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2:51:25

正确消费议论文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议论文 写作训练 步骤

议论文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它要求写作者具有比较坚实的基本功夫,而“功夫”又不可能靠读几本《文章写作技法》之类的书速成,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训练过程才能逐步形成。

鲁迅先生曾经回忆过自己小时候学习作文的经过:

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绝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真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过是“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

这里所说的大概是十九世纪末期我国旧式作文教学的情形。近一个世纪以来,作文教学仍然承袭了过去的许多做法:“读”(阅读)与“做”(写作)的结合;反复地进行训练;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并采用圈点法,等等。同时,又有了一些改进――加强了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与讲评,并作了不少新的探索与尝试。但是,目前作文(包括议论文)教学的状况还是很不能令人满意的。作文教学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们常说,作文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鲁迅先生曾把自己作文的心得或方法归结为“多看和练习”。叶圣陶先生说得更为具体:“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略谈学习国文》)而这种写作训练,又有赖于科学的指导,有计划地分步骤进行。无目的、无计划的盲目训练,必然导致事倍功半、少慢差费,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迅速提高。

因此,为适应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议论文写作的科学化训练的研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践意义。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九个步骤:

一、一题多体,一事多体

一题多体,指用同一个标题写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例如“机遇”、“责任”等作文题;一事多体,指根据同一个材料写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事”取广义,指材料,包括图画。例如: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提供了一幅“挖井”的漫画,要求先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然后再写一篇议论文;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提供了一个“车站旁发生的事”的材料,要求写两篇文章:一为记叙文,一为议论文。

训练的目的是“明特点,辨文体”。这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的步骤:从记叙文和说明文训练到议论文训练,主要解决学会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掌握议论文体裁的特点的问题。

二、一事一理,多事一理

一事一理,指根据一个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材料”的外延很广泛,包括:生活事例、历史事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名人言行、文艺作品中的细节、新闻报道、漫画、笑话、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等。“理”指道理、事理、观点,即论点;多事一理,指根据多个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当然,“多个材料”在内容上是有关联的。例如,清代著名作家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

它的主旨是以蚕食桑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为喻,指出人应善于读书。椐此材料作文,可以确立论点为:要善于吸取有益的营养,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并可把“论点”加以浓缩,拟出标题为:要善于吸取;学会“活”读书;切莫“死”读书、读“死”书。

再如,有一则材料:

人们在绿化环境,美化生活。小李利用阳台一角,栽上一棵葡萄树。今日施肥,明日浇水,到了夏天竞结出了几串小葡萄。他高兴得不待葡萄果子成熟,就摘下了几颗,定要同学们尝尝。大家觉得其味苦涩,他却吃得津津有味,觉得很甜蜜。同学们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他说了一句很富有哲理性的话:“‘苦涩’和‘甜蜜’是生活中的一对孪生的姐妹。”

它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苦中有甜,甜从苦中来。如把小李那句比喻性的话明白地表达出来,即可作为文章的论点:生活是由劳动和享受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并可拟出如下标题:“苦涩”和“甜蜜”同在;“苦”尽“甘”来;“苦”中有“甜”,“甜”中有“苦”。

训练的目的是“抓主旨,立论点。”主要解决根据材料确立论点并拟题的问题。给材料作文,首先要正确理解材料,掌握概括归纳、演绎引申、类比推理等方法,学会从材料中提炼或生发出观点来。

三、一事多理,多事多理

一事多理,指根据同一个材料,因所取角度不同,而可提炼出多个论点:多事多理,指根据多个内容上有关联的材料,因所取角度不同,而可提炼出多个论点。

例如,下面这则材料:

挪威人捕沙丁鱼回港时,大量的鱼已死亡,只有一艘船例外。原来这艘船的船长在鱼槽里放了一条鲶鱼。鲶鱼在槽中因环境陌生而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自然会引起沙丁鱼的紧张,也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可从不同角度去看,而提出下列论点:

1.只有不断地运动、发展,事物才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旦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事物就会消亡。(从事物运动的规律来看)

2.事物的生存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事物发展的条件来看)

3.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既要“走出去”向世界学习,也要“请进来”,使外来的先进东西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

再如下列一组材料:

1.成语“滴水穿石”。

2.晋代大书法家“临池学书”的故事。

3.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长年跋涉于奇峰恶水之间,常处绝境,但他没有气馁,没有退缩,而是坚持继续前进。于是,这才有《徐霞客游记》的诞生。

由于着眼点不同,从中提炼出的论点也有区别:

1.要方向明确,目标专一。(着眼于“方向”)

2.要有矢志不渝、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着眼于“信念”)

3.要有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着眼于“毅力”)训练的目的是“选角度,定中心”。主要解决根据材料选择立论角度、确立中心的问题。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这种思维方式与定势思维有别,它要求学生对“材料”尽可能地开拓思路,多角度、多侧面地加以深入思考,从“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富有新意的

观点。当然,在握笔操毫作文时,只能确立一个中心论点,这就要求从众多的角度中筛选出一个最佳立论角度。

四、多种切入,一语破的

多种切入,指切入破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语破的,指用一个极其概括精炼的判断句来表达中心论点。“一语”,即中心判断句。“的”,即主旨,中心论点。

训练的目的是“拓思路,会开篇”。主要解决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的问题。议论文的开头,就是引论部分,作者要在这个部分提出问题,一般地说,大都要表明观点,提出中心。

议论文有多种开篇的方式:

(1)活用材料 材料

(2)摘录名言 名言

(3)援引史料 史料

(4)引用寓言 寓言、中心论点

(5)反面说起 反面

(6)类比联想 类比

(7)设疑作答 设疑

(8)直入主旨

除“直入主旨”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外,其余各种方式都要借助于某种外物,但也必须很快进入主题。

五、一理一据,一理多据

一理一据,指为一个论点选择一个恰当的论据。据,指论据,可以是事实论据,也可以是道理论据,还可以是其他能支撑论点的材料。一理多据,指为一个论点选择多个恰当的论据。

训练的目的是“摆事实,讲道理”。主要解决为论点选择恰当的论据并作阐述的问题。论据要可靠、充实、典型、新鲜。选用论据论证论点,对论据(事例、引文等)应加以分析,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人“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可取,“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可见,既刻苦用功、毫不自馁,而又虚怀若谷,智慧的花朵就会绽放,才能就能够得以施展,为祖国为人民建立功业的宏愿,也就能更好地实现。

这段话引用鲁迅的名言作为论据,论证“单靠勤奋也还不够,更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精神”这个论点,是十分恰当、有力的。而且,作者并没有把鲁迅的话摆在那里就算完事,而是进一步作了阐述,从而把论据与论点紧紧地扣在一起。

六、一理多面议,一理逐层议

一理多面议,指围绕中心论点从多方面展开论证。议,即议论、论证;一理逐层议,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训练的目的是“列提纲,明层次”。主要解决为中心论点列出几个分论点的问题。分论点为并列关系,属“多面义”;分论点为层进关系,属“逐层议”。

