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0:55:16

逻辑思维训练法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形设计 教学 创新思维方式 培养 训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们对于社会的多样化认识和理解。而图形设计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平面设计专业中,图形设计可谓其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从艺术创作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式,以便为学生日后专业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

1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思维与图形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紧密,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图形艺术形象及其信息量,充分展现设计内涵与艺术构想。因此,图形设计过程不能单纯地借助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还需要借助于创新思维,赋予图形视觉流转过程中的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图形设计过程离不开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确保其能够充分之,使创新贯穿在自我设计作品的始终。

2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方法分析

图形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途径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思维导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之初,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训练开始,教师应借助于某些具体或抽象元素,引导大家发散思维,转变传统固定思维模式,以激发其灵感。该阶段的训练通常需要在课堂中实现,且注重限制时间,使学生能够迅速完成训练,增强其思维活跃程度。在训练之初,可采用思维导图训练方法,教师可提供给学生某项具象或抽象元素概念,使其结合主题采用图形方式开展发散性联想,可从形状、文字、功能、材质、概念、文化等不同方向出发进行扩散,各扩散点同时作为下个主题词,继续开展扩散,如此正如思维导图法一般,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并使学生脑中积淀大量图象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联想的广度,还扩大了观察的范围,转变了学生传统单一化的思考方式。

(2)默写式智力激励训练法。在创新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忽视开展逻辑思维培养,但其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设计初始阶段,学生要探寻的并非多样化的设计方案,而是最佳方案,因而势必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支持。因此,教师可采用默写式激励训练法,将学生加以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循环式联想思维的训练。教师应提前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图纸,将学生加以分组,各组成员数量即联想步骤。每步完成时间3-5min,所采用的图形,可由简单几何图形入手,以便掌握,然后循序渐进。训练之前,以各组人数为依据,在图纸上将对应空格画出。训练时,学生在规定图形范围内将所需绘画的形体自由画出,作为起点,随后将图纸传递给下位同学,由其结合该图形的内容,展开联想并对图形进行绘制,随后下传,直至图纸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发散”向“收敛”方向发展。这同图形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规律一致。

(3)希望列举训练法。在图形设计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开展有效的图形设计和构想。因此,可采用希望列举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想象力加以引导,打开其想象之门。教师可以采用希望列举训练法,先对小组进行分组,使各小组成员合作式开展训练,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氛围,对希望点进行收集。例如,可以“单元素功能再造”作为训练事例,以平时常见的鞋子、袜子等物品出发,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该物品的功能再造。要求学生对物品功能加以想象,转变其传统用途,对其新功能进行开发,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展现。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希望点列举,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列举的希望点,借助于文字方式加以记录。再对物品元素的功能进行想象、再造,创新其功能,并借助于图形方式加以表现。教师应注重引导大家不断完善,如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一言以概之,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图形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找准突破口,采取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发掘多方有效信息,力求实现同设计主题的有效吻合,这方为图形设计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章晓岚. 从设计实践反观设计教育――由符号、图形设计所想到的[J]. 装饰杂志, 2011, 11(01): 210-211.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制订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以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强调和重视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考试能力,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有一点要求非常明确,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初步的思维能力则是二者的基础。基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即数学有大量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及相应的符号系统,有很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通过逻辑推理,一些理论生成新的理论,一些判断生成新的判断,数学就是由这些理论和判断组成的。虽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或者说起步阶段,教学内容也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只要学习了数学科目,就离不开判断或推理。或者可以总结出,数学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针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途径

逻辑思维能力是多层次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提出几点看法。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唯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3.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独立创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不受到常规的解题模式的限制,找出解题最简单的方法。例如:把2、5、6三个数字卡片进行组数,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组成的数就只有25.26.256.265.52.56……除了这些数外,学生还会发现“6”的特点,把“6”反过来是“9”,从而组成更多的数,也是思维创造性的一种表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实践,提出几种训练方法。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四、结语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峰.浅谈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2.

[2]周国兵.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16-02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思考

数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令人担忧,由于中职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自卑、依赖、焦虑、目标多变等障碍及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中职数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力,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一切皆起因于学生看不清数学的本质,也不知道数学思维对人的素质及其思考、处理事情的模式都有影响,没认识到数学的本质,对学数学缺乏内在的动力。

这种现象引发笔者对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笔者认为,应该对中职数学进行“舍末逐本”,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注重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因为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而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思维,交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金钥匙。

数学思维能力因素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数学的抽象性导致了极大的概括性,抽象以及概括构成了数学的实质,数学的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因此,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数学思维能力还包括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和探索能力。这些都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时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现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总结如下。

