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市场范文

时间:2023-06-18 11:14:21

金融学市场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1篇

卖作品,还把股票市场的一些关联金融操作方法带入到艺术市场中

金融投资市场的人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最大,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买

最近股票市场热闹,人进人出有点2005年的架势了,看到有经济学家惊呼说中国股市和经济基本面、企业盈利能力已经没什么关系,全看金融、政策的走势而动,看到个帖子说,如果按照新闻联播上领导人市场的企业类型、重点支持的行业进行投资,收益可以上几十倍上百倍,似乎还真有点这架势。以前有人说中国股市是政策市,现在看,这里面已经包含了金融部分,盖因对中国金融业影响最大的的确就是政府的各种管制和放开政策,部委下个通知就是几万亿几千亿的资金进入某个行业,影响大了去了。

相比股市,艺术品市场是个小玩意,虽然政策关注要少很多,但和中国式金融市场也是息息相关。按理说股市繁荣,对艺术市场有影响,比如有的人不买画而去买股票了,可也有好处,就是股票发了财的,总还要消费点什么吧,艺术品比股票好的是,投资价值之外还有装饰、摆谱的作用,买几张名家名作挂在家里,也算是投资两不误吧。

自从有了金融市场,也就有了专靠金融市场发家致富的金融投资业富豪,诸如对冲基金经理、投资人之类,市场好的时候是个快速造富的机器,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全球性的投资资本在各地掳食,造就了一批新富,大概可以和中东、俄罗斯的资源富豪比肩,也对艺术市场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喜欢刺激性、知名度高的作品,而且喜欢从拍卖市场或者知名画廊直接购买――因为慢慢寻找、交流和发现对于他们来说太浪费时间而且没有必要,并且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把艺术品看作投资,买了放几年就卖掉。

其实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2005年前后也有类似的情况,那时候从投资市场发家的一批人开始进入市场,比如刘益谦等人。同时,还有一批资源富豪崛起,常说的煤老板之类可作为代表,他们买古代书画、写诗油画、近现代书画之类,都是买大名头的作品。

当然,其他的实业领域的、明星娱乐业的老板等也有介入,但是现在看还是投资市场的人进入的影响最大,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买卖作品,还把股票市场的一些关联金融操作方法带入到艺术市场中来,这对后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说,中国在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实践方面是最为激进的,后来出现的各种投资基金、权益份额交易和文交所等,都要比国外的规模大、数量多,都在尝试用金融方式来对待艺术品和艺术市场。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资本市场;投资策略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下,资本市场日益复杂多变,投资主体很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身经济效益受损。现代金融学研究指出,投资参与者拥有理性决策行为,但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影响,导致资本信息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对此,应在行为金融学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投资策略,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是上实际80年代产生的综合理论,包括人类学、决策学、心理学等内容,从微观个体与行为产生角度进行深层次分析,为资本投资提供理论依据。

(一)BAPM理论

该模型是在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础上衍生而成。据以往学者研究明显,投资者只对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与方差高度重视,在观点一致的投资者相互作用下,获得决定期望收益风险测度

系数,由此实现市场均衡,形成均衡价格。但是,在BAPM模型中指出,投资主体的理性信念并非完全相同,因市场中投资主体包括信息知情者与噪声交易者两种,前者与认知偏差间关联不大,可严格根据CAPM理论形式,后者因认知偏差错误,因此并非严格遵循均方差偏好选择相应资产。

(二)BPT理论

该理论同样是行为金融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通常行为金融学领域中,相关学者表明该理论与现代金融轮之间不具备对立关系,可将二者融合起来,使现代金融理论得以完善,并将该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方向。BPT理论即行为资产组合理论,以现代资产组合论为基础提出,与以往CAPM相比,前者可充分弥补后者在风险度量、理性人等方面的缺陷,使其与投资者实际行为相同,由此引发金融业的高度重视。与CAPM理论相比,BPT理论中的投资主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信息交易者与噪声交易者,其中前者以CAMP为依据,通常不会产生认知层面的偏差,而后者则恰恰相反,行为主体常常不遵循CAMP准则行事,且认知偏差较高。从本质上看,以上两者均可通过相互作用对资产价格起到决定性作用,且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

(三)期望理论

在当代金融学中,该理论属于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关键价值理论。以往大量金融学研究表明,投资者对风险有极大的厌倦心理,但在当代行为金融学中存在较大差别,认为投资者是损失厌恶型,二者存在本质上差别。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在谈及收益问题时,在投资行为与传统经济学相同情况下倾向于确定性收益,当资本损失产生后,根据行为金融学分析可知,投资者行为带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风险偏好与风险意识方面。大量研究表明,投资者在出现损失后常常沮丧,且沮丧感是获利时的喜悦感的双倍,重点不在于金额,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二、行为金融基础上资本市场投资策略

任何理论都是为实践而服务,行为金融学也是如此。当前,国内资本市场日益壮大,金融投资渠道更加广阔,相应的风险问题也随之增加。对此,投资者可引入行为金融基础,正确选择投资策略,以此有效的规避风险,获得可观收益。

(一)证券投资策略

一方面,反向投资。该行为属于行为金融学中发展较为完善的策略之一,同时也受到投资者的高度重视。这来源于人们对信息的高度反应,以投资者心理锚定为基础。简单来讲,该策略的核心在于“剑走偏锋”,根据投资者对股票信息的敏感度与锚定作用,对股民不看好的股票进行投资,其本质是投资主体因过度自信导致噪声交易者反应偏差纠正,由此获取利益。该策略需要长期正确投资行为为基础,根据金融理论可知,因投资者在决策中过于重视近期收益,根据近期表现对长远发展进行决策,导致近期业绩做出持续过度反应,一旦投资主体利用反向投资技术,说明投资主体需要将受众优质股票售出,并大量采购资质较差的股票、冷门股票等,为自身利用反向投资策略获利提供机遇;另一方面,时间分散投资。该策略是指随着投资时间的延长,投资风险意识逐渐提升,一些投资者年轻时大量投资股票,而后逐渐减少投资额度。根据风险与收益匹配特点可知,将投资者年龄纳入策略中,对风险爱好者、厌恶者、中立者进行划分。发现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逐渐降低,也就是在投资群体中,年龄越小的人员对风险的偏好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倾向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此类群体的投资行为偏向于保守,低风险成为重要考虑因素。在选择投资策略时,依据年龄划分投资群体可将时间因素在投资策略中的作用体现出来,展现出时间分散化对投资产生的影响。

(二)成本评价策略

该策略是指投资者依靠摊低成本避免遭受巨大投资风险。在行为金融学中指出,如若投资者利用成本平均策略,则在不同阶段采购股票的成本均值与股票价格均值相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因投资主体不同阶段可采购的股票金额固定,而股票类型不但可为一种,也可为许多种,当股价下降时,购买数量增加;当股票提升时,购买量降低。可见,从整体来看,投资主体在股价低迷时的采购量要超过高价股票,这样便可使在特定时期内价值均值低于采购的所有股票均价。

