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学规划范文

时间:2024-02-23 11:46:37

城市科学规划

城市科学规划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urban morphology in studies on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s , forms and development rules. The application of urban morphologic theories to the urban spatial strategic develop ment planning is explored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henzhen and Suzhou.

1  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问题

“战略规划” (概念规划)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城市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特征, 适应快速多变的环境要求而进行的规划方法改革探索。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规划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它一方面希望对目前的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在宏观性、灵活性和战略性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修正, 同时它也对现行城市规划体制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效性进行挑战。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战略规划” (概念规划) 还面临着地位、作用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就技术方法而言, 主要难题涉及到城市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何把握战略规划的研究重点, 形成完善有效的技术方法关系到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1.1  城市科学与城市规划

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这两重性质, 这是其复杂性和综合性的重要原因。城市由物质实体构成, 但城市并不止于无生命的“物质”, 而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来建造、管理和运作的, 因此就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城市文化传统、社会网络、城市经济、生活习俗、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公众参与等社会性( 张庭伟,2001) 。两者相互影响, 不可分割。如果将城市的社会性看成是城市物质空间背后的深层结构,那么可以分为社会文化结构、经济技术结构、建设环境结构、政治政策结构等4 个方面8 个重点(段进, 1999) 。针对城市的这种错综复杂, 研究城市规划的理论必然也是多方位和多元的。有城市经济学, 城市政治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环境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计划学等许多方面。我们将其归类可分为3 个方面: 城市科学、规划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论。城市科学的重点在研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机制与动力, 物质与社会等发展规律以及问题与前景; 规划理论则更关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生存环境, 更多地讨论城市的物质性一面。显然, 这两方面的理论应该是互补的、彼此支持的, 而不该互相排斥。城市科学从各个方面对城市的发生、变化、发展进行探索, 其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研究逐渐地了解、把握我们的生存环境, 并对未来的发展和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城市科学探索的发展规律应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应用, 通过规划实践去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而规划设计方法论是研究规划设计的程序、组成及手段的科学。它既包含规划方法的改革, 如“倡导性规划”, “概念规划”的提出; 也包含设计理念的更新, 如“公众参与”, “滚动规划”等。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有理由认为, 战略规划技术方法的成熟有待于寻找到强有力的城市科学和规划的理论支撑。战略规划的提出, 正是试图通过规划设计方法的改革, 更有效地运用城市科学进行城市规划的实践。

1.2  当前我国战略规划的问题

在我国, 战略规划作为一种“非法定规划”目前已经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规划实践。从规划内容上来看, 我国的战略规划(概念规划) 重点放在空间发展方向、城乡空间结构、区域与城市发展模式、产业选择与功能定位以及景观特色等方面。从规划方法上来看, 其技术核心为区域分析、产业研究、空间结构、支撑系统和生态保障等(王凯,2002) 。从规划目标上来看, 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通过宏观、粗线条的战略研究, 达到把握城市未来发展大的趋势、方向、动态和结构。但从目前的规划实践分析, 我国战略规划仍然面临着体制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 体制上“法定地位”和作用还未得到认可。技术上, 要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法, 在上述的规划内容上完成规划的目标, 并达到把握的准确性, 思考问题的层面就需要有区域规划的广度和总体规划的深度, 同时还要有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大基础设施规划等技术的有力支撑。显然, 这在技术上具有相当的难度, 也有悖于战略规划提出的初衷。这就使我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战略规划(概念规划) 是包罗万象, 还是具体的对某一重点问题的研究; 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框架, 还是多方案的咨询研究; ⋯⋯我同意其它一些学者的说法, “战略规划在技术上还谈不上成熟, 方法的系统性也不明确, 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张兵, 2002) 。如何发展, 需要我们各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本人认为, 从战略规划的内容和技术核心来看, 空间的结构与形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区域、产业、环境、人文等因素是其研究的重点, 可以说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性和合理性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和前提。鉴于此, 笔者尝试借鉴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之中。首先, 让我们来考察城市形态学的特征与方法。

2  城市形态学考察

2.1  城市形态研究方法

“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 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 (谷凯, 2001) 。“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 1999) , 从这个显相特征出发, 形态研究通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两个重要思路: (1) 从局部各种影响元素到复杂整体结果的分析方法; (2) 强调事物演变过程研究的方法, 探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序列关系。

总结我国1990 年以来城市形态研究进展, 其主要思路仍基于以上两点。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包涵了历史发展、地理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经济与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因素、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城市结构、政策与规划控制等各个方面(郑莘、林琳, 2002) 。而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研究, 则主要是动力和机制的研究, 着重研究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内部功能地域的空间演变关系。它涉及到了政治政策、法规制度、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等, 既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也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自组织力。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 逐步形成了城市历史研究, 市镇规划分析、政治经济学方法、环境行为研究、文脉研究、场所研究等较为成熟的城市形态学理论和方法。简言之, 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城市结构与形态的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政策等各方面作用力关系的研究, 来探寻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规律, 属于城市科学研究。

2.2  城市形态研究对战略规划的作用

城市形态学长期努力进行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研究, 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这无疑是我们进行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可运用的理论方法之一。

