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英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7:04:02

金融英文论文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1篇

【金融危机论文英文题名】FinancialCrisisComparisonandEnlightenment

【金融危机论文作者中文名】张静;

【英文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崩溃;资本流动;危机预期;汇率制度;

【金融危机论文英文关键词】FinancialCrisis;Collapse;CapitalFloating;PsychologicalExpectationsforCrisis;SystemofExchangeRate;

【论文中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对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能采取全盘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认真研究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尽量防范并消除其消极影响。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陆续开始推行结构性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宏观经济稳定计划,以试图打破传统体制的僵化,并保持国内通货的稳定。但所有的这些尝试都未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绩效、国际收支状况与国际外部经济环境之间表现出日趋复杂的关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地区性的危机通过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传递迅速向全球扩散,给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人们不禁要问:金融危机因何产生?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透彻地进行金融危机的因素分析---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利弊、待机而动的国际投机资本、经济基础的衰败、国内居民对危机的心理预期。接着将分析和叙述的方法相结合,着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英镑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发生过的金融危机事件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从案例中归纳总结出结论:危机最初表现为固定汇率的瓦解,而后呈现出外汇市场、银行、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出现崩溃的复杂症状。最后根据前...

参考文献48-51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51-52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2篇

1、您的论文以5000字为宜,并附100-200字的内容摘要,3-8个关键词,标题、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必须翻译成英文;内容摘要的写作应力求简明扼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摘要的写作应避免出现“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之类的用语。

2、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每篇可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3、稿件内容力求观点鲜明、选题新颖、逻辑严密、下笔有据、论证充分、结合实际、深人浅出、文字通顺、言简意赅。当然如果您的论文达不到上述的要求,“核心网”的站长将利用其职业(经济学编辑)特长和同学关系网(编辑联盟)负责帮您编辑,直至发表。

(二)标题

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文章标题及作者姓名单位均须翻译成英文。

(三)注明投稿日期

是指您投稿的日期。示例:收稿日期:XX-02-18

(四)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示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XXbjl001)

(五)作者简介

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一般排在篇首页地脚,置于投稿日期(或基金项目)之后。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示例:

作者简介:张三(1960-),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

(六)正文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其格式为: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示例: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

[4]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

[5]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所,1998,(3):167 173.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示例:

[6]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33.

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

[7]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八)论文末尾请注名:作者的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机、小灵通、宅电)、电子信箱等。

(九)来稿必复。文责自付(不含我们的论文)。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3篇

经典毕业论文标准格式范例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论文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 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论文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论文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2016论文格式基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用WORD等文本编辑5字为宜,并附1-2字的内容摘要,3-8个关键词,标题、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必须翻译成英文;内容摘要的写作应力求简明扼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摘要的写作应避免出现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之类的用语。

2、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每篇可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作为标识。

3、稿件内容观点鲜明、选题新颖、逻辑严密、下笔有据、论证充分、结合实际、深人浅出、文字通顺、言简意赅。

(二)标题

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文章标题及作者姓名单位均须翻译成英文。

(三)注明投稿日期

是指您投稿的日期。示例:收稿日期:24-2-18

(四)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示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24BJL1)

(五)作者简介

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一般排在篇首页地脚,置于投稿日期(或基金项目)之后。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示例:作者简介:张三(196-),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

(六)正文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其格式为: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示例:

[1]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

[2]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

[4]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5]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所,1998,(3):167173。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示例:[6]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1-133。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7]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

(八)论文末尾请注名:作者的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机、小灵通、宅电)、电子信箱等。

(九)来稿必复。文责自付(不含我们的论文)。

(十)请您遵守出版法规,千万不要一稿多投。

二、限在大专学报、本科学报发表的论文格式

请参照《一、限在CSSCI检索期刊23、北大24版中文核心期刊(学术刊物,非杂志类)期刊的论文格式》的相关要求,只是标题、作者、摘要和关键词不需要翻译成英文。

三、限在省级、部级杂志、北大24版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类)发表的论文格式

(一)基本要求

1、论文请用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编辑以35-45字为宜(两个版面)。

2、稿件内容力求观点鲜明、选题新颖、逻辑严密、下笔有据、论证充分、结合实际、深人浅出、文字通顺、言简意赅。

(二)标题

标题应简明、具体,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

(三)作者简介

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示例:

作者简介:张三(196-),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博士。

(四)正文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课程设置;撰写形式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1-0132-03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手段,还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模式的新生力量,主要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能创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论文反映独立学院内涵建设的水平,关系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独立学院都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课程设置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与母体学校相区别的设置,但在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却多半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尤其是文科语言类的专业,依然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存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实践与应用,但在毕业论文环节又绕回到了重理论与学术研究的状态,此种矛盾不仅困扰了众多的学生,也令许多论文指导老师一筹莫展。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较常见的问题有:科研经验不足、科研兴趣偏低、选题困难、难以创新等。论文指导老师抱怨较多的方面则是:学生逻辑论证能力差、阅读量太少、科研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度不高、畏难情绪严重、主动性不够等。从师生两方面反映的困难不难看出,诸多问题的存在与课程设置、学习过程中缺乏与撰写学术论文相应的支撑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与培养过程中重实践与应用的模式不匹配。为此,相继有学者对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展开研究。在知网的搜索显示,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文章,以“独立学院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论文有22篇,时间段集中在2008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为3.6篇。而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有关论文为3篇,研究角度集中在写作过程调查、问题与对策等方面。有青年学者提出以配音讲解作品替代学术论文的做法。[1]147-150也有学者认为毕业论文要与社会接轨。[2]123甚至还有学者对毕业论文与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讨,主张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学生实习、就业紧密相关外,还提出学生可用外语类职业资格证书、部级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申请免撰写毕业论文。[3]99-102与此相对应的,公立院校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进行研究的论文则高达上万篇,时间也要久远得多,有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如《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4]84-87,也有专门针对文科专业的,如《毕业论文改革:高校新闻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5]110-112姑且不论独立学院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生事物,但相关研究论文绝对量较少,是否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的重要性偏低,必要性不具备呢?答案是否定的。课题小组以南国商学院英语类本科专业2013届、2014届和2015届连续三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的重点校级课题中所采集的有关数据显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二、项目研究设计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结合学校英语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现实情况,提出改革的方案,进行改革实践,推动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科学发展。据此,特拟定了如下研究内容:一是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二是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三是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是否感兴趣,具体做法包括: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

三、项目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为期三年的试验实践的方式进行,最终通过分析试验和调查问卷数据,得出研究的结果。

(一)研究过程

1.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学校以“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为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可见,在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总体上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期望。2.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2013届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年级之前阅读和写作课程分别开设了两个学期,之后再无写作课程。也就是课程设置中并无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但学生毕业之时要求撰写毕业论文。2014届和2015届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阅读和写作课程依然在低年级各开设了两个学期,但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均开设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这意味着学生刚开始学习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就要开始撰写毕业论文了。此外,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论文指导老师的职责和毕业论文的格式等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撰写学术论文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唯一形式。显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毕业检测形式不匹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3.开展毕业论文改革实践。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在毕业论文论文撰写阶段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论文撰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是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凡是在本学科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译文的,且文章字数与毕业论文字数相当(约5000字),无论文章使用的语言是中文还是英文,只要在答辩前出刊,均可直接参与全英文答辩。选择公开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内容要素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有较大不同,内容有“拟撰写字数”、“论文内容概要”、“拟发表刊物等级”和“进程安排”等方面。计划书通过后,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最后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允许参与答辩。二是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熟练使用翻译工具,能够胜任不同文体文本的笔译、口译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翻译是毕业生必备的技能,鼓励学生从事翻译实践无疑具有很强的职业预备性。翻译资料的方式可以是中译英,也可以是英译中,原始翻译资料的总字数需达到3000字以上。译文被公司采纳的学生,需结合翻译实践撰写2000字左右的全英文论述文章,经论文指导老师审定合格后,可以凭借书面的采纳证明申请参与全英文答辩,答辩时还需提供翻译原件和译稿。选择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要素有翻译类型选择“英译中/中译英”、翻译字数选择“1500字汉译英+1500字英译汉/3000字汉译英/3000字英译汉”、“拟翻译的内容概要”和“翻译公司的相关信息”(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三是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等领域商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近年来对毕业生就业开展的跟踪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会从事与市场有关的工作。因此本项目提倡学生结合专业实习撰写有关的调研文章或论述文章,且字数、文章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时,经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视为完成毕业论文,最后参与全英文答辩。在此过程中,选择撰写调研报告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与撰写普通学术论文相同,但要求学生通过制定调查问卷,收集下翔实的数据,文中就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且调查问卷需附在正文之后,供答辩小组成员参考。四是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需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通过适度的问卷调查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是比较贴近实际、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对三届毕业生的选题进行分析发现,在导师的指导下,大量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类似的选题如:《英汉广告幽默文化对比》《中美灾难文化价值观异同》《中美商务谈判文化风格差异对比》和《中美企业文化差异对比》等。事实上,这些选题被学生认为易于撰写,并且完成得较好。五是告知学生还可用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替代毕业论文的撰写。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创新设计,字数、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经审定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形式均可由学生开展。如与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相当的有主持或者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参与翻译实践相当的有参加省级(含以上)口、笔译大赛并获奖;通过部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等。视具体情况,由学生提出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审定合格的,均可视为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

