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农田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2 10:08:28

一般农田保护条例

一般农田保护条例篇1

关键词:土地规划;基本农田;ArcGIS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基本农田,顾名思义,就是指耕地资源最基本、最优良的部分。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或一定时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是根据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所以,老百姓称基本农田是“饭碗田”、“保命田”、“子孙田”、从这个比喻中,我们不难掂量出基本农田保护的份量。基本农田保护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护好基本农田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第二次调查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用途管制、建设占用审批和补划、监督和检查等各项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并按县(市)、乡(镇)和村集体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标示牌、界驻。这里以蒙阴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ArcGIS进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设计与图件编制,该方法革新了传统的手工方法,对提高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工作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ArcGIS的功能特点

ArcGIS作为通用的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经过不断的完善,发展成为具有完善的地理数据输入、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图表输出等功能模块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相比其它行业软件,ArcGIS具有一下功能特点:

1)实现工作区管理、数据管理(Coverage,TIN,GRID,LATTICE,INFO等)、数据转换、投影转换、坐标转换、建立拓扑关系、修改属性表结构以及进行地理分析等。

2)具有交互式的图形编辑环境。可建立Coverage、数字化、编辑空间和属性数据、输入和编辑标注、Coverage接边。

3)栅格分析处理模块,可以对栅格数据进行输入、编辑、显示、分析、输出、其分析模型包括基于栅格的市场分析、走廊分析、扩散模型等。

4)空间属性数据一体化管理,能对属性字段进行分析、统计、查询、实现对项目区的各类土地类型面积、道路长度等的自动统计计算,极大地方便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数据统计工作。

5)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特别是提供了DTM分析功能,可以分析项目区地形,为沟、渠、路以及田块的设计提供依据。

基于ArcGIS的以上特点,可以辅助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工作的进行。

3ArcGIS制作项目区现状图

3.1资料收集和处理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既不能出现两套成果,也不能基本农田区域在总体规划中北划定为其它用地,如建设用地,因此,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信息,涉及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建设项目、开发复垦、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方面的信息。首先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以及详细资料分析,得到研究区域的自然经济状况、项目信息、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等。资料内容包括: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包括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

2)基本农田划定资料。县乡级基本农田的相关图件;基本农田面积汇总表;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文字资料;相关项目资料;建设用地资料、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料等。

3.2图形数据的采集

数据采集是数字化成图过程的重要阶段,ArcGIS提供了数字化采集、扫描矢量化、数字测图和其它数据格式等数据输入方式,其中扫描矢量化方法效率高、便于批量作业,在目前GIS数据采集中被广泛应用。这里采用扫描矢量套盒法,将纸质基本农田图件矢量化后,与数据其中的土地利用地类图斑层套盒,将基本农田保护片界限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基本农田位置、范围、地类的方法。

3.3图形拓扑关系的建立

图形拓扑关系的建立是进行区域填色、空间分析、图属一体化和数据统计的基础。首先经过拓扑查错,修改重叠坐标、悬挂弧段、点重叠、线重叠、面重叠、节点不封闭等严重影像拓扑关系建立的错误,对于图幅拼接处,比对现状进行融合处理;其次通过线转弧段、拓扑重建建立结点和弧段间的拓扑关系,以及区域之间的拓扑关系,构建属性字段并赋予它们属性。

4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工作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依据总体规划涉及的目标,以及市国土资源局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有量指标确定后。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要求,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块划定以及与项目挂钩情况等。

4.1基本农田认定

耕地提取的目的是确定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耕地提取是在ArcGIS平台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版为基础,按照土地利用分类标准,提取属于耕地的地物实体。其中划定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要考虑农田保护指标、区域地形、耕地等级。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选择现状图版属性字段中地类属性属于耕地的,提出导出作为耕地层;第二添加新导出的耕地层,打开属性表,添加“耕地等级”字段,“耕地等级”的属性考虑到经济指标、产量指标以及土壤肥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各指标的权重值,确定“耕地等级”属性,然后以“耕地等级”属性字段从优到劣排序;第三对排序结果选择储面积大于等于市局分配的基本农田的指标确定为县级基本农田规划层,其它未入选耕地确定为一般农田区。

4.2占补平衡

占补平衡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方法之一。蒙阴县耕地总量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阶段时间内,各镇自身的耕地总量的增减所达到的自我平衡;二是在蒙阴县整个大范围内,各镇之间耕地的增减所达到的互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自我平衡”与“互不平衡”相结合的“总体平衡”。

5图件输出

ArcGIS可以完成图件的制作和输出,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输出结果,一般先将矢量数据分色光栅化处理,然后再发送打印机,以提高打印质量和速度。打印时容易出现设置纸张大小已经足够,但打印输出图还是被分幅打印的问题,即一张图被切割打印在两张图纸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市在ArcGIS排版输出时要明确图纸空间、页面空间、硬件设备纸张空间这3各不同的概念,只有它们之间的设置相互匹配,才不至于产生分幅打印的问题。这里需要打印1:10000比例尺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图。

