚实基础。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各有不同,所以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紧密配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写”的训练。我在每课阅读教学任务完成以后都还会适当安排一些“仿写一段话”。如:上完《赵州桥》这一课,我让学生运用第三自然段所学的图文对照的方法,仿写卢沟桥的狮子……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作文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它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古代的科举考试考学生写作文,而现代的语文考试,作文分值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就正式开始写作文,每周都有两节作文课,如果紧靠这两节作文课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是极其有限的。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在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现就“每一节阅读教学都有作文教学的渗透”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在作文中条理清楚

语文课大多是让学生去欣赏一篇篇名篇佳作,小学语文课也是如此。在带领学生去阅读一篇课文时,老师会让学生弄懂课文每一段分别写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安排课文内容的,即要让学生弄懂段意与课文大意。这样的话,课文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给学生强调一下:在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表达清楚、层次分明的话,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文中如何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总结这篇课文主要描写北大荒的秋天的美景。然后,我让学生逐段读课文,弄懂每一段主要描写什么,接着我又提问“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很美?分别从哪几个地方描写北大荒的秋天很美?”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来了:二、三、四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很美,分别从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可以看出来北大荒的秋天很美。最后我让学生观察课文的首、尾自然段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学生也都说出来了:起总结课文的作用。到此,这篇课文的脉络也就清晰了,“总分总”的描写方式让本篇课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在理清脉络的整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学习本篇课文的写作方式。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大家在描写一处景色时也可以模仿这篇课文总分总的写作方式。比如,在以“美丽的校园”为题写一篇写景作文,开头可以简单概括校园的美丽,接着几个自然段可以分别抓住几个地方重点描写,突出校园的美丽,最后可以再总结一下校园真美,使感情得到升华。这样,一篇条理清楚的作文就完成了。

对于小学生学写作文阶段,又有谁不是在一边模仿一边创造呢?

二、挖掘重点词语,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运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会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分析这些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画龙点睛的妙处,明白作者运用的意图。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词汇量,而且学会了如何去运用好词。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为例。

《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蝴蝶谷名字的由来,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首先我指名读,让学生画出表示蝴蝶动作的词,接着换词,把所有表示动作的词都换成“飞”,思考这样换可以否。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蝴蝶要行动就得飞嘛。但是,课文中为何不全用“飞过”,而是用“飞过、穿过、越过、赶到”?学生思考后,说:“都用‘飞’显得单调。”“还有别的原因吗?”我步步紧逼,这个有点难住了学生,静默一阵之后,有学生说:“‘花丛’比较低,所以蝴蝶‘飞过’,而‘树林’比较高,再用‘飞过’,人家以为是从树顶上飞过呢,它是从林中钻来钻去这样飞的,所以用‘穿过’,而小溪有一定的跨度,好比一个障碍物,飞过时就用‘越过’。”紧接着,我说:“看来作者在描写时候很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与完美性。我们写作文时是不是也要这样去做呢?比如,描写张老师现在讲课的情景,只见张老师在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课,她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如果把‘捧’和‘捏’换成‘拿’也讲得通,但是显得表述很单调,缺少了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所以大家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这些细节描写。”

这样的教学片断也渗透了作文教学,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难道还会很差吗?

三、把握重点段落,让学生在作文中绽放精彩

一篇课文有若干个自然段组成,在这篇课文里面总会有写得很精彩的段落,一般老师都会把这些段落进行重点教学。学生的习作也不例外,在一篇作文中只有出现了精彩的段落,重点描写的段落,这篇作文才能赢得读者的好感。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把课文当做孩子们写作的范文,但这就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进行引导。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为例,本课有三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尤其以第三自然段描写最为精彩。本段共六句话,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式,紧紧围绕“美丽”,描写了南沙群岛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中间四句话分别写了天、海之景,水天相连之景,海洋生物之景以及浪花之景。四句话共用了三个比喻句,比喻句的恰当运用让学生读后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再如:“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这些句子是阅读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品读的句子,品词语运用的准确、优美,品比喻句运用的恰当、生动,品作者描写的条理性,品段落结构的紧凑性。这些也都是学生平时作文中应学习的地方,如果学生知道了要对某一、两段重点描写,并采用一定的描写方法的话,就说明学生的作文水平已经上升了一个较高的台阶。