(二)研究结果

1.改革实践数据统计。2013级305名毕业生中,有4人参与了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3%。2014届200名毕业生中,共有42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7人在公开刊物,占毕业人数的3.5%;35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1%。2015届290名毕业生中,共有66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2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占毕业人数的0.6%,51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6%,15人进行调查研究,占毕业人数的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3.3%。三年的数据表明,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绝对人数及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由于2015届为学院迄今为止毕业生人数较多、参与毕业论文改革人数最多的年级,故选择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问卷以不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的形式,就“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无必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撰写方面遇到何种问题?”,以及“最希望以何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等十项内容进行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承认完成毕业论文是必要的、的确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明显帮助;但资料贫乏、科研经验不足、语言表达跟不上和难以创新凸显了教学与检测的不对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毕业论文形式的确需要进行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的全面对接;有学生认为实践能力远比科研能力重要,学校需要对所开的专业课程进行相应改变以对接毕业论文改革。且不论学生看问题有无偏颇,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来看,学生要求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对接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3.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中反馈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的学生均是使用中文撰写,虽然答辩时使用的是英文,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其使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也达到了相应的水平。是否要求学生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全英文的文章还有待进一步商榷。第二,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反馈,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所翻译的译文初稿水平并不能达到相应要求,都需要指导老师的大力修改方能达到公司期望的水准。虽说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但指导老师认为译稿的最终水平并非学生真实翻译能力的体现。如果委托公司借此聘用学生担任正式的翻译,日后在无教师指导下的翻译水平能否保证还有待考证。第三,暂时还未对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进行实践研究,也没有学生提出相关置换申请。课题组成员认为,毕业检测的形式应该没有穷尽。从研究的结果中发现,对于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的独立学院的英语类专业学生而言,虽然更看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恰当的科研对于提高其综合的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关教学与检测对接问题的探索,不仅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展研究,也需要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方面积极改革,更需要对不同形式的毕业检测进行利弊分析,力争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检测相一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一致,在校学习与求职就业相一致,最终实现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多样化、方式合理化、效果显著化的目标,提高独立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庆,黄运婷.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奚道同,等.民办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向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

[3]王淼.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索[J].海外英语,2014(6).

[4]成强,张奇惠.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

[5]谢雪.毕业论文改革:高校新闻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5篇

商务英语翻译中将语言功能与语言形式结合起来的策略

1.商务英语的语场特征及其应用

语场指话语范围,即言语发作的情形、议论的主题与所触及的整体活动,相应地对概念意义具有决议作用.不同的话题能够分为不同窗科、范畴和行业的语域.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为了获取各自的利益而在商务的各个方面中止交流协作,这些活动就构成了商务英语的语场,如国际贸易、货运、保险、金融等等.商务英语的语场与其概念意义相连,常经过相应的的专业商务词汇充沛地表现出来.商务英语中运用了大量的专业用语、术语及缩略语等,很多日常用词在商务英语语境中也被赋予了新的特殊的含义.例如在对外贸易中,通常会运用相关的术语如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T/T(telegraphic transfer电汇)、FPA(free from particular average安全险)等,经过缩略语的运用能够简化买卖手续、缩短洽商时间,契合“时间就是金钱”的商界准绳.

一词多义在英语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词语在特定的商务活动中也被赋予了行业的意义,例如在商务英语中,discount可用来指贴现,average指海损,advice指通知,negotiation指议付.We hereby agree with the drawers,endorsers and bona fide holders of the drafts drawn under and in com pliance with the term s of this credit that such drafts shall be duly honored on due presentation and delivery of documents asherein specified.依据本信誉证并按其所列条款开具之汇票向我行提示并交出本证规则之单据者,我行同意对其出票人、背书人及好意持有人实行付款义务.上句为信誉证开立的条款之一,触及到诸多信誉证的专业术语如:drawer(出票人),endorser(背书人),draw(开具),honor(实行付款义务),presentation(提示),document(单据)等若译者只需具备相关专业学问,才干传达出相应的概念意义,否则,基本无从下手.商务英语翻译偏重于“信”,旨在真实有效地传送原文信息,刘法公对其提出“忠实、通畅、统一”的翻译规范[4].商务英语词汇专业性强,且具有多义性,要精确地传达出译出语的意义,不只需有扎实的言语学问和专业的商务学问,还要了解其语场特征及概念意义,在译入语中寻觅对等的表达方式,才干完成其语场的对等.

2.商务英语的语旨特征及其应用

语旨指话语基调,包含话题参与者的社会位置、互相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讲话的态度和运用言语的企图,与之相应的是交际意义.商务英语的运用者目的是在各个业务环节完成友好协作顺利达成买卖,因此商务英语除了专业性强之外,还具有用词正式、语气礼貌、表达客观的特性,其语旨主要表往常正式水平、礼貌水平和无人称水平等方面,经过词汇、句式、语气、语态等呈现出来[5].例如在商务合同中常用assist、render、prior to、term inate来替代help、give、before、end等平常用语,以表现其正式严谨.英语论文商务信函是贸易双方的联络渠道和成交根据,属于公函文体,不但措辞正式严谨,而且语气礼貌坦率,翻译时应恰当得体地重现原文中礼貌诚恳的语气.如:W e sh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 kindly forward your catalogues and price-list,together with sam ples. 如蒙惠寄贵方产品目录、价钱表以及样品,将不胜感谢.原文中运用W e sh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kindly,语气坦率真诚,译文中运用汉语商务信函中的礼貌套语“如蒙……将不胜感谢”、“惠寄”,不只贴切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而且用语正式客气,做到了文体作风的对等.无人称水平指防止提及相关当事人而运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一方面能够使言语表达愈加坦率礼貌,另一方面能够突出信息中心,使表述愈加客观公正,因而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也较为普遍.如:All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execution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ct shall be settled through friendly consultation.

以上两句英文均运用了被动语态,以客观叙事为主,注重事实.但是作为意合言语,汉语中的“被”字常常能够省略,而且在不同语境中,很多汉语词汇既能够表达主动的意义,也能够表达被动的意义.由于言语表达习气的不同,以上两句未能找到相应的汉语被动句,而是要转换成汉语中的主动句,译为:双方应经过友好协商处置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媒介,是协作双方的沟通工具.因而,商务英语翻译不只仅是言语的精确转换,更应该是其态度意愿及其位置关系的得体传达,只需了解其语旨特征及其交际意义,在汉语中寻觅契合其言语习气的表达方式,才干完成其语旨的对等.

3.商务英语的语式特征及其应用

语式指话语方式,即言语交际中止的渠道方式,能够分为口语体和口语语体等.商务交往是为了效劳于共同的协作目的,交际者在运用商务英语表达思想时,更倾向于运用明白晓畅、逻辑关系明白的方式中止交流.因而,呈现了口语向口头语逐步靠拢的趋向,越来越简约易懂、平实达意.但是口语体还是倾向于运用正式严谨的表达,不能翻译得口语化;反之,口语语体也不能翻译得书面化.商务英语语篇遣词造句重复揣摩、语法构造缜密严谨、语篇完好,其语式特征主要表现语法的复杂化和名词化方面.由于句子的信息容量大,所以语法复杂、成分繁多,长句难句众多.Our term s of paym ent are by confirm ed,irrevocable let ter of credit in our favour available by draft at sight, reaching us one m onth ahead of shipm ent,rem aining valid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 for a further 21days after the prescribed tim e of shipm ent and allowing transshipm ent and partial shipm ent.

原文以“Our term s of paym ent are by confirmed,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为主谓框架,其他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皆为修饰“letter of credit”的定语成分.英文句子虽长,却构造严谨、主次清楚,注重形合,呈“汇集型”,这有别于汉语的“流散型”句式.汉语重意合,语义构造以动词为中心,句式普通较为简短明快,长句较少.英文原句翻译成汉语时,宜采用流水句式,以较短的小句转递原句的意义,以语义统摄整句:我方的支付方式为保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英语论文,论文,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兑不可撤销信誉证,信誉证以我方为受益人、见票即付,发货前一个月抵达我方,在规则的发货期后在中国议付,有效期为21天,允许转船和分运.另外,经过名词化运用名词也可令信息愈加集中,而且防止了运用动词时所触及的时态、语态、语气等要素,既契合商务沟通中言语表达的经济准绳,又可令整个语篇愈加客观、正式和严谨:Unless your L/C advice is faxed the soonest possible,both the delay in shipment and L/C extension will be inevitable.请贵方尽早传真发来信誉证通知书,否则,难免呈现装船推延及信誉证延期的情况.在上句中,“delay in shipment”和“L/C extension”两个名词短语便分别表达了“shipment will be delayed”和“L/Cwill be extended”两个句子才干表达的意义,而且使句子构造愈加简单、紧凑.但由于汉语重意合,句子常以动词为中心,因而翻译时需恰当地把英文中的名词短语转译成汉语中的动词短语.例如:W e have received with m any thanks your check No. 260 for US$350,000.00 in payment of our com mission.兹收到贵方第260号支票一张,金额计350,000.00美圆(大写:叁拾伍万美圆整),用以支付我方佣金,十分感激.商务英语效劳于特定的言语情形,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呈现出共同的语场特性、语旨特性和语式特性.理解商务英语的语域特征有利于将言语功用与言语方式严密地分别起来,有利于正确地把握原文的言语特征,了解并胜利地用译文表达原文的意义,完成语域和语义的对等.