(三)差异化策略

根据国内证券市场现状,应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特点与主流趋势,确立统一化的投资组合,面向投资者提供多元投资组合,在满足国内资产市场需求的同时,吸引更多潜力身后的投资者加入。此外,资本市场带有许多异常现象,投资者数量庞大,风险偏好不尽相同,在决策行为、投资行为等方面存在偏差。对此,应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结合资本市场现状、成因与问题,在规范投资行为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市场中投资策略间的差异。根据原因分析投资者个体差异,如心理偏差、行为偏差等等,从认知与行为角度着手进行规范,由此解决投资策略的差异问题。可见,在面对不同投资者来说应由针对性的采取差异化策略实现投资目标。

(四)金融学投资策略

1、明确投资目标在行为金融学基础上,对资本市场现状进行分析,使投资决策失误降到最低。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常常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欲望、情绪、心理等等,因此首先要摆正投资态度,这是十分必要的条件,可使自身免受股市变化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波动。对于短期投资者来说,应明确投资目标,且制定长期投资目标,因为时间可产生更多效益,投资市场中也是如此,虽然投机与投资关系紧密,但投机只能获取短期收益。根据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只有选取最为合理、有潜力的投资类型,才能够真正获得持续性经济效益。对此,投资者应避免短期投资,树立长期投资目标。2、制定投资规划在金融投资中,只有制定完善可行的投资计划,才可引领正确的投资走向,获得更大的发展,灵活应对多变的投资环境,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在投资阶段不可过于盲目,应制定详细投资规划,这样才可避免受到欲望与冲动的干扰,可针对性的评价投资项目,判断投资规划是否与市场规律相符合。此外,投资规划还可督促投资主体树立长远投资目标,在市场环境占据主动地位,由此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投资规划作为关键工作之一,还可有效规避经济风险。3、提高风险判断力对于每位投资者来说,在投资期间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很容易产生冲动情绪,盲目跟风投资。对此,应提高自身耐心与判断力,不要盲目依从他人观点,而是要坚持自我判断,才可避免和减少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首先,应学习多样化投资技巧与知识,了解资本市场变化规律。其次,保持理性清晰的思维,学习主动思考、逆向反思等等,这样才可更深层的发觉资本市场变化情况,掌握投资关键因素,促进自身判断能力、风险意识提升,以清楚冷静的头脑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最后,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勇敢的迎接挑战。从本质上看,资本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只有具备较强的风险判断力,才能深入总结和分析投资规律,获得更多投资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投资市场环境较为复杂,只有经过详细分析才可获取更多效益,如投资主体心理、投资行为等等,从而深入挖掘资本市场的真正价值。在全体投资中,许多信息无法真实有效的体现投资价值,特别是部分投资者在缺乏理性思考情况下做出的投资行为,可通过行为金融学分析,根据当前资本市场制定有效的投资规划,使资本市场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嘉琪.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投资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9(9):012-014.

[2]陈栋.基于分形R/S的中国股市的复杂性研究[J].苏盐科技,2020(03):15-17.

[3]朱雪莲.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9.

[4]李坤.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证券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18.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3篇

【文章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本文概述了金融人才市场供求现状,并分析了传统交融教学的问题,并就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教学模式做出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金融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市场导向;金融学教学;金融人才;创新

0 引言

随着金融行业的飞速崛起,使得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进入了攻坚时期,为了使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应该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基础上实施金融人才战略,以满足目前中国的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培养金融行业人才的模式的弊端也就不断暴露,比如对人才的培养没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又如我国多数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比较弱。同时从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市场对于这一方面人才的需求结构来看,市场既需要创新研究方面的高素质的人才、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更需要大批有完善的金融理论和在金融业务的实践中的完备型人才。所以,在社会不断变革,金融业飞速发展的状况下,对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金融人才市场供求现状

1.1金融人才市场供求失衡问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来说,市场对于金融方面的人才需求是相当大的,虽然我国每年毕业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众多,但是对于金融相关专业人员培养目标仍然不能与目前金融行业的发展相适应,培养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较少,因而出现了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大而合乎市场的金融人才缺少的这一矛盾。

从目前我国金融经济领域的供求矛盾看,一方面,国内外市场对金融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企业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经济金融方面的人才紧缺;另一方面,从我国各大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很对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出现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金融业需要的是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对金融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够注重其质量和实践方面的学习,这样就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金融行业改革的需要。所以说,当前我国高校金融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中注重质量和实践的学习。

面对这种窘境,金融学的教学必须在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下,兼顾考虑这个专业的针对性。因此在金融学的教学中要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学生的开始实践能力的基础,同时要不断向学生传授关于本学科体系的重要知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技能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金融业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2我国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1)市场需求大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入WTO,外资大量涌人,我国的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既需要了解本土的本地金融人才,也需要具备国际经验的海外人才。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不仅需要具备全球化资本运营及管理的高端金融专才,还需要很大一部分具有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使金融人才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

(2)要求能力强

在国内外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金融方面人才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一般来说,金融人才主要需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知识基础、创新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

2 传统金融教学中的问题

2.1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主要的人才培养包括对于培养人才措施的制定、对于培养者的培养以及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三个方面,它将高校教研融为一体。但是这种人培养的模式往往于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大相径庭,而且大多数的高校金融专业与实际中的金融部门缺乏交流沟通、不了解市场的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情况,而这个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形成的。

2.2课程教育建设不完善

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上也存在着缺陷:首先,传统理论的课程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设置不尽规范。目前我国高校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略显陈旧,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课堂的活跃性,使学生在选择和发展上受到限制。其次,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空间和能力。

2.3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现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中,金融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比较薄弱的,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大多数院校资金缺少,学生能力弱的状况下,高校本身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要求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就自然而然难于与金融企业建立固定联系,也使企业难于融入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

2.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师资力量是我国衡量一个高校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必要的因素。而国内的大多数院校的金融师资队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是教师规模减小。由于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企业飞速发展,相关企业用较高待遇吸引人才,很多教师由于这一吸引力离开教育行业。其二是国内高校从事金融教育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自身缺乏金融专业的实践,知识传授缺乏实践环节辅助,缺乏针对性必然造成教学效果打折扣,也就无法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3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应该建立健全课堂内外的高等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来培养创新型的金融人才,将金融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化实践教学,完善金融教育模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为金融企业输入适合其发展的人才。

3.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高校对于金融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加强以外,,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金融风险管控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以及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首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满足学生知识所需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金融学学习及金融行业乐趣;其次是在金融学的基础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不断提高创新力和应用能力,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2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紧随时代步伐,尤其作为更新换代较快的金融行业,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课程体系:一是在保持现有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新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如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等,使学生更好更快的了解目前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需求。同时在教学的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完善,将课堂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在金融课堂中的核心作用。

3.3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应该注重教学实践的积极作用。一是学校要发挥其作用,积极安排学生金融机构进行专业实习与操作。二是加大对校外的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强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引导学生广泛积极的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四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通过报考诸如理财规划师、黄金投资分析师一类的执业资格考试强化金融知识的学习效果。

