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7:58

教师教育价值观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1

(一)教师要努力成为学养深厚的智者。

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创造性,展示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无法预测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无边无际的,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必然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无法统一预定的。教师会不会被问倒?会不会经常被问倒?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得地位和受尊敬的程度。情感的交流时互相的,以往的教师总是把自己看做是个尊着,更基本的来自于对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专业涵养的认可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理论修养,博识而又睿智。这样才能在自然地情境下,向学生展示教者的风采,向学生渗透教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师要努力塑造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个性温吞、冷漠的教师,会培养出个性鲜明、创造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正如,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将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精神都装进一个僵化的套子里,设定层层枷锁,束缚人的创造能力。如果以这样的个性去教育学生,岂不又塑造出更多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套中人”,我们的社会还谈什么发展和进步?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发展和道德的发展,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积极热情洋溢,心地善良,正直而有爱心,这样才能用其鲜活的个性,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三)教师必须是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向来用作形容教师品性的清高。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只要求教师似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似春蚕“到死丝方尽”等等不客观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有些教师不顾道德标准,在课堂上讲课有所保留,课下收钱办班补课。或是乱收费等等,都严重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以此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如何去教育学生的自私和冷漠?

教师更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人,而不是一尊高高在上的神。只有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和学生一样平等的人,有相同需求的人,才能互相沟通。学生喜欢的绝不会是总向他们说“不”的教师,而是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朋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在不知不觉中,用教师的为人处事标准原则来作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向。

(四)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方法的熟练驾驭者

现今的学生,在师长的“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说教之下,往往叛逆性很强,对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颇为不屑一顾,优厚的生活境遇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使有的孩子连对父母最起码的尊重和理解都做不到。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时,必须讲究方法,力求方法的自然得体。比如,在学位高一历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和第七章“”之后,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①请计算出你父母出生的时间。学生面面相觑,但都按照要求去做了。接着,学生回答:“59年、60年、61年……”;②教师接着提问:“请把你的父母出生之年加8。”学生更加疑惑,陆续有人回答:“67年、68年、69年……”;③请问以上你计算出来的两个年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哪些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与你的父母成长有什么联系?学生恍然大悟,回答:“我的父母出生正逢,文化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④你的父母对你有哪些期望?你怎么理解他们的心情?学生纷纷回答:“我的父母总在念叨我:‘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过去,我总是很反感,但现在我理解了,正是因为过去他们生活艰难,所以他们才努力让我衣食无忧;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收教育的机会,所以他们才辛苦地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在自然而然的学习中,在教师的一连串问题中,理解了自己父母的成长经验,理解了父母对自己成才的殷殷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排斥,有的只是心里的真好温和对父母的愧疚。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呼唤品质高尚、学养深厚、个性鲜明的叫声,呼唤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成熟与完善,为此而努力奋斗,方是为人之师的本分。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2

[论文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教师教育价值观 对策

教师教育价值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随着社会转型,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教师教育价值观应坚持什么,怎样科学合理地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整合。

一、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

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其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必然在教师教育价值观上反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第一,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充满了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在经济改革、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下,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凸显,追求个人公平和效益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日益明显。第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体现强烈的参与意识。教育融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掺杂个人主义、效益至上和急功近利。第三,思维开放,更具有独立性,创新意识增强。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尝试和创新。第四,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以社会发展为重心,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教授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科学技术知识,对能力培养、智力开发重视不够。可见,社会转型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价值观多元分散化,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

转型期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不少教师不清楚当前提倡的主流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由各类师范学校包办,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指导思想、课程设置都是整齐划一的,指导教师行为的价值评判也是统一的。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以开放的体制纳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由高等院校承担,各类非师范院校也开始开办师范教育,展现出多元化的施教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就成为必然。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途径;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手段;有的认为教育是提升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关于教师教育的主导价值,每个人强调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教师普遍追求个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完善过程中存在矛盾冲突

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实际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在高考制度下,学校和学生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从而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冲突明显。

教育个体价值观与教育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教育个体价值观大行其道,但教育社会价值观的呼声仍然存在。前者关注个体,以促进个人知识、能力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为宗旨;后者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教育个体价值观和教育社会价值观如何辩证统一起来,仍然没能很好解决。

最后,在效率与教育公平问题上也存在矛盾。理想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人均等的教育机会,促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与成功,而实际通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把效率看得更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让教育公平步履艰难。

