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4-10 17:41:34

生物技术的作用

生物技术的作用篇1

关键词:大田作物;微喷灌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75.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0.017

大田作物主要是指在一大片田地上种植玉米、水稻、高粱、小麦的大田作物。我国的地貌和地势多变、复杂,幅员辽阔,地理与环境的因素导致一些大田作物在灌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传统的灌溉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节奏,无法满足现代大田作物的需求,并且逐渐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背景下,微喷灌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灌溉技术,并且极大地解决了大田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微喷灌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低压管道将水输送到农作物附近,并且利用专门的小喷头对农作物的根部、枝叶进行小水滴喷洒,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灌溉,并且节约水资源。在大田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合理、科学地利用微喷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大田作物的生长。

1 大田作物主要的微喷灌方法

在种植大田作物时,微喷灌是需要专业的设备才能形成喷灌系统,然后将水输送到不同的田间,使用灌水器对大田作物进行灌溉。大田作物的微喷灌方法根据灌水器的出流方式不同分为四种,分别是渗灌、微喷灌、滴灌、小管出流。

1.1 渗灌

渗灌是在地下大概30厘米的地下设置一个特制的专门渗水毛管,通过压力的作用,以渗流的方式将水输送到大田作物周围的土壤中去。

1.2 微喷灌

微喷灌是需要有微喷头,这种喷头是安装在毛管上然后通过压力向土壤中喷洒水资源。微喷头主要有旋转式和固定式喷头两种形式,一般旋转式的喷头水滴大,射程范围大,而固定微喷头因为被固定住,所以水滴的射程范围小,水滴也没有旋转式喷头的大。因此,在固定微喷头时要确保喷头之间的间隔距离,水量控制在每小时20~250升。

1.3 滴灌

滴灌是在毛管上提前安装滴灌管或者是滴头,通过水压的作用以水滴的形式将水输送到田间的土壤里,若是需要较大的水流量,灌水器中的滴头会因为大的水流量形成细小的水流。灌溉的地方不同可以有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两种滴灌方式。

1.4 小管出流

小管出流主要是利用毛管和小塑料管与灌水器相连接,通过细流的方式润湿大田作物周围的局部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小管出流的流量要控制在每小时40~250升。

通过以上对微喷灌形式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大田作物中应用微喷灌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喷灌形式特点取得不同的效果,进而解决到一些灌溉问题。在大田作物种植中采用微喷灌技术能够保证作物的土壤湿度达到标准要求,保证作物的根部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微喷灌技术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不仅节省成本,而且也节约了水资源,易控制出水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大田作物应用微喷灌技术的利与弊

2.1 利用微喷灌技术的优势

在大田作物种植中应用微喷灌技术的主要优势是微喷灌技术几乎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够适应复杂的地势和地形。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以及田间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合适的微喷灌技术,极大地保证了微喷灌技术的正常操作。微喷灌技术不仅能够对地表作物进行喷灌,同时也能够灌溉地表以下的土壤和植物的根系,保证了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为作物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明显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 利用微喷灌技术的弊端

在大田作物种植中应用微喷灌技术的主要弊端是用于喷洒水的灌水器的出水口很容易受到一些有机物质或矿物质的阻塞,这样会使灌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也无法保证整个微喷灌系统的正常运转。其次是微喷灌技术需要的前期投资成本比较高,其管道一般是在地表进行铺设,这样会影响到对田间的管理工作,相应地也提高了维护成本。

3 大田作物中微喷灌技术的应用

在大田作物的种植和维护过程中采用微喷灌技术亦应该要提前做好调研工作,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特性、适度、深度、田间持水量等进行考察。考察作物的环境适应性,要调查作物种植当地的环境,由于大田作物种类比较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因此需要提前做好调研工作,并制定好方案,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要对土壤进行湿度和深度的调研,确保土壤的施肥厚度以及可溶性盐的位置并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室内湿润法对田间进行持水量的测定,选择0.4~0.6米深度的大田进行多次原状土测定,然后选取平均值进行持水量的最终确定。所有的前期工作做好之后,进行统计和分析,准确计算好相关的数据和参数,并制定好合适的微喷灌技术,并且要根据作物、地区、土壤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技术。

4 结语

在大田作物的种植中应用微喷灌技术,能够解决传统灌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成本和水资源,保证大田作物能够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下正常生长,提高了大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大田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使用微喷灌技术,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志强.微喷灌技术在马迹岭灌区中的应用 [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0).

