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治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03 10:24:16

校外培训治理总结

校外培训治理总结篇1

高校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应高度重视分党校工作,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及各学校的《党校工作条例》,加强党校规范化建设,不断夯实分党校组织管理基础,确保分党校组织机构健全,条件保障得力,教师队伍建设优秀。

1健全组织机构

院系党委(总支)要把分党校的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将分党校的工作列入党委工作计划,并定期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听取分党校工作汇报,研究分党校工作。院系分党校要制定院系分党校规章制度、分党校工作总则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成立院系分党校校务委员会,院系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分别担任分党校校长、副校长,院系党委成员、教工党支部书记为分党校校务委员会成员,配备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具体的教育、培训工作。分党校校务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2提高条件保障水平

院系分党校要有相对固定的办公、教学场地,办公设施和社科图书资料要比较齐备。同时院系应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党员活动、培训资料的购买、培训的课时费和党支部书记补贴。同时要建立至少一到两个教育基地。在资源分配上,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合理安排。除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时事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训外,还要按照“走出去”的教学思路,到革命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参观学习,拓展了党员教育培训空间。

3建立三支队伍

院系分党校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兼职为主的三支师资队伍:本单位专家教授、外聘党建专家和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首先,院系党委(党总支)、分党校成员要坚持带头上党课、做讲座或培训,带动专家教授参与其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目标。其次,要求党外、校外知名人士给师生做专题讲座培训,从更广、更高的角度给师生输送精神食粮。再次,鼓励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这不但是一种创新性的尝试,更能突出自我教育、朋辈辅导,这样效果会更加显著。为提升师资水平,分党校成员要带头专题研究党建工作,申报相关课题,发表相关论文。同时院系党委要注重分党校教师的培训,选派、推荐一批教师参加中央、省委和市委党校、教育部思政司等各级培训,选派分党校校长、副校长参加教育部的网上远程培训,选派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学校党校的培训,以不断促进师资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分党校教育培训系统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院系分党校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严管理,强化学风,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针对学员的特点和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人才。

1教育培训坚持“四个结合”

院系分党校要树立“大规模、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教育培训理念,在把握主体共性教育内容的同时,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以及支部书记等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方案,明确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集中培训与平时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教育与党课教育相结合,坚持教师传授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思想的先进性,培训方法的科学性、政治教育的严肃性,注重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的显著性。在分党校集中党性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组织各类专题培训,强化教育培训效果的集成。如针对师生中治学不严谨的问题,可开展主题为“为人与治学”方面的讲座;针对大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可开展主题为“塑造阳光心态,感受校园幸福”的讲座;针对诚信缺失的问题,可设置主题为“诚信与成才”方面的讲座;而针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的问题,可开展主题为“人格理想与人生修养”方面的讲座,等等。主题可因时、因势、因人而定,这样,使教育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

2培训过程把好“四个关口”

院系分党校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中,加强学风建设,严把“四关”。一是把好动员关,在党校培训前,认真做好学前动员工作,以保证学员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党校有关要求进行学习实践,提高其自觉性。二是把好考勤关,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要求与评分制度,切实保证学员上课效率。同时分党校负责人也会进行不定期检查。三是把好考核关,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建立了教学考核、反馈、总结制度和党校结业考核办法。四是把好质量关,做到理论学习、专题党课、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相结合。

3党课教学做到“五个统一”

院系分党校每次要根据教育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和学校中心工作,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学全过程。党课教学要规范,切实做到教材、大纲、课时、考试、发证五个统一。任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综合应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和交互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案例式的讲课会吸引学生而深受学生喜爱,交互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而结合各自研究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和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切身体验使学员更容易接受,等等。这样,不但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教学方式也很有吸引力,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4党员教育确保“三个100%”

院系分党校在教育培训中,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致力于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提高学员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院系分党校协助院党委(党总支)每学年要围绕学校党建中心工作开展一次党员教育活动,确保党员参训率达到100%。每学年开展一次新生党员培训工作,确保参训率达100%。每学年开展一次毕业生党员爱校教育活动,确保参训率100%。实现了这“三个100%”,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等就会有大幅度提升。

三坚持分党校教育培训多层次化,优化教育培训效果

院系分党校要根据校、院两级党委的要求,紧紧结合校、院两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中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增强学员党性修养。

1以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为抓手,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支部领头人队伍

对支部书记的教育培养注重“三早”,即早重视,早发现,早培训,也就是说,将学生支部书记的配备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在低年级发现好苗子,对好苗子进行教育、培训,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他们在高年级时担任党支部书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院系分党校每学期要对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重点是加强党支部书记的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奉献意识、协调意识和创新意识)和五种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说服引导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及基本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更好的起到组织协调和骨干带头作用。对教工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主要采用校、院两级的业务知识培训和中心组学习的形式进行。

2以党员的继续教育为抓手,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院系分党校协同院党委(党总支)开展党员的继续教育,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注重党员理论知识学习。党支部按照要求,每学期初制定学习计划,做到支部每月开展一次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讲话和重要会议精神等,做到学时有记录,学后有心得。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分党校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通过探讨时事来加强党员间思想意识沟通,通过优秀典型的先进事迹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三是严格党员学习制度。分党校对支部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杜绝迟到和无故缺席现象,的确有事,必须提前请假。对迟到和无故缺席者支部予以点名批评,并由分党校通过谈话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思想上入党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党员的继续教育活动可以有力地促进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3以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为抓手,提升学生干部的执行力