(三)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教师专业化价值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一个综合指数。社会转型期的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不再只是关注教师品德的形成和知识传授能力,还必须关注教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决策者。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判断,不仅在于会传授知识,还在于会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不只是满足灌输现成的知识,还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教师们也认识到自身的观念落后和知识陈旧,在教学技术上不断改进,对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有益尝试。但目前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三、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一些教师没有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教育知识陈旧,综合素质跟不上变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学校在办学方向、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观念陈旧,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教师教育价值观被弱化和边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整合出全体教师认同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确立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突出个体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把它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体系。这样的教师教育价值观,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应成为教师现实行为价值取向的标准,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总之,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耍回归到“人”的教育上,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二)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作为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价值观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在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大力培养教师教育的“创新意识”价值观,通过教育价值观的调整,把教师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人的创造力上,改变目前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的做法。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能力,从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良个性人手,激发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创新方面有所成长,要成为教师教育道德价值评判的构成部分。总而言之,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要成为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三)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融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处理好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需要树立共同的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寻求公认的教师教育价值准则,在同一的价值取向下相互配合、统一行动。为了实现整体价值的融合,要做到:第一,确立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面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无法拒绝,但要坚持核心价值观不能动摇。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与教育改革相联系,在兼顾个人利益基础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通过良心自律、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教育等途径,让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接受、认同和遵从的判断是非与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教师教育价值的融合。第二,在社会转型期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各种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合理因素,避免用一个价值观去代替全部,并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要求同存异,让冲突各方融合,最终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机制,有效消除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的协调发展。第四,为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提供主流的社会价值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引领社会转型期迷茫的教师教育价值观走出阴影。共同的教育价值一经确立,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会持久地发挥导向和支撑作用。

(四)改革教师专业化的构成要素,确立转型期教师教育专业化价值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应包括道德责任感、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价值观以及稳健的人格五个方面。我们首先要确立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价值标准,并以此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合理配置。其次,以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为导向,针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政策上要有得力的措施,资金上有专项投入,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分批进行,以缩小差距。第三,依据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配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快速提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的能力,对教师进行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培训不能只学习理论知识,重点是掌握发展学生智能的实践能力,学习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当然,教师专业化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也必须要上一个台阶,获取社会高价值的评价,必须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统一现行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3

一、加强青年教师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里,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还担负着育人的重任。他们在授业中“传道”,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而这个方向完全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的。在这方面,青年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的现实人格代表着学生的明天,寄托着学生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在价值观选择方面为学生扮演着最为直接的榜样角色。加之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学生对他们容易贴近、沟通,他们的价值观对学生有较强的感召力。可见,青年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目前青年教师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教师作为敏感的文化群体,也面临着价值观的调整和重建。事实表明,广大青年教师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乐教敬业,淡泊名利;积极进取,渴望成才;追求事业,倾心改革开放。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青年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仍然存在某些消极因素。

1、价值目标的选择上重业务轻政治

成才是广大青年教师的追求,这与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一致的。但在成什么样的才、怎样成才的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在自身素质的构建上,不少同志存在着重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轻视政治理论学习;一些同志对政治活动表现冷漠,有的说现在是市场经济,靠知识和技能吃饭;有的厌烦政治理论学习,说跨入二十一世纪还谈什么思想觉悟,业务好就行。

2、价值取向上自我化

少数同志放弃了集体主义在价值观上的主导地位,把社会的需求置于个人利益之下,把集体和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实现条件。有的同志主张以“过得去”的态度充任社会角色,而把主要精力用在个人爱好、自我发展上,轻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价值目标实现呈功利性

少数同志受市场经济求利原则的影响,工作不深入,学习不刻苦却热衷于评职称、拉关系、走后门等自我牟利方面。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极大地冲击着教师的价值观,有少数教师经不住冲击,追求名利,追求享乐,给“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抹了黑。

三、加强青年教师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措施

1、运用制度约束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

规章制度是保证正确价值观导向有效运行的基础力量。因此,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必须反映我们倡导的价值原则,如加强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学习和贯彻,包括学校的各项制度。这些制度的规范做到既有限制,又有激励,使青年教师的价值实践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自觉地融于集体利益之中。

2、运用参与机制,调动青年教师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价值观来源于社会生活,正确的价值观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逐渐树立起来的,如果没有对实践的深刻了解,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就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和组织教师走出封闭的校园,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放开视野,走向社会,用年轻而睿智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在实践生活中经受锻炼,深化认识,不断校正自己的价值坐标,把理论现实化,使老师在实践中认识自身价值,现实地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实现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3、运用人格完善机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人文资源,选取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用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完善的人格力量教育教师,使他们能够把理想人格、平凡岗位和崇高事业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人师表的价值理想典范,完善“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4、运用情感协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4

关键词: 教育类电视节目 师范生 教育价值观 意义

电视节目指电视台通过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传播的作品。信息社会,电视节目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于师范类大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将担负着培养国家有用人才的重任,师范生素质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价值观是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核心因素,因此,研究教育类电视剧对师范生教育价值观行成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一、师范生形成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意义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判断、评价等的总称。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一种稳定的认识和看法,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并导致人们采取不同行为取向。

(一)有利于师范生充分认识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功用,深化师范生对教育的认识。

