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实践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23 11:46:56

青少年实践教育

青少年实践教育篇1

[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人们对感恩教育有各种理解,大家普遍接受的是陶志琼老师对感恩教育的解释:“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内容对受教育者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 在社会大环境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感恩报恩。

一、重温传统,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时代,传统文化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特别是在80后、90后青少年的视线中淡出。中华民族提倡感恩与和谐的高尚品格也正逐渐失去它本来的意蕴。我们有必要重温传统,通过学习、实践来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

清明节—中国的感恩节,于2008年首次成为了国家法定假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其内容不仅仅在于扫墓祭祖,其意义也不仅仅在于传统节日的恢复。“感恩精神的回归”才应是清明节的真正内涵之一。清明节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人们向革命先烈敬礼,缅怀先人;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寄托哀思。种种怀念都夹杂着一种“感恩”的情愫在其中,这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蕴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抓住清明节这个契机,可以采用情境教育法对青少年开展感恩教育,比如:(1)用清明节来历的经典故事教育青少年感恩;(2)以祭祀祖先的方式教育青少年感恩;(3)以祭奠革命先烈的形式教育青少年感恩。

二、拓宽渠道,营造社会感恩的浓厚氛围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优化社会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充分发挥报刊、媒体、广播、网络等舆论阵地作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大力开展感恩教育,营造人人“饮水思源”的感恩氛围。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要求树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徐本禹、洪战辉、李桂林、陆建芬(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武文斌(为救灾活活累死的小战士)等先进群众典型,进行长久性宣传,让更多的人“感动中国”。开发利用“红色”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圣地)、革命烈士陵园等教育资源,鼓励和组织青少年浏览红色网站、看红、唱红色歌曲、请革命军人讲述历史,宣扬中华民族的革命斗争历史及英雄模范人物,激励青少年感恩于先人,立志报国。净化网络,弘扬网络宣传的积极功效。我们要充分了解到当今青少年消耗在网络上的时间日益增加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虚拟网络上开发感恩教育系列网站;设置感恩人士QQ聊天群;拍摄感恩场景的DV,以做电子教材等等。

三、加大力度,发挥学校感恩教育的主导作用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项内容,而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应对感恩教育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

首先,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培育崇尚科学、务真求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学校的文化设施的主要功能是:其一图书馆,要配置许多感恩励志的书籍;其二是校园广播,要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台,平时要播报发生在身边的感恩小事,知恩报恩的故事;其三是功能齐全的报告厅,校史展览室和宣传板报等,让学生了解最新、最热动态,同时学校要利用好板报,用不同的内容去教育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青少年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居帮忙照顾小孩,感谢领导的知遇之恩,感谢同事的协助知恩……让青少年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学会感恩和知恩。

最后,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综合各种因素形成的,任何失败的教育都可能因为一个因素的缺失就造成恶果。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主题,它要获取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齐抓共管,大力合作。为此,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联合、互动,展开各种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讲故事、评“感恩之星”活动,为父母洗脚,替老师擦黑板,到田间地头工厂去劳动等,充分利用青少年身边的小事,营造感恩的场面,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不由自主的呼吸到感恩的气息,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和有效性。

四、潜移默化,强化家庭感恩教育的补充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接受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皆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的,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社会感恩教育的补充。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有明确的感恩意识。“儿童心理学证明,婴幼儿的意识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富于模仿的特色,加上他们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慕,使得家长的言行举止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在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往往以此为基础并作为判断的参照系。” 父母是儿童行为的参照系,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身心、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践行感恩,孩子才有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要从自身形象上影响孩子、示范给孩子、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

其次,父母要善待孩子,把孩子看做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青少年是有主体性的,不是实现某种愿望的工具,更不是生活的负担。如果父母对孩子冷漠或者寄予厚望而过分关心,他(她)会在冷漠、被遗弃或管教过严的家庭氛围中度过美好的青少年时期。他们没有快乐,如何能体会到父母的恩情?对父母的恩情都不感恩,他(她)更不可能感恩别人。

最后,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会感恩,不仅要教孩子感恩别人,还要教他们感谢自己。父母不要孩子感谢,看似父母“无私”,实则害了孩子。要让孩子意识到,别人给予帮助,自己就应当感谢,包括自己的父母。孩子只有意识到别人的恩惠(包括父母),才会谢恩和报恩。

五、注重实践,构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自律体系

构建感恩教育的自律体系,就是为了通过每个人的主观实践,来实现人际间的相互沟通,相互激励、相互感染,促进感恩自律,把感恩变成一种自觉。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如:(1)学校主动与慈善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系,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工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劳动中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奠定报答父母的思想根基;(2)参加志愿者活动,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青少年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体验感恩的快乐和意义;(3)走进盲校体验生活,参加与残疾儿童或农村留守儿童、打工子弟手拉手活动,紧紧围绕关注弱势儿童而开展,从小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和情感素养,以此产生共振,达到以情动人、以德育人的目的。

通过感恩教育走入家庭、走入学校、走向社会、走近青少年、步入网络,至此,感恩教育时刻流淌在每个角落,催生感恩之情随时绽放。这给青少年营造了一个远离功利、远离喧嚣的德育环境。从而激活了青少年的知耻心、唤醒了青少年的感恩心、激发了青少年的责任心,使青少年识恩、知恩、感恩、报恩,让他们去感悟、感动和感恩,从而收获“给予”的快乐。只有这样,感恩意识才能够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

[1]戴智明,戴利民.关于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3):75-76.

