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范文

时间:2023-03-10 11:48:27

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范文第1篇

“收费墙”模式

英国《金融时报》由詹姆斯·谢里丹(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于1888年创办,在财经新闻出版领域地位显赫。对英国和欧洲市场的分析及商业评论让它成为全球著名的财经报纸 ,当然独特的橙红色纸张也加分不少。《金融时报》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主编为莱昂内尔·巴伯(Lionel Barber),全球拥有600多名记者。2012年,该报以超过60万份的付费发行量创下了五年内的新纪录,增长速度为28%。数字版订阅首次以31.6万份超过了印刷版的28.6万份。

尽管报纸订阅量有增无减,但是金融时报集团却获利甚微。该集团是培生集团(Pearson Plc)的子公司,总部设在伦敦,业务包括《金融时报》、独立并购情报服务公司Mergermarket以及经济学人集团的50%股份等。彭博社曾在2012年11月报道《金融时报》将被出售,但是培生集团立刻作出了回应,再三否认了这则消息。

像其他印刷品一样,在过去的15年间金融时报集团下属的出版物都遭遇了同样的难题,那就是印刷广告收入普遍下降。数字和手机广告的增长只是微乎其微,近几年也近乎停止不动。根据美国报业联合协会(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数据,2012年美国报业的数字广告收入仅增长了3%。

由于无法指望广告来提高收入与利润,出版商已经将目光瞄向读者。《纽约时报》从2011年开始采用的在线收费模式迅速引来众人的注意,并成为出版界纷纷仿效的对象。这一新的收费制度称为“收费墙”(Paywall)。据审计媒体联盟(The 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统计,目前全美近一半的报纸都在实行类似的付费墙或是计量收费模式。

在这股潮流中,《金融时报》走在了前面,因为在2007年它就引进了所谓的计量收费模式。目前,该报的读者订阅收入已占该集团收入的一半以上,与之相反的是广告收入却从2008年的52%降至39%。这一改变对于《金融时报》而言无疑是重大的,因为广告曾一度占据报纸年收入的70%。如今,这家报纸已不再指望广告了,而是靠订阅来挣钱。

以数据为导向

《金融时报》首席执行官约翰·李尔庭(John Ridding)在培生集团美国总部大楼里接受采访时指出:“这是我们商业模式转型上的重要一步。”李尔庭是编辑出身,在担任公司行政职务之前,他曾先后负责过巴黎和韩国地区的海外报道,还做过亚洲版的编辑和发行工作。2006年,他被任命为《金融时报》的首席执行官,而如今他将开始他的新征途,那就是整个集团的CEO。

当被问及如何使这份报纸在过去五年订阅量以超过四分之一的速度增长时,他认为这是艺术和科学相互结合所带来的结果。他指出:“大约在五六年前,我们开始向这种新媒体模式转型,通过计量系统来向读者收取费用。当我们开始实行时,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在线收益流。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发现最重要的其实是那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数据以及读者给我们的反馈意见。这才是商业模式真正转型的核心。”

《金融时报》的数据团队共三组成员,目前已超过30人。透过数据分析,该报能够将用户“分门别类”。李尔庭解释道:“例如通过用户所读的文章类型和频率,我们可以来推断他们的行为模式,预测他们会作何种选择。”

“收费墙”往往被当做拦路虎,将那些不愿付费的读者拒之门外。尽管如此,这家报纸却将其看成一种吸引新读者的方式。金融时报网站允许注册用户每月免费阅读八篇文章。正是通过这一手段,他们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网站现在已有500多万用户,每位用户注册时都需要填写电子邮箱、邮政编码、所在行业、工作岗位和工作职位等。当然,这些用户将来更可能成为订户。

以数据为导向的这种模式也在改变其市场营销模式和广告模式。从用户那边获得的数据能够让广告商将宣传火力对准那些目标人物。一款名为“深度视界”(Deep View)的工具更是让广告战更加给力。这款工具能够提供最深入的见解和分析,还能根据不同的竞争对手制定相应的战术。广告商能够看到谁看了或是点击了广告,而通过广告放置位置和时间的更换,他们可以在中途就调整战略和目标。

“我们能够对广告的有效性进行实时监控,将数据摆在广告商面前,他们就一目了然了。卖家必须向买家证明他们的每分钱是如何花掉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向卖家提供工具和信息,以证明他们选择与我们合作,而不是其他报纸,是正确的决定。买主认为, Google和Twitter等技术型公司以及《纽约时报》也能提供生动详实的报告,但是像行业、职务等人口统计数据却没法和《金融时报》相比。”

用户注册时的“强制性”登记让《金融时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这些信息不仅包括读者是谁,如何向他们推销报纸和广告,同时还包括他们读什么、什么时候读以及哪类社论更吸引他们。

金融时报新闻编辑室依然有条不紊地维持着日报的发行频率,每天忙碌到半夜,以保证第二天一大早报纸就能到达读者手上,让他们能读到最新的新闻。不过,对于读者来说,新闻的最佳阅读时间是在白天交通高峰期而不是清晨。

“《金融时报》创办至今已有125年,过去建立的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已无法反映现代读者的需要,”李尔察说道:“我们倡导的‘数字优先’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将资源推向前端数字编辑和出版。”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时间,越来越多的员工从夜班被调至白班,资源和工作重点也进行了新的部署和调整。

作为此次行动的一部分,该报主编莱昂内尔·巴贝尔(Lionel Barber)在今年一月份宣布原有的25个职位将被取消,而在数字领域增设10多个岗位。他在发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写道:对于我们的报纸来说,最需要的是建立一个数字化平台,其次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纸。

但是,这并非意味着《金融时报》要发展成一家24小时通讯社,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工作,也无法让我们与众不同。不过,我认为人们希望的是在任何时间都能读到我们的文章,看看此刻最值得一看的评论”。李尔察还补充道:“在这个商业化时代,任何事情都在发展和变化,事件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反映这些变化。”

大数据时代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使命”,这家报纸正计划推出一款名叫“Fast FT”的新产品,24小时全天候提供实时市场评论。

他再三强调:“我们不是通讯社,我们不单单是新闻消息,而是对新闻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和评论。”报纸也已把重点放在和读者的联系上,建立和巩固读者群。“我们的很多读者是他们所在领域的专家,而且都十分严谨。我们希望和他们建立一种高层次又可靠的对话交流,”李尔察说。

