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助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8:43:42

审计助理论文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1篇

陈汉文教授,现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专家委员会兼副秘书长、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副会长,《审计研究》等期刊编委。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会计系审计学专业,1994年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吴水澎教授,199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初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厦门大学和中国会计学界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0至2001学年作为中加政府交换学者在Saint Mary’s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aterloo做学术访问。2008年8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HBS)学习。

陈汉文教授勤勉治学,热爱科研,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证券市场会计监管、审计市场与审计行为等。他已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与《审计研究》等国内一级核心刊物上三十余篇,主编《审计理论》、《审计学》、《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等多部著作,主译的《财务会计理论》是目前国内主要高校会计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必读书目之一。他曾获中国审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荣誉奖与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和“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2007 年)。

2010年7月19日,陈汉文教授与王艳艳助理教授及两位国外合作者在世界顶级会计学刊JAR(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会计研究学刊)发表了长篇学术论文“Association Between Borrower and Lender State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借款人与贷款人的国有股权性质与会计稳健性》)。一直以来, JAR、TAR(The Accounting Review,会计评论)、JA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会计与经济学学刊)并称世界三大顶级会计期刊,有着极高的原创性质量要求,本文可以说是开中国大陆会计学界于JAR之先河。论文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同时考虑了借款人的特征(不同所有权企业)和贷款人特征(不同所有制银行)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采用大样本实证检验与个案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造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差异的原因。论文综合考虑借贷双方的特征,在理论上拓展了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视角,并且首次把银行和企业所有权与会计稳健性联系起来,为中国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对债权人的有用性提供了证据。

陈汉文教授坚持国际化的教育理念。2004年接任厦门大学会计系主任之初,他就推动会计系与 ACCA合作,开设了成建制国际会计班(从2004级开始),将ACCA课程体系全部纳入教学大纲并全英文教学。这一项目被列为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并成功申报部级教学团队。同时引入卡内基梅隆大学、耶鲁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台北大学等境外知名学者为会计系博士研究生授课,逐步实现了研究方法向国际主流的转型。教学、科研的国际化策略极大地提升了会计系的科研实力和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教学中,陈汉文教授善于运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典型案例,把课本中深邃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实的视角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他曾获得首届杨纪琬奖学金指导教师奖,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审计学》(2004年)。授课之余,陈汉文教授会认真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与道理。这种教育风格与勉励态度在各个层次的学生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陈汉文教授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他不经意间流露的传统文化修养,这不仅表现在他对经典的通晓,也表现在平时做人做事的规范之上。在学生眼中,他不仅仅是一位尊敬的良师,更是一位负责任的益友。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2篇

罗斯·l·瓦茨(ross l.watts,1945-,)是一位国际著名的会计学家和杰出的会计教育家。因其于1986年与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而在当今世界会计领域里享有盛名。

一、个人生平简介

1966年,瓦茨大学本科毕业于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分别于1968年和197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60年~1966年间,瓦茨论文联盟曾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福赛思公司任助理查账员,后任执业会计师。但瓦茨在1966年被聘为纽卡斯尔大学的会计兼职教师后,即将主要精力用于从事会计教育工作:1969年~1970年,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讲师;1971年开始到罗切斯特大学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任教,1971~1978年任助理教授,1978年~1984任副教授,1984后任教授。在此期间,瓦茨还曾先后出任罗切斯特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西蒙商学院院长遴选委员会主席、金融研究与政策项目主任和院长顾问等职。

此外,瓦茨还到多个学校访问讲学或出任客座教授:1981年与1984年,两次前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财务会计系任特派讲师与客座教授;1984年,曾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管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5年曾到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j.l.凯洛格管理研究生院任访问学者;1995年受聘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受聘担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瓦茨也曾多次出席美国会计学会的年会和世界各地召开的会计学术会议。 此外,还受聘担任许多著名会计学专业期刊的编委及审稿人:1978年至今,一直担任《会计与经济学杂志》的创刊联合编辑之一; 1972年~1978年, 任《会计研究杂志》副主编;1983年~1985年, 任《当代会计研究》编委会成员; 1995年~1997年, 任其发起建立的社会科学研究网(简称ssrn)和《会计研究网络》的主编等。

瓦茨因其学术成就而多次获奖:他与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教授合作发表在《会计评论》1978年第1期和1979年第2期上的《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与《会计理论的供给与需求:理论解释》两篇论文,连续获得1999年、200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发的会计文献杰出贡献奖;1985年,他与齐默尔曼教授因《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获得当年的alpha kappa psi会计奖;1996年5月,获罗切斯特大学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授予其杰出教授称号;2000年,美国会计学会授予其美国杰出会计教育奖;2004年,他与齐默尔曼教授合作的著名论文——《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获得美国会计学会(aaa)自1986年开始设立的一个特殊奖项——会计学术文献重大贡献奖。

二、理论与实务主要贡献

几十年来,瓦茨的著述颇丰,曾在《会计评论》、《会计与经济学杂志》、《财务经济学》、《会计研究杂志》、《亚太会计杂志》和《英国会计评论》等著名专业学术期刊上独撰或与人合撰了近60篇论文。当然,最著名的则是他与齐默尔曼合作的《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和《会计理论的需求与供给:市场解释》两文,以及两人于1986年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

三、主要论著简析

(一)《实证会计理论》(1986) 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到经济学和理财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简称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进行大量经验性检验的影响和启发,以及当时芝加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开创的实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美国一些年轻会计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径,开始尝试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早期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年轻学者,多数来自实证经济学和财务学研究较强的芝加哥大学,这其中就包括雷蒙德·约翰·鲍尔、迈克尔·c·詹森、威廉·亨利·比弗、罗斯·l·瓦茨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等人,都是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并公开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一书,该书不仅全面、系统、深入地回顾、总结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典文献,而且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初步研究框架,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详尽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此外,还就信息披露的管制理论、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会计研究的作用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实证会计理论》一书共分为四大部分,设15章,各章大致内容如下:

第1章为“会计理论的作用”。作者明确指出,会计理论概念具有一套与之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这套方法是注重实际经验的研究人员在多年理论研究探索中经验累积的结果。会计理论概念不仅范围较广,而且与财务会计教科书中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构成了日益增多的以经验为依据的会计文献的基础。该书是为了增进人们对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会计文献中重要理论与方法的认识,而增进这种认识的关键是掌握方法论对会计理论演变的影响。

第2章为“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该章主要解释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如何影响会计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和由它引发的对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有相关性,以及会计程序的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的研究;解释了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以及它如何促使会计研究者,提出会计数

转贴于论文联盟

据能够提供与计价模型的变量有关的信息;在没有税收效应的条件下,会计程序的变化不会影响股票价格;以及我们能够限定会计盈利和论文联盟股票价格的特殊关系等假设

第3章至第7章,主要是分析介绍研究人员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有关文献,其内容分别为“会计盈利与股票价格”、“竞争性假说的辨识”、“会计数据、破产与风险”、“盈利预测”和“信息揭示管制理论的演变:一种新理论的开端”等。

第8章至第13章,主要介绍在试图解释和预测会计在实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其内容分别为“订约程序”、“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会计与政治活动”、“会计选择的经验检验”、“股票价格的检验理论”和“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等。

第14章为“会计研究的作用”,作者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在于解释和预测广义上的会计实务。因此,理论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即解释现实世界的运行方式,以及理论对使用者利益进行预测的影响。

第15章为“实证会计理论:总结、评价与前景”。作者认为,该书研究思路提供了三方面的重要发现:盈利报告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其他会计数据也反映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中的变量(如风险),并且能够提供有关未上市证券的信息;年度盈利呈随机游动状态而季度盈利则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作者指出,当时实证会计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三个方面的的主要局限性:利用替代变量来表示契约成本与政治成本;限定的线性模型缺乏依据;在契约变量之间存在着共线性。作者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的最重要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证明了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推动资本有效运转的要素之一;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实证会计理论》:全面回顾了会计学中大量的、与日俱增的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验性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变量之间相互关系需要理论进行解释和检验的必要性;指出了按现行观点来解释研究结果的经验性研究的不足;力图阐明各种文献所采用的方法论;注重将单期间的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作为一种计价模型贯穿于全书;提出理论研究的发展源自于需求的推动(即理论研究的供求关系是信息需求、教学需求和政策服务需求);指出社会对实证研究的需求会始终存在,会计研究人员的声誉和论述技巧越高,成就越可能受到实务工作者、管理者和其他学术界人士的重视,更多的学生和资金就会流向他所在的大学;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实证会计研究成本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该书序言中,作者写到:“一些学生喜欢了解‘末行数字’。遗憾的是,这种简明扼要的‘末行数字’目前还不存在。我们所接触的中介研究领域里的流沙。我们的目的不是为提供流沙的地图,而是为了增进学生对流沙的了解,并向他们提供绘制这种地图的工具,以使他们为未来的研究作出贡献。”这段暂短的表白,正是对该书写作宗旨的精确表达。

《实证会计理论》自1986年正式出版以来,成为美国广大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生的必读著作,推动了实证研究在会计学术界的普及。《实证会计理论》首次中译本于1989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经原译著中部分译者修订后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2004年收入《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一书中,2008年《实证会计理论》的英文版亦由东北财经大学引入中国市场。

(二)其他重要文献观点简介 具体包括:(1)论文《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该文目的是要创设一种决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以有助于公众理解“民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为何各种团体乐于花费资源来努力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程序;提出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的非一致性是研究会计准则制定实证理论的前提,而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管理层在决定会计准则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而构建出管理层对准则制定游说的理论模型假设;以1974年fasbgpla准则的企业意见反馈为例,进行理论测试和判别式分析来验证该假设,从而得出管理层对gpla投票行为最重要的单个因素是公司规模,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可能赞成gpla(如果盈余下降);验证了所构建管理层对准则制定游说理论假设的显著性和适用性。(2)论文《会计理论的需求与供给:市场解释》。本文明确提出为什么绝大多数会计理论都是规范性和为什么没有单一可广泛接受的会计理论;验证了自由经济条件下和管制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需求的本质;指出政府管制刺激了个人对会计程序的院外游说活动,以及会计理论在院外游说活动中作为辩解手段的意义;提出政府干涉产生了对会计理论多样性的需求;提出会计理论之所以是规范的,是因为他们被用来作为政治行动的借口,即政治程序产生了对理论的需求,该理论研究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而不是研究世界是什么的问题。(3)其他重要学术文献。有学者对瓦茨1982~2003年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认为其除了上述学术贡献外,其核心学术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数学模型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问题(1982);股票价格与高管层的变动问题(1988);审计责任与信息披露问题(1988);实证会计理论十年的发展问题(1990);会计选择理论与基于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问题(1992);投资机会与公司筹资政策、股利政策和报酬政策问题(1992);经济决定因素与收入变化和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问题(1993);有关审计诉讼问题(1994);基于市场的任意获利模型的评估问题(1996)收入与现金流量的关系剖问题(1998);价值相关性文献与财务会计准则框架设置的相关性(2001);等。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个人简要生平

1914年6月6日,斯达茨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富田市(Richfield,Kansas)一个普通家庭,1935年,斯达茨毕业于麦克弗森大学(McPherson College)并获得学士学位。1936年,斯达茨继续在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of Kansas)深造并于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从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斯达茨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政府公共事务服务工作。1939--1943年,他在预算局公共管理部门(the Di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工作,1943-1947年,被调到战争机构部门(the War Agencies Section);二战以后,美国经济日显萧条,1945-1947年,1949-1950年间,斯达茨先后协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和哈利・s・杜鲁门总统工作,将美国经济从战时转向和平时期的生产上来,使美国经济得以复苏,1947年,斯达茨任预算局副局长助理,很快被提拔到副局长,负责立法,协助杜鲁门总统及白宫议员修订立法程序,1949年,斯达茨被调到行政管理局担任副局长,1950年,斯达茨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预算局局长助理并总管局内一切事务,他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到1953年。