[2]陈昌兴,刘利才.论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及当代感恩教育有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8,22(1): 194-196.

[3]杨艳,李尚敏.从“中国感恩节”看有效的感恩教育[J].成都大学学报,2008,22(9):11-12.

青少年实践教育篇2

10月9日,2012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学术年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是“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上海市各区县青少年科普促进会、少科站、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的获奖代表100余人出席了

会议。

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在学术年会上发言。他说,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本文由收集整理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的具体目标。作为上海市的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社团组织,科普促进会要坚决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科学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在本届学术年会上,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王艳,就校外教育如何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全国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的一等奖获得者,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陈沪铭、中福会少年宫钱利群在会上作了交流。

青少年实践教育篇3

【关键词】校外教育 国粹 特色实践活动

国粹,指中国历代传承的文化精粹,植根于民间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及典籍。科学利用国粹资源,开展青少年特色实践活动,这对于确定校外教育特色发展方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校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开展校外青少年国粹特色实践活动的背景

中共中央于1994年8月23日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教育内容部分强调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成了富有厚重感的民族国粹。这些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珍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振兴的今天,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既是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而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之地,吴文化中的国粹光彩夺目,令当今世人叹为观止。苏州古典园林、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还有不少堪称一绝的民间技艺,这些数不胜数的传统文化精品是我们进行校外青少年国粹特色实践活动得天独厚的资源。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所处的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开发区,倡导借鉴创新,圆融共赢,追求世界多元文化与苏州吴地文化的交汇交融。而中心作为该区域唯一一所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馆,于2009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作为该区域唯一的校外教育场馆,有责任将国粹文化发扬光大。我们积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发挥场馆公益功能,组织各类国粹文化体验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搭建起一个学习传统文化,弘扬国粹精神的新平台。

二、开展校外青少年国粹特色实践活动的做法

1.开辟国粹艺术场馆,创设国粹文化环境

围绕着“打造最具特色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这一目标,中心在建设规划时期就提出“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的理念,创造性地在中心场馆三楼“黄金”区域开辟了国粹艺术馆。国粹艺术馆建筑面积约450平米,呈圆形,布局与设计浓缩了国粹文化精华。国粹艺术馆分国粹大厅、国学堂、国韵苑、国艺坊四个分馆,特色鲜明,布置精美,各具功能。

国粹艺术馆作为公益性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国粹艺术馆精美的装饰,丰富的内涵,能参观,能体验,能互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来馆内切身感受国粹文化的魅力。孩子们步入国粹大厅,能浏览四壁四书五经、琴棋书画的演变知识,也能在华东地区首个校外蚕房喂蚕织布,还能与父母在石凳上小憩下盘围棋,或在昆曲服饰下驻足留影。而在国学堂,身着汉服,面对墙上孔子像鞠上一躬,诵读《弟子规》,恍若回到古时。国艺坊,展示的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传统工艺精品,让人感叹。来到国韵坊,这儿展示着京剧脸谱,伴着昆曲、评弹的乐声,和上两声,别有滋味。

2.构建国粹社团体系,探索国粹项目特质

一是国粹项目实行统一管理。中心成立课程中心,其中有一个就是“国粹艺术中心”,由专人担任课程中心负责人。凡是与国粹有关的常规培训课程,如国画、书法、围棋等都纳入国粹艺术中心统一管理。再加上特色的国粹项目,目前参与国粹社团学习的学员近千人,扩大了国粹社团的影响力。

二是国粹项目坚持公益性。以“小昆剧团”的成长为例,2009年,中心因国粹馆而开设了第一个国粹项目――昆曲。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设定为培训收费班,邀请专业演员老师执教。秋季班3个人,来年又只有2个人。于是,转成公益,很快,12个学生招满了,我们的公益昆曲体验班成立了。慢慢的,体验班的昆曲学员主动要求深入学习昆曲,初级、中级等阶梯班开始形成,到现在小昆剧团已经有了4个班五十余名学员,昆曲成为中心一个热门项目。目前,中心已经拥有小评弹团、小昆剧团、苏剧表演社、吴歌表演社、苏绣坊、蚕桑丝绸研究社、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中华魔术团、孔子书院、中华武术社等十大公益社团。

三是国粹项目坚持适切性。开展青少年国粹教育,不是为了最终让其成名成家,重在熏陶感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其心灵。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现场采访,开展体验活动,了解孩子对具体国粹项目的喜好。而有了项目,没老师会教,不行;有了项目,孩子不喜欢,更不行。每年项目在优化,现在初步形成了十大公益社团项目。在孩子们公益体验一期后,不少家长及孩子都提出想再继续学习,在迫切地要求下,我们对评弹、昆曲、苏绣等相继开出了培训提高班。公益体验加提高培训,成为发展国粹课程设班的规律。

四是国粹项目坚持普惠性。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能到国粹社团体验一把,这是我们的愿望。目前中心每年春季、秋季都要举行国粹公益社团公开招募活动,现场十分火爆。虽然每期招募人数有限,十大公益社团160个名额,但一年至少有300多个学员能体验到一期14次国粹课。数年下来,也有上千名学生能免费感受国粹的独特魅力。

五是国粹项目坚持成果化。我们在中心成立之初就坚持举行“缤纷社团季”学员成果展示活动,“教师个个公开教学 学生个个成果展示”。国粹社团也不例外,每期举行国粹社团专场汇报演出。