3.4实行有针对性教学

在教学中以“因材施教”原则为指导,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水平等材料的分析整理,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创建各个学生的特征因素表,分析参与金融学课程学习的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专业共性和特性,通过分层教学法,确立有针对性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查漏补缺,并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3.5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作为教学主体,金融专业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高校应鼓励现有专职教师通过和金融机构合作,走出去参与到金融业务实践活动中,使教师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能适应市场经济下金融业的发展,并能在课堂教与学中有的放矢。同时高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减少教师流失。而且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该将专业教师任职与相关金融专业人员的聘任相结合,使学生能深入金融时间一线,更广泛的接触金融行业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通过金融专业导师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供职业导航。在课堂内外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有取舍有偏重的提供教学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提升金融学科知识和实践空间掌好舵、护好航。

4 小结

在市场为向导的前提下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改革迫在眉睫,培养金融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更加适应目前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在当前互联网金融、草根金融等新金融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只有按照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为导向,对金融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做多维度调整,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职业选择规划和真正参与到金融行业的竞争中。

【参考文献】

[1]李树杰,国晓丽,梁双,构建适应金融人才差异化需求的课程体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梁玉,韦耀莹,金融学专业教改的整体方式探索(一)――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

[3]马钦玉,郭志忠,现代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4篇

(1)市场需求大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入WTO,外资大量涌人,我国的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既需要了解本土的本地金融人才,也需要具备国际经验的海外人才。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不仅需要具备全球化资本运营及管理的高端金融专才,还需要很大一部分具有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使金融人才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2)要求能力强在国内外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金融方面人才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一般来说,金融人才主要需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知识基础、创新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

2传统金融教学中的问题

2.1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主要的人才培养包括对于培养人才措施的制定、对于培养者的培养以及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三个方面,它将高校教研融为一体。但是这种人培养的模式往往于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大相径庭,而且大多数的高校金融专业与实际中的金融部门缺乏交流沟通、不了解市场的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情况,而这个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对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足形成的。

2.2课程教育建设不完善

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上也存在着缺陷:首先,传统理论的课程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设置不尽规范。目前我国高校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略显陈旧,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课堂的活跃性,使学生在选择和发展上受到限制。其次,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空间和能力。

2.3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现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中,金融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比较薄弱的,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大多数院校资金缺少,学生能力弱的状况下,高校本身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要求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就自然而然难于与金融企业建立固定联系,也使企业难于融入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

2.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师资力量是我国衡量一个高校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必要的因素。而国内的大多数院校的金融师资队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是教师规模减小。由于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企业飞速发展,相关企业用较高待遇吸引人才,很多教师由于这一吸引力离开教育行业。其二是国内高校从事金融教育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自身缺乏金融专业的实践,知识传授缺乏实践环节辅助,缺乏针对性必然造成教学效果打折扣,也就无法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3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应该建立健全课堂内外的高等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来培养创新型的金融人才,将金融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化实践教学,完善金融教育模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为金融企业输入适合其发展的人才。

3.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高校对于金融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加强以外,,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金融风险管控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以及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首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满足学生知识所需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金融学学习及金融行业乐趣;其次是在金融学的基础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不断提高创新力和应用能力,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2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紧随时代步伐,尤其作为更新换代较快的金融行业,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课程体系:一是在保持现有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新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如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等,使学生更好更快的了解目前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需求。同时在教学的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完善,将课堂变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在金融课堂中的核心作用。

3.3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应该注重教学实践的积极作用。一是学校要发挥其作用,积极安排学生金融机构进行专业实习与操作。二是加大对校外的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强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引导学生广泛积极的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四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通过报考诸如理财规划师、黄金投资分析师一类的执业资格考试强化金融知识的学习效果。

3.4实行有针对性教学

在教学中以“因材施教”原则为指导,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水平等材料的分析整理,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创建各个学生的特征因素表,分析参与金融学课程学习的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专业共性和特性,通过分层教学法,确立有针对性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查漏补缺,并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3.5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作为教学主体,金融专业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高校应鼓励现有专职教师通过和金融机构合作,走出去参与到金融业务实践活动中,使教师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能适应市场经济下金融业的发展,并能在课堂教与学中有的放矢。同时高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减少教师流失。而且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该将专业教师任职与相关金融专业人员的聘任相结合,使学生能深入金融时间一线,更广泛的接触金融行业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通过金融专业导师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供职业导航。在课堂内外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有取舍有偏重的提供教学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提升金融学科知识和实践空间掌好舵、护好航。

4小结

在市场为向导的前提下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改革迫在眉睫,培养金融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更加适应目前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在当前互联网金融、草根金融等新金融现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只有按照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为导向,对金融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做多维度调整,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职业选择规划和真正参与到金融行业的竞争中。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股票市场;问题;建议

证券市场出现的“异常现象”,这种现象打破了原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金融理论对经济人完全理性这个观点,这种“异常现象”也和主观效用最大化原则相违背。一些金融学家开始质疑自己先前的假设,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心理活动上面以及认知心理学方面来分析。换句话来说,人组成了股票市场,金融学引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金融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一、 我国股票市场的表现情况概述

(一)宏观上看

我参考了2004年到2012年我国沪深股市理念的股价综合指数的变动,从指数上面来说,股价指数很难用是牛市合适熊市来形容,总是发生大起大落的涨幅情况,暴涨和暴跌的情况经常发生。在2013年12月20日这周,上证指数大跌了111个点,是2013年6月底跌到1894点那惊心动魄一周的跌幅也没有这周跌幅这么大。最近一段时间,上证指数日线(加上两个假阳线)已经连续跌了12天,连续两周二个周是阴棒,这已经打破在2008年大熊市中的连续跌10天的超长记录。证监会也例行召开了新闻会,发言人邓舸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做了相应的回答。包括新三板扩围问题、非上市公众公司并购重组相关规则的最新进展、证监会调查上海基金“老鼠仓”的相关情况,努力推动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按照常理来分析,IPO在2014年1月份重启,在这之前应该是股市的真空期,如果能够配合好IPO重启,那么多半应该是利好的消息,会带动一波较好的走势,但是事与愿违,跌的大家都失望了。

这些信息都反应出投资者对于市场上的信息了解不足,这种投资决策也不能够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来理解。虽然说影响股票市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正如上文中所说的股票是由社会人组成的,我们可以充分研究不同投资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心理状态来理解股票市场的总体波动。

(二) 微观上看

我选取了地产股“多伦股份”(600696)的异常波动情况作为例子:在2010年5月到11月之间,其日K线在9月中达到的最高点,然后及急剧下跌。然后其召开了股东大会关于股票异常波动做出了公告,但公司主营业状况政策,基本层面没有什么变化。

依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异常现象”是指无法用现行的理性资产定价模型予以充分说明的稳定的金融市场上的统计现象,或称“程式化现实”。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可以从两个个方面来归类:一类是股票市场可预测性谜团;二类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股票的异常现象。

二、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的行为解释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主要是股票价格波动性谜团的情形,对其的行为解释主要可以有三个方面的解释:

首先第一个解释是“小数定理偏差”。主要的代表学者是卡恩曼和特维斯基。这个行为解释主要内容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是样本无关性,指人们将样本中某件事的发生概率分布于总体分布。他们认为投资者如果根据公司的公告,根据公司所公布的公司红利对公司的发展状态和前景做出判断,有可能会夸大红利对于投资者的导向作用,有可能会使得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会加剧股价的波动。行为金融学的这种分析实际是说人们对红利的变化反应过度,其理论根据就是“小数定理”。