[2] 王凤民,张丽媛.微喷灌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J].地下水,2009,(06).

生物技术的作用篇2

关键词:激发兴趣; 突出重点; 增大信息量; 体现主体地位; 促进多元化

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生物教学中,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改革,它给生物教学带来了新活力,从而打破了教室中的沉闷空气。过去主要是教师讲授,配以挂图、模型等,部分学生的学习往往还是比较被动,注入式的教育方法仍比较普遍,而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1 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和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的教学。媒体运用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初中教学来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声、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学包容的内容非常广阔,时空跨度很大,小到动物、植物的细胞,大到包含世界所有生物;近到我们人本身,远到世界各大洲;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它都无所不在。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难度。并且有些生物现象实在不是一些简单的标本或挂图所能展示的,也不是教师用语言所能描绘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有目的地把学生的视野、思维引向教学重点或难点。为了突出重点,信息技术可以将观察对象有目的的进行选择、组接,使之更加集中、明确。例如: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等一些自然现象、情景过程,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有选择地化虚为实,从而使学生比较顺利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教学内容。为突破教学难点,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等特点,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不可操作为可操作,使死的食物概念、原理变成“活”的生物知识,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 信息技术教学能增大信息含量,增加知识密度

在教学内容上任课老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必竟“生物学”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就像我们今天面临的人口、环境、粮食、资源等世界性问题,无不与生物学有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也应该教给学生更多书本以外的生物学知识。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大信息含量,增加知识密度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众所周知,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形象生动,利用文字闪烁、图形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而且速度快,效果更好。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组画面:茂密热带雨林、炎热干旱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雪山、鸟儿飞翔的天空、多彩多姿的海底世界、鹿群狂奔的草原,从而引出课题:不同的生态因素形成了如同画面上战线的各种生存环境,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一个统一体。其实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生活着形态万千的动植物。那么,这些动植物是如何与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呢?――这不仅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还通过CAI课件,把学生带入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低草低现牛羊”的诗境;展现高原上气憾冰雪的奇松异木,沙漠里高大的纺锤树,挺拔的仙人鞭等。生动的形式,丰富的画面,加大了知识的密度,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这无疑为学生积累信息开拓了广阔的视野空间。

4 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即其主观能动性。信息技术教学将现代的声、光、色引进课堂,以其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响,情感丰富、言简意赅的讲解,进行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驱使学生积极思维,自始自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能够对出现的画面进行详尽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进行双边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避免了教师的“单口相声”,又避免教师“形同虚设”。

5 信息技术教学能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实践证明,一堂生物课的教学,常常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例如:讲“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时,既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基本概念,又有生殖细胞形成的具体过程,如果只使用录像显示的直观教学法而没有讲授法相配合,就极可能形成学生仅凭个人的新奇感去观察,观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盲目性很大,更谈不上有意识的积极思维,很难深入现象的本质;若只进行抽象的讲解,而不与直观显示相结合,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情况变化,随时修改教案,改进教学;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再学习。由于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强,对某一节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可以由教师指导学习,也可以用于课后复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由以往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制转变为形式多样、灵活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机结合的新型模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之初处。所以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解决就可以真正理解和认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内涵,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神奇和巨大的潜力,使其为深化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 《生物学教学》2003年9月

