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23:58:50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形成了这一批结构工程师从走出校门,就在计算机上进行结构工程计算、设计。他们不再经历老一代结构工程师们通过手工计算的过程。甚至迷信计算机,以为计算机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源泉,简单地信赖计算机。随着大量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但又缺乏对计算机软件的质量的保证,包括对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立求解结果的比较;等等很多威胁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问题,被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发展所掩盖了。

在当今世界,计算机的滥用开始日益威胁着公众的安全,计算机被抬高到了是知识、经验、思维的替代品。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别是年轻的结构工程们更很少去想,如果没有计算机,结构设计工程中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大家都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甚至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能力。大量的结构工程师们相信,他们仅仅依靠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没有人认识到高质量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高质量的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已有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使年轻的一代结构设计工程师们相信计算机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能力。他们变得如此依赖计算机,以至于丧失了不依赖计算机进行计算工作的能力。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在现实工程实践经验中,工程结构,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结构的模型是千差万别的,计算机不可能识别上千万种工程设计思想,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而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大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依据、集体的设计思想,依靠计算机是不可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的。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都期盼计算机软件能将结构工程设计程序完全自动化。希望在解决工程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区化类型和条件,让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设计图纸。这样,结构工程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成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的检测特征值,在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型、状态,或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程实际的特征,分析结果对工程结构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计算结果是否在条件允许范围之内,是否能根据实际的工程结构模型对某些边界条件进行调整。这些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们心中,都变得模糊不清。

很多软件开发商,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精通之外,毕竟不是结构工程师,专业技术知识肯定有着各种方面的欠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能处理大量的信息,但计算机程序是没有多少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对工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会很完善,在计算中,即使是错误的信息,计算机也不可能识别,同样的都在计算机上显示给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这就要求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自己能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来控制设计计算中的偏差。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他们对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无法判断程序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也无法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无法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

2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正确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

首先,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中,应让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危险性、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对工程建筑设计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工程师应该知道,工程结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应该不用计算机就能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的核心是在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不能滥用计算机。要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术以及经验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应在参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对结构工程设计计算进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工程设计,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设计。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谁以前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经验。

计算机在为人们提供很多方便、快捷的图像、文字、数值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同时,要认识到计算机不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远见、灵感、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维的替代品。虽然在结构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结构工程师们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原理、方法、标准等等的全面了解,比对计算机操作方法的了解要重要得多。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可以这样认为,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

一个称职的结构工程师,应具备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应具备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对工程的设计思想的能力。能独立地靠学识、创新和丰富的经验,而不是依赖计算机找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计算机只能回归到工具的位置,只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计算、图像、文字处理等信息技术工具的位置。

论文关键词:结构工程计算;结构计算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计算机制图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即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能够和社会中不同的行业、工作的领域相互融合,发挥其重要功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使其必修的一门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对除计算机以外的课程要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同其它知识相互柔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有两类,一个是数值型,还有一类是非数值型。这两类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都有利于其它学科的进步和创新。

二、创新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体现

1、应用技术。目前很多电子元件其性能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而纳米技术的出现以及其在计算机领域当中的运用,能够成功地解决该问题,使得计算机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性能,同时量子计算机结合了纳米技术,其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国目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纳米技术的受限制因素很少,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对其影响不大,同时纳米技术在网络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结构创新。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所采用的体系结构是并行计算。这是每个计算机都具备的一项功能,能够同时处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在体系结构的创新方面,集群系统的成功运用,能够使得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信息的安全程度更高。

3、对专业人员的培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一群技术开发人员。针对背后的工作团队,一定要保证每个人都有扎实的计算机功底,对计算机的系统、硬件、软件开发与操作,都能够熟练掌握。同时也要求其能够了解最基本的数据库系统运行模式,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同时,也要能够具备编写程序的专业技能。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