无论何时,教育都与社会密切相连。教育使知识得以传播,使文明得以延续,使人口素质得以提高,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教育,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各不相同,教育价值观在对师范生的教育认识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利于促使师范生对教育的认识经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丰富深化对教育的理解,科学地从事教育活动。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发挥功用。

(二)有利于师范生确立正确教师职业信念,强化教师职业情感。

师范生将来要走上神圣的三尺讲台,教师职业信念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他们自觉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支柱。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在未来工作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现如今,常有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刺激着人们的眼球。我们不能排除教师队伍中不合格份子的存在,但绝大部分教师对这一职业充满了自豪感。师范生应在职业观念形成阶段就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这样有利于调动师范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继而产生强烈的职业憧憬由衷地向往教师这一职业,在日后工作中保持积极态度解决的问题。

(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地制约师范生的教育行为。

价值观是立场,是一杆秤,帮助师范生判断其行为能让学生得到什么,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在教育基础上形成的教育价值观对师范生的教育行为起着调控作用。教育价值观通过制约师范生的选择、评价活动,调节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和倾向,从而实现对教育行为的规范。比如,在教育节目《一年级・小学季》中“小花”老师有一颗善良的爱心,在班上最调皮的学生马浩轩打架后,并没有立刻批评他,而是先把他搂在怀里,轻声问他有没有受伤,而后才严肃地说明问题。在“小花”老师的包容下,马浩轩的脾气在一天天收敛。可见,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方向灯”的指引,进而有科学的教育言行。

二、师范生教育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受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

教育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每一特定时代的教育价值观都来自于他们生活的社会现实和需要,是一定社会生活方式、政治经济制度、传统文化塑造和熏陶的结果。如古希腊时期,雅典和斯巴达的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尚文”、“崇武”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中世纪,教会获得了教育的绝对统治地位,那么教育就要以神学为中心,到如今教育类电视节目中传达出的“一切向分数看齐”的教育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的教育价值观。但无论怎样变化,教育价值观始终没有脱离现实而存在。教育价值观就在人们的理性认识和经验冲突中不断进行追求和创造。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研究教育价值观,要紧密结合社会历史条件。

三、教育类电视节目对师范生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一)教育类电视节目对师范生教育价值观形成的意义。

1.积极意义。

(1)有利于引导师范生树立创新、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中国自古以儒家思想为重中之重,推崇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师要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认同,轻创新。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如教育类真人秀《一年级》中,老师规定,每次去食堂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高矮个排成一条直线,一个接一个有秩序地进入食堂。为师范生展现了学校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就是培养“听话的”好孩子。教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经验,进而倾向于重视权威,凡事以书本为主。应树立有创新意识的教育价值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目标,致力于“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不断发展创新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类电视节目中,师范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教育方式及价值观,为他们自身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注入新鲜养分。

(2)有利于为师范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教育类电视节目有利于师范生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为师范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往师范生教育价值观大多来自于上一辈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教学活动,并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比较范围,现在教育类电视节目承载的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广,并且许多节目都以“真人秀”形式,请来现实生活中的教师、专家,呈现出多样的教学方式及价值观念,师范生可以从教育类电视节目中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消极意义。

(1)使师范生教育价值观趋于功利化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5

关键词:高中生;价值观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01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22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涉及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理论性很强。如何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班级留守青少年比例过半,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又有哪些针对性措施呢?下面,我根据自己执教过程中的尝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的具体内容,包含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身心健康”。身体强壮,无疾病,生理机制一切正常,只能说身体健康,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一。但身体健康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我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它是人类在不断发展中所面临的又一个巨大挑战,是人的个体生存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所产生的一系列困惑。心理疾病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顽敌,像幽灵一般吸附于人的肌体。我们看到、听到一些人因为严重心理疾病自杀身亡时,往往扼腕叹息,感到十分震惊和遗憾。其中,有些人还是政界、商界精英,是我们羡慕的“成功人士”。蝼蚁尚且偷生,他们为什么自杀?对于这个问题,即使心理学专家也不能几句话解释清楚。但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为人师者必须为学生尽到“解惑”的责任,尽人事而听天命。教师的努力像大海中的一滴水,虽不能滋润万物,但也是学生生命历程中弥足珍贵的东西。因此,教师的天职告诉我们,不能只为学生应试而忙碌,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和幸福作为己任,恪尽职守,倾力而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面对滚滚东去的流水,圣人孔子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进取,立德立言,才能克服生命短暂所带来的碌碌无为。古代求学之人,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念榜题名,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夙愿。然而,通往仕途的路风云变幻,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得意者少,失意者多。通过封建科举考试而考中举人的范进,即使考中了也成为精神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变得疯疯癫癫不可收拾。如孔乙己因屡试不中,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成为落魄街头的流浪汉。深究其根源,还是他们价值观有问题,把走上仕途看成“此生唯一”。因此,“成功”与“不成功”两类人都出现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心理疾患的受害者。

