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范文

时间:2023-03-02 04:50:03

九年级历史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复习;方法;历史

复习,是对旧知识的一个巩固环节,通过复习查缺补漏,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尤其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扎实有效的复习是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历史复习本身涵盖的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千头万绪、又有前因后果关系,加上初中生对于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技巧很有限,所以,复习起来难度较大。下面就九年级历史复习方法浅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记忆法

有效的记忆法是帮助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的一大法宝。这里有两种方法我认为很有成效:

1.顺口溜记忆法

比如,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不断,在最短时间内要想完整地记住朝代顺序,顺口溜记忆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这样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谐音记忆法

比如,在复习到苏联成立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白当时加入苏联的四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为了方便帮助学生记住,可以这样记:屋(乌)、外、白、鹅(俄)。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记住,而且不会轻易忘记。

二、比较法

由于历史教学是史论结合,要把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连成一个整体,就必须要用到历史知识的纵横比较,这也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1.纵向比较法

通过纵向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脉络,对事物本身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2.横向比较法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发生的事件进行对比,可以掌握得更全面。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纵横比较,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从客观上来说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法

由于九年级历史复习涉及面广,学生很难把握,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复习内容予以高度、全面地概括,以更好地把握。

总之,复习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历史复习本身涵盖的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掌握复习方法,努力在复习中转化旧知识,并产生新鲜感,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静.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2.

[2]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1.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历史课 九年级 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Methods of Ninth Grade History

Abstract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ninth-grade, time is tight, heavy task, how to co-ordinate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review of the limited time each ninth-grade history teacher must solve the problem. Develop a plan for the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guiding students to master effective review method, learn to integrate knowledge, the formation of thematic understand divergent thinking, and point to an area, so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review the historical course, to get good grades in school examination.

Key words history class; ninth-grade; review methods

1 科学制定历史科目复习计划

1.1 吃透“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用以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综合了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历史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因此,作为复习课程,教师自己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与纲领。这只有吃透了课程标准,精研了考试说明才能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整个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包括主要包括了:一、我们生活的世界;二、我们传承的文明;三、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主题一“我们生活的世界”主要讲述社会是怎样的,这是对我们的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主题二“我们传承的文明”主要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实的整合;主题三“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则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对当代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这三个主题既互相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点,它们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也各自不同。对于主题一我们主要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史料和基础知识。对于主题二,则要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联系与分析,掌握历史发展、文明传承的一些基本线索和规律。对于主题三,我们要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站在唯物历史观的角度上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握了不同专题的不同侧重点,我们才能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1.2 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在把握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根据九年级历史课复习内容的庞杂,时间的紧迫等实际,从整体上为学生把握复习时间。在复习层次上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三方面加以考虑,并制定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细评,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专题讨论、个别辅导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复习目标和落实测试目标。在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时,要让学生明确复习要达到什么的目标,这个目标将通过什么方式来检验。复习的目标我们可以“四化”来概括:一是历史知识回忆重现, 使知识巩固化,二是历史知识查漏补缺, 使知识完整化;三是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四是历史知识综合应用,使知识实用化。明确了复习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时有目标、有方向。同时学生也才能根据教师定下的目标和检验方式来确定具体的复习内容与方式。一般来讲,复习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注意做到精选习题,定时定量,及时评讲,查漏补缺。

(2)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复习模式。这里注意要做到“四抓”和“四忌”。“四抓”主要是指在复习中要指导学生:一抓历史知识的回忆,二抓历史知识的对比,三抓历史知识的延伸,四抓思想方法的领悟。“四忌”即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一忌没有重点,平均使力;二忌盲无目的,陷入题海;三忌没有规划、临阵磨枪;四忌压力过大,劳逸失度。在复习中只要注意做到“四抓”就能建立起有效的复习模式,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避免“四忌”就能在复习中少走弯路,从而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2 优化专题、整合知识

