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2 18:09:59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引言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大部分企业也受到了这种市场环境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面临的是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其竞争力与生存力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如果不能获取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势必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手段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它包含了采购、生产、活动授权、成本核算等诸多元素,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企业活动中,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于2008年制定了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并于2009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正式施行,这对于我国的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方向[1]。

1.企业内控现状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实施让我国企业在内控环节上有了很大突破,但是从综合角度分析,当前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发展企业在内部控制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1.1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不容置疑的是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创造效益。但是部分企业由于过分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管理层将重心都放在了外部经营上却忽视了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如果在外部经营一旦出现问题而内部控制又不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会让企业“腹背受敌”,这将严重威胁到企业的良性运转。从当前现状来看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性,各个环节过于模块化,未形成有效的衔接。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缺乏预见性措施,仅仅是采取事后控制,这必然会给企业经济活动带来极大的风险。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管理上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并且在执行力上也没有落实。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没有独立的监督部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监督、反馈循环,这无疑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2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在很多企业当中都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甚至不存在相关的内部评价部门。这也就是使得企业当中的各部门工作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不能形成统一性、整体性的衔接,这样就让内部评价机制难以发挥整体性作用。在一些企业中内部评价过于倾向企业审计核查,并且评价方式以主观评价为主,这样就造成了内部评价出现了失真,同时评价工作也过于主观。评价机制的缺乏、不够健全都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的影响,这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1.3企业管理层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不仅仅要从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在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培养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市场的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这种“内部控制文化”,管理层也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企业内部控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太过于表面化、形式化,这无疑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

2.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从我国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来看,它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的内部控制原则如全面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制衡性原则等,这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明确的方向。从全面性上来看要求内部控制应该包容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从适应性来看要求企业应该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包括经营规模、业务能力、范围、经济风险制定针对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案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手段;从制衡性来看企业应该本着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的原则来落实企业内部控制,让各部门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关联与衔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另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以及控制活动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企业构建出良性的内部环境,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将控制活动与风险控制相互关联起来,从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为企业良性运转带来基本的保障[2]。

另外我国还先后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相关指引[3],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指引的共同作用下让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变得更加规范,这给我国企业的整体性发展以及市场经济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进行完善。

2.1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如果要彻底落实好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就应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构建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于企业的良性运转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企业的商业活动涉及面十分广泛,因此需要将企业责任与企业权力进一步平衡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对法人结构进行合理的设定。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对内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让企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将相关责任制度与内部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并通过集权管理与分级管理来协调整个企业的管理活动。在企业内部监督得以强化的情况下提升企业整体性的运行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富的经济效益。

2.2加强企业风险控制

任何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商业风险,只要存在经济效益势必会存在相应的风险。从客观角度上来看商业风险是始终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但是企业应该具备风险预见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降低风险让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转并发展。风险评估对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对于整个企业管理乃至企业战略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高层应该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并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全面、彻底地分析各种风险因素,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识别等活动来降低商业活动存在的风险性,将财务风险以及经营风险彻底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2.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是企业精神的一种积累、沉淀。提升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就应该从企业文化入手,将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大力培养员工,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定期考核、综合交流会等方式来提升员工的整体性素质。同时借助企业文化宣传让内部控制理念能够深入人心,以此构建出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3.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它对于企业的内外协调、整体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相关指引来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加强企业风险控制、提升内部控制意识,从而促进企业发展,让企业获取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中铁五局集团电务城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 2011(01):125-127.

[2]董美霞.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效果的思考――基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01):110-113.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篇2

在回顾我国现有企业会计法律体系的形成历史并对其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面对加入wto后所必然引起的国际化大趋势、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就其对我国现有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所造成的影响、冲击和挑战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企业会计 法律体系 核算模式 国际化 网络经济 公司制 职业道德

正文: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振宇 段凤霞

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基本上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相对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然而,加入wto后所必然导致的国际化大趋势、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均会对我国现有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法律体系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在认清不足的前提下,展望与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从而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对会计工作的共性要求方面,发挥出会计法律体系自身的作用。

一、 现有会计法律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及格局分析

(一)、现有会计法律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

标志着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我国首先意识到了会计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不完整给会计工作与经济改革造成和带来的不适应性。全国人大随即着手开始起草《会计法》,1985年1月,我国第一部《会计法》经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起实施,它表明了会计法制建设的重大突破;1990年12月,国务院第七十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总会计师条例》。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并出台里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为“两则两制”的颁布与实施)。1992——1993年间,一系列的重大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掀起了我国会计改革的高潮。“两则两制”的与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即由适应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转换为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主要体现在:设立与统一规划了六大会计要素;由多种记账方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两则两制”初步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的财务会计的行业基础。

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以后,1993年1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会计法》