1953年后的大部分时间,斯达茨在马歇尔公司(Marshall Field&Company)从事研究工作。1954年,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总统指派他到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负责协调美国外交政策在国外的执行。1958年,他又回到预算局,再次担任副局长助理。1953年3月,斯达茨被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命为局长事务助理。在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总统执政期间,他仍然担任这一职位。1966年,他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美国会计总署审计长直至1981年退休。

在任审计长的同时,斯达茨在政府部门出任多种公职,退休后,他的公共服务生涯并没有因此而终止,不久即成为Harry s,Truman奖学基金会会长,1983年,纳德威尔逊・里根总统任命他为该基金会董事,随后被选为该基金会信托委员会主席。另外,他还是Eisenhowe基金执行委员会、Kerr基金理事会,George C,Marshall~金理事会成员及安达信公共评论委员会成员;1984-1990年,他是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overnment Accounting StandardsBoard,简称GASB)成员,1990-1997年,他是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derationAccounting Standards AdvisoryBoard,简称FASAB)主席。

斯达茨一生非常积极地参加各种职业团体的活动。曾担任国家公共管理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PublicAdministration)主席、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ost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CASB)的首任主席;是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Standards Advisory,简称FASA)、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Associations,简称AMA)、政府会计师协会(Association of Gove rnment Accountants,简称AGA)等专门组织成员。

斯达茨除了担任政府公职、参加职业团体外,还一直与教育机构保持紧密联系。1941~1946年,他分别在美国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兼任讲师,1947-1953年’f也兼任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顾问委员会委员,1974-1980年,他任哈佛大学约翰・F・肯尼迪学院(John F.KennedySchOO1)等校访问学者。从1981年起,他一直是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University)访客委员会成员。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在美国的国家审计体系建设上,斯达茨厥功甚伟。他于1966年担任美国会计总署(GAO)的审计长时,会计总署的主要功能集中在政务审计中的个案发票审计,目的在确认政府经费的合法性评鉴。但他上任后,将重点转移到计划结果评审(review of program result)、计划效能评估(evaluation of programeffectiveness)等一系列的计划评估上,亦即迈人政策评估的时代。

斯达茨在担任审计长15年的期间(1966-1981年),他不但将适用于行政部门决策分析途径中的设计计划预算制度(Plannink、Programming andBudgeting System,简称PPBS)引进了会计总署,用以监督联邦政府的各项计划,更在工作方向上,使会计总署朝着科技整合的道路上发展,以管理考评(management re-views)、政策评估等方法,注入到国会用在行政部门层出不穷的各种复杂性的施政问题上,并提供研究报告。这种施政计划的评估取向,确立了会计总署努力的新方向。

在他的任期内,美国审计体系在斯达茨锐意改革下收到了全面改革的效果,施政范围的涵盖面包括非常广泛,主要贡献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国防契约审计的原则;二是确立评估为导向的审计体系;三是构建财务管理的审计制度・四是进行审计行政体系的改革,五是引导审计改革相关法案的制定,其中主要有1974与1980年的《会计总署法*(GAO Act Of 1974)、1980年《会计总署人事法》(GAO Personnel Act of1980)和国会预算与保留管制法。

不懈的努力与卓越的贡献给斯达茨带来了许多荣誉。1980年,他分别获得美国生产力中心授予的生产力贡献奖、评估研究协会授予的联邦执行奖、以及San FernandoValley工程师协会授予的年度工程师奖;并于同年荣获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最高荣誉一美国注册会计师金质奖,1981年,他分别获得总统公民奖,Hubert Hunphrey奖、

会计总署公共服务奖等奖项,同年被选人会计名人堂d988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授予他Thurson奖。

由于斯达茨在公共服务事业上的卓越成就,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以斯达茨的名义设立了埃尔默・B・斯达茨终身成就奖,奖励那些终身从事公共服务和管理事业并有所成就的公共管理者。1989年,美国公共事务与管理学院协会也以斯达茨的名义设立了埃尔默・B嘶达茨公共服务事业奖,奖励那些激励学生从事公共服务事业的教师。

三、主要论著目录

斯达茨在从事公共服务事业的同时,在会计期刊、公共管理评论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给职业团体作过多次演讲。

主要论文有:“公共服务与公共兴趣”(Public Service and the PublicInterest,1988)l“审查联邦政府:改革历程”(Overha,ul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A Reform Agenda,1981)}“二十一世纪审计面临的挑战”(Auditing as WeEnter the 21st Century-What NewChallenges Wlll Have tO be Met,1981))l“SMR讨论:提高工业企业与政府在政策决策方面的合作”(SMRForum:Improving Indust ry―Government Cooperation in PolicyMaking,1980))“社会科学对GAO的影响”(The Use of Social Science inthe Changing Role of GAO,1979);“CPAs新展望-授权审计”(Grant Audits=A New Vista for CPAs,1979)“-个好的会计系统是优良管理的关键”(Agood accounting system-a key tOgood management,1978)“人事管理是起点”(Personnel Management:The StartingPlace,1976);“政府审计:昨天、今天、明天”(Government auditing-yesterday,todayand tomorrow,1976);“政府计划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Challenges and Problemsin th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alPrograms,1974);“九十年后的公共服务”(The Public Service 90 Years Later,1973);“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The Challengeof Public Service,73);“测评和提高政府效率”(Measuring and Enhancing FederalProductivity,1973);“多重目的审计”(TheMultipurpose Audit,1971){“政府预算:项目分析与联邦预算(书评)”(Program Budgeting:Program Analysis and the FederalBudget(Book)11970);“工业与政府的关系”(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hips,1969);“GAO:现状与未来I'(The GAO:Presentand Future,1968)?政府在应用研究与管理科学方面存在的问题”(Applying OperationsResearch And the Management Scienceto the Problems of Government,1965)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4篇