教材重点讲授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每一个人在前进的路上都会坎坷不断,挫折不离。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撕碎给人看”,我们只有教会学生淡泊名利,不把誓言“此生唯一”变成心灵包袱,才能让学生面对人生风雨而不惧险境,面对人生得意而不乱心智;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份“车到山前必有路”“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坦然;才能让学生长期保持“一切事情都要顺势而为,不可强取,不能妄得”的正确态度。

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幸福体验

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空洞说教,总是选取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发言之后,我再进一步点拨和引导。将教师的思想融入生动的案例中,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案例教学的长处,下面略举两例以示说明。

例一:清朝乾隆帝的大红人和|,在当时权倾朝野,富甲天下。乾隆皇帝的儿子嘉庆帝继位后,和|,家财尽数抄没。和|的儿媳是嘉庆帝的亲妹妹,以兄妹之情反复劝说嘉庆帝,才使和|得以草席裹尸葬于北京近的荒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的一生幸福吗?你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我进行了点拨、归纳和总结:此案例中,活着的和|似乎“名利双收”,享尽荣华富贵,他认为自己的家财可以留给后人继续受用,但最终一g黄土掩身,一世贪名留史。和|挖空心思追名逐利,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几句话,真正道出了一个人对待名与利应该坚持的正确态度。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不是挖空心思争权、争名、争利的过程,而是在创造中、在清廉中、在奉献中收获快乐、收获幸福。

例二:请仔细观察身边的农二代、穷二代,他们中有快乐生活的人吗?他们为什么快乐?

此案例能让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我引导学生认识到,有钱可以享受个人创造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快乐,无钱也可以体验个人创造精神财富所拥有的快乐,“金钱本身不是坏东西”,关键是我们应该具有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即使我们身处贫穷之境,只要我们心态好,也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三、将教材与本土相结合,关注留守少年成长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农村中的青壮年大批的进入城镇变成了产业工人。农村虽地域广大,但常住人口逐年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各地大中城市通过摊大饼式的不断扩张,已经能够容纳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大山,走进高楼林立的人口密集区。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结构,变成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基本模式。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导师不再是父母,而是带有浓厚传统观念、文化素质极低的空巢老人。祖辈传统观念中的有机营养成分难以哺养这些出生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新生代”更好成长。因为这些“新生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意识形态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变革的成长环境中,这些在封闭环境中长大的祖父、祖母面对孙辈们走火入魔的网瘾可能不知所措,面对他们的冷漠与玩世不恭可能扼腕长叹。老年人的体力、精力和处理青少年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已经很难促进一个身心巨变的中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娇惯、放纵与溺爱的教育方式在这些家庭的教育别明显。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好吃嘴”越来越多了,“质朴男”“文静女”越来越少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乐为前提、以偷懒为常事的这些90后和00后逐渐变成了问题学生、问题青年。在丧失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最有生命力的那部分之后,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许多张狂而缺乏自我约束的“小青年”打架斗殴,甚至出现一幕幕血淋淋的惨剧。功利主义时代所带来的家庭生存压力,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期待着更多农民工家庭走出子女接受教育的困境,期待着城乡学校校际联盟更加紧密,期待着教育工作者能够弥补一些社会的现实困难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缺失。

思政课教师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从专业角度来看,其核心是“唤起学生自尊的灵魂”,让学生战胜自卑,体验成功的快乐。下面,我就举一个工作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我在任教高二时,班上有一个叫李星的留守学生,性格古怪,班上任课的教师在未任课之前便听到了他的许多让人头痛的故事。出于思政课教师的敏锐性,我首先找这位学生到我办公室谈了很久。这位学生当时没有多说话,但从他的眼神中,我发现了他对我的一点点信任。不过,没过几天,李星与本班学生发生冲突,将那位同学打得头破血流。我听到班主任的抱怨和叙述,倒吸了一口凉气。学校安排我协助班主任解决这个打架事件,我们从上午九点一直到下午两点,左挡右拦,前说后劝,饿着肚子,忍受百般煎熬,才将受伤学生的家长平息下来,并接受了我们的调解意见,双方最终握手言和。事后,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李星这位学生家庭非常特殊,主要问题是:家庭极度贫困、亲戚寄养、严重自卑,由此带来性格的自我封闭,不与班上学生说话,不信任身边的人,具有暴力倾向等等。据他父亲讲,这个孩子有一次犯错误后,不管问他什么,他就是不说话,一直沉默三个多小时,以至于这位父亲在一顿暴跳如雷之后,拿起菜刀,用刀背在他手上划了几个印痕后,他才开开了“金口”。在全面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我有些震惊,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个孩子更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关怀和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下决心要完成一次深水潜游,通过转化这位留守学生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于是,我和班主任一道,通过家庭访谈、心理辅导、学费减免、言语激励以及鼓励他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手段,以“唤起学生自尊的灵魂”为核心,让这位学生首先战胜自卑、体验成功的快乐,然后从中找回自信,找回自身存在的价值。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将这个孩子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再也没有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他的脸上笑容多了,爱与同学和家人交流了。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从班上倒数十多名上升到前几名,在学校“体艺活动周”中获得书法作品展一等奖。并且,这位学生高一入学成绩是全班第一名。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真正难以想象他后来改变得如此之快!