现在,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发一系列用于内容分享和读者评论的工具。其中,一款名为“FT Newslines”的付费服务能让商学院教授和学生在文章旁边添加注释,并能够相互分享。用户可以对分享范围设置权限,范围可以是某位教授,可以是一个班级,也可以是其他学校的专家。

在页面访问量的监控数据方面,他们还是很谨慎的。李尔察指出,公司也“注意到”了这部分的流量数据,但是他们也认为其重要性有时会被高估。“我们的行业已身陷囹圄,网站流量计量的增加也无法加快真实世界中报纸的销量。那些精明的广告商和老手们现在越来越关注访问频率、读者人数、同用户的关联度等等这些信息。”

“这就是说,当我们看见某一特别的资源引起广泛关注时,就像过去几年的期货一样,它帮我们从不同方面来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必须很谨慎。用户订阅和阅读我们的报纸是因为他们信任我们经验丰富的编辑。这才是我们无可替代之处,也永远不会改变。”

《金融时报》通过计量收费获取的数据和分析已经从众多方面影响了它的商业模式。当疲软的广告市场反复无常时,数据让它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提高了广告的命中率,明确了编辑方向。但是在一些领域,比如说流量,数据能做的还是有限的,能让报纸超越对手的还是靠对新闻的判断力。

大数据时代的五个转变

互联网的重心逐步向移动互联转移,各种新型智能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带来海量数据的爆发。怎样才能让这些大数据更好地为产品或营销服务,搞清楚大数据时代的业界生态必不可少。

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在Adworld2012 互动营销大会上总结了这样几个转变:

以人为中心,互联网生态结构发生转变

数据流量剧增,Web Analytics 产业曙光出现

数据不是数据存储,而是数据应用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互联网营销趋向开放 - 主动 - 整合

金融时报范文第2篇

12月10日,另一份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则爆出有可能被出售的消息。《纽约时报》报道说,迈克尔?布隆伯格的彭博通讯社正在考虑收购金融时报集团,这份全球最受尊敬、最具特色的金融专业报纸很快就要作为战利品被“终端机”制造者收入囊中了。报道援引三位接近彭博的人士称,现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是《金融时报》的忠实读者,此举将使他拥有此报,以及《经济学人》的一半股份。据估计,《金融时报》将于2013年初被收购。不过,布隆伯格还将面对两大潜在的竞争对手—汤森路透社(Thomson Reuters)以及默多克的新闻集团。2009年彭博社收购《商业周刊》时,汤森路透集团就曾半路杀出使得收购风生水起,突生变数。

与德国《金融时报》不同的是,《金融时报》的财务状况并没有那么糟糕。事实上,《金融时报》算是世界范围内应对数字化挑战最成功的传统媒体之一,其首创的网络付费阅读为它带来了超过纸质报纸的订阅量,“付费墙”(Paywall)模式后来也被《纽约时报》等拷贝。不过,纸质报纸的下滑、广告量日趋萎缩是业内不争的事实,《金融时报》亦难逃此厄运。

布隆伯格其实也在犹豫不决。面对收购的传言,他曾经开玩笑说,他是要买《金融时报》,“我每天都买一份”。不过收购的野心是有的,他的确曾对同事表示,“这是我唯一想买下来的报纸”,然后他又对另外一个人说,“但我为什么要买呢?”

布隆伯格的矛盾心理反映了整个报业的两难困境。他要反复权衡,一方面他有成为出版商的欲望,另外一方面出于投资人的谨慎,他担心这个收购很可能影响到彭博的盈利水准。彭博是世界上无人能敌的数据提供商,每年近70亿美元收入,占全球金融信息市场份额1/3以上。其中超过80%与近乎全部利润来自终端机使用费用—每年每台2万美元,全球超31万用户。

彭博董事长高逸雅(Peter T. Grauer)曾表示,彭博的目标是,在商业金融领域做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机构,不仅是终端订户群,还要接触到有影响力的群体,全球范围内设置商业和金融议程的人。“彭博这个桌子有四条腿,要站稳,每条都得一样长:好的数据,好的分析工具,新闻和紧随客户的服务。所以我们不把新闻视为独立的收入来源,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入我们整体的效益。”

彭博要做强新闻的想法在2009年投入实施,他们收购了80年历史的老牌杂志《商业周刊》,改名为《彭博商业周刊》。2013年,《彭博金融时报》会现身么?

金融时报集团的市场估值是12亿美元,对布隆伯格来说,钱不是问题。他要的是“控制力”。值得玩味的是,布隆伯格对收购金融时报集团从而拥有《经济学人》的半数股份持保留意见。根据股权协议,金融时报集体对《经济学人》的采编报道没有干涉权利。布隆伯格说,“根本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要它干吗?”

这话让人联想到默多克和《华尔街日报》之间的“战争”(可参阅《华尔街日报的战争》一书,War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side the Struggle to Control an American Business Empire)。2007年,当谈判还在进行中,WSJ的编辑记者们就集体“罢工”,以示抗议。

《纽约时报》2011年7月的一篇评论文章说,《华尔街日报》已经日益平庸了,默多克仅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就促成了这种变化。2007年12月,默多克从班克罗夫特家族手中收购了这份报纸,当时他承诺将保护《华尔街日报》的编辑诚信。但在5个月之内,默多克就解雇了《华尔街日报》主编,代之以自己的亲信。然后《华尔街日报》的风格开始发生变化:文章篇幅变短,报道深度不够,更加偏向政治,有时头版报道出人意料地肤浅。在《世界新闻报》丑闻报道方面,《华尔街日报》反应迟缓。

2006年,《经济学人》曾发起立法倡议,要求限制集政客和媒体大亨角色于一身的人的权力,这种人既能制定公共政策,又能影响公众舆论。当时,《经济学人》指向的目标是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而如今,他们要面对的潜在威胁则是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大西洋月刊》指出,布隆伯格对财经新闻的强力控制,使得他的权力超过了默多克。

金融时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闻网站 《金融时报》 报网联动

一、纸质媒体的“报网联动”战略

1、“报网联动”

