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19 17:49:00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篇1

关键词:青少年;主体教育;主导教育;思想道德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又逢社会转型、经济调整等各种问题,我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我校思想品德教育首要而紧迫的课题。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

由于我校为初中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小就离开了父母,加上学生年龄又普遍偏小,世界观尚未形成,有时他们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容易感情冲动,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原则,循循善诱。对正确的情感要加以爱护,避免伤害学生的感情。同时教会他们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对学生要善于因势利导,对其积极的一面要加以保护和利用,以调动积极,同时要防止其消极方面的发展,切忌讽刺挖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处理问题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因此,在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学生,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各个因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来实现的。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指导,而且要通过不断的联系和反复的实践,逐渐形成习惯,把不太稳定的道德品质发展成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它不仅要求向学生讲明道理,而且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它既是学生思想内部复杂斗争的过程,也是外部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而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在学生全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弘扬民族精神

借中华“保钓”之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充分弘扬民族精神月”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在学生中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在学校唱响国歌,每年九月十八日都进行“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主题班会教育,把升旗仪式、唱响国歌、纪念“九一八”等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美育、体育、科技、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各学科充分整合,多方面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

五、实施学校课程的全过程德育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体现各学科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定型时期,最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把握不好,可能毁了他们的美好未来。因此,我们的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网络、迷信、、校园暴力和各种电子游戏等,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

氛围。

参考文献:

刘建军,肖景林.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0(02).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篇2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实效性

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也是如此。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除了必须坚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价值尺度之外,还必须认真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按照科学尺度进行工作,才能保证其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真理体系,又是方法论体系,同时还是价值观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包括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三方面内容。其中价值观教育包括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目的和归宿。

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价值观作为价值意识或价值认识的一种形式,它的形成或被接受是依赖于相关真理的。因此,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的基本形式是“以理服人”,而所谓“以理服人”,其主要内容则是对正确价值观赖以确立的相关真理的揭示、阐发和教育。wwW.133229.COM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中,“以理服人”集中地表现在通过知识教育即真理教育向学生揭示正确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教书育人活动中。因此,知识教育本身在这个意义上正在承担着价值观教育即德育的任务,承担着向学生阐发正确价值观赖以确立起来的相关真理的任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自觉地把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以实现教书育人的德育目标。

第二,价值观作为价值认识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意识,因此,价值观教育要努力做到“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去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他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价值观作为价值认识的一种形式,其形成的机制是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作为它赖以形成、确立和被接受的前提和根据,这一特点决定了价值观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通过对相关真理的揭示、讨论、思考和接受的过程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只能用真理的科学的和逻辑的力量去影响或征服受教育者,而任何企图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的强加于人、说教压服的方式都于事无补,甚至适得其反。

第四,“以理服人”要和“以情感人”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

能力教育对于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思维、判断能力是人们赖以从作为基础和前提的相关知识中概括、建构价值认识,形成科学价值观体系的必要智力因素。

在根据相关真理形成价值认识或建构价值观念体系时,思维、判断能力则是不可缺少的智力前提。这是因为,评价活动中不仅有知识要素、情感要素、信念要素、逻辑因素和非逻辑因素等观念要素的参与,还有语义分析、标准确立、获取信息、方法运用、评价推理、价值判断、检验修正等复杂的认识、思维的活动。由此可见,不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和建构起科学的价值观念体系来的。

第二,思维、判断能力是形成巩固的科学价值观念,并保证其不动摇和不断强化的必要智力因素。

价值认识主体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世界范围内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重大事变对人的思想冲击等等,都会对人们的价值认识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以往被普遍接受的正确价值观,在实践中受到冲击,人们对其正确性产生怀疑。二是以往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不合理的,不正确的价值认识,需要用新的价值认识取而代之。三是以往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在实践中发现了它的局限性和错误的方面,需要对它加以纠正和完善。

因此,德育工作不仅要正面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要教会学生在时代、社会环境和实践内容发生较大变化的条件下,对以往所接受的正确价值观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辨别、重新确立或进一步予以巩固和强化的能力。

第三,思维、判断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辨别和纠正错误价值认识,形成正确价值认识的必要智力因素。