[2] 《生物学教学》2004年6月

生物技术的作用篇3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迅速,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相当普遍。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运动性、抽象性等特点,而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图片、文字、视频、声音、动画结合在一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展课本知识体系,拓展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变的简单易懂,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优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时,笔者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上搜集了许多鸟类繁殖行为图片,并给一些图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学生看到如此美丽的鸟类行为,对学习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设计出带娱乐性质的课堂练习题,其练习效果非常好,是传统练习不可比拟的,他可以让练习题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再如,讲解《人体中的血管》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复杂的“交通道路图”,给学生同步讲解人体内的血管好比城市道路,有大有小,纵横交错。并通过观看“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的录像,从感官空间思维上引起学生对“血管的形状、大小、作用”及“自身的血液是怎样经血管流到全身各处”等问题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课堂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也就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课堂教与学的最优化,众所周知,人们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信息、接受信息和加工处理而获得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教具、教学挂图的张贴、模型等等,往往占用了许多时间。而多媒体课件集语言、文字、静止图像和动画、视频等多种多样的信息于一体,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新奇、直观、形象的感觉,不仅节省了时间,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通过动画演示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叶片的结构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内容使学生更能理解绿色植物通过根的吸收和叶片的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省时省力,丰富课堂教学容量,使教学及课堂效果大为改观。

三、运用多媒体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理过程

生物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广阔,时空跨度很大,小到动植物的细胞,大到包含世间所有生物:近到我们人本身,远到世界各大洲,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他都无所不在,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难度。而运用多媒体,这些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生动了,利用多媒体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观场面处理,对于瞬间变化过程作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如“家鸽”的双重呼吸这一重难点极其抽象,利用动画展示其过程,学生就一目了然,很清楚地发现每呼吸一次,在家鸽的肺里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又如细胞的分裂、消化管的蠕动、血液的流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等看起来一目了然。再如,组织学生在允许的时间内观察人类进化的历程、植物的生长全过程、种子的萌发、是不可能的,而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共享,仅用很短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几天、几年甚至几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再如了解人类的进化,以往的教学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用现代多媒体,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多媒体教学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更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一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其二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中的图像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现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现主体地位。例如,讲血液循环的途径时,用多媒体动画显示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的变化,让学生识图、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最后自己总结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整节课几乎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学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教师仅引导,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五、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补充,重现实验生物学科与别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科重要的特征之一,好多规律或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在实验中强调学生科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生命活动的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并演示,从而教学效果,甚至更糟,如果运用多媒体,情况大所不同,教学效果也很明显。多媒体可以模拟许多现有仪器无法做的实验或代替现有的一些实验仪器进行模拟实验,这样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生命过程变成可控、有序的演示过程。如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肺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过程等,在课堂上无法完成,对于这些内容可通过多媒体来完成,解决了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种子的结构”中,胚的四部分发育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不易观察,学生又缺少感性认识,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看多媒体胚的发育,建立关于植物个体发育的动态变化的概念,这样不仅节约了教师的评述时间,而且学生也为其形式的新颖,画面之精彩而耳目一新,轻轻松松地就把知识记牢了。综上所说,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和现代教育理论的集成者,它图文并茂,画面动感,形象直观,使学生视听同步,手脑并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生理过程的理解。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成为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要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春梅,田从艳.恰当运用远程资源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5.

[2]李久全.谈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甘肃教育,2014.

生物技术的作用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的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利用高新技术,加大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是环保工作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以其实用性和环保性的特征,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环境保护工作之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且发展比较迅速。为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

1生物技术的内容与特点

生物技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通过微生物、动植物体等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生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生产原料简单,以现有的生物为对象,注重再生资源的利用;安全、可操作性比较高。常温常压下可以连续操作,既节约资源,又减少污染;生物技术具有其他常规技术和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用于处理和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生物技术以其独有的特点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

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又被叫作环境生物技术,它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直接消除环境污染和间接保护生态环境2种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具体要根据污染的方式和污染的程度来定。以下我们就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2.1 生物技术在废水的净化与处理中的应用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是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和转化,从而实现对废水净化和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具有吸附性好、沉降性好和降解能力强、生态环保等特点。目前在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中,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工艺的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强化技术法、自然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等。

