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9 15:27:55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篇1

文何 伟

摘 要:色彩构成是一门以色彩为视觉基本元素构成的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对广告设计教学中的色彩构成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广告设计;色彩构成;教学反思

色彩构成是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以色彩为视觉基本元素来进行构成训练的基础课,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让学生灵活掌握色彩美的规律,从对色彩的理性着手来提高学生的色彩认知能力和色彩感悟能力,最终达到在艺术作品中发挥色彩美的作用。色彩构成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通过对色彩的认识、感觉、审美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造型艺术的素养与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色彩构成课堂中,教师的讲解要体现色彩造型能力,有很强的色彩感觉和色彩灵敏度,能够从事复杂的色彩构成教学活动,并能够引导学生强化色彩构成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视觉审美能力和丰富的色彩想象力,为进一步学习设计类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色彩构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增强审美和设计意识的培养。基于此,色彩构成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设计我们的教学形式及过程,成为我们教好色彩构成课所要反思的问题,色彩构成以其理论的基础性、实践的创造性和指导的广泛性普遍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也是色彩训练的公认的途径。那么,如何设计好教学内容,讲好整堂课就成为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了,教学前我们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我们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平时一贯的教学模式是写好教学计划,备好课,再进行讲授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相关的范例来进行讲解,学生在听课时会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再通过实际练习逐步掌握。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我们为实现教学效果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色彩构成素材和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我们利用一切有助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地利用资源来满足。我们认识到,不仅教学媒体是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完善的环境。针对色彩构成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我的讲解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有问题及时讲解,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并及时进行作业的练习。在这里也应注重分层教学,把讲述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以前掌握的基础划分层次,这样可以让班内学生都会有信心去完成作业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接受的主体,教师是教学引导的主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使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好,教师在备课中知识含量要高,思维要活跃,讲授理论知识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基础知识。有时候也要多结合学生的需要去讲解一些课题,同时也要不时地依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色彩构成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要进行自我实践,实践中体现了学生的创意,就是自我创新意识,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结合起来进行色彩构成,更好地理解色彩重组和色谱之间的规律。教师在平时的指导中要进行多点化,多指导,多督促,让学生自己把握色彩的综合运用。

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我们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色彩构成的学习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平面构成的方法与色彩的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还能够全面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与规范等综合素质。色彩构成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洞察生活现象中美的能力,也能够丰富学生美好的内心世界,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渗透生活的感悟,让学生在成长中接受知识的快乐!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篇2

一、给学生搭建自主调色的平台

水粉是初学者学习色彩画的入门画材,在应用中进行色彩的调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调色的过程中如果仅是用简单的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原色是“红黄青”,间色是“橙(红加黄)、绿(黄加青)、紫(青加红)”等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在配色或上色的过程中颜色选择受到局限,导致作品没有新意,也缺乏个性。所以,在水粉色彩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搭建自主调色的平台,要组织学生在“红黄青”三者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调色,这样一来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新的色彩,二来能够让学生在自主调色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色彩组合,进而为提高学生学习水粉色彩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调色中为学习水粉色彩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自主给作品上色

作品上色是一幅水粉画最重要的一步,作品色彩的选择直接展现了绘画者的心境以及水粉画的能力。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生思维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同一幅画进行上色,然后,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对比,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自主上色的过程中凸显自己的个性,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总之,在水粉色彩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在水粉色彩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教学中西色彩观

色彩教学是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色彩教学体系的完善对色彩乃至整个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研究的发展跨越了绘画、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三大领域。三者在用色研究、用色方法、用色手段、用色目的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仅就艺术设计中色彩教学体系的重建和完善,进行一些探讨。

一、色彩教学体系剖析

1.色彩教学的理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色彩教学的理论基础源自瑞士色彩学家、画家约翰内斯·伊顿的色彩理论,伊顿通过研究色彩的各类属性,建立了一套严谨、科学的色彩体系。

2.色彩教学的目标。艺术设计色彩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色彩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理属性及美学属性,为各设计专业课程在色彩领域的认知和表达作一个基础的铺垫。

