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高级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19 16:54:13

计算机高级技术

计算机高级技术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分析;通过率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计算机技术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作为专业技术学习,我国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实行了近几十年,主要目的为考察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成绩来进行划分计算机技术的等级,方便学生自身了解其计算机技术。

中职计算机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相关技术和知识让学生具备计算机技术。目前,在我国的中职院校中均开设了相应的计算机课程,然而中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却不能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我国的诸多教师研究和分析了中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经验提出改进性的措施,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技术和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一、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影响因素

1.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往往都是在教室课堂讲解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主要存在的缺陷如下:①教师缺乏主动性,单纯的依靠教材来讲解。计算机是一门综合性强,强调应用的学科,一般院校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不能主动的向学生讲解今后应用广泛的技术,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死板,应用能力不强。②教师教学过程中只讲不练。计算机技术理论性强,对于中职学生理解困难,缺乏练习导致了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而是掌握基本层面的意思,在后期转换形式后就不能应用。

2.学生计算机学习方法分析。学生在进行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由于存在观点上的偏见,过低的评估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并且学习方法存在缺陷,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如下:①学生认识不足,计算机技术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计算机学习中,中职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与今后直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导致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②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计算机技术强调应用,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生由于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3.计算机等级考试特点分析。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等级考试存在以下缺点: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试题的质量不高;评分不客观。因而,导致一些取得高分的同学,未必能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这与具体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教学方法分析

1.转变学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由于学生认为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主要目的为取得通过证书,这种观点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转变学生观念的主要做法包括:①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本质动力,教师应结合课堂教授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计算机技术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魅力,不断地增加学习时间。②应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计算机技术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在工作中提高效率,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工作方法进行学习。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后,学生会积极投入到计算机技术学习中。

2.课堂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方法分析。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断地总结教学方法改进,主要包括:①丰富教学形式,避免硬性的板书。教师必须结合教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内容分解成几个部分,在进行穿插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听懂并记住课堂教授的方法。②强调应用式教学,帮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教师课堂上不能光进行理论教学,还应进行上机教学,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熟悉所学内容。此外,由于学校计算机资源较为欠缺,教师应结合所分配的上机时间,让上机和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③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分析。学校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水平,这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有紧密的联系。主要方法包括:专题复习,明确考试重点内容。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计算机考察范围的复习,让学生总体把握考试内容,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分析历年考试习题。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和联系历年考试试题,能够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把握历年的考试规律。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中职学生步入社会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发挥带领作用,在课堂上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转变学习态度。并且,组织专门的考试复习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提高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谢日行,胡江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问题的研究初探[J].河南科技,2006(6).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计算机高级技术篇2

【关键词】分层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关注计算机的功能和性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是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当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环境的复杂性日益增加,计算机也具有不同的功能要求。在计算机程序的开发中,必须将一个功能开发为多个功能,以便有效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分层技术能够使计算机的功能多样化,满足需求的客户,并提高了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价值。

1分层技术概述

近年来,Internet技术发展迅速,相应的软件开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更新。随着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软件开发技术需要不断进行改进,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有着非常多的优势,因此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程序开发中以分层技术发展为主要过程,以当今的五层技术为主要的分层技术,分层技术的不断更新,使计算机的开发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往的计算机技术只能处理单个业务,计算机想要完成多个任务共同处理,就必须依靠分层技术才能够实现。分层技术的应用就是将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成多部分进行解决,而分层技术所分隔的层不一定相互关联,但是必须有一个等级关系。分层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计算机软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并且能够对多个单元的软件进行处理[1]。

2分层技术的特点

2.1生存性

分层技术在计算机程序中有很强的生存性,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能够处理很多问题,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功能,分层技术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功能进行区分,可以有效处理不同类型计算机软件和处理器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开发软件质量。

2.2稳定性

分层技术拥有很强大的稳定性,可以满足任何客户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要求,只有掌握计算机软件的稳定性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分层技术的出现能够合理解决计算机稳定性问题,并且能够提高计算机的运行质量,使客户能够更好地体验计算机带来的便捷性。

