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8:11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1

关键词:国民教育体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2-0025-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它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坚持的理想追求,它所贯穿的道德原则是当代中国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它所倡导的精神风貌是当代中国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意志品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还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以及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都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1]331国民教育要有力地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庄严职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制,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每个公民的内在精神信仰和现实行动追求。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的目标体系

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其教育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一个时代或国家的教育目标,是由该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当代中国教育的性质,也决定当代中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今天,我国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它要求我国教育所培养的必须是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的人,必须是能够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人,必须是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这些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把它纳入教育的目标体系,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通过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的自觉价值追求。国民教育是全民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政治色彩的民众教育,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各类各级教育机构都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共同促进国民教育的整体提升。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教育的目标有机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的内容体系

各级各类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之中。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各门课程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的教学之中,体现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之中,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教材内容,向学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使学生从小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力宣传和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成为有道德、知荣耻、懂礼仪的现代公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内容体系,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各学科中灌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又要重视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在日常生活中的熏陶作用。既要强调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又要以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的育人思想来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氛围。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内化为青少年个体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要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为契机,以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为典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开展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大力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中国人民不断创新的辉煌成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教育和鼓舞人民,用对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来引导人民。

三、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

从纵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从个体成长的初期抓起,要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从横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类型的国民教育,适应办学形式、就学形式多样化的实际,真正使全体国民都能得到适时而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现代社会进入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们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以外,还要不断学习,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同志强调:“一个人的一生,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些教育都很重要,对于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都会起重要作用。”[1]30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同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家庭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的起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是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启蒙和熏陶作用。一方面,一个人的儿童时期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家庭内,而且儿童时期所受家庭教育的优劣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古人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家长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好表率;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一种全程教育,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优良的家庭教育,不仅为家庭培养好子女,更能为社会培养好的公民;不仅塑造个体的灵魂,而且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在家庭中,积极培育家庭美德,树立良好的家庭风气,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家庭教育成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在家庭中自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可以强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家庭的代际传递会自然地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延续性等独特优势。

学校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它是社会成员摆脱懵懂无知,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覆盖到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特点,针对各个教育阶段、不同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方案,既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又注重整体性衔接,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地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始终。

社会是对全体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大课堂。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在社会中完成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通过不断学习加以锤炼。越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越需要通过持续的社会教育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更加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社会教育作为重要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之中。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培训和岗位教育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具体而扎实的社会工作和实践中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涵。注重政策引导、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注重社会舆论、大众传媒,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营造浓郁氛围;尤其应注重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中,建设、管理和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课堂和新阵地。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2

关键词: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深化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契合时展需求的必然要求。少年儿童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少年儿童中的指导地位,为少年儿童成长、成才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进之路。由家庭、社会及学校编织而成的大网,是物质与精神高度融合的场所,为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养分”,也是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子”。依托家庭、学校及社会,构建契合少年儿童个性发展需求的培育阵地,是当前深化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有效之举。因此,由家庭、社会及学校所搭建的培育之路,更指向于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让其在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实现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

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知识的学习、思想教育的开展,都是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学校教育有目的性,按照不同的年龄、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环境。抓住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常态化。1.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是以师生的文化传承为主体,以制度、行为文化为核心的精神汇集。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导向、文化活动,都是塑造并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抓手”。通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渗透到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之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价值标准在校园制度中充分体现。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为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也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2.建立健全学校教学体系,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过程,既需要正面的教育引导,又需要潜移默化的渗透。通过建立健全学校教学体系,强化社会实践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在巩固并扎实推进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等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将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更直接、有效的培育效果。

二、坚持以社会为导向,实现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有效融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放式的社会文化元素,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形成鲜明的正反影响。因此,如何在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社会的正面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以重要节庆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作为培育平台,将节日的文化元素、特殊的价值内涵与少年儿童形成互动;发挥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社会的导向之下,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文明风尚,才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心的重要基础。1.以重要节日为平台,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符号,而节日是文化符号的特殊体现,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重要节日,将节日蕴含的传统美德,更加完善地展现,并逐步演绎成为少年儿童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思想,引导其健康成长与成才。在新的历史时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正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着改变,具有新时代内涵的元素融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时俱进,更加生动丰富,迎合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培育的有效性。2.发挥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从央视到地方台,公益广告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通过公益广告,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思想,将“真、善、美”更好地呈现。公益广告让少年儿童明白社会责任,懂得在道德规范之下,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央视公益广告“端热水给妈妈洗脚”“好随意不是好司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公益广告,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对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时代文明风尚,起到积极作用。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通过公益广告的正面传播,让其在文化的软实力之中,感受传统社会文化的魅力,进而涵育文明。