对学生干部的培训着眼于他们的思想定位、工作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党课、讲座加强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通过演讲、作文、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组织、沟通和协调等实际工作能力,通过督促、检查和评比促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工作习惯、敢想敢做的工作作风、敢于负责的勇气、任劳任怨的思想境界、勇挑重担的工作态度。把干部培养成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学生中的领头羊,从而有效的开展工作,提高学生干部的执行力和工作的高效率。

4以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为抓手,把好入口关,保障党员发展质量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在坚持党课集中教育的同时,分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还严格坚持“五个必须”的标准:即每学期必须参加1次党课学习,必须担任一项工作或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必须参加一个理论学习小组,必须在班级做一次理论学习汇报,必须每月向培养人汇报一次思想学习等情况。与此同时,加强与入党积极分子的交流,了解第一手资料。

5以党员的先进性为抓手,扩大党员的影响力

院系分党校要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党员继续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有影响、有实效的公益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有效地提升党员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教育的覆盖面,更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总之,院系党委要坚持把分党校工作作为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分党校这个大熔炉的锤炼,使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院系分党校要经常性的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使师生思想高度统一,认识高度一致,为院系的建设和发展尽心尽力,从而促进学院党建工作的提升,进而促进院系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晓燕,游江.对创新高校二级学院党校培训模式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2]吴頔,季海群.高校二级党校建设初探[J].时代教育,2008(10).

[3]张向菊,沈研妍,杨薇薇.对高校二级学院分党校运行模式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6).

[4]秦霞.论高校院系分党校工作的创新建设[J].唯实,2008(9).

校外培训治理总结篇2

关键词:治安专业;实训课程;职业技能;实战能力

作者简介:邹湘江(1984-),男,江西临川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治安学;李春勇(1977-),男,山东德州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治安学。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教学研究项目“治安学专业基于模块化的课程改革”(编号:2016DY07),主持人:邹湘江、王宏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93-04

2015年12月,人社部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我国公安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总体要求。《意见》同时对32所公安类本、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分层定位,明确公安院校“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科层次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高职高专对应于“实战型警务人才”。显然,在公安招录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公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公安职业特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事实上,公安本科和专科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价值追求[1],公安教育作为特殊职业教育或专业性职业教育的理念逐步得以确立,公安招录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公安专业职业专门人才培养的属性。

公安院校实训课程立足于公安职业能力建设要求,连结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岗位行动能力,是公安专业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形势下,实训课程在公安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个课程体系中扮演何种角色?目前本科、高职高专层次公安院校实训课程的开设现状是什么?与职业能力、应用型、实战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耦合程度如何?新形势下实训课程设置怎样改进?本文以治安专业(教育部的目录中,本科专业名称是治安学,专科专业名称是治安管理,本文统称为治安专业)为例,对上述问题尝试进行探讨。

一、实训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实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运用本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单项和综合的实践性训练,培养未来工作岗位中的行动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掌握该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实训课程在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突出。2015年1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地方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环节的培养,要求实训实习课时需占到专业课程总课时的30%以上。这一要求凸显了实训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地位。

专业培养目标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的基本依据[2],反过来,实训课程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总纲。关于治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高教司将治安学定位培养“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章继宁等通过调研发现治安管理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用于公安实战部门的实用型人才[4];张先福提出治安管理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公安基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虽然这些观点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是趋于一致的,即治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偏向于应用型,而各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实际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基本一致:如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山西警察专科学校、四川警察学院定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湖北警官学院定位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投射到课程和教学中,即是治安专业实训课程注重提高实战应用能力,注重“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实训课程定位于贴近警务实战,强化应用动手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专业学习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二、治安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现状

尽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实训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基本取得一致,但各公安院校的现实差异使得实训课程具体设置千差万别。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要求、路径等的详细阐述,其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各模块课程的设置,包括实训课程。为此,本文通过收集四个地方本专科院校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见表1),重点梳理了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进程表”,对各院校治安实训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实训课程的分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称

各类课程学时的分配和科目多寡的设置可以大致反映各高校、各专业导向,以及与人才培养目标粘合的紧密程度。实训课程的学时分配和科目设置同样能够直观展现其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从表1可以看出,各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实训课程的学时和科目数量占比较高,三个院校的治安专业实训课程的学时比例超过30%,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甚至高达44.1%,而四个院校治安专业所有课程中有实训教学的科目比例均超过了60%。

当然,高职高专层次与应用本科层次的实训课程分量存在明显的分野。治安管理专科专业的实训课程学时和科目明显多于治安学本科专业,这与“公安招录制度改革”分别定位的实战型和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称。但也暴露出问题,即不同院校治安专业实训课程的比例差别较大,特别是本科与专科专业差别更大,这种差别是否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差别造成的?或者反过来疑问,为什么这四个公安院校,无论是治安管理专科专业还是治安学本科专业,都定位的是“应用型”的人才,而实训课程分量却有显著的差别?这其中要么是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存在问题,要么是实训课程的设置偏离本来的培养目标。很明显这些治安管理专科专业与治安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相同的“应用型人才”是不合理的。同时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实战型警务人才和应用型警务人才之间的区别在哪?”这个问题本身与实训课程等课程模块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密切相关。