不仅《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有这样的段落,几乎每一课都有这样的段落,希望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能够从这样的段落引导学生去模仿、创作。

四、领会课文主旨,让学生在作文中主题鲜明

不管哪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旨,把握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如何紧扣主题的方法”对学生自己写作文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再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为例。

在学习本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课题,猜一猜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因为本课题目意思很明确,学生也就不难猜出。接着我让学生走进课文,看一看课文每一段是不是紧紧围绕题目描写“庐山的云雾”,这样一来学生会把注意力放在“庐山的云雾”这几个字上,学生看完一遍课文后很肯定地说:“课文的每一段都描写了庐山的云雾。”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让学生阅读了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体会紧扣题目来写的好处。这样的一段教学过程无疑是在让学生认识作文时如何围绕主题,如何让主题鲜明。

五、注重课后练笔,让学生在作文中得心应手

既然每一节阅读教学都有作文教学的渗透,如果在每一篇课文学完之后都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课后小练笔”的话,我想,学生会对本节课所学习的作文方法掌握得更牢固,因为刚刚学完后的这段时间,对所学知识印象最深刻,应趁机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

“熟能生巧”,只有让学生平时多练习,才能在真正写作文时得心应手。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6篇

字的敏锐感觉。”培养学生的语感,应遵循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让学生在

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以《北大荒的秋天

》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语言材料

根据《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首先从标题的重点词语“秋天”

入手,巧妙地切入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导入新课文之后

,我就立即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语言材料,扫清阅读障碍,

了解文章的内容及脉络。学生朗读前,我以问题引导:“北大荒的秋天有哪些特

有的景色?”读完课文后,我再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即描写天空、小

河和原野的段落。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刻领悟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课文,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我通过对重

点段落、词句的研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使学生运用直觉感受,通过

说、读、议等形式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捕捉文字中闪现的语感。

1.吟诵重点句段

吟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学生运

用不同的语调、节奏去朗读、思考、吟诵、品味,自然可以掌握文章内容,也能

较容易体会作者的感情。《北大荒的秋天》重点描写了天空、小河和原野的景色

,因此,我先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并找出具体体现这句话

的句子,即描写大豆、高粱和榛树的句子,体会前后的关系。

2.推敲关键词语

要深刻领悟文章内容,必须从字面上去探究。首先,要引导学生超越词典去理解

词意。比如《北大荒的秋天》中,“热闹非凡”是个关键词语。如果只让学生去

死记“形容人或事物很多,非常热闹”这一词典中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我着

重从两方面去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一是在语言环境中完整地感受其意蕴,让学生

找出书上描写“热闹非凡”这个场景的句子,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理解了

词语的真正意义;二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把词典的意义引申成

自己的体验,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就会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其次,必须采用比

较、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明辨字词的准确性。如“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

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学习这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好朋友”,从

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进而推敲关键词语,可以

在字词的情味中得到真实的经验,丰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了解。

三、熟读课文,大量积累语言材料

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积累语言的方法之一是加强朗读、熟读成

诵。朗读是一种有声音的阅读活动。朗读过程是眼、口、耳、脑并用的过程,其

中既有视听器官、言语运动器官和大脑的协同活动,又有思维、想象、情感和言

语的协同活动。可见朗读对学生语言学习、器官刺激是全面而深入的,这无疑有

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引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教师应

该根据教学的实际合理选择。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

学生朗读的: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基本掌握文章内容;然后范读全文,并让学生

参考范读情况练读全文;接着指名读课文,并进行评价分析;最后我对课文的重

点段落引读。这样从整体到部分,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记

忆力,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规范学

生的书面语言。因此,对于教材中的一些优美文章或段落,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

熟读成诵。《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通过对天空、小河和原野的描绘,勾勒出

了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秋景图。我引导学生一边背,一边在头脑里“过电

影”,这样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

四、读好课文,延伸课外

新《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独立为一个板块,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感训练的环境。我们可以举办丰