2.2 生物技术在控制和废气净化处理中的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控制和处理废气,将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或恶臭物质降解或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类物质,从而净化空气,是一项空气污染控制的新技术。由于生物净化技术在废气处理领域应用时间比较短,各项技术还不够成熟完善,因此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不能广泛应用。目前相对成熟的方法主要有生物过滤、生物洗涤和生物吸附法等,所采用的生物反应器为生物净气塔、渗滤器和生物滤池等。

2.3 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农村和城市污染中主要的污染,通常来源于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的剩余污泥等。如何处理好这些固体垃圾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当前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通常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可以使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可以再利用的资源,这是当前固化废物资源化的最为有效的技术方法。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废纤维饲料化、生物浸出等。

2.4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中。当前国内外关于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实例主要有:生物酶技术、金标免疫速测技术、PCR技术、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其中生物芯片技术和生物传感器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以生物传感器为核心的环境生物监测技术,可在线在位迅速地提供环境质量参数,成为环境质量预报和报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不仅是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的一种手段,在环境质量的评价中,生物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这方面,我国华东师大吴自荣等同志研究提出的关于上海苏州河水质发光细菌测试和评价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2.5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个比较新型的技术,近年来生物修复内涵逐渐扩大,包括真菌修复、植物修复及无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等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生物技术修复主要运用于土壤污染的修复,其他污染的修复尚不能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因此,为了扩大生物修复技术的修复范围,在环境污染的修复过程中我们常常将生物修复技术与其他化学或物理方法结合使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具有高效性,它无论是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修复,还是环境检测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鉴于环境生物的技术的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环境生物技术,不断提高环境生物技术水平。

3如何发展环境生物技术的若干对策

我们从当前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得知,生物技术在减轻或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具有比较深远的前景。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开发和应用环境生物技术,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

3.1制定实施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规划。

我们应该深刻了解我国的环境生物技术水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为蓝本,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具体步骤,逐步缩小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环境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距离。

3.2加大投资,加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生物技术的投入,重点支持那些意义大、效益好、见效快的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项目。我们应尽快把国家的、地方的、科学院的、大专院校的环境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分工协作,重点攻关,使环境生物技术,由传统的生物技术逐渐向新兴的现代生物技术转变。

3.3加快环境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对环境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如各个高校增设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加大环境生物技术教育;培养研究生,派技术专家出国进修,与国外合作研究等。

3.4加强环境生物技术信息交流

当今世界,信息对于技术的发展提高最为重要。我国应该借助网络这种方便快捷的平台,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环境生物技术信息的交流网络,以收集交流国内外有关的图书、报刊、专题报告、会议文集和一些内部资料,并出版专业和普及型的刊物、通讯,及时反映研究开发和应用环境生物技术的动态,普及有关知识。

4结语

生物技术以其独特的优点在环境保护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作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应该构建一个有利于生物技术在环保中应用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解决我国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为环保市场提供高品质环境保护高技术。

参考文献:

[1] 朱凤荣.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及展望[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6).

[2]周笑薇. 浅议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运用和发展趋势[J]. 科技资讯. 2011(04).

[3]王本法. 浅析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利用[J]. 经营管理者. 2011(18).

[4]林海.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19).

[5] 朱将伟 陈卫红 邱江平 .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概况[J]. 生物技术通讯. 2010(01)

生物技术的作用篇5

关键词:营林技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用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71

林业有害生物指的是具有较强破坏性和毁灭性的病虫害等,治理上具有难度性和长期性。林业有害生物不仅阻碍了我国林业发展,更对森林健康造成了威胁,造成林业生态效益降低。营林技术是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

