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范文

时间:2024-04-19 17:49:02

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篇1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技术

我国有园林古国之称,园林意为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成开辟天然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供人们观赏、游憩、工作学习、居住的环境。绿化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主体,是指除天然植被外,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全国城乡单位的园林绿化日新月异。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已为政府和市民所共识。但城市绿化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充分认识绿化养护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绿化养护工作已成为城市绿化工作的当务之急。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对城市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一个绿化工程美不美,是否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固然重要,但绿化养护更为关键。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如果不进行绿化养护或养护不到位,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只有实施良好的养护,才能取得预期的绿化效果,才能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其生态、减灾、教育等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尤其是很好的养护可以提高广大市民的惜绿、护绿的意识,激发参与支持园林绿化事业的热情,巩固现有绿化成果,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1.2绿化养护经费不足

绿化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做好绿化养护工作的关键因素。由于财政比较紧张,加上一些同志和部门对绿化养护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绿化养护经费得不到较好的解决,经费严重不足,造成绿化养护技术装备落后,绿化养护措施不到位,绿地景观效果差 。

1.3养护工作缺乏创新,养护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采取的一些养护措施,方法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低,养护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技术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养护工作缺乏创新,养护效率较低,效果较差 。

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人员预想绿化工程完成后所要达成的效果,就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施工图进行绿化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产品。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种植前后不注意绿化养护工作,种植好的树木不久就可能枯萎死亡,那么前面的绿化工作就全部白费,设计者的意图和园林景观更无从谈起。实际上要想获得园林绿化工程的理想效果,还要在园林绿化施工的全过程中始终重视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因为体现园林绿化的主体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材料,而有生命的植物是需要浇水、施肥等养护、管理,而且是需要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养护和管理。只有在全过程中重视了养护和管理工作,园林植物造景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建造成本才能降低;有限的植物材料资源才能充分利用。

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 三、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技术措施

在栽培学中,常言道:“种三管七”,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少单位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在绿化养护管理上,要了解种植类型和各种品种的特特征与特性,关键抓好肥、水、病、虫、剪五个方面的养护管理工作。

3.1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据资料介绍在一般管理水平情况下绿化草地(台湾草)可按种植时间的长短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种植至长满阶段,指初植草地,种植至一年或全覆盖(100%长满无空地)阶段,也叫长满期。

二是旺长阶段,指植后2-5 年,也叫旺长期。

三是缓长阶段,指植后6-10 年,也叫缓长期。

四是退化阶段,指植后10-15 年,也叫退化期。在较高的养护管理水平下台湾草地退化期可推迟5-8年。连地针叶草的退化期比台湾草迟3-5 年,大叶草则早3-5 年。

3.2绿化树木的管理

肥水管理

施肥的方法是: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均匀开穴干施,三年以上高大的树木原则上可不施肥。绿化树木的水分管理,重在幼树,原则是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白高大乔木,根深叶茂,不存在因缺水影响生长,灌木矮小,根系短浅,盆栽地栽都要防旱保湿不渍,才能正常生长。

树型管理

绿化林木,通过艺术设计,认真管理,使之有稀有密,有型有款,错落有致,是绿化成功的关键之一。灌木要求整齐有形有序,树形是树木不断生长和通过人工不断修剪而成,可修剪成圆球型、方型、扇型、磨菇型、抽象图案、线条、柱桩、锥桩等。甚至可用铁丝编织文字或“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让灌木的枝叶在其中生长,通过编织修剪而成。

树木的病虫防治

绿化树木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潜叶虎、介壳虫、金龟子等,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3.3花卉的管理

地栽花卉的管理

植株高大的地栽花木,不能露根,适当培土,可防止倒覆。修剪覆盖,在生长中要及时剪去干枯的枝叶,另外在夏秋季节进行地表覆盖,可保湿防旱和抑制杂草生长。病虫防治,每月打一次杀虫药,在修剪后或暴雨前后喷一次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藤本花卉管理的不同之处,是要树柱子或搭架,使之攀延生长。

盆栽花卉的管理

盆栽花卉是经过两个阶段培育而成,第一个阶段是在花圃进行培育,第二个阶段是装盆后生长到具有观赏价值或开花前后,摆放到室外广场(花坛)、绿化景点中。花圃培育盆栽花卉,首先选择各类各种时花和阴生植物,进行整地播种或扦插,盆栽花卉第二阶段的管理,由于摆放分散,重点做好三防:防旱、防渍、防冻。盆栽花卉由于分散,通风透光好,病虫较少,但要细心查看,一经发现,要用手提喷雾器逐盆喷药。

3.4 盆景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有少量成品盆景,置于亭台楼阁内和特需的景点中,其栽培管理与木本盆栽花卉大致相同,不同的关键之处是修剪保形,不同的盆景有不同的艺术造形,生长中树干不断长高,枝叶不断增多,如不修剪会变型失型,失去原有的设计风格特点。盆景修剪,需由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员园艺师操作,该剪的剪,不该剪的不剪,千万不要破坏观赏面,失去原有流派风格和艺术造型。

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篇2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近年来,城市绿化建设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已被政府和市民所共识。但城市绿化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充分认识绿化养护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绿化养护工作已成为城市绿化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里分析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要环节,并针对这些环节探讨了具体养护管理措施。