3分层技术的优势

研究发现,在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中,内部计算机的紧凑性经常不能满足要求,而分层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所有软件级别之间的连接显著改善,从而确保软件的质量。分层技术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强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分层技术的灵活性比较强,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内部需要划分为多个级别,开发人员需要利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机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分层技术的应用可以高效地处理计算机的功能分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某一个级别进行修改并不会影响其他级别的工作。传统的开发技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会造成严重的工作负担。(2)安全性高。利用分层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并可以有效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利用分层技术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在开发计算机新功能的过程中,只需要更新该级别的功能,并不需要对软件进行重建,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功能的效率,为客户提供全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功能[2]。

4分层技术的应用

4.1双层技术应用

传统的计算机开发技术只是采用单层模式进行开发,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单层软件计算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对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改革和完善,对于相同的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开发成本,因此,在计算机程序的开发中引入了双层技术。双层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效率,解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程序运行缓慢问题,双层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用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矛盾。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双层技术可以改善原始客户端,以便用户可以尝试更系统和更全面的功能。使用双层技术可以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提高工作效率。

4.2三层技术应用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下,双层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因此,基于双层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三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层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服务器处理问题,并且对计算机储存数据功能进行优化,提高了用户对计算机网络访问效率。三层技术的出现能够解决很多级别性问题,三层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收集和处理各级信息,然后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进行搜索和采集,然后再处理完成累计工作,三层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计算机的工作负担,计算机运行效率慢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4.3四层技术应用至于四层技术的性质,四层技术还没有取得非常创新的发展。四层技术和三层技术之间的区别在于,数据存储已添加到四层技术中。四层技术的传输和交换数据,能够有效处理在计算机信息交换过程中的辅助信息,帮助计算机记录所有数据信息,为改善计算机应用技术提供依据[3]。

4.4五层技术应用

根据不同的环境,开发计算机程序所需的技术机构也不同。尤其是面对某些特殊的操作和数据环境,软件开发人员希望基于四层技术将原始数据层分为两层,即资源层和集成层,这样做的目的是满足计算机的稳定运行,并且可以根据五层技术来满足对计算机使用说明的详细了解。到目前为止,五层技术仅在J2EE环境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已基于三层技术进行了扩展,包括源层、集成层和客户端层。

5结束语

计算机高级技术篇3

关键词: 边疆院校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 教学改革

20世纪末,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应用,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从此人类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在的信息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已离不开计算机工具,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通用技术,因而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是信息化社会的文化基础教育[1]。因此,它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人才的主要尺度,这些皆给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把握计算机基础教育特点,改革边疆地区计算机基础教学,势在必行。

1.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

边疆地区院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独特的一面,同时它属于通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具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般共性。

1.1教学内容陈旧,且安排不合理。

随着计算机硬件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和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内容却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特别是信息闭塞的边疆地区院校更明显。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上安排不合理,某些知识点重复,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握不准确,重点、难点知识描述不够深入。

1.2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2]。

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资金的投入,高标准配备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及学生微机室,为信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后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如何改革,如何适应边疆大学生的发展等,是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任课老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3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明显。

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非常熟练,有的已达到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水平,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动手能力也相对欠缺。因此,在边疆地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内容按传统的从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好的学生就感到枯燥乏味,“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却因为学习任务重而缺乏自信心,有的甚至产生恐惧心理[3]。针对这样的状况,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从教学任务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4教师队伍相对缺乏,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福利待遇低等多方面原因,优秀和高学历的人才不愿到边疆地区院校任教,造成教师队伍缺乏。另外由于信息闭塞和地方观念制约,教师的自身素质、学历、专业知识等没有得到提高。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笔者在边疆院校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多年,对边疆地区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了解,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分析研究,针对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2.1明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于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其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清楚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能将计算机技术手段结合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边疆大学生自身特点,边疆院校应该开发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于职业培训教材的,与内地院校有区别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边疆院校应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中心,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知识)、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等为基本构架,组织展开教学内容。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内容,如浏览新闻、视频点播、音乐下载、简历制作、幻灯片制作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计算机专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的意见,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4]。就目前而言,许多边疆院校还停留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即课程名称更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被具有大学课程品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是必然趋势。