1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林业有害生物严重的破坏着森林资源,影响着林业产品质量。林业有害生物指的是能够对林木、树种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对林木产生破坏的害虫、杂草、病虫等一系列有害生物[1]。林业有害生物分为外来有害生物及国家林业有害生物。后者指的是我国本土原有局部性的有害生物。前者指的是由国外通过某些渠道入侵到境内的有害生物。虽然我国林业资源丰富,但却是林业病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种类十分庞大,且治理困难性较大,一直无法有效防治[2]。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会对林业产生的有害生物数量达18000多种[3]。近些年,林业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森林树木大片死亡,致使森林面积锐减,年均造成经济损失120亿元,对生态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无法估量。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林业生物有害生物破坏了森林,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目前我国至少有420种外来入侵植物,60种入侵动物。这些外来有害生物治理十分困难,不仅繁衍能力强,具有较大破坏力和危害力,加之缺少天敌,所以对林业能够产生惊人的破坏力。

2 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营林技术贯穿于树种培育、造林、管理、轮伐等每个环节中,对提高林业产量和质量,保障林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营林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优选和培育具有高抗能力的优良树种,保障树种质量;根据不同条件,进行混交林营造,以实现科学育林等等。下面通过几点分析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挥的作用:

2.1 育苗过程中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在育苗阶段,要积极应用营林技术,防止发生苗圃地势低湿、土壤粘重导致苗根部呼吸不畅,造成水杨醛有害物质积累,导致树苗烂根、早死、免疫力下降现象的发生。所以在苗圃建设时要对不良土质进行土壤改良,构建良好灌排水系统,避免水沙地高温灼伤树苗;要使苗圃的林木保持尽可能远的距离,避免造成有害生物的传播,导致大面积感染。如若已发现有害生物,为了避免有害物质的累积和传播,必须进行对发病苗圃土壤消毒处理,把病死植株清除干净,减少持续感染的可能性,同时要做好苗圃卫生工作。

2.2 造林过程中对有害生物的防治

造林阶段,需科学选地,进行适地造林,以实现提供林木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小感染可能性。很多有害生物都和地理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例如马尾松黄病、杉木黄化病都和立地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不仅破坏性大,且引起的叶斑病极易传染。因此造林时一定要科学选地,控制好树种栽培范围。另外,为了有效防治有害生物可实施混交林营造。通过混交林和复层林来构建复杂生态环境,调节土壤性质,从而抑制有害生物的滋生,防止寄主转主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混交林是营林技术中最有效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手段,不论是对叶病害还是根病害都有明显的屏蔽作用。

3 结束语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的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近些年乱砍滥伐,林业病虫害日益严重,地球环境状态面临危机。现如今温室效应、城市雾霾等现象屡见不鲜,森林是维护地球健康的关键,保障森林的健康至关重要。林业是造林植树的主要手段,不仅增加了绿化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林业产品更促进了经济发展。林业有害生物是林业发展的天敌,积极推广和应用营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墨菁.探讨如何提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质量[J].湖北商务学院,2012,13(11):119-124.

[2] 李志搏.浅议营林技术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江苏电子商务学院,2011,11(14):132-136.

[3] 方天龙.浅议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研究[J].成都工商学院,2010,13(11):122-136.

生物技术的作用篇6

1 课本知识演示,拉近生物知识距离

高中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对生命体内部构造以及化学作用等知识的介绍。高中生物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观,增加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枯燥性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全新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可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排斥感。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科书第四章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的知识是建立在前两节的内容基础之上,学生对细胞膜的特性具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主要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双层膜的物质流动特点。由于此类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容易产生因惑。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融入信息技术教学法,将生物膜的流动特点进行动画播放,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多面性,不只要进行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演示,还要进行主动运输的意义等内容的创设。一方面通过直观地展现知识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播放内容的观看,了解到细胞膜此特性的实际意义,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使学生真切了解到生命的神奇。信息技术搬到课堂上是新课改精神实施的直接体现,也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师在内容上要进行甄选,以利于其达到最大的效果。