参考文献:

〔1〕李明.论商务用处英语的言语特性和语篇特性[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4(4):32.

〔2〕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外语,1984(4):24.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术安全;学术失语;国家文化安全;中国学术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085—10

一、学术安全问题的提出

著名学者王岳川先生在一次题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的演讲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可忽略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①。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尤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大国崛起,我们在大力加强经济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着力加强文化等精神文明的建设,以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物质、精神并重、和谐发展的经济文化强国,并以此确保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安全和地位。目前,中国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实力、地位和形象已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但是,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仍是我们的软肋,文化创新匮乏,文化赤字、逆差严重,自我文化认知、认同不足,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话语权微弱,这些都直接、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形象、地位和安全。从更高层次和更严重的层面上讲,这种“经济巨人”而“文化侏儒”的畸形发展状况,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极有可能因为自身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而导致国家安全危机的发生。

关于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国内学界已不乏关注。但学者们大都是从十分宽泛、笼统的文化层面来讨论,少有学者从具体而微或特定的角度进行关注和研究。本文即从学术失语、学术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所谓学术安全,是指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学者们对西方学术话语、规则、观念、标准极力认同、追随和维护,由于这种失当的学术行为,致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语言、话语、资源、方式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遗忘、遗弃,民族学术被西方学术侵蚀、殖民和置换,本土学术的生存和发展呈现异化、畸形、病态,并遭遇严重的生态与生存危机。

为什么提出学术安全这一问题?毋庸讳言,在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上, 学界对于文化大众层面的失语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已有所察觉和探究,在此基础上,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进行应对和矫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引导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小学课堂,恢复民族传统节日,严格限制新闻出版物中外语的不规范使用,等等。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正是发现国家文化安全危机的学者们,对于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自身的学术和学术研究,却缺乏自觉的文化安全考量,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学术行为正使学术遭遇安全危机。实际上,与当前中国文化大众群体的失语一样,作为知识精英的学者们的学术和学术研究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语、失范、失控现象,并导致学术安全问题的产生。而精英群体的学术安全问题不仅会因为自身在文化场中的权威地位和引领、号召、榜样、示范作用而进一步加深和加重普通大众群体的文化失语,而且还会和后者的文化失语一起,共同导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因此,与文化大众相比,作为文化旗手与风向标及精神导师的社会知识精英的学术失语和学术安全问题,在国家文化安全领域占据着更为重要和更为关键的地位。

本文拟以人文科学(尤其是语言、文学学科)为中心来探讨学术安全问题,因为在这些最需要、最应该提倡个性、独立性、民族性和多元化的领域,由于西方一元学术规则和话语、思维的流行以及人为的原因,国内人文科学学术出现的安全问题尤为严重,也最为典型。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原本十分紧密,将社会与人文科学联接、贯通起来进行整体考察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各门类的人文科学研究中,研究主体往往只从本学科的范畴和视阈或仅从如何有利于本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人为斩断了该学科与社会的联系,看不到学术与意识形态的关联,看不到其学术研究对学术安全的重要影响。因此,以人文科学为代表、为对象来研究学术安全,既是对人文科学历史语境和社会语境的必要、真实还原,又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把人文科学(研究)与社会相分离的危害性,同时也能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人文科学本身的学科意义、价值及其在国家文化、学术安全中的重要社会地位。

二、学术安全问题产生的诱因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学术安全问题是由学界多元化、全面性、严重的学术失语行为造成的,本文将从学术语言、学术话语、思维模式、书写范式、学术评价标准等层面来具体展开讨论该问题。

(一)学术语言失语

在当前学界,学者们在学术语言上的失语现象十分普遍且严重,但却很少有人能清醒地意识到并认识其潜在危害。例如,在外语学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含博士后论文)基本都用外语撰写,这无论在教育管理者还是在学位申请者看来,似乎都是自然而然和顺理成章的事。然而,这看似“自然而然”和“顺理成章”的事实,却是西方文化、教育对国民成功进行殖民的明证和留下的耻辱文化烙印,这让人不胜悲哀。

在当今世界,除了中国之外,很少有国家要求学位申请者必须用外语撰写学位论文。“我们不妨冷静想一想,目前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大学是规定用外文撰写他们本国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除了极少数的前殖民地国家,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国家会有这样的规定。英美高校一律规定要用英文撰写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自不待言。俄罗斯、日本等国也都规定要用他们国家的语言撰写学位论文,不管你写的是俄罗斯、日本语言文学的题材,还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题材。”②很明显,这些国家在对自己民族语言的保护,在对知识生产、创新如何有利于自身民族文化发展方面,都是有着高度自觉的语言文化安全意识的。而中国目前存在的这种文化、教育病态现象,本身就是殖民文化、殖民教育产物的当代延续,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学界对其产生的社会语境陌生,再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又未及时肃清其余毒,久而久之,它便演变成一种文化成规和惯习,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与价值标准。

在当下中国学界,学术语言的西方化(主要是英语化)现象非常普遍,已逐渐演化成一种社会无意识,渗入到许多学者的骨髓与血脉之中。除了以上情况之外,其他如论文不引用中文(翻译)文献,学者们以能写英文论文和在英文期刊上自豪,学术演讲时在语言的使用上以外语化或外、汉夹杂为时髦,等等。除了外语学界以制度化的方式要求学位申请者必须以外语撰写学位论文,从而主动放弃自身学术语言主体地位之外,还有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为获取西方学界的承认(或者是受国内科研管理与评价机构政策的不恰当引导)而被迫以外文撰写学术论文,以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这是属于被迫放弃民族学术语言权力的普例。与之相关的科研管理者或研究者都只从学术本身的角度出发,只认识到这种学术语言的西方化或对提高专业(语言)水平与能力、或对促进学术交流的有益性和有效性,而未意识到其中所包蕴的语言意识形态性或者说后殖民风险性。简单地讲,这种学术语言的西方化,实际上就是学者们对自身民族学术的无意识自我殖民化。在对中/西学术语言的不同选择与取向中,学者们实质上已经建构起了高/低不同的语言等级秩序与价值差异意识,汉语学术语言被歧视、被离弃、被遮蔽、被淡忘的命运与际遇已然形成,而从事汉语学术研究与操持汉语工具的学术主体也自然难逃被冷落和等而下之的命运,汉语言作为民族学术语言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由于本土学者自身的原因而日益受到西方学术语言的挑战与威胁,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一方面是外语(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的不断扩张与兴盛,另一方面则是母语(汉语)作为学术语言的持续萎缩与衰落。在人文学科领域,饱受诟病的学术泡沫化、垃圾化不仅仅体现在成果的原创性不足,盲目追求成果的数量,忽视成果的质量上,而且在最为基本的学术语言的使用上,也出现了大量质量滑坡的现象:这不仅仅发生在一般作/学者身上,而且在国内知名学者当中也不乏其例,如蓝棣之的文章被批语言不通,缺乏“语文品格”③,汪晖的著作被指文法不通④,等等。著名学者在学界有巨大的影响力,具有文化标榜和示范作用,如果学者们不增强自身学术语言使用的自觉性、自律性与严谨性,听任学术语言滑坡的现象自由泛滥,那么,在当前浮躁学风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民族学术语言的衰落会更加剧烈,波及范围也会越来越宽,而学术(语言)的安全问题也必将随之浮现。更为严重的是,民族学术语言的危机还会与当前更为深广、更为严重的社会母语危机(在各文化场域中,外/英语对汉语的排斥、挤压,国民母语素质的普遍低下等⑤)一起,共同导致和加重国家语言、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文化利益,捍卫民族的文化与尊严,使之不受外来势力的侵犯与损害。而“作为国家文化利益最为具体的体现就是它的民族语言的纯洁性”⑥。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它是维系一个民族、国家的纽带,其中所蕴含和承载的统一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将民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或民族,其思想、文化凝聚力可谓巨大无比。语言代表着国家文化的存在。“而国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利益,当国家利益以文化的方式表征的时候,文化利益也就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国家利益。”⑦因此,文化(含语言)从根本上关乎着国家与民族的存亡。殖民主义时期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实行的语言政策表明,语言在,则国家在;语言亡,则国家亡。而学术语言作为国家与民族语言之一种,它是民族学术身份与文化身份的象征,它代表国家最根本的学术与学术利益,它的生存状况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学术的安全状况,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国家语言、文化的安全状况,其文化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学术话语、思维模式、写作范式的失语