进行了必要的修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会计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会计法》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的问题,特别是面对wto的加入以及我国企业境外股票发行等新问题时,我国会计工作同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适应性,同国际惯例的差异及不可对接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企业会计的国际化协调,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共性要求已非常的迫切。同时,公众关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程度远高于对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便被提到了意识日程上来,尤其是琼民源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及证券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于1997年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从而增加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又于98年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收入投资等七个具体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八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提高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时至今日,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近10年的历程,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仍然维持在“两则两制”时的状态。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时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其中,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之一,财务会计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不能满足与国际经济接纳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早在95年10月,国务院针对当时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1996年4月国务院了《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整顿的重点和提高会计质量的措施。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改革会计法规的具体要求: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通过改进加强经济核算,堵塞各种漏洞,把加强管理与反腐倡廉结合起来。所有的这一切充分表明,又一次会计改革的风暴来临的条件已经充分形成,里程碑性的会计改革高潮即将到来。终于,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规定的指导思想在于会计制度的标准应当统一,作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应制定统一的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会计核算标准。随后,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作为实施《会计法》的配套法规。它在两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一是对广大会计要素作了重新定义,二是不仅规范了编制报表的行为,而且还规范了财务会计报告 索要者的行为。六大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为后一步的会计改革指明了方向,即会计改革不能停止、不能倒退,我们今后制定的会计核算标准必须严格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规范。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试行,条件成熟时将全面推广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是贯彻实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要步骤,也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即实现并完成了向国家制度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的会计管理模式的转变与飞跃。同时,《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也标志着我过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二次质的飞跃与改革,国家统一的,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集财务会计于一体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的会计核算标准已得到最终确立。如果说“两则两制”使我国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那么,《企业会计制度》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二)、现有会计法律体系的格局分析

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实施为标志,我国会计法规建设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

纵向分析,我国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法律,主要是指会计法。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从事会计工作、制定其他各种会计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目的,会计管理权根、会计责任主体、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职责权限,并对会计法律责任作了详细规定。

第二个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规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主要有《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以及刚颁布实施的与会计法相配套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

第三个层次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由《会计法》授权、财政部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规范。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等。

横向分析来看,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等,它们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会计监督方面的法规,主要包括了《会计监督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规定》等;三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方面的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四是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法规,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

二、现有企业会计法律体系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认真对待和准确把握企业会计核算法规在当前所面临的适用性问题。

会计核算制度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保障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核算补充规定等。但这些制度的适用范围是不一致的,有的适用于所有企业,如现金流量表准则、收入准则;而有的只适用于股份制企业,如投资准则;有的虽规定目前适用于股份制企业,但又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如《企业会计制度》。面对众多的会计核算制度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会计人员如何准确地寻找和运用适用于自身企业情况的核算制度与法规,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应依据所在企业的具体情况确认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是: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试行,并且鼓励其他非国有企业先行实施;其后,再由所有企业实施。所以,企业首先应明确自身是否为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是,当然应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如果不是,则应根据会计部门的实际情况,如会计人员素质、管理要求、计提各项准备金的承受能力等,由决策层决定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国有企业如决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还要报请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或备案。

其次,依据所在企业的性质,确认所要执行的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往往分为适用于所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大类。已经的13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建造合同,投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收入等6个准则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具体准则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最后,依据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会计政策,建立会计帐簿体系。即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及《行业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另外,企业还应仔细研究财政部制定的各种作为会计制度或准则补充内容的暂行办法及补充规定,并关注其适用性。

2、广泛推行和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应以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具备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

如果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必将引起新情况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如滥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来蓄意调节利润,从而人为造成不同会计期间的损益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既是具有代表性的、潜在危机的表现所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的本质是解决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处理好作为委托人的董事会和作为人的经理之间的关系,包括董事会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监督约束经理人员。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则必然难以依法进行会计核算。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一般指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的机构设置不全或职责不到位,具体则体现为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如果是政企不分则企业没有自和独立性,自然就很难依法进行会计核算;若是产权不清,投资主体缺位,不知谁对企业资产负责,没有人关心公司的经营,也就无人真正关心是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如果企业内部分工不明,从而导致责任不清,没有相互制约和监督,实事上也很难依法进行会计核算。而内部控制是通过企业内部部门和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联系、协助、监督和制衡,并进而促成组织、管理体系的完善,既可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又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使管理层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全力以赴地开拓市场。可见,只有企业建立了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把责任真正明确到人,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公司、企业、会计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3、做为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整体内容一部分的各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应及时出台。

现行实施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是对金融保险业和小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共性业务的操作原则及内容的规范,既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要求、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的编制内容等所进行的规范。因而,在此基础上,就针对各行业企业来讲的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核算办法而言,应作为《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整体而需要尽快加以明确和。这方面的工作目前仍未到位。

由于各行业、所有制企业的会计核算区别主要体现在成本构成不同、相应的收入核算不同,因此,各行业所有制企业的个性业务,只有采取拟订相应各个行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方式来解决,既及时出台特殊行业业务的专业核算办法,如工交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商品购、销、存核算办法,进出口业务核算办法,房地产商品开发业务核算办法,体育产业公司(职业俱乐部)业务核算办法等。这些均是进一步完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后续工作,需下大力气来认真完成。

另外,新制订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1月并于2002年1月1日暂时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以后,全国统一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问题,应在引导建立条理完备、实施良好的经济管理体系特别是建立民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方面,积极有效和稳妥地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从而为确立完备的、国家统一的、集财务会计于一体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而铺平道路。

4、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台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时应注重其内容的前瞻性。