3.开展国粹节庆活动,形成国粹活动品牌

中心依托国粹文化艺术节及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国粹特色实践活动,逐步扩大活动中心传承和发扬国粹文化的影响力。从2009年中心举办首届青少年国粹文化节开始,到如今苏州市级的青少年国粹文化系列活动,参与学校增加到50余所,国粹文化的魅力在苏州青少年中如同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活动也从当初中心默默无闻自办到如今得到苏州市文明办、苏州市教育局及省市级媒体广泛支持和关注,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欢迎,社会开始关注国粹传承,围绕“国粹文化如何从娃娃抓起”探讨也随着展开,这也使得中心国粹文化传承进入“转型升级”期,开始探索构建一套让孩子喜欢的国粹文化课程体系,真正寻找到一条青少年国粹文化传承的道路。

4.整合国粹社会资源,建设国粹师资团队

一是与机构合作,引入多样国粹课程师资。中心与苏州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负责国粹各项目老师的引入与管理。宋锦传承人、吴歌老专家、苏昆表演家、苏绣绣娘等一批国粹专家相继来到中心,致力于开展国粹课程教学,这使得最初只有一两个国粹的课程,在两三年中迅速发展到现在的十多门国粹课程,国粹教师团队日渐壮大。老前辈、老专家倾力传授,率先垂范,倾力亲为传授青少年国粹技艺,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着实令人感动。

二是与名家合作,引入稀缺国粹项目师资。今年春季与著名评弹艺术家袁小良老师合作,在中心举办小评弹团,开展青少年评弹与苏州话传承教育。虽然这些大师名家工作事务繁忙,并不一定能保证每周一次能亲临传授技艺,而更多时候让徒弟、青年演员来任教,但他们不定期地来到中心,与社团孩子见面、授艺,让孩子们能领略大师风采,零距离接触,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播下国粹的种子,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三是拜师加学艺,培养国粹课程专职教师。书画专职老师喜欢木刻,于是就拜桃花坞木刻传承人为师,做他的助教,向他学习桃花坞木刻年画技艺。邀请宋锦传承人给老师们“扫盲”,上织布机学习织布,学习蚕桑丝绸研究社相关技艺。

四是全员研课题,形成国粹品位教师团队。2010底,中心成功申报苏州市教科院十二五课题《科学利用国粹资源,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特色实践活动的研究》,全体专职教师分课程、环境、师资、活动四个子课题参与国粹课题研究。我们要求在中心的专职教师都要懂一点国粹知识,会一点国粹技艺,参与国粹课题研究,接受国粹文化的熏陶。我们组织老师们走入苏州民俗博物馆、木刻年画博物馆、历史街区等有吴文化特质的地方,拜访民俗专家,了解吴地文化风土人情。邀请国粹专家到中心做讲座,与老师们一同研究国粹课题,给我们上国粹课。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们从一开始的抵触渐渐喜欢上了国粹,传承国粹的意识渐渐浓厚,不少老师开始在他的专业课程领域加入了国粹元素,这为中心持续发展国粹课程奠定了基础。

三、开展校外青少年国粹特色实践活动的思考

1.正确处理弘扬国粹与顺应引导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是开展校外青少年国粹特色实践活动的根本依据

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国粹之精华,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然而,生活和成长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的青少年身上虽尚留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种种痕迹,但又深深打上了现代社会文明的烙印,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时尚、爱好广泛,渴求了解和学习新知识,但对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因此,在开展国粹文化特色活动时就必须以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的发展需要为本,把利用国粹资源和顺应与引导当代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给国粹特色实践活动建设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2.激发青少年的认知兴趣和遵循青少年的认识规律是开展校外青少年国粹特色实践活动的基本着眼点

诚如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而让・皮亚杰则认为:“兴趣实际上是需要延伸的,它表现出需要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开展国粹课程活动的着眼点不是培养国粹的专业大师,而是培养和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国粹的认知兴趣,让他们走近国粹、喜欢国粹、热爱国粹、懂得国粹,同时能掌握国粹的启蒙知识和基本技艺,为他们自主学习国粹文化奠定必要的基础。由于来校外场馆的青少年年龄跨度大,知识好、能力基础和生活经验差异明显,因此开展国粹特色实践活动时更需要考虑他们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遵循其认识规律,以满足他们对国粹的好奇心和学习中的成就欲望。

3.创设富有国粹文化特色的活动环境是开展校外青少年国粹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深刻地指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应该重视环境的创设,即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也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学生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学生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校外场馆要打造富有浓郁的国粹文化馆场环境,对广大青少年的国粹活动兴趣和爱好产生明显的感染、熏陶和导向作用。因此,创设富有国粹文化特色的活动环境,就成为开展国粹特色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4.建设好一支国粹特色师资队伍是开展校外青少年国粹特色实践活动的关键

瑞士教育家让・皮亚杰认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卡尔・明格(Karl・Menniger)也说:“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显然,“活动中心”要开展国粹实践活动就必须建设一支既热爱国粹又具有国粹专业技艺的特色师资队伍。目前,校外场馆主要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相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虽然他们都具有各自的教育教学专业特长,但自身的文化底蕴离承担国粹教育的重任还相去甚远,更谈不上具有国粹文化的专业技艺。因此,为了能开展好国粹文化特色活动,就必须走外聘和内培的同步推进之路,也即在利用本地丰富的国粹人才资源、开展国粹实践活动的同时,有计划地鼓励和组织校外场馆的教师在参与组织开展国粹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专业学习和培训,以使他们能尽快补上国粹文化这一课,从而能尽早适应校外场馆开展国粹特色实践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2-26.