了解申报条件

申请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高级会计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或省级人事、财政部门或中央单位批准的本地区、本部门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评审的破格条件。同时规定,各地区、各中央单位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会计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在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确定的使用标准范围内,确定当年评审有效的使用标准。这意味着,2007年各地区、各中央单位仍有权制定本地区、本部门评审的破格条件和当年参评的使用标准,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划定一个当年参评的最低分数线,各地区、各中央单位在这个最低分数线内确定本地区、本部门当年参评的使用标准。

把握考试内容

1.外语(包括日语等小语种)考试

这里主要是英语――职称综合英语B级。从其内容看,因为考虑到考生对象,难度不会很大,相当于英语四级考试。在题型方面,没有听力和写作部分,只有选择题。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只包含少量的语法知识。如果有一定的基础,经过较好的准备,通过一般是没问题的。

2.计算机考试

一共考查可选择的三个内容(模块)。大多数考生一般会选Word、 网络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其中会计电算化是必选模块。通过考试的难度不大。

3.高级会计实务考试

这个考试主要是针对高级会计师评审中,评的份量过重,考的内容过轻,受到大量的质疑而采取的一项举措。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时间为210分钟,内容为会计、财务管理、内部会计控制、财税法规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从考试的内容看,难度适中。对于平时重视学习,特别是参加CPA考试的人员相对来讲比较容易通过。

兼顾三大要素

参评高级会计师,除了考试外,更重要的是论文和资质。可以说,考试、论文和资质是参评高会的三大要素。

1.论文要求

高会评审有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学术水平,既然是高级职称,学术水平当然要比中级高。学术水平主要是依据参评者所发表的论文。这里的发表是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过的。对一般的财会人员来讲,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刊登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要为评高会写论文,平时就要做有心人,提前做好准备。单位里订的财会杂志要多看,了解别人都在写些什么内容;争取参加会计学会这一类的组织,这样可以结识不少会计学术界的人士;闲暇之余,可以选择当前财会方面的热点进行研究,尝试写一些文章并投稿。可将自己日常的工作作为论题,因为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特点,写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东西比较容易,比较熟悉。另外在确定了一个论文题目后,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各方面的条件,尽量将有关的资料收集齐全,研究透彻,深入思考。即使写出的论文不能被录用,它对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2.资质要求

资质包括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和现在的职位,这三个方面能较为合理地展现参评者在会计师任职期间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这些工作成绩应能体现出其具备一名高级会计师所应具备的经历和条件。一般情况下,以下这些人比较容易被评为高级会计师:大型企业的财务或审计负责人、财政局或审计局的工作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一级、高校教授一级。这些参评者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或基本具备,评上高级会计师是十拿九稳的。

3.其他业绩的证明材料

参评者应在日常的工作中尽可能多地去体现和证明自己对会计事业的热爱。如被财政局评为“优秀会计工作者”,被地方政府和企业评为“劳动模范”,将工作中有关会计工作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上级反应,参加会计知识竞赛并得奖,编写企业的财会制度,参与学术交流等。这些材料对评高会都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

解析考试特点

这里所说的考试是指高级会计实务考试。首先要花一定的时间研读考试大纲,在此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题训练上,按套路快速解题,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到最好的复习效果。

高级会计实务考试总体上说有“开卷考、层面高、题量大、时间紧、难度不大”的特点。我们针对这些考试特点逐一解决进行分析,求解备考的最佳对策。

1.正确对待开卷考试

很多应试者认为,高级会计实务考试是开卷考试,没必要下太大功夫复习,对考试的知识点只要有印象就行。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存在着严重的思想误区,因为考试题量大,如果对考试内容不熟悉,在考场上只凭翻书抄写很难做完考题,甚至有的连位置都找不到。千万不要以为是开卷考试就掉以轻心,开卷考试也需要认真对待。

2.准确把握考试层面

高级会计师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现阶段的高级会计师应具备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相关年度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的通知指出“考试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可见,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侧重于对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的考察,这与中级会计师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有不同的层面,一般不要求作具体会计分录,应试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能力的训练上。

3.重视新增知识点

高级会计师考试与国内其他考试一样也有“喜新厌旧”的特点。每年新增知识点较多地体现在考题中,所以应试者应重视新增知识点,对新增知识点必须准确把握。

4.题量大、时间紧

高级会计师考试一般有8~9道试题,全部为案例分析题,题干的信息量大,对答题速度不太快、知识点不太熟悉的应试者来说,最大遗憾莫过于在规定的时间内来不及答完试题。

5.难度不大

从开考至今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高级会计师考试的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备考,考试时能把试题中已掌握的部分答到考卷上,通过考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对比注册会计师

简单而言,高级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专业技术职称,后者是执业资格。

高级会计师是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一种,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其中会计师是要参加会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要通过会计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大专学历的为助理会计师,中专学历的为会计员),而高级会计师则采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是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层次。

注册会计师则是一项执业资格。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可以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按照规定,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由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统一印制的全科合格证书,并可申请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完成后续教育,成绩长期有效;否则,其全科合格成绩仅在自取得全科合格证书后的5年内有效。

现在,一般来说,大型国有企业比较认同高级会计师,而大中型企业(非国企)和外企在招聘时则倾向于注册会计师。原因不难理解,高级会计师采用考评结合的方式,含有一定的水分,使大家对高级会计师的真才实学产生了怀疑。同时,高级会计师的权限仅适用于本部门或本系统,与受到国际认同的注册会计师相比,接触和处理的业务量相对较小。就考试难度而言,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明显比注册会计师考试容易。虽然只有大专学历就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但由于注册会计师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行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较高要求使得考试难度非常大,因此通过的人也寥寥无几。另外,仅管两者在业务水平上相差不多,但高级会计师不具备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审计业务,只具备一些其他服务业务。