1 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人员预想绿化工程完成后所要达成的效果,就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施工图进行绿化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产品。但这还远远不够,如果种植前后不注意绿化养护工作,种植好的树木不久就可能枯萎死亡,那么前面的绿化工作就全部白费,设计者的意图和园林景观更无从谈起。实际上要想获得园林绿化工程的理想效果,还要在园林绿化施工的全过程中始终重视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因为体现园林绿化的主体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材料,而有生命的植物是需要浇水、施肥等养护、管理,而且是需要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养护和管理。只有在全过程中重视了养护和管理工作,园林植物造景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建造成本才能降低;有限的植物材料资源才能充分利用。

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2 目前绿化养护滞后的主要原因

2.1 对绿化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一个绿化工程美不美,是否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固然重要,但绿化养护更为关键。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如果不进行绿化养护或养护不到位,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就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地发挥,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只有实施良好的养护,才能取得预期的绿化效果,才能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其生态、减灾、教育等功能,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很好的养护可以提高广大市民惜绿、护绿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支持园林绿化事业的热情,巩固现有绿化成果,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2.2 绿化养护经费不足

绿化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绿化养护工作的关键因素。由于财政比较紧张,加上一些个人和部门对绿化养护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几年许多城市的绿化养护经费得不到较好地解决,经费严重不足,造成绿化养护技术装备落后,绿化养护措施不到位,绿地景观效果差。

2.3 养护工作缺乏创新,养护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采取的一些养护措施,方法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低,养护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技术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养护工作缺乏创新,养护效率较低,效果较差。

3 绿化养护的技术措施

在栽培学中,常言道“种三管七”,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少单位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在绿化养护管理上,要了解种植类型和各种品种的特征与特性,关键抓好肥、水、病、虫、剪五个方面的养护管理工作。

3.1 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据资料介绍,在一般管理水平情况下绿化草地(台湾草)可按种植时间的长短划分为四个阶段:①种植至长满阶段,指初植草地,种植至一年或全覆盖(100 %长满无空地)阶段,也叫长满期。②旺长阶段,指植后2年~5年,也叫旺长期。③缓长阶段,指植后6年~10年,也叫缓长期。④退化阶段,指植后10年~15年,也叫退化期。在较高的养护管理水平下台湾草地退化期可推迟5年~8年。连地针叶草的退化期比台湾草迟3年~5年,大叶草则早3年~5年。

3.2 绿化树木的管理

3.2.1 肥水管理

施肥的方法是: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均匀开穴干施,3年以上高大的树木原则上可不施肥。绿化树木的水分管理,重在幼树,原则是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白。高大乔木,根深叶茂,不存在因缺水影响生长,灌木矮小,根系短浅,盆栽地栽都要防旱保湿不渍,才能正常生长。

3.2.2 树型管理

绿化林木,通过艺术设计,认真管理,使之有稀有密,有型有款,错落有致,是绿化成功的关键之一。灌木要求整齐有形有序,树形是树木不断生长和通过人工不断修剪而成,可修剪成圆球型、方型、扇型、蘑菇型、抽象图案、线条、柱桩、锥桩等。甚至可用铁丝编织文字或“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让灌木的枝叶在其中生长,通过编织修剪而成。

3.2.3 树木的病虫防治

绿化树木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潜叶虎、介壳虫、金龟子等,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3.3 花卉的管理

3.3.1 地栽花卉的管理

植株高大的地栽花木,不能露根,适当培土,可防止倒覆。

修剪覆盖,在生长中要及时剪去干枯的枝叶,另外在夏秋季节进行地表覆盖,可保湿防旱和抑制杂草生长。病虫防治,每月打一次杀虫药,在修剪后或暴雨前后喷一次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藤本花卉管理的不同之处,是要树柱子或搭架,使之攀延生长。

3.3.2 盆栽花卉的管理

盆栽花卉是经过两个阶段培育而成,第一个阶段是在花圃进行培育,第二个阶段是装盆后生长到具有观赏价值或开花前后,摆放到室外广场(花坛)、绿化景点中。花圃培育盆栽花卉,首先选择各类各种时花和阴生植物,进行整地播种或扦插,盆栽花卉第二阶段的管理,由于摆放分散,重点做好三防:防旱、防渍、防冻。盆栽花卉由于分散,通风透光好,病虫较少,但要细心查看,一经发现,要用手提喷雾器逐盆喷药。

3.4 盆景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有少量成品盆景,置于亭台楼阁内和特需的景点中,其栽培管理与木本盆栽花卉大致相同,不同的关键之处是修剪保形,不同的盆景有不同的艺术造形,生长中树干不断长高,枝叶不断增多,如不修剪会变型失型,失去原有的设计风格特点。盆景修剪,需由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员、园艺师操作,该剪则剪,不该剪则不剪,千万不要破坏观赏面,失去原有流派、风格和艺术造型。

参考文献

[1]赵大军.谈城市园林绿化树木养护管理[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篇3

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基础,全面体现发展目标中所存在的具体阻碍因素以及促进因素,使科研工作整体发展目标准确性能够得到重要保障。从整体性目标管理方向性角度出发,近期目标管理以及中长期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为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作用,以确保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能够保持高度清晰化。针对价值性目标管理发展性,确保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以此助力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发展。总之,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致力于对内在结构要素的深入挖掘,以此展现目标管理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及发展意义,从而为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提供正确指引。

