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3 08:02:19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篇1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较为突出且棘手的问题,寻求一个有效的工作途径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谈心可以使辅导员较为直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并且对受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较为及时的化解,同时也能够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疾病并帮助其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①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其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等等。工作时,辅导员必须与学生进行沟通,掌握学生情况。②好的面谈,往往可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稳定学生的情绪,扶正学生的思想。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影响其人生的发展轨迹,对学生帮助很大。③因此,落实辅导员谈心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各高校开始尝试要求辅导员将每次的谈心过程记录在案,形成较为规范的学生成长档案。

1 厦门大学谈心工作体系――“心语计划”简介

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以及教育部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厦门大学紧密结合党的治国方略、育人要求和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发展要求,在原来较为笼统的谈心制度要求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个系统性谈心工作体系――“心语计划”。该计划是厦门大学实施谈心制度的一个总称,指通过辅导员与大学生开展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各种实际困难的一套谈心工作体系。

厦门“心语计划”的工作载体是一系列结构化的谈心表格。该校根据学生类型和学生问题性质,设计了1个“基本情况表”、8类基“础性表格”和2个“其他性表格”。根据谈心涉及学生范围,又将谈心分为普遍性谈心、选择性谈心及其他谈心三类。普遍性谈心主要针对新生和毕业生。该校要求带新生和毕业生的辅导员对这两类学生群体必须做到谈心全覆盖,即辅导员必须做到与每位同学谈心一次,从而掌握新生基本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选择性谈心则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有选择性地约谈,具体包括与家庭困难学生谈心、与学业困难学生谈心、与学籍变动学生谈心、与优秀学生谈心等几种类型。再细分,与学籍变动学生谈心又有很多种,比如因为转专业,或者因为休学、延期毕业、退学,也或者因为违纪而被开除学籍等。其他类型谈心,则分为随机性谈心和与家长交流谈心。

2 厦门大学“心语计划”实施结果调查

截止2011年3月,厦门大学“心语计划”实施已半年有余。为评估“心语计划”的实施效果,2010-2011年第二学期开学后,厦门大学学生工作处采用文献调查法和访谈法跟踪调查该计划的实施情况。文献调查法的资料来源为:全校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结束后的谈心内容记录(2010.09-2011.01,共2885份);访谈法以座谈形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心语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价及改进建议。

3 调研结果

3.1 文献调查基本情况

第一,参与辅导员情况。有100名辅导员参与了“心语计划”,男女辅导员为别为44名和56名,参与率高达92.6%。其中,76.8%的辅导员具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各学院完成情况。平均每个学院完成数量约为152份,完成数量较多的是经济学院(364份)、管理学院(294份)、艺术学院(293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69份),完成数量较少的学院不足50份,具体完成情况如下:材料学院32份、法学院189份、公事务学院44份、管理学院294份、国际关系学院31份、海洋与环境学院77份、化学化工学院98份、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75份、经济学院364份、人文学院152份、软件学院158份、生命科学学院108份、数学科学学院87份、外文学院154份、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108份、新闻传播学院192份、信息科学学院269份、医学院160份、艺术学院293份。辅导员谈心学生人数占学院总人数比例的均值约为10%,比例较高的是新闻传播学院(21.29%)、艺术学院(20.04%)、软件学院(13.19%)、数学科学学院(12.34%),部分学院完成比例不足5%。

第三,受辅导学生情况。受辅导的学生共有2885名,其中本科生2451名(约占全校本科生的12.0%)、研究生434人(约占全校研究生总数的3.5%,硕士426人,博士8人,)覆盖率约为8.9%。

第四,谈心类型情况。“心语计划”中,辅导员对学生的具体辅导分为三大方面,分别是:普遍性谈心,包括新生学业生涯辅导和毕业生就业辅导;选择性谈心,包括6类,具体针对的学生类型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业有问题的学生、学籍有问题的学生、优秀学生、涉及危机事件的学生以及特殊学生;其他谈心,分别是学生随机谈心和学生家长交流谈心,总共十个具体类型。

文献分析结果显示,辅导员最常使用的是学生随机谈心,共有826份,占总数的28.63%。其次是新生学业生涯辅导和毕业生就业辅导,分别有484份和432份,各占总数的16.78%和14.97%。而在所有类型当中,辅导员最少使用的是特殊学生谈心,只有18份,占总数的0.62%。

3.2 访谈调查基本情况

第一,学生对“心语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价。有43.5%的座谈记录显示学生对“心语计划”持肯定态度,13.5%的座谈记录显示学生对“心语计划”持否定态度,43.5%的座谈记录显示学生对“心语计划”未置可否。学生对“心语计划”持肯定态度的原因如下:认为辅导员工作很辛苦,感到计划很温馨,认为计划实施帮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感到计划有利于沟通。学生对“心语计划”持肯定态度的原因如下:认为计划不切实际,考核方式不合理;认为辅导员精力和能力有限,不能解决全部学生问题;认为辅导员不够专业。

第二,学生对“心语计划”的改进建议。学生对“心语计划”提出了以下意见:谈心方式多元化(一对多、讲座等),加强宣传,辅导员需进行角色转换(辅导员将自己当成学生与学生谈心),适当给予辅导员物质奖励,将谈心计划扩展到导师群体,改进“谈心计划”考核方式,多增加些辅导员,增加谈心途径(网上聊天等)。

3.3 调研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辅导员对“心语计划”重视不足。上交的2885份谈心记录中,有效样本并不高。有些记录存在明显复制、粘贴的痕迹,有些记录则明显是由学生的。这说明,部分辅导员思想上不够重视“心语计划”,对谈心计划应付了事。

第二,部分辅导员的谈心工作不够深入,重“量”不重“质”。一些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非常有限,谈心记录上未表现出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掌握程度不高。表面上交了不少谈心记录,价值却不高。而且,有些辅导员谈话结束后未提出相应的建议,令人感到遗憾。