信息化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发展与运用,尤其是网络财务或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必将对现行的一系列会计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及时出台。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在修订过程中也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增加其内容的前瞻性。未来会计将是一种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网络会计,它不仅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同时也以全球化、国际化为形态。在网络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数字力与营销力、企划力和形象力一样,将成为工商企业提高未来竞争力的决定性内容。因此,在全新的会计核算背景及平台下,过去或现在适用的某些核算原则、方法和观念、势必受到挑战,因为,同无数事实已证明了的规律一样,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技术,其理论与实务总是建立在会计环境基础上的。当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数字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一方面,能迅速适应配套需要的敏捷制造方式,即以“零库存”为特征的适时生产与管理系统——虚拟企业的出现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分散于各地的不同市场将联成一个整体,在一个超越了时间限制的、全天候的交易循环体内,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各种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公允价格信息。在信息传播速度有了新的衡量标准后,这一切都使得会计以市价为基础的计量属性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可能,进而为提高会计信息同决策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提供了前提,使得现行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属性受到了挑战。例如,在现实会计实务的处理中,如果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某种软件商品的产品成本,一般是把商品化软件的研究开发费用、以及维持其产品基本功能所需费用作为资产计列,并在预计销售数量的基础上,将成本分摊入产品中去。这一符合了传统财务会计原则的操作过程,虽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性,有利于消除财富分配中的主观因素,但按历史成本来计量数字资产,或运用于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虚拟企业运行过程,其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将大为降低。将计算机软件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软件产品生产企业的有形资产非常有限,且在会计上的账面资产也很小。根本看不到有形的而且是大规模的生产车间、原材料消耗及产品,往往只是每人拥有一个工作间、一把椅子、几台电脑。但他们创造的价值却难以用传统的增长模式去计算,因此,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虚拟企业环境中,会计假设(包括主体、持续经营、分期、货币计量)、会计组织、成本计算方法等均面临新的选择。同时,网络信息经济的发展,将使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并对企业实现其竞争优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确认与计量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而现行会计制度是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为主体,以现实交易价格为核算基础来构建内容框架的。因此,对无形资产的反映和披露也因循有形资产的提示方式来进行。但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往往缺乏现实的交易价格而无法有效、及时、合理地加以确认计量,只能采用获取该无形资产时所发生的成本来予以表示,这便导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格将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导致企业的价值无法得到恰当的反映。如果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以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必要性必将受到质疑。

此外,账务报表的呈报范围、时间和形式亦将产生根本性的调整与变革。信息披露方式的革新与效率的提高亦应在网络经济时代受到重视。同时,基于网络财务中出现的新内容,如新的会计凭证形式:电子订单、电子发票等电子单据;新的会计核算方式:网上采购核算、网上销售核算、网上对账与结算等,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出符合《会计法》要求的、网络新环境下的会计制度核算管理体系,完善基于网络财务表现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特点上的法律制度条文。

5、重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及职业道德的加强是确保会计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反映与计量经济活动的会计工作是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经济能否发展、经济增长的预期能否实现,会计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否只是一个方面,而确保法律体系的有效运行,并真正地发挥出自身的效能,需有二个条件:一是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会计工作首先是一门技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并不是什么人随便都可以去做。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必须具有专门的资格。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会计行业更应如此,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像重视驾驶员持照驾车一样,重视会计人员的资格问题。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也将危及社会经济秩序和安全。核发会计资格证书制度必须进一步的规范与完善,必须以系统化学习且完成实践操作训练为前提,必须以会计专业化为前提,而不能实施“相关性”的学科也予以核发资格的宽口径政策。二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古人说的好:“厚德载物”。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直接的效果是向市场环境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行为成为人们所公认的耻辱行径,而长远的成效则是人们对市场及经济发展的前景所建立起来的信心、决策成本的降低。试想,如果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这种基本道德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股东的远离,是市场无情的抛弃,德失而物亦失。加强会计监督,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在运行机制上确保结果不偏离基本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是加强外部监督,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规,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上下功夫。

6、进一步的明确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税法与财务制度的相互关系。

首先,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应并存,共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自1997年《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来,具体会计准则的数量也只有13个,尚未构成完整会计规范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是不够的,与之不同的是,会计核算制度则比较系统,将经济业务的核算直接指向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符合多数财会人员的阅读习惯,操作性强。从已的会计准则来看,无论从结构体例,还是从会计政策的阐述方式,均 与国际惯例相似,且对独立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所披露的规定比较系统和完整。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相互代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会计核算制度应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应保持一致性,即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政策应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是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应继续保持原有的结合会计科目的使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的做法,而不是将会计核算制度变成简单的会计科目汇总会计报表及其使用说明。

其次,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关系。会计核算制度为税法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的会计资料,是纳税的主要依据。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应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减少调整事项,以便于企业纳税。但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目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必将会导致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不一致的情况,这也是国际惯例。例如,会计核算制度要求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如损益,而税法一般情况下对于未发生的资产损失不允许在应纳所得额前予以扣除,对于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国际上一般却要用纳税调整的方法进行处理,我国也应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

最后,会计核算制度与财务制度的关系。财务制度是政府为强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而制定的,与企业所在的国家的所有制相关。随着我国企业公司化改造粒度的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相应的国家财务制度内容,也将作较大的调整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所包括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内容,将由会计核算制度来规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 电视广播讲座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4