首先, 就其对象而言, 城市形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就是城市空间拓展的结构与形态, 其范围涉及区域形态和城市形态,这也是战略规划的重点; 其次,就其内容而言, 城市形态的研究如前所述, 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影响因素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而且对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进行了研究, 战略规划的决策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困扰; 其三, 城市形态学还研究了理想城市、人类美好生活家园的问题, 探讨了生存环境、地方特色、理想形态、优美景观以及构成方法等问题, 体现了以自然和人为本的原则, 建立起规划的一种价值标准和目标取向; 再者, 城市形态学对国内外城市发展历程的规律的总结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 为战略规划提供了一个对比和借鉴的参考系。

战略规划所关注的无论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空间结构等宏观层次问题, 还是城市容量、产业结构、生态建设、交通网络、信息化、空间形象等中观层次问题, 都同样需要对其发展的规律和目标价值取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毫无疑问, 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笔者在深圳南山区分区规划和苏州相城区等概念规划中, 正是将城市形态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进行了运用。

3  城市形态研究在空间战略规划中的运用

3.1  深圳实践———城市形态发展规律的应用

3.1.1  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分析在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进行南山区分区规划时,为能对南山区有一个较好的全面把握, 我们首先进行了4 个专题的研究, 其中之一就是深圳市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与趋势分析。我们将深圳这20 多年来迅速发展的政策、经济、文化、区域等各种动力因素与城市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清晰地展现了深圳城市带形发展的轨迹和时序特点。同时, 我们将国外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特征和发展阶段的规律( 顾朝林,1998) 与其进行对照比较, 发现深圳已经发展的3 个阶段的特征与规律, 基本符合其发展阶段的规律。

透过以往的发展, 进一步分析现状和未来发展条件。我们认为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和未来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 城市形态的发展规律成为我们这次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它引导了我们对整个南山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态规划。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深圳前海湾和西部通道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

3.1.2  关于深圳前海湾及西部通道的规划建议根据城市形态的分析, 深圳的带形发展将通过宝安继续向前延伸。深圳市总体规划(1996 -2010 年) 确定, 一期港口应建在大铲岛, 远期在港湾内扩建;西部通道先靠宝安中心区走, 再入海, 跨过宝安机场。而目前正在规划设计的大铲湾港区中, 其半岛式集装箱码头紧靠宝安中心区, 加上西部通道, 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生活岸线将中断, 同时港内的水环境极易污染, 妈湾地区城市景观遭到破坏, 对整个深圳的城市形态、空间总体战略以及用地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我们提出了岛式港群的空间战略设想:

(1) 近期: 利用大铲岛、小铲岛扩展形成两个港区, 以取代原有规划的半岛式集装箱码头;西部通道沿港的东侧走线, 通道西侧设置绿化带, 形成宝安中心区的海上绿廊对景, 过小铲岛后与陆地的港区腹地相连(与原总体规划同) 。

图1  苏州的城市格局从“一体两翼”转化为“四角山水十字发展”

图2  相城区产业与空间发展模式

图3苏州古城完整的城市风貌系统

(2) 远期: 西部通道继续在海上走线, 直接与原总体规划确定的跨机场的海上线路相连, 港口成珠串式在西部通道的西侧扩建, 再选一适当的位置与陆地相连, 既利于持续发展, 也避免了线路海陆不断变化。这一设想解决了城市形态的发展问题、港湾的水污染问题、西部通道的景观问题和港区的使用问题。

3.2  苏州实践———城市形态理想模式的建构

3.2.1  “四角山水, 十字发展”的城市形态

2001 年3 月, 国务院批准撤消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 行政区划的调整促使苏州对城市原有的“一体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格局进行重新审视, 并举行全国“概念规划”设计竞赛, 我们从“一体两翼”到“四角山水, 十字发展”的规划方案获得了第一名。

“四角山水, 十字发展”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 其基本理念建立在构筑一个理想、完美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之上。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其空间的发展应该纳入到苏州古城的历史传统格局之中。新的空间形态构架延续和完善了古城内“假山假水城中园, 路河平行双棋盘”和古城外“真山真水园中城, 路河相错套棋盘”的空间形态特征(图1) 。四个角的“留空”, 引入城市原有的自然山水, 而相城区中新规划的绿色生态中轴线, 不仅是苏州古城中轴线的延续, 而且在概念上提出了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型特征, 结合两边的产业和居住走廊的布局, 规划为苏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图2) 。

3.2.2  环古城风貌保护概念规划

在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落实的同时, 苏州又进行了环古城风貌保护概念规划的全国竞赛。这其中除了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之外, 寻求理想和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形态, 毫无疑问是这次竞赛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仍然是一个遵循发展规律和可行性, 探寻理想模式的问题。规划中我们将上一层次“四角山水, 十字发展”的“九宫格”空间战略作为本次规划的前提, 通过水环———环古城河风光带, 陆环———串联历史街区的风貌街道网, 节点———水陆交汇的重要景点(阊门、胥门等) , 构筑成一个优美的、生态的、突出文化古韵的城市风貌系统( 图3) 。这其中不同层次空间发展战略(概念规划) 的结合, 城市形态构成规律的运用, 古城历史和空间形态的研究等强化了规划方案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优点。最终以“水陆双环, 墉关三分, 一船城中游; 四门内蓄, 四角外张, 绿野织百川”的空间概念获得了本次竞赛的第一名, 并作为实施方案的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庭伟. 城市规划的两重性和规划理论问题. 城市规划, 2001 (1) .

