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8 16:48:13

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

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篇1

第一,要适应市场需求,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推进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支持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完善品种和规格,引导企业研发适用技术、设备和机具,提高装配式建材应用比例,促进建造方式现代化。

第二,要健全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发包承包、施工许可、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制度,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发展装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规划审批、基础设施配套、财政税收等支持政策,在供地方案中明确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要求。用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装配式建筑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其中,第三个要求格外引人注意,会议决定,将发展装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并鼓励各地方结合实际出台相关的政策。这说明中央政府切实希望装配式建筑要在全国各地全面发展,而不单单只是作为发展方向的指导。

今年十一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于9月27日印发执行(〔2016〕71号)。

9月3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介绍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关情况,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必要性、优越性、主要任务、实施步骤、需要注意和研究解决的问题等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介绍说:去年12月份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若干意见》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今年3月份的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

为了贯彻这些要求,从今年年初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集中力量,深入调研,广泛了解情况,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目前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印发执行。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国家最高领导层对装配式建筑的倡导,以及高规格政策的出台,预示着以装配式建筑为突破口的中国建筑业供给侧改革将拉开帷幕,以装配式建筑为核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要开始加速。这项改革的推进将为我们建筑钢结构行业和以门窗幕墙为主导的建筑部品构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在9月3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化生产的部品部件,在施工现场通过组装和连接而成的建筑。相对于现在仍然在施工当中占主流的现浇建筑来说,基本上是把建筑材料运到工地之后,对模板进行现浇。现在改变了这种方式,就是把一部分原来通过现浇成型的构配件,比如梁、柱、板,拿到工厂去生产,生产之后再运到工地来组装,把它的节点做好,然后采用一部分的现场浇筑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我们把这个叫做装配式建筑。衡量装配式建筑的水平,还有个装配率的问题,到底有多少构件拿到工厂组装了,现场的湿作业量减少了多少,都代表了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水平。

为什么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总体上讲,它是建造方式的一种改革,更是在我们这个行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的建筑产品,基本上是以现浇为主,形式单一,可供选择的方式不多,一定会影响产品的建造速度、产品质量和使用功能。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装配式建筑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二战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他们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背景是基于三个条件:第一,工业化的基础比较好。第二,二战以后劳动力短缺。第三,二战以后需要建造大量房屋。而这三个条件,也正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客观因素。所以,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从国际上看已经成熟了。而我们近几年来虽然在积极努力地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但是从总体上讲,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和规模还不尽如人意,这也正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一个基本考虑。

发展装配式建筑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它节约了资源和能源。现在现场浇筑生产过程中的建筑垃圾量比较大。第二,它减少了污染。建筑工地的污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扬尘,一部分是噪音。每年到了学生高考的时候,基本上各个城市的建设管理部门都限制夜间施工,担心噪音影响孩子复习,影响孩子考试期间的休息。可以看出来,传统的建造方式有很多不适合于现代城市生活需要的地方。第三,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第四,它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很积极的作用。

再进一步说,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把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尽如人意的融合。另外,它也能够催生一些新的产业,使经济发展产生一些新的动能。特别是发展钢结构,对于化解当前过剩的钢产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发展装配式建筑对工程质量的促进作用和保障作用,主要是因为很多构件的生产在工厂做,是完全按照工厂的管理体制、按照工厂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来选择生产构件的原料,对构件出厂前的质量检验进行把关。所以,对构件生产这一部分质量,增加了一些把关的环节,总体上说,对建筑的质量安全是有很好的保障作用的。现场施工这一部分,因为已经建立相应的适合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责任体系,还要开发一系列相应的机具和工具,所以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从整体上会高于现浇。

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在发达国家已是行业标准。瑞典80%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法国住宅基本采用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轻钢结构的工业化住宅约占工业化住宅的80%左右;美国住宅建筑市场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几乎达到100%。

装配式建筑在性价比方面颇具优势:从单方造价来讲,不同的结构体系,比如说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的造价是不一样的。总的来看,如果是在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它比现在的现浇混凝土这种常规的体系略贵一些。但就已有的一部分示范工程看,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造价持平。也有一部分示范工程,造价比现浇混凝土还低。随着技术的成熟、产业化的形成,特别是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个成本肯定要比现在低的。比如有些国家的装配式住宅成本,大大低于传统建造方式,成本优势明显。

从施工周期上讲,一些企业提供了一些数据,有些项目可以缩短工期1/3,另外因为企业、工程项目、所在地客观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总体上材料、水泥、水、木材消耗等方面都能够明显节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庆向表示:“工厂化的装配式建造方式,是弥补现阶段建筑业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但缩短了建造周期,而且减少了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的依赖,这是中国建筑行业施工工艺的一大进步。”

而在谈及国务院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时,房地产问题研究专家韩世同认为,这将对中国建造业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中国建筑业体量非常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帮助中国建筑业在节能、效率以及环保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表示。

装配式建筑在各地的实践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逐步热了起来,全国各地出台很多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最近这两年中建和中铁这些大的央企强势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还有万科这样的大型房企在各地积极实践,使这两年装配式建筑成为房地产和建筑业的热点。装配式建筑从技术层面看,这几年已经很成熟,尤其是2014年相关国家规范在全国推出,使这项工作有了基础,北京、上海和深圳、辽宁都出台了自己的标准。只是过去把这项工作称为住宅产业化,现在改了名字,住宅产业化基地也改成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住建部也在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的试点城市。

北京发展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以2010年发的125号文《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为起点的。2014年北京市政府315号文,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2015年,北京市要求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面实施全装修交房,开了全国的先河。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面积奖励政策,到2015年底累计的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奖励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通州的马驹桥项目,地上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全部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北京市还开展了钢结构的试点,在内装工业化方面也做了很多试点,在农村低层建筑中,包括北新房屋也有技术试点。