关键词: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指向性研究

目标管理的中心是以发展目标为管理依据,展现管理工作发展的新突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针对阶段性管理思想的基础性,对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划分,要求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紧密结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求,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针对性不断加强的根本目的[1]。从目标管理的基本价值层面分析,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较为广泛,能够体现出与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相互统一的价值思想,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向性更为清晰,提升科研工作的工作质量。

一、突出阶段性目标管理作用性,充分表达科研工作管理指标说明作用

1.体现目标管理阶段性思想,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宏观发展方向形成指向作用。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潜力的核心部分,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所在。从管理角度出发,目标管理关键是充分保障科研工作发展的持续性,以目标管理形成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方向的监督作用,其指向较为具体。阶段性目标管理思想则是立足不同阶段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管理,为科研工作发展进程提供明确的发展标准,以此达到深化科研工作总体发展的最终目的[2]。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整体目标管理的基本架构,管理思维及管理方向具有高度的明确性。通过阶段性目标管理能够对高等教育科研目标宏观管理方向产生相应的说明作用,以具体说明为基础,对科研工作管理本身形成高度的指向性依据。

2.阶段动态目标管理为根本,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科研宏观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根本,是对科研工作阶段性发展目标及成果进行有效分析的重要依据。依据阶段性目标所具有的内在发展意义,进一步明确对科研领域、科研标准以及科研成果所提出的要求。根据目标发展总体要求,对阶段性目标管理的具体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充分验证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整体发展方向所具有的可行性价值。这一目标管理过程可以表现出阶段性目标管理的动态性,充分展现宏观目标发展的指向性作用,阶段性目标管理实质性效果也能够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整体效果之中,具有阶段性说明功能和阶段性方向指向功能[3]。

二、立足整体性目标管理方向性,全面表征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

1.明确科研工作宏观目标管理方向,全面展现科研管理工作实时发展动态。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学科内部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进行具体化探索,对学科基本架构及内部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有针对性分析,促使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范围及深度能够得到层次性提升,提升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宏观发展目标角度出发,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这为高等教育科研领域的探索提供重要的方向性保障。针对目标管理对宏观目标构成因素进行具体化分析,以此对内部要素的作用性及方向性进行潜在研究,确保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方向性能够保持高度清晰。结合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动态,科学深化宏观目标管理中的作用性、价值性以及功能性要素,对满足当今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思想的具体元素进行系统探究,其中主要包括可持续性、生态化、标准化因素[4]。这些构成要素表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展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目标从一般延伸型发展朝着系统化层次型发展方向的转变,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宏观发展动态形成具体呈现作用,有助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方向更为准确,指向性更强。

2.结合科研工作近期目标管理出发点,确保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准确性提升。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近期目标带有一定的现实性色彩,能够初步体现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路径,是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基础所在。从近期目标管理的特征性角度来看,近期目标管理作为整体目标管理的初级阶段,所反映出的问题较为广泛,能够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可行性形成阶段性暗示。但从科研工作发展的本质层面出发,科研工作的开展往往具有较强的广泛性,针对学科研究领域内部的相关性,对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全面辐射。近期管理目标应针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兼容性进行具体深化,以此形成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初步发展思维。这既是有效落实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关键阶段,也是对科研工作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体现的重要管理阶段[5]。从这一方面可以充分总结出,高等教育科研近期目标管理作为整体宏观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及保障性特征,能够为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的准确性不断增强提供坚实而有力的保障作用,满足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的切实需要。

3.追求科研工作中长期目标管理发展性,实现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核心是充分体现科研工作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持久性发展为目标管理的中心思想,对科研工作内容以及科研工作具体方向进行深化研究。针对科研工作中长期目标管理,对内部价值性因素、功能性因素以及作用性因素进行全面激发,从而得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方向及发展价值。这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指向性的集中体现,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宏观发展方向保持相互统一。结合近期目标管理的基本特征,对广泛存在的科研管理问题以及科研工作重点、难点形成长久性目标规划,实现近期目标管理在中长期目标管理的直接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重心保持高度准确[6]。立足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实质,对学科发展内部构成要素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性进行全面探索,对近期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发展价值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实现中长期目标管理的指向性因素更为系统的目的,给予科研管理工作核心高度的方向性指明作用,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可持续发展思维形成有针对性的强化。

三、强调价值性目标管理发展性,具体展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发展空间

1.以实用性价值发展为目标管理出发点,提升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实用。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核心是对实用性价值因素进行有效探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学科社会实用功能,为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这一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重心形成方向性的转移,针对科研领域内部的实用性价值因素进行系统开发,满足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性目标专一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实用性价值因素主要包含理论知识体系研究的实用性、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应用性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性等三个部分[7]。就理论知识实用性而言,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针对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外部延展过程进行有效探索,就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对本学科知识应用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剖析,以此来提升科研工作实用。针对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应用性,结合实践教育组织形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提升科研工作实用性价值。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性在科研工作目标管理中以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为标准,对功能性发展进行具体探索,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人文领域发展相互适应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新研究,进而进一步升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指向性作用。