(二)实训课程的分布较为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构建课程体系的目的在于确定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实现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6]。虽然关于我国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和改革有诸多探讨,但当前仍以专业知识的“三层式”课程体系为主导,即基础课或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各公安院校治安专业课程体系也基本展现为“三层式”结构。实训课程也是按照这一结构进行分布。表1可以看出,各院校治安专业的实训课程既有专业课实训、警体技能的实训,也有公共基础课程等方面的实训,其中治安专业课、警体技能的实训占主体部分。这体现了对治安专业人才全方位知识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了对治安管理相关的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然而,也有部分课程模块的实训课程本身与职业技能培养关系不大,如公共基础课中的公务员考试、面试实训课程。因为毕业入警参见公务员考试的缘故,这类实训课以“现实就业需求”为导向,实训课程明显功利主义和工具属性,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相背离。而随着公安招录制度的改革,虽然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比例将逐步提高,入警的社会竞争不如以前激烈,但入警招考要求、各院校各专业竞争岗位等相关的“为了就业”动力机制依然存在。如何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避免这类功利性实训课程的设置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实训课程的设置以理论课内实训为主

实训课程的设置主要有理论课内分散实训和情景演示实训两种模式,情景演示实训又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种形式[7]。上述四个院校治安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以理论课堂内开展实训为主。除警体技能实训课程设置模式一致以外,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警官学院治安专业都是采取“理论课内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的设置模式;四川警察学院治安学本科专业则采取的“理论课内实训+业务单项实训”的设置模式,在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实验必修课”,即实训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是在毕业前一两个学期,单项业务实训则是较均匀分配在各学期。公安院校以理论课内实训为主,课程体系中未设置专门的实训教学模块,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公安院校缺少实训教学的条件和基础,校内实验室、实训教学场地等建设投入不足等[8]。

从内容上看,由于治安专业实训课程以理论课内实训为主,因此实训课程的具体内容受制于专业课程的设置,然而整体上当前全国各公安院校治安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散乱,随意性大[9],这就导致了治安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科目不一致。如警卫学只有四川警察学院治安学专业开设,其他三个高校都未开设这门课程,自然也就没有相关的实训课程。而即使各高校治安专业的部分实训课程相同,实训课程的课时等要求也相去甚远。如公安人口管理的实训学时从6学时到31学时不等,治安案件查处的实训学时从12学时到5时不等。

三、实训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一)实训课程更加忠于治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虽然公安院校治安专业的实训课程分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称,但人才目标定位相同的情况下四个高校治安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却差别巨大。在公安招录制度改革意见中已经分别为本科和专科公安院校明确订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要求下,地方本科要更加明确“应用型”,而高职高专则是要更加突出“实战型”,而不是统一的“应用型警务人才”。除了这种表述上的确认和变更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过程、课程结构中要有具体体现,特别包括实训课程的设置要忠于培养目标,并界定应用型与实战型的区别。应用型重在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实践,实战型重在熟练掌握技能[10]。因此,地方本科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应该统一按照实训课时量不低于总体课时量30%的要求进行设置,加大治安主干课程中的实训课程比重,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的实践能力。高职高专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则应按照比低于总课时的40%设置实训课程,突出培养公安职业能力中的熟练操作、规范执行。

(二)实训课程的科目和内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在公安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下,治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亟待建立。治安专业实训课程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也需确立,使其更趋于合理、科学。由于专业课程基本决定了实训课程科目和内容构成,因此首先可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制定涵盖治安学专业的《公安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使各公安院校治安学的专业课程相一致,从而基本确定治安学专业的实训课程科目架构。治安管理专科专业可参照治安学本科专业,同时按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标准中应制定治安专业实训总课时要求、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实训教学条件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其次,在这些课程科目和标准基本统一的前提下,对于各具体的实训科目内容,应根据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学时,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大纲和具体的实训方案确定下来,并在后期不断更新使其跟上警务实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占忠.破解公安职业教育难题要做到“五个必须”[N].人民公安报,2010-01-31(03).

[2]肖称萍.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1):59-6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4.

[4]章继宁,龙艳,杨文才.对我校“治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25-28.

[5]张先福.治安管理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的探讨[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87-89.

[6]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

[7]梁春燕,聂鹏,郁欣.治安学实训课程设计思路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3(4):105-108.

[8]张胜前.治安学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93-195.

[9]王龙天.治安学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析[M].宫志刚主编:治安学论丛第七卷,2013:171-177.

校外培训治理总结篇3

治理校外线上培训将有法可依

2018年初,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非学历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以下简称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开展排查摸底、全面整改、督促检查,分三个阶段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突出问题导向,提出了依法规范、分类管理、综合施策、协同治理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相关任务和政策要求。《意见》是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作出的顶层制度设计,是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最基本、最系统的政策依据。

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一年多来,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重要成效。但是,在专项治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深入,校外培训从线下向线上迅速发展,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转移阵地,把培训开到了线上,出现了“线下减负,线上增负”的情况;有的线上培训平台存在低俗有害信息及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游戏等内容;有的线上培训内容以应试为导向,超标超前,不符合教育规律;有的学科类线上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有的线上培训预付费过高、合理退费难,用户消费风险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校外线上培训质量、增加了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对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从政策层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都要求对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实施培训教育活动的线上培训进行规范;2018年11月26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办公厅近日联合《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面向中小学生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实施培训教育活动机构的备案工作,按照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同步规范线上教育培训机构;今年两会期间,陈宝生部长表示,对于新出现的“线下减负、线上增负”问题,教育部不久将出台文件治理。可见,同步监管线上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

