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4-18 17:46:37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篇1

日据时期,新竹小学是日本人念的学校,台湾子弟只能去念公学校。7岁时,我进入新竹住吉公学校,读书时我不算勤奋,但好在各学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数学科目尤其为我喜爱。1942年4月,我考入新竹中学。当时的新竹中学是新竹唯一的官办中学,每个年级有150名学生,日本人有100人,台湾子弟只有50人。记得读中学一年级时,班里有个叫重久的日本学生常到课桌前骚扰我看书,有次我把他按倒在地以示警告。事后,重久找来比我高年级的日本学生管野来教训我,当时他一拳打在我鼻梁上,鲜血直流。直到多年后一次体检时医生告诉我,我的鼻腔内软骨有点斜,想来应是那次的后果。尽管那次动手我没有还击,但同班的日本学生认为我不好惹,此后也就再没人敢来欺负我了。

1945年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节节溃败,局势愈来愈紧张。时常有美国军机对台湾进行连番轰炸,日本殖民当局顾虑美军意欲,因此全台大中学生都被编成学生军驻守各地。这年8月,日本天皇裕仁在诏书中宣布投降,日本学生及日人官员以往的盛气凌人一扫而光。全台同胞欢天喜地,鸣放鞭炮、舞龙舞狮、祭拜祖先,禀告列祖列宗台湾已回归祖国怀抱。此后,全台大中学生们组建了台湾学生联盟,我正就读新竹中学四年级(日制毕业班),被推选为新竹中学学生自治会负责人。还被新竹中学、新竹师范、新竹商校、新竹农校、新竹女中、新竹家政女中的学生代表推选为台湾学生联盟新竹支部总负责人。台湾受到日本殖民统治50年,我们这一代台湾子弟不会普通话(国语),台湾回归祖国,首要任务即是学习国语,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学生联盟新竹支部明白告诉各校校长(均为日人)我们是中国人但不会讲普通话,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亦不甚了解,我们要求每天下午的课程,由我们自己请来的老师讲授国语和中国历史、地理科目。那时我们还筹办过一次关于中国历史的展览,把各个朝代的沿革画成图表加上文字说明,让大家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1946年3月,我作为新竹中学第20期毕业生考入台北高等学校,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接收后,学制改为高初中。因此,1946年9月,我返回新竹中学念高中二年级,仍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

台湾光复后,南京中央政府在台设置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委派陈仪为行政长官并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中,通过掠夺而建立起来的银行、烟草专卖局、糖业公司、机场、港口码头、各类工厂,以及搜刮的大片土地全部移交给派来的接收大员,而接收大员只顾搜刮自肥,根本不关心台湾民众的民生。看到这些,台湾民众从欢呼光复的巅峰一下子跌落至失望的冰点。整个社会状况犹如一堆干柴,只要碰触火花即会燃起熊熊烈火。1947年2月28日,烟酒专卖局的缉私警在台北市延平路企图没收贩卖私烟妇女的烟摊时引起路人的不满,缉私警拔枪打死了一个路人,引起群众的示威抗议。当晚,有人通过电台广播了台北市发生的事件,得到全岛人民的热烈响应,随后即爆发了台湾著名的“二·二八”起义。

那时我也在新竹市率领学生积极参加到清算贪官污吏的民众行列之中。参加起义的民众扫荡贪官污吏的住宅区(原日本殖民官员住宅区),把清算出来的整箱钞票和衣物当众焚烧,群情激愤,场面壮观。我们新竹中学的几位同学来到校长辛志平的宿舍,看到他脸色苍白、惊恐狼狈的模样,令我同情。我告诉他,我们是清算贪官污吏,你是教育家不必害怕,我们学生可以保护你。他知悉我们的来意,顿时感到放心。我和几位同学商量,决定把辛志平校长一家三口转至位于新竹中学校园内的学生宿舍由学生保护。“二·二八”起义后,全台各界人士组成了“二·二八”事件善后处理委员会,我以学生代表身份出任新竹市“二·二八”事件善后处理委员会委员,并作为新竹市5人代表团成员出席3月5日在台北公会堂举行的委员会议。记得当时会场秩序混乱,王添灯先生声嘶力竭地叫喊着维持秩序,并在此困难情况下草拟与国民政府谈判的条件,核心即是惩治贪官污吏,实现民主自治。

不料,3月8日风云突变,自大陆调集军队镇压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辛志平校长顾及我的安全,嘱我到他家躲藏。他说,你救过我全家,我很感谢你,你现在有危险我应该相助。在军队对起义人民施行镇压的黑暗日子里,我就在辛志平校长的保护下躲过了杀身之祸。镇压过后,我仍被通缉,随赴台北二哥家暂住。在此期间,改取怀柔政策,撤销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成立台湾省政府,全台形势重新趋于稳定。据此,辛志平校长催促我返校读书,我也自台北回到新竹中学继续学业。但好景不长,驻新竹市的宪兵队即传讯扣押我,由于辛志平校长的出面力保,宪兵队才肯把我释放。

由于新竹市已成了我的是非之地,加之我的父母和大哥、二哥均己移居台北,因此我于1947年8月经插班考试,转入台北师范学院附中高中三年级学习,后成为该校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948年8月,我同时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和台湾大学经济系。当时,祖国的解放战争正进入决定性阶段,我为了寻求光明和真理,为了探寻我尚未完全认知的祖国大陆,我没有听从家人的劝阻,毅然来到北京清华大学学习。

1948年10月,我和一同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的台湾同学蔡铭熹来到了北平(今北京)。在北京大学,我们遇到了早我们两年来大陆就学的新竹中学前辈吕清铭(后改名吕平),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办完入学手续后,3人就到附近的圆明园参观。看到八国联军掠夺圆明园的财宝后放火焚毁圆明园遗留下来的断垣残壁,四处散落的碎石头,深感清朝腐败,遭受列强欺凌,真是弱国无外交,何时能雪耻?心情颇感压抑,步履顿感沉重。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是梅贻琦,陈岱孙任法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当时,冯友兰、吴晗、季羡林、朱自清、马约翰等名师聚集清华执教讲坛,令我们青年学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我和蔡铭熹就站在前门大街上的人群中欢迎入城,有坦克车、装甲车和威武的步兵部队,真长志气,我们亲历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篇2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难点

在生活中,不少家长都和老师反映过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在品德教育上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不守规则、产生暴力行为、欺凌他人等现象存在,而这些孩子的年龄还处于8~13岁左右,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难点,真正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和学习信心。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育遇到的难题

从老师的角度去讲,我们在上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遇到的难题又有哪些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怎样去上好这个课程,在课程中我们需要发现的障碍是什么。首先,我认为遇到的第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就是知识课本当中的内容与生活结合的不到位。比如说,我们告诉学生做一个尊老爱幼的榜样,这个思想品德课程中经常会提及,但是真正投入到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虽然有这样一份心情去照顾老人和幼童,却不知道如何去执行这个行为。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是一个部分,做又是另外一种事情,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是接下来的课程中需要探索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的难题就是如何把课程当中的内容真正投入到生活中,并且从心灵去感化我们的学生。其次,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容过于守旧和死板,往往还停留在几年前比较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而不少学生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把它当成了一种背死记硬背的方式,却忽略了它最深刻的意义,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根本在课程中不能够完全地抒发起来。所以如何让思想品德课程丰富精彩是教育当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最后,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心理状态发展较为成熟,并且受社会的影响较大,思想品德的课程紧扣教材内容是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与社会和当代的一些现状结合,这就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就课程本身来说,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思想内容有所匮乏,不能够满足现在中学生的心理。针对于这三点而言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改变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从基础和实践出发,慢慢让思想品德课程的效率越来越高。

二、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策略

1.让知识内容与生活结合。想要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效率,我认为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让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学习《遵守信用》这课时,老师必须列举一个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发现的例子,如,当我们约定好同学一起去公园玩的时候,却因为不守信用,让同学等了一个多小时。那么从这个小例子当中就可以知道信用其实就是言出必行和对朋友的承诺与尊重。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思想品德教育要从生活出发,也就是说,老师要不断提出生活当中的案例,让学生主动投入其中,也就是采用与生活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懂道理,做一个心理健康且成熟的人。2.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兴趣。我认为兴趣的培养也很重要,其实我们可以告别较为枯燥的模式,采用互动与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思想品德。比如现在一些老师非常喜欢用多媒体讲课,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与课堂知识内容相关的资料,大家主动去用多媒体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对社会道德、环保现象的一些见解,然后老师做一个总的评价。这样不仅仅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也会让课程充满乐趣。我们应该告别枯燥的课堂模式,真正带动学生的兴趣,从创新出发,不断改革固有的教学方式。3.让思想品德课程具备实践性。我们的教学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应用在哪些方面,比如当下的生活实践中我们能看出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去展开课程教育非常关键,让思想品德的应用跟学生的内心发展结合在一起。以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为目的,逐渐把学生的心理模式带到一个健康的氛围之内,这就是我认为教学实践最为关键的部分。与此同时,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主动投入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学校环境中,用思想品德内容与其他人交流,以此来产生一个课程效果,我认为这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把知识投入到应用与实践中,用最明确的生活态度去学习这门课程。

总的来说,想要上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实际出发点开始,并且针对于现在学生的身心特点展开教育,让教学充满生活价值与意义,就能取得我们想要的成果。

作者:申永湘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丁肇中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郭春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浅析[J].亚太教育,2016(1).

[2]陆永嫱.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感[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01-03

近期,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多起在校女大学生遭到不法侵害的事实,令人感到痛心和震惊。女大学生被害案件的增多表明两点:一是女大学生在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二是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存在严重的漏洞。

因此,女大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增强自我防范及保护意识,学习防范技能,掌握保护自己的本领。高校也应当重视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

一、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现状

(一)女大学生失联案件的启示

2014年8月份以来,各大媒体、报纸所报道的女大学生遇害的案件较多:2014年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瑜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014年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四天,并惨遭殴打、;2014年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杀害等等。

从上述案件中可以总结出女大学生遭受侵害的共同特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受害原因上看:因诱惑受害,女大学生在衣物穿着上过于艳丽性感,从而引起了犯罪嫌疑人的关注,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其次,言行轻佻也是受害原因之一,往往这种行为会给犯罪嫌疑人制造一种错觉;因自信、侥幸心理受害,有的女大学生过分相信社会关系,认为治安形势良好,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而缺乏足够的防范心理。

2.从时间上看:多发生在晚上,夜晚灯光昏暗,人流量较少,犯罪分子容易作案。

3.从对象上看:多针对孤身一人的女大学生,认为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势单力薄。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女大学生在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自护理念明显不足。

(二)关于女大学生防范意识现状的调查

针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仙林大学城周围学校的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且就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此反映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现状。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在校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认知程度及存在的安全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策略以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女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能力。

2.调查对象: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网上问卷150份,实地调查问卷50份。

3.调查结果分析:从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涉及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方面,以问卷调查中设置的选项“出行时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及“出行的同伴”为例,调查显示,有78%的女生偶尔会选择非正规营业的交通工具出行,12%的女生会经常乘坐;在问及为什么会乘坐非正规运营的出租车时,70%的女大学生因时间紧急而选坐黑车;而且也存在少数女生选择独自一人出行;92%的女大学生在乘坐出租车时不会下意识地记下车牌号,这一点在调查结果中尤为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交通安全隐患和人身安全隐患不够重视,没有关注自己身边可能存在危险的一些细节。

以选项“如何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和“如何回应陌生人的帮助”为例,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女大学生涉世浅,容易被花言巧语欺骗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中,安全防范意识严重缺乏的现象不容乐观。由于中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尤其是女生的安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当代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较差。调查中有45%的女生在不了解对方任何信息的情况下不加考虑地给予陌生人帮助,有22%的女生会视情况而定选择接受陌生人的“雪中送炭”。

以“回家或返校是否把自己的行程动态告知朋友家人”为例,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对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认识还不够,对社会危险性因素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被问及女大学生失联事件背后的原因时,69%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与此相对应,56%的同学认为应该加强女大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二是涉及女大学生财产方面,以选项“如何放置身份证和银行卡”及“出门前是否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为例,调查显示,有60%的女生会将银行卡和身份证放在一起,而有55%的女生不会在出门前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反映出女大学生对自身财务的保管意识不强。调查中也存在少数女生会轻信中奖信息,将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告诉对方,以至于银行卡金额的泄露。

二、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近期,南京市交管部门曾对大学城周围的女大学生做过测试,采用问路、搭讪、乔装成黑车司机的方式试探女大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少女大学生疏忽了对陌生人安全防范的意识,不加思索地坐上了陌生人的车。女大学生的经历是从家到学校,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对社会的阴暗面及复杂性知之甚少,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1.思想麻痹,对财物保管不严。实践证明,不少女大学生在出门前都忘记整理好自己的物品锁好衣柜,以至于宿舍失窃案件频繁发生。例如调查中有55%的女生不会整理好自己的个人物品,匆匆忙忙离开宿舍。近来交通场所失窃现象也比较严重,一些女大学生经常在公交车上被盗手机,原因是洞察力不强,疏忽了对财物的保管。

2.行为单纯,轻易被骗。例如,有的不法分子利用女生容易动恻隐、怜悯之心,谎称自己钱财被偷或者找不到目的地让带路等理由欺骗女大学生。还有部分人轻信手机上收到的中奖信息向犯罪嫌疑人透露身份证号码等,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也涉及这个问题,36%的同学会落入这种电信诈骗的圈套之中。

3.自我防范意识弱,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女大学生们从上小学到大学,从家到学校,始终生活在家、校园这两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警惕意识松懈,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相信不法侵害人的花言巧语而上当受骗。例如问卷中有31%的女大学生轻信陌生人的话,接受莫名而来的帮助。还有一些女大学生经常出入酒吧、KTV或僻静的地方,现在的女大学生沉浸在自我构筑的一种生活享受中,现实的安逸使她们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加之社会经验的严重欠缺,在面对危险时,常常表现得过于软弱,不敢反抗。

(二)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忽视了从小对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家庭、学校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薄弱、滞后现象,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在强有力的升学率面前,大部分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成绩,防范教育则显得微不足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从小家长们一贯注重的就是孩子文化课的学习,在提高孩子成绩方面下功夫,而对自我安全防范教育方面往往做得不到位,遇事仅仅是简单提一下,久而久之,孩子在自我安全方面的知识储备失衡,尤其是女生。我们在调查中也涉及家庭教育的问题,67%的家长都只关注到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对其进行教育和强化。然而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使得大部分中小学疏于对女学生的安全教育,交通、饮食方面的安全问题强调的频率则较高。

宣传教育部门单一化是高校在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缺失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任务主要落在保卫部门及学生工作部门,其他部门参与比较少,但现在学生工作部门或由于工作忙,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着重强调学生的成绩、就业方面,而参与学生安全防范的宣传教育有时不到位;保卫部门通常是管理整个校园的安全状况,针对女大学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少之又少。虽说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中心任务之一,但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配合参与,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从社会舆论的角度而言:未加强宣传和打击力度

社会上相关执法部门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打击力度不够,使得她们疏于对陌生人的防范,同时公安机关对遭受违法犯罪侵害活动的打击力度也不够,虽然现今频频出现女大学生遭受人身侵害的事实,但相关执法部门并未有所作为,采取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并没有综合类似案件从源头上加以铲除。

三、加强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形成的途径与对策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这一扇窗户玻璃,而这扇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进而危害社会管理。

“破窗效应”也可以应用到个人,如果女大学生作为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性,那么容易吸引罪犯,成为犯罪目标。所以女大学生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减少可控的致害因素。具体而言就是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减少乃至消灭自身存在的可被犯罪侵害的潜在威胁,实现被害预防。同时也应加强社会的外部力量,做到里应外合,全面夹击。