2.3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取“分级”教学方式。

边疆地区院校生源地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而分级教学则能解决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的问题。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学生分级是实施分级教学的前提[5]。在学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必须立即对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程度进行调查摸底,通过分级考试确定学生等级,依据调查情况和学生参加分级考试的成绩,可将学生分成A级、B级和C级三个层次。A级为最高级别,其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该门课程教学要求,可以免修;B级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中级级别,可以免听该课程,但必须参加期末考试;C级是最低的一个级别,是除了A、B两个级别以外的所有学生,C级的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同时学校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较高级别的学生允许选择较低的级别,即A级的学生可以选择B或C级,B级的学生可以选择C级。

其次要做好教学计划的分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可以将教学计划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型教学计划、应用型教学计划和提高型教学计划。基础型教学计划适用于C级学生,培养的是适应型人才,要采取的方法是想办法让他们先建立起自信心,然后进行正常的学习;应用型教学计划适用于B级学生,培养的是赶超型人才,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应该鼓励他们向A级的学生靠拢;提高型教学计划适用于A级学生,培养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此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在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讲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层面,必须创造条件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为拔尖人才。

最后是被分到低层次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任课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级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边疆院校学生可塑性差,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因此,首先学校要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师队伍,切实搞好教师福利待遇,创造条件让教师去好的学校学习和进修;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再次教师要注意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同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穿插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新颖性[6];最后学校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推出一批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2.5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内,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精讲多练”就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学时与讲授学时之比不应低于1∶1,最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教师讲要有效得多。所以,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应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难点、重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2.6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过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是由任课老师自己命题,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而计算机基础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有笔试没有上机操作是不行的,必须进行改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上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笔试(理论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能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应以学生完成综合性大作业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各个模块的学习效果;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促进协作式学习;应改革传统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寻找更合理、更有效的评价机制,以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等现象[7],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结语

根据边疆地区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在采取以上教学措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学到全面的、用得上的知识。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农乐.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0,(3):63-65.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6.6.

[3]卢凤兰,邓艳平.民族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6).

[4]林士敏,夏定元,刘晓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J].高教论坛,2004,(6).

[5]耿煜.《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若干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6]周亦妹,张永才.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7,(3).

计算机高级技术篇4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能力;安全管理制度

1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健全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我国采取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的,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导致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应用和发展方面有些混乱——不仅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企业在发展经济地位和内部保障方式上也没有较大的更新和改变。这就造成了信息的泄露和被篡改,给企业或相关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制度是最好的管理手段,只有优化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才能让计算机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对工作的发展起到正面助力的积极作用。

1.2缺乏较高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我国的计算机硬件比较落后,很多计算机技术在工艺加工和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应用并不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不能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也比较落后,在软件技术研发上一直都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没有加大自主品牌的研究力度,计算机技术在硬件、软件上的更新比较少,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1.3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技术性比较高,所以,计算机使用者要具有较好的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工作中熟练管理计算机信息,操作计算机,进而保证计算机信息在网络运行期间的安全。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高。

2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方法

2.1建立健全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

要想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就要从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入手。制度是管理的依据,良好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能有效抵御网络黑客对信息安全的攻击,还能有效规范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这样,就能够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构建良好的安全管理制度要考虑全面,从多个层面来制订,具体可以参考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①规范和考核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可以为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②限制信息内容的管理权限。不同机密级别的信息由不同的管理人员处理,如果机密信息被泄露,则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做,可以避免企业工作人员有意或者无意泄露信息而酿成信息泄露安全事故。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下级存储或者提取高级机密信息必须经过上级领导授权。对于信息泄露,下级工作人员负主要责任,上级授权工作人员负重要连带责任。③明确规定计算机网络安全运维的相关内容。企业要根据网络信息的大环境制订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检查周期。相关负责人要按照制度中的规定,定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杀毒、升级和更新等操作。这样做,可以避免不法分子以计算机运维为借口盗取信息,也能够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健康、安全运行。