6结语

利用ArcGIS数字化成图技术开展区域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设计的工作是可行的,突破了传统模拟成图的技术、方法以及传统手工总做模式。区域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设计数字图件的生成,不仅将过去的土地利用现状的成果图件变成了电子图件,而且为即将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极大的推动了办公自动化,管理规范化,决策可视化的建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57号令。

[2]程雄等,《GIS技术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2,4:37-39

一般农田保护条例篇2

关键词 基本农田;隐性流失;耕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44-02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是耕地中的精华部分[1]。基本农田保护实质在于保护耕地数量及质量[2],耕地保护正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但目前数量保护仍是基本农田保护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基本农田流失可分为显性流失及隐性流失,显性流失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基本农田用途的改变和数量的减少[3];隐性流失即在土地用途上尚未转为其他用途,但在农户实际耕种中无法耕种或耕种面积无法在农用地承包合同中体现的耕地。造成显性流失的因素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包括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非法占有等,隐性因素包括工业污染、水土流失、质量下降、管理粗放等[4-6]。基本农田隐性流失对于基本农田保护效果及保护主体权责利的一致性造成消极影响,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该文基于二调数据及变更调查数据,通过调查分析基本农田数量隐性流失程度及流失原因,并针对隐性流失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国家更有效地实现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河北省某县A乡位于山前平原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全县重要的农业乡镇、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种植区。根据土地调查数据,全乡土地总面积为10 039.84 h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8 623.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89%,其中耕地7 611.77 hm2,基本农田6 784.99 hm2,是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最大的乡镇。全乡32个行政村,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其中30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单元。

2 研究思路

基于二调数据及变更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分布,利用GIS软件,导出基本农田规划图斑面积,作为研究的基准数据;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台帐和农户实际耕种面积、坐落调查表,通过实地调查、汇总获取基本农田现实调查数据;以行政村为单元,对基准数据和现实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对比,分析基本农田隐性流失面积及流失程度;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及访谈研究分析基本农田隐性流失原因,并多角度地提出相应措施。

3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隐性流失现状及流失原因

3.1 基本农田保护数量隐性流失现状

经过对比基准数据及调查数据,全乡30个行政村中有28个村基本农田基准数据与调查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基本农田数量隐性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各行政村的流失数量及流失程度均有显著差异。全乡30个行政村基本农田基准面积与调查面积统计结果见表1。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变更调查数据,A乡30个行政村基本农田基准面积为6 814.91 hm2。经过实地调查,30个行政村基本农田调查统计面积为5 989.5 hm2,隐性流失面积达825.38 hm2,流失程度为12.11%。各行政村隐性流失数量及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流失面积最大的是尹坨,流失面积69.99 hm2;流失程度最大的是杨家坨,流失程度31.93%;流失面积最小的是贾庄子,流失程度最小的是贾庄子和东赵庄,数量上无隐性流失。30个行政村中,流失程度大于20%的村庄有9个,10%~20%的村庄有7个,0~10%的村庄有10个,无流失的2个,负值的2个。邱家营及渠流港两村流失程度为负,原因在于填报调查表时没有能够准确区分基本农田及一般耕地的界线导致填报的地块超出基本农田范围。

3.2 基本农田数量隐性流失原因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承包分配土地过程中,对于边角不规则地块及不便于耕种的地块,分配时对实际面积按照一定折算比例进行折扣,导致农户实际耕种面积大于承包登记面积,而调查时农户对于额外耕种的土地不清楚具体面积,也不情愿如实说明具体数量。

(2)部分农村主要田间道路两侧有绿化带,由于林缘影响耕种,在农用地承包分配过程中一般会距离林带后退4~10 m再量测面积进行分配。二次调查及变更调查数据中将这部分耕地记入耕地面积,但在农户承包土地面积时则不包含这一部分耕地的,同一地块就出现调查数据小于基准数据的情况。

(3)由于耕地质量差异,土地承包分配时对于不同质量的耕地会设置不同的折算系数,使得农户承包土地的实际面积与理论面积不同。A乡属于冲击平原区域,由于地形起伏土壤发育状况有一定差异性,即使同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片土地质量也有较大不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对全村土地分配时一般按照耕地实际产量确定一个较合理的折算系数对土地进行分配,折算系数的范围为1.1~1.5∶1。同一地块,基准数据是地块的实际面积,调查数据则是经过折算之后的农户理论承包面积,二者之间存在差异。

(4)部分行政村集体组织预留机动地面积比例较高,不符合国家土地承包政策,因此在此次调查中有意隐瞒了集体机动地数量,导致全村基本农田调查数据小于基准数据。

(5)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耕地(北方)包括小于2 m的路、沟、渠和田坎(埂)。由于土地调查分类方法与农村现实分配土地口径的不同,基本农田面积的基准数据包含小于2 m的路、沟、渠和田坎(埂),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承包分配土地时扣除了这部分面积,导致基准数据大于调查数据。这部分隐性流失的基本农田实际生产中无法耕种。

(6)耕地中一些小于上图面积的零星地物,二次调查及变更调查时统一与周围地类归并,统计到基准数据中,而调查数据则扣除了这些零星地物的面积,因此基准数据与调查数据不一致。