2 生活情境导入,扭转生物学习意义

高中生物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但是由于知识的枯燥性,增加了教师课堂讲解的难度,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高中生物课堂上,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成绩低、学生盲目背诵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的理解等现象。究其原因,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正确具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大多数只是为了应付高考成绩,对于生物教育的真正含义缺乏有效的认识。根据此现象,在课堂上导入信息技术教学法,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内容的创设,可以有效扭转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科书“细胞的生命历程”一章的知识环环相扣,主要介绍了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教师在讲解此章内容时,面对的问题主要为:知识点较多,学生大多采取死记硬背方式来记忆;知识抽象性强,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理解等。要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如可以导入细胞整体演变的视频,然后再利用相片的PS技术,将班级里几个学生的相片从青少年制作成老年的模样,新奇有趣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还要使用有效的引导语言:“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很短暂,学习生物知识并不是让我们去提高成绩,它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了解生命的本质,用我们的思想和能力将来创造出更多有利于生活和健康的事情。”有效的引导语言和直观的情境导入,是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意义的有效方式。

3 实验过程演示,提高生物实验标准

高中生物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来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并且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导致很多生物实验在操作中,学生不能真正地去完成,或者失败率较高。这与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操作的要领掌握程度不够牢固具有一定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导入有效弥补了这个缺憾,使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详细地掌握了生物实验的每一步操作方法及实验背后的生物学原理,提高了生物实验操作的成功率,加强了生物知识的学习。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中“DNA的粗体取与鉴定”的实验,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DNA的认识,并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本实验操作过程繁琐,要求较高,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失败率较高。因此,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法,通过实验前对实验过程中详细步骤的学习,来减少学生实验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操作。教师要在视频中的每一步操作结束后暂停播放,指出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在关键的知识点上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看,可以增强对实验原理学习的效果。如“同学们,试验中为什么会两次加入了蒸馏水呢?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两支不同的试管去鉴定DNA呢?大家通过其产生的现象明白了什么道理?”有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分析的同时,更加仔细地进行实验操作的学习,使学生在真正的操作中,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更有价值。

4 辅助课后复习,强化生物知识掌握

高中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需要有课后复习的辅助才能熟练掌握每节课的重点知识。目前高中学生生物知识的课后复习普遍表现为效果差、知识理解程度低、学生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容易遗忘等。究其原因,这与学生的课后复习中缺乏及时地指导具有一定的关系。而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应用便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将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类似于微课形式的总结,让学生在课后复习产生疑问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惑,提升课后复习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科书“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一节,要求学生理解透彻关于染色体、DNA以及基因的关系,对于基因的本质问题也是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本课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一部分学生需要在课后的复习中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将基因的相关知识进行视频的创设,教学的时间大约设定为5~8 min即可,将本课中的难点和重点重新进行讲解,或者在教学的视频中提出一些引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所学的复习,并以E-mail的形式发到学生邮箱中。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复习中产生疑惑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了学生的课后复习的困顿现象,同时强化了知识的记忆程度。

高中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不同于初中的生物学习,其要求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并熟练地应用于生活中对一些现象问题的解决,主要倾向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素养,在教学上遵循新课改的精神指导,积极学习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让自己的思想紧跟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作为.浅谈多媒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9(05).

[2] 马小军.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科技信息,2012(09).

[3] 鞠强.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08).

[4] 卫喜俊.浅谈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5).