(一)女大学生应从思想和行为上予以修缮

1.提高自身修养,协调好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言行得体,举止端庄。一是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准。道德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说道德水准是人生成败的路标,有什么样的道德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会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具体要做到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知错就改,持之以恒。二是加强心理健康修养,维护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与生活相适应的心理状态。因此女大学生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提升一定的高度,塑造有气质的自己。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作为新时代的女青年,可以积极地追求美,不仅要追求外表上的美丽,更要注重心灵上的美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和未来规划。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人为地提高违背自己意志的靠近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自尊、自重、自爱。

3.结交品德高尚、对自己身心有益的朋友,不能与社会上的低俗之风同流合污。社会人际关系是一张关系大网,错综复杂,有着形形的人群。作为女大学生,我们要具备一双慧眼,学会辨识别人的意图。虽说广际交友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开拓,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慎重,谨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求志同道合。此外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慎重对待网恋。

4.掌握一些自身防卫技能以备不时之需。像我们警校的女生在这一方面要比其他综合类学校略占优势,我们平时都有接触到一些安全技能的培训,在面对突发性危险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其他大学的女学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为自己求得保护符。

(二)学校和家庭应通力合作,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1.强化女大学生的法制观教育,加强学校防范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板报、知识竞赛、普法讲座等形式扩大学生的法制参与性。要使女大学生头脑中的安全概念转化为能动的安全防护意识,还须在各种应急演练活动中加以锻炼,增强女大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促进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在应急演练中深刻体会到安全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女大学生对安全问题的推测力和判断力。

2.加强学校网络管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中的主要渠道作用,严格监控互联网入口,对进入校园网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和筛选,保证信息的质量。提高网络中心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是把好信息网络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应从计算机专业中挑选那些政治觉悟高、思想过硬、责任心强的老师从事校园网络管理。

3.以校保卫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齐抓共管。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仅靠学校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其他部门如后勤、宣传、团委等部门的参与配合。保卫部门可在公共信息场所定期或不定期向全体师生通报涉及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案情,扩大宣传面,阶段性地开展校园女生座谈会,交流自身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在全校女大学生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氛围。

4.改变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与社会接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针对校园治安案件的特殊性和社会女大学生频频遇害的高发性,学生家长应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抓好学习的同时兼顾安全防范能力教育,使孩子从小就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女学生家长更应关注这方面问题。同时,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建立信息沟通平台,随时掌握学生在校园的思想动态,提高安全防范的前瞻性,把有可能发生的女大学生遇害案件消灭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上海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研究委员会.大学生安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华荣.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3]蒋良才.高校保卫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4]杨玉海.社区警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篇4

3.推进创新,创造价值——访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副首席执行官徐瀚周少晨

4.信用卡营销:顺"市"求新——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杨科访谈崔艳红

5.把握关键要素进行创新研发——访建行信用卡中心市场发展团队负责人周捷周少晨

6.银联发力创新支付服务中国信用卡(专业) 周少晨

7.创新带来更好的支付产品和服务——访Visa全球集团业务总裁毕思莉周明

8.融合创新稳健运营——第18届中国国际金融展隆重举行姚存祥

9.把握中国城市化的无限商机——2010万事达卡高峰论坛现场报道周明

10.杭州大学生信用卡负债状况研究凌辰,陈薇,周祺

11.初探香港银行卡收单业务监管于洁静,丁康吉

12.区域性银行业机构银行卡业务现状及应对策略杨长红

13.信用卡套现的识别和风险控制探析郭从秀,潘昱

14.信用卡呆账核销的困境及出路吴春林,龚民

15.从一则发错催收单案例看透支催收外包的法律问题陈福录

16.银行服务收费:汇丰经验、我国问题及建议李瑞红

17.后危机时期福费廷业务再探索王新

18.二维条码技术在金融业有待落地山林

19.日立新一代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亮相金融展舞台郝京

20.解密耐高温磁条双界面卡——专访黄石捷德万达金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汉清周少晨

21.遭遇安全大考电话POS走进"芯"时代

22.Talaris推出最新产品MultiMechTM——小型多币种出钞模块

23.跨越里程碑联迪商用单年30万台/套产品成功下线

24.红旗渠,守望昨天的风景阎海清

2.大力推广金融IC卡应用,促进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专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周明

3.坚持自主创新,加快银行卡芯片化进程——国家金卡工程2009年度报告摘登张琪

4.顺势而为、积极准备,为金融IC卡应用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银联标准IC卡工作简介刘风军

5.新需求,"芯"满足崔艳红

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周少晨

7.建立安全高效、优质便利的世博会金融服务体系——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服务二部副主任姜威崔艳红

8.金融IC卡赋予鄞州银行力量檀晓阳

9.宁波中行多应用金融IC卡发展状况分析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行

10.宁波市民卡:认清现实实现突破葛颖萍

11.百舸争流竞千帆乘风破浪正远航——广东省金融IC卡应用推广全面启动张艳

12.福建省银行IC卡业务现状分析及建议姚祖明

13.福建农行校园"一卡通"应用浅析林伟民

14.我国金融IC卡发展现状探究郑洁

15.浅谈银行IC卡业务杨曦

16.大力推广芯片银行卡的对策与建议高鹤,尉秀清,张永健,李元芳

17.基于NFC技术的手机移动支付模式探索黄声国,吴蕃,史大鹏

18.中国信用卡(专业) 银行卡全球"换芯"张晨

19.境外EMV迁移的发展动态姚存祥

20.通过手指实现的高度安全认证——全球最领先的手指静脉识别技术介绍

21.EMV迁移中的东信和平金融IC卡闻易,邱兰

22.电话支付引领支付新潮流赖月林,詹韦韦

23.百富POS产品在宁波市民卡中的应用戴光寰,孙力

2.加快电子支付国际化进程便利境内居民跨境支付——专访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周明

3.银行卡支付境外斗艳崔艳红

4.跨境支付:国际卡组织的主战场周明

5.第三方跨境支付:发展态势、风险与监管周少晨

6.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银行卡跨境网上支付的发展及特点李闯

7.欠发达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海勇

8.信用卡营销中的组合营销策略王新宇

9.体验经济在信用卡业务中萌生于洁静

10.我国信用卡市场现状与发展举措杨绘宏

11.吉林省拉卡拉电子支付服务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林佳乙

12.自助设备密钥加密的风险与审计要点于雪征

13.涉外信用卡担保常见法律风险探析吴春林,黎萍

14.《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解读林宜

15.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之路郭田勇,葛娟

16.我国证券市场应适时推出国际板李东卫

17.第三方网上跨境支付存在的问题与政策性建议郝建军,王大贤

18.谁是手机支付竞技场上的主导者山林

19.慧心五台留鱼儿

2.巨头之争:不只是商业利益周少晨

3.境外市场:中国银联的另一片蓝天崔艳红

4.合作竞争方能共赢中国信用卡(专业) 周明

5.银行卡支付清算市场与国家金融安全聂俊峰

6.VISA与银联的争斗:一场漂亮的VISA品牌营销战董峥

7.央行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周少晨HtTp://

8.中国光大银行推出阳光存贷合一卡崔艳红

9.国际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王大贤

10.IC卡迁移应用:银行卡发展的大趋势陈琦,陈建华

11.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卡产业发展探究魏鹏

12.VISA封杀银联对持卡人有何影响崔素芳

13.黑中介办卡剖析与预防闵闲常

14.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放"与"防"李军

15.银行以透支形式扣收年费引发诉讼案例分析陈福录

16.我国金融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陈传江,张成

17.值得推广的银行联名体验卡赵远东

18.在改革中完善银行的买单制刘海燕

19.从业务收入的视角分析上市银行2009年银行卡业务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

20.龙门石窟:留住沧桑岁月的艺术阎海清

21.2010金融POS市场发展势头强劲百富计算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营销中心

3.迈向世界级信用卡中心——访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陈劲周明

4.光大银行信用卡的中国特色和文化气质——访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崔艳红

5.招商银行信用卡的精细化营销之道崔艳红

6.以产品、营销和服务塑造品牌——访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林德明周少晨

7.品牌是赢得市场的关键——访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副首席执行官冯菁周少晨

8.浅析境外银行卡品牌的发展道路姚存祥

9.《2009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在京周明

10.如何提升信用卡品牌的满意度王晓乐

11.信用卡消费积分营销机制的分析与创新朱志强

12.信用卡套现的成因与对策陈靓

13.信用卡销售行业的终局董峥

14.信用卡欺诈申请的现状、成因及防控措施杨德忠

15.新加坡《公平交易指引》概要张倩,席秉琼

16.品牌战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袁闽川

17.商业银行国内采购活动付款方式的选择和设计贾自强

18.数据挖掘在有车族持卡人群中的应用仲祺,李一凡

19.追寻和顺之文化印记彭杰

2.世博园的美好卡式生活周明

3.争雄借记卡市场——专访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李卫平周明

4.创新是走向成功的原动力——专访建行个人存款与投资部总经理赵富高周少晨

5.绿卡的春天——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姚伟崔艳红

6.采得百花,甜蜜人间——访鄞州银行卡中心总经理檀晓阳崔艳红

7.借记卡:花旗(中国)的一大亮点周少晨

8.中国信用卡(专业) 国外借记卡发展概况丁康吉

9.联名信用卡开发三步曲刘新胜

10.信用卡申请评分模型的开发与应用蒋庆军

11.江苏地区POS收单市场风险分析与防范刘翔

12.信用卡套现管理系统探讨吴运奇

13.临时调高信用额度的法律分析吴春林

14.一起银行诉讼追透案件被驳回引发的启示陈福录

15.在业务创新中为烟草行业提供差异化服务杨新庆,山林

16.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现状与对策唐蕴慧

17.创新思维,玩转借记卡刘海燕,王秀谦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篇5

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加强引导,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跨世纪人才。下面,笔者拟以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为基础,以一孔之见谈谈当前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和对策,见教于同行,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那么,当前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难点有哪些呢?

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扭曲,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求利性原则。在市场经济中,获取利润的多少是评价市场主体的市场活动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只要不违背有关的法令、法规和道德规范,求利思想在市场活动中是合理的、积极的。但是,如果让求利思想任意膨胀,扩大到非经济领域,甚至成为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那就势必会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阻碍作用。不幸的是,在某些地方,求利思想已扩大到了一些非经济领域,成了社会上某些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在这些人的心目中,金钱已经成了有形的万能的上帝。“金钱第一”、“金钱至上”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已像瘟疫一样渗透到了他们的灵魂深处。更为不幸的是,求利思想也被部分明辨是非能力较差的高中学生当作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的价值观念明显扭曲,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挣钱”,“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由于把人生的价值看作是追逐金钱,所以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学生总是毫不犹豫地将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表现出极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某学生的“名言”:“以我为圆心,以我的利益为半径,画圆。”就是其个人主义思想的裸的表露。

二、一些学生思想中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混日子现象突出

、“”在“”期间鼓吹“读书无用论”,大树“白卷英雄”,给我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当时的年轻人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都饱尝了“读书无用论”的苦处。历史刚刚过去,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然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竟然又在一些高中学生的思想中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这些学生认为:“读书不读书一个样”,“读书当坐牢,经商多逍遥”。他们完全把读书看成了一种无用的苦差事。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旷课是家常便饭,即使来到教室,也只是混日子而已,身在教室心在外,根本未放“二两”精力在那学习上,学习成绩自然是一塌糊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思想和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活中还存在脑体倒挂的情况,一些地方读书不多的人的收入明显高于知识分子收入,特别是一些读书极少的人通过经商致富,使得一些学生认为这书实在是没有读的必要;第二 、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打工族的出现,使一些内地学生产生了幼稚的想法,认为现在混个高中文凭就可以了,自己以后可去沿海打工,即使是打工,工资也比内地工作人员的高;第三、高校招生实行收费制度和今后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制度的推行,也使一些学生认为混完高中就行了,没有必要去读大学,因读完大学不仅要花费掉家中的一大笔钱(有的家庭甚至无力承担供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而且大学毕业之后国家又不包分配,那去读大学又有何用呢?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少数高中教师教学无方,一些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不力,实际上是这些学生“读书无用论”思想滋生的温床。

三、少数学生纪律、法制观念淡薄,违纪、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不长,因此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一些法律法规还未完备,现实生活中某些人钻法律空子的事不断发生,社会上出现的贪污腐化、非法掠夺、等等丑恶现象也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这些丑恶的东西必然要影响并毒害高中学生的思想,致使少数高中学生纪律、法制观念淡薄,违纪、违法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学生,在学校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如经常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随意扰乱课堂纪律,以跟教师胡扯为荣,以使教师无法上课为乐事;对学校和班上的公共财产不加爱护,有的甚至加以毁坏;几个人结成小团伙,欺强凌弱等。在校外,他们有时还干一些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情,如酗酒闹事、打群架、暗中结伙等,极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部分学生讲究吃穿玩乐 ,攀比心理较重

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这也给部分高中学生讲究吃穿玩乐创造了条件。据笔者了解,这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好。有的学生每月从家长那里得到的零花钱不低于四百元,有的学生单是 春节期间从亲戚以及有求于身居要职的父母的人等处得到的“压岁钱”就不低于三千元,有的甚至高达七千多元。手里有了钱怎么办?他们不是将其用于学习上,而是像社会上的某些人那样,将它用在吃穿玩乐上,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而且,这些有钱学生的攀比心理还较重,他们之间常常互相攀比。每一个人都力图在吃穿玩乐上超过其他人,谁也不甘落后。个别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派头,把他父母的高档手机、手提电脑等也带进校园,俨然一副大款模样。

五、学生中的早恋现象较以前突出

高中学生由于其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男女之间的爱情已开始出现了。个别学生甚至成天谈情说爱,不务正业。所以,早恋一直是高中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难点。当前,由于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有一些高中学生把能在学校里谈恋爱、玩朋友看成是一种“时髦”,一种“本事”,这使得高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较以前突出。这部分谈恋爱的学生,为了那自以为高尚的“爱情”,经常逃学旷课,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差,即使是原来成绩很好的学生,谈上恋爱后成绩也大都急剧下降。不仅如此,极少数学生由于一时冲动,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还做出了一些令老师、家长汗颜的事情,在校内、校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六、少数学生行为自控能力差,沉溺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上网已成为很多高中学生常做的事。本来,从网上接收新的信息,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是现代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上网的高中学生中,有少数人行为自控能力较差,他们上网的目的不是查资料、学知识,而是去交友、聊天、玩网络游戏,访问黄色网站,甚至极少数学生玩的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与别人结婚、生孩子等等游戏。这些学生,由于经常玩网络游戏,已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到学校去上课,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在把父母给的生活费、零花钱等“玩”完之后,为了过上网的“瘾”,他们就想方设法找上网的钱,除了骗、偷父母的钱,偷家里的东西出来卖之外,有的还到社会上去偷、去抢,干下了违犯法律法规的事。因此,如何拯救这些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防止他们干违法乱纪的事,已成为了当前高中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新的难点。

上述难点,笔者认为,班主任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加以解决:

一是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集体主义观念。班主任应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办班刊、出板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生中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提倡正确的思想和信念,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处处维护集体利益,使他们自觉克服金钱至上、惟利是图、自私自利的错误思想,自觉抛弃一切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

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知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自觉克服读书无用的思想,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班主任可在班会课时间、课外活动时间或在其他适当时候,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型经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在竞争中取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靠的也是知识,每一个人,不管他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否则将成为社会淘汰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教导学生现在一定要自觉克服读书无用的思想,自觉抛弃那些幼稚的、目光短浅的看法,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扎扎实实学知识,认认真真练本领,为今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作好充分准备。