第三,部分辅导员对学生不够尊重。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时,以权威身份自居,不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谦和待人、以诚相见。

第四,部分辅导员不注重沟通艺术。部分辅导员存在谈心时用大声来强调某些话的重要、连珠炮似的质问、懒散随便的现象,阻碍了谈心的顺利进行。殊不知,在谈心中,注意些小细节如端端凳子、倒倒茶、讲讲笑话、保持姿态等小细节,都能改进谈心效果。

4 改进工作的思考

从既有的相关文献反映出,厦门大学的谈心工作实施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调查反映出的辅导员对谈心计划重视不足、谈心不够深入、对学生不够尊重、缺乏沟通艺术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监督考核机制,对辅导员谈心工作进行考核,引起辅导员对谈心工作的重视。建立科学的谈心考核体系,有利于激励辅导员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谈心工作。要保证谈心计划的落实,就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考核制度,把谈心教育工作的成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绩效考评指标予以考核。学校应建立谈心教育工作考核制度,使其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考核体系应该由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组成,既要考虑谈心的质量,同时考虑谈心数量。对于谈心效果显著的谈心案例,进行点评表彰,还可以考虑编辑出版。④

第二,加大对谈心计划的硬件投入。良好的谈心氛围是辅导员和大学生顺利沟通交流的根本保证。一定意义讲,环境决定心境。⑤高校应积极为谈心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如在谈心空间、时间上给予支持,开辟专门的谈心室等。

第三,提高辅导员“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意识。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该充满爱心和责任心,将每个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通过有效的谈心方式,增进感情,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温馨的环境。⑥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提高辅导员的思想认识,使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抱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心理与学生谈心,为造就学生、成全学生、发展学生而工作。

第四,加强辅导员培训,提高辅导员谈心技能。通过谈心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看似简单,但实质上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辅导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关系到谈话的质量和效果。它不仅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一定的能力水平,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从而保证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其更好地掌握谈话艺术,达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之一是(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7页)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面对面的谈心是化解学生面临的矛盾、疏通学生心理障碍、了解学生现实动态的有效工作方式。高校应重视谈心工作,不断研究、创新,让谈心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切实的作用,以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大学生。

第二,学生对“心语计划”的改进建议。学生对“心语计划”提出了以下意见:谈心方式多元化(一对多、讲座等),加强宣传,辅导员需进行角色转换(辅导员将自己当成学生与学生谈心),适当给予辅导员物质奖励,将谈心计划扩展到导师群体,改进“谈心计划”考核方式,多增加些辅导员,增加谈心途径(网上聊天等)。

3.3 调研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辅导员对“心语计划”重视不足。上交的2885份谈心记录中,有效样本并不高。有些记录存在明显复制、粘贴的痕迹,有些记录则明显是由学生的。这说明,部分辅导员思想上不够重视“心语计划”,对谈心计划应付了事。

第二,部分辅导员的谈心工作不够深入,重“量”不重“质”。一些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非常有限,谈心记录上未表现出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掌握程度不高。表面上交了不少谈心记录,价值却不高。而且,有些辅导员谈话结束后未提出相应的建议,令人感到遗憾。

第三,部分辅导员对学生不够尊重。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时,以权威身份自居,不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谦和待人、以诚相见。

第四,部分辅导员不注重沟通艺术。部分辅导员存在谈心时用大声来强调某些话的重要、连珠炮似的质问、懒散随便的现象,阻碍了谈心的顺利进行。殊不知,在谈心中,注意些小细节如端端凳子、倒倒茶、讲讲笑话、保持姿态等小细节,都能改进谈心效果。

4 改进工作的思考

从既有的相关文献反映出,厦门大学的谈心工作实施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调查反映出的辅导员对谈心计划重视不足、谈心不够深入、对学生不够尊重、缺乏沟通艺术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监督考核机制,对辅导员谈心工作进行考核,引起辅导员对谈心工作的重视。建立科学的谈心考核体系,有利于激励辅导员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谈心工作。要保证谈心计划的落实,就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考核制度,把谈心教育工作的成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绩效考评指标予以考核。学校应建立谈心教育工作考核制度,使其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考核体系应该由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组成,既要考虑谈心的质量,同时考虑谈心数量。对于谈心效果显著的谈心案例,进行点评表彰,还可以考虑编辑出版。④

第二,加大对谈心计划的硬件投入。良好的谈心氛围是辅导员和大学生顺利沟通交流的根本保证。一定意义讲,环境决定心境。⑤高校应积极为谈心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如在谈心空间、时间上给予支持,开辟专门的谈心室等。

第三,提高辅导员“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意识。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该充满爱心和责任心,将每个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通过有效的谈心方式,增进感情,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温馨的环境。⑥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提高辅导员的思想认识,使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抱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心理与学生谈心,为造就学生、成全学生、发展学生而工作。

第四,加强辅导员培训,提高辅导员谈心技能。通过谈心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看似简单,但实质上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辅导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关系到谈话的质量和效果。它不仅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一定的能力水平,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从而保证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其更好地掌握谈话艺术,达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面对面的谈心是化解学生面临的矛盾、疏通学生心理障碍、了解学生现实动态的有效工作方式。高校应重视谈心工作,不断研究、创新,让谈心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切实的作用,以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大学生。

注:本文为2011年厦门大学学生工作课题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评价方法研究》(批准号:2011XNYB001)成果

注释

① 陈怡.谈心――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0(2):147.

②⑤王刘琦.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浅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56,57.

③ 王鲲.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方法运用及其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227.