2.以目标价值深入探索为目标管理关键,强化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开展针对性。

目标价值体现出的是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突破的根本表现。以价值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与目标、方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能够反映出阶段化发展的总体构思与切入方向。进一步深入探索目标价值,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形成相应的方向性指引作用。结合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新特点,强调科研领域对社会责任方向的全面加强,展现出高等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对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渗透,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应用学科专业领域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素质的同时,也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心理形成重要影响。这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得到具体深化与发展的根本表现,充分明确目标价值因素的主要构成部分,全面表达目标价值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重心科学转移。这与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相互吻合的趋势,并对科研工作领域纵深化发展产生无形的推动作用,目标管理本身所具有的指向也同时得到有机强化,满足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对科研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

3.以作用价值深化分析为其内在发展要素,突出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社会性影响。

作用性价值主要表现在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人才培养所发挥的具体作用这一基本方面,从价值性角度来说,学科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学科领域内部深化向社会性价值层面发展。高等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这不仅是当今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主体方向,还与时展进程保持一致[8]。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放眼人才社会实用性发展,充分体现学科内部架构的实践,以社会实践元素的整合与分析为重点,全面加深科研领域研究深度,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本身与社会相关性的内在联系不断紧密,提升科研工作的时代性发展目标,以此达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以社会发展背景为载体,以社会性因素、条件为重要补充,形成目标管理与时代人才需求方向保持统一的根本性原则。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性、管理指向性不断增强的具体表征,展现出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时代社会之间融合性的不断提升,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宏观发展方向提供指向性因素,使目标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具体深化。

4.以功能价值综合分析为核心发展要求,助力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

功能价值的综合分析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核心,对科研管理工作开展方向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从目标管理层面出发,功能价值的深层次挖掘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服务功能价值的根本体现,从科研工作重心发展角度来看,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与时代教育之间保持相互适应,对人才社会发展提出更高的挑战。在目标管理过程中,着重对潜在功能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以此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对引导功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对人才社会应用方向形成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进而实现科研工作时展新特征。这是高等教育科研目标管理方向得到有效延伸的具体表现,能够作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之上。三是对发展功能进行全面升华,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能够立足长久发展目标,对科研领域、科研范围进行更为广阔的相关性探索,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创新性及突破性。这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性意义,为目标管理的明确性及创新性提供科学指向,达到时代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标准。

作者:陈宏伟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彦如.融合创新:加强科研管理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56-59.

[2]瞿新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5(8):37-39.

[3]叶祖淼.台湾高师院校科研管理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5(6):43-45.

[4]钱晓红.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完善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07-112.

[5]朱渝.科技全球化视域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11):67-68.

[6]谭广炎,林春丽,韩旭.中英高校科研管理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8):9-13.

[7]蒋学.面向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管理服务思辨[J].职教论坛,2014(20):18-21.

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篇4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素养 网络舆情 互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的应用中所具备的网络基本操作技能、网络安全意识、信息处理和检索能力、网络道德文明意识和伦理观念及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和创造价值的能力。网络舆情是指民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①。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其态度、意见和情绪既影响着网络舆情的走向,又受到自身网络素养的影响。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关注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既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任务,又是促进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特点

网络舆情作为网民对于各类公共事务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可以反映出一个群体的网络素养。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关注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能力易受网络舆论左右。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网络中的各类信息时所持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方面,受虚假信息等诱发的网络舆情会对大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和辨别力产生消极影响。具体来说,虚假的网络舆情不断地成规模发展,会导致大学生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或者相信虚假舆情的真实性,引起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比如像“形象类的网络舆情”②,这种信息的虚假性造成的不仅仅是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形象上的损害,还会引起大学生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感,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最终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另外,大学生因对网络舆情的虚假性认识不足而走极端,易成为恶势力利用的对象,还会受到各种负面舆情的影响,产生低落、埋怨的情绪,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积极正面的网络舆情会对大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产生有益的影响。社会性的网络舆情可以影响到大学生对舆情的良好态度和看法,国家事务性的网络舆情,尤其是一致对外的网络舆情可以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比如“暴走妈妈”事件中,陈玉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彰显了一个平凡母亲的伟大,这种舆情信息传递给大学生的是伟大母爱,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又比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善意的举动征服了无数人,教育大学生要有爱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见义勇为的良好品质。这些积极正面的网络舆情中传递出的正能量,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中的道德意识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强大的。

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判断能锻炼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面对各种网络信息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信息的传播。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网上传播的过程当中。

具体来看,大学生通过他人的口述及网上搜索和新闻浏览等方式获取一定的信息资源,从而对网络舆情事件形成最初的了解和认识,而在网上的BBS论坛、博客、QQ空间、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上的跟帖和回帖,会帮助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整个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对此所持的不同观点。而这些社交软件上出现的一些更加深入的信息,尤其是意见领袖所提供的信息和发表的观点,会刺激大学生对信息进行搜索和证实,有助于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锻炼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获取要求大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研究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大学生个性鲜明,在虚拟的空间里,喜欢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同时又喜欢评论他人的观点,这种个性上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他们研究和分析自己所获取的舆情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自己的意见和态度,与他人进行讨论,这种互动的跟帖和回帖推动大学生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网络舆情激发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创造性处理能力。大学生网络信息的创造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在网络舆情的发展中辩析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了解舆情背后更多的信息知识,都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视野,开阔大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价值创造。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创造能力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对策,有助于网络舆情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帮助国家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防止类似的恶性网络舆情事件再度发生。同时,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创新和使用,既有助于语言结构的简约和精炼、语言风格的诙谐和幽默,又有助于更加传神、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又会影响到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识字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有着很大的误导。因此,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的创造能力的影响需要辩证地看待,既要鼓励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又要消除不良创新带来的恶果。