第二个解释是“过度自信”的解释。这个是从心理学的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股票异常现象的。主要是指一些专业人士,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过度的依赖,甚至夸大自己的能力。把对一件事不确定发生的概率估计设计在特别小的一个置信区间之内,错误的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对这种情况产生不准确性,带有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对价格有变化。

第三种解释是“学习模式”的解释。主要的代表学者有格威斯和敖迪妮。这种解释是在上面第二种解释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实践生活当中会对自己的“过度自信”产生强化能力,这个解释的心理学基础是偏执偏差。不仅不依据新的信息,对自己原始信念进行更正,反而对自己原来的想法充满信心。中国股票市场上个体投资者之间的差异,使得投资者产生消极的效应,给股市带来异常波动。

三、 股票市场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历程还比较短,个体股票投资者的经验还不足,投资理念和心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些“投机”和“政策”特征还非常明显,这容易使得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出现偏差,财富损失的时候也降低了投资者的自信心。从而引起股市的动荡和脆弱。在我国的投资者当中,散户所占的比例占主要部分,这个结构是不合理的。加上一些造势做局和内部交易,使得我国股市炒作性特别的强。我从影响投资者心理的原因除非,对我国股市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 促进理性投资

首先就需要让广大投资者树立好正确的投资理念,培养一种良好的投资心态,并摒弃之前的“心浮气躁”的心理。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改变投资方式,引导广大投资者做中长线,在技术、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放弃做短线的想法,改变投机行为,尽可能的避免掉因为投机而造成的股市震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有就是要敦促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社保等,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资市场让这些拥有资金的机构成为我国股市的主要投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我们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规范制度引导理性投资

国家要加强对于股票市场的立法和监管力度,明确规则和股票市场秩序,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引导股票市场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防止借壳上市,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禁止刊登误导投资者的股评和信息,减轻那些不正当的股票市场信息。

(三) 政策引导但不干预市场

国家在宏观上面应该积极引导,制定政策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保持在一段时间内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才能真正对股市起到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不能过度干预,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股票市场有法可依,让市场这支无形的的手发挥主要作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维.基于异质投资者模型的股票价格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博士论文,天津大学).万方数据(度门大学图书馆).2002一05.01.

[2]齐海燕我国股市“羊群行为”分析.市场周刊田.2004.05

[3]网应益荣.股价波动的若千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上海交通大学).2002.05.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图书馆)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2005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07.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6篇

追溯早期研究,学者Gibson(1889)曾提出市场效率的基本思想:认为市场效率是指价格可以反映所有信息,当期不能预测未来价格①,1970年EugeneFama系统地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设理论(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Fama认为市场有三种形式: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②。弱有效市场是指目前证券的价格充分反映了影响价格变动的历史信息;半强有效市场是指目前证券的价格不仅反映了影响价格变动的历史信息,且反映了与证券价格有关的所有公开信息。强有效市场是指目前证券的价格不仅反映了与证券相关的历史的、公开的信息,而且反映了尚未公开的内幕信息③。

2.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理论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前提的标准,金融学无法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大量异象,而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指出投资者在对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判断时存在认知偏差与偏好,使其无法作出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并对市场产生偏差估计。行为金融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投资者不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不是同质的;投资者不是风险厌恶型的而是损失厌恶型的;投资者的风险态度是不一致的、分类的、变化的;市场存在非有效性④。

3.国内股票市场异象及其行为金融学解释

3.1市场收益与价格的异象与分析日历效应

日历效应是一种泛称,包括周一效应、星期效应、月份效应等。日历效应最早由FredC.Kelly(1930)发现,他首次提出纽约股票市场出现周一收益率异常偏低的现象。中国股票市场日历效应的研究始于90年代,张仁良等(1997)通过对香港股市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香港股市小盘股1月份的收益率与其它月份的收益率差异很大,大盘股的一月效应更加明显④。朱宝宪等(2002)对1995至1997年间深沪两市286只股票的周均收益率进行检验,数据表明支持“一月效应”的说法,但因春节的缘故,被推迟到了2月或3月⑥。此种证券市场异象,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分析,是由于投资者思想中的心理分隔,即依据特定事件的表面特征将其划分入不同的思想层次内。例如周一效应,由于投资者将一周分为七个代表不用意义的日期,星期一作为一周的开始,其代表意义可能是积极且振奋的,或压抑且忙碌的,此类情绪高低起伏的变化,会影响投资者的交易决策。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具有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的倾向,这表明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⑦。深交所综合研究所作的《我国股市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显示,我国股市投资者有“出赢保亏”倾向。报告指出,卖盈比例/卖亏比例和持股时间检验都表明,我国股市确实存在处置效应。对于处置效应的产生,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基于“后悔理论”,投资者为了避免或拖延后悔情绪出现,会继续持有下跌的股票,以延迟面对资金遭受损失所带来的后悔情绪,主观忽视继续持有股票会导致更大损失的可能性;投资者及时卖出上涨的股票是为了避免后期股价可能降低所导致的后悔感,而刻意忽视股价上涨扩大盈利的可能性。其次是出于“自我辩解”,手持亏损的股票若立刻抛售则意味着投资者之前的投资决策是错误的,投资者出于自我辩解的心理,会认为“损失只是暂时的”,从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形成处置效应现象。

3.2市场交易量及股价波动的异象与分析

中国股市近年来股价非理性的异常波动促使股票收益率分布出现尖峰、厚尾的现象,这与有效市场假说所假定的正态分布有较大区别。从以下三个数据可见一斑:首先是市盈率,自中国沪深两市建立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同期其它地区市场水平。2007年市盈率超过50%,而同期香港为10%—20%,纽约证券市场为15%—20%;其次是换手率,纽约、日本、香港股票市场年换手率在60%、30%、65%左右,而我国股票市场的年换手率在400%-600%之间,远高于其他市场;最后是股价波动率,我国的证券市场的波动异常体现在振幅的剧烈、涨跌幅过大⑧。噪声交易在股票市场中,噪声是与信息相对的概念。就股市噪声根源而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非理性、以及投资者结构缺陷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出现噪声交易行为而产生噪声⑨。我国证券市场历史较短,相比于欧美证券市场而言较为不成熟,且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我国的普通股民由于实力弱小、经验较少,多从市场价格的变动中进行信息的判断,而由此得到的信息相当大一部分是“噪声”,因此我国股票市场噪声交易行为普遍,易造成股市交易量较大波动⑩。股价异动近年来我国的股票价格波动频繁,且与公司自身的价值联系性很小,存在过度投机特征,对于证券市场中的价格泡沫和股价异常波动。以上几类现象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讲,说明投资者存在羊群效应、过度自信及自我归因偏差等心理因素。羊群效应,也可称为从众、跟风行为的连锁反应,造成羊群效应的本土原因很多。首先,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机制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个人投资者所能利用的有效信息不足,更倾向于选择模仿、跟风式决策。其次,中国证券市场中,较多个人投资者专业知识匮乏,决策呈现随机性。最后,中国众多证券公司和股评机构为了牟利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荐股、析股,投资者易被引导作出非理性决策。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极易造成羊群效应。而“过度自信”的投资心理,易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自我归因偏差”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随着公开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公开信息的反应不足和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