(一)开发团队综合素质低。一项计算机技术的开发,离不开一个专业的开发团队。我国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技能的人员匮乏,而是很多从事计算机技术开发的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较低,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方面了解不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对开发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随着我国计算机专业的不断增多,从事的人员越来越多,对人员是否具有专业的技能,综合素质的高低就容易被忽视。另外,很多的公司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让很多大学毕业生,一进单位就分配到应用技术的开发部门。对于才毕业的本科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工作经验,对应用技术的研发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导致整个技术开发的速度很慢,影响工作的效率。另外,很多本科生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很少,设计到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不多,因此,因工作经验匮乏,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深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公司在应用技术创新方面遇到了困难,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人才的紧缺使很多学校开始重视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学校的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项专业科目。各大高校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展、模式规划、授课方法都不是特别成熟。导致很多学校在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味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对实际的运用有所忽略。纵然有部分高校将实际的操作也作为一门课程开展,但是因为没有体系,外加我国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是很成熟,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时展的需求,导致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立即适应工作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计算机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面临的有一大问题即其普及程度不是很高。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群范围很窄,只局限于年轻的群体。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会简单地操作计算机的人都很少,更谈不上应用技术的开发,这就导致了年轻人在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时候,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对计算机技术提出的要求。另外,计算机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并发展的产业,其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了西部山区,各地发展有很大的差异,计算机应用技术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普及,这也不利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的策略

(一)提高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针对开发团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在开发该项应用技术之前,一定要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计算机人员,同时部分公司也可以选择和一些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进行合作,让具备最新计算机知识的本科生能够加入到自己的团队中,来解决团队人手不够的问题。除此以外,就是团队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多,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可以定期安排部分员工去外面学习、培训。公司一定要通过各种办法,不断挖掘和开发员工的潜力,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高校的知名计算机教授,来为自己的员工答疑解惑,开展主题演讲,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员工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解决计算机机应用技术在创新路上遇到的障碍。

(二)安全性能的改进。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进行改进,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发一些软件,来保证计算机在联网状态下的安全,以此来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安全性能的改进,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1)改进防火墙技术。网段的隔离离不开防火墙,防火墙有助于各网段之间有条件的通信,对网络的访问进行控制,其是网络方位的最初屏障。(2)网关技术多样化。尽可能地多开发集中网关技术,按照智能的不同,对其进行分工,全方位地保护本台计算机的信息安全。

(三)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程度。想要消除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创新路上的障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计算机普及程度较低的问题。对计算机的普及,一定要从范围扩大方面解决。普及的人群既包括年轻人,也包括中老年人;普及的地区既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包括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首先可以从一些比较简单的小软件进行,这些软件不要求具备很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很多没有计算机基础的老年人也可以应用。针对老年人这一群体,可以根据其爱好,开发一些类似于太极拳、戏曲之类的技术,会更加受到欢迎,同时也增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老年朋友当中的受欢迎程度,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认识计算机技术,并且能够运用。对于贫困地区的计算机技术普及。国家可以指定一些补贴的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开展“送电脑下乡”的活动,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也能接触到计算机,这对我国日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很多的日常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对其应用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也显得十分重要。我国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够使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1行业特点

卫生服务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其管理方式千差万别,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服务行业的管理模式正在趋于统一。作为卫生服务主体的医院等机构拥有大量的患者、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装备了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每天处理大批业务,产生了庞大的信息,医院一直是当前医学信息潮流中最活跃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性能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卫生服务行业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尤其实在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学信息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三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了医学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各种卫生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也都采用了对医学信息的计算机管理。

1.2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中,卫生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卫生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医疗卫生职业的道路。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时培养的重点方向。实践技能不仅包括医学相关的实践技能,还包括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和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熟练使用。而当下大部分卫生类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学信息计算机相关课程,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需要单独进行相关的岗前医学信息计算机技能的培训,才能进入工作岗位。由此可见在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学院开设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课程已经迫在眉睫。

1.3计算机教学

卫生职业学院的计算机教学现今仍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一般学时为54学时,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的计算机课程中已经学会了上述大部分知识,教学存在重复性,同时也无法突出卫生职业学院的特点,和医学专业的特点。不能实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因此在卫生职业学院等卫生类院校开设医学信息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医学信息系统

2.1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以医学信息为主要探究对象,以医学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应用方法为主要探究内容,以现代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以解决医药工作者在处理医学信息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主要探究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介于医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有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探究。

2.2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系统

涵盖整个与医疗、卫生有关的信息加工、传递、存储以及利用等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主要由医院信息系统组成),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所组成。

3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3.1教材选择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少,推荐使用以下教材:(1)《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也是全国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教材、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岗位技能考试的制定教材。(2)《卫生信息学》,卫生出版社。

