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01:33:33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1篇

1、审计通知书的送达对象:

调整前: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调整后: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2、审计承诺制:

调整前: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

调整后:实行双承诺制度,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均应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提供两份承诺书)

3、审计报告的出具及报送对象:

调整前:在征求意见结束后,按照规定出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本级行政首长,组织、纪检部门及其他需报送的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

调整后:在征求意见结束后,按照规定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及审计结果报告(试行)格式见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行政首长,组织、纪检部门及其他需报送的单位。

4、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调整前: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管理责任、领导责任)。

调整后: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责任界定内容见《规定》第三十五条至三十七条。

5、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调整前:根据《南昌市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内容实施。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2篇

(一)有利于预防国企领导干部腐败

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我们知道,进行任职监督与离职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重要举措之一。领导者怎样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依法行政,科学合理地分配、管理和使用现有资金,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对于领导干部的任职监督和离任审计效果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极为突出的困难与问题。综合分析产生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都与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没有认真履行自身所肩负的职能职责有着很大的牵连。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全面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仅可以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那些无视国家财经法纪,、贪污受贿、弄虚作假等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管理水平,增强遵章守纪意识以及自我制约能力。

(二)有利于国有资产安全

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安全管理。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来看,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的领导者以合资、联营、对外招商引资、办企业等为幌子,把国有资产逐步转为集体资产,甚至是个人财产,并从中牟取暴利,导致了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极为严重。而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机结合,则可以有效地遏制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不良现象,确保国有资的产保值和增值。

二、实现国企领导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

(一)实施群众监督

进行群众监督,其具体操作程序就是,通过从常委会讨论决定以后,由组织部门牵头组织,通过新闻、媒体、张贴公示、公告等有效形式,对即将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任职或者离任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一般情况下,公示期限通常为7天。如果对于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公示没有问题的,则可以按照正常任职程序履行手续。但是,如果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公示存在问题的,则需要由同级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成专门的调查组进行调查与核实。经核查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又不足以影响领导干部任职或离任的,可以依照干部管理权限,进一步履行和完善有关任职或者离任手续。而对于确实存在比较严重问题,并可能影响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则需要对任用人员和有关问题进行复查审议,并需要做出相应处理的决定。此外,对于构成严重违纪违法的,则需要报请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依法进行查处。

(二)实施执法监督

执法监督,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对此,我们可以由组织部门向审计机构发放审计委托,然后由审计机构对即将任职或者离任的有关领导干部进行经济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落实有关财经法律、政策、收支、投资、负债以及经济管理等情况,并进行全程审计、监督与管理。可见,推行执法监督,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三)实施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根本形式。目前,自我监督的形式主要是同级监督或下级监督上级,对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同时又具有自觉接受来自各方不同级别监督的意识。各级组织部门必须把对本单位领导干部的任期监督列入正常化、法规化管理,上级领导部门也把所属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监督列入考核指标,这样,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领导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效约束机制。(四)实施组织监督组织监督,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以审计部门提供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对即将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并切实做好任职或者离任的有关财务交接工作。此外,对于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在进行交接时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接工作,并认真填写任职或者离任财务交接情况说明书。在开展这些工作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门必须全程进行监督、指导和帮助,确保交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并依法按规定确定监督交接的有关人员。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即将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真正们认识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财务经济行为以及有关责任。

三、当前国企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审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是当前对国企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实际上,虽然我国已经有了相应的任职和离任审计的规定。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少数国企领导干部的思想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办事不按程序,个人说了算。在目前主要依靠下级监督的大环境下,职责权力有限,审计监督显得十分乏力和无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制约了国企领导干部任职和离任审计监督职能的全面发挥。

(二)审计监督职责不够清晰

一般情况下,我们开展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既做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又促使人才资源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纪检审计监督部门是国有企业本单位的一个下属部门。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着:审计上级怕丢位子,审计同级怕丢面子,审计下级怕丢票子的“三怕”现象,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加上有些纪检监察干部本身专业业务水平有限,即使事后发现离任的国企领导干部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领导干部自身的问题,不会追究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的责任。