刚刚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利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意见》分五个部分,共十五条,这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规范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发展的重要文件,对于完善监管机制、构建长效机制、规范线上培训秩序、维护良好教育生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意见》从依法规范、科学监管、协同治理的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举措、相关任务和政策要求。

一、实施备案审查制度

《实施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开展备案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备案内容和要求,重点是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等进行备案。

二、开展排查整改

《实施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网信、电信、公安、广电、“扫黄打非”等部门制订排查方案,组织对在本省(区、市)申请备案的校外线上培训开展全面排查,于2019年12月底前完成排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三、明确监管重点

《实施意见》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内容健康、时长适宜、师资保障、信息安全、经营规范等五方面加强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日常监管。

四、健全监管机制

《实施意见》强调依托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动态监管,建立日常检查抽查制度。同时,在推行黑白名单制度,建立负面清单,通过及时公布黑白名单巩固治理成果。

五、加强行业自律

《实施意见》强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开展行业规范和自律。引导校外线上培训机构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努力提升培训对象满意度。

校外培训治理总结篇4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明确提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1],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该讲话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解决的事情是要回答好“三道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而回答好这三个问题的前提是建设一支政治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没有形成体系。现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采取专兼结合,专职为主的体制建立的。专职人员包括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思想政治专业教师、院(系)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工作人员、团总支书记、专职辅导员等,兼职人员是指导师或班主任等[2]。表面上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很多,但是缺少体系层次建设,专兼职人员各忙各的,缺少沟通交流,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已经不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边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基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另外,一些年轻思政工作人员对怎样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抓好学生的队伍建设思路不清、工作不力,核心、纽带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有些高校的学生支部书记是学生中优秀的党员兼职,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导致部分学生思想不稳定,纪律涣散,学风浮躁等。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要构建大思政视角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长效培养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列入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

二、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政治工作队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为党政和共青团干部、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多支队伍齐抓共管的局面。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牵扯到高校的方方面面,从党建到团建,从专职教师到专业教师。这就需要我们要进一步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结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多渠道、全覆盖的大思政格局。

1.党政干部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团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对于党政和团干部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确保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充分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求知欲强、多样成长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把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和优秀毕业生选拔到党团(基层党支部书记,共青团支部书记等)的工作岗位上来,发挥年轻干部的特点,创新方式方法,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2.思想政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专业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必须是政治立场正确,同时具备高尚师德,理论功底扎实。根据专业特点,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分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这两类人才也不能完全切割,应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

3.辅导员、班主任等队伍建设。辅导员的配备应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根据学校规模每个院的每个年级都要设置至少一名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同时配备一名班主任。由于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与生俱来的亲密感,对于专职辅导员除了专业技能要有要求之外,还要具备党务和团务工作相关锻炼经历,同时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上也要作相关要求。

4.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校新聘任的专业教师,首先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同时在专任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时,可以要求要有一定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历。对于专业教师要进行思想政治觉悟培育,引导从单一化的“思政课程”向多层面的“课程思政”转化,各个学科教师在教学上都要逐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觉悟。

三、加强培训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论是在讲台上教书育人,还是在课堂外教育引领,都必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首先成为中国梦的开拓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加强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业务能力提升。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论武装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形势任务和国情教育,经常性开展党章和党性党风党纪和反腐倡廉教育。通过干部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等开展教育工作。

2.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锻炼中,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实践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参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主体教育活动,加强党性教育,搭建党性锻炼平台。

3.注重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党政、共青团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通过组织示范培?、课程培训和骨干研修提高思政专职教师专业水平。专职辅导员要从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方面提高综合能力[4]。

四、加强管理

1.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现在一些外部势力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公开宣扬西方政治价值观念,以各种社团活动、布经传教等方式进入校园,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困扰,严重地破坏了高校的意识形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管理,规范各类社团活动,防范和抵御校园布经传教,依法加强对境外资金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言论和思潮提供传播渠道,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话语权。

2.严肃政治纪律,强化监督机制。切实贯彻“?W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不散布错误政治观点和有害言论信息,决不允许突破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的现象在高校课堂上出现。完善师德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评比表彰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3.完善目标考核。把党建和思政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和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加强评估检查,加大考核权重,推动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校外培训治理总结篇5

 2013年以来,我校在省总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会工作大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国工会十六大、省总十三大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积极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干校教职员工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省总二十项规定得已贯彻落实;政治纪律和理想信念得到增强;工作作风有了很好的转变;培训规模有所拓展;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教学教法形式多样,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

一、努力提升政治思想素质,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干校党委及时召开贯彻落实会议,要求校教职工支部制定详细的学习方案分发有关学习资料、光盘,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要求做到“三个到位”即传达到位、学习到位、落实到位。同时制作展板张贴学习体会文章、开展知识抢答竞赛。省总十三大、全总十六大会议召开后,校党委按照省总要求,逐层逐级及时传达学习,要求授课教师及时把其会议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尤其是针对工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干校党委高度重视,要求干校教职员工对照自身工作加深学习,同时采取会议促学、业余自学、科室座谈研学、组织干部讲学等形式,以此促进对其精神实质的理解。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干校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和省总的部署及要求,在省总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做到“规定动作”不变样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有创新,紧紧围绕作风问题,坚持学深学透、问题找准找够、整改立说立行,措施扎实有效。

