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2 16:30:25

科普教育管理制度

科普教育管理制度篇1

目前国内科普场馆在精细化管理实施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呈增长态势。本文采用市场调研的方法对我国科普场馆有关质量管理精细化实施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从中发现我国科普场馆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归纳出我国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发展与现状,并就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精细化;调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科技普及和交流的分支越来越细而且越来越突出。课堂外的非正规教育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普教育更加突出其全民性和终身性。科普场馆是担负起时代重任的新型社会教育阵地,致力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科学意识、创造智慧、开拓能力的一代新人。因而,科普场将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最好场所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丰富,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多元化。科普场馆不再是一座单纯的科技展览馆,而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一个适合于时代和未来教育要求的特殊学校。它是学校等正规教育和正式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和补充。到科普场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这知识的海洋中跳跃式地、自由地、积极主动地摄取科学的养分。科普场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主力军,是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常年开放场馆,主要的形式包括科学中心、科技博物馆、科技馆、专题科技馆等。在新形势下科普场馆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队伍人才、展项研发、公众服务和场馆运营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上向管理精细化的迈进。精细化管理是标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三部曲”中的重要一环。实现质量管理精细化不仅能够提升科普场馆整体执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运营绩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科普场馆的管理水平与具有更大社会化和更广普及性的公众服务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科普场馆需要在运营管理中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才能更有效地通过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激发公众主动自主去探寻科学奥秘,实现科学传播的功能,从而有利于科技场馆的长远发展。

1国内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准确地全面了解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从质量管理认证、队伍建设、展项自主研究开发、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我们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间对国内的科普场馆开展了《我国科普场馆实施精细化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全国各地的科普场馆(以科技馆为主)的实地考察、电话调研和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期限内最终共成功采集56个省、市级场馆和部分专业场馆的数据,其中省级场馆21家、直辖市场馆3家等。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严谨的统计处理和分析后,形成《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现状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中除了对接受调研的各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外,还对科普场馆推进精细化管理总体状况进行了统计,因其内容较为繁复,故本文仅就与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1.1对各场馆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统计

在受访的科普场馆中,其中仅有5个场馆(约8.9%)完成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工作并取得认证,而其余的场馆(约91.1%)则没有开始相关的认证工作。

1.2队伍建设精细化工作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队伍建设精细化方面,我们从3个方向入手研究,分别是:岗位分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及培训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超过2/3的受访场馆实施了岗位分级目标责任制,即有41个场馆(约73.2%)有此项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有15个场馆(约站26.8%)则没有;仅有1/3的受访场馆(19个场馆)同时开展了考核制度与评价机制建设,而约2/3的场馆(36个场馆,约占64.3%)只具备考核制度方面的相关建设,而有1个场馆则均无开展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建设(约占1.8%);在培训管理制度方面,大部分的受访场馆(54个场馆,约占96.4%)都实施了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

1.3展项研究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展项研究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自主研发方向入手研究,具体包括“有无系统成熟的展项研究管理办法”“有无自定年度展项研究计划”“有无跟进展项研究管理过程及时掌握研究情况”,以及“有无展项研究评价体系”。在受访的科普场馆中,1)在系统成熟的展项研究管理办法建设方面,仅有6个场馆(约占10.7%)有此项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2)在自定年度展项研究计划方面,仅有11个场馆(约占19.6%)有此项方面的措施;同时另有5个场馆仅有展品的年度采购计划。3)在跟进展项研究管理过程及时掌握研究情况方面,有13个场馆(约占23.2%)此项的相关制度或措施等建设。4)在展项研究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仅有5个场馆(约占8.9%)具备。从上数据可见,受访场馆在展项研究管理方面举措较弱,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的目前国内科普场馆的展项展品开发还是以通过采购市场上现有的产品方式为主,缺少对结合自身展馆特色和展教资源的自主研发、二次开发或功能拓展等。

1.4在服务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服务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3个方向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有无系统规范的观众服务规程和指南”、“有无考核评价体系”“有无定期开展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从上数据可见,大部分受访场馆均较重视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有49个场馆(约占87.5%)具备系统规范的观众服务规程和指南建设;超过一半的受访场馆(31个,约占55.4%)具备考核评价机制措施;有44个场馆(约占78.6%)开展定期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另有1个场馆开展了不定期的服务满意度市场调查工作。

1.5在安全管理精细化的统计

在科普场馆调研所设计的安全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以从两个方向入手研究,具体包括“有无制定合适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指引”、“有无重大情况的应急预案”。以上数据可见,所有的受访场馆均重视安全管理,受访的56个场馆在制定合适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指引建设、以及重大情况的应急预案方面,均制定了相关的措施。

2结论

从调查的数据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国内科普场馆都在场馆运营质量管理标准化方面花费大量的投入和创建工作,而在质量管理精细化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全国各地科普场馆管理现状来分析,基本上都把场馆物业管理工作中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部分对外完全社会化管理,即委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企业负责该项目工作,科技馆仅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对于和科普场馆的安全运营管理有关方面,重视程度尤为突出,“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受访的所有科普场馆中都能充分体现。关注公共安全,充分利用人防、技防及物防等手段来提供公共场馆的安全服务,为科技馆与公众提供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在服务管理方面,对于来访参观公众的服务意识还是蛮重视的,大部分的科普场馆均按各馆自定的规范规程和指引来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科普服务及一些便民措施,使观众能舒心地感受科技馆这个启迪智慧,传播科普殿堂的独特氛围。在队伍建设方面,对于各岗位设置、岗位目标责任制、人才培养、管理培训等都下了大功夫,均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但在引入相关科学性或客观性的评价机制方面,如:队伍建设、展项研发、服务管理、服务效能和效率等,除了小部分的科普场馆已开始尝试性地自行开展此项工作外,目前大部分的场馆均没有开展此项工作。若从引进第三方机构和企业对场馆自身上述项目的建设,甚至从场馆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效益(“三效”)三方面来进行相应评价或评估工作的考虑,目前基本上是还没有真正涉及或实施。在展项展品自主研发方面建设,对自身场馆教育资源的二次开发或深度开发还较为缺乏,资源的充分利用仍不足够。调查中发现,仅有极少数的场馆尝试自主研发展项展品。目前大部分的场馆主要是从市场上直接采购现成的产品为主。受访的大部分科普场馆对展项研发的评价机制的认知度普遍不高,缺乏对展项产品研发发展态势和国内外科技馆展项管理新方法等的常年性清晰准确的跟踪和关注。基本上他们都是根据过往采购展项产品的经验、或产品的欢迎程度作为评判和采购的标准。受制于多以展项展品采取对外采购来满足场馆自身的更新改造,故一般缺乏制定展项展品的年度研发计划工作措施。从对各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工作调研情况来看,虽然标准化管理是第一步,但调研结果却不容乐观,仅有5个场馆实施并取得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均与科技馆本身的体制、运营机制、财政支持度、管理层重视程度、运营经费投入和管理模式等有密切关系。认证工作的过程需要长期的人、财、物力投入和全程参与,同时也与场馆的各级部门和全体员工坚定和稳定的执行力有着长效性的关联。目前大部分的场馆对于《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认知度和执行实施还是比较到位的,但对于在管理、服务和运营上标准化,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精细化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难以提及到实施人性化管理,这实际上很大程度也影响了我国科普场馆的发展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竞争力。