3.2教师培训

原有的卫生职业学院的计算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可以参加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的培训,考试后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同时鼓励教师到医院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修,参观、学习,了解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3.3教学计划在第一学年即可开设,建议设54学时,其中理论12学时,实践42学时。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3.4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卫生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较多,以我院为例,开设了护理、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不同的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完全不同,日常使用和管理的医学信息也不尽相同,可以针对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如护理专业学生重点介绍门诊护士和住院护士的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药学专业学生重点学习药房(药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检验专业重点学习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实验室的医学信息的管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突出不同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可以分专业教学,从而达到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目的。下面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介绍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方案。护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学习方向重点学习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护理工作站、住院护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使用。以住院护理中心的计算机管理中,住院护士应具备以下医院信息系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表1,表2所示。

3.5改变教学实施策略,改革教学方式

结合医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操作采用以实训教学为主的教学、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实践技能操作的考试方法,模拟医院的科室设置,安装医院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同时设置挂号室、收款室、医生诊室、药局、门诊处置室等部门,由不同专业学生扮演患者、挂号护士、收款人员、门诊医生、药局药剂师、门诊护士,分组进行操作,完成整个门诊操作流程。同时鼓励参加全国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认证考试。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

4结语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自2011年开设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后,对实习生和实习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了满意的反馈信息,学生和实习单位都认为实习期间能够直接顶岗实习,减少了医学信息技术的培训时间。评估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医学信息化实际操作能力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卫生职业学院的教学应用。学生经过对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学习,通过考试获得全国认证。毕业后可直接进入相关工作岗位熟练使用医学信息系统软件,无需岗前培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度提高,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和自身价值。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调查显示,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的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获得了一致的肯定,一方面,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大量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得以从浩繁的信息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节省了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高效,信息管理引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具体操作中更具准确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的种类和数量增速惊人,每个人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这也给信息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信息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自觉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保证信息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在新形势下,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引入到信息管理中,实现二者的整合,是时下信息管理工作改进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

2.1增强信息管理意识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前提条件就是增强信息管理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被网络覆盖的社会,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普遍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行业内立足脚跟、稳步前进,就必须掌握行业中的第一手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管理意识和水平,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以期为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2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关键环节就是健全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一定要建立在坚实的信息素养上,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特点,而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保证该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实现提高信息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目标。通常,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都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与此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对信息管理的具体环节会起到直接的影响,还应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以便于以后的检索和使用。

2.3提高信息质量

计算机应用技术引入信息管理中,在于信息管理整合后,可能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致使信息重复,影响信息管理工作,严重者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加强信息管理,提高信息质量。在现实工作中,要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信息总体质量,就应建立一个数据库并及时完善数据库系统,将获取的各类信息加以划分、处理和保存,形成一个有效的数据系统。此外,还应实现信息管理工作的全面计算化,结合各种数据的特征,确立不同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规范,督促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提升自身水平,以此来实现信息质量的提高。

2.4优化库存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信息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都直接取决于库存信息,要想充分发挥库存信息的作用,就必须对库存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更新,持续积累、不断优化,以便为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以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库存信息的优化,必须结合用户的需求,信息管理人员应努力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与用户交换意见,以便及时改进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收集和整理信息过程中,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应格外注意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确保库存信息利用达到最优状态。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今的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工作,对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此,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特点以及优势,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引入到信息管理中,并对二者进行整合,以期为信息管理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该文围绕“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现状”,以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主题,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三个角度设计调查表,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级国家统招硕士研究生、本硕连读生毕业学位论文为数据源开展调研工作。

1总体情况

排除应用软件使用的情况,94.6%的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毕业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学生毕业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的基本科研思路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解析形成结论。总体而言,在研究生毕业课题研究过程中,技术应用水平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和论文的整体质量,“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的创新思维与意识不强,相应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亟待提高。

2具体分析

首先,在数据管理方面。“数据库系统设计”理论知识短缺,“数据库基本概念与设计原理”不清,“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如MSAccess)应用率高。部分学生错误地运用数据库基本概念,将SPSS数据文件(或Excel文件)误称为数据库,或将单一的关系表称为数据库系统。从学生科研数据资源建设角度,高质量、可持久的资源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地为学科未来科研工作服务,无益于提高科研数据再利用价值以及毕业课题进一步研究价值。其次,在数据分析方面。借助软件工具(如SPSS软件)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居多(如频数分布、t检验、卡方检验等),缺少系统、科学地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的意识,如利用多维度、多层次数据分析技术,获取更为丰富、有价值的数据处理结果,尚无一例。第三,在数据挖掘方面。学生缺少“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未知的规律与知识”的科研意识,即欠缺“数据深度利用”意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于“单一化”(如仅限聚类分析),“结合数据量特点,恰当地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力不足。数据挖掘基本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严重欠缺,存在“仅知技术、不明原理”,“仅见结果、不懂解析”等不良现象。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着“从众”现象,即受到上届(或同届)学生的影响,跟从大众的科研思路和行为。例如研究目标与方法雷同、研究题目类似,导致批判与创新精神不足,严重影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上述情况反映出学生在与自身科研领域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基础及其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适应新形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以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以“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适合新形势要求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法与途径,探寻当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医药现代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中的关键部分。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应为:通过与专业领域相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型人才。上述培养目标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其他改革内容的基准。