例如:谈平衡

1.竞技运动要掌握好平衡。

2.要做好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3.要保护好生态平衡。

再如:说拼搏

1.无论何种比赛都需要运动员尽最大努力去拼搏。

2.要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功更应该拼搏。

3.不但一个人要有拼搏精神,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有拼搏精神。

七、一理正反议,一理类比议

一理正反议,指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一理类比议,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比喻、类比方法进行论证。

训练的目的是“找比点,析事理”。主要解决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阐明道理的问题。对比、类比、比喻的论证方法,都是选用一个事物来与论点相比较进而展开论证,但它们与论点的关系又各不相同:

对比(相反)

论点 类比(相类)

比喻(相似)

这几种论证方法都是类比推理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在论证中,要善于找出可比点:在哪一点上相反,可形成鲜明对照;在哪一点上相类,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在哪一点上相似,可作生动形象的喻证,从而深入细致地引申发挥,剖析事理,使人信服。

八、一文三步,多种类型

一文三步,指一篇议论文就其论证过程而言,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种类型,指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训练的目的是“扣中心,明布局”。主要解决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多样化类型的问题。议论文的布局――论证的结构,取决于作者的构思。前者是后者的外部表现形式。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总是相通的,这表现在议论文写作上,就形成了布局的同一性。由于议论文是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一般说来,总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但是,作者各有各的思路,可谓千变万化,文章也就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形成了布局的多样性。

九、多种收尾,独辟蹊径

多种收尾,指结束全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独辟蹊径,指善于别开生面地给文章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训练的目的是“出新意,会收篇”。主要解决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收尾的问题。议论文的结尾,就是结论部分,作者要在这个部分解决问题,一般地说,大都要突出、深化主旨。

议论文有多种收篇的方式:

(1)总结全文 总结

(2)呼应开头 强调

(3)发出号召 中心论点、呼应……开头

(4)深化主题 深化

(5)反诘点题 延伸

(6)提出建议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2篇

去超市买一盒饼干,回家后打开鲜艳的塑料外包装,是一个铁盒,打开铁盒,竟还有一个透明的薄塑料包装,小心撕开这最后的一层,才能吃到厂家花了层层心思打造的饼干,结果,这饼干还特别难吃!

小时候妈妈买面粉,都是50斤的规格,一大袋,扛也扛不动。现在面粉厂的包装以人为本得多了,有些小到只有2斤,你再不用担心搬不动,你只需要经常扔它们的包装就行了。

社会各界一直在呼吁,产品要尽量简单包装,支持环保,支持低碳,却收效甚微。过年过节时收到的礼品,哪有一个不在包装上下足了功夫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政府的宣传不够,政策不到位,还是其他?

低碳的涵盖宽广无际。无论是蓝眼睛还是黑眼睛都有同样的责任,每个人都不应该简单地说:这是政府的事!政府也确应“先天下之忧而忧”,承担起更大的管理责任。环保是每一个人的事,正如地球是每一个人的家园一样。鸟语花香钟情有节能环保意识的人们,有谁不想身边处处鲜花、天空蔚蓝、阳光明媚?

据科学家统计:今天的地球上,每天有70多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恋恋不舍地和我们说“再见”。这些被迫消失的物种,是地球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牺牲品。

人类工业化进程,的确创造了比农业文明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效益,也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到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流水线、互联网、海量信息,等等,一切都“快”了起来。人类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付出所谓“亚”文明的代价,许多人被这种“快节奏”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了。

处处工厂林立,满山林木被伐,高楼平地起,农村变城市,满城汽车跑,好一派繁荣景象。繁荣的背后,却是河流干涸,清水变浊,风沙漫天,城市的天空不再蓝得那么透澈,曾经繁星点点的夜空再也难觅浩瀚星辰。今天的我们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明都前所未有,但人类本性的贪婪却过度消费着地球的资源。

“高智商”的人类,在“战天斗地”,不断向地球索取的同时,也时刻加速着地球物种,也包括人类自己的毁灭进程。

假如能够成立一个法庭,面向地球所有生物进行审判,我相信,无数的动植物,包括空气和水,都会不约而同地控告人类,而人类也一定会被判处极刑。其实,不用了,人类已经或正在为自己的贪婪付出无可挽回的代价。

行文到此,得知已经实行三年的限塑,近日将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发改委或将实施价格税,以限制塑料袋使用。收税对于人类保护生态环境来说,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过度贪婪偷走了人类的美好环境,今天,我们保护被破坏的环境,就像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你要加入,首先要战胜的是你自己,以及你的贪婪!

张宏斌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议论文 聚焦现实

关于写作,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句话既熟悉又陌生,写作源于生活这个道理众所周知,可是,曾几何时,高中作文(高考作文)开始陷入回顾历史或者说抖书袋的泥潭,形成一种格式作文:开头亮中心论点,接着分三个层次,每层(或有一个分论点)用一个历史人物作论据进行分析,结尾照应开头总结。这种格式本无可厚非,可是这种议论文往往是“三无”作文:无生活――躲在书斋,随意编造,没有生活的质感和生命的厚重感;无真情――无病,为赋新词强说愁;无思想――虚无浅薄,空泛轻飘,用华美去包装肤浅。只有“骨头”,没有“血肉”,学生基本不能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可以说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课程实施者如何让议论文回归本位呢?简而言之,聚焦现实。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淡淡如何实施这一“回归”。

一、关注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言为心声”。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就是拿着笔说话,写文章就是想心思。试想一个人若心思不正,那么越关注生活就胡言乱语得越厉害。

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其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面对生活表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90年代末,有一位大学生为救一个落入粪坑的老人而献出了生命,这在当时曾引起激烈的争议。教师可让学生先凭直觉谈谈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摇摇头说――不值。因为,老人生命已走到尽头,没有什么可以再多加留恋的,可是大学生却还有美好的未来。也有学生认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救人于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的那种精神与时下构建和谐社会主流思想不正若合一契吗?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后一种观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审视现实。

二、观察生活,关注时事,积累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素材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是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

例如:以《责任》为题的议论文并不难写,但是一提到“责任”,有些同学就只会想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鲁迅“弃医从文”的责任。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观察生活、关注时事,沉溺于“无生活”的状况。我要求学生抛弃这些陈旧的材料,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论据。就有同学用上中国首善陈光标从事慈善事业表明什么责任,面对灾害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什么责任,这样文章就很有生活的质感了。

三、洞悉生活、内外兼修,拓展思维能力

有了素材的积累和更新,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是不够的。有了“米”,还要知道通过什么程序做成饭,这就需要训练思维,怎么训练呢?