④ 蒲晓业.谈心制度: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的必由之路[J]. 新西部,2010(20):126.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篇2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分析了辅导员在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向前推进,高等教育已经从先前的精英式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急剧增大。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对于当前做好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参与就业指导个这方面有着诸多有利的条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1.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高校新引进的辅导员逐渐以研究生为主,越来越趋向于高学历化。但是,很多高校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对专业的要求比较宽松,所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十分复杂,以文史类、管理类的学科背景居多,而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员较少。由于对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的掌握不足,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都是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年轻,对工作充满激情,因为与学生年龄相近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愿意在就业上求助于辅导员。而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辅导员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在有些问题上给予学生及时又必要的帮助。 

2.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普遍不强 

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的指导、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就业指导与心理问题的一般咨询与指导外,还要进行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员整天被这些琐事缠身,疲于应付,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式被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让辅导员很容易放松对自身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使得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的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需要从业者热心热情、积极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跟积极性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威望不高,因此与成长为职业指导领域的专家相比,辅导员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深造,或者是另谋出路;其二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起步晚,发展缓慢,辅导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普遍不深,简单的认为是学校又加派到自己身上的一项任务,从思想上排斥,不能很好的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工作被动的结果只能是敷衍塞责和效率低下。 

3.不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或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担任,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知识的需要。而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体系。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做就业指导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这一优势,有效的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明确工作职责,将就业指导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之中 

改变当前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呈模糊状态,明确地把就业指导列辅导员的工作之中。其一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将辅导员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减少辅导员各种非必须的事务性个工作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学生事务的自主化和自治化的建设。其二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给辅导员有效的施压,使辅导员明确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做的心中有数的,改变以往可做可不做的状况,使辅导员在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自觉提高自己在就业指导上的业务水平。 

2.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 

建议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一方面可以使辅导员从学生事务中走出来,增强自身对于就业指导知识的理论储备,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校层面加强对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与检查,检验其工作实效。因此,高效应当借鉴国外高效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 

3.健全学习机制,加强培养培训 

大力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各项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知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是加强辅导,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的专题辅导。其二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省或国家的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技巧等,培训可以采取组织参加就业指导类的资格培训、到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其三是健全学习督促机制,及时督促辅导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督促指导。 

辅导员在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高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关于支持辅导员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玉玲.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2]李丹.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2005(5).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篇3

论文摘要:职业高原现象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比较普遍,这不仅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影响了辅导员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进行概述,并从个人原因和岗位性质两个方面分析了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最后就应对职业高原现象给出建议——辅导员应重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从而顺利跨越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促进职业生涯持续健康地发展。

目前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的职业高原现象,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一现象既影响了辅导员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也影响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长足发展。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是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于一体的。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辅导员成长过程缺乏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和规划,忽视了职业生涯设计工作,这就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职业归属感,甚至导致职业倦怠、职业枯竭感等心理感受,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将职业高原理论引入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和职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概述

职业高原概念是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Ference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1]。Feldmannand Weitz进一步分析,职业高原意味着个体进一步接受工作上的增加责任和挑战的机会很小。有学者认为,职业高原被看做是个体职业生涯的峰点,是向上运动中工作责任与挑战的相对终止,是个体职业上的一种“停滞期”[2]。职业高原的出现代表个体缺少职业上的变动,与个体的工作晋升和变动密切相关,容易导致个体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认同危机。

如今职业高原现象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较为普遍,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是指,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显现出的晋升、岗位变动等有关职业上升的暂时停顿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状态。这种心理与行为状态直接导致辅导员对所从事的职业出现认同危机,对其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工作动机、工作情感与自我效能感等造成不良影响,即阻碍了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学生乃至整个学校的稳定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

职业高原被许多学者界定为个人职业发展上的稳定期,但是如果个体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缺乏对现状与将来的思考,则会导致这一时期成为事业的停滞期,长此以往会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接下来的工作。大部分辅导员都会遇到职业高原期,工作一定年限的辅导员发现在职业发展上无法进一步突破,对于曾经错失的转岗机会或升学机会感到悔恨;由于辅导员总体待遇不高,在经济和生活上也面临较大压力;以及社会上对辅导员工作能力与重要性的质疑,这些现状都让辅导员在职业高原期时产生较强烈的工作倦怠感、不被认同的感觉,导致工作懈怠、离职等。归纳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原因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选聘倾向于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担任过主要的学生干部,因此,绝大多数辅导员是素质过硬、专业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软肋”也是很明显的,突出表现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科研能力薄弱,这就阻碍了辅导员职业生涯上进一步发展,出现职业高原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专业素养不足。辅导员的专业学科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这些学科更能符合辅导员岗位专业化的要求,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满足开展学生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

然而目前辅导员专业多样化,很多辅导员是从本专业学生中选拔上岗的,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因而缺乏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相对而言,政治、教育、中文类毕业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达不到工作专业化的要求。加之有关辅导员岗位培训不足,使得上岗的人员在专业能力与素质方面与工作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很多都缺乏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培训,使得辅导员在工作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规划与思考,在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时已经错失了时间与机遇。辅导员在这时就遭遇了专业技能上升方面的瓶颈,常常感到想在学历上继续深造,但工作和生活已经占据所有时间,没有时间与精力;或是在科研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无从着手,导致焦虑、疲于处理日常事务、无心工作等职业倦怠的感受。 转贴于

第二,很多辅导员缺少职业化的准备。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少人能将辅导员视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并从思想上做好长期从事的准备。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对职业定位认识模糊,只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个临时的跳板,对于以后的发展另有打算。这样就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极不稳定,这些辅导员没有树立在岗位上奉献青春的信念,更缺乏在这方面的科研行动准备。然而现在的现实是,辅导员继续深造求学、转岗、转干的机会并不多,于是很多人产生了消极怠工的想法和得过且过的状态,开始感到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无法掌握,无从突破目前的状态,甚至最终离职。

