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4 17:42:45

价值分析

价值分析篇1

一、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

从教学论的发展看,传统教学观都把教学价值直接指向知识,认为"传授生产经验,获取实际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价值。例如,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就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现代教学论在强调教学的知识价值的同时,其主要价值取向,越来越集中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例如,佐藤三郎从智力发展过程、教学结构、发展学习与直觉思维、内部动机与智力开发四个方面归纳了布鲁诺教学论的基本结构。另一位课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赞科夫则声明自己是按"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发展的;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重视教学的方法的价值,有的教育家甚至用方法来概括自己的教学主张,例如布鲁诺的"发现法"、施瓦布的"探究法"等。布鲁诺明确指出:"发现法就是以培养探索性的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从教育的功能和学生的价值取向看,其最终的目标也指向人才的素质。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从政治教学的角度年看,政治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从政治教学内容的客观属性看,任何知识都是特定对象的反映,都是认识的结果。而从认识的过程看,任何认识过程都是在认识主体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认识方法,克服各种认识上的困难形成的,至于对社会的认识,认识主体还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于认识的过程之中。因而,学生要深刻地掌握知识,必须在主观上再现认识过程,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重视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品格的训练。

诸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把政治教学的基本价值界定为"知识、能力、方法、品格"是适当的,有的学者在教学价值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实际来看,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以及邓小平理论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民族、宗教、外交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政治教学的能力价值包括思维的内化能力、思想加工能力和思维的外化能力三方面。思维内化能力包括注意力、听解力、观察力、阅读力和记忆力,思维加工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思维外化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运用实践能力;政治教学的方法价值是与政治教学的能力价值相适应的,每一种能力的培养都必然需要相应的方法,例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内化能力,就需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听解、观察、阅读、记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就需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方法等等;思想政治教学的品格价值不仅包括学生的作为行为表现的品质、性格等方面,而且包括了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因而它有更广泛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治教学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但它们在政治教学价值构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教学要形成合理的价值结构,必须以知识作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方法为手段、以品格为保证。

二、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的教改实践意义

1.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社会、教师、学生三方价值取向:

教学价值是教学活动与教学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即教学活动满足教学主体哪些方面的需要。非常明显,由于教学主体的不同,其需要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主体其价值取向是不同。在政治教学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值,教师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而学生则更注重政治教学的能力和方法价值,三方的价值取向是不统一的。这是社会对政治教学不满意、学生对政治学习没兴趣、教师认为政治难教的深层原因。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社会、教师、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能够形成政治教学的合力,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而作为社会价值取向和学生价值取向的协调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调节教学要素,才能实现三方的统一的价值取向。

2.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政治教学四项基本价值:

如前所述,政治教学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四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又相互依赖,构成了严密的教学价值体系。每一项教学价值的效用性正在于它们的关联的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项价值,只有在整体的联系中才能成其为价值。任何一方一旦脱离价值体系就无从实现,片面的价值追求必然是失败的追求。这是政治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它是客观的反映而非主观的产物。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只有严格遵循教学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以前的政治教学中,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人为地割裂了政治教学的基本价值,从而降低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以前我们片面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值,而没有从理性的高度上重视政治教学的能力和方法价值,从而使思想和觉悟缺乏方法和能力基础,提高觉悟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获取知识变成死记硬背,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观,可以让教师从整体上去把握政治教学的四项基本价值,深刻认识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3.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为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因此制定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重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对政治教学价值体系的深入认识,人们只能根据自己对政治教学价值的认识来制定政治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因而其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既不统一也不稳定。人们对政治教学价值的认识的局限性,必然使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产生了相应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使教师在理性的高度上认识政治教学的价值,从而充分挖掘教学的价值,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

三、用教学价值观指导政治教学设计,提高政治教学的科学性

政治教学价值观对政治教学的指导作用,从操作上看,主要是从政治教学价值观对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上表现出来。对教师而言,教学价值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价值观对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上,因而如何利用教学价值观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价值观的实践意义的关键。

1.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价值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并系统研究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它们在价值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五课第本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作用如下的简单价值分析:转贴于

知识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三个方面的表现;人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

能力点和方法点:本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结构展开,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和方法;在讲述"主观能动性的三个方面的表现"和"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是按照"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论述的,可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和方法;教材中许多基本结论是按照"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基本运用"的方式展开的,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和方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正误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方法;"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与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可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和方法。

品格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和三个方面的表现"可提高学生重视自身能力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与联系"可培养学生善于实践、乐于实践的行为习惯;"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培养学生尊重客观、正视客观条件的行为习惯;"主观因素对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可提高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自觉性。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之后,还要对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之间的关系联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基础和社会及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值取向进行分析。仍以上述,内容为例分析如下:

学生水平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一般说来学生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三个方面的表现""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顺利掌握,学生能够发现"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和联系"这个问题,但不能弄清二者的关系,从而影响这个教学点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值;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容易忽略"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具体要求,"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是"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要求,因而还不能用演绎的方法、在辩证的高度上掌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这个教学点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由于教材主要论述"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方法,很可能误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看不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正误之分,即使知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正误之分,也未必能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高度去认识,从而影响其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

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和学生的水平基础进行分析之后,再联系《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也就容易确定了。

2.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现方案。它包括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依据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很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教学价值的实现的有效程度是不同的。下面我们把一些比较典型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教学价值的有效度分析如下: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它产生的理论背景、优点和局限, 不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但为完成某种特定的教学目标,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注意策略的复合与协同。我在教授上述高二政治第五课"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就采用了范例教学策略与发现教学策略的结合使用。

3 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典型的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最富活力的教学环节,是教学改革中最广、最有潜力发挥的领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既互相关联、彼此互动,又有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形成特性要求教学采取与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形式。知识价值的形成特性是主体反映客体,与其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是认知;能力价值的形成特性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其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是培养;方法价值的形成特性在于主体将关于操作要求的认识转化为主体的操作过程,与其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是训练;品格价值的形成特性在于主体认识系统、情意系统、行为系统的和谐发展,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与其形成特性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养成。根据不同教学价值的形成特性,我们可以形成以下教学模式:

上述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请参看《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此外,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任何教学内容都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四项最基本的价值,只不过有所侧重而已,所以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教学模式的复合和协同。根据前面所述高二政治第五课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学好本节的关键是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以及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因而其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能力+方法"模式。

4.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总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是隐性方法和显性方法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内化"所使用的观察方法、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是思想政治课的隐性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进行"外化"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是思想政治课的显性教学方法。我们平常所讲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显性教学方法。很明显,不同的教学价值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实现政治教学价值,我们将不同教学方法对教学价值的实现的作用分析如下:

以上教学方法必须合理使用,所谓合理使用,一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与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相适应,二是指任何方法孤立使用都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教学价值结构,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合理的方法。

价值分析篇2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最早提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他视价值中立与价值的问题为“是”与“应该”或者“实然”与“应然”的问题。休谟认为以传统道德学为基础的逻辑推断总是将“是”与“不是”作为命题判断的标准,这种判断逻辑既缺乏相应的逻辑基础,也没有实证论证的支撑;所以这种判断标准具有天然的缺陷,故价值与价值中立之间存在必然的哲学界限,两者的区分问题也尤为重要。此后,价值与价值中立问题以及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进行反思所提出的问题便被康德称之为休谟问题。伴随着休谟问题在学界的发展与扩展,在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漫长研究历程中,价值中立与价值之争也骤然上演。在公共行政学界中,韦伯首先继承休谟的遗风,进一步探究价值与价值中立的关系。韦伯将价值看做一个主观选择的问题,如果一个事物是好的,那这个简单的判断中就带有主观的意识成分,个人的主观意愿作为个人价值的根本基础,而对于科学的研究来说,个人的主观意愿与想法又远非科学的解决范围,科学致力于解决事实的问题。同时,个人的主观喜好也截然不同,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无法衡量对错,因此价值判断并无对错之分,而科学则不同,符合客观规律的事实才能称之为科学。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韦伯的这一观点是可以接受的,并指出之所以可能的原因“尽管在描述一个具体现象的时候,作为科学分析之主题的,并不是该现象可体验到的事实的全部整体,而是一个选取的部分;但历史的个体如它构成的那样,所包括的诸事实都是客观的和可以检验的……。”[1]韦伯对于价值与价值中立的理想性分离最终使他构建起统治公共行政学科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科层官僚制理论。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的设计机制完全能够实现公务人员的价值脱离,个人的任务与职责通过规范性的条例得以体现,公务员仅需按照规则办事,价值的影响便无处藏身。