干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将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风建设及省总就此项活动的相关部署和举措列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课程,并以“行动学习法”、“案例式”和“研讨式”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力求在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中做到求真务实、转变作风、知行合一。干校龚国强同志还在省总中心学习组作了“着力提升‘第一能力’、努力增强服务本领”专题发言。同时干校还组织全体教职工到息烽集中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发放光盘进行专题学习,举办首届教职工“美丽中国·魅力贵州”摄影比赛和专题辅导讲座等,并借联合办班的机会与省直企业工会一起深入到中铁二局一公司杭州地铁项目部施工现场进行研讨和慰问一线职工,用自身的行动向他们宣传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意义。

通过对讲话和相关会议精神的学习,以及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干校教职员工政治思想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明显凸现,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浓厚的学习和钻研教学业务的氛围大大提升。

二、围绕工会工作重点,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注重教学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干校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员工克服了“二无三缺”无校舍,无必要的交通工具,班子缺人,教师缺员、专职会计缺)的困难。整合优质培训资源,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较好地完成和超额完成了省总下达给我校的工会干部培训任务。

1、在培训方式上广开渠道,加大培训规模。今年我校在培训方式上除了继续采取“三条腿”走路的方式外(即:请上来“调训”、送下去“送教上门”和走出去“省外办班”),还加大了联合办班的形式,如与省财贸金融工会;省直属企业工会;省石化、轻纺工会;贵阳市总工会等5个单位联合办班。这一优势互补的方式,既拓宽了培训规模,又锻炼了我校教师队伍,培训的“质”和“量”都有较大的提升,取得了教育培训的实效。

今年干校共完成调训及联合办班9期,共684人/次。其中省外培训3期(原计划培训6期,400人/次,省外培训1—2期)。送教上门培训工会干部2511人次(原计划2300人次)。办班期数和培训人次均超额完成省总下达给我校的培训任务。

2、在培训内容上,围绕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和工会工作重点难点精选课程,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把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作为每期培训的必修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总十六大、省总十三大等重要会议召开后,干校教师均及时把其精神融入到授课中,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干校及时将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风建设列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课程。二是把“两个普遍”、“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工会重点工作和劳动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三是省外办班,坚持把当地创造的具有全国典型意义的工会工作亮点和经验作为讲授和考察的重要课题,且均选择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会主席、部长、教授为学员上课。四是除上述课程外,今年我们新增设了“系列讲话精神”、“建设和谐贵州”、“文化建设与工会工作”、“企业文化”、“职工道德与素养”、“工会新闻摄影”、“工会新闻写作”等课程,以上课程除干校教师承担部分课程外,其余均是我省有名的专家、学者、领导、教授担任。

3、在教学方式上,注重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一是采用“行动学习法”、“案例式”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感召力。“行动学习法”即是让学员将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理论方面感到困惑的问题带到培训班上,与授课教师和学员进行交流,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研讨,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意向,从而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该教学的方法通过“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打破了职能和层级界限,有效破除形式主义,帮助学员弘扬“实”的学风,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干校结合实际,在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中走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二是普遍采用PPT多媒体教学,将量大而枯燥的工会理论和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图声一体化的界面直观、形象、生动、清晰、准确完整地传输到学员,增强了学员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扩展了教学内容。三是为丰富学员学间生活,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分别穿插了10—30分钟的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手指操”和图文并茂的“工运小常识,人物篇和史实篇”,内容和形式均深受学员欢迎。

4、整合省内外、校内外优质培训资源,确保培训质量。

一是今年的省外培训,我们除继续选择改革开放力度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当地工会工作有特色有亮点有经验,师资队伍比较强,办学水平比较高的兄弟省工会干部院校承办外,还注重组织学员深入到省属企业在外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并看望一线工人。二是在外聘教师中,我校在去年的基础上通过听课测评的形式又充实了几名理论政策功底扎实、工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领导承担教学,以补干校师资严重不足,并建立了师资库。三是选派3名干校教师参加全总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中西南片区工会理论教学研讨班,以提高教学水平。干校教师龚国强撰写的“着力提升‘第一能力’、努力增强服务本领”荣获中西南片区工会理论优秀论文奖。

总结今年干校教育培训工作,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开渠道,扩大了培训规模;二是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增设了重要会议精神、党的群众路线以及管用务实的课程;三是教学教研活动有所增强,课程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被普遍运用;四是学员管理服务至上,严格要求,让学员有“回到家”的感觉效果明显。

三、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努力搞好干校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中,我校坚持学习教育与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尽管干校去年因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但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中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和民主生活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班子研究决定对部分制度也做了修改和完善。二是建立职责明确,科学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明确了各科室的工作职责,让其在具体的工作中各尽其责,相互协调。四是明确每周二政治学习和每周五的教学活动时间及备课、新课试讲、授课评估和教务管理制度。五是逐步规范财务决算和支出报销等制度。六是明确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章、省委十项和省总二十项规定等。##