总之,没有相应的能力为基础所形成的价值观是无根基的、不巩固的、带有盲目性的价值观,因而这种价值观是经不起社会生活的考验的,是不能在实践中充分起到正确的导向、驱动和制约作用的。由此可见,不以能力教育相配合的价值观教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德育。而只有把能力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促进价值观教育,才能促使青年形成巩固的、经得起社会生活考验的正确价值观。

三、德育各环节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工作中必须实现各教育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方式,否则就难以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难以保证德育成果的巩固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以外的其他教学领域怎样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果”的问题。

在高校教学领域中,“两课”作为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常常会被其他课程教学中某些教师的错误观点所削弱,甚至抵消。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历来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教学要点之一,并把它作为批判“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个人中心主义”等错误观点,进而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然而,在某些管理学课的教学中,竟有教师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当做管理学的哲学人性论基础向学生作正面讲解;把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和私有制基础上的“y理论的管理方法”(即“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不加分析、批判地照搬过来作为科学的管理学说介绍给学生。

再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上,教师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始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其他某些经济类的选修课、学位课上,竟有教师把“不搞私有化,就不能建成市场经济”当做正面观点加以发挥。

在某些文史类课程的教学中,也常会见到教师在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时脱离社会生产方式,否定阶级分析观点,抽象地评说历史的现象。如把中国封建社会的趋稳性说成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把宗教信仰说成是由于人性的内在要求而产生的;把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说成是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普遍模式,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认识论,而且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起有害作用。

在理工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若没有明确的德育意识,不仅会丧失德育教育的有利机会,还会使一些有害观点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某些教师脱离时代和文化背景,片面地强调天赋、灵感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撇开人类、人民利益的价值尺度宣扬科技至上的观点;无视国家、民族对科学家思想情操和知识技能成长的影响,鼓吹科学家无祖国、科学家是“世界公民”的观点;在科技领域中宣传一切惟欧美马首是瞻和主张“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等等。这些错误观点十分不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成长领域中,党团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在这支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支队伍目前却难以很好地完成其职能。这是因为,除了队伍本身不够稳定,工作投入不够,工作不安心等因素之外,关键在于这支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还有待于提高。这种状况致使在课堂教学之外的这一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广阔领域中,出现了德育的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工程是当前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急待完成的重要课题。

四、“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

所谓“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学校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两个队伍”相结合是指教师队伍和党团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相结合。“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是促进教书育人实效性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才能显示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主要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课教师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理论课教师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教学、开设关于现实重大问题的专题讲座、完成校党委给予的特殊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等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有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紧密结合,才能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才能使思想理论教育真正具有针对性;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工程。

五、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德育主客体交替与互动

所谓“主客体关系是交替式的复合关系”,是指在现代道德教育中,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被打破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学生不仅以教育过程的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而且学生还同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接受道德观念的主体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

认识到这一点,对促进德育工作成效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师与学生必须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身份进入德育过程,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和主动接受思想道德观念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学生消除逆反心理,主动地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第二,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说理内容和形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所谓现代道德教育是“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是指在现代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替代、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教师在一定条件下也需要向学生学习,因为学生特有的某些认识或思想道德观念有时也可能是反映了发展了的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而教师却面临着观念更新、接受教育的现实要求。因此,德育的主客体互动规律要求教育者、教师一方面必须经常地审视自己的教育内容、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否仍然保持着其代表社会生活规律的要求和社会生活未来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必须经常地审视和研究产生于社会青年一代中所具有的普遍性、深刻性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对它们应采取的态度,必要时还必须善于虚心向年轻一代学习,甘作自己学生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际成效。

六、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的特殊性与社会价值观的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对于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说,其中占有支配和决定性地位的内容是正确地反映人们共同的、本质的需要的价值观念,它们统摄、制约着价值观的其他层次或方面。因此,这种价值观必然是既反映了人们需要的特殊性、多样性,同时又体现了人们需要的普遍性、一致性,因而是个人价值观的特殊性和社会、集体价值观的普遍性的辩证统一。

例如,对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来说,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完全可以偏爱不同职业、喜欢不同风格的交往方式、欣赏格调异趣的艺术作品、褒贬不同的生活习惯、追求各具特色的个人发展模式,等等,这是其价值观的特殊性的表现。但是,他们在社会政治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则具有共同的、一致的价值观念,即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共同的、本质的需要的价值概念,而且后者统摄、制约着前者,前者则服从后者的要求。