以上原因导致基本农田的隐性流失现象存在,隐性流失程度高,但同时流失的基本农田土地并未真正流失,通过相应措施能够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根据流失原因可把流失的基本农田分为2类,第1类可称之为“藏田于民”,对应以上的(1)、(2)、(3)、(4)项原因。这部分基本农田实际由农户耕种或由村集体出租给其他人耕种,但在承包登记面积上不体现,导致调查数据小于基准数据,但这部分隐性流失的基本农田仍是耕地。第2类可称之为“藏田于地”,对应以上的(5)、(6)项原因,这部分基本农田是路、沟、渠、田坎(埂)、零星地物等,这部分隐性流失的基本农田理论上是耕地而实际为无法耕种的其他土地。

基本农田数量隐性流失面积大,隐性流失平均比例达12.11%,影响基本农田保护效果,导致保护主体责权利不明确,基本农田外部社会效益补偿机制的实施缺乏公平合理的基础,侵害了基本农田保护的严肃性、有效性及长久性。

4 基本农田隐性流失的解决对策

针对“藏田于民”及“藏田于地”2类不同的流失类型,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能够降低基本农田流失程度,减少流失面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主体责权利一致。

(1)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系,增强基本农田保护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永久性。从基本农田分级、规划、变更、日常管理、监测、利用、保护补偿机制、违法惩治力度及市场机制引入等全领域完善法律法度体系[7-8],提升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和保护效果。

(2)针对“藏田于民”,应坚持承包经营权不改变,搞活农户承包新模式,准确登记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实际耕种面积与承包面积不一致的以事实耕种面积为准,对承包经营权合同约定面积之外的土地,农户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签订补充合同进行确权,以此作为基本农田保护责权利一致的基础,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基本农田隐性流失比例。

(3)针对“藏田于地”,应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减少基本农田隐性流失面积。选取流失比例高、流失数量大,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的区域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统筹田、水、路、林、村布局,提高耕地比例,降低沟渠田埂比例,优化田块形状,减少边角地及不规则地块面积,提高有效耕地比例,改善耕作条件,把“藏田于地”的基本农田改造为耕地。

(4)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对于基本农田的外部性社会效益进行补偿[9-10]。通过经济补偿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积极性,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户准确申报面积,落实多保护多收益的机制,使得基本农田保护数量明确到地块,保护主体明确到农户,实际耕种农户权利义务相一致。

5 结论

基本农田保护应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保护主体权利与义务一致,因此减少基本农田隐性流失将是未来基本农田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落实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机制,能够逐渐减少基本农田流失面积、降低流失比例、明确保护主体,让基本农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

6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基本农田保护:历史与反思[J].中国土地,2009(6):23-25.

[2] 陈桂,张蕾娜,程峰,等.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政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2):39-43.

[3] 邓荣荣,吴燕,詹晶.我国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城镇化水平的相互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J].西北人口,2012,33(6):89-94,102.

[4] 杨瑞珍,陈印军,郭淑敏.中国耕地资源流失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6):37-41.

[5] 李彦芳,尚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谈耕地隐性流失[J].土壤,2004,36(3):289-291,317.

[6] 马文杰,冯中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耕地流失的关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353-357.

[7] 翟文侠,黄贤金.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2):8-13.

[8] 翟文侠,黄贤金.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3):1-6.

[9] 张凤荣.基本农田保护新思维[J].中国土地,2009(7):20-22.

一般农田保护条例篇3

1.1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

农田防护林带建成后对降低土壤表层及耕作层的全盐量效果极为明显,可防止次生盐渍化。一般,杨树林带下土壤中碳酸钠盐下移,多滞留在30cm上下;灌木林带下土壤中的硫酸盐及碳酸盐则向47cm以下的土层移动。杨树林带下0~20cm土层全盐量较旷野减少66%,1~11H(H表示防护林带树高)之间减少86%~90%;灌木林带下0~30cm土层防护林带比旷野减少65%,林带背风面5~20m处减少58%~75%[4]。前苏联V.M.Kretinin的研究证实了农田防护林带有使土壤脱盐的作用。A.M.Egrouy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农田防护林带对农田土壤有明显的脱盐作用。李德毅在江苏大丰县上海农场的研究认为:农田防护林带保护区和空旷区相比有明显延缓反盐作用[5]。

农田防护林带还有减少土壤中CO32-和HCO3-的效果,从而使土壤碱性减弱,pH值降低。杨树林带内0~10cm土层中CO32-和HCO3-的浓度含量较旷野减少66%,并降低1.4个pH值。林带背风面1~11H之间减少78%~89%,降低1.0~1.5个pH值。灌木林带至带后20cm处范围内、在0~30cm的土层减少63%~82%左右,下降约0.5~1.5个pH值。

此外,农田防护林带还有改善盐碱土水溶性组成成分的作用。受林带庇护的土壤,Ca2+比例增大,Na+减少,从而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和可耕性。农田防护林带所庇护的上层土壤中水溶性Na+大幅度降低,在杨树林带可降低90%,灌木林带降低19%~82%左右[4]。