2.2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主要从3方面入手:①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选拔优秀人才学习技术,有效运用优秀的信息管理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管理能力。②升级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优化计算机软硬件的性能。电子时代,计算机产品更新升级的速度非常快,并且互联网中各种软件的更新优化周期也非常短。这种更新能够及时抵制不法分子对信息的攻击,增强网络安全。因此,要对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双方面的提升。③部分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是由国外引进的,某些软件内部可能会有信息跟踪系统,它会间接泄露信息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商业信息泄露是致命的,所以,要培养自己的计算机管理高级人才,改造新引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从根本上保证信息安全。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我业务能力的意识。从一定程度上说,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2.3优化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服务于企业时,需要具备多种能力:①要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开展计算机管理工作的基础;②要具有企业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分类和处理各类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管理效率;③计算机管理工作人员还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设备运行和维护常识,能够处理一般难度的计算机设备故障;④计算机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有基本的了解,能够识别常见的网络风险,并且有一定的灵活处理能力,能够从容应对网络信息攻击。优化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2方面实现:①内部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让其将专业知识与本单位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②将在职信息管理工作人员送入高等学府深造,让他们补充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做,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此外,现有的计算机运维人员和信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就本单位信息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讨论,加强两者的合作,共同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

3结束语

计算机是信息大爆炸时代重要的信息处理工具,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要提高其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同比前十年,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要从原有的学会使用计算机,向着了解计算机运维技术和防御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中,也会有其自己的特性,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将自己专业领域中的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提高计算机管理能力是需要所有工作者共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罗江陵.计算机信息管理以及其应用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5(24).

[2]罗亚萍.关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11).

计算机高级技术篇5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统的信息整理能力、便捷的信息实时在线传输能力完美的契合了高度公路交通管理的各项需要,在高速公路管理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也伴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我国高速交通管理对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诉求也会进一步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过程之中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目前高速交通公路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

二、计算机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途径

1.计算机技术可以为高速公路管理提供实时的现场信息。

高速公路的现场信息都是通过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设置的外场设备所获取的,这些数据的信息总量很大(这些信息量包括高速公路现场的具体天气情况、高速公路现场的路况信息、高速公路上是否存在交通拥挤问题等信息),在以往的处理过程之中,由于难以采用有效的手段对这些数据信息加以处理,很多的宝贵信息就浪费了。通过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之中的数据分析软件对具体的高速公路现场信息进行精确的分析处理,将原本紊乱的现场信息整理成为可以精确使用的信息,以便与帮助高速公路管理人员从现场信息之中找寻出适合高速公路管理的有用信息。

2.计算机技术可以为高速公路管理提供连接信息孤岛。

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通过对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各级高速公路监控信息的分享链接处理。这是因为,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之中,可以将原本独立的各级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高速公路之中设置的监控系统都是相互独立的,其所获得的相关高速公路现场的信息也是独立的)有效的连接起来,帮助高速公路管理人员更加直观的了解到高速公路的现场信息。具体的来说,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相关计算机软件实现独立信息之前的智能的关联分析处理,将原本独立的各级监控系统之中的信息实现连接共享,一旦在高速公路上出现紧急事故或者重大事故,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的分析各级监控信息,找出最合适的解决处理方案。

3.计算机技术可以为高速公路管理提供丰富多样的监控手段。

在传统的高速公路现场监控体系之中,虽然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设置的外部设备可以获取高速公路上的数据信息,但是,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却缺乏对这些现场实时信息的处理手段,导致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虽然掌握了信息,但是在要将数据信息拿出来用的时候,却难以在第一时间找寻出合适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原有的高速公路管理的外部设备和计算机连接起来,通过计算机之中内置的数据信息管理软件实现对外部设备获取的信息的分析处理,进而完成对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的逻辑分析处理,找寻出隐藏在数据信息背后的数学规律,提升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

4.计算机技术可以为高速公路管理提供多元化的数据信息获取途径。

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高速公路现场的情况的数据信息的获取途径也可以变得丰富起来。摆脱了传统的管理过程之中仅仅通过高速公路管理的外部设备的情况,通过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对高速公路行人拍摄录像、紧急电话信息获取、摄像机观察拍摄等新型数据信息获取手段的引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强大的数据信息引入功能,实现对高速公路信息的全方位收集,为实现对高速公路管理的全方位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持。