三是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法制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法纪观念,使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国家的法律。班主任应经常对学生进行纪律、法制教育,既要用身边遵纪守法的正面材料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纪律、法律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要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违法乱纪的反面材料教育学生,使他们看清违法乱纪应承担的严重后果,认识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各项法律规范的完备,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钻法律空子的事情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终也将会得到有效制止,从而增强他们的法纪观念。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应争取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使对学生的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力求使学生在校内无违纪之举,在校外也无犯法之事,最终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和国家法律、自觉与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良好习惯。

四是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改掉讲究吃穿玩乐的坏习惯,消除攀比心理。班主任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举行辩论赛以及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录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全面而正确地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革命传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受某些消极现象的影响,而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以在各条战线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自觉改掉讲究吃穿玩乐、讲派头的坏习惯,自觉消除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的心理,对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春节期间所得的“压岁钱”等,除了生活上、学习上必需的,其余的可交给父母保管或用于资助贫困地区人民发展生产、资助失学儿童入学等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上。

五是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采取正确的方式对他们加强教育和引导,以克服早恋现象。对高中学生的早恋现象,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而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从爱护、关心的角度出发,采取正确的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具体说来,班主任主要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要用生动有力的材料给学生讲清早恋及早婚的危害性;第二、要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决不能把在学校里谈恋爱、玩朋友看成是一种“时髦”、一种“本事”;第三、要对少数在爱情上采取不严肃态度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批评,有的还要报请学校给以相应的纪律处分;第四、要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总之,通过做以上工作,力求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为控制能力,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自觉克服早恋。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篇6

实习的时间就那么多,所以留给我们体验工作的时间很紧张,通过这次实习学习到了相关的工作技能了吧?实习结束了,总结一下工作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最新的实习总结优秀范文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2021最新的实习总结1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在行政专员这个职位上,技术性的劳动并不多,大多是些琐碎重复的工作,因而行政专员在工作中所会遇到的挫折主要可能发生在:与上司沟通不好;上司给的某份工作感觉吃力,难以胜任;对琐碎重复的工作感到怨烦;与上司发生争执;情感方面。

针对文员这个职位的特点,具体到挫折时,不妨从调整心态来舒解压力,面对挫折。古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重新争取成功,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复印、传真、公文处理等行政专员工作我都基本熟练。

行政专员管理要制发文件,处理文件和管理文件。在各种文件中,大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密性,而且各级行政专员人员经常接近领导,看一些重要文件,参加一些重要会议,所以,行政专员人员在公共场合活动时要注意内外有别,把握分寸,对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要心中有数。准确,是对工作质量的要求。行政专员管理的准确性是指正确体现政策,正确表达领导意图,正确地办文办事,言行有分寸,文字能达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领导工作的准备性。行政专员管理的准确性,涉及的方面很多,简要地说,就是:办文要准,办事要稳,情况要实,主意要慎。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态度认真,作风过细,不能疏忽大意,不能马虎潦草。比如说办理公文,就要保证文件的质量,用词要准确,材料要真实,抄写要认真,校对要仔细,力求每一个环节都不发生差错。否则就会贻误工作,甚至酿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老板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老板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一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和我并非行政专员专业的关系,对行政专员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行政专员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实际管理知识,使我对日常行政专员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企业行政专员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转眼间,在__有限公司的实习马上要接近尾声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有学习方面的,更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来说受益非浅。这样一段充实的体验,改变了我很多的想法的同时,也端正了我的态度。每天朝九晚八的工作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改变了我的不良习惯;我们要积极适应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环境,唯有适应我们才会有收获,我们才会有进步,我们才会更加成熟。

2021最新的实习总结2__日,__时刻凌晨一时四十六分,我在自己那台破手提上敲下最后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回车键,标识表记标帜着我在____一个多月的地狱实习终于正式竣事。自由与解放的喜悦布满着我的身体和心灵。我在办公室里最后浪荡了一番,搜索了些许印有___标识表记标帜的纸张文具,作为纪念(这些都将是绝版了),然后连蹦带跳地逃离了___夜厦。背后,___灯火通明,是又一个不眠之夜。

刚回到黉舍的一段时刻,经常有同窗问起__的城市道容,我只好回覆说:路灯很亮。因为每次从办公室走出时,太阳都早已下班——当然,偶然也有破例,那必定已经是又一个新的早晨。还有些伴侣善意地提醒说:__治安不是很好。对此我也欠好置评,因为我还没有碰着过能撑到我们下班时刻的劫匪。

回忆起这一个月的实习糊口,身为共产党员的我真是感伤万千。马克思说得对,给成本家打工果真不是闹着玩的。一个月里,我们每全国班时刻都在凌晨,两三点是常事,通顶也不罕有。有一次晚上十二点过的时辰和几位同事下去买夜宵果腹,在电梯里碰着两个从三十层下来的__银行人员,其中一个对另一个孤高地公布揭晓:“我都没有料到自己能撑到那么晚!”望着他骄傲得红扑扑的无邪的面庞,___的同事们都默默而宽宏地微笑了。深夜的时辰办公年夜楼年夜门已经封锁,我们就只好从降下了一半的侧门下方狼狈地爬出去。若是你在那段漆黑的岁月里赶到___区国际__夜厦,会在天天凌晨三时十五分摆布准时赏识到以下壮不美观景色:从金碧辉煌的商务年夜楼东侧一0.5米高的狗窦里,一排西装革履的红眼白领肃静地鱼贯钻出。不需询问,毋庸猜测,连对面便当店扫地的阿姨都知道,这就是__公司审计部的孩子们。

我初来乍到之时,不太习惯,几回熬夜之后就逐渐呈现癫狂征兆,具体症状是两点之后起头认错男女卫生间,以及把夜宵塞进鼻孔里。我那时一度很是郁闷,感受自己真是太辛劳了;而让我真正舒适下来的是另一位实习生语重心长的一句话。他比我早来一个月。

“你好幸运,”在一个忙碌的深夜,他恋慕地对神志恍惚的我说。“你来的时辰,忙季已经过了。”

我以前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在会计师事务所谋职。我学过一年的基本会计,作为财年夜校史上最优异的学生之一,我在极短暂的时刻里就把握了整个会计学的精髓。据我研究,会计学的全数真理都浓缩于十字规语中: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当然,后一条定律已经多次被我的实践所____。在背下了这句话往后,会计学对我就已经没有任何奥秘可言了。于是我把年夜量上课时刻挪用于其他更有意义的勾当,譬如睡觉和追mm。昔时教授我们会计学的是会计学院一位慈爱的老者,我经常和他作一些有意义的学术切磋。这种谈判必定令他深感兴奋,因为每次他一看见我做的分录就会傻笑个不竭。这样欢愉的日子一向连结到一个不幸的早晨。那天我把自己的功课给白叟过目,他只瞟了一眼,就突发心肌梗塞,于是被当即送往了长海病院。不知道恩师此刻怎么样了。

当我以这样的会计学造诣加盟___的时辰,理所当然地当即被委以了重任。在复印了良多文件,装订了良多陈述,买了良多盒饭之后,我起头和另一位实习生一路负责询证函的收发打点(___)和明细账目、产物价钱的抽样调检(___)。___几回派我们零丁出使命与客户接触,而且喜欢对我们下达四天做完十七家分公司的___之类____的指示。我们于是天天早晨起床,疾走三十余公里达到蛇口;客户下班之后我们继续在那儿那里清算数据到十一点摆布,然后打车回到公司,陈述请示完进展,再一鼓作气,加班到凌晨。

在翻查凭证、追溯原始生意的时辰,我们需要不竭地与客户争辩,因为对方那些奸狡的财政人员老是狡计以各类八怪七喇的砌词蒙混过关。有一次我到一家分公司索要询证函地址,该公司财政司理死也不愿给(那些都是他们的应付未付款),而且声泪俱下地陈述了这些询证函不应该发的八十二年夜理由。我连结了一贯的沉着作风,调动起我全数关于会计的深湛学识,与他睁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辩说。在长达一小时又三十七分的较劲中,我们从20__年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纲要说到了洛克的古典自由主义,从企业内控轨制更始说到了__和__分手必成定局……毫无疑问,在规模普遍的争论中我始终占有了显著的优势,而这得力于我在专业基本上的绝对优势——我能成功地分清资产与欠债,甚至有时还能分清收入与费用,而他就不行。漫长地一番斗智斗勇之后,我的说服教育工作以一句坦怀相待的挽劝结尾:兄弟,巨匠都是出来混的,何须呢……你今天要不给地址,老子就不走了。于是他被我的诚意所打动,终于一个一个地把地址挤了出来——那时已经午时一点十分分,巨匠都没吃午饭,我估量他也是真的饿得不行了。我强烈热闹地感谢感动了他的鼎力协助,然后马不竭蹄地赶去骚扰此外一家。他送我出去的时辰神色仿佛在送瘟神。

后来又有同事去找过那位司理好几回,每次都弄得人家吃不成饭。功效他的胃就养成了习惯,一看见____的人,便当即遏制蠕动。前两天他的忍耐终于达到了绝顶,就假装不经意地向我的一个同事提起:他们集团高层可能正在考虑解雇___,改聘__为审计师。他显然热切地但愿这个坏动静能够冲击我们的工作热情,以达到报复的目的;而我那同事踌躇了良久,终于抉择仍是告诉他实情,我们已经和___合并了,所以他们多花几百万改聘审计师后,明年看到的很可能仍是我们……于是这个汉子就在他面前彻底解体了。真是太惨了。

___一向被认为是五年夜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中气概最为激进的一个。在中国,___力争以最有限的人力完成最繁重的使命,把每小我都推向所能承受的极限,以此来争夺高效率和高利润。实习时代我对这一点感应感染很深刻。每小我都很忙碌,压力巨年夜,没有人有时刻教你什么。他们在放置给你使命时已经预先假定:你到___来干活,你是___的员工,那么你应该生成就年夜白___营业的一切做法和轨则。实习生也不破例。一切只能靠自己看,猜想,厚着脸皮求教。

从概况上看这是___在以牺牲质量为价钱追求速度和节约。但就我短暂的履历而言,事实似乎又并非如斯。___在疯狂追求效率的同时也严守着苛刻得不近人情的内控轨制,层层审批,从内容到名目,详尽入微。在筹备好一切根基材料之后,我们还需要整个整个今夜的时刻来逐数核对、加注、调整文档名目,甚至装订文件时孔的打法也得遵守专门的“___”。质量不及格,就当即返工,没有筹议。我还记得我和此外一个实习生曾花了整个礼拜做完十多家分公司的询证函填补轨范,累得像死人;可是当___发现轨范不合规范之后,马上毫无人道地迫令全数重来。疯狂返工那几天,真是不胜回首回头回忆。

我不是很清楚其他四年夜的工作体例,可是猜想可能没有这么极端。我们队里有位刚从__跳过来的女孩子,据她说__很少加班到十二点往后。她天天到了午夜时分,就会准时起头梦呓一样的埋怨:“天哪……我为什么要从__过来呢……”——只要听见这声音我们就知道晚上十二点到了。后来__就按照她发出感伤的时刻安心地对表。

我加入实习的一个月,恰是___死活死活的重年夜关头。有意思的是,到了公司才发现,全世界概略最不关心安然时刻历程的就是___的内部员工了。我每次与谁聊起这事,他们就会忧?地说:“奉求,先干完手边的活再说吧,今晚看样子又要通顶了……天要塌了对不合错误?那但愿早点塌,我今天就不用对这堆活该的FSL了。”

他们是太忙了,以至于无法分神去担忧此外工作。此外,在__员工的潜意识里,年夜年夜都人都坚定地坚_,公司永远不会陷入真正的绝境。

是以在美国司法部抉择正式起诉___的动静传来的时辰,每小我都傻失踪了。那时恰是凌晨两点,办公室里良多人都在今夜加班,有人把e-mail的内文高声地读了出来,办公室先是陷入了静静,然后有了几分钟小小的杂乱。__清醒过来后,就起头措辞,愤恚的话,悲哀的话,宽慰的话,俏皮话,小声的脏话。一小会之后,每小我又起头静心工作。那时我们队的___正在向我演示怎么做复杂严酷的___,他演示着演示着,倏忽说了一句:“你们这些小伴侣,也该有机缘知道___的人在___以前,是怎么干活的。”

在那种情境下,这句话听上去若干好多有些悲壮。我初来乍到,对____本谈不上激情,担忧的不外是自己的饭碗。但那晚仍是禁不住有点被传染。在___年夜年夜都心底,坚定地深藏“我们是最好的”这样一个情结(我知道“___的自年夜”也历来被其他四年夜的伴侣嗤之以鼻,都可以理解)。___此刻走到这一步,除了会带给他们物质上相昔时夜的损失踪,激情上也很难接管。

对于__事务,我有良多细节都不甚了然,在双方的争辩中,拿禁绝___事实饰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脚色。若是真如司法部的公诉所言,我认为__是罪有应得,因为其欺诈行为给良多人带来了不幸。同时,我也真的感受___中国成长精采的营业就这样肢解易主,令人痛心。

被起诉往后,___的前景空前黯淡。但令我意外的是,公司里每小我仍然全力地在完成责任,毫无松懈。竭尽全力留住客户,这是公司能得以继续争夺前途的独一成本,也算是对庄严的最后捍卫。我认为是__文化里一贯的孤高感和责任心给每小我支撑。我此刻理解为什么每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年夜型商业组织城市全力塑造惟我独尊的企业文化。这样的文化和共识可能会导致自年夜,可能会导致偏激,可能会导致__成为沾沾自喜的井底之蛙;可是却能支撑着整个团队,无论在何种形势下,都连结强势的姿态。这样的文化在伦理上不是无懈可击的,可是在硝烟满盈的市场里,却很是地适用。

不管其他行业怎么看待五年夜,也不管五年夜里其他四年夜怎么看待___,我仍然感受,___这种激进、极端、追求完美的工作体例和组织文化是富有传染力的。甚至在她迟暮的时辰,仍是令人心动。虽然我一点不喜欢审计这一行,可是我确实有点喜欢__。

__严酷,尖刻,激进,情感化,理想主义。她的体例从来不是说服,她只打动。

今天刚刚收到伴侣发过来的一个笑话,说是___为了暗示对新加盟伙伴的尊敬,筹算把___的名字(___)插手合并后的公司名中,全称就叫做____。我看了只好苦笑。这段时刻我们都成笑柄了。我感受自己很晦气,刚结业找工作就碰着这种场所排场。可是我们的___却说我很幸运,刚步入职业生涯生计就见证了行业上的一年夜历史事务。我也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合错误。

记得实习的时辰,曾看见有那么几个实习生临走前在_____的门前合影。那时感受他们煞有介事,像几个可爱的呆痴儿。

而此刻,不知道为什么,想起那时没有插手其中,却有点悔怨了。

2021最新的实习总结3虽然半年不见,但城市的更新,道路立体化等城区的变化之大让人惊奇。在车上那心情简直别提有多兴奋了。对于早已拟定好了假期生活的我在4日,开始了有趣的学习。在先后参观了重庆汽博中心,白事达汽车销售中心,奥迪汽车4s店,上海大众4s店,华辰宝马销售店等之后,进入了一家小型汽车美容店,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可了解的东西不少,时间也比较葱郁,于是对中国车市进行了探索。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20__年可不是简单的一年,20__--20__年是中国汽车业走向结构整体化的一个过渡时期,20__--20__年可以来说是一个开端,一个准备,主要就是为了在20__年夺得一席之地,_20_年的中国市场已经走入成熟与稳定,逐步地成为中国的支柱企业。故此,20__年末,就有些生产厂家忍不住想大干一场了,20__年末,就推出了__款的汽车。比如像mazda6奥迪a6l等好几款汽车也都相继推出。

上世纪60年代,马自达汽车公司从汪克尔菲加博士手中买到了转子发动机的专利,到如今专利已到期,这标志着在几年之后,将会有一场更为强大的世界性的风暴,该发动机比一般发动机小三分之一左右,所发出的功率也是大的惊人的。加上排量小污染低,但是最大的一个技术性难题就是它的油耗。一辆双转子发动机的排量为645cc_2但油耗达到了11.42/100km。有缺点,就有动力有方向。未来的世界我们谁也看不清楚。

据了解,__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点发展目标,汽车产量总值也有望增涨5.62个百分点,加上力帆公司的力帆520的全球同步上世。它采用了minico(!)oper发动机,并为其申请了518项专利,在同级轿车类尚属尖子产品,但定价却是经济型轿车的定价。使其增加了不少的卖点。

20__年个大汽车企业把重标落在了中国中级汽车和中高级汽车上。国内汽车在外形,内饰,价格,人性化,性能,质量,油耗上进行激烈的竞争,同时加上如:日本,意大利,美国,德国等汽车生产大国的品牌车的压力,使中国汽车业犹如一锅沸腾的火锅,香美而却又如辣似火一般。同时对于占汽车销售60%以上的售后服务方面,各企业也下了硬功夫。如汽车日常保养,修理,置换,转卖等。这种种的销售形式也就是汽车业的一个重大走向,并将走向每家每户。

又是一个大晴天,温和而又带着一丝寒意的阳光照在身上,踏上一辆开往人才市场的车。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人,每个角落都是。大约计算了一下,4个平方站了3个人。一共有24500多个平方,那么也就是说当时有490000的人。许多用人单位聘请的都是有文凭、有工作经验的人。很多只能望而却步,靠卖力气生活。

这种种的社会现象让我深感不安,父母靠卖力气挣钱来供我上学,虽然只上了一个大专,但是他们坚信,我们出社会以后一定不回像他们一样,所以对于我们的巨大消费,他们从来不说一句话,而他们每天在家里吃咸菜喝米粥。晚上有时候连灯都舍不得开,更别说上街了。而我们回家后却满面笑容迎接我们。所以我不想因为我比别人文凭低而感到低人一等,比文凭不行我就比经验,“天生我才必有用”,带着家人的嘱咐,对未来的报复,对生命的热爱又一次踏上了开往北方的列车,结束了我的假期生活,开始接受新的知识,面对新的挑战!