清末民初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渐次展开与推进,文化激进主义者们在中西文化的巨大反差中,看到了民族文化发展落后的事实,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与沉痛的反思中,他们将根本原因归咎于自身传统文化的长期羁绊与束缚,并在中、西文化间不自觉地建构起“劣/优”的二元对立等级秩序。由于在思想观念中抱持着这样的价值认知以及强大的文化自卑心理和焦躁不安的文化焦虑心态,文化革命者们借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浪潮,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打倒孔家店”——的狂澜。这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广的文化运动与之后的反传统文化运动一起,一次次强化了人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负性认知,并由此导致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强力打压和急剧萎缩,西方文化则借机趁虚而入,大肆扩张。这种由非理性、简单化的文化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导致的文化自戕行为是全方位的、彻底的,它不仅使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被,而且还导致自身文化中的精华——传统学术遗产——被无情抛弃,而代之以西方“先进”的、“进化论”的、现代性的学术。这种自我殖民式的学术取替与置换是全面性的,既包括话语,也包括思维模式、研究范式、写作方式以及文体和评价标准、评判机制等,涉及到学术的所有方面和各相关要素层次,导致了中国学术的深度失语。这一失语不仅发生在某一个学科领域,而是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学科。因此,当前中国的学术失语又是带有学科普泛性的全面失语,其所导致的学术安全问题也是全面性的、深重的。下面我们以中国文学为例,来详细论证中国学术的失语问题。

1.学术话语失语

话语作为一套文化成规,它不仅仅指一种文化所特有的理论命题、术语、概念等,而且还蕴涵着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更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即文化规定性和文化指向性。具体而言,它包含着对特定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充分体现了言说者的主体性以及言论内容的真理性与权威性,并拥有与特定文化相对应的理论陈述模式。如西方文论话语就是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它充分体现了话语言说者的西方文化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而其话语陈述模式也必然是带有西方文化特性与色彩的。

在学术话语上,由于“五四”时期、建国后十七年以及新时期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论话语不加限制与选择的引入,外域文论占据、把持了中国文坛,并逐渐成为研究、解读、建构中国文学带有普遍有效性的元语言、元话语;而活力仍存、作为中国学术标志与象征的中国传统文论语话则被无情抛弃。例如,人文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悲剧、崇高、真实、典型等西方文论话语充斥文坛,学人们对之如数家珍;但令人遗憾的是,学者们对教化、娱目醒心、以情冶情、风骨等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则往往数典忘祖。因此,由于与中国传统文论的主动决裂与长期断裂,表面繁荣的中国现代文论实际上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文论话语规则和系统,它“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⑧,而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中国现当代文论则会哑然失声,无所适从,其学术话语权与学术主动性、学术主体地位实际上已经被西方文论牢牢操控与把握,中国文论及与之相关的学者则成为西方文论的喉舌或话语。因此,中国文论话语亟待恢复重建或者说实现话语转换。

2.思维模式失语

在思维与研究模式上,自“五四”以来,由于受西方以逻各斯为中心、为基点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与激荡,中国文学与文化走上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道路,同时,中国文论与文学也实现了自身学科的独立化与“科学”化。在这一过程中,西方舶来的科学或科学主义思维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成为民族文论与文学的显明标志与印记。“从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发展史来看,可以发现中国文论进入现代是在西方科学观念的催化下产生的,中国现代文论学科区别于传统文论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科学’。”⑨对于民族进步、文化现代化有着强烈渴求、对西方文化有着极强趋同、认同感的学者们在错误的价值评判中,却主动放弃了自身文化与文学以“道”为根本出发点的思维模式,放弃了思维模式的多元共生可能性,而在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中选择了科学化道路,这种科学主义思维模式又在学者的反复言说与使用中逐渐演变成为唯科学主义话语,最终成为科学主义元语言,施行着唯科学主义话语霸权,以绝对的姿态和压倒性的优势支配、主宰着当代中国的文学、文论思维模式与研究模式。“近年来亦有反对中国文论过分西化的声音,但落到具体实践中,都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整合到科学主义式的话语中。这表明科学主义元语言已构成了我们当代言说的基本范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说’以及‘说什么’。”⑩而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思维模式与话语方式、“以‘道’为核心的意义生成和话语言说方式”以及“儒家‘依经立义’的意义建构方式和‘解经’话语模式”则被无情丢弃。

然而,这种来自异域文化、在西方本土具有普适性的思维与研究模式,在中国却显得水土不服,并使中国的文学与文论研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中国学者毫不顾忌或未曾认知中国文学、文论与西方文学与文论的异质性差异,贸然以西式的科学主义研究模式对中国文学进行生硬切割或作符合西式话语的阐释、改写,在这种强硬、粗暴的“现代化”改造与书写中,不仅中国文学、文化的主体性和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未得到彰显和伸张,中国文学、文论与西方文学、文论相比所存在的独异特征与优势资源未被挖掘和发现,反而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视野中,中国文学、文论的本来面目被遮蔽,在西方话语的复述中,中国文学、文论被阐释变形、走样,而在价值的对比中,由于后者与前者的话语规范、系统严重不符,因此被简单、粗暴地断定为价值不高、意义不大;而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文学/文论在这种唯科学主义话语的改造中,已出现严重失语,甚至濒临失去生命力。而造成这一问题与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思维和研究模式的缺席与西方科学主义研究模式的一枝独秀。

3.写作范式失语

所谓写作范式,是指一种固定的学术表达方式或陈述模式,它往往涉及论述的对象、论证的方式和引证的材料等方面。学术写作范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它也是文化成规的一种体现,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方式承载和传达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释放出某种特定的文化信号。不同的写作范式其论述的对象、论证的方式和引证的材料也必然有所不同。例如,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文论所论述的命题、范畴,其写作论证的方式与文体,引用论证观点的材料等都与西方文论迥然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它充分体现和折射出文论研究主体或书写者心理深层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文化建构的强烈主体意识与自信自觉,而这又是建立在其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充分了解与认知上的。然而,自“五四”以来,在中国学术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受简单的中西二元对立文化价值观的误导与影响,传统文化与文论资源被认为与现代社会生活、文化格格不入而被摒弃,中国文化、文论的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严重断裂,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与现实生活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文论传统被理论言说者与使用者渐渐疏远并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论。这种置换不仅包括话语上的置换,同时也包括写作范式即论述对象、论证方式、引证材料等的替换。在这一替换过程当中,中国传统文论写作范式也全面失落了。这一失落既包括内容上的,也包括形式上的。

先看内容上的失语。多年以来,在文艺理论著作与教材的撰写中,国内学界往往遵循着这样一种书写模式:提出某一命题、范畴、概念、观点(源自西方),引用西方论著材料进行论证,兼引少量中国论著材料,即“论点+西方理论论据+西方作品论据+中国传统理论及作品点缀”。由于中国传统文论中大量相似的中国命题和材料被西方文论取代、遮蔽以致缺席,文论著作中只剩下西方文论的话语独白,这本质上是一种以汉语形式呈现和陈述的西式写作范式,它导致了中国文论的严重失语,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文论写作范式的失语。这一失语不仅自动解除了中国文论的话语权,消解了中国文论的主体地位与文化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范式,一种文化成规,一种文化殖民的自我、自动生成机制与助推剂,它还引发了文化自我殖民的发生,并不断加重中国文论失语的程度,导致中国文论失语恶性循环,最终在一种错误的陈述与虚拟的幻象中,不断强化学界对西方学术的盲目崇拜,降低其对自身民族文化、学术的认同。“当这种模式成为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间国人撰写文艺理论专著、教科书的共同约定之后,它就成了一种范式,一种文化成规,影响达于一代又一代学人,使之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似乎该问题只有西方人才论述到了,或者只有西方才论述得如此深入而充分。”鉴于此严重后遗症,有识之士皆痛心疾首:“在一部陈述文学基本理论而不是介绍西方文论的著作中……传统就这样逐渐断裂了。”这种因对本土文化、学术缺乏认知、自信从而导致无知、自卑并在学术研究的论据、论证中不引用本土史料与文献的例子,在其他学科中也十分常见。例如,在历史研究领域,“顾颉刚1928年就提出自下而上地研究历史。美国历史学家汤普森1966年提出自下而上地研究历史,比顾颉刚晚了近四十年,但是国内学者每提到这一史学流派起源时,几乎只引用汤普森,而对本国的顾颉刚几乎置若罔闻”。而在经济学领域,“对这次金融危机原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实作过透彻的分析,国内有的学者早在世纪初就对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可能爆发的危机提出过警告,但是经济学学者在分析这次危机原因的时候,很多还是只引克鲁格曼而不引中国学者的”。