3.3国内股票市场特殊的异象与分析

典型政策市政策市,是指利用政策来影响股指的涨跌,政策的操作和影响对象很明确,就是股票指数。中国股市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大多数投资者在长期影响下形成了“政策情结”,也相信股市的大幅波动是政府导向的结果。金晓斌等(2000)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1992-2000年初政策性事件是造成股市异常波动的首要因素,占总影响的46%,1992-2000年初沪市的52次异常波动中,由政策性因素引起的一共有30次,约占60%瑏瑡。板块效应股票板块指的是由某些股票组成的小集团,这些股票因为有某一共同特征而被人为地归为一类,而这一特征则成为媒体或某些利益集团炒作的题材。例如2002年和2005年,被大肆炒作的“绩优板块”和“重组板块”。以上两种情况,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首先则是因为市场上存在两种类型的交易者,即噪声交易者和知情交易者。前者容易产生如前所述的羊群行为,并且容易受到信息的影响而反应多度;而后者则根据价值进行投资,因为能够分析有利信息,他们关于政策和板块对股价的影响有更好的理解与应用,在知情交易者通过理性决策选定某股票时,再利用噪声交易者易从众、跟风的特质,极易促使某板块的股价波动,也极易通过煽动,使政策迅速反应到股价之上。

4.结论

从本文列举的诸多证券异象看来,此类现象均明显地违背了标准金融学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从而反应出我国证券市场是缺乏效率的,而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将标准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异常现象通过行为金融学进行了分析,也不难发现此类异象存在的理与据,同时也为投资者在执行交易决策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行为认知偏差 投资偏差

一、有效市场理论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的有效市场分类

(1)强式有效市场(Strong-form Efficiency)。市场有效性的最高层次。现时证券市场价格反映所有公开或未公开的信息,任何投资者不可能利用内幕消息获得超额收益。

(2)半强式有效市场(Semi-Strong-form Efficiency)。在该市场中,现时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所有的历史信息以及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情况、技术情况、产品情况、各种财务报告、宏观经济情况报告等,没有人能够通过这些公开信息的分析获得超额收益。

(3)弱式有效市场(Weak-form Efficiency)。最低层次的有效市场。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只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相关的历史信息,包括短期利率、价格波动性等。投资者不能借助任何分析工具从历史信息中赚钱超额收益。

(二)有效市场理论面临的挑战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的理论自1960年代以来,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证检验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直至1970年代末,股票市场的大量数据依然能证实该理论的正确性。但是,到了1980年代,有效市场假说在解释金融现象方面遭遇了许多尴尬,比较著名的有:

(1)股票收益的可预测性。根据弱式EMH观点,投资者不能利用过去的价格信息获得超额收益,但是De Bondt和Thaler(1985)发现在股票市场中存在“输者赢者效应”,长期收益“反转”现象,即过去长期赚钱的股票组合在随后的3-5年的表现平均来说比过去长期亏损的股票组合差;Hong(2007)实证研究发现:在美国股票市场中,整个市场的未来走势可以通过特定行业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来预测等等。显然,这些证据都有力的反驳了EMH关于“投资者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变动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的推断。

(2)股价波动的异常性。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关于股市的任何好或坏的信息的,都会引起股市上涨或下跌。但在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没有任何不利的信息,道琼斯工业指数却下跌了22.6%,创下了当时单日跌幅最大的一天。

(3)违背一价定律。按照市场有效理论,相同的资产在剔出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后应按照相同价格出售,这就是一价定律。典型的有皇家荷兰和壳牌孪生证券事件,两家公司分别位于荷兰和英格兰,1907 年组成战略联盟,在保留各自实体的基础上按60:40股权比例进行合并,理论上皇家荷兰的价格应该是壳牌价格的1.5倍。事实上,从1980年开始,两家公司的价格背离达到了30%,并且持续4年。这些金融异象均无法通过有效市场理论进行解释,有效市场理论遇到了困难和挑战。

二、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

(一)投资者决策心理理论

(1)过度自信。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出人类倾向于过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低估客观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偶然性的影响,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实验发现,人们尤其是专业人士(包括医生、专家)通常会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其表现在:人们会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凭着自我意愿发展的方向夸大,不能对事物客观评价。人们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设置的置信区间过于狭窄,例如,他们98%的置信区间可能只包含了60%的真实数量,这会使投资者有选择性的接受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忽视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特别是那些有损自信心的信息。

过度自信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如下影响: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导致交易量增大。Odean(1998)分析了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发现在考虑了流动性需求、风险管理和税收影响后,投资者买进的股票表现差于卖出的股票,这些投资者交易过多,由于交易成本的原因,过多的交易损害了其收益,其解释是投资者是过度自信的,过度评价了其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并错误地解释了这些信号,才导致了差的决策。过度自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在理性市场中,只有当新的信息出来时,价格才会有变动。但是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对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过度自信度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信息在市场中是如何散布的。如果少量信息被大量投资者获得,或者公开披露的信息被许多投资者做了不同的解释,过度自信会使这些信息被过度估计,导致价格偏离资产真实价值,这时过度自信损害了市场效率。如果信息仅为内部人所拥有,过度自信的内部人会过度估计其获得的私人信号,通过其过多的交易显示其私人信息,那么做市商、其他的投资者会迅速使得资产价格向其真实价值靠拢,那么这种效率收益是短暂的,这时过度自信提高了市场效率。过度自信对波动性的影响。过度自信的价格接受者会过度估计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会导致总的信号被过度估计,使得价格偏离其真实价格。由于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扭曲了价格的影响,使市场波动增加。过度自信对投资者期望效用的影响。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其资产组合并没有完全分散化,集中的资产组合会降低其期望效用。如果信息是有成本的,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花费更大的成本去成为知情者,同时进行更频繁的交易,由于交易费用的原因,过多的交易会降低其净收益。

(2)厌恶损失。在行为金融学中,厌恶损失(Loss Aversion)定义用于描述投资者按照自己心理账户的“平衡”来作投资决策,在调整资产结构时,往往卖出组合中某些“盈利”的品种,而留下仍然“亏损”的品种的投资行为。

趋利弊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在经济活动中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这就是所谓的损失厌恶。这表明: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赋予“弊害”因素的考虑权重远大于“趋利”因素的权重。也就是说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规避风险、厌恶损失的心理,即人们对损失的痛恨程度往往大于相同的收益所能带来的喜悦程度。换言之,一笔损失给人带来的痛苦大于等值的收益带来的快乐。

(3)后悔规避。人们犯错误后, 倾向于感到后悔和严厉的自责, 这是难以避免的。为了回避曾经做出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的损失带来的尴尬, 投资者往往改变自己原有的投资类型和信念。因此, 对于同样的决策结果, 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够使投资者减少后悔心理, 则这种决策方式对该投资者来说优于其他决策方式, 尽管这种决策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

(4)心理账户。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Richard Thaler引入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即人们通常根据金钱的来源、保存方法和资金的用途进行分类。在实际决策中,人们自发地运用心理账户分三个层次对选择的得失进行评价,首先是“最小账目”(minimal account),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仅仅考虑每个单项方案决策本身;其次,“局部账目”(topical account)投资者进行决策不仅考虑单项决策方案本身,而且还要考虑某个特定的参照水平,参照水平由决策背景决定;最后,“综合账目”(comprehensive account)投资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各种可选方案的得失进行评价。在金融市场上,心理帐户的影响可以解释当一支股票入选指数时其价格突然上涨的现象。