(三)审计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所执行的国企领导干部任职或者离任审计的工作规定、法律法规等都是上个世纪研究制定的,不仅内容极为简单,而且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已不能适应任职或离任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了。此外,也会经常出现移交过程中轻率了事、敷衍应付等现象。甚至有的接交手续不够齐全和完备,新任同志常使因资料不齐、底数不清等问题和困难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另外,也有可能出现因离前任领导履行职责不够到位,导致了新任职的领导接任不久便暴露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

(四)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当前,在我国一些单位的审计过程中,在正常情况下,往往是下级审计上级,而且审计监察人员是国企本单位任用的,因而导致任职或离任审计工作都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敷衍应付。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了审计监察工作领导要你审你就审,不要你审你就没法审,失去了审计监察工作应有的作用。往往造成了审计报告进口袋的结果,形成了审归审、审白审等不良现象。

四、实现国企领导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对策

(一)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

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就需要我们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以及统一、科学、高效的基本原则,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依法办事、善于创新、勤政廉政的国企领导干部选拔上来。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人事任免体制,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则为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环。实际上,坚持把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开展国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切实把对人和对事的监督结合,进而使任职监督和离任审计的内容更加全面、渠道更加宽畅,信息更加真实,范围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明显。所谓国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指审计部门受组织管理部门的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对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分析和评价的具体行为与活动。一般情况下,对国企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任前、任中以及任后经济责任审计三种。因此,审计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分析和判断领导干部从事经济工作的素质、决算水平以及履行经济职责的重要依据。因而比起考察评议结果而言,就更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而使得任职监督和离任审计都能实现定性、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二)提高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工作效果

提高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工作效果,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以后,我们可以把审计结果作为国企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以及驾驭经济能力的综合评价,也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国企领导干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此外,通过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结合,可以帮助审计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任职监督或离任审计,可以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促进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廉洁自律意识,也可以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进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加强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宣传教育

加强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宣传教育,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关键策略。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管理,提高领导干部对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自觉接受并切实做好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此外,把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作为考核干部任职重要指标,不仅可以进一步规范国企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而且也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关键渠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为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夯实基础。

(四)健全完善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机制

健全完善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机制,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逐步提高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的质量和效率。首先,要组织安排好国企领导干部任职或者离任述职报告,要把审计对象以及内容重点放在任职期内负责的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措施和主要成绩、存在问题等方面。其次,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进而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履行职责职能的情况。再次,要组织开好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会议。必须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科学、客观、公正的任职或者离任审计报告。此外,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即任职或离任审计要根据有关职能职责,对任职或者离任的国企领导干部执行政策法规、财务状况、资产管理以及勤政廉政等方面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违法违纪线索移交报送机制。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线索,需要及时移交有关部门立案查处。

五、结束语

总之,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机结合,是一项涉及到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组织考核、监察审计、群众监督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协调,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沟通联系,扎实有效地开展号国企领导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工作,并切实在计划、实施、考核、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做到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形成合理、合法、高效、科学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变事后监督、事后审计为事前监督、任前审计,促使国企领导干部的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真正发挥其发展国企、繁荣国企的应有作用。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3篇

二、政府加强干部学习管理。县管领导干部要参加单位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和其它自学活动,积极认真参加市、县委党校的专项学习培训,积极认真参加有关夜学夜读活动,做到学习有笔记,发言有提纲,研讨有记录,年终有总结。建立县县管领导干部学分制管理意见,对学习考核成绩不合格的领导干部,视情给予口头诫勉、通报批评等处理。每年的学习考核成绩存入领导干部本人学习档案,作为干部使用的主要依据之一。凡提任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必须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通过有效时间内的政治理论合格培训。

三、建立领导职务聘任制。对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管理。由县委、县政府与任职领导签订聘任合同。聘任期满后,职务自然解除。需连续聘任的,必须重新签订合同。

四、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县管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县直机关部门股级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6年的,原则上要进行交流或轮岗;特殊岗位或其他原因不适合交流或轮岗的,须经县委组织部批准。不服从交流或轮岗的,予以免职,并调离原工作单位。

五、实行股级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县机关各部门要积极开展股级干部竞争上岗,要对竞争职位、报考人员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公开,按照报名、资格审查、考试、民主测评、考察和讨论决定等程序任命股级干部。特殊岗位、特殊情况不适合竞争上岗的,须报县委组织部批准。