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会;也可以创

设小记者站,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访、调查,写一些访问记、消息之

类在校园广播站播出;还可以自办手抄报或自出专辑,把自己平时所写的一些习

作收集起来互相交流……总之,我们可以在课外通过多种形式去训练学生的语文

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得到语感培养。

我在教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后,布置了一道综合训练的课外作业:让学生

先写一篇《“北大荒的秋天”导游解说词》,然后分组模拟旅游情境,看谁介绍

得生动、具体,看谁了解得全面、详细,评选优秀“导游”。这一作业充分调动

了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语感与另一个人的语感绝不会相同,

具体表现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在传统分析式的教学中,教师

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理解,更谈不上有自己

的观点了。语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个性。它在培养学生语言个性的同时,

发展了学生的字、词、句、篇知识能力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这正是创新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感悟 表达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是阅读与写作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面对现行教材,选编入现行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又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是写作的“活源泉”。那么,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好这一“活源泉”,引领学生通过潜心会文,感悟文中语言的精妙之处,再在表达中实现迁移运用,以此做到让“感悟”促“表达”,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鉴、吸收语言特色之处

如《秋天的雨》一文,是一篇很抒情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可爱。在教学时,应引领孩子们好好揣摩、领悟。“①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②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③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④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⑤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教师引领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毋庸置疑,学生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可是面对如此精妙的语言,仅仅能感受秋天的美还不够,只有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精彩,才能为我们所用。在教学中,我再追问:为什么会写得那么美呢,让我们再来感受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句子在表达上的奥妙:像①、②两句都是描写树的,写法也相同,原来描写同一方面的事物,就可以用相同的句式来表达;再如这5句话都是表达“秋天的雨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这个意思,在说法上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什么颜色是给谁的,谁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以及句子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如此这样在让学生习得课文语言精妙之处的同时也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积累,想象的大门也随即被打开。课后,他们也学着表达: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笑啊笑啊,迎来了丰收的秋天;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着晶莹的露珠,像水晶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二、感悟、领会段落精妙之处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精妙的段落,值得我们细细吟咏。教师只有在准确、深入地吃透文本后,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才有可能得到落实。

1.模仿典型结构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段落结构,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段落结构形式。总起分述段写法的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这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写的门道,继而要求学生结合写来加深认识。

如《荷花》第二自然段这样描写荷花:“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初读这一段,只注意到了三个“有的”,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姿态的多。再细细读读,发现作者在描写荷花的时候,是由荷叶的形状写到荷花的颜色和姿态,整段是由整体写到局部。继续读,发现在写荷花的各种姿态时,作者还费了一番苦心:“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所选取的这三种形态各具,写出了荷花长势的不同特点,很有代表性,很能展现荷花的美。这段课文,在构段和选材上都值得学生好好鉴赏、学习迁移。

所以在学完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花,他们就会努力模仿:“瞧!公园里开满了,俨然就是的世界。的颜色可多呢!火红的,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粉红色的,仿佛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金色的,好似高高挂在天空的太阳……五颜六色,可美了!更让我见所未见的是的姿态,各式各样的。有的垂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有的完全绽放,似乎想要伴随着风舞蹈一番;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不停地左右摇摆,好像迫不及待地想要绽放……那千姿百态的真是多得说也说不尽。”……

2.学习观察方法

小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无顺序观察多,按顺序观察少。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并通过语言实践去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课文《翠鸟》描写翠鸟的外形有这么一段话:“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教学时,我引领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写了翠鸟外形的什么特点?学生读后,大概都能知道:主要写了翠鸟的羽毛颜色鲜艳,体态小巧玲珑,眼睛透亮灵活,嘴巴又尖又长。当然通过几个表示颜色的词: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也能理解“鲜艳”的意思。但仅仅理解到这儿还不够,我接着问:“课文又是从哪几个部位写了翠鸟颜色的鲜艳?”没等我问完,学生纷纷举手:“头、背、腹部。”我再追问:“是的,从头写到背再到腹部,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上到下。”学到这儿,我让学生模仿写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他们都跃跃欲试:大象穿着一身银灰色的西装,一双大耳朵像两把扇子,又圆又大的眼睛下面长着像滑滑梯一样的长鼻子,它的腿又粗又大,好似柱子,走起路来连地都被震动了。