5.计算机技术可以为高速公路管理提供最直观的观察视角。

在传统的高速公路管理过程之中,管理人员实现对现场信息的了解大部分都是来自对外部设备数据的观测,而这些数据在没有进过加工处理之外呢是呈现出紊乱无序的状态的,高速公路管理人员很那从一堆数据之中找出有用的信息。通过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计算机内置的数据信息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将紊乱无序的数据信息转换成为拥有一定程序语言的相关参数,并将这些参数按照一定的规律制作成为图像或者表格信息,以便于高速公路管理人员通过对数据表格图像的阅读形成对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的直观认识。

三、计算机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所形成的框架体系结构

截至目前为止,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之中的应用所生成的框架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个是高速公路管理的总监控中心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实现对整个高速公路一个区域内的所有路段的总的交通信息的汇总处理,是整个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核心部分;第二个是高速公路管理的分段监控中心部分,这一部分是对高速公路的一个路段范围之内的监控信息的汇总工作,与此同时,这一部分还负责接受来自总控制中心命令的职责;第三个是高速公路管理的分监控中心,这一部分设置在具体的每一路段范围内,对高速公路各个点进行严密的监控。通过这三个部分层级的结构设定,,可以使得各种数据通过三层结构分级上报,帮助高速公路管理的总监控中心部分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具体的来说,分布的各个层级的监控管理中心先要对收集到的现场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方法包括数据过滤、数据格式化、数据分析处理等手段),得出处理后的数据之后上传给上一级的监控中心部分,在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加工处理工作。通过这样的数据信息三级处理工作,可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也可以促进上级监控中心对下级监控中心的了解,提升高速公路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凭借着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信息的实时传递能力,已经在高速公路管理过程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高速公路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高速公路管理的总监控中心部分、高速公路管理的分段监控中心部分、高速公路管理的分监控中心三种结构层级,帮助高速公路管理摆脱了过去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监控信息之间难以共享、数据信息表达不够直观等管理问题,提升了高速公路管理的管理效率。

计算机高级技术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22-02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既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特的方法体系的交叉性学科,其发展有着较强的政策和技术因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课程已经成为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

一、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是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体系设计根本上是围绕着教学培养目标进行的。从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实践主导型。实践主导型是很多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指导思想,旨在为企业财务核算培养动手性人才。这些高校通常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只开设一到二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以财务软件的操作为主线,通常在简要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之后,以会计实务为基础介绍财务核算软件的系统功能、操作步骤,以使学生迅速掌握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熟悉电算化会计的工作,使学生能较快胜任电算化会计工作。实践主导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财务软件的操作,不要求学生懂得过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2.理论主导型。理论主导型教学通常是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或计算机信息专业学生中采用的指导思想。理论主导型教学通常以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阐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标、特征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的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就是理论主导型的典型教学课程。理论主导型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更要求学生拥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特别是编程能力。

3.交叉综合型。对电算化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决定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交叉综合性。交叉综合型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掌握计算机会计应用各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的同时,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日常工作中信息处理的能力。如高校中开设的VBA技术在财务中的运用等相关课程就是典型的交叉综合型教学。

二、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相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言,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2.教学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学科开设力度不足。在财经类专业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相对来说比较紧密,但安排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时数却是有限的,加上师资不够,因此,很多高校在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和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还很薄弱,教学体系的设计保证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学体系中层次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合现象多。以某高校《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为例,课程教学主要有下面五大部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与文字处理、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内容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软件基本功能与操作。从这些内容来看,课程的内容与计算机一级内容有重合现象大。《中级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中,仍有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与操作等,各层级教学内容重合明显,这种现象本质上讲是由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不清晰造成的。