2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应依据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特点[8],形成地位明确、特色突出、内容实用的课程,完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首先,在课程地位方面。中医药院校必须积极加大该类课程的重视度,确立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这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其次,在课程名称方面。该类课程名称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和培养目标。如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formationanalysisanddatamining)。由此可知,该课程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医药信息意识与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信息进行获取、整理、存储、积累、利用以及知识发现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拓宽学生的未来科研思路。第三,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数据管理、分析与挖掘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中医药应用领域中关键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分析和再利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3教材建设

目前,面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类教材甚少。现有教材存在内容系统性较差、基本知识点短缺、实践案例特色不明显等缺陷,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在未来教材建设过程中,此类教材编写应树立“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本理 念,紧密围绕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具备内容精炼、实用性强、难度适宜、案例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不仅要适合作为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也要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

4教学改革

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延续本科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培养”,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须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特征,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个体与团队融合、学习与研究并存”教学,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精神。挑战性研究课题应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应注重质疑性教学环节。如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结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实质和案例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其结果,并利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提炼研究缺陷,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9]。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积极注重丰富、系统的相关研究文献和科研数据积累及运用,建设开放式、软硬件完善、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信息实验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5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发展;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4;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62-01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了,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计算机让人们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了资讯信息,与整个世界接轨,让世界发展成为一个大通讯集体。电子产品愈发普遍,销售压力也随之而来,打折促销不可避免,计算机更是其中的代表。更新换代频繁,种类品牌繁多,是热门的电子消费品,由于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产品的消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品也有所提高,基于计算机的设施也越来越健全,种种原因累积致使计算机目前在每个家庭中成为了重要的电子产品。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电子产品的普遍创新,计算机教育走进了从城市到乡村的各个群体生活中,商业企业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互联网与世界接轨获得资讯信息,我们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比如上网聊天,打游戏,查资料,听音乐看电影等等。我们还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储存,监视监控,开发软件与实验室创新处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使我们的生活真正开始与数字化接轨,与信息化接轨,让我们体验到了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便捷与方便。从教育角度来看,目前,各大城市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学习。孩子们从小就通过学习计算机提高自身的思维活动与判断能力。所以说,计算机技术已将我们领进到一个自动化的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二、计算机应用在社会中的作用

1、增加了社会的交往。在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广泛的时代,书信是人们联系和沟通的最主要方式,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要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信息失效,而空间的不断变化也会导致信息的遗失,种种因素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而有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后,这样的问题就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只需要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将自己想表达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达出去,大大增加了社会的交往。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大大的促进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人们在工作时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召开网络会议,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资源。而人们在学习时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远程教学,通过网络学习到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也不用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了。

2、促进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得还不够完善,所以在促进社会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还不那么明显。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繁复的数据和信息可以储存到电脑中了,数据信息可以资源共享使用了,这也为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是自身在飞速发展,而且已贯穿到许多其他学科,现在的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都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迅速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计算机除了传统的应用外,还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现代化教学等各领域。

三、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1、微型化。现阶段,微型化的计算机已经进入到家用电器以及仪表仪器等小型设备中了,另外由于它还是工业控制过程中的最核心部件,它也使这些小型设备真正的实现智能化了。随着微电子技术的更快速发展,掌上型和笔记本型等微型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因此将受到更大的欢迎。

2、智能化。智能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计算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趋势,它是建立在现代的基础科学之上的,新一代的智能化的计算机不但能够很好的模拟人的思维逻辑过程和人的感官行为,同时它还能进行人们常做的“听”、“说”、“读”、“写”、“想”等行为过程,具有学习能力、推理能力以及逻辑判断的能力。