2  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 城市规划, 2001 (12) .

3  王凯. 从广州到杭州: 战略规划浮出水面. 城市规划, 2002 (6) .

4  张兵. 敢问路在何方———战略规划的产生、发展与未来. 城市规划,2002 (6) .

5  凯文·林奇(美) . 林庄怡, 陈朝晖, 等, 译. 城市形态. 华夏出版社, 2001.

6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  雒建利. 苏州实践: 关于概念规划设计方法的思考. 江苏城市规划,2002(2) .

城市科学规划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化;人居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从原本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了全面社会发展方向。城市规划的科学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科学的规划系统对促进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也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方针和途径,加以重视。可以说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发展将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旋律。

一、城市规划科学化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的现象,给市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对此,城市规划者开始逐渐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和合理化问题。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概念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遵守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对城市规划的编制、监督和审批等要与城市具体情况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城市规划科学发展问题表现

(一)研究对象问题

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看,绝大多数规划师应该说是在努力寻找“城市的发展规律”,试图通过这种努力,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假设这样的路径是可行的,那么就承认了城市研究是一门基础性科学,准确地说,这样的城市规划应该称为“应用城市学”。问题在于,从目前的城市学来看,虽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但是其科学基础并不稳固,边界也十分模糊。不仅城市的定义存在种种困惑与局限,研究的方法也是“拿来”为主。由于城市学研究城市中的什么内容很难进行恰当的界定,于是就成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政治学等学科的“拼盘”。更重要的是,虽然居民点按照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但实际上从特大城市到小村庄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人和各种要素不断在城乡之间流动。如果把城市规划当作“规划学”在城市的应用又如何呢?众所周知,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提出未来某个时间要达到的目标,二是提出实现该目标的措施(霍尔, 1982)。从定义上看,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是需规划的。同时,规划也就是计划、设计、战略等的同意词,只不过是内容不同。好比政治学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规划学,如果要建立的话,必须要研究人的规划行为。困难在于,规划行为散布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种边界比较模糊的行为类型。与其将它作为一种与其他行为并列的行为类型,不如说它是人的各种行为的一个构成部分,或一个阶段。

(二)学科定性问题

城市规划科学化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城市规划是什么性质的科学?是作为自然科学还是作为社会科学来发展?首先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认识,遇到了规划对象空间范围扩大后引起的“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物性,其变化法则遵循因果规律。只要找到“普遍真理”,就可以通过研究达到解释和规范的目的。一般认为,它必须通过四个步骤才能完成研究的全过程:一是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收集资料;二是用科学的方法把资料按照意义和作用加以分类;三是通过分析得出预测性判断;四是通过实践鉴别作为规律、趋势或者倾向的真实性,最终形成科学的结论。因此,城市规划的科学化进程,若按自然科学标准来衡量,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理论难题。

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认识,存在着规划研究范围和内容的界定问题。社会科学摆脱了“试管实验方式”(test-tube ap-proach)的限制,广泛运用社会调查工具,寻找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各种假设(如经济人、政治人等),对人类社会中人的不同层面存在的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规划工作,与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一门科学存在着层次和深度上的差异。由于城市规划既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的内容,或者说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它的科学化必须提供不同于前两者的解释。人居环境是整体的,同时也是无限可分割的。关于人居环境形成过程中人为干预现象的科学解释,在小尺度物质空间建设方面,更加容易接近自然科学,反之则更加容易接近社会科学;当将人居环境作为承载人的物质容器建造时,更加接近自然科学,当将人居环境看作为满足人的需要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时,更加接近社会科学,甚至与人文学科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学科性兼顾的问题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中有大量的数学应用,因此无疑具有科学性。有人认为,数学中几何学的词义本身即是“测地术”,这是规划与建筑的基础,方形和矩形也是建筑稳定性的需要而被抽象产生的?。城市建设,与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投资比较大,更新周期长。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认真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从功能需要、经济能力、技术合理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从这个意义上,建筑师与规划师离不开数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说明。但是,只谈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不够。一个仅仅符合科学规律的规划也有可能是没有艺术品位的,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如果只谈科学合理,或许可以整个地区的城市和建筑形式没有大的区别。居民点除了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本身还是一项公共艺术,必须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并不等同于主观意志的任意发挥。实际上,不少人普遍混淆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城市与建筑艺术。即使艺术,如果不限于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作为审美研究对象也可以看作是一门科学,即美学。美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位具有美学修养的与一位只知个人艺术表现的规划师、建筑师是不同的。前者懂得如何用别人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传授规律性的知识,后者只能纯主观地展现个人的偏好,也许获得可能的共鸣,但难以发现规律,当然艺术家也可以从根本上否定这种规律的存在。

结语:

城市规划学科需要提高科学性,加快科学化进程。但城市规划毕竟仍是一个应用程度很高的专业,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协调工作。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训练,永远是社会实践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传统建筑学的最基本原则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需要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如果将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科学,它只能是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的应用。城市规划的科学化水平,取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邹德慈.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C].厦门:2012.

[2]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3]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何兴华.规划局工作的社会满意程度分析[J].城市规划, 2013 (10).