“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意味着承认个性发展及其多样性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则意味着在鼓励个性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在主导价值观如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坚持进行统一的、一致性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能做到为促进社会进步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德育实践中应把引导、帮助和教育人们确立起包括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主导价值观在内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

第二,要把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与鼓励受教育者个人的个性发展、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相结合,促进受教育者在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制约和决定性作用下个性的全面的、多样化的发展。

第三,必须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在发展个性、追求多样化的价值目标时,要始终与主导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确的科学观、集体主义人生观和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相一致。

第四,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教育者必须以理解、宽容、与人为善、鼓励支持的态度去对待受教育者的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价值追求,以促进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成长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形成一种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心同德、和谐友好、相互促进的德育气氛,使德育工作的实效得以进一步提高。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篇3

关键词:文化认同 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37-01

1 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1.1 西方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了动摇。有些学生表现出了盲目的资本主义崇拜倾向,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欧美国家政党比共产党要民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开始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了质疑和反抗倾向,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对大学教育中的马列主义思想和思想表现出了反抗情绪,对资本主义执政党却表现出了极大的赞誉和欣赏。这种可怕的文化渗入会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毁于一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将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1.2 多元化文化冲突下,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念膨胀,集体主体观念淡薄,利己思想泛滥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和多元化文化冲突的加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动摇,他们长期以来坚持的集体主义观念开始动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表现出了对个人利益的追逐。部分大学生觉得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旧思想,甚至滋生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表现得无组织、无纪律、无责任。还有的大学生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生活中盲目攀比,浪费严重。大学生群体奢侈成风,也是我们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2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的关联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立足于引导大学生对我国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大学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存在以下关联性。

2.1 文化认同是进行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怎样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让很多高校教育者头和社会学家头疼的问题。我认为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让他们认同本民族文化,没有对本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失去了基础,尤其是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文化认同是非常必要的,它会让让学生找到价值归属。

2.2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本质上与文化认同教育是一致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应肩负其文化认同教育的责任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价值观教育所涉及到的问题也是文化认同问题。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文化认同的方式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饿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肩负起民族文化的认同责任,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认同民族文化的人,在此基础上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 当代文化认同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3.1 文化认同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和高校思想政治课相结合

在我国,各个大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课,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文化认同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和这些课程结合起来。比如,马克思主义对人生价值观的诠释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它号召大学生群体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要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它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对社会的贡献。它关于人的价值观的这种阐释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积极影响,可以改正大学生只图自身安乐不思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扭曲的价值观念。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中,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的优势,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异同,加深他们对我国政党的了解,避免个别学生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抗争史,在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中形成文化认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

3.2 文化认同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一种尊重和包容教育

首先,要尊重大学生,要尊重他们的言论自由和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身自由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灌输教育、说教教育,不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从属的、被教育者的地位。当然价值观教育也不是一种强迫教育,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渠道的有意识培育,唤醒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让他们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其次,文化认同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是一种“是非”教育,应该在引导学生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正确认知西方文化等多元化文化。不能盲目批判其他文化,要给学生一个宽容的认知多元文化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索认知中达到自我认同,继而形成文化认同。我们要做到的是加强和发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并以一种宽容、吸纳、融合的态度来对待多元文化的存在。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包容他人对自己信念和原则的不认同,才能接受别人的弱点和正确对待多元文化。

3.3 文化认同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要跳出理论教育框架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90后,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如果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限制到课堂上,限制到理论灌输上,那么显然无法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各高校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应努力开辟社会实践阵地。要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生进行“支教”和各种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到一些红色革命老去、英雄纪念馆等参观学习,让他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认同。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必须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要在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中,推进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工作,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李向军.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2008(15):69-71.