3.学习连续动作的写法

学生由于观察得不仔细,描写动作往往不具体或顺序颠倒。又由于受方言影响,不能准确运用动词。教师在有关课文的讲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推敲词语用法,以便学生正确使用。

如《科利亚的木匣》中描写科利亚埋木匣有这么一段话:“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教学时,我让学生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再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然后问学生:这几个动词能调换用吗?从而总结出写连续动作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不能随便乱调换。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洗碗的过程,他们马上展开联想:开始洗碗了,我先把锅子放在池子里,放上半锅水,再倒些洗洁精;然后,卷起袖子,拿起抹布,浸湿,用抹布把碗的每个部分都擦个遍;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呵!碗马上就像焕发了青春,变得又光又亮,像新的一样。

三、比较、揣摩写法不同之处

比如写景状物的文章,为了更好地抓住不同地方、不同景物的特点,作者可以按总述与分述,或按时间先后,或按不同内容的类别等不同顺序进行描写。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两篇文章:《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写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去感悟,去想象,感受西沙群岛和小兴安岭的富饶与美丽。然后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领悟写法:《富饶的西沙群岛》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几个地方让学生感受它的富饶和美丽;《美丽的小兴安岭》根据四季的景色特点,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在此基础上,在本组的习作中不妨让学生迁移:比如他要写家乡的桔子园,可以按什么顺序来写呢?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按照一年四季桔园的变化来写;如果他要介绍旅游过的一个景点,该怎么介绍――可以抓住一两个印象最深的景物来介绍……我想:这样有感悟,有方法,孩子们觉得看得见摸得着,仿写起来也比较容易,可谓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

当然写作的顺序很多,作文时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掌握材料的情况选用,做到恰到好处。

其实,只要细细研读每一篇课文,都不难发现该篇文章在布局谋篇、连句成段乃至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我们可以把它定位于体现教学“工具性”的抓手。在课堂上,我们要抓住这些文本最有价值的地方上出语文味,同时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课例,教给孩子用活词语、写好句子,注意结构、写好段落的方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习作,其实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不高深莫测,让感悟促表达,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征求意见稿)[M].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5.P3.

[3]郭黎明.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2007.(9).P22.

[4]李振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P15.

[5]刘德莉.仿写,为三年级习作点亮一盏灯[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04).P19.

[6]赖仙萍.小学语文第五册课堂仿写练笔设计例谈[J].作文教学研究.2009.(04).28.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教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23-01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产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好词句及动画场景、表格)。

教学过程:

展示激趣、导入课文。

1、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图片、实物、诗歌等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

2、提出要求:听话时认真,说话时句子说通顺,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指一二名同学上台介绍后揭题、板题。

品读课文、扎实练能。

朗读展示: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课文中的生字、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3、老师与小伙伴一起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过关。

4、推荐平时读得最好的同学读。

5、让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读。

6、请愿意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7、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默读感受: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描写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雨的。

研读好词佳句、文中寻美。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读,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2、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那句话?为什么?怎样读好你喜欢的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并练读。

3、细细的品读理解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联系黄色的银杏、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理解“五彩缤纷”)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秋天的凉爽。”(播放动画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与语言美)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理解)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出示如下表格,生边读边填:

植物名称 颜色 水果名称 气味

2、根据以上表格,归纳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秋天雨的?

拓宽发展、积累运用。

1、把自己看得到秋景用一至两段话写下来,课后交流展示。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反复诵读、享受美景。

1、配乐朗读背诵。

2、小结语: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带来了冬天快来了的信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欢乐,让我们尽情赞美秋雨吧!

板书设计:

11、秋天的雨

颜色 五彩缤纷气味

气味 瓜果飘香 }丰收、喜悦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9篇

1.默读课文,在读文中感知作者对三峡景物的选取意念。

2.学习景物特征的描写。

3.进行随笔化习作。

教学重难点:

景物特征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三峡的视频,边放教师边导入。

师:同学们从视频中看到了长江在流经四川盆地冲破崇山峻岭,形成了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这里山川秀奇壮美,有多少作家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同学们还记得哪些描写三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

2.教师有准备地引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没写水,但会让人想到三峡的壮美。引读“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的三峡两岸青山相连,艰难险阻。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现代作家方纪的散文《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从文题的字词里,你想想作者会写什么?能说出你根据什么判断更好。

师:作者写了三峡的秋色。(在板书中的“秋”上点重点号)

二、读读议议

师: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全文可以分为几个段落。然后用简炼的词语或短句注明作者在每个段落写了三峡秋色的什么?并写到导学案上。

三峡之秋1. 2. 3.