单向思维训练法 一般的数学知识点是前后连接、环环相扣的,总是按照因果关系逻辑递进的。这种单向的一通到底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由因到果、由易到难、由直观到理论。这就是常说的逻辑推理。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教会学生抓住问题的起点。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起点。例如,讲解“三视图法”时,可先在讲台上摆放各种生活物品,例如粉笔盒、垃圾桶、水杯、汽车模型等。然后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生活用品,引发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不同结果”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而得“三视图法”。又如,学习不等式的传递性时,定理:如果a>b,b>c,那么a>c。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这个问题,笔者当时选用的例子是:姚明比刘翔高,刘翔比成龙高,那姚明和成龙谁比较高。用比较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并知道数学是由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延续点,完善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思维辐射训练法 教学中,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去观察、操作、猜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及全局化的概念。例如,学习百分率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得出以下思维的放射性延展图(如图1所示)。这种思路的拓广能发现一些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向宽阔的范围作迁移,并应用于许多非典型的情况;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全方位探求,抓住问题的全貌以及与问题相关的其他因素,同时不放过其中有意义的细节与特殊的因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的习惯。

反向思维法 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即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到反向心理运算的能力。例如,母亲给三个儿子分苹果,大儿子得到苹果总数的一半加半个,二儿子得到剩下的一半加半个,小儿子得到留下来的一半加半个,母亲在分苹果时并没有把苹果切开,每个儿子各得多少个苹果?经过反向思维训练后,学生知道假设小儿子得到1个苹果,显然可以反推二儿子2个,大儿子4个,总共是7个。

转化思维法 转化思维法是让学生去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这种思维方法起点灵活,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全面灵活地做出综合分析;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例如学习抛物线的时候,可以如图2所示,概括不同类型的抛物线: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敏捷性使人能够适应在紧迫情况下进行思考,并迅速作出正确判断。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具有记忆的条理性与持久性,并在需要时能及时再现。教学中应首先注意信息的获取,这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关键。然后,教学应逐步使学生建立恰当的价值观念,因为它是思维敏捷性的根据。在解题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具有选择探求最优解法的欲望,不仅提倡一题多解,还要判断哪种解法最好,好在什么地方,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择优选取。

训练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数学探索能力是在前面几项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最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从具体的探索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探索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各种思维方法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发扬创新精神,提出独立见解,形成探索意识。

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作用

以上几种方法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批判性。这些数学思维品质的综合形成了数学思维的科学严谨的风格,是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因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数学教学中最实用、最有效的内容,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思维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还很多,有待于我们思考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丘维声.数学(基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康文龙,孙伟奇.让冰冷的数学成为火热的思考[J].上海中学数学,2010,(1Z).

[3]陈炳良.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07,(8).

[4]曹江泉.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研究,2008,(8中).

作者简介: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4篇

一、创新思维训练法

就字面意义来讲,我们大体能够理解这个方法的含义:大体思路就是培养一个善于发现的习惯,善于在生活中找到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相同事物的不同点,并且发现生活中各事物的联系,以创新的视角来发明创造新的事物。下面介绍具体的方法:

1.求同

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脑海里想出四种完全没有联系的事物。比如一本书、金项链、一瓶可乐、一台电视。在我们睡醒的时候头脑里是很空旷的,这时进行思维的训练就好像新生儿一样,极大程度上锻炼了你的思维,使你的神经在昏昏欲睡中清醒过来。在你醒来想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抓住你的第一感觉,不用特意去想某个事物,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

这时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们进行分类,每两种事物都要能归到一类且与另外两类不同。比如:(1)金项链和电视属于贵重物品,书和可乐比较便宜。(2)书和电视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戒指和可乐不能。(3)电视和可乐属于新兴事物,书和金项链很久以前就有等。

开始我们进行训练的时候会感觉很费力,这时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长时间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只要我们去想,就一定会找到。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无论是什么联系,只要你能找到的就是。在这个训练中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要你自己能够解释清楚就可以。

每天早上就像这样对你想到的事物寻找共同点来分类,你的思维在一天之内都会非常开阔。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就可以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很容易找到,非常有助于我们创新。

2.求异

方法与求同恰好相反,类似于我们玩的找不同游戏。在一天之中去不断发现相同事物的不同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正如那些俗语所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别人发表完观点的时候不要急于肯定回答,而是要想一想从你的角度来看的话是怎样的观点。人与人是不同的,你的观点不可能和某个人完全相同,只是你让你自己屈服于别人的观点,只去跟着别人的想法走,没有求异。求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树立我们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

例如,有两家咖啡公司,一家依靠着自己历史悠久打出了“爷爷在喝,父亲在喝”的广告。而另一家咖啡公司另辟蹊径,找到和对手不同的一面进军市场,打出“年轻的一代,激情的一代”而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3.求合

求合就是在求同和求异的基础上将我们发现的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起来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中很多创新的事物都来自于多种事物的结合。