九年级的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和信息,但一时难以理解、吸收,更谈不上运用其来解决问题。要在复习中帮助学生达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目的,需要指导学生将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化、专题化。具体方法就是在复习时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以历史线索来编制知识网络,进行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把同类型历史知识归并起来形成历史专题,这样就可以清晰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世界近代史上不同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如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等,这些革命战争或者改革整合起来就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历史专题。我们可以把各国发生革命或改革的原因、当时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思潮等进行对比和联系,从而找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这就是通过历史的横向联系形成专题,帮忙学生巩固知识,并用以分析历史问题。一方面,历史上每个事件都是前后联系,一脉相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基础知识系统化,这就是历史的“纵向”联系。这种专题复习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复杂的历史,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3 以点带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九年级的学生在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具备相对完整的体系、稳定的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以某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为中心,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以与这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接联系的人或者事件为圆周,组成一个圆,我们称之为母圆。圆心可以选择那些历史学科中最基本的核心人物或者重大历史事件(即第一层次)。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引申出来的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即第二层次人物或事件)组成一个圆,我们可以称之为子圆。

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都可以做圆心,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例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专题,用点以点带面的复习法可以作如下设计:

以晚清重臣李鸿章为圆心,运用发散思维联系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等知识点,形成一个母圆;以太平天国为圆心,联系到义和团、、清末立宪、辛亥革命等知识点,以他们为圆心,组成一个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图存的子圆。以不平等条约为圆点,以《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新约》(中法战争)、《马关条约》(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圆周,就可以组成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的子圆。这样通过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归纳梳理基础知识,打破章节间的界限,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总结,在原来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知识“面”。

实践证明,在九年级历史的复习必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同时必须教会学生有效的复习策略与方法,使学生从死记硬背向主动识理明义转变,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预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江峰.如何搞好初三历史复习[J].科学咨询,2009(10).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主题;效率

作为中考科目之一的历史,对学生来说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为什么这么说呢?说它容易是因为中考题型全部是客观题,只有一分题和二分题之别。说它不容易是因为它的考试范围很广,除了世界古代史部分不考外,其它内容全部都考,但它所占的分数只有30分,只占综合科的30%。正因为这样,所以学生都不重视,只把它作为“副科”“小学科”,在平时复习时,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他们认为的主科中,极少有学生主动去复习历史。没有复习,加上由于范围广,考试起来往往学生分数不高,影响他们的中考成绩。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让学生在45分钟中高效学习历史,提高历史复习效率,提高学生成绩。

我任教历史十五年,长期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对如何提高九年级历史复习效率,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也在不断尝试。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自认为不错的复习方法。

一、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把学生吸引,我认为这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体现。任教十五年,对教学内容我可谓非常熟悉。但每年的学生实际情况都不同,因此每年备课我都不敢怠慢,怕学生上课没有兴趣,死气沉沉;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因为学生上课情绪而影响上课激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历久常新,具有吸引力,特别是作为“副科”的历史复习课,学生本已不重视,加之是复习课,他们自认为早已掌握,上课听与不听都无关紧要,如何吸引学生兴趣,这就更显得尤其重要了。我每年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去年由于学生基础比较好,我上课采用的方法是是先点拔一下知识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概括,教师总结、补充;最后用相应练习进行巩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也相当好。今年一开始时,我继续沿用这种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气氛很沉闷。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原来他们不是不想参与,而是因为由于基础差,不知如何做。我根据这种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上课时,先让学生读书十分钟,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复习的知识有所了解;然后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在提问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各个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再让学生自学、讨论。最后提问,这样效果就出来了。因为提问,学生怕回答不出来,自然精神集中,因为问题设计的有趣,学生自然感兴趣,复习效果自然出来。这样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积累和掌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学生的成就感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了。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不能墨守成规,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学生需要,大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二、紧扣考纲,把考试内容分成各个主题上课,让历史变得生动。

每年考纲来了,我都会认真学习、研究考纲内容,根据需要把学生要考的内容分成各个主题,然后按主题来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帮学生梳理、概括各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高效吸收,把各考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例如,当我在复习世界史时,考纲要求内容是:

1.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

(1)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及其贡献(2)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行;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影响。(3)英国的新生:共和国诞生和克伦威尔;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美国的独立:独立战争和美国的建立,华盛顿的有关事迹(5)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和共和国的诞生

2.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有关历史人物和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与电讯技术的兴起;火车和飞机的发明;爱迪生

3.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标志、意义(2)巴黎公社的建立、措施和失败;《国际歌》的诞生