韦伯设想中的管理体制成为传统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经典模式,对于后来的组织机构的设计与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纵然,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伴随社会形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不同模式改良,但是韦伯官僚体系的根基与设计理念仍未彻底性改变。在其设计的科层官僚模型中,韦伯给予休谟问题以更为实践性与组织性的阐释,他不仅仅热切拥护休谟所坚持的事实与价值的分析,而且在实践层面通过一种科学性的制度构建试图化解事实与价值、价值与价值中立之间的复杂缠绕关系。而传统公共行政学对于“价值中立”的挚爱则显然深受政治行为主义流派的深刻影响。谈论起价值与价值中立的纷争与纠缠,偏爱政治科学与价值中立的行为主义学派关于价值与事实的理解也受到广泛地关注。“对于任何科学研究来说,如果其要想获取成功,就必须向公众说明其获得的知识是有效的”[2],为了证明知识的有效性,社会科学学者都纷纷提出不同的方法论。行为主义的方法论作为一支难以忽略的重要流派,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发挥重要影响。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秉承逻辑实证主义的价值导向,将科学研究的范围紧紧锁定在回答事实问题,而非做出价值判断。因为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价值判断隶属于哲学与伦理学的问题范畴。行为主义忠实遵从“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导向,试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将价值从行为主义的研究中“祛除”。随着行为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话语权的逐步扩张与盛行,其对于“价值中立”原则更加推崇有加。打着“科学主义”的理性旗帜,行为主义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曾一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者,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走向科学化的首要方法论选择。行为主义的发展趋势难以抵挡,而作为主要价值根基的“价值中立”原则也在学者们的不断争论中获得发展与完善。经历长期的理论塑造与自我完善,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原则也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完美的系统理论。社会科学研究者,为了实现“价值中立”原则,他们致力于在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三者之中都贯穿“价值中立”,企图以此来实现价值中立的实证主义科学梦想。在对于研究对象的分析中,“价值中立”原则倡导科学与哲学的分离,科学是要解决事实的问题,而哲学是回答“应然”的问题。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价值中立原则力求研究者规范地依照科学的研究精神与实践伦理,将个人的情感、价值与主观偏见等统统抛弃,而不让这些主观的感受干扰正常的科学研究;最后,在研究结果中,价值中立原则将事实判断作为科学的终极目标,而将价值判断彻底拒于科学大门之外。行为主义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其将社会科学看作与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理论,视个人的实证研究与经验观察作为研究的基础,妄图将社会科学的研究从抽象、思辨与形而上的哲学方法论中解脱出来,使其彻底迈入科学的领域。在行为主义鼎盛时期,社会科学学者终于可以摆脱来自自然科学学者的方法论攻击,可以自信坦然地成为科学智库中的重要一员。行为主义的强势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革命,公共行政学也不例外。公共行政学既然源自政治学,其发展也必然存有较为浓烈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因素。行为主义政治学带着政治学研究者的雄心试图实现政治学的“科学化”,行为主义政治学派认为先前的政治学缺乏对于现实的关照,而毫无现实基础的政治学研究则是空洞与思辨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在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熏陶之下,再次将价值问题提出来。鉴于公共行政学科的具体情况,公务人员的价值处理也成为早期行政学者探索的关键性议题。不可否认,带有个人偏见与狭隘色彩的价值习惯必然有损于公共组织的合法性基础,而价值中立便成为传统公共行政学者给予公务人员的终极价值评断。

二、从“价值中立”到“价值回归”:当代政治哲学与当代公共管理研究的悄然转型

对于整个十九世纪来说,自然科学的突出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变革,经验理性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派占据学术话语的主流,这些都对于传统的政治哲学合法性造成了巨大挑战。“在十九世纪,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理论都伴随着时间与背景的不同而发展,而其发展的宗旨就是将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使其从非科学中摆脱出来。”[3]然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促进人类社会比例性的发展,科学家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与安毅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了诸多困境。人类社会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并没有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得到长足发展,而由公平与正义等价值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挑战着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存在基础。社会科学的研究正在酝酿着一场崭新的转型与革命,当代公共管理学科的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发展挑战,其研究范式也正在进行着悄然变化。早年沃尔多曾指出,“事实”与“价值”、“是”与“应然”的分离为社会科学家制造了麻烦,“一方面,社会科学家通常都背负着从过去得到的道德信仰的包袱,这些信仰构成了自由民主的观念。另一方面,这些信仰原初的哲学基础依然消失,但没有一种哲学能够得到普遍的接受并成为一种适宜的替代性选择。”[4]

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价值转型,伊斯顿的《政治科学的新革命》一文功不可没,其在该文中公开质疑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价值取向,并对于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进行猛烈抨击。他认为政治科学并非政治学家的唯一使命与追求,责任性也同样必不可少,学者们应该在研究方法与研究事实的选取中充分重视“价值”的作用,该文警示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者对于价值的忘却,并致力于再次唤起学者研究的价值回归。此后,建立在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之上的价值中立原则也受到学者们的批判。哈贝马斯甚至把实证主义的错误归结于价值中立,他认为把价值与事实分离,便意味着使抽象的应当与纯粹的存在对立起来。同时,公共管理学界有不同的学者对于以价值中立为基础的韦伯官僚模式也报以怀疑态度,并认为作为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公务员来说,实现纯粹意义上的事实与价值分离似乎过于天真。而作为当代政治哲学复兴之重要标志的罗尔斯的经典巨著《正义论》则进一步将对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批判推向高潮。罗尔斯提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社会的正义应该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诉求。对于正义论的演绎与推论,罗尔斯采取的是一种契约论的理论工具,踏着康德的哲学足迹,其试图构建一种实质性的政治哲学。罗尔斯竭力构建的政治哲学大厦是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于行为主义政治学范式的批判,其对于社会公正与社会正义的价值追求也有力地激励着现在公共管理学科的范式发展,而结果也着实证明公共管理学科的范式发展也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密切相连。

在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价值中立的制度设计理念与规划带来的是一种效率至上的实践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价值中立的组织价值适应了西方国家工业时期发展的道德与实践要求,并对于促进西方国家工业化的持续发展与实现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对于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来说,价值中立的原则也具有较为现实的作用,其保证政府管理建立在一种规范化的系统至上,并在制度构架与组织设计之中始终贯穿效率的指导原则,这些都促使建立在韦伯科层官僚体制基础之上的政府体制运行畅通。价值中立作为传统公共行政阶段的一种重要理论遗产在整个传统公共行政时期都深刻地影响着公共行政学者的研究。而罗尔斯《正义论》的问世与传播对于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支柱理论基础———价值中立原则产生致命性的冲击,对于价值中立原则所倡导的效率第一原则进行根本性的否定,将政府的代表性、回应性、参与性与社会公正的价值作为公共行政者的首要价值选项。政治哲学复兴时期兴起的新公共行政学,可谓是公共管理发展历程中对“价值回归”呼吁和追求的典范,纵然新公共行政学最终未能成为像新公共管理运动一样成为公共管理发展历史长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学派,然而新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与民主作为目的及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例如Frederickson认为,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基于种族之上的不公平与不正义现象十分常见。美国政府的行政官员并没有依照宪法的意愿促进社会公民的实现,因此,为了修正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不足,我将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个支柱,使其成为与经济与效率一样重要的价值。[5]只是由于“新公共行政学”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并未最终生根立足,未能最终立足而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

