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

时间:2023-12-06 11:44:18

逻辑推理分析法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1篇

一、应用综合法解决高中生物计算问题

高中生物会涉及一些计算问题,需要学生采用数学逻辑推理方法解答。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计算方法,并在解决生物问题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生物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指导,并采用必要辅导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不仅是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采用数学方法予以验证,同时运用推理思维方式对生物学科中抽象的知识予以领悟。不同生物题型采用的解题方案有所不同,要提高生物计算题解题效率,就要懂得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采用综合法,对计算题已知条件进行审读,并将相关生物定理、生物规律等充分利用起来,将生物体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或者图形。之后对生物计算题进行详细分析,将生物题中隐含的条件明确,捋顺解题思路,将生物解题方案制订出来。解题之前要审题,这是必经阶段,可以把握住正确解题方向,提高生物题解题速度。

例题:细胞中的DNA分子标记为P,这个细胞进行了5次有丝分裂,计算出含有标记链数占有总数的比例,含有标记链的DNA分子数占有总数的比例。

对该题可采用综合法解题。这道生物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是DNA复制和有丝分裂,属于综合性生物题。由于生物题中含有P,就使得生物题的解题更为复杂。采用综合法解题,可以采用三个步骤。其一,其中需要生物知识为DNA复制、有丝分裂。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引导的时候,要围绕DNA复制特点进行。其二,将DNA分子的复制模式图画出来,将被标记的链在图中标示出来,使生物题中的文字语言转变为图形语言表达。其三,按照生物题数学计算规律进行计算。染色体复制了4次,后代的DNA分子即为:2=2=32(个)。标记链中含有P,含有两条链。当两条链经过复制之后就会解旋,就会进入DNA分子中。细胞染色体经过5次有丝分裂之后,所含有的标记链数占有1/32,含有标记链的DNA分子占有1/16。

生物教学中,教师仅按照例题给出条件进行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综合法,就是生物教师将高中生物题计算解题方法向学生传授,并在学生计算生物题的时候予以适当指导。学生掌握了这些计算方法,才能对每一个计算步骤都理解,并在解决生物计算题的时候获得准确的答案。

二、应用演绎法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从原理角度出发将特殊条件下的结论推出来。在演绎推理中,只要推理的前提和推理方法准确,就会得出准确结论。生物题计算中,演绎法是较为常用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学好生物原理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生物学规律。只有具备扎实的生物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在解题中方向正确,并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一个基因是由n个碱基所构成的,控制合成蛋白质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a,那么,蛋白质的最大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

A.a/3-18(n/3-1)

B.a/6

C.na/6-18(n/6-1)

D.na-18(n-1)

这道生物题采用演绎法,对学生综合运算能力进行考察。生物教师采用引导方式,针对例题中的相关生物知识进行解答,诸如基因控制蛋白质成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的生物知识为遗传信息在合成过程中的流动情况,从有关生物规律出发,将DNA进行转录,其中mRNA、mRNA经过转录之后,形成蛋白质具备的特点,将基因的碱基及组成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目推导出来,推导的结果为6:1。

根据本题所给出的情况,参考与氨基酸脱水缩合相关的数学公式,就可以将最大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出来。

公式为:氨基酸数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D脱水的数目×水的相对分子质量=n・a/6D18(n/6D1)

从而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即为D。

在对生物计算题进行讲解的时候,生物教师可以采用“演绎法”,即计算生物题的时候,采用推理方法,保证解题大方向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确保小前提正确;之后基于数学“集合”,要求“小前提”属于“大前提”;最后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

三、应用分析对生物计算题中隐含的条件进行理解

生物题中常见的关键用语有表现为极值条件的用语,隐含某些物理量可取特殊值,挖掘隐含条件,使解题灵感顿生。

生物计算题中除了显性条件之外,还含有隐性条件需要学生理解才能正确解题。采用分析法,就是学生对隐含条件充分理解,保证生物题计算能采用正确的方法。分析法就是所谓的“执果索因法”,也被称为“逆推证法”,就是从结论出发逆推到条件,最终将内容判定为成立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已知的条件、公理、定理等。在解决生物计算题的时候,就要结合相关定律解题,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寻求与已知条件相吻合之处,随之从已知结论具备的结构特点出发对给出的条件进行转化,从而使用分析法解决生物问题。

例题:小麦分为高秆(T)和矮秆(t),两者均为显性,无芒(B)与有芒(b)也为显性。两种小麦经过杂交之后,就会出现四种小麦的表现型,即高秆无芒、矮秆无芒、高秆有芒、矮秆有芒,比例为3:3:1:1,那么,小麦的亲本基因型( )。

A.TTBB×ttBb;B.TTBb×ttBB;C.Ttbb×ttBB;D.TtBb×ttBb

采用分析法进行求解,将两对相对性状的小麦独立分配即可。要对相对性状进行综合性分析。后代高秆和后代矮秆的比例为1:1。采用分析法对两种小麦的性状进行分析,亲本中可以控制的基因为Tt、tt,采用同样方法,后代无芒与后代有芒的比例为3:1,所以亲本中可以控制的基因为Bb和Bb。所以这道生物题的答案为D。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2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diagnosis of communication instruments in TT&C-ship and the needs of diagnosis, we made fault tree analysis and expert system technology were combined ,based on this,we designed the complete system model, designed knowledge model, designed fault diagnosis flow of the common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The system should made operator lookup and solve instruments fault quickly and true.