2021最新的实习总结4一个多月的寒假实习生活,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一个幼儿教师的工作;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中班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在保教工作方面与大班、小班幼儿的区别;同时也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除了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外,如何做好与保育员、其他教师及家长的合作、协调工作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以前我比较注重于对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的理论学习,常常忽略了对幼儿生活常规的关注。这次在幼儿园寒假实习第一次完整地观察了幼儿园一日的生活,发现其实训练幼儿的生活常规,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及自理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一门值得重视的学问。陈向群老师很会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把有计划的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如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浪费洗手液,陈老师就会跟小朋友说明我们幼儿园的洗手液是怎么来的,不能浪费,并要求他们两人带一瓶回来作为赔偿。这些日常生活突发的事件都成为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

我在见习初期的时候,看到小朋友椅子放得不整齐,我就会帮他们放好;他们告诉我饭菜吃不完,我就叫他们不要再吃了;他们要上厕所,不管当时在做什么活动,我都以为应该让他们去上厕所;他们不会自己脱衣服的时候,我会主动帮他们脱等等。我以为我是在帮助他们,可事实却并非如此。经过陈老师提示后我才认识到我的行为的后果就是他们永远都不能学会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的行为的出发点是关爱幼儿,但结果却是溺爱他们。所以经过反省我觉得幼儿教师心中应有一把尺,这把尺其实就是教师坚守的原则,这些原则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应是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

小朋友们都非常天真可爱,我很爱他们,很喜欢和他们玩。幼儿园早上有半个小时是让幼儿拿着玩具箩到室外自由活动的,我会趁这个机会和他们玩成一片,和他们聊天。我会扮演小偷,小朋友就拿着超人的玩具开着“警车”抓我。我试着让自己变成小朋友,融入他们的生活,这样我才会获得他们的欢心,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和依赖。但这样却并不代表小朋友会听我的命令做事。一个原因就是我还没有真正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和他们说话,命令他们做事。相反地,我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来督促他们做事。甚至有时候我把他们的话当儿戏,哄他们。有一次,姚清乐请求我教她折花,我不以为然地答应了,因为我以为她很快就会忘记,但是她记得很清楚,而且每天都追着我问什么时候教她。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伤了一个纯真幼儿的心,我没有说到做到,失信于幼儿,我想是不可能令幼儿信服的。于是,我郑重地向她道了歉,并告诫自己今后要做到真正地尊重幼儿,对幼儿要讲信用。我很庆幸能够跟中一班的小朋友及几位优秀的老师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小朋友们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欢乐,而几位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___老师,她的音乐课让我打开眼界,受益匪浅。在寒假实习期间,她很认真的阅读我们的教案,听取我们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上完课后,她会主动地找我们谈话,指出我们的不足,使我们能不断地改进。

2021最新的实习总结5古语有之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而作为一名医学护理生,临床实践才是检验真知最好的工具。同时还可得到一些理论知识中难以学到的东西。

在这一年我们已经经历的大学生活里,学习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和实验,但却没有到临床真正的实践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功底,也为了巩固一下自己的理论知识,20__年寒假我到___中心卫生医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见习。临床见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这段时间很短,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很珍惜这段时间,并深深的意识到护理专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巩固和加强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在见习过程中完成了在护理道路上的第一次。第一次为病人进行静脉输液的紧张;第一次给病人某些操作的尴尬,第一次被病人拒绝时的委屈;第一次面对孩子哭闹的无助:第一次……总之,很多的第一次让我在见习过程中不断成长,慢慢改善,让我知道在以后的工作的道路有更多的责任等着我。

初进病房时,总有一种手足无措的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把握,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遇到突发事件。庆幸的是,有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各班工作,带教老师们经验丰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各科护理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见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前只听老师说过护士的工作很琐碎,较之其他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尽管在未入临床之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病房后,感触又更深了。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卑微,可是通过多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独特的魅力。

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有了临床的见习,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在见习期间,我们按照带教老师的要求穿衣戴帽衣着整洁,行为端庄,面带微笑,充分展现我们白衣天使的魅力。可是后来发现繁重的护理工作迫使我们不得不放下架子,最后只有身手敏捷了。护理工作细致琐碎,从带病人进病房到监督病人按时服药,确认病人吃完药才能离开,耗时费力有时又得不到理解,这白衣天使不是好当的。我们按照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和完善自我形象。

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工作责任感,提高护理质量,把好每一关,把每一个护理措施落实到实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认真观察病情,观察不同疾病的重要点,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小事不小”,把小事做好,小事就变成了大事。比如给病人扎针,肥胖患者的皮肤脂肪较多,下针的时候角度应该大一些,身材较瘦的患者的皮肤脂肪较少,下针的时候角度应该小一些,这样才能“一针见血”。

如果是小儿患者,扎针时适当转移注意力,争取家长的合作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以根据患者的身份、年龄、职业、职称选择适当的方式,交流沟通时态度和蔼、热情,交谈时作到语言准确优美,语流连贯通畅,语态得体自如。从患者易接受的角度入手,更好更多地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可见,一句优质护理不是空话,把维护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见习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社会实践实习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所以在带教老师严格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见习和锻炼机会,通过见习,能够按照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操作技巧,对常规操作如内科吸痰、吸氧、导尿术等;外科备皮、灌肠、留置胃管、皮肤按摩等;小儿科的洗胃、头皮静脉针、肌内注射等操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甚至有的操作能按规程准确独立完成。严格无菌技术,严格三查七对。在实习期间,熟练了各科常用仪器的使用及保养。

熟悉了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程序。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护理计划,制定并实施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原则。

面对那么多的生老病死,我们医护人员会比原来越来越冷静,面对有人离世,有时也只是一声轻轻的叹息,活着的,好好活,走了的,一路走好。不是我们冷漠无情,而是我们不能那么情感丰富,一天感受那么多次生离死别。我们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完成,每一位患者希望看到的都是我们面带微笑的脸,请体会我们的无奈。

在这个星期的见习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熟悉了很多,也掌握了很多。我切身体会了作为一名护士所应具有的:耐心,包容心,责任心。明白了学习是基础,实践是根本。勤于思考,能学到知识就是最重要的。知道了;多听、多看、多想、多做的重要性,更要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拥有善于观察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在医院的见习,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医护工作的崇高与伟大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篇7

本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村流动父母的决策选择:作为流动农民的父母亲是怎样决定是否将孩子带在身边或留在家乡的,他们为什么要做出如此艰难的选择;(2)在父母监护和关爱缺失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少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境是什么;(3)探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对这些留在家的儿童少年的生活、教育、性格行为和安全等等方面的主要影响。本项调查始于2004年6月底,至2004年10月结束。并于2005年1月进行了续访和部分个案的回访。我们共访谈个案150名。其中,访谈在北京打工的农村流动父母81名,农村留守儿童69名。

本项研究从多个角度探测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态。我们的调查采取了多种方法,不仅有个别访谈,有焦点小组座谈,而且大量采取了参与式活动,也与课堂教学结合,通过学生作文、给父母写信等方式与这些留守儿童沟通。这个沟通的过程不仅是了解他们的过程,更是给予他们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帮助他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方面透视他们的生活和需求。我们发现,虽然留守儿童没有像流动儿童那样引起同样的社会关注,但是,这个群体其实更加弱势。不论从生活状态看,还是从心理状态看,他们都经历着冲突。这是一种双重的冲突。他们更需要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人口特征

(一)非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被访谈的81位农村流动人口共有166个子女。有两个子女的家庭占大多数,达到65%左右。最多的家庭有5个孩子。调查显示,留守子女多于随带子女,留守子女占被访谈者子女总数的61%。

儿童的性别比比较低。166位留守子女中,留守男孩子为71位,留守女孩子为95个,性别比为75。农村流动父母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有选择地决定哪个孩子留在老家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女孩子留在老家,而把男孩子带到城市里来。访谈个案也显示,农村流动农民一般也倾向于把最大的子女留在家乡,如果最大的子女是女孩子,这个子女毫无疑问地会被留在家乡,但当大子女为男孩子而其他子女为女孩子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大儿子带到城市里来。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般是留守儿童的父亲先外出打工,在他们的生计需要帮手或有能力帮助妻子在城里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把妻子再带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他们一般是先由单亲父母监护一段时间,然后再变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由此看来,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时也计为子女的留守时间的话,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会更长。

一般情况下,80%的留守儿童2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能接到父母的电话,70%左右的儿童一年中能见到父母两次,其他30%一年只能见到父母一次。

(二)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我们共直接访谈了69名留守儿童。在河北省涿鹿县保岱和矾山两所中学,我们共访谈了59名父母全部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学生,其中28名男生,女学生31名。被访谈对象全部由学校帮助寻找和确定,他们是1-3年级的学生。其他10名留守儿童是在北京和其他地方寻找的样本。

三、留守的决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体层面看,农村流动父母在城市中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以及他们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质量的教育也对其子女的留守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讲,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以及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产生和增长起着催生剂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存在,一方面折射出流动农民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呼吁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

(一)收入因素

调查显示,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消费支出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住——房租,另一部分是吃——食物。一般来讲,大部分被访谈的农村打工者家庭每月的吃、住花费在500~800元之间。最大的经济负担还是住" 房,大约每月在300~500元之间。在我们访谈时,一些流动农民感叹和抱怨最多的是北京的住房太贵,不到十平米的简易房或地下室,每个月房租就要三、五百元钱。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时,一位流动农民说“要不是房租这样贵,我们每个月可以多节省三、五百元钱。每个月要是再多出这三、五百元钱的钱,孩子带出来上学就够了。说到底,就是俺们挣钱太少”(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流动农民吃、住每月花费超过一千元的家庭很少。所以,除去这些能够维持最低生存状态的费用,大部分农村打工者家庭每月的净收入剩余在500-800元之间。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农村打工者来说,他们依靠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和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来获取有限的打工收入剩余。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城市读书,除了城市较高的生活费用他们难以承受,城市学校高昂的学费更使他们无力承担。

流动农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很多学龄子女只能是留守儿童。一位在朝阳区团结湖的打工者说“我们两口子也想过要把儿子接到这里上学,只是北京的消费太高了,再加上还要交什么借读费,一年要好几千,只好作罢,因为我们挣得钱少,供不起。孩子自己倒是挺想过来上学,这样还可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没钱,没办法。要是每月能拿个两千、三千的,就可以考虑把孩子接过来……近两年,肯定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的工作都没保障……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弄不好,自己也得回去”(朝阳—个案)。另一个把两个女孩子都放在老家的父亲说:“我的俩个女孩一个16岁,一个13岁,都没有把她们带过来上学,不是因为她俩是女孩,是因为这儿花费太大,都过来养不起。她俩也想过来,只是说说而已。老二懂事,一想想爸爸挣钱不多,唉一声说,还是在家里上(学)吧”(朝阳—父母个案)。

一位把两个儿子接到北京而把女儿留在老家的打工者告诉我们“叫儿子过来时,我也打电话叫女儿过来上学,我跟她说,你想过来就过来吧,我们不在乎三百五百的,要不你以后说让你两个弟弟过来上学不让你来,怨恨我们。她不肯来,说这儿花钱多,挣得少,怕我们挣的钱撑不住他们三个上学,她说不怨恨我们。说实在的,如果三个孩子都在北京读书,我挣这点钱确实供养不起”(海淀—父母个案)。

在进行农村流动父母小组讨论时,很多家长把子女留守家乡归结为经济和收入的原因,他们在进行讨论时发言说“我的女儿是10年前回老家上学的。那个时候我孩子在北京读书,要交纳很多的借读费,我们两个孩子都在北京上学负担不起。所以把大女儿送回老家”,“孩子带来照顾不过来,钱也不够花”,“把孩子都带过来上不起。小的孩子去年刚带来。大的三年级了,来这里怕语言不熟悉,耽误学习,住的地方太小,带过来经济上也跟不上”,“孩子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读到小学毕业就回老家了。因为打工学校没有初中,当地初中借读费太高,还有学校服装费等等,我们上不起。卖菜一斤就能挣1毛多钱,挣钱太少。老家上学便宜,一个学期只有100多块”,“北京挣不到钱。一提起老二就想哭,不知道她现在长多高了,身体是什么样,现在3年没见到她了。她一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我们很惭愧。要是经济许可的话,我们准备今年底把她带到我们身边。一家人苦也在一起”,“如果把两个孩子都带出来,负担太重,吃的和住的都花费太大,负担不起。而且我们卖菜,早起晚归,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

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经济上跟不上”,“钱不够花”,“挣钱太少”,“挣不到钱”,“供养不起”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其子女留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二)职业因素

我们的调查显示,7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主要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他们工作时间超长,绝大多数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和教育孩子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经营蔬菜者为例。他们每天早晨4~5点之间离家骑三轮车到批发市场打菜,7点左右就要开始在自由市场卖菜,一般在晚上7、8点收摊,夏天时收摊要更晚。职业特征和就业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打工者的孩子一直留在家乡,有些孩子带到城市后又被迫返乡变成留守儿童。

谈到自己留在家乡的孩子,一位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经营小餐馆的母亲含着眼泪说“我又何尝不想把女儿带在身边,但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谁来照看啊?!我们每天从早晨忙到凌晨,像个机器一样不停的转,自己有时都顾不上吃饭,别说照顾孩子了。有的时候孩子放假来北京,我们也不能陪她玩,她就自己蹲在小店的门口看着过往的行人,有的时候很晚了还有客人,我们不能收摊,女儿困的实在不行了,就在空着的小餐桌上趴着睡着了。每当看到女儿这可怜的样子,我这当妈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的痛”(海淀—父母个案)。