总之,思政课教师只要能够抓住教学过程的延伸环节,从教育细节入手,开动脑筋,对症下药,不断探索对高中生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教材的价值观教育理论就能够“活”起来,就能够达到不断深化德育教育之功效。

[1] 杨恩慧.政治课中对中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探索――

高二年级思想政治(下册)教学改革[D].天津师范大学,2006.

[2] 时伟芳.高中思想政治课诚信价值观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

学,2015.

[3] 钱芳.中学思想政治课人文观、价值观教育的实效研究[D].苏州

大学,2008.

[4] 黄.思想政治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性

[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5).

Methods to Carry out Value Education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U Ping

(Shengzhong Vocational Middle School, Nanbu Sichuan, 637300,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when conducting value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should combin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lif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happiness experience of students; combine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local situ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f teachers could complete the above three “attentions”, then they can achieve deepening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6

论文摘要:通过对四川省五所本科师范院校高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文章对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指高师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是高师生的一般价值观在教育单位选择上的体现,它既决定高师生职业行为的选择倾向,也影响其对已从事职业的满意度。了解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对于加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促进高师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过程

1.问卷的选取及信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于海波等人编制的高师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对乐山师范学院600名在校学生施测,用于检验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5790.499,显著性水平为0.000, KMO系数为0.931,巴特利检验的P<0.001。采用正交旋转法,获得六个因素的问卷结构,其命名分别为: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威望、家族。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检验了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和问卷的分半信度都较好。

2.被试。以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五所师范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共发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57份,回收率为87.85%。

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处理。

二、结果分析

1.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第一,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维度的结构特点。由170页表1可见,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数关系为:人际关系>自我发展>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家族。这说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贡献和物质生活在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中占重要的位置,而家族和威望相对较弱,从被试来看,家族和威望的变异程度比其他四个因素大。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学校、专业、年级、性别、家庭人均月收人对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成主效应,而类别即教育层次(专、本科)对其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二,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由表2可见,物质生活、威望、家族这三个维度对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而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这三个维度对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基本没有影响。

对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中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三个维度的平均值进行多重比较后可以看出,家庭人均月收人在2000元以上的高师生在职业价值观中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三个维度上处于所有收入水平中的最高位,而且相对其他收人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和家庭人均月收人高于2000元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显著性的差异,在物质生活、威望、家族三个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偏低,对于其他收人水平而言没有明显的差异。

第三,不同类型(性别、专业、年级)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采用三因素分析法对不同专业(文科、理科、艺体)、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不同维度上影响的显著性以及相互作用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专业和性别相互作用一起对自我发展、物质生活和家族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专业和年级相互作用一起对人际关系和贡献有极显著的影响,而对自我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对其他维度无影响;年级和性别相互作用对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贡献维度上,除了专业和性别、年级和性别之间相互作用无显著影响之外,其余因素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

对贡献维度作进一步分析,不同专业的贡献均值为:艺体口文科口理科,即艺体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贡献,而理科专业的学生不太注重贡献。不同年级的贡献均值为:大一口大四口大二口大三,即对于贡献的关注程度是大一高,大二、大三呈下降趋势,大四回升趋于稳定。男女生贡献的均值为:女生口男生。

经过专业和年级在贡献维度上的多重比较,在贡献维度上专业和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比较明显,即有显著性差异。就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来看,艺体专业大一学生在贡献维度上与大三、大二学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一学生的贡献均值最高;理科专业大一与大四、大三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最高;文科专业大三和大二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三要高于大二。

2.不同学校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分析.由表4可见,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中的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物质生活这四个维度的差异极其显著,家族维度表现显著,即这五所学校高师生职业价值观中的人际关系、贡献、自我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家族维度存在差异。(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内江师范学院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纬度的平均值除了威望略低于西华师范大学外,其余各项值都位于最高位,特别在贡献方面与其他学校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其余学校之间在贡献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职业价值除威望略高于绵阳师范学院外,其余各维度都明显低于其他学校,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其他学校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差异。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均无明显差异。西华师范大学和绵阳师范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除物质生活和威望方面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各维度均无明显差异。

三、四川省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成因

总的来说,四川省5所院校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积极向上、关注个人的特点,其具体特点如下:

1.不同家庭收入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结果显示,物质生活、威望、家族三个因素对不同家庭收人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其中,家庭条件好(家庭月收人人均2000元以上) 的高师生在物质生活、威望、家族上表现相当突出,其原因是他们希望工作能有好的物质回报,体面的、受人尊敬的职业能够对家庭有帮助。家庭条件较差(家庭人均月收人低于500元)的学生,由于长期物质生活资料的匾乏,导致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而是着眼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秉承着“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形成了只讲贡献、不求回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上进行分类引导,对于不同家境的高师生显得尤为重要。

2.不同类别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艺体专业比文科、理科专业的学生更看重贡献,说明艺体专业的学生更富有激情,能够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所做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社会化进程转变的速度更快,程度更深。艺体专业的高师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被用人单位接纳。

不同年级的高师生对贡献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大一高,大二、大三呈下降趋势,大四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高师生刚刚步人大学校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渴望成功,加上自我的认可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对贡献表现出了强大的兴趣和信心随着象牙塔的神秘面纱慢慢褪去,更多的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专业的不对口,就业难等系列问题摆在大二、大三学生的面前,因而他们在适应过程中开始怀疑自己,同时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因而不愿意也无暇对贡献思考太多随着自身心智的成熟,学识和能力的提高,加L实习、见习等专业体验越来越丰富以及学校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专业思想的进一步巩固,所以对贡献的关注程度又得到了回升,并且日趋理性。

在男女生贡献维度比较来看,女生要大于男生,主要是由于女生感性,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抱负,而大多数男生更理性,更加关注现实。

3.不同学校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不同学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这与学校的层次、发展现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内江师范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家族除外)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威望除外)明显低于其他学校;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和西华师范大学处于中间位置。总体来看,内江师范学院处于四川中部城市内江市,与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相比,其所处城市的济水平略低于后两者,与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两所老牌本科师范院校相比,其综合办学实力要稍逊一筹。综合各类因素可以看出,越是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办学实力一般的师范院校的学生表现出的职业价值观越是明显,其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理性,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来考虑和选择,此类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学生加强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和分析,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老牌师范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表现一般,这与学校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学校教学质量好等因素有关,这类院校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感性,缺少对自己的理性分析,或者因为其就业时有多家用人单位来校选择学生,让学生来不及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就能就业,导致其职业价值观的钝化。

四、加强高师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1.引入全程化的教育理念,提高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大二是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破立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其职业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与完善,是进行职业教育的最佳时期。目前,大多数高校把职业教育放在大一和大四阶段,就职业教育内容来看,大一偏重于专业思想和适应性教育,大四偏重于就业技能技巧教育,但其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未能准确把握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确立与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把握好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期。我们认为,对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一人校就开始,分年级进行不同内容的职业教育,其中尤其要把大二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突出做好职业价值观教育。

2.关注重点群体教育,提高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上学,但对这些学生的帮扶重经济轻精神、重物质轻心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自信心不足、性格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了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并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因此,加强对高师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体现分类指导、分层教育。如对于家庭经济不太好的高师生,可以在大二时着重对他们进行物质生活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尽快、尽早地树立起符合教育工作和社会现实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家庭经济较好的高师生,应当在大二时对其进行自我发展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7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索---- 以苏州大学为例》 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38304070

摘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理论研究、课程转化、引领示范、人文关怀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职能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拓展融入途径和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理论研究、课程转化、引领示范、人文关怀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论研究

“良师必定学者”。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好的理论研究者。实践证明,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凡是深入研究过的问题,课堂讲授效果都比较好,能够做到以理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灵魂,也是其主要内容。教师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论结构、现实意义、理论关联、实践要求等方面积极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也要从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取向结构、社会发展变革等各个方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以理论的彻底性增强说服力。”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研究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要准确理解这24个字,就必须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个理论体系。它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重大意义、发展历程、理论特征、丰富内涵、历史底蕴、价值功能、实践路径等相关理论,只有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说服力强,并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行为准则和自觉实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疑释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孤立的理论体系,要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还要将其相关理论讲解清楚。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文明共同价值观的关系等等。教师只有自己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了,才能消除学生的模糊认识,解答学生的疑惑,增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主要社会思潮的区别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各种社会思潮相继出现,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的一些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社会上严重泛滥。这些思潮影响着高校师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容易在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要有效避免这种思想上的混乱和疑惑,就必须要深刻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论观点、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及背后的利益诉求,深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它们的重要区别,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论证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课程转化

课程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使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感性化、具体化、现实化的大学生生活实现有效对接,教师就必须要在课程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体系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教学内容。

1.精选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主干课程组成,四门课程各自承担不同任务,具有不同特点和要求,但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首先,我们要避免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拆分融入的做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其次,要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最后,要结合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与学生的现实成长需求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难点及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及历史进程相结合。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一是适应大学生感性直观思维特点,增强案例教学。这些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直观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和活力。二是适应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特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开展主题讨论、热点辩论、团队讨论、时政播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价值选择。三是适应大学生喜欢体验探索的特点,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带出课堂,与现实社会、真实生活对接。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价值冲突,进行价值选择,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导意义,强化情感认同,实现知行统一。