首先,要内外兼修。“外”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内”是对自我内在心灵的“看”。要写出好的议论文,光有外部的观察是不够的,更要有内在的审视。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有审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这种天生的能力就是内在的感官……它是一种心理能力,它在起作用时与外在感官具有相同的直接性,但是它毕竟不同于外在的感官,而是与理性密切相结合。”只有将观察获得的生活与自我内在心灵进行对话,才能产生多层次的价值取向,进而选择一个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心声行文。

其次,要将内外兼修以练笔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积累写作素材的两个“一”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可以每天写,也可以一周总结写),形式内容不拘一格,但必须有自己的“内视”。每周作文课拿出学生针对同一问题的几篇心得进行比较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心得中选出富有时代气息的观点。例如:“我爸是李刚”现在已成为网络流行语之一。透过这个事件你的思考是什么?学生经过从多个角度思考得出:从事件造成的直接后果可以反思交通意识的淡漠;从学校的角度可以反思校园安全管理要加强;从李启铭的角度可以反思“90后”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从李刚的角度可以反思家庭教育的缺失、党政领导日常作风对下一代的影响等。

学生用这种思维模式品评现实生活,就不存在作文无从下笔的现象。学生的议论文就能从“三无”作文中逃出来,让议论文回归本位。

四、透过现实生活的像,深刻反思,提升立意韵味

时下学生议论文的立意往往是浅表层次的观点,是四平八稳的高调,是甜得发腻的“公理”。文中缺少的是对人生、社会、现实的立体聚焦和理性思考、分析,缺少深层次的反思。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例如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为:

请阅读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中的一段歌词

刘欢唱的歌词大意: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要求(略)。

这个题目很有韵味,好的歌词本身就意蕴深长。面对这个题目很多考生写“落叶归根”的思考,也算贴题了,不过立意流于表层。有两位考生的立意就很有深度,值得我们借鉴。其中一篇是《文化寻根》,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仅看题目还容易落入寻求我们的文化之根在哪里,进而大肆歌颂古老文化的辉煌的俗套。但这位考生能立足现实,批驳时下流行文化的肤浅,结尾“秋的萧瑟隐退在夏的聒噪中,冬后有春。我知道,那是希望,我正在追寻”,作者用这样的点题句隐喻着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意,对当今“韩寒、郭敬明的‘新概念’大行其道,莫言、贾平凹少见其踪,那些所谓的学者名流一顿饭构思长篇小说的轮廓”的文化异化现象进行反思,显现出思想的深刻性。另一篇是《归依那份敬畏》,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现在看来,物质利益的大潮又把我们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正犯着一种将文化颠覆过来的毛病。我们的心日益迷离,我们的根又在何处?行走人生中,我们的目光又停在何方?”接着从“出版界、影视界,颠覆戏说之风方兴未艾”的文化异化现象入手,反思“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文化消费者”,呼吁“善良的人走出这样的‘颠覆怪圈’”,“归依那份敬畏,找到心灵的根”――守住文化道义。本文胜在主题的深刻、内容的厚实。这两篇作文真正体现了对现实的聚焦,这才是议论文该干的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贴近生活,聚焦现实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有现实意义,否则就是无本之源。我们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让议论文回归本位,对于学生而言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4篇

 那么,“难解”是否就等于“无解”了呢?笔者认为,“表达各体+应用文”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文体分类方法,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存在;虽然目前看来尚有分类标准不统一之弊,但其实只是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尚未被人认清而已。应用文既然也是人类思维心理的反映,怎么会没有其独立的语言表达方式呢?如果说,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熔“叙述、议论、说明”于一炉的大杂烩,那么,在这大杂烩中总应有一种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根据这种主旋律,将其纳入“表达各体”;但是,应用文又如此历经数千年而顽固不化,不管何种文体分类方法,总会保留一个“+应用文”的尾巴,那么,这足以说明应用文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必有其独特规律存在,具有独立于文体之林的本质特性。因此,遵循“文心对应”的原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525页),从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将使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昭然大白于天下,使“表达各体+应用文”这种传统文体分类方法焕发出新的生命。

所谓语言表达方式,即人们对某种心理反映对象进行具有固定特征的表达的方式。概括目前一般写作理论,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之说,其定义分别是: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进行叙说、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进行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表达方式;3.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论证的一种表达方式;4.说明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解说、阐明的一种表达方式;5.抒情是对人类主观情感进行直接或间接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析以上定义,均由心理反映对象和不同表达特征两大部分组成。如叙述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描写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议论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性质”,说明的心理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事理”,抒情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类主观情感”等(表达方式的特征不赘)。然而,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情绪(指“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大方面组成(《辞海》466、1198、2453页,简称“知、情、意”);对照上述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心理反映对象实际只涉及“知”与“情”,却并没有涉及“意”。如“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以及“客观事物”,均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人和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理”,均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而“人类主观情感”,则属于“情感”的范畴。不难看出,这里惟独没有“意志”的位置。

据此,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相比,实际还存在一种在心理反映对象和表达特征两方面与上述五种方式明显不同的第六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意”。首先,“表意方式”的内涵可对比上述定义作如下界定——表意是对人类主观意志进行明确、直接表白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这一定义可通过以下这篇《国务院关于在对外活动中不赠礼、不受礼的决定》的例文印证——

“为改革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有关赠礼、受礼的规定,特作如下规定:一、我国各级政府、军事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成员,在同外国单位和个人的交往中,除确有必要,应经授权机关批准者外,一律不向对方赠送礼品,也不接受对方的礼品。二、在对外交往中严禁公开示意或暗示对方赠与礼品,或以托对方代购物品为名变相敲诈勒索。违者从严处分。三、在对外交往中,由于难以谢绝而接受的礼品,一律交公,不得自行处理。四、国际上交换科研资料、技术资料、图书期刊,相互提供贸易样品,在特定的国际友好活动(体育比赛、艺术演出、经济文化展览、人民团体友好往来、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换非消费品性质的纪念品,有关国家赠予我援外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奖品,个人亲友之间的馈赠,不属于本决定范围。”

详参以上例文,与“叙述、描写、抒情”的区别明显不赘;下面仅就容易混淆的“议论、说明”两种方式进行仔细分辨:首先,以上例文很难说是对某种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的评价、论证,因而并非“议论”;其次,以上例文亦很难说是对某种客观事物、事理比如对电视机的用途或对应用文的本质进行的解说、阐明,因而亦非“说明”;相反,以上例文恰恰是对人的某种主观目的、意图乃至具体办法措施直述不曲的明确表白,因而可以证明“表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确实存在。总之,一方面从心理反映对象说,“表意”的对象既非“认识”,亦非“情感”;另一方面从表达特征说,“表意”的手段也不同于“议论”、“说明”具有引证、例

举、对比、类比、归谬等繁多方法,而就是直截了当的“直述不曲”。(《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五条) 由于上述心理学的发现,所谓以语言表达方式为标准给文体分类的科学理论基础立即浮出海面——即1.传达感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记叙文;2.传达理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议论文;3.既能传达感性知识,又能传达理性知识的文体叫说明文;4.以反映人类情感心理为主的文体叫抒情文,包括公务贺悼之词、私人情书、问候信等等;5.以反映人类意志心理为主的文体则叫表意文,包括各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表达对象的公、私文书。综观以上五类文体,前三类记叙、议论与说明即“表达各体”,又可合并称为认知文体;后二类抒情与表意即“应用文”;至此,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特性昭然若揭。

其实,应用文名称的创始人刘熙载当初提出这一名称的本意亦在此——他是在阐释“辞命体”这一行政公文的具体文种时推论出“应用文”一说的——“文有辞命一体”,“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辞。”(刘熙载《艺概·文概》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不难看出,这里所云“主意”,即为“意志”,而所谓“达其意”即为“表达意志”。以公、私文书为组成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应命而用之文”或曰“ 顺应意志,付诸实用之文”(“应”,顺应、呼应、响应、回应、反应也者;“用”,实施使用、付诸实用也者),只是说者无心,听者亦无意,长期以来被人忽视了而已。