2、 企业会计制度 2001 *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2

2、 企业会计准则2001 *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7

4、 具体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4

5、 袁小勇等* 会计制度转轨实务与帐户衔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5

6、 包晓闻等 * 电子商务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3

7、 李翔 * 电子商务概论 *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3

8、 郭道扬 * 会计发展史纲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4

9、 扬纪琬等 * 经济大词典—会计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10、葛家澍等 * 会计大典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11、汤云为等 * 会计理论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12、 许永斌*我国电算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改造的理论基础 * 会计研究 1996(11)

13、许永斌*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 * 会计研究 ,2000(8)

14、薛云奎 * 会计大趋势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篇3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必须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环境保护自身特点与规律,必须遵循法治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国情和省情的差异性决定了环境保护道路的多样性,为此,__省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要从国情、省情出发,要遵循生态演变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把发挥政府的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与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中把握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与框架构建

(一)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

从制度的属性来分,环境保护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组成。从制度的实施手段来分,环境保护制度分为强制性手段、选择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种。从制度的责任主体来看,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针对政府环境管理主体的环境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环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制度和针对公众环境监督主体的环境监督制度3类。

(二)环境管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一是创立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增强环境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二是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三是延伸环保机构“触角”,完善基层环境管理体制。四是完善环境管理机关的内部行政体制。

2.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机制

一是要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环境标准制订。三是要创新有效的环境政策。四是要不断完善__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3.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强化外部监管,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三)环境治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强制性制度建设

企业(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要通过完善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监督企业(排污者)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并转嫁给社会或其他治理主体。从预防性强制制度来看,预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从浓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制止性强制制度来看,主要包括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强制淘汰制度、重点监管区制度等。

2.激励性制度建设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则,制订一套以环境经济政策为主、非正式约束制度为辅的激励机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过设立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对企业实行环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结合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绿色金融、环境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化进程,保障环境治理主体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真正体现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等。非

正式约束制度是企业(排污者)自我规范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约束制度方面,还应注重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标准,逐步建立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强化媒体监督功能,促进和激励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3.惩罚性制度建设

惩罚性制度应包括宏观的环境政策调控和微观的具体环境侵权行为的惩罚。要从宏观角度形成全社会推进节能减排行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微观角度打击违法企业(排污者)故意对他人或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的环境侵权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效防止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

(四)环境监督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公开性制度建设

环境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将信息公开的途径、形式和程序做出详细规定,使社会公众参与既名正言顺又有章可循。

2.参与性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的内部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3.监督性制度建设

要加强社会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性制度建设,对环境管理主体的不作为或作为显失公正的行为,对环境治理主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危及环境安全等行为进行社会公众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荣,破坏和污染环境为耻”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四个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环保规划工作

要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统筹发展规划;二是实施空间区划;三是推进专项规划;四是制订区域规划。

(二)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与管 理

要根据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权限,从__省的环境特征、产业特点和环保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及重点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主要包括:积极编制__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提出__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计划,建立项目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确定20__~20__年__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目录。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一是环境质量标准建设;二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三是其他环境保护标准建设。

(三)完善和创新环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二是科学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三是严格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四是完善污染减排制度;五是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六是强化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七是继续推进重点监管区制度;八是积极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2.改革和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规范和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环境财税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绿色系列政策。

3.推进和落实环境技术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筛选适合__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一批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鼓励或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健全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引导机制。推广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加强引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四)完善和强化环保法规体系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通过立足__省省情与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相结合,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规规章相结合,进一步完善__省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一是要重视环境法制基础和空白领域环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层次推进人大环保立法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规章的制订。

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六大执行体系

(一)组织保障体系

要形成环境管理既统一监管又分工协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落实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环保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局内各部门的制度建设任务,做到各负其责。

(二)监测预警体系

近期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急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等,做到数据准确、传输及时、方法科学;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使环境管理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工作新格局,确保环境安全。

(三)技术支持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环境战略研究、环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环境应用科技和环境标准研究等方面,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__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__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智囊团,为__省环境规划、标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四)设施支撑体系

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规划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进程。

(五)执法监管体系

应重点针对__省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健全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维护环境保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境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

(六)资金筹措体系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篇4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

(一)推进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坚持全域全面规划,健全完善相互衔接融合的综合规划体系和建设管理体系,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探索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着力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布局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优化布局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

(二)推进城乡产城一体改革。坚持“两化”互动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促进城乡产城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协调联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园区扩区升位,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发展促进城镇扩张,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到位的新农村综合体。米易县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和模式的探索。

(三)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有效化解农村土地经营纠纷。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善林业要素市场,搭建实现林木林地使用权或所有权合理流转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本地特色的林业专合组织,推进国有林权改革,发展林业民营企业。

(四)推进农村小型水利改革。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探索和建立小型农田水利改革的长效机制。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小型水利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村级小型水利一事一议中央财政奖补事项。加快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进程,逐步建立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专业管理与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式管理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

(五)推进其他涉农领域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公共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深化改革

(一)推进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支持、全力配合攀钢辅业改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起国有资产良性循环的运营体系。继续妥善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运营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贷款贴息、技改补贴、融资担保、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国家、省电价改革政策,适时适当调整地方电网电价,深化销售电价分类改革,落实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制度;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健全农业水价价格体系,规范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适时适当调整部分水利工程非农业用水价格。

(三)推进节能减排环保改革。探索实行环境保护派出机构监管模式,理顺基层环境管理机制。加快建立节能市场化机制,健全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深入实施余热余压利用、工业锅炉改造等重大节能工程;突出抓好总量减排,强力推进烧结、球团烟气脱硫,加大生活、医疗等垃圾废物处理和农村农药污染防治力度。