在进行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时,很多家长也把子女留守的原因归结为:“我们工作忙,工作时间长,孩子到了北京根本没有人管”,“我们天天在外打工挣钱,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觉,早晨离家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几天下来有时候跟孩子也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北京的治安不及家乡好,还是送回老家放心”,“我们也想过要么把孩子接过来,可是再仔细想想又不现实,我们现在都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孩子来了住哪?到哪里上学?谁来照顾她?这无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绝望啊!”(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

虽然打工者职业影响其子女留守,但不同的职业影响也不同。一般来讲,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的职业和经营场所相对稳定,也有自己狭小的独立居住空间,他们比从事雇工的打工者稍微有条件把子女带在身边。而从事雇工的大多数农村打工者没有自己独立的居住场所,他们工作的流动性较大、不稳定,时间长则半年或几个月换一个工作,时间短则会在一个月内就换几个工作,或者是在几个月内没有找到任何工作。这些雇工的职业主要包括装修、洗车、开电梯、家政服务和餐饮服务等等。工作和居住特点使他们更没有条件把子女带到城市,而只能把他们留在家乡。有一些雇工职业如保姆,虽然有一些已婚保姆的丈夫也在北京打工,由于她们要与雇主生活在一起,夫妻两人实际上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在北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这种状况也决定了其孩子只能是留守儿童。

(三)城市打工学校条件差

访谈中,他们经常听到流动农民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的原因归结为“农村的教育质量比北京学校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流动农民所指的“农村的教育质量比北" 京好”有两层含义。一是流动农民所指的北京学校并不是北京的公立学校,而是那些大都没有被政府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根据我们的调查,北京目前有300多所该类学校,正式注册的学校只有几所,大部分都没有被纳入北京市正规的教育体系。据统计,这类学校接收了近50%左右的农村打工者子女。北京市朝阳区有适龄流动儿童少年8万人,约占全市总数的1/3。其中,在公办中小学借读的学生数为4.3万,在未经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有3.5万人。朝阳区现有打工子弟学校101所,除已批准的两所学校外,其余都未得到合法办学批复。流动农民视这些坐落于城市里并为他们子女创造了学习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为北京的学校。

虽然这些学校为农村打工者子女提供了最基本的接受教育机会,但他们却普遍存在着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师流动性大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访谈发现,一些打工者之所以把其随带学龄子女又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类学校的条件差。在流动家长小组焦点讨论时,许多家长反映打工子弟学校质量不好,孩子在这些学校读书学到的东西太少,不少老师也没有教师证。而老家的学校比打工子弟学校正规,教学质量有保证,课程设置也全面。

一位山东的打工者在儿子读3年级时把他从打工子弟学校转回老家读书,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老家的学校正规些,教学质量有保证,不像这里的打工学校,孩子跟我们说,他们一学期要换好几个老师,这肯定对孩子的学习有影响。北京的教育质量不行,但学费很贵。在这,孩子上小学每学期学费要三百多,老家就二百来块钱,将来孩子参加中考也必须回老家去考,这样,我们两个一合计,就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那时孩子也懂事了,不用俺娘操多大心”(海淀—父母个案)。

一位在海淀万寿路卖肉的安徽的老乡告诉我们,因为其中一个老乡发现了打工子弟学校的质量问题,很多老乡都把孩子转回老家读书。他说“我老乡的孩子在北京打工学校读了3年书,每次考试都是成绩很不错。可送回老家读书时让他做三年级的卷子,他竟平均才考了40多分。没有办法,老乡只有让孩子再从二年级重新读。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本来我和爱人工作太忙,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这样考虑了几个月,才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我们老乡今年夏天因为那个事情的关系(孩予回家后跟不上学习),有几个人都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海淀—父母个案)。

一位在2004年9月份刚刚把女儿从北京送回老家读书的打工者说“女儿上学后就回老家了。孩子非常不愿意回去,并不是北京条件好,主要是因为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我们还是把她送回了老家。在北京上学的费用太高,而且课本与家乡用的也不一致。我们家乡也有部分孩子随父母来北京在打工学校上学,但转回老家后,什么也不会,功课跟不上。北京的教学质量还不如老家好”(朝阳—父母个案)。

在城市教育体制没有给农村打工者子女教育留出就学空间的情况下,打工子弟学校为这些孩子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这类学校的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落后等等问题,导致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低下,使很多打工者子女接受着城市的边缘教育,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不得不把随带子女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在北京,农村打工者子女近一半在这类学校读书。政府应该加大对这类学校的管理和扶持,把提高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农村打工者子女也能在城市接收优质的教育。

流动农民所指的“农村的教育质量比北京好”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使用的课本和学制不统一,导致一些打工者孩子从北京公立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转回老家读书后跟不上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全国大部分省份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而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大都使用北京出版社的课本。北京市除了海淀区外,其他区、县的小学学制是小学6年,初中3年,而被访谈的一些流动农民家乡的小学学制是5年,初中4年。所以,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北京市的课本内容简单,北京小学用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家乡5年就能完成的学习。

一位在海淀区打工但孩子在大兴公立学校读书的老乡说“北京公立学校(大兴)开的课程和我们老家的不一样,比我们老家的课要浅的多。以前我们孩子在老家读书时一直占前一、二名,当然在北京也占一、二名。但是,等孩子再回老家读书,孩子的成绩明显下降,滑到几十名。说真的,如果不是在北京折腾这一年,说不定我们家孩子都上初中了(回家后复读了一年)。现在想起来我们都有点后悔,是我们不明智的决定,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况且将来孩子参加中考还必须回户籍所在地,考试命题也是根据老家的课程设置的,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当时下这个决定我们也挺犹豫的,毕竟孩子还小,担心孩子一旦离开我们适应不了,我们也不忍心,但为了孩子的学业我们也只好出此下策”(海淀—父母个案)。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里的打工子弟学校条件差以及城市与农村学校学制与教学内容的差异,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由流动儿童又变成留守儿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

(四)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

从制度层面上看,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制度制约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偏差与不合理,以及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

1.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偏差与不合理

政府相关部门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大致始于九十年中期以后。一系列政策法规颁布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是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相联系,一些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规定仍然没有也很难跳出户籍制度的制约,它的某些政策规定和条款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且,它对今天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产生起着催生剂的作用。

相关政策规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催生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流动权利的限制。相关政策条款明确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流动儿童少年中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当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对携有流动儿童少年者,应查询其户籍所在地有无监护子女上学的条件,公安机关应积极予以配合。第二,对父母来北京打工不足半年或没有办理暂住证的打工者子女教育权利的限制。《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指出,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且其父母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并已取得暂住证的,可以申请在本市中小学借读,接受义务教育。很明显,很多来北京打工不足半年或者没有办理暂住证的农村打工者,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就学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条件,被排斥在了学校的大门之外,只能回家乡接受教育,变成留守儿童。第三,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收取费用的不平等。北京市的相关政策规定,流动儿童少年符合在本市借读条件的,由其父母持户籍所在地乡 (镇)级人民政府出具的该儿童、少年及其父母的户籍证明、其父母的身份证、在本市的暂住证和外来人员就业证等证明材料向暂住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乡 (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上述主管部门经核准同意后,为其开具“在京借读批准书”。流动儿童少年可持“在京借读批准书”和原就读" 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到暂住地附近学校联系借读,经学校同意后即可入学;流动儿童少年在本市公办中小学借读,学校可按照有关规定向其收取借读费和相应的杂费。

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对农村打工者子女的留守决策起着极大作用。相关政策规定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跟随其父母流动权利和其他方面的制约,没有给农村打工者理性决定其子女是“随带”或“留守”提供自由选择的制度空间。同时,由于政策中收取“借读费和杂费”的相关规定,给城市部分收取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高收费和多收费提供了政策性的保护,把一些农村打工者子女被排斥在公立学校的大门之外。根据相关的文件规定,北京市的借读费和杂费标准是:流动儿童在小学就读的费用是每学期300元,初中每学期500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该政策的执行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入学收费巧立名目,收取的费用几倍甚至十几倍高于规定的标准,使很多农村打工者对城市学校望而生畏,或者把子女送进打工子弟学校,或者使子女变成留守儿童。

一位先是把女儿带在北京后来又把她送回老家的打工者告诉我们“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到正规学校的良好的教育,我们不惜金钱,想方设法把孩子弄进北京公立学校(丰台某小学)读书。当时孩子9岁,读三年级。后来我们只让孩子在北京上了一年学就把他送回老家了。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在北京公立学校读书花费太大,什么借读费、赞助费、学费、兴趣班、课外活动费等等,这些费用超出了我们的支付能力。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和孩子是2002年正月初八来北京的, 2002年十二月份回的老家,这十一个月整整花了我们一万两千多块钱”(海淀—父母个案)。另一位两个孩子都在北京出生,但到了上学年龄把孩子送回老家的流动农民说“我家两个孩子都是在北京生的。大女儿7岁时就送回家读书了,当时这附近没有打工子弟弟学校,北京的正规学校要交很多的赞助费、借读费,要几千或上万块,我们上不起。第二年,二女儿也送回家读书了。两个孩子都交给我爸我妈照看”(海淀—父母个案)。

在由32位农村流动父母参加的两次焦点小组讨论时,有近一半(15位)的父母把孩子留守的原因归结为“公家学校手续多,借读费太高,上不起。孩子要上学只能到打工子弟学校或是老家上”(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由此可见,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不合理,是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的制度原因。

2.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简称该政策为“两为主政策”)。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政策。北京市政府规定:全日制公办学校应该成为接纳流动儿童入学的主渠道,对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北京市户籍学生一视同仁;自2004年9月新学年开始,全市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对符合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条件的借读生免收借读费;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程序为:家长或监护人申请、开具“在京借读证明”、联系就读学校。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应持“在京借读证明”,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小学、初中或经批准的民办学校联系就读。

显而易见,近几年来,农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大。一方面,政府的关注和政策干预为打工者子女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空间和保障。同时,由于近几年一些城市小学生源下降,教育资源有很大的利用空间,这为农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提供了硬件的保证。如果城市能够把对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村打工者视为他们一员的话,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教育资源来帮助他们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由于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调查显示,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公办学校大门之外。某些北京的公办学校在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下,置国家政策规定和流动农民子女的前途于不顾,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垄断城市的教育资源,通过多收费、高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把一部分农村流动儿童和渴望由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排斥在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根据我们的调查,北京市在2004年9月份取消“借读费”后,某些学校却打着别的旗号对外地孩子高额收取费用,每个学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最高的是要求一次性交纳3万元。如果外地人不能交纳这些额外费用,学校就以没有名额或座位为借口拒绝接受外地孩子。农村打工者告诉我们,北京有些学校也明确指出“借读费”已经取消,但他们要收一点学生课桌费或赞助费,否则,就说没有位子。

一位在朝阳区双花园小区经营蔬菜的打工者气愤地告诉我们他的经历“从报纸上知道北京的学校今年秋季不再多收取外地孩子的钱了,我就想把孩子接出来读书。我8月10日就到附近的小学申请,可学校说没有位子了。但他们又说,如果我们能多交纳3000元钱,还说不给发票,孩子就可以来读书。还说这不是什么借读费或赞助费,是自愿交纳的学校建设费。我一听就明白了怎回事,这还是对外地孩子多收费。不多交钱,他们宁愿把课桌空着。我一年也就能挣上三、四千块钱,剩不了钱我出来打工受这苦干啥?算了,不接孩子出来了”(朝阳—父母个案)。

另一位在海淀收废品的流动农民也告诉我们“如果北京学校不多收我们外地孩子的钱,我们挣得还能凑合着抗住让孩子来城里读书。我们知道9月份不多收钱的政策后,几个老乡合计" 着要把孩子接出来读书。去找学校时,学校不让我们老乡几个人一起进办公室,要一个—个人的谈。结果还是要我们多交钱,说学校经费不足。我们两个老乡一下子都拿不出两千元,只有一个掏了钱的老乡的孩子被接受……,其实那个学校的质量也不怎样”(海淀—父母个案)。

五、留守儿童对“打工”与“留守”的评价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打工”及“留守”生活的评价充满矛盾。从他们对“打工”的评价上看,一方面,留守儿童对“打工”本身并不持肯定评价,另一方面,他们又高度认同父母做出的外出打工决策;从他们对“留守”原因的理解上看,一方面,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跟随父母到城市而不愿意离开父母自己“留守”家乡,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从他们对个人留守生活的价值判断上看,虽然他们不愿意过留守生活,但他们并不认为留守生活只有消极影响和痛苦记忆。

(一)农村留守儿童眼中的“打工”

留守儿童是我国流动农民家庭迁移不断增加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派生群体,没有自八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农民跨区流动和外出打工,也就没有今天群体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那么,在父母因为外出打工而位置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本人是怎样看待和认识自己父母外出打工的呢?在保岱和矾山两所中学进行的留守儿童的小组讨论中,我们首先让他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什么是打工?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

(1)“什么是打工?”

“打工就是受人剥削”(矾山组)

“是父母迫不得已的选择”(保岱组)

“父母在城市工作,受别人的气”(矾山组)

“就是出去受苦挣钱”(保岱组)

“到外地工作,维持家庭生活”(矾山组)

“去城里人的工厂工作,维持家庭生活”(矾山组)

“就是养家糊口”(保岱组)

“家里地少,出去挣钱”(矾山组)

“去外面挣钱,供孩子上学”(矾山组)

“是挣钱,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保岱组)

“不在本县内工作”(矾山组)

(2)“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

“有时在外打工比在家种地收入高”(矾山组)

“让自己家比别人家更富裕”(矾山组)

“外出打工是为了还债”(保岱组)

“为了过好日子”(保岱组)

“不去打工,家里生活会很困难”(保岱组)

“不去打工的话,仅仅依靠种地和在农村做活,根本挣不了钱”(保岱组)

“供应子女上学”(矾山组)

“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矾山组)

“打工可以使孩子有很好的前途,让孩子上大学”(保岱组)

“父母不外出打工,姐姐就没有办法上大学,我也没有办法继续读初中”(保岱组)

(保岱和矾山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资料)

从农村留守孩子们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打工”本身的定义和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持双重评价的态度。很多孩子都对“打工”持一种否定评价的态度,他们用“受人剥削”、“迫不得已”、“受别人气”、“受苦挣钱”等等字眼来描述和界定“打工”。一个矾山中学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讨厌打工,是它抢走了我的父母,是它让我享受不到了同龄人所拥有的父母之爱。打工拆散了我和父母在一起的家。我现在拥有的家,它不是远方的那个家,也不是家乡的这个家,而是一个心家,懂吗?一个在我和爸爸妈妈每个人心里的三口之家,一个不管分隔多远而分不开的家”(矾山,学生作文)。在对“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的评价上,留守儿童基本上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他们大多数人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过好日子”、“比别人家更富裕”、“比在家种地收入高”、“打工可以使孩子有很好的前途,让孩子上大学”、“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等等。由此可见,从个体利益上讲,农村留守孩子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外出打工,但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他们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父母的外出打工选择。

(二)留守儿童心中的“留守”原因

留守儿童本人又是怎样来看待和评判自己父母做出的留守决策呢?在留守儿童的焦点小组讨论中,孩子们自由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父母为什么要把我留在家乡?”