[2]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8-23.

青少年实践教育篇4

通过近二十年的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繁荣和富强。目前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在这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大好形势下,就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依据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国共产程》在“总纲”部分是这样描述的“…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①。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90多年以来宝贵经验的结晶。中央明确提出,这次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②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全体党员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在于抓好政策的落实,当前践行群众路线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

2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体质健康水平一般来说,是人体各个器官以及系统的机能通过一些相关肌肉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指标和数据与其后天的营养与体育锻炼有着密切。通过中国期刊网和书籍搜索相关研究的文章约179篇,其中硕博论文9篇,重要会议记录3篇了解到: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指标有所上升,超重、肥胖患病率继续增加,青春期高血压患病率逐渐低龄化,视力不良程度越来越严重,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速度素质明显下降,爆发力素质下降幅度稍小,力量素质指标先上升后下降,耐力素质全面持续下降。

3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的因素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书籍搜索相关研究的文章约60余篇,其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9篇,这些文章大多发表于2005年以后,大部分文章分析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现状,并对影响其水平下降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主要涉及到: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大,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校领导的体育观念,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体育锻炼的执行标准,体育场地器材,体育经费,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安全隐患,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教育,学生自身的因素,生活方式,学生营养和环境等方面。

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同志在一系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中谈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③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一再申明,“…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与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未来振兴,有着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以及亿万家庭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需要全国广大青少年用实际行动来贯彻。要透过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一现象来发现它的本质,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要来自群众,服务群众,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协同配合,真正地完全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正确主张最终是否能够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真正地贯彻下来,关键要看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不是正确,是不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怎样去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他们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在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

5结论

通过全国上下一盘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力促各有关方面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6建议

6.1利用全国上下一盘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青少年健康体质水平下降的原因,根据反馈信息,完善政策法规,并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

6.2利用全国上下一盘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各地市、各级部门根据自身情况查找不足,制定出详细的整改措施,落实到位,限期整改;

6.3利用全国上下一盘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中

央到地方设立督查组进行巡视,严格监管政策落实的情况和整改的效果。

[注释]

①《中国共产程》(总纲),(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过)

②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7-29

③.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7-1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 (中发[2007]7号), 2007(5).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S].([2012]53号).2012(10).

[3]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忧思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体育~业"十二五"规划文件资料汇编[G].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011:478

[5]杨桦.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R].政协全国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报告,2011.10

[6] 刘励.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7]马思远.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2

[8]冯晓玲.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2

[9]侯乐荣,居媛媛,张艺宏,秦朗.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 四川体育科学. 2009(04)

青少年实践教育篇5

(喀什麦盖提县第三中学政教办 新疆 麦盖提 844600)

【摘要】从当今教育现状出发,透析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分析其根源,结合东西方品德教育发展历程纵向分析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几条关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思考解决策略。

关键词 青少年:思想品德:东西方教育:和谐发展

Teenager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education practice and investigate

A ti ke mu·wang su fu

【Abstract】From nowadays educati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set out, dialysis teenager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education medium existence of irregularity combine analysis its source, combine thing square moral qualities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lengthways analysis virtuous teach in education of importance meaning, end give several concerning teenager thought moral qualities education problem of thinking solve strategy.

【Key words】Teenager:Thought moral qualities:Thing square education:Harmony development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青少年时期是优秀思想品德形成的黄金阶段,教育者必须抓住关键时机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向学生进行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这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1. 青少年教育体制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尽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青少年公德缺失,生活无规律、学习没计划、行为少规范,纪律观念短缺乃至法制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以至于自私自利,奢侈浪费。结合陕西省未成年20年犯罪调查数据分析,自1985到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率由1985年的24%上升至2005年的74.4%,同时初犯的平均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l4-l5岁降低至21世纪初的l2岁。

现阶段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实用教育主义和崇洋思想无形中导致思想品德课地位下降。社会、家庭对此都颇有干扰。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独断专行,缺乏公德意识。溺爱娇纵使子女任性自私,粗暴专制使子女暴躁蛮横。社会的浮躁及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导向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

限于经济因素,应试教育和片面的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当今教育体制和计划指标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利益挂钩,为考试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及途径都亟待改革。

2. 东西方教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探索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要纵向分析中国两千余年文明进程,这也恰好诠释中国品德教育发展的历程。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阐明了德育的地位,《大学》开篇指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要“明德”而后以此“修身”。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正是古代德育的一贯要求。其次,“有教无类”,“弘益人间”阐述了古代德育方法和宗旨。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后来采用科举制度,八股取材,都继续贯彻儒家教育思想,造就一代代忠君爱国的典范,随后广泛普及东亚各国,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思潮冲击,这一时间教育以增进知识、健全人格、促动发展为目的。思想家斯宾塞指出“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是完美生活之预备”。近代教育一改传统教育中内容僵滞,体制散乱,效率低下,精神扭曲的局面,极大的解放了思想,造就大量科技人才,孕育热血维新志士,培养先驱革命同志。西方近代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催生了新式教育,重新诠释有教无类的思想,倡导了义务教育理念。

西方文明的历程,也鲜明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早期欧洲,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从文艺复兴到科技革命的数百年间,西方国家贯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对品德教育的忽略造成了道德的堕落,掩盖了教育理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宗旨,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最终对利益驱促使近代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直至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究其根源必然也有漠视品德教育的原因。二战以后,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逐步认清实用主义教育观所留下了后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的理念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从世界文明自我完善的发展史中也可以找到解决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法。而当前针对应试体制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正是在儒学教育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找到的答案。