比如铅笔和橡皮,正是人们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在写字的时候用),所以有了铅笔上面的橡皮。二者结为一体使我们用起来非常方便。

求和的思维是创新的一个很高的境界,把不同事物的优点结合于一身发明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思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同样会用到这种方法将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无论做什么都是贵在坚持,创新训练也是一样,要想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思维,就要每天坚持去做,坚持去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大脑才能不断地开发,思维不断地创新,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二、发散思维训练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的训练要点如下:

一是把握好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关系。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向四面八方任意地层开想象时,也就是在进行发散思维。所以,我们在做发散思维训练时,应尽量摆脱逻辑思维的束缚,大胆想象,而不必担心其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有实用价值。

二是要注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要求,尽量追求独特性。当然,如果一开始产生不了独特性的思维结果也不要着急。从流畅性到变通性再到独特性,循序渐进,逐渐就可以进入较高水平的发散思维状态。

三是注意跳出逻辑思维的圈子。

四是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由教师统一掌握训练进度和时间,每道题以2~3分钟为宜。在课后自我训练时,时间可以长一些。

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势在必行。只有让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在写作中才能写出思路清晰完整,且说服力强的文章。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5篇

一、重视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打好基础。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形象思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表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形象思维一般能达到较高水平。"动车过桥"问题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类行程问题,记得在教学时我信手拈来,很自然恰当地运用了教室里现在的物品进行操作演示:把讲台当做桥,一把米尺当成动车,来演示动车过桥,我先让学生理解"过桥"并进行演示,通过演示明确"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才叫"动车过桥",接着再弄清动车过桥所行的路程,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明白动车过桥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加车身的长度。直观可以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看得见的形象,可以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

其次,还应指导学生养成用直观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小明和小军去买同一本书,用小明的钱买这本书缺1.4元,用小军的钱买这本书缺1.6元,如果把两人的钱合并在一起买一本书则多2元,这本书单价是多少元?学生如果采用画图策略,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二、加强综合练习,强化思维训练。

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去思考问题,有助于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课堂中构建习题框架,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思维训练法。如将有联系的内容、易混淆的、有互逆关系的题目放在一起成组的出现,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必须着眼于思维的各种品质。良好思维品质是衡量逻辑思维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思维品质的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抽象理解出1厘米的实际长短,当再要求学生在尺上寻找1厘米的刻度所表示的区域,学生的思维十分积极,认为0到1,1到2,5到6等两个相邻数字间的长度均表示1厘米。最后,学生还能画出许多1厘米长的各种方向的线段。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如解答题目从左往右数小东排在第3个,从右往左数,小东排在第6个,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了很多解法:3+6-1;3-1+6;3+(6-1)等,思维发散了,思维灵活性显而易见。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深思,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如:比较轻重时,有学生提出"老师重,×××小朋友轻,可是为什么×××小朋友与他人比较时,结果他又变重了呢?"可见比较中的辨证关系已引起学生的注意了。

其次,要尊重各个学生的差异,追求人人发展。小学生由于个体心理成熟的早晚、经验积累的多少,尤其是家庭、学校影响,他们思维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施以正确而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如为了培养每个学生的语言评判能力可注重以下做法:A.错位法:即要求学生听人发言时,假设"如果我来回答,我怎么说?";B.差异法:即思考他人发言与我差异是什么?"我会说的是哪一部分,我没有想到的他人是如何思考的?""我有什么补充或纠正。";C.成功法:课堂中,把一些容易成功的机会让给"后进生",能力强的学生予以补充。随着日子的推移每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原基础上会发展的。又如评价标准上,不采取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思考几种解答方式。反之,能力弱的学生学会一种解答也行。久而久之,每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定成必然。事实也证明,尝试尊重差异,施以良好培养方法后,成效明显。

最后,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中教师要清楚地明白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思维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总是与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的。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动机,使学生始终带着愉快而满足的情绪进行智力活动,有效地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动手实践,向抽象思维活动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了高年级就逐步向抽象思维活动发展,这对于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提出、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的增高,积极的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活动过渡。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力差,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较低,所以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此,在教学中尽量抓住每一个机会和场合,来诱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在"圆的周长"部分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些硬纸板圆,然后带领学生分别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多少,再算一下周长是各自圆直径的多少倍,学生纷纷动手、动脑进行计算,结果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圆周率,学习圆周率和近似值,学生印象深。这样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活动,避免了让学生机械去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60-02