3.色彩教学的环节。在艺术设计的色彩教学中,关于色彩认知能力的培养,几乎都来自两门课程——《美术基础》中的“色彩”部分和《设计基础》中的“色彩构成”部分;关于色彩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当中都会涉及。而表达所需要的知识点在这两门课程中没有完全具备,造成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4.色彩教学的内容。以色彩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美学属性为主要教学内容,训练色彩认知与表达能力。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一定程度上缺失了有关色彩的化学属性和美学属性中地域性色彩美学的部分。

5.色彩的应用。在基础课程中,设计造型基础中有关色彩观察能力、色彩审美训练、色彩造型能力与色彩表现能力的训练都与色彩的应用有关;以中国传统文化学为主的中国传统图案、装饰也大量涉及了色彩的应用;以设计史、设计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论为主的设计理论基础中关于色彩的内容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在专业课程中,视觉传达、环艺设计、工业设计三大领域都和色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没有中国传统民族色彩体系在现代艺术设计教体系的建立,色彩教学就不完善,体系就不够完整,未来的色彩设计也将缺少丰富的源泉和华彩的乐章。

二、中西色彩认知和表达的异同

1.西方色彩的认知方式

在西方理性探求世界本原和发展的过程中,将色彩的研究和对光等自然现象的研究给予了同等的重视。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色彩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象征意味还很浓厚。例如“在基督教中,金黄色被用来象征上帝和者;红色是圣化的色彩,象征上帝之爱和流血牺牲;紫色是上帝圣服的颜色,在世间,又是表现一种王室、教皇的色彩;绿色象征着诞生和希望;蓝色则是天国的颜色,又表示信念、真诚和贞洁”等。①有关色彩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阶段:以固有色为主的自然化阶段;以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三位一体的自然化阶段;以条件色为主的主观表现化阶段;以色彩原理为主的色彩构成阶段。2.中国色彩的认知方式

中国绘画的各个领域,大都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弱化和排除了光的存在以及对光的描述,在此状态下的色彩基本还建立在“有限的”自然色彩范围,甚至还存在较强的象征性和用色的程式化倾向。“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挂”是区别的意思,意味着色彩的不同,或者说色相的不同是色彩表达的主要功能。如“画春山设色须用青绿”②“藤黄……旧人画树率以藤黄入墨内,画树干,便觉苍润”③“朱砂人物肉色及调和衣服诸样黄色,以其鲜明愈于赭石多多也。”④古代绘画技法丛书中都表述了或者是明确“规定”了具体的用色范围、部位和颜料(色相)。然而,“它表述了一种东方式的色彩认知特征:较之眼睛所见之色而更重心象之色。”⑤由此也形成了中国主流绘画色彩体系的特征。

由此可以表明,中国色彩的认知是多元思想体系下,以实际需求为契机而逐渐发展产生融合形成的,在不同的体裁中有与之对应的色彩表述方式。

三、色彩教学体系的重建和完善

1.以西方色彩观为主的色彩认知表达体系为主

现将此体系描述如下:①以色彩的形成原理和光与色的关系为理论基础,介绍和分析了色彩的形成和概念;②进一步分析色彩的属性、色彩的体系,阐述了色彩与人的视觉和生理关系;③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实践证明;④设计领域的应用。在四个层面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练习。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教学体系中,融入本民族和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民族色彩观念下的色彩体,以便更加完整、全面地学习和应用。

2.以中国色彩观为主的色彩认知表达体系为辅

在以中国色彩观为主的色彩认知体系中,首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①扩展色彩的多样性;②增加色彩的感知性。在中国各个地区,对色彩的感知和应用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其所处环境、地域和历史人文的差异,导致了对色彩的多样性感知;③融合色彩的象征性。关于色彩的象征性认知方面,在原有体系中有不同程度的阐述,但是过于零星,不够完善;④探索色彩的文化性。

事实上在有关色彩的全球化的使用中,完全是融合而多元的,但相对在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凸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习和应用的脱离,影响了色彩表达的终极进程。

结语

色彩的认知和表达,始终建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色彩的教学体系也应建立在涵盖多元体系的基础之上。教学理论、教学理念的合理应用也势必在完整的架构中凸现多元化特点,如此才会形成色彩之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在当今社会,保留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必要的,在现代设计色彩教学体系中,贯穿这一思想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注释:

①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第455页.

②唐岱.绘事发微·春山.