1988年Shefrin和Thaler提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behavior lifecycle hypothesis)修正了传统的生命周期假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现实中人们的消费行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自我控制和心理账户。

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心理账户”理论解释消费行为。消费者根据生命周期不同财富的来源和形式,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心理账户:现期可花费的现金收入账户(I),现期资产账户(A)和未来收入账户(F)。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不同账户的财富对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是不同的。现金收入账户消费的诱惑力最大,因此,将这个账户的收入不消费而储蓄起来的心理成本也最大;现期资产账户的诱惑力和储蓄的心理成本居中;未来收入账户的诱惑力和储蓄的心理成本最小。由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不同,所以,消费者倾向于较多地通过现金收入账户消费,而较少通过现期资产账户消费,几乎不通过未来收入账户消费。不仅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消费者的诱惑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心理账户,其中的财富余额不同,对消费者的诱惑也不同。财富余额越多,诱惑越大。

(5)羊群行为理论。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s),也被称为“从众效应”,是指投资者在风险不确定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其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过多的依赖媒体或投资专家的建议,简单地模仿他人决策的从众行为,这是一种非理。

羊群行为的存在可以归结为如下原因:投资者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为了节约自己的搜索信息的成本导致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且投资者越是缺少信息,越容易听从他人的意见。推卸责任和减少恐惧的需要。人类是群居动物,投资者为了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悔和痛苦,而选择与其他人相同的策略,或听从投资专家和股评人士的建议,如果投资失误,投资者从心理上把责任推卸给提供建议的人,减轻自己的恐惧和后悔。另外,由于自身有限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接受信息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等都造成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存在。

(二)行为认知偏差理论

(1)启发式偏差。当人们要对一个既复杂模糊又不确定的事件进行判断时,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走一些思维的捷径,比如:依赖过去的经验,通过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启示,然后利用得到的启示作出判断。这些思维的捷径,有时帮助人们快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有时会导致判断的偏差。这些因走捷径而导致的判断偏差,就称为“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主要有三种: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锚定效应。

在使用启发法时,首先会考虑到借鉴要判断事件本身或事件的同类事件以往的经验,即已往出现的结果,这种推理过程称之为代表性启发法。使用代表性启发方法进行判断可能产生的偏差有: 首先,代表性会导致忽略样本大小;其次,代表性会忽略判断的难易程度,即使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难以判断的问题,也简单地去作出判断。

在使用启发法进行判断时,人们往往会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并认定这些容易知觉到或回想起的事件更常出现,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这种判断方法称为可得性启发法。人们最容易想到的通常是过去经常发生的事件或近期发生的不寻常事件,但这些信息也可能对判断是不重要的或不够的,自然也会导致判断上的偏差。

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根据一些典型特征或过去的经验对事件的发生产生某个锚定值,调整的范围也在该锚定值的临近领域,导致在判断中常常过分夸大或缩小事件的发生概率,出现非理性倾向。

(2)框架偏差。背景或者描述和呈现事物的方式会影响人们的判断, 即人们并不是孤立地知觉和记忆素材, 而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以及素材发生的背景来解释新的信息, 这就是背景依赖。由于存在背景依赖, 因而事物的表现形式会影响人们对其本质的看法。这种事物的形式被用来描述决策问题的现象被称为框架。当一个人通过不透明的框架来看待问题时, 他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选择的特殊框架, 由此导致的认知和判断偏差就是框架偏差。这意味着人们判断与决策依赖于面临决策问题的形式, 即便本质相同但形式不同的问题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三)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以及期权微笑等。

Kahneman和Tversky用其取代预期效用理论(EUT) 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选择。该理论认为, 个人风险条件下的选择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编辑阶段就是对给定的期望进行初步分析, 从而得到简化的期望表达形式, 投资者通常是以获利或者损失来感受结果, 而不是以财富的最终状态。获利和损失通常是与一个参照点相比较而言的。评价阶段是对编辑过的期望进行估值并做出选择, 选出最好的期望。投资者的评价依赖于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

三、利用行为金融学制定投资策略

逆向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y),是以行为金融理论作为指导、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成熟的投资策略之一。逆向投资策略,是指买入目前市场预期存在偏差、而定价过低的股票,并卖出同期市场表现已经高估甚至已经存在泡沫的股票的投资策略,显然它是利用投资者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进行投资的有效策略。其理论解释建立在众多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且已经证实一定时期股票收益确实存在反转现象。其主要依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

小盘股投资策略。小盘股投资策略(Small Company Investment Strategy),又称为小公司效应,即选择流通股本数量较小的价值型股票进行投资。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Banz实证研究证实:小公司股票收益率在长期内优于市场平均水平,投资回报平均收益率高1918%,证明了规模效应的存在。由于小盘股流通盘小,投资者所犯的系统性偏差更容易导致股价波动,投资者通常采用波段操作方法获得超额收益。

集中投资策略。集中投资策略(Centralization Investment Strategy)的思想,最初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1934年,他在给商业同行的信中指出:在股市中采取集中投资策略可以获取超过平均收益水平的长期收益。集中投资策略,指投资者将大部分资金投资在少数几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或是选择那些目前价值被低估但长期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不管股市短期波动性多剧烈,坚持持股,不频繁换手,直到股价上升,获取超额收益。因此,该策略也可称为买入并持有策略。

参考文献:

[1]司震寰.信息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行为金融研究[D]. 天津大学,2012.

[2]李静.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李心丹.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J]. 金融研究,2005,(01).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市场泡沫;非理性;心理捷径

一,有效市场假说的起源和简述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或EMH)是基于有效资本市场的理论。有效资本市场是证券市场价格对经济市场新信息快速反应并调整的市场。有效市场假说最初是出自法玛的著作。1965年,法玛的博士论文再出版,论文里他研究股票市场行为,并考察股票回报的分配和决定因素,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说这篇文章用数量众多的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随机股票投资平均收益率高于其他投资的假设一一随机漫步理论理论。”

基于对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形成的更好的理解,随机漫步理论模型现在被认为是符合有效市场假说的观点。这种转变从萨缪尔逊在1965年发表的观点开始。萨缪尔逊介绍了有关完全竞争市场的通式。他的文章里写道:“在完全竞争市场里,每个卖家都有一个买家。如果有谁预测价格肯定要上升,那么实际上价格肯定已经上升了。”萨缪尔逊还说道:“这样的论证可以得出竞争性价格必须反映实际价格预期的变化…所以进行没有任何预测性倾向的随机投资。”

在萨缪尔逊发表了上述论文之后,1970年法玛发表了另一篇相关的文章。在篇文章中法玛全面地列举了市场效率的理论和证据。他把“有效市场”定义为“利用已有信息不可能得到超额利润的市场”。这篇文章是率先将三种形式的市场效率区别论述的文章之一。这三种市场效率包括: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