另外,表意文体的成立还具有有力的语言学佐证——将句子按用途和相应语气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基本句型。其中,陈述句即与前述“认知文体”相对应(其中的描述句扩展而为记叙文、说明文,判断句扩展而为议论文、说明文),感叹句即与“抒情文体”相对应,祈使句即与表意文体相对应(所谓祈使,即为表达一种意志,“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现代汉语词典》889页)。可见,语言学界早就提及“表意(祈使)”的概念,但也是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表达方式。

以上观点可用笔者设计的普通文章分类表高度概括如下,从表解中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法,既有利于尊重人们的习惯与前说衔接(“接着说”),又有利于读者在前说的基础上从新角度认清各类文体的本质与座标(“无余意”):

记叙文体 (新闻、史传、游记……)

议论文体 (政论、文评、学术论著……) (认知文体)

普通文章 说明文体 (产品说明书、科普说明文……)

抒情文体 (贺悼之词、情书、问候信……)

表意文体 (公、私文书)

而且不仅于此,遵循上述“文心对应”原理,还可根据各类文体的心理反映特性,进一步分析出各自独特的文本构成要素——如表意文为“主旨(干什么)、依据(为什么干)、分旨(怎么样干)”三大要素——既然是“表达意志”,自然便会有自觉的“目的”、“意图”和“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办法(即分旨)”等要素构成。其他四类文体则分别是:记叙文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议论文为“论题、论点、论据、主张”四要素,说明文为“内质、外观、特点、分类、结构、功能”等诸要素,抒情文为“情感、情由、情意”,都是由于各自心理反映对象不同而形成的。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5篇

那么,“难解”是否就等于“无解”了呢?笔者认为,“表达各体+应用文”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文体分类方法,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存在;虽然目前看来尚有分类标准不统一之弊,但其实只是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尚未被人认清而已。应用文既然也是人类思维心理的反映,怎么会没有其独立的语言表达方式呢?如果说,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熔“叙述、议论、说明”于一炉的大杂烩,那么,在这大杂烩中总应有一种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根据这种主旋律,将其纳入“表达各体”;但是,应用文又如此历经数千年而顽固不化,不管何种文体分类方法,总会保留一个“+应用文”的尾巴,那么,这足以说明应用文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必有其独特规律存在,具有独立于文体之林的本质特性。因此,遵循“文心对应”的原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从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将使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昭然大白于天下,使“表达各体+应用文”这种传统文体分类方法焕发出新的生命。

所谓语言表达方式,即人们对某种心理反映对象进行具有固定特征的表达的方式。概括目前一般写作理论,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之说,其定义分别是: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进行叙说、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进行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表达方式;3.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论证的一种表达方式;4.说明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解说、阐明的一种表达方式;5.抒情是对人类主观情感进行直接或间接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析以上定义,均由心理反映对象和不同表达特征两大部分组成。如叙述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描写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议论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性质”,说明的心理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事理”,抒情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类主观情感”等(表达方式的特征不赘)。然而,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情绪(指“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大方面组成;对照上述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心理反映对象实际只涉及“知”与“情”,却并没有涉及“意”。如“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以及“客观事物”,均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人和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理”,均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而“人类主观情感”,则属于“情感”的范畴。不难看出,这里惟独没有“意志”的位置。

据此,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相比,实际还存在一种在心理反映对象和表达特征两方面与上述五种方式明显不同的第六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意”。首先,“表意方式”的内涵可对比上述定义作如下界定——表意是对人类主观意志进行明确、直接表白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这一定义可通过以下这篇《国务院关于在对外活动中不赠礼、不受礼的决定》的例文印证——

“为改革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有关赠礼、受礼的规定,特作如下规定:一、我国各级政府、军事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成员,在同外国单位和个人的交往中,除确有必要,应经授权机关批准者外,一律不向对方赠送礼品,也不接受对方的礼品。二、在对外交往中严禁公开示意或暗示对方赠与礼品,或以托对方代购物品为名变相敲诈勒索。违者从严处分。三、在对外交往中,由于难以谢绝而接受的礼品,一律交公,不得自行处理。四、国际上交换科研资料、技术资料、图书期刊,相互提供贸易样品,在特定的国际友好活动(体育比赛、艺术演出、经济文化展览、人民团体友好往来、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换非消费品性质的纪念品,有关国家赠予我援外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奖品,个人亲友之间的馈赠,不属于本决定范围。”

详参以上例文,与“叙述、描写、抒情”的区别明显不赘;下面仅就容易混淆的“议论、说明”两种方式进行仔细分辨:首先,以上例文很难说是对某种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的评价、论证,因而并非“议论”;其次,以上例文亦很难说是对某种客观事物、事理比如对电视机的用途或对应用文的本质进行的解说、阐明,因而亦非“说明”;相反,以上例文恰恰是对人的某种主观目的、意图乃至具体办法措施直述不曲的明确表白,因而可以证明“表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确实存在。总之,一方面从心理反映对象说,“表意”的对象既非“认识”,亦非“情感”;另一方面从表达特征说,“表意”的手段也不同于“议论”、“说明”具有引证、例举、对比、类比、归谬等繁多方法,而就是直截了当的“直述不曲”。

由于上述心理学的发现,所谓以语言表达方式为标准给文体分类的科学理论基础立即浮出海面——即1.传达感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记叙文;2.传达理性知识为主

的文体叫议论文;3.既能传达感性知识,又能传达理性知识的文体叫说明文;4.以反映人类情感心理为主的文体叫抒情文,包括公务贺悼之词、私人情书、问候信等等;5.以反映人类意志心理为主的文体则叫表意文,包括各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表达对象的公、私文书。综观以上五类文体,前三类记叙、议论与说明即“表达各体”,又可合并称为认知文体;后二类抒情与表意即“应用文”;至此,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特性昭然若揭。

其实,应用文名称的创始人刘熙载当初提出这一名称的本意亦在此——他是在阐释“辞命体”这一行政公文的具体文种时推论出“应用文”一说的——“文有辞命一体”,“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辞。”不难看出,这里所云“主意”,即为“意志”,而所谓“达其意”即为“表达意志”。以公、私文书为组成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应命而用之文”或曰“顺应意志,付诸实用之文”(“应”,顺应、呼应、响应、回应、反应也者;“用”,实施使用、付诸实用也者),只是说者无心,听者亦无意,长期以来被人忽视了而已。

另外,表意文体的成立还具有有力的语言学佐证——将句子按用途和相应语气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基本句型。其中,陈述句即与前述“认知文体”相对应(其中的描述句扩展而为记叙文、说明文,判断句扩展而为议论文、说明文),感叹句即与“抒情文体”相对应,祈使句即与表意文体相对应(所谓祈使,即为表达一种意志,“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可见,语言学界早就提及“表意(祈使)”的概念,但也是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表达方式。

以上观点可用笔者设计的普通文章分类表高度概括如下,从表解中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法,既有利于尊重人们的习惯与前说衔接(“接着说”),又有利于读者在前说的基础上从新角度认清各类文体的本质与座标(“无余意”):