引用无小事,因为“灭国必先灭史”。上述例证已经说明,学术界对自己学科的本土历史(史料与文献)知之甚少,非常陌生,其引用也必然稀少,我们所写的学科史实际上是西方的、异域的学科史,我们所做的研究也是基于西方材料、为西方学术文化张本的研究,当大量、首选引用西方材料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写作定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成为一种自豪,这必然同时意味着本土材料的被遮蔽、被淹没和本土学科历史的模糊、断流、消失,在这种境况之下,本土文化、学术的前途与命运也必然岌岌可危。

写作范式的失语还包括学术文体的失语,即表达方式的失语。自近代以来,在百余年的社会、学术西方化、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深受西方科学主义(尤其是自然科学)思维模式、表达方式、书写范式的影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思维方式、表达规则、方法与西方自然科学范式渐渐趋同,异域性、一元化的学术言说方式与意义生成方式逐渐取代原本本土化、民族化、多元化的学术表达方式,并成为一种学术表达范式与文化成规。在国内学术界或科研管理部门“与国际接轨”、“学术国际化”、“规范化”的口号与旗号下,这种学术表达范式经过制度化、体制化的不断“引导”、“规范”与强调,进而具有了话语规则的意义与效力,支配着知识界的思维方式、意义建构、思想内容、学术创新与知识生产。由于这种话语规则是西式的,因此其言说的方式、生产的知识形态也都是西化的,即目前中国的学术文体都是以西方(自然科学学术)为参照、有着统一格式与规范的“论文(著)体”,而原先民族化、多样性仍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本土学术表达方式则已了无踪影。

实际上,中国学术有着自身丰富的、异彩纷呈的言说与表述方式。以中国文学批评为例,无论从体制、语体还是从体貌来讲,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文体种类都是千姿百态的。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文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文”与“笔”两类,第二层面为“文”与“笔”之下再细分的33种文体,而第三层则为33种文体之下的众多次级子目文体。其种类之繁多,今日之学术文体难以望其项背。在清末民初以前,我们至少有诗体、赋体、骈体、书信体、史传体、史志体、序跋体、选注体等批评文体,这些多姿多彩的文体为批评家们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与批评自由。例如,同样是文学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用的是无韵之‘论’体,而陆机的《文赋》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用的则是有韵之‘赋’体和‘骈’体”。这种多元化、丰富的文体不仅高度契合了文学的自由本质与自由诉求,而且能充分适应批评家复杂化的个性差异及不同的审美、表达诉求,因而能给批评家带来思想、心灵、写作的自由,使其充分发挥才情,促进其“理论构建、学术创新和风格形成”,并最终促进文学批评的繁荣。中国传统文论文体不仅对古代的文学批评有效,而且在现代文学批评家的手中仍然具有生命力,并使他们的文学批评取得瞩目公认的成就。例如,在文体样式上,王国维的词话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钱钟书的谈艺管锥体批评等;在审美艺术性上,周作人的学术美文、朱光潜的说理而深于取象、李健吾的鉴赏式感悟式批评等;在文体风格上,鲁迅的建安风骨和卓吾体貌,宗白华的诗画一体和散步风格,沈从文的抽象抒情和印象复述等,都给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作为批评范式的诗学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代文学批评或研究的成果、成就则乏善可陈,不尽如人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文学批评范式的独霸学坛。这种批评范式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体相比,其差异和缺陷是明显的。“就文体样式(体制)而言,古典批评是‘文备众体’,现代批评是‘一体独尊’;就汉语修辞(语体)而言,古典批评是‘文学性’弥漫,现代批评是‘哲学化’统驭;就批评风格(体貌)而言,古典批评是‘其异如面’,现代批评是‘众体同貌’。”自然科学式的、科学化、精确化、规范化的单一言说范式不适合人文科学追求多元化、模糊性、自由性、审美性、个体差异性的人文本质。西方文学批评一元化的表述模式忽略了批评主体之间的个体差异与表达个性,框限并束缚了其思想与表达自由、创造自由、心灵自由,抹杀了文学批评的诗性和风格,这样,所有的批评都被同质化、“一体化”、格式化、规范化了,批评主体基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土壤而萌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创造冲动与表达诉求也被无情地扼杀了。因此,当一元化的、八股文似的、没有风格、缺乏个性的批评文体主导学界的时候,批评界的创造力与创造激情就渐渐被窒息了。“同处21世纪学术之中的文学批评的作者和读者们不知有没有想过:那些发表于权威或核心刊物的文体规范的论文,那些出版于部级或省部级出版社的文体规范的论著,有几篇(部)能逃脱覆瓿的命运?当成千上万的批评家都按照统一的模式生产批评文章时,还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吗?”

另外,学术文体的失语还表现在文学史的编写上,如目前我国英国文学史的编写主要遵循的是“英美模式”或“苏联模式”,而缺乏一种从中国学者视角出发进行书写、符合中国读者审美接受与习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而中国文学史上本来就存在着优良的写史传统或曰文学史的中国模式,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闻一多的《中国文学史稿》等等,却被视而不见或弃而不用。

(三)学术评价标准失语

所谓学术评价标准失语,是指国内学术界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在学术与国际接轨、学术以西方为准的观念指引下,无视自身学科与学术的特点与实践,放弃学术的独立自主性与本土化以及自身的学术评判标准,主动拱手把学术评价的话语权移交给西方或西方在华的文化商,导致源自西方文化土壤的评价标准在中国的喧嚣与张扬和自身学术评价标准的失声与退场。这种学术评价标准的外移与外转,就是简单地把产生于本土的学术成果交付异域的、西方(或源自西方)的引文数据库(如SCI、EI、SSCI、A&HCI、CSCD、CSSCI等)或西方学者评估、衡量。这种学术评价方式不仅被国内学界许多人所接受与认可,而且还被科研管理部门制度化、政策化,成为评价与考核科研主体的权威标准或曰主导标准、最高标尺,高高凌驾于其他衡量标准之上。例如,在许多大学或研究机构制定的所谓核心期刊目录中,SCI、EI、SSCI、A&HCI等国外引文数据库期刊大多被列为本机构、本学科的最权威期刊,占据着目录表中的最顶端位置或曰制高点,在科研评估中具有比其他国内期刊更大的话语权和发言权,而后者则往往只能屈居其次,其权威性大打折扣。而且,是否在这些引文数据库期刊上已成为学位申请、项目、职称、评奖申报、人才引进、人才考核的最重要、最权威标准。也就是说,SCI、EI、SSCI、A&HCI等国外数据库期刊在国内的科研评估中具有最终的话语权。而国内的引文数据库,如CSCD、CSSI等,也主要是仿效、依据SCI、SSCI、A&HCI等数据库而研制开发的,其在本质上与后者相似,都是以定量评价为主,因此它们在实质上是国外数据库在国内的商。而随着这些国内数据库在国内被大力推广并得到普遍重视与应用,西方的学术评价标准实际上就通过里应外合的方式和渠道控制与主宰了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与标准。而本土化的学术评价方式与标准(本土学者的定性评价)则被抛置一边,或退居其次,成为“人微言轻”的非主流方式。而在定性评价方面,国内学者为追求所谓“国际承认”、“国际水准”,往往也将学术成果的评价权移交给西方学者,以西方的评价为定准或最终结论。虽然西方对于我们对西方的研究关注有限,但我们对于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却盲目推崇,明显缺乏理性、清醒的反思、质疑与批判精神,学术评判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标准缺失。如国内学者对于(西方)海外汉学的态度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中国学术界对于海外汉学家尤其是西方汉学家解读视角缺乏必要的警觉与批评意识,从当代国内文学研究界对待海外汉学的态度看,基本上停留在译介和赞誉阶段,很少质疑其论说的合法性及汉学家学术理念背后的心灵症候。正如浦安迪所感受到的那样:中国文学研究者‘对一位异邦人来阐释本国文学丰碑所持的宽容态度使我的疑虑顿然消失。只要设想一下,在任何其他文化环境中,一位外国学者倘若敢于闯入他们文化遗产的圣地并妄加评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换个角度思考,这种宽容态度背后恰恰是我们主体性缺失后自我对象化的症状,对汉学家不加区别的膜拜也是造成中国学者自身尴尬地位的因素之一。”