三、坚持以家庭教育为主导,发挥家庭在培育少年儿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行为引导,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家训、和睦的家庭氛围、优良的家庭美德,这些家庭教育的重要因子,对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品质等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良好的家风家训,熏陶孩子的思想行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家庭不仅是孩子温馨的避风港,而且也应是孩子成长与成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思想和道德的汇集,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尤为显著。父母要不断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家庭美德,在父母手中呈现,并逐步演绎到下一代。家训是一个家庭心口传承的家庭风气,做人要堂堂正正、不作奸犯科,这都是家训对一代代人的熏陶,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2.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和睦,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破裂、家风不正,子女的身心健康势必受到影响。因此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子女真切地感受到家风家训。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长辈的为人处世,都是少年儿童成长中需要不断学习,并在血脉传承的伦理道德中实践的。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应注重身心健康教育,让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情感与道德品质的培育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在培育载体、培育方法上进行创新,始终坚持“家庭、社会、学校”这三个重要因子,构建培育路径。学校、家庭应发挥教育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形成合力,拓展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而社会要发挥好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设新的培育载体。

参考文献

[1]陈凯.“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2]杜娟,陈怡娟.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教育,2015(07).

[3]杨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视角[J].齐鲁学刊,2015(09).

[4]朱凤荣,杨荣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条件与路径研究[J].党史博采,2013(03).

[5]王金萍,袁飞.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优化研究——以民族高等教育为视角[J].学理论,2014(13).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3

关于家风,相信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传承。中央新闻媒体连续多年做了很多名人采访和街头采访: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诚实守信、勤俭持家、浪费可耻、与人为善等等,回答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好的家风,是每个受访人引以为豪的。

一、传统家风家教的内涵

中国历来重视家风家教的培育。家风,即门风,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家庭成员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家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一般来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调整家庭各成员之间利益关系与情感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家庭美德的要求。”家风与家教密切相关,家风是客观存在,家教是主观过程,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家教的指引。家教是通过长辈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把正确的家庭道德要求、规范、原则灌输到家庭成员的思想中,引导家庭成员行为合乎家庭道德要求。通过家家户户传承下来的家庭风尚道德和家教传统,就构成社会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朴素教育方式。人一生的成长成才与家庭的关系最为密切,受家风家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也非常深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家风家教的建设和传统,家风家教是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在家庭中的传承和体现。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家教价值功能渐趋弱化。如何化解社会发展过程中未能有效继承弘扬良好家风正能量的困境?无疑,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良好家风家教建设。同时,发挥良好的家风家教,汇聚社会好风气和传承社会正能量的作用,让好的家风家教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传承良好家风家教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是一种根源和流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更是一种双向互动、共生共赢发展的关系。中华传统家风家教是伦理类型的文化,其中一些伦理观念熔铸在国人的精神观念中,造就了至强至深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其强大影响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立足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教,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基于此,内蕴丰富深厚的中国优良的传统家风家教自然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争锋中增强自信的精神根基。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4

一、立德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更是个人的德,但归根到底是个人的德,这种德既包括对国家的“忠”,对他人的“信”,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的“孝”与“悌”,立德为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以培养子女“立世做人”为目的,许多家训都将“做人”作为子女学习第一要义。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德 ”为做人之首,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符合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或无法在其中存活下去,所以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是一个人的为人之基。这样的思想在传统家训中也有所体现,如明代思想家薛?u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行,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愚然无知也。故其于饮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则飞鸣踯躅,群游旅宿,一无所为。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既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②。人只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外在社会规范,遵守其普遍道德原则,并使之内化到自己的品性中去,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德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在道德社会关系下生存和发展自己。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的社会,而人的道德素质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家训大力倡导传统价值观念,将正直、善良、友爱、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作为个人必备的品行。孔子是德教的大力倡导者,在《孝经》中,孔子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因和睦,上下无怨。”“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③在《论语》中,孔子更是把“孝悌”当成“仁”之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这充分体现了德教为先的思想。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相通,时代变迁,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以德为本的教育原则始终值得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所坚守。重视以德为本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更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性读本的家训将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一致的。