[2]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篇4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D261.1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价值观是人们思想的表现,它影响人们的信念,价值观人人皆有,它是认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被称为全球电子商务教母的梅格·惠特曼在她的《价值观的力量》一书中说:一切的决定都根植于清楚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一个社会是否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引领人们,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当期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矛盾突发,利益分化严重,导致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性。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同时,国外各种思潮涌入国内,人们因文化水平分辨能力的差异而产生观念上的差异。我国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因社会发展,经济改革的需要必须重建,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多元化趋势,而主流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近来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必将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乱,许多人接受了错误的价值观。

思想是灵魂,价值观是灵魂的核心。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没有了核心的价值观,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灵魂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也是可悲的民族。价值观的作用不容忽视,重视价值观的建设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包括企业的共识。历届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用美国特色的价值观对国民的教育引导,同时还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手段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美国政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价值教育体系,成功地解决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多元文化的整合难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的向心力,赢得了“民族熔炉”的美誉。世界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建立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用价值观教育引导员工,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也向消费者宣传了企业的文化。波音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永为先驱,尽善尽美。本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顾客利益最大化。

我国当前的现实是,因价值观的混乱,利益的分化,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不同利益群体往往站在各自的利益或立场上看问题,致使整个社会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严重的冲突,进而发展到行为上的冲突。社会的和谐稳定被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损害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价值观的混乱,造成了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发生混乱,人们在行为上无所适从,看不清未来和希望,整个社会短视、迷失于对眼前经济利益和金钱的盲目追逐之中,出现了短暂虚假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不是真正的社会繁荣昌盛。我国目前腐败问题严重,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思想的混乱,错误价值观的助推作用。一些党政干部长期不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严重扭曲,失去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不再信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讲党性、不讲原则、把个人利益、小圈子的利益放在主要位置,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为己谋私、搞权钱交易,严重损害了共产党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对党的生存和发展,对国家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我们的党、国家、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重视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们,青少年是主要群体,中小学是关键阶段。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健康成长关乎着国家的将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重视用正确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引导,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全的人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青少年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人。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青少年才不会迷失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有远大的人生追求、不会沉迷虚拟的网络,纸醉金迷、堕落颓废、虚度光阴。

青少年所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腐败现象严重、整个社会缺乏公平、公正和诚信,败坏了社会风气;一些网络、影视、报刊等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大肆宣扬低级庸俗、不健康、消极颓废、反科学的内容;有些专家学者缺乏社会责任感,急功近利、毫无顾忌地发表了许多不负责任的言论,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家庭教育普遍缺失或存在严重的问题;部分学校为了追名逐利、忘记了自己的神圣职责,只抓应试,不重视德育、不重视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一些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行为示范,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必须加强用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

首先,中小学要真正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中小学要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的情怀,讲社会公德、正直做人、不怕困难挫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何社会的各种矛盾,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贪图享乐、好逸恶劳、胸无大志的人。

中小学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办其教育。抛弃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小集体的利益;不能牺牲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人类的未来。

其次,中小学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课堂对培养学生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态度从事教学工作。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评价历史;绝不能以个人的好恶,脱离历史和现实,随意向学生灌输个人的见解和非主流的观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小学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各种集会、板报、校园广播、电视、学生社会活动及党团活动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气,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班级工作中,要重视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要建立起作风过硬的班委会,团结同学、弘扬正气、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把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日常活动中。

再次,要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使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学习对象,学生对教师信任,听从教师的教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否正确绝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看问题,认识世界是重要且紧迫的。中小学必须高度重视建立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队伍。

最后,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般说来,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就会产生5+2=0现象。即学校教育即使很成功,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家庭的不良影响可以使学校教育前功尽弃。对于学校而言,不仅要教育好学生,同时,要重视家庭的教育,要经常性地和家长保持联系、相互沟通、掌握学生的成长情况。同时,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作为家长,要经常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个人修养,提高自己教育子女的能力水平、用正确的方法,以积极的态度教育子女,帮助子女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2.6.