四、2014年干校主要工作初步安排。

一是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全总十六大、省总十三大会议精神,结合干校实际以省总党组书记杨兴举同志的《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六大精神、奋力开创全省工会工作新局面》中的“六个方面工作”及“五个做”,为干校工作的主要抓手,实实在在地做好干校为工会工作服务、为工会干部服务的教育培训工作。二是争取省总尽快解决干校“二无三缺”问题,尤其班子缺、师资缺问题。三是加大教学调研力度,明确每学年度至少一至二次深入基层教学调研、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四是继续整合省内外优质资源和补充外聘教师力度,使干校较弱的实力得到较好的增强。五是计划调训工会干部6期,其中省外办班一至二期,共培训工会干部450人次。具体为:⑴、地方工会干部培训班(100人);⑵、企业工会干部培训班(100人);⑶、新任工会主席培训班(50人);⑷、与各产业工会联合培训班(100人);⑸、企业工会干部培训班(50人,省外);⑹、工会主席研讨班(50人)。省外办班中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举办一期高层次理论研修班。六是继续搞好干校建章立制工作。

 

贵州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2013年11月25日

 

 

校外培训治理总结篇6

(一)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

4月初至6月底,党校积极认真地组织了第九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共培训学员4732名(其硕士357人,教职工26人)。

本期培训中,我们注重加强了以下几项工作:

1.实行民族生单考制度。考虑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可能影响笔试效果,为保证在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不减,在考核中,除更加注重衡量民族学生培训期间接受党性锻炼的效果外,在结业考试中对民族学生还试行单设考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笔试制度。

2.进一步规范结业考试的组织工作。为使结业考试更客观地反映培训班的整体教学质量,在考试前,组织各分校开展考前动员,严肃考风考纪,对抽调的200余名监考教师和考务人员进行考前培训;在考试期间,组织各分校负责人成立巡考组,抽调相关部门和各基层党委的部分负责人组成督导组,形成了监考、巡考、督导协同工作、紧密配合的考场纪律和考场秩序维护机制。

3.选点开设诚信考场。为了加强党校优良学风建设,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党校将葡萄酒学院分校学员所在的2个考场列为诚信考场,实行全程免监考,展现了党校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示了党校教育的育人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新生党的基本知识培训

随着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规模的逐年扩大,对如何保证培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党校经过校内外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在总结2006年新生入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在新生中正式开设了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与已经开设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预备党员培训班共同构建了我校“以两级党校为基础的党员发展前后三级递进式教育培训体系”。 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在学院(系)党委(党总支)的领导下,由党校各分校独立组织实施。通过课堂授课、电化教学、自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4700余名学员认识了党、了解了党,激发了政治热情,明确了努力方向,坚定了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决心。

(三)支部工作实务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水平,促进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与林学院党委共同举办了党校第三期党支部工作实务培训班,结合支部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对32名基层党务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培训班采取听专题报告、自学、分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我校党务干部培训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组建了党校兼职教师队伍

党校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合理构成。3月份,党校在全校范围内通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组织遴选等程序,选聘了包括领导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理论基础的党政干部、离退休同志和学生政治辅导员在内的74名兼职教师,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举行了党校教师集体备课会

为广泛交流党建理论学习成果,提高党校教师教学水平,推动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课堂。经过充分准备,党校组织召开了党校教师十七大精神宣讲集体备课会,并向全体教师配发了《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和《党员干部党章学习读本》等教学资料。

校外培训治理总结篇7

我市从**年起开始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市教师进修学校当时被确定为**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试点单位,负责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实施培训。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至今举办了二十期教育干部培训,共计学员1283名。(现在岗440名。小学校长272名,中学校长168名。)其中,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10期,参训学员835名;(其中,小学在岗校长272人,参训率100%;中学在岗校长168人,参训率100%。)举办了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5期,参训学员209名(不包括在省、市级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举办了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2期,参训学员68名;举办了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3期,参训学员171名。在培训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注重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九五”期间,曾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多次发表研究性文章,出席原国家教委在**召开的全国干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书面发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分别报道我市的校长培训情况;20**年以来,我们以“九五”校长培训工作为基础,不懈努力,创造性地工作,在培养和建设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的校长队伍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教育干部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完善机制。

首先,强化领导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见》,我们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艳为组长,教育局局长钱继斌等为副组长的**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进修学校主要负责制定培训计划、食宿安排、学籍管理、教育实践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了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

其次,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善于从事校长培训工作,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进修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干训教师17名,其中专职6人,兼职11人,全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讲12人,讲师5人,兼职教师中有教育行政干部4人。还配备了1名专职管理员。

第三,为进一步搞好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我市加大了对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进修学校有阶梯教室一间300座;计算机教室4间计算机200台;多媒体语音室2间;**卫星接收设备一套;并组建了校园网并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还有能满足学员生活需求的生活设备;同时十分重视干训实践考察工作。

第四,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在各期教育干部培训班开班之前,进修学校都先完善培训手续,并建立学员学籍档案(见档案材料);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学员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教学培训实施计划(见各期教学档案材料);在培训中,使用的教材是省指定的材。除按要求开齐全部课程,保证教学课时量外,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员研讨,并到市内外一些示范性中小学学习考察,并要求写出考察报告;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加强考核测评;培训结束,严格按学籍管理规定,由进修学校填写结业证书,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后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二)分层施训,形成网络,注重实效。

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和《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的有关规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努力提高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综合素质。从20**年4月起,我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办**市“十五”小学校长骨干研修试点班(后确定为全省三个省级试点班之一),参训学员35人,研修班以在职业余研修为主,研修总课题是《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下设10个子课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骨干研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题《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被**市教科所确定为重点科研课题,现已申报**省干训科研课题。