高级会计师在报考注册会计师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向当地报考部门申请免试一或两科考试科目。

申报高级会计师应附资料

1.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外语统一考试合格证书(或专业技术骨干外语免试证明)及获奖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2.所在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

3.《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4.任现专业技术职务后的历年考绩卡片。

5.《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表》一式2份。

6.对破格申报的人员,所在单位需提交破格报告一份。

7.接受继续教育证明材料。

8.已公开发表的反映本人学识水平的著作、论文原件或结合实际且被采纳的工作报告等。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5篇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4门,共计874个课时,在整个必修课1845课时中占47.37%。从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整个体系“大而全”,贯穿了会计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来说,还缺乏深度,实验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实验内容相对简单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3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我们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的、市场需求的财务会计人员,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岗证赛课;课程体系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岩.会计专业“岗证单”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课程优化设置[M].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2]王辉,王玉勤.会计专业“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模式探讨[M].现代企业教育,2013(4).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区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和能力,促进我区水利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于我区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有关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科学试验、技术推广、流域规划、区域水利规划、水利勘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本评审条件中水利水电工程包括水电站、水库、河道枢纽、河湖治理、灌区、水土保持、农村水利、供水、水环境、水利信息化等。

第三条水利工程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坚持正常工作,身体健康,能够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任现职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等次以上。

第五条申报水利工程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外语条件,按照《关于调整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宁人发〔2007〕65号)规定执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继续教育须符合国家及自治区的统一规定。

第六条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一)申报(认定)工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本专业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

2.本专业硕士学位,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2年。

3.大学本、专科毕业,并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满4年。

(二)申报高级工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学位,并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满2年。

2.硕士学位,并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满5年。

3.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满5年。

第三章能力业绩条件

第七条申报工程师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能熟练运用本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开展工作。

2.了解国家有关经济技术方针政策,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及规程规范进行工作。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的能力经历,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具备下列实践工作经历之一:

1.参加完成的科研、技术推广、应用课题或项目,通过市厅级以上部门鉴定。

2.参加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参与编制中型以上工程的规划、勘测任务书;或独立编写中型以下工程各阶段专业技术报告说明书、技术专题报告、技术总结等技术文件。

3.参加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或担任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技术人员,参加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全过程。

4.参加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生产运行、技术管理工作,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加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生产运行、技术管理工作,全面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

5.参加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方案、报告等评审工作,或工程进度、质量的检查工作,具有对施工质量,施工水平进行评估和鉴定的经历。

6.参加完成过区内主要河流、工程的水情预报、水文测验、站网建设、水文分析计算、水资源论证、水环境调查评价及资料整编工作。

(三)业绩与成果

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科研、技术推广、勘测设计、建设施工、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中,未发生技术、质量及管理责任方面的问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优质工程奖的获奖者(等级内额定人员)。

2.获得水利水电科研新产品、新技术国家专利,并在生产中应用。

3.获市厅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业务先进工作者等奖励1次以上。

4.参与编写技术导则、规程、标准等,并经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实施。

5.公开发表过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译著。

6.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篇以上(第一作者),或参加省级行业学会学术活动并发表会议交流论文1篇以上(第一作者)。

7.主要参加编写的科研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有1篇通过厅级以上单位的审查或鉴定。

8.主要参加的专业技术工作中,参与编写的规划设计大纲,专题技术报告,施工设计,技术总结等技术文件不少于2篇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第八条申报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

1.从事科技推广应用工作的技术人员,具备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并对本专业范围内至少一门学科具有独到见解。

2.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掌握《水法》、《水土保持法》等与本专业有关的水法规,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具有指导工程师、研究生完成科研课题、技术推广、规划设计、施工生产及管理的能力与经历,在工程师任职期间,具备下列工作实践之一:

1.有参加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或国际合作项目的经历或主持完成过市厅级科研、技术推广项目的经历并通过鉴定。

2.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组织推广科研成果不少于2项,取得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并为市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3.参加过中型以上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为大、中型项目编制标书;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中型流域规划或区域规划全过程。

4.作为主要技术人员,承担中型以上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或监理工作,工程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5.根据施工标准编制各时段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和按招标承包制的要求,编制大中型工程项目的标书、承包合同2份以上。

6.有承担厅级以上科研、技术推广项目,大中型规划、勘测、设计项目,大中型施工项目、施工方案、施工质量、施工报告的论证、审查、鉴定的经历,并具有对项目技术成果的精确性、使用价值和所达到水平的评估能力。

7.参加过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全面技术工作,或担任重点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改造、除险加固改建等主要技术工作,经主管部门审查通过。

8.在利水电工程管理、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技术咨询、质量监督、监理等工作中,曾主持一方面的业务工作,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9.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过省级重点河流、重点工程的水情预报、防洪调度、站网规划、水文分析计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环境调查评价及资料整编等工作。

10.作为主要参加人编写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专项规划及实施意见等。

(三)业绩与成果

在工程师任职期间,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科研、技术推广、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中,未发生技术、质量及管理责任方面的问题。

1.在工程师任职期间,须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国家科技进步奖、星火奖的获奖者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2)市厅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优质工程奖一等奖2项以上的主要获奖者(第一、二名)。

(3)主持完成的省、部级重点科研、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相应级别的技术鉴定,并被认定为国内先进水平。

(4)获得水利水电科研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及施工技术等国家专利1项以上,并在生产中应用。

(5)主持或为主承担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2项以上,并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颁行。

(6)主持或为主承担编制的大、中型工程的标书及承包合同被采纳,或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工程项目标书已中标并承揽工程项目2项以上。

(7)在施工建设或工程监理中,主持或担任总监的中型以上水利水电工程已竣工并投入生产,运行正常,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5项以上或经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良工程3项以上。