3. 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几点解决策略

3.1 发挥家庭积极影响,倡导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配合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社会化环境,其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学校教育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要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第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时完善对家长的教育问题。

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完善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行为规范,约束其行为导向。积极发挥多方面影响,保证孩子在宽容和谐的氛围里健康乐观地生长。

3.2 发挥网络舆论教育,正确引导品德教育

近年来网络发展紧密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正确分析网络地位必将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削弱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

第三,建立监控引导机制,严格部署制定网络规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3 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读书育人措施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明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

3.4 发挥教育能动作用,建立内因引导体系

内化是指自身思想与他人的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信念和其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导向。以情感为中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时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冲突。这时便形成了稳定的品德。

社会公共道德内化指学生把社会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相关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其各个方面尤其是心理层面,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自我加工和自我创造性,变成学生自身认识重组的需要。而国家公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内化。

4. 结论

青少年实践教育篇6

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是最基本的前提。党的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此,尽管网络时代的社会价值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方向的价值观教育,是不能动摇的。

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关键是要与当前网络时代的特点和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与心理接受特点相结合,“必须要贴近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情况。”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被证明是适合当前国家整体的社会价值观状况的,但是部分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差、辨别能力不高的青少年容易受到网络时代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基于此,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需要一定的增补。

二、构建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平台,让价值观教育走进网络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网络阵地的建设,对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等的管理与运营都投入了许多精力。但是在高校学生之外,更多的青少年仍然处于“网络散养”状态,缺乏有话语权的领导者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除了高等教育阶段之外的教育者也应该对网络平台投入更多的关注。以网络直播为例,在规定教学内容能够正常进行和完成的前提下,关注青少年经常聚集的各大网络直播平台,将价值观教育与网络直播的形式结合起来。除此之外,与网络直播类似,教育者也可以构建更多元化的价值观教育网络平台,或者依托已有网络平台,在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上进行创新,如网站宣传、网课推广、微博活动等。

网络时代形式丰富的各类平台,是改变这一情况的有效途径。以网络直播为例,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这一流行的渠道展示自己所接受的丰富多彩的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这一阶段青少年渴望受到关注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这类直播活动所得到的来自观众的正面反馈,成为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动力,对价值观教育也起了正面的推动作用。正如第一部分所述,网络直播形形色色的内容中,也包括阅兵仪式等重大事件直播,而青少年选择观看网络直播的目的中,也包括“传递正能量”这样的选项;阅兵仪式这类重大事件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拉近了与青少年的距离,无形中使爱国主义这样“高大上”的价值观近距离地走入了青少年的视野。同样的,除了网络直播,微信、微博、论坛等等平台,因其传播特点,也能达到类似效果。在这样实践与网络相结合的养成形式中,青少年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价值观受到的正确引导,并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开拓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课程,从课本说教向实践体验转变

传统的价值?^教育很大程度上以课本为载体,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专门的思品课程承担价值观教育的职能,但是教育者往往依赖课本,以单向输出的“刻板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进入高中阶段之后,价值观教育大多依托于教育体系中的学科知识教学,承担价值观教育职责的科目包括政治、语文、历史等,但学科教育毕竟无法代替价值观教育。因此,在青少年教育阶段开设足够的实践课程并以此开展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价值观教育能够达到课堂教育达不到的效果。实践是学习的根本途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教育而言,身体力行的经历将让青少年更直接地感受到活动中传递出的价值观。因此,“要积极开展日常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活动。”

首先,实践课程的内容需要经过认真的设计。中小学阶段或高等教育阶段的实践活动最忌流于形式,为了完成任务而走过场的实践课程缺乏目标指向、从不考虑实际情况,因此是没有意义的。为此,教育者要结合实际情况,以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为目标,参考青少年群体当下的身心特点,设计适当的实践课程。志愿服务过程要对象到位,社会公益捐赠要去向明确,这样才能让青少年感受到实践的意义,才能让价值观真正在实践的过程中凸显,达到教育目的。

其次,实践课程要重视教育者的引导。虽然青少年是主体,但是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的价值意义需要教育者经过适当的引导,具象化地提取出来,整合成为能够让青少年在回顾实践过程中再次吸收的内容体系。入党入团仪式、节日庆典活动都能够让青少年产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责任感,这种抽象的情感体验需要教育者用语言或者文字引导青少年描述出来,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接受了价值观教育之后,能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做出正确选择,进行实践。这个引导过程,可以放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的交流讨论中,也可以放在后期对实践活动的宣传过程中,让实践活动的价值扩散开来。

四、建设具有网络素质的教育者团队

青少年实践教育篇7

关键词:青少年宫;法律依据;现实困境;拓展模式;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10-05

一、法有据:教育、公益、指导

青少年宫发展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关于加强少年宫工作的意见》《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等法规、文件对青少年宫工作职责的相关规定中。

依照法律规定,青少年宫属于教育机构。完整地说,青少年宫属于“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其本质属性,“校外”主要相对于“校内”而言。作为一种校外教育,青少年宫的教育与校内教育在目的上完全一致,但在活动方式和具体目标上呈现出互补的特征。青少年宫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一种,但与其他校外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教育不同,它是由国家举办的、专注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兴趣特长、科技品质等方面发展的、由专业人员参与实施的机构教育,是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

青少年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机构,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机组织部分,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青少年宫公益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国家投资并承担责任、非盈利。青少年宫在资金投入体制上“以财政拨款为主”。