所谓“报网联动”是指报纸和网站依托各自的优势,搭建信源、与受众互动等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优化、联手行动,使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都得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报纸要相应地对自身采编模式进行创新,实现报纸质的飞跃。

跟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如表1所示。

表1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然而,报纸的便携性、廉价性以及版面语言对新闻信息的再加工等,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部分读者依然难以改变通过报纸阅读新闻的习惯。当纸质媒体与新闻网站展开竞争、争夺受众的同时,也正在加速与网站的融合,新老媒体经过反复竞争较量,最终达到共融共存。

2、“报网联动”的必要性与优势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对传播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今,互联网、手机等技术手段的普及和发展,引起传媒资源的又一次整合。面对变革,报纸如果不选择创新,就会被时代淘汰。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上网普及率达到25.5%。报告还显示,目前网络新闻使用率保持稳定,占比78.7%,比2008年末水平略微上升。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新闻事件最便捷的传媒工具之一。

“报网联动”可以整合报纸与网站的优势,实现报网共赢。例如,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新闻采访,获取信息,拓宽采访的领域,向全社会广泛征集信息,由此形成的报道可以在网站上第一时间独家,实现信息共享。其次,报纸利用网站的论坛、留言版、聊天室等功能与受众沟通、互动。收集受众反馈,衡量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组织社会调查和专题讨论;组织社会活动等。不但可以促进报纸与网站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操作成熟的话还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英国《金融时报》的报与网

1、《金融时报》――办世界最好的报纸

1888年创刊于伦敦的《金融时报》是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国际性财政金融报纸,该报现由英国皮尔逊―朗曼集团所属的金融时报公司出版。据英国报刊发行量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目前该报的美国、英国、欧洲和亚洲四个印刷版本在全球发行超过43.省略的发展

在竭力扩大报纸发行量的同时,《金融时报》采取了印刷媒体和网络媒体齐头并进的策略,建立了自己的网站。www.省略是全球访问人数最多的新闻网站之一。1995年开始启动网站建设,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网站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现在网站固定读者每月多达540万名,每月页面浏览量高达4100万。在线订户大概有8.省略”,背景为浅粉色,“FT”是《金融时报》的英文字母缩写,“.省略”下方是“financial times”的完整拼写,由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网站的Logo。标志成长方形,底色为浅粉色,与网站的整体色调一致; “FT”的底色为桔红色,起到了突出、醒目的效果。

《金融时报》无论是印刷品还是网站,都用粉红色作为特色。该报美洲部总经理图尔德・阿诺德说:“我们做事就像在为用户散发粉红色的香槟酒。”这种一体化的包装成为该报的重要标志,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

3、独特的网站运营模式

金融时报网创办于1999年,刚开始运营时仿效《华尔街日报》网站,对基础服务和搜索引擎收费,但没有坚持几个月就因用户抵触而不得不放弃。2002年5月,《金融时报》重新制订了适度的收费计划,既安排有面向广大公众的免费内容,如最新要闻、个人理财和投资方面的资讯,以及7日内的新闻检索服务,也设置了需要付费但功能更完美、质量更高的服务项目。这种 “部分收费型”网站运营的关键在于巧妙地找到免费和收费间的平衡,使网站所收费的服务恰恰是读者愿意付费的项目。

网站收费根据服务质量和数量,将收费标准分为每年75英镑和195英镑两档。付费75英镑的用户,可以查阅过去5年《金融时报》的所有内容,并可以在后半夜里提前阅读第二天报纸的PDF版。网站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电子邮件为他们提供行业要闻集锦服务,以及《金融时报》关于市场和国际经济趋势的最新调查报告。交费195英镑的订户,除了享受上述所有服务外,还可以进入该网站上囊括全世界18000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库,以及超过500家报纸的旧闻资料。此外,网站提供二级订阅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500多个世界顶级媒体资源的链接以及全世界18000家上市公司的深度报道内容。

4、高效的新闻采编制作

《金融时报》在新闻制作和管理上也有其独特的方式。编辑和记者会同时负责报纸及网站两种媒介的新闻报道工作,选题策划会兼顾平面和网络两个出版平台,选题的标准大体相同,也在寻找更多的机会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

一般情况下,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记者要为网站写一份快讯,然后随事件的发展进行连续报道,网络新闻不断滚动刷新。之后,该记者应为报纸写一份详细的报道稿件,并提供相关的分析意见。这些文章也将发表在网站上,将网络报道不断更新和深化。遇到来不及出版的报道,也会挂上网站。

四、《金融时报》“报网联动”战略的启示

近两年,以门户网站为首的中国网站也开始抛售“网站收费”概念。首先,新浪、21cn和263邮件收费已经大张旗鼓,其次网易也对个人主页收费,还有全景网络、和讯、搜狐等角逐1亿元路演市场。于是,新闻网站收费似乎成为“报网联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发展运营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盈利策略:

第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在确定采用何种盈利手段之前,必须对网站所依托的母媒体及网站本身的优势、劣势作细致分析,找到网站所有可能的利润增长点,切忌跟风和盲目模仿。

第二,服务优质化、个性化。为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高品质的服务,这是实现收费的根本。

第三,精心选择恰当的收费项目,一定要是受众愿意付费的服务,否则将有可能因进入门槛提高而吓走一批忠实用户。

第四,在价格的制定和付费方式的选择上要人性化,要考虑所针对目标群体的实际收入情况、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

“报网联动”的立体化传播,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强强联合的发展趋势。“报网联动”作为报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将是传统报业媒体发展壮大、增强影响力、竞争力的策略,值得重视和应用。■

参考文献

①东悦杭,《大众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纸质媒体的战略选择》,《传媒》,2007年4月

②崔保国,《与英国前总编辑谈数字化时代的报业转型》,《中国报业》,2006年12月

③蔡心轶,《论新闻网站的整体情境编辑》,中国知网数据库,2003年5月

④邓,《英国报业在网上的竞争》,《新闻战线》,2000年2月

(作者: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研究生)

金融时报范文第4篇

中国央行10月16日做出不寻常之举,发表了一份问答形式的长篇声明。最近三个月来,中国各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大举发放信贷。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让投资者和分析师感到意外,因为央行曾在6月下旬人为制造了一场“钱荒”,而那个行动被解读为央行希望减缓中国的资金流动。