虽然有大量的发表著作发展或支持有效市场理论,但是还有不同的研究对其进行批评。大部分批评有效市场理论很难完全得到验证。一些研究指出违反市场效率的反常行为,例如1981年班兹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小公司现象。他分析了1931年至1975年期间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月收益。在这些年内,50支最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平均每月比50支最大公司的股票收益率高百分之一。这篇文章发表后,很多人也发表了自己的文章考察小公司现象这一主题。但1998年法玛发表文章指出:不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发展相关明显异常情况的证券市场,而是应该多探索更好的资产价格模型。另外有行为金融学的一些内容也是与有效市场假说对立的,下文中会详细阐明。

二、市场泡沫

虽然有效市场假说通常被认为是最好的解释市场价格的理论,这一理论也并不完美,并且有与之相悖的现象发生。市场泡沫就是其中一种现象。泡沫发生在某一种产业的市场表现非常好,以至于其市场价格超出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允许范围的情况。最终,泡沫破灭,市场价格回复到有效市场的价格。一个著名的市场泡沫就是,corn泡沫。有效市场假说首先不能解释为什么这种泡沫会产生。很多学者求助于行为金融学来解释。

三、行为金融学

最近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削弱了有效市场假说。2000年施雷夫在他的文章中说:“总体来说,行为金融学研究在竞争性市场中人的易犯错性。”行为金融学把已知的心理学融入经济学中,用以更好的理解个人和整个市场怎么应对不同的情况。行为金融学是基于投资者不是完全理性的这一原则,一些投资者可能过于自信,而另外一些投资人拥有较少的信息而趋于从众。施费林就是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学者之一,他论述道:“在金融领域,一些心理学现象是随处可见的”。哈林顿也同意这样的观点:过于自信可能导致不理性的市场行为。她论述道:“投资人会变得不理性,那些不理性的行为影响他们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上获益。”

当然,行为金融学有其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只凭直觉可能造成损失的事实,这是因为个体人类的不足。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在现在已经在用的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应用行为金融学。麦基尔在1989年的一篇文章里也同意评价证券市场时行为心理学方面也有重要研究价值。他表明行为学因素像传统的市场评价理论一样都在股票评价中起重要作用,下面是其总结性的原文:“市场评价要同时应用逻辑和心理分析。市场评价理论依赖长期的股价走向,同时股价的变化速度又是非常难预测的,并且一般股本的风险贴水对投资者和经济学家来说是可变的和显而易见的,所以在评价过程中对市场参与者的希望、恐惧、和偏好的影响要予以考虑。”

四、行为金融学与市场泡沫

行为金融学能解释市场泡沫吗?很多学者认为泡沫可能是过于乐观造成的。举例说,90年代的新通信技术被过分夸大,造成了,corn泡沫。即是这种技术创新被一些媒体或政府大肆宣传其取得的成果,导致投资者对于技术和行业的过于乐观,就造成了非理性投资。

过分乐观会导致从众行为。非理性的投资人会更乐意跟其他人兴高才烈的投资人一样,他们认为如果其他人都在做这件事情那么自己也跟着做也一定错不了。

投机也是造成市场泡沫发展的一个原因。吉奥姆贝蒂是注意到这样的影响的学者之一。很多知情的投资人违反一般的市场规律对某一产业进行超量投资,并期望投资赢利。即使在开始阶段是亏本的,他们仍然会坚持投资。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学者总结了这种行为,投机的这种行为扰乱了投资市场,把其他投资人引入歧途,并且从众的现象越加扩大了这种影响。

上述的几个因素导致了某一行业的股价被过分夸大,从而造成泡沫。已经形成的泡沫市场会反过来吸引新的投资者,这些投资人会为了不被幸运落下而投入其中。这也是一种从众。而反之,一旦泡沫破灭,股价大跌,投资人损失大量资本的时候,投资人会彻底撤出对这一行业的投资,从而引致行业内公司大量倒闭。如果没有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投资人可能尽早降低投资从而有可能避免行业崩溃。

还有如约翰逊、林布鲁、普拉坦的学者也研究了让投资人有非理的因素。他们的硕士论文中阐述了非理性的不同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投资人在亏本的情况下持续持有股票的时间会长于一般市场理论的分析结果,这是因为他们会等待并只是心理上奢望股票行情回升而挽回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

另外导致非理性投资的心理因素有:后悔心理。过去的失败决策会让投资者懊悔,对新的投资进行决策的时候可能变得或者孤注一掷,或者失去改变的勇气,另外还有“心理捷径”,倾向性的凭以往经验的决定有时候会导致失败的结果。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9篇

对于发展中国家新兴资本市场的监管研究,国际上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主流金融学术界并未产生与其重要性相适配的重视。新古典理论以理性预期和完美市场假设为前提的各种理论模型,显然并不能直接套用到中国股票市场。传统的建模方法及求解技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在研究完善金融监管的制度设计方面,更加显得乏力。适用于成熟市场的理论模型面临中国的复杂情况,所获得的结论经常是似是而非的。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制度建设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清华大学金融工程实验室参照国际上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致力于发展人工金融市场微模拟技术,即利用计算机建模方法,直接在计算机系统里构建金融市场的仿真模型,模拟市场参与者和监管部门的行为,考察各种监管措施和政策可能产生的市场反应,由此评估政策效果和制度建设的可行性。例如,我们在计算机系统里建立起“做庄”行为的模型,再加上各种可能采取的监管政策,通过微观模拟运行,考验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涨停跌板制度、持仓量限制等措施都不足以抑制“做庄”,而唯有增加市场理性,即发展理性的投资者,才能促使市场自身产生打击“庄家”的力量。因此,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促使市场的理性化发展,是正确而科学的制度建设方向。把微模拟研究与经验实证研究相结合,获得的结论就会更具备说服力。因此,人工金融市场微模拟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善监管、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效益评估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这些研究,都将有利于市场向完备化方向发展,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控制总体风险的能力。

中国的金融学术理论界实际上承担着比西方学界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虚心向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金融学术理论研究学习,同时必须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尤其是应用速发展的金融实践。

人工金融市场微模拟技术的发展,还预示着金融学科的一个新的发展分支的出现,我们可以把这个分支称之为实验金融学。金融学科的发展,将不断地向交叉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将不断地汲取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学科的营养来滋润自己。以微模拟技术为关键技术的实验金融学科,在金融学的应用性研究方面,尤其是规范市场、完善监管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相信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值得引起中国金融学界的重视。

金融学市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中砥砺前行,虽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走过弯路,遇到过难题,但是凭借着务实优良的制度安排,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傲人成绩。我国金融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就是在如此的大环境下形成体系,并且逐渐羽翼丰满,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同时又丰富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当然,我国的金融学领域也存在些许问题有待解决。