学术评价标准失语,必然会对中国学术与文化带来许多潜在的危害与危机。第一,盲目追赶、效仿、依附西方学术,会导致西方学术评价标准左右中国的学术发展、评价和价值观,受其束缚,中国学术会逐渐丧失自由、自立、自主、自信、自尊和活力,其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文化竞争中会始终受制、受限于西方,难以发挥与张扬国家的文化实力与综合国力。学术评价标准的西方化,还必然意味着学术语言、学术规范、研究、写作、文体模式等都必须向西方靠拢,导致中国本土的学术范式被遗弃、被遮蔽,学者对自身民族学术的认同度降低,中国学术的失语与安全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第二,失语的学术评价标准会在学界形成错误的学术评价导向与科研评价机制,导致国内学术资源外流,并在诸多层面引发不良后果。首先,在当前国内学界,在以SCI、EI、SSCI及A&HCI等引文数据库为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指挥棒引导下,我国学者生产的大量优秀科研成果不断外流,而国内学术期刊则相对缺乏优秀、一流的稿件。由于优质学术资源的相对缺乏,国内期刊与国外期刊在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上相比明显落后,这对于国家的学术创新与文化建设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其次,由于数据库都是采用市场化经营,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的外流,必然使国外数据库学术资源丰富、高质,而国内数据库资源则相对稀少,质量较低,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最后,由于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论文其版权在国外出版商手上,这就意味着我们流失的不仅仅是论文,同时还有版权和知识产权,而我们要使用相应的、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科研成果,还必须经过许可,向国外出版商购买,这无疑给国家文化(知识)产权的()维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学术评价标准的失语,不仅会给民族学术带来危害,同时还会给国家的经济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三、学术失语、学术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

在当前中国的学术领域,由于学术失语的程度深、范围广、时间长,再加之在当下西方文化全球化、西方学术独霸天下的语境下,国内许多学者面对西方文化殖民缺乏应有的文化警觉意识、学术本土意识和本能的文化焦虑,反而在所谓学术全球化、科学化的潮流与旗号下,全盘接受其观念与产品,以操持西式学术话语、采用西方学术研究范式为荣,甚至强词夺理地为西方学术、文化在中国的流行/横行进行合理性辩护,而本民族的学术、文化则被贴上“落后”、“过时”、“不合时宜(无用)”的标签而被无情贬低,这无疑加重了原本已深度失语的中国学术失语状况,中国学术中应有的本土化元素、文化遗产大量流失,而西式学术成分则大肆扩张,大有取替和置换民族化的中国学术谱系之势,中国学术的安全问题已日益显现和加重。

学术失语不仅会危及学术自身,而且还会直接给国家、民族的文化带来危害。西式学术是产生于异文化土壤中的一种学术范式,它对于其本土的学术研究与知识生产、思想繁衍而言有一定的适应性、恰当性和推动作用。但当它被移植到中国土壤中时,由于其相对于中国文化的异质性,它必然与中国的学术研究对象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反应,其适用性只能是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当我们抛弃自身的学术范式而将西方学术范式当做万能的范式使用时,因其局限性所造成的对研究对象的生硬切割、粗暴改造、野蛮阐释便难以避免。结果,在西方的视像与话语中,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被扭曲、被变形、被改造,其价值被错评、被低估,其独特性被遮蔽,其完整性被破坏。这不仅给本土文化带来了伤害,而且给接受者以错误的印象,使之形成错误的文化认知与自卑心理,最终导致其对自身文化不认同,对民族文化疏远而与西方文化亲近,而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由此产生。

与此同时,学术失语还会与当前的大众文化失语一起,共同导致和加重国家的文化安全危机。大致说来,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可分为三层:权力阶层,知识精英,社会大众。其中权力阶层只占很小一部分,它负责国家事务的组织、管理、运行、执行,而其决策依据则往往来自知识阶层的知识生产成果及其建言献策等。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占据了社会构成的绝大部分,其思想、观点倾向代表了国家文化的主流、趋势与走向。而在当前社会,中国文化出现的安全危机问题正是由知识精英和社会大众所引起。社会大众缺乏清醒自觉的文化安全、文化保护意识和崇高的文化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形而上的文化理想,注重的主要是日常现实功利性。在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中,大众对西方国家通过文化、经济贸易对东方国家实施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文化同化与文化殖民的阴谋与险恶用心缺乏应有的警觉性和辨识力。西方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等以消费商品、文化产品、生活用品的意识形态附加值方式进入国人的视野,并通过严密包围与反复冲击的方式,深入国人的内心,获得国人的普遍认同,西方文化由是大行其道。而与之相反的,则是自身文化因人为或自然的原因而很少获得出场的机会而被西方文化淹没,被大众淡忘。

如果说社会大众的失语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等形而下的层面,那么文化精英的失语则主要表现在形而上的学术层面上。由于如上所述原因,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知识分子在文化生产、思想制造中已不知不觉失语了,甚至出现了如下悖论现象:一方面学界在极力发现和反对各种文化失语(如社会大众的失语),但另一方面自己的学术研究、学术行为却又在无意识中加深、加剧、加快了学术失语、文化失语,并导致学术安全问题产生。知识精英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是社会、文化的良心与集中体现,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固堡垒。然而,当前中国知识分子自身却失语了。中国文化/学术在面对西方文化/学术的虎视眈眈与疯狂进攻时,知识分子作为文化防线的安全性是令人忧虑的。由于文化精英、知识精英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引领者、精神导师和学术权威,其话语权威性强,具有强大的文化号召力与榜样示范作用,其知识产品作为文化的经典对于社会、文化大众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文化精英在知识、文化、学术上的失语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文化大众,并导致后者已有的失语更为严重。由于知识精英往往又是权力、执政阶层的智囊团、思想库和文化顾问,因此其失语的言论、建议、思想和知识产品便很可能给后者的决策、行政带来方向性的错误。从历时角度讲,被作为文化范本的知识精英的知识产品的失语状况若得不到改观的话,它就会在文化后继者的膜拜式摹写与学习中被不断复制,学术失语会被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并不断强化文化后继者对异文化的文化认知、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直至接受者思想、意识、记忆中的本土(民族)文化残留被彻底清洗、覆盖和替换,异文化成为鸠占鹊巢式的新文化传统,而接受者则被洗脑而成为名为本土、实为异国、自动维护和捍卫异文化在他国霸权、利益的文化空心人(或文化基因变异者)。从共时角度看,这种状况会持续影响社会大众和权力阶层。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语与文化大众的失语一起,汇成一股叠加合力与汹涌潮流,猛烈、强劲地冲击、侵蚀着国家的民族文化防线与国民的思想文化堤岸,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已经凸显。这种安全问题是严重的,因为它既包含社会各层面人群的失语,又包括文化各层面的失语,失语、安全问题已渗透和蔓延至社会的各个方面。正是由于学术失语、学术安全问题的广泛产生及其导致的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与后果,当前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形势已十分严峻。而社会民众与文化精英在文化层面上对自身文化以及文化身份不认同的状况,会与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意识形态在客观上形成里应外合之势,给后者进行国家颠覆活动制造可乘之机,并对国家的政治安全与和谐稳定形成巨大威胁。因此,对国家目前出现的文化失语、文化安全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及时解决。

四、中国学术中国化

有证据表明:“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而美国的《混合语》杂志也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菲利普森(Robert Phillipson)在其《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Linguistic Imperialism)一书中也指出,语言领域也并非净土一块,而是有着各种复杂的意识形态掺杂与纠结。因此,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学术研究领域并不太平,它被西方卷入了文化战争之中,成为其意识形态斗争的一部分,并直接为其(文化)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阴谋与策略服务。因此,东方国家应该对西方以颠覆他国政权为最终目的的文化战争有着清醒的认知,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制定相应的文化、学术策略,以捍卫国家学术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国家安全。

要保卫中国的学术安全,必须着手实施和推进中国学术的中国化。因为目前中国的学术是西方身份,而非中国身份。这里的“中国学术”具有两层不同的涵义和意指:“在中国的学术”和“中国的学术”。前者指处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学术,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学术和对传统中国学术按照西方学术范式进行改造后形成的西方形态的学术;后者则指具有中国血脉气韵、有着中国本土特色的学术。前者在本质上是西方形态和西方身份的;后者在本质上则是中国形态和中国身份的。中国学术的中国化,就是要促成“在中国的学术”向“中国的学术”的转变,即实现学术身份的转换,中、西不同主体性的转变。当下中国学术主要是“在中国的学术”,而中国传统、民族的学术已消失殆尽。

实施中国学术的中国化,就是要有清醒、坚定的学术、文化自我意识,高扬学术、文化主体性,要在坚持学术的民族性(而非西方宽泛无边、否定和消解民族国家文化学术、进而消解民族国家实体存在的所谓人类立场、普世价值)、复调性、反对任何一种学术的一元独白性、维持学术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与前提下,充分了解、认知传统学术及其价值,积极恢复传统学术,保护传统学术,挖掘、分辨、利用传统学术中有价值的部分,实现传统学术的现代转换;在充分借鉴、吸收西方/外来学术有益、有用成分的基础上,促进中外学术的平等对话,积极交流,锐意创新(而非模仿、完全照搬西方),以我为主,或实施西方学术的中国转换(化),或建构基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国学术、适合中国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学术。总而言之,中国学术的中国化,就是要努力建构或重构具有中国身份、彰显民族精神气概与学术主体性的中国化学术,从而为构建和促成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复调对话、互为主体的世界学术新格局与新未来作出贡献。