1.2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增肥效应

农田防护林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7~8年林地土壤(0~40cm)有机质含量比农地土壤增加近1倍,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显著提高,电导率平均值比对照点降低42.9%,土壤容重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通气透水性能提高。林木大量的枯枝落叶促进了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据测定,五年生的杨树、水杉、刺槐等林分每年凋落物分别可达2500kg/hm2、2800kg/hm2和2000kg/hm2,杨树凋落物中氮、磷、钾、钙的含量分别为2.35%、0.45%、1.24%和4.11%,每公顷杨树林每年凋落物归还土壤的养分含量为氮58.75kg、磷11.25kg、钾31.00kg和钙106.00kg[6]。华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0H范围内腐殖质含量为对照的182.2%,氮为178.4%、磷为145.4%,休乔列夫观测到林带保护区肥效增加25%。克列京宁观测到二十二至二十七年生的林带,促使草原土壤形成0~2cm的有机层,A+B1层增加4~12cm[7]。据郑亮等测定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2.9%,含氮量增加了8%,速效磷增加了31.4%,速效钾增加了6%,土壤的pH值由8.3下降到8.1[8]。

1.3农田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农田防护林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提高酶的活性,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南京林业大学(1995)在江苏徐州农田防护林区对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林带根系活动能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在林带附近土壤酶活性较高,随着林带距离的增加酶活性变小,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5]。

1.4农田防护林的保土效应

农田防护林带具有降低风速、提高土壤含水率的作用,因而起到防止或减轻土壤风蚀的作用[9,10]。Gal观测到Ferstod地区农田防护林带营造前,土壤损失量达1002t/km2,造林后12年仅为50t/km2,每年3月份空气含尘量仅为原来的1/10[7]。据测算,淮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每年可防止水土流失3000多万立方米,使3670km的主要河渠每年可减少泥土淤积12.1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河床抬高2~3cm[8]。

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产生与克服

2.1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的成因

在农田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由于林木根系和冠幅巨大,对作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林木与根系附近作物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树冠冠幅较大,遮阴面积大,时间长,造成附近区域的光照少,地温高,迎风面近树区的空气湿度小;虽林带缩小昼夜温差,有减免高、低温致害的正影响,但也有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影响作物发育,甚至降低种实品质的负影响。农田防护林的负影响随着许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对秋季作物影响大于夏季作物,林带阴面大于阳面,在瘠薄的土壤上大于肥沃的土壤上,在干旱年份和无灌溉条件下大于湿润年份和有灌溉条件的[11]。

2.2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的克服

要消除或减轻林带胁地负面影响,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①农田防护林要合理布局,主、付林带严格按要求设计,实行水、田、林、路、电统一规划,少占耕地。②选择窄冠、根深、枝叶稀少、发芽晚的树种。③栽树前要深耕整地,多施有机肥,促进根系向深层发展。④在林带与农作物之间,距林带约1.5m处,挖一条深50~60cm的断根沟,以避免树冠扩展到农地浅层土壤中。⑤在林带威胁地明显的范围内,种植绿肥作物、瓜菜、草药等比较耐阴的植物。农田防护林本身也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对社会输出多种多样的林产品,包括木材、条材、薪材、干鲜果品、茶叶、绿肥、饲料、燃料、木本粮油、药材和木本蔬菜等,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低估的。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绿肥、牧草等混种,不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而且更能充分利用地力,将生态潜能转化为最大的生物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发展畜牧业,获得更多的畜产品,从而解决农、林、牧三者争地的矛盾。可见,建设农田防护林是调控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满足人们对农林牧产品日益增长需要的必由之路。3结语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论文关键词防护林;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改良;林带胁地;增产

论文摘要综述了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微生物分布、土壤酶的活性、保土效应等方面的改良效益,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带胁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农田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4):130-133.

[2]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2002(6):747-749.

[3]洪涛,刘发明.防护林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甘肃林业科技,1999(2):59-61.

[4]代力民,王宪礼,王金锡.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13(2):47-51.

[5]张金池,胡海波.水土保持及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6]徐德炎.和田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的调查报告[J].新疆环境保护,1998,16(4):108-116.

[7]朱廷曜,关德新,周广胜.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

[8]郑亮,李滨,汪德玉,等.安徽省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1999(4):7-9.

[9]武建林,张良谱,刘随存.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1(3):40-44.

[10]鲍玉海,贺秀斌,杨吉华,等.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5-8.