4.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的成就与贡献

5.思想:启蒙思想

6.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苏联的成立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7.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8.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1)冷战局面的形成(2)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振兴和欧共体的建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9.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影响;(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0.现代科技与文化:(1)第三次科技革命 (2)知识经济的出现。

根据需要,我先把以上内容分成13个主题。1、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2、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准备――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3、资产阶级革命;4、20世纪成功的三大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5、科技革命;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7、近代自然科学革命;8、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9、经济危机及对策;10、“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11、战后西方经济的发展;12、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3、“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当代世界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向,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然后用专题的形式上课。这样,内容虽已学过,但经过整合后,学生不会觉得重复,上课会认真、专心。复习效果就会水到渠成。当然,这种复习形式最好是用在第二或第三轮复习时使用效果会特别明显。因为这时候学生对基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掌握,在这种基础上教师用主题的形式上课,帮助学生把各种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原本枯燥无味的、死气沉沉的各个历史知识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学生记忆和理解时就容易得多了,复习效率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采取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即在上完所有新课后,根据考纲内容,按课本顺序帮学生复习、整理各考点。这阶段注重学生对基础的掌握。如基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过程等。

第二轮,按每单元内容进行复习。这轮复习注重的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弄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等。这阶段在复习的同时每节课都要配相应的练习题,以巩固每节课所复习内容,做到课课过关。

第三轮,进行专题和综合训练。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第一、二轮复习后,根据学生掌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些学生常出现错误或掌握不够好的知识点通过专题训练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理解和巩固。尽量让每个知识点学生都能熟悉掌握,牢记于心。

通过三轮复习下来,学生对所要考试每个知识点都能消化,逐个攻破。这样复习的效果就出来了。学生对考试充满信心,个个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比较法 教学

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人类社会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始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和促进下有规律地延续。如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改革变法造就繁荣盛世。历史的发生虽然是不可预料的且无法挽回,但又反复再现着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出英雄,治世有明君”。因此,引导学生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学好历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运用比较法的目的有哪些。

1 通过比较,区别异同

区别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学生常常会忽略二月革命,或误以为十月革命了沙皇的统治,通过比较则一目了然。这是俄国革命的两个阶段,前者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其背景、任务、结果都不相同。又如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通过比较这两个城邦的地理位置、经济形式、社会风尚、政治体制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奴隶制。

2 通过比较,找到规律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世界历史呈现出许多与中国历史不尽相同的地方。但在相异的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客观历史规律。如比较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各国革命的任务、形式不同,英法是封建专制统治,美国是争取独立、德意志为实现统一、俄日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其根本原因都是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障碍,而最终目的也都是要促本国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中,学生进一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推动历史前进的规律性。又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复辟――――袁世凯和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当时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已经成为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谁要逆潮流而动,必将被历史所遗弃。

3 通过比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宽思维,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可以辩证地一分为二看问题,更可以在比较不同观点和评价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关于斯大林模式”,即使难点也是重点,直接关系到苏联的最终命运。在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从轻工业推广到重工业;苏联的资本来源是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和倾销商品获得资本;导致的结果苏联见效快而弊端多,西方国家逐渐普及、稳步发展。然后再指出“斯大林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政治经济上的高度集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导致“此路不通”的结果。这个问题,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等。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自如地运用比较法,教师应教会学生比较的方法。首先,列出比较的要素。如比较历史人物应包括国家(民族)、时代、身份、主要事迹(贡献)、影响等要素;比较历史事件应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等要素;历史现象的比较相对来说要复杂些,涉及的要素可能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纵横的各方面,既要综合全面,又要突出主要方面。如“比较中西方奴隶社会的不同”,可列出起讫时间、范围、政权形式、政治特点、社会风俗、奴隶特色、文化表现等要素。其次,明确比较的主线。无论是简单或复杂,微观或宏观,比较的目的都是为了抓住最本质的共性或个性来说明问题,达到真正理解。所以,一定要线索明确,才能引导学生串联起各个比较项目,深入浅出地分析,得出结论。如“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其主线是各个等级的地位和权力的悬殊,这是印度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源,也是佛教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理解了佛教“众生平等”教义的内容和作用。再如“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情况”,其主线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由此打破了旧世界的稳定,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最终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是一战的性质也就一目了然了。再次,启发比较的角度。多向思维,真正融会贯通。如“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为什么美国能够通过新政渡过危机,而德国、日本却建立法西斯来转嫁危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入手作比较:美国经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无封建阶段,民主基础坚实;而德日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使政府能够干预经济,德日则无此优势等。从中学生清晰地看到法西斯通过侵略掠夺转嫁危机,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理解了课文中“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这一论断,更意识到“民主”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再如“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可启发学生先找共同点(都有无产阶级的政党、杰出人物领导,都要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都采用暴力革命武装斗争的手段,都获得了胜利),再比较其不同点,强调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俄国能够中心城市起义成功,中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漫长道路,树立各国革命一定要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与各国世界情况相结合的历史观点。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 科学训练 构建网络 明确方向