(8)主持完成的水利改革、灌溉管理、安全生产运行、水利经济等重要技术报告、专题报告3份以上,并经水利厅主管部门审查通过或经同行专家的推荐和认可具有行业先进水平。

(9)主笔或为主承担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大、中型项目的科研、专项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专项规划、实施意见等,大型2项、中型3项、小型10项以上通过水利厅有关部门审查验收。

2.在工程师任职期间,撰写或、著作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书刊中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2)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专业论文1篇以上。

(3)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上2篇以上,其中在核心专业刊物上不少于1篇。

3.能够运用水利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指导宁夏水利实际工作,在任工程师期间参加区内外学术会议不少于2次,作为学术交流人参加由水利厅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不少于1次。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九条对为我区经济社会做出重要贡献且能力和业绩特别突出的,可破格申报评审。破格须在本系列级别内,对任职年限、学历、外语条件的其中一项实行破格。

(一)申报破格任职年限者,其任职年限可提前一年。

(二)申报破格学历者,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年限须满8年。

(三)申报破格外语者,年龄必须男满45周岁、女满40周岁。

第十条申报破格工程师,除具备正常申报条件外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任现职以来,有正式出版的水利专业专著或有本人撰写累计5万字以上的合著。

(二)任现职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星火奖之一项且是奖励项目等级内额定人员;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是获奖等级内额定人员,或是三等奖前八名。

(三)任现职以来,获得国家专利并应用于生产后创利润40万元以上(须有县级以上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书)。

(四)任现职以来,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国家、自治区级重大科研、技术推广、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等项目以及从事水利管理工作并取得业内公认的突出成绩。

第十一条申报破格高级工程师,除具备正常申报条件外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任现职以来,公开出版专业著作一部或有本人撰写累计10万字以上的合著。

(二)任现职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星火奖一等奖前十名或二等奖前八名或三等奖前五名;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等奖励一等奖前五名或二等奖前两名或两个三等奖第一名。

(三)任现职以来,获国家专利并应用于生产后创利润100万元以上(须有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书)。

(四)任现职以来,做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前三名)完成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研、技术推广、工程建设项目,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做出业内公认的重大贡献,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或自治区政府奖励者。

(五)在水利生产第一线,进行科技项目承包的水利科技人员或企事业单位主管生产、技术的主要负责人,任现职以来,连续三年全面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三年累计增加利润100万元以上(须有县级以上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书),并受到以下奖励者:

1.县属专业技术人员,受县政府奖励3次以上或受市级政府或自治区政府或国家有关部门奖励2项以上。

2.市属专业技术人员,受市级政府或自治区政府或国家有关部门奖励2项以上。

3.自治区属专业技术人员,受自治区政府或国家有关部门奖励2项以上。

自治区、市属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五年以上)在艰苦边远地区(二类地区)工作的,按县属专业技术人员对待。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二条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参加评审:

(一)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恶劣影响的,受党纪、政纪处分未满处分期的。

(二)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

(三)伪造学历和任职年限,或申报业绩、成果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

如参加评审后,发现举报查实有以上行为的,一律撤销所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三年内不得申报。

第十三条奖项的认定

(一)部级科学技术奖励是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星火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

(二)省级科学技术奖励是指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星火奖及相当级别的专业技术奖励。各类奖励以正式文件、获奖证书为准。

第十四条项目的认定

(一)部级、省部级和自治区级重大科研项目分别指经国家、省部、自治区有关部门下达科研项目计划的项目,须提供国家、省部、自治区有关部门下达科研项目计划的文件原件、组织实施所签订的合同书等有关资料;

(二)部级、省部级、自治区级重点工程项目分别是指经国家、省部、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项目,须提供国家、省部、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文件原件、组织实施所签定的合同书等有关资料;

(三)部级、省部级、自治区级重点项目鉴定(验收)是指项目完成以后,由国家、省部、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或验收,通过者须提交鉴定(验收)相关资料;

(四)获奖者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以获奖证书和获奖文件为准。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中一项最高奖项。

第十五条本评审条件所指“主持”、“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主要参加者”、“主要完成人”等以项目任务书、技术报告或有关文件为依据。

第十六条本评审条件论文是在本专业刊物发表的对长期所从事专业的具体项目或工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和实例论证。所发表的论文因受版面限制字数较少时,需提供原始论文。

第十七条申报人员提供的业绩与成果、论文与论(译)著,须是任现职以来所取得的。职称外语成绩单、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二次及以上学历证书、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等证件的取得时间,截止时间一律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

第十八条申报人员对其所提供的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及各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审查、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九条本评审条件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水务)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宁人发〔2003〕149号)同时废止。以前凡与本评审条件不一致的相关要求,以本评审条件为准。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会计专业 教学质量评价

一、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培养目标

会计学本科专业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

会计学作为应用学科,应用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将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多学科交融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外向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的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了解国际经贸规则及会计准则,具有国际眼光、外语沟通能力和国际文化基础,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初步的学术训练,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或社会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能力要求

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

1.专业能力。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准确地陈述和处理会计事项,撰写会计工作报告和财务分析报告,并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准,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进行恰当分析,及时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和规避风险的合理建议。

2.综合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较强的语言与文字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培养领导才能。

(三)素质要求

1.人文和科学素质。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注重人文精神、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科学态度。

2.专业素质。学生需要具备会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3.身心素质。学生需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能力,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

4.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主要体现为:(1)爱岗敬业,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2)熟悉法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依法核算,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4)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堂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课堂教学课程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选课等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应包括实验和实训课、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写作。

会计学专业各门类方向的培养方案总学分控制在140至160学分为宜,其中课堂教学课程的学分比重应不高于80%。

(二)课程设置

1.理论教学课程。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至少要包括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公司财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模块。会计学专业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参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学分。同时,需要根据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与学分修读要求。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伸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同时,会计学专业应当着眼于学生均衡知识结构的形成,按照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科技、语言与文学、健康与艺术、职业发展与就业、经济与管理等类别设置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的比重应大于25%。