六、严格执行股级干部任职审核制度。选拔任用股级干部必须严格按照“三定”方案核定的股级干部职数操作,不准超职数配备股级干部,不准混岗配备正股级干部。对选拔任用正股级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正式研究后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对选拔任用副股级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研究任命后报县委组织部备案。

七、改进领导干部考核方法。对县管领导干部的考核,应把县分管领导意见、上下级对口部门意见、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意见、本单位班子成员意见、中层干部意见、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意见,依据不同权数进行综合加权。考核分值和相关权数由组织部门依据不同单位的特点制定。对综合考核优秀率名列前茅、工作绩效突出的领导干部,予以通报表彰和嘉奖。对综合考核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或连续两年不称职票超过20%的领导干部,予以免职、责令辞职或降职处理。

八、规范领导干部日常外出管理。县管领导干部因公因私离开县范围,时间在3天以上的,都必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事先填写《县领导干部外出请假报告单》,履行请假报告手续。单位主要负责人节假日因私外出离开县范围,时间在3天以上的,须向县分管领导报告去向。单位副职节假日因私外出离开县范围,时间在3天以上的,须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去向,对不按规定履行请假报告手续的,视为擅自离岗,由县委组织部责令其说明情况或进行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根据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或处分。

九、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

1、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本人应引咎辞职。不愿辞职的,予以免职。

2、组织领导能力弱,工作实绩差,长时间打不开工作局面,未能较好地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予以诫勉;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本人应引咎辞职。不愿辞职的,予以免职。

3、班子不团结,搞无原则纠纷,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视不同情节,对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分别予以告诫、诫勉。仍没有改正的,本人应引咎辞职。不愿辞职的,予以免职。

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本单位工作人员因行政错误受到处理的,单位分管领导、主要领导要负连带责任。责任追究将视不同情节,按照《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县公务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4篇

一、考廉内容

新任科级领导干部跟踪考廉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情况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和行动上能否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务经济发展情况能否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能否做到求真务实,公道正派。领导作风和履行职责情况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开拓进取;是否做到刻苦学习,勤奋敬业,努力完成本职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维护群众利益情况是否能深入生产一线心系群众、服务百姓。领导带头,廉洁自律情况能否保持清正廉洁,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

二、主要做法

1、任前跟班学廉,构筑教育“防腐堤”。一是任前警示教育“倡廉”。建立拟提拔领导干部任前廉政培训制度,纪委组织拟任职干部学习《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参观湖坊闽赣省旧址革命史教育基地、烈士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看守所、县法院警示教育基地,观看《执政之魂》和《忏悔》等廉政教育片,采取“以案学法、现身说法、旁听庭审”等形式,从正反方面教育、警醒拟任职干部如何过“五关”(金钱、名利、权力、美色、人情)、算“六账”(政治、经济、名誉、家庭、自由、健康),促使其在政治上做一个明白人,工作上做一个实在人,经济上做一个清廉人,作风上做个正派人,共事上做一个和谐人。二是任前党纪考试“测廉”。组织7名拟任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廉政知识测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党纪条规知识、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等。凡廉政考试成绩不合格者,责令另行补考,补考还不及格者,取消任职资格。三是任前廉政谈话“诺廉”。建立任前廉政谈话制度,拟任正职一般由县纪委书记负责谈话、副职一般由县纪委副书记负责谈话,谈话分集体谈话和单独谈话进行,县纪委书记就廉洁从政等方面提出希望和要求,采取“打招呼”、“诫勉谈话”等形式,及时提醒、批评、教育和帮助拟任职干部。拟任职干部按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要求,做廉洁从政表态发言,并签订“廉政承诺书”,作出廉洁承诺,县纪委廉政室主任参加并做好谈话记录。

2、任中跟进问廉,构织监督“防范网”。采取信函问廉、公开述廉、问卷评廉方式,跟踪了解和掌握拟任职干部上岗的廉洁从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正,让廉洁从政的教育伴随领导干部成长的一生。一是信函问廉。设立举报信箱、开通举报电话,畅通信息渠道、公众广泛参与、内部运转协调的监督机制,动员社会各届广泛参与,通过专项清理、专项检查等手段及通告、报告、监察建议等方式,加强对拟任职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并采取走访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把问廉制度与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结合起来,保证问廉的真实性。二是公开述廉。建立拟任职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组织拟任职干部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公开述职、述廉,让参会干部公开监督,并将拟任职干部述职述廉搬上电视,扩大公开范围,接受全县人民监督,进一步落实群众监督知情权。为确保拟任职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的落实,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将述廉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结合起来,保证述廉的严肃性。三是问卷评廉。制定《关于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述廉评廉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发调查问卷,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对拟任职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和询问质询等制度执行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分“绿牌”、“黄牌”、“红牌”三个等次分类,对被评为“黄牌”和“红牌”的对象不予任命。在工作中,与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等形式相结合,保证评廉的公正性。