北京在十二五期间编制八本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地方标准,同时也起草《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北京在十三五期间,将响应国家的号召,从民用建筑到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鼓励采用装配式装修。在新立项的政府投资新建建筑中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其中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建筑。

北京市推行装配式建筑主要的工作措施:一是加大项目落实力度。以土地供应为抓手,在规划审批和土地供应项目立项,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许可,工程验收,竣工备案环节强化监督和指导,确保装配式项目的落实。二是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部品生产监督管理,工程分包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制度。三是强化生产的配套能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部品生产基地。四是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学校、医院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五是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立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六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开展互联网+建筑行动,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方面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六是加快人才队伍培养教育和培训。

上海市在2014年就制定了《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意见》),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开始推广装配式建筑。《上海意见》提出了上海市推行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目标:“其住宅单体预制装配率(墙体、梁柱、楼板、楼梯、阳台等住宅结构中预制构件所占的比重)应不低于 15%(其中外环线以内区域的项目应不低于25%),住宅外墙采用预制墙体或叠合墙体的面积应不低于50%,并宜采用预制夹芯保温墙体。本市装配式商业、办公建筑为混凝土结构的,其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应不低于装配式住宅预制装配率,建筑外墙、梁柱、楼板等混凝土主要构件宜采用预制方式。”“2013年下半年,各区(县)政府应在本区域住宅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建筑面积不少于20%的装配式住宅,2014年应不少于25%,2015年应不少于30%。”同时《上海意见》还指出:“凡符合本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有关规定的装配式建筑,可申请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

对比传统建筑方式,用机械化方式建设房子,究竟有哪些好处?近几年装配式在中国各地的实践,正在给出答案。

数据显示,工业化方式不仅可以使工期缩短50%以上,减少建筑垃圾80%以上,还可减少90%以上的外墙渗漏事件。因此,杭州市建委直接把这种新型建筑工业化称为:是“改革”更是“革命”。

“更快、更安全、更健康、质量更好、成本更可控。”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北地块经济适用房工程项目负责人用这五个“更”做出总结。

“传统建筑常出现的渗漏、空鼓、开裂等质量顽疾,装配式建筑都可以避免。而预制构件生产过程,节水节能达20%左右,减少了建筑垃圾、扬尘、污水、噪音,将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的破坏降到了最低。”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

同样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质量”的,还有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名流世家”在建小区。据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吴俊雄介绍,该装配式项目已取得二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抹灰、浇筑等湿作业大大减少。

钢筋混凝土建筑可以变身“拼插住宅”,整栋房子可以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近几年,装配式建筑正在全国各地加快兴起。

据悉,湖北省武汉市从去年开始试点推广装配式建筑,计划到明年完成新开工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20%。

而在辽宁省,位于沈阳市铁西区赞工街10号的工人新村三期项目已竣工。这个保障房项目使用了上海宝钢钢结构技术,这在东北地区还是首次。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城市工作会议则指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和建设水平。

而在江苏,也有诸多实践。“该地块要求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比例为100%,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今年6月中旬,南京市国土部门2016年第05号土地出让公告,出让的10幅地块有6幅标注这一特殊出让条件。“装配式建筑”首次强制写进土地出让合同,并于7月8日面向房企拍卖。

装配式建筑此前在南京已有试水,南京万科上坊保障房是“首吃螃蟹者”。随后,南京万科又在其部分商品房项目中采用这一新型造房方式,预制率分别达65%、15%。今年,新城地产在其仙林湖项目香悦澜山的建造中,也尝试采用预制装配式手法。

自今年以来,各地方也先后出台了很多推进装配式发展的政策,如: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中,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和立法保障,目前已完成《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的立法工作,并于2016年5月1日正式实施;南京在土地出让时强制要求采用“装配式建筑”;河北加大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支持,对购买建筑产业化项目或全装修住房且属于首套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按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积极给予支持;上海市研究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的奖励、补贴政策,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重庆市则要求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将全面应用“钢结构”。

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普及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指出: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些在建造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经验,但进展还是比较缓慢,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的比例也不高。目前行业上有一个粗略的统计,大概在5%左右。从市场占有率来说,装配式建筑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应该说和国外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目前装配式建筑市场占有率不高的原因,业内分析人士是这样认为的:

“主要是装配式建筑的规模效应、带动效应尚未形成,建设成本高,钢结构、全装修、整体厨卫等建筑部品和配套产品应用相对滞后。”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居理宏认为。

“现在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成本,二是税负。”亚泰集团沈阳现代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勇分析道。由于应用规模相对较小,企业产能不能充分释放,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我们每立方米价格在3600元,比房地产开发商使用传统的现场浇筑方法高10%左右。在现场施工,企业只有一个建安税大概3%左右,而在车间当作工业半成品来生产,我们必须缴纳17%的增值税,这就造成了重复收税。以1000万元的货计算,我们要多交八九十万元的税。”

这或许意味着,要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调整,对市场进行有效培育。

一些参与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深圳丝科环境科技集团董事长刘韬认为,政府应当扮演制定标准的角色,并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可以通过调整税收等方式,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扩大优质供给。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周天勇则提醒说,装配式建筑的推动,需考虑观念、流程以及规模等各方面的因素。他认为,首先,建筑队伍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有待提高;其次,发展装配式建筑定位的消费层需要明确;第三,地方政府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时,从顶层设计到监管落实,都需要根据本地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尽管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尚处起步阶段,但分析人士很看好这一新兴事物的未来。

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专业学位学院院长牛占文看来,使“房子部件”在流水线上流动起来,形成“搭积木式”建造房子的过程,是精益管理模式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