可是,第三季度中国新增融资总量达到4.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7537亿美元),使今年全年的信贷增幅将会达到20%上下。不少人认为,在实际经济增长更接近于7.5%的情况下,这样的信贷增速太快了。

中国央行表示,在引导银行减少向炼钢等产能过剩的行业放贷方面,它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借贷增长仍令人担忧。“近期贷款增速相对还是较快,特别是在外贸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幅流入的情况下,货币信贷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中国央行表示。

第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激增1600亿美元,这是有纪录以来最大的季度增加量之一,原因是贸易顺差扩大和全球市场充斥流动性。但是,中国信贷增长并不全是外部因素所致。瑞银(UBS)分析师汪涛表示,北京方面刻意降低了收紧货币政策的力度,以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面对疲弱的增长和市场信心不振,政府聚焦于保增长底线,降低了对金融风险和整体杠杆率上升令人担忧的强调,”汪涛本周在一份研究简报中写道。

中国总理已经表示,中国经济在今年头九个月达到了7.5%的增长目标。随着房地产市场升温,加上从投资到零售销售的各项指标表现良好,一些分析师相信,中国央行现在将恢复从紧的政策姿态。但在周三的声明中,中国央行并未详尽阐述其政策走向,只是重复了长期惯用的措辞,即它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适度增长”。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稻葵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认为,中国应减持美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单一外国债权人,持有未清偿美国国债的大约8%。中国大多数网民和舆论引导者对美国的预算纠纷不甚了了,但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明白,美国政府一贯出于本国利益参与世界经济游戏。

美国以接近于零的票面利率发行国债,这些国债被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买下。只要美国联邦政府增加债务总量的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通常为每年2%至4%)减去实际利率(近年为零甚至负数),它就能够几乎永远滚转债务,永远不需要为还债操心。

在中国的多数分析人士看来,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国会和白宫似乎不明白这场游戏给美国带来的好处。证据便是美国的预算乱局。举目世界各国,政界人士围绕政府预算展开激烈争斗是相当常见的事。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美国的一部分现有国债发生技术性违约,那将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在玩的奇妙游戏进入终局。

从许多经济学者的视角看,中国政府在美国债务问题上的态度和行为同样令人费解。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一直主张,政府应当减少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因为他们担心美国政府的政治争吵和持续高企的基本预算赤字。可是,中国官方实际上增加了对美国国债的敞口。许多人辩称,这是因为缺乏替代手段管理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这个命题是不正确的。一个替代方案(尽管不容易实施)是,出售中国所持的美国国债的一半(大约1.2万亿美元),然后将资金配置到以下三个类别的金融资产:首先,中国可以购买在中国市场开展经营、并在全球各地证交所上市的所有跨国公司至多5%的股票。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就像在投资于中国自己。其次,中国应当增持美国以外所有评级高于AA+的债券,如德国或澳大利亚国债。此举将有助于规避美元相对于其它货币贬值的风险。第三,中国可以购买成熟市场经济体公用事业公司至多5%的股票。这个方案将大幅降低中国官方对美国国债的依赖。

中国政府对美国国债如此感兴趣,唯一的解释在于中美关系。中国持有巨额美国国债,既构成了一种“人质”情形,也是一件把全球两大经济体捆绑在一起的工具。每年5月,中国的一名副总理和美国国务卿都会展开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持有巨额美国国债的事实,有助于提醒美方代表降低对中国的批评分贝――无论是所谓的汇率操纵还是补贴国有企业。

这的确是一种微妙的政治经济平衡,而如果美国政治形势导致现实的违约威胁,这种平衡将很快崩溃。即使美国能够避免违约的灾难,这种不确定性重复出现的潜在可能性意味着,没有人可以保证中国政府能够顶住国内压力,尤其是来自呼吁多元化投资、减少购买美国国债的经济学家们的压力。网民们也在加大压力,要求中国的决策者停止借钱给美国联邦政府。

金融时报范文第5篇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视觉新变化

英国《泰晤士报》约有四十五万读者,零售价格为1英镑 (半杯星巴克咖啡价格),有一支40人组成的视觉团队。

《泰晤士报》视觉设计总监约翰・希尔介绍,2004年该报尝试大报、小报同时发行,根据读者反馈情况和多方调研,最终确定发行小版面的改版方案。改后的《泰晤士报》呈现以下特点:对重要板块新闻字号进行放大;照片变得更大;在报纸的做法上借鉴杂志做法,文章连续刊载;字体空间进行压缩。

2006年更新印刷机后(可全部彩色印刷)报纸变为全彩。第二版变为评论以体现报纸权威性,并且做了一个细微变化:该报权威评论文章文字居左。运用色彩对不同类别的新闻进行分类,在设计分析性强的报道时,版面上会加黄色圈。科学、金融版面采用大图表和少量文字,来讲述新闻。设立“图片视觉版面”,例如:矿难、卡扎菲如何被捕等新闻几乎全部使用图形图片图表来进行报道。政要新闻用更易懂的语言解读。政治类漫画是《泰晤士报》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体现报纸观点和权威性,尽量做到保持中立。“读者来信” 板块,会邀请读者对昨天的新闻进行评论, 比如英国今天的天气。哪怕是很尖刻的评论,都会对原文章进行刊发。另外“英国女王每日行程”板块,独家内容。

《金融时报》周一到周五售价两镑六,周末售价两镑八,售价相对较高。它是英国唯一的粉色报纸,据《金融时报》设计总监凯文・维尔森介绍,该报自1893年开始为粉色报纸,1985年合并了另一家报纸,公开发行为《金融时报》并保留传统的粉色,成为体现《金融时报》专业性的一个视觉符号。目前,该报受众约60万。

《金融时报》的版式风格趋于干净整洁,大量应用图形图表解读专业数字和分析类文章。非常重视对图片的选择和使用,对图片的反复推敲是该报非常注重的一个环节。

为确保读者视觉注意力集中,并且有耐心阅读稿件,《金融时报》的一些版面对文字量有明确规定。例如:一篇分析类文章,为保障图文并茂,将文字缩减到1600字,被去掉的1000多字的容量让给图片或留白。

《金融时报》关于图表制作有一些注意事项:所有的图表和细节都需遵循报社确立的色彩系统。一张优秀的图表需由数据组对一些专业题材进行分析猜测,然后才能进行后期艺术加工。图表是报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具备欣赏价值的图形,其本身承载很多统计信息。