关键词: 通信装备;故障诊断;故障树;专家系统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instrument;Fault Diagnosis;Fault Tree;Expert System

中图分类号:V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190-03

0 引言

目前测量船在用的通信装备技术含量高、工作原理复杂、专业性强、种类繁多,测量船出海期间通信的实时性对通信保障工作提出极高的要求,同时长时间的海上船摇对通信装备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为科技人员对通信装备维护保养设置了很高的标准,同时要求一旦装备发生任何故障,科技人员要能够快速定位解除故障,对岗位人员的故障排查、定位能力要求很高。而当前航天测量船对通信装备的故障诊断排查主要依靠科技人员的经验积累来完成,效率不高。因此,设计一套测量船通信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用来有效辅助科技人员快速、准确进行装备故障诊断,便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设计思想

故障树分析法[1]是一种将系统故障形成原因按树枝状逐级细化的图形演绎方法。它通过对可能造成系统故障的各种因素(包括硬件、软件、环境、人为因素等)进行分析,画出逻辑框图(故障树);再对系统中发生的故障事件,由总体至部分按树枝状逐级细化分析。常见的故障树诊断主要有逻辑推理诊断法和最小割集诊断法[2]。

专家系统[3]是一种智能计算机程序,它是运用知识和推理来解决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的专家系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特点不同,其系统结构也不尽相同。目前比较流行的专家系统的一般结构包括人机接口、推理机、解释器、知识库管理模块、综合数据库、知识库。

针对航天测量船装备故障诊断的特点及诊断需求,根据优势互补原则,从产生与作用、知识获取、知识转换、诊断功能的扩展等方面归纳分析出故障树分析法与专家系统的结合点,作为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思想。

1.1 从专家系统与故障树的产生和作用来看,两者是有一定联系的 故障树是图形化的用于系统可靠性分析和故障诊断的模型;而专家系统是当系统失效时综合利用各种诊断信息,依据知识库中的知识,通过推理确定系统的故障原因,并给出排除故障的方法和建议。

1.2 从专家系统知识获取的角度来看,故障树分析法也是一种基于诊断模型的知识获取方法,该方法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对动态系统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

1.3 从故障树知识与专家系统知识转换的角度来看,故障树具有标准化的知识结构。故障树的顶事件对应于专家系统要分析解决的任务,其底事件对应于专家系统的推理结果;而故障树由顶到底的层次和逻辑关系对应于专家系统的整个推理过程。

1.4 从故障树分析方法对专家系统故障诊断功能的扩展角度来看,逻辑推理诊断法用故障树中各底事件、中间事件、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对故障树转化生成的规则进行排序,提高了系统搜索匹配规则的效率;在最小割集诊断法中,引入最小割集重要度和底事件概率重要度,提高了故障诊断命中率,减少了测试工作量。故本系统设计中采用逻辑推理诊断法和最小割集诊断法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2 总体模型设计

航天测量船通信装备故障诊断系统主要包括六个功能模块,分别为:系统管理模块、知识库管理模块、故障诊断模块、诊断维修记录模块、辅助工具模块、帮助模块等六个模块。其中每个模块可以分别通过包含各自的子模块来具体实现。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2.1 系统管理模块 主要实现数据库连接配置、用户登录、用户管理、修改密码等功能。

2.2 知识库管理模块 主要实现对知识的获取、管理和维护,以使知识库不断完善。

①知识获取子模块:可通过向导和设计视图两种方式获取知识。向导方式适用于初次创建某装备知识库;设计视图方式适合于对已初步形成的某装备的知识库实现有针对性的局部知识获取。②知识管理子模块:实现将知识以数据库表的形态呈现给用户,以便用户对各种表中存储的知识直接进行添加、删除、编辑、查询等操作。③知识检索子模块:将知识按照不同的装备、不同的归属结点以及不同的知识类别进行列表索引。④知识备份子模块:主要实现对数据库中全部知识的复制备份。

2.3 故障诊断模块 主要实现对选定装备的故障诊断工作,提供逻辑推理和最小割集两种诊断方法。

①故障识别子模块:主要通过与用户交互相关的诊断信息来实现故障类型的判断。②逻辑推理诊断子模块:主要实现利用逻辑推理诊断方法进行故障诊断。③最小割集诊断子模块:主要实现利用最小割集诊断方法进行故障诊断。④诊断维修记录参考子模块:将调用逻辑推理诊断子模块或最小割集诊断子模块进行故障诊断的故障类型相关诊断维修记录提供给用户参考,帮助用户进行故障维修。⑤排故措施参考子模块:对调用逻辑推理诊断子模块的诊断最终结论或最小割集诊断子模块中的每一步诊断提示给出相关的排故措施,帮助用户进行故障维修。⑥诊断维修记录存档子模块:当用户对故障诊断的结论进行维修验证后,需提交此次故障维修相关信息,如维修结论、维修结论描述、维修解决方案、维修人员、维修时间、维修地点、装备编号、生产厂家、服役时间等要素。

2.4 诊断维修记录模块 主要实现对诊断维修记录的查询、增加、删除、编辑等管理维护以及对系统存档的诊断维修记录进行定量分析。

2.5 辅助工具模块 主要提供一些系统的辅助工具功能,如Visio绘图工具、打印、记事本、计算器等。

2.6 帮助模块 主要包括关于系统的简单信息和使用帮助。

3 诊断知识库E-R模型设计

诊断知识库中拥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是本系统性能和问题求解能力的关键因素[4],根据面向对象的不同可将故障诊断知识库大致分为七个数据表:结点表、故障类型表、故障树节点事件表、故障识别规则表,故障规则表、测试条目表、排故措施表。图2为通信装备故障诊断知识库的E-R图(下划线的数字表示是其所属实体的主键)。

图中数字标示的含义具体如下:

1:结点名称;2:结点编号;3:结点层次;4:结点所属仪器装备编号;5:父结点编号;6:子结点编号组合;7:结点原理(文字说明);8:结点原理图编号;9:维修知识属性;10:维修知识内容;

11:故障类型名称;12:故障类型编号;13:故障类型所属结点编号;14:故障树结构图编号;15:故障原理图编号;16:故障原理(文字说明);17:下级链结故障(树)类型编号组合;18:故障识别规则编号;

19:故障树节点事件编号;20:节点事件;21:节点事件层次;22:事件性质;23:父节点事件编号;24:子节点事件编号组合;25:本节点事件与子节点事件的关系;26:节点事件隶属故障类型编号;

27:故障识别规则编号;28:故障类型权值;29:故障征兆编号组合;30:故障征兆对应的域值编号组合;31:故障征兆对应的条件权值组合;32:用户确认的故障征兆对应的可信度组合;33:前件关系;34:追加关系;35:追加前件的规则编号;36:结论编号;37:规则强度;38:规则阈值;39:结论域值;