二、修身齐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私德”教育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修身是人身主体自我规范、改造和完善人格的自觉过程,这里所讲的修身主要是指培养个人的人伦道德观念,也就是家庭伦理观念,即以孝悌为核心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友爱、妯娌和睦等。个人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之后,才能齐得了家,才能在与他人相处时以德规约自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稳定的社会秩序。另外,修身齐家还必须重视礼仪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修身、齐家、尚礼,包含了“孝、悌、礼”等道德品质,可以说是成为一个道德社会人的主要标准,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私德”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成为人之私德,私德可以说是公德的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因势利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修身为道德之根。传统伦理观认为修身为本,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礼记?大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一个人的家庭才能得到调节,他同他父亲的关系才能得到协调,才能够以自身的高尚品行影响、感化他人,使整个社会趋于向善,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修身的整个过程就是寻求丰富自我、增强其力量、升华其认识,以便他能够诚以待己、善以待人,形成人己和谐的生活氛围,修身才可入仕,入仕才可宏扬儒道,最终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第二,齐家为治国之基。《礼记》中指出:“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⑥。一个家庭只有父慈子孝,父子之间感情真挚;兄友弟恭,兄弟之间友爱相处;夫义妇顺,夫妻之间和睦相待,才可能家庭美满幸福,家道长盛不衰。反之,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家庭人际关系恶劣,这个家庭必然家道衰败。古人将齐家看作是治国的基础,将家与国统一起来,认为在家能维护好家庭秩序,在国就能维护好国家政治秩序;在家能事亲、尽孝,在国就能事君、尽忠。一个人在家受到家庭内部爱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地会把这种爱推广到团体、社会、国家,此即仁义、忠爱,即蔡元培先生所讲的“国之良民即家之孝子”。

三、为人处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在当代,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处世伦理教育思想是值得每位家长去深思并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可以说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公德与私德相对应,一般来说,个人与外界接触的表现,即属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正直、勇敢等等叫作公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缺乏“公德”资源,如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都属于公德的内容。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为人处世教育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弟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而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要与人为善,积德仁爱。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说:“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⑦。要求我们对待别人时要仁爱、行善;儒家的忠恕思想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以社会的道德要求为做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以忠厚之心对待他人;在进德修业、求学读书方面要谦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自谦”,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进取,同时学会“谦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尊敬他人,待人以敬;在交友时要谨交慎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幼小之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心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⑧。一个人年少时思想、性情未定,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还要引导他们结交德行良好的朋友。

颜之推家世业儒,所以他在教育后代,“提撕子孙”时,仍期望以儒业世传其家,能掌握知进知止的处世哲学。颜之推为官之道是:既在其位,即谋其政,守职尽责,不要徒“费人君禄位”,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不“侵官”,不随便进言、谏诤。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利益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子女由于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以己为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独立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治学入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劝学勉学教育,其实治学的过程便是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重要阵地,但无论哪种教育,归根结底是个人学习的过程,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认同的过程。古人教育孩子治学入世多是为了让孩子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现在我们可以把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治学的思想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代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不可胜数。儒家伦理主张以积极处世的态度立志勤学,其劝学之文多不胜举,如《礼记?学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⑨。孔子通过对知识获得途径进行归类,指出常人学习的重要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⑩。虽然一生下来就拥有知识的人是人中的一等,但这种人少之又少,甚至绝无仅有。而孔子本人也不敢自诩自己属于第一类人,而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B11。孔子认为自己知识的获得,仍然是好学的结果。那么,第二等人也就是通过自觉学习获取知识的人,就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了,或者说,自觉学习这类人成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子弟的最佳期许,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并非只是局限在某一门教科书上,或由某些专业的老师对我们进行理论性的灌输,而是渗透在各科的学习中,对我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所以说,治学入世教育,不仅是古代乃至现代人们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论语?学而》。

② (明)姚舜牧:《药言》转自翟博等编:《中国家训经典》,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③ 黄侃:《孔丘?孝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 《论语?学而》。

⑤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⑥ 《礼记?礼运》。

⑦ (明)姚舜牧:《药言》,转引自张艳国编著:《家训辑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页。