《应用写作》课程是现在高职学院课程体系中,基础能力模块部分一门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中文写作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是一门传授应用文知识的公共基础课。它所讲授具体应用文体其实就是借助规范的格式与准确的行文来传达多种信息的各种载体,因为其传达的信息对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甚至是个人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各单位、各部门正常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管理的表达方式。因此,一个人是否具有较好的应用写作能力就成为了现今社会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应用写作能力正逐渐成为当今时代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在以职业技能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写作课程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一项必备技能的基础课,还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梯。它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公共关系能力,交流思想感情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具有鲜明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基础课、能力课。

在《应用写作》课程的讲授中,通常会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方式,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仍然受到时间限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好各门学科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应用写作》课程改革中将写作思维逻辑训练、口头作文、情境写作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来进行教法研究将会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学习。

一、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

在各高职院校的《应用写作》课程授课中,其重点基本都在各写作文种的写法上,所以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更多侧重使用能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写作格式的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上。但经过实践教学总结,我们发现学生只会格式、写法,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际写作任务。大部分同学不会组织写作思路,只掌握格式而不能很好地填充内容,使写作知识不能很好的转换为自己实际的写作能力。

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即以培养学生实际写作思路为主旨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掌握写作文种格式、写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发展顺序、因果关系、必要条件,进而合理安排写作内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例:在讲授《竞聘报告》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去竞选,会说什么呢?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呢?给予同学讨论,甚至辩论的时间,使他们思考整个事件发展的顺序。最后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帮助他们明确思路:基本情况介绍——个人优势——岗位认识——胜任后的工作打算。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二、口头作文训练法

《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写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大量的练习,但现在大多数院校的应用写作课程,一般只安排28—36课时。在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如果大量做练习会影响到实际的教学进程,可不积极练习又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文种知识,熟练的进行实际写作。在这样的一个矛盾下,我们总结出了口头作文训练法。

口头作文训练法,是指引导学生迅速成文的一种教学放法,它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并使学生能够大量开展练习。它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紧承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使用。当学生思考清楚写作文种的整体写作思路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写作思路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根据实际情况,内容较短文种可以直接形成具体完整的口头作文,较长文种可以让学生列出口头提纲,从而培养学生迅速成文的能力。

例:在讲授《会议通知》时,根据学生写作逻辑思维训练后形成的思路:会议召开缘由——会议名称——会议主要内容——与会人员——召开会议时间及地点——召开会议的注意事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创作。学生口头创作后可以请其他同学补充,各小组开展讨论,教师做最后点评,帮助学生在创作的口头作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际写作能力。

三、情境写作训练法

情境写作训练法是指根据讲授文种需要将应用写作课堂模拟为一个个实际工作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模拟情境中进行写作,使学生理解并牢牢记住自己所写作的文种应该在怎样的情境下使用。这种情境写作训练法,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到的写作文种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价值,还可以使学生在今后具体使用写作文种时得心应手。

例:在讲授《市场调查报告》《商业信函》《经济合同》《协议书》时,可以将它们共同放到一个连续的情境中讲授。将课堂模拟成两个公司调研、磋商、谈判签约的场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方为甲方,一方为乙方。双方在预定情境中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形成市场调查报告;根据市场调查报告结果,进行商务往来和磋商,形成商业信函;再根据磋商结果商讨合同条款,形成经济合同;在具体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合同条款出现问题,双方根据讨论结果形成补充协议书。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适当引导,成文后给予点评。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写作,提高学生对具体文种的掌控能力。

四、任务驱动训练法

任务驱动训练法主要是通过预留任务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性,进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主要有5个环节:布置任务、结合案例分组讨论、实践写作、点评总结和修改成文。

例:在讲授《总结》时,前一次课便进行分组并预留任务,课上检查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结合实际案例阐释文种写法及写作要求,并结合理论知识,布置写作练习。写作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写作结果,进行点评,通过点评巩固理论知识,并揭示学生实际写作易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根据教师点评,修改课堂成文。将写作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进行使用,应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它们融会贯通一起使用,力求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五、其他教学辅助方法、手段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以最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感知与思维器官为原则,与此相适应的应该是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应用写作课教师应改传统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授课方式相结合进行教学,部分理论知识板书、教学案例则通过多媒体展示。从而使应用写作课程所讲的内容变得直观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仅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并具生动活泼的教学功能,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教师在多年传统教学手段下积累的宝贵经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缓解了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与现有教学资源的矛盾;解决了教材内容容量增大与教学课时缩短的矛盾。

同时,应用写作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应适当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试结果既要保证能准确体现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又要体现出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应用写作课程不适合进行机械知识点式的卷面考试,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学生采用相应的考试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我们认为应用写作课程考试方式应以考查方式为主,以学生的平时成绩为主要评分标准。考查主要内容应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求协调一致,容易进行教学质量的检验,及时根据发现的问题调整工作,推动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保证平时成绩的客观与公正,应强化学习过程的监督,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作业、课堂小考、课堂回答问题等。还应具体细化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课堂写作训练,分组互评口头作文,情景模拟写作训练、课堂表现、出勤情况来考核学生成绩。其中课堂写作训练应占50%,分组互评、情景模拟口头作文训练占30%,课堂表现占10%,出勤占10%。

总之,我们在教育思想变革和教学观念更新的基础上,努力推动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形式的改革,力求教学方法、手段和考试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而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写作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应用写作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段曹钢.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秘书,2010(3).