40:故障规则编号;41:规则隶属的故障类型编号;42:规则前件编号组合;43:规则前件关系;44:追加关系(前件);45:追加前件的规则编号;46:规则结论编号组合;47:规则结论关系;48:追加关系(结论);49:追加结论的规则编号;50:结束标志组合;51:规则属性组合;

52:测试条目编号;53:测试条目隶属的仪器装备编号;54:测试条目内容;55:测试条件;56:测试工具;57:测试位置;58:测试位置图编号;59:测试方法与步骤;60:标准测试值;61:实际测试值;

62:排故措施编号;63:排故措施针对的诊断最终结论编号;64:排故知识(文字说明);65:排故图编号。

4 故障诊断流程

本文中对诊断流程设计考虑了系统使用的逻辑推理诊断法和最小割集诊断法。图3为故障诊断流程图。

用户可通过两种方式进入故障诊断流程:

①第一种方式:用户直接选择装备名称、型号、故障类型。系统将该故障类型直接调入“故障识别冲突集”中,转入第④步;

②第二种方式:用户根据自己的相关经验,选择故障可能发生的最小范围的结点,也可以同时选择提交故障征兆以及故障征兆发生的环境、条件等域值;

③若用户在第②步中同时提交了结点和故障征兆两类信息,则系统根据用户提供的诊断信息,按照搜索和故障识别规则的匹配策略把相匹配的故障识别规则结论放入“故障识别冲突集”中。若“故障识别冲突集”为空,则返回至第②步。若不为空,则转入第④步;

④系统按照故障类型权值大小,依次在“故障识别对话”中向用户询问“故障识别冲突集”中的故障识别规则前件的可信度;

⑤系统按照故障规则的匹配策略,判断出该故障类型识别是否成功。若故障类型识别不成功,需要修改已提交的某规则前件可信度。若成功则调用故障类型的诊断线程;

⑥用户可选择采用逻辑推理诊断法和最小割集诊断法。若用户选择逻辑推理诊断法,转入第⑦步;若用户选择最小割集诊断法,转入第⑨步;

⑦系统定位到某故障类型,提供与之相关的诊断维修参考。系统按照故障规则的搜索、匹配策略,实现基于故障规则的逻辑推理诊断。若启用的是一条测试规则,则在“故障诊断对话”中依次询问该测试条目,并给出该测试条目的测试工作参考。若此次逻辑推理诊断成功,系统给出最终诊断结论的排故措施参考以及诊断路径解释;若系统得出的最终诊断结论是另一故障类型,则系统自动转入第⑥步。若用户维修验证成功,则按要求将此次诊断维修记录存档后,结束诊断;若用户维修验证不成功,可参阅以往该故障类型的诊断维修记录,帮助用户调整维修方案,也可以转入第⑧步或选择最小割集诊断法进行该故障类型诊断;

⑧系统按冲突求解策略自动调用“故障识别冲突集”中其它故障类型的诊断线程,转入第⑥步或根据用户需要返回至第①步或第②步;

⑨系统为每一步诊断提示,给出相应的排故措施参考、诊断维修记录参考以及提供用户查看该故障树的各最小割集重要度、最小割集中的各底事件的概率重要度等统计数据。若用户在某一步的诊断提示下的维修验证成功,则将此次诊断维修记录按要求存档后,结束诊断;若用户维修验证均不成功,可转入第⑧步或选择逻辑推理诊断法进行该故障类型诊断。

5 结束语

目前,航天测量船对通信装备的故障诊断排查主要依靠科技人员长期累积的经验来完成,具有效率不高的特点。结合了故障树分析法与专家系统的通信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辅助科技人员快速、准确地进行故障分析、定位,大幅提高排除故障的效率,而且可以协助科技人员找出装备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刘迅.基于故障树与BAM神经网络的只能故障诊断方法[C].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101-3105.

[2]郑丽敏.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131-154.

[3]宋志丹,王玉森.基于故障树最小割集的故障诊断方法[J].测控技术,2004:86-91.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 重要意义

一、思维能力对初中数学的意义

1.由学科特点来看。

数学教学除了注重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外,还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初中数学课标考查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全面突出重点,这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有正面作用。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学习能力养成了,学习其他学科自然驾轻就熟。

2.由教育目的来看。

养成思维能力直接的目的就是学习数学技能、提高数学成绩,但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是一个快乐而艰辛的体验过程。数学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一门科目,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可逐步形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都有利于学生理性地看待问题。

3.由学生发展来看。

思维能力的养成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不轻易放弃的精神,这就是教学的重大意义所在。教师因材施教,以关心、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每个学生,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以身作则,增进师生友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强大。

二、培养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

学生遇到难题,首先要动脑想一想,这就是思维。思维能力主要是靠后天不断练习、勤加思考多问为什么得来的。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有利于学生进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再将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的实践活动。

在初中数学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去积极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眼球。设置悬念是学习心理的强刺激,可将传统的“复习和提问”转为“问题和思考”的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电脑、投影等教学多媒体工具能使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将抽象化为具体,从“灌输”变成“接受”的过程。

2.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遇到难题首先不要求助他人而是运用课堂知识来动脑动手思考,这个过程是对思维的整合、处理、验证,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教学特点布置逻辑分层的课后练习。所有的数学家都是辛辛苦苦、呕心沥血才获得成功,要坚持练习,避免重复错误,完成培养思维能力的探究性阶段活动,建立数学思维能力和坚毅性、自制性,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无穷的快乐。

3.全面性和灵活性。

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要给出典型的例题,注意比较给出准确的课堂评价,练习中改变习题的思维梯度,而不是单一的机械重复,引导学生自己找题做、自己找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类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条理性和规范性。

条理性和规范性是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板书并提醒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例如在草稿纸上计算时应该整洁有条理,方便检查。数学固有的思维能力有逻辑顺序和分类思想。

三、初中数学培养思维能力的原则

1.注重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三段论推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推理,最能体现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初中几何应用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推理,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应作为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切入点。