3对策和建议

现代管理已经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时代,正想人性化管理迈进。如果说,科普场馆还处于比较粗放式经营管理的境地,那么现在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实施精细化管理,使科普事业迈向新的台阶。科普场馆要在不断丰富展教内涵、在展示上创新的同时,在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基础上也应不断拓展、提升科学传播职能。但是,由于质量管理精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科普场馆人、財、物力等,需要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以及整体执行力,而目前科普场馆在这方面的举措仍相当薄弱。基于对国内科普场馆的抽样调查分析,我们就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精细化开展提出以下的意见和建议。

3.1善于利用现有的展教资源和展研力量,开展展项展品的自主研发与管理

科普场馆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效互补,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展教形式向公众提供传播科学知识,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全民终生学习的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场馆通过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展项展品自主创新开发,强化展项展品研发的学术理论和成果支撑,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要在科普展览展示手段方面下功夫。尤其是科普场馆更新改造工程要注重科技创新集成的应用和展示,通过集成创新的传播方式、集成创新的科普内容、集成创新的运作模式,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多的接触科学、了解科学,将科技馆打造成公众喜爱的最新科创成果集成展示基地。

3.2充分认识引入相关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加强精细化管理

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对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缺乏深入的分析,评价的范围和层次界定比较混乱,更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导致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效益并未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把精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引入应用于我国的科普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甚至通过借助第三方客观的评价和评估,有助于分析与揭示科普场馆在运行管理中的不足,以评促管,落实以服务评价和合理奖惩机制促进改善服务水平,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激励功能。同时通过研究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普场馆的精细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模式和实务操作流程、规范,探索建立长效的创新机制,以此创立形成一个交流学习平台,更好地实现科普场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政府和管理机构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3.3加强受众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科普场馆的角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高精细化管理前瞻性

科技馆事业发展好与否,其社会效益参考评价指标因素之一,就是公众对其喜好、参与度、特性和来访人流量如何等。科普场馆应联合相关的专业研究机构或委托第三方市场调研策划机构,进一步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和公众的喜好和需求,细分各类群体,结合科普场馆自身资源内容亮点,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数据采集、复核、处理、分析,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研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了解国际上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关注展教内容的社会效应和公众反馈,拓展教育功能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服务管理体制,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4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资源和专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壮大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

要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发挥其专业优势。各科普场馆应建立一套专门的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的评价机制或评估体系,通过对人才队伍其不同阶段发展和能力特性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实现动态化管理,从而适时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方案,加大青年专业人才队伍扶植力度、加强管理层和员工轮岗交流力度。同时利用各科普场馆各自资源、地区优势,探讨馆际间的人才交流培养深造合作模式,启动各馆间的人才交流,有助于科普场馆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和推动整体行业专业人才链发展,打造科普场馆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为科普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作者:萧文斌 梁皑莹 陈之明 单位:广东科学中心

参考文献

[1]孙念怀,精细化管理III——操作方法与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受众需求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5.

[3]李霞,段钊.浅析我国科技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1(3):181-185.

[4]庄智一,王欣,胡芳,等.自然科学博物馆人才队伍培养方案实践研究报告[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7-12.

[5]康岩,考察黑龙江等地科技馆的调研报告[J].科技致富向导,2012,8(25):200.

[7]谭岑.基于公共服务的科技馆绩效评估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8):179-181.

[8]龙金晶,刘玉花.世界科技博物馆教育的角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27-34.

[9]陈之明,科技馆精细化管理论纲[J].广东科技,2012,9(16):59-62.

科普教育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相对于一般的教学管理而言,体育教学管理偏向于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干预和管理,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学生的诸多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部分体育教师教学内容非常单一,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特别多,导致学生未接受到系统的身体锻炼,影响了个人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为此,我们必须重视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解决,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就是对身体的训练。在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完成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其意志力的培养。或者开展专项训练,促使学生发展特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展开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通过科学分析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1.学生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控制指标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每当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评价和总结。可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并没有选择合理的控制指标,单纯凭借体育分数来评判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首先,教师对于学生的最终评价仅仅局限于期末的体育考试成绩,对日常成绩的关注度并不高,导致师生之间因为评价问题产生矛盾,合理的评价控制指标的设计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由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数量众多,因此想要在指标评价上实现精准性,必须要对指标本身进行研究定位,不可以按照个人意愿来决定,否则很容易导致评价指标在应用过程中出现较多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2.学生身体素质相对下降,个体差距明显拉大

在落实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明显的下降,学生之间身体素质的差距也在持续拉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家未来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毕业生。如果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体差距得不到控制,将会对我国社会将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首先,很多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没有选择继续锻炼,而是直接休息,这就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其次,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呈现两极化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教师针对体育特长生展开专项训练,利用个人单独辅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另一方面,针对体育素质一般或者是体育锻炼态度较差的学生,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教师对他们采取放任自流的策略。

二、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策略

新时期体育教育管理不能再按照以前的方法来管理,而是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落实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减少个体之间的差异,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1.明确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将“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控制指标”“学生身体素质相对下降,个体差距明显拉大”等问题有效解决。当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如果不能将问题有效解决,势必会引起很大的社会问题。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学实践表明,教研室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抓住这三个方面也就抓住了工作的中心。教研室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教研室的工作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何将教师的精力引导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管理的难点。体育教研室要加强对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培养,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同时要实行“教师教学工作承诺制及其管理办法”,即以什么样的教学风貌投入教学以及达到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应让教师作出承诺。

2.建设高水准的体育师资队伍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体育师资队伍,从各个方面推进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首先,高校要切实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实施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应根据体育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聘任,形成合理的聘任机制。

其次,强化体育教师考核制度,应积极探索并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考核结果要作为体育教师晋升、聘任、奖惩的依据。

再次,设立中青年教师优质课、体育优秀论文奖项,鼓励全体体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钻研教学,对肯钻研教学且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最后,制订体育师资培训计划,鼓励支持体育教师进修、访学,为教师创造一个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改善体育教师的待遇。

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完善现行制度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应在完善规章制度方面下大力气,确保所有的体育教学措施、方法都有据可依,能够让广大的学生信服,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形成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首先,对教学过程,要制定严格的规范制度,包括对现行教学制度的完善。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专业都非常有影响力,应该将其人才培养制度、人才规划制度等进行完善,形成体系。

其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奖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在奖励方面,不能过度给予物质奖励,应以激励为主;在惩罚方面,必须针对不同事件进行不同的处理,减少惩罚失当问题。

本文对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展开讨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对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很多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未出现问题反复发生的情况。今后,我们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目的,以学生为主导,落实教学管理方案,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浩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5):8-9.

[2]余万斌.ISO9000族标准评价体系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6):87-89.