城市科学规划篇3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很多城市尤其是很多一线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进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的人口数量还会增加,我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人均水资源贫乏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日益加快的现状下,我国很多大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会变得更加突出。城市的给排水规划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基础建设以及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的解决城市中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要想完善地建设城市的基础建设和城市的规划,科学化的城市给排水规划就显得极其重要。科学化的城市给排水规划也必须得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城市规划;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科学化

现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的水资源就显得极为贫乏,人均水资源的占用率是世界上平均人口水资源占用率的四分之一。我国人民的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跟其他国家相比显得极为突出,同时我国很多城市中城市给排水规划和系统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于科学化的城市给排水规划的广泛重视。

一. 我国城市给排水规划的现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随着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各种高科技技术在水资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城市给排水在基础实施的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城市给排水在基本的结构上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城市的给排水规划还是很难以适应我国城市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我国很多城市在城市给排水规划中都将大多数精力倾注在污水处理方法的研究上,但是对于城市给排水规划的体制的研究则很少。我国现在城市给排水规划所使用的规划方法和分析工具还比较落后,在城市给排水规划中没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缺乏多样性和多目标化的设计,很多城市给排水规划的矛盾就显现了出来,由于我国很多城市都对于城市给排水缺乏一个整体的系统规划、方法和设计,规划中凸现出来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到可能威胁到城市的规划以及城市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地步。

二. 我国城市给排水规划存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很多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都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要想将一个城市建设好,就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科学和先进的整体城市规划,城市给排水规划是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专业的规划组成,城市给排水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规划。但是实际上很多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都显得较为滞后。虽然我国现今很多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城市的规划却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这就导致城市规划陷入了混乱,尤其是城市给排水的规划明显显得滞后,跟城市的发展速度无法接轨,以至于城市给排水的体制陷入了混乱。我国很多城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大力加强了基础工程的建设,各个地方扩建,使得城市的排水量急剧增加,但是城市的排水管道却已经无法满足排水量急剧增加的要求。我国很多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还存在着管理部门不配合,管理法规等等各种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仅仅要加强重视,我们还得找到方法一一地去解决。

三. 科学化的城市给水规划

(一) 用水量的预算

要想有一个科学化的城市给水规划,我们就得有一个精确的用水量预算。用水量预算包括近期用水量的预算和远期用水量的预算,要根据我国各个城市的地理条件,生活习惯,日常社会活动等等各方面来进行精确的预算,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用水的用水量预算,比如消防用水,干旱时期绿化用水等等各个方面的用水量我们都要有一个严格和精确的预算。这样对于我国各个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我们也必须加强对于用水量预算的重视。

(二) 区域水资源平衡及供水

在我国很多城市,尤其是人口密集度大的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水资源分布不均和分配不均的现象,也存在着缺水的现象,在城市给排水规划中水资源的平衡,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就显得极其的重要。要想做好水资源的平衡首先就得做好水需要量的预算,城市用水系统是一复杂社会系统,其中的信息流,种类繁多,生命期短,仅靠人工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应用,费时费力却事倍功半,经常导致信息流偏差或障碍。为解决此问题,需利用电脑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代替人工进行枯燥的数字处理工作。由于需水量预测计算量较大,我们编制了计算机通用软件,以代替人工进行工作。本软件的目的是将所得预测模型,以可运行计算机软件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需水量得预测更加科学。如何优化地配置水资源对于城市给水规划来说极其重要,但也是城市给水规划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得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人口密集度方面,工业区方面,城市市中心方面,城市活动中心方面等等都必须要仔仔细细地考虑进去。区域供水则要改善城市和乡村供水的水质,要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要节约水资源,要促进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效益。

(三) 给水规划的科学化设计

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城市给水规划,我们就必须得要有一个良好、合理、科学的给水规划设计。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给水规划设计,城市给水规划就是空谈;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给水规划设计,城市的给水就会显得步履维艰;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给水规划设计,城市给水就会陷入混乱,城市的规划以及城市的治安都会受到各个方面的严重威胁。现今在我国很多城市都缺乏一个科学化、合理化的城市给水规划设计,城市给水规划的科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远近期的结合,这样才能够为未来留下可以发展的空间,在道路管线的综合设计时,要考虑到给水管道的位置,以及要考虑给水管线的设置是否合理,尽量避免管道的重复建设,尽量地争取水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对于城市给水规划的科学化设计我们必须提高重视和付诸于实践。

四.科学的城市排水规划

(一) 防洪排涝的科学规划

一个科学的城市排水规划首要考虑的就是要有一个科学的防洪排涝规划,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尤其是南方城市而言,洪水灾难是人们的噩梦。因此,防洪排涝则显得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防洪排涝的规划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外洪和内涝。排洪措施主要有地面全抬高和雨水泵加滞的方案。防洪排涝的科学化规划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排水规划,没有一个良好的防洪排涝规划,将严重的威胁到城市的安全,同时,没有一个科学良好的防洪排涝规划,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二) 污水处理的科学规划

一个完善、科学的城市排水规划必须有一个科学完善的污水处理规划,污水处理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分流制在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实践起来是很难的。很多城市对于雨水污水处理一般都采用合流制,这样能够将污水有效的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对于城市排水系统来说起到了很重大的作用。在我国很多城市中,尤其是大工业城市中污水的处理比较困难,同时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加,因此,我们必须得有一个科学完善的污水排水规划。科学的污水处理规划能够减少城市的环境问题,同时能够对城市的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三) 雨水系统的科学规划