《金融时报》不仅仅提供经济金融类报道,同时也报道相关国际新闻。《金融时报・周末版》主要以人物为主,并且每年年底,会发行一本同样以人物为主的杂志,但未必都是金融类内容,例如有一期曾经做过全球最性感的女星。目前,《金融时报》正在筹备发行一份月刊,以消费内容为主,有较多大牌广告,服务信息量非常大。

重大新闻的视觉呈现

《泰晤士报》对重大新闻投入非常大,在新闻发生和持续过程中不断更新版面进行加页印刷,加页以视觉为主。例如:奥巴马大选期间,不断更新版面直至早上六点;杰克逊去世时,连续两天加页,对杰克逊的成长历程进行展示,甚至绘制图形教大家怎么跳滑步;威廉王子大婚,请唇语专家来分析他们说了什么,将宗教语言解读成大众通俗易懂的信息,时尚专家解读礼服,分析车队行驶的过程中车队人物,分析阳台之吻。与此同时,制作了科学杂志版,介绍宇宙空间,环境变化等内容。用各种精美的图表来诠释这些内容。

iPad、网站视觉思路

《金融时报》设计总监凯文・维尔森现在考虑得最多的是“报纸、网页、iPad”三者之间的关系。《金融时报》iPad版、手机和网站付费用户约25万,网站注册用户月400万,其中中文版注册用户约170万。凯文对目前的《金融时报》iPad版并不满意,尽管在内容上紧跟纸质版,推出速度快,但在设计上仍有改进空间。新闻发生后,《金融时报》的工作流程与国内情况不同,该报首先给网络提供线索和内容,其次根据内容承载对象设计各种版式的iPad界面或手机版,最后在报纸刊发。

凯文・维尔森认为在iPad设计方面,需要设计能够被大众接受的互动模式,这要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的时间频率、操作便捷程度。设计需要适合所有读者,使没读报纸的人在看过这些以后即可了解全部新闻。简单的设计总是一种很美的形式,只要它不是提供一份单调的内容。对网站来讲,不能过于花哨,图片制作不可过于夸张。在新闻传播中,成败不在于有多少种形式,无论任何媒介,保持高质量都是决定因素。这是使读者认可的必要条件。

《泰晤士报》关于iPad界面的设计思路是:让报纸颜色、形态、分类、功能保持不变,从而保障读者对该报的阅读习惯。发挥图形、图表以及有声读物的优势体现独特性。约翰・希尔的团队花费五至六个月时间完成整个iPad界面的设计。

在网站设计方面,《泰晤士报》视觉设计总监约翰・希尔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在搜索引擎方面给读者提供功能性的导读模块;在服务性方面给读者提供旅游等生活类详细导航。将一些过去的信息资料进行重新整合,把用户满意程度作为首要考虑部分。

现场提问

与会人员与《金融时报》设计总监凯文・维尔森、《泰晤士报》视觉设计总监约翰・希尔现场互动。

问:跨版图表信息搜集如何实现?

答:跨版信息由经济部记者进行搜集,每次由一位记者同设计师一同工作,在此过程中经常反复修改,这是一个非常受读者欢迎的版面。

问:如何平衡广告和版面新闻的关系?

答:现实情况百分之四十广告,重要的新闻原则是不打广告。

问:改版主要针对视觉吗?

约翰:不,一定是有些内容的考量。

凯文:需要有针对性的考虑,比如使读者群更加年轻化等。

问:国外美术编辑的话语权以及待遇如何?

约翰:五年前,我刚加入《泰晤士报》的时候,大家还只是做做图。而现在,我的副手一定会出现在新闻讨论的过程中。并且在报纸未来的发展战略中有着一定的话语权。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师在过去和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场评价和指导非常多,这些过程经常发生在设计过程中。不要将记者和我们的工作割裂开看。

问:一个版面需要图表是由谁来决定?

凯文:这个决定取决于信息量是否足够大,如果信息不够是不会制作的。对于图表的制作,要求全组的设计师都能够承担。

问:为什么国外报纸排版经常有半栏留白?

答:留白是从感官角度做的。过去版面文字量很大,阅读疲劳。改革原因一是希望更加舒适,主体稿件突出,另一原因是受杂志影响,你知道这样精美的设计,反映了一种经济从容程度,我们希望体现高端的版面特质。

现场提问

与会人员与《金融时报》设计总监凯文・维尔森、《泰晤士报》视觉设计总监约翰・希尔现场互动。

问:跨版图表信息搜集如何实现?

答:跨版信息由经济部记者进行搜集,每次由一位记者同设计师一同工作,在此过程中经常反复修改,这是一个非常受读者欢迎的版面。

问:如何平衡广告和版面新闻的关系?

答:现实情况百分之四十广告,重要的新闻原则是不打广告。

问:改版主要针对视觉吗?

约翰:不,一定是有些内容的考量。

凯文:需要有针对性的考虑,比如使读者群更加年轻化等。

问:国外美术编辑的话语权以及待遇如何?

约翰:五年前,我刚加入《泰晤士报》的时候,大家还只是做做图。而现在,我的副手一定会出现在新闻讨论的过程中。并且在报纸未来的发展战略中有着一定的话语权。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师在过去和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场评价和指导非常多,这些过程经常发生在设计过程中。不要将记者和我们的工作割裂开看。

问:一个版面需要图表是由谁来决定?

凯文:这个决定取决于信息量是否足够大,如果信息不够是不会制作的。对于图表的制作,要求全组的设计师都能够承担。

问:为什么国外报纸排版经常有半栏留白?