⑧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⑨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⑩ 《论语?季氏》。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5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68-02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的文化主流,也体现了我们自己的特点,它能够将全国人民凝聚起来,而且它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新媒体传播的复杂环境下学校继续展开有针对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快我国的全球化进程,许多西方思想通过新媒体传播涌入中国,在中西方思潮交流碰撞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充斥在大学校园中,并且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生活上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这些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出现问题,为了防止这种现象蔓延,在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说教,新媒体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道路,新媒体的新颖性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年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校园暴力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充分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事业的继承者,关系到特色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了他们身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是能否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关系到是否能实现中国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社会各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宣传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复杂性、碎片化特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5.9%的学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有22.6%的学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培养,但是有41.5%的学生回答不太重视。几乎所有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刻苦钻研自己的专业领域,政治理论往往不能受到重视,在学生中无法形成较好的氛围。所以,提高大学生的重视程度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学生自己重视才会主动学习相关内容,从心底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则仍然是老师唱独角戏,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二)学校教育存在不足

从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调查来看,有46.67%的学生认为学校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侧重于理论上的培养,大多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刻讲解,反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新媒体未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起到实质性作用,教育者对新媒体在教育方面运用能力较弱。学生对价值观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只是了解其知识内容,却没有进行实践,没有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三)家庭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比较自我,容易忽视其他同学的感受,还存在叛逆心理。部分家长孩子过于溺爱,听之任之,不能很好结合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是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这是学校的事,和家庭教育无关。还有一些家长管的过于严格,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没有从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忽视了正确的教育方式。

(四)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不少挑战,新媒体成为文化多元化的载体。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信仰上迷失方向,崇洋,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抵制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使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受到动摇。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淡化,网络上信息种类繁多,还有一些不客观的报道,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大学生缺乏对国际形势的全面了解,对国内的改革和政策不能正确审视,容易淡化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

三、新媒体时代制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因素

总的来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流是积极向上,但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在教育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然需要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大学生自身的不足

首先,部分学生存在功利思想。部分学生受到新媒体传播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认为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大学生在面对一些选择时比较功利,不能顾全集体利益;其次,新媒体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有些大学生盲目追崇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过于强调自己的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再次,部分学生知识与行为脱节。有些大学生没有实现主观同客观相统一,没有做到自觉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将课堂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与实际行动联系起来。

(二)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首先,新媒体时代核心价值观领域研究深度不够。目前,大学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归入政治文化课中,但是对新媒体中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方式和实践方法研究的不细致。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通常的灌输法,知识性正面引导,在实践上,基本靠学生自己去践行。目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能为大学生的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制约着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其次,新媒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整合度不高。目前来说,教育者整合意识比较弱,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学校教育的改革效率与新媒体发展速度不匹配。

(三)家庭教育的不足

首先,家庭环境影响不深。目前,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忽略了家庭环境的熏陶作用,对孩子的价值观方面关心不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一定阻力;其次,家长在新媒体使用上对子女的引导力不够。新媒体环境复杂多样,家长缺乏对子女的引导意识,在新媒体信息的正确判断上不能为子女提供经验。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不完全成熟时期,很容易受新媒体中繁杂价值观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四)新媒体虚拟环境对大学生的误导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有很大的弊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言论和视频,诋毁社会主义。而大学生的心理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蛊惑,缺乏理性思考,不能辨别是非,在朋友圈中传播开来,使身边同学也受到影响。这种传播会使大学生对学校弘扬的正面理论产生怀疑,在学生中形成了多元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四、新媒体时代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新媒体时代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等特征,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结合新媒体新特点,注重对新媒体载体的发掘与有效运用,深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一)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首先,要增强大学生自觉学习意识。大学生只有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树立坚定的信念,并用这些信念指导实践,才能抵制消极的思想,引导自己的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大学生要主动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多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传统道德的精髓;再次,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为未来的生活、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全面的提升自我。

(二)全面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新媒体运用能力。老师的新媒体载体运用能力与学生的接收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师上课讲的精彩,学生爱听,知识自然就学到心里去了;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要通过多维的方式来教学,多方渗透;再次,要拓宽教学途径。目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这一途径来进行,要注重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三)注重家庭教育