(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做好矿业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步伐,完善土地市场运作模式和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力度,创新土地开发整理机制,优化用地布局,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市政公共服务和民生项目用地安全。继续探索社会资金参与地勘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工作。

(五)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地方金融综合改革,壮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入,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融资需求。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创新政府、企业融资方式,推动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强投资项目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三权”抵押贷款业务推行力度。

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

(一)推进居民收入分配改革。落实国家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措施,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稳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适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健全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继续巩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稳慎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

(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继续完善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认真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人才服务体系。

(三)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市中心医院集团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健全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补偿考核机制。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深入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依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启动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完善教育资助体系;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评价导向机制,实施发展性督导改革评价工作。

(五)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以三大科技行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科技行动、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科技服务民生专项行动)为载体,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着力构建与中国钒钛之都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相匹配的创新体系。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完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补偿机制,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引导和鼓励银行、风险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深化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及国有文艺团体改革,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协会,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努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

(一)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规范完善并联审批和重大项目审批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招投标体制改革,落实招投标监管新机制,完善招投标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大厅的多元化服务功能。建设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改革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二)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各级财政分配关系,建立规范有序的预算收入级次,完善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规范化工作,提高基层财政管理能力。积极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进县级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扩大国库动态监控系统监控范围。大力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拓展支出绩效评价范围,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积极探索并建立和完善公开招聘、岗位考核、人员聘用、辞聘解聘等制度,建立起较完善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系。

(四)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省户籍制度改革文件精神,分类分层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放宽小城镇特别是主城区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逐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积极推进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完善机制;加强协调;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21 — 02

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也是新形势下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要求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必须坚持完善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参谋作用,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坚持完善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抓好惩防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居于全局的、战略的地位。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必须建立有效的惩防体系,以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北车集团公司认真落实中央纪委和国务院国资委纪委要求,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带动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开展,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我们对推进中央企业惩防体系建设的认识和做法。

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组织保证。因此,必须从企业领导制度和机构职能的实际出发,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包括所有重要管理处室的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落实《实施纲要》领导小组,以保证惩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有力,责任明确,工作落实。一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总责,亲自抓体系建设。企业党委书记和董事长、总经理应当把体系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重要政治任务,列为党委会、董事会扩大会议的重要议题,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党委年度工作安排、生产经营方针目标一起研究和部署。二是分管领导要各负其责,谋划各自领域的防治措施。企业党政各分管领导应当按照惩防体系建设的原则和要求,组织分管单位结合业务工作,研究制定具体防治措施。认真落实体系建设任务,积极谋划具体防治措施,全力推进措施落实,必须成为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自觉行动。三是运用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工作成果,把惩防措施落到实处。在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中,必须把部门责任做出细分表述,尤其要突出针对性和具体化。每年分解落实、监察考核的工作可以很好地强化领导人员的责任意识,使惩防体系建设中落实防治措施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认识和工作基础。《实施意见》里的具体任务必须分解到所有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单位应当把承担的体系建设具体任务,按照层层负责的原则,逐级分解落实。建立健全惩防体系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惩防体系必须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来贯彻落实。加强领导,有效组织协调,是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任务能够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也是确保惩防体系正常运转、持续改进的重要基础。

二、贯彻落实构建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是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基本保证

《实施纲要》阐述了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反腐倡廉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构建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在认真学习《实施纲要》实体部分,把握构建体系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的同时,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实施纲要》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指示方针原则的务虚部分,力求全面把握《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企业实际认真贯彻基本精神,在《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中体现基本精神,确保构建惩防体系的工作方向明确,务求实效,科学合理。一要坚持围绕发展服务大局,与经营管理相融合。要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围绕投资项目、产权交易、资本运营等重要经营活动,通过构建惩防体系,提高服务保证能力,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要围绕质量、成本这些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采购营销、基建技改、资金运作的监督管理。要通过开发网络信息平台的制衡和监督功能,把监督、控制纳入管理流程,嵌入操作程序,逐步完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物资、设备采购程序审计控制系统和财务收支监控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深化惩防体系建设的有效手段。只有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客观评价惩防体系的运行效果。围绕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强化考核,是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必要条件。中国北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各单位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紧紧抓住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这三个关键环节,建立相应的党风建设的配套制度,保证了责任明确、考核到位、追究有力。特别是把检查考核作为落实责任制的重要措施,纳入领导班子和成员目标管理,与企业领导班子经营业绩考核、“四好”班子建设考核等挂钩,把考核综合评价的情况作为对领导人员业绩评价、薪酬核定、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保持惩防体系建设的责任动力。