第三,辅导员学习时间不足。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个比例达到1∶400以上。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缺员情况严重,客观上迫使他们职责多、任务重、压力大,陷入了“保姆”、“消防员”、“打杂工”的尴尬境地,久而久之就荒废了专业、忽视了调研,沦为纯粹事务工作的附庸。当一定工作年限之后,辅导员会感到工作出成绩的可能极低,工作成效差,加之没有时间总结和学习,加重了这一状态的恶性循环。

(二)岗位性质原因

辅导员工作强度比较高,工作时间不定时,经常需要加班,加上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心理素质、辨别是非的能力及自制力比较差,外部环境又比较复杂,学生经常发生各种问题甚至危机事件。尽管辅导员工作强度高,但是享受的待遇相对较低,这也是导致辅导员在职业高原期感到缺乏工作上升空间、付出与回报不等值、对未来产生迷茫的重要原因。辅导员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的岗位性质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辅导员岗位的职责任务规定不明确。关于辅导员的职责,虽然文件上明确规定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一直存在“错位”和“越位”现象。辅导员与学校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关系比较混乱,如辅导员与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辅导员与共青团干部之间的关系,辅导员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关系等等。凡是涉及学生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与参与,辅导员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外,还要代替一些其他岗位人员承担学生事务。于是很多辅导员缺少进一步学习和总结的时间,影响了职业生涯的发展。

第二,辅导员缺少进修机会,职称评审困难,经济压力大。长期以来,高校未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正轨,缺乏规划和得力措施,对辅导员队伍“重使用、轻培养”。学校也不能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他们在岗位上发展,使辅导员在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上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现在高校在政策上对辅导员的保障不够到位,辅导员编制配额严重缺乏,在评职称方面也障碍重重,部分学校甚至还把辅导员当做一般的行政管理职工对待,只允许晋升行政级别,不能参加教师职称评定。同时,辅导员待遇不高,如果没有正式编制的辅导员岗位则收入更低。这些政策上的因素使得辅导员感到在学校中地位低、不受重视、升职无望,加重了职业高原期倦怠的情绪。

第三,工作压力大、风险大,工作成效难以衡量。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导致辅导员很难像专任教师一样能够取得显性的工作成绩,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用于应付各类细小烦琐的学生管理事务。辅导员的工作通常都是在学校党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安排部署下,具体实施上级部门的政策,执行性比较强。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是难以衡量的,辅导员经常工作繁重,却不见成效。如果发生校园突发危机事件,甚至会为辅导员的长期工作积累添上阴影。这些都加强了辅导员在职业高原期的不良情绪和状态,产生的这些心理感受反应在日常工作行为中,难免出现问题,造成不良情绪的又一次恶性循环。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职业高原问题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各项改革的进行,高校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导致人员晋升的机会减少,进入职业高原期的高校辅导员将会更加普遍。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者认为,“高原期”在个体职业发展上是健康的,这意味着职员掌握了相对成熟的职业技能、在职业发展上日趋稳定。但是职业高原期如果过度延长,就会出现很多负面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工作缺乏激情、倦怠感严重、工作效率减低与离职等,为了尽快走出职业高原期对个人的负面影响,进行合理的自我生涯规划设计是一条重要途径。

随着中央16号文以及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各高校加大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鼓励辅导员走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职业化,辅导员工作要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化职业,是集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工作;专业化,辅导员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并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鼓励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专家化,辅导员成为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副高以上职称),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工作专家[3]。

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必然对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符合个人不断提升进取、解决职业高原负面问题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Ference TP,Stoner,JA,1977.Warren EK.Managing the Careerplateau[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4.

[2]宋秋芬.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问题与自我生涯设计策略[J].华章,2008,(7).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校外教育 科普实践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有着两个基本的途径。一是校内与各学科结合的科技教育渗透途径;一是校外各类科普教育提供的教育途径。世界上不少国家,包括一些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以及我国,更是通过提供各类社会的、不同领域的、校外的科技教育,创设优越的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实践活动条件,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氛围,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进步奠定未来的人才基础和贮存。

1我国校外科普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校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学校内教育系统的活动机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及其形成的活动结果。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更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学校校内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特有的优势包括有:

(1)校外科普教育机构有专职的教师、专业的活动室、有系统的活动内容、有规范的活动模式、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等诸多优势,开展科普活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校外科普教育活动能给青少年提供更专业的、科学探究体验活动的平台,更为注重对学生对科学技术兴趣的培养,更能够实现面向所有学生基础上,发挥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强优势,对学生因材施教,强调每个个体自身不同水平的提升及努力钻研的科技方向,培养他们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我国校外科普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改的这十年间,校外科普教育机构随着社会、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各种创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也经历了一次大变动。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师资匮乏,老一代科普教育者逐渐减员,新人补充不足;

(2)“应试教育”为学校教育的主流,科普教育的政策失去吸引力和优惠政策等限制,使得一些科技教育的传统项目,如:航模、无线电科普活动的生员不足;

(3)科普教师动力不足,对科普活动的自主策划与设计意识淡薄,组织能力与实施水平欠佳;

(4)科普教育氛围和条件不尽人意,远未形成重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社会土壤等问题。

基于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初步反思,目前校外科普教育工作者应从自身下手,增强内功,在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上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不违使命,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社会化中的主导作用。

3校外科普教育活动的策划环节和要求

3.1科普教育活动主题的策划

鲜明的主题是整个活动的主脉,反映了活动的立意和宗旨,应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可行性、先进性和社会性。主题立意是否新颖别致是由活动内容决定的,丰富而有趣的内容使主题清晰鲜活。忌主题标新立异而活动内容空洞无物。

校外科技知识性普及活动多以小组活动形式开展,活动周期长,教师有系统的内容安排和较为成熟的活动模式,活动按照教师自己编撰的活动辅导纲目和辅导方案进行,主题明确而固定,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如:“多肉植物的无土栽培活动”,“白色垃圾的微生物降解实验活动”,“试管花工艺制作活动”等。