三、“价值”与“价值中立”的联姻:当代公共管理价值理性的研究反思

罗尔斯的巨著《正义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带来了政治哲学研究的复兴,使公共管理学者的研究视野重新回归到社会政治价值理性之中,其对于社会正义的阐释也促进西方国家社会契约论的成熟与演进。然而,就如同对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态度一样,对于罗尔斯的自由民主理论也从来不缺乏批评的声音,比如以麦金泰尔、桑德尔为代表的社群主义者就对于罗尔斯的自由民主理论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对于公共管理的实务者与理论者来说,将公共价值作为审视政府行为的重要准则也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公共价值既作为公共管理学界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回应,同时也对于我们分析公共部门与公共管理者的行为提出了新的视角。[6]

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迈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治理与善治理论、网络治理理论、政策网络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参与式民主理论、强势民主理论以及公民治理理论等诸多公共管理与民主政治理论流派的兴盛均为现代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与血液。这些缤纷多彩的理论丰富了人们对于现代公共管理的认识,并且将这些新的理论运用于国家的公共管理实践之中,产生了极为积极的效果。然而,这些理论范式的发展与引入仅仅对于现存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石与政府管理实践产生深入影响,对于学者们和政府行政人员创新性地解决现存的政府管理问题同样具有革命性影响。可对于公共管理方法论研究来说,这些新的理论都并没有对于文化、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在这些新兴理论范式看来,这些传统的议题已经丧失了其探讨的价值与意义,社会文化等因素仅仅作为研究框架中的单一变量,科学性的理论能够突破社会与文化的局限,达到对于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对于这些新兴理论的核心观点提出挑战,而且许多国家的现实实践已经证明公共管理的若干实践范式并未产生理想的效果,此时,新的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呼之欲出。公共管理到底应该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范畴?现代公共管理学者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答案。在公共管理研究范式转变过程中,罗伯特•D•帕特南的研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帕特南对于民主等问题的回答并不是如同行为主义研究者一样仅仅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与图表分析来解答意大利的民主发展问题,对于帕特南来说,这些看似简单的分析结果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7]如今,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分析工具去解释不同国家的民主实践问题,而社会资本理论更为重大的意义则是将公共管理研究范式中的“价值”与“价值中立”进行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弗雷德里克森等著名的公共管理学者所倡导的“公共行政精神”更是将公共管理对“价值”的诉求推向了新的高潮,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言,“理性的假设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传统,对于创造可靠的、经验的公共行政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单纯来自理性假设和社会科学方法中所产生的理论还不能解释这个领域的重要力量。”[8]公共行政精神的孕育与成长也是公共管理研究范式更为挚爱价值理念与价值理性的深刻体现。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科学便致力于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的目标:建立一种可以复制的、客观的与普遍性的科学,而且可以通过量与数学的方式进行衡量。这些科学性的理念也逐步根植于公共管理的研究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公共管理学者的研究中,他们仍然缺乏一种共识,尤其是对于科学的构成以及公共管理研究的本质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三种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都经历过周期性的身份危机,不可否认的是,身份危机也同样困扰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9]公共管理的研究特征与方法特性直接影响公共管理的身份确认。纵观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演变,价值与价值中立的分分合合与整个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演变趋势都密切相连。社会科学学科的方法论演变也经历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争论,而且量化研究所基于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中立颇为相似,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者,应该在科学研究中避免情感因素的干扰并力求实现研究事实的客观呈现;对于质性研究来说,其对于社会意义的关注与重视也与价值原则的诉求有所联系,两者都将社会意义作为社会现实分析的重要参考。对于社会科学学科方法论的发展来说,价值与价值中立、定性与定量研究也似有融合之势。Brower认为“近十几年来,公共管理学者对于方法论的科学性进行不断的争论,诸多学者都认为定量研究应该作为定性研究的作用,从而取代定性研究。而有的学者却持相反意见”。[10]Omar等人曾对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进行过分析,他认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主要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方式而得以区分开来。然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科学调查与目的与范式方面也存在不同,定量研究将社会看做一种客观存在,而定性研究将社会现实看做是一种社会构建。”[11]对于公共管理研究而言,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定量研究方法论的僵化性进行过批判,并提出用定性研究来替代定量研究。[12]然而,学者们虽然对于定性研究的重要性与价值有所认识,并且致力于实现一种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振兴,然而,学者们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单一追求定性研究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普及难以适应现实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因此公共管理学者重新思考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论的结合,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的融合也被学者戏称为一种“联姻”。[13]

如今在公共管理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开始倡导一种“混合型”的研究方法论[14],试图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在同一项研究中,使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充分结合,并最终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研究价值。

四、结语与反思:公共管理研究价值融合的继往开来

如何实现公共管理价值融合的持续性的发展是公共管理学者在未来研究中急需解决的一项根本性研究命题,“对于公共管理学者来说,我们需要从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范式中走向一种持续性发展的公共管理道路”[15],“实现公共管理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根本之道。”[16]公共管理学科首先应不断探求新理论、新方法,将理论创新作为自身适应政府管理实践的根本基础;同时,公共管理学科也不断强化其应用性价值,因为在如今的政府治理情形下,僵化、单一与滞后性的政府管理体制已经难以应对复杂与多变的社会发展,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在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领域,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挥重大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从公共管理发展历史银河中诸多理论范式革新与多次声势浩大的政府管理改革实践运动之中,公共管理学科都已经向我们昭示出其强大的学术活力与生命价值。对于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来说,社会问题的发现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始终是社会科学学者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何发现与解决社会问题始终是社会科学学者难以回避的现实议题。社会历史的实践发展也充分说明,如果一门科学不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那么它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逐步摆脱了哲学的抽象方法论,两者都开始探索适应其发展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最终还是走向了实证主义的路线,妄图通过量化的研究做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理性解读。默顿指出:“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完全可能因为另外一组理由而不愿意考虑社会环境对科学的作用。他们可能担心自己工作的高贵性或完整性会由于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的内在含意而受到损害……”。[17]

由于自然科学在理解社会现象与创造人类物质文明中的巨大作用,使其长期以来霸占科学的名号,并对于社会科学的科学地位不予认同。同源于哲学体系的社会科学为了应对自然科学的强势地位,其首先对于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论提出质疑,并且抨击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认知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不足;在两者的不断争论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都在其固有的基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自然科学学者来说,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与多次技术故障之后,开始着力于反思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伦理价值与社会意义。而对于社会科学学者来说,长期以来被视为脱离实践与缺乏现实关照的无用之学,也开始尝试借用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来解析社会现象。作为社科科学中一名新成员,公共管理学科的延续与更新也必将从方法论做起。透过归于科学方法论的归纳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价值与价值中立原则辩论与争吵,我们也能给予较为清醒与客观的认识,价值倡导对于人类社会的关爱与回应,鼓励科学的发展不要放弃人类社会这个基本实体;价值中立钟爱真实、纯粹与客观,致力于将人类社会在一种极度清晰的事实与价值之间实现发展。而价值中立与价值交叉融合才是公共管理研究漫长道路的最终价值追求。

公共管理学者对于两种不同观点与价值观的认同也造就了多样化与繁荣的公共管理学科,也不断激励着公共管理学科朝着新的范式与理念的演进与前行。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兴起,并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和发展趋势。回首顾望中国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显而易见虽然其发展的时间如此短暂,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之迅猛。[18]在这个背景下,如何选择公共管理研究的价值导向,进而推动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繁荣,就成为我国每一位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之中,一方面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开放地吸收国外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有益价值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去除价值中立论的迷信,看到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生长的本土价值资源。