3、巨型化。这里的巨型化的计算机与微型化计算机并不矛盾,巨型化主要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快、运算精度更准,同时它具备功能性更强以及储备容量更大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正在研究巨型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的运算速度能够达到每秒几百亿次。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计算机应用系统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它不但促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加快了很多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大大的加快了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必将越来越普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系统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我国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速度,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四、计算机应用发展预测及展望

进入21世纪,对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取得不断进步,而计算机应用也呈跨跃式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电子商务要分阶段赶上发达国家,逐步稳定的促进电子商务。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我国沿海地区也与发达国家同步。当前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而我国的计算机应用也将进入更高水平,进入新阶段,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也会实现跨跃式发展。

1、互联网及其应用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网络化水平有显著提高。我国计算机装机台数从90年的50万台到2010的1.2亿台,互联网技术不断推广,用户量达2亿,因此,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设施将逐步完善,带宽与速度也将呈显著提高趋势。

2、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显著提高。随着金字系列重点应用工程的基本完成,我国的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有很大改善,实现政府网上办公,资源共享,全民监督,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3、各类电子商务逐步发展,各类电子商务,包括B2B(BusinessToBusiness)

,B2G(BootToGecko),B2C(Business-to-Customer)等,在国民经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证券业等全面展开,还包括电子商务在网络营销方面的应用和网上支付方面都将逐步发展和完善。

结束语: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它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应用频率也会越来越普遍。由此可见,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广远的前景,计算机应用系统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与网络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将不再是梦想,社会信息化智能化也不再是梦想。因此,不断地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探究与发展是我国在未来科技经济建设中必须注重的。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 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科技与企业-2014(2).

[2] 期刊论文 当代计算机应用发展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6).

[3] 马忠锋;;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4] 刘清;;浅谈我国计算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9期.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61-0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高校计算机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在理论掌握和实践应用中对学生要求都很高。从上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出现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绝大多数高校都争相开设了计算机门类相关课程。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推进高素质人才战略的需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同样如此。这样,一方面对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满足了我国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成功成为我国信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本专业也同样存在着“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现象。那么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高素质群体,应该怎样更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管理,避免这一矛盾的产生呢?为了使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可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生培养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象:培养数量相对庞大,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近几年研究生数目的迅速增加以及高校的急剧扩张,导致研究生培养工作出现短板:一方面研究生入学门槛降低,学生质量普遍下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弱,岗位适应性差,缺乏求职竞争力等缺点,不能将所学知识成功过渡到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教育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很多在校生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差,而又因为缺乏实践应用,导致他们对理论掌握又不够深刻,以致走出校门后不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此外,由于同时招入大量研究生,培养负担加重,造成很多高校培养工作不到位,硬件条件不达标,基础设施不能正常满足教学需求,又因为所招收学生数量众多,以致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学生在学期间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并不能真正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造成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悲剧。因此,如何培养出满足新时期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1.更新培养理念。要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水平,第一要义就是培养理念亟待更新。实现学生培养工作由传统教育方式向传统手段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每个负责任的教学工作者都应当具有这种意识:以前瞻的眼光培养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人发挥空间。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的培养应当由先前的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转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培养模式。当前高校生培养模式还普遍处于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存在着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差的缺陷,即使他们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工程类专业更是如此,高校要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性和创造性。可以采取以下模式:①加强学校和公司企业的沟通,通过与社会知名企业共建“实验班”、企业定向提供培训岗位、实习岗位等措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项目,达到学以致用。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本行业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及时地对自身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增强自身的入职竞争力。②高校通过常规化地举办一些程序设计大赛等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竞赛,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优,让学生在赛场上不断发现自身掌握知识的薄弱处和局限性,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实现不断的进步。比如我校每学年都会举办ACM程序设计大赛,不仅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无形中还提高了我校在全国兄弟院校中的声誉。③高校在为学生制定教学课程时,重视结合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及市场应用情况,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授课质量,将课程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类似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增加学生的上机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在“实战”中加深学生的理论认识,实现学练结合的培养方法。④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责任制培养方法,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教师根据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案要求,认真制定培养计划,明确自身培养任务,督促检查学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并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相关文献的查询、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注重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⑤高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奖惩措施。通过奖励手段鼓励学生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适当的惩戒措施,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力,通过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创新论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不拘一格。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地促使受培养者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道路上来。