住建部总工陈宜明认为,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要培育市场需求。现在的工程量很大,但是业主或者开发单位自己愿意主动采用装配式建筑这种方式来建造的意愿还不是很强烈,因此需要培育市场的需求。

二是要保障市场的供给。用装配式方式来建造,从行业内部的生产、构配件的供应,能不能满足需要,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一方面要培养需求,一方面要保障供给。

三是现场的施工人员要掌握相关技能。这既是推动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从市场供需、企业能力、施工人员操作技能上,目前还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陈总说: 目前,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社会上投入使用和在建的一些工程,已经有一部分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造,这些建筑分布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分布在其他一些区域,我觉得对发展装配式建筑建造的项目也有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在我们调研的过程当中,装配式建筑由于生产过程的变化和调整,比如说原来都是在一个现场工地进行施工,现在分出来了,有一部分到工厂施工,有些直接成本是增加了,但调研发现,如果企业管理规范,有一支自己的建筑工人队伍,掌握了良好的技能,由此产生的一些成本,完全可以在企业内部消化。当然,它承接的工程也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加上企业的规范管理和有一支比较过硬的工人队伍,完全能够在企业内部化解生产过程变更带来的影响。

苏蕴山司长强调: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也体现在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但是在发展上应该有所侧重,要根据产业基础、技术条件来决定。从推进工作角度来说,也不能一刀切、一哄而上。提出这样三个地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基础,包括它的现实条件。从规模上看,三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加在一起,建筑业总产值占一半左右。三大城市群都在东部地区,现实条件比较好,如果能够先行起步,全面推进,带动宣传装配式建筑发展,作用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其他鼓励推进地区,完成的十年达到30%的目标,从总量上是能够实现的。

据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岩介绍,现代建筑产业不仅是装配房子,还包括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化、产业化工程施工等,不仅涵盖钢材、陶瓷等建材领域,还包括集成式墙体(幕墙)、电梯制造、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也将带来相关行业的巨大变革。

试想如果完成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的目标,那么装配式建筑将逐渐成为主流的建筑建造方式,随之其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其优势也将更加凸显,相信在装配式建筑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公众对于它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多,最后成为市场的首要选择。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1671-3362(2016)11-0020-04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海外版:《装配式建筑驶入“快车道”》

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

引言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而住建部制定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要求,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在50%以上。“产业转型,人才先行”的理念是具有先导意义的,随着建筑装配式产业化的推进,人才的供应量也需要满足要求,但是据统计,我国建筑产业化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缺口近百万,尤其是装配式构件生产厂、装配式施工企业所需要的基层管理人才非常紧缺,这迫切需要我们高职院校加快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

1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装配式人才培养模糊

虽然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但我国高职院校对于装配式人才的培养却是空白的,有些院校还没搞明白装配式建筑,就开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有些院校虽然经过市场和企业调研,但装配式建筑包含诸多知识,想将人才培养做得全面,但是没有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得学生掌握程度不深,这就造成了现有高职类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装配式建筑发展人才需求的矛盾[1]。

1.2装配式课程的建设缺乏配套师资

装配式建筑从设计到具体的施工流程与传统施工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而大多数土建类专业的教师都是传统施工出身,对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还需要进行系统学习,目前高职院校推荐优秀的教师们下施工一线深造,但是老师们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现有的师资力量还无法满足装配式课程建设的需求。

1.3装配式课程教材缺乏,实训场地不足

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的教材目前还是缺乏的,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材料、力学、设计、构件生产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学一线的教师和企业合作共同编写,同时结合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但也提高了教材撰写的难度,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参差不齐,有些还是照搬照抄。高职院校的实训场地比较有限,原有的资源又占据了一定空间,重新规划布局腾出场地,同时建造新的工法楼,购买新的信息化实训设备需要资金和时间的支撑[1]。

2高职院校装配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明确装配式人才需求层次的岗位目标

高职院校装配式人才的培养需根据装配式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岗位目标,当前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分别对深化设计阶段、构件生产阶段、安装施工阶段的人才有强烈的需求,而人社部在不久前的16个新职业,装配式建筑施工员位列其中,而其他岗位如构件制作工、信息管理员、构件质检员等具体的岗位要求也在逐步制定中。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明确目标,对接企业岗位,培养构件生产、安装施工等方面的人才[2]。

2.2“校企共育,产教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实现“培养目标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任务对接工作内容、校内实训对接生产现场”的产教对接,通过校企业合作育人平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四个专项基础能力,即:识图能力、计算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毕业顶岗能力,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快速适应身份的过渡转变,明确职业规划目标,实现“近距离顶岗,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

2.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构建“进阶式(认知—实训—实习)”教学目标,实践训练可以运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现场实训等教学手段,建立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运用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场施工作业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单位,让学生实地参观预制构件厂的生产以及施工现场的安装、吊装过程,学生可以与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学习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中的经验。

3结语

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住宅小区;电力负荷预测;变电所;环式配电;景观照明

引言

我国既有住宅小区、别墅都配有照明、插座、空调等常用设备,但配电线路陈旧,不能满足增加用电设备的需要。同时已有用电设备的控制也很单一,多半是要人亲临现场就地控制的,很多设施是根本不用电来控制的。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住宅科技产品在不断涌现,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规划设计上力求室内居住舒适、布局合理、间隔优良;室外环境优雅、绿化率高、生活配套设施齐全。规划专业所作的住宅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确定了小区建筑物的性质、层高、各层的平面布置及道路、绿地、车库、市政公共设施等,并提供住宅、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总户数、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电力规划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供电的总体规划和区域电力系统规划,预测小区的总电力负荷,10kV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变配电站所的位置、占地面积、装变容量,高低压管线走向、敷设方式,道路及景观照明等。

