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时间:2024-03-21 18:00:20

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

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篇1

论文摘要: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的企业组织形式。通过对家族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分析,试图说明社会关系网络对家族式企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减少企业内部协调 成本 和外部交易成本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 经济 转型时期,社会关系网络的获取和积累对于家族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二)家族式企业的缺点

家族式企业的最大缺点是 管理 者凭其优越感而滥用权力,亲疏分明,从而造成一些员工存有怨言。因而,这类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其弱点就表现得明显,常常导致企业的不攻自破。

家族式企业管理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为企业带来了和谐的利益。但企业不是家庭,而是一个 社会 经济 组织,其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者以及亲属或亲信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用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才能够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

家族式企业管理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的 道德 、行为端正,作风严谨,起到了奉公敬业的表率作用,业务素质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长。他们大多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和公关能手。由于他们的才能而限制了许多下属作用的发挥,压制了人才的成长,容易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因此,这类企业经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同时,当此人不在或退位,组织会出现人才断档、权力真空的现象,造成企业一段时期内处于无组织的状态。

家族式企业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按照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因此,在组织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外人”为生存,也就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容易造成企业内讧。因此,家族式企业管理,要么凝聚力很强、人际关系融洽,要么内部四分五裂、派系纷争严重。

总体而言,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关键是看自己的领导能力。

三、家族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特征

社会关系网络在我国家族式企业经济活动中往往起着替代正式制度的作用,而在配置资源功能上显得尤为突出。

第一,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协调 成本 ,降低道德风险。有学者指出,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的个人中心型管理是家族式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特征。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交易是长期的,信任程度较高。通过内部的人际网络关系,可以避免过高的 行政 费用和规模过大而缺乏灵活性。

第二,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协调企业与外部组织 环境 的关系。由于家族式企业缺乏搜寻、获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声望,进而在传统的 市场 上进行交易时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家族式企业只有依靠其外部网络,来获得资源和完成交易。

第三,家族式企业对于社会关系网络有着很强的路径依赖。由于体制缺陷以及市场法制环境的不健全,家族式企业的管理高度依赖于企业家预先存在的社会网络。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发展壮大时期,均是如此。

第四,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家族式企业的 人力 资本的影响是显著的。正是这种以血缘、亲缘、地缘以及业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特殊的信任和规范的强关系,使得家族式企业在用人上具有明显的“任人不避亲”和排外性。其人力资本具有高趋同性和高紧密型的特征。而且,这种特殊的关系还深刻地影响着企业职员岗位的分配和职位的提升,也使得外部的 人力资源 很难融入家族式企业之中。

四、社会关系网络与家族式企业的竞争优势

家族式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源的载体是复杂的、不可见的、独特的、隐性和专属的,因而使得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这种“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这些长期的、能够获取高于正常利润回报的特性,正是家族式企业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场中获取并开发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所决定的。

现代资源观也认为,独特资源带来的“隔离机制”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从内部而言,家族式企业拥有的关系资源与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源是互补的。而且,其所带来的功效也是巨大的;从外部而言,其对市场中的制度规范有着正向的替代关系。利用外部网络所带来的暗含契约,能够更快捷地拥有信息,节约机会以及交易成本。尤其是依赖于企业动员、企业 文化 、外部联盟网络以及 政治 体系获取的关系租金,更是具有极强的制度性隔离效应,从而成为家族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郑胜利.社会资本与企业竞争力[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

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篇2

【论文摘要】人类的传播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而决定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主要阐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①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②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没有人预想到网络技术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万维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东西无疑发生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对人类传播发展的趋势作过预测,他写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和我们所谈到的过去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正面对着世界上的某种新事物,我们猜想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不同的时代”。

二、网络的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面对如此受人欢迎的新型电子传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担心,网络媒介会取代传统媒介吗?面对新媒介如此强烈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该如何应对?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应对媒介竞争的策略。事实上,每种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唯有报纸可随取随看。广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伴随性。在被誉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汽车广播已成为广播业的主流。这是一个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领域等等。可见,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不存在排他性,各种媒体可以共同繁荣。因此,传统媒介并不会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创办电子报刊。

印刷媒介以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形态率先进入网络。这是印刷媒介的发展也是媒介之间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报纸是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从此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后,各大报纸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受现有的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对报纸等印刷品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据一些专家估计,熟悉并习惯互联网的阅读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长。因此,改善自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加强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特别要增强读者的参与意识。

广播同样要加强原有的自身优势,广播电台应在网络上开通交流平台,加强受众参与的实时性,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等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直播后,世界各地的听众都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收听其播音节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机收听还好,不但如此,听众还可以通过电脑与主持人进行双向交流。此外,专业化频道栏目的开播也为广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音频编辑设备得以应用也使得广播媒介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网络媒介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在获取新闻中对电视的依赖。数字电视出现无疑是电视在网络媒介冲击下使出的一件强有力的法宝。它既是新兴媒介又是电视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的形态。电视也同广播媒介一样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等。