首先,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应该分担更多的责任,家长要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当家长发现子女思想和行为有异常时,第一时间与学校老师联系,共同讨论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其次,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家长还要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以朋友的方式相处,改变家长居高临下的传统观念,倾听内心深处的想法;再次,家长做好榜样教育。家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视自己知识面的丰富和提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子女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四)优化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上言论参差不齐,负面舆论很多,要加强新媒体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首先,要掌握新媒体的主阵地,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通过政府的官方网站来宣传核心价值观。其次,对于一些负面舆论,要及时制止并做出相应处理。对于这种类型的言论,有关部门要及时肃清,并作出相应惩罚。再次,有关部门可以设专门的网站,对于学习的成果予以展示,其中也可以加设互动专栏,加强互动,对于教育方面的不足,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便于改进。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6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作者简介] 代玉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着眼,通过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自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的整体性与协作性,推进整体育德,提高整体效应。

一、发挥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内部的育人合力

(一)加强学校内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在高校整体协作育人基础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校优秀教师的育人效应发挥。高校中的院士群体、师德模范人物、拔尖人才、青年才俊等是高校教师群体中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对象。应切实发挥好这部分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述成才故事,分享奋斗经历,用言传身教积极影响大学生。

第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为了改变当前高校辅导员整体比较年轻、社会阅历简单的状况,有些地方与高校从学生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老干部特点和优势,开展学校老干部、老教授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试点与推行,发挥学校老干部、老教授的育人作用,取得显著的效果。类似做法应在更多高校开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朋辈群体的自我教育、互相教育。一是发动学生组成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班级、深入大学生中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使学生们在参与互动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二是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发挥先进典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

(二)加强家庭内部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家庭环节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至关重要。家长要当好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应始终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但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如:有些家长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发展轻道德培养、重实际效用轻基本规范等倾向;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年龄上已经超过18周岁,已经足够成熟,不需要家庭教育了;有些家长认为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住宿于学校,在家里住的时间非常少,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没有时间保证;有些家长认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够,没有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成为青少年主流,来自家庭的过度期许、过分溺爱、过于放任,都可能对孩子们的健康人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1]

要注意在家庭教育中克服这些不良倾向,首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通过家庭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次,大学生的家长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和践行方面为大学生做出表率,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三,要引导大学生的家长们之间尤其是父母之间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上目标一致、方向统一,并注意内容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三)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引导

社会是教育大学生的大课堂。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应着力于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协作互动局面,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全社会重视、支持和共同推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媒体的理念、导向、内容等在或潜或显地影响着大学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因而,应引导媒体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媒体宣传要多一些选择,多一层思考,多一份责任。今天媒体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和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空前的,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娱乐节目。舆论就是导向,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媒体中少一份猎奇,多一份朴实;少一份炒作,多一份诚信;少一些‘网络红人’,多一些创业明星。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讴歌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吴天祥、李素丽等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否则,错误和片面地加大某一方面的宣传,会扩大负面影响,冲击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堤坝。” [2]

二、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

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以及家庭与社会相互间协同运作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出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应,以取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更好效果。

(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作互动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定期而有效的双向交流机制、快速而便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而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教育和共同管理相结合的协商机制等。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思路有,学校各部门尤其辅导员通过电话、网络、日常谈话、家访等形式及时提醒和引导家长注意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争取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要有力化解社会对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抵消的状况,首先,要实现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与学校周边环境的和谐,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优化,加强对高校周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整治,使大学生所接触、所经历的社会情景与所学、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之间具有契合性。

其次,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有益影响,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使学校教育的目标、思想、内容等与整个社会和谐统一起来。

第三,适量邀请党政干部、社会名人进学校,通过演讲、作形势报告、访谈等形式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党政干部、社会名人主要应结合自己工作经历、成长体会谈当前的形势政策与如何更好地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与自身的使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与成才观。近年来一些省部级领导干部走进高校为大学生做报告,起到了非凡的教育效果,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把握是在校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而省部级领导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其选题的针对性、授课的权威性都是一般的专家学者所不能比拟的。……这些省部级领导所处的位置、看问题的视野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都会对大学生把握社会发展、感受祖国巨变、形成广阔视野产生直接的影响。” [3]

第四,面向社会招聘有突出成绩、热心学生工作的各行业才俊担任兼职辅导员、校外辅导员,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对大学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发挥他们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家庭与社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协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及其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其中,家庭及社会的密切合作应成为推动该教育的开展、提高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因此,应建立健全家庭与社会协同运作的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构建以家庭教育为重点、社会教育积极配合的教育机制,以克服家庭教育与社会“两张皮”的现象,使其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从而有效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这个和谐互动机制包含家庭美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之间的融合机制、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机制等。

三、发挥三者的整体合力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的协调,即从总体着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使三者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内容互补、力量互动、教育同步、相互促进,克服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目标相异、内容无关等倾向,避免三者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贬低等现象,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机制,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有机联系,真正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依托、以社会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整体合力,共同打造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心“教育环”。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庆典出现或发生时,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也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总体间协调的有利时机。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庆典、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举办,都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因而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契机,服务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总目标,结合这些事件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家庭的日常引导、社会的氛围营造,形成总体合力。

参考文献:

[1] 王传习,于晓红.高校荣辱观教育的“数字解读”――一组学生调查反馈引发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12-20.