记叙文体(新闻、史传、游记……)

议论文体(政论、文评、学术论著……)(认知文体)

普通文章说明文体(产品说明书、科普说明文……)

抒情文体(贺悼之词、情书、问候信……)

表意文体(公、私文书)

而且不仅于此,遵循上述“文心对应”原理,还可根据各类文体的心理反映特性,进一步分析出各自独特的文本构成要素——如表意文为“主旨(干什么)、依据(为什么干)、分旨(怎么样干)”三大要素——既然是“表达意志”,自然便会有自觉的“目的”、“意图”和“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办法(即分旨)”等要素构成。其他四类文体则分别是:记叙文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议论文为“论题、论点、论据、主张”四要素,说明文为“内质、外观、特点、分类、结构、功能”等诸要素,抒情文为“情感、情由、情意”,都是由于各自心理反映对象不同而形成的。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6篇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议论文作为写作的一种主要文体,一直是学生学习训练的重点之一。一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的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在高考中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分。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强烈的说理性是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它最能检测学生思维的逻辑缜密性和议论的条理性,最能体现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那么怎样才能使议论文更具理性色彩呢?

一、正反假设推理

对陈述的事物或现象,从事物或现象的反面进行假设分析,并得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从而在虚实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正确或荒谬。如:“有志者事竟成。(论点)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论据)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就不为后人所知了。(分析)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这段分析通过“假如…那么…”展开,从反面假设王羲之没有立志就不会成为书法家,从而在虚实对比中阐明道理,说明立志的重要性。

二、类比联系推理

对所举的例子加以引申和类比,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以浅寓深、以近比远、联系实际,从而让所述的观点更具现实意义。如“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若干毛毛虫能放在一个花盆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了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接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在不停地坚韧地围着花盆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毛毛虫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其实,只要一只毛毛虫稍微与众不同,偏离这个圆圈,那它就会发现花盆周围的松针,而避免死亡的命运。

毛毛虫在七天七夜后饿死,是因为它们循规蹈矩,没有一只教走出与众不同的第一步。可见,只会机械做事,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行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许多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很高,却卖不出去,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没有新意;我国许多学生在校成绩一流,却不能在工作中取得佳绩,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缺少“创新”二字;许多服装质地良好,却不受他人欢迎,是因为缺乏创新精神,款式不新颖。因此,谁会创新,谁就抢占了制高点,并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最后一段的类比联系,由毛毛虫的实验引申出一个人、一个工厂、一个国家缺乏创新精神是不行的道理,从而让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层层深入推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隐藏着对立与统一、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偶然与必然、整体与局部、正面与反面、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静止与发展等丰富的哲学内涵,我们要写出佳作,就要跳出现象本身,从客观的角度层层深入,挖掘事物包含的哲理,只有这样,才能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这种方法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生活层面,即就事论事;第二,社会层面,即社会影响,社会作用;第三,哲学层面,即经过抽象化后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东西,如:人生观、世界观、人类和社会发展等。

如用邰丽华的事例说明“厄运也是一笔财富”时就可以这样分析:第一,生活层面——不放弃,不悲观,热爱生活,坚强,成功。第二,社会层面——勇敢面对厄运、思考生活并在艺术上取得成就,这是对社会的贡献,她的精神感染了一大批和她一样身处厄运的人,甚至健康人,这是全社会的财富。第三,哲学层面——厄运是常态,如果能正确对待,就能远离浮躁、喧嚣,就能形成成熟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再如用“三鹿奶粉事件”说明“诚实守信”时可这样分析:第一,生活层面——消费者家庭、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害人者必害己。第二,社会层面——诚实守信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还是与你我他的生活和发展紧密相关、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承担、主动参与的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第三,哲学层面——诚实守信,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更是做人之根本。我们要重拾诚信,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7篇

当今社会是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消费社会。“文化快餐”,不论是褒还是贬,毋庸置疑的是它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也进入我们的菁菁校园。口袋图书,缩微名著,Q版西游,戏说水浒,网络文学等等。文化快餐确实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要求,使人们以轻松的方式、简捷的过程了解了某种文化。然而我们也必须明白:它只能是文化辅料,我们还需要一些高尚典雅的文化“正餐”。否则,我们的文化结构里,一定是“贫血”的。

文题示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上世纪90年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脍炙人口的“文化散文”刚一问世,立即就风靡全国,被称为“余秋雨现象”。有的人将其散文比喻为“文化快餐”。21世纪,著名学者易中天和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国演义》和《于丹〈论语〉心得》,声名大震,风靡全国。又有人把易中天、于丹的讲座和作品斥之为“快餐文化”。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报道,现在的中学生对“名著”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家长、老师指定读一些名著,他们也不愿读。反过来,他们对漫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这些被老师、家长们视为“快餐文化”的读物却格外青睐。有人认为现代的中学生越来越肤浅、浮躁,他们正在被快餐文化吞噬;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学时代读那些大部头名著呢?到底如何看待这个令老师头疼、家长担忧的文化现象?

请以“我看文化快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方法指津

上述两题,第一道关键是审清材料的内涵,余秋雨、易中天和于丹,他们的作品算不算快餐文化?所以观点确立需要有个肯定或否定。第二道是话题作文,谈谈对文化快餐的看法。反正是三种观点:文化快餐的“利”、文化快餐的“弊”和文化快餐的利与弊。不管何种观点,都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可以从“文化快餐是什么”“为什么要文化快餐”“怎样消费文化快餐”等角度构思写作。

例文借鉴

“文化快餐”利弊说

快餐店虽然是中国都市一道并不亮丽的风景线,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一则方便,二则便宜,三则可以提供基本的热量和营养。就像吃了总比饿着舒服,知道总比不知道强。对于进入飞速运转的新世纪的人们,文化快餐也是如此,它为当下患有文化饥饿症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精神“快餐”。

校园“文化快餐”也成为青少年学生中的“阅读时尚”。他们阅读中外名著缩写本,学习古诗词只熟诵“名句”,看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看影视剧版的名著戏说演绎,看动漫、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并未能真正落在实处。因此,要求青少年学生静下心来一本本地阅读中外名著,品味精品图书,确实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再者,在现代全方位开放的社会氛围中,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也必然分散着学生的精力、时间和注意力。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化快餐”在一定程度上正适应着快节奏的生活。以“缩写”“戏说”的影视剧、广视角的“网络文学”等弥补学生人文知识的严重匮乏,来舒缓一下绷紧的神经,应该说也不无益处。况且像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讲解浅显风趣,结合当下实际,联系现实人生、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人咀嚼回味,虽带点快餐的味道,但也的确是一种简单惬意的文化享受,不受学生喜爱才怪。这是一种文化的普及,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文化快餐”又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危害性。“文化快餐”之于“精品文化”,犹如零食之于正餐。零食虽然也能充一时之饥,但长期以零食代替主食必然会伤及脾胃,影响健康。“文化快餐”传播的知识不仅良莠不齐、真伪参半、一鳞半爪,且很少具有丰富严谨的学术内涵、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多为消费性、娱乐性的“泡沫文化”,不可能稳定长效地给青少年学生以健康的精神滋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丰富的人文知识。长期沉湎于“快餐文化”,难以养成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品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气质修养,甚或影响着学生健康的人生观的形成,这又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要想让青少年学生真正从“快餐文化”中走出来,首先要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以充分的业余时间。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取舍,懂得鉴别,热爱名作,培育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欣赏品位,让文化正餐和文化快餐交替进行,提供更多的精神养料,全面均衡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亮点综述】