师:同学们可以对比一下,课文中写了树景、江水景、月夜的景。为什么作者不写山景,不写江上的船景呢?

师:作者选取了三峡的树、水、月的景物是他亲眼看到的,心中想到的是对秋天景色的描述,所以文中没写山,没写船,没写人等。

师:通过上述的读文与思考,我们要写某一处的秋景,首先要做什么呢?

师:是啊,我们要写出某一处的景色特点,首先就要像本文那样,选取那个地方的景物的某个特点作为题材,这就是习作在观察基础之上的选材。

三、读中感悟

师:选了树、水、月的秋景,下边我们再通过朗读课文去找一找写了秋天的树、水、月的哪些特点?都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落。(在读中纠正读音,读的声调,同时要求读通顺、流利。)

师:请大家边听边划出写树的词语。快速思考,作者抓住体现三峡秋色的哪一种树,写出了树的哪些特点?

生:读文、画语句、说感受。

师:相机导读,使学生领悟其外显写法与内在情感。

教师板书:

橘柚树 叶子 坚硬 挺直 绿得发黑色 绿叶 金实果 由青变黄

师:秋天的树,变化的特征是叶的颜色,果实的颜色。

师:你回想一下看到过的我们黑河的秋天景象,树有什么变化和特点?你愿意说出来、写出来吗?

师:下面我们看一幅黑河秋天的景象,边看边想,怎么能用我们今天学过的词语、句段和你想到的语句描述出来。

(视频出现黑河白桦树的景观)

师:谁能说一说你眼中的秋天景观?

生答,教师相机引导。

师:习作的基础是生活和观察,景观更不是一物独尊。请同学们再一次走进文本,画一画作者笔下对秋天长江水的描述——三峡中秋月。注意,哪些词语会让你的感触油然而生。先独立读文、写感受,再同桌或小组交流。学生按要求进行学习活动。

师:指名汇报所画语句,说感受,带着感受读文,板书:

山是墨一般的黑

月光泻到江面

像瀑布 像素锦

师:大家想一想,作者写三峡的中秋月用了什么词,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师:为什么三峡的月光照到江面上是“泻”,如果换成“洒”字恰当吗?月光“像”什么手法?

师:看来,要写好景色就要用好“动词”,会打比方,读后才会萌生一种美感。

师:我们再看一幅黑河的秋景图。(视频展现秋天大地景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态。

师:我们今天重点学习了写秋天景色如何选取景物,感受着、经历着用什么词语、手法能写出景色的“秋”味。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也来尝试写写你眼中、心中的秋天景象,将讲述整理成文,也可以写一写如何写秋景的体会。

四、随笔习作

1.视频定格两幅秋景,教师引导大家注意板书的词语,学生随笔习作。

教师巡回指导,做好展示习作的选择。

2.学生展读习作,教师在读后作点评。

3.从阅读中学习写作,再在评改随笔课上改好习作。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秋树 橘柚树 叶子 坚硬 挺直

绿得发黑色 绿叶金实果 由青变黄

秋江 秋月 中秋月 月光 泻 瀑布 像素锦

点评:

《三峡之秋》是爱辉区小语工作室阅读情境随笔教改实验的同课异构的一节课。情境随笔,课以游戏、活动为情境,学表达、促习作。如何使日常的语文课阅读教学情境化,一方面实现教学内容情境创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和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注重随笔情境,使读的本位转向写的本位,培育阅读素养,这是我们小语工作室的一项教学改革实验。

描写秋天的段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 段落 仿写 理解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11-02

1 段落整体的阅读理解和思考仿写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综合性的写作来进行有效的展示,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通过随机点取课文段落的方式来进行有效仿写,展示重点段落的重点和关键。