A.矾山组:

1. 在城里上完初中非回老家,没法上初中;

2. 城市里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初中;

3. 因为那里读书特别贵,要交纳借读费;

4. 一是我自己愿意留下,二是父母在外没有定居生活;

5. 父母没有固定的工作,东奔西走,怕影响我的学习成绩;

6. 那里的学费太多,还要交纳借读费,家中的经济不是太好;

7. 在老家学习稳定和质量好;

8. 城市坏人多。上学要交纳借读费;

9. 父母在城市是临时工,我在农村读书可以节约一些开支;

10. 父母在城市工作不会分心。在城市什么费用都比较贵,他们的工作也不是很稳定。家中有姥姥和爷爷奶奶,我在家能够照顾他们;

11. 北京上学费用太高;父母在城市特别忙,照顾不上我,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

B. 保岱组

1. 因为把我们做子女的带到城市开销太大,而他们赚钱少,学费又高,要交纳借读费,所以没有带我们去城里;

2. 因为父母挣上钱很不容易,又没有时间照顾我;

3. 因为没有时间照顾我;

4. 不想连累我;

5. 我认为父母把我留在家乡是为了让我好好学习,独立生活;

6. 因为父母怕我在外受苦,所以不让我出去;

7. 那里开销大,读书要交纳借读费;

8. 因为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

9. 因为城市里的消费太高;

10. 因为城市消费特别高,比工资还高;

11. 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

12. 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受城市孩子欺负;

13. 城市开支大,花销多;

14. 父母让我在家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在外面受气;

15. 他们太忙。

(保岱和矾山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资料)

由孩子们的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心中对外出打工父母做出的“留守”决策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打工父母的工作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留守状态。二是流动父母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的留守状态。三是因为城市里的“借读费”迫使他们留在家乡。另外,有的孩子把留守原因归结为为了避免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欺负和歧视,认为父母只所以把他们留在家乡,是因为“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受城市孩子欺负”,“父母让我在家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在外面受气”。

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孩子们被打工父母留在了家乡,但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表现出遗弃感,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对外出父母抱怨和不满。相反,他们对打工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积极肯定、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我们认为,这种对父母留守决策的积极认同变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孤留”家乡的精神支柱。

(三)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评价

父母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儿童经历着父母关爱、照顾和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缺失,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性格行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那么,农村留守儿童个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留守生活,怎样评价父母外出打工后对他们的影响呢?

父母外出打工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保岱中学焦点小组讨论

好处:

1. 可以培养我们果断的判断力;

2. 可以锻炼我们独立生活能力,例如说洗衣服、做饭;父母外出打工了,我们就会去地里多做活;

3. 父母不在家里,孩子遇事可以自己解决,学会为人处事与朋友交" 往;

4. 遇到困难能自己解决。

坏处:

1. 遇事没有可以诉说的地方,心里的话跟父母说不上,心里很难过,毕竟只有父母才能懂孩子的内心。有苦无处诉说,有心事和受气也无处说,孩子遇到困难无处求助;

2. 大了父母和孩子间的距离;长期见不到面,感情疏远,没有人照顾;

3.没有人告诉我们行为的对错;

4.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不能和父母共享快乐或者悲伤;不能与父母共享自己开心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新发现;不能与父母共享自己成功的喜悦,例如说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等;也不能向父母倾诉自己失利时的痛苦;

5.孩子很想自己的父母,每次回家不能见到父母,只能看到照片,心里很难受。看其他的孩子都能和父母在一起,心里很失落。尤其到节假日的时候;

6.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分神,光想他们;

7.生病没有人照顾,吃饭吃不好,和别人在一起不自由;

矾山中学焦点小组讨论

好处:

1.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总是想着自己的行为要为自己负责;

2.生活和学习稳定,不用跟着父母在外四处奔波;

3.照顾家里的爷爷奶奶,有帮助于父母在外专心工作;

4. 磨练自己的意志;

5. 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更好地做出判断,没有依赖;

坏处:

1. 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产生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从小离开父母,让我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

2.父母不能亲自教育我们;约束力变小;父母不在家,没有人管自己,会有些放纵;

3.想念父母时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没有人帮助我,对我的学习没有了督促。上课时老走思想,想和父母在一起时候的开心事情;有时也是一种激励。当想到父亲在工地上那样辛苦为了给家里挣钱,自己却没有好好学习,便觉得对不起父亲;

4. 心里事情没有办法告诉父母,只有自己放在心里;

5. 精神上影响不小。使我们变得有些孤僻,觉得让我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无依无靠。

(保岱和矾山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资料)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小组的孩子们都能用非常客观和辨证的观点去评价留守生活和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的影响。虽然父母缺位对他们的负面冲击是巨大的,但是,很多孩子都能够清楚地指出留守生活对他们积极的影响。

六、留守儿童生活的特殊形态

(一)留守儿童的监护者

农村流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那么,这些留守孩子跟谁生活在一起,由谁来关心、保护和照顾他们呢?访谈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来讲,绝大多数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需要搬到这些祖辈的家里,如果祖辈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留守儿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时候,留守儿童要从自己的村庄搬到另外一个村庄去。如果这些老人需要照顾几个儿女的留守孩子,为照顾方便,孩子们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或者在那里吃饭后再回到自己家独居。

也有一部分留守孩子是住校生,一般是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据家长和留守孩子们反映,寄宿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的好办法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资格住校。在我们的调查地点,小学基本上都是走读生,离学校5里远的初中生才符合住校条件。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在我们访谈个案中,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是82岁,最年轻的是53岁。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监护人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在我们的访谈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约5%左右。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像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居住在一起那样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的逆向监护

我们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一些孩子把他们被留在家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能够照顾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在对农村流动父母的访谈中也发现,他们一部分人把孩子留在家乡的原因是能跟老人做个伴或帮帮家里老人。虽然大部分的监护者能够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一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生活不能很好地自理等等原因,他们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生活的照料,相反,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等方面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的监护。

一个留守儿童个案这样写到“爸爸打工走了,剩下我和奶奶两个人一起孤伶伶地生活。这是我必定要经历的日子,因为家庭条件差,一年地里的收入也很少,我又要读书,花钱很多,使父亲承担了很大的负担,不得不去打工挣钱……爸爸临走前眼含泪对我说,我的好孩子,你要听话,留在家乡,我去外地打工照顾不上奶奶了……你现在是我们家的支柱,你要照顾好奶奶……”(矾山—儿童个案)。

留守儿童生活的逆向监护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阶段性的逆向监护,比如一些孩子提到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患有肺病、哮喘、胃病等等,到了冬天就容易犯病,不能出门,不能下地,这时照顾老人的重担大部分就落在留守儿童肩上。有时候为了照顾老人,他们被迫由在学校住宿变为阶段性的走读。留守儿童告诉我们“奶奶好像是59岁,身体不好,有时候还很厉害,好像是肺结核。厉害的时候,连饭也不能做,我在家,就我做,我不在,就爷爷做饭”(保岱—儿童个案)。“奶奶经常生病,一年四季都吃药,冬天还要输液,这个时候我就要从学校赶回来帮忙”(矾山—儿童个案)。“奶奶生病后,一家三口的饭都是我做。奶奶给我传授了不少的手艺呢。每到周末的时候,我会改善一下伙食,包些饺子吃。当然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多包些给同院住的大伯大娘也送些过去,毕竟在平时大伯和大娘也给我了很大的帮助”(保岱—儿童个案)。“我的衣服自己洗,回家也给姥姥姥爷洗,太大的我就洗不动了。也去地里帮他们干活,我能锄地、拔苗,反正能做的就尽量做”(保岱—儿童个案)。

另一种是长期和持久性的逆向监护,比如有的留守儿童的亲人长期患有慢性病,需要留守儿童持续性的生活护理。一位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有精神病的女孩子告诉我们“爸爸出去打工后,家里的一切都由我一个人挑了起来。我早晨5点多起来给我和妈妈做早饭,同时还要把妈妈的中饭做出来放在电饭锅里,因为我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家,然后开始做饭、伺候妈妈,去地里干活,等一切都忙完了,也就9点多了,一天天这样下来,我已经什么精神都没有了,学习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妈妈" 神志清醒的时候总会一遍遍的重复连累了我,不能给我做饭,不能给我做衣裳,还要我伺候她。妈妈心疼女儿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妈妈连累了我。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保岱—儿童个案)。

留守儿童生活的逆向监护不但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替代父母照顾老人的生活,在很小的年纪就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三)留守儿童的“动态留守”

访谈中我们发现,约有一半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有过跟随父母在城市流动的经历。这里的流动不是指孩子对父母的短期访问,而是指他们跟随打工父母在城市生活或学习半年以上的经历。留守儿童的留守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留守。一般来讲,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留守处于动态活跃阶段,他们经常处在流动—留守或留守—流动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儿童留守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很少有在初中学习阶段再发生流动。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小学阶段孩子自律能力较差,很多家长反映把孩子放在老家不放心,一旦城市的条件允许,他们便会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待孩子四、五年级稍大后再把他们送回家乡。二是初中阶段的孩子自律能力大大增强。流动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初中后就是大孩子了,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也能自己管好自己,在老家父母不用太操心。另外,初中阶段城市的教育花费太高,绝大多数农村打工者承担不起,而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部又很少,质量也太差。所以很多打工者几乎都选择在这个阶段让子女留守家乡读初中。

根据访谈,我们发现有三种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种是留守—流动—再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父母全都外出打工后,起初是把孩子留在家乡,等父母在城市稍微站稳脚跟后,再把留守孩子接到城市(一般来讲,如果这时候孩子已经读到初中或高中,流动父母是不会再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孩子又被送回农村老家留守。第二种是流动—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留守孩子出生在城市或者父母外出时就被带到城市,他们很多人在城市完成小学教育,在即将读初中时才被送回老家留守。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这类孩子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们在讨论时敢于发言,也很自信。他们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流露出对城市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在同伴的眼里,他们是半个城市人,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第三类是从未有过流动经历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也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但这只是短期滞留,而不是长期居住。与他们谈起对城市的印象,他们抱怨城市的空气不好,他们也不喜欢城市的家“又小又破,睡觉也太拥挤”(保岱中学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他们也感到孤独“在城里没有同学和朋友玩”(保岱中学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流动或流动—留守不断变换和交替的过程中成长。这种生活的动荡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状态对他们的生活、教育等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结 语

浅谈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篇8

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中不断增长的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引起了政府、新闻媒体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很多关于农民工子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里的农村流动儿童少年到底有多少?他们在城市获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作为吸收农村流动儿童入学主要渠道之一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怎样?他们怎样生存和发展?毫无疑问,这些关注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非常有帮助,为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干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和干预主要关注了那些跟随农村流动父母到城市的孩子,而另一个庞大的农村打工者子女群体,即那些被外出打工的父母遗留在家里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却被忽视。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统计数字,但是,根据我们在北京的抽样调查推断,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远远超过跟随父母居住在城市的流动儿童的数量。2000年夏天,我们在北京朝阳、丰台、石景山三个区对619个流动农民家庭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流动农民家庭的903个学龄儿童中,只有35%的孩子跟随父母在北京读书,65%的学龄儿童被他们的父母留在了家乡。2003年2月我们在5个省的个案访谈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体和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本项研究旨在对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少年的上述影响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村流动父母的决策选择:作为流动农民的父母亲是怎样决定是否将孩子带在身边或留在家乡的,他们为什么要做出如此艰难的选择;(2)在父母监护和关爱缺失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少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境是什么;(3)探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对这些留在家的儿童少年的生活、教育、性格行为和安全等等方面的主要影响。本项调查始于2004年6月底,至2004年10月结束。并于2005年1月进行了续访和部分个案的回访。我们共访谈个案150名。其中,访谈在北京打工的农村流动父母81名,农村留守儿童69名。

本项研究从多个角度探测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态。我们的调查采取了多种方法,不仅有个别访谈,有焦点小组座谈,而且大量采取了参与式活动,也与课堂教学结合,通过学生作文、给父母写信等方式与这些留守儿童沟通。这个沟通的过程不仅是了解他们的过程,更是给予他们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帮助他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方面透视他们的生活和需求。我们发现,虽然留守儿童没有像流动儿童那样引起同样的社会关注,但是,这个群体其实更加弱势。不论从生活状态看,还是从心理状态看,他们都经历着冲突。这是一种双重的冲突。他们更需要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人口特征

(一)非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被访谈的81位农村流动人口共有166个子女。有两个子女的家庭占大多数,达到65%左右。最多的家庭有5个孩子。调查显示,留守子女多于随带子女,留守子女占被访谈者子女总数的61%。

儿童的性别比比较低。166位留守子女中,留守男孩子为71位,留守女孩子为95个,性别比为75。农村流动父母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有选择地决定哪个孩子留在老家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女孩子留在老家,而把男孩子带到城市里来。访谈个案也显示,农村流动农民一般也倾向于把最大的子女留在家乡,如果最大的子女是女孩子,这个子女毫无疑问地会被留在家乡,但当大子女为男孩子而其他子女为女孩子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大儿子带到城市里来。

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从教育分布看,6~15岁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近90%左右,只有10%的留守学生在高中或者技校和职业高中读书。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般是留守儿童的父亲先外出打工,在他们的生计需要帮手或有能力帮助妻子在城里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把妻子再带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他们一般是先由单亲父母监护一段时间,然后再变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由此看来,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时也计为子女的留守时间的话,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会更长。

一般情况下,80%的留守儿童2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能接到父母的电话,70%左右的儿童一年中能见到父母两次,其他30%一年只能见到父母一次。

(二)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我们共直接访谈了69名留守儿童。在河北省涿鹿县保岱和矾山两所中学,我们共访谈了59名父母全部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学生,其中28名男生,女学生31名。被访谈对象全部由学校帮助寻找和确定,他们是1-3年级的学生。其他10名留守儿童是在北京和其他地方寻找的样本。

这些学生在家乡的平均留守时间为4.9年。留守时间最长的学生为14年,自出生半年后父母就全部到北京打工。留守时间最短的为1个月,2004年9月份刚刚被父母从北京送回老家读初中。一般情况下,95%以上的孩子一年中只能见到父母两次,他们或者在暑假或寒假的时候去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父母在农忙或春节的时候回老家几天。

三、留守的决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体层面看,农村流动父母在城市中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以及他们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质量的教育也对其子女的留守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讲,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以及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产生和增长起着催生剂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存在,一方面折射出流动农民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呼吁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

(一)收入因素

根据我们的个案调查,被访谈的80%左右的农村打工者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为1000~1600之间,其中,约一半的打工者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为1000~1300元左右。虽然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情况很少,但要高于1000元以上的收入,流动农民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和汗水。一位卖菜的流动农民告诉我们“现在的钱是越来越难挣了。我们卖出一斤菜只能挣一毛多钱。夏天的时候不能存菜,有时候一斤菜也就挣几分钱。能挣几个钱全靠耗时间了”(朝阳—个案)。一位经营水果的农民说“我们卖水果风险太大,天一热就不敢多进货,担心卖不出去水果烂在自己手里。夏天水果多,但挣钱难。夏天经常一天要在市场上呆十三、四个小时”(海淀—父母个案)。被访谈者家庭月收入高于2000元以上的农村打工者很少,他们主要是从事家庭装修的包工头或在建材市场经营建筑材料。

调查显示,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消费支出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住——房租,另一部分是吃——食物。一般来讲,大部分被访谈的农村打工者家庭每月的吃、住花费在500~800元之间。最大的经济负担还是住房,大约每月在300~500元之间。在我们访谈时,一些流动农民感叹和抱怨最多的是北京的住房太贵,不到十平米的简易房或地下室,每个月房租就要三、五百元钱。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时,一位流动农民说“要不是房租这样贵,我们每个月可以多节省三、五百元钱。每个月要是再多出这三、五百元钱的钱,孩子带出来上学就够了。说到底,就是俺们挣钱太少”(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流动农民吃、住每月花费超过一千元的家庭很少。所以,除去这些能够维持最低生存状态的费用,大部分农村打工者家庭每月的净收入剩余在500-800元之间。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农村打工者来说,他们依靠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和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来获取有限的打工收入剩余。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城市读书,除了城市较高的生活费用他们难以承受,城市学校高昂的学费更使他们无力承担。