大学生网络素养影响网络舆情走向

网络舆情酝酿阶段的走向引导。网络舆情的酝酿阶段,主要是对发生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校园事件等小范围之内的议论和传播,人际传播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的传播方式。大学生群体通过人际交往和传播,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全面陈述的同时,会夹杂着各种渲染、夸张的语词、语气和语调,还会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评价加入其中,舆情事件的真实程度也就随之不断地发生着递减的变化,但这一阶段的舆情发展还不成熟,大学生对于事件的看法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对事件的反映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可信程度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意见积累加以佐证。同时这一阶段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舆情事件的扩张力达不到,所以比较容易控制。

鉴于此,在网络舆情的酝酿阶段,大学生网络素养养成首先是要端正对待信息的态度,绝不能抱有看戏的心态。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的投毒事件,从最初的酝酿阶段来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议论,比如会支持或反对投毒者、猜测身边的某个同学同样存在投毒倾向、渲染投毒者与被害者之间的恶性关系等等,这些观点会“一传十,十传百”而成为事件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将这些夸大其词的言论止于酝酿阶段,避免事态的扩大。同时,学会对信息真伪进行鉴别,绝不能胡编乱造,对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指标,不盲从、不偏信、不乱下结论,在人际交往中和人际传播中,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而不是信口开河,以讹传讹。

网络舆情起始阶段的走向引导。网络舆情的起始阶段是通过在网络贴吧、BBS论坛、新闻回帖和跟帖、微博、博客等形式下发展起来的,大学生通过这些自媒体平台针对某一焦点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其他人的意见进行跟帖、回帖和评论讨论。这一阶段是一个意见快速集聚,逐渐发展为舆情的阶段,短暂且容易跨越,要想在这一阶段较好地控制舆情的发展态势,需要在大学生的各种自媒体网络传播形式中进行积极引导。

网络舆情的起始阶段开始在网络领域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发表的言论。大学生的跟帖、回帖和评论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向,因此,大学生在这一阶段首先是要能够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用词文明,恰当准确,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可因为文字上的歧义而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其次是能够做到就事论事,不可因为言过其实或者发表过分的标新立异的观点而导致事件的恶性发展;第三是具有言论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可因为虚拟的身份而不负责任地发表任何有损国家形象、他人正当利益的言论;第四是跟帖和回帖要把握一个“度”,借助跟帖和回帖将完全偏离事件的观点拽回到事件当中来,并且积极反应事件中的正面效应,传播正能量;第五是针对各种不实言论,要敢于批评指正,具备良好的网络操作技能,通过列数据、发图片、引用等形式揭示客观事实,引导舆论的走向;第六是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他人的观点要准确把握,不可断章取义,歪曲他人观点。通过这些网络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的起始阶段,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引导舆情的走向,保证舆情信息的扩散速度减慢,甚至停止下来。

对网络舆情扩散阶段的走向引导。网络舆情的扩散阶段是在起始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舆情会呈现一种滚雪球的事态不断地向前发展下去,这时候的网络舆情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大。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发表权威言论以影响他人的个人或者组织。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普通大学生群体会受到意见领袖的重要影响,因此,加大对大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网络素养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意见领袖的观点,是实现网络舆情在扩散阶段引导的关键。

意见领袖作为网络论坛中的权威人士,他的观点和评价会成为舆情走向的关卡,因此,意见领袖的言论应该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对意见领袖的网络素养要求也会更高一些。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网络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之外,还需要具备自我发展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首先应该是有着积极引导舆情走向意识的领袖,意见、情绪和态度要能够主导网络舆情的发展,这种意识是前提。其次是在符合事件事实基础上的言论要有所创新和价值,这种创新和价值是对事件所带来的影响的科学预测和评估,是对自身观点的科学阐述和传播,是对他人意见的正确修订和完善,最终统一为一种引导网络舆情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和谐意见和观点,实现意见领袖的价值,这一过程也是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另外,对于广大的普通大学生群体来说,要正确看待意见领袖的观点,不偏激,不迷信,正确的要加以维护和传播,错误的则要加以抵制和修缮。

网络舆情整合阶段的走向引导。网络舆情的整合阶段是网络舆情根据自身的规律慢慢冷却,最终沉寂下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重点预防的是沉寂下来的网络舆情复发的可能性,因为如果舆情事件对网民的影响深远,关系重大,就会出现阶段性沉寂,在某一时间内,会因为外界诱因的刺激而再次成为舆论热点话题。所以,网络舆情的整合阶段并不是网络舆情的终结阶段,仍然需要大学生网络素养在网络舆情中的积极引导。