[2] 沈晓枫.授人鱼,不如授人渔——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0(12).

[3] 刘文球.浅议“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8).

[4] 田 珺.关于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12).

[5] 李小林.高职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7篇

本文从语文课堂出发,结合课堂实例,试图寻找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思维训练由此而提出――画面法、作文法、主问题创设法等几种方法。期望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让学生在思维的深度、发散性、敏捷性等方面获得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实践研究

乌申斯基在《儿童世界》一书中提出:“语言乃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语文学习包含“文”和“言”,这两方面的发展如果能同时帮助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

根据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年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实践尝试可以关联起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变通性等方面入手。而要培养这几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进行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1)教师的提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在与学生通过问题进行互动时,注意由浅入深,给予学生思考的信心。注意将学生思维灵活性调动起来之后,才将问题逐步深入。当学生在回答的内容令人满意时,有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同学观点后,加以比较分析,找到思维的不同方向。由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加深的习惯,而非浅尝即止。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先提问:“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接着进一步深入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本文中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涵义?(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尽量发散对问题的思考结论。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分析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先请学生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并说说每种概括的依据,从谁的视角来看于勒的?在学生有了明确的结论之后,请学生再思考,你觉得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如果于勒是你的亲叔叔,你会带他回家吗?《羚羊木雕》一文中也是很好的锻炼思维发散的课文。可以设问: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请同学们来辩论。

其次,让学生处于思维的安全心理中。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识的敏感时期,很注重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安全心理对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活动,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讥讽、嘲笑的意思,哪怕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当然这个判断的延迟给出,往往让学生因为心中有问,而更多角度的积极思考。同时,养成提前告知上课内容和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胸中有成竹,在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安全的心理。

二、多种形式进行思维训练

初中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多数都是能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品,只要通过阅读与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调动起形象思维,那么如何更深一步地引发其逻辑思维呢?

1.画面利用法。画面利用法就是通过文字想象还原画面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初中课本中大部分诗歌都是画面感较强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还原画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传达的画面,学生可以仅仅通过读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画面。但这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上,画面上。方法设计:你能把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并写下来,与同桌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将画面生成文字,这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通过与同桌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是同样一句诗句转换的画面,却气象有所不同。那么通过“比较”,也能看到个人解读的风格,与个人的经历、气质、经验等无不关联。彼此比较、吸收,说说自己的看法,又可以进一步对诗句加以分析、赏析。同样可以借鉴此法的比如:《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再用语言组合画面。通过给画面的补白,可以较好地增加思维的广度,再进行语言还原画面,也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培养。

2.作文训练法。这里所说的作文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笔者尝试的两种方式可以借鉴。一种是改变人称重写故事。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父亲与杰利的角度来改写故事。通过这种改写,涉及到人物的心理的推敲,故事人称的转换,故事逻辑性的再塑,是很好的思维操。再如《再塑生命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训练。

另一种是文章或文章片段的仿写。这种方法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上获得锻炼,也可以积累文中的词句;又可以通过这种词语文字的再运用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小规模文章的仿写,是可以长期实践下去以证明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仿写激发了学生很多奇思妙想,从多个角度锻炼思维。

第三种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想象,对原文进行再创作,也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皇帝的新装》结局的续写。这种多种可能的故事结局的续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3.主问题的创设。主问题的精心创设,也可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所谓主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创设,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文章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主问题可以这样创设: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的爱,为什么选择了买橘子这件小事,又为什么不从正面来写,而选择写父亲的背影?通过这个主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诸多问题的思考,诸如:父亲在什么情形下决定亲自送我?从父亲的买橘子的背影中、语言中和后来的信中透露了父亲怎样的爱?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文本解读中这样的主问题的精心创设,学生一定可以从中养成对文本的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思维习惯的。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8篇

一、辩证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缺乏辩证思维的民族不能称作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力的训练与培养,有其重要而突出的意义。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学习与培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其次,让学生多做一些有利于辩证思维力训练的各学科不同类型的试题,提升辩证思维力。再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让他们用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在失败中让其深刻体验辩证思想的价值、辩证思维力的价值。

二、逆向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

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

思维。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可见,逆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很大。如何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力呢?首先,提高学生对逆向思维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多做有利于逆向思维发展的试题,在试题设问上,打破常规,从问题的相反面问。再次,因果关系训练法,联系生活实际,列举案例,告知结果,让学生分析导致结果的原因。