③(清)王概.芥子园画传·树干.

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 色彩教学 色彩运用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

一、重视学生对色彩的感受

在接受小学教育之前,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色彩训练和学习,因此对于色彩的感受大多为本能的认识。这些认识大部分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人类原始记忆有着一定的关系。学生在对色彩没有认识的基础上,往往他们的感受来得更直接、更感性,这是成人无法比拟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画出来,完完全全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教学。

在一年级色彩教学中,当我给出大自然中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说说其中都有哪些色彩时,我预想的答案没有出现。学生给了我很多意外的答案,如花朵上的颜色,不仅说出了花朵身上的颜色,还给出了花瓣尖端部分的颜色,这是成人都很难观察和感受到的。

二、色彩基础知识传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的基础知识相当丰富,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重视知识点的内容结构,采取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手段,从而让他们在了解的前提下,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如在《三原色三间色》一课中,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几句话就概括了,如果平淡无味地直接告诉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它肯定不会形成具体的印象,更谈不上理解。这节课上,学生认识到了原色调配间色的过程,明白了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效果还算理想。在随后作业中,问题逐步出现了,很多学生面对水粉颜料感到盲然,经常忘记如何调配,或者根本想不到调配颜色进行绘制,往往直接用颜料中已有的间色绘画。这就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只让学生知道这些色彩的知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动手运用它,进而熟练掌握它。

在美术色彩如何传授的问题上,总结出以下几点:1.切不可把色彩的基本知识不求理解地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知道意思,又要学会、学懂、学得明白。2.现在美术课堂教学日渐依赖多媒体设备,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下足了工夫,但是在精美的、煞费苦心的课件背后,教师是否真正了解它带来的效果呢?就本节课而言,第一次课,我觉得过多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有实际感受到色彩活跃在纸上的魅力。在第二次教学中,我适时改变了教学思维,将美术课堂还原到最原始的状态,就像工艺师傅手把手教徒弟一样,我一边做一边讲解,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体会到了纸上艺术的魔力,更直观地了解了相关知识。3.教师作为一节课的“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应关注到学生对本节课的心理感受,及时的沟通与了解是上好每一节美术课的关键。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动手调色的过程中,不断巡回指导学生,每每有不懂和不明白的地方,我都及时解答,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不把问题留到课后,做到当堂课的问题当堂课解决,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对绘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站在学生视角,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三、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

在目前色彩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和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导致实际运用中表现不佳,浮于理论层面。色彩教学在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法的同时,教师更应该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法,以便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应用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画性格》一课中,我大胆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首先,我让四个组长自主讨论每个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然后让组长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接着我让他们根据记录下来的内容,用色彩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性格特征。在这之前,我并未讲过每种色彩表达的性格特征,所以学生脑中没有固有理论知识的束缚,很多都是发自内心的对色彩的感受,以及互相讨论交流出来的结果。比如,很多学生都认同“红色”代表“爆性格”,“蓝色”代表“文静性格”等。这些结论与书本上传授的知识相似,但是这是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发现学习而来的,更深刻,并且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2.利用好范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以一年级《七彩生活》为例,简单叙述下我对范画在色彩教学中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形态色彩;表达;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一、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研究意义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是我校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环境设计专业2016级培养方案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整合了形态色彩的认知和表达两个部分,是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的结合与过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通过研究形态的色彩基本属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表达, 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和色彩表达技能,锻炼学生科学的色彩认知方法和空间色彩综合应用能力。多年以来,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已不适应当下应用型转型专业的目标培养。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与学科的转型发展相结合,如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形态色彩与表达》是一门由学科基础向专业过渡的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承接原有的设计基础,又要对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一要求。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从色彩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特性,在传统的色彩能力训练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空间色彩运用能力训练,增加表达的比重,突出形态色彩与表达教学应用性的特点,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突出教学应用性特点。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目标能力的培养来自于课程本体,色彩的构成基础并不是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寻找观察、认识和表现形态色彩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教学应用性特点。

2.强化学生空间色彩的应用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中应强化对学生色彩表达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中基础知识要与实例教学进行结合,色彩理论教学要与空间应用进行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重视从基础到应用的过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形态的色彩属性达到深度认知, 能够在具体环境设计中熟练应用色彩进行表达,突出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培养。