对于城市的排水规划,我们必须重视雨水系统的科学规划。在南方,尤其是在夏季,雨水频繁,雨水量大,很多城市对于雨水的排水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雨水的系统规划设计应该与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以及城市的规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将雨水系统进行规划。

五.结语

城市科学规划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科学发展观

引言

城市规划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一直本着实事求是、以人文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城市的规划不断的探索者,在这个过程中公众科学参与的建设理念一直在不断的融入着,为我国城市规划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目前,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由政府或者专门的规划管理部门来实施的,但是在这个规划过程中,很多规划设计者都是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这样就无法从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中出发。城市规划其所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多,但是具体的实施却要从当地居民的需求出发,因而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公众科学性的参与就可以避免规划脱离实际所造成的与判断中的失误,进而使城市的规划更加合理与科学。公众科学参与的过程,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可以使规划的行为在一个透明的状态下实施,而公众的参与也增加了公民权利的执行[1]。同时,公民的价值观念是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政府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想更好的为公民服务,就要使公民更多的参与到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之中。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中公众的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科学性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众利益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理念。

2.城市规划科学参与体系设计

在城市的规划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为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则之中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支撑,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公众参与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种参与方式的实施并不是说要让每一位公众都采用同样的方式参与到城市规划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因为,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城市空间分布的不同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差异决定着公众参与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只有采用了差别化的参与机制和形式实施到城市规划之中,其公众参与的目的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2.1 基于阶层化的公众参与和垂直体系

从西方有关公众参与的理论观点中可以看出,公众参与只是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一种手段,而适用的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公众参与只是在一些小型的会议之中,而公众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概念,从这就可以看出,公众参与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来存在的。因此,公众参与不是那种宽泛性的参与,而是要根据城市在规则中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执行,公众的科学参与就是要在保证公民具有参与机会的前提下,以尽量减少参与成本的目的有效的提高群众参与的水平和参与的质量。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其规划的体系是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发展的战略到操作管理的层次决策原则上来实施的[2]。如表一所示,基于阶层化的公众参与主要在发展战略层面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两个方向实施。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主要在城市发展与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之中,其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对城市的发展目标、原则个战略部署这些比较重大的问题进行统筹的管理,对规划进行的现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都有一定的了解。城市在规划中不同的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而公众在城市规划中与这个不同层面的科学参与就要按照不同的需求来解决。

表一 公众参与的垂直系统

发展战略层面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

参与群体 全体 规划地块涉及居民

参与形式 以象征性参与形式为主,辅以有限的单向沟通 象征性形式以及单向沟通,加强对话

参与程度 非参与、象征性参与阶段 象征性参与、市民权力阶段

参与效应 公众参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保障公众权益,注重效果

2.2 基于空间分异的公众参与水平体系

公众参与中的绩效实现制度和其所居住的社区环境以及社区的基本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3]。在分配型社区和传统型社区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层社会阶层,这一部分的居民不仅在空间分异上的差距比较小,同时社区的环境也是比较稳定的,文化内涵的积淀也比较深厚,在这种情况下,中层社会阶层居民的行为就比较保守,生活也比较单一,但是居民之间的互动是比较频繁的。所以,在这种类型性的社区中,其所应该提倡的管理制度为公众自治,在对政府权利逐渐放松的情景下重视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社区政府组织结构的管辖中,其由街道处的派出所机构来担任,按照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让公众参与到规划之中的社区设施规划和城市社会引导方面。

在城市中,边缘型和混合型的社区在社会阶层上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居民间不仅份异性比较大,同时在流动性上也比较复杂,社区间的组织形式往往是处于一种离散而又多元化的状态。对这一类型社区的管理其主要是由政府来干预的,在公众科学参与的过程中,边缘型的社会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在使用上的有效控制是其参与的重点;对于混合型的社区,受社会阶层差异性和居民流动性大的影响,此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比较多,因此在此类社区之中,公众的参与主要是集中在城市规则中非常容易出现的用地控制和设施配套两方面的矛盾之中。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公众的科学参与并不是渗入到规划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来行使自己的参与权。公众参与的科学性是一个有机制的范畴,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出发,公众在参与城市规划中的实际价值和作用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勇,李广斌.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城市问题.2012,(12):89.

[2]刘明,唐春媛.试论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

城市科学规划篇5

关键词:系统科学 城市管理与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规划 功能模拟

1 引言

步入20世纪,中国的经济转型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全面发展,预计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一方面,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意味着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城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经济空间都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以及内部的矛盾也逐渐增强。因此,传统的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理念、办法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从事城市管理与规划的政府管理人员与学者们要更新观念、改良方法,用系统科学去发现、思考、研究和解决城市管理与规划中出现的新问题。

2 城市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2.1 系统和系统科学

目前,国内外对系统的定义很多,其中相对简洁且认可度高的定义是,“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的主要特点有:(1)由若干要素组成;(2)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3)其结构决定了整体的特定功能;(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从分析综合的统一性出发,研究影响和改变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的一般途径。

2.2 城市的系统性研究与其特征

城市的系统性是研究城市管理与规划的系统性的基础。从浩瀚无际的宇宙,到分子、原子,均可称之为系统。城市当然也是一个由复杂交错的各种成分组成的系统,其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通过对城市定义的理解,可以发现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有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城市是一个灰色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复合,硬系统与软系统相复合的特点;其次,城市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既系统本身与系统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再次,城市是极为复杂的,包括众多元素的社会复杂巨系统。最后,城市是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至大,从简入繁,从单一到综合。这些特点,显示出城市系统既存在空间层面的转移,有包含时间轴的演化,贯穿于城市系统的始终。