3.2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策划

有了明确的主题,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才能完美的表达主题,完成活动的目标。活动形式可根据过往经验选择。根据科普活动开展的现实条件状态,其策划主要考虑的途径和要求包括有:

(1)前人采用过、或自己曾经采用的活动形式都是科普活动形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2)类似的主题,曾采用的活动方式如果当前的环境条件不具备,也不能选择;

(3)活动形式的选择要以学生为本。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科技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关注我们的社会。

(4)活动形式要符合参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多种能力的培养。

3.3科普教育活动方案的策划

明确了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后,就要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并形成文字材料,以此做行动的依据,和活动后的考评资料。活动方案的设计是活动策划的精髓,它反映了设计者的理论水准和整体思路。清晰的思路能勾画出巧妙的构思,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一气呵成,使整个活动井然有序。优秀的活动方案能使人体察到设计者灵动的脉络,是设计者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广大科普工作者可借鉴的最具价值的珍贵资料。

4科普教育活动的实施

4.1科普教育活动的部署实施

活动部署归纳为六步:

第一步:制定活动方案、安全预案、活动请款报告后报送相关主管部门经过修改审批完成。

第二步:通过互联网或电话、电传给各校下发活动会议通知,按期召开学校负责人和科技辅导员会议,部署活动安排及针对这次活动的辅导员培训。

第三步:第二步循环往复一至数次。对辅导员的培训是活动实施成功的关键,它关系到普及活动的数量和完成活动任务的质量。

由于目前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多是兼职,工作负担重,所以对辅导员的工作技术指导和精神与物质关怀至关重要。科技辅导员如期布置给学生,学生再反馈给辅导员。

第四步:科技辅导员将学生反馈带到校外科普活动部门,又将要求带给学生完成。

第五步:第四步循环往复一至数次。辅导员带学生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参加现场培训、讲座、参观、竞赛、展示等科普活动。

第六步:_展活动的总结评定工作。

4.2科普教育组织的协调准备

根据活动人数协调活动场地,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环境氛围与效果。如果是系列活动,还会涉及多个场地,现场布置与现场工作人员安排要协调。

根据活动内容与层次协调与会人员。如:培训、讲座要请教师或专家;参观、展示要有领队和讲解人员;现场竞赛活动要有裁判、评委,有社会影响的大型科普活动还要有领导、主持人、媒体记者。

4.3科普教育活动积累与总结

活动资料的整理和积累工作环节要十分重视地加以完成。如:活动通知、活动方案、活动培训资料、活动请款与安全预案、活动议程、活动签到簿、活动工作人员安排、活动照片录像、竞赛活动中参赛人员场次表、成绩册、评分标准、裁判评委现场评分表、媒体报道等各类资料的整理和整理积累,所有与科普活动相关的原始文件资料、成果作品等,应分门别类、按类归档,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建立科普教育资料档案,越全面、越详细则越好,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素材,为科普活动总结做好铺垫。

5结语

综上所述,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重要补充,校外科普教育是在学校教育课程之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校外科普教育的活动,是社会、学生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重在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因此,相关的科普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创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科普实践活动,肩负起科技传播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菊荣.基于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思考与探讨[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6):00021.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篇5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结构、社会认同、总体师资队伍等情况的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明显落后于时展需要。

(一)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从调查中来看,按照辅导员必须具备高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这三条基本任职条件来看,高职院校尚有部分辅导员不是中共党员,开展党团建设就不符合规定,职业能力也就大打折扣。同时,部分辅导员不是本科学历,年轻、低职称辅导员较多,没有形成较为理想的梯次结构。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是升格后学校无课教师和行政转岗人员,新进毕业生在辅导员岗位上锻炼后又会回到教学岗位。查看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方案,很少有引进专职辅导员的现象。学科多样、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欠缺是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差距。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不强。大部分辅导员职业定位的欠缺,导致发展动力不足,表现为自我限制在传统的角色里,每天忙忙碌碌,处理学生事务,完成学校、系(院)安排的临时工作,很少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突出表现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技巧、手段滞后于时展,职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制约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辅导员自身职业定位模糊。从自我认知上看,高职高专院校部分辅导员对前途缺少信心,没有把当前从事的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辅导员岗位上干,仅仅是权宜之计,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向学术或者党政管理岗位转型,是年轻辅导员普遍存在的想法。但从现实看,辅导员是老师,但一般不承担教学任务,在职称评定上也没有专职教师一样的机遇,是干部,却不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更缺少相应的提拔升迁机会。由于定位模糊,就造成辅导员处境与地位非常尴尬,缺少职业公信力,队伍不稳定。

(二)辅导员团队建设整体水平不高。辅导员工作的对象、内容、环境、范围等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辅导员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但高职院校由于辅导员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团队建设明显不如专业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在学校申报河南省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辅导员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时,申报不积极,缺少辅导员工作项目学术带头人,没有形成以之为核心的辅导员团队。

(三)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缺少必要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系统的培训。校内培训没有合适的场地,缺少师资、教材等,培训时间过短,辅导员参加培训也不积极,培训达不到要求;省级培训参加人员特别少,不能达到全覆盖;校内组织的活动少,缺少针对性。对参加省级活动不积极,存在不参加或参加没有认真准备的情况。查看河南省全部五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高职院校没有一所学校取得一等奖,二、三等奖以上也寥寥无几,至于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论文遴选、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高职院校更难榜上有名。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对策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切实提升育人水平。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保障。高职院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建设政策制度。一是严格辅导员选聘、管理。?⒏ǖ荚倍游榻ㄉ枘扇胝?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人才引进计划中,切实把有学科背景、综合能力突出的毕业生选聘到辅导员工作岗位上来。二是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年度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使辅导员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同时落实辅导员退出制度,形成“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三是在职称评定上,实行辅导员职称评定计划单列,有计划推进辅导员职级并行制度。四是畅通辅导员发展渠道,将优秀辅导员推荐到适宜的党政领导岗位上,使辅导员队伍成为学校党政干部的摇篮;五是在制定绩效工资方案时,综合考量辅导员工作特点,力争做到与教学岗位同工同酬。这样就能使辅导员发展有动力,上升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队伍工作积极性,增加职业认同感,推动职业能力提升。