3、任后跟踪考廉,构建管理“防火墙”。一是任后廉政跟踪。任后廉政跟踪期限为一年,新任领导干部每三个月向所在单位纪(工)委监察分局或纪检组书面汇报党风廉政工作情况,各纪(工)委监察分局、各纪检组半年一次向县纪委书面报告新任干部廉洁自律情况。二是试用期廉政考评。采取民主测评、党委(党组)点评、领导联评、部门考评、县委总评“五评”法对新任科级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确保考廉结果客观公正。各纪(工)委监察分局、各纪检组在新任领导干部试用期满一年时组织民主测评,鉴定勤政廉政表现,评议结果作为试用期满是否转为正式任命的依据之一;正科级考廉不合格的,予以改任。三是建立廉政档案。领导干部提拔任用一周内,由所在纪(工)委监察分局、各纪检组分别建立新任领导干部廉政初步档案,及时将廉政谈话笔录、廉政考试成绩、述职述廉测评结果等资料记入个人廉政档案,并按要求向县纪委上报任职后廉洁从政情况报告、群众来信来访调查情况报告、受党纪政纪处分决定等有关材料,作为该领导干部提拔重用、评先评优时考察廉政情况的主要依据。

三、初步成效

1、有效加强了干部监督管理。通过信函问廉、公开述廉、问卷评廉等手段,无形中对新任科级干部的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言行举止进行了全方位监测,有效地杜绝了干部“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现象。

2、有效增强了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新任科级干部通过培训班的廉洁从政教育、湖坊闽赣省旧址革命传统教育和烈士公园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地从思想上筑牢了新任科级领导干部的防腐堤坝。

3、有效遏制了腐败行为。通过县看守所、县法院以案说法和身临其境的廉政警示教育,让新任科级干部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自身免疫力。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任职监督 离任审计 国企领导 对策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离任进行审计与监督,不仅是在新的形势下对企业干部的监督与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且也是客观反映国企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勤政廉政情况,更是建立完善国企领导干部监督机制和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需要。实际上,离任审计比较偏重定量分析方面,而任职监督则偏重定性方面的分析。如此看来,同离任审计相比,任职监督的法律地位更高,可以说是较高层次的监督与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在国企领导干部的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因而很难形成合力,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对国企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所以,推进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健全完善国企干部监督体系的重要方式。

一、推行国企领导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国企领导干部的监督

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干部监督与管理。我们知道,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就是要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务收支为基础和前提,并通过对领导者任期内的资产、负债、损益等情况进行审查、考核、分析与评价,进而实现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实际上,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结合起来,也可以作为加强干部管理以及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并逐渐成为了我国加强干部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渠道之一。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对于教育广大干部也意义深远,进而达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最终目的。

(二)有利于预防国企领导干部腐败

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我们知道,进行任职监督与离职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重要举措之一。领导者怎样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依法行政,科学合理地分配、管理和使用现有资金,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对于领导干部的任职监督和离任审计效果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极为突出的困难与问题。综合分析产生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都与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没有认真履行自身所肩负的职能职责有着很大的牵连。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全面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仅可以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那些无视国家财经法纪,、贪污受贿、弄虚作假等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管理水平,增强遵章守纪意识以及自我制约能力。

(三)有利于国有资产安全

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安全管理。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来看,特别是在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的领导者以合资、联营、对外招商引资、办企业等为幌子,把国有资产逐步转为集体资产,甚至是个人财产,并从中牟取暴利,导致了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极为严重。而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机结合,则可以有效地遏制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不良现象,确保国有资的产保值和增值。