2、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也是现代科技推动人类传播跃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一个最新成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转贴于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受众都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发布者。其次,每个受众都可以从不同的网站或者同一网站的不同版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选择上的充分自由权,这与信息发布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点交叉式的传播格局。再次,受众可以加入互联网的传播过程,参加讨论、发表看法,及时主动地进行传播参与,传播过程可以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也使多点交叉成为一个动态的和即时的过程。

可以看出,互联网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可以承担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开发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平台,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发布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技术传播还限于言传身教的情况下,技术失传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更谈不上广泛的传播了。但在发明文字尤其是造纸印刷术以后,各种技术才能够以技术认识的方式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如今,技术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发布,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从而及时地作出和调整技术决策。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已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②魏津珠:《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载《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约翰.传播理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邵培仁.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 危机 网络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习惯,为社会群体认识改造世界创建了一个更深层、更广阔的平台,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活跃地——高校,其服务的主体对象大学生无疑是更容易被网络所具有开放性、先发性及包容性的特点所吸引,互联网直接引发了大学生教育模式的创新、交际方式的变化及活动空间的转换,他们通过网络所了解的信息内容更为丰富,对知识的收集和运用也更为灵活,所交流和影响的空间也更为广泛,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学生在网络中道德中认知出现紊乱、情感出现沦丧、意志出现瓦解、行为出现失范等问题,①网络行为管理、引导、教育机制建设的缓慢更是导致这类问题逐步演化为网络道德危机,由此,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网络道德危机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高校思政教育规律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途径做出探索。

1 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及成因

1.1 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有所削弱

网络信息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存在,而互联网发源于西方,其现有的技术标准、制度法规以及语言方式都反映着西方的思维和习惯,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国家对互联网有着绝对的操纵权,这种技术、制度和语言方面的天然优势,为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平台上倾销其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提供了客观条件上的可能。事实上,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寻找和借助各种渠道向全球推销它们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微软公司曾被传出其所研发的Windows系统为政府进行敏感用户信息搜索留有后门,美国商务部前高级官员罗斯科普夫更是直言不讳说道:“美国人必须向全世界推行价值观,而利用信息时代的工具可能是扩展美国利益的最和平有效的方式。”②这种种行为言论都反映在网络社会中,敌对势力对下一代人在思想上争夺是愈演愈烈,在网络信息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博弈。而现实中,由于大学生精神需求层次的复杂性和对新生事物新思想的包容性,导致他们在网络社会中无防备地接触了一些根植了西方生活方式、休闲娱乐习惯的影像和文字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及价值观。

1.2 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偏差

由于网络生活的开放性、便捷性,互联网成为了社会信息传递的最优载体,海量信息的进入及更新彻底改变了信息接受者过去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解信息内容的被动局面,这种被动局面的改变使信息接受者可以更为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内容。但是作为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身心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思想活跃但又缺乏社会经验,这使他们在浅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缺乏理性思考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网络道德标准也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错误地将一些网络中存在有争议或与现实社会道德标准、法律法规相背的现象当成了自己所推崇的内容。

1.3 责任意识缺失及行为方式失范

网络分布的结构形式致使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的控制,③同时由于互联网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也相对不长,所以也没有形成完备的道德法律规范。此外,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特点也导致网络个体的网上行为处于“无异化”状态,这种种情况容易导致上网者出现自我控制水平降低,行为责任意识丧失的问题。

1.4 社会交际能力与沟通水平下降

网络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无疑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个平全打破了人与人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扩大了社会交际范围的外延,但是高品质的网络人际社交需要成熟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模式和良好的语言能力来支撑。据中国调查网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每天上网时间比例为:37.8%为1小时以下,26.3%为1到3小时,17.9%为3小时到6小时,17.8%达到了6小时以上,在他们的网络使用用途中有54.1%的人上网是为了休闲娱乐,24.1%的人是为了消磨时间,仅21.7%的人是为了学习,④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已经达到9.9%以上。因此,可以发现网络在大学生社会交际中的优势并未有效发挥,而且,网络人际交往这种依靠屏幕上信息符号的交换,使大学生缺乏沟通中情感意境、知觉表情的理解,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情感冷漠。

2 网络思政教育对网络道德危机问题的作用

2.1 有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主导思想的确立,而主导思想确立的关键便是接受者在观念上的认同,因此,被教育者是否从内心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思政工作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重要主导地位能否得到确立的关键,而网络思政教育主体非面对面的优越特性正是为这一因素创造了积极条件,它改变了过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使过去那种容易使人产生抵触情感的被动说教式教育变成了主观互动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在教育中发挥出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帮助大学生认清人生发展方向,接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网络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地位。

2.2 有利于减少网络参与者不良行为的发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力度的加大和工作形式的创新都有利于网络资源的整合。网络资源具有物质性,优化的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挤兑劣质网络资源的生存空间,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优化的网络资源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创新,规避和净化了网络环境,使网络使用者接触不良信息的概率和途径减少,增强了网络社会中对网络行为的他律控制因素。另一方面优化后的网络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更占主动地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网络使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无意识地提高个体自律约束意识。当前高校大力推动校园网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中不良行为的发生。