青少年宫还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指导机构。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三个领域内得到发挥:第一,青少年宫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大中城市青少年宫对基层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指导和辐射。第二,学校的课外、校外活动。少年宫对此类活动应该起到“协助”作用。第三,社会和家庭活动。利用青少年宫的场地和器材,组织、指导、协助家庭与社会进行教育活动,其指导价值一方面表现在以高质量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家长的校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参与校外活动的学生家长因地制宜地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发挥校外教育功能是青少年宫存在的前提条件,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对青少年宫独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有赖于青少年宫教师开发出富有校外教育价值的系列主题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求同存异,努力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对于青少年宫独特价值的研究和探索,是青少年宫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校外教育是一门科学。少年宫的组织管理、活动设施、活动内容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为了提高活动质量,充分发挥少年宫的作用,必须加强研究工作。”(《少年宫(家)工作条例(草案)》,1987)青少年宫的研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宫教育实践的研究、对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关系的研究、对校外教育标准与规范的研究。

青少年宫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校外教育独特性内涵的研究、对当代青少年发展问题和发展需求的研究、对国外同行经验的研究等,目的在于形成具有校外教育特质的实践活动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实现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少年素质提升过程中的长程和多元价值。对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关系的研究,建立在对校外教育独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应该集中于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研究,使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衔接能够建立在确认差异的基础上,让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上相得益彰。对校外教育标准与规范的研究主要针对目前校外教育市场的失序问题,它与校外教育领域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密切相关,在校外教育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亟待确立校外教育领域的专业规范和专业标准。

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宫正常运行设计了一条在理论上可以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之路,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青少年宫在运行实践中遭遇到相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二、行无依:现实困境与挑战

“行无依”是对青少年宫运行过程中现状的简单概括,造成“无依”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法规条文难以落地。比如青少年宫适用于《教育法》关于“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但作为“其他教育机构”的青少年宫与学校教育又无法享有完全相同的社会资源,因为学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青少年宫教育充其量属于“准公共服务”。在实际操作层面,缺少对应于校外教育的具体细则,甚至没有一个文件对少年宫的业务范围、拨款渠道、收费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职称待遇等关键问题做出明确界定,结果导致法理有据却实施无据。

第二,相关法规条文关注的是青少年宫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了实施责任和义务应该满足的前提性条件。比如《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求青少年宫对集体组织的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要免费,但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要想完成这些“应然”的使命和责任,仅靠一纸指令又是不切实际的。换句话说,法律、法规对青少年提出的是“应然”的要求,要把这些“应然”的要求转化成“实然”的现实,需要政府、社会给青少年宫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支持,包括经费、人员、制度、政策等,但满足这些条件的措施和保障,法律法规未曾涉及,由此导致实践操作无章可循,自由度、随意性、差异性过大,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责任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法规制定缺乏对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独特性的考虑,导致法规落实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有关校外教育的立法状况,基本上处于“影子”状态,即没有明确的有关校外教育的立法实践,所有有关校外教育的法律l件都是“附着”在其他教育立法之上的。比如《教师法》把校外教师纳入教师体系,他们在权利、义务、资格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一致。事实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虽然在目的上一致,但在工作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却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若完全以学校教育的要求来评价和考核校外教育教师的工作,则无异于以尺称重,难免水土不服。

第四,多头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也是导致“行无依”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宫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的复杂局面中。1957年《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少年宫由教育行政机构和共青团共同领导的双重隶属关系。目前,青少年宫则主要有四类管理主体:教育机构、妇联组织、共青团、企业。在经费拨付上也存在不同形式:政府全额拨款、政府差额拨款、企业负担、社会赞助和自收自支。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成为常态,同一地域不同隶属关系的青少年宫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人员待遇等方面各行其是,差异悬殊,由此产生的人员序列、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多头管理同时造成了理论上各个部门都有责任、事实上各个部分都不负责任的境况。

与多头管理并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专业管理缺失。目前不同管理机构对青少年宫的管理基本属于行政管理,行事遵循行政逻辑,而青少年宫所行使的是教育职能,工作对象是正处在发展和成长期,需要指导、引导和教育的青少年,它遵循的应该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青少年宫的教育是一个专业领域,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支撑,仅靠重视和热情是难以完成其职责的。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尽管它是专业、专职的主管部门,但其主要职能和专业领域在于校内教育管理。尽管工作对象都是青少年,但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功能、特点、工作方法、影响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如果简单移植校内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无疑会偏离初衷。近年来出现的青少年宫“校外教育校内化”,以及简单满足活动的数量和形式、“有活动无教育”等现象,与青少年宫管理中缺乏专业的校外教育主体参与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即使是为了解决因多头管理而导致的管理无序、低效问题而设立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不能在统筹协调上发挥多大作用”。[1]

“行无依”导致青少年宫运行中的现实困境。困境首先表现为教育功能难以落实,宣传与培训功能强化、教育功能弱化。宣传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其重点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培训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青少年宫为了维持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两者都内蕴着教育元素,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对青少年宫教育独特价值的认识比较模糊,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发展需求的考量,降低了活动的效益和质量,导致“在很多地区,真正意义上的校外教育活动已难觅踪影”[2]。