金融时报范文第6篇

欧洲央行(ECB)新任行长马里奥•德拉吉上任伊始就展现出大胆的风格,下调了利率。但他同时也警告称,欧元区各国政府别指望欧洲央行会为它们的财政提供最后支撑。

德拉吉表示,欧洲央行将主要政策利率从1.5%下调至1.25%的理由是:欧元区今年年底前可能出现“轻微的衰退”,而且欧洲央行大幅调降了2012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但他同时也扇了那些提出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性的欧元区领导人一记耳光。欧元区迄今已有13年历史。德拉吉说,“(欧盟)条约中”没有为退出欧元区而设的条款。这番话反映出,欧洲央行对于向投资者传递何种信号相当谨慎。

欧洲领导人敦促希腊接受纾困方案

欧洲国家领导人威胁要停止向希腊发放一笔逾期未支付的国际援助资金,资金总额为80亿欧元。此举意在对希腊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迫使它调整就欧元区为这个为债务所困的国家出台的最新纾困方案举行全民公投的计划。

欧盟一位高级官员表示,就在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奔赴法国戛纳、与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及其他核心领导人进行摊牌前几个小时,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致电帕潘德里欧,对他提出了警告。

柳传志卸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创立联想并将其打造为全球销售额第二大的个人电脑(PC)制造商的柳传志已经退休,其董事局主席一职由首席执行官杨元庆接任。此举表明,柳传志相信联想近来的扭亏为盈已步入正轨。

与此同时,联想公布了强于预期的业绩报告。由于PC发货量势头强劲,联想在截至9月底的三个月里净利润同比猛增88%,至1.44亿美元,销售额同比增长35%,至78亿美元。

柳传志卸任后,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将兼任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表示,从联想退下来会让他有更多时间专注于联想控股的业务。联想控股是联想的国有控股母公司,该公司计划于2014年之后在香港上市。

美联储:未来3年美国将保持低通胀

美联储(FED)预测2014年美国通胀仍将处于较低水平。这发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美联储可能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大多数官员预计,未来3年的通胀率将保持在1.5%至2%之间,与美联储“2%或略低于2%”的非正式目标不相上下,这将带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

美联储在报告中指出,“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走强”,但告诫称,“近期一些指标显示,劳动力市场依旧疲软”,并表示,“经济前景面临一些重大下行风险,包括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些紧张情况。”

中美9月制造业活动放缓

官方数据显示,美国和中国的制造业活动都在放缓,但没有滑向衰退的迹象。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9月的51.2降至50.4,而美国供应管理学会编制的PMI从9月的51.6降至10月的50.8。PMI高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则表明制造业出现萎缩。

最新数据反映出今年全球需求增长放缓,但也显示制造商尚未开始降低产量。亚洲其他地方的PMI数据也反映出需求变弱的迹象――台湾录得近3年的最低值,而韩国连续第3个月处于萎缩状态。不过,印度制造行业10月回暖,PMI从50.4上升至52。

《亚洲华尔街》

中投:香港子公司业务将涉及股票和债券投资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11月3日表示,其香港子公司中投国际(香港)的职能将得到全面落实,业务范围将涉及公开市场股票和债券投资、非公开市场投资和经济研究等方面。中司网站的新闻稿显示,中投国际(香港)将遵照市场化运营的原则、在明确的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下开展业务。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增持中石化H股

据香港交易所文件显示,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已将其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H股的持股比例从4.99%提高至5.0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称,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在10月31日以每股7.47港元的均价买入177万股中国石油化工股份H股股票。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同时持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5.97%的H股股票。香港交易所要求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升至5%或以上的投资者公开披露持股情况。

全球商业领袖呼吁人民币发挥更大作用

20国集团(G20)峰会召开之际,商界领袖周三齐聚法国,支持全球货币体系向多极化方向迈进,并让人民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但他们也呼吁中国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说此举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由全球几十位企业高管组成的所谓商界领袖峰会(B20)在G20为期两天的戛纳峰会开幕前一天报告,提出上述建议。

全球曼氏金融亚洲子公司开始解除交易

在亚洲监管机构的层层压力之下,全球曼氏金融亚洲子公司11月2日开始解除交易并抛售资产。面对2008年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倒闭以来最大规模的证券公司破产案,亚洲监管机构正在想方设法控制其后果。毕马威会计事务所(KPMG)已被指定为全球曼氏金融香港子公司和新加坡业务的临时清盘人。毕马威中国主管侯柏特称,临时清盘人正评估全球曼氏金融亚洲业务的出路,并与全球其他管理人一起积极探讨资产处置问题。

摩根大通获准筹建中国苏州分行

金融时报范文第7篇

中国目前的5年计划目标略有不同:在2005年至2010年间,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不清楚中国政府对待这项承诺的认真程度,或者这项目标会对能耗产生何种影响。但今年的举措(包括关闭钢铁厂,打击高耗能的重工业)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即中国将竭尽全力实现能源相关目标。

这些措施表明,在实施碳强度目标时,这项目标也会得到坚决的执行,并会加速已在进行之中的中国能源燃料组合的变革。

美国《华盛顿邮报》:中国减排行动走在美国前面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国环境法项目主任王立德说,中美两国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面都做得还不够。但在美国,人们发现很多令人失望的理由。在中国,从政策角度看,政府在做巨大努力。

中国为今后十年确定了更宏大的目标,发誓到2020年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美国气候行动网络项目主任安吉拉・安德森说,只有当美国和中国的政府官员认为减排将促进长期经济和能源安全时,他们才会减排。安德森说:“不同的是,中国确实看到减排符合其利益,而美国还在争论。”

泰国《国家报》:应学习中国公交经验

总理阿披实上周乘坐上海磁悬浮列车之后表示,他希望泰国也有类似的高速列车。或许更重要的是,泰国应认真考虑借鉴中国为13亿国民提供公共交通的经验。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到2025年中国城市将有约4.5亿至5亿个就业岗位。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无疑是人员出行的首选,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世界,20年时间很短暂,由于中国在获取和实施便捷和高效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方面将走在最前列,泰国可从中国如何解决庞大和空前的公共交通问题中学到很多经验。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中国经济很快将重现最佳状态

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走出四个月因政策导致的衰退。投资者面临一个问号: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负面影响会使他们丧失对风险的喜爱吗?鉴于美联储没有什么动作一一或许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把资金都推向中国。

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很快将再次达到最佳状态一一既不过热,也不过冷。当前这种状态并不经常出现,因此,不应该白白浪费。

德国《世界报》:德国的繁荣归功于中国人

出口业拯救了受经济危机重创的德国,而中国的大量进口立下大功;中国将很快取代美国,成为德国产品的第二大销售市场,中国的繁荣对德国越来越重要。

德国联邦统计局9月21日公布,德国今年上半年向中国出口的汽车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倍,超过去年对华出口的总和,价值44亿欧元。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目前,重心大大地向大的新工业化国家偏移,尤其是朝中国方向。

