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从“被科普”到“追科普”

时间:2022-05-28 02:37:53

让公众从“被科普”到“追科普”

9月14日,全国科普日大幕开启。

此后7天,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开展了七大系统活动,一盘盘“珍馐佳肴”不断呈上前台。

弹指惊雷,白驹过隙。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一年后,主题为“科学技术普及,你我共参与”的首届科普日应运而生。蓦然回首,不经意间,科普日已迈入第十个年头。

回望科普日十年,中国的科普活动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绩斐然。在中央政府、科技协会、教育机构的群策群力下,科普活动从线上到线下,从城市到农村,从高校到社区,呈现如火如荼的势头。昔日的星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势。

2004年,网络大潮刚起,科普工作者就已提前布局,“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应运而生。

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2010-2020年)》。

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012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启动。同年,清华等高校将培养科普人才纳入研究生招生简章。

科普不但需要国家规划,也需要科学家的参与。近年来,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流科学家也奋战在科普前沿。

2013年6月,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亲临中国科技馆,向200多名小学生讲解载人航天飞船的历史。台上,院士妙语连珠,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让科普走近学生,让大师走下“高台”,戚发轫的行为绝非孤例。此前,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亲赴贵州,为民众解读“登月的奥秘”。

再往前推,还有跑遍湖南14个市州、作科普报告200多场、听众达20多万人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院士们不再单枪匹马地做科普,而是开始利用集体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2013年8月,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炉。这本针对青少年的启蒙读物,居然云集了110多位院士亲自操刀,其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更是出任总编。

这样的豪华阵容,目的只有一个——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科研的向往、对科学家的热爱。

但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当前科普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科普工作仍难言胜利。

首先,公众科学素养仍不高,“伪大师”层出不穷。2013年7月,马云拜访“气功大师”王林,却在不经意间揭开了“大师”的骗子面目。此前,道士李一也曾靠电流治癌的骗术风行一时。这些骗子在被揭露之前,就已凭借“伪科学”行骗多年,信徒中更不乏高官、明星、商界名流。“大师”横行,折射出公众的科学素养依然不够。

其次,科普未纳入科研评价体系,推广缺乏“主力军”。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强调,要把科学传播放在与技术转移转化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院士带头做科普”已蔚然成风,但对大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科普工作似乎离他们仍然遥远。“评价科研人员看的是学术成果,科普并不在评价体系中。”究其原因,师昌绪院士曾这样分析。

再次,科普内容及形式较单调,科普效果大打折扣。国内的科普书籍多形式单一、内容浅显,对成年读者缺乏吸引力。国外的科普著作不但种类多、题材丰富、层次分明,且多出自一流科学家之手,内容新颖而不失风趣。另外,我国科普工作常以活动形式进行,在场馆开放、主题演讲、板报展品等方面力度很大,但往往缺乏持久性和创新性,且存在地区局限性。

如何让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如何让科研人员发挥科普的积极性?如何让公众从“被科普”到主动“追科普”?如何让科普从“庙堂之高”渗入“江湖之远”?这些问题委实值得深思。

如果不能让科普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不能让老百姓自发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必需性、必然性,不能让科普形式变得喜闻乐见,公众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根本性提高,科普就注定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手中沙。

今天的科普应真正以公众为中心,有针对性地提供公众需要的科学知识。

让公众“追科普”,关键是让科普工作“以人为本”,“以需为先”、“以用为上”。针对有关科学技术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应建立科普即时响应机制,迅速提供或协助公众了解、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此外,应不断把握时代对公众的新要求,提供与时俱进的科普服务,以公众需求为引导,提高公众科学生活能力。

让公众“追科普”,重点是让科普形式更生动、更灵活、更多样。学校教学是科普的重要渠道。政府应当理顺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在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改进上发挥作用。在出版领域,应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力争推出更多有质量、有深度、有新意的科普作品。在活动策划时,应多制作一些科普电视节目,加强科学知识的网络传播,让新媒体为科普插上翅膀。

让公众“追科普”,核心是帮助科研成果顺畅地转化为科普资源。长期以来,科研与科普之间存在“断层”和“割裂”,科研过程和成果不能为公众所了解,导致公众认为科研成果与日常生活无关。因此要多让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加快科研成果转变成“世俗化”、“通俗化”、“实用化”的科普资源,为科普提供充足、新鲜、丰富的给养。

天翻地覆慨而慷。展望未来,科普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家有关领导人曾提出,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5%。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科普工作者义不容辞,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携手同心。科普,从来不应只是一群人的战斗。

主席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在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当下,对于广大科普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

上一篇:某市联通公司网格化营销体系建设方案 下一篇:按“步”提升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