三、应用型转型要求我们教师身份和课堂主体应随之转变

目前设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听”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适应应用型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当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身份应该有所转变,课堂主体应该及时向学生转移。针对以往传统的教学讲述,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学形式应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更多地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向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角色转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色彩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好学生创造应用的能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具备自我生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着重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生成创造应用的能力,做好从过去的讲授课程内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生成的身份转换。主动积极丰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提倡自主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最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学习的内容,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要强调实践性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形态色彩与表达》教学的实践性。面对当下的应用型转型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实践性教学。充分做到以“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通过实践设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主动发现问题、辅导学生在实践去积极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的体验,进行反思性观察,然后提取抽象概念,最后积极参与检验。这四个不断循环的步骤,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创造者。要结合色彩基础理论,加大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例如:让学生走出去,在大自然中进行色彩观察与搜集实践;观察周围室内外环境的光色现象,进行总结分析;有选择的做色彩实验体验项目,加深实践感知;结合色彩人文内涵进行色彩实验;安排学生加强室内外环境的亲历体验,形成色彩环境示例应用的分析报告等。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机的生成自己的色彩应用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自由的教学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生成和色彩应用的能力,在传统教W中寻找突破。

结语

应用型转型的目标培养决定了学科基础课程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都应随之进行转变,以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色彩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够不断自我生成的学生。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辅助学生探寻解决的办法;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对色彩的空间综合应用能力。在应用型转型的道路上,《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的教学要大胆实践,不断调整,突出学科基础课程的应用特征和时代特点。

作者简介:

姓名:宋一,女(1980.8―),辽宁省沈阳市人,大连工业大学,讲师,环境设计方向。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平台 项目教学

艺术设计基础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学、风景采风、设计概论等基础课程。学好基础平台课程才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事该方面教学多年,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发现可以对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把课程作为项目引进到教学中去,把整个基础平台课程分成若干个项目,其中包含了所有的基础课程知识。如此,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性和成就感。因此,这一研究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必需,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平台建设现状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在处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的关系等问题时,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和方案,面对基础课程,放弃和强化的意见相持,使教学面临两难选择。特别现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越来越多,院校师资和办学硬软件设施参差不齐,为强调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生就业的对口性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就产生了多种的做法,可以说每个院校之间的基础课程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都不一样。经过多次的研究和调研,把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开设状况作了总结。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性。

(1)、强调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教学,过多地沿用美术学院的教学手法,强调素描造型、色彩、构成学,特别是素描和色彩教学,强调基础造型和色彩造型,过多的强调造型的训练,还是沿用学生高考前的教学模式,以写生和明暗表现为主,还有许多院校,特别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甚至还学习了人物头像、半身、人体等训练。色彩教学还是沿用纯艺的教学模式,强调写生,训练模式以写生静物、风景、人物等训练。构成学单列,以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为主,整个教学形式古板,学习内容老套,没有新意,特别不适合设计类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完全与专业课程脱节,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人才的要求。

(2)、过分强调设计课程的学习,所有的基础课程向专业课靠拢,进行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学等教学。变相地把设计素描变换成直接的专业课程,强调理念,但完全丢失造型。色彩教学直接进行装饰色彩甚至是设计中的运用色彩教学,更多的是理论,轻视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进行了设计理念和概念的认识和学习,但是整个教学过于功利化和直接化,学生对传统的基础教学一点都不懂,直接与专业课程相接,短期内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利于对专业发展。

(3)、把设计元素与基础元素相结合,设计素描的教学与纯粹的造型素描练习相结合,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基础色彩造型的知识,三大构成还是沿用日本的构成教学体系,单列和过分地注重形式教学,这种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较好地与设计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与整个的教学体系相结合,但是由于艺术是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及构成学的单独分开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今的基础教学体系了,应该把整个基础课程体系进行较好地整合,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三种教学体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种体系的形成与每个院校的师资和学科带头人的整体水平有关系,在高校大扩招的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成长,其实在整个软件和硬件上都存在着很多的差距,师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如果以绘画专业为主的基础课程教师,习惯性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会以第一种为主,以设计专业为主的基础课程教师,基础课程教学会以第二种形式为主,如果整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好的艺术素养和前瞻性会引导基础课程教师以第三种教学为主。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三种教学体系都与现在的艺术教学体系发展不相适应,艺术基础课程应该强调整体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教师应该是艺术修养高和对艺术设计有所了解的教师,强调整体的综合性教学,整个的课程体系应该分成若干个课题项目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灵活穿插,而不是采用单一的形式。