教学中,要坚持做到结合综合法和分析法,即由因导果和由果导因。例如证明两个角相等,综合法思路:已知条件三角形相似或两直线平行对应角或同位角相等。分析法思路:对应角或同位角相等三角形相似或两直线平行已知条件。分析法的特点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一步步地寻求其成立的条件,直至寻求到已知条件上。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条件开始推演,一步步地推到结果,最后推出要证明的结果。证几何题时,在思索上分析法优于综合法,在表达上分析法不如综合法。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在解决问题中,最好合并使用。对于一个新问题,我们一般先用分析法寻求解决,然后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几何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综合法与分析法合并使用的方法去寻求证明的途径,可称之为综合分析法。即先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再从要证明的结论开始寻求,看它的成立需具备哪些条件;最后看它们的差距在哪里,从而找出正确的证题途径。

2.注重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育教学手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空间信息分为动、静两类,要对信息快速搜索和分类,抓住中心概念,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师可通过运用多媒体工具来展示立体图形的内部结构,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感知。也可借助实物模型,如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将牙膏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可乐罐(圆柱体)、甜筒(圆锥体)和乒乓球(球)逐一展示,请学生想象一下。

3.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主要体现为逆向思维的灵活性。正向思维形成了思维定势,当正面限制条件多,那么教学问题变得极为复杂,可运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优化解题过程。具体方法为逆向思考和改变角度:逆向思考即从结论推回到原因,正难则反,将条件当结论用,将结论作为条件;改变角度即变更主次,变客为主,常能取得意外的收获。

四、总结

数学是一个集判断、分析、推理、归纳、综合为一体的科目,现代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严重。初中教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这种“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新课改的新理念注重知识技巧之外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单一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思维忽略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要结合以“学”为主的教学思维,尊重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善于观察不同班级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的区别,做到因“层”施教。

参考文献

[1]胡卫平 罗来辉 论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结构[J].学科教育,2001,(02)。

[2]陈付强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南方论刊,2011,(08)。

[3]张仁清 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法填空 分析推理 语法教学 词形教学 语用能力

一、掌握语法填空题的命题特点

它主要考查考生对高中英语大纲要求的基本语法知识、词汇、习语和较为简单的英语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该题不仅考查语言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在语层表面上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该题通常只有2~3个空白处给出了参考词汇(2007年考试大纲说明中的样题3个;07广东样题2个;08考试大纲说明中的样题3个)且提供的词汇局限于动词和词性转换的词。也就是填时态,语态和构词法的词。语法填空题相对完型填空题而言有点难度,关键是:有空格选择项供考生挑选,所以考生必须仔细分析每句的句式结构,依据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语法知识作出正确的抉择。

做语法填空题应注意

语法填空题解题思路是从语法结构应用为主,解题时应多从语法结构方面去考虑,考生应考虑空格处的“语义”(已给词义的除外)和正确恰当的语法“形式”,这一语言思维过程对所有考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充当各个句子成分的典型词类:

(1)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典型词类是名词或代词。此外还有动名词、不定式短语等。

(2)充当谓语的一定是动词。

(3)充当补语或表语的典型词类是形容词。

(4)在名词前作定语的典型词类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5)作状语的典型词类是副词。

并列句和复合句

两个或几个简单句之间若不用句号或分号。就必须用连词,否则,句子的结构就不完整。

并列句:简单句+并列连词+简单句

复合句:主句(主+谓+宾)+从句(连接词+主+谓)

注意词汇的复现关系

它指某一个词以原词、指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等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得以相互衔接。

二、语法填空题的答题技巧

语法填空题要求考生通读短文,掌握文章大意,综合运用所掌握的词汇、语法及知识,填出能使文章通顺、结构完整的词汇或短语,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因此,语法填空题与传统的完型填空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相差不大。注意:“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承上启下,前后照应。”解决关键是语法知识要扎实。总的原则是一看语言结构,二看篇章关系

1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是解题的必要准备,只有读懂全文才有可能正确解答所给的10个小题。通读全文的目的是把握其大意,理清其逻辑关系,为下一步填空做好语义上的准备。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弄清该文的体裁,文章的话题,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层次及主题句)等,这些有利于读懂全文和在填空时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忌孤立地一空一空的填,不考虑上下文和全文的语境。)

2 尝试填空

在基本把握文章大意之后,就可以着手尝试填空了。这一步是解题的关键,是对每个考生英语语法基本功和运用英语逻辑思维的检验过程。以上文为例:

(1)句子结构分析法

句子结构是服务于语义内容表达的,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如动词填空题,首先应考虑句中是否已有谓语动词,如果有且有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则可考虑填谓语动词形式;如果有但没有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则可考虑填非谓语动词形式,(如上文第5空,用非谓语动词faced)。

上文可以采取句子结构分析法的还有:第4空表动作的发出者,用by。第8空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填which。第10题为疑问词加不定式,填how.

(2)逻辑推理法

逻辑推理法就是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利用已知信息合理填空。如第1题,填flint,因为第五行中有second一词;第9题,填ourselves,因为前面主语为we.

(3)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就是在做语法填空题时,有时我们不能单一的使用多种方法,而要同时使用多种方法。如第6题,按照句子结构分析法,前面有定冠词the,应填名词,再根据逻辑推理法,此处表示消除误解,因此此题应填misunderstanding,

(4)词法分析法(以2007年广东省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的语法填空题样题首句为例):

Thirty-two people watched Kitty Genovese(kill)nght below their windows。

本句的谓语是watched,根据watch sb.do/doing/done短语中的do/doing/done均为宾语补足语,但各有不同,do与doing形式表示补语与前面的宾语属于主动关系,而done的形式表示不与前面的宾语属于被动关系。由句意可知,kill之后没有宾语,而是与前面的宾语Kitty Genovese为被动关系,故应填killed,

(5)构词法

例如:It's not always easy t0 tell ifyou are faced witha real emergency.Second,and more important,the personfaced

with an emergency must fed personally(responsibility).