生物技术的作用篇7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多媒体技术 作用 应用

引言

多媒体技术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途径,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初中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优化教学结构,拓展教学内容,已经成为新时期初中生物教学关注的焦点。该教学技术从多媒体环境出发构建了立体化教学情境,将多元化教学内容与初中生物教学需求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初中生物教学体系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对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初中生思维较灵活,对新鲜的事物好奇心较重,仍比较贪玩。多媒体技术与学生爱玩的天性相协调,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初中生物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自由探索、发现、分析和研究,为学生初中生物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上述教学方式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技术可以形成灵活的教学内容,优化学习方式。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是进行知识性的教学,结合课本开展各项教学内容。上述教学知识较单一,方法较死板,很容易挫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较丰富,包括视频、音频、图像等,可以从多方面展现初中生物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初中生物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初中生物学习需求合理开展教学设计,形成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框架,为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以学生为核心对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结构进行设置,依照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个体差异等形成与学生发展相协调的生物多媒体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使学生获取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要对多媒体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在常规课本教学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拓展课堂教学体系,丰富课堂教学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图书馆、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等,在该基础上选取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对其进行调整和融合,将初中生物教学知识全面展现在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了解各项知识,提高学生对初中生物教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笔者在《植物细胞》教学过程中就在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选取植物细胞图片和植物细胞视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深入了解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从动态、立体的细胞情景出发,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对植物细胞的掌握质量,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

再次要在多媒体教学中设置引导性与探究性教学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与逻辑思维等,提升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师可以选取探究性问题,通过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中的初中生物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笔者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过程中就在多媒体教学中询问学生:“呼吸过程中肺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呼吸过程中呼出和吸入的分别是哪些物质?”……笔者通过上述问题让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肺内的气体交换,循序渐进,结合实际呼吸视频使学生全面掌握了呼吸中的气体交换知识内容,课堂学习效益显著。

最后要对多媒体教学反馈通道进行完善,通过互联网平台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体系,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教学反馈信息。教师要在该基础上对多媒体教学进行评价,依照评价内容对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进行适当调整,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和反馈信息优化教学课件与教学途径等,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效益,加速初中生物教学发展进程。

结语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立体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数字化资源完善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形成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各项注意事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构建层次化、系统化多媒体教学结构,达到教学体系的全面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秦西权.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14:85.

[2]伟.浅谈CAI课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8:55-57.

[3]谭子刚.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169.

生物技术的作用篇8

关键词 设施辣椒;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功效;操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24-01

就北方而言,设施蔬菜栽培包括日光温室发季节周年生产,大中拱棚春提早、秋延后栽培及露地冷凉菜滴灌喷灌种植[1-2]。其共同特点是通过人工调控水、肥、气、热、光环境供需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对诸要素的需求,进而实现高产优质。制约因素是每年连作重茬,大量使用化肥等原因使土壤中有害菌类繁衍生息,导致蔬菜障碍性病变连锁反应[3-4]。如果应用生物反应堆技术,能达到“三减少三提高”,效果明显。

隆德县地处六盘山下,平均海拔高度2 200 m,自然屏障造就了特殊气候环境。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趋利避害决定了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近年来,通过自治区着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反季节、标准化、无公害果蔬倍增效益。城乡居民日常菜谱更为丰富,更让广大菜农脱贫致富,生活质量提高。

众所周知,地球生物圈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释放出巨大能量,又相互制约交恶产生连锁性灾害。菜田特别是设施果蔬菜地,由于作物生长环境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加之连作重茬,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等,致使土壤中累积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土传性病虫害滋生繁衍生息,造成果蔬产量与品质下降。

2012年,隆德县引进试验、示范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通过在全县不同区域的60幢设施日光温室和450栋大中拱棚实施,取得了“三个减少、三个提高”的明显效果,即化肥投入减少15%~2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40%左右,有害生物减少60%以上;应用前期20 cm地温提高2~3 ℃,棚内气温提高3~5 ℃,产量提高16.8%,蔬菜提前上市7~10 d;节本增效14 349元/hm2。与此同时,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隆德县的应用,让全县1.13万hm2的2.25万t玉米秸秆变废为宝,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功效

1.1 提高CO2浓度

1.2 提高地温

北方地区冬季和早春夜温低寒,埋置秸秆反应堆后20 cm地温提高2~4 ℃,气温相应提高4~5 ℃。

1.3 以菌治菌

好氧性有益菌种在催酵秸秆物理化学转化过程中,生物繁殖出大量有益微生物,有效抑制和杀灭土壤中的有害生物,降低作物发病率,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