(二)加强辅导员岗前和在岗培训。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辅导员岗前和在岗培训。内部交流主要是年度优秀辅导员做经验交流、案例教学等,例如我校药学系的思想政治工作沙龙,就是辅导员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聘请校外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每年假期开展辅导员工作专题讲座,同时,分专题、分批次将辅导员骨干、新入职辅导员送至各级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系统培训,回校后再与校内辅导员分享学习成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加强辅导员新媒体工作能力。当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创新工作方法,掌握新媒体工作能力,线上线下同时推进,主动占领意识形态教育制高点,运用网络、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举措,是辅导员展示职业能力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好这项赛事。实践中,我们采取以系(院)为单位组织初赛,学校在初赛的基础上进行决赛,达到以赛代训的目的。通过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之间进行了思想和业务交流,一部分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助推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

(五)建设辅导员特色团队。辅导员工作面临共性和个体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加强团结协作、建成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比如我们在建设辅导员精品项目《仲景学子之家工作室》《甘草计划――中间群体学生成长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整合中医系辅导员资源,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将工作项目板块化,根据个人特长分管一个项目,发挥团队力量,最终在全省项目申报中,我校是唯一一所连续两年获省资助的高职高专项目。目前围绕仲景文华、仲景精神在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我们正进一步打造一支富有特色的辅导员团队,在科研立项、学术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五、结语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稳定;发展;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17-03

在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共表彰了142名优秀会员,有85%来自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由此可见,在数量可观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中,中小学教师是主力,基础教育领域成为国家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开展工作的最大板块,他们为推动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科技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辉煌的荣誉之后,却有不少科技辅导员出现了转型、隐退等消极念头,其中不乏中青年教师,据有的省市负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的人士反映,每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流动近50%,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稳定这支队伍?如何让这支队伍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这支队伍在我国课外科技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基于当前现实和未来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和力争解决的问题。作为《标准》课题组成员和成员单位,我们采取了调研分析方法,以期以事实为根据,揭示导致该问题主要原因,提出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问题的调查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并根据会议期间代表们研讨和交流中的生成性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5个相关内容设计如下:

问题1. 您的工作单位属于 ①学校 ②科协 ③科技馆 ④社区工作站

问题2. 您主要从事的工作 ①科技教育 ②科技普及 ③科技竞赛 ④科技管理

问题3. 您认为当前科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①没有职称体系②待遇低③工作繁重④得不到理解。

问题4. 关于科技辅导员问题,您认为当前首要解决的是①从业标准 ②生活待遇 ③专业职称 ④社会理解

问题5. 您认为科技辅导员体系职称制度推行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为①评价体系 ②教育部门认可 ③单位认可 ④社会认可

问卷调查是在河北省11个地市的科技辅导员群体中进行。调研工作跨越小学、中学、大学几个学段,覆盖学校、科协、科技馆、社区工作站等领域,调研对象涉及学校教师、科技场馆人员、科协管理人员和社区科普工作人员。

二、调研数据统计与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一)调研数据统计

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10份,经数据统计,问卷中各选项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反映了河北省区域内科技辅导员队伍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现状、理念特征和愿望取向,为我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提出有效的实施建议提供了实证性的认识基础。

(二)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问题1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是目前青少年科技活动最主要的领域,学校教师在科技辅导员队伍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是科技辅导员中的主力军,显示出学校教师在科技辅导员队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问题2 调查结果显示,科技辅导员中的多数人是从事科技教育工作,少部分人从事科普、科技竞赛和学校科技管理工作,体现出学校科技工作多方向和多层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体现了学校科技工作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特征,科技工作逐渐成为学校常规性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必伴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3 调查科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为,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无论是起步阶段还是发展阶段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是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也是目前管理层极为关注的焦点。从调查结果看出,四个选项虽有差别,但区分度不如其他问题明显,说明这四种因素对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影响均不能忽视。“待遇低”居首位,它影响到科技辅导员们精力投入与生活质量,因为许多科技辅导员反映这项工作不计工作量,无劳务费;“没有职称体系”影响到他们在该工作领域的专业发展空间,为实现职级愿望,只有转入其他系列,无法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工作繁重”主要体现在科技辅导员工作具有课外、应急和创新的特点以及竞赛普遍带有的功利性等,使他们在非常规化的时间还要进行非常规化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得不到理解”使他们失去了必要的社会认同,科技辅导员工作具有很好的社会发展意义,但大多数学校却未能将其纳入主体工作的结构,而是作为“增光添彩”的辅或修饰性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科技辅导员在高投入、低收入、无职称希望之后,也很少能得到必要的舆论肯定和同事理解,使他们进一步感到自己在工作环境中价值的无谓性,最终黯然离去。

问题4 针对众多问题,要把握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工作切入点,整体工作应以怎样的程序进行。从调查数据中看出,该问题中“专业职称”呼声最高, “从业标准”、“生活待遇”紧随其后且要求程度相当,“社会理解”次之。