本题考构词法。添加在词根前面的构成部分叫前缀,它一般不改变原词的词性,只改变其词义;而添加在词根后面的部分叫后缀,它改变了原词的词性,有时也改变其词义。熟悉英语构词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的属性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与词的形式填出该词的适当的形式。如上题,因为feel是系动词后接表语,应跟形容词,故用形容词形式responsible。

三、查读

填好所有空白处后,将整篇文章再复读一遍,经过两遍阅读,对文章已经有了全面、理性的认识。查读有两个目的:一是读读文章填上答案后是否流畅、连贯,是否符合语境,逻辑是否合理;二是检查答案是否有语法上的错误。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提高答案的正确率。(特别要注意单词的拼写,千万不能犯由于单词写错而导致失分的低级错误)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5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几何入门学习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平面几何的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生活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设备也逐渐走进班级。所以在上几何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几何内容。如《丰富的图形世界》课,可以给学生展示夜晚中的点点繁星、夜幕中的激光束、马路中笔直的分道线、喷泉的水流、蜿蜒的盘山公路、平静的海面、平整的地面、弯曲的墙面和屋顶等一系列图片,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得出点、线、面、体的直观概念,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平面几何入门课的前提。

二、细化教学过程是几何入门教学的关键

几何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一门科学。按照初中数学新课标在“图形与证明”中的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证据”。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是平面几何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达成上述目标,细化教学过程是几何入门的关键步骤。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从学生的听、说、写入手,润物细无声地将几何思想、推理方法渗透到教学之中。

1.听――区分几何用语中的不同

“听”是基础。听什么?首先应认真听教师的分析,从听中感受代数和几何的不同。代数主要研究的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逻辑联系,是代数式与代数式的运算。而几何是图形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要听出几何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如在上角平分线定义时,需听出角平分线是射线;而在《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这课时,需听出此处的角平分线是线段,这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2.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几何别于代数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不但它需要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来叙述一个命题,它更需要以严谨、准确的几何语言来表达推理、论证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教师在初阶段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用说的方法体现所学内容。

(1)想说。在情境创设时,通过图形或实例让学生想说。如《平移》课,可以通过许多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继而从探究雪人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平移的特点。此时不论是从情境上有感性认识还是从动手操作中有理性认识,学生对于平移的特点已经呼之欲出,这时达到了老师的目的――让学生想说。

(2)会说。①让学生要对所学概念、定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②不仅要会说,还要说得准确。如《等腰三角形》中对三线合一的表述中,学生经常只说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互相重合,而实际应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③说,还可以是总结性的说。如上完《直线、射线、线段》课后,要求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说出三者的联系与区别。这实际就是对学生们提出更高要求,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浓缩和提升。

所以,说――能让学生得到锻炼,这不仅是对上课注意力的检验也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内化,也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并纠正几何语言中的错误。

3.写――对逻辑思维的提炼

教师所教的一切内容,最后都落实到学生的笔上。如果“听”是基础,“说”是对所学内容的直观反映,那么“写”就是对所学内容的更高要求。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证明思路是几何入门教学的重点

初学几何的学生对于几何书写甚感困难。经常只会顺藤摸瓜地写一点逻辑关系,但如何逐步推向“未知”,得出结果,更是困难。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证明思路。

(1)用综合法寻找思路。综合法是从已知出发,借助其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

(2)用分析法寻找思路,综合法叙述:分析法是从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已知条件、公理、定理、定义等,可以看出,若使用分析求解问题,对结论的简化与转化很重要,它是向条件靠拢的重要措施。其特点和思路是“由果得因”。

(3)综合法和分析法现结合寻找思路,仍用综合法叙述。

例题 如图,已知CDAB,EFAB,∠1=∠2求证:GD∥CB。

用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思考,可得如下思路:①由题目的CDAB,EFAB出发,由垂直定义得出∠BDC=∠EFC=90°;②由∠BDC=∠EFC=90°,可得出BD∥EF;③要证GD∥CB,只需证明∠1=∠3;④由题意知,∠1=∠2,可得出∠3=∠2;⑤而由BD∥EF,可得∠2=∠3,因此问题得到解决。上述思考过程中,①、②、⑤是用综合法思考,③是用分析法思考。对于较复杂的问题,通常是将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使用,但仍用综合法表述。

综上所述,要做好平面几何教学,特别是初中的平面几何教学,入门第一关极其重要。一门在小学未曾接触过的知识,展现给学生的可能是接受,也可能是反感,这就需要教师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认真把好入门关,然后逐步根据课标要求,运用细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法和综合法相结合的证明思路,把平面几何知识引向深入,从而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应用

1模糊控制分析法与逻辑推理

(1)模糊控制分析法

模糊控制分析法主要是根据模糊数学与建设工程实际情况结合而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控制新方法。它主要有输入因素模糊化处理、模糊逻辑推理、模糊判决输出等三个过程。①输入因素模糊化处理我们根据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将工程进度、人员(施工与管理人员)素质、资金状况(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项目部)、施工机具与设备、材料供应、社会环境、其他因素等多个因素作为模糊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②输入信号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13档、9档、7档等进行输入量模糊化处理。③由连续量转化为数字量,工程进度、资金投入、人员投入等作为输出信号。

(2)模糊逻辑推理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以及以往的实际经验,建立起来一套控制规则与原则:人员素质将作为第一要素,资金状况作为第二要素,其他则作为一般要素;控制规则的建立是首先以保证质量与安全为首要原则。控制规则采用的是IF――THEN―ELSE逻辑来实现;工程进度必须根据质量、计划、安全以及资金情况来综合判断;资金的投入必须根据进度与资金供应情况来确定;人员投入与退出应根据计划以及工程人员素质来确定。具体工程的具体控制规则不同,相应的规则数量就不同。风险控制规则是建立在确保安全与质量的基础上的,安全与质量为第一大风险要素,资金状况处于比较重要地位,是其中一个较大的风险,其他与社会风险因素为一般要素。

(3)模糊判决

系统根据输入状态各种因素,按照系统设定的控制规则进行判断,输出相应的判断状态来指示资金、人员、工程进度、设备、材料的下一步工作。本判决可以根据逻辑推理以及判断的方式将输入量经过模糊推理系数的综合处理,形成输出判别表,以便根据输入可以直接调用输出量,这种方法仅仅适用常规推理;对于风险控制要根据整体逻辑判断来实现。