3.强化专业培养。现在高校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压力大的现象。高校要强化专业培养,提高在校生的专业素养。术业要有专攻,避免学生掌握知识粗而不精,泛而不专。高校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在自己所专研领域有较为深入的认识理解,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更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为将来游刃职场做好充足准备。但目前来说,还存在着有些高校培养单位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日常管理松散,甚至淡化培养责任的现象。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高校等机构招生资质审查,杜绝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对培养能力弱的招生单位和学科专业限制其招生规模,并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高校综合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一方面,高校等培养单位应当全力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专业化的师质建设,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培养水平,对高校教师实行严进常管的模式,采取重点培养、适当引进的策略,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推行优秀教师筛选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导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单位还应该就结合本单位培养优势及社会市场用人规律,合理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灵活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并努力本专业相关学科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并以超前的胆识适时开设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特设学科,增加学生对本专业周边课程的了解,既注重当下市场需求,又能够顾及后续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专业化、灵活化和与时俱进。

4.转变培养方向。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对高校生进行培养过程中,在传授学生必须的求职本领的基础上,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总体素质的培养。我们在此提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①扩宽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视野。通过加强同区域内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共享高校间教学资源,或定期共同举办一些学术会议,学科研讨、学生论坛等方法,不仅扩宽学生的交际圈,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使学生通过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②挖掘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高校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创业园等,把鼓励创新作为一项工作来抓,通过提供各种理论指导、场地支持、资金投入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进行支持和扶持,尊重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并通过引入外部创新项目,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③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优秀的创新品质,也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此外,高校要加大对硬件投入的支持,不断完善基础培养设施,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完备的上机环境、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自身所学。

三、结论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学生就业压力颇大。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现行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了更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培养、转变培养方向和完善培设施等若干方法。我们旨在通过探究新的教育手段,培养出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熟悉所从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向,而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乐相.“以学生为中心”谈高校学生管理[J].价值工程,2011,7(15).

[2]张焕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管理科学研究,2010,(2):9-10.

[3]贾春梅.以学科竞赛为核心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

[4]张冬青.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基本解决思路[J].青年与社会,2012,(02).

[5]刘玉娟.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01).

[6]韩静.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企业员工培训 管理信息系统

一、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一方面企业的员工面临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从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的层面来看,伴随着企业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深入的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及销售等诸多的环节中。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技术的高低对企业的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计算机培训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深入还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的提高,从而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也可以用来对企业员工培训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协助企业提高员工培训方面的工作效率。

二、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1.企业计算机培训内容

计算机应用所包含内容较多,具体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应用等,有的企业还将计算机应用在自动控制等诸多方面。从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内容的来看,主要有计算机入门培训、计算机技术培训及计算机专业培训这三个方面。首先,从计算机入门培训的角度来看,所针对的主要是企业员工中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的较少的企业基层员工。通过针对这部分员工所进行的计算机入门培训能够让这些员工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其次,从计算机技术培训的角度来看,所针对的是通过计算机工具进行处理企业各种任务的管理层员工。举例来说,企业财务人员通过计算机对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进行处理,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企业数据与资料的整理归档,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完成计算与制图等。除此以外,从计算机专业培训的角度来看,所针对的是企业中专门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网络维护的专业人员。这些企业员工所需要掌握的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些企业员工是作为企业员工日常运作与生产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维护人员存在的,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后台支撑。

2.企业培训体系

从企业培训的层面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指的是企业作为组织设计的,其目的是给企业的员工提供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培训和开发的目的是让企业的员工能够有对与自身工作联系密切的知识、技能或者实践经验方面能够获得提升的渠道,从而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从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看,企业在人才流失和人才素质提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也缺少对自身员工有效的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从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本身来看,该体系是一项系统化的动态过程,虽然企业从自身经营管理的目标出发,不断的研究一些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虽然在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结合在应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企业中存在着还没有建立员工培训档案,或者建立了员工培训档案的企业中仅仅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手工管理信息的应用,没有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除了通过引进先进的高素质人才外,还需要加重对本身企业原有员工的培训。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的手工管理员工培训的方式已经限制了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有效性的提升。手工管理信息的方式的弊端是企业员工管理信息无法形成系统化、准确及动态的跟踪管理,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同时工作效率相对来说较低,已经无法适应目前企业竞争的需要。也就是说,企业在培训体系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亟待加强。