1.4 培肥地力

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成分在分解腐熟过程中,会繁殖出大量代谢产物,是优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孔隙度增加,达到了培肥地力,养地与用地结合。

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操作方法

2.1 行下内置式

2.1.1 备料及挖填埋沟。作物定植前按秸秆用量为67.5~75.0 t/hm2,菌种为北京京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秸秆生物发酵沟专用菌种。于反应堆埋置的前1 d或当天,按1 kg菌种与20 kg麦麸、8 kg饼肥混合均匀堆积4~5 h后,加水适量,以拌好的料手握指缝渗滴水为宜。按温室或拱棚内径宽度等分各垄底宽为100 cm,沟宽70 cm,沟深30 cm,沟长与棚室长相等,新挖出的土壤分放沟两旁,待回填之用。

2.1.2 埋置秸秆。开沟完成后,将粉碎或铡截后的秸秆(玉米秸、麦秸、高粱秸等),逐沟平铺在沟内踏实,厚度达到30 cm,沟两头各露出10 cm秸秆,以利进氧气。

2.1.3 撒菌种。将配置好的菌种、麦麸、饼肥混合料,均匀撒在每一条埋植沟内的秸秆上,轻拍让混合料与秸秆均匀接触。

2.1.4 覆土。上述程序完成后,将沟两边挖出的土回填于秸秆上,形成厚度20~30 cm的种植垄,覆盖微地膜。

2.1.5 打孔。不论是起垄裸栽还是覆膜栽培,当天都要用12#或14#钢筋在垄上打孔2~3行,行距25 cm,孔距20 cm,孔深度以穿透秸秆层为准,以利空气进入,增加供氧量,促进秸秆发酵转化。浇水后45 h,要检查孔透度和补打孔,防毒塞。以后每月打孔12次,每次打孔要与前次孔错位。

2.1.6 浇水。安装膜下微滴灌的棚室,增产效果最好。覆土后大行浇灌水量以湿透秸秆为宜。待秸秆、土壤沉实后,整理垄面,保持秸秆上土层厚度25 cm左右。

2.1.7 定植及定植后管理。按照当地节令适时定植辣椒,主栽品种为日光温室亨椒王、拱棚亨椒一号。集约化穴盘育壮苗,一般以地温稳定通过7~10 ℃时坐水定植为好,规格定植,标准化生产。浇足定植水后,闭棚室缓苗3~4 h,然后降

温至26~28 ℃蹲苗,门椒坐住前不旱不浇水,确需浇水也应该轻浇勤灌,忌大水漫灌淹穴,诱发辣椒疫病发生。以后的辣椒生长期内,适当再打孔1~2次。

2.2 行间内置式

由于秸秆未准备到位,或作物已经定植,可采用行间内置式秸秆反应堆技术。具体操作方法与垄下内置式基本相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垄沟内埋置秸秆,必须距离作物苗20 cm左右,挖沟深18~20 cm,沟宽50~70 cm,平铺碎秸秆20 cm左右,沟两头同样露出秸秆10 cm,铺平踏实,均匀撒好菌种、麦麸、饼肥混合料在秸秆上,然后回填土埋置,厚度15~20 cm,浇水以浸透秸秆为宜。然后,按照行距40 cm,孔距25 cm打孔,孔深以穿透秸秆为好,翌年下茬作物栽培时,可垄变沟,沟变垄,再行埋置秸秆和定植作物。

3 结语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禁止使用非草食动物如鸡、鸭、猪、人等粪便,否则,会加速土壤中线虫繁殖危害;另外,使用化肥也会影响菌种的活性;并且应在定植果菜前30 d封棚扣膜。

4 参考文献

[1] 宋永子.辣椒栽培新技术――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47.

[2] 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甜椒、辣椒[EB/OL].[2012-08-03]..

[3] 杜崇武,孙军辉,赵小琴,等.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日光温室辣椒上的应用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0(6):32-33.

上一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范文 下一篇:医疗机构病案管理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