1 负荷预测

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规划的重要内容,是规划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小区电力负荷预测既要考虑本地区目前用电水平,又要兼顾以后的发展,要有前瞻性。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空调、电热水器、电取暖器等大功率家用电器不断进入家庭;因而在负荷预测时,用电指标应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向周边的发达地区看齐。小区的用电特点在于用户多样性,既有一般用户又有重要用户;既有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又有小区级公建和少数市级公建。可分为生活用电、公共建筑用电、道路及景观照明用电。一般采用分类建筑用电综合指标法来预测电力负荷,这种方法具有“详细、具体、精确特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推荐表1作为住宅小区电力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分类建筑综合用电指标。

2 10kV变电所规划

根据负荷预测计算出小区各单体建筑的供电负荷,确定变电所的数量、位置、容量、供电区域。在具体规划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小区变电所一般为户内结构与其它建筑物合建,每个变电所安装2~3台干式变压器,每台变压器的容量(400~1000)kVA,变压器的负荷率按65%~85%计,功率因数按0.9计。(2)变电所应设置在负荷中心,或接近最大用电负荷的建筑物;方便进出线,低压供电半径不大于250m。变电所的面积,按变压器的台数、高低压柜的数量来确定。(3)对于首层架空或由地下车库连通的建筑物群,将变电所设在架空层下或地下车库内的是最佳的;对于分散的多层建筑或别墅群,可采用箱式变电站或独立变电所。(4)许多小区(特别是商业开发的小区)是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规划变电所时要将其放在先开发的区内,供电范围可兼顾后期建筑。

小区10kV系统接线方式常用树干式、放射式和环式。树干式接线可靠性不高,故障时停电范围大,不适合电缆网络布线;放射接线投资大,系统扩容不方便;《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3.2.2.3条规定“10kV配电系统应有较大的适应性,根据负荷等级、负荷容量、负荷分布及线路走廊等情况,配电系统应以环式为主……”。环式接线(单环网开环运行)具有配电多线路简化、管理方便、投资少、运行可靠等特点,是小区10kV配电网首选接线方式。当小区有高层建筑,需用一、二级负荷供电时,若供电条件许可,采用双电源进线,双线放射型或双环网接线,当不能保证双电源进线时,要规划柴油发电机房,供消防设备,应急照明等一、二级负荷作备用电源。

3 管线规划

为了使小区的环境优雅及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要求强弱电系统的管线采用地下电缆网络,避免采用架空线。10kV高压电缆采用电缆沟或埋地电缆盒敷设;低压电缆的敷设方式有:(1)直接埋地敷设。(2)在电缆沟内敷设。(3)穿加强PVC管敷设。同一路径的电力电缆,既有高压又有低压,或低压电缆超过8根,采用电缆沟敷设。在没有振动、承受压力较小,无机械损伤的地段,可优先采用铠装电缆直埋地敷设,其投资少,施工方便;在不能确定地面情况,且各种管线错综复杂的地段,采用穿PVC保护管埋地敷设,规划管孔数量时,要预留1~2根作备用。

规划电力电缆线路走向,应尽可能选择距离最短的线路,避免和减少与其它管线相交叉,电缆过道路时要穿钢管保护。由于小区的道路较窄,电力管线可沿绿化带、建筑物的边沿敷设;对于有架空层或地下车库连通的建筑物群,采用电缆桥架敷设,是既经济又方便的方法。

4 道路及景观照明

小区道路及街道照明是功能性的照明,要满足夜行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照度,灯具和光源的选择上要考虑与周围建筑物及树木相称。要求灯具的光线柔和明亮,反差不大,限制眩光,一般采用3.5m~5m米高的庭院灯,灯的间距为10m左右。绿地的石子路采用0.3m~0.8m高的草坪灯。

景观照明是装饰性照明,起到渲染气氛,美化环境的作用。新建小区在广场、平台花园、公共绿地上都设计有雕塑小品、人造瀑布、喷泉、花坛、大株绿化树木等景点,这些景点在夜间用不同颜色的投光灯、水池灯照射,使植物的色彩更艳丽,建筑景点更生动,使小区有一个绚丽多彩的夜间景观。

小区的道路及景观照明由临近的小区变电所采用专用低压电缆供电,既不影响整体环境,又安全可靠,易于控制。室外篮球场、网球场,需用夜间照明的应规划专用灯具,就近变电所引出专用回路供电。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电气作为一个专业,从无到有,由简单而复杂,发展到如今已经囊括了兼之强电和弱电在内的多个系统,并且随着以IT业为龙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建筑业的应用。目前,在我国建筑装饰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工程设计到安装施工,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建筑电气专业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住宅电气的设计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保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技术,将会给人们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S].

[2]韩风.建筑电气设计手册[Z].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电气设计技术措施[J].2003.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1992)[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预制构件

1BIM技术对于构件预制的把控

1.1构件生产的精准度

一个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会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建筑构件的精准度。在工程进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构件,不论多么微小,都应当保证其精准度,否则整个建筑都有可能因为这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构件而受到影响。在进行装配工程时,工作人员应当与相关部门进行探讨,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全部包含在内,而后对每一个构件进行详尽的设计,并监督其生产过程。在生产的第一线,一定要保证构件的精准度足够高,以避免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出现材料浪费的现象。而利用BIM技术,则能够有效的提高构件精准度,提高建设效率,有效解决这些在拼装式建筑中常见的问题。

1.2构件的运输

在运输构件的时候,相关工作者也应当加强对构件的监督与管理。相关参与人员应当对各种突发状况进行探讨,并严格控制运输路途的长短以及运输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以求能够对各种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在运输构件时出现堵车等情况时,运输人员首先要对本路路况进行了解,并快速了解周边其他路径的路况,再三对比之后选择一条最佳路线,防止发生超时送达指定场所的事情发生。对于大件物品以及易碎构件的运输,运输人员应当首先保证构件的安全,对构件进行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开始运输之前,相关人员可以利用BIM技术对整个过程进行详尽的模拟,以求能够安全送达目的地。