对该问题认识的关键是分清工作重心与工作程序的不同。这里,“专业职称”是重心,是当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地位和综合待遇的一个标志,是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关键、核心与目标,是热点,也是重点。专业技术职称的落实,能使科技辅导员的专业思想和工作热情得到稳定,生活待遇得到提高,社会理解和承认能够得以实现。但是,作为工作程序,需要持理性态度,热度最高、渴望度最大并不一定是整体工作的起点或切入点。科技辅导员的职称制度不是凭空建立的,它需要前期的建设基础和必要的建设程序,需要经过行业资格认定、职业资格认定、岗位聘任、专业职称几个步骤方能实现。所以,“从业标准”的制定以及从业资格的认定才是眼前我们整体工作的切入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5 调查是推行科技辅导员体系职称制度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从结果可以看出,四个选项①评价体系,②教育主管部门认可,③单位认可,④社会认可,选择比例依次为29.9%,52.7%,6.0%,11.4%。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虽然许多专业技术工作的评价方法或由政府或由行业协会制定,但最终领导、掌控和执行者还是政府主管部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体系的职称制度也不例外。所以“教育部门”对科技辅导员职称制度建立和推行起主要作用既是现实也是共识。另外,职称是专业技术工作发展台阶的社会标志,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也是促使这项工作能够正常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成为大家认为的第二权重因素。至于“单位认可”和“社会认可”是由前两者决定的。

三、研究结论与实施策略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四点结论及实施策略建议。

1.学校教师是我国科技辅导员队伍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科技辅导员工作体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应该更多地考虑这部分人员的利益和需求,特别是与专业发展相关的问题,是需要考虑的重点。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是由科技教育工作而延伸出来的,具有新生的特征。搞好这项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其体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要为科技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使其付出、贡献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认可,使他们能专心地、长久地、更好地从事这项工作。

2.科技辅导员工作也是服务于国家未来的一项事业,也是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与进步是每个人工作与生活的普遍要求。然而,长期的艰苦付出和承受不应有的社会漠视,是造成这支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待遇低”和“没有职称制度”是主要原因。而在当前事业单位职称决定待遇的现实下,职称问题实际上是最主要的问题。

3.科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所面临的多种问题中,“专业职称”的解决是重心,它将带动“生活待遇”和“社会理解”等问题的解决。“从业标准”是国家进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整体建设的切入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看似平行出现的四个问题实际上是程序逻辑和效应逻辑的问题。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必须遵守现代职业资格制度的一般要求和程序。现代职业资格制度是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评估形式,是职业技能实现社会化评估的一种方式,也是人才规格统一化的必然反映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我们目前面临的科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标准》的制定、从业资格的认定、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确立是固有的必要程序,我们应引导科技辅导员理性地遵从规律,而不是盲目地违背规律。

4. 科技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从大概念上划分也属于教育的范畴,所以,该体系的职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也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的方针:政府推动,全民参与。使之在青辅协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使之不仅建立,而且能得到实质上的推行。在职称制度建立后,还必须制定符合本领域特点又能够与现有职称制度接轨的科技辅导员职称评价体系,保证统一性和公正性。

从根本上说,职称制度是强化队伍专业性、建立有序有效的人员结构、促进专业人员建功立业、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也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一项目标。职称问题的解决可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但科技辅导员行业起步伊始,职称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职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协会与人事部门、劳资部门、立法部门、教育主管等部门的共同合作,比单纯由协会制定《标准》具有了更大的社会复杂性。所以,我们应做的工作既要力所能及地推进程序的进展,又要让科技辅导员理解这项工程的艰巨性。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违背。要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职称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标志性工作。但在发展时期,我们要继续强化宣传科技辅导员工作的社会现实意义,更大程度上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推进政府部门、工作单位最对这一新生领域的认同、支持和接受,把科技辅导员的工作纳入到常规的结构性工作中,实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统一奖惩考核;同时,也要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加快从业资格认定、岗位聘任和职称制度等管理规范化的进程,让科技辅导员认识到这一新生行业存在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解决,以此实现队伍稳定,保证可持续的建设发展。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 辅导员 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高职学生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提升职业素质,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而辅导员在其身担的多重角色中,其中之一就是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因而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不同需求,也必然要求高职辅导员重视并以特有的方式去辅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1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发源于美国的20 世纪60年代,90年代传入中国,简称“生涯规划”,又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职业奋斗目标和生活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本科院校教育目标的不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让高职学生一进校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职业目标,而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职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实现对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指导。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从高职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就业前景与职业环境、职业认知及职业价值观而制定出的具有可行性、适应性的规划设计。

2 高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目前,虽然高职学生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模式, 毕业时有着明确的就业岗位群。但是高职学生与本科、研究生毕业生相比,存在学历低,理论基础薄弱、薪资待遇比较低,未来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等劣势,因此高职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更加重要。帮助高职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让学生真正知道“我是谁”;其次,通过指导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职业和发展目标,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帮助学生领悟“我将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再次,能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让学生知道“我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工作”,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

3.1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之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里面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一项必备内容,比如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课程和讲座,通过举办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激励学生做好规划等。特别是在辅导员队伍越来越专业化的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成为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这就更要求高职辅导员要树立使命感,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切实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认真对待。

3.2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定的优势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辅导员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辅导员是高职学校中与学生最亲近的群体,辅导员老师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者、就业指导的服务者。在学校中,辅导员从学生一入学就与其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在频繁的接触和管理,教育过程中磨合、协调,最后达到一种相互信任的状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利用这种情感上的优势,辅导员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品性、优缺点、个人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第二,越来越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特别是已经成为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辅导员们,有责任并有实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们通过讲座、班会课、团课、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样的形式,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第三,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始终关注着社会形势及就业形势,掌握着关于就业单位需求人才的信息,熟悉往届校友的就业情况,结合专业及学生个人特点,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与企业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往届的就业情况给学生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建议,同时也可以通过往届的就业情况检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积累总结更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指导的水平。