本文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辩证说理,谈清对文化快餐这一文化现象的正确见解和评价。一分为二辩证分析,议论有深度,显示出一定的思想内涵。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第二届重庆读书月拉开帷幕,重庆市委书记要求重庆人要“多读点经典餐”。他在为《读点经典》作的“序言”中说:“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把《读点经典》小册子称为“维生素片”,“有如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提示】

“读经典、看精品,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营养”,这是多读经典精品的好处。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构思立意“多读经典,受益一生”。当然可以多角度思维,如读书是自我提高等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礼记》中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

请以“慎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我的写作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怀哲行走在非洲贫瘠的土地上,史铁生行走于精神的广袤领地。陶渊明行走于田园,追求的是一份心灵的自由与精神的安顿;孔子行走列国,只为恢复古礼,实现自己的理想。

请以“行走”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我的写作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8篇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上海、苏州、益阳等考区连续出现议论文阅读考查,所选议论文以立论文为主,个别考区出现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选文。

议论文阅读的材料以人生修养、成长思考、传统文化、待人处事、时政热点等为主,所选文章多来自新近出版的报刊时文。选文切合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进行思考,对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初步分析,目的是要学生关注生活,留心时事,提高明辨是非、甄别真假、识别美丑的能力。议论文阅读的分值大多在6~12分之间。

【考点概说】

中考议论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论点的辨析、提取和归纳;论据的类型、作用及补写;论证方法的辨识和理解;论证结构的分析和论证思路的理解;论证方式的运用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鉴赏议论文的语言风格;联系自身实际对选文观点进行评价、感悟或拓展。

议论文阅读常涉及的文体知识有:

1. 论点,指作者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在形式上是一个肯定性陈述句,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

(2)论证方法的类型: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某个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某个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道理论证,可分两种,一是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二是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某个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对比论证,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4.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5.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

【中考题例】(2012年娄底市中考题)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侯 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6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的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 ,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中考原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3.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2分)

4.你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3分)

最新拟题

5.请你根据第②段所论述的观点,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讲求竞争与效率的时代,学雷锋早已过时。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进行准确提取或概括?

这类题考查方式有三种: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首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对何事发表议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看文章中是否有适合直接做中心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头,也可能在文章的末尾或中间。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上面娄底卷第1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题目“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统率全文,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就要由自己来概括了。概括中心论点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要简洁,要顾及全文,表达要准确完整。

二、怎样辨别论据的类型并正确理解论据的作用?

这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有:

1.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据,并指明其类型。

论据类型主要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2.概括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

解答这类题目时,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字数控制在50字左右。

3. 分析论据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或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如娄底卷第2题,“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其答案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

4. 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补充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其表述形式为: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补充理论论据,则多引用名言警句。如娄底卷最新拟题5,要求为第②段论述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可举“板凳妈妈”许月华,靠两条小板凳代替双腿走路,照顾福利院的孩子,坚持30年不放弃。

三、怎样辨别论证方法并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这类题目考查方式有:

1.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然后对照概念进行分析。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行,一般不会出错。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第④段列举学生、农民、人大代表做好本职工作即是学雷锋的事例,是举例论证,即事实论证。

2.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答题方式为: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应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作用是雄辩地证明了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这一观点。

四、怎样分析论证的层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而按照思维形式,又可以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①由一般到特殊的“总论——分论”式;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论——总论”式;③“总论——分论——总论”式。答题形式为:“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或“在该段中,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使用××论据,再次运用××论据,最后得出××结论”。

五、怎样感悟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把握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题目的形式有:(1)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析画线句的意义和作用;(3)简要分析某段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

上述几种题型都围绕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来命题,解题时要联系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如娄底卷第4题,理解“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一句话的意思时,一要分析该句在段中的含义,二要联系现实生活,特别是考生的生活体验。答案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我们每个人自觉地把学雷锋做好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怎样评价文章的观点,并能结合实际来认识和理解?

这是近年来出现频率很高的创新性试题。常见形式有:①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谈谈对××现象的看法。②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观点的理解。③读了这篇文章后,请谈一谈你对××问题的思考或建议。解答时,应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最好能运用相关的论据,以增强说服力),理由最好有二至三条,最后得出结论。陈述理由时建议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如娄底卷的最新拟题7,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学雷锋是不会过时的。因为雷锋精神的内涵是无私奉献,是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付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也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从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从千千万万的志愿者身上,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雷锋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时代变得更诗意。所以,学雷锋永远不会过时。

名师提醒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必备考题,其内容贴近时代脉搏,因而具有时效性。由于中考命题考查立足于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材料时一般遵循“通读材料,提取论点——再读材料,筛选论据——明晰论证,理清结构——品读语句,体会语言”的流程,只要在答题时循序渐进,一般都能准确应对议论文阅读题。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1.分析论据的作用时,同学们最喜欢写的一句话是“证明中心论点”。这看似正确,其实大错。因为分析某一个论据的作用时,必须联系论据所在的段落,一般情况下,论据证明的观点常常在论据之前或之后,并不一定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分析论证的层次或论证思路。这类分析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理解,答题时一定要出现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这样表述,才能将论证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3.评价观点题,这类试题多为开放性试题。肯定、否定都可,关键在于观点必须明确,论据必须具体,阐述理由时一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再次重申论点。

不对生活发脾气

蒋忠平

①林语堂云:“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人生亦如草木,须经历春夏秋冬,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节奏和韵律。而人到底是万物的灵长,足以令万物仰视的人,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这“解读”就是“感觉”,就是“品”。

②不论是圣贤还是草民,不论是英雄还是小丑,都是一列疾行的列车,遵循着同一轨迹,即从始发至终点。然而,究其细微,人与人竟是千差万别。正如面对黄叶有人会想到考察气象,有人会想到人的暮年,有人会想到扫起来生火。我们不便评头品足,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品尝方式。

③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和平时期再难把人严格地区分为“好”与“坏”,许多界线都变得模糊不清。尤为严重的是,时代更加看重效率和改进,这导致人人都把自己忙成一团,失去了彼此照看和监视的机会。人生变作一杯酒,摆在每个黎明或黄昏,等他自斟自酌。其中的况味除了自己还有天知地知。品味人生,是另一种意义的自觉查考,简单地说便是:看你自己的了。

④人们似乎都有一个怪癖:易于铭记坏的遗忘好的,所以很轻易就做出了“世风日下”的结论。的确有一些人被花花绿绿的物欲击沉了,的确有时正义跌入血泊而邪恶站在一边狞笑,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仍在洁身自好。一些人会迎着凶险前行,另一些人留在原地一脸苦色、心中不安,还有一些人当了逃兵,为余生留下数不清的羞愧。人们终究找到了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淡品人生,“淡”,不仅是超然风度,而且是人们留给自己的冷静。所有人品味人生的结果都是一致的:我们欠世界太多,谁也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⑤人们不可避免地演着自己的戏,悲哀的或是欢乐的。明末清初大批评家金圣叹曾说过“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历史潮涨潮落,一切都留在昨日。人们在一种迥然不同的环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约而同地寻觅着“不亦快哉”。有人找到了,有人没找到。这就是人生,这就是那段艰难的航程。

⑥人生还似一支针剂,在进入社会的脉管之后,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它,有的驱除了病变,有的带来毒副作用,有的什么也没带来。倘若我们的人生是后两者,那么,我们只有在那一张一次性消费的履历表上记上这样四个字:无效生命。还是那杯摆在晨昏的酒,我们以亢奋的抑或沉郁的眼光端详之后,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人生的滋味就在你的眼角眉梢了。

⑦最后让我们一道心平气和地淡品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并一道暗暗给自己一个决定:不再对生活和世界发脾气。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22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述林语堂的话有何目的?