二、实现国企领导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

(一)实施群众监督

进行群众监督,其具体操作程序就是,通过从常委会讨论决定以后,由组织部门牵头组织,通过新闻、媒体、张贴公示、公告等有效形式,对即将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任职或者离任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一般情况下,公示期限通常为7天。如果对于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公示没有问题的,则可以按照正常任职程序履行手续。但是,如果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公示存在问题的,则需要由同级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成专门的调查组进行调查与核实。经核查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又不足以影响领导干部任职或离任的,可以依照干部管理权限,进一步履行和完善有关任职或者离任手续。而对于确实存在比较严重问题,并可能影响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则需要对任用人员和有关问题进行复查审议,并需要做出相应处理的决定。此外,对于构成严重违纪违法的,则需要报请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依法进行查处。

(二)实施执法监督

执法监督,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对此,我们可以由组织部门向审计机构发放审计委托,然后由审计机构对即将任职或者离任的有关领导干部进行经济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落实有关财经法律、政策、收支、投资、负债以及经济管理等情况,并进行全程审计、监督与管理。可见,推行执法监督,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三)实施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根本形式。目前,自我监督的形式主要是同级监督或下级监督上级,对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同时又具有自觉接受来自各方不同级别监督的意识。各级组织部门必须把对本单位领导干部的任期监督列入正常化、法规化管理,上级领导部门也把所属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监督列入考核指标,这样,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领导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效约束机制。

(四)实施组织监督

组织监督,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以审计部门提供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对即将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并切实做好任职或者离任的有关财务交接工作。此外,对于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在进行交接时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接工作,并认真填写任职或者离任财务交接情况说明书。在开展这些工作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门必须全程进行监督、指导和帮助,确保交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并依法按规定确定监督交接的有关人员。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即将任职或者离任的领导干部真正们认识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财务经济行为以及有关责任。

三、当前国企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审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是当前对国企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实际上,虽然我国已经有了相应的任职和离任审计的规定。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少数国企领导干部的思想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办事不按程序,个人说了算。在目前主要依靠下级监督的大环境下,职责权力有限,审计监督显得十分乏力和无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制约了国企领导干部任职和离任审计监督职能的全面发挥。

(二)审计监督职责不够清晰

一般情况下,我们开展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既做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又促使人才资源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纪检审计监督部门是国有企业本单位的一个下属部门。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着:审计上级怕丢位子,审计同级怕丢面子,审计下级怕丢票子的“三怕”现象,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加上有些纪检监察干部本身专业业务水平有限,即使事后发现离任的国企领导干部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领导干部自身的问题,不会追究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的责任。

(三)审计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所执行的国企领导干部任职或者离任审计的工作规定、法律法规等都是上个世纪研究制定的,不仅内容极为简单,而且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已不能适应任职或离任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了。此外,也会经常出现移交过程中轻率了事、敷衍应付等现象。甚至有的接交手续不够齐全和完备,新任同志常使因资料不齐、底数不清等问题和困难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另外,也有可能出现因离前任领导履行职责不够到位,导致了新任职的领导接任不久便暴露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

(四)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当前,在我国一些单位的审计过程中,在正常情况下,往往是下级审计上级,而且审计监察人员是国企本单位任用的,因而导致任职或离任审计工作都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敷衍应付。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了审计监察工作领导要你审你就审,不要你审你就没法审,失去了审计监察工作应有的作用。往往造成了审计报告进口袋的结果,形成了审归审、审白审等不良现象。

四、实现国企领导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对策

(一)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

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就需要我们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以及统一、科学、高效的基本原则,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依法办事、善于创新、勤政廉政的国企领导干部选拔上来。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人事任免体制,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则为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环。实际上,坚持把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开展国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切实把对人和对事的监督结合,进而使任职监督和离任审计的内容更加全面、渠道更加宽畅,信息更加真实,范围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明显。所谓国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指审计部门受组织管理部门的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对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分析和评价的具体行为与活动。一般情况下,对国企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任前、任中以及任后经济责任审计三种。因此,审计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分析和判断领导干部从事经济工作的素质、决算水平以及履行经济职责的重要依据。因而比起考察评议结果而言,就更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而使得任职监督和离任审计都能实现定性、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二)提高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工作效果

提高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工作效果,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以后,我们可以把审计结果作为国企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以及驾驭经济能力的综合评价,也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国企领导干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此外,通过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结合,可以帮助审计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任职监督或离任审计,可以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促进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廉洁自律意识,也可以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进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加强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宣传教育