2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

模糊理论是利用规则进行逻辑推理,但是没有学习和自己适应能力,模糊控制规则的生成与调整是其“瓶颈”,模糊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则一旦超过20个以下,人对所有的因果关系进行理解就有困难。神经网络是通过许多简单的关系连接来表示复杂的函数关系,从而实现复杂的分类与决策功能,它可以通过训练来学习给定的经验,并依次来生成映射规则。神经网络擅长在海量数据中找到特定的模式来辨识规律;同时对输入数据可以自适应,并且可以修正立本身的误差和改变对输入数据响应的特性。因此二者相结合可以大大地减轻人的工作量,降低对项目控制的风险。由于神经网络对输入的数据可以自适应,并且可以修正本身的误差和改变对输入数据响应的特性。这对于可以适应变化输入条件的自适应系统相当重要。

“三边工程”以及比较不规范的在建工程,一般受到政策、工艺、市场条件、资金状况、设备等等多种因素影响,不确定性比较大;因此此类工程的控制(成本、质量、风险等)不能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与判断。本方单适应于“三边”工程,因为工程的不确定性太强,只有建立起简单的模型,根据现在所有的条件以及现状,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来确定以后的决策。本方法将根据工程进度、工程类别等输入调整参数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工程的不断变化。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器结合形式有三种

(1)数据神经预处理机―模糊逻辑控制器结果神经自适应;

(2)数据模糊逻辑控制器结果;

(3)数据模糊逻辑控制器神经分类器结果。一般常用的是选择第二种。工程中所能提供的要素是外在的,内部所隐含的要求也可以作为外在因素作为输入量,输出量就是所要作出的决策。利用本方法进行决策,前期工作量比较大,需要做多种尝试来进行分析与判断。

3成本、进度综合控制方法一赢得值分析法

工程成本与进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成本支出、资金消耗量的大小、进度的快慢、提前滞后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相对成本与累计成本支出是与项目进度相对成比例的。但是单纯地观察成本消耗的大小并不能对成本趋势、进度状态做出完全准确有效的估计。进度超前、滞后或者成本超支、节余都会影响成本支出的大小。风险控制主要侧重于质量与经济方面,属于关联因素。因此要真正有效地控制成本,必须连续监督花在项目上的资金量并与工作进度对比。

本文介绍三种成本、进度、风险综合控制的指标和方法。工程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预定计划和控制基准,实施工作后,定期比较分析,再调整相应的工程计划并反馈到实施计划中去。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进度控制的关键是监控实际成本及进度的状况,及时、定期地与控制基准相比照,并结合其他可能的改变,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修正或更新项目计划,预测出项目完成时成本是否超出预算、进度会提前或落后。这种监控是一个动态控制过程。

4赢得值分析法

赢得值也称净值或盈余值分析法,是一种能全面衡量工程进度、成本状况的整体方法,其基本要素是用货币量代替工程量来测量工程的进度。它不以投入资金的多少来反映工程的进展,而是以资金已经转化为工程成果的量化衡量,是一种完整和有效的工程项目监控指标和方法。

赢得值法用三个基本值来表示项目的实施状态,并以此预测项目可能的完工时间和完工时的可能费用。三个基本值是:

(1)累计计划成本额或称计划投资额某一时点应当完成的工作所需投入资金或花费成本的累计值。它等于计划工程量与预算单价的乘积之和。该值是衡量工程进度和工程费用的一个标尺或基准。

(2)赢得值或完成投资额某一时点已经完成的工作所需投人资金的累计值。它等于已完工程量与预算单价的乘积之和,反映满足质量标准的工程实际进度和工作绩效,体现了投资额到工程成果的转化。

(3)实际成本额某一时点已完成的工作所实际花费成本的总金额。它等于已完工程量与实际支付单价(合同价)的乘积之和。

5几点见解

(1)模糊控制分析方法对于工程参建方多、结构复杂、工期长、人员控制较复杂等具有很强的控制效果,比常规的方法要好。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适应与三边工程以及各种手续不完善的工程;相对前两种方法来说,此种控制难度相当高,主要在于人员对项目的熟悉以及对各种因素的把握分析判断,系统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做好决策。对网络的训练也将花费相当的精力,而且是重点。

(2)赢得值分析法是工程项目成本、进度综合度量和监控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指标和参数的及时监控分析,能准确掌握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状况和趋势,进而采取纠偏措施使项目能控制在基准范围内。这种方法适合于工程手续齐全、受外在因素相对较小的工程项目,外界参与较少――简单,明了。

(3)赢得值分析法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本可以有效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模糊控制分析方法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计算与判断,但是必须由人工生成模糊规则,人工计算与选择量较大;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主要在于对外界的因素分析与判断,这一步工作将占用一半工作量,要求比较高。

6结束语: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7篇

一、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

1.章节编排

第一,旧人教版教材从五个层面安排“四边形”这一教学内容:一是四边形内、外角和与多边形内角和,二是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及对角线互相平分),三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及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是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中心对称及梯形,五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形及梯形中位线。

第二,新人教版教材从四个层面安排“四边形”这一教学内容:一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及对角线互相平分),二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三角形中位线及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三是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四是梯形(2013年人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删除)。

第三,华东师大版教材从四个层面安排“四边形”这一教学内容:一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及平行线间的距离),二是平行四边形的识别(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及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三是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判定,四是梯形。

2.增减内容

第一,相对旧人教版教材,新人教版教材增加了重心学习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的相关内容,让图形与坐标紧密结合;删除了四边形内、外角和,多边形内角和,中心对称以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相关内容。第二,相对旧人教版教材,华东师大版教材删除了四边形内、外角和,多边形内角和,中心对称以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相关内容。

3.处理手法

第一,旧人教版教材的处理手法是:性质、定理都要求证明,系统性和严谨性较高。第二,新人教版教材的处理手法具体包括三点:一是通过观察度量、图像变换,探究、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是通过扭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得到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的判定方法;三是利用轴对称,探究、发现菱形的性质。归根结底,新人教版教材处理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的性质和判定须通过实验得到,只有部分需要证明。第三,华东师大版教材的处理手法具体包括三点:一是通过自己动手画图、观察,探究、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是图形的变换在整章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图形的主要特征都通过图形的变换得到;三是教材通过设置《探索》《做一做》和《试一试》等栏目以及恰当的旁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总而言之,华东师大版教材处理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图形的有关结论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推理的要求大大降低。