价值分析篇3

【关键词】价值链 会计 关系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是企业为客户等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会计活动作为企业活动的一部分,是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应该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紧密相关,但现有会计活动似乎偏离于企业的流程之外,不能有效反映整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本文探讨会计业务怎样反映企业的价值链,并融入其中。

一、价值链理论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以全球竞争行业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全球竞争行业内的企业如何赢得国际竞争优势。他认为,企业的各种价值行为在经营活动中相互联系,构成企业经营行为的价值链。在价值链中,一种行为的实施方式影响其他行为的成本和效果。不仅企业内部存在价值链,而且本企业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是相连接的,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企业是环境的产物,外部和内部环境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

业务流程是企业为创造以及出售其产品和服务而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业务流程是影响企业价值链的最重要的一环,流程的优化有利于企业整个价值链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的呼声日益强烈。企业不再只是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孤立个体,他们已经通过贯穿始终的业务流程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依赖其他企业的业务流程而存在。

二、现有会计无法有效反映企业的业务流程

现有会计业务最大的问题是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也无法反映企业整个价值增值的过程,会计最后给出的信息也只是总和的、整体的信息,无法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一)会计分类与价值活动分类的偏离

价值活动的分类和会计分类很少相同。会计分类将流程、技术完全不同的活动分作一类,导致会计信息只能是总和的,而不是具体的。比如管理费用,现有会计准则中包括的管理费用,它们是由不同的活动所引起的。会计报表只列出一个总的管理费用额,其中哪些活动是增值的,哪些是不增值的,要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弄清楚这些问题,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些甚至是不可能的。总体的信息只能给人关于该企业的总体的印象,要准确的把握企业的真正竞争力所在非常困难。

(二)会计记录与价值活动流程分离

会计把同属于一种活动的各个部分分离开来。一个活动应该作为一个整体,会计作为信息资源的整合系统,应该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各项活动,使利益相关者能够把握一个整体的关于该企业活动的信息。把每种活动割裂开来反映,反映的是相互割裂的信息,不能有效的反映企业流程的优势和劣势。现有的会计流程是延续历史上的会计流程,在历史上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变,在20世纪后期,建造、购入以及拥有所需规模的全部资源已经不再是一种优势了。迅速膨胀需要资本,而且通常不会缔造出一个身手灵活的企业。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内外流程的优化。相应的会计的反映方式、反映内容也应该发生转变,其应该更加能够反映企业的价值链。会计应该作为企业价值链的一部分,并与企业的价值链融为一体。为企业的价值增长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

(三)会计反映与企业价值

现有会计业务反映的是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外部人难以得到企业内部具体的信息,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得到的信息也是在一个个会计分类下的明细汇总,无法反映企业的整体流程。这样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管理者的短视目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错误决策等。企业的价值无法根据已有的会计信息得到正确的衡量,也无法反映企业价值增值的可行区间。

三、对会计价值链流程的展望

会计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会计作为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提供信息的能力,而现今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提供信息的能力或者方式、内容等方面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映的会计信息应能够正确明晰的反映企业的业务流程,如果在以前这种想法因为成本等原因无法实现,互联网的出现使这种想法完全成为可能。

(一)明确整个企业价值链,再造企业的业务流程

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是会计能够正确明晰的反映企业价值链的前提。企业要想拥有竞争力,必须要对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的反映,客户希望企业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产品。这就需要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共同的联盟,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明确找出企业的整个价值链,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剔除不增值流程。在詹姆斯・钱匹把业务流程的再造分成了4个层面:第一层面上是企业独自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第二个层面是企业与其他类次各组织(如供应商或者客户)协同工作,第三个层面是企业与两种不同的组织(如供应商和客户)协同工作,第四个层面是企业协同三种其他类型的组织(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实施X再造进程,企业的业务流程应该是不断的优化的,企业应该树立长远的眼光,努力实现最高层面的业务流程。

(二)尽量使会计分类与企业的活动分类相一致

会计业务从根本上来说记录的是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其反映的内容应该尽量与企业的活动相一致。现在社会的高速变化,只有总括的信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企业的信息应该能够满足各个细化群体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其会计分类就需要与企业活动的分类相一致,这是会计能否反映整个价值链流程的基础。

(三)建立与价值链一致的会计业务流程

建立了与企业活动相一致的会计分类之后,就可以依据会计技术将企业的整个价值链用会计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建立与企业业务流程相一致的会计价值链流程。更加明晰的反映供应商、企业、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价值创造过程。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的信息,还要包括整个业务流程价值链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这同样要求会计信息不能只是能够用货币加以计量的信息,还要包括一些非财务的、非货币的信息。这就会引起其他的一些会计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等的变革。

(四)创建会计信息的实时提供系统

传统的会计信息只能在年末提供信息的状态,已经不能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会计信息的适时提供成为可能。适时的会计系统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设置多重记录、多重分类和多重汇总的会计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根据初始信息的设定,现代电子计算机已经完全可以在瞬间完成从初始数据到报表信息转换的全过程。使企业更加明了企业整个资源的利用情况,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加准确的做出自己的决策。

(五)会计记录的价值链作用

会计记录的价值链与企业的价值链一致,可以使企业发现整个价值链上的漏洞,找出不增值环节,明确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可以优化整个价值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及合作伙伴也可以根据企业的价值链及所提供的信息,做出适当的决策。提高整个价值链上每一个利益相关的工作效率。

明确企业的价值链,可以找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会计在此的作用就是支持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使会计的价值链与企业的价值链一致。

主要参考文献:

[1]詹姆斯・钱匹.企业X再造.中信出版社,2002(8).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

价值分析篇4

【关键词】 兴业银行;投资;价值分析

目前高资本消耗的不可持续性是对我国银行业的最大约束,银行盈利及贷款增长与我国十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国家政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信贷在银行业中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资本消耗也不可能是无止境的。银行业目前面临着重组危机,这是信贷增长的格局导致了利润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本文以兴业银行为例分析一下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以下简称兴业。

一、投资价值基本理论

投资价值是由该股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决定的,也可以理解为在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中,去掉机会成本后,所剩余的超额价值。那么如何看一个企业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主要看该股票价值是否被低估,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股票价格是否低于“内在价值”。内在价值虽然只是一个估算价值,但是它是评价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二、公司简介

兴业成立于1988年8月,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交易总部设在福建省福州市。于2007年2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注册资本为107.86亿元。到2013年第一季度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已达到34696.26亿元,股本总额为1239.57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0.40%,第一季度实现每股净利润0.87元。在英国的全球银行杂志公布的《银行家》中,兴业银行总资产排名第75位,参照资本水平排在第83位。

三、兴业公司投资价值指标分析

1、公司财务指标分析

2012年兴业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净利润为255亿元,38%的增长比率,第四季度净利润为67亿元,增长了2.5%。兴业银行在2012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82.88亿元,同比增长了58.7%,其中利息净收入增长了67.5%。公司市盈率为4.36,市净率为1.17,在上海和深圳的排名都很低。

2、资产质量分析

银行经营风险很大是被人们公认的,其中风险转移能力和资产质量是判断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而其中银行风险控制水平主要依据因素是资产质量,2012年不良贷款余额为789.4亿元,同比降低7.3%,这主要归功于近一年来的收缩贷款政策。由此看来,2014年不良贷款比率将会持续下降。

3、盈利增长分析

盈利能力的增长主要靠存货款增长来拉动,兴业银行的各项存款近几年来保持了17%以上的增长率。主要原因有:

(1)信贷规模扩张拉动了银行利润的增长。(2)中国新一轮银行制度改革也为银行利润增长创造了条件。(3)近几年来,银行加大了产品创新速度,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这些都使得银行盈利增长。

预计2014年银行盈利率将保持17%的增长率。

4、资本内生能力分析

兴业2012年第一季度总资本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04%和8.27%,核心资本充足率与2011年第四季度相比增长了35BP。资本充足率将会在公司定增完成后进一步得到提升,打开规模扩张的空间。公司重点发展的同业业务资本占用少,使得加权风险系数继续下降54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中属于较低水平。

四、分析结论

1、短期投资分析

对于短线投资者,主要看的是股票近期的走势,兴业的二级市场股价近期走势还是不错的。在16银行股中稳步攀升,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这两大银行市场较为关注的问题,兴业银行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而且不良率也很低。同时拨备覆盖率很高的兴业银行也有良好的资产质量保证,据股市的近期表现分析,基金清楚地表明对银行准备金的高品质的愿望。其中,对于短线投资者,如果是抱有投机心理,不建议继续购买,可以采取观望的态度。

2、长期投资分析

(1)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人民币总数额也在快速增加,这也会推动银行业的发展。(2)以转融通为典型的金融创新业务为银行信贷增添新活力。(3)在股市不景气的年份,银行股仍保持了20%以上的增幅,而兴业银行却保持了40%以上。(4)宏观经济稳定,房地产企业稳固不变,银行风险减少,银行大规模拨备给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基础。(5)纵观股市,银行股中兴业是利润增幅和营业收入最大的股票之一,而且兴业也是动态市盈率最低的股票。(6)兴业是银行股中集中度最高的股票之一,资金持股占70%左右,很多机构看好这只股票。

近截至2012年12月31日,在收盘时,兴业每股9.77元,与公告日相比每股8.13元的收盘价上涨了20.17 %。兴业持续创新,在同业业务的监管下继续改善并获得可观的利润,如果兴业预计银行间利差超过85BP ,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将超过企业贷款的等值数额。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兴业的信贷业务,成为一个重要的业务支柱,长期考虑,发展前途光明。因此可以考虑做长期投资。

历史数据显示,998点时银行业的平均市净率为2.06倍,与此相比具有1.19倍的市净率仍然要高得多。银行股目前平均市盈率只有5.5倍,即使成长的未来业绩有所放缓,保持小幅增长仍可被期待。2012年兴业的市盈率只有4.46倍,市净率仅为1.16倍,复合增长率近几年一直位居银行业前列。在国家大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享受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获得长期保持稳定的资本增值及股息收入,风险又低于市场平均风险得多。

附:兴业银行历年数据分析

1、2012年平均PE12.74,市盈率4.66,价格/权益2.36,净利率46.73,每股权益13.79,资产负债率95.78,权益报酬率24.31,资产报酬率1.14。

2、2011年平均PE12.57,市盈率4.76,价格/权益2.54,净利率46.11,每股权益13.14,资产负债率96.13,权益报酬率23.95,资产报酬率1.15。

3、2010年平均PE13.01,市盈率5.11,价格/权益2.97,净利率45.01,每股权益12.61,资产负债率95.01,权益报酬率23.11,资产报酬率1.13。

4、2009年平均PE13.51,市盈率5.18,价格/权益3.14,净利率41.93,每股权益11.92,资产负债率95.53,权益报酬率22.29,资产报酬率1。

5、2008年平均PE16.21,市盈率6.31,价格/权益3.58,净利率38.13,每股权益9.8,资产负债率95.2,权益报酬率23.22,资产报酬率1.12。

6、2007年平均PE43.37,市盈率12.06,价格/权益10.17,净利率38.93,每股权益7.78,资产负债率95.43,权益报酬率22.07,资产报酬率1.01。

【参考文献】

[1] 袁红俐.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素质结构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05.

[2] 田华臣,张宗成.析我国外汇占款对冲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5.01.

价值分析篇5

(一)刑法价值相关内涵分析

价值指的是事物对于人类的有用性,这是人与物间的关系范畴。自然规律及自然事物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造的事物则会受到人的意志影响。人类由于自身的模仿性,模仿天地规律形成了人类的生活法则,并且运用创造性,创造出了自然界中一些无法提供事物,而人类进行模仿和创造,正是由于这些法则和事物身上所具备的有用性。刑法产生就是蕴含了人类的模仿与创造智慧。所以,刑法产生及存在,正是由于它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是有用的。刑法终极价值就是要保障人类的正当权利。然而人类都是具备社会性特点,为了生存,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竞争。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人类间合作更为紧密,竞争也更为激烈。若是缺乏相应的社会秩序维护,那么人类的权利与自由也就无法得到保障。对此,社会秩序的保护理所应当的构刑法的价值内容之一。同时,刑法适用还需要有独立于冲突双方外的第三方,第三方既是仲裁者,也是调解人,为了进一步显示第三方的权威与地位,刑法的存在价值必须进一步的增强,即维护统治秩序。刑法价值和法律价值是密切联系的,一些法律价值可以表现为刑法价值,因为法律的任务是要调整社会成员冲突,刑法所要调整的成员关系同样是社会冲突,只是表现出更为激烈与更为严重等特点。因此,法律所蕴涵的一些价值正是刑法涵盖的范围,从而成为了刑法价值。

(二)刑法价值的内容构成分析

1.刑法公正性的价值分析

公正也叫正义,是社会的基本准则以及价值观念,它是社会规则中最主要的构成内容,被适用在各类社会规则中。它所调整以及规范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具有较强的强制性特点。因此,公正性便构成了刑法价值内容的核心部分。此外,罪刑责互相适应原则反映出刑法法典中关于正义及公平的要求。在刑法中,公正主要包涵立法、刑罚及裁判公正三方面的内容,立法中公正主要指确保罪刑设立环节中的合理与公正。只有那些确定为必须禁止的行为,才能被刑法规定为是犯罪。此外,法定刑必须和犯罪行为性质相适应,确保遵守重罪重刑及轻罪轻刑的原则。同时必须重视的是,在罪与罪间刑罚分配上应当确保合理、协调。行刑公正表现在对犯罪人的行刑处理上,它要求平等的对待所有受刑者;尊重所有受刑者的人格;保护受刑者合法权益。而裁判中的公正性要求的在定罪与量刑上边做到准确与恰当。在定罪与量刑时,应当严格站在基本刑法原则及犯罪的构成原理的基础上,以实现罪责相称、罪刑相适应。在上述的三个公正价值的类型中,立法环节的公正是基础,而裁判中及行刑时的公正是实现立法公正的必备条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了刑法公正性的主要价值诉求。

2.刑法的自由价值分析

自由,从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不受限制、自主决定意思。在我国的刑法相关规定内容上,就明确规定过罪刑法定基本原则,公民的个人自由保护与限制行使的刑罚权正是刑法中自由价值的基础。罪刑法定将罪刑间的关系法定化,以避免司法权出现滥用,从而保障公民个人自由的权利不受司法侵犯。通常,刑法中关于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为以下内容:首先,划分公民自由的范围,兵告知社会所有公民所能够享受自由权利的法定范围,在这个范围最低限度中,公民可以充分遵从自身意愿行使权利。其次,惩罚那些危及到公民行使自由权的犯罪人员,确保公民可以在刑法所规定范围之中,不致受到其他公民所实施的权利侵犯。最后,严格设置守法原则,保障公民自由的权利不受来自于公共权利的侵犯。因此,罪刑法定的原则确立,可以有力的推动刑法的自由价值目标实现。