二、建设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新平台的具体策略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论证,尝试着试用新的平台课程进行教学,把项目教学贯穿整个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不是单独地进行基础模块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对某一知识能够深入地进行研究,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笔者把基础课程分成造型基础模块、色彩基础模块、形式基础模块、材料基础模块、装饰基础模块这五个项目模块进行教学,打破原有的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把整个知识点都进行了归纳和串联,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且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正如奚传绩教授所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内容,通过过程训练和课题参与,培养包括“终身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掌握设计的思维和方法,这是一个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五段项目式教学介绍如下:

(1)、造型基础,具体内容包括错觉与再现理论,不同维度的造型原理,视觉观察与体验方法,结构性、再现性、重构性、意象性、主题性造型表现练习。把原有的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里面的造型训练进行了整体的整合,形成一个纵向性的研究。

(2)、色彩基础,具体内容包括色彩基本原理与多种表现方法,自然色彩与色谱归纳,色调构成与变异方法,装饰色彩与材料媒介,意象色彩与综合表达,名作色彩与变体运用,音色联觉与抽象置换等练习。把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的色彩知识进行了整体的整合进行研究。

(3)、形式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多种形式理论,形式元素、组合秩序与构成变化,原始、古典、现代、后现代等不同形式图式,形式的纯粹性与“反”的形式,以资源、要素、方法、哲理入手的系列练习。把整个形式法则做了单独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形式基础具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

(4)、装饰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多种装饰理论,装饰的特性,内涵与构成方法,中外装饰风格分析与变体、装饰语言体验与表现练习、图案构成方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相关的装饰元素和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对这一专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5)、材料基础,具体内容包括材料系谱、性能、心理知识与案例分析,多种表现方式,材质与触感、模拟与心理、质感与肌理、错觉与趣味等练习。材料训练是针对学生对构成材料和空间知识进行训练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原有的立体构成的知识上进行了相应地拓展,让学生对现代的材料和构成空间进行很好地认识和掌握。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新平台的优势性和科学性

基础课程新平台突出了课题改革的作用,设计了多套原创性、实验性的作业,对知识点、资源、主题、内容、方法、程序、媒介等方面进行了整合与重构,强化了学习的过程性。在实践性教学方法中做到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思辨性与游戏性的结合,发散性与分析性的结合等。学习要求方面,通过教学要求掌握视觉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获得对形式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多元的分析方法及有效地表现方式等,为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宽阔而坚实的基础;学习方法方面,在进行理论学习、知识理解、技法掌握及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以实践性的作业练习为主,可使学生获得归纳、分析、综合能力,并了解媒介实验方法,可综合利用课题条件与进行作业再设计的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多种方式方法的尝试 ,可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砚祖.装饰之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邬烈炎.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M].江苏艺术出版社 2004.

5、林家阳.设计与创新[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6、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篇7

摘要: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学生从色彩走向设计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开阔学生眼界和拓展学生色彩表现手段的重要课程。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掌握的设计基础课程之一,是设计专业从客观认识与表现到主观组合与应用转变的基础课程。本文主要通过对《设计色彩》、《色彩构成》这两门课程教学目的、开课顺序、专业性质与本课程功能等的分析,从而设计出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思路,从而让装潢专业这两门课程专业知识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合理,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设计色彩;色彩构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设计色彩、色彩构成两门课程都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两者间既有很大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在现实上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有意无意的忽略两者间的差别,比如在上课过程中两门课的老师没有就相关的教学内容做深入的沟通就很有可能会再教授的过程中忽略某部分的内容,也有可能会重复的教学内容,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教育事业的亵渎。

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都是现今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设计色彩在于提高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并且要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能够从原有写生色彩思维过度到设计色彩思维,更为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色彩构成在于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旨在让学生从感性色彩到理性色彩的转变,如色彩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和心理感受等,重在能够在设计中熟练的运用色彩。两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很容易产生混淆与误差,致使两门课程没有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学目标不同