3 系统科学在城市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

对城市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将系统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城市系统的管理与规划中。主要的城市系统分析的方法有三种: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规划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3.1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为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而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系统分析方法是作为城市总体研究方法出现的,它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始终把城市看作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把城市整体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2)为城市在“协调、合理”的原则下,寻求最优的发展道路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可能性。唯有从城市整体出发的系统分析方法有可能把握那些最能反映城市问题特征的变量或参数,从而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找出一条最佳发展道路。

在目前条件下,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还主要用来进行一些宏观领域的分析和宏观政策的评价,定量化的水平还有待大力提高。系统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有效使用程度,仍然是摆在城市问题专家和系统方法专家面前的一大问题。

3.2 系统规划方法

系统规划方法主要有PER方法、PDCA方法。PER方法是指科学研究计划的选择修定方法。PER是计划(Plan)、选择(Elect)、修定(Revise)三个英文的简称。运用PER方法时,按以下步骤进行:(1)按照系统方法的原则,通过系统分析,了解全部工程要素和关系的逻辑顺序,制定初步方案和计划,计划可有几套以供选择;(2)根据工程顺序列出明细表,通过计算分析。画出工作计划的网络图,找出“关键线路”;(3)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网络图的“关键线路”筛选方案,确定最佳方案;(4)执行计划或方案。在使用PER方法的执行方案过程中,为不断完善和提高,通常用“PDCA计划循环法”(PDCA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ek)、总结处理(Action))。

3.3 功能模拟方法

所谓功能模拟法,是指在暂不考虑系统内部组成要素及结构的条件下,运用模型来再现原型功能的方法。城市系统模拟的基本特征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把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加以模仿、简化与抽象。

常用的模拟分析方法是“列昂节夫”的投人―产出模型,及其扩充模型-SAM(社会核算矩阵)。在系统动力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德国科学家维斯特(Vester))和赫斯勒(Hester))博士70年代末提出了“灵敏度模型”,它适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关系的模拟与调控。

4 结语

从我国规划理论的建设来看,目前正处于理性规划的阶段,也与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并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城市规划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管理者与研究学者由来以久的使命感,从而才能使规划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综如.系统科学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5(1):15-16.

[2]张帆,朱嵘.基于 Mcloughlin 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J] .上海城市规划,2005(4): 13-17.

[3]王磊,董磊,吴伟.基于系统论的城市规划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 41-42.

[4]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叶晓军等.控制与系统:城市系统控制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城市科学规划篇6

关键词: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0 引言

我国城市园林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数量都是空前的,情况一年比一年好,新一代风景园林师成长了起来,设计领域和思路有了很大的拓宽。园林是一个具备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装点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既要体现创作哲理,又要突出设计者所追求的个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应有较全面的修养,要有高立足点、大视野和全方位的把握能力园林小是纯艺术,任何单纯或极端地追逐其中一种功能,都可能是小完整的园林创作思维在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现实面前也在裂变之中,生态的、传统的、后现代的各种思想以及对于把城市推向过于刚硬的批判,正在昂首跨上规划设计舞台,显现了规划设计平台的平等对话和包容。

1 充分认识城市园林内部结构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

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

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 “ 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 。

分析其内部结构,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 )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级 、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其它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绿化管理。

2 )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的附属绿地。

3 )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管理:包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 、施工、养护管理单位和队伍。

4 )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包括为城市园林绿化服务的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管理及专用物资供给、保障事业。

5 )园林绿化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包括园林绿化专业的科研、教育单位及园林内的商业、服务业单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 、服务、生产、科研、教育等几个环节,密切相关,

互相衔接,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2 科学的做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

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2 . 1 坚持以人为本。

园林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

2 . 2 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中要力戒毁林、毁田造园林的作法,对规划设计范围内的大树 ( 特别是古树、珍贵树种)要尽可能保留。充分考虑对生态带来的负面效应,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同时还应维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污染。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做到前后相贯。同时将园林规划设计与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结合起来。

2.3 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2.4 突出 “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

2.5 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2.6 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2.7 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用 (但要付原设计者设计费),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浪费大。

2.8 善待、慎待园林建筑构筑物、雕塑等硬件(往往是公园绿地的要素)。不可否认建筑在公园绿地中有时处于主景、点景和主题地位公园的观赏聚焦是十分重视园林建筑构筑物的形象、体量和尺度,以及由此传达的思想文化形态成功的园林建筑设计难度往往超过大型建筑设计过于猎奇、张扬和寻求哗众取宠等低层次的建筑审美均可取有深度、有品位、独特的形象来白文化与生活的启迪、积累和提炼。

2. 9 重视原有绿地的减法设计突出园林中的大树景观已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对植物 (有时也包括过繁的建构筑物)的删减,以保证植物景观的形态美和个体美,也是提高绿地的艺术质量和植物群落科学合理的必要手段。