3.拓展教学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拓宽视野,跳出传统课堂的固化思维,正如在主持学习时所指出的“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第一,从第一课堂延向第二课堂。与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合作,积极开发第二课堂,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形教育途径,强化学生的认知践行。

第二,从实体课堂延向网络课堂。在当前“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时代,教师要学习运用各种新媒体,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如微课、慕课等,与学生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微信、微博、QQ与学生课下进行思想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空间与载体,抢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制高点。

三、引领示范

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具有强大的示范榜样作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和感染学生。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师要积极成为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信仰者和践行者,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1.勤于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涵盖面广,需要不断深化理解和发展创新。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引领者和推动者,要不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研究新成果借鉴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经验,认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了解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要求。

2.坚定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职责,价值观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在价值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下,要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做到深刻理解,深信不疑。要敢于旗帜鲜明地表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引领和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建的灵魂,是统领社会思潮的主要价值观;要敢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错误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批判,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权威,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力;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3.积极践行

马克思曾指出,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自我养成教育,自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活动中。

第一,提升职业价值认同。强烈的职业价值认同能有效激发工作热情和发展潜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大学生灵魂的引领者和塑造者,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使命,关系着高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本职工作,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事业,这样才能在讲课过程中始终充满“真情、热情和激情”才能做到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成为“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教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第二,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在教师节看望北师大师生所明确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气质鲜明;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影响和带动学生。

四、人文关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集情感教育、知识教育、价值教育于一体,教师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注重教学中的情感态度,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1.心中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更愿意从教师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中感受理论、树立价值观、选择行为。教师要心中有爱,富有情感,从细节处真心关爱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不可避免会碰到一些困惑,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所以,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单纯说教,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课程内容疑难解答,也包括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如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真心的关爱,就会慢慢靠近,敞开心扉,建立信任,这有助于双方的了解沟通,使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效,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交流互动

师生的交流互动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实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网络时代,沟通交流方式日益多样化并且更加便捷化,也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途径。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课堂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以及所遇到的困惑。有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则结合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指导,有些则在课下进行个别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喜爱的网络平台与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可以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单独的交流,也可以建立QQ群、微信、微博等形式进行集中式交流。交流可以是热点问题讨论、疑难解答,也可以是话家常聊生活等。不管是集中式、普遍式交流,还是个别交流,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对学生和教学负责和奉献的爱心,认真对待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在言谈举止和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

3.有效引导

大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主见,但也有许多困惑和迷茫,希望有人指引,却又排斥单纯说教。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困惑基础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引导,促进成长成才。一是换位思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教师的教学和言行举止是否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是否能够学生带来收获和快乐。通过换位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喜好,才能真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平等交流。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者学生理解有偏差需要进行引导的问题,教师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单纯说教,直接否定,强行纠正,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态度和姿态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不回避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

[2]刘鑫.高校教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角色效应[N].光明日报,2014-03-30(7)

[3]李娇萍.角色、素养、人格——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形象[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6

[4]袁贵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4-10

作者简介

教师教育价值观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精神;教师

一、师德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要求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师德素养关乎亿万学子的健康成长。“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2]从师德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师德集中展现着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从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终极目标三方面进行分析,师德精神是教师内化于心的高尚品质与崇高精神,是教师把教师职业上升为伟大事业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与敬业精神,是教师对于一定社会所期待的职业道德要求的道德追求与自我塑造。

(一)师德精神的科学内涵

1.师德精神的逻辑起点师德精神的逻辑起点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延续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对教师有很高的道德要求,要求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开启了中华民族教育的先河,提出“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为人师表”等重要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是古代师德精神的集中表现。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指明了教师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所谓“道”便是师道,也是对教师师德精神的高度凝练。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指明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修养的教育。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对教师这一职业始终包含着最高的道德期待和要求,始终重视对教师的师德精神的培养,师德精神的内涵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传承中华文明的逻辑起点上不断丰富发展。2.师德精神的逻辑主线师德精神是沿着一条逻辑主线不断发展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师德”一词的界定,侧重教师“个人道德”“职业道德”还是“专业道德”尚有争议。但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是当代师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3]师德精神是教师内化于心的高尚品质与崇高精神,是教师把教师职业上升为伟大事业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与敬业精神。师德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同样遵循由职业精神向事业精神转换的逻辑脉络,逐步从模糊、笼统的职业道德走向明确、专业的专业精神。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4]2018年教育部制定《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从十个方面对教师职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5]从两者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不断丰富,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全面,教师职业道德正沿着专业化、明确化、人本化的方向逐步趋向于专业道德。因而,师德精神的内涵也更加明确,也趋向于转化为一种高标准、可视化的专业精神,更加符合时代对教师发展的要求。3.师德精神的终极目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好老师。2018年教育部等5部门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中指出“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6]培育师德精神对实现教育振兴,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教师的师德面貌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质、道德风貌的养成,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培育师德精神的终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师德精神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师德精神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的师德精神体现为对师德品质的锤炼与对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忠诚人民教育事业,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育才强国、传道铸魂为己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树立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理想,继承和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宽厚的仁爱之心。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师之本在爱,爱之本在生,以仁爱之心激发学生学习动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施展教育魅力,严慈相济,诲人不倦,做学生良师益友;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以自身的学识风范和高尚师德启发和激励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模范的言行举止感染和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雅正,作风正派,树立优良学风教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无私的奉献精神。要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不以“清贫”移教志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义利观,甘于奉献,甘为人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倾注心血于教育事业,增强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执着的敬业品质。要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打造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锤炼过硬的教学本领,以勤勉的教学态度潜心问道。