二要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一是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切实担负起宣传和教育职责,结合企业实际和人员特点,认真组织学书记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对反腐倡廉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要确定以各级领导人员、重要岗位管理人员为重点,开展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科学发展观、正确权力观和政绩观,遵章守纪、廉洁从业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方式和保证措施。要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认同和传播,培育和丰富廉洁精神,完善规章制度,营造廉洁氛围,陶冶职工情操,矫正不良风气,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要注重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推进企业结合管理流程再造和细化等工作,把握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逐步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形成制度体系;重点抓好程序性制度的完善,搞好相关制度的衔接,使制定的规章制度合理适度、有效管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要不断加大制度执行力,开展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适时提出增强制度刚性的对策措施,建立制度实施机制,增进制度执行的公开透明;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维护制度的权威性;通过科学系统的制度规范,包括提高教育、监督的制度化水平,用教育、监督以及责任机制和利益调整机制,从各级领导人员做起,理解制度、崇尚制度、自觉执行制度,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三是强化监督的关键作用。惩防体系要进一步明确党组织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和民主监督为责任主体,领导人员、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和独立核算单位这些重点监督对象,“三重一大”决策、物资设备采购、资金运作、基建工程等监督内容。要围绕权力运行加强程序监督,把反腐倡廉工作同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结合起来,将反腐倡廉的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制度规范中,通过科学管理使教育、制度、监督融为一体,实现三者并重、同步推进。要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中实现监督力量的合理配置,逐步建立完善监督信息共享和协调处理机制,推进监督责任的法制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企业党内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监事会监督、审计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三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段实施,急用先建、急务先办。要按照系统的思想和体系的观念,综合统筹,尽可能周到细密地把体系建立起来,把任务分解下去。但在时序安排和具体实施中,则要区分轻重缓急,服从服务于重点工作。当前重点工作中急需规范的事情、有关制度要急用先建,急需采取的措施要急务先办。要把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围绕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实行动态控制和强化考核。通过采取控制费用支出、严肃计划审核、降低资金占用、加强风险控制、建立预警机制等内控措施,强化对建立健全、贯彻执行有关制度的监督检查,及时发挥体系的应有作用。

三、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参谋作用,在惩防体系建设中履行职责展现作为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 评价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2009年1月6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这部指引在证券交易所2006年的版本有了一定的改变。该指引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含义、原则和内容、程序和方法及评价报告的形式和披露等均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目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一个管理体系,用以规范和完善内部控制。它是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再控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在国家的规范和相关的制度要求下,在很多的大企业中已经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同时有些公司也在逐年公布各自的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规避自己的经营和财务风险,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员工等共同实施的,以提升公司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度、资产的安全性等,最后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则是由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用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形成评价报告并予以公布的一个过程。

目前很多的企业均已经实施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下面我们先谈论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自身的目标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实现则是多个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完善性和执行的力度。但是目前,内部控制仍然有种种的不足,因此,一个良好而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显得很有意义了。

(一)内部控制制度本身设计不足需要评价体系的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在很多公司是不一样的,很多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是很多的企业对内部控制体系并不是很重视,而且很多的公司在相应的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是无法保证完整和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因此这在资源投入方面就限制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合理性。其次,很多的公司内部控制人员的水平有限,无法设计出合适的符合公司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这些人的经验和阅历有限,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还无法完全考虑到各种因素,因此在人员水平上也限制了相应的设计的合理性。第三,很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引,包括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在中国仍然是比较不成熟的。很多的制度规范都是无法统一,没有比较权威的、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参照,因此在制度上也缺乏能够保证设计合理性的土壤。

这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因此,出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一个完善且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足需要评价体系的完善

内部控制再如何设计也是需要人来执行,即便有再合理、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果执行者没有很好的执行,没有尽职尽责,认真执行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最后还是会让内部控制制度付诸东流的。而且在具体的执行中,就算大多数的人都可以按照合理的制度执行,有一些人员进行了串通和舞弊,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的。因此作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再控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是非常重要的。

三、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大型企业都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但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

目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还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会计准则等内容,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相应的评价标准也无法得出共识,而企业在进行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中,评价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无法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则导致了很多的企业无法将评价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同时,很多的基本规范和制度是建立在对会计信息的评价上,对非会计信息的评价缺乏标准,这也就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

(二)内部控制评价主客体不全面

目前,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的主体要求有内外两个部分。这要求企业不仅仅要聘请外部审计师,还必须培养自身内部的审计师。但是很多的企业由于种种因素的考虑,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同时对内审机构的重视也不够,相应的资源投入和人员的培训及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影响了内审的能力。同时,很多的公司内审的独立性问题无法得到保证,这自然就影响了内审的效果。这就是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全面的表现。

同时,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客体方面,内部控制评价客体也存在不全面的问题。例如,很多的企业并没有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同时在设计的时候也比较偏向于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对于组织设置和其他非会计信息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客体全面性。

(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不科学

虽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有相关的程序和方法介绍,但是基本上处于原则性支持的层面,并没有具体的程序指南,而且对于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行业,其需要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还有一定的压力。

当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还有其他的种种问题,限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提出的还主要是一些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这些主要的问题探讨如何改进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四、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改进要点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科学引导全员参与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毕竟还是建立在内部控制体系上,而且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每个公司都是非常重要。因此,每一个公司首先是要加强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实施,同时结合自身的特色和行业的需要,对自身的风险点和主要的注意点进行着重的关注,这样才能不断做到自己内部控制制度的水平提升。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本身就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完善的前提。同时,公司要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培训教育和塑造公司的文化,让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公司要能够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让员工参与到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中。只有员工真正参与到了评价体系,这样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才能够得到完善和健全。

(二)从目标、标准、组织、方法等角度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首先,在目标上,要能够准确合理地确定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一个定位。只有定位好了,才有可能让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更好的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仅是要让管理层和董事会知晓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更重要是要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这样才能够达到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经营效率、保证公司的合规性、提高资产有效性,最终达到公司的战略目标。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这样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才是有意义的。