2.10 加强园林学科的理论建设搭建规划设计理沦争鸣的平台,提倡

各种学术观点的公平对话,建立理沦队伍,用更高的理论水平来支撑

和指导专业重振我国在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的风采和地位。

2.11 面对水资源的匾乏,新建园林要有节水意识水面、水量要根据城市用水的大环境予以确定,鼓励并提倡集水园林。

3 加快立法建设进程,完善园林绿化配套法规和技术标准。理顺管理

体制,依法强化行业管理。

3.1 根据国务院立法计划,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公园管理条件》的起草、协调工作;争取早日颁布实施。抓紧有关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的编制,促进行业法规体系完整配套。

3 .2 根据城市园林绿化标准体系,抓紧专业标准、规范的编制配套。

3.3 充实加强城市各级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或配备专门的人员),依法行使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职能。在管理体制上,特大城市、大城市坚持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适当保留一定的人、财、物制约调控权;中、小城市以相对集中管理为主。

3.4 各级政府的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参与编制园林绿化规划,行使行业审核、协调、服务、监督的行政职能,管理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对经营园林绿化设计、施工,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等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行业监督管理。

3.5 搞好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的保护和管理。城市绿化种植不得随意砍伐和损毁,特别应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职责。

4 做好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

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 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 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 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

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

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

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

5 结束语

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

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

循环,并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

用。在城市里要见缝插针地布置绿化,在城市环境艺术的塑造中应多

城市科学规划篇7

【关键词】 市政道路排水设计; 路基排水; 路面排水;绿化带排水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from the urban road subgrade drainage design, road drainage design and the green belt drainage design.Key words: municipal roads and drainage design; subgrade drainage; road drainage; green belt drainag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合理,直接关系到路况的好坏。城市路况出现问题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通过对一些城市路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道路积水是破坏市政道路的重要原因。因此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必须科学、合理,使路面保持一定的干燥性,才能保持道路的稳定性与强度,延长道路的使用年限。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做好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工作。

一、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目的

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出行更追求效率化和安全性,所以对市政道路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机动车数量猛烈增加,交通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路面积水会严重影响道路的稳定性,降低车辆的运行能力,且容易滋生交通事故;同时长时间的积水会造成无黏结粒状材料和路基的强度降低,使混凝土路面产生积泥,随之出现错台、开裂和整个路肩破坏等问题,所以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时要兼顾行车安全和路面完整。

二、市政道路路基排水设计

道路积水是破坏路使用功能的重要因素,许多道路最终未达预定使用年限而重新修筑,都与路面排水有很大关系,所以说路面排水是路基稳定的重要因素。路基位于路面结构以下,对于水的作用非常敏感,正确处理好路基排水,对于道路的整体稳定性至关重要。

(一)路基排水设计的侧重点

1、设计之前,必须进行本地区的水文地质调查,收集和研究当地雨水的有关资料。

2、设计前必须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与有关资料收集和当地雨水有关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农田水利相关方面的考虑。

3、对排水系统布置图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标注。

(二)潮湿或过湿路基

路基处于潮湿或者过湿条件下,达不到最佳含水量,如果不加以处理就作为路基使用,会直接影响到路面的稳定性。通常对于过湿路基的处理方式可以先把土翻松、晾干,经检测达到所需要的含水量时在碾压,也可采用掺入适当的石灰,降低水含量,把石灰与土均匀搅拌后,通过实验确定其最大干密度。潮湿的路基,含水量不是太大,在施工前在路基的两边挖排水沟处理,排水沟要成纵向;同时在每隔一定的距离再挖一些横向的排水沟。这样可以把路基的水通过排水沟进行收集,然后用水泵抽走水,这样路基就很容易被疏干。

(三)在地势较低出道路路基排水

在地势较低处出现的积水通用的方式是设置排水泵站的方法排出。在下立交处路面的标高比较低,同样路基也就比较低,大部分低于地下水位。在雨水比较多的地区或者季节,极端容易出现积水现象,长时间雨水浸泡路基,会导致路基的变形、湿软,破坏路基的稳定性与强度,缩短道路的使用年限,如果不采取有效地办法予以遏制会对路面造成极大的损害。实践证明盲沟对于降低地下水位有着良好的效果。盲沟又叫暗沟,是一种地下排水渠道,用以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另外由于立交引道坡度较大,地面径流流速也就较大,在立交最低处设置多篦集水井来收集雨水,就近进入泵站集水池利用潜水泵的立交排水泵站排水。

三、市政道路路面内部排水设计

市政道路经水侵害后,一部分的水通过路面排水系统排除掉后还有一部分水通过路面面层的空隙、裂缝等渗入到路面的结构中了。这会使使混凝土路面产生积泥,随之出现错台、开裂和整个路肩破坏,与水经常接触将使沥青混合料松散剥落,影响沥青混凝土耐久性;另外进入空隙的自由水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会形成高孔隙水压力和高流速的水流,引起路面基层的细颗粒产生积泥,结果路面失去支撑等不利影响,所以市政道路排水规划与设计一定要科学,提前采取措施把可能渗入到路基结构中的水排除非常重要。

在对市政道路的各层结构进行施工时,每一层都必须按照路面的纵横坡度进行施工,每层都要有一个排水坡度,方便将结构层中渗入的水通过两侧的盲沟排出去。在面层和基层之间用乳化沥青下封层,如果有水分渗入,这些水分可以在短时间内沿封层的表面向道路的两边排走。