流动农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很多学龄子女只能是留守儿童。一位在朝阳区团结湖的打工者说“我们两口子也想过要把儿子接到这里上学,只是北京的消费太高了,再加上还要交什么借读费,一年要好几千,只好作罢,因为我们挣得钱少,供不起。孩子自己倒是挺想过来上学,这样还可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没钱,没办法。要是每月能拿个两千、三千的,就可以考虑把孩子接过来……近两年,肯定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的工作都没保障……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弄不好,自己也得回去”(朝阳—个案)。另一个把两个女孩子都放在老家的父亲说:“我的俩个女孩一个16岁,一个13岁,都没有把她们带过来上学,不是因为她俩是女孩,是因为这儿花费太大,都过来养不起。她俩也想过来,只是说说而已。老二懂事,一想想爸爸挣钱不多,唉一声说,还是在家里上(学)吧”(朝阳—父母个案)。

一位把两个儿子接到北京而把女儿留在老家的打工者告诉我们“叫儿子过来时,我也打电话叫女儿过来上学,我跟她说,你想过来就过来吧,我们不在乎三百五百的,要不你以后说让你两个弟弟过来上学不让你来,怨恨我们。她不肯来,说这儿花钱多,挣得少,怕我们挣的钱撑不住他们三个上学,她说不怨恨我们。说实在的,如果三个孩子都在北京读书,我挣这点钱确实供养不起”(海淀—父母个案)。

在进行农村流动父母小组讨论时,很多家长把子女留守家乡归结为经济和收入的原因,他们在进行讨论时发言说“我的女儿是10年前回老家上学的。那个时候我孩子在北京读书,要交纳很多的借读费,我们两个孩子都在北京上学负担不起。所以把大女儿送回老家”,“孩子带来照顾不过来,钱也不够花”,“把孩子都带过来上不起。小的孩子去年刚带来。大的三年级了,来这里怕语言不熟悉,耽误学习,住的地方太小,带过来经济上也跟不上”,“孩子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读到小学毕业就回老家了。因为打工学校没有初中,当地初中借读费太高,还有学校服装费等等,我们上不起。卖菜一斤就能挣1毛多钱,挣钱太少。老家上学便宜,一个学期只有100多块”,“北京挣不到钱。一提起老二就想哭,不知道她现在长多高了,身体是什么样,现在3年没见到她了。她一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我们很惭愧。要是经济许可的话,我们准备今年底把她带到我们身边。一家人苦也在一起”,“如果把两个孩子都带出来,负担太重,吃的和住的都花费太大,负担不起。而且我们卖菜,早起晚归,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

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经济上跟不上”,“钱不够花”,“挣钱太少”,“挣不到钱”,“供养不起”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其子女留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二)职业因素

我们的调查显示,7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主要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他们工作时间超长,绝大多数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和教育孩子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经营蔬菜者为例。他们每天早晨4~5点之间离家骑三轮车到批发市场打菜,7点左右就要开始在自由市场卖菜,一般在晚上7、8点收摊,夏天时收摊要更晚。职业特征和就业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打工者的孩子一直留在家乡,有些孩子带到城市后又被迫返乡变成留守儿童。

一位在朝阳双花园小区卖菜的安徽老乡告诉我们“我有两个孩子。2001年初时,大孩子放在老家,老二跟着我们在北京。我们每天凌晨2:00起床到通州区的八里桥批发市场去打货(进菜),由于小孩子没有人看(5岁),只得带上,有时背在背上,有时放在车里。进来菜以后,拉到市场上去卖,小孩就放在菜摊那里照管。一般卖菜到晚上7:30以后才收摊。由于我们想念留在老家的孩子,2001年6月,我们回老家去把大孩子接到北京来住了一个月。由于我们干活的时间长,孩子经常不能按时吃上饭和睡好觉。我们苦苦撑了一个月,根本没有办法照顾这两个孩子,只得把两个孩子都送回老家。送回去的时候,孩子哭得像个小泪人,哭着喊着要跟着来北京,我们也哭。但是生活所迫,我们不得不出来谋生”(朝阳—父母个案)。

谈到自己留在家乡的孩子,一位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经营小餐馆的母亲含着眼泪说“我又何尝不想把女儿带在身边,但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谁来照看啊?!我们每天从早晨忙到凌晨,像个机器一样不停的转,自己有时都顾不上吃饭,别说照顾孩子了。有的时候孩子放假来北京,我们也不能陪她玩,她就自己蹲在小店的门口看着过往的行人,有的时候很晚了还有客人,我们不能收摊,女儿困的实在不行了,就在空着的小餐桌上趴着睡着了。每当看到女儿这可怜的样子,我这当妈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的痛”(海淀—父母个案)。

在进行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时,很多家长也把子女留守的原因归结为:“我们工作忙,工作时间长,孩子到了北京根本没有人管”,“我们天天在外打工挣钱,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觉,早晨离家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几天下来有时候跟孩子也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北京的治安不及家乡好,还是送回老家放心”,“我们也想过要么把孩子接过来,可是再仔细想想又不现实,我们现在都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孩子来了住哪?到哪里上学?谁来照顾她?这无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绝望啊!”(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

虽然打工者职业影响其子女留守,但不同的职业影响也不同。一般来讲,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的职业和经营场所相对稳定,也有自己狭小的独立居住空间,他们比从事雇工的打工者稍微有条件把子女带在身边。而从事雇工的大多数农村打工者没有自己独立的居住场所,他们工作的流动性较大、不稳定,时间长则半年或几个月换一个工作,时间短则会在一个月内就换几个工作,或者是在几个月内没有找到任何工作。这些雇工的职业主要包括装修、洗车、开电梯、家政服务和餐饮服务等等。工作和居住特点使他们更没有条件把子女带到城市,而只能把他们留在家乡。有一些雇工职业如保姆,虽然有一些已婚保姆的丈夫也在北京打工,由于她们要与雇主生活在一起,夫妻两人实际上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在北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这种状况也决定了其孩子只能是留守儿童。

(三)城市打工学校条件差

访谈中,他们经常听到流动农民把孩子留在老家读书的原因归结为“农村的教育质量比北京学校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流动农民所指的“农村的教育质量比北京好”有两层含义。一是流动农民所指的北京学校并不是北京的公立学校,而是那些大都没有被政府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根据我们的调查,北京目前有300多所该类学校,正式注册的学校只有几所,大部分都没有被纳入北京市正规的教育体系。据统计,这类学校接收了近50%左右的农村打工者子女。北京市朝阳区有适龄流动儿童少年8万人,约占全市总数的1/3。其中,在公办中小学借读的学生数为4.3万,在未经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有3.5万人。朝阳区现有打工子弟学校101所,除已批准的两所学校外,其余都未得到合法办学批复。流动农民视这些坐落于城市里并为他们子女创造了学习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为北京的学校。

虽然这些学校为农村打工者子女提供了最基本的接受教育机会,但他们却普遍存在着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师流动性大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访谈发现,一些打工者之所以把其随带学龄子女又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类学校的条件差。在流动家长小组焦点讨论时,许多家长反映打工子弟学校质量不好,孩子在这些学校读书学到的东西太少,不少老师也没有教师证。而老家的学校比打工子弟学校正规,教学质量有保证,课程设置也全面。

一位山东的打工者在儿子读3年级时把他从打工子弟学校转回老家读书,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老家的学校正规些,教学质量有保证,不像这里的打工学校,孩子跟我们说,他们一学期要换好几个老师,这肯定对孩子的学习有影响。北京的教育质量不行,但学费很贵。在这,孩子上小学每学期学费要三百多,老家就二百来块钱,将来孩子参加中考也必须回老家去考,这样,我们两个一合计,就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那时孩子也懂事了,不用俺娘操多大心”(海淀—父母个案)。

一位在海淀万寿路卖肉的安徽的老乡告诉我们,因为其中一个老乡发现了打工子弟学校的质量问题,很多老乡都把孩子转回老家读书。他说“我老乡的孩子在北京打工学校读了3年书,每次考试都是成绩很不错。可送回老家读书时让他做三年级的卷子,他竟平均才考了40多分。没有办法,老乡只有让孩子再从二年级重新读。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本来我和爱人工作太忙,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这样考虑了几个月,才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我们老乡今年夏天因为那个事情的关系(孩予回家后跟不上学习),有几个人都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海淀—父母个案)。

一位在2004年9月份刚刚把女儿从北京送回老家读书的打工者说“女儿上学后就回老家了。孩子非常不愿意回去,并不是北京条件好,主要是因为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我们还是把她送回了老家。在北京上学的费用太高,而且课本与家乡用的也不一致。我们家乡也有部分孩子随父母来北京在打工学校上学,但转回老家后,什么也不会,功课跟不上。北京的教学质量还不如老家好”(朝阳—父母个案)。

在城市教育体制没有给农村打工者子女教育留出就学空间的情况下,打工子弟学校为这些孩子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这类学校的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落后等等问题,导致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低下,使很多打工者子女接受着城市的边缘教育,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不得不把随带子女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在北京,农村打工者子女近一半在这类学校读书。政府应该加大对这类学校的管理和扶持,把提高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农村打工者子女也能在城市接收优质的教育。

流动农民所指的“农村的教育质量比北京好”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指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使用的课本和学制不统一,导致一些打工者孩子从北京公立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转回老家读书后跟不上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全国大部分省份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而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大都使用北京出版社的课本。北京市除了海淀区外,其他区、县的小学学制是小学6年,初中3年,而被访谈的一些流动农民家乡的小学学制是5年,初中4年。所以,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北京市的课本内容简单,北京小学用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家乡5年就能完成的学习。

一位在海淀区打工但孩子在大兴公立学校读书的老乡说“北京公立学校(大兴)开的课程和我们老家的不一样,比我们老家的课要浅的多。以前我们孩子在老家读书时一直占前一、二名,当然在北京也占一、二名。但是,等孩子再回老家读书,孩子的成绩明显下降,滑到几十名。说真的,如果不是在北京折腾这一年,说不定我们家孩子都上初中了(回家后复读了一年)。现在想起来我们都有点后悔,是我们不明智的决定,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况且将来孩子参加中考还必须回户籍所在地,考试命题也是根据老家的课程设置的,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当时下这个决定我们也挺犹豫的,毕竟孩子还小,担心孩子一旦离开我们适应不了,我们也不忍心,但为了孩子的学业我们也只好出此下策”(海淀—父母个案)。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里的打工子弟学校条件差以及城市与农村学校学制与教学内容的差异,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由流动儿童又变成留守儿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

(四)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

从制度层面上看,义务教育的城乡分割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制度制约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偏差与不合理,以及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

1.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偏差与不合理

政府相关部门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大致始于九十年中期以后。一系列政策法规颁布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是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相联系,一些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规定仍然没有也很难跳出户籍制度的制约,它的某些政策规定和条款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且,它对今天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产生起着催生剂的作用。

相关政策规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催生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流动权利的限制。相关政策条款明确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流动儿童少年中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当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对携有流动儿童少年者,应查询其户籍所在地有无监护子女上学的条件,公安机关应积极予以配合。第二,对父母来北京打工不足半年或没有办理暂住证的打工者子女教育权利的限制。《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指出,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且其父母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并已取得暂住证的,可以申请在本市中小学借读,接受义务教育。很明显,很多来北京打工不足半年或者没有办理暂住证的农村打工者,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就学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条件,被排斥在了学校的大门之外,只能回家乡接受教育,变成留守儿童。第三,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收取费用的不平等。北京市的相关政策规定,流动儿童少年符合在本市借读条件的,由其父母持户籍所在地乡(镇)级人民政府出具的该儿童、少年及其父母的户籍证明、其父母的身份证、在本市的暂住证和外来人员就业证等证明材料向暂住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上述主管部门经核准同意后,为其开具“在京借读批准书”。流动儿童少年可持“在京借读批准书”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到暂住地附近学校联系借读,经学校同意后即可入学;流动儿童少年在本市公办中小学借读,学校可按照有关规定向其收取借读费和相应的杂费。

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对农村打工者子女的留守决策起着极大作用。相关政策规定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跟随其父母流动权利和其他方面的制约,没有给农村打工者理性决定其子女是“随带”或“留守”提供自由选择的制度空间。同时,由于政策中收取“借读费和杂费”的相关规定,给城市部分收取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高收费和多收费提供了政策性的保护,把一些农村打工者子女被排斥在公立学校的大门之外。根据相关的文件规定,北京市的借读费和杂费标准是:流动儿童在小学就读的费用是每学期300元,初中每学期500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该政策的执行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入学收费巧立名目,收取的费用几倍甚至十几倍高于规定的标准,使很多农村打工者对城市学校望而生畏,或者把子女送进打工子弟学校,或者使子女变成留守儿童。

在朝阳区修鞋的农民老成的故事:老成来北京打工已经11个年头,他的妻子在距离不是很远的另外一个摊位修鞋。他的儿子在北京出生,也在北京长大。2002年时,儿子六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这可愁坏了老成夫妻,因为他们知道,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要交纳很多的钱。他们硬着头皮先是到附近的一个公立学校问了问情况。这一问,可把他吓坏了,学校要求一次纳两万元钱才肯接受孩子入学。老成说,这一笔钱将是他们在外打工5、6年的积蓄,拿不起啊!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等孩子再大一岁就送他回老家读书。第二年真要送孩子走的时候,他们夫妻又不舍得孩子了,最后把儿子送到了附近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读书。半年后,这所学校搬家了,附近又没有找到这样的学校,再加上老成认为这类学校的质量也不过关,他们一狠心就把儿子送回了老家。老成说:“为儿子上学的事情可折腾了我不少钱。儿子刚刚回老家时他妈不放心,在家里陪了他一个多月,看着儿子习惯后她才回来。如果北京的学校能少收点费用,我省吃俭用也能交上,怎能舍得把儿子送走呢!”(朝阳—父母个案)。

一位先是把女儿带在北京后来又把她送回老家的打工者告诉我们“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到正规学校的良好的教育,我们不惜金钱,想方设法把孩子弄进北京公立学校(丰台某小学)读书。当时孩子9岁,读三年级。后来我们只让孩子在北京上了一年学就把他送回老家了。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在北京公立学校读书花费太大,什么借读费、赞助费、学费、兴趣班、课外活动费等等,这些费用超出了我们的支付能力。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和孩子是2002年正月初八来北京的,2002年十二月份回的老家,这十一个月整整花了我们一万两千多块钱”(海淀—父母个案)。另一位两个孩子都在北京出生,但到了上学年龄把孩子送回老家的流动农民说“我家两个孩子都是在北京生的。大女儿7岁时就送回家读书了,当时这附近没有打工子弟弟学校,北京的正规学校要交很多的赞助费、借读费,要几千或上万块,我们上不起。第二年,二女儿也送回家读书了。两个孩子都交给我爸我妈照看”(海淀—父母个案)。

在由32位农村流动父母参加的两次焦点小组讨论时,有近一半(15位)的父母把孩子留守的原因归结为“公家学校手续多,借读费太高,上不起。孩子要上学只能到打工子弟学校或是老家上”(农村流动父母焦点小组讨论,朝阳区)。由此可见,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不合理,是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的制度原因。

2.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简称该政策为“两为主政策”)。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政策。北京市政府规定:全日制公办学校应该成为接纳流动儿童入学的主渠道,对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北京市户籍学生一视同仁;自2004年9月新学年开始,全市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对符合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条件的借读生免收借读费;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程序为:家长或监护人申请、开具“在京借读证明”、联系就读学校。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应持“在京借读证明”,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小学、初中或经批准的民办学校联系就读。

毫无疑问,“两为主政策”的颁布以及城市“借读费”的取消,是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巨大改革和进步,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同时,也为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改变留守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制度空间。实际上,“两为主政策”也是建立在城市教育资源承受能力的现实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最近几年来,由于北京市小学的生源锐减,很多小学被合并。根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3月25日)的报道:“近三年来,由于生源锐减,北京一直在进行小学结构布局的调整,每年撤并100多所学校,更多的北京户籍儿童少年能够享受优质的中小学教育。另据该报3月26日的报道:“昨天来自市教委的消息,北京今年将有12万多名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比去年的15.7万人减少约3.5万人”。