其次,在标准上,要能够统一内部控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企业要能够积极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合理有效建立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完善相应的制度,这样才统一标准,同时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和公司的特色,完善自身的评价指标。随着实务经验的增加和理论研究的丰富,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也要做到持续的更新。

再者,在组织上,要能够同时完善评价的主体建设。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不断完善评价的主体建设,一方面要建立自身的内审机构和内审委员会等,要提升这些机构的独立性,同时也要能够对这些机构进行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这样才能够提升内审人员的能力,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内部主体建设。另外一方面,公司也要能够选择合适的外部机构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这是完善自身的外部主体建设。

最后,在方法上,要能够充分运用并创新性地使用相应的评价方法。针对指引中提出的方法,如询问、观察、小组讨论、流程图等,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充分合理使用这些方法,并结合业务特点和内控重点进行必要的创新,以新的方法引导员工采用,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的完善性。

总之,这是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建立的核心,在评价中没有发现问题仅能够证明未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并不能够说明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正确的,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方能够保证在以后也不出现问题。

(三)量化评价结果,合理运用以提升内控水平

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并不是指完全照搬评价结果,而是要合理分析其客观性。例如,在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设计、方法选择上仍然有种种的问题,存在有很多的缺陷,因此无法照搬其结果。例如在方法选择上,询问、讨论、观察都是人的行为,都是有可能存在主观的臆断,是存在推断的,这总是会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要能够合理地判断和量化这些评价结果,采用适当的数学建模和统计理论等,以科学合理地使用相关的结论。这样最终的结果也是为了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

五、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的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一定的探讨,主要是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目前大多数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一些分析,当然,限于作者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足,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可能有所有所欠周。希望读者能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顾红梅.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会计师.2010.03.68-69.

[2]邢梅,崔佳. 浅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8月,61-62.

[3]闫飞雪. 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几点看法――基于CSA视角[J]. 价值工程. 2008年第9期,105-108.

[4]赵东方,张莉. 基于执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之探讨[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年4月号,56-58.

[5]《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 财政部.2009年1月.

[6]谢晓燕,程富.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改进意见[J]. 商业会计.2009年9月,16-18.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改革;发展

我国水利工程中,其影响因素比较多,因此在质量方面就出现了复杂多样性的结果,需要进一步对水利工程加强质量监督体系,并且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措施,在发展中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促进整个工程的质量提高。

1 水利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水利工程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相关部门的建设,对水利工程进行具体的分析,随着水利工程的项目在不断的加大,但是该项质量监督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在200年9月取消了质量监督费用,这就造成质量监督机构的经费筹集等事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渠道,这就大大的影响了质量监督机构的稳定和质量监督工作的积极开展,造成了工作难度大等问题的出现。

1.2 质量监督体系制度不够完整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根据1997年颁布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但是该规定没有制定具体的修订方案,这就不能积极的落实。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在建设的形式、以及要求中对于具体的规范标准以及技术问题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监督质量的程序、手段等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这就造成水利建设中整体的质量以及监督体系受到了影响,在内容和方法上不够统一,严重的影响了质量监督的结果。

1.3 监督效能不到位

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在制度上不统一,因此在真正的工程质量上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能真正的发挥质量监督机构的效能。不能落实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在内容、形式以及具体的流程上出现了问题,造成质量影响。

2 质量监督的体制改革

2.1 不断的完善监督体系

由于质量监督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必要标准,它直接的关系着成本的收益,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需要不断的完善整个质量监督体系,做好质量监督管理措施,同时需要政府加大对质量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政府效能,促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连接。 在监督体系的完善中,需要从具体的制度中进行落实:完善制度的设计以及实施。需要加强省级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使其具有承担整个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责任和能力,重视在质量监督体系中的能力问题,可以实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设置质量监督体系,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独立的质量监督体系,做好基础工作,妥善解决好监督机构的属性、经费等问题,保证整个质量监督问题的切实落实。

2.2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在制度方面的完善需要从三个方面具体实施:第一方面,抓紧修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完善水资源质量监督的基本制度,实行统一的机构管理,完善各项质量检测,在规范化的程序中,做好监督体系的完善性;第二方面,需要按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定,加强对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体系的管理;第三方面:加强水资源质量监督的技术工作,根据具体的标准,进一步规范质量监督以及质量评定等具体的工作。

2.3 建立完善的质量验收制度

水利工程中,加强质量监督体系的重要一项工作是质量验收环节。因此在水利工程阶段验收、竣工验收前、质量监督机构需要按照具体的标准递交质量评价以及相关的质量监督标准,把握好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进行专项验收,并提出具体的质量等级评判标准,认真落实各个方面的责任,做好专项验收体系保障,改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

2.4 建立监督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

这就需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积极的履行“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的职责,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监督机制,各自发挥其优势,共同促进质量监督能力和效果的加强,在监督机制中进行动态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3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方式改革

3.1 优化监督的方式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中,通常需要采用巡查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实施,这样进一步加强监督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对重点的水利工程以及复杂的水利工程进行进行监督方式的改变,采取派驻现场的方式或者是阶段驻点的方式进行具体的监督,这样有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提高了监督机制的完善性,改善了质量监督的效果。