[2] 李东明,刘家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N].光明日报,2010-02-03.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7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06-04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就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先后提出了相关要求,省委还专门出台实施意见,对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从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推动党的事业前进、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深切领会。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

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它彰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道德支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保证。因此,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要求,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和现实推动作用,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本任务

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各中小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和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学计划、进学生课堂、进师生头脑,为全面实现教育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高度重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少年儿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针对青年学生,指出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既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迫切需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教育规划都强调加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探索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重点工作

深入推进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深刻剖析面临的复杂形势和难点问题的同时,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立足课堂教学,筑牢育人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中小学生品格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地各校要以国家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落实德育课程要求,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地位有保障、时间有保障、队伍有保障、条件有保障。要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独特育人效应,不断提升数、理、化、科学等学科的普遍育人价值,实现全学科育人。要加强课程教学建设和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通过改变传统的重道德说教、轻真实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养成,重学业分数、轻情感发展的倾向,使课堂呈现强烈的感召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要积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与学模式的变革带动有感召力范式课堂的生成。要力求通过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导,综合性教学形式的积极倡导,系列化社会活动的有效开展等途径,探索构建新型的德育课堂模式。要充分运用各类课程基地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形成综合育人的合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全学科育人新模式。总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喜闻乐见。

(二)融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

各地各校要对现有的各类德育资源进行挖掘、重构、整合与升华,建立育人资源、共享、拓展、更新与再创造的有效机制,让全体学生能够按照个人发展需求平等、充分、便利地获得育人资源。各中小学校既要立足校内资源,也要重视开发校外资源,加强与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德育资源的互通,拓展与博物馆、科技馆及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专题教育场所的资源共建共享渠道,努力将这些资源有效运用到实践育人之中,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要进一步推M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研学旅行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健全研学旅行科学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的具体实践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要重视开发运用网络德育资源,研究“互联网+德育”模式,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师生进行广泛的、鲜活的德育资源定制与获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补充。要创新学校资源载体,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建设要体现教育价值、课程意识、学科文化、人文寓意和学生身心需求,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三)关爱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各地各校要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能够引领学生思想方向、指导学生克服困难、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利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设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整个德育工作的必备内容,并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全面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条件。要依据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建设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把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指导和帮助,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校园中学习和生活。

(四)培育发展社团,丰富育人载体

学生社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效形式。各地各校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组建具备育人功能、展示学生特长的各类学生社团,既要不断丰富学生社团种类,提高学生社团数量,更要注重学生社团覆盖面、参与度和活动品质。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团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推进法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社团活动的教育性,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要让“德育在行动”伴随学生社团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公民教育等教育内容在社团活动中得到生动体现。要积极引导和科学统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班级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队日和班队会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注重规范引导,强化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变化性大、可塑性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靠灌输引导,也要靠制度规范的导向、约束和激励。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做好相关制度规范的设计、制订和完善工作,使教育教学、培养培训、督导评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积极开展“八礼四仪”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要贯彻教育部部署要求,积极纠正家庭溺爱子女、学校劳务全盘外包、劳动教育不受重视等现象,提倡组织更多的校园内劳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同时,将校园内劳动与家庭劳动、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使劳动教育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落到实处。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作用,不断优化学校治理环境。要加强法治教育,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将《守则》张贴上墙入屏,制订落实细则,纳入督导评价,引导中小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要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呵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六)坚持多措并举,加强队伍建设

各地各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主任、品德课教师、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工作队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要通过构建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名师工作站等方式,为德育教师开展课题科研、实践探索、培训交流、职称晋升等创造积极条件,落实各项待遇,努力培养造就专家型、名师型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打造具有区域、省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名师团队。要积极开展区域和校际间的德育工作交流,加大乡村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德育名师和团队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实现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协调发展。要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要求,严肃查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把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七)构建共育格局,凝聚工作合力