在网络舆情的整合阶段,舆情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衰变规律,即“衰是指针对某一具体公共事务的舆情必将走向衰落的趋势,强调的是舆情衰落的必然性;变是指旧舆情的衰落正是新舆情产生的开端,它强调的是舆情衰落的相对性”③。大学生群体在此阶段主要是要遵循网络舆情的衰变规律,正确地认识到这种规律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是科学地把握住新刺激源所带来的信息,衡量信息的价值,而不是刻意地制造事端,引发对旧舆情的再度关注,制造不必要的事件恐慌。另外,网络舆情整合阶段的这种特殊性,使其在新舆情发生时会存在酝酿阶段和起始阶段的特点,但对旧舆情的刺激又会导致旧舆情再度扩散的状况,因此,大学生群体在此阶段需要具有良好的网络素养,适应不同阶段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能够引导不同阶段的网络舆情走向。

结语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针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发表意见、态度和情绪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网络素养培育成为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独立,关注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看待问题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并热衷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参与网络舆情的重要群体。但辨别能力低,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关注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网络素养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能够转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能够化极端情绪为平和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了解了网络素养是如何引导网络舆情的,就可以对自身的素养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从他人的行为、观念中学会培养自身的网络素养,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偏激冲动。

网络舆情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舆情以其迅捷而高效的特点和丰富而广泛的内容,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和国内异端分子西化、分化我国的企图并没有减弱,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尤其是借助网络平台,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所有这些消极因素通过网络传播,并在网络舆情的作用下,不断消解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舆情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互动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规范网络舆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分别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天津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舆情视角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TJJX12-023)

【注释】

①③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3页,第312页。

②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8页。

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篇5

关键词: 企业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 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由多种形式组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各类企业蓬勃发展,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关键价值、企业的文化精神、企业的形象等愈来愈受到社会和企业主的重视。高职学生作为企业生产和建设的主要生力军,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

1.企业文化着陆

1.1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泛指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特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形成的,被企业员工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行为。

1.2企业文化的功能

1.2.1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它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发挥其引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经营哲学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达成共识,有着共同的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围绕他们的价值目标采取行动。二是企业目标的指引。企业的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

1.2.2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完善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企业的内部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必须遵守和执行它从而形成约束力;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

1.2.3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互相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队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2.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共同的价值观使每个职工都认识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形成了强大的激励潜能。

1.2.5企业文化调适和辐射功能

企业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等都会存在不协调的现象,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和相互的调整适应,调适功能也是企业能动作用的一种表现;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发挥作用,对社会也能产生影响,文化辐射的途径更多,功能也很强,如南京的苏果和苏宁等企业,其企业文化的辐射力已波及全国各个地级市,甚至到县级市。

1.3企业文化的着陆

1.3.1企业文化着陆的过程

企业文化着陆包含三个过程:价值观的导入、文化的演变、文化产生动力。价值观的导入包括领导者及员工原有价值观的识别与扬弃,新的文化元素的导入,新的价值观的系统表达;文化的演变包括企业制度的建设,领导行为的培育,内部传播网络的构建;文化产生动力包括新老员工行为的自觉一致,忠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队伍的建立。

1.3.2企业文化着陆的内涵

企业文化着陆是每个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由逐渐认知到主动传播,到最后成为习惯的一个过程,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是价值观认知的过程、是员工对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是成员相互之间对价值观承诺的过程、是员工尝试价值观行为化的过程、是员工价值观成为习惯的过程。

1.3.3企业文化着陆的阶段

企业文化着陆是企业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演变。企业文化着落包括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尝试阶段、习惯阶段。认知阶段是员工对新价值观知晓的阶段,表现为认识到新价值观的重要性且熟悉组织的新理念体系,可能还不易做到但希望实践;尝试阶段是员工接受企业价值观的阶段,认为企业的价值理念值得信仰,尝试去实践;习惯阶段是绝大多数员工逐渐开始自然地、无意识地按企业价值观做事,制度已深入内心成为心理契约。

1.3.4企业文化着陆的主体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实践且不断传播发展而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传播和着陆是每个员工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企业文化着陆的主体人员有:单位领导、部门主管、劳动模范、老员工。单位领导是企业价值观的积极倡导者和主导者,也是劳动模范的发现者和制造者;部门主管是企业制度的捍卫者,价值观的示范者;劳动模范是企业价值观的实践者;员工是企业价值观的维护者和推进者。员工的群体比例很大,对企业文化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影响也很大,其企业文化着陆的主体地位也更突出。

2.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着陆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工作的主战场是企业一线,也是企业文化着陆的主要力量。因此,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加强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对企业的文化着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营造是企业文化着陆的前提

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篇6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生

1.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及概念综述

(1)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导师制最初来源于英国教会学校,教育者的职责主要是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实施道德驯化与生活教导,教育者因此而成为被教育者生活与道德方面的导师,这一制度到了14世纪被英国的一些知名的大学引进。在19世纪,导师制成为一些国际型大学竞相采用的模式,而我国则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才开始引进导师制,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概念。本科导师制指的就是在本科阶段所设置的,旨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为其职业规划作出正确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本科导师制职责的内涵主要是涉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师生协作关系的构建、学业水平与能力的提升、职业规划的引导这五个方面。

2.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1)全程导师模式。这一模式要求从学生一进入高校就推行导师制,导师在思想道德、专业素质、科研水平、职业规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