设计色彩是设计者主观意识的产物,作为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能够从具象写生色彩、客观写实色彩等自然色彩过渡到意象色彩、情感色彩、装饰色彩等主观色彩、表现色彩的应用和表现。1它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从色彩到设计色彩观念的转换。它的具体实施要从培养学生色彩理论知识到色彩形式美表现;从培养组织画面能力到画面点线面形式的组织,从色彩的写实造型能力到色彩设计的应用能力。

设计色彩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客观认识自然色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色彩的空间表达能力和对色彩的艺术思维能力,注重理性的分析和主观的表达;是通过理性分析客观事物表象色彩达到能动、灵活地表现主观色彩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从传统色彩课程到设计课程的过度阶段,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桥梁。设计色彩是一个从认识、掌握到应用色彩的过程,此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化、逐步掌握色彩知识和色彩运用。

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掌握的设计基础课程之一,是设计专业从客观认识与表现到主观组合与应用转变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课程重在将不同形态的若干元素或单体重新组合成为一个全新单元或形象,色彩构成是将人们对色彩应用的思维定势总结出来,这种定势是在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色彩间的不同搭配与组合,能够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色彩构成是设计者对色彩理性的认识和自己主观认识等知识的相结合产物,与设计色彩相比是更复杂、更理性、更具实用性的知识。色彩构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深入学习色彩知识,灵活表现主观色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综合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直接运用到以后的设计课程中去。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别

首先是教学内容,两者都包含有色彩学原理,如:色彩物理、色彩心理;也包括色彩的分类,如:无彩色和有彩色,色立体等;还有色彩的混合,如: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中性混合等。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设计色彩注重写生色彩和色彩的分段练习,如色彩三要素的掌握,分别针对色相、明度、纯度来展开,然而色彩构成是在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后直接把所掌握的三要素知识用到构成要件当中;同时设计色彩还注重造型问题,造型塑造问题是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要根据所学的色彩原理结合素描知识通过色彩表现和塑造对象,色彩构成在塑造物象方面并没有要求;设计色彩还注重主观意象和塑造相结合表现想象的场景或景物,而色彩构成注重色彩间直观的搭配;同时,色彩构成涉及到色彩心理的内容较为明显,并把色彩心理做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而设计色彩在色彩心理方面要求的不太明显。

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区别,设计色彩主要以写生色彩和色彩表现为主要手段,他有具体的表现对象,如针对所表现对象的明度、纯度、冷暖等怎样能够用更准确的色彩去表现对象。同时,针对色彩塑造方面的训练,可以进行单色塑造训练。针对色彩意象表现可以选取质感差别很大的静物进行组合训练。色彩构成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别练习方法和方式主要采用色块组合、平面构成中色彩的拓展运用,还有色彩心理的表现。当然色彩构成的训练也可以针对特定对象来展开,如色彩构成表象一组静物或者是人物表情,或者针对同一个静物进行着色训练。

尽管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在教学过程当中还是要注意两者相互衔接,倘若开课过程中两者有重复的内容,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厌倦,最终只能是以损耗教学效果为代价。如果开课过程中有内容没有涉及,那是学生被动的损失和教学的失误。

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两门课程有很大的共通之处,也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中很容易造成疏忽,特别是两门课程分给不同教师来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要让两者形成一个很大的色彩知识与构成知识的和集,如:色彩学原理、色彩物理、色彩心理、色彩分类、写生色彩、意象色彩、情感色彩、装饰色彩、表现色彩等等知识。两门课程不论怎样安排,必须要把色彩知识与构成知识的和集内容教授完整,这样才能有最佳的教学效果。现在有很多教材把色彩构成归入设计色彩中,追求系统的、有逻辑的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掌握。

色彩构成不仅要跟设计色彩相结合,使色彩知识能够形成和集,让两门课程各自发挥出自身作用的同时,保证和集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不能有遗漏,而且色彩构成还是要跟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熟练应用色彩知识进行形象思维和设计创意。