一、我国金融学的历史沿革

(一)计划经济打天下的时代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我国在生产、资源供给和产品消费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然后再将指令性计划传递给相应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再根据具体计划分派给具体生产部门及运行机构。如此的经济体制也就决定着服务于市场经济运行的金融学必将没有重大的发展。具体来说,在金融学的纯理论研究方面,当时可以通过借鉴和学习他国理论成果,并观察他国的实际运行和操作经验,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成果。但是至于金融学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就不具备发芽和茁壮成长的环境了。这也就造成我国初期在金融学方面,理论研究较早而实际应用较晚的单条腿走路现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羽翼渐丰,金融学成长适逢肥沃土壤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重要阶段,金融学理论体系也随之枝繁叶茂,金融学的实际应用也日渐深入。与此同时,金融学细分的证券投资学、公司财务学、商业银行学、行为金融学以及国际金融学等分支理论学科也都有了巨大发展,并且切实地指导着具体经济运行,而且也涌现出了一批学科带头人。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的市场倾向改革由“横向窄、纵向浅”渐渐的过渡到“辐射广、深挖掘”,由此金融学研究和应用又继续被向“精细全”推进,并且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的研究。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的创业板入市、大小非解禁及沪港通、深港通的的开通,乃至于股指期货市场的上马,贵金属完全放开的实时交易都是金融学实际应用的广阔舞台。

二、我国金融学的发展现状

(一)理论与市场日趋完善,问题与发展相克相生

目前我国金融已步入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其间涉及的问题多样,突出的如监管体制的转型、金融风险的防范、市场机制的健全、金融工具的完善、银行坏账的处理、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建立、上市公司股权和治理结构的完善等。还有一些现实发生的现象也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股灾重现”体现了金融监管之松;“银行表外业务占比过大”使得经济运行的可控性降低;“民间资本的非合理运营”扰乱正常经济运行等,这些说明我们的金融市场尚不完善,金融理论尚不能满足指导市场行为的有效需求,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立法还不能很好的保护市场和参与者。总结说来,上述问题的出现基本源于以下三点:1.金融学的学科理论发展不足,学科交叉有待提高。金融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而且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对数学、物理及心理学有所包含。所以,我们在进行金融理论研究时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尽可能的用多学科的理论同时对一个金融现象进行剖析,例如就可以通过消费心理学、数理统计学、商业银行学等多角度对当下的房地产迷局进行分析,并将结论纳入到金融学中。当然,行为金融学等学科的发展与壮大也说明了学科交叉研究正逐步受到青睐。如此一来,把其它学科的“枝”嫁接到金融学的“干”上,金融学不仅能“开枝散叶”又能结出符合金融实践口味的“果”。2.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结合度不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促进理论的形成。这就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少理论的实践只是漫无目的乱撞,同时缺少实践的理论只是无用的教条。所以,我们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不仅要保持金融实践的大步流星,还要促进金融理论的迎头赶上。这就要求我们的金融学学科建设要丰富,内容要充实,同时还要具备相当强的实用性和理论指导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运行实例。3.舶来的金融学理论和实践较多,水土不服现象时有发生。受市场经济起步晚、理论基础差的制约,我国的诸多金融主体和金融学理论的拿来主义思想盛行。看似在西方经济体大行其道的做法被引入国内后就运行不畅,乃至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由此看来,对国际上成熟的金融运行实例和金融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是很有必要的。一来避免了“闭门造车”所额外付出的成本,二来节省了从零开始理论研究所浪费的各种资源。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日益成熟

加入WTO之后,金融国际化迫在眉睫,我国急需大批具有扎实功底且具有较高国际交往能力的金融人才。因此,金融学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紧扣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脉搏,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要求。欣慰的是我们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金融人才培养向“大金融”方向发展,力求培养高层次的市场型国际型人才。2.金融学专业课程日趋微观化实用化。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管制色彩较浓厚,金融运行绩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和政策等宏观因素,因此我们的金融理论研究和诸多金融课程设置较偏重于宏观理论和宏观分析。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金融运行效率愈来愈取决于微观主体,因此金融学研究也慢慢的向微观化倾斜。

(三)经济实力全球瞩目,金融专业能力成长有目共睹

一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总是不断地学习西方金融运营和管理经验和金融学理论体系。我们为了加入WTO而去改造我们的市场,以符合WTO对于市场经济的定义。我们也曾为了得到欧美经济强国的认可,而照搬照抄国外金融建设体系。殊不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别国看来优质高效的理论体系和运行经验未必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也未必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当发现虽然身为WTO的一员,而且仍要面对成员间的不平等竞争和恶意反倾销;当发现总是总结学习西方的金融经济学理论,而且我国金融理论的研究总是成果寥寥;当发现老牌资本强国的经济体制模式和游戏规则并不适合我们,而且游戏的参与者总是遭受游戏规则制定者的不平等对待。我们才发现建立不依赖别人的金融学体系,发展适合自己的金融学理论,制定公平高效的经济“游戏规则”才是稳健高效发展之道。于是中央政府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地筹建并推进“亚投行”,并且促进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此外还推进了“东盟十国”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如此一来,我国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制定着我们自己的世界经济运行规则。这也就给我国金融学理论的特色发展创造了实践环境和灵感源泉。

三、对我国金融学未来的展望

(一)金融学的理论分科将会趋于完善,学科交叉将会更多

按目前的金融学理论发展方向,金融学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大致分为三大门类:宏观金融学、微观金融学及交叉金融学(即金融学与数学、心理学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学科)。1.宏观金融学将会更贴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将会在宏观经济体制的制定和运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安排、金融媒介的流通和管理等方面发挥出相辅相成的作用。2.微观金融学主要包含投资学、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和公司金融等三个方面,这都是决定市场主体是否健康发展、市场是否具有严格的自律性以及市场是否符合“有效市场理论”这一微观金融学理论基础的必要前提。所以微观金融学将来发展应该也必须是务实有效的,且能够给予微观市场运行足够的理论支撑。3.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学科交叉是不可避免的。数学、心理学在金融学中被广泛运用,阐述金融思想的工具从日常语言发展到数理语言和心理现象。这将有利于未来管理金融市场更加的理性,所设计出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运行方式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二)更加侧重于资本成本方面的实际研究

金融学的有效运用离不开资本,而且资本成本被看作中心。其中金融学假定企业得到投资者带来的资金,并且期望能获得某种形式的投资回报,那么此“某种形式的投资回报”就成了所谓的融资成本,同时资本成本被换算成现金后被表示为现金流,此现金流并不是金融学目前所能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公司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受资本成本的影响。因此“哪些具有投资价值”、“通过何种途径解决融资需要”、“投资回报能有多少”就成了金融学所要考虑的问题。

(三)继续推进金融学的人才梯队培养

我国在金融学人才培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但是随着我国及国际上金融学的大发展,金融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诸多方面,且已经深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金融学的教学实践方面狠下功夫,在金融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可单单地赵本宣读,应当注重理论连系实际,尤其是当下金融学领域或金融市场上的热点知识或突出矛盾,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争取把金融学的人才培养成为理论知识过关、职业道德过硬、实战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经过一番论述,本文认为我国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应从理想化向现实化、从纯理论研究向注重实践、从只关注单学科到多学科交叉等方面全方位发展。其结果是首先我国的金融学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其次金融学的宏观高度将会进一步升高并指导宏观经济运行,再次金融学的微观研究将会细致到具体类目且帮助完善体系建设和发展。因此,我们在促进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接受金融学所带来的新问题,做到积极应对、从容不迫,以促进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F•勒罗伊,简•沃纳.金融经济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吕旷逸.试析我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J].现代经济信息,2015.

上一篇:学前教育管理范文 下一篇:弱电工程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