美《国家地理》:中国海产品消费量世界第一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捕获和消费的鱼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美国名列第三。

人口仍然是海产品消费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这有助于解释为何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海产品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其鱼类年消费量为1360万吨,但中国人均鱼消费量比美国低,

研究人员认为,各国应当考虑缔结一项全球条约,设立海产品消费目标,宣布部分海域禁止捕鱼。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非洲掀起汉语热

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正在悄悄地改变世界。在非洲也能看到这种变化。中国在非洲大量投资于其所需的原材料项目。为了更好地和中国人做生意,许多非洲人开始学习汉语。孔子学院遍地开花。

约翰尼是喀麦隆首都雅温得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助理。一大早,他并没有埋头研究卷宗,而是练习汉语。约翰尼3个月前开始在当地的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他说“我们的一些客户是中国人。他们到喀麦隆来准备投资,但他们既不会英语也不会法语,而他们的翻译常常不熟悉法律上的专业词汇,所以我来这里学汉语,帮助这些中国投资者开展业务。”

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中国正在喀麦隆开展一场文化攻势。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非洲第二大经济伙伴。中非贸易额在过去8年里增长了9倍。在大学攻读政治学的达妮埃尔也感受到这一点,她有意识地选择了学习汉语:“汉语学起来真不容易,但我还是决定学汉语,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

“我的中文名字是马德兰……”达妮埃尔接着用汉语讲起来。几年前,非洲还很少有人讲汉语,但现在中国在非洲活动日益频繁。歌德学院慕尼黑总部的发言人克里斯托夫・米歇尔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在非洲的工作人员能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在当地的存在和影响,不过目前为止这对我们的顾客群体还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学习德语的学生数量保持稳定。不过,人们能观察到中国正在高调登场,而且有雄厚的资金后盾。”

美联社:中国叫停动物表演

在普遍存在于动物园和野生公园的虐待行为引发担忧之际,中国已敦促国内各动物园停止经营野生动物产品、利用野生动物进行表演,以改善虎、熊等动物受到的待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在网站上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并称有关部门将就各动物园是否遵守上述规定开展专项调查。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珲春办公室主管孙全辉说,住建部这些意见是“很受欢迎的消息”,但这并不等同于解决中国的虐待动物问题的长远之计。孙全辉说:“我们认为这些新指导方针是好事,因其能改善动物在动物园的福利并有助于规范动物园的行为。我们希望未来我们能有一部实实在在的动物福利法律,能有助于确保动物在动物园及其他地方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英国《金融时报》:世博3:上海受益几十年

未来的几十年内,2010世博会将对上海和中国产生影响。上海对地铁系统进行了大量扩建,新修了几条线路,新建了机场航站楼和火车站,并突击美化了城市,大大改善了这座1900万人口城市的生活质量。

在上海很难找到一个没被动过的角落:每条重要街道都重新铺设过;每座建筑的外墙都被政府重新粉刷过。

从访问人数看,世博仍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上海世博已经超过了1970年大阪世博6400万的访问人数,成为迄今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

上海各处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都树立了礼貌和友好的榜样,让许多习惯了上海人粗鲁态度的游客感到惊讶。

金融时报范文第8篇

金融消息获取的快慢、早晚,与金融经济从业者的经济运作和利益得失无疑是休戚相关的。所以,要强化时效性。即使不能做到事事都“第一时间”报道,但信息的时效性无疑是报纸的追求。

此外,要提供市场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在“前瞻性”上下工夫。宏观经济和金融走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财经新闻报道应该着眼于未来,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新闻媒体的“炒剩饭”和滞后性报道对读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客观反映国内国际金融动向

长期以来,《金融时报》更看重的是作为党和国家在金融经济领域重要舆论阵地的作用,而对客观反映国内国际金融动向用力不足。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2010年10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增长强劲,CPI也达到近2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但同时,有诸多因素显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可能会推动通货膨胀风险的进一步上升。从各方面情况考虑,货币政策应适时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自货币政策转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这些金融政策的实施和变动对市场影响极大。在市场困惑于政策是否转变或者究竟会转变多大程度之时,为引导市场预期、解读政策转变背景原因,《金融时报》记者及时约请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金融时报》上两度发文,前瞻性地分析解读了货币政策为什么应适时转向“稳健”和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多重重要意义。这一报道及时有效地释放了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独家报道成了当时财经界的重要话题,也为《金融时报》赢得了好评。

2010年10月底至11月初,市场分析人士热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支持中国经济率先走出阴影,这两年中国人民银行有货币超发之嫌,以及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等问题,甚至市场上还出现了中国人民银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引发通胀”的说法。为回应市场疑问,《金融时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独家权威解读了货币政策和上述疑问。同时,在2011年以及2012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历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后,《金融时报》都第一时间组织记者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企业等角度采写有关方面的反应,力求提供对中国金融市场最全面、最准确、最及时的解读。

这些实践证明,行业报如果能努力贴近市场,则对推进中国金融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

寻找专业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契合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故事性的写作手法、客观真实的数据分析、生动活泼的语言都能更好地吸引读者。好的财经新闻应在这些方面下力气。当然,所有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如果财经新闻一味就事论事,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思想、情感、观念等,就会始终难以越过“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屏障。因而在记者的心中应该始终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不同阶层和行业的读者着想。心中有读者,才能写出合乎读者需求的好文章。

笔者发现,面对一个经济事件,如果用一种亲历性的手法来反映其进展,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互动感觉。比如说,当“紧缩政策对中小企业影响严重”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时,有地方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官员对媒体表示,在信贷不收紧时,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就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收紧以后就更难了,有些企业会因为融资影响生产。甚至有人认为,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可能出现2008年下半年时的急剧下跌。一时间,建议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紧缩暂停甚至放松的声音开始出现。情况真的有这么严重吗?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金融时报》记者走到中小企业集中的江苏无锡和浙江宁波进行了实地采访,撰写了题为《须从社会融资总规模角度看待资金供应》一文,实地采访企业、银行,用数据证明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比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低”,制约小企业融资的主因是结构性问题,指出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银企应共同努力,必须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的速度本身就是有高有低,目前经济中面临的挑战,单靠货币政策远远不够,货币政策主要是解决总量问题的,不能指望正常的总量政策来解决失常的结构性问题等。这一系列深入实际的报道,较好地解答了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困惑。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性媒体需要,行业报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文风。例如,在财经新闻写作中,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简洁,尽量少用长句,多用短句。简洁、明了、清晰、准确的语言是财经新闻写作的第一要务。在引语方面,直接引言一定要引用最关键的话,而且越短越好。一般不要大段的引语,引语越长,其效果越差。