2.3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力效果

把握时效,提前控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点。当前各种网络论坛、交友平台和访问空间都是信息交换的活跃地,信息快速无序地传递加大了现实社会中管理的成本,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中的延伸无疑是缓解这种无序状况的最优选择。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大学生群体的内心动态、关注热点和活动安排,并及时针对各种情况作出反应,给出正面意见形成舆论导向,控制好事态的发展,从而将各种突发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定程度上避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网络事件的发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3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3.1 打造布局科学、资源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网络硬件资源的投入和思政教育阵地的建设。目前,多数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高校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还是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公共机房电脑数量的不足,校园网网络带宽的不够都使部分大学生放弃了校园网的使用,因此加大网络硬件资源的投入是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物质基础。其次,设立科学合理、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红色网站也是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影响力的途径方法。事例显示,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注重通过专业学科网站或网页中的信息来传播其政治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它们往往渗透于其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之中,其国内学生的需求也反映出他们越来越希望从网上来获得这类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⑤

3.2 建设高效精干的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组织

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力量,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及结果是否能达到预期,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人员不足、机制不健全以及效率不高问题是此项工作关键。当前,有少数高校已经在尝试让辅导员兼任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但受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待遇相对较低、缺乏较新的专业知识理论等因素影响,网络思政辅导员的网上思政教育功能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我们需要设立专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梯队来从事和开展此类工作。专职的网络思政教育梯队可以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去建设,由从事思政教育方面研究的专职教师去指导,由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去协调,由进行思政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去实践,通过BBS、QQ群、校园网等平台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针对网络中大学生的一些观点进行科学引导,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可以较好地缓解网络思政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也可以提升网络思政队伍成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保证网络思政教育对象教育的效果。

3.3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观念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平台要求、队伍安排、机制保障都是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途径方法,但从根本上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得依赖大学生的自身网络道德素养提(下转第64页)(上接第22页)高,要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责任感,完善自我道德评价选择能力,强化自我约束能力和监督能力,只有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得到强化,网络中的无序行为才会逐步的减少,而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方法有契约法。如,由学校学生社团联建立相关网络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去呼吁、引导大学生合理上网,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言行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和强化他们自律意识。此外,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法规的教育力度也是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和责任意识的途径方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1JDSZ306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胡霞,邱莉.从品德心理角度剖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其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② 黄会林,漆谦.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M].半月谈,2011.16.

③ 牛德.刚青少年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J].淄博师专学报,2007.2.

④ 中国调查网.2010.9.http:///vtest_effect.asp testid=271332

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篇4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也被称为计算机空间文化或赛博文化,它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包括网络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是一种基于网络为基础发展的网络思想。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文化,网络文化具有新的特点。网络文化范围具有局限性,它更多的是在网络上传播,不接触网络的人们基本上不会受其影响。网络文化依托虚拟网络空间,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成为现实存在的文化形态,但却具有明显的虚拟多元性,这是其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网络上都会存在,并相互渗透和消融,网络技术革新并包含了以往所有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受众可以同通过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方式获得信息,极大的扩充了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量。学者、工人、农民、学生等不同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活动,体现出网络文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主体的多元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其次是交互开放性。交互性表现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实时交互的特点,信息交流具有封闭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克服了这种限制,实现了完全开放的文化交流,扩大了信息来源,这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最为显著的区别。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种隐形和虚拟文化,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新的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1.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超量且没有经过筛选的信息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西方价值观得以大肆传播,网络文化的交互开放性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影响。部分大学生受到网上不良文化的影响,传统价值观缺失,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学习主观能动性等方面都有所缺失;人际交往方面,部分学生沉溺在在虚幻的网络世界,现实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甚至出现情感冷漠的现象。

2.价值目标缺失。西方从来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渗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种丑化社会主义和中国的思想言论传播的更会广泛和隐蔽。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等产生怀疑,导致价值观不健全,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3.价值评价标准偏差。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最终导致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出现偏差。网络进入中国以前,社会上主导的是主流文化和价值标准,在多元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真正认清自己的思想,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出现多元化,导致原有价值判断标准的缺失,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出现相对化。对社会上存在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出现容忍的态度,认为其具有合理性;网络社会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弱化,对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婚前等行为抵制不足,甚至觉得无关紧要。

4.政治信仰弱化。目前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不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丑化和抵制的言论影响,加上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了解不深,没有成熟的信仰,很容易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误解和偏差。政治信仰出现迷茫情况,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下降,对于西方价值观盲目接受,面对现实问题更多的是发表毫无意义的批评,很少去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策略

最新资料显示,到2015年12月,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1028万人,青少年网民总量达到2.87亿人。网络迅速地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更是深层次和潜移默化的,促使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新的环境下重构大学生的价值观。