一、科学的导入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莱的昏庸,商封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错误的想法如不及时纠正,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初三历史教师的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这是不行的。师生之间要架起一座和谐的桥梁,它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教师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教学中以自身的知识魅力、言谈举止吸引他们,感染他们,让学生喜欢历史教师,从而乐于学习你所教的科目。

三.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五.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初中世界历史教学能力培养部分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实际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历史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多,且跨越的空间大,要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能较快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纲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复习中国近代史,要抓住两条线索来理清知识网络:一是列强侵华屈辱史,另一条是中华民族反抗的斗争史。将知识点理顺、理清,学生就不会再孤立地记忆知识点,而是靠比较、联想等记忆法,来提高复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六,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是对分析题的指导

开卷考试的试题分为填空、改错、析图题、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五大类型。填空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这种题要求学生将历史基础知识记牢、记准,不要麻痹大意;改错题的训练一是注意平时易出差错的地方,二是指导学生理解考题的原意,要瞻前顾后,顺理成章;析图题、材料分析题、活动探究题这三种题型是着重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运孱的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强,分析能力较弱,一做材料题就不知所措,我就指导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读出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包括材料的出处也不能放过;第二步,联想与材料中出现的时间、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点;第三步,解题,依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有层次地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总之,初中历史的教学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我相信,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实际,科学有效的制定好复习应试策略,对提高历史复习效率,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粗略看法;其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没有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还不适应等种种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6篇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是中考命题的根本,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学生只有熟悉课本,打好基础,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离开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在课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概念,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如对于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可根据目录整理成相关的线索,在每个章节串线的基础上,再把整本书串成一条线索,让学生明白:世界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

实践证明,抓点理线,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和条理化。因此,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主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从而做到“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知识点。

需注意的是复习课不是上新课,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知识层面上,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宽、深化。我的做法主要是印发考试说明给学生,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详略得当。

二、专题复习,关注热点

第一阶段的复习是使书本由薄变厚的一个过程,学生从中掌握了大量信息,但一时难以消化、吸收。学生要真正掌握好基础知识,需要将其系统化、专题化整理,即使书本由厚变薄。方法是在复习时重新组合教材,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进行“纵横”联系,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及时把同类型历史知识归并起来形成专题,这样就可以清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世界近代史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归类为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这种把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基础知识系统化,这就是历史的“纵向”联系。为此我的做法是为学生整理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和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这些专题的整理为学生理清了复杂的历史,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合贯通,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凡是符合当前时代主流的重大时政热点,如国庆60周年盛典,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双百”人物的评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低碳经济等都可作为复习的重点。教师可充分结合考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实现重点、考点、热点相结合。

三、精编精练,培养能力

复习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精编练习,每周进行“实战演练”,然后根据演练结果讲解正确的审题、解题方法,探求命题的途径和规律,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巩固深化基础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和效果。

1.选择题。如何准确快速地得出历史选择题的答案是一张试卷得高分的关键。因此教会学生做选择题时要经历三个主要步骤:①先审题干,分析题干时,注意其中的关键词;②再审题肢,认真推敲备选项;③推断备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要求是否相符。掌握了单选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对于解答有一定难度的选择题很有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辨析题。2008年开始,辨析题由原来的6个错误18分变为3个错误18分,节省了考生的时间,但同时也加大了失分的可能,仍然是试卷中的容易失分题。答出判断的理由4分要拿到满分,一定要说清楚错误的原因,不能简单改错。