3.2 强化监督的检测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中,其质量监督机构主要是采用现场检查的方式,但是,由于在工程中,具体的质量判定是需要相关的技术检测设备进行的,因此这就需要在监督体系中,通过质量监督检测,来加强质量监督的可行性以及效能性。这就需要检测单位与业主之间调配好利益关系,强化监督的检测手续,进一步对施工、监理以及业主进行检测体制的完善。

3.3 提高人员的素质

在水利工程中,由于涉及的专业比较多,因此,这就需要较高的道德水平以及专业素养,在质量监督员的综合素质中,不断的学习,为保证质量问题出充分的准备。

4 总结

通过分析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现状,并且根据现状制定了具体的方式改革,进一步为加强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进行不断的完善,这就需要在监督体系中具体落实,实行培育水利工程产品的理念,依法落实质量管理,改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问题,在改革体系中加强管理体系的建立,制定质量管理法律保障,确保质量监督的独立、权威以及有效性,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等级,推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王世均,曹德明,刘璐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研究[J].水利建设与科技管理,2012(34).

[2]杨宇博,孙建超,王宇.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职能发挥的因素分析及策略[J].现代水利建设,2012(05).

[3]刘建峰,赵芸蕾,范志远.试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改革与发展研究[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08).

[4]黄海远,高山,王福永,刘忠强.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实践与探究[J].水利发展研究,水利发展研究,2011(11).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篇8

一、探索构建完善的“一把手”监督制度体系

“一把手”是权力运作的主体。实践证明,如果对“一把手”失去监督,滥用权力,就会带坏一个班子,毁掉一批干部,败坏一方风气,其危害最为严重。因此,要把探索构建完善的“一把手”监督制度体系,作为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1、完善“一把手”选任制度。通过对“一把手”选任制度的创新,对干部的上、下让群众介入、决定,以此培养“一把手”接受监督的意识,从源头上解决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讲,要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凡是依法要经过选举产生的党政“一把手”,要改进和规范候选人的提名方法和程序,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提名和确定候选人,确保候选人的质量;要改善委任制,逐步缩小委任制范围,通过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扩大群众公认度;要大力推行考任制,打破部门、地域和身份界限,实行公开招考,择优选拔“一把手”;要严格执行交流、回避制度,依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严格抓好“一把手”定期交流,地域回避和亲属回避制度,以此避开成长地和原岗上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减少的诱因。

2、完善“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控制度。通过对权力运行的监控,提高权力运行的公开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程序规则,对干部的任免要按《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积极推行票决制,由班子集体讨论通过;要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除涉及党内机密外,对干部任用工作的方针政策,选拔的标准和条件,任职资格和任用程序等都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中的规定进行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建立选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以强化“一把手”责任意识;要建立完善实绩考核制度,对“一把手”实绩考核要把年度目标与其任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严格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实绩档案,并把其作为“一把手”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

3、完善“一把手”奖惩制度。对“一把手”的奖惩,特别是惩处制度宽严不一,弹性过大,还没有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惩治威慑。要构建完善一套惩治腐败的纪律制度和法规,一旦发现“一把手”有违法、违纪、违章行为,经查实,要严格按党纪国法予以处置,以此增强惩治的威慑力。

二、探索构建完善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

党内监督制度是党的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完善的党内监督制度体系使其更加完备、更加严密是新形势下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的根本要求。当前,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在完善上级监督制度体系上下功夫。为保证上级对下级监督不流于形式,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进行动态监督,严格目标考核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整改;要推行领导干部谈话诫免制度,对谈话诫免后没有改正甚至出现新问题的,要进行降职安排或免职处理;要建立经常性的考核制度,对干部实行全方位考核,既要注重其工作圈的考核,又要注重其生活圈、社交圈和家庭圈的表现,以防止考核失偏;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扩大公示的层面和范围,规范公示的内容和程序;要逐步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制,将考察对象、考察内容、考察方式以及考察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预告,扩大知情范围,提高考察的真实性;要建立考察结果会审制,将初步形成的考察材料提交干部监督处室、执纪执法部门进行会审,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建立干部监督巡视员制度,由上级党委或组织部派出,定期对下级领导干部行使职权、履行职能情况进行巡视督察,对下级干部任免过程中的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策等程序是否严格按照《条例》规定执行进行检查审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此强化上级监督的实效。

2、在完善班子内部监督制度体系上下功夫。重点是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坚持《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程序用权,在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上严格执行集体决策制度;要完善分权制度,强调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切实防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要完善班子内部事务公开制度,杜绝权力“暗箱”操作;要完善组织生活会制度,充分借鉴“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经验,每次民主生活会集中解决班子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一至二个突出问题,同时加强对领导参加组织生活的管理,作好记录,对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的,严肃处理,以此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

3、在完善党内用权监督制度体系上下功夫。着重要探索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借鉴人民代表大会做法,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会议,党代表听取党委会工作报告,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以此加强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要完善差额选举制度,不断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差额的比例;要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规定党员和代表提名的原则和比例,健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候选人提名制度;要建立党内弹劾罢免制度,切实增强党内用权监督的威慑。

三、探索构建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体系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依法行使的监督。社会监督制度是干部监督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体系是干部监督制度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提高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渠道。构建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体系要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上一篇:班组建设的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