三、批判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人们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繁杂信息的把握还是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方面作用巨大。

如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力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在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时,树立并采取批判的态度和观念。其次,加强批判性思维试题训练,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日常思维素质,养成思考的习惯。再次,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学、多写、多交流。同时,学会用“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的辩证思想看待人和事。

四、创新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高与低、超与凡、显与隐,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个人认为可通过创新思维力训练方法来解决。

(一)明确什么是创新思维,提高对创新思维的认识

创新思维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能够打破常规,积极向上,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这就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和不断进取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思人之所未思”,去创新地解决问题,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更需创新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去敏锐观察,发挥想象,标新立异,把一个人的全部积极的心理品质都调动起来。

(二)打破条条框框,破除创新枷锁

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易事,往往要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或

者自身思维模式的束缚,致使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约束,所以,我们要重点破除从众型思维、权威性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自我中心型思维等,打破僵化的惯性思维,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科学素养,注重质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超前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1.加强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初步掌握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敏感性和知觉性的特征,它的思维方法有许多,包括发散性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横向思维等。在训练中,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还要深切领会这些科学的

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

觉地把这些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

中去。

2.加强基本创新思维的训练

这是在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基本思维程序是“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新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广泛深入的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

3.加强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

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该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会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开展联系实际进行创新思维的实践活动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成功的关键。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即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世界上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如有一道奥林匹克(OM)语言即兴题,要求说出尽量多的虚假的东西,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普通的,如假发、假酒、假话,有创新性的,如假肢、假新闻等。这样围绕某个事物横向或纵向地展开联想,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为创新性思维打好扎实的基础。

五、逻辑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其形式有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其方法有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证伪法等,其思维过程有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及其能力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呢?我认为可通过如下方法来提高。

(一)刻苦学习逻辑学

原因:(1)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水平有很大差异。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对知识的理解越透,掌握得越牢固,运用就越灵活。因此,学习逻辑学可以使人们由自发地上升为自觉地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活动,这对防止和纠正错误具有很重要的

意义。(2)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获取新知识。学习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根据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实知识,经过正确

的推理,推出新知识,这是认识世界所不可缺少的逻辑环节,是获取正确知识的必要条件。(3)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表达思想。思维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维合乎逻辑,表达才能清楚正确和鲜明生动。“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4)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分析大量材料,处理众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二)多做题、多看书、多思考、多实践

多做题即多做一些逻辑学试题、逻辑思维训练题、数学试题

等。通过做各种各样的试题或测试题,让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训练学生高超的思维技巧,让头脑越来越灵活。

多看书,即多看一些侦探小说之类的书,如《福尔摩斯全集》。通过看侦探类小说,让学生明白作者从案件结果出发,分析导致

案件结果的原因及案件过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多思考,即在做题、看书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思考。

多实践,即多参加逻辑思维训练。如多参加直接推理训练、三段论训练、思维规律训练(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归纳推理训练、类比推理训练、论证训练以及演讲比赛、辩论赛训

练等。

总之,思维力训练的方法与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有恒心与毅力,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与思考,“思维”的阳光定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9篇

发散思维训练法,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要沿着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进而产生新的信息。它能从各种设计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用浅显知识来说明较复杂的问题,即“简约”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根据个人经验,参考有关资料,我认为学生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数学思想方法缺乏。由于学习方法的缺乏而严重制约学生的有效思维的状况普遍存在。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遇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题目,就傻眼了,不会运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永远只是会解决旧问题,而不会解决新问题。

其次,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 思维指向模糊主要表现在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学生往往遇到难题,不是等着老师讲解,就是请教家长和同学,就是不愿去独立思考,这是学生思维障碍的最普遍原因。

再次,思维惯性造成思维机械。思维的惯性常伴随着思维的惰性而存在。在考试后的分析错误原因中,学生往往在回答“解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选择了“审题不清”这一项。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常尚未看清题意。见术语,便罗列公式,生搬硬套;见数据,便代入演算,拼凑解答等。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培养的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任何一种学习和培养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内动力的基础之上。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如何突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积极参与,其参与是否具有主动性将决定任何一种方法的成败。首先,在上课时要改变过去由教师主动的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这种把学生单纯的当着教学的“客体”的作法流于“填鸭式”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为他们在个人意志作用下的自觉行为,这样的学习是消级的,效果也总是不理想的。我们的作法相反,将讲授变为设问,将直白变为猜想将口授结论变为学生的发现,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主体。

二、合理设置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和深入化

初中数学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都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上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教学情境的合理设置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融合”,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合理的教学情境设置,应努力做到言简意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三、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坚守常识的同时敢于质疑