三、企业员工培训中计算机应用策略

1.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的主要思路

首先,在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中坚持基础性和实用性这两者的统一。对于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培训要关注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基本操作训练方面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从企业应用的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其次,在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培训中要坚持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统一。计算机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是呈动态变化的,因而在计算机培训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具体的培训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培训企业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真正的达到计算机应用培训的目的。同时在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培训中通过操作系统的应用,或者其他诸多方式要不断的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企业员工面前,从而不断的促进企业员工参与计算机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此以外,企业还应做好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的长期计划。这是由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也就是说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符合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战略的企业员工计算机培训计划。并通过实际不断的完善计划,从而促进企业培训工作工作目标的实现。

2.计算机在企业员工培训体系中的应用

从企业员工培训发展的层面来说,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在企业员工培训方面也应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系统化的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从自身员工培训体系的需求入手,通过对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系统需求的分析,提出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企业员工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对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从整体流程到程序结构、数据流程的设计,确定具体的系统的运行和使用环境,并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的设计,从而确定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及使用界面等。

总之,计算机应用与企业员工培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加强企业员工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培训,同时还要从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强计算机的应用,从而有效地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武少华.浅谈虚拟计算机在计算机培训教学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

[2]李娜.沈阳先锋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3]吴紫薇.企业员工素质与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电开发公司

乙方:_______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化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基础建设。企业需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事故灾害等,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迎来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当前人才成为主要矛盾,为此,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1、甲乙双方确认,在今后的三年内,合作培养甲方急需的如下几个层次的人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职工程硕士、在职工学硕士

(2)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操作人员

(3)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人员

2、乙方对甲方的本科学历人员进行在职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培养,每年可承担10-15人的数额;对甲方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每年可根据甲方的需求举办1-2期培训班,每期20-30人。

3、乙方负责对甲方的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承担硕士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按照国家对在职人员进修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国家承认的工程硕士或工学硕士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

甲方负责遴选到乙方培养的在职研究生,为他们的业余学习时间作好妥当的安排,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实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程应用研究或者技术改造项目,既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又为他们的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条件。

4、乙方负责对甲方派出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甲方需要的课程教学及结业考核工作,并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

5、本协议如有未尽之处,须由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解决。

6、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二份。

7、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力开发公司乙方:_______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代表(签章) 代表(签章)

年月日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326―01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同时,高职院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定的育人场所,还要明确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引导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建设人才。找准社会、企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其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必须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有较大的改革。课程体系和结构,将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因此,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对于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升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办公自动化、网上信息采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操作管理、大型数据库系统管理、网站建设及管理与维护、电子商务及计算机产品营销、采办实务及技术服务,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国际间梯次转移的趋势,中国已成为新一轮国际信息产业及其资本转移的主要集聚地。近年来信息产业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电子商务理论和技术日趋成熟,企业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IT人才网站等调查分析,广州、深圳、长沙、上海乃至全国IT工程人才紧缺,IT人才就业前景广阔。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的IT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既缺乏高级IT人才,更缺乏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和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术人员。因此,急需我们打造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IT人才。

调查显示,目前企事业单位、IT行业特别需求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组成结构,能进行一些应用型软件的开发。了解计算机网络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能进行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熟悉办公自动化的操作维护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懂得图像处理软件、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自学及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办公设备最新技术,能够进行计算机局域网的设计、安装、调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基本内容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络信息技术方向)为例。课程模块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公民素质:思想品德修养、法律知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业与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健康教育、英语;

科学素养:高等数学、专业英语、数据结构;

办公应用:电子写作、internet综述;

软件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网页设计;

网络信息技术设计(方向):网络工程师认证、INTERNET网络技术、企业网站维护技术、Windows服务器网络技术、系统管理和网络服务、高级互换型互联网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高级路由型互联网技术、IPV6技术、VOIP网络通信技术。

2.专业主干课程

(1)主干理论课

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局域网管理和维护实战技术、JAVA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技术、高级交换性互联网技术、高级路由型互联网技术、管理接入型网络(认证计费)技术等。

(2)主干实训课

计算机基础、软件开发与实践(C语言、JAVA、WEB等)、网络信息实用技术、网络构建实务等。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常规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计算机组装与专业应用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常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维护能力;具有网络组建及维护、网络系统配置及网管能力;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编程工具,可以开发出小规模应用系统;熟练掌握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能够开发和特定用途的网站的计算机应用的编程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的始终。从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学生就能够通过参观以及专业老师的宣讲,直接接触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专业到计算机企业的参观,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授课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每门课程,甚至每一个工作任务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前提。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