加强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宣传教育,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关键策略。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管理,提高领导干部对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自觉接受并切实做好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此外,把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作为考核干部任职重要指标,不仅可以进一步规范国企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而且也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关键渠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为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夯实基础。

(四)健全完善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机制

健全完善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机制,是实现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逐步提高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的质量和效率。首先,要组织安排好国企领导干部任职或者离任述职报告,要把审计对象以及内容重点放在任职期内负责的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措施和主要成绩、存在问题等方面。其次,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进而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履行职责职能的情况。再次,要组织开好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会议。必须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科学、客观、公正的任职或者离任审计报告。此外,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即任职或离任审计要根据有关职能职责,对任职或者离任的国企领导干部执行政策法规、财务状况、资产管理以及勤政廉政等方面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违法违纪线索移交报送机制。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线索,需要及时移交有关部门立案查处。

五、结束语

总之,推行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的有机结合,是一项涉及到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组织考核、监察审计、群众监督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协调,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沟通联系,扎实有效地开展号国企领导干部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工作,并切实在计划、实施、考核、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做到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形成合理、合法、高效、科学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变事后监督、事后审计为事前监督、任前审计,促使国企领导干部的任职监督与离任审计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真正发挥其发展国企、繁荣国企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①冯丕同,石立波.建立离任审计模式 强化审计监督[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4)

②贾梅.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的耦合性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11)

③孟宪良,刘洪利.离任审计应注意的问题[J]. 当代审计,2008(06)

④郭长慧. 浅议领导干部离任审计[J].世界教育信息,2009(01)

⑤严涛. 浅谈如何做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⑥张祺.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审计,2010(05)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6篇

一、领导干部不准为配偶、子女及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二、领导干部不准在其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担任或兼任职务。

三、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亲属不准在其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级职务。

四、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经商办企业,不得在领导干部任职单位所管辖的范围从事不符合规定的某些特种行业或与其所管理的业务工作相同的经商办企业和有偿中介活动。

五、领导干部的偶配、子女要按照中纪发〔2001〕2号文件有关规定从业,不得从事房地产开发及其、评估、咨询,广告、,娱乐、洗浴按摩等经营活动和开办律师事务所,在管辖范围诉讼及从事其它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行业。

六、领导干部不准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干预、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国有资产转让等经济活动为配偶、子女及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七、领导干部在离职和退(离)休后三年内,按管理权限不准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不准个人从事或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经商办企业活动。

八、领导干部要依据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规定,按干部管理权限每年年底向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报告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等方面情况,并向所在单位职工公示,接受监督。

九、本规定适用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区管副县(处)级以上干部。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级以上干部,乡(镇)基层站所的负责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可参照执行。

十、违反上述规定的,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应退出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行业,或者领导干部本人辞去现任职务或组织对其进行调整,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违反法律的坚决依法处理。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7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第六条领导干部任职时存在需要回避情况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必要时,组织(人事)部门可要求领导干部报告拟任职务所需要回避的情况。

第七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出现需要回避情况的,本人应当提出回避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发现其有需要回避情况的应当提出回避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提出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

第八条个人、组织有权反映领导干部需要回避的情况,接到反映的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有关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第九条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需要回避情形时,职务层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层次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层次相当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第十条实行回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调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本级难以安排的,报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一条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地域回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任期内调整的,在任期内予以调整;任期内难以调整的,任期届满后予以调整。

第十二条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决定前,可以听取领导干部本人及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有需要回避的情况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第十五条除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所列情形外,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家驻外机构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由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参照本规定执行。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8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第六条领导干部任职时存在需要回避情况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必要时,组织(人事)部门可要求领导干部报告拟任职务所需要回避的情况。

第七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出现需要回避情况的,本人应当提出回避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发现其有需要回避情况的应当提出回避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提出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

第八条个人、组织有权反映领导干部需要回避的情况,接到反映的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有关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第九条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需要回避情形时,职务层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层次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层次相当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第十条实行回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调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本级难以安排的,报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一条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地域回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任期内调整的,在任期内予以调整;任期内难以调整的,任期届满后予以调整。

第十二条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决定前,可以听取领导干部本人及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有需要回避的情况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第十五条除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所列情形外,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家驻外机构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由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规定制定。