与旧人教版教材相比,新人教版教材和华东师大版教材(统称“新教材”)都淡化了逻辑推理,具体包括三点:从内容结构上看,新教材将初中几何的相关内容分为图形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和图形与证明四大模块;从研究方法上看,新教材将初中几何分为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可见,逻辑推理已不再是数学证明的唯一手段,数学中的非逻辑思维,例如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逆向思维等不受固定逻辑模式的限制,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成为提出数学新理论、作出新发现的重要工具。与之相适应,初中几何应转变教学策略。

二、寻找初中几何教学对策

1.重视体验学习

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几何定理,在几何学习中感受快乐,最终热爱几何学习。为此,教师可通过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几何定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多画,在线条中得到答案

初中几何的定理有很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验证几何定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一半”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然后画出它的中位线,最后让学生利用尺子度量中位线是否等于第三边的一半。通过画图证明几何定理往往比繁琐的几何证明更易于学生接受。

(2)多做,在操作中寻找答案

一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常常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把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省略掉,虽然展示了公式、定理产生的过程,但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公式、定理发现的全过程,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动手多做,在操作中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前一天先准备好一个圆柱体、一个圆锥体(可以是自己动手做的,也可以是食物的包装盒,如薯片罐、可乐罐等)和剪刀,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最后得出结论。当学生把圆柱体、圆锥体剪开后,就会发现并清楚地记得: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矩形的一边是圆柱体的高,另一边是圆柱体底面圆的周长;扇形的半径为圆锥体的母线,弧长为圆锥体底面圆的半径。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就会牢牢记住公式都与底面圆有关,从而避免记错公式的现象。

(3)巧用,在观看中寻找答案

多媒体技术可根据教学内容真实、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直观、灵活和立体化的优势,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教师可巧用多媒体技术,助力初中几何教学。一方面,教师采用PPT课件上课,这样既可省去上课作图的时间,又能有效关注学生几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下载相关教学视频,在课上让学生观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一个实验视频:通过水的流动过程,引导学生猜想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刚好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然后,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发现对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重视语言转化

数学表达需要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推理之门,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训练学生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这种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实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3.重视知识总结

数学知识要靠平时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总结,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每个知识点的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书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为日后的运用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四边形”这一内容时,各种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这一章的难点,因为概念交错,所以容易混淆,如果教师通过一个关系图(如图1所示),明确各种四边形的从属关系,那么学生就会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

4.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虽然逻辑推理已不再是初中数学证明的唯一手段,但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尤为重要,有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分析,培养思维

几何证明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基于此,教师应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务必把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一般有三种:“综合法”“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针对比较简单的题目可采用“分析法”或“综合法”解题;针对相对复杂的问题,采用“分析法”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分析法”不是从已知条件着手,而是从问题的结论出发,寻求其成立条件的方法,即一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完全与已知条件相符为止。因此,加强“分析法”中分析图的教学很有必要。“分析图”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须知,逐步靠近已知。

例如:在四边形ABCD(如图2所示)中,AB=CD,BC=AD。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提示:连接AC)。

本题的“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

(2)分层练习,强化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就要遵循“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判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准备一些条件足够的题目让学生判断用哪一个判定定理(如图4),以便让学生尽早形成知识结构,然后依次让学生接触需要寻找一个条件证明的题目(如图5),需要寻找两个条件证明的题目和需要寻找三个条件证明的题目。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更易掌握几何证明的方法。

如:

(3)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即同一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随之得到不同的解法。“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

“一题多解”,既可充分展示题目涉及的知识,又能寻找同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既可让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又能培养学生选择简便解题方法的能力。

“一题多变”可从两个层面解释:一是条件不变,还可以推出哪些结论,这些结论之间有什么联系;二是条件改变,原结论还成不成立,能推出怎样的新结论,推导的途径与原来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一题多变”通过纵向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一道题懂得一类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打好几何学习的基础;其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后,让学生分清图形,记住定理、公式,灵活运用知识。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平衡;教学措施

一、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心之一,但是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平衡教学内容存在概念认知不清晰、逻辑推理分析能力不强以及应用能力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化学平衡教学质量。

二、实施化学平衡教学的有效措施

如上所述,高中化学平衡教学中,学生对化学平衡的概念认知不清晰、逻辑推理和分析应用能力上存在缺陷,针对这三个困难,我提出了以下三个解决问题的教学措施:

1.概念认知法

教师要在教学中认识到平衡概念在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学生真正扎实地掌握平衡概念。比如说,化学平衡中的电离平衡,很多学生对其的概念认知是比较模糊的,从教师的教学中他们并不一定清晰地了解到电离平衡的整个过程,这时候教师要用最清晰明了的方式让他们理解到电离平衡的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和变化,并且可以提问学生将整个过程描述出来,保证学生对概念有本质性的认知。

2.类比分析法

化学平衡的类型有多种,很多学生因为平衡实验太多,难以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运用类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平衡的区别和联系。比如说,化学平衡的类型有溶解平衡、化学反应中的平衡、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平衡等。教师可以用一节综合课为学生综合讲述它们的区别和概念、实例。

3.任务分析法

教师还可以运用任务分析法提高化学平衡教学的质量。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区别之后,就能用题目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以化学题目为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题目,将化学平衡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使他们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通过题目中化学反应和变化,深化对化学平衡规律的本质认识,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最后进一步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化学平衡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运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扎实学生的化学平衡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原理并且加以推理归纳的能力,着力提高化学平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的化学素质。

参考文献:

俞可婷.化学平衡类比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9篇

一、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几何教学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语言,大致有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三种不同的语言,继而还需培养学生将这三种语言相互间进行转化的能力. 不同语言在几何内容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图形语言一般较为直观,能够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问题;而文字语言则是概括和抽象的,重点是对于图形或图形本身中蕴含的深层关系予以准确的描述,对几何的定义、定理、题目等予以精确的表述;符号语言则是对于语言文字的再次抽象,它具有简化作用,有更深的抽象性,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所在. 初中阶段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由简单推理再到符号表示进行推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特定符号的意识,训练学生转化的能力,从而为论证几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将题目所含条件转化为图形

几何题目中,用各种不同符号把已知条件通过图形直观的表达出来,对于处理较复杂的几何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中普遍存在“看图忘条件”的现象,无法将题目与图形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这样方便将题目中的条件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实现条件与图形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理清做题思路.