追求中国学术的中国化,捍卫中国学术的安全,并非基于冲动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或狭隘的文化原教旨主义心理,亦非盲目的、非理性的文化排外主义或文化自我封闭行为,而是一个国家文化、学术生存、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回归中国学术的中国身份,其目的正在于反对和抵制极端狭隘的文化沙文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并非企图以一种文化、学术霸权去取代另一种文化、学术霸权,而是在充分开放、对话的心态和原则下,通过建构自身学术、文化身份与主体性,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学术一道,重构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学术新格局,并相互尊重、相互补益,从而促进世界、人类文化、学术的繁荣。这就犹如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可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一样,只有世界文化、学术生态系统的多元化,才能维持和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各民族文化学术才能和谐共存,人类文化学术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从这个角度讲,追求中国学术的中国化,保卫中国学术的安全,并不是一种狭隘和封闭的文化心态,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世界眼光和更为博大的人类胸怀,这与西方推行文化、学术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企图有着根本区别,后者对人类文化与学术将带来严重的灾害或毁灭性打击:因为西方学术一元独霸的格局不仅会使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学术与文化(之花)凋零、枯败,而且最终也会因自身的孤立、僵化、失去生机与活力而走向衰落、终结。因此,捍卫中国学术安全,不仅仅是对自身民族文化、学术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类文化、学术承担责任,从而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注释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ESP 师资缺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ESP

LI Dongfang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nxi, Liaoning 117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economy,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large number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double fin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English, several thinking on the problems and solving strategy.

Key words ESP; lack of teachers; teaching strategy

1 关于“ESP”

所谓“ESP”,就是英文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外贸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电子商务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等,是根据学习者的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

专门用途英语是在二战后发展起来,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出现了“ESP”的著作,80 年代,论文专著大批出现。我国英语ESP教学的课程专业要符合社会需要,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课程设置的动态性,并且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总的培养目标,与通用英语的同样重要系性。

2 “ESP”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经济、文化、科技繁荣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令全球瞩目,亟需大量的专业能力强,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在高等教育的专业中开设涉外英语专业和相关课对于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本着实用的初衷来学习外语的:有的人是准备出国留学或研修,有的人是想考博或考研,有的人学习外语是想从事涉外工作,比如在跨国公司工作或从事涉外的旅游、法律、培训等相关工作。科研人员学习英语则更多的是可以读英文原版的著作,对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科研项目有重大帮助,同时为更好地使自己的学术观点走向国际,利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在涉外的经济活动中,利用英语进行商业谈判,起草涉外合作的经济合同,与外国人谈判,看英文原版的报纸,了解国外市场信息等, ESP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观念,加快改革。

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是与某专业或某学科结合起来,培养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参与国际经济和技术竞争的人才,培养专业与外语双精人才将成为大学英语中专业英语教学的新挑战。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

3 ESP存在的教学问题

(1)大纲要求不具体。教学大纲里基础英语阶段的有量化的指标,虽然提出了专业英语阅读阶段,但读什么、深度难度如何不清楚。

(2)教师观念陈旧。有教师认为学生基础阶段英语学好了,ESP学习自然就会融会贯通;只要四、六级考试通过了,再掌握些专业词汇就够了;背单词无需教师花精力时间去组织。其实,四、六级考试只表明语言基础较好,并不说明能以英语为工具去获取专业信息。ESP 教学专业阅读绝不能与语言基础划等号。我们学生虽然学习了十几年的基础英语,但在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进入专业阅读阶段还需要经历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这个过程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提高专业阅读能力。逐渐从基础理论知识型向应用型英语学习转变。基础英语学习 ( EGP ) 阶段和专业英语学习 ( ESP ) 阶段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不能替代。

(3)学生水平不齐。普通高校扩招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普遍。班与班存在差异,班内也不均衡,ESP课堂上不得不减少英文授课。由于专业课的课时是固定的,学生读懂英语专业材料,课后的英文作业和试卷难度大。另外,多数高校在四级考试后,学生中断了英语学习,无系统的英语教学,听力、翻译和写作能力差,拼写及语法错误频频发生,文章结构不合理,文章不通顺流畅,专业翻译差别大, 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吃力,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揣摩内涵了,如果看不懂,就更谈不上撰写英文论文和英文著作,以及翻译专业文献。教学大纲的要求无法完成,无法达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信息和进行交际的目的。

(4)师资缺乏。在高校即精通基础英语又有很强的专业英语能力的教师缺乏,专业教师受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不利于指导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不熟,对学生基础阶段掌握的语言知识、技能了解不多。师资的缺乏导致学校不具备开设专业英语课的能力。

(5)评价制度缺乏。ESP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需建立公正、客观、符合 ESP 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具体,学生就没有压力,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一套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是全面地贯彻大纲,促进ESP 教学全面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4 ESP 教学策略

(1)转变观念。针对ESP教学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国家社会、学校、教师都需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ESP教学的重要性。只有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才能使ESP教学有长足的发展。

(2)加强教师培训。ESP教学的推广,合格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关键。ESP教学要求教师英语好,专业精,专业知识能用英语表述。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缺乏,外语语言能力不强,知识单一。针对这种师资状态, 须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培养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中英文表达的有机结合(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体现多元化教育。

(3)优化教学方法。目前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弱, 理解教师的外文表达有困难,阅读外文原版书速度慢。在 ESP教学中,面对实际的教学情况,各学院要研究适合自己学生的ESP教学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大纲设计、确定教材、备课、上课、课内外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中,可选择专题教学(让不同教师承担不同专题发挥教师特长)、视频图片结合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语言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等其它一些教学方法。

(4)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ESP教学过程中,英语成绩较差的同学在记笔记和听英语讲授过程有困难,教学进度难跟,不得不适当增加英文板书内容,为此可借助于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等资源,还可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

总之,ESP教学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只要我们从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目标出发,根据专业英语的特点,建立适应 ESP的有效教学方法,ESP 教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2DB35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顾飞荣,嵇胜美.近15年国内CBI外语教学研究述评[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涉外工程;交通工程国际班;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6-02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驱动下,我国海外工程投资额和新签合同额逐年攀升。2013年,我国共完成海外工程额1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8%,新签合同额17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我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急需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环境下从事相关工作能力的双语复合型人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已于2008年起开始招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为进一步促进国家“走出去”战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落实,我院于2014年新设了“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并于同年招生两个班共计68名学生。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专业特色培养环节等方面介绍该专业开设两年以来的人才培养实践,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目标

与其他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不同,长安大学交通工程(国际班)是为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海外扩张需求而精心打造的创新型专业方向。在学生培养方面,既要强化英语学习,又要夯实学生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功底,并通过增加与国际工程相关的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国际交流实践课程等),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中国公司的国际工程专家”和“外国公司的中国项目专家”。

二、课程设置

该专业涉及课程可分为四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总学分173个,总学时达到2566。具体学时分配见表1。

在公共基础课中,除了工科学生必备的综合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土木工程制图等基础课程外,还增加了英语高级口语(60学时)、国际工程应用写作(双语,60学时)及工程美学导论(30学时)等特色课程,力求在大一时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了特色课程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双语,60学时)。该课程由具有丰富外资贷款项目管理经验的资深教师授课,使学生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的建设程序和管理惯例有充分了解,掌握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需的实务技能。所有专业课程均使用双语授课,作业以及考试均以全英文方式进行。在教材选择上,广泛使用国内出版的优秀双语教材及英文原版教材,同时结合任课教师编写的案列分析,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与国际工程实践接轨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此外,除了交通工程专业必学的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课程外,还将公路学院的王牌课程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等列为必修课,以解决交通工程专业略有些“偏软”的问题,使学生未来的就业面更广[1]。本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每门专业课均安排了至少一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或实习,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团队建设

国内推行双语教学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教学团队建设。合格的双语课程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掌握双语教学的特点,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交通工程(国际班)的教学团队主要包含三部分教师。

1.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为支撑国际班的教学工作,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自2008年起成立了“创新性人才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于同年开始引进海归博士,专门负责国际班的双语教学工作。截止到2016年,中心共引进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新西兰及日本等海外名校的博士20余名,专业涵盖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及统计学等,主要负责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专业和“交通工程(国际班)”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他们的加入有力地保障了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将海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国际化的思考方式。

2.经过双语教学培训的骨干教师30余名。为进一步充实教学团队,公路学院遴选了30余名教学成果突出的骨干教师分批次前往香港理工大学接受双语授课技能的培训。通过直接进入课堂听课、接受香港理工大学教师培训指导等方式,强化英语教学能力,并全面深入地学习双语授课技能,打造独具特色的双语教学平台。

3.海外名校特聘教授。除以上教师外,本专业还聘请了三位已在海外名校取得“终身教授”职位的著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蔡宜长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张占民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以及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的尤占平教授(“长江学者”教授),全面推行国际化教育。

四、专业特色培养环节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语教学成果,交通工程(国际班)设立了两个有专业特色的培养环节: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和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