会计学专业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的其他教学方式,在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夯实基本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的结合,根据就业为导向把会计课程体系设计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五大课程模块,构建科学完整的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模块,思想政治与文化素质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21%。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英语、体育、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

第二模块,职业基本理论素质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14.1%。具体包括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会计基础、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财经应用文(增设)。

第三模块,专业能力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40.8%,具体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第四模块,岗位能力拓展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20.4%。具体包括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资产评估、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证券投资分析、ERP沙盘模拟实训和会计专题,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教育与论文。

第五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该模块占教学总时数的3.7%。具体包括军训、入学教育、心理与伦理学讲座、领导艺术与行为科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校本课程等。

改革的重点放在第二、三、四模块,要使第二、第三模块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时间安排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时间相匹配;第四模块要注重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以往的流于形式的毕业实习改为先行观摩实践、同步渐进模拟实践、综合应用模拟实践和社会岗位实践。会计学专业应当充分使用案例分析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素材并指导学生提前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讲解需要将案例资料与经济管理理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理解经济管理实践的复杂环境,培养其经济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实践教学课程。为了弥补学生在应聘时所面临的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我们将整个会计实践教学分为先行观摩实践、同步渐进模拟实践、综合应用模拟实践、社会岗位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五部分。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至少可以得到相当于在企业工作两年的经验。

(1)先行观摩实践。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为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带领学生到校内模拟实训室及校外企事业单位等实训基地进行实地观摩,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及其主要内容,初步熟悉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

(2)同步渐进模拟实践。是在各个学期进行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针对每个学习完毕的知识点开展同步渐进模拟实践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通。同步渐进模拟实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业基础技能实践。①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训内容为凭证、账簿、报表编制原理。②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训内容为Word、Excel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实践。①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纳税会计、物流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企业核算、产品成本计算及核算、资金管理与经营决策、业绩考核、税收实务处理方法、企业内部及外部审计方法等。②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数据库编程基础、会计电算化、Excel与财务管理、SQLServer2000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电算化统计等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计算机程序设计、会计系统程序设计、电算化基本操作等。第三阶段:职业综合技能模拟实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会计模拟实验综合实训课和校内外实践训练,实训内容主要是进行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综合应用实训、模拟财务科的模拟会计工作岗位训练。另一部分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财务软件实务和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的综合实训课,实训内容为熟练使用金蝶、用友、会和等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3)综合应用模拟实践。是指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实训教学,主要是将财务会计、经济法、成本会计、电算会计、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知识融通起来,进行系统的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模拟实践,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连贯起来,形成较为综合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今后进行具体会计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财会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

(4)社会岗位实践。社会岗位实践分为暑期校外岗位实习和毕业校外岗位实习,改变以往到大学四年级才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做法,鼓励学生每一个学期放假都到企业进行实习,并规定相应的学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掌握实际会计技能。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更为用人单位所青睐。

(5)毕业论文(设计)。会计学专业应加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导向,体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毕业论文,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或实践运用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三、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一)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1.理论课堂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1)专业能力关键指标:通过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考核成绩来体现。(2)综合能力关键指标:通过手工做账能力、电算化做账能力、成本核算能力、报税能力、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力、报表分析能力等考核指标来体现。(3)综合素质关键指标:通过军训、入学教育、心理与伦理学讲座、领导艺术与行为科学、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课程考核成绩来体现。

2.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体现如下几点: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会计专业的特色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即确定战略目标,同时将战略目标细分为四个重要的相关方面,首先是财务指标,即会计专业为学院贡献了多少利润。其次是客户,主要是提高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对会计教育的满意度。其三是业务流程教学过程,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改革应该是重中之重,包括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其四是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可以通过学生考研通过率、从业资格通过率、助理会计师通过率等指标来考核。同时会计专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软硬件设备、优质的后勤服务等。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会计实践活动和岗位要求分析入手,根据企业会计岗位用人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优先,以素质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围绕企业会计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等职业能力来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项目,同时也要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内容、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

1.专业能力目标(25分)(见下页表1)。

2.综合能力关键指标(25分)(见下页表2)。

3.综合素质关键指标(25分)(见下页表3)。

4.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指标(25分)(见下页表4)。

由于独立学院长期以来习惯于过去的考核模式,因此要保证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必要对学院和会计系内部的组织文化进行变革,以减少实施的阻碍因素,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削弱等级观念,在执行评价考核过程中要及时协调、沟通;不同的职工之间要持有积极、客观的态度全员参与,从而使我们的办学能力与水平、教学质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能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政府满意、学校满意。X

参考文献:

1.曾海霞.对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5,(29).

2.高云.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6,(08).

3.田松.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2006,(12).

4.代玺玲.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5.刘平.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6.徐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 要:审计实务课程应以有实践能力的师资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达到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1 《审计实务》课程目标

《审计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内外审计工作的人员岗位,确定他们需要掌握对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全过程,能熟悉企业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掌握问卷调查、盘点、函证、审阅、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能查找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根据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一些主要项目的审计,并能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能合理出具审计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诚信、责任、成本、审计风险、团队合作等意识。使毕业生上岗后即能独立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被束缚;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这就使毕业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及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创新能力弱。

3 提高《审计实务》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结构体系。课程体系以审计人员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审计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组织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到审计部门实习、调研,同时专业教师还应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3.2 以工作过程(生产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通过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来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序化,以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时序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与顺序。课程直接对应业务岗位,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将整合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被分解嵌入到各个教学情境中。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通过调研听取专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专科毕业生审计方向的就业岗位群:(1)会计师事所助理;(2)政府审计、企业、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熟悉审计职业工作环境、评估和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对财务舞弊行为作出职业判断、确认及处理的能力;正确确定审计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能力;正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合理出具审计报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网络和文献等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作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依据对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3.4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场所应主要设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会同企业人员,设计教学实训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学习情境,完全采用真实审计实例为载体,即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审计项目,审计理论知识融于一个个审计项目中进行讲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真实的职业训练。最后安排一周的实训,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实训,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审计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 教学方法的选用