建构主义认为,逻辑性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亲身的经验来解释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下锻炼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数学教学从生活经验出发,必须在坚守常识的同时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个具有良好生活常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都就有较好的逻辑性,也是培养逻辑性思维的重要方面。同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课堂练习对学习思维进行稳固性训练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进一步离开对教师的依赖进行独立思维。进行课堂练习,既应起到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和巩固的作用,又应起到对所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巩固和再训练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面必须有目的培养。所以,通过数学运算,有目的的培养和强化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应把思维的稳固性训练也作为课堂练习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训练注意理解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再熟悉,对知识不但要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求“知其所以然之所以”。

逻辑思维训练法范文第10篇

“三段六步”作文序列化教学模式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三段指的是积累阶段,写作阶段,评改与升格阶段;六步指的是素材积累――写作基本功训练――辅助作文训练(课前演讲、口头作文、辩论训练、周记、练笔)――正式作文训练――作文评改(自评、互评)――作文升格六个步骤。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序列化 作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选题意义

写作水平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写作理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写作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因此,作文教学无序状态应及早结束。研究作文序列化教学问题不仅必要而且迫切。而实现作文教学的优质、高效,最需要的就是有可操作的、有效的作文序列训练体系和方法,可以改变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无“序”可循、无“章”可据、无“法”可依的教学现状,构建循序渐进的作文目标序列,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2.研究意义

通过高中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构建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从高一至高三作文实行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训练层次。以期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在充满真诚与爱的合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大胆表达、大胆追求、大胆创新、大胆批判,抒真情,说真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依托语言或话语进行生存、思考与交流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教育法规、新课程标准

(1)以国家教育改革决定为总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向。[1]

(2)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为指引

高中语文课程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2]

2.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

(1)全体发展性的原则

强调在作文系列化训练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所增强,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2)主体实践性的原则

强调学生的写作实践,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3)有序开放的原则

①教学内容的有序开放。

②教学形式的开放。

③师生关系应开放。

(4)合作探究的原则

作文系列化训练需要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分享、赞赏与互助。

(5)批判创新性原则

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

三、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系列化的作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具体目标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每学年不少于8万字。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作文的本源出发,依据教与学双方的心理特点,重点研究以下主要内容: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方式、方法及管理措施;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课堂模式;高中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1.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方式、方法及管理措施

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广泛阅读,积累感悟――自由写作――接受指导――规范写作。学生习作心理过程是:思考生活――产生表达欲望――写作表达――反思――寻求指导或阅读借鉴――反馈修改――成功表达。这个心理过程不是线形发展的,应该是经过若干次循环后逐渐形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程序应该遵循这个轨迹。先训练观察思维的能力,积累感悟,自由表达,然后再规范指导。

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程序(“六步法”)为:素材积累――写作基本功训练――辅助作文训练(课前演讲、口头作文、辩论训练、周记、练笔)――正式作文训练――作文评改(自评、互评)――作文升格。

2.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根序列化训练的程序,探究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各个课型的特点及操作流程,并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3.高中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采用“四维训练法”:以年级为纵,以课型为横,以文体训练为主线,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目的,实行“四维”立体训练模式,快速、高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教学论、信息技术理论、课程资源理论,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资料收集法、学生带动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循序渐进,提高写作水平。

六、研究过程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构建作文训练体系,科学有序地安排训练内容,明确训练目的和要求,注重精练,提高训练效率

1.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序列化

针对现行教材的模块安排的不足,根据新标要求,对学生名著阅读(词语积累、优美文段摘录、名言名句积累、读书笔记)和生活积累(观察训练、日记、随笔)作出科学系统的安排。

2.写作思维训练的序列化

包括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具体渗透到每一次作文训练中。

3.语文活动的系列化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

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讲成语故事、评点时事。

(2)办班级小报。

让每个学生主办一份作文手抄报,共出两期,一期为精彩描写片断专刊,另一期主要发表自己满意的作品。在规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展出。每期小报评选评讲过后都要装订结集,学生可经常翻看。

(3)歌词写作与交流。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

口头作文训练(包括审题、立意、布局、描写、思维、修辞与语言表达训练等)。

(2)名家散文品b与交流(手抄报)。

(3)对联的写作。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

议论文审题、立意、写提纲、写标准段、论证方法训练等。

(2)手抄报(讲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

(3)新闻写作与播报。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讲故事。(2)创作微型小说。(3)填词做诗。(4)语文研究性学习。

高三:

(1)常用文体写作。(2)应试作文训练。

4.作文训练内容系列化

对三年的作文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统筹规划。

第一,时间安排:

设想为六个学段。前四个学段具体安排为:

(1)高一第一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①审题②立意③选材④布局⑤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⑥记叙文的评改⑦记叙文综合训练⑧歌词的写作。