1.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文化具有虚拟多元化的特点,网络世界里正面和负面内容的传播速度同样的快,范围也同样的广。互联网多年来疯狂的发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总是有些滞后和缺失,网络形势和网络舆情变化莫测。传统社会的法律和伦理道德,在网络上出现失灵现象,网络欺诈、网络谣传等问题日益显现,还有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在进行丑化社会主义、宣传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一要加强网络立法。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网络监管的重要性,加强网络立法。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从具体执行方面效果却不尽人意,当前的法律条文对某些网络行为缺乏定性,社会上受法不禁止皆可为思想的影响,出现众多损坏公民权益的网络行为。国家着重依法治国,依法打击却又缺乏有关的法律规定。二要加强网络监管。要根据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监管。网络犯罪不同于现实犯罪,其影响是隐形和潜移默化的,有关部门在监管上需要加强。要严格执行网络通讯实名制,规范网吧等经营,严禁向未成年人开放。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网络巡查,对网络犯罪和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净化网络环境。对于经常出现的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站、论坛、微博等加大打击力度,严肃处理到人,给违法者违反必究的认识。三要组织联合执法,建立联动机制。网络世界的虚拟多元性,使得人的自私、贪婪和犯罪行为等在网络的掩护下不容易被察觉。要根本上根治网络违法,仅靠某一中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可以积极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宣传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加大对网络违法违纪行为的曝光力度,促使人们树立合理健康利用网络的意识。

2.加大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当前网络上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的宣传非常少,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努力抢占思想教育工作的桥头堡。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要积极纠正网络上不良文化的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等的教育,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把网络建设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新的阵地。加强网络文化精品建设,结合大学生实际,努力建设具有中华民主优秀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价值观念的网络作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充分利用舆情论坛、国情教育、文学作品、网络新闻、网络歌曲等多种形式。把网络技术特点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具有本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引导网络文化方向,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

3.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大对学生的网络管理。网络的交互开放性使得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由于西方掌握网络技术,从而控制网络舆情,大量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网上传播,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是非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思想上产生偏差。首先应在校内建立起网络管理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建立防火墙,禁止不良和不健康信息传到校内,对一些有害手段禁止学生访问,尽量减少校园中不良信息存在的可能性。其次加强网络文化安全的制度的执行和宣传教育。采取网络宣传、纸质材料、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使其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各项管理规定。再次是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以国家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处罚,可以限制其各类评奖评优、限制其使用网络等。通过宣传榜样、曝光违规案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

参考文献:

[1]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2]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中国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篇5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优点与缺点

中国有线电视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一支新兴产业。中国有线电视技术从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系统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从vhf频段、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到750mhz、860mhz有线电视城域网系统,从同轴电缆传输到光缆、电缆、mmds等多种传输技术的混合应用,从只传输模拟信号到模拟、数字信号的混合传输,从单向广播网到双向交互网络。同时,先进的数据传输设备、数字传输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成功运用,中国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今天已经确立了它在国家信息化结构框架“三网一平台”的基础网络地位。有线电视技术先进,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有线电视网作为世界第一大网络,以其传输质量好、容量大以及可双向传送等特点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上得到的普遍应用。我国几乎每个城镇都安装了有线电视网络。目前,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网络(其中光缆约60万公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2亿户,电视机数量和电视用户数量均占全球总数的近1/3,已成为世界广播影视大国。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用户网。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网络整合,可将用户资源转化为巨大的市场和经济资源,直接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

虽然网络电视技术蓬勃发展。但是有线电视网络仍具有自身不能比拟的优越性。第一,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大。有线电视网络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其覆盖面积已远远超出网络电视的覆盖面,甚至一些偏远山区也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收看到电视节目。在这方面网络电视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第二,有线电视网络的收视人群大。因为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更为广阔,操作起来更为简洁、方便,有利于我国更为多数的人群选择有线电视网络。第三,现在的有线电视网络的有效尝试。现在,有的有线电视采用机顶盒的方式,双向交互、全面普及,并对机顶盒进行适当有效的软件升级。第四,拓宽有线电视的一些业务。目前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可以实现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为自己的家庭缴纳水电费,还有电影点播业务等。我们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在屏幕加减的时候,影像播放窗口变小,频道以列表的形式列出,方便用户调整频道。同时,还可以预留一部分的地方,作为一些信息的渠道,更为方便观众了解最新资讯。

有线电视网在网络、用户和内容三个方面存在优势,充分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不断提供新的业务和服务,不断推进网络改造进程。有线电视网采用单向广播方式时,虽具有宽带优势,但不容易开展交互业务。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为前提,要充把电视终端用户接入电缆的宽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因地制宜地制订合适的改造方案,使得有线电视基础网具有双向、多功能和大容量的承载特点。

双向有线电视网作为一种交互式信息网,它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影响整个网络运营成败的关键。因此,要将遵循高可靠性、高稳定性放在第一位。要保证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应从以下几点抓起:①网络器件、部件和设备的稳定性;②对设备内的重要模块应进行冗余备份处理;③建立高效的网管系统对网络设备进行监控,确保电视网络充分可靠;④ 对网络设备采取接地防雷措施,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等进行安全防范。⑤在进行网络施工和构建时,要做到较少的故障,网络的结构要便于以后的维护和管理。有线电视网络,作为一个网络,要具有网络的基本特征,即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这样,有线电视网络与其他网络能有很好的互联互通性,能够和将来的技术融合,以适应技术和市场发展的需求。

我们在认清有线电视网络自身优点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改正有线电视网络的缺点。第一,观众在有线电视观看的过程,节目内容掺杂广告,而观众通过网络电视观看节目则可以跳过很多广告。第二,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增加开机广告,令观众不得不看。第三,观众如果希望看完一部电视剧,需要每天按时间收看电视,而且还得持续很多天才能看全,但是,观众通过网络电视可以减少等待的时间,随时随地观看。