1.3构件库存管理

在构件被送到指定地点之后,对构件的管理是否合理与安全,也是现在相关管理人员所关心与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在,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能够较为熟练的在对拼装式建筑的构件进行管理时使用BIM技术,通过BIM技术的模拟,来对构件的行程进行规划,并有效解决了在对构件进行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因此,BIM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节约了成本,并有效避免了浪费现象的发生。

2施工过程的管理把控

2.1构配件的生产和应用过程引起注视

在进行装配式建筑工程时,相关部门应当提高对构配件质量的重视程度。很多装配式建筑工程都因为相关部门忽视了构配件的质量,造成构配件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了损伤,无法在实际建筑中发挥其本来的作用。而在生产构配件时,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原材料的作用,提高其利用率,减少浪费。构件在实际被应用的过程,也同样应当受到工程管理人员的关注。

2.2在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作为新兴产业,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而我国装配式建筑的设备水平远远落后于该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便出现了需求与供给上的不平衡。工程对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对精度的要求也非常高,但是实际工作设备却难以达到工程所规定的要求。因此,在开始工程之前,相关人员一定要提前做好测量与规划工作,以弥补设备上的不足。

2.3对人才进行培养

任何工程的进行,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才作为建设的保障。对装配式建筑这一新兴产业而言也同样是如此。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在保障工程参与人员整体素质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减少因为人为因素而为工程带来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一是留住已经培养好的人才,二是发掘有潜力的员工并对其进行培养。从参与人员素质方面来保证工程质量。

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利用BIM技术进行仿真模拟

BIM技术可以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行以及施工现场进行仿真模拟,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此外,BIM技术对施工现场的还原能力还可以应用在施工流程规划方面,帮助相关人员指定更加完善的施工流程,以保证工程实施过程的安全以及建筑物的质量。所以,BIM技术在拼接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对信息的收集、处理

施工人员可以通过BIM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这有利于相关人员对图纸进行更加详尽的设计,以保证施工人员对工程有着足够的了解。BIM技术对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对相似工程的建设计划以及建设进度进行了解,帮助本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对自身建筑构件进行详尽的分析,以帮助施工人员安全进行装配施工。只有把各种信息都分析透彻,才能够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精准度与安全性,才能够保证建筑的质量。

4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篇5

建设一套新型配送中心的工程牵涉面广泛,讲究的是高效经营效率和强劲市场竞争力,再加上物流配送成本正在一涨再涨,必须想方设法降低配送中心经营管理成本,让产品以最“瘦身”方式运送到终端客户手中,容不得任何设计错误,否则好不容易建造的物流配送中心将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焚烧炉”。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步伐加速和世界各地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占地和建筑面积越来越大,超过200万平方英尺的配送中心建筑设施在欧美国家、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不在少数;这类投资规模巨大的配送中心一旦在设计规划中存在任何错误,又得不到安全机制及时发现和应有的纠正,必然会给物流经营管理造成重大损失。许多失败教训和惨痛经验告诉物流业内人士,物流配送中心规划有五大常见错误:

没有考虑系统一体化及预留空间

在规划的同时并没有提前通盘考虑物流操作系统一体化流程,也没有为该流程的后续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众所周知,配送中心的首要功能就是物资的仓储、分拣和装卸等作业,配送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必须考虑规划配送中心设施和设备各大功能之间的相互协调。如果配送中心设计规划从一开始就充分而又全面考虑到物资操作系统要求,促使其配套布局尽可能符合现代物流配送操作规程无缝连接的标准,仓储空间利用和灯光照明合理,人员与货物输送机械之间关系和谐,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误差,就能够让配送中心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运营。

此外,在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的时候,除了充分考虑到物资装卸和处理系统优势功能的发挥,还必须依照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充分考虑到机械设备和人员逃生等应急风险布局,其中包括货物传送皮带机、货物多式分拣机,托盘运送通道和人员逃生门等等的合理设置。主要用于仓储大楼发生火灾时,将人员迅速撤离险境的太平梯等安全出口设施必须在配送中心规划的时候纳入设计;物资装卸处理系统和配送中心建筑两者规划设计必须合二为一,通盘考虑。

美国物流专家克莱格-伯托瑞罗(Craig Bertorello)指出,不少物流配送中心建筑投资商、开发商和设计专家们总是一开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配送中心大楼本身,是方形,还是菱形?大楼外貌要如何壮观?总之一心一意把配送中心大楼设计建造成当地,乃至全球一流的建筑,却没有想到咨询物流专家和供应链安全专家,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到配送中心现代化安全保障机制的设立,就匆忙批准和达成配送中心规划协议。不少配送中心业主往往在配送中心大楼和仓库建成以后才想到为配送中心规划货物装卸和传送机械设备,才发现建筑物净空高度不足、仓库通道连接不畅等问题后不得不对配送中心建筑物内外进行整改和修补,额外浪费大量资金、时间、人力和物力。问题是配送中心建筑物不是纸糊的,承重梁和楼层高度等根本无法改变,难以整改,除非拆卸重建,因此配送中心规划错误一旦变成事实,要整改谈何容易?配送中心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必须注重于配送中心仓库设施和装卸设备的可持续性运营,因此必须从协调角度出发,一体化设计配送中心建筑物、基础设施和装卸设备设施,还有变电站落脚点,通道照明和消防系统等布局。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物流配送中心投资开始就要把配送配送中心建筑规划蓝图交给物流专家、安全专家、供应链分析专家们进行讨论得出最佳规划方案。