3.刑法的秩序价值分析

一般意义上,秩序涵义指的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从长远观点来看,维护社会秩序正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秩序作为刑法的基本价值,是因为刑法的主要使命就是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我国《刑法》第二条例中,对社会及经济秩序的维护进行了明确规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营造团结和安定的政治局面。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公民才能够安居乐业,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等才会正常有效进行。此外,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其实并不只是针对社会关系中的某些方面主动进行调解,而是要当其他法律规范中所构建出的体系遭到破坏时,充当制裁规范出现。

4.刑法的效益价值分析

效益价值指的是刑事和司法的立法活动上,通过最小化成本的投入去获取最大化的收益、效果。一般而言效益价值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首先,有效合理的配置刑法的资源。由于能够供国家自由进行支配的人力及物质在资源储备上的稀缺性,使得国家不能随意使用和投入刑法相关资源。所以,为实现刑法效益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合理的对刑法的资源实行配置。其次,要实现刑法资源投入的最小化,应当遵守刑罚的制定与适用环节中的谦抑适度和宽严相济的原则。要合理的规划好刑罚资源投入量与投入分配,避免出现滥用刑法资源等问题。最后,要最大限度的实现立法者的主观预期效果与收益,要做到,虽然是用最小化的刑罚资源作为代价,然而却有效的取得了惩罚、预防犯罪及保护公民权益的最好效果。

二、刑法功能分析

刑法功能指的是刑法所可能发挥出的积极作用,它属于理性范畴,刑法实际作用与追求必须通过当前的刑法典才能表现出来。一般而言,刑法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刑法保护功能分析

1.刑法保护功能内涵分析

刑法保护功能指的是刑法对于社会关系维护的作用,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国家、社会、社会及个人都享有各类权利,不同的主体都会依据自己权利和其他主体间发生联系,而形成了有序社会关系,这是社会发展必备条件,为确保社会关系良好运转,必须制裁破坏这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这就是刑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刑法保护功能,主要是通过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而实现的,通过对犯罪行为予以刑罚,可以有力的打击及抑制犯罪行为,以恢复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当被侵害的社会关系无法得到恢复时,可以针对犯罪行为人给予报应性的惩罚措施,促使其意识到自身行为侵害了他人权利,并且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要注意尊重他人权利。同时,针对给社会关系造成极大威胁的犯罪行为人,通过适用死刑手段彻底予以排害,以确保社会关系安定。此外,通过惩罚犯罪行为人,可以满足并激发人们正义感,向社会公众展示权利不可侵犯及法律秩序不可破坏等理念,以对社会公众起到警戒和教育的作用,进一步维护社会关系安定。由此可见,保护功能是刑法首要功能,同时也是刑法的最主要功能。

2.刑法保护功能的变革分析

为了适应当前时代背景的需要,从而更有效的行使刑法保护功能,当前刑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革:首先,加强了社会治安方面的刑法保护功能,治安犯罪一般表现为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与民利、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秩序等,其中,侵犯财产与妨碍社会秩序罪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所以,侵犯财产与妨碍社会秩序的犯罪构便成为了当前刑法改革中的主要环节。例如,针对盗窃罪,新的刑法典明确规定了对普通盗窃罪实行三级加重的构成要件,除普通的盗窃罪以外,还添加了盗窃电信服务的盗窃罪。而对于诈骗犯罪,则规定了三个不同等级相应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促使其所控制的范围比原来的诈骗罪范围更加广泛。此外,现行刑法中,还具体规定了大量对于社会秩序妨碍的治安犯罪,其范围涉及了公共秩序、文物管理、国境及边境处理、社会风俗等等。同时,还增设了关于黑社会组织犯罪、公共卫生罪、环境资源破坏罪等二十多类新罪名,从而促使刑事控制的网络更为严密,进一步增强了刑法对于社会秩序管理的保护功能。其次,增强了刑法对于经济改革的保驾护航功能。1979年的刑法法典中,针对经济犯罪的相关条文仅仅为20条左右,而且罪状比较模糊、罪种很少、法定刑过低,存在明显的立法缺陷。在这种形势下,以前没有料想到的各类经济犯罪不断出现,且呈现出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而立法者却只能通过惩治各类犯罪来对经济改革进行保护,然而各项单行的刑法间存在许多不协调与相互矛盾的地方,给司法工作带来许多不便之处。新刑法修订时,保留了旧刑法法规中适应现实经济情况的条文,针对一些比较笼统条文进行分解,同时,还吸纳了各种犯罪惩治决定中罪名,并增设了一些新的罪名,从而将经济犯罪规定化成单一的、系统的法典形式,例如增设了同业经营、内幕交易、商业秘密及广告诈骗等罪名。这些都是刑法保护功能增强的表现,有效的适应了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犯罪控制的需求。最后,增强了刑法保护功能中的连续性,我国的刑法一向是主张实践先行然后再立法,只有积累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再把这种危害的行为确定成犯罪行为。在这种形势下,刑法对于犯罪行为,只能是在认识之后,才可以采取立法措施,在刑事保护时就出现了时间断层现象。然而新刑法,要求在打击现实犯罪的同时,充分掌握犯罪的发展趋势,预先将一些已经显现和即将显现的侵害行为规定犯罪行为,以保证刑法的保护功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例如洗钱罪、走私核料罪、盗取商业秘密罪等,其中,核材料走私罪一般只在西方国家与原苏联的东欧地区发生过,个案数量非常有限,然而对于国际社会的安全危害却非常大。通过这种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以提前预测出未来危害行为的方式,可以增强刑法的保护功能连续性,进一步促进国家与社会稳定。

(二)刑法的保障功能分析

1.刑法保障功能的内涵分析

刑法保障功能指的是,对于没有犯罪的公民不受刑法的追究、犯了罪的公民不会受到法外的追究,以适当的限制国家刑事追究的权力,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不被国家立法者非法侵犯。它是基于罪刑法定的原则而衍生出的功能,其实质上就是制约国家的刑罚权力,防止由于刑罚权滥用而导致对公民人权的侵犯。之所以刑法需要具备保障功能,主要是作为一种契约来说,刑法对于犯罪人的适用刑罚都是出于对社会契约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犯罪人不受法外之刑的需要。同时,任何公民都可能成为潜在地犯罪人,因此,对于犯罪人正当权利进行进行保障,也是在对社会中所有公民的人权进行保护。所以,完善刑法的保障功能已经成为当前刑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2.刑法保障功能的变革趋势分析

首先,确立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刑法基本原则是立法与司法相互结合的行为准则,只有对法律进行明文规定,并赋予它相应的强制力,才可以实现保障权利功能。在罪刑法定的原则下,针对公民自由与国家的刑罚权间划分出明确界限,废除类推制度,并明确对刑法范围进行调整。在这种形势下,公民可以对自身行为后果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将过去刑法中的社会保护功能朝向人权保障功能倾斜。

其次,在平等适用的原则下,主要强调了定罪时的平等以及量刑平等这两个方面。其中,定罪平等强调了司法机关在定罪时,应当只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和其对于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出发,而绝不能由于犯罪人的出身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等侵犯犯罪人应有的权利;而量刑平等指的是在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时,不能因为犯罪人身份的不同而在刑罚适用及裁量标准中有所不同。同时,新刑法中,强调罪刑相互适应的原则,这个原则强调了犯罪人所犯的罪行要与其所承担刑事责任相互适应,这就要求施加刑罚时,要和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相适应,避免对于不严重犯罪行为施加的刑罚比严重犯罪行为施加的刑罚更严厉。当前刑法中,减少了弹性规定范畴,1979年中时的刑法,为追求刑法的保护功能,多数条文都是采用的弹性规定形式,例如采用了许多诸如数额较大、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情节较轻之类的术语。在这种形势下,这种术语的采用导致刑事司法容易出现随意性特点,不利于对被告人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而一些立法机关为了将弹性规定更好的适用于实际中,大多是从自己对司法进行解释出发进行定罪判案,从而导致立法权限被侵犯,并违反了当前法治国家中的刑法制约原则。新刑法中,取消了许多刑事立法中的模糊术语,完善了大部分的犯罪构成要件。例如,把投机倒把罪进一步分解为若干生产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犯罪与破坏金融秩序犯罪;把流氓罪进一步分解为聚众、侮辱猥亵妇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四种罪。此外,明确针对犯罪中一些概念进行阐释,例如明确规定了假药、物品、等外涵比较大的刑法术语。