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篇6

关键词:网络营销;传统营销;整合互补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研究以及整合发展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9日

一、引言

在现今生活中,网络营销发展日益增速。传统营销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或其他组织者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而网络营销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是欧美的一起企业率先利用全球网络为平台展开的营销活动。目前,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其中网络营销仍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他的诚信问题更需要关注。相对传统营销而言,它也只是能够提供一些视觉感官上的享受而已,这些是网络营销所不能避免的。所以说,对于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而言,两者应该是整合协调发展,扬长避短,共同努力以满足顾客更多的购买需求。

二、文献综述

哲学博士唐佩波斯与玛莎罗杰斯两人对于一对一的行销观念问题上认为包括顾客占有率、顾客保有与开发、重复购买率、与消费者对话等。笔者认为书中的这个观点一句话总结就是吸引顾客的目光,以重复消费增加企业利润。传统营销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而这正是网络营销所欠缺的。网络营销时,卖者无法与顾客及时交流,了解顾客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推荐商品就会减少一部分的顾客。

学者冯英健认为网络营销内容详实,更有针对性。笔者觉得这是对的,在传统营销中,由于商品是现实的放在眼前供我们挑选,就会令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而且我们相当一部分商品认知也是来源于卖者的介绍,这就包含卖者的主观因素和夸大赞赏。而相对的网络营销,由于消费者不能够直观看到商品样式与质地,卖者就会把商品的所有信息全部摆到页面上,让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此商品的各种功能,使消费者更能够根据自身想法选择消费。而且在传统营销中,很容易一个人一个价钱,店家根据现实情况会提出有差异的价格,而网络营销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更加公平。所以,网络营销与传统直销是各有优缺点的,他们应该取长补短,整合发展。

马云关于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研究观点是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实行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等。笔者觉得应以传统直销为基础,结合网络宣传,提高企业的网络点击率,这样就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企业只有网络营销与传统直销结合发展,才能更多地提高利润,更好地发展。

三、传统直销问题研究

传统营销是一种交易营销,强调将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顾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客户群体与基础。传统营销下,消费者能够与卖者有较好的交流,并且可以看到现实的产品、亲身体验商品的使用感受、拥有了购物的休闲乐趣,卖者更有了顾客的信任度。

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由迈卡锡教授提出的4P组合,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在传统营销模式中,制造商生产出的成品往往是通过了诸多环节才能够到达顾客手中,即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长的营销环节不仅降低了产品的时效性,而且增加了产品的流通成本,所以顾客买到手的产品往往就是翻了几番的价钱。

传统营销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他的现实交流更能引起顾客内心的好感,而产生购买欲望。但相对来说,传统营销还是有其自身缺点的。

(一)产品价格提高过多,远超成本价格。传统营销经过诸多环节,流通成本提高;营销进店,店面成本高;雇佣营业员,人工成本提高等。在这么多的情况下,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必然就得加上这些成本,以保证卖者的营销利润,所以购买价格偏贵。

(二)卖者推荐时不切实际,过分迎合消费者。我们在购物时,卖者总会说各种好话来向我们推荐,在我们试用时、也会夸大使用的实际效果奉承我们,使得我们在冲动购买后,回去后悔,这会使得我们降低对这家店的好感度。所以,店家在销售时还是需要诚实销售,不能过分迎合消费者,只顾眼前利益。

(三)对卖者的业绩压力过大。业绩压力有好也有不好。好处是使得卖者迫于压力努力销售,提高工作效率。坏处是卖者为了完成业绩,如果正常销售不足,也许会采用别的方式卖出,或者单品提高价格,以完成销售额。

这些传统营销的缺点不但让卖者的金钱、心灵、信誉、人脉受到了损害,还会伤害到消费者的利益,降低好感。

四、网络营销研究理解

简单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的营销活动。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传播广、效果好、及时性。

网络营销的优势有很多:网络营销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点约束、内容详尽、反馈迅速等特点;网络销售还没有店面租金成本,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互联网覆盖市场大,通过网络企业能够更加了解其他方面信息,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成本低、速度快、具有灵活性;具有针对性,能够根据顾客年龄身份有针对地推荐购买;受关注度高,受众人群大,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到此类商品。

相对的网络营销的缺点也相对显著。网络营销缺乏信任感,因为网络的信誉度是可以用钱刷出来的;缺乏生趣,只是浏览页面,没有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具有技术与安全性问题,尤其是购买高科技产品,他的实用性就有待考证;被动性强、卖者不能够主动地吸引消费者前来观看购买,只能够被动地等待销售;受众人群有限,网络营销对象主要为80后,90后年轻群体,中老年网络购物相对较少。

五、网络营销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营销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现在,网络营销占据了越来越大地位,但是它毕竟是依托于网络而存在的。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对传统营销的冲击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现实因素,他还是不能够取代传统营销的。