(2)科研导师模式。科研导师模式主要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一能力将会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一选择性存在的标准即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导师就是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具象化的科研指导。

(3)精尖导师模式。所谓的“精尖”,指的就是将培养精尖的学生作为导师关注的对象,在高校落实国家人才培养规划实践中,着力于抽取部分具有实力的学生作为精尖培养的对象,并将其交由学术界权威导师带领,从而实现该部分精尖学生的超常规发展。

(4)目标导师模式。这里的目标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即学生根据自己在职业规划、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来自主选择导师,从而使自己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使创新精神的培养处于相对宽松与自由的空间之中。

(5)阶段导师模式。这一导师模式是以高校为主导,既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导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划分为不同导师,这就使得学生的培养更具系统性。

3.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实践

(1)基础衔接阶段。从字面上理解,基础衔接阶段主要是应用于刚升入高校的初期,这一时期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尤为关键,因为刚升入大一的学生会对大学生活产生诸多的不适应,此时的导师制模式的运作,主要是在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等,从而为其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对于此时的大学生而言,基础衔接阶段的导师大多应该是生活辅助或是心理辅导型的导师。

(2)高校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阶段,时间持续为三到四年,在这三到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导师任务最为繁重,主要是体现在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并在最后阶段帮助学生制订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导师的选择主要限定于在学术界具有一定权威、具有较高专业性造诣的高校教师这一范围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导师会对不同学生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知识基础予以充分调查,并据此因材施教,从而督促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尤其是在职业规划阶段,导师的意见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可以对自己未来有清醒的认知。

(3)社会实践阶段。这是本科高校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的毕业生即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中,如何提高自己实践能力成为高校毕业生关键性的问题,导师在这个阶段就承担起培养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职责。导师的选择倾向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导师会带领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厂企业,立足于专业对口岗位磨炼其意志,从而使学生为以后参加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运作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从长期发展来看,应该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龙献忠,钟和平.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对话德育及其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01).

[2]应跃兴,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03).

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篇7

关键词 大学 思政教育 大国工匠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IO.16400/ki.kjdks.2017.05.043

工匠精神是在手工业的兴盛的情况下诞生的,源远流长,是我国文明的瑰宝,是我国精神的支柱。伴随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与手工领域功能的弱化,工匠精神正在逐渐遗失。但是,这种精神与当今时代并非是格格不入的,相反地,其对我国中国梦的实现、个体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所蕴含的敬业精神、实践理念、师道理念等,是珍贵的理念资源,在我国各领域的运用频率较为频繁。在思政教育理念下讨论该命题,能够培养与发扬工匠精神。

1培养大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意义

1.1大国工匠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合理价值观与职业观的指导精神

大国工匠精神在职业观的成型过程中极为关键,映射了就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与其人生观关系密切。“大国工匠精神”包含“职业心态、敬业态度与人文素质”,这与塑造大学生品性的思政课有着极密切的关系。高校思政课开设的初衷是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而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在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中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培养大国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的新任务。

1.2大国工匠精神是个体进步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衡量标准

大国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以后就业是联系密切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参照物。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够让大学生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并且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也有着一定影响。在培育大学生优良的职业素养阶段,能够让大学生的价值得到体现。在应届生就业领域,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一类硬性指标是不可或缺的。走入职业领域的大学生应明确,有着过硬的业务能力与优良的职业素质,与自身的人文素质类似,是职业发展的基础。

1.3大国工匠精神是大学本身进步并紧跟时展潮流的指导精神

大多数公司对大学应届生的职业素养的基础类需求是:除开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外,还需要兼备人文素质,当中职责感最为企业所看重。领导层的观点是,经验、学识与技能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然而大学生的品德等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在学校中就应该有的。所以,大学在倡导提升学生业务水准的阶段,也极为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品德的培育。

而强化大学生就业基本素质也是大学所要求的,其与大学的进步息息相关。应届生在企业中的认同度映射了大学的办学水准,这需要大学以企业需求为引导,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其在职场中能够立足,为大学紧跟时展潮流奠定基础。

2大学思政教育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

对工匠精神必须包括涵义、层级的解析,并且也应注重对其特点的归纳与贯彻。而从大学思政教育理性培养的视角来说,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版块中,应包含专业特征、职业特征、人文特征三大特征。

2.1思政教育需要致力于培育两类理性的能力

思政教育的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学说,该学说通过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来进行阐述。其一,在方法论层面,应强调实际操作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性,让研习、改善技术阶段,让操控流程更为可靠、准确,发挥最大的效能。

其二,在价值论方面,应注意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性。技术理性的使用并非单纯地灌输技能,还包含在技术使用阶段的全部社会流程。思政教育应使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方法论”与“价值论”的视角,来健全大学思政教育系统,并完成指导与评价,将两类理性融于整个教育流程,让学生意识到有着专心、谨慎等职业精神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进而形成工匠精神。

其三,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的专业性。技术理性是对技术准则的应用,也是技术对时代的反省,其实际操作流程是意识形态教育与探究的流程。其一,应在思政教育阶段,重视技术的使用、技术的发展、技术商品的投用是不是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符。其二,在思政教育阶段,寻求社会状态中的真善美。科技为人类所用,映射了人类对美满未来的热切期盼,让学生去追寻美好的事物,进而让工匠精神的专业属性得以凸显是极为重要的。