2.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篇5

一、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不是真空,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粗俗的社会生活及不正之风,让许多家庭、学生审美观发生了紊乱,学校教育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侵蚀、抵触。所以学校教育要及时拨乱反正,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从身边小事着眼,从社会大环境入手,广泛歌颂、宣传正能量,积极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都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许许多多的小事汇聚起来,成为社会主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热潮,成为人心所向。学校更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引导、教育,小事做多了就是大事,好事做多了就是好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田。 二、通过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就是学生面前活生生的镜子,教育过程就是“灵魂”塑造“灵魂”、“人格”培育“人格”的过程,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无疑会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典范,所以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要修身立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谨言慎行,树立自己在学生、家长、社会中高尚的人格魅力,使诚信、友善、爱国、敬业、公正等核心价值在教师身上得到体现,用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精湛的教学素养引领学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入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提炼、论证的精品,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材料,所以教师应当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课堂作为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之中,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培育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校园活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如学雷锋活动月的演讲故事会、歌咏比赛,“三八”节献给妈妈的歌,学校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读书报告会、主题班队会等活动,都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途径,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所有的教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就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多变的社会中,每天都会上演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美丑善恶,对真善美要引领学生学习、歌颂,如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孝老敬亲、大公无私等,对假恶丑要引导学生大力鞭挞,引以为戒,如自私自利、制假售假、徇情枉法、违法乱纪等。通过校园、家庭、社会中发生的事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所需、社会所盼。是标尺,规范着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是航标,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是灯塔,照亮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只有把它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田,精心浇灌,才能让它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孟宪东 王元萍 单位:白山市浑江区六道江镇中心小学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涉及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对极端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是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人生理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命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我们发现: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清晰,接受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

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接受生命本体,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在调查中64.3%大学生曾经有过类似“我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追问,34.7%大学生认为“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是不珍惜时光甚至是浪费生命的表现;87.8%大学生选择“一定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60.2%大学生认为同学间打架伤人事件“那是伤害同学和自己身心的行为,不应该做”。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体价值,接受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可贵,热爱生命,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能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包括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生死观,深刻地影响着生命价值观,个体对死亡越是觉知、越是了解,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就越积极,越能更好体验生命,越能获得整体的生命价值观。在调查中83.7%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自然规律;62.2%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触是珍惜每一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53.1%大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理解是,不赞同,没有了生命,何来价值。这表明,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大学生对自杀理解不全面,对自杀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有研究认为,自杀死亡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许多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自杀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调查发现:69.4%大学生在回答“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回答是:绝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会轻言自杀的;他们在回答:“你如何认为自杀?”46.9%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11.2%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不可取;38.8%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3.1%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对自杀现象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自杀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学生强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我国,最先实施于辽宁和上海。调查中8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外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他们强烈希望学校开设美术、音乐、形体艺术课程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为实现事业理想,不断进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渴求接受生命教育,体验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学生存在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发展有不和谐因素”,主要是:30.6%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我的不和谐;26.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12.2%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然的不和谐,30.6%大学生认为存在自己与社会的不和谐。66.3%大学生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54.1%大学生相信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会实现,33.7%大学生坚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和谐的生命存在,一个和谐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统一。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还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追求,出现的困难或逆境是不可畏惧的,它属于生命,仅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大学生深入思考、客观评价、逐步认识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挫折,调整积极心态,创建和谐的生命存在,达到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自我。

(六)大学生关注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把金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大学生关于“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标志是”选择情况的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德行、才能、成就、社会贡献、金钱。可见在关注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的同时,金钱成为衡量大学生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8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林德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

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变化的现实基础。它在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变得务实和狭隘。因此,由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些消极效应是当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倾向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首先,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还较薄弱,学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和完善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李若衡、杨静(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持有的生命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自杀的态度。有效解决由于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失落引起的种种生命危机,促进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美好,实现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发展。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大学生的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努力,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还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与自我的整合,创建学校教育与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的支持体系,这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我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人比较是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活动的结果和做事成败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导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我。在欣赏独特自我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悦纳自我、珍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群体自我教育。

(二)环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孙莹认为,家庭若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则子女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让子女体会生命的美丽,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眷恋生活进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问的情感交流与感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那么他们就能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 学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两课”的融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美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渠道予以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重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规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其心理品质。

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大学生遵循生命规律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懂得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让自我在职业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含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生理与心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社会教育。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评价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大学生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认为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戴曦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冲突,缺乏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等。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用,发挥媒体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努力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各种形式上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3]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4]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5]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3―84.