网络营销不能够取代传统营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就目前来说,网络营销仅仅只占据市场的一小部分,需要努力的还太多;其次网络营销是一种虚拟的市场,他的消费群体有限,现在仍有一大部分的消费者不能够使用网络或者不愿意网络购物,比如落后的乡镇和中老年人群;由于人的个性以及商品差异性,有的东西需要体验才能购买,而网络营销并不能够提供体验服务;网络营销也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缺少面对面的真实感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营销虽然市场占有率逐渐增大,但是仍不能够取代传统营销取得更大的发展。所以说,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在将来的市场发展中应该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关于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构想

(一)统一营销观念。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不能把他们独立区分,两者是需要相互补充的。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获得利润。其实网络营销就是传统营销的变形,他是由于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从而产生的一种营销模式。所以,我们不能把两者区分开来,只有在意识观念上认为两者统一,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发展。

(二)统一顾客群体。传统营销的顾客是进行商品购买和消费的个人或组织。网络营销的顾客与其相同,都是有购买欲望的人群。但是重要的一点是,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你在搜索一项商品时,网络上会出现诸多信息,人们的选择性较大,消费者都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随机点击进去,尤其是排在前面的信息,排在前面容易更被发现,更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这一点,卖者或企业就需要有所投入,以引起消费者的注目,从而获得更多的销售利润。

(三)提高卖者与消费者的沟通。在传统营销的网络营销的销售中,都要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增加购买者的好感度,了解顾客的实际需求。这一点在传统营销中已经达到,但是网络营销仍需改进。对于这一点来说淘宝做得比较好,因为淘宝是由无数个小店构成的,每个小店的卖者都能够及时地接受到顾客的信息,以解答顾客的疑问。但是相对的话,像聚美优品这样的企业,虽然商品保真,但是对于顾客不熟悉的地方有问题需要解答时,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解答,容易使顾客流失,所以应该增加客服人员。

(四)树立企业形象。无论是网络营销还是传统营销,都需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好的企业形象是好的口碑的集合。有了好的企业形象,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引得消费者的好感,从而达到销售、获取利润的目的。不过企业的形象需要符合实际,既能充分彰显企业的实力,又不能过分夸大其词。诚信销售是最重要的。

(五)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结合发展。传统营销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户群,需要发展网络营销,通过新的营销平台,展开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增加受众的顾客群体,以达到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并且借助网络营销,传统营销的过程也会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在线交易,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劳动消耗。

而网络营销为主体的企业也应该发展实体店,进行传统营销。网络上建立起来的顾客群体也可以通过实体店购买,满足人们多种的购买需求及享受。并且有了现实的店面销售,更能够直观地给人感受,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从而获得好的口碑。

七、结论

网络营销的产生和发展,使市场营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营销为企业营造了全新的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更加方便地实现全球化,使经营手段走向虚拟化和现实化结合的过程。网络营销的出现是一种创新,给传统营销的组合策略和手段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利用互联网络这种新的营销载体进行销售,显示出了其突破传统,改变传统营销模式的潜力。网络营销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虽然对传统营销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力,但是传统营销根据其自身的优点和不可替代性,仍占据着其市场主体地位。在现今的市场情况下,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两者将缺一不可,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整合发展,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占据更好的市场地位,从而取得更丰厚的利润。

主要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2]马云.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整合研究,2011.2.9.

[3]刘则.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整合必然趋势,2006.

[4]杜新丽.网络营销建设的思考.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

[5]曾玉芳.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力量.2006.

[6](美)唐·佩珀斯,马莎·罗杰斯.一对一未来:一次一个顾客地建造关系.华文出版社,2002.1.1.

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篇7

关键词:网络传播;品牌;公共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89-02

1 网络时代品牌传播的特性

第一,即时性。在网络媒体上,信息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或某一事件的“距离”,若公关人员善于运用网络传播的这一特点,组织或机构就非常容易保持与其受众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交流,以使组织或机构赢得公众的信赖。

第二,交互性。由于在网络上信息的门槛比较低,信息传播方式非常灵活且信息传播由单向转为双向。消费者有了更多的对广告信息看或不看的控制权,以及发表意见的权利,交互性便大大增强。这种交互性不仅是网站与网民的互动,网民之间也有大量的互动关系。在一个互动性很强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即是说,网络上很难形成信息传播控制方,而只存在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在网络虚拟空间,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会促使品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时空延展性。互联网独有的优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而使品牌传播消解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低成本打造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品牌成为可能。而时间的延展性,可以方便地记录品牌信息接受和反馈的过程,消费者网上行为等,从而使品牌和顾客之间不仅能建立个性化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形成长期的信任关系和情感纽带。

第四,分众性。分众传播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传播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从接受者的角度,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分化、技术的进步以及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大众传播逐渐向分众传播转变,这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为网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理念,而利用网络营销领域的个性化服务也就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网络时代的品牌传播有着独特的内涵,需要遵循着特定的规律。网络品牌传播需要塑造个性化的深度品牌,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体,遵循系统性的操作流程,加强网络公共关系,建立有价值的客户关系。

2 品牌在网络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2.1 片面追求网络传播高效的功能,忽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网络是信息传播非常实用的载体,它不仅提供了一个集中、全面展示品牌的平台,而且由于其集合了多媒体和互动的优势,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有效率。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消费者而言,没有价值或价值缺失的品牌,传播的迅速对品牌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在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中,品牌本身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企业应时时考量品牌所提供的价值,是否符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在应用新的传播技术的同时,应尽可能的去了解消费者以及他们的要求。