科普教育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制度创新;机制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17-03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水平的、高级阶段的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特征。一般来讲,普通高中教育不仅是初中后教育即义务教育的延伸,而且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未来十年,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既定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我们对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重新省思和战略目标的科学定位,而且取决于制度创新、走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制度性困境、强化制度精神和有效治理等制度保障。

一、有效治理:普通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

突破体制障碍,进行制度创新,开展制度设计,发挥制度功能,展现制度效应,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现普及、提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有观点认为,“教育体制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教育行政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及制度的总称”。另有观点认为,“教育体制是处理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领导之间重要领导权限关系的制度”。显然,这两种解释皆把教育体制当成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上述两种认识都把制度作为解决教育管理问题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说,解决教育管理发展过程的问题主要应依靠制度。其实,简单地把教育体制理解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片面的和不深入的。因为,谈到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不仅包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包含教育体制的落实与执行的问题。而且,退一步讲,即使是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也既有国家教育行政层面的宏观教育管理问题和学校层面的内部管理问题,同时,也应该包括我们日常所讲的具体制度建设问题。显然,全面把握教育体制,既要抓住教育体制中的核心要素——制度,也要重视教育体制中的载体——机构。

笔者认为,所谓教育体制是指教育制度与教育机构的结合体。教育制度是规范教育机构健康持续运转的规则体系,而各种教育机构既包括教育实施机构也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当特定的规则体系与具体的教育实施机构相配套,就构成了具体的教育体制。

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普通高中在数量和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教育管理体制地方化、办学格局多样化、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化等与教育体制相关的内容日渐完善,但普通高中教育长期存在的同质化和应试化等问题依然严重,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依然遭遇着制度性的困境,这与教育体制不顺畅存在着必然的关联。也就是说,当前影响我国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之一就是教育体制问题。自改革开放伊始,我国任何一次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从对教育体制的设计与安排着手的,国家所颁布的大多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规章以及教育政策都对教育体制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明确的规范。如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等都将体制改革与创新、制度安排与设计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来抓。但诚如鲍尔所言:“教育改革犹如‘政策流行病’席卷全球。盘根错节的改革理念通常是不稳定的和不平衡的,但却具有不可遏制的态势;它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渗透并改变着不同的教育制度。……虽然具体细节各有差别,但各国改革的总体效应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具体形式各异,但教育改革整体要素却同样适用于中小学、学院和大学。这些要素包括市场、管理主义和强调绩效”。

二、制度性困境: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制度缺损

在实践中,普通高中教育不仅存在着办学体制不顺畅的问题,而且存在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实施全程领导与管理、学校缺乏办学自、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正遭遇着制度性困境与制度缺损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普通高中办学自严重不足与学校行政化并存。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校长等学校领导都不同程度地被赋予行政级别的头衔,不同层次的校长对应着不同的行政级别,省重点高中的校长相当于副局级,市重点相当于处级,区县校长相当于副处级和正科级,等等。高中校长行政化现象的存在,不仅容易出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干部任命的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而且还会滋生不按教育规律办事、长官意志浓厚、不尊重知识分子和只追求晋升所需的政绩等问题。在校长的选聘与任用上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对校长等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用,缺乏灵活的、公平、公开和竞争的机制,依然是委任制而非聘任制。更为严重的是,在任命学校领导干部时,相关部门依照行政干部的要求和规定来考察、提拔与任用,并没有考虑到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校长职业的素养问题,从而出现了诸如大量乡镇干部被任命到学校任校长等现象。由于学校行政化现象的存在,从而导致了学校缺乏基本的自,学校实质上属于政府管理的一个机构,学校的办学自只是写在纸上的法律权利。普通高中学校小到教师的进出、教材选用、困难学生补贴、学生分转班与成绩评定考核等,大到教师的培训进修、干部任免和财务管理等都由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把关,这就势必造成学校招不到需要的老师、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人事流动无序、教师工作活力不足和学生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

二是政府在对普通高中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到位和“错位”现象。政府职能的不到位和“错位”现象包括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两个方面。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是指因为政府的不作为而导致本身属于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职责没有执行,致使人们漠视法律与政策的存在,使政府的信誉度受到影响。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表现为因为政府的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包等大包大揽做法导致政府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管等,呈现出典型的家族式和经验式的管理模式。诚如一位校长所讲,行政干预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当面临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难以调和时,政府的全方位治理必然导致一些政府管理部门领导急功近利。舍弃周期长、效益滞后、成本相对较高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发展计划。更为严重的是,当前政府职能的发挥不仅“错位”,而且经常存在着“误导”的现象。如在陕西省某县,对民办高中的诸多行为进行了“放任”的政策规定:“对公办高中教师向民办高中的流动方面,只要民办高中与教师达成了协议,教师可以不通过自己所在的学校,直接由民办高中出面给教育行政部门打个招呼,教育行政部门就许可。而且,该教师的编制、职称依然走的是公办教师系列,从而拿双方工资,即教育行政部门的基本工资和民办高中的高工资”。

三是我国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存在政出多门和多头领导的现象。按照“谁举办、谁管理、谁受益”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人事、财务等重要事务基本上都由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直接领导与管理,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更多地只是进行业务指导。在多数情况下有效干预的难度较大,如由于一些部门对教育事务缺乏认知,只能是瞎指挥和瞎掺和。而当有时候需各部门相互协调与组织时,如果缺乏有效沟通,会导致更大的混乱与困难。这种政出多门、多头领导和“条块分割”等现象,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行政管理不力。如教辅市场乱象丛生、学校乱收费情况到处萌生、择校屡禁不止等等。而在另一些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则对学校办学过度干预,把学校视为唐僧肉,政府各职能部门都从自身部门的利益出发,对学校某些层面的管理与干预无处不在,缺乏起码的服务意识。如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视察学校,名义上是视察,实质上是要求学校缴纳各种费用。

三、制度创新基础上的有效治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制度精神与机制选择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进行的政事分开改革,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合理界分政府与学校的权利与义务。所谓政事分开就是要明确划分政务与校务,厘清学校与政府间的各种关系,真正建立起政府主要管理政务、学校自己治理校务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新型政校关系。因此,推进规范管理,寻求体制创新,走制度创新基础上的发展道路,是普通高中教育制度的重要价值取向。其具体途径是:

一是通过修订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政府管理学校的职责,通过制度引领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事分开,实施管办分离,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变以管理和控制为主的“全能政府”为提供服务为主的“有限政府”。从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的角色来看,政府或其他办学主体是举办者,教育行政部门是管理者,学校是办学者,三者应该有明确的界分。政府作为举办者主要应提供最基本的制度层面的保障,确保普通高中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同时应充当不同主体关系的中间人,即协调者,确保普通高中基本的办学规范;要尽量促进普通高中走向多样化、特色化与优质化,满足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与愿望。显然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从原来的无缝不入的状态向间接的管理者转变,不断提高政府在普通高中教育职能中的服务职能,从主要以单方保护学校利益为重点转变为兼顾学校利益与保护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国内外政府在学校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不断改变政府直接领导学校的情况,实施管办分离,剥离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直接隶属关系,使政府能在坚持公平正义首要原则的前提下,向学习者提供更加高效和公平的服务。如在我国上海浦东区推行的“管办评”联动实验和在江苏无锡市推动的“管办分离”改革试点等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这些改革与实验不仅体现了政府是提供普通高中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者,而且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可以购买比较高效优质的服务,从而能够把政府从直接管理和办学的庞杂事务中解放出来,既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也实现了由专业机构和人员管理学校的初衷。同时,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内行政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我们认为,任何参与学校治理的组织与人员都应该趋于专业化。但当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按照公务员的模式招录,对其能否成为教育专业人士的要求不高,从而导致了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出现。因此,应通过制度的再造与设计,不断强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职员化建设或教育系统的职员制度,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参照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经验。