没有参考资料

在制定配送中心工程项目规划的时候没有参考资料,如恰当数据和集装箱位置分析报告。对于配送中心场地和仓容利用率、结构标准、装修规格、货物装卸速度、分拣生产率、进出库货物吞吐量、集装箱位数量等精确数据浑然不知,而是参照他人配送中心图纸依样画葫芦,或者在制定配送中心规划的时候凭自己的权力和一时兴趣,不假思索地拍脑袋想当然;如此出台的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必然漏洞百出,误差极多。当代物流配送中心最讲究的必须是经营效率和进出库货物吞吐量,而进出库货物识别、储存、分拣、增值服务等等必须做到快速自动化、电脑信息精确、信息分享透明、运营高效和经营低成本等等。

在制定规划时严重忽视箱位再布局操作

对于任何一家配送中心而言,利用箱位数据分析是配送中心设计规划中的重要参考资料,由此设定配送中心分布图;同时箱位再布局操作也十分重要,因为作为物流服务对象的货物或者产品在单位重量和外形尺寸是多样性的,因此配送中心仓库必须考虑到容纳大小和重量不一的各种产品,以便适应不同季节,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大小小的产品。如果在制定配送中心规划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货物分拣、再包装、增值服务和不同型号货物堆放场地,必将造成货物储存位置布局混乱或不合理,相互挤压混淆,从而大幅度降低配送中心收发货物速度、效率和精确度,甚至扩大货物损耗率。只有设计规划合理和充分考虑到货物位置再布局不断优化的配送中心才能够产生出色的物流服务业绩。

未充分考虑优化利用存储介质

制定配送中心规划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优化利用存储介质,甚至根本不知道存储介质为何物。物流配送中心的存储介质指的是货物分拣效率、不同类型的仓储设备、电梯和升降机工作效率、优化配置货物堆存方位、配送中心基本规划的一体化制,进出库货物托盘、堆场和货架的最优化利用率、劳动班组和机器设备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和配送中心各个部门与客户相互输送和分享数据信息的精确度等等。

侥幸心理

在制定物流配送中心规划的时候就抱有侥幸心理,幻想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万事大吉。克莱格・伯托瑞认为,上帝仅仅保护那些认真工作,刻苦专研,愿意为配送中心规划制定而绞尽脑汁的志士仁人,至于那些偷工减料、好高骛远、妄自菲薄和拒绝遵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肯定无法获得神灵的保护。他的言下之意是,在制定配送中心规划的时候,首先必须预计到意外事件,即必须拥有中国人常说的“居安思危”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风险意识,把应急规划作为重要内容,从一开始必须写入配送中心总规划,与物资装卸处理系统合二为一,让配送中心建筑物、仓储场地、机器设备、装卸设施、劳动者团队和执行团队从制定配送中心规划之日起就和谐共生,而不是相互抵触,自相消磨。

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天津空客生产基地、形态、布局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园区形态规划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 又要强调功能开发的特殊要求。

建设科技园区是大城市、特别是工业性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并日益成为城市功能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于城市之外的科技园区开发的种种弊端,更使新建的科技园区紧密地依托和依靠于城市的建设( 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交通

、教育体系、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应当说: 科技园区已成为21 世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型城市或地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都分, 成为科技发展与城市形态规划结合的产物。,空客基地属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它在城市中的布局,以及自身基地形态的布局也越来越重要。

基地的情况:

1、区位

天津空客生产总装线基地的区位位于天津航空产业

区内,靠近滨海国际机场,周边有很多航空产业项目。

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项目是空中客车公司

首次在欧洲以外地区建立商务飞机的总装线,也是亚洲第一条商务干线飞机的生产线,作为中欧双方合作的重要项目,对于推进中国的民机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意义重大。

2、周边环境

北边: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西边:空港国际物流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中国民航大学。东边:民航科技产业基地

3、基地形态:

空中客车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厂区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1万4千平方米,包括大部件库、总装车间、喷漆车间、办公楼、交付中心和其他相关配套设施。空客中国总装线项目是以空客公司汉堡A320系列飞机总装

线为原型,按照不低于欧洲的质量、标准、工艺进行设计生产,采用空客公司目前最先进的移动站位技术,将飞机部件及零件进行总装、喷漆、测试和飞行试验

4、基地功能分区:

依据基地布局将基地分为6个功能区:办公区、交付与服务区、厂房区、物流区、后勤服务区及发动机试车区。办公区与交付及服务区位于基地北边,靠近主入口附近,方便对外交流;厂房区与物流区位于基地中部且相邻,有利于产品及货物运输;后勤服务区与发动机试车区位于基地南部。

5、道路系统分析和基地图底分析:

依据基地布局将基地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基地主路基地

次路即环路以及基地支路。并且其次路绕基地边缘成环路。

肌理分析:如图可看出建筑与道路和开放空间的关系以

及各建筑的功能、形态、规模、尺度、朝向、布局。开放空

间面积较多(可能与基地性质有关需要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与硬质铺装)建筑布局都是顺应基地形态,布局松散。且建筑形态都是比较规整。不同功能区的建筑形态及尺度、规模、朝向等都是有差别的:厂房区规模尺度都很大,办公区都较小,且办公区对朝向要求较高而厂房区没有特别要求。

6、建筑形态,依据功能区的不同可以看出建筑形态的不同。由于是生产飞机零部件,以及空客的组装。厂房区的建筑形态尺寸都较大。

基地的分析:

1、天津空客生产总装线基地是属于规模较小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它位于天津临空产业区与其它航空产业项目形成了产业集聚属于组团式的开发,形成了产业集聚。这种组团式的开发有利于该行业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也利于配套设施的布置,也利于规划控制的调整。