1.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由长安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于2012年共同发起,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两周。截止到2015年,已成功举办过三届,累计培训学生近400人。每年的夏令营均邀请30名左右的国际志愿者师生(志愿者来自香港理工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学府),在长安大学本部校区开展封闭式全英文环境下的口语培训、主题讨论与演讲、话剧培训与表演、主题观摩等互动式英语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与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以满足公路交通行业持续增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

2.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双语教学的延续及双语教学成果的检验,大四下学期的全英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实践环节的重头戏。一般在大四上学期结束前一周举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同时给每位学生发放由导师编写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二周学生应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并由导师评分,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每两周应提交双周备忘录并交由导师签字,总结这两周的工作进展,并对下两周工作做出规划。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举行预答辩,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情况,并由答辩小组进行打分。学生应在6月初提交毕业论文初稿,由各评审小组进行审核,6月中旬举行正式毕业答辩。毕业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将参与6月下旬的补充答辩。学生若选择做设计类课题,应提交20000字以上的全英文设计说明和不少于20张设计图纸;若选择做论文类课题,应提交30000字以上全英文论文和由导师指定的20张工程样图。每位学生的论文均应在Turnitin批改系统中做重复率检验和语法检查,整体重复率高于30%视为不合格。

五、问题探讨

经过近8年“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和近2年“交通工程(国际班)”的人才培养实践,笔者认为我院双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缺少与双语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优秀教材。一方面,目前仍有不少双语课程缺乏合适的英文教材。虽然原版英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全面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也不符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2]。另一方面,本专业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目前并无对应教材,例如外资贷款项目建设管理实务。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心已从去年开始组织优秀教师编写符合我国双语教学实际需求的英文教材,第一批教材有望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2)双语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本专业多门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并不长,与课程本身配套的双语PPT、英文习题集、英文试题库、课程录像等仍不完善。此外,在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尝试在线课程的情况下,本专业也应尽快组织骨干教师,将部分精品双语课程制作成在线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本专业的行业影响力,促进专业发展。

师资力量仍有待加强。本专业授课教师以海归博士为主。这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突出、英文基础扎实、责任心强,但毕竟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中心从去年年初开始,搭建教学平台,加大了海归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之间的联系,针对每门课程组织教学小组,力求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琳,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2):58-61.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9篇

我们并不希望这仅仅是一台“专家秀”。我们的杂志,将会借此搭建一个专业平台,在促进业内交流,使专家团成员可以展现自己最新、最权威的观点同时,为我们的读者带来营销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而对于中国企业的营销实践,这个专家团也必将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为一线工商企业提供最实用的支持。

陆定光: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总监,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及合资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中国市场的特征及相关的营销行为;销售渠道管理,跨文化的市场营销活动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论文集上多篇,曾获美国华人管理学者管理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美国决策科学西部学会国际企业管理最佳论文奖。除学术研究外,拥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曾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从事营销活动,为政府与私营机构提供管理顾问服务。

营销观点:

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加速渗透,中国市场已进入品牌战国时代,但国内很多企业在品牌的管理及意识上仍然比较落后,对品牌在购买过程中的作用并不全面了解,加之一些品牌的地方色彩过于浓厚,不利于其打开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王缉慈: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指导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21世纪研究院兼职教授。在北京大学主要讲授“工业地理学”等课程,并从事产业集群方面的研究。著有《现代工业地理学》、《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等著作,另有中英文论文100余篇发表。

营销观点:

产业集群是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升级的主要载体,对提高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的竞争力举足轻重。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需要创意设计的传统产业,都需要企业在近距离协作和互动,以降低成本,加速创新。我国很多产业集群要从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发展成为创新性产业集群,还需要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共同的长期努力。

何茂春:

现任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和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WTO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复关”、“入世”对策问题研究和国际贸易及投资法律研究。在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学校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曾多次参加国际经贸谈判和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与和主持过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研项目,独立主持完成过数个重大投资项目的规划工作和部级课题。

营销观点:

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应先在本土基本完成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化,再积极进行海外开拓,并能勇于“客场”挑战,主动竞争。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经受考验并发展壮大。

叶智辉:

现任特许经营协会首席顾问、CEPA商机发展联合会创会理事。2002年创办商机无限(中国)顾问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商机无限现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顾问机构之一,设计创造了全中国第一个以CEPA为主题的商场――“CEPA香港商品城”。该商品城在一个月内奇迹般地完成了全部招商工作,取得空前的成功。曾多次组织数百个香港品牌北上考察,为国内引进香港及国外优秀零售及餐饮品牌做出了贡献。

营销观点:

金融英文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学 全英型 中英混合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72-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懂专业又通英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学术交流中广泛使用英语。为应对这个时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的第八条专门谈到了在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1],该文件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在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继续深入进行双语教学改革[2]。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一些非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双语教学实际上是指用汉语与英语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这是一门生物学和化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成为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被世界各国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3],因此,从研究内容、课程特点以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来看,分子生物学显然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根据笔者参与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工作的经验,下面谈谈自己在双语教学中积累的体会和认识。

1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如上所述,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获取最新分子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学科前沿进展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便于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

1.2 可行性

《分子生物学》的语言表述和词义相对比较固定,各种语言对它们的理解、诊释比较一致。实践证明,双语教育不仅在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双语国家或多语国家获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单语国家也获得了成功。我国近10来年的实践也有一些成功例子[4]。

1.3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的,英语语言目标与专业知识目标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首先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让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其次是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自学,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思维方式和前沿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方式,培养他们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体会

2.1 教材选择

我们选择了《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第二版)及刘进元等翻译的中文版作为教材,该教材是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其结构新颖、重点明确;图表简练便于记忆;英文语句自然、易懂,是提高专业外语水平的较好读本,这两本教材中英对照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我们还选用James D.Watson等编写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第六版)和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中文教材作为参考教材。

2.2 教师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比如师德高尚、学业精湛对这门课程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等等,此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在教学上灵活自如,因此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备课,做好每堂课的教学组织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吃透课程所有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此外,由于双语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精力,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双语教学课程,为使双语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各学校应完善相应政策和激励机制,重视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

2.3 学生

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实施的效果,一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要使教学有成效,除了教师努力,还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否则很难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能否在双语课堂学到东西,直接影响其参与双语教学的热情。反过来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也必将会影响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大学生已经是一个比较有自己思想的群体,不少双语教学模式还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5]。

2.4 教学组织

2.4.1 教学模式

卢维奇把双语教学模式分成四个等级:(1)超高级,即全英型,采用英文教材,教学过程全部在英语环境中进行;(2)高级,即中英混合型,以英文讲授为主,辅以中文,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主;(3)中级,即半英型,以中文讲授为主,穿插英语教学;(4)初级,即术语引导型,专业术语和章节标题用英文板书,其他内容用中文讲授[6]。有时人们错误地认为授课过程中英文讲授的比例越高越好。比如教学刚开始时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用全英文讲授,学生会因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首先我们应该摸清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据此来确定初期中英文讲授的适宜比例,然后随着教学时间推移,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再逐步加大英文讲授比例。我们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主要采用了中英混合型及半英型两种教学模式。

2.4.2 重视安排预习与复习

分子生物学因比较抽象被学生认为是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我们会将精心制作的PPT提前转发给学生,每次课后,在安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时,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已学的知识点并预习相应的中文和英文内容,将整理的新内容中会涉及到的专业英语词汇发给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每次课前都会以提问讨论的形式,检查复习和预习的效果,这样还可了解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难点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

2.4.3 课堂活动的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论文阅读讨论,针对知识点的Presentation等课堂活动,小组讨论主要讨论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教师点出的重要知识点,论文阅读讨论的是阅读论文的收获及教师针对论文提出的一些问题,针对知识点的Presentation是安排学生以3~5人为一个小组,针对教师列出的一些知识点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的演讲,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从中也可以换位思考,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维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2.4.4 教学工具的运用

由于实际教学学时的限制和分子生物学内容的繁多,我们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参考国外多种原版教科书及电子图书,非常系统地制作了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和模拟动画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教学内容尽可能包含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所有知识点,并根据自己的科研及查阅最新文献的情况将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前沿知识融合在其中。这些课件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课时利用率,解决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还辅以参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 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双语教学效果

我们一致认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面,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考核中平时成绩占10%,小组讨论10%,论文阅读讨论占10%,听学术报告汇报5%,Presentation占15%,期末考试占50%,期末试题命题中英文形式的命题考试占50%~80%,考虑到学生英语表达及写作能力有限没有要求学生只能用英文进行回答,但是对用英文回答的学生适当加分给予鼓励。

3 结语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需要,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求。因此,高校、高校教师、大学生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这项教学改革,高校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建立完善各项政策和激励机制,教师积极参与,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师,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主动参与到这项对自身有利的教学改革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08-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01-01.

[3] 廖静,张雯,王玉凤,等.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与学[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4):20-22.

[4] 张淑红,刘凯,张运峰,等.八所重点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123-125.

[5] 贺根和,叶九根,郭小华,等.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3):148-149.

上一篇:会计金融论文范文 下一篇:金融改革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