一般农田保护条例篇4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S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96-1

1 秸秆还田的方式

秸秆还田的方式不外乎下面两种方式:

1.1 直接还田

直接把秸秆还田是比较普遍的方式,在很多方面有其优点,比如: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时,方便而且还田数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我国农村对于秸秆直接还田的方法无外乎以下几种:第一,高茬还田。高茬还田就是把作物的秸秆留下较长的一部分,大约是秸秆高度的一半左右,之后用旋耕机翻入土中;第二,粉碎翻压还田。在作物收割后,把秸秆粉碎均匀后撒在地里,厚度大约为6—8厘米,根据地方的条件来决定是否用秸秆还田机和旋耕机把秸秆翻于土中。也可以选择用犁耕,把粉碎的秸秆撒入到犁沟当中再进行翻耕,这种办法效果更佳,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比较适合农闲时来进行,或者耕地较少的地区。第三,覆盖还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麦地还田。在麦子收割后,使用耕犁进行翻转,这样可以使麦秆埋于土里,还可以起到抗旱保墒的作用。我国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潮湿多雨,有利于加快秸秆的腐蚀速度,有利于防涝和杂草滋生,这样可以保护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生产。这种方法虽然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可以减少开支,比较适合灌溉条件差的地区。

1.2 间接还田

间接还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2.1 沤制还田 沤制还田顾名思义就是把农作物的秸秆放入发酵池内,加入大量的粪便进行自然沤制,沤制一定的时间后取出,这样可以使用。

1.2.2 过腹还田 过腹还田就是把秸秆用于大牲畜的饲料,经过它们消化系统的消化,载将它们的排泄物中加入秸秆进行发酵,这样发酵后即可正常使用。

1.2.3 过圈还田 过圈还田是我国农村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将秸秆铺到大牲畜圈内,要均匀铺开,厚度适当,每隔8-10天要进行换铺一次,把取出的秸秆和粪便放进池内进行发酵,之后可进行使用。

1.2.4 高温造肥还田 高温造肥还田就是把秸秆浇水浸泡,之后加入禽畜粪便或者人的粪便,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一般情况是按照7:2.5:1的比例调配。调配的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使其均匀。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可让其自行发酵,如果是冬季需要其他热源的辅助发酵。当池内的温度达到50℃—60℃时,要将发酵物进行翻倒,一般翻倒次数为3—5次,之后可进行使用。

2 秸秆还田的影响

2.1 影响土壤物理性状

秸秆还田已被分析证明对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有很大的影响。秸秆还田后能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其粘重度,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由于土壤中增加了秸秆,也使得土粒破裂性降低,土壤微结构系数增加,对土壤的改良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关专家对有机物对土壤有机结合形态的影响做了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在土壤中连续施入有机物后,土壤的总碳量和有机碳量较其他地块土壤增加了34.88%—37.21%和30%,有机无机复合量较对照增加27.5%。这说明有机物对保护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肥力不仅仅取决于有机质含量,更重要的是有机质的质量。

2.2 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加速土壤物质的生物循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加土壤中的全磷和无机磷的含量。秸秆本身就含有氮、磷、钾等元素,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机酸等产物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某些养分的有效性。在水田中秸秆还田会引起土壤的养分还原、pH值、养分转化等发生变化。

2.3 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

研究结果显示,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大量繁殖,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而微生物能够分解土壤有机质,成为作物吸收的无机盐,这样使作物不能吸收的矿物质转化为可吸收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赵义涛,姜伯文,梁运江,等.土壤肥料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付艳忠.浅析玉米秸秆还田数量与产量之间的差异[J].现代农业,2009,(11):40-41.

[3] 韩秉进,陈渊,乔云发,等.连年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4):294-296.

[4] 周波,刘登民,劳荣秀,等.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6015-16019.

[5] 董百舒,吴敬民.秸秆还田培肥试验初报[J].江苏农业科学,1989,(11):24-25.

一般农田保护条例篇5

关键词 农作物病害;诊断方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 S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81-02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病,这一方法在农作物病害诊断中很有参考价值。笔者从事植物保护工作30余年,诊治了大量农作物病害,接触了很多实际病例,总结病害诊断经验,诊断方法与中医学的“望、闻、问、切” 非常相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病害既包括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侵染性病害,也包括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各种毒害、营养不良、机械损伤等生理性病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生理性病害更多,诊断难度更大。

1 “望”

诊断农作物病害,“望”最重要,农作物无法主动反映问题,主要靠观察。首先要仔细查看植株的各个部位长相、颜色、斑点,要与正常情况、常年情况等进行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必要时要拔起植株,削开茎叶,看到内部,还要注意检查根部[1-2]。通过“望”进行推理、鉴别、排除,初步判断是侵染性病害还是生理性病害,若是侵染性病害,再进一步弄清是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中的哪一类,若是生理性病害,再进一步弄清是热害、冷害,还是毒害、干旱、渍害,最终作出准确诊断。病例:1990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泗阳县首次发生,为全省首例,根据叶片上的短条斑和菌脓准确作出诊断,避免大面积扩散。

经常会遇到农民把禾苗要求诊断,有的能作出准确判断,有的单凭农民送来的样本无法下结论,因为有的病征在携带过程中丢失,样本保存不当还会变形变色,容易造成误诊。很多情况需要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田间状况才能作出准确判断,通过病株在田间的分布,相邻田块比对才能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大病分病虫在田间不是均匀分布的,有发病中心或虫源地,或与田间管理、土质、地势有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会随人传播,在田间形成一定轨迹。药害多与人在田间作业行走的轨迹相吻合,田边可能影响到相邻田块,除草剂会把杂草同时杀死。病例:曾遇到多例,植株生长势差,弄不清原因,到田间可见地表有盐霜,病因就是土壤返盐碱。