例1 已知点E,F在BC上,BE = CF,AB = DC,∠B = ∠C. 求证:∠A = ∠D.

分析 如图1,将已知条件通过画图展现出来,这样可以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得以直观的表现,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暗示和提醒,利于问题的有效解答.

三、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化解决问题,即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从结论入手,结合图形进行解答. 综合分析法是几何题目解题中通常会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 其特点在于从已知推可知,逐步再推出未知,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近已知. 在较为复杂的问题当中,需要良好地运用综合分析法,从已知出发,从结论入手,形成完整的体系,寻求最后解决问题的接洽点所在,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2 如图2,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向ABC外部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DA和等腰直角三角形CEA,点P,M,N分别为BC,BD,EC的中点. 求证:PM = PN.

分析 若从已知条件出发,“BDA和CE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轻易的推出结论,AB = AD,AC = AE,再根据做题思路,即可得出ADC ≌ ABE,从而可以得到ADC和ABE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若从结论“PM = PN”入手,从未知看需知. 则思路可以如下:已知PM和PN分别是BDC和CBE的中位线,所以只需证CD = BE. 从已知条件出发我们可以得到CD = BE,从结论入手我们需要CD = BE,这样相当于我们找到了题目的接洽点所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综合分析法不仅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解答几何题目,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灵活进行图形变换

新课程中的初中数学增添了图形变换的内容,如平移、旋转、轴对称等. 灵活进行图形变换即是将图形变换作为一种解题思路方法,通过图形变换为学生解决几何问题打开一扇窗.

例3 如图3,正方形ABCD中,E在BC边上移动,∠EAF = 45°,AF交CD于F,连接EF. 求证:EF = BE + DF.

分析 这道题目需要增添辅助线来助于解答,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增添辅助线是几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该题中要证EF = BE + DF,就需要将分散的线段BE,DF集中起来,若运用旋转变换法,将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如图4,即可将BE和DF转到同一直线上,得到线段BE与DF的和,继而可将三条线段EF,BE,DF构造到一对全等三角形中. 这样就轻易地得到了辅助线法证明思路:延长CB到M,使BM = DF,连接AM,如图5,得到ME = BE + DF,这时只需要证明AEM ≌ AEF就可解决问题了.

教师在几何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教导学生图形变换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好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探索解题思路、发现解题方法. 同时,这样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逻辑推理分析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组合体;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思维

引言

组合体读图是制图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懂视图,想像出物体的空间形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多数学生空间想像力缺乏,所以普遍感觉组合体读图难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自己的解题思维活动过程予以恰当展示,引导学生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恰当解剖思维过程,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一、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解题的思维剖析

形体分析法是根据视图的特点及基本形体的投影特征,假想把组合体分解成由若干基本几何体部分组成,弄清各部分的形状、相对位置、组合形式及表面连接关系后,再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体。这实际上是一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分析方法,在讲课过程中,须详细将该种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表述清楚。

在读图练习中,常常要求由给出的两个视图,补画所缺的第三视图,或者给出三个视图,但这三个视图中缺漏了一些图线,要求补全,这是培养和检验看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根据主、俯视图,想象出立体的形状,补画出左视图。(如图1所示)

该形体可以理解为三个形体组成,形体I为长方体、形体II为长方体,形体III为多边形棱柱。形体I、II和III前面、上部都平齐,后部宽度不等。根据已知两个视图,补画形体I、II、III的左视图,考虑到形体I、II、III的左右关系,投影时出现虚线。该种分析思维过程是按照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划分线框,对投影,想出各组成形体的形状。教师在用形体分析法讲解例题时应讲清楚下面三个过程:①抓住特征分部分;②对准投影想形状;③综合归纳想整体。

对于一些较难看懂的形体可以用线面分析法看图,就是运用投影规律,把物体表面分解为线、面等几何要素,通过分析这些要素的空间位置、形状,进而想象出物体的形状。

基本几何体的投影特征及组合形式是形体分析法的思维基础,线条、线框的含义和空间位置是线面分析法的思维基础。两种分析方法的内容、使用的条件和依据是不同的,但结果却是相同的。在讲授中应讲清楚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中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并经过部分例题的讲解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

二、逻辑推理思维过程剖析

逻辑学揭示了正确的思维必须遵循的规律和法则。掌握逻辑知识和方法,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逻辑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要精炼,符合逻辑,学生才能容易领会接受,且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模仿老师的思维方法进行判断、推理。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已知主、俯视图,看懂两面视图,想象出物体的形状。(如图2、图3所示)

在分析中我们可以运用推理原则,我们将上面两例题列出思维网络图:

图2所示:形体I、II前后判断 要么: 形体I在前

形体II在后与原命题矛盾——不成立

要么:形体I在后

形体II在前成立

如图3所示:半圆缺口前后判断要么: 半圆在后面——与原命题矛盾——不成立

半圆在前面——符合题意——成立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我们认识的工具,在制图教学中必须运用这一工具,有意识地对思维过程进行分解剖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变换思维角度,因题施法

经过教学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如上所述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普遍性。在处理相同或类似常规问题时,思维效率高,但是思维定势一旦遇到与以往不同类的新问题,或在处理复杂组合体时,就会阻碍对形体的认识,又有碍于思维效率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又要引导学生能跳出原有的定势框架,创造性地开展思维活动。

首先,因训练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自我评判精神,教师在讲解例题时,思维活动可以先从错误的角度进行,适时进行否定,调整思维角度,并让学生参加思维变换的过程。

其次,应克服思维定势,运用反向思维,先猜想组合体可能形状,然后逐步去观察和验证,最终找出正确的结果。

另外,应加强记识,对典型形体结构投影特征,在大脑中储存,组合形体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是由基本形体组合变化而成的。头脑储存的简单形体投影特征视图,在遇到复杂组合体时,分析的速度就越快,容易找到正确的思维角度。

结束语:

组合体读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思维训练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思维剖析,通过多读多练,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解决更多的难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组合体读图的教学中进行思维剖析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电工课程培训范文 下一篇:初等义务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