4 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优势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4.1 通过多种载体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许多学生进入高职后,唯一的目标就是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因此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清晰的规划。还有一些学生虽有抱负,但由于自身定位不准,对职业规划不清,不懂得变通,导致发展中遇到困惑。所以,高职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比如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开讲座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主题班会、团课、团日活动等多种载体,让大家感受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通过举办职业规划大赛,让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手在普通同学中树立榜样,鼓励学生不断挖掘自我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2 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在倡导工学结合的教育体制影响下,高职生在校时间不如本科生多,且学生技能实践的时间占据很多。所以在高职生刚入校,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关键期,就要为学生积极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让他们及时把握大方向,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辅导员在第一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中,要教会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在二年级阶段,需要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后所从事的岗位群,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剖析自我,了解环境,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自己最适应于哪种职业,并教育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岗位能力的需求,查找不足,及时修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缺陷。

第三,三年级的时候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经验进一步确认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是可行与现实的,为学生提供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各种专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做好面试和就业的准备。

4.3 及时关注高职学生状态及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有着其独特的身份特征,尤其是因发挥失常没有考上本科而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上存在着极大的落差,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出现了冲突,如果调试不好,就很难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高职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学生存在着抗压能力弱、情绪易受干扰、高职学习环境适应不良、承受挫折能力欠佳等心理问题,也是困扰高职生不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种种原因。

因此,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期工作,便是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职的学习和生活。辅导员们要积极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和学生谈心,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心态及时进行纠正,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确定适合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领域。

4.4 个性化辅导,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个案跟踪

依据辅导员掌握不同学生的信息,进行归类,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制定好短、中、长期的规划。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可以有选择性的,对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从在校期间予以跟踪,甚至到毕业后中、长期做跟踪调查。特别是跟踪调查学生毕业后的5~10年的状况,能很好地验证生涯规划效果,总结经验。并且有利于准确地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对教学改革的建议,从而在以后的指导中不断更新、调整生涯规划内容。

同时,对个案的跟踪,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修正。往往在制定方案时候,考虑到计划赶不上变化,辅导员要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规划的评估和调整,避免学生走弯路。

5 结语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设计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紧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被高校所重视。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1],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发展平台。但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自身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却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虽然日益壮大,但是存在着四大方面的问题:数量不足、工作头绪多,使得辅导员整日忙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思想不稳定、工作热情不高,影响着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高;年纪轻、经验少,阻碍着辅导员作用的发挥;待遇不高、发展前景不乐观,影响着辅导员积极性的发挥。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辅导员认识不足、定位不清及自身原因三方面。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众说纷纭。随着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学说的传入,引导高校辅导员自我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逐渐成为一种广为认同的方式。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个人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首先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广泛涉猎教育学、成功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一门综合性新兴学科;辅导员展开设计的前提,必须对上述学科有所了解,甚至掌握。其次,可以有效挖掘潜能,开发自我。从职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大多数人从事某项工作不仅是为谋生,提高其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辅导员想在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职业理想同样也是他们的迫切愿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最大限度发掘自己的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再者,提高优化人力资源,发展自我。职业生生规划可以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设计途径

(一)知己(认识自己)

认识自我是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起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辅导员通过三问自己,深入了解“我是谁?”首先,清楚“我在做什么?”是在得过且过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时而迷惘、时而清醒的做着辅导员工作。其次,考虑“我能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有两点:一方面,通过橱窗分析法了解和评价自我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全方位了解自我。另一方面,了解辅导员或者相关感兴趣工作的职业信息,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未来发展前景等。最后,知道“我想做什么?”辅导员之所以定位不清,多数时候不是因为外界没有指明道路,而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二)知彼(了解环境)

辅导员面对的环境有两类,一类是大环境,也就是社会环境;一类是小环境,校园环境。当前,社会上对辅导员愈加重视起来,通过各类相关文件的出台可窥一斑,但整体上来说,相比较于国外,仍然存在定位不明、作用不清、发展方向不确定等问题。而对于校园环境,由于各大高校文件制度执行力的强弱差别显著,辅导员待遇、考核机制、晋升途径等等差别更加巨大。比如教育部2007年12号文件要求各大高校三年内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必修课,当前很多高校仅仅开设全校公选课,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开设相应课程。基于此,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清醒认清这两类环境。

三、定位

(一)职业化

终身辅导员方向。这是充分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获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最佳效果的辅导员发展方向。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完全职业化的社会环境,但是一些高校已经尝试通过鼓励、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和提供相关科研项目使他们能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成为“ 终身辅导员”。

(二)专业化

专业化是另一种主流发展趋势。目前可行的主要有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咨询师两个方向。心理咨询师方向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专业选任辅导员, 或从喜欢心理咨询工作的学工线人员中产生,在学生工作中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咨询工作。职业规划师从就业指导转变而来,主要指导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职业倾向及业内情况,协助学生制订就业方向及计划,锻炼学生求职技巧,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培训,架设社会与大学间的桥梁。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要求必须通过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或国家职业咨询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向咨询师方向发展。

(三)过度化

过度化包括行政化、教师化和其他。高校各级党政管理人员方向是传统的辅导员发展方向, 也是实践证明与辅导员工作接轨较好的方向之一。辅导员熟悉高校的工作规律、行政法规,基层锻炼出来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等可以直接无缝衔接到高校各级管理工作岗位。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突出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逐步提拔到校内各级领导岗位上,或向地方政府部门推荐、输送,或者鼓励高校辅导员考取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辅导员本身编制属教师系列,兼任一定数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其他课程教学任务,并结合思政工作开展相关学科研究。目前条件下,教师职务晋升主要看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尤其是的质量与数量, 现实中辅导员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也是十分重视的, 由辅导员转为相关专业教师也是可行的方向。当然也有不少辅导员自行创业,攻读MBA学位,或者投身其他行业的。

四、发展

辅导员为实现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天的实践,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和培养。同时,由于环境和自我都在变化,而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所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不断修正的循环过程而非固定不变的过程。这就要求广大辅导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具体的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修正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断验证后进入到下一循环的职业发展规划中。

总之,高校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清晰自我定位,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发展模式;而且也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资料】

[1]李武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浅析. 职业时空,2008(12):28.

上一篇:科普体验室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科普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