在一些雨水比较多的区域或者地表水含量比较丰富的地区,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上设置排水层十分的重要。排水层的排水系统是在面层下面设置透水性比较好的排水基层,对排水层进行设置要有一定的纵横坡度(其纵横坡度分别同道路路面纵横坡度),将渗入排水层的水分迅速地排出道路以外。碎石、矿渣、砂等透水性比较好,还可以保持道路基层的干燥,可以作为排水层的材料。渗入路面结构内的水分,先通过竖向渗流进入排水层,然后横向渗流进入纵向集水和排水管,再由横向排水管排引出路基。

四、市政道路绿化带的排水设计

市政道路一般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等部分组成。绿化带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对绿化指标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绿化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绿化带不但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给人们的视觉上带来了愉悦感,同时对道路交通的污染的缓解也发挥了重要功能。一直以来人们都普遍的给予车行道排水和人行道排水足够的重视,而忽略了对绿化带排水的重视。现代化城市对绿化率的要求也来越高,以后市政道路的绿化带也越来越宽。绿化带内的各种植物需要定时洒水养护,还需要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的粘壤土。因此对绿化带内的水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绿化带内由于对水的要求很高,也比较容易出现积水的现象,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雨水排除,但是仍有一些水分渗入途中,还会沿着城市各种管道向路基深部渗透,长此以往会给路基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绿化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排水设计。目前在绿化带的排水中有不错的排泄措施。

在城市的道路里,对绿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城市道路分隔带硬铺装越来越少,有的地方还把绿化带的基本功能用作它处,比如把绿化带作为公交站台使用,所以可以把分隔带设想为绿化带来进行排水设计。有些水渗透到了绿化带中,一部分沿着道路的坡度向下排走,另一部分却渗入了路面结构的侧面和绿化带,因此,可以在路面结构两侧边缘与绿化带衔接处铺设涂刷双层沥青的土工布, 将绿化带与路面结构隔开。同时在绿化带底部设置纵向排水沟(盲沟),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横向排水通道将绿化带水及时排入道路两侧的雨水井内。

结 语

市政道路的设计者要充分认识到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密切联系实际,结合本地的交通状况、环境状况、水资源状况等做好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要多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市政道路积水,保持路面的通畅,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姚祖康.公路排水设计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孙慧修.排水丁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左岳群.浅议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8(18).

【4】程巍城市道路排水工程设计的探讨2011-08-03

【5】《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科学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学科;科学;专业;方向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ity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city planning to develop more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is to strengthen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ity planning special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by the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for the practice of city planning must strengthe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riefly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scien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Keywords: city planning; present situation; subject; science; professional ;direction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话题的兴趣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践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的认识与探究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推进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密切相关,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导致该学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和一个城市的建设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城市规划实践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

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步骤不协调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向多方向多领域发展趋势渗透,这种综合式的发展往往使得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与之不相应,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城市规划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究也引发了规划专业人员对于专业建设定位的思考,并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还没有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有待深入研究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空白是我国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对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却不适用的现象,应该要在大力强调城市规划学科拓展的同时,科学地对各个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探究并使其交叉领域知识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向导,如与城市社会学等相互渗透。所不同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应始终以空间为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城市规划领域更应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城市规划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平衡,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革新进取,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略。

3、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的价值观等问题更应受重视

当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涉及到经济和政策领域后,规划工作往往会遭遇价值判断困惑之类的问题。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规划,人们应如何权衡公平与效率?主张公平的人认为规划应该以社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为依托。但对于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现实情况看,这种理念很难充分贯彻。但是若把效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则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将大打折扣,其存在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因此,那些主张效率的观点的人们希望改革传统的规划理念,将经济学理论等融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与专业建设中来,使之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并被地方政府所接纳。

二、 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1、 注重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并且许多学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都存在许多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体系还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来完成对规划办学质量的认证,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体制。而专业评估制度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国外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管理刻不容缓。只有全方位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效率。

2、 明确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办学方向并呈现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入,使得城市规划的教育事业有了空前发展并呈现出它的特色。探究国情,我国的城市规划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在城市规划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来自建筑学学科,将城市规划当作设计的办学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工程领域的知识和建筑学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相对于有较好设计学科基础的高等院校,有经济地理背景的规划可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并可以延伸至社区发展的领域,将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呈现不同的办学特色。

三、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实践

1、城市规划科学化应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规划科学化建设应在规划过程中增强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规划意识。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应树立整体观念和总体意识,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与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融为一体,树立全方位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意识,把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通讯等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具体的实践方向。

2、城市规划科学化应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城市规划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把城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第一要素。城市规划应紧密围绕城市发展整体大局来开展,而不能只强调理论规划而不顾具体实际。目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政策形势持续变化,城市规划要建立灵活机制,保持调整余地,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才是科学城市规划的认真负责态度。

四、结语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应建立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和相应知识的积累之上。城市规划新的理论、新的理念和新的经验层出不穷,城市规划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另外,由于城市规划本身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特点,对规划工作者的知识经验要求较高,需要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多学科。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应建立在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充实的知识积累之上,为城市建设实施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除了理论知识的完善,还应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先进的理论模式建立更科学合理地城市,发挥城市规划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立,肖伟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动态规划布局方法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胡娜;论城市规划的价值理念与生态城市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章光日;关于新城开发热的冷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1期

[4]郑德高;城市规划运行过程的控权论和程序正义[J];城市规划;2000年10期

上一篇:实践教育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产权制度的核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