最后,针对具体犯罪行为的刑罚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在此,刑罚标准指的是法定刑的幅度。这个幅度一般是依据犯罪行为对于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进行确定,针对给社会造成较大危害性的犯罪,相应的法定刑的幅度也会比较大,以体现出重罪重罚原则,相反,针对较轻的犯罪行为处以较轻的刑罚,这样可以有效保障被告人的正当权利。新刑法中,降低了犯罪刑罚标准,例如针对过失而致人死亡的刑罚标准上限调整为有期徒刑7年。此外,针对一些犯罪行为规定幅度较大的法定刑标准,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具体标准进行,这样既有助于司法机关准确掌握刑罚标准,又可以切实有效的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利。

三、结语

纵观全文,相比较于刑法的功能,刑法的价值更多表现为是一种理念与追求,然而也只有通过完善刑法的功能,这种理念与追求才可能变成现实,相应的刑法功能是一种途径与手段,需要在价值指引下才能更好的实现。因此,如何对刑法的价值与功能进行研究与辨析成为当前刑法学者们应当深思与探索的主题。

价值分析篇6

近10年来,国外很多国家罗列出了好几套图书馆核心价值范畴,据肖珊、范思敏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在国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关键词中出现最多的概念有:服务、工作;信息、智识、知识、思想;职业、组织、员工;获取、使用、提供、阅读;自由、开放、平等;学习、素养、教育;社区、公众、用户、顾客;多样性、个性、隐私、保密;资源、记录、收藏、书籍、资料。这10组词汇所表达的理念,代表了现今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基本概念[1]。我国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更多还只是停留在分析调研阶段,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内涵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国外所发表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论文的分析与讨论上。对此,需要百家争鸣以取得突破。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图书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事业而非文化产业,从图书馆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在图书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进步中的社会自然赋予它的一种内在属性,并通过其功能体现出来。黄宗忠教授明确给出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定义:“图书馆核心价值是指图书馆员通过收集、整理、存储、传播信息知识等劳动,实现知识的自由存取,公正、平等地服务于社会,满足每个读者的不同需求,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做出应有贡献。”[2]笔者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是指图书馆在产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区别于其他信息行业的、最本质最持久的、不可替代的某种或某些特质,服务于社会并被社会所公认,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价值观念。

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分析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由时代赋予此行业的属性和职责,是广大社会民众认可的、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能使此行业持续发展的一种属性和职能。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其中包含着图书馆行业的存在价值、图书馆员的个人价值、服务过程中的经济价值,符合成为核心价值的几个特性,即独特性、不可替代性、长期性、延展性。所以,笔者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讨论。

知识存储和传递知识存储和传递是图书馆最基本的属性和功能,也是图书馆首要核心价值。图书馆产生的根源就是为了保存并传递人类知识。图书馆的发展,使此功能的范围由小扩大,由上层进入民间,由统治阶层走向广大民众,这也是图书馆事业随着时展不断成长进步的标志。知识的收藏与传递,是图书馆产生并存在的根源。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此价值一直渗透始末,也将是图书馆永存的核心价值。

公益性网络环境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使图书馆的公益性更加凸显,是新时代图书馆最明显的价值。信息社会,各种信息服务行业充斥市场,从表面看,图书馆“藏、用、服务”三大功能似乎可以被其他行业分而兼之,比如,博物馆可以兼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收藏功能,其他信息服务行业可以替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果这样,图书馆就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实不然。也许其他行业可以分担图书馆的某项功能,但是无法替代图书馆三大功能整体的作用。因为任何行业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公益地、专业地向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完全执行的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这是目前市场经济社会下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行业中无可替代的特质,是图书馆持续发展并长久生存的根源所在。

公民教育从“藏书楼”发展到今天藏用结合的“图书馆”或“文献信息中心”,从统治阶层走向民间,就是为了公民的教育,为了民众平等地利用文化知识。“图书馆以信息开放政策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以阅读服务来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以平等服务和包容政策促进民主社会的形成。”[3]这是图书馆在文化信息行业中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图书馆得到公众认可的原因。

协作性与专业性在知识的使用与再创造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参与其中。当前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不论是文化素养还是职业素养,不论是学历结构还是知识层次,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以当今图书馆员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管理能力,敏锐地捕捉信息的能力,可以积极地参与研究工作,以职业的协作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更好地促进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策略

改进管理机制引进商业的营销机制,把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宣传推进,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社会公益方面的服务,主动参与到用户对文献信息的利用中,开展一些定题服务、专题服务、跟踪服务等,把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职业运行中凸显出来。

实行持证上岗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大多数行业的员工已经是持证上岗,逐步走向规范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是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而后必须持证上岗,所以,他们图书馆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极大的尊重。而我国图书馆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一直比较宽泛,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什么人都可以做图书馆工作,造成图书馆行业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各种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所以,我国图书馆事业,要在信息市场的竞争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很有必要学习发达国家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实行持证上岗。在网络环境下,理清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内涵,及时地调整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在危机中崛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利用图书馆特有的对信息吸纳与组织能力,使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信息集成地———信息中心,促进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

价值分析篇7

关键词红松籽;营养价值分析;松仁乳研制

红松籽又名罗松子、海松子、红松果等。唐代的《海药本草》中就有“海松子温胃肠,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对松子的药用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海松子,释名新罗松子,气味甘小无毒;主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肥五脏,散诸风、湿肠胃,久服身轻,延年不老。”在人们心目中,松子被视为“长寿果”,是中老年人的理想保健食物,也是女士们润肤美容的理想食物。为此,笔者测定了其主要营养成分,分析评价了其营养价值,以期为其深层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数据。笔者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研制出了松仁乳的新工艺,该研究方法为林区资源开发提供了有益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选用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当年产红松籽,破壳取出果仁于105℃烘干,备用。

1.2测定方法

1.2.1总氨基酸的测定。称取红松籽仁50mg,分别用盐酸水解法处理后,用beckman 121mb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

1.2.2色氨酸的测定。称取红松籽仁各2.0g,研碎,浸泡,取浸液于20ml离心管中,离心分离至完全透明,用uvkon810紫外可见光度计测定。

1.2.3粗蛋白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1.2.4粗脂肪的测定。采用氯仿—甲醇法测定[1]。

1.2.5脂肪酸测定。将提取的脂肪经甲酯化后,用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degcc15%分析柱,fid检测器进行脂肪酸分析。用标准品对照进行定性,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含量。

1.2.6总糖测定。称取红松籽仁5.0g,研碎,浸泡,用石油醚提取,除去脂类,定容,用uvkon810紫外可见光度计测定。

1.2.7粗纤维测定。称取红松籽仁3.0g,放在150ml三角瓶内,加20ml石油醚,搅拌后放置,倾出上层溶液,重复多次后风干备用。取脱脂风干试样各2.0g磨细,移入500ml三角瓶内,经稀酸、稀碱处理后用瑞典纤维分析仪测定。

1.2.8维生素的测定。用850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红松籽仁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由表1可知,红松籽仁含有较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且维生素种类齐全。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主要是脂溶性吸收,其中的脂肪及维生素恰好符合人体生理需要,极易于吸收,是一种集蛋白质、脂肪、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等五大营养要素于一体的优良干果仁类食物,且有很好的营养特性。