1.1通过阅读,了解大意,背景环境的整体仿写

让学生进行课文整体性的阅读,然后选择其中的1-2段进行有效仿写。例如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文字,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虽然课文相对较长,但老师提出“环境描写”四个字,这样学生就有所重点的进行学习了。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物。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那儿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如果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选取了上述的段落进行仿写,旨在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通过感受整体环境的渲染效果去进行仿写。仿写的要点是“环境――人物――两者的衬托――抒情”,按照这个思路,从而考察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文段的仿写水平。

这样的理解和写作,首先就是验证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的深入性,然后又通过阅读理解,综合性地融入了对学生习作的考察水平。

1.2关键词的提取和造句式的仿写――对于春雨姑娘的描写

春雨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让它们――

一封写给――,――――――。

一封写给――,――――――。

再写一封给――,别忘了――――。

上述段落中的关键字,意在以“一封写给”为开头的句子,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但这是以阅读为前提的,从阅读中找出关键词,这本身就是一种提取的能力,通过这种提取的方式,学生能发现要学习的言语关键点,而发现关键点就属于一种信息搜索的能力。

2 修辞的自我思考和运用仿写

文段的思考和自我运用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探索文段中可以运用到的知识点,比如关联词,再比如修辞手法等,一开始可以按照文段中的语言风格进行有效仿写,同时也可以通过文段的创新形式进行有效的仿写,这个仿写的前提也是一种自我阅读的思考和理解。

2.1文段修辞的仿写和运用

教师暂且把写法指导放到最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仿写,去体会这种修辞的魅力所在。例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中,“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一片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的手法,同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语段中的写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对于环境的描写和渲染。

2.2文段多角度的仿写与学习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往往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比较集中的习作知识点,进行仿写,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考内涵,也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内在美。引导学生进行文段的有效仿写,除了能够运用一些基础习作知识外,更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感悟去体验表达。

《秋天的雨》片段:“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的睡大觉――”

这个片段通过“触觉、颜色、温度、声音、动物”等方式来描写秋天的景色,并且运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的景色融入到生动的描写中。对以上段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里面的言语知识点学习品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捕捉发现,提取习作知识点,并且对应该用的关键点,进行有效地融合与提升。

例如可让学生写一写冬天的雪:冬天的雪,它――,冬天雪的颜色,冬天雪的温度,冬天雪的声音,冬天雪的景象,它像――它像――,这不仅是通过想象生动描绘一种景物的过程,也是一种抒感体验的过程。

3 不同体裁仿写段落的要点

要提升作文水平,基本就是从几种简单的体裁入手,对高段学生而言,最常接触的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要想写出东西,必须有相关的体裁和素材积累,这就是一个与写作体裁相关的材料积累过程,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当今学生不善于积累材料,特别是不善于阅读,这就成了作文水平提升的拦路虎。

材料积累与不同体裁对应的思维导图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要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相关的课外文章阅读,这种阅读首先要让兴趣来引导,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去进行自主的阅读。从阅读当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提升能力,提升学生情谊素养,获得不同的写作素材。生活中,阅读用于接收信息,做出行为;工作中,阅读融入日常事务,开展交流;日常应用,阅读渗透于点点滴滴,联接动作行为的展开,阅读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要学会发现文本体例的相似之处,进行内容的有意识拉近和模块化整合,从中具体细分出同一体例研究的切入点,将其融入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而各种不同体例的切入点角度各异,只要具有可比性,同时带有文本研究价值,我们就可以拿来进行模块化整合与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

综上所述,利用整体阅读和仿写的方式,我们可以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能够提升对于文章的整体思考,其中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文段关键点的仿写,像环境、背景、景物渲染等等,都可以融入我们的思考中,利用其中的关键词语,利用比较优美的句子,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贯穿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作为一种课堂常用的手段进行。

此外,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到自我的思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自己思考与感悟分析,避免教师过多的干预,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思考的过程,最后的写作是基础知识、能力出发和情感抒发的综合体现。习作指导要避免知识点的单一讲解,避免知识点的孤立呈现,而应加强联系。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扫清自己的障碍,在自读课文中加深了理解。融入段落仿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课文中,加入个人思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明新.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J].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03.

[2]内蒙古大学.小学课堂教师教学设计使用手册[Z].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3]张磊.新课程成功教师管理实用手册[Z].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关于青春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夏天的景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