对于财经类报纸来说,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也很重要。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来源越多,发现有价值的财经新闻线索的机会就越多,写出的好新闻也就越多。二是一篇财经新闻也要有多个消息来源,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争议较多问题的报道上更应如此,这样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报道的片面性。在细节描述上要增强现场感。文中不能堆砌太多的数据、数字,可以单独列表。特别专业或较为复杂的金融事件、金融消息,需要用通俗化、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述,以便于读者的理解。

贴近新媒体 用好新媒体

行业报如何进一步增强“市场感”,将新闻做深做透,既有速度又有深度?显然,“报网联动”是个不错的传播方式。报纸版面有限,可以在权威和深度上下工夫;而网络的快速和海量特征则是纸媒无法企及的。财经报道中,如果能将报纸与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互相补充,互相推动,则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必将成倍增长,达到令人满意的传播效果。

《金融时报》也与自办的网络平台“金时网”积极互动,产生了不错的传播效果。重大论坛和会议报道,在主报不能跟上新闻报道“速度”要求的时候,“金时网”可以在线直播,第一时间满足读者和网民对新闻获取的需要;关键时点的重要财经事件报道,主报在报道主要新闻事实和和专家意见的同时,网站上链接有大量新闻背景资料,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信息需求;“金时网”上有海量电子报信息,便于读者查找往日财经新闻,进行分析研究……这些都显示出“报网联动”的极大优越性。

但我们也要看到,“报网联动”是一种需要紧密联合才能成功的媒体发展方式。未来,行业报是否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信息披露、无法悉数登载的相关行业信息等内容转战于“网络”;行业报所拥有的较充沛的行业信息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来展示;如何深度开掘“报网联动”等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探索。

金融时报范文第9篇

1888年创刊的《金融时报》作为经济、商业信息的专业报纸,在世界经济界影响巨大,近年来更在加强纸媒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网络。其70%的发行量是在英国以外的国家,而由该报创立的伦敦股票市场的金融指数更是闻名世界。虽然按照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金融时报》易主是早晚的事,此前就有媒体揣测,《金融时报》的买家可能会是德国出版巨头斯普林格集团、英国的路透社或美国的彭博新闻社,但花落日本,着实让国际新闻界吃了一惊。

《日本经济新闻》也不断加强在亚洲的国际信息能力。迄今两社在报纸版面和网络上已经开展信息合作。今后两媒体将通过加强记者、编辑的人员交流,在经济信息、权威解读等方面巩固现有的读者层,提高全球信息能力。

日本经济新闻董事长喜多恒雄称“我们将与金融时报这一世界最负盛誉的报道机构合作,共享报道使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英国培生集团CEO约翰・法伦称“在媒体变革的大势面前,提升《金融时报》价值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全球化的数字企业合并,坚信本报在日经旗下会更加繁荣”。合并案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培生公司股票当天上涨2.4%。

为了解释此次并购的目的和今后的运作方针,日经董事长兼集团首席执行官喜多恒雄和日经社长冈田直敏联名致信金融时报的每一位员工,保证后者将继续享有完全的编辑独立性和自由,希望CEO李尔庭(John Ridding)和他的管理团队继续领导这份值得信赖的粉红色报纸走进新的篇章。承诺带领新集团取得最佳的盈利,并希望通过投资(而不是裁员)实现这一点,认为未来的投资会带来更多的客户和令人激动的新产品。信中坦诚日经是一家私人、员工持股的公司,没有追求短期财务业绩的压力。行事风格是基于远见做出投资,希望投资金融时报后实现其全部潜力。特别希望金融时报和日经实现优势互补,因为金融时报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建立了无以伦比的声望和影响力,而日经则在整个亚洲拥有庞大的记者和编辑队伍。称日经不再是一家针对日本读者的日语报纸,正借助《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n Review)发展为一家泛亚洲媒体。

此次媒体合并的特点和给世界其他媒体的启示值得关注。首先它反映出数字化是媒体发展的方向。《金融时报》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合计发行量为73.7万份,拥有约50万人的收费网络读者及640万人的免费读者。2014年的集团营业额达644亿日元,堪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发展的成功典范。日本经济新闻诞生于1876年三井物产旗下的《中外物价新报》,吸收多家经济类报纸后于1946年正式改称《日本经济新闻》。该报早刊发行量273万份,晚报发行量138万份,电子版收费读者达43万人,免费读者232万人。

日本由于人口减少及电子化的发展,报纸市场在逐渐萎缩。据日本新闻协会统计,截止2014年下半年,日本报纸总发行量为3970万份,13年间下降15%,《日本经济新闻》的发行量也下降了11%。日本经济新闻正是看到了《金融时报》电子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才毅然决定怀抱金融时报。今后其倚重的不仅是《金融时报》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后者的经营发展理念和雄厚的数据库资源,使2010年才起步的日经数字化迎头赶上世界媒体电子化发展的前沿。

其次是日本经济新闻旨在向世界经济信息中心发展。《金融时报》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首屈一指,其所提供的最大限度的信息量、独家内幕、对经济事件的深入解读等广受经济、金融界及研究机构的欢迎。因此网络用户才愿意支付近500美元的年费订购其电子版。虽然其总部设在伦敦,但其订户的70%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多年来形成的其庞大的经济信息库更是日本经济新闻所看中的。

日本经济新闻把经济信息与数字化结合作为应对媒体转型的突破口,近年来不断强化在亚洲的信息能力,其在网络版上的英文、中文界面也颇下力气。几年前该报与金融时报开始合作,看中的也是两社在亚洲的信息能力合作。今后日经新闻将发挥其东京本社和金融时报欧洲信息中心的作用,以数字化为手段,向世界经济信息中心的目标发展。

上一篇:金融资产范文 下一篇:金融工具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