田间诊断非常重要,但也不一定要整天呆在田里,一次诊断后近期再遇到类似情况就不需要再下田,可以单凭农民拔出并带来的标本下结论。

2 “闻”

“闻”在农作病害诊断中运用相对较少,但同样重要。农作物生病以后总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气味,一般不会发出声音,如果仔细鉴别,应当能为病害诊断提供依据。例如,小麦腥黑穗病会有很大腥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会有恶臭,根部尤为明显。此外,各种农业投入品也会有气味,例如:氨态氮有氨气味,敌敌畏有酸味,辛硫磷有芝麻香味,氯溴异氰尿酸有氯气味。病例:一农户反映水稻突然枯死,实地查看,间断成片死亡,田间充满绿麦隆味道,并有撒施农药的痕迹,应当是有人用绿麦隆拌土撒施,人为破坏毒害水稻。有一种植大户机插秧秧苗僵苗,不盘根,后查看库存基质,霉味很大,原因就是订单数量大,供货来不及,育苗基质未充分腐熟。

运用“闻”来诊断农作物病害,应当扩展到广“闻”博见。要关注一切与农作物生长相关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天气情况,结合专业知识综合推理判断。遇到持续高温,可能造成不结实,遇冷空气可能造成冻害、冻药害,遇连阴雨一些病害可能大发生,渍害会加重,遇长期干旱刺吸式口器害虫就可能大发生。病例:2013年水稻、玉米、大豆不结实,就是高温引起的。2013年4月倒春寒,造成少量小麦冻死,许多成片被冻死的都是秸秆全量还田但未深埋,造成土壤悬松不抗冻,还有少量田块是在冷空气来临前用异丙隆等除草剂造成冻药害。每年都会在水稻田出现几例雷击,雷雨后数天内发生,1个点发生面积为100 m2左右,在田间呈圆形分布,跨越田埂,表现为青枯,叶片纵卷。

“闻”的运用还应包括掌握农业科技常识、生产动态,特别是植物保护方面的基础理论、当地作物布局、品种特性、农作物的生育期、常发性病虫、常见农药的使用方法、混配禁忌等,掌握越多越有助于及时准确诊断[2-3]。比如:新开荒地容易造成僵苗,甲氯磺隆使用面积大,下茬僵苗会多发。长粒型杂交稻孕穗期遇高温干旱容易造成颖壳开裂,偏春性小麦品种面积大,播种过早冻害重、纹枯病重。发生过细菌性条斑病的田块下年仍栽杂交稻,发生面积肯定会逐年扩大,狂风暴雨后必有一个流行高峰。毒死蜱、对硫磷用于小麦可能造成药害,三唑类药剂超量使用会造成药害。井冈霉素与氯溴异氰尿酸混用必定减效,拌种剂种量、水量、药量掌握不准,浓度很容易加倍,加倍后会影响出苗。

3 “问”

“问”在农作物病害诊断中经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作物病害总有一个发病过程,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的踪迹已经消失,既“望”不到,也“闻”不到,只能通过“问”来诊断。因此,询问要仔细,要抓住关键,从品种、播期、播量、茬口、投入品、栽培管理到具体操作方法、操作人员、操作工具、作业时的天气状况等都要问清楚,必要时对具体情况与上年情况、邻田情况、同品种情况、同投入品情况进行比对,从中发现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病例:有一农户反应花生烂种烂芽不出苗,经实地查看始终找不到原因,后经了解才知道,由于该户劳力不足,为赶时间,春节时就把花生种剥壳待种,花生提前剥壳就容易造成烂种烂芽。有一农户反映水稻旱育秧僵苗,各种管理措施都和别人一样,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直接用井水灌秧苗,造成了低温冷害。

有时接受电话咨询,不能到达现场又必须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容易出现失误,甚至出问题。这种情况下,要以稳为主,不轻易下结论,推荐药剂宁可无效不能有产生药害的可能,关键问题一定要问清楚。病例:有一种植大户反映机插水稻出现黄化,电话里初步了解情况判断为麦草未完全腐烂引起,后来到实地查看才发现,栽插的是糯稻,曾用精恶唑禾草灵除草,造成药害,引起黄化,电话里未详细了解,仅当作常规粳稻处理。还有精恶唑禾草灵误用在籼稻、大麦上,烟嘧磺隆误用在甜玉米上,精喹草除灵误用在白菜型油菜上等病例。

诊断农作物病害除了考虑技术性因素外,还要适当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因素,经常遇到当事人隐瞒真实情况无法确诊。有的农民用错药造成毒害,但怕亲属责备,不肯说出真实情况,有的农资经销商发生纠纷时怕担责任,隐瞒真相,判别这类情况的原则是“定性必须准,定量可浮动”。

4 “切”