二是通过制度设计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校长职业化。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和设计继续完善普通高中校长负责制。基于学校管理效能提升的基本宗旨,不仅要使校长能充分行使行政权,而且为了避免其独揽大权和一言堂等情况出现,应充分彰显普通高中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代表大会的建设,唯有如此,在权力制衡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在学校治理结构内部真正建立起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权制衡的学校内部制衡结构,从而不断地促使普通高中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与制度化。因此,政府应参照政企分开方面的有益经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充分论证以及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学校法》或修订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依法规制普通高中的内部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校长职业化建设。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行政管理者,他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涉及到国家与民众的公共利益,因此,校长应有比教师更严格的任职资格。他们必须熟识教育事务,懂得教育规律,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感。因此,国家有必要通过法规和规章,严格规定校长的任职资格与任职程序,提倡“教育家办学”,走校长职业化道路。在教师选聘和学校管理中扩大校长的自。同时,建立校长管理事务的问责制度、公示制度与落聘教师的申诉仲裁制度,建立校长权力的约束机制,逐步在高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坚决杜绝校长职务与一定行政级别挂钩的现象,尽最大可能防止学校行政化现象的蔓延,建立权责一致、考核科学、绩效与选聘密切挂钩的管理模式。此外,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要建立长效的校长培训机制和科学的校长考核评价制度。通过校长培训机制的建立,转变校长的职业观念,淡化校长的行政意识,提高校长的服务素养;建立科学的校长评价考核机制,应积极推进“竞聘上岗”的校长选任模式,不断完善校长岗位问责制和绩效责任制。

科普教育管理制度篇4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1.建立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教育系统第二、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探索建立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化解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落实“以县为主”的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解决好城镇“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以迎接“两基”国检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积极创建“双高普九”县区,提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巩固“普实”成果。加大扫盲工作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年内完成了3.5万人的扫盲任务,确保15-50周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左右,其中青壮年妇女文肓率下降到4%以内。

3.继续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优化普通高中教育结构,适当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推进完全中学初、高中分离,公办高中剥离高考补习班,积极创建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年内创建市级示范性高中2所。加强农村薄弱高中建设,引导普通高色发展,加大对民办普通高中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强高考研究与指导,认真做好高考复习备考,提高应届生上线率。

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制定学前教育年度建设规划和规范办园行为指导意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教育资源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积极开展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区创建活动。制定《市“十二五”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重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加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力度,全市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特教班随班就读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总数达到1230人,比上年增长3%以上,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2%以上。市特殊教育学校搬迁新建工程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

5.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探索启动“班班通”试点,加强对“三种模式”的管理应用考核,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继续组织师生开展课件制作、教师校本培训等工作。构建市、县(区)、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推进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和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落实互联网安全防护措施。指导津陇教育信息化培训中心大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等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培训水平,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

二、以促招生和就业为抓手,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6.全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十二五”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规划,适时启动职业教育“十二五”市级重点项目遴选、立项和建设,努力争取国家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整合县域内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成教育体系。

7.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坚持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勤劳吃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新模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8.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入研究职业学校人事、编制、经费改革,建立人才合理流动的竞争制度;定期选派优秀教师赴外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参与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抓好中职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9.继续抓好招生及就业工作。进一步强化统筹,靠实责任,稳定招生规模,完成全市2.2万名的中职招生任务。认真落实中职学校学生免费及助学政策,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多渠道、多形式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0.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村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大力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和成人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工程,加强“三教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

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1.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管理、考核和奖励机制,办好家长学校,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强化勤工俭学工作的育人功能,抓好学农基地和“三园式”学校及校园文化建设,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12.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加强管理者和教师培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和校际交流合作活动,做好学生评价、学分认定、选课指导、课程建设及开设等工作,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不断发展。

13.深化综合评价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发挥综合评价、招生考试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导向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普通高中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科学运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完善中考改革,加强和规范各类考试管理,维护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14.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市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加大对监控学校教育质量的跟踪督查指导,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督促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发挥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高中会考为抓手,狠抓课堂教学和过程管理,全面提高高考竞争力,力争今年高考上线人数有新的突破。

15.加强体艺卫和国防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开足开齐体音美和国防教育课程,积极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认真做好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检测调研和体育、艺术等级评定,组织好参加全省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进一步抓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食品卫生安全、各类传染病防控工作,不断完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报告人制度,加强学校食堂、宿舍、厕所等公共场所的整治工作。

16.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继续开展推普周活动及示范校创建工作,完成公务员、窗口行业、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工作,年内力争实现秦安、武山、清水三县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

四、抢抓机遇,不断加强教育项目建设

17.科学谋划,进一步提高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学论证、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全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积极实施《关中--经济区规划》,加强和关中五市教育系统的交流合作,加快签约合作项目的实施,推动全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8.积极争取教育项目。抓住国家确定建设“关中--经济区”和扩大内需的大好时机,拓宽项目争取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外商投资项目、民间投资项目及捐赠项目,切实做好项目的论证储存、争取和管理实施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督促各类中小学建设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进一步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和专项审计,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19.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校安工程,建设平安学校。根据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年度实施计划要求,确保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20万平方米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学校灾后重建和美德工程卫生间建设等年度工作任务。全面推行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严格教育项目监管程序,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20.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意见》,落实《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卡》制度,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年度考核,加大对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结合教师节庆祝活动,推荐表彰师德先进集体和个人,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21.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争取教育部“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省上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名额,切实抓好教师招聘,补充教师队伍。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促进教师队伍健康稳定发展。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38”工程,加强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22.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继续开展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落实工作,大力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争取培训项目,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年内完成市级培训中小学教师2000名,校(园)长120名。重视和加强对教研员、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培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23.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各类人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依法提高教师待遇。继续推进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工作,建设高素质的校长队伍。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

六、切实保障与改善教育民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4.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进一步理顺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和预算编制指导,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管理、免费教科书的审定发放工作,保证教育公用经费的及时足额拨付。

25.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加强对中小学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乱订教辅资料行为的治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创建省级规范收费示范县。年内开展两次教育收费大检查,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

26.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资助工作。加大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27.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促各县区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提供与推荐服务力度。加强就业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七、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28.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健全教育执法责任制和联动机制,加强教育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审批和管理,推进政务、校务公开。

29.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完善市、县两级督导评估体系和工作方案,开展对清水县政府教育工作第二轮督导评估,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校长管理、示范校建设和教育质量等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建立督导结果通报制度。