各地各校要加快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育人格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切实关系到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实现。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进一步明确和突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以家长自觉学习引领孩子主动读书,以家长行为端正引领孩子举止文明,以家庭气氛和谐引领孩子在校与同学和睦相处,以家长的规则意识引领孩子在校理性处理偶发的矛盾。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充分调动社区教育力量,推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社区教育网络和教育资源,延伸德育工作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社区,推动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中小学生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体系

持续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科学统筹多方力量,协调推进落实。各地各校要切实承担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责任,加快完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切实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要求,在课时、经费、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相关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了解学生身心特c和成长规律,及时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问题和难点问题。要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学校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文明办、团委、公安、司法等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多部门、全方位的工作力量,凝聚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督导考核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及责任督学的工作范畴,督导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要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情况及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研究宣传

各地各校要广泛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符合地方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强化对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深入一线、了解基层,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种力量的作用,为进一步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长期的事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核心价值系统内容的精华融合,充分的彰显了我国民族理想、信仰以及价值观念。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是凝聚民族核心以及增强国民素养的实际需求。对此在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位一体”教育共同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资源整合,整合四方面的共同资源,构建一体化的教育,进而有效的优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系统

要想全面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塑造科学的价值观念,高校要善于利用各种学校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构建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系统,对此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

1.利用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高校要提升课堂教学的作用,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融入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各种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的拓展思路与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与路径。对此高校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价值观念的教学。此种模式就是基于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针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讨论以及发言,在交流活动的开展中塑造、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学生在自身的言论发表过程中,可以融合自身的看法与观点,及时可以实施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化学生对价值观念的内涵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引导学生的探究讨论,激发学生的内在思考,进而将学生内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外化。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延伸,可以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效的融合,进而在内在不断的优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让学生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而将其内在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外在的实践活动。对此高校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深化学生的价值观念,例如,通过名人故居以及伟人纪念馆的参观,通过各种社会调研问题的开展以及社会活动的参与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民族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

单单凭借学校的力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够,要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化社会环境,引导舆论媒体,构建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与平台,对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优化社会氛围,构建教育环境。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不断的提高党风党纪建设,要从严治党,要避免各种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进而实现政治清明,法律严谨;树立我党的权威性,增强学生对党的信任度,进而不断的强化各种社会助于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整体效果,为塑造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念奠定基础。其次,要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管理,大力宣传倡导各种环境保护意识,要优化整体的社会环境。我国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对社会进行系统的规范,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倡导文明社会的发展。通过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缩短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距离,进而不断的强化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教学效果。

2.善用媒体舆论引导,构建教育共同体。首先,基于传统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相关媒体舆论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正能量事件进行积极的报道,通过对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最终报道,让大学生可以正确的看待各种社会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其次,善用新媒体,塑造价值观念。新媒体是相对与传统媒体而言形成的一种媒体形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络开展的全新媒体模式。在信息时代,网络与生活日益密切,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对此要整合社会资源,将新媒体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载体与媒介,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自身的特征与优势,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对此高校可以利用此种社会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各种官方微博、论坛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正能量的视频、新闻以及各种社会人物与事迹的播放,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同时也可以利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Υ讼喙夭棵趴梢酝ü?各种微信公众号进行网络宣传,对国家发展精神、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等进行推送,利用各种具有时代气息的图片以及文字信息与大学生将进行互动。

三、整合家庭资源,构建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

家庭资源对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进行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要提高对家庭资源的重视,明确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家长的沟通,不断的优化其素质能力,进而为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开展奠定基础,对此在实践中可以基于以下几点,进行家庭资源的整合。

首先,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是学生的启蒙学习平台,父母对于学生的教育与影响远远要高于学校与社会的,家长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的塑造与树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引导以及推动的作用。对此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完善程度。但是在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人们都说“90后、00后是垮掉的一代”,这种评论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对于学生的物质需求较为重视,但是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品格的塑造起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对此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观,要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次,提高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学校要与家长、社??构建一个教育共同体,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学校要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学方式与载体的创新,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利用网络平台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动态,进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学生素质能力,构建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

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基于学生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对此要提高大学生自我反省以及教育的重视。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的觉醒,利用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协调开展,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各种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进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进而将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理论修养,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结束语

上一篇:社会医疗保险性质范文 下一篇:安全隐患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