第十九条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9篇

第二条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是指在干部正式提拔任命前,先行试用,待试用期满后,由组织(人事)部门派出考察组,对其德才表现进行全面考察。胜任者,正式任命;不胜任者,解除试任职务。

第三条试用期限一般为一年。有特殊情况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主管部门决定延长或缩短试用期,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半,最短不得少于半年。试用期从任免机关发出试用任职通知时计算。需要办理备案手续的,应在发出试用任职通知前一个月办理备案手续。

第四条试用范围。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含派出机构)的副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人大、政协工作机构(含派出机构)的副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纪委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的非国家权力机关任命的领导职务。由非领导职务转任上述同级领导职务的。提拔担任非领导职务和平级调整(包括交流、轮岗、竞争上岗)的干部以及选举产生的干部,不实行试用期制度。

第五条职责和义务。领导干部试用期间履行职位规定的一切职权,承担职位规定的所有义务,享受职位规定的待遇。

第六条试用程序

1、干部经履行规定程序,确定担任领导职务,在任职通知中同时说明试用期限。

2、试用期满后,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全面考察考核。

3、党委(党组)根据考察报告,做出正式任职或解除试任职务的决定,颁发正式任职或解除职务的通知。

第七条领导干部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正式任职手续,其任职时间从试用期算起。解除职务的不计算任职时间。领导干部试用期满,经考核不合格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或备案后,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用前原职级安排适当工作。

第八条领导干部在试用期间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或犯有严重错误,不宜继续试用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或备案后,提前结束试用期,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九条本制度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领导干部任职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要点 探讨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一般其他的审计报告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该反映出经济责任审计最本质的特征,要完整地体现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业绩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如何优质高效的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贯穿于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的全过程,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侧重于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是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廉洁履行职责的“警示器”,主要目的是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正确、有效履行职责,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经营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格式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做到全面反映,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简单易懂。报告的基本格式应包括标题、正文、附件三部分。

(一)标题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标题一般应涵盖以下内容:被审计领导干部姓名、原所在工作单位名称、职务,并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如:关于对XXX(单位全称)原院长(被审计领导干部所任职务)XXX(被审计领导干部姓名)同志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

(二)报告正文

报告正文主要包括前言、审计依据、项目基本情况、审计结果、审计评价、其他说明事项等6个部分。

1.前言。主要对审计对象、审计范围进行说明,明确管理当局责任和审计责任,简要介绍审计程序实施情况。

2.审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

(2)《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及其他相关行政法规,即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行政法规等;

(3)《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9年第22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7号,2004年)、《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4)《云南省行政事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部门、单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部规定等;

(5)企业内部控制指南;

(6)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审计通知书;

(7)如为社会中介机构受托实施审计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委托单位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也应作为审计依据。

3.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简明扼要描述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1)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历史沿革、组织机构情况;

(2)职工人数及其知识结构、现有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数量;

(3)被审计单位在本行业中所处地位、核算管理体制;如被审计单位为工程建设单位,则应描述基本建设项目概况;

(4)对外投资及产权纽带关系情况;

(5)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职情况:简要描述相关任职、免职的文件依据、任职起止时间、工作交接、领导干部内部分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4.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及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任期内主要经营考核指标和效绩评价指标完成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审计结果就是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主要审计内容执行相关审计程序的结果。具体为: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结合内控调查情况和符合性测试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说明,要求文字精炼浓缩,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内控建设和执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不足。

(2)经营考核指标和效绩评价指标完成情况。①在分析任期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时,应充分注意到评价责任者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应选取最能反映责任者经济责任、符合本行业、本部门的具有代表性的几项考核指标,且不能拘泥于各项指标间简单的对比所反映出的表面现象,而应注意各指标形成的周围环境是否改变,揭示出各指标发生变动的真实的内在原因(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重点对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揭示预算的可控制性和效益性。

②从财务状况、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选择适当的效绩评价指标,以审计调整后的数字进行计算,逐项说明各项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各项指标变动的原因及对未来经营活动的影响。若为中央企业,并已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2号)的,还应对效绩考核情况进行说明。

(3)任职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主要反映经审计确认的被审计单位在任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可以简要表格形式反映,使之直观、简洁和便于理解。

