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普文

时间:2022-07-04 03:09:30

爱上科普文

苏教版小学课本里安排了十多篇科普文,分散在各个年级中。低中年级的科普童话、小品文等将科普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趣味性强,富有感染力。学生还算爱读,教师还爱教。在高年级出现的几篇科普文,带有了说明文的特点,体现了小学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过渡衔接,它们的语言简洁,表达严谨,少了有趣的故事情节,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也觉得这类文章不好上,上得没趣。这类科普文如何教学才能吸引学生,怎样教学才更有效呢?本文将结合高年级部分科普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目标:科普文也姓“语”

首先,必须牢记语文课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科普文不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类,教学科普文也不能忘记引导学生从中习得语言文字。

其次,科普类文有别于其它的课文,它传达着各种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先进的、最新的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科普文不能忽视它的“科学性”,应该把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笔者认为,在语文味的感悟过程中渗透科学性,才算是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

教学:科普文也有“趣”

一、科普文只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既然如此,就只管先把它当一般的课文上,读好它,读出它的味,读出它的意思来

《大自然的文字》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文。如果能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细细体会,就一样能从它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读出趣味来。

以本课导入设计为例――

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学生阅读图片,教师语言激趣,唤醒学生旧知,学生初识大自然的文字。

1.出示巨大的恐龙化石图

教师:认识它吗?

学生:恐龙化石。

教师:是的。它也是字,是大自然写下的一段文字。我读给你们听,化石上“写”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地球上曾经有一种动物叫恐龙。

2.出示一块有一条小鱼的化石图

教师:认识吗?这也是大自然的文字,这上面写了一段什么话?

学生: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地方是一片海洋。我们以前在《石头书》里读过。

教师:联系学过的课文解决问题,学得真扎实。

3.出示一群大雁排队往南飞图

教师:这是什么?谁读懂了这段关于季节的文字?

学生:秋天来了。

4.教师:大自然写的文字有意思吗?这些都是大自然写的简单的文字,就像我们学过的大、小、人、口、手一样简单。还有复杂的呢?想学吗?

5、教师:打开课文《大自然的文字》,好好读一读。要想待会儿通顺、流利地读出大自然的文字,读得好,有什么高招吗?(读准生字、读不好的句子多读两遍,边读边想意思。)

(学生自由读书,读得津津有味、认认真真,跟读故事一样。)

接下来,学生赛读。“读得好吗?哪句话、哪个词读得好?让我们听出了什么?”在一连串的引导鼓动中,学生的读从“通顺”上升到了“有感情”。因此,只要有兴趣作伴,科普文一样让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二、科普文用词严密、生动,仔细推敲,能更好地读懂科学知识,提高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文,课文介绍了离地球较近的第四颗行星――火星的知识,撩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对小学生而言,关于火星的内容原本显得深奥,但本课力求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本课的题目就采用了形象的比喻――“孪生兄弟”,揭示了火星与地球的关系。这个比喻借助学生熟悉的地球,把学生与火星的距离拉近了。课堂上,我问: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孪生兄弟”呢?学生就激动起来,举手发言。再问:火星和地球到底有什么相像之处呢?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本课还有一些鲜活生动的语言,“突如其来的袭击”、“四处游荡”、“集体大逃亡”等,将天体事物拟人化,使得不太好懂的科学知识变得既充满趣味又通俗易懂了。再看,课文中的“推测”和“推断”意思多相近,但能换换位置吗?“也许”、“可能”和“看来”这些词语表示什么?科学研究那么讲究严谨,怎么也用这样的词汇?通过比较、咀嚼,能更准确地体会语言和文章内容。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科普文中的这些词语进行教学,不但能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要普及的科学知识,更能从科普文中获得语言的习得。

三、科普文逻辑性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科普文的结构像精致的链子,环环相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紧扣“水”字造链子:第一环,将火星与地球作比较,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环,用设问“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出下文,抛出答案;第三环:再用设问“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阐明原因。这样表达,层层衔接,纲举目张。

同册的《神奇的克隆》一文表达同样眉目清楚,脉络分明。先说什么是克隆,用孙悟空拔毫毛变小猴子的神话引出“克隆”,既吸引人,也让我们初步理解了什么是克隆,把科学名词“克隆”生活化、趣味化了,再通过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讲解,进一步科学地说明什么叫“克隆”。接着讲怎样克隆,通过举例子依次讲述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最后讲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试问,这顺序可以调一调、倒一倒吗?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读懂课文的脉络,理顺“环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内容和学会表达。

作业:科普文也“扩张”

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仅限于课内远远不够,一篇科普文的教学结尾也应是省略号,趁着课堂上激发的兴趣,要鼓励学生读、说、写。如,学完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使阅读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1.你还知道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的名字吗?能向同学介绍其中的一颗吗?

2.关于宇宙还有很多奥秘,太阳系是其中的一部分。和同学合作出一期关于天文方面的手抄报吧,当回小小科学家。

学完了《大自然的文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培养观察和辨别能力:

1.每天上学放学路上就能读到大自然的文字,你留心过吗?

2.大自然的文字里也有“近义词”,比如蜻蜓低飞和蚂蚁搬家,都是说“要下雨了!”你还知道哪些?

学完了科普文,我们还可以练练习作,学习怎样选择和安排材料:你会选择下面提供的哪些材料介绍汽车,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呢?

1.汽车的种类2.汽车的品牌、样子3.汽车的功能4.汽车与人类生活5.汽车的历史6.汽车的制造真的,科普文也是语文教材里的一颗宝珠,只要用心鉴赏,就会发现它独特的魅力。

上一篇:为语文插上隐形的翅膀 下一篇:高考语文作文中议论文文体思维有效性的训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