2.2 站在品牌主导者的位置,缺乏交流和倾听

如前所述,交互性是网络的本质特性之一,但有些企业或品牌建设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作用。比如我们现在还会看到一些网站建设者开放了自由讨论社区,但又担心网民的言论影响品牌传播,一旦发现网民的过激言论和关于网站的不利讨论就会马上删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品牌应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以消费者的朋友或交流者的身份出现,品牌宣传者在网络上只能是信息传播参与者,应该注重利用网络的这种交互性的传播优势,在网络上做一个认真的交流者和倾听者,以宽阔的胸襟让品牌的消费者参与甚至主导品牌建设,创造一个品牌与消费者、以及品牌的消费者相互之间自由交流的平台。诚然,品牌宣传者还是要积极引导消费者,使这种交流对于品牌的建设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效果。

2.3 过于追求品牌网站建设的外在形式,忽略品牌网站的便捷和实用

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最实用的载体,怎样利用网络更高效的传递品牌信息,理应是品牌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网络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流量,但人们对网络信息获取的期待则是更加便捷、快速。所以,品牌网站给消费者的第一感觉和印象应该是便捷而实用。若品牌传播者过分追求形式花哨而不实用的技术应用,就会影响消费者直接、轻松、快速的获得信息得效果。随着网络网技术的发展,网民对网络的认知加深,网络上的潜在客户会通过查找各种信息来了解企业,所以,企业需要在网络上建立一种信任感。有些企业几年前的招聘信息还在显著的位置展示,客户看到后绝对不会有很好的印象 。

2.4 网络广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精心策划

广告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促进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和环节。网络广告由传统的“点对点”传播进化到了“链式传播”的新高度,它既是企业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也是品牌网络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它并非是完美无缺广告传播媒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网络广告需要根据目标对象特点、产品特点、广告主题来设计、制作和。若广告缺乏创造和针对性,制作简单,就无法形成象电视广告那样的视觉冲击力,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无法打动受众的购买欲望,激发他们的消费需求。加上各种网络广告信息纷繁复杂,自发无序,网络广告的监管薄弱,当网络产品广告缺乏精准性,还会影响客户对企业品牌的可信度,导致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厌烦心理。

3 品牌在网络传播中的对策

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通过网络更有效的传递品牌的信息或提供相应的服务,取决于我们是否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消费者和他们的要求。

首先,高度重视与消费者充分互动。品牌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就要与消费者充分互动,还要使消费者之间产生互动,并推动这种互动的传播效应。品牌的追随者或信仰者通常自发为品牌建立起网站或社区,与相同爱好者结成同盟,这些人不仅自己是品牌的忠诚顾客,而且对品牌的传播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这方面可以为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施加一些影响或者提供一些条件,比如设立奖励机制,鼓励网民踊跃提出问题,甚至帮助其他网民解答问题,形成网民自服务体系。让消费者成为品牌主导者,发挥消费者的主动性,调动消费者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节约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大量的人力、资金和资源投入,还可以及时得到消费者的需求和意见反馈。作为品牌建设者要尽可能使网络广告的设计更好地围绕着网络的互动性来进行。围绕着网络的互动性来设计广告,就牢牢把握了网络广告的特有的优势,使得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广告竞争时,获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次,注重品牌个性化和网络品牌的广告传播策略。品牌个性是当今企业品牌竞争的核心力量,品牌个性与网络营销中的个性化特征有着密切关联。企业要张扬品牌个性特征,结合网络传播特点,为品牌个性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广告传播是维持网络品牌生命力的有效手段,持续吸引公众注意和进行有效的广告传播是保持网络品牌生命力的重要方式。在网络上的广告传播需要遵循网络广告的一般原则,可以在门户网站、内容网站、商业网站或社区网站上运用适当的广告形式进行传播。诚然,网络品牌的网上广告传播效果还会受到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要减少或避免网络广告的强迫性,否则容易导致网民的厌恶和躲避。另外,在网络品牌进行广告传播时的同时,还不能忽略品牌广告的线下运作以弥补网络广告传播的局限性。

再次,注重网络品牌的公关策略。公共关系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协调公众关系的传播行为,网络公关则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形式的公关活动。网络品牌传播应该恰当利用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遵循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当然,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要注意网络的传播特点,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可以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可以直接向顾客发送信息,因而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必须向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真实而公正的信息,便于客户做出明智抉择。网络品牌的公关传播还要有效利用网络用户友好互动技术加强企业与新闻媒体和关系群体的情感联系,建立有效的链接路径吸引并引导那些正在主动搜寻信息的顾客顺利地接触到网络品牌。为关系群体或注册用户有偿或无偿进入聊天室、讨论组、在线新闻组和其他论坛提供方便,以便形成热点话题并引发舆论的热烈讨论,收到良好的网络品牌传播效果。