在分析判断过程中,可结合趋势分析法,重点对任期前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相关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说明,从采取的经营活动改善措施等方面分析各项指标变动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剔除影响判断和评价的非经营性因素和客观因素,如实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主观努力和经营管理责任,避免就事论事地陈述各项指标的增减变动,对重要的审计调整事项应予以适当说明,必要的分析说明是审计真实客观性的重要保证,以便对其任期内的经营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任期内重要决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来陈述决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避免长篇大论、缺少实质内容、唱赞歌式的陈述,而应该从技术、管理、政策以及宏观环境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重点阐述重大决策的实施效果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已实施但未正式产生效果以及未实施的或正在实施的,需描述对未来的影响。

在界定决策责任时应坚持的原则:对未经集体研究的事情,谁决策,谁负直接责任;由谁主管,谁负主管责任;谁有决定权,谁负责任多;区分前任与现任责任。在确定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之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其他的问题都应负领导责任。

(5)资产质量及资产产权的完整性。主要就坏账、残次冷被存货、固定资产闲置及原因、非经营性资产过多、各项资产减值等资产质量及原因;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车辆产权、资产租赁等产权情况,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对外投资和资产的处置情况,潜盈潜亏、或有负债和未决诉讼、不良资产比率等进行分析说明,简要表述事实、原因及影响结果,反映前任遗留经济问题的处理情况。

(6)廉洁自律、遵守财经法规和民主性等方面情况。结合与被审计单位纪检监察部门、主管部门沟通、了解及向被审计单位职工进行无记名民主调查了解情况等进行说明。

(7)关联方交易情况。就金额较大、重要的关联交易进行分析说明,重点关注交易定价是否公允、程序是否合理。

(8)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主要陈述经审计确认后的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资产质量存在的问题、重大决策存在的问题、遵纪守法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等。要点归纳如下:

①在撰写审计报告前,应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事实和审计证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②要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来表述,对发现的问题不躲避、不含糊,并做到事实清楚、依据充分、责任明确,在进行合理归纳总结后,有重点、分层次、客观公正地揭示存在的问题。

在反映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分析和揭示被审计单位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寻找加强管控、堵塞漏洞的措施。

③结合发现的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有针对性、具有应用和参考价值的相关建议,要简洁、准确,尽可能提升建议的影响力,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5.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影响到对领导干部使用的导向问题,也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最终实现,按照审计评价服务于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原则,把握审计评价的要点:

(1)审计评价依据是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2)以责任、业绩为基础,要高度概括、精炼地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指出问题并确认或解除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3)在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情况下,对董事长的评价应侧重于决策和监督,对总经理评价应侧重于执行和管理;在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二为一的情况下,侧重于决策和执行。

(4)对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则重单位执行财经法纪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等方面的评价。

(5)把握好评价的度,只对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并非对任期内所有的功过进行评价。

(6)审计证据、事实要能够对审计评价形成有效的支撑,审计评价与报告全文应保持基本格调一致。

6.其他说明事项。(1)利用其他部门的审计结果情况。考虑到任期经济审计的效率问题,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往往会利用其他部门的审计结果。如利用纪检监察部门、社会中介组织、主管部门、内审等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对此审计报告也应加以说明。

(2)对未涉及的事项及对其他有需要说明的重大事项,应予以适当说明。

7.签章。签署审计机构单位全称,并加盖其公章,以便明确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责任单位。

8.报告日期。报告日期是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并经审机机构负责人签署意见的日期,明确报告的时效,只对报告日期以前的审计(评价)结果发表意见。

(三)报告附件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附件是对报告正文内容相关事项的补充说明,主要包括:

一是经审计确认的任职期间的财务报表;

二是审计调整分录汇总表;

三是任职期间各年度责任考核表;

四是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反馈意见;

五是其他有利于报告阅读和理解的相关资料。

三、撰写报告应注意事项

第一,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来撰写审计报告,突出主题和重点;妥善处理好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审计,合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成果,以便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二,把审计的真实情况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对涉及金额的数据尽量以万元为单位,以便阅读和理解。

第三,审计报告前后内容衔接一致、相关数据的勾稽关系、表格与文字描述相对应。

第四,严格履行审计机构内部三级复核(稽核)程序,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关晶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之我见》《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年第6期.

上一篇:任职期满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任职期间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