总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现今变化节奏很快的环境下,不仅要继承原有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相邻门类的知识,更要把关系紧凑的相关知识有条理、有逻辑、有衔接、有节奏的传授给学生。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两门课程联系紧凑、关系密切,把握好两者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间的关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整理好两门课程的相互关系,分别做好每门课程的教学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不断研究两门课程的相互关系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色彩构成;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20-01

一、色彩构成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尤为重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广告策划、创意能力、设计思维、制作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习色彩的相关知识,具有色彩的视觉表现设计应用能力,是能够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人才所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下技能:

1、通过对色彩科学性的学习与认识,掌握色彩各要素的特性及组合规律,学生具备感知色彩、认知色彩和驾驭色彩美化生活的能力。

2、培养对视觉艺术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色彩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创造性美学形式的训练,为后续的相关设计、策划、实践操作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色彩基础,为广告策划设计与视频编辑中图像的色彩配置设计等奠定基础,可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运用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等表达色彩设计与应用者的审美理想、精神诉求,能够创作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设计作品。

二、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特点

(一)色彩构成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定位与组织

课程立足于通过传统的色彩构成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和规律。通过学生对色彩构成课程的练习和思考,发现日常生活中色彩与设计形式的关联,学会使用色彩进行创造。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训练,旨在使学生培养色彩空间的思路,在空间里进行色彩的配置。

在课程组织形式方面,首先需制定一个课程计划,按照计划搜集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构成资料,并使用构成方法将其转化为预期的形态。该过程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分成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在过程的中间环节给予指导。以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进行教学活动。

(二)色彩构成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色彩构成的重难点主要表现为:培养对视觉艺术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通过对色彩科学性的学习,掌握色彩的特性及组合规律;通过创造性美学形式的训练,为专业设计奠定基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将广泛运用和分析大量的示范作品,坚持理论讲授与实践示范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体讲评相结合,并进行大量的作业练习来消化知识,以便解决该课程中的重难点。

解决办法主要采取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来加以解决。示范教学就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现场示范与讲解,让学生切实体会相应的知识与技巧。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教学案例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进行分析,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及座谈,参观专业展览及学术活动,分析各个潮流及艺术家作品的处理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艺术素养。以及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教学中鼓励开展作品互评、师生互评等灵活多样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

(三)色彩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构成本身就是一门把系统而科学的色彩知识应用到创造美的过程中的美术与设计基础学科,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深刻理解基本原理。

色彩构成课程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色彩构成课程的理解力、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的能力,通过向学生传授本课程的国内外资讯,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在习作中使用独特的、个性的艺术语言,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构成作品。所以,在色彩构成实践教学中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并对课程结构合理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一)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创新

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是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色彩构成这门课定位为学科基础课,但又与专业的设计应用紧密相连,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的教学思想,立足于强化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在保持传统教学有益经验的的基础上,注重设计前沿动态和现代艺术元素,该课程力求与今后学生所学课程形成良好的衔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合理的调整,兼顾专业特点各有侧重,为今后各方向的专业课打好基础。色彩构成课程理论必须服务于设计应用,在实践中学生能更深入的领悟和掌握理论知识。为了系统的解决色彩知识问题,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训练,我们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色彩构成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既要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又要有所创新,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方法创新性,二是实践示范性,三是应用多样性。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图例分析教学,通过大量的优秀图片和案例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开拓眼界。二是小组研讨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优点、创意点和不足之处。三是脑力激荡法,在课堂中开展讨论会,针对一个创作命题要求展开研讨,碰撞创意,鼓励学生大胆构思,积极发言讨论。其他还有问题教学、快乐教学等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性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色彩构成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基础上,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恰当、充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开教学活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例图等大量的信息带入课堂,结合教师深入的分析讲解,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色彩构成常用的教学手段有课堂讲授、讨论辅导、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吸收。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课程进度灵活应用。做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四、结语

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不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改革方法的基础上,对色彩构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正在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色彩构成课程紧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设计思维能力,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适合专业需求。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环节,具有较广阔的拓展空间。课程的设置和衔接延续性较好,能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性设计能力,课程自身正在逐步完善。

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对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和参考价值。以色彩构成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它区分开了纯美术专业与设计专业不同的侧重点,更加突出了色彩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军.色彩构成[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

[2]陶西平.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钱初熹.当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陈莹.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上一篇:商业计划误区范文 下一篇:数字医疗解决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