2、天津空客生产总装线基地与其它航空产业基地之间都以规划绿带相连接,规划绿带,将这些不同功能航空产业基地既相互隔离又相互连接。

4、天津空客生产总装线基地内依据其自身的功能要求将办公区设置于入口,便于对外的交流,将厂房与物流中心布置在一起有利于将空客及时的投入物流运输,并且由于该基地功能的特殊性,场地内部硬质铺装偏多,有跑道,因此对于园区的形态的设计我们应该针对园区的性质考虑其的特殊需求。

5、天津空客生产总装线属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不同于一些研发行业,其建筑形态的尺寸较大,尤其是厂房设计方面,其厂房的层高大约为15米,层高较高。

6、基地内部的硬质铺装很多,但是供大家交流的交流空间却没有形成,基地与其他的航空产业之间有很多绿带,但是该基地内部的绿化几乎都没有。基地内部的交流与交往很少发生在户外,都在建筑内部,整个基地缺乏活力与人气。

针对该基地调研情况,提出该类园区形态设计策略:

在制定城市分区规划― 园区总体规划以后, 分组团式规划与开发, 应当成为科技园区实现整体规划控制和区域系统开发的一个基本原则。选择 “功能单元―功能组团―科技园”的规划布局模式。

1、组团式规划与开发有利于产业和功能的快速聚集分组团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组织开发, 有利于比较准确地把握开发组团所服务的产业定位与特点, 在功能开发定位上针对性较强, 容易形成主导产业及相关项目的聚集和配套, 并有利于在组团开发过程中的规划控制与调整。一般来说, 组团大小的划分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产业规模的需要, 包括主导产业和配套项目的用地; 二是开发强度的可能, 一般希望一个组团在3 一5 年内, 开发和建设基本完成; 三是开发组团与周边结构规划的衔接, 组团的开发尽量不要带来总体结构规划基本原则和要素的改变。

2、规划布局模式的选择 “功能单元―功能组团―科技园”的规划布局模式。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功能单元”由两栋厂房及共用的附房组成,附房主要布置有服务于厂房的办公、仓储及员工休息等功能。通过“功能单元”的组合,形成“功能组团”。该组团由生产配套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及自由地等功能组成。其中,生产配套设施主要指与生产相关的配套设施,如仓库、锅炉房、停车码头和集装箱停放地等。生活配套设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指设置在生活区的生活配套设施,主要满足员工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部分指在“功能组团”内的生活配套设施,主要满足员工工作期间的临时需求。自由地,即预留发展的用地,可根据科技园区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行布置。该种模式在总体布局上实现了功能融合,配套施舍分级设置,交通流线采用客货分流和人车分流,开敞空间加有机疏散加相对集中,预留用地发展弹性大与城市衔接也较好。

3、结构规划绿带是园区功能划分的重要元素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开发, 既会有不同项目在同一组团的交叉渗透, 也会有不同项目在不同组团的相对隔离, 除道路、河流是这种组团划分的主要方式外, 结构绿地( 带) 也是这种功能区划分的重要元素。规划上应当积极运用结构性绿带来处理科技园区的不同功能区分隔, 并可以将结构绿带与开放式绿地结合起来, 使新鲜的空气通过绿带流人到园区的各个组团之中, 实现人与自然的交融。

4、建立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更重要的是科学地规划基础设施系统, 包括自来水、电力、天然气、通讯、排水( 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 , 以及蒸气、特殊气体、信息平台、物流中心等供应系统。科技园区更要注重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重复利用, 以及环境保护的规划与管理, 努力实现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网络化, 和引进项目配套服务标准化。

5、道路体系与公共交通的便捷科技园区的道路体系既是城市道路体系的组成部分( 主干道与次干道),又应当有园区自身组团间的道路系统( 支路及街坊道路),园区的道路系统应当形成与城市干道紧密相连, 适当控制过园区车辆, 各组团的道路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等特点, 以达到交通便捷, 降低干扰的目的。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园区应规划和建设好公共交通, 包括公交线路、车站、轨道交通、区内环线交通( 实现组团间的交通) 等, 还要设计好园区物流系统的进出。

参考文献:

[1]张孝开,刘雪霞.科技园区规划布局模式探讨

[2]顾学励.科技园区形态规划策略探讨

[3]程守田.加快转调步伐促进产业升级举全县之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园区

[4] 钱思佳.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篇7

何为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勖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十三五”推进领域及重点

全面推进:从城镇扩展到农村,从单位建筑扩展到城市街区(社区)等区域单元,从规划、设计、建造扩展到运行管理,从节能绿色建筑扩展到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把节能及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建筑全领域、全过程及全产业链。

推进重点:建筑整体及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标准提升、高性能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及舒适度改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主要目标

(一)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部分地区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建筑节能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现阶段先进水平。

(二)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

(三)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60%。

主要任务

(一)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及执行质量。修订城镇新建建筑相关节能设计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环节的节能性能;强化工程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质量责任,探索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保险制度;对超高超限公共建筑项目,实行节能专项论证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材料、部品、产品的质量管理。

(二)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实施建筑全领域绿色倍增行动;严格控制建筑节能标准执行质量;实施建筑全产业链绿色供给行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积极引导绿色施工。推广绿色物业管理模式。

(三)稳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水平。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断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开展公共建筑节能重点城市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市场化改造模式。

(四)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

(五)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积极引导节能绿色农房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建筑用能结构调整。

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激励政策体系,研究对超低能耗建筑、高性能绿色建筑项目在土地转让、开工许可等审批环节设置绿色通道。

(二)强化市场机制创新。鼓励咨询服务公司为建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引导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运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满足条件的项目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

(三)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加大对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能力。强化技术工人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行业协会等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定等。