“切”应当理解为各种检测化验手段,通过化验检测诊断农作物病害更具科学性、准确性,但受条件限制,应用较少。随着农业生产事故鉴定逐步规范,“切”的方法将应用更多,也更有说服力。很多病害可以通过对农作物解剖剥查发现问题,一般真菌、细菌病害只需一台普通显微镜就可以通过病源物作出准确诊断,有时只需保湿或保温培养即可[4]。病毒病害可以通过传毒媒介的带毒率作出预判。泗阳县第1例小麦全蚀病就是通过保湿培养检镜确诊的。对土壤、空气、水、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都有检测手段可以应用,近几年很多起农业生产事故纠纷都是通过检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解决的。病例:某种植大户的水稻后期抽穗困难,严重减产,与农资供应商产生纠纷。实地检查,剥开叶片,倒4、5节全部短于倒3节,不符合正常生长规律,检查农事记录,是因为多效唑使用太迟导致,属于指导失误。

参照中医切脉的原理,对农作物病害的诊断应当以生长点到根系作为一条大动脉,从总体上观察长势长相,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可能达到的治疗效果。生长点最能代表植株的整体生长状态,生长点生病危害损失往往较重,如果生长点已经死亡,只能从分枝或分蘖进行补救,生长点未死亡就有挽救余地。有时生长点表现病状,而发病原因并不在生长点而在根系。根系则是农作物的动力源泉,相当于人的心脏,正常情况下应当以白根为主,须根发达,所谓“黄根保命、黑根要命、烂根没命”。生长点与根之间靠茎叶连接,茎叶发病一般不是致命的,茎叶上的病状有时又是生长点和根生病的具体表现,根发病茎叶一般生长势会变弱,生长点发病一般茎叶生长势会变强。病毒病多从生长点先表现症状,土传病害多从根先表现症状。生长点最怕冻害、热害,根最怕毒害、渍害。病例:某肥料厂排放废气造成水稻毒害,引起群众上访。观察受害叶片上的病斑,与水稻僵苗、缺钾很相似,厂方认为是病害。仔细观察,心叶和根都正常,受害叶位大多发生在倒2叶中后部,与水稻僵苗、缺钾有明显区别,根据出叶进度推断出受害时间,与风向变化、检修时间、农民反映闻到气味的时间正吻合,厂方心服口服,只有少量叶片受害,损失并不大,最终农民获得了适当赔偿,之后又发生多次,均得到妥善处理。

5 结语

总体来说,诊断农作物病害应当“望”“闻”“问”“切”相结合,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特征,及时准确判定,以便制定最佳防治方案。受条件限制,农作物病害诊断目前还处于粗放阶段,误诊现象时有发生,病害诊断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诊断技术体系建设都有待加强。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改变,农民对农技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工作量将逐年增加。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病害诊断手段也将越来越多,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

6 参考文献

[1] 李永国,管仕臣.农作物病害防治基本技术[J].农技服务,2014(8):103-104.

[2] 刘本军,朱秀森,刘忠诚.农作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程序及方法[J].种子世界,2014(11):38-39.

[3] 孙靖,赵伟,温茹,等.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系统[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574-579.

一般农田保护条例篇6

【关键词】水利渠道 渠道管理 水利维护

农田水利渠道的维护及保养工作直接决定了渠道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从多个角度分析渠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维护保养管理实际经验,达到提高水利工程渠道工作质量的目的,实现农田水利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1 农田水利渠道维护与保养重要性

农田水利渠道的维护与保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采取对应的养护和维修,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建筑以及机电设备的应用效率。在水利渠道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中,通过水利设施的维护与保养技术措施,并结合有效的管理策略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使得水利渠道设施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支撑,对于提升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的维护工作中,必须开展定期检查,结合日常工作的实际需要,定期进行全面的养护措施,从而保障灌溉渠道的正常运行。

1.1 水利设施老化,隐患性工程较多

当前,我国存在大范围的隐患性水利渠道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设计规划、设备选择等方面受到当时建设技术、设计理念以及设备机型等的限制,在长期的运行使用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维护和保养,导致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例如,电灌站电气设备绝缘破损漏电、水泵气蚀现象明显、输水管道锈蚀等问题。这些隐患直接导致整个水利渠道系统渗漏严重、严重限制了其应有效益的正常发挥。

1.2 维护保养资金投入较少,工程抵抗灾害能力较差

农田水利渠道体系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设施,其整体效果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运行情况、生产成本等,从宏观上来讲能够提高农户的直接收入,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其投资主体过于模糊。对于农户而言,水利渠道体系的最优应用方式即为“搭便车”,这种心态直接造成了农田水利建设、维护和保养资金的不足。而政府以投资主体身份进行管理维护时,又直接受到政府管理的意识和形势影响,导致水利渠道维护保养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化特点,使得渠道整体抵抗灾害的能力下降。

1.3 重兴建设,轻配套、维护

部分地区虽然建设了系统性的水利渠道体系,但是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维护保养问题。例如,大部分都存在着漏水的现象,而且长期带病运行。部分工程虽然已经完工,但是对应的管理机构迟迟没有建设完成,重兴建二轻配套的现象较为明显。这直接导致虽然当地建设了大量的水利渠道工程,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后期的维护保养,导致水利渠道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输水效率低、渠床淤积等问题,部分渠道的输水效率仅仅达到设计标准的40%左右。