2.2思政教育需要利用两类理性的功效,凸显工匠精神中的职业性

其一,在思政课堂上,利用两类理性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加强职业理念。科技的进步映射了人类生活品位的提升,科技在此方面呈现出了自身的价值。迎合他人即外部价值,而迎合自身就是内部价值。从该方面解读技术职业,工匠不纯粹是劳动人,也是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这样,其社会地位会提高。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体现了人的外部价值与内部价值,在实际操作阶段,解析归纳两类理性培养的功效,有助于学生对工匠精神、工匠理论的认可感,进而形成职业素养。

其二,在思政教育的诱导下,利用两类理性培养有着独立人格的工匠,强化职业归属感。思政教育诱导学生解读何种科技的发展才能够为民众带去福祉。很明显,只有与社会进步定律相吻合的科技创新才能够带来幸福感,才能够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而通过两类理性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三观,诱导学生在揭露科技定律阶段,解读人类的道德源动力与道德行为,让科技的进步始终以“善”的伦理目标来实现,进而让工匠精神得以凸显。

2.3思政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系统中将理性转变为理论,凸显工匠的人文性

(1)应凸显两类理性,分层级培养人文性。专业课学习是为了化解实际的技术难题,而思政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文素质。

首先,在教科书系统转变成教学系统的阶段,应关注科技理性向精神生活的转变。教科书应具备完善的理论与逻辑知识,让抽象的理论以具象的实例模式灌输给学生,此种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语言的理解。技术理性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怎样利用技术理性的文字阐释涵义,让晦涩的理论变成具象化的实例,让学生的技术理性成功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命题。

其次,在理论系统转换为信仰系统阶段,应关注价值理想向分享幸福理想的转换。理论系统倡导对已有理论的解读,信仰系统看重的却是未来。在初次转化阶段,学生接纳了技术理性,而在第二次转换中则要引导学生反省,让学生在终极关怀中获得幸福感。

再次,在教科书理论向教学生活化实践的转换阶段,应体现两类理性的一致性,并完成技术创新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整个过程,而生活并非一成不的,其提倡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让生活的目标与学习科技的目标相统一,进而形成技术创新的意愿。

(2)教学模式应体现两类理性的本质属性、分层级体现人文性。

首先,思辨理论的使用。思辨体现了两类理性,思政教育应注意思辨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精神世界的构造阶段,利用思辨学说来化解对应的技术难题。

其次,技术的解蔽。技术难题不能无目的性地解决,学生应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中找到人的主体性与技术使用的可靠性。思政教育以正确的三观与社会进步的定律来解蔽技术,让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幸福感。

再次,经验的验证。思政教育通过实际经验,完成对晦涩理论的解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搭建了“沟通”的媒介,让技术研习与理性互为参照,让创新能够完成。所以,思政教育在教学版块的规划、教学实例的抉择与教学语言的表述阶段,都要注意思辨性,使用方法论。

(3)教学系统需要参考理性需求,分时段凸显人文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关注实践。在思政教育阶段,其体现了两类理性,解读技术行为对政治环境、个体信仰与社会管理的作用,构建人文素质。其次,在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应将理性转变成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将理论系统转换为素养系统、情感系统,让人文素质精神能够成型。再次,在实际操作教学中,参考两类理性的思维、模式,培育人文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教学,在大学思政教学中不可取代,是指将全部理论,包含思政教学与专业课融合,有着学科交叉的特征。

3结束语

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格教育;主要内容;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应该注意教学资源和教学配置的应用,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期望的教学效果。本文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期能更好地推进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且具备完善思想道德水平。在高中阶段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能成为一个具备完整人格的人。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人格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师除了要教授课本中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促使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格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阶段人格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人格教育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和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人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社会也会有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校园,学生可能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可能会被这些不良信息腐蚀,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语文学科是一个基础学科,学生们普遍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强,语文教学中推行人格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教育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主人公都有着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人物的精神和人格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格教育内涵,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就可以理解到马丁・路德金的精神,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人格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

我们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善人的发展和精神面貌的养成,包括现今推行的素质教育也是为了满足人终身学习的目的。人格教育能够完善人的精神面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这就与人格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人格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内容,要求教师将教育主体放到学生身上,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深化人格教育内涵,这就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的措施

(一)教师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整个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学生是教学的实践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推行人格教育,教师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充实自己的知识,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保证自己的仪容整洁,符合教师的标准,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应该平易近人,不能自吹自擂,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形象,给学生做出一个良好的道德标准,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标杆,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进行人格教育时才能有理有据,促使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除了教师言传身教,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的典型人物。比如,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稿的作者马丁路德金,演讲者的演讲稿中有着饱满的热情,以演讲的方式反抗当时的种族歧视,教师应该让学生发现马丁・路德金的反抗精神,并且引导学生描述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品质,从而学习这种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另外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海伦・凯勒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身残志坚的品质。教师从教材中挖掘人格教育的内容技能引导学生健全人格,还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人格教育的推进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正确推进高中阶段的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常金元.怎样将人格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8).

[2]潘常宝.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和人生教育[J].课外阅读:中下,2012(4).

[3]张琪.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干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0).

上一篇:电视剧发展规划范文 下一篇:跟踪审计合理化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