30.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出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文件,完善市县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推进县区教研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健全各种保障机制,强化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和应用,组织开展“校本教研示范校”创建活动,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1.维护全市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组织、队伍、平台和能力建设,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严格实行学校安全校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提升学校环境卫生及安全管理水平,为广大师生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32.全面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严格执行招生政策法规,认真落实招生考试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改进和加强招生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规范学籍管理,综合治理高考移民行为,确保高考和研究生、成人、自学考试等各类部级教育考试的安全和公正公平。

33.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完善教育内部审计制度,加大对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职工绩效工资、国债项目建设经费、灾后校舍维修重建资金、中央新增教育投资项目等教育专项资金落实与管理效益的审计力度,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34.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争取外教项目,选派我市外语教师到国外参加培训学习,大力引进国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交流水平,扩大教育的知名度。

35.加强和改进教育宣传工作。加强新闻、先进典型宣传、教育政策解读、舆情分析引导和对外宣传工作,健全和完善教育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理解教育的良好氛围。

科普教育管理制度篇5

自从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到 2004年,中国大陆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000万人①,居全球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19%,比1999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见表1)。2004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比上年增长 17.05%;共招收研究生32.63万人,比上年增加 5.74万人,增长21.35%。在学研究生总数达到 81.99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16.56万人,硕士生 65.43万人。高等教育资源扩大,校均规模增加。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 17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校均规模 13561人,生师比为17.44∶1;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校均规模3209人,生师比为13.15∶1。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中国还面对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高等教育新的政策措施

200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部分,确定了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高等学校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投入制度改革等措施,全面地体现了这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办学和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在以往5年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把握好发展节奏,促进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培训、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应该进入一个增幅适当放缓的阶段。2010年,大陆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预计达到 2500万人以上,其中在学研究生 18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超过23%。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相互协调。特别是要推动各类高校合理分工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科技贡献和社会服务方式;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

二是通过体制创新,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 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要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集中力量优先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使其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及开发水平迈向国际前沿,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基地。启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提高高校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解决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

三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以下具体做法: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建设一批部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教学示范中心,并通过互联网促进资源共享;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推进双语教学和聘请国外优秀专业课教师;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问的鬲等职业教育,等等。继续提高高校教师整体水平,鼓励教授上台讲授基础课,开展部级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活动,继续设立青年学术带头人专项奖励资金。进一步完善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面向世界范围遴选拔尖人才,鼓励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在若干年内吸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四是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主要包括:深化各项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和高等学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进一步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机制创新,对民办高校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面临新的挑战

早在1993年,中国政府就做出了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但一直推进缓慢,主要是由于中央业务部门主管各行各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后来这一格局起了关键性转变,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大幅度撤消合并主管行业部委,成为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得契机。

通过若干年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900多所高校,597所高等学校合并组建为267所高等学校;原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367所普通高校,改革后只有100所左右。教育部直属普通高校从34所增加到72所(这72所是由125所普通高等学校、12所成人高校、4所中专和9个科研单位合并组建而成);同时,继续负责管理一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面向成人的高等教育)。国防科工委、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等10余个部门管理着40所普通高校,原来归属业务部委的3年制专科院校全部划转归地方政府,其他本科院校均实行了省级管理、地方与中央共建的体制;国务院还将高等职业学院/专科学校设置的审批权以及招生计划权授予省级政府,扩大了省级政府统筹本地区高等教育的责权利,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见表2)。

总的趋势是,普通高校增多,成人高等学校数量逐渐减少,大多数成为新设置高职院校的基础资源。

当然,国务院及教育部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对各省级政府和有关中央部委负责的高等教育工作实施宏观指导性管理。教育部作为国务院主要负责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能够有效控制的只是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计划)、学校审批(本科阶段)、具体政策法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教师与学生等的职能管理工作。

目前的问题是,许多地方政府和高校扩招以及新设高等学校(包括学校升格)的劲头仍然很强,高职院校的新增势头也比较大,近3年来以每年140所的速度递增,显示出省级政府对国务院下放的高等教育管理权责,有尽可能用到最高程度的倾向。但是,与学校和学生增长幅度不相称的财政拨款并未配套,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6.56%和4.12%。有的省对所属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都不到1500元了,还急着申办新的本科院校,试图依靠贷款或欠债搞建设、然后提高学费的路子来发展,潜在风险越来越大。

按照国际经验,相对于人均GDPl000到3000美元的经济水平,很难支撑太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也很难吸纳那么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另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到 2020年,我国的公共财政还要始终面临着支撑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艰巨任务,公民对非义务教育的成本负担比例呈现出相当沉重的态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的学生入学录取、政府广义投入和家庭广义成本分担三个方面之间,很可能出现一个边际点。因此,对2020年前的高等教育,不应该对规模扩展速度过于乐观,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内涵发展和注重质量上,客观地判断基础条件和办学优势,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地发展规划,理性地控制招生规模。进一步促使高等学校面向国家建设和市场就业的现实需要,这不仅对高校,而且对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术质量和师资水平总体上也有了普遍提高。同时,质量问题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有问题,也比以往显得更加突出。经多年实践,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质量保障系统已初步形成。从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起,除了进行学位授权学科的评审和定期评估外,还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进行了研究生院评估;此外,还开展了学位认证工作。1990年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提出,要通过对普通高校进行教育评估,来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从1994年开始,教育部采取“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和水平评估”四种形式,对有关本科高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取得了良好效果。2002年,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适用对象为所有普通本科高校。 2003年,教育部又制订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26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评估试点,2004年在全国全面展开。最近,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提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在2005年初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加以重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5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全面推进评估工作。2004年已有60多所本科学校按计划进行教学工作评估,预计5年内对全部本科院校完成评估工作。今后高职院校每5年也要接受一次评估,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这项工作已开始试点。高等学校也要探索和建立本校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

第二,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制度。国内近年来有民间的高等学校排行榜,已经引起高等学校、社会各界尤其是考生及家长的关注,也存在不少争议。教育部将实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制度,并逐步建立和开放数据库网上检索系统,增加高等学校办学的透明度。

第三,建立评估中介机构,不断提高评估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评估所、本科高职教育评估中心,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试图通过评估,推动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思想,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从严治教,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制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就是要从严治教,规范和强化教学管理,特别要严肃教学纪律和考风考纪,维护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实施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录取程序方面的“阳光工程”,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改革评估技术和方法。重视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不断改进评估方法和技术,使评估的方案和方法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和时代特色。

总之,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增设专业、确定招生计划、各级财政拨款、进行资源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笔者在此探讨的是有关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宏观政策、管理体制改革及教学质量保障体制方面的一些情况。我国已经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但是离一个高等教育强国还差得很远。我们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并参考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教育管理制度篇6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饶和人才强市战略,立足市情,面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人力资源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努力使每一位公民在教育中获得幸福体验,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济困助学体系更加完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教育发展和专业设置与人口数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633611”工程对接更加紧密。

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创业就业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终身教育体系更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学校与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全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依法治教的局面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更臻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初步建立。