2.2蛋白质营养价值分析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经测定,红松籽仁中含有18种氨基酸,且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合理,测定结果列于表2。

由表2可知,红松籽仁中对人体生理作用有着重要功能的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含量较高。谷氨酸在人体内可促进γ-氨基丁酸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氨,促进脑细胞呼吸,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脑血管障碍等引起的记忆和语言障碍、小儿智力不全等。精氨酸在人体内有助于苏氨酸循环,在人体肝脏内将大量的氨合成尿素,再由尿排出以解氨毒,因此精氨酸具有解毒、恢复肝脏功能的特殊生理作用。由此可知,红松籽仁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8种氨基酸种类齐全,成分构成合理,且健脑益智的谷氨酸、强肾助肝的精氨酸含量较高;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与国际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规定的氨基酸类人体必需量标准值对比(见表3)显示,红松籽仁在大多数指标上接近国际规定标准,其中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高于国际规定标准。

2.3脂肪酸营养价值的分析

由表4可知,红松籽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93.20%。不饱和脂肪酸不仅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2],亚油酸、亚麻酸是体内合成前列腺素和pge1的必需物质,而pge1有着活血栓、降血压、防血小板聚集、加快胆固醇排泄、促进卵磷脂合成、抗衰老的特殊功效。近年来,关于不饱和脂肪酸及其复合物所具有的防癌致癌的功效多有报道[3,4],从营养角度而言,红松籽仁由于含不饱和脂肪酸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健脑、降血脂的保健功能。

3结论与讨论

从上述营养成分的测定及分析可以看出,红松籽仁为高蛋白、高脂肪的干果仁,从营养角度出发,用红松籽仁配制成乳性饮品是合理、可行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保健食品的兴起,人们对松仁的用途产生了浓厚兴趣,市场上开始出现红松籽乳品[5,6],但多数红松籽仁饮品经常出现不稳定,易分层,颗粒上浮、沉淀,或有“油哈喇”味道等问题,笔者结合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通过对对松仁乳的溶解稳定性及热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红松籽仁清洗脱种皮(红衣)清洗护色磨浆过滤乳化红松籽汁备用;辅料分别溶化过滤配料高压均质灭菌灌装封口灭菌冷却贴标打码成品。

4参考文献

[1] 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分析[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

[2] 王振宇,杨丽娜,李宏菊.等.碱提酸沉法提取红松仁分离蛋白的工艺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6):71-74.

[3] 薛少安,李宝林.硒化亚油酸多相脂质体的抗肿瘤作用研究[j].营养学报,1992,14(1):54-57.

[4] 马润娣,西村实.γ-亚麻酸对人癌细胞蛋白质合成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营养学报,1992,14(2):139-144.

[5] 吴宪瑞,孔令员.红公籽仁保鲜食品的加工[j].中国林副特产,1996(2):29-30.

价值分析篇8

关键词: 房地产档案;价值;建议

1 房地产档案的特点

房地产档案信息化指的是房地产档案过程中全面的利用现代技术,对于房地产档案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并且提供一定的服务。 同时房地产档案乃是房产设施以及房产设备的重要信息基础,同时也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房地产档案作为档案中的一种拥有档案的基本特点——确定性、准确性、数字性等等,但是同时房地产档案有一定的自己的特点:

首先,房地产档案有其特殊的法律依据性。房地产档案乃是房地产的重要权属资料,最具有权威性的原始资料。依据房地产档案形成的房地产登记薄,在某种程度上说,其重要性还在房地产权属证书之上。其次,房地产档案乃是动态的,并不是静止的,应该是实时更新的。房地产档案乃是记录房地产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以及产权归属的档案。所以首先,由于房地产本身容易发生变化,所以房地产档案需要实时记录着这些变化,从而使得房地产档案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编号方式改变等房地产档案本身的变化也会导致房地产档案发生变化。

第二,房地产档案数量巨大,并且使用率较高。也就是因为房地产档案乃是一一对应的,房地档案与房地产产权乃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有多少的房地产产权那么也就会拥有多少的房地产档案,所以房地产档案乃是十分巨大的数量,大部分的城市的数据档案都极多,一些大型城市或者巨型城市的房地产档案都是超过百万分的档案,而且办理房地产交易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档案,房地产交易包括查封、继承、评估等业务,大城市的房地产交易每年需要大量的房地产交易,例如北京每年有近十万次的交易,普通的大城市有3—6万次的交易,而中等城市有2—3万次的交易,小城市为2千次—1万次,每次房地产交易都会涉及到房地产档案的使用,所以房地产档案的利用以及使用量都非常的大。

第三,房地产档案具有很强的区域垄断性。房地产的管理基本都属于属地的管辖,所以各个地方的房地产都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各个房地产管理部门对于本地区所具有的房地产档案都会有一定的独占的地位,而且如果不是由于规范的问题,将会直接的影响整个房地产开放以及整个的经济形势。

2 房地产档案的价值

由于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型行业,房地产档案的价值主要指的是房地产档案的档案价值以及房地产档案的实际价值。房地产的档案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房地产档案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房地产档案对于经济发展的参考意义价值等等方面。

首先,房地产档案的实际应用价值。房地产档案的实际应用包含在房地产档案在诉讼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房地产档案在经济发展的应用。房地产出现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在房地产的处理过程中,包括转移、抵押、继承、查封以及保全等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一般都会诉诸法律,所以房地产档案在这种诉讼过程以及法律行为过程中都会产生极大的价值。并且通过房地产档案的利用能够更好的获得房地产信息的更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房地档案并且在利用房地产档案的同时使得房地产档案获得检验。

其次,房地产档案在经济发展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国民经济重要的行业,对于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房地产怎么样发展、房地产怎么样布局,所以需要在拥有足够的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房地产决策。房地产发展中会遇到十分多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房地产布局开发以及房地产的内容,在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遇见的各种问题都应该通过相关的房地产数据进行分析并且解决。所以正确的、方便的房地产档案乃是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房地产档案的价值集中体验在这个方面。

第三,房地产档案对于房地产的法律属性完成有着十分大的帮助。随着《物权法》颁布实施,由房地产档案形成的登记薄的重要性已经超越房地产权属证书,所以房地产档案对于证明房地产的归属以及房地产的法律属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所以房地产档案具有很强的法律价值,同时对于房产的归属有着很强的实证意义。

3 笔者的建议

虽然房地产档案有着很高的实际价值,但是我国房地产档案的开发并不足够,所以笔者根据对房地产档案的了解对于房地产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以下的建议:

首先,将房地产档案数字化,并且在加强数字化建设,实现以计算机的技术作为核心,并且辅助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处理,特别是档案管理技术不能以传统的手工管理为主,并且以实现现代的网络技术作为房地产管理技术的依托,实现房地产档案信息收集、整理以及查询利用等等方式。提高房地产档案的管理水平。房地产数字化的建设应该根据采取计算机录入,使其成为电子文档,并且在作业流程过程中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并且进行扫描,使得电子档案更好的被利用,同时提高计算机的处理信息功能。

第二,做好档案的编目以及深层次揭示档案内容、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传统的档案服务。这种服务一般指的是提供目录,并且进行查询、复制以及借阅的服务。同时房地产档案的编研工作乃是对房地产档案内容的信息提炼和信息组合,它使房地产档案转变为房地产档案信息,成为浓缩房地产档案精华,具备实用价值的房地产档案信息产品。我们可以编制房地产档案目录、房地产档案索引、房地产档案简介等提供服务。也可以对房地产档案原件中的信息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直接加入到房地产档案信息研究中,为用户提供决策情报。

参考文献

[1]王洁著,《房地产档案管理与利用研究》,工程与建设,2010年第24卷第1期

上一篇:销售团队口号范文 下一篇:英文书写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