三、如何建立规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

如前所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与社会需要情况密切相关。从社会需要的情况来看,多数单位还是需要熟悉各种流行软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深度和广度相矛盾的情况下,广度优先,在师资有保障的条件下,鼓励深度发展。结合高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人认为,电算化课程体系应明确规范为电算化基础,高级电算化和中级电算化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算化基础,定位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其中主要讲授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另外,未来财务工作的手段主要是财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因而在基础课程上应让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此外,财务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开发离不开数据库知识,为了将来培养综合交叉型人才,应该让学生在第一阶段了解数据库的基础知识,针对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时VisualFoxpro或Access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数据库基本原理。由于这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学科关联度不大,因此这些内容建议在低年级如一年级完成教学。第二个层次是中级电算化,定位为培养满足决大多数单位要求的实践型财务人才。该部分主要包括财务软件操作技术,通过学习满足企业财务核算需要,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软件是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这两个软件设计成熟,市场占有率高;另外,Excel软件已经是财务工作的日常手段,在我国运用极为普遍,但存在的问题是运用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通过Vba技术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为培养电算化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的高级人才,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知识是有必要的。该部分内容中财务软件操作技术需要会计知识为基础,因此该部分内容建议在低年级如三年级完成教学。第三个层次是高级电算化,定位为培养分析综合交叉型人才,在各专业课中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引入教学。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各层级教学方法的选择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一直在不断变化,早期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硬件系统、编程语言的讲授上,教学方法基本是课堂讲授法,由教师利用板书给学生讲解课程理论知识点,对于实践性极强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基本不合适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财务软件的普遍推广,演示法成为近年来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该方法下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计算机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改进电算化课程教学通常全部安排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课程知识点,针对电算化基础中的内容,中级电算化中的办公自动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均合适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计算机高级技术篇7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分层技术;开发;探讨

在当今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与学习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而言,在迎来崭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的巨大的挑战。面对人们日益提高的使用需求,要想确保计算机软件在应用上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并方便后期的使用维修与软件升级拓展,就需要实现软件开发技术的创新。而将分层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之中,则能够为满足当前软件开发与使用之需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分层技术概述

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下,分层技术的运用指的是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物理学进行融合后,针对不同业务使用需求下进行不同层次的搭建,进而在各层次上融入解决方案,以通过完善层级系统的搭建来促使通过平等的层级划分来满足实际应用之需。将该技术进行应用所呈现出的优势特点为:

1.1提升软件的可拓展性

基于分层技术的运用下,能够通过对系统功能的层次性划分来搭建出相应的系统结构,进而在进行软件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只需要针对相应的功能层进行修改即可来实现对软件功能的扩展,这就避免对整个软件进行升级维护而浪费大量的资金成本。

1.2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与效益

以分层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则能够以分层改革的方式来降低软件开发与升级的时间与成本投入,进而也就为提升软件开发的综合效益奠定了基础。

1.3提升软件的利用率

基于分层技术运用下,能够促使计算机软件在实现自主开发的基础上,通过功能层次接口的定义来实现无缝对接,进而也就为提升软件的利用率以降低软件应用与维护的综合成本提供了技术保障。

2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分层技术的应用

2.1三层技术的应用

基于三层技术下,主要是实现软件系统的UI层、BLL层以及DAL层这三个层级的搭建,其是对双层技术的创新,能够为提升软件系统的使用效率、降低维护难度奠定基础,当前是软件开放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分层技术形式。具体而言,则是借助BLL层的融入来分担UI分层的运行任务量,以提升人机交互的能力,在三层软件层级的搭建下,借助UI层来获取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再将这一需求信息发送给BLL层,当业务逻辑层对信息进行分析后来与数据库相进行匹配,将处理后信息的传送给DAL层,然后将相应的数据信息发送给用户到BLL层,以实现对信息形式的转化后通过UI这一表面层来直观的显示给用户,这就能够为提高信息的处理质量与效率奠定了基础。基于三层体系下,当用户界面与服务器不处于同台设备上时,则就需要以通信交互的应用如CORBA等远程访问技术来实现人机交互,而选择何种通信方式则是在进行软件系统层次设计与搭建过程中所考虑的重点内容之一。