我们确立了四种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开展了骨干研修,普通研修,岗位培训,后备校长培训四个不同层次的校长培训。几年的培训实践证明:以骨干研修为突破口,以普通研修为重点,以岗位培训为基础,以后备校长培训为补充的培训策略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合乎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的。

同时在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干训中心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学校中层干部培训,我们已在城关镇、**乡进行了试点工作,城关镇第一期培训学员76人,**乡第一期培训学员62人,现已结业,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发挥已培训校长的辐射作用,以学校为单位,在校长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培训。我们已在**镇**小学进行了试点工作,这种校本培训模式得到省厅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效是显著的:

1.促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生根开花。我市的校长培训工作,始终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要研修内容。校长通过培训,认识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探讨和研究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施和推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的学员不仅是市、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的旗手,有的还是乡镇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的组长。在短短的几年中,创新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垌冢镇五一小学坚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尝试用素质教育报告单,其探索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校长》杂志上,**镇**小学创新教育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继续教育》杂志上。

2.提高了校长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了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研修中,我们坚持政治培训与业务研修并举。要求学员学习邓小平理论,进行“三讲”教育,领悟“三个代表”的精髓,告诫学员加强政治修养,反腐蚀,拒诱惑。参训校长在复杂环境中能表现出高尚的政治思想情操,率领教师站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二是提高了校长的创新素质。研修给校长提出了新课题,给校长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经过学习和探索,校长们初步掌握了小学教育科研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为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了校长的管理素质。研修中,校长们就现代学校中师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新变化如何实施新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并走出去考察学习,调整了管理思路、更新了管理观念,校长回岗后,更注重对人的管理,更注重规范管理,更注重服务管理。

(三)加强研究,不断总结,提高质量。

“十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的体会和认识是:

1.根据校长需求,结合农村小学教育实际确定培训模式。我市确定的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小学校长普通研修和小学新任校长岗位培训模式分别为“理论研修课题研究”、“理论研修专题研修”、“集中培训回岗实践总结提高”。

2.理顺培训关系,突出培训重点,确立全新的培训教学形式。第一,以课题为纲,专题围绕课题转。在小学校长骨干研修中,我们坚持以理论研修作基础,以“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为中心,坚持课题统摄专题。整个研修活动中,一切围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展开,一切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服务。第二,以用促学,理论研修为课题研究服务。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的关系上,坚持从理论着眼,以实践为落脚点,从实践出发,针对性地教、有的放矢的学,促进学用结合,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三,以讲导学,教员围绕学员转。培训始终以学员为中心,把培训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员主动发展。干训教师不光在“讲”上下功夫,更要在“导”上花气力,学会点拔,善于帮扶,巧于指导,培养校长的研修能力。第四,以学促“变”,研修培训为“创新教育”服务。培训不坐而论道,也不搞就事论事,而是紧密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边学边议、边学边思、边学边用,把研修过程变为研究“创新教育”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和增强办学效益的过程。

3.加强研修管理,优化考核评价过程。“十五”校长培训比“九五”培训内容更开放,形式更灵活,学员的自主性更强,自学研讨的时间更多。针对这些特点,管理要与之相配套,我们推行了理论研修统一要求、严格管理,实践活动分别要求、统一评价的管理办法。在几年的校长培训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培训的考核办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我市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学员考核办法,制定了《**市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和普通研修学员考核办法》,具体作法是以理论研修评价为基础,以课题(专题)研究评价为重点,实行环节监理,抓好阶段督查,致力总评提高,注重自我评价,落实民主评价,以评促学,把评价过程变为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方向

1、继续抓好常规培训。对已接受过任职资格培训的校长,在“十五”期间要有70%的校长接受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对全市50岁(含50岁)以下在岗校长普遍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经过考核,要求中小学校长分别获计算机初、中级合格证书。

2、继续加大委托培训工作的力度。按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

3、加强干训基地建设,为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首先配齐配好干训人员,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要对干训人员安排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保证;加强干训教师的培训,通过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培训方式,加强全体干训教师的多方素质的提高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尽快着手进行干训网页建设,开展校长网上培训,通过与网络设施好的院校进行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培训。

4、充分发挥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校长工作研究会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术研究和经验总结,将大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提炼,上升为新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教育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围绕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校外培训治理总结篇8

(1)教育部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相关文件政策。第一阶段:明确提出培训进修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培训进修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其工作四年左右后,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一定时间的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

第二阶段:依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构建初步的培训体系。2005年教育部在出_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细化了培训要求,希望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将“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承担所在区域内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任务。紧接其后,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集“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于一体,并与“学习考察、学位进修、科学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力打造“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第三阶段:基本形成培训体系阶段。《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期待2017年可以基本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辅导员成长成才规律、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能够基本构建“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以期为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服务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2)上海市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相关文件政策。为更好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上海市教委也先后了一系列文件政策。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07年的《关于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将构建“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委、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三个层次分层递进,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横向贯通,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作为培训目标。面向上海市高校所有专兼职辅导员,努力实现“辅导员个人成长与队伍整体发展”“培训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面上培训和骨干培训”“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四个结合。

2012年,上海市教委依托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9所高校和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等2家单位,设立11个“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2012―2015年)”。自成立以来,各培训单位在提高上海市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现状调研

为深入了解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现状,我们针对高校辅导员参加基地培训的课程设置、培训时长、培训形式、培训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实证调研。此外,本次调研也辅以深入访谈的社会调查方法,以期详细、全面了解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现状。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来自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25所上海市高校。