(1)“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典型任务驱动为主线,将学生自主策划、实施、检查、评价、教师指导,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下任务小组策划教师指导学生修订策划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学生写工作记录任务完成后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小组互评、学生个人自评) 撰写工作总结的模式。“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专一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角色扮演法

虽然从总体上看,《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审计员”,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组和小组中的不同成员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负责人等。这样有利于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责任,也便于不同小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分角色实训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3)案例引导分析法

在学习情境实施的过程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为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包括用于审计业务指引的实用案例、违法处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审计业务指引案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案例。可作为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时的参考。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在工作中有对比和参考,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好审计实务继而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嘉军.如何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d].中国科技博览,2009(9).

审计助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审计学;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传统本科教育的同质化体系已逐步分化,本科教育已形成学术型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两种模式,面向人才市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然与人才能力化趋势的规格特征和社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特点相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而变革。应用型本科不是学术型本科的低层版,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版,而是与学术型本科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类型,与高职高专属于同一类型的两个层次。

一、审计人才需求及高校审计学专业现状

1.审计人才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审计事业也相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审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也突显出来,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5~10年中大约需500万名审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万,其中,政府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万,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万人。

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审计的职能和审计工作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网站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网对全国2010年度本科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调查显示,审计专业的就业率排在了第16位,而毕业后半年就业率达到95.9%,说明审计专业人才需求较大。

近几年高校审计学专业学生在逐年增加,但审计学专业的就业率却在下降,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网站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网对全国2014年度本科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调查显示,审计专业的就业率排在了第31位,毕业后半年就业率达到93.3%(2013年第16位,达到了94.6%)显下降趋势,下降非市场需求数量下降因素。分析显示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

通过对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会计事务所合伙人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是,能考试,但不会做业务。在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就业之前,这些学生均通过注册会计师若干科的考试,(应届毕业生出证明可参加),他们的基础理论功底相对强,但实务能力却不行。对企业进行调研时,负责人也表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做会计业务比审计专业毕业生做审计业务的能力上要强多,这也是近年会计专业就业率领先于审计工作专业的原因。这说明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审计人才市场岗位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2.高校审计学专业现状

从2014 年开设审计学专业的60所高校来看:211 工程高校2 所,独立学院14 所,财经院校(包括下属独立学院)38所,理工大学2所,工业大学1 所,外语外贸大学2所,其他学院1所。

据统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需求本科人才约占65%,国家审计对审计本科人才的需求占91%。目前我国培养审计本科人才的专业(或方向)包括普通审计学专业(66 所高校)、会计学(审计学)专业中开设CPA 方向(19 所高校)、ACCA 方向(64 所高校)、CGA 方向(20 所高校)及IAEP 方向(1 所高校)。通过对若干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开设审计学专业高校对审计学人才规格的定位学术性人才占的一定的比例。可见,高等学校培养的审计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是指构成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大学的课程从内容的设计、模式设计、组织与实施的设计、资源与配置的设计、课程评价的设计五个方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后,首先是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征来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标杆。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与就业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要求具有必要本科底蕴、职业适应与应变能力,是为就业准备的专业教育。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是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教育,通过实践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拓展,达到审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具体而言,审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素质要求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学会做人。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第二,学会做事。具备基础能力,具备一定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一定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的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解决、预测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财学、管理学知识,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能够综合运用审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审计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时事的发展作出应变。第三,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探索和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业务途径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对管理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够独立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

三、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人才能力需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且课程体系以专业领域为导向,强调“优化基础,口径适当”,其课程体系为“I”型或者“Y”型。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为专业纵深型结构,其特点是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发展,以“I ”型为基础,渗透“Y”型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的“I”型课程结构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三位并举。应用型本科的“Y”型课程结构是以“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课程体系。

1.通识课程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规范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具体可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体育、大学生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其主要对应的能力为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评议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基础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技术理论――技术知识――实践 ”的特征。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技术理论课程与一部分技术知识课程。一般可开设基础会计学、审计学基础、会计信息化、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对应的能力为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财学、管理学知识,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

3.专业课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专业课主要是实践课程。一般可开设财务报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是能够综合运用审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审计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时事的发展作出应变。

4.素质拓展课程

应用型本科的素质拓展课程,是一个综合型的课程组,包括内修与外修,内修包括德行、品行、知行,外修主要是行为能力(社会交往、工作能力)及身体素质。

内修素质拓展有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隐含课程,在一些通知课程中隐含,另一种必修课程,通过校内或校外社会活动进行。外修可专设相应的单元课程来完成,形式可以为作业、竞赛、达标等专门项目。

四、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实施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学校主导、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注重学做结合、项目载体的教学方法,形成能力为导向、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课程实施以校内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同时引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共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台,第一至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假期可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短期见习,第三学年开始,安排若干实训周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合组织实践性的教学(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较多,需要大量助理审计员的时候较为适宜),实践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某个单元,也可以是某专设实训课程,这样逐步加大实训的内容,将已经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的认识不断加深与具体化,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撰写作前期准备。第四学年以实践教学为主,校内的教学为数不多的实践应用课程,如,社会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这部分的教学多为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第四学年主要是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这一学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应是外松内紧型的,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大,但容易流于形式,学校应有具体的实践实施方案与细则,让学生有实践接收单位,有实践的内容,有实践的标准,有实践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人才的培养不应搬抄学术型大学的传统模式,失去类型特征,也不能全部按高职高专岗位化,脱离本科属性,应形成贴近实际、校企共建的培养环境,构建指向明确、体现综合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东辉,盛永志.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商思争,李学岗,周 雯.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分析――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J].财会月刊,2012(17).

[3]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02).

上一篇:离任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保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