(三)师德精神的价值逻辑

师德精神的培育对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当前,社会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同样也带来了复杂多元的各种社会思潮,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社会思潮,冲击着教师的思想领域,给一些教师的政治信仰带来影响。培育师德精神有助于教师经受住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师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培育师德精神对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和提升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塑造着学生的道德面貌。教师要时刻心存道德情怀,用行动教育学生,用高尚的师德精神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最后,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师德精神体现着教师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的统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源泉,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教师的师德精神是民族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师德精神养成的价值指向

(一)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养成师德精神的客观要求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多样的社会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以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观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文件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8]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师德精神的养成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首要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统一的价值认同是培育师德精神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提出了统一的价值理念。当前我国师德建设正需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教师获得认同感和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感悟师道,捍卫师道,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认同,成为培育师德精神,推动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能够使教师重新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重建教师确认个体自尊和社会地位、养成和践履道德德性所需要的伦理共同体,那么,教师乐于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就不再是师德建设不可能实现的光明前景。”[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精神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它的三层内容也是培育师德精神的行动指南。在师德精神养成工作中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教师坚持统一的价值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来构建当代师德精神,既是高校师德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

(三)坚定的价值目标是铸就师德精神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包括教师在内的全社会各行各业、所有团体和个人提供了必须遵循的价值要求,也提供了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目标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也应是教师师德精神培育的新向标。“爱国”是教书育人的根基,教师只有始终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使命感和责任感。“敬业”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标准,教师应该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把“敬业”作为自己重要的价值标准,才能在敬业中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达到乐教。“诚信”是教书育人的标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诚信做人,以身作则,把诚信的标杆立在学生的心中。“友善”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友善对待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关怀,才能在老师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只有积极投身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照和要求自己,才能自觉抵制社会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始终保持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先进性,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坚定正确的价值目标,保持不变的敬业精神,铸就师德精神。

三、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培育师德精神的逻辑自觉

(一)强化师德精神内化的制度自觉

师德精神的培育只有通过强化制度保障机制,才能扎实推进。高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第一,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师德领导机制,制定注重师德精神培育的政策导向,营造培育教师高尚师德精神的良好氛围;第二,完善教师准入机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准入制度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认同的优秀人才才能进入教师队伍;第三,完善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机制,要根据社会师德发展的整体水平制定科学的师德评价标准,把能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对教师的政治品质和工作作风进行整体考核;第四,完善教师奖惩机制,把师德精神的内涵细化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进行考核,对于师德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于师德表现较差的教师,要查明原因,予以批评教育。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强化师德精神内化的制度保障。

(二)提升师德精神升华的理念自觉

教师师德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师德精神的培育并非把教师职业走向理想化和神圣化,而是引导教师作为师德的主体逐步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师德精神的培育要关注教师个体的精神生活,引导教师理解培育师德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引导教师认识到培育师德精神是完善自身的最好途径。一个人如果选择了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就需要有对教师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教师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追求幸福生活的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发挥其价值导向的作用,同样要注重践行,注重落细落实,师德精神培育要注重引导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就是要激发教师热爱教育,逐步在生活中养成高尚的师德精神。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遵循,从为人处事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注重个人修养,在师德实践中领悟和养成师德精神。[11]

(三)深化师德精神外化的实践自觉

教师师德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师德精神培育中要营造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在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践行师德。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深入挖掘并及时宣传教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让教师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师德素养,培育师德精神;注重师德典型的选树,师德典型承载着育才强国、传道铸魂的历史使命,彰显着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社会担当,体现着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道德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反映和集中体现。注重发挥师德典型胸怀大局、行为世范的典范效应和感召力量,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师的精神追求,进而促进师德精神的养成;注重对教师队伍开展师德培训活动,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纳入课程内容中去,利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教师师德精神的培育提供丰富的价值底蕴与正确的价值导向。

上一篇:交通的安全隐患和解决办法范文 下一篇:社会医疗保险基本原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