从年龄来看,年龄在30岁及以下占比47.42%,年龄在31~35岁之间的占比32.99%,年龄在36~45岁之间的占比18.56%,年龄在46岁及以上的占比1.03%。从总体上看,30岁及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近半数,46岁及以上的数量较少,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呈现出较明显的年轻态势。

从性别来看,参与本次调研的男性辅导员占比41.24%,女性辅导员占比58.76%。这一性别比与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性别比略有不同,相较而言男性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比重更高。

从学历来看,持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91.75%,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与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分别占5.15%和3.09%,可见目前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大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从入职时间来看,工作三年及以内的调查对象占45.36%,工作7~10年的调查对象占27.84%,工作4~6年的调查对象占17.52%,工作11年及以上者占9.28%。

从职称来看,参与调查的辅导员绝大部分为“助教”与“讲师”职称,这两者分别占比42.27%与52.58%,两者总和占95%。“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极少,仅占总数的2.06%。此外,还有少数(占3.09%)因第三方派遣等原因而没有评定职级的人员。

(2)调研对象的培训情况。从培训主题来看,本次调查对象所参加的培训涵盖“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大学生主题教育”“辅导员职业礼仪与领导艺术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国际化背景下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专题”“校园危机应对与媒体公关”等各类主题。

从培训频率来看,通过对调查对象近两年内在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情况,发现有68%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在过去的两年中参加过1~2次培训,参加3次的占总数的18.56%,参加4次及以上的占总数的11.34%。

从培训原因来看,“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占比71.13%)成为辅导员进行培训项目选择的首要原因,这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密不可分。兴趣是辅导员个性特征的延伸和主题选择的动力,“对培训内容感兴趣”(占比61.86%)也对培训项目的选择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部分辅导员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占比59.79%),希望通过培训更好地满足晋升、晋级所需的条件;抑或是本着“可以结识更多朋友”(占比24.74%)的愿望,在培训过程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另外,也有约五分之一(占比22.68%)的辅导员是因为“学校要求”等客观原因参与到培训中。

从培训时长来看,68.04%的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时间大多为5天左右,培训时间在14天及以上的占总数的17.53%,培训时长在“3天及以内”与“7天左右”的人数均占总数的7.22%。

从培训配置来看,上海市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大多配置比较齐全,覆盖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三个阶段。在前期培训中,96.91%的培训单位为学员发放培训手册,使其对培训过程进行了解并为其提供学习参考,97.94%的培训单位会告知学员该期培训的实施方案,使参训人员对自己即将进行的培训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在开展培训过程中,97.94%的培训都会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讲解,97.04%的培训会配备班导师对学员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指导,95.88%的培训单位在后期会安排学员反馈收集学员参加培训的建议和意见。培训结束后,92.78%的培训组织单位会为参加培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然而,仅有55.67%的培训单位会向学员发放培训教材,也有20.62%的培训单位没有设置培训成果展示机制。

从培训形式砜矗所有培训单位都会要求参加培训学员撰写“学习小结”。98.97%的有“专题报告”,97.94%的有“学员交流”,96.91%的有“分组研讨”,93.81%的有“案例教学”,90.72%的有“团队拓展”,以上这些是绝大多数培训项目中都会采用的形式。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参与培训之中,培训单位会将“参观考察”作为其中的环节。54.64%的培训项目会将“课题调研”作为培训的形式之一。

从培训满意度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培训的时长、内容、形式、师资、设施、费用、成效等各方面都比较满意。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本校重视”三个方面没有出现负面评价。而在“培训时长”“培训师资”“培训设施”“培训费用”“培训考核”和“培训成效”等方面尚有可改进的空间。

3.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培训的专业化体系有待加强。参与本次调查的辅导员绝大部分为初中级职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调查对象凤毛麟角。一方面反映出辅导员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总体不多;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中对高级职称人员培训的针对性仍有待增强。

(2)培训的主体性调动体系有待提升。调研显示,大多数辅导员源于职业道路发展和能力水平提升等诉求,或者出于兴趣驱使、交结朋友等目的主动参与到培训之中。但有一部分辅导员是因为“学校要求”等客观原因被迫参加培训,自身参与培训的热情并不高。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人近中年却仍为初级或中级职称的群体,通过调动其培训主体性,帮助其实现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3)培训的配置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调研表明,时长较短的培训,在紧凑的日程安排中也应当注意保障培训质量,应当采取合适的途径告知参训学员培训的实施方案,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授或点拨,畅通参加培训人员的意见反馈途径并注意搜集改进建议,为培训成果的展现提供更好的平台。

(4)培训的多元需求体系有待满足。短期培训因为时长的局限,活动方常常将活动安排得较为紧凑。但在培训过程中,一些年龄稍大的参加培训学员表示过于紧张的时间安排导致学习强度过大,对内容的消化理解有些吃力,且在短暂的培训时间内,缺乏足够的时间与同期学员交流探讨。而在一些周期较长的培训之中,也有学员建议可以适当缩短培训时间,精简课程,以期与学校的工作顺畅衔接。这些问题都对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培训项目的内容,在前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制订培训日程安排,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参加培训学员的多样化需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面对“众口难调”的多元化需求,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也需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的新模式,创新培训的途径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 耀.基于胜任力的G大学辅导员培训体系构建[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上一篇:水利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校外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