3.材料解析题。一般情况下都有三种设问方式:①根据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注意是概述,不是全抄);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回答;③不提材料和所学知识,一般会与前一问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灵活应变,要么材料、要么书本,一般情况下,两者要结合。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7篇

【关键字】历史与社会 教学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该学科中整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参照教学参考书列出的教学目标来写,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也有一些教师分不清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存在着疏忽之处。

教学目标就是一次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节课内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师生都能够明确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有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提升。

可以说,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二课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课第二框“我国的人口警钟需长鸣”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图8-8、8-10以及8-11,和相应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可以例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带来的诸多压力。通过分析数据和图表,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口忧患意识。

第二课第二框“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图文、数据资料,清楚地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学习分析两个以上我国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我国的资源现状,理解我国的资源对策,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

可以说,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和七八年级教材不同的是,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系统性更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单元知识结构导图,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可以在教学当中反复应用知识结构导图。在开始讲解每个单元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浏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并让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导图,在头脑当中形成大致的印象,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学习结构导图,巩固第一课的知识,并将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两课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框架。等到本单元知识全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导图进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二,充分发挥课文标题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课的标题都是精心思考并设计的,能够体现出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说,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强调标题,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的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中,有一道测试题,大意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应该如何应对资源危机。在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过开源节流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在讲解这一试题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如果记住了第二课当中的小标题“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那么在答题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写。通过这一实例,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也告诉教师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标题,发挥其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单元都是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创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中走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课文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熟记本课的知识点,而专题探究则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和综合性,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边讲课文边引用专题探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专题探究,就需要单独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探究性内容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教材,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实际的案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结束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丽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吉林教育,2008年第25期

[2]牛学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年第12期

[3]梁宏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研究 都市家教月刊,2009年第6期

[4]王维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7期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8篇

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教师职业素质,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再创龙山辉煌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末的考试的情况来看,初三5-8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近期与科代表、部分学生座谈,发现这些学生对历史的学科兴趣较差,对初一、初二的历史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本文来自小草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上来,这都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另外,初三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包括西方文明之源,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英法美日俄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超级秘书网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及挫折,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亚非拉美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外历史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9篇

一、顺应教改,更新观念

北师大教材以单元为中心,单元下设课,课内设标,这样在同一板块内知识点的层递关系相当明了。教师应该根据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内标目为单元,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相关标目的内容,并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结合图文及“议一议”、“想一想”,摘录的语段等引导学生去理解所学内容,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并解疑。

二、把握历史知识,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整体观。成功的历史教学应该强调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个整体认识后,既能加深理解,也能记忆深刻。整个初中历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课内标目的归纳梳理能力,但对历史知识整体把握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要恰到好处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一个时期中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纳入历史的大背景之中,整合教材,形成整体脉络,提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帮助学生把从课内标目里得到的“历史信息”用相应的线索串起来,并进行合理的补充,这样不仅能使人物形象丰满,而且也能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三、领悟教材新理念,课堂教学切忌人云亦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强行灌输,新一轮教改开始后,好多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结果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领悟又走向极端,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者不讲新知识,对教材内容不整合。

我个人认为,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历史的讲授。因为从教学理论上来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而构成的,缺少或者弱化任何一方,都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教师帮助学生解读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造成了教学的发生,促成了教学的发展。事实上,历史教材系统性本身不是很强,有很多知识需要补充、需要适当地展开,使历史教学鲜活起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教师的讲授不能是“一言堂”、“满堂灌”,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的。如果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具体的,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简明形象、生动幽默、情感浓厚的,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教师的讲授适应学生心理需求,能够使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就会出现师生之间心灵的互动。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九年级历史范文第10篇

一、把带有“标志着……”的历史事件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

例如: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共和国时代的结束,帝国时代的开始;大化革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61年改革标志着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新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萨拉热窝事件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军攻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把奠定了……基础”的历史事件连在一起来复习

例如: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对峙的基础;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大生产运动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等等。

三、“把揭开了……序幕”的历史事件连在一起复习

例如: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全国性抗战)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时期拨乱反正的序幕;等等。

四、具有“转折(转折点)”的历史事件

例如:1927年党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1935年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五、“打响……第一枪”的历史事件

上一篇:民国历史范文 下一篇:消防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