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篇8

【关键字】机电安装工程,建筑机电,机电施工

1、机电设备安装的施工程序。在任何情况下,各种机电设备安装的共性施工程序是相同的,即:(1)开箱、清点,其主要是在安装前详细清点、登记和检查机电设备;(2)基础放线,也称为设备定位,是指根据设备布置图和有关建筑的轴线或边缘线和标高线进行安装基准线的划定;(3)设备就位,即将设备通过起重搬运方式安全放到指定的位置;(4)精度检测与调整,该程序包括尺寸链原理、误差分析、精密测量技术在内的所有位置精度项目和部分形状精度项目,是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检查结果将直接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5)设备固定,即将重型、高速、振动大等机电设备固定在设备基础上;(6)拆卸、清洗与装配,该环节主要针对解体机电设备和超过防锈保存期的整体机电设备;(7)与设备加油;(8)调整、试运转与验收。

2、主要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

机电安装工程是主要的施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低压配电箱安装、变压器安装、电力系统的调试。

2.1在抵押配电箱的安装过程中,要确保配电箱的表面平整光滑,并且对其标志做涂漆处理,这项工作要在显著的位置进行。要明确保证不再箱底板下面进行电气的安装。其中对于木质配电箱要包裹铁包皮,其中如果配电盘的安装位置特殊,还需要满足高庋的要求,配电箱的母线安装过程中,还要注意颜色的差别,其中黄色对应A母线,绿色对应B母线,红色对应C母线。

2.2转差离合器、测速发电机以及三相异步发电机是电力拖动系统的几个组成部分。电力拖动的调试主要分四步进行,包括调试前的准备工作,试运行调试、正式调速以及停止运行。调试人员要具备相应的技水平,对调试工作有自己的深刻认识,在调试钱要对相关的名牌数据是否准确以及系统的运行环境做好查验工作,并且对出风口进行查看,确保通风畅通。设备调试完成后必不可少的是接线情况的检查,根据电动机的型号不同以及类型差异进行接线的检查,以及进线处的电压、频率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同时,安装人员还需要检查调速电动机的机座,保证其与地面连接装置牢固,以维护设备与人员安全。

2.3变压器的安装技术。柱式方式是一种常见的配电器安装形式,在柱式安装过程中,要对台架进行固定,并且保证距离地面的距离大约为2.7m,其水平倾斜要小于百分之一。配电变压器需要安装槽钢中间,底部以枕木支撑,避免出现配电变压器震动或从槽钢中脱落。变压器的油箱顶部需妥用d≥25mm的钢绞线以扭麻花的方法固定缠绕在电杆上,然后再用花兰螺丝固定拧紧。

3.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重点

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将直接影响机电产品的正常运行、影响机电安装后的使用安全。根据现代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理论,机电安装施工企业应从材料管理入手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根据设计要求与机电产品的情况选用、采购符合要求的机电辅助材料。并在进场过程中强化质量检验,确保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用材料满足安装要求,为保障机电安装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另外,作为影响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安装过程中的器具、工具管理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4、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的施工技术的应用

经综合分析,安装工作可分三个阶段及六个流程进行。

4.1三个阶段①初期阶段:密切配合土建完成预埋、预留工作。②安装阶段:随着土建结构陆续交出场地,进行实质性施工。③调试、验收阶段:在安装阶段中应基本完成各项分项工作量,这是整个安装分部工作的关健阶段。

4.2六个施工流程①配合土建结构施工完成预埋、预留工作;完成材料进场预制加工、检验、检测工作。②管线敷设(电专业);干管安装(水专业);风管吊装(空调专业)③电箱安装(电专业);支管安装(水专业),配送风管安装(空调专业)。④设备、灯具及卫生器具、送风口安装。⑤系统测试、试验、设备试运转。⑥验收、交工准备工作,竣工技术资料装编。

5、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在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5.1施工环节规范化欠缺,造成安全事故的出现

在变电及配电位置的规划问题上,一定要遵循技术规范化原则,明确认识设备的吊装和运输这两个问题存在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日后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以及维修保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5.2机电设备设计环节有偏差,可用性不强

当前各式各样的机电设备充斥着市场,不过我国却对于这些设备没有一个规划化的规格标准。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的时候,一定要针对设备进行深入细致的审查,从规格到质量都要做好把关工作,确保符合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

5.3各部门间没有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工作衔接不到位,造成施工质量水平低下。在实际的工程开展中,机电设备的安装并没有明确的防雷避雷事项的说明,在安装设计中更是明显不足,尤其是施工者没有足够经验累积的话,就会导致施工错误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建筑工程中防雷引下线钢筋焊接的错误问题,更是频繁的发生。

6、优化机电安装的具体措施

6.1对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1)施工前。安装施工前属于机电设备安装的准备阶段,施工人员需要对施工图纸有详细的了解,针对图纸中不恰当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进行探讨以得到更好的结果,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在施工人员和施工技术方面作出详细的安排,明确施工流程和施工要求。

(2)施工中。安装施工问题经常发生的阶段,施工人员不仅需要按照特定的计划进行施工,需要密切关注设各安装的具体情况。同时在施工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检查。

(3)施工后。施工结束后则是需要随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彻查,通电调试是不可缺少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

6.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配合管理

(1)与土建工程施工配合。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应该指导土建工程施工人员预留孔洞,对于机电设备的基础,应该在土建工程施工阶段尽早浇筑,以便于在机电工程安装施工作业时基础混凝土强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对于灯具、开关、插座等必须确保在土建施工阶段安装位置准确。

2)与其他工种的配合。在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应该注意与其他工种之问的配合,注意按照施工组织计划分段、分系统的开展,

上一篇:幼儿外出安全预案范文 下一篇:三级医院评审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