现实困境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公益性与普惠性难以落实。青少年宫活动的参与面小,且集中于某些特殊群体;收费培训项目成为青少年宫的日常活动,占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青少年宫的活动由“面向全体”变成“面向部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简要归结为:第一,活动场地容量小、资金投入少、人员力量单薄、活动方式封闭[3]。第二,在实践中,群众性活动往往成为扶贫和政策宣传的主要通道,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已经异化成考试和考级的附庸,导致“有培训无活动”“重小组活动轻群众活动”。第三,对活动品牌化的曲解以及培训活动功利化的倾向。对品牌化、专业化社会活动的过度追求,隐性地提高了社团活动的门槛,一些零基础或者基础水平较差但又对某一方面有兴趣的儿童被排斥在社团活动之外。培训活动功利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尽管“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收费也直接把一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孩子挡在青少年宫的培训活动门外。不管是隐性还是显性影响,都无疑与公益机构应该有的机会公平性原则相违背。更为遗憾的是,那一部分被排除的群体,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迫切需要社会关怀、需要公益扶助的群体。

困扰青少年宫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数量和水平问题。在青少年宫发展过程中,如果说资金、场地、政策与管理相关的话,活动水平、教育作用发挥、对青少年吸引力等问题,则与教师队伍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直接相关。目前,青少年宫师资存在几个问题:职工队伍数量不足;在编人员比例失调;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教育专业素养)不高。以中国校外教育发展位居前列的浙江省为例,到目前为止,全省青少年宫的教师只有约50%有资格证,专业人员约占总人数的60%左右;根据2015年8月所采集的数据,如果按照2000:1的在校生与校外教师的生师比进行测算,浙江省青少年宫需要4505名专业教师,但目前所有的青少年宫工作人员2164名,尚存在2341名教师的缺口。

数量不足的青少年宫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编职工结构不合理(后勤人员多、管理人员多、业务骨干少)、靠外聘人员挑业务大梁等问题。浙江省某市一家区级青少年宫有两处宫址,年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达10000人次以上,同时还需要组织日常的大型群众性、公益性活动,而它的正式人员编制只有5个,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需要常年聘请兼职教师80人左右。

教师专业水平较低主要是从教育专业的意义上来说的。青少年宫的大部分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长,但他们大部分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工作的过程中也缺少接受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的机会,导致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呈现出技能强、教育弱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育和培训活动的质量。

三、破解困局的路径探索

破解“行无依”所造成的现实困境,是青少年宫目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发展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使青少年宫回归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职能。作为“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具有专业属性;与学校教育不同,在校外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场所更为开放,形式以主动参与的活动为主;从促进青少年发展的角度讲,道德思想修养提升、兴趣特长发展、社会生活意识和能力增强是其主要目标。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工作方式与影响方式的不同,也从而导致校外教育活动在内容、目标、方式方面与校内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立足校外教育的独特性,在活动设计、活动方式、评价标准、活动价值导向等方面突出教育性,让青少年宫充分凸显教育机构的特色,是寻找青少年宫立足之地的重要工作。

第二,以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一支层次多元,专、兼职结合的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就资质来说,青少年宫教师应该在专业能力、教育素养、专业道德等方面满足“教育”这一专业生活的基本需求;就数量来看,这一支队伍应该与当地的青少年人数相匹配;在类型上至少包括三部分:负责日常校外工作实践活动的教师、校外教育指导教师、校外教育工作人员。

具体来说,这支教师队伍首先应包括一批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和辅导员,主要负责日常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保障校外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需要一支熟悉校外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校外教育有真知灼见、富于探索创新精神的研究和指导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以是校外教育的一线实践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还可以是学校教育中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教育的研究指导力量,他们将承担如下几个方面的责任:研究校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发展的独特发展价值,探索校外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并在实践中与教师合作开发适宜的校外教育活动模式。他们研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互动中,研究的目标不但在于设计与改善实践活动,更要能够把校外教育的独特价值最大程度地渗透于教育活动之中。在研究的基础上,大面积实施对一线实践教师和兼职校外教师的指导。兼职校外教师既包括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其他领域人员,也包括来自学校的教师。第三类人员是与活动相匹配的保量、有质的工作人员。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要立足校外教育的特殊性,从质量、层次、数量、类型、专业发展方式与通道等方面进行思考,教师队伍的来源既可以是高等院校专业学生的培养、学校优秀教师的选拔调配,也可以是其他机构优秀人才的聘用。

第三,在管理问题上强化专业性,兼顾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管办分开,成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校外教育事宜是可以尝试的一条路径。在校外教育多元并存的格局下,青少年宫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专业问题,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行政问题,专业发展问题需要行政的支持与保障,但不能完全依赖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偏重于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而专业管理则偏重于对相关机构内部事务进行管理。校外教育也应该在管理中区分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其目的在于体现教育这一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社会公共事业的独特性。

管理体制的改革影响着校外教育的整体状态,需要慎之又慎。以浙江省为例,在目前情况下,可以试行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拓展模式和创新模式。所谓拓展模式,即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拓展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的专业发展职能,赋予其专业研究、实践指导和专业管理职能,同时受浙江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的监督和管理。所谓创新模式则是指设立“浙江省校外教育区域化改革实验区”,探索校外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可操作路径。

拓展模式中的“拓展”主要指机构功能上的拓展,即由目前业务指导、研究、服务职能,拓展为专业管理、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省校外教育业务发展的主管单位。职能的拓展不仅表现在领域上,更表现在各个领域的内涵上。具体来说,拓展后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的职能定位在专业管理上,主要承担青少年宫内部人员资格标准核定、资格审查、专业发展、专业评估等职能;在整个校外教育的发展中,还承担制定行业规范、监管其他校外教育机构专业行为的职责;在研究方面,兼顾校外教育活动的实践开发和理论研究,以形成具有独特校外教育特质的研究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在指导方面,负起全省青少年宫业务发展的责任,同时在青少年宫与学校、青少年宫与家庭、青少年宫与其他校外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与协同发展中做出贡献;在服务方面,扩大对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服务特色。