最后,加强企业网站建设。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猛,各类网站如同雨后春笋,诸多企业早已拥有自己的网站。企业网站的基本功能在于其通过网站宣传公司形象、传播品牌、销售产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沟通。企业网站建设的重点是要紧紧围绕着品牌的核心识别、延伸识别和定位进行规划。企业网站建设不能片面追求面面俱到,要根据自身的性质和品牌传播的需求进行功能的选择和增减,要使网站的结构功能布局和页面设计都更加有利于品牌的传播,力求品牌的核心识别与网站的功能或外观一致,慎重选择页面的色彩,追求简洁明快、引人入胜的页面布局要,以确保品牌传播的良好效果。另外,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基于网络信息的极速膨胀和言论的高度自由而具有强大的力量,有时足以令一个根基深厚的品牌蒙受巨大的声誉损失,网络舆论已经是这个社会重要的舆论力量。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口碑传播,企业可以建立品牌论坛,主动引导舆论和口碑相传的方向,开展适当的争论,树立品牌良好的口碑,力争得到良好的美誉,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为了防止企业或品牌的声誉受损,企业还要建立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舆论和口碑传播朝着不健康、不利于企业和品牌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卫・奥格威,林桦译.一个广告人的自白[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2]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美] 罗瑟・瑞夫斯,张冰梅译.实效的广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熊源伟主编.公共关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网络社交的优点和缺点篇8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实语言;新闻报道;使用规范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在生活中所运用的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要与社会相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新的技术、新的事物,为人类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这些新的东西必定会带来语言的演变。互联网,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因为九十年代飞速的技术发展而进入千家万户,为适应网络沟通的需要,网络语言产生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猛增,网络语言以不亚于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迅猛发展起来,随着网民在国民中所占据的比例的不断上升,网络语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近些年,网络语言已经不再局限于网民内部交流,开始慢慢渗入到人们的现实语言中,从日常交流到综艺娱乐、商业广告,甚至一向严肃的新闻报道中也有使用。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语言的优点和缺点,结合新闻的需求,探讨在新闻中如何更好的运用网络语言。

2010年,网络语言“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中(《江苏省给力“文化强省”》),轰动一时。此后,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被新闻使用,多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网络语言如此“给力”,它在新闻中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语言简练。网络语言能够提高网上交流效率,它的一大优势就是简洁,这符合新闻语言追求精简的需求。如“驴友”(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简称)、“AA制”(指现场所花费用由参加者平均分担或各付各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等网络语言,在新闻中已经很常见:“假新闻泛滥影响选情?美国社交媒体被批‘不给力’”(《京华时报》)、“深圳大i八小时营救7名迷路驴友”(《网易新闻》)、“三个朋友聚餐说好AA制吃完却因费用起争执”(《重庆时报》)等,简化了语言且不影响理解,使新闻报道更为简明。

有时代特点。近些年,网民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很多网络语言是网民根据社会热点创造的,而新闻关注的就是社会热点。如前些年出现的“躲猫猫”、“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楼脆脆”等网络语言,已经成了某种社会现象的代表,不止当年的新闻使用了,今年的新闻遇到同样的现象还会使用:“蒜价11元/斤‘蒜你狠’时隔6年卷土重来”(《沈阳晚报》)、“怕小区住宅楼变“楼脆脆”业主们反对隔壁建地下停车场”(《现代金报》)。

幽默、讨喜。新闻一向严肃,网络语言时尚、生动、幽默、活泼,使用网络语言能够拉近与阅读者间的距离。另外,网民数量的逐年增加,使用网络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能吸引他们阅读或点击。

但网络语言在新闻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

不规范的表达。网络语言为追求效率和有趣,创造过程比较随意,有缩略日常用语的,有用各种符号、数字、字母相互组合的,还有些是方言的发音、将错就错的错别字等,如“偶”、“叫兽”、“9494”、“QAQ”、“@-@”、“等待ing……”、“酱紫呐”、“港道理哦”、“你造么,不造”等等。如果新闻中使用了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会破坏新闻的严肃性,还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引导,影响一些判断能力不强的读者,让他们以为在正式场合也可以肆无忌惮的使用网络语言。

受众范围较窄。网络语言流行于年轻的网民中,而新闻是面向社会所有人员的,对中老年人、不常上网的、根本不会使用网络人来说,很多网络语言难以理解,除了新创造出来的“洪荒之力”、“蓝瘦,香菇”之类,还有旧词新意的“打酱油”、“白骨精”、“电灯泡”一类,如果新闻使用不当的网络语言,会对部分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部分网络语言粗俗、暴力。网络语言的产生环境不受明确的时间、地点、场合与身份背景的限制,使用也较缺乏管制,网民很大程度上不必为自己的言语负责,甚至专门上网发泄不良情绪,因此网络语言中难免会有一些阴暗的成分。这部分网络语言拉低人民素养、不利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网上使用都该受到限制,在新闻中绝不能出现。

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不能单纯地说好与不好,关键看如何运用是否得当,在新闻中应用适当的网络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应用不适当,就会画蛇添足。想要在新闻中运用好网络语言,应该对网络语言有足够的熟悉:熟悉它的意义、来源、使用范围,再结合需要,筛选出合适的网络语言,努力将网络语言与新闻的优势都发挥到最大。

上一篇:商业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范文 下一篇:经济管理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