课外积累系列:

观察生活、写记叙文片段、日记,阅读散文名篇、小说名篇。

(2)高一第二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记叙性散文、短篇小说(编故事)。

①记人散文②记事散文③记物散文④记叙性散文综合训练⑤记叙性散文的评改⑥短篇小说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新、小、深)⑦短篇小说情节的安排与设置⑧小说综合训练。

课外积累系列:

阅读小说名篇,积累词语,摘抄好的文段。

(3)高二第一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议论文的写作、新闻的写作。

①审题立意②选材③布局④议论文的思维训练⑤议论文的评改⑥消息写作(拟题训练、导语和主体写作)⑦⑧说明文训练。

课外积累系列:

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

(4)高二第二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对联写作/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①审题立意②选材③布局④议论性散文的评改⑤命题作文⑥看图作文⑦材料作文⑧话题作文训练。

课外积累系列:

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背诵诗词名篇。

第二,课外练笔

高一,以下12大类为主:人物素描、校园采风、乡情民俗、春夏秋冬、往事回眸、动物世界、名胜风光、真情告白、课堂写真、心海浪花(写心理活动)、街巷见闻、一事一议等。

高二,以下10大类为主:奇思怪想、科幻天地、实验报告、应用文苑(写通知、启事、海报等)、文学天空(尝试写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科技动态、一题多做、读书有感、影视评论、课文质疑等。

高三,以下10大类为主:质疑问难、一孔之见、高考话题、焦点话题、时事论坛、校园争鸣、名人点评、纵论天下、时文赏析、经典品味等。

第三,读书笔记

高一:标题的评点,名句的摘抄,词句的赏析,句子的仿写,语段的解析,人物的分析,场景的描述,美文的品读,开头的欣赏,结尾的妙处……

高二:观点的诠释,事例的点评,说法的质疑,对话的评论,名诗的赏读,论证方法的解读,社会现象的剖析,新闻稿件的评论,精彩论证的摘录,历史人物的评点……

高三:文化现象的反思,文化名人的评点,文化经典的管窥,文化潮流的辨析,民族心理的解剖,哲学观点的推介,社会流俗的批判……

(二)训练时注重系列,突出重点,强调实效

从实践情况看,整个高中作文系列包括记叙文系列(一般记叙文、记叙性散文、小说)、议论文系列、实用文系列(新闻、对联),涉及的内容多而杂,短短的两个学年不可能一一兼顾。所以在注意系列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突出训练的重点。

所有文体中,应重点突出记叙文系列和议论文系列。记叙文系列中,应重点抓立意、选材、描写、情节、语言等五个方面的训练。议论文系列中,应重点抓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观点与材料一致、多种方法论证等四个方面。考虑到历年高考中学生作文实际情况,高中阶段应偏重于对议论文的训练。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强调训练的实际效果。对于忽略要求或没达到要求的同学,要求重写,直到完全达到训练要求为止。

(三)指导与批改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指导,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训练内容确定了,训练的目标怎样达到呢?要从写前指导、写后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下功夫。

写前指导包括:

1.明_每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和要求。2.针对学生有关训练内容的疑问的指导。3.精选符合训练要求的范文给学生欣赏、借鉴。

作文批改包括:

1.对学生写作中一般性问题采取传统的眉批和尾批方式。2.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采取面批(约占1/4)。

(四)改革作文教学的模式,变封闭的作文教学为开放的作文教学

1.开放的作文指导。

2.开放的作文训练过程。

3.开放的作文评改。

(五)重视作文升格训练

升格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完善“自我纠正系统”,使学生的自觉意识不断强化,尤其是在考前短时间的强化训练时,具体的操作方法很重要。

升格一般采用“四步法”:“病文呈现”――“病因分析”――“升格思路”――“修改成文”。

“病文呈现”是要学生知道错误,一般是 老师直接给出分数,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等级。这里的“病文”是一个相对概念,只要不是满分文都可以称之为“病文”,只是“病情”轻重不同而已。

“病因分析”是要学生明白错误所在,一般是师生对照高考评分标准,共同分析,重点分析不能得高分的原因,使学生明了病因所在。

“升格思路”是要学生明确修改的思路、方法,升 格所要达到的目标,再根据目标制定出具体修改措施:增加,删除,更换,改写,重搭框架,另起炉灶,美化语言,等等。

“修改成文”是要学生动手修改,润色成文。再和原文对照,比较体悟,吸取教训,形成经验,防止类似的错误的出现。

操作流程图:

七、研究结论

“三段六步”作文序列化教学模式切中了目前作文教学的弊端,较好的解决了作文低效、无序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产生较好的效益,值得推广。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NO.120144112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

上一篇:多媒体信息技术范文 下一篇:学校精细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