创新模式以设立“浙江省校外教育区域化改革实验区”为方式展开。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改革实验,成立区域性校外教育专门机构负责该区域的校外教育整体发展,并以专门机构为主体来协调和统筹民政厅、文明办、教育厅等与校外教育相关的机构的教育力量,形成类似于地方教育局ρ校教育管理的体制。与拓展模式偏重于专业管理的体制相比,创新模式兼具专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责任。

包括青少年宫在内的校外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对象、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多元格局下专业属性日益强化,专业功能日渐提升。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突出校外教育的专业地位,为校外教育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不但必要而且迫切。把管理的权责交给政府,把事业的发展托付专门机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研究队伍,探索新的校外教育组织模式,可以保证更好地体现校外教育的育人价值,同时也可以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外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3]张华.我国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发展历程及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4(1):11-16.

青少年实践教育篇8

青少年 活动创新 校外教育 实践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我们现代教育中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教育理念和方向造成的,我们在现实的教育当中,只注重对青少年的理论性认知教育,极度缺乏社会性的实践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具有片面性的,极为不健康的。因为理论是固定不变的,也有可能是过时的,只有社会经验才是不断变化的,是运动与发展的,在此,我提出进行“青少年群众性活动创新与实践”,也就是一种校外教育,这种校外教育是与校内教育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并且两者可以相互互补,做到有效的创新。

一、社会活动的展开与实践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青少年的一种思想品质与责任感,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就可以引领青少年去进行社会性的公益性群众参与活动,这不仅仅能够提升青少年的社会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而且更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教育的创新和实践,并且能在实践当中反观自己的知识学习,起到事半功倍和协同发展的作用。

社会环保问题的调查参与——我是小小宣传员。社会环保问题的公益性参与活动,是一项较为符合青少年实际活动需求的方式,青少年可以根据要求,深入到社会当中,去发现和劝阻一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并且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进行教育,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社会性经验,更能提升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并且能将自己的知识活学活用,运用到实际中去,做到实践创新。

教师可以带队或者让学生单独组织,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要告诉他们今天的社会参与活动课题就是“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大家去以小组为单位,去学校周围或者是各个村庄与企业单位,进行环保的调查与记录,并且根据自己发现的情况去进行有效的对策分析与解决。

这样在这一种公益心的推动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进行社会参与,去发现自己周围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进行劝说或解决,这就是一种社会公益心的参与,这就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在青少年群体参与下,得到一种圆满的解决。比如,在化工厂里,一般是废气和废水污染环境,那么我们就利用自己在地理课程与生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去进行有效合理的解决,去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谈,给他们去宣传环保理念和意识,这样就能够提升自身和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而学生在这种活动当中,也做到了将知识进行自我运用,从而在实践当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二、社会公共服务与公益事业的积极开展

如果说上述环保问题是基于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那么这里的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与公益事业就是基于一种思想品德与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来进行有效的展开,这就是青少年群众性活动创新与实践的另一大突破,需要我们去有效地感悟。

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与公益事业有很多种,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升起社会的一种良好风气,使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对于青少年来说,有多种事业可以展开。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义务大扫除,在学校周围还有社区的街道,去进行周末的义务劳动,这样可以培养青少年热爱清洁的意识,同时可以保证环境的整洁,带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不失为一种好的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方法。

除此之外,带领和组织学生去军烈属家进行义务服务与慰问,也是一种活动形式的展开,不仅仅可以弘扬社会风气,而且更能够让青少年学到革命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感,让全社会养成尊老和敬老的社会美德和风气,更好的引导青少年养成自律、自护的思想意识,构建更加有序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活动,而且能够带给学生一种自我的感悟意识,提升水平,旨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理想点亮人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要求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收获,为学生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三、利用课外活动与德育的渗透相衔接

现有的教学模式,课堂是进行知识教学和德育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借助其他教具、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完成知识迁移积累,并把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做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目标,实施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人而异,逐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对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合理取舍,对学生进行因事指导,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目标很容易实现。因此,许多教师都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德育培养的阵地,而忽略了其他场所,其他空间。

策划组织春游活动。设计的主题可以是:观察春天,欣赏春天,感知春天,享受春天,激发他们的青春活力,增强学生亲近大自然的稚嫩情怀!那种“草色远看近却无”的喜悦,那种“草长莺飞”的畅想,那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慨。比如,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假期打工锻炼时多组织些公益性的活动,如春运给打工者帮助购买火车票,暑假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以此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思想品德,这是我们进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品德的初衷。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必须及时和有效地展开,而且要做到选题合理化和健康化,与学校教育相联系,与校内课程相配合,并且要做到优势互补,特别是要选择和开展一些群众性活动创新与实践,使青少年学会相互配合与团结,达到一种团队的优势,要在里面渗透一种创新的思想,使青少年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更锻炼了能力,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张君昌.大众文化与青少年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13-35.

[2]邱国亮.马卡连柯论青少年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3-44.

[3]范斯坦.探索青少年脑的秘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5-40.

[4]潇龙.文化名人谈青少年教育[M].京华出版社,2010.23-45.

上一篇: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范文 下一篇:盈利能力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