2.2四层技术的应用

基于Web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层级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四层技术的诞生能够为满足基于Web环境下计算机处理业务之需、提升运算能力奠定基础。与三层技术相比较而言,能够有效提升业务逻辑处理能力,并实现各层级间独立设计,以封装层的设置来实现软件四层级的构建,通过Web技术的运用,则能够基于其所选择的运行路径下来定位软件四层级的具体运行。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用户量少则Web层选择将数据直接传输给数据层,进而实现对数据的直接处理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而如果用户量较大时,则基于这一复杂处理程序下相应的Web层就会将选择业务逻辑层来进行数据的传输,然后以业务逻辑层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并在分析后将数据传送给数据层,为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与质量提供保障。

2.3五层技术的应用

五层技术则是基于四层技术不断发展下而逐渐形成的,其是将数据层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独立成两个不同的层级,即资源层与集成层,而从目前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发展的现状看,当前五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放中尚未得到成熟其推广性的应用,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基于人际交互的界面下,将信息进行传输的过程中,首先经过SLB层在送至Web层之后传动给HTTP服务器,并借助多个服务器的应用来实现信息的传输,在到达业务应用服务器之后,再将信息传输到集成层,而相应数据访问服务器则因相应数据信息已经被优化处理了,所以就不需要设置与应用服务器台数相当的数据访问服务器,在此基础上将信息进行传输,相应的storage实现对信息的接收。

3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以分层技术的运用能够为提高软件的开发与维护效率、满足实际业务处理之需并提升软件开发的综合效益奠定基础。从目前对该技术的应用现状看,主要有三层技术、四层技术以及五层技术,而其中以三层技术的应用为主,五层技术尚未发展成熟。但从技术作用上看,层级划分越细致则软件系统的业务处理功能与人机交互的性能越高,因此,相应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层级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柯.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软件,2013,v.34;No.40210:47-48.

[2]杨博宁.浅谈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分层技术[J].科技风,2015,No.26608:95.

[3]贾辉.刍议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No.34530:59-60.

计算机高级技术篇8

【关键词】 计算机等级考试 高校教学 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科技时代,每个人每天都主动或被动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而计算机则是承载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要求。对高校生来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是证明他们对计算机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计算机等级考试简介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一级:分为MS Office、WPS Office、和一级B三类,考核应试者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使用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二级:分为C语言、C++语言、Visual Basic语言、Java语言、Delphi语言、Visual Foxpro数据库以及Access数据库七类,考核应试者软、硬件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或数据库程序设计编制程序、上机调试的能力。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科。“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功能;“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R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四级:分为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三科。对于“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考核,考生要能结合软件测试过程管理平台和软件分析与测试工具增加软件测试工程的实践经验,胜任软件测试岗位的要求。“数据库工程师”证书的获得表明考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使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和管理,具备利用工具软件开发基本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2、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作用及意义。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推进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服务。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在全国高校间已经普及,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对高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在对计算机教学的投入也下了很大功夫,计算机的资源问题已经不是问题。那么,在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由于我国的各个省市在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有可能来自天南地北,导致班级的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差别巨大,有的同学已经熟练掌握算法,办公软件熟练操作,还有的可能会编程,会操作CAD,Photoshop等软件,而有些同学甚至连开机键都不知道在哪。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1、因材施教,进行合理化教学。计算机不是高考科目,因此同一班级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可能比较大,因此高校教师针对这一现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比如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进行入学考试,将处于同一计算机水平线上的学生放到一个班级集中教学,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要。

2、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的教育。为了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大于实践的情况出现,高校教师除了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理应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真正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3、积极进行课堂创新性改革。实践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能力,因此就要求教师对此做出课堂改革,使学生由知识的受体变为主体,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优化课堂设置。在讲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逐步形成感受知识魅力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本文主要就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的基础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而后针对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进行了相关介绍,最后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教学改革的实施给出了相关的策略分析。

参 考 文 献

[1]曲芳,沈斌,宁姗,等.产学研结合培养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35(411):184-186.

[2].冯小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上级考试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30)

上一篇:车间安全隐患和改善范文 下一篇:医疗废物的应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