二、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十二五”期间,每个乡(镇)建设至少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根据上级核定的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师。根据省定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保障公办幼儿园经费投入并逐步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根据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严格禁止无证办园。健全幼儿园教师增补机制,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实行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规范办园行为,完善年检制度,落实对幼儿园的等级评估和按等级收费的管理办法。

(五)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并发挥其对其他农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探索乡(镇)中心幼儿园举办村组分园,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

(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全市公民办幼儿园在园3—5周岁幼儿人数达到25万人以上,学前一年、二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0%以上、82%以上、73%以上。完善城区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率先普及城市学前教育,为2020年全市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奠定基础。

三、巩固提高义务教育

(七)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到2015年,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5﹪以上。完善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的长效机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以上。依法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和检查,坚决杜绝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

(八)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平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可就地参加升学考试。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每县(市)建有一所现代化的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确保三类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省定标准。健全基础教育助学体系,扩大财政助学范围,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确保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辍学。

(九)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制定新一轮中小学网点调整规划,推进学校集约化建设,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加强乡镇初中和寄宿制中心小学的建设,改善村小和教学点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加快“化解大班额”进程,破解城区义务教育择校热等难题。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幅度推进硬件配备步伐,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提高学校标准化达标率。严格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推动县域内城区学校帮助扶持薄弱学校。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贫困县的教育投入,在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力争2个县(市、区)达到省级示范县标准。

四、提升高中教育水平

(十)扩大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市普通高中每年招收新生4.3—4.4万人,到2015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3万人,比2010年净增2万人左右,平均每年递增4000人。扩大普通高中的校均规模,逐步淘汰办学效益低的微型学校,使公民办普通高中(含完中)的学校数由2010年的81所压缩到70所左右,校均高中学生数由1300人扩大到1800人以上。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8万人,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21万人以上,加上在外地就读中专、普高、职高的人数,使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为2020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十二)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坚持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完善各类教学用房、辅助用房、生活用房和文体设施建设,完成教学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多媒体教室及通用技术试验室等配套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改进学校管理,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高考录取人数平均每年3.5万人以上。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评价制度。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一是扩大优质高中资源,使普通高中在校生的70%以上进入优质高中就学。中学面向全市招生。二是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到2015年力争创办3—5所特色高中。三是促进办学模式多样化,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2—3所普通高中发展为综合高中。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做大做强职业技术学院。办好现有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扶持市中等专业学校,力争创建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升每县(市、区)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职教中心)的办学实力,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二五”末,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3万人,在校生达到8万人,使高中阶段学生职普比大体相当。

(十五)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以设区市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和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招生就业、经费筹措、实习安排、师资聘用及就业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职业教育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按照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评估、认定,对不达标的中职学校,该整改的限期整改,该撤销的坚决撤销。并鼓励中职学校合并重组,做大做强。统筹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改变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等不合理状况,提高全市职业教育(培训)总体办学效益。

(十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大力改善职校办学条件,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贴近市场办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灵活的教学制度,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更新,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的对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服务我市园区企业和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精品专业建设。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重点建设20个精品专业,并建成1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十七)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当地大中型企业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认真做好专业师资培训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职教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用人自,支持其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尽快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十二五期间,全市高等教育形成1十3十1十1的格局,即重点建设一所本科院校(以师范学院为基础,力争创建综合性大学);建好三所专科院校(设立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筹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做大做强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发展一所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到2015年,全市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力争达到6万人,本地毛入学率达到20%。

(十八)加速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到2015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力争达到4.5万人,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占全省的份额达到5%。

师范学院:坚持以教师教育为基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申请硕士授予单位。立足,面向全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学师资及各类专门人才,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多学科、地方性、教学型大学,并加快向综合性大学升格的步伐。到2015年,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2万人左右。

以江医分院为基础设立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立足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农村、面向社区,建成以培养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才为主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到2015年,在校生达1.2万人,其中大专生8000人,普通中专生4000人。

筹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合中等师范教育资源,筹建以培养培训城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到2015年,实现1万人的办学规模,其中大专生8000人,普通中专生2000人。

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建设成为高职教育与工科专业为主体,专业特色鲜明、地方性、职业技能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到2015年,在校生达到1.5万人(含婺源茶校),其中大专生7000人,中专生8000人。年培训农民工1万人次。

创办一所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力争达到3000人,其中大专生1000人,中专生2000人。

(十九)继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到2015年,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5万人以上。

把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为“四个一流”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即具有省内一流的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一流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网络,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体系,一流的专、兼结合的现代远程教师队伍);实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功能”(即成人继续教育高等学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平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服务中心)。稳定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大年在校生规模稳定在7000人;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每年开展岗位培训3万人次。

继续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在省教育考试院的统一部署下,拓宽开考专业,扩大考生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市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稳定在年均7000人左右。

加强其他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稳定普通高等院校成教部的办学规模(年在校生2000人左右)。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二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实现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建成1—2所同层次、同类别学校中全省一流、全国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加速资源整合,优化学科设置,加快软硬件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以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打造部分具有特色、高标准的品牌专业,培养一批部级、省级学科带头人。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创业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七、构建继续教育体系

(二十一)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依托电大成立“市远程教育管理中心”,构建以卫星、教育电视、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用3—5年时间,把所属县级电大工作站建设成“县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广泛开展城乡继续教育。

(二十二)加强非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强化企业职工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全市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务输出人员20万人次以上,对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培训率达95%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非学历的成人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业余文化培训和教育培训咨询的机构,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二十三)完善继续教育工作机制。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将继续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形成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建立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完善培训补贴政策,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健全社会性教育培训机构监管体系,切实加强管理。

(二十四)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社会化、信息化、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到2015年,实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累计达到110万人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八、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二十五)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水平。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以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民办学前教育为重点;做强做优民办普通高中教育;适度发展民办初等教育。努力创建一批办学理念新、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办学水平高的骨干示范学校。到2015年,力争实现“四个一”目标。即创办一所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一批达到省级重点中学标准的民办普通高中;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民办职业中学(中专);每个县分别办好一所达省级示范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民办高职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民办中职在校生2万人、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5万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在园幼儿12万人。

(二十六)健全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清理和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完善切合本地实际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建设享受与公办学校建设同样的优惠政策。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

(二十七)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健全民办学校审批、变更、重组和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和审计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建立民办学校办学信用登记、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完善民办教育行政执法和督导制度,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实施办学过程监督。

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十八)突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传统美德和公民意识等教育活动。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课程教师、校内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一批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在高中普遍开展军训,覆盖率达到100%;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加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室建设,并上好实验操作课;积极开设校本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加强体育,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实施“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坚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数据测试建档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配备1名以上心理咨询师,并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会二项以上艺术技能。加强学校卫生室和校医队伍建设,按标准配备专、兼职校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十九)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巩固课程改革成果。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和督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指导普通高中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交流教学经验,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认真执行国家、省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建立全市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组织教学质量监测,进行质量分析,跟踪诊断教学问题。积极组织学有余力、发展有潜力的学生参加上级规定的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特色发展的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重视师生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新创建一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2012年完成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同时启动对三类城市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三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力争在现有基础上使省、市、县三级示范校分别达到20、100、400所。积极创建国家或省级中小学生文体活动建设示范区,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坚持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月”、“科技节”、“艺术节”、学生体育竞赛等活动。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市、县、部分乡镇三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并完善其管理制度,确保正常开放使用,丰富学生校外生活。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一)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根据中央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以下十大工程:

——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建设工程。策应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认真组织实施《市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扩充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各县(市)要加紧编制《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并组织实施,加快推进城市新区教育园区的建设。所有学校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规划,优化学校功能布局。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完成2301所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新建校舍409.79万平米,改扩建校舍3.01万平米,加固改造校舍154.12万平米,合计566.9万平米。建设一批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完善农村学校校门围墙、运动场地等配套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57亿元。基本完成全市初中、农村中心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和图书馆(室)、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等达标建设,预计投资1.2亿元。

——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扩充工程。支持普通高中新建和改(扩)建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馆等教学设施,推动全市普通高中配备必需的仪器设备、图书、多媒体教室和通用技术试验室设备、音体美器材等,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特别是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

——幼儿园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完成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建设,总建筑面积约72.84万平米,同时改善现有市、县(市、区)公办幼儿园办学条件,预计总投资约7.65亿。扶持一批民办幼儿园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在现有7所特教学校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再建设4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总建筑面积2.12万平米,预计总投资2550万元。进一步完善市本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职业教育、康复训练等功能设施。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18所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总建设规模为20万平米,购置设备2990台套件,预计总投资为2.5亿元。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重点建设20个精品专业,并建成1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大中专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江医分院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婺源茶校的迁建项目。适时启动筹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项目。做好其他大中专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在中央和省级财力的支持下,努力化解高校债务。

——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所有县(市、区)都建成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市本级建设一处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拓展基地。积极争取乡(镇)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项目30—40个。

——校园安全工程。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校安工程”,改造现有学校危房,保障师生安全。加强学校防雷设施建设,消除雷击隐患。完善学校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用好上级专项补助资金为学校配置必要的安保、防火等设备设施以及加固改造学校的围墙校门,提高学校的安全防范能力。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初步建成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按标准配备学生计算机专用教室和教师电子阅览备课系统。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和资源共享。基本完成上述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标准化配备建设,使各级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分别达到省定配置标准;基本完成上述学校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建设。在全市建设60所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学校。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库、教育系统网上台账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公共服务一站式管理。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启动全市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全市教育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十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十二)建立教师及时补充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要及时补充新教师,确保新补充的人数不低于上年教师自然减员的人数,并形成长效机制。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应基本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到2015年,小学专任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达80%,初中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0%,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基础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达到一定比例。

(三十三)打造“名师工程”,激励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省“中小学教师百千万计划”,积极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大力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培育和形成由百名教学名师、千名骨干教师构成的多层次中小学优秀教师队伍。加强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作,完善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构建名师梯队。到2015年,力争拥有省特级教师5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00名,省骨干教师8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00名。

(三十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培训质效。依托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一批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构建教师继续教育新体系。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占当年教师年工资总额的1.5%)。继续实施全员培训计划,认真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建立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形成科学高效的咨询、报名、执行、评估和奖励的管理运作系统。建立和完善跟班学习培训制度、校本研修制度,创新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

(三十五)完善区域内教师均衡配置机制。贯彻实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推进高水平教师资源的共享。推进强校对弱校的结对帮扶工程,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开展大中专院校帮扶贫困地区中小学工作,推进市域、县域范围内“1+X”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监督;学校要对教师的师德实行定期考核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晋职、晋级、评优的先决条件。

(三十七)深入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根据城乡学生人数变化的实际情况,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及时调剂余缺。遵循“科学设岗、公开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推进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与岗位管理制度,对落聘的专任教师加强业务培训,或予以转岗安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与聘用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实施绩效工资。逐步改善教职工工作与生活条件。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

十二、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三十八)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确保2012年达到4%,并稳定增长。提高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严格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在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中都要足额安排教育经费,确保“三个增长”。对上级下达的专项教育经费要按规定足额安排配套资金,并确保专款专用。市、县(市、区)税务部门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2%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加强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支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城市维护建设税用于教育的比例应达到10%—15%。市、县(市、区)要根据财政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教育资金的有关要求,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规定费用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含县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学校设备购置以及其他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相关的开支。对上述法定的教育投入,市政府每年进行专项督导,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告。

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办学。完善教育损赠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的规定。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团机构帮扶学校的有效办法,支持学校建设,促进当地教育发展。

(三十九)完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非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

(四十)合理安排教育支出。对新增教育经费,按照“强基固本、重点建设、支持发展、促进公平”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适当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完善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提高资助比例和资助标准。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建立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制度。按国家要求建立健全市、县(区、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做到应贷尽贷。

(四十一)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在高等学校推行政府委派总会计师制度,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教育经费公告制度、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各县(市、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和建设。要完善学校预算制度。健全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学校财会队伍建设。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十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四十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健全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省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市、区)政府要统筹城乡教育布局规划,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统筹城乡教育经费,统发教师工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管理全县教师队伍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加强县级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防止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注意加强与乡镇政府的沟通,尊重乡村的意见,发挥乡村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四十三)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有序竞争,共同发展。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扶持薄弱学校发展为重点,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探索让部分优秀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团队管理多所学校(幼儿园),共享先进管理经验。支持公办学校之间、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联合组建教育集团,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校发展。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实现办学方式多样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对外合作交流。

(四十四)强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完善高等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实行校务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四十五)深化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小学全面推行“等级加特长加鼓励性评语”的评价办法,注重平时评价、动态评价和赏识性评价;初中按照省、市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全面开展评价改革,继续完善评价内容、评价办法和评价手段;督促和指导普通高中全面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探索将初中学籍信息与综合素质评价、中考报名与成绩管理、普通高中录取与学籍信息管理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四十六)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招生挂钩的改革措施。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我市初中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均衡招生制度,逐年提高均衡计划比例,充分发挥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高中招生环境,规范招生行为。

(四十七)积极应对全省普通高考改革。从2011年起我省实行与高中新课程相衔接的高考改革,考试科目仍然为3+文综/理综。从2013年起,实行本科高校与高职(专科)分类考试,本科高考科目不变,高职(专科)类的考试科目为3+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单报或者兼报。要认真指导学校和考生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变化,确保平稳过渡。按上级要求完成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中心平台及保密室网上巡查系统的建设。

十四、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四十八)全面推进教育依法行政。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严格落实问责制,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部门监督。通过多种形式,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完善教育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重大决策行为,建立健全教育决策的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评估、跟踪反馈和问责制度等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探索完善教育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重要工作调度督查机制和教育秩序巡查制度,并建立督查和巡查结果数据台帐。

(四十九)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照章管理,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维护学生权益。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五十)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保障教育督导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加强专职督学队伍建设,建立督学选拔聘任、资格认定和培训等制度。全面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督导评估,坚持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监测和评价相结合。强化“督政”职能,市政府教育督导团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继续开展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综合督导评估,以及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督导评估。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结果公告制度、表彰奖励制度、问题处理与反馈制度、限期整改制度,把督导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十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五十一)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知情权、参与度。