3.第②段画线句是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4.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5.联系语境,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不对生活发脾气。

2. 引述林语堂的话是为了论述人类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认识自己,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是事实论据,面对黄叶,不同的人产生迥异的联想,有力证明了“人与人竟是千差万别”这一观点。

4. 运用了比喻论证。(1)文中将人生比作针剂,将社会比作脉管,形象地论述了不同的人生对社会产生的种种影响,提醒人们要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改变社会,实现人生价值。(2)将人生比作酒,以酒味喻人生的滋味,告诉读者要细细感受人生,领略人生的滋味。形象生动的说理,让人信服。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9篇

本设计主要是通过课例研究进行实践的,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阅读理解文章,然后对阅读结果检测和评估。下面,我们将以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SandstormsinAsia一课为例分享教学设计思路。

(一)现象型问题链在不同的体裁中,现象型问题链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记叙文中,现象型问题链就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什么;在说明文中,则表现为我们要解说的事物、阐明的事理是什么;在描写文中,则是我们描写的对象,包括事物、人物、景物等。现象型问题链在议论文中的体现是被讨论、辩论的话题是什么。综上,现象型问题链总的来说都是引导出“是什么”一类的问题。如:Whatissandstorm?这让学生能够顺势理解文章,清晰地认识沙尘暴是什么。

(二)原因型问题链原因型问题链,就是解释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以及隐性或者显性预设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在记叙文中,通常来讲,记叙文都是用朴实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结尾往往表达深刻的哲理。这时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传达这样的生活哲理,潜意识中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呼应。在说明文中,它也必不可少。比如在英语课文中,为什么解说物品的功能可能是促使消费者的购买。在描写文中,为何描写旅游景点如人间仙境、远离尘嚣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原因型问题链在议论文中体现在支撑论点的论据,这是一篇议论文是否有说服力的标志。Whythesandstormhappens?Howdidsandstormhappen?这样的问题形象地概述了沙尘暴发生的具体原因和发生时的可怕场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沙尘暴发生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可以概括文章的二到五段,也暗含了人类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植被,保护大自然。

二、结果型问题链

结果型问题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呈现。在记叙文中,往往文章传递了一种深邃的哲理,所以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被内化的问题迫在眉睫。说明文中,比如是传递物品的功能,结尾就会提出怎样购买它的渠道和方式。在描写文中,比如是在描述景点,结尾可能会提出怎样购买门票更优惠或者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在议论文中,问题会权衡两种或多种观点的利弊,这样的问题就如在辩论赛中主持人最后的总结陈词。因为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是问题解决的结构,作者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Howtoprotectourenvironment?一问可以激发学生大脑,头脑风暴,学习完本课就如亲身经历这样的灾难,他们一定会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

这些问题一一递进、层层串联,不仅很好地理清了文意,而且涵盖了文章的所有重点,学生带着这些富含逻辑的问题进行阅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迅速抓住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了阅读效率。

问题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设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能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激发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学生能够以问题维持持续的阅读兴趣,激发探索动机;教材能够有顺序、有组织地被剖析,有逻辑思维地被重组。

正确消费议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议论 分析 就例说理

写议论文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应是议论文的主体。对事物要有正确认知,不要片面地、呆板地、绝对地看问题。现在中学生普遍存在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问题,有些中学生写议论文不是以分析问题为主,而是单纯举例,“以例”,以摆出例子来代替分析问题。有的议论文除去摆现象、摆材料以外,真正的分析文字剩下的并不多。怎样才能消除这种现象呢?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以训练分析问题为目标的专项训练,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切实可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变“以例”为“就例说理”,这对写好议论文至关重要。

所谓“就例说理”,就是结合所举事例,来讲清事理。写议论文务必要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例子举完了,然后马上就例说理,使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中心观点服务,把事例和道理拴得紧紧的。那么,应如何就例说理呢?

1. 由果溯因法。例子看作“果”,用分析文字探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从因果关系上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的方法。例如: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严于律己,提高个人的素养。他们高贵的素质,也是其成为名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汉的刘宽就是以个人的宽容的品质使他人心服口服的。一次,他骑着一头牛去野外郊游。途中,一位丢了牛的农民指着刘宽的牛说:“这牛与我的一模一样,是我的。”刘宽没说什么,让农民牵走了牛。过了两天,农民牵着牛回来了,告诉刘宽他的牛回来了,并请求处罚。刘宽答道:“物有相似,认错也是难免的嘛。”

刘宽的宽容是一种素养,这种素养是他流芳百世的原因之一。拥有这种素养,才能让心灵的花园锦上添花。(2004年高考佳作《为心灵建一个漂亮的花园》)

上文第一段举例,第二段就例说理,以刘宽宽容农民一事为“果”,以刘宽的素养为“因”。运用这种方法说理,关键是例子与分析应当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人为地强加上去的。同时还要注意到所分析的原因跟论点相一致,否则就无法把材料和观点联系起来。

2. 假设说理法。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信服。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这是最简单易行的说理方法,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

例1:只有订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带领你到达理想的彼岸。所谓切合实际,就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浮夸,不空想。只有订立这样的目标,才可以支配我们的思想,放出我们的活力,鼓舞我们的希望,从而引领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面对着经济贫穷落后、国人思想麻木的旧中国,鲁迅定下了唤醒国人的目标,他弃医从文,发奋写作,被后人誉为“民族魂”。面对着选民平静的表情和缺乏热情的鼓掌,李光耀定下了学习中文的目标,他争分夺秒,勤学苦练,终于凭着中文演讲引起选民共鸣而当选为新加坡总理。面对着遭人冷眼、受人的处境,勾践定下了复仇雪耻的目标,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成为春秋霸主。(假设说理)如果鲁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唤醒国人的目标,而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能写出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吗?如果李光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学习中文的目标,而是盲目竞选,他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总理吗?如果勾践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复仇雪耻的目标,而是苟且偷生,他能成为一代霸主吗?可见,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固然要有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因为这才是成败的关键。(以“目标”为话题的文章《识时务者为俊杰》)