[6]毕明生.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9―71.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篇7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中学思想政治 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中学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是时期

在学生的中学时期是帮助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由于处于这一时期由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个体身心发展主要呈现出差异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二)中学政治课应在学习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他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二、中学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 当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当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

根据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得出,中学时期尤其是初中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好时期。而今天在校的初中生,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广泛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2、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存在误区的原因

(1)社会环境优化不良。由于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权力金钱化、社会无序化和正当劳动收入者阶层的相对贫困化正严重困扰着当代社会,法律失控、道德失控和舆论失控的局面,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态。

(2)家庭教育存在弊端。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学校以外的家庭环境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和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父母不管是否乐意,都是一位教育者,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对子女施以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取向有偏差。我国近年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几十年来所积累的应试教育还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变,现在的中学教育多数仍旧采用应试教育。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1、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人们对任何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实效偏低的情况。这几年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失败之处主要体现在:逆反心理、学风浮夸、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问题。

2、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问题,进行了一些相关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思想政治课教学受到“应试教学”的限制。我国的很多教学实践主要还是以“应试”为目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唯一目标,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和战斗性,所以实际上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

(2)思想政治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不符。教科书上的事例过于陈旧。教科书的宗旨是要通过从经验生活的事例中概括出一些理性的道理,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许多都会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注重对原理、规律发现过程的表述。

(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较为俗套。教学方式不仅是组织完成课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途径,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建议是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

三、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效,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改革了多年,特别是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从“应试教学”转变到重视基础理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而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注意明确思想政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树立创新的教学教育观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采用新模式,改革教法

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必须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打好基础。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实在、具体,适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便于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也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2、探索、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方案》,在方案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开设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使每一个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以“研究性学习”思想为指导,把它渗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积极探索的政治课教学新模式。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教育;运用策略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其精神内涵的沉淀和发展十分重要。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契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格

大学教育除了专业教育外,还要配合良好的人文教育,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等不偏离艺术教育的初衷,而且形成每个人特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会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因此,有了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格魅力、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专业技能和理论常识等都将得到升华与夯实。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艺术内容进行鉴赏、审视,来获得更高的欣赏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标准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理念不断得到升华。同时,艺术教育中渗透较高的价值理念,使得学生的品德更为积极向上,道德观逐渐形成,人的情怀不断赋予正能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各方面的生活,包括情感、学习、交流、合作等,以追求更美的同时,使得心理积极向上,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坚持不懈的精神得到培养,从而意志力得到锻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之中

高校艺术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进去,在德育、美育的同时,加强心理教育,使学生素质在各方面有所提升。另外,在艺术教育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渗透进去,利用实践环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艺术价值体系,逐渐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促进学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校园文化之中

艺术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离不开艺术的参与,在音乐、舞蹈、画展、戏剧表演、文艺会演、读书节等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作为活动宗旨,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还要注意网络信息化、社会主流人文对学生艺术素养及价值观的影响,教师要积极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远离误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教职工工作之中

素质教育改革后,教师变为服务主体,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的艺术素质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对艺术教师进行考核与把关,只有教师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才能在艺术教育中传播正能量。教师艺术素质在教职工作中需要不断锻炼和培养,通过艺术活动、艺术竞赛、艺术培训和多校艺术横向交流等,才能组建高素质的艺教队伍。同时,要对教师进行价值观、道德观、师德师风进行考核,将评、审、聘、奖惩进行结合,调动教师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艺术教学中,实现艺教质量的提升。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形式较多,学生在社会艺术氛围中不但能感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体会社会艺术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从而理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的发扬艺术。此外,通过艺术活动的策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艺术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会演、音乐剧、小品、话剧、音乐、画展等艺术活动,从中感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5.借助网络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体乐中运用,使高校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即时与随时性共存,给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学习平台。高校要利用好网络环境的便利,对艺术教育资源、艺术在校园的传播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线的校园艺术门户网站,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艺术观进行培养和实践。在网站内,价值观反复熏陶,艺术内容更生动和丰富,且随时随洒进行艺术鉴赏,更受学生欢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1.文化主旋律和艺术多样化的关系

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涵,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而艺术的发展就呈多样化特点是必然的。同时,校园艺术环境的优化,需要各种各样的受欢迎的艺术作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与主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高校艺术资源和艺术表现风格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不可忽略的内容。而且,在推动价值观渗透进艺术教肖时,也要以艺术创新到艺术变革来提升l校园艺术价值,使艺术发展实现科学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化。

3.借鉴与反渗透的关系

艺术无国界,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均可作为借鉴的教育案例。但毕竟国情不同,要以价值观为根基,防范负面文化的渗透和价值观渗透,将价值观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海霞.依托艺术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周刊,2016

[2]孙根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艺术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上一篇:校本研修具体措施范文 下一篇: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