(五十二)加强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健全和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培养和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抓好中职学校、中小学书记校长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小学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行风,使校风、教风有良好转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科普教育管理制度篇7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农”发展,按照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农业部门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主体的法制意识,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制基础和环境。

(二)总体目标:通过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进一步增强各级农业部门依法治理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三农”发展的水平;增强农业部门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增强管理相对人法律意识,提高维护农业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自觉性;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法律素质,提高维权能力,不断扩大农业法律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三农”。立足于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认真落实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各项措施,着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推进“三农”工作有序开展,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立足于提高法制素质,重点加强宪法、国家基本法及农业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突出不同的普法内容,提高农业法制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使不同层次的普法对象都受到法制教育。

——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把握新农村建设对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需求,探索工作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手段,改进工作方法。把普法宣传与培训教育结合起来,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增进普法的实际效果。大力推进机关制度建设,不断促进普法工作的长效性。

——统一组织,分级负责。“五五”农业普法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制。积极探索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机制,提高普法的声势,力争农业普法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树立宪法权威;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民主法制观念;广泛开展“讲法律、讲秩序、讲责任”的法制教育,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氛围。

(二)加强农民权益维护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自身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制止农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行为,推进农村政务、村级财务方面规范化,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三)加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学习宣传,营造诚实守信、诚信经营的农村市场秩序。针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问题,大力宣传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经营等方面法律法规,开展以打击农资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为重点的法制教育,加强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普及,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

(四)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着力宣传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加大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广大生产经营主体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转变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安排种(养),全面落实防控措施。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三、对象和要求

(一)农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主要在农业部门干部职工、乡(镇)、村干部、管理相对人和农民中进行。重点对象是农业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等 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人员,以及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单位工作人员。

(二)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党委(组)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知识讲座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领导干部学法登记和学法档案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

(三)着力于提高公务员遵纪守法意识,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把法律知识纳入公务员资格准入考试考核内容,继续实施公务员学法和年度法制考试制度。广大公务员要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依法规范公务活动和管理行为,切实提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四)着力于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坚持学法、普法、用法相统一,加大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广大执法人员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执法本领,自觉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技能。实行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质量考核评议等制度。继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五)着力于提高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单位工作人员依法服务的本领,更有效地为“三农”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各类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单位的相关人员要把钻研技术与学习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以及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农业专业法,增强守法和用法的自觉性,依法开展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活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六)着力于提高管理相对人的依法经营观念,确保诚信守法经营。注重把广泛宣传与严格执法相结合,把事前教育与事后惩处相结合,加强对农业行政管理相对人普法宣传,使之熟悉法律规定的义务和权利,引导其合法、诚信生产经营的同时,保护好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七)着力于提高农民的法制素质,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注重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法律帮助有机结合,创新农村基层普法宣传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引导农民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增强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

四、步骤和方法

(一)“五五”农业法制宣传教育从20__年开始实施,到20__年结束。

——20__年,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培训普法业务骨干,确定专人负责“五五”普法事项,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等工作。

——20__—20__年,根据规划的要求和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督促检查,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0__年,在继续抓好普法工作的同时,完成“五五”普法考核验收,进行总结评估,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二)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进普法工作,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手段,切实提高普法效率,增强各级农业部门和全社会的农业法制观念,进一步推进法制政府建设,推动依法治农深入展开。围绕农民群众特别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以“民主法治村”建设为载体的基层依法治理活动,以“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创建为载体的行业依法治理活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活动,以依法治理带动普法的深入,使普法与依法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结合有关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实施,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月、宣传周活动,结合执法人员上岗或农业部门领导、有关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分级开展培训活动;结合农技下乡开展集中送法下乡活动。同时,从广大农民需要出发,继续实施“法律进乡村”活动,做到法律宣传资料进乡村、法律服务进乡村,在服务农民中教育农民。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和效果。针对不同的对象,宣传不同的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宣传手段和方式,通过培训、资料图片、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喜闻乐见的方法,以便于接受。

(四)加强经验交流和典型推广。认真总结各地、各有关单位在普法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适当形式加强交流,相互借鉴,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省厅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继续办好《农业普法通讯》,使其成为“五五”农业系统普法工作的交流平台。

(五)加强农业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农业法制宣传园地建设,推进宣传方式创新。积极发挥农业信息网络在法制宣传中的作用,发挥电子平台的迅捷功能。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发挥传媒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利用接待制度、法律服务热线等形式,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加强对“五五”普法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要高度重视“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此项工作摆上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实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成立“五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协调,监督本地区、本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要在本部门“五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抓好“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落实农业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争取把普法宣传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根据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普法工作实际,不断加大投入,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着力建设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学习培训,提高专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有计划的培养农村普法宣传骨干,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普法内在规律,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建立农业法制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法制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科普教育管理制度篇8

一、城市普通中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增加,普通中学中非示范性高中优势日渐显现。城市普通中学在节约当地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利用教师资源,方便附近居民小孩入学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现行城市普通中学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

(一)学校多位于城市边缘,办学难以形成特色。以南宁市中学为例,普通中学大部分建校时间较短,很多学校建在城市郊区,以方便附近居民子女入学。随着城市发展,外来人口增加,郊区逐步城市化,使这些中学成为优先满足附近居民子女人学需要的学校,其生源来源复杂,办学形式不明显,难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

(二)学生来源面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生源来看,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城市普通中学接受的大部分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属于地段小学毕业生。初中学生部分来源于附近居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和外地借读生;高中部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初中毕业后回归本校的就读学生,以及附近的厂矿企业和社区学校的学生。其中还有部分来源于南宁市城区扩大后农村中学的学生。/

(三)城市普通中学教师育人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在城市普通中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教学工作。特别是初中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育人的工作尤为重要。普通中学教师每天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打架、斗殴、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们亲自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城市普通中学管理对策

(一)加强普通中学的班级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针对城市普通中学学生历来纪律比较散漫的问题,学校必须加强班级管理和严肃校纪校风,提高普通中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班级管理,就必须依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努力,在普通中学中实行全员育人制度,实行班级管理组,推行在每个班级中,除班主任负责管理外,每班的主要学科老师要一起共同协助参与班级管理,并成立班级管理组。新学期开学之初,年级组长必须召开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班级管理组会议,制定本学期班级目标,管理计划、班级纪律和管理措施。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担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更是人格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风,都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学习性。/

科学管理,坦诚相处。普通中学管理的科学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即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班主任和主课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主任和主课教师共同管理的集体组,即使是跨年级跨班上课的教师也身兼两个班级管理组。通过科学实施教师班级负责制,层层落实管理制度,每班有三到四名教师管理班级,形成有力的管理集体。其次,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规定管理教师除完成本职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对所管班级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纪律、家访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实施一段时间,教师的工作负担不是增加,反而是减少了,原因是工作理顺,管理出效益了。

上一篇:地铁运营优势范文 下一篇:普法教育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