例2: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赞同。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谁呢?当自己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时,就应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中国女排主教练和在当初改组女排时压力很大,任务很重,许多人劝他以“保险”为好。然而他力排众议,相信自己,起用冯坤等新将,最终改组成功,夺回了失去17年的奖杯。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建议,那金灿灿的奖杯如何能捧回来?正是在关键的时刻相信自己,和取得了骄人战绩。(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例1在举例之后进行假设说理,从反面谈如果鲁迅、李光耀、勾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也许就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例2在论证了为什么要相信自己,举了女排腾飞的事例之后,接着用这么一句“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建议,那金灿灿的奖杯如何能捧回来?”来从反面假设分析和不相信自己可能出现的后果,令人信服。

3. 引用分析法。在举出例子之后,援引相关的名言、格言等,而后用一些话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理方法。运用这种分析方法说理,关键在于引言要恰当,即与事例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分析能使材料更好地为观点服务。

例1:高消费是一种腐蚀剂。它使青少年挥霍别人的劳动果实,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有些青少年为了要一双“耐克”鞋而苦求爹妈,这对那些拿工资的家长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在学校中上课是不创造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珍惜别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条件。我们青年人正处于人生最适宜播种理想的时候,切莫沉醉于追求物质享受,折断自己理想的翅膀。香港的“船王”包玉刚家财万贯,却依然以俭治家,每天仍坐公共汽车上下班。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亿万富翁,买一辆小汽车又算什么,何至于“抠门儿”到这个地步?其实他并不是吝惜那几个钱,而是时时告诫自己切莫贪图享受,追求奢侈生活。“俭以养德”。烈士有这样一句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由此可见,事业离不开俭朴。(选自《小议中学生高消费》)

例2:他,从小患严重的哮喘,并由此引发肺结核,治愈后的他,仅剩半个肺,他说过:“你能想象吗?你和别人赛车,而人家的气缸却是你的4倍!”他就是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备受瞩目的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汤姆斯,一个丧失了一半肺功能的“残疾人”却出人意料地在这项最需体能与肺活量的竞赛中拔得头筹,这不能不令人惊叹,当记者向汤姆斯提问:“我想知道,你如果没有如此严重的肺病,你是否会得到更多的金牌?”汤姆斯回答:“不,我想一块也得不到,是苦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能。”(2005年广州一模《甘瓜抱苦蒂》)

例文1引用的名言来论证“事业离不开俭朴”,例文2则是用人物自己的话来证明“苦难的价值”,引言恰当,观点鲜明。

4. 对比评析法。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来联系论点的方法。对比评析法适用于对比论证,分析文字围绕对比展开,对比后的结论要与论点相吻合。

如2004广东高考优秀作文《沟通,勿轻语言》

首先,语言对沟通有重要影响。英国有一款小轿车,车型新颖,马力强劲,其性价比十分优越。然而,这款车在德国却打不开销路。英国汽车公司总部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派人到德国调查。原来这款车的英文名字被翻译德文后叫“粪便”,难怪没有问津了。由此可见了,语言对沟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语言沟通成功,我们办事就容易得多了。百事可乐公司产品“7up”直译成中文就是“七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七上八下”,怪怪的。翻译人员别出心裁,叫它为“七喜”,取“起”的谐音,“起”不就是“上”吗?可这么一改,“七喜”便被广大中国人民接受,销量大增。语言就这样在沟通中扮演了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利用好了,沟通就成功了;利用不好,沟通注定失败,谁愿意买“粪便”呢?更不用说坐了。

上文中两个企业文化的例子一正一反,精当又俊俏,要言不繁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5. 一分为二法。事物是复杂的,我们认识分析事物以及事物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化,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

例如“失败,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作文题目就是一个需要辩证分析的典型例子。如果作者将失败看成成功的前提,过多地强调失败对于成功的意义,虽然无可厚非,但总觉得有失偏颇。而从“懦夫弱者”和“壮夫强者”这两个角度来谈失败的意义,得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对强者而言”的结论,这样的说理就是全面的辩证的,分寸把握得很好,说理令人信服。

又如下文,分析辩证、全面,避免了说理的绝对化。

凡是要成功,必须有志。像我们尊敬的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才做出了一番开天辟地的事业。童第周、徐悲鸿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当年抱定了为国为民的伟大志向,飘洋过海,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实现了崇高的理想,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有志者不一定个个都能成功。因为成功还有机遇和其它一些因素起作用。对于一个失败者,他的伟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奋斗也值得我们学习。我国有句古话“不以成败论英雄”。世界女排三强之一的美国女排自从中国队一九八年夺走冠军以后,她们把星条旗剪成几段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表示只有夺回冠军才能亲手把它缝起来。美国女排到今天仍未夺取世界冠军,但他们的志向显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选自《人贵有志》)

要避免说理绝对化,首先是学生的认识要全面正确,符合客观实际。在思维方法上要运用辩证法分析,即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那一面;用联系的观点看复杂的事物,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因果联系;用发展的眼光去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6. 同类列举归纳

例文: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例文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揭示人物实质的方法总结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一种浩气四射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正是这一点,四个论据才会共同作用来论证论点。因此,这种点出行为实质的分析无疑能加深对论据的理解和把握。当然,正面的可以分析其闪光点,而对错误的行为则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

这种方法在考场上经常用到,如我们的同学在《笑对人生》中就运用了这种写法:

刘备早年贫困,沦落到卖草席为生的处境,但正是在这其中,他树立起了称霸一方的雄心壮志,并学会了礼贤下士。因此造就了“桃源结义”和“三国鼎立”。

匡衡少年更寒苦,在三餐饥饱成问题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读书,而又正是这寒苦造就了他勤奋好学的决心,于是凿壁偷光,成为大儒。

韩信年少已成为孤儿,四处流浪,受胯下之大辱。但正是在这苦境中,韩信的心灵坚强了起来,最终辅助刘邦一统天下。

由此看来,苦尽必甘来,否极必泰来。在苦和坏的时候必定伴随着甘与好。因此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应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而不应消极。

7. 比喻说理法。就是在举例之后紧接着用打比方的方法进行形象说理。

例文:

宫廷的黑暗,皇族的腐庸使他饱受委屈,虽然宫刑是残酷的,但并比不上无情的污蔑更伤他的心。他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写下了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作――《史记》。为后世填补历史的空白,痛诉世事的纷尘。苦尽甘来,如今司马迁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惊文坛,受人敬仰。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必需经历甘与苦的洗礼。如果小树苗不经风吹雨打,何以遮下一片绿荫?蚌不经过海水的冲擦和泥沙的磨练,何以成为夺目的珍珠?人不经过甘与苦,何以创下辉煌的事业,成就伟大的人生呢?

上文在论证人“必需经过甘与苦的洗礼,才可以创下辉煌的事业,成就伟大的人生”这一观点时,就以小树经风吹雨打才能遮下一片绿荫和蚌经过磨练才能成为珍珠进行比喻说理,说理形象生动,令人信服。

写好议论文的方法有很多,如果学生能运用以上方法就例说理,无疑能解决不会分析说理的问题,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金志浩.议论文写作技巧――中学生怎样过议论文写作关.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年.

[2]郭铁良.中学作文教学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3]蒋念祖.高中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训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周裕国等.实用文写作导引.南京出版社,1992年.

上一篇:消费者权利论文范文 下一篇:广告消费者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