显而易见,近几年来,农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大。一方面,政府的关注和政策干预为打工者子女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空间和保障。同时,由于近几年一些城市小学生源下降,教育资源有很大的利用空间,这为农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提供了硬件的保证。如果城市能够把对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村打工者视为他们一员的话,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教育资源来帮助他们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由于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调查显示,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公办学校大门之外。某些北京的公办学校在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下,置国家政策规定和流动农民子女的前途于不顾,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垄断城市的教育资源,通过多收费、高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把一部分农村流动儿童和渴望由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排斥在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根据我们的调查,北京市在2004年9月份取消“借读费”后,某些学校却打着别的旗号对外地孩子高额收取费用,每个学生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最高的是要求一次纳3万元。如果外地人不能交纳这些额外费用,学校就以没有名额或座位为借口拒绝接受外地孩子。农村打工者告诉我们,北京有些学校也明确指出“借读费”已经取消,但他们要收一点学生课桌费或赞助费,否则,就说没有位子。

一位在朝阳区双花园小区经营蔬菜的打工者气愤地告诉我们他的经历“从报纸上知道北京的学校今年秋季不再多收取外地孩子的钱了,我就想把孩子接出来读书。我8月10日就到附近的小学申请,可学校说没有位子了。但他们又说,如果我们能多交纳3000元钱,还说不给发票,孩子就可以来读书。还说这不是什么借读费或赞助费,是自愿交纳的学校建设费。我一听就明白了怎回事,这还是对外地孩子多收费。不多交钱,他们宁愿把课桌空着。我一年也就能挣上三、四千块钱,剩不了钱我出来打工受这苦干啥?算了,不接孩子出来了”(朝阳—父母个案)。

另一位在海淀收废品的流动农民也告诉我们“如果北京学校不多收我们外地孩子的钱,我们挣得还能凑合着抗住让孩子来城里读书。我们知道9月份不多收钱的政策后,几个老乡合计着要把孩子接出来读书。去找学校时,学校不让我们老乡几个人一起进办公室,要一个—个人的谈。结果还是要我们多交钱,说学校经费不足。我们两个老乡一下子都拿不出两千元,只有一个掏了钱的老乡的孩子被接受……,其实那个学校的质量也不怎样”(海淀—父母个案)。

五、留守儿童对“打工”与“留守”的评价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打工”及“留守”生活的评价充满矛盾。从他们对“打工”的评价上看,一方面,留守儿童对“打工”本身并不持肯定评价,另一方面,他们又高度认同父母做出的外出打工决策;从他们对“留守”原因的理解上看,一方面,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跟随父母到城市而不愿意离开父母自己“留守”家乡,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从他们对个人留守生活的价值判断上看,虽然他们不愿意过留守生活,但他们并不认为留守生活只有消极影响和痛苦记忆。

(一)农村留守儿童眼中的“打工”

留守儿童是我国流动农民家庭迁移不断增加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派生群体,没有自八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农民跨区流动和外出打工,也就没有今天群体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那么,在父母因为外出打工而位置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本人是怎样看待和认识自己父母外出打工的呢?在保岱和矾山两所中学进行的留守儿童的小组讨论中,我们首先让他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什么是打工?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

(1)“什么是打工?”

“打工就是受人剥削”(矾山组)

“是父母迫不得已的选择”(保岱组)

“父母在城市工作,受别人的气”(矾山组)

“就是出去受苦挣钱”(保岱组)

“到外地工作,维持家庭生活”(矾山组)

“去城里人的工厂工作,维持家庭生活”(矾山组)

“就是养家糊口”(保岱组)

“家里地少,出去挣钱”(矾山组)

“去外面挣钱,供孩子上学”(矾山组)

“是挣钱,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保岱组)

“不在本县内工作”(矾山组)

(2)“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

“有时在外打工比在家种地收入高”(矾山组)

“让自己家比别人家更富裕”(矾山组)

“外出打工是为了还债”(保岱组)

“为了过好日子”(保岱组)

“不去打工,家里生活会很困难”(保岱组)

“不去打工的话,仅仅依靠种地和在农村做活,根本挣不了钱”(保岱组)

“供应子女上学”(矾山组)

“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矾山组)

“打工可以使孩子有很好的前途,让孩子上大学”(保岱组)

“父母不外出打工,姐姐就没有办法上大学,我也没有办法继续读初中”(保岱组)

(保岱和矾山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资料)

从农村留守孩子们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打工”本身的定义和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持双重评价的态度。很多孩子都对“打工”持一种否定评价的态度,他们用“受人剥削”、“迫不得已”、“受别人气”、“受苦挣钱”等等字眼来描述和界定“打工”。一个矾山中学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讨厌打工,是它抢走了我的父母,是它让我享受不到了同龄人所拥有的父母之爱。打工拆散了我和父母在一起的家。我现在拥有的家,它不是远方的那个家,也不是家乡的这个家,而是一个心家,懂吗?一个在我和爸爸妈妈每个人心里的三口之家,一个不管分隔多远而分不开的家”(矾山,学生作文)。在对“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的评价上,留守儿童基本上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他们大多数人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过好日子”、“比别人家更富裕”、“比在家种地收入高”、“打工可以使孩子有很好的前途,让孩子上大学”、“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等等。由此可见,从个体利益上讲,农村留守孩子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和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外出打工,但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他们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父母的外出打工选择。

(二)留守儿童心中的“留守”原因

留守儿童本人又是怎样来看待和评判自己父母做出的留守决策呢?在留守儿童的焦点小组讨论中,孩子们自由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父母为什么要把我留在家乡?”

A.矾山组:

1.在城里上完初中非回老家,没法上初中;

2.城市里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初中;

3.因为那里读书特别贵,要交纳借读费;

4.一是我自己愿意留下,二是父母在外没有定居生活;

5.父母没有固定的工作,东奔西走,怕影响我的学习成绩;

6.那里的学费太多,还要交纳借读费,家中的经济不是太好;

7.在老家学习稳定和质量好;

8.城市坏人多。上学要交纳借读费;

9.父母在城市是临时工,我在农村读书可以节约一些开支;

10.父母在城市工作不会分心。在城市什么费用都比较贵,他们的工作也不是很稳定。家中有姥姥和爷爷奶奶,我在家能够照顾他们;

11.北京上学费用太高;父母在城市特别忙,照顾不上我,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

B.保岱组

1.因为把我们做子女的带到城市开销太大,而他们赚钱少,学费又高,要交纳借读费,所以没有带我们去城里;

2.因为父母挣上钱很不容易,又没有时间照顾我;

3.因为没有时间照顾我;

4.不想连累我;

5.我认为父母把我留在家乡是为了让我好好学习,独立生活;

6.因为父母怕我在外受苦,所以不让我出去;

7.那里开销大,读书要交纳借读费;

8.因为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

9.因为城市里的消费太高;

10.因为城市消费特别高,比工资还高;

11.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

12.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受城市孩子欺负;

13.城市开支大,花销多;

14.父母让我在家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在外面受气;

15.他们太忙。

(保岱和矾山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资料)

由孩子们的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心中对外出打工父母做出的“留守”决策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打工父母的工作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留守状态。二是流动父母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的留守状态。三是因为城市里的“借读费”迫使他们留在家乡。另外,有的孩子把留守原因归结为为了避免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欺负和歧视,认为父母只所以把他们留在家乡,是因为“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受城市孩子欺负”,“父母让我在家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在外面受气”。

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孩子们被打工父母留在了家乡,但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表现出遗弃感,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对外出父母抱怨和不满。相反,他们对打工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积极肯定、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我们认为,这种对父母留守决策的积极认同变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孤留”家乡的精神支柱。

(三)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评价

父母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儿童经历着父母关爱、照顾和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缺失,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性格行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那么,农村留守儿童个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留守生活,怎样评价父母外出打工后对他们的影响呢?

父母外出打工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保岱中学焦点小组讨论

好处:

1.可以培养我们果断的判断力;

2.可以锻炼我们独立生活能力,例如说洗衣服、做饭;父母外出打工了,我们就会去地里多做活;

3.父母不在家里,孩子遇事可以自己解决,学会为人处事与朋友交往;

4.遇到困难能自己解决。

坏处:

1.遇事没有可以诉说的地方,心里的话跟父母说不上,心里很难过,毕竟只有父母才能懂孩子的内心。有苦无处诉说,有心事和受气也无处说,孩子遇到困难无处求助;

2.大了父母和孩子间的距离;长期见不到面,感情疏远,没有人照顾;

3.没有人告诉我们行为的对错;

4.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不能和父母共享快乐或者悲伤;不能与父母共享自己开心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新发现;不能与父母共享自己成功的喜悦,例如说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等;也不能向父母倾诉自己失利时的痛苦;

5.孩子很想自己的父母,每次回家不能见到父母,只能看到照片,心里很难受。看其他的孩子都能和父母在一起,心里很失落。尤其到节假日的时候;

6.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分神,光想他们;

7.生病没有人照顾,吃饭吃不好,和别人在一起不自由;

矾山中学焦点小组讨论

好处:

1.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总是想着自己的行为要为自己负责;

2.生活和学习稳定,不用跟着父母在外四处奔波;

3.照顾家里的爷爷奶奶,有帮助于父母在外专心工作;

4.磨练自己的意志;

5.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更好地做出判断,没有依赖;

坏处:

1.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产生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从小离开父母,让我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

2.父母不能亲自教育我们;约束力变小;父母不在家,没有人管自己,会有些放纵;

3.想念父母时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没有人帮助我,对我的学习没有了督促。上课时老走思想,想和父母在一起时候的开心事情;有时也是一种激励。当想到父亲在工地上那样辛苦为了给家里挣钱,自己却没有好好学习,便觉得对不起父亲;

4.心里事情没有办法告诉父母,只有自己放在心里;

5.精神上影响不小。使我们变得有些孤僻,觉得让我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无依无靠。

(保岱和矾山中学农村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资料)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小组的孩子们都能用非常客观和辨证的观点去评价留守生活和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的影响。虽然父母缺位对他们的负面冲击是巨大的,但是,很多孩子都能够清楚地指出留守生活对他们积极的影响。

六、留守儿童生活的特殊形态

(一)留守儿童的监护者

农村流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那么,这些留守孩子跟谁生活在一起,由谁来关心、保护和照顾他们呢?访谈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来讲,绝大多数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需要搬到这些祖辈的家里,如果祖辈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留守儿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时候,留守儿童要从自己的村庄搬到另外一个村庄去。如果这些老人需要照顾几个儿女的留守孩子,为照顾方便,孩子们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或者在那里吃饭后再回到自己家独居。

也有一部分留守孩子是住校生,一般是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据家长和留守孩子们反映,寄宿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的好办法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资格住校。在我们的调查地点,小学基本上都是走读生,离学校5里远的初中生才符合住校条件。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在我们访谈个案中,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是82岁,最年轻的是53岁。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监护人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在我们的访谈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约5%左右。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像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居住在一起那样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的逆向监护

我们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一些孩子把他们被留在家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能够照顾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在对农村流动父母的访谈中也发现,他们一部分人把孩子留在家乡的原因是能跟老人做个伴或帮帮家里老人。虽然大部分的监护者能够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一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生活不能很好地自理等等原因,他们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生活的照料,相反,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等方面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的监护。

一个留守儿童个案这样写到“爸爸打工走了,剩下我和奶奶两个人一起孤伶伶地生活。这是我必定要经历的日子,因为家庭条件差,一年地里的收入也很少,我又要读书,花钱很多,使父亲承担了很大的负担,不得不去打工挣钱……爸爸临走前眼含泪对我说,我的好孩子,你要听话,留在家乡,我去外地打工照顾不上奶奶了……你现在是我们家的支柱,你要照顾好奶奶……”(矾山—儿童个案)。

留守儿童生活的逆向监护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阶段性的逆向监护,比如一些孩子提到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患有肺病、哮喘、胃病等等,到了冬天就容易犯病,不能出门,不能下地,这时照顾老人的重担大部分就落在留守儿童肩上。有时候为了照顾老人,他们被迫由在学校住宿变为阶段性的走读。留守儿童告诉我们“奶奶好像是59岁,身体不好,有时候还很厉害,好像是肺结核。厉害的时候,连饭也不能做,我在家,就我做,我不在,就爷爷做饭”(保岱—儿童个案)。“奶奶经常生病,一年四季都吃药,冬天还要输液,这个时候我就要从学校赶回来帮忙”(矾山—儿童个案)。“奶奶生病后,一家三口的饭都是我做。奶奶给我传授了不少的手艺呢。每到周末的时候,我会改善一下伙食,包些饺子吃。当然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多包些给同院住的大伯大娘也送些过去,毕竟在平时大伯和大娘也给我了很大的帮助”(保岱—儿童个案)。“我的衣服自己洗,回家也给姥姥姥爷洗,太大的我就洗不动了。也去地里帮他们干活,我能锄地、拔苗,反正能做的就尽量做”(保岱—儿童个案)。

另一种是长期和持久性的逆向监护,比如有的留守儿童的亲人长期患有慢性病,需要留守儿童持续性的生活护理。一位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有精神病的女孩子告诉我们“爸爸出去打工后,家里的一切都由我一个人挑了起来。我早晨5点多起来给我和妈妈做早饭,同时还要把妈妈的中饭做出来放在电饭锅里,因为我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家,然后开始做饭、伺候妈妈,去地里干活,等一切都忙完了,也就9点多了,一天天这样下来,我已经什么精神都没有了,学习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妈妈神志清醒的时候总会一遍遍的重复连累了我,不能给我做饭,不能给我做衣裳,还要我伺候她。妈妈心疼女儿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妈妈连累了我。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保岱—儿童个案)。

留守儿童生活的逆向监护不但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替代父母照顾老人的生活,在很小的年纪就过早地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三)留守儿童的“动态留守”

访谈中我们发现,约有一半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有过跟随父母在城市流动的经历。这里的流动不是指孩子对父母的短期访问,而是指他们跟随打工父母在城市生活或学习半年以上的经历。留守儿童的留守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留守。一般来讲,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留守处于动态活跃阶段,他们经常处在流动—留守或留守—流动不断交替的过程中。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儿童留守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很少有在初中学习阶段再发生流动。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小学阶段孩子自律能力较差,很多家长反映把孩子放在老家不放心,一旦城市的条件允许,他们便会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待孩子四、五年级稍大后再把他们送回家乡。二是初中阶段的孩子自律能力大大增强。流动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初中后就是大孩子了,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也能自己管好自己,在老家父母不用太操心。另外,初中阶段城市的教育花费太高,绝大多数农村打工者承担不起,而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中部又很少,质量也太差。所以很多打工者几乎都选择在这个阶段让子女留守家乡读初中。

根据访谈,我们发现有三种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种是留守—流动—再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父母全都外出打工后,起初是把孩子留在家乡,等父母在城市稍微站稳脚跟后,再把留守孩子接到城市(一般来讲,如果这时候孩子已经读到初中或高中,流动父母是不会再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孩子又被送回农村老家留守。第二种是流动—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留守孩子出生在城市或者父母外出时就被带到城市,他们很多人在城市完成小学教育,在即将读初中时才被送回老家留守。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这类孩子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们在讨论时敢于发言,也很自信。他们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流露出对城市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在同伴的眼里,他们是半个城市人,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第三类是从未有过流动经历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也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但这只是短期滞留,而不是长期居住。与他们谈起对城市的印象,他们抱怨城市的空气不好,他们也不喜欢城市的家“又小又破,睡觉也太拥挤”(保岱中学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他们也感到孤独“在城里没有同学和朋友玩”(保岱中学留守儿童焦点小组讨论)。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流动或流动—留守不断变换和交替的过程中成长。这种生活的动荡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状态对他们的生活、教育等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结语

上一篇:小学课后服务安全预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活动安全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