2 农田水利渠道的维护及保养技术

2.1 加强水利渠道设备维修工作

为了提高对水利渠道设备的维修保养能力,应该基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技术要求,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相关的考核。并以日常工作为实际出发点,对相关的管理机制及技术培训体系进行创新,确保水利设备的维护及保养工作常态化。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实现管养分离,将渠道的养护与保养工作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采取养护保养工作招标、检测评估以及考核等方式来加强渠道的养护和保养,实现渠道养护和保养技术的不断完善。同时,还要对维护和保养自己的管理监督工作,使得各项资金都切实落实到位,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得到有条不紊的开展,实现保养工作水平的切实提高。

2.2 提高水利渠道维护及保养技术的综合运用水平

提高水利渠道维护与保养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是提高渠道管理技术水平的关键途径。例如,针对常见的农田水利渠道小型坝体渗漏的问题,一般是因为坝体内外混凝土材料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出现裂缝而造成的,因此一般以横向裂缝为主。在处理时可以采取浸入技术、填补技术以及灌注处理技术等,通过综合应用对应的处理技术能够取得较好的凝固效果。另外,在坝体的支护处理过程中,由于通常采用的是防御性维修处理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渠道结构的强度,因此养护工作人员可以针对承受较大水力冲击的区域设置支护结构,使得坝体的抵抗强度提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添加钢筋网进行加固。

2.3 针对旧渠道设施采取修复与改造相结合的复合处理技术

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包括渠首、输配水及田间三大工程,不同区段的损坏需要采取不同的改造及维修处理措施,才能够达到对应的目的。例如,在对某地区的既有水渠进行改造时,通过实地勘察,发现是因为输配水工程长年失修,存在混凝土渡槽破坏的问题,而且还出现深度剥落、开裂以及混凝土漏筋的情况。基于此,在分析对应的原因之后,结合水利渠道的实际应用需要,以提高服务农业生产为原则,选择使用保留砌石基础,重新设置渡槽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但实现了对渠道的维护,而且有效控制了维护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恬.潼南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杨财,马华明.农田水利渠道的维护和保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策略[J].科学时代, 2014(22).

一般农田保护条例篇7

关键词: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44-03

一、稻田养鱼的传统模式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城西南部方山乡境内,背依奇云山,与温州的瑞安市和瓯海区交界。全村由街路头、龙现两个自然村组成,辖9个村民小组。这里以吴姓和杨姓为大宗,吴姓占大多数。到2002年时,有267户,797人[1],其中有600多人侨居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现村最大的特色是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稻、鱼的共生系统。水稻为田鱼提供遮阴和食物,田鱼觅食的时候,搅动田水,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给水稻根部提供氧气,田鱼还能吃掉害虫和水中杂草,它们的粪便则给水稻提供了肥料,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杰作。对稻田养鱼传统生产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吸收传统经验,在此基础上科学改进,并逐步地推广应用。稻田养鱼的传统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鱼种来源

育苗首先要获得鱼籽。获得鱼籽的办法是在母鱼的繁殖期,放些松树枝搭在水面上,这样母鱼生产后鱼籽就会粘在松树枝上,松树枝要很快捞起放入桶里,不能一直泡在水中,水分过多会造成鱼籽不能成活。鱼籽变成鱼苗一般要三天左右时间,粘有鱼籽的松树枝要先在箩筐中放上两天半,盖点稻草,每隔四、五个小时检查一次鱼籽是否湿润,如果没有水分了就像浇花一样浇点水即可。时间差不多后,拿几颗鱼籽放到有一点水的小碗,看差不多出苗的时候放到小鱼塘,过一天就可以了。

(二)放鱼前的准备工作

稻田养鱼要求田要每年水旱轮流,也就是去年的旱田今年养鱼,今年养鱼的田明年就不养鱼,而是种植其他农产品。这样做是因为,过于潮湿的土壤会降低“水花”①成活率。旱田用来养鱼要提前翻土,保证土壤的肥力,然后引入山泉,水深不超过30公分,过深的话秧苗不易成活,鱼接触阳光少,也会长得慢。此外,水流的进出口用竹篾、枝条编成拦鱼栅,防止逃鱼。

(三)鱼苗放养

清明至夏至是鱼苗放入水田的季节。鱼苗放养一般是在早晨,中午水温高,鱼苗会不适应。鱼苗放入后,三五天喂一次食即可。鱼食,一般是用谷子、小麦、剩饭菜等。有的村民还上山采些樟树枝、松树枝浸泡在田里,这样可以防止田鱼生寄生虫。

(四)种稻除虫

龙现村从前是种植双季稻,现在种植单季稻。单季稻是五月种,八月中旬前基本收割完。栽水稻时,水稻秧苗不是直接插入田里,而是先集中种在小的秧田里。因为秧苗面积小,容易放还能节省肥料。等秧苗长大一点将之取出插秧,然后大概二十天左右检查一下秧苗有没有出虫。如果有虫的话,当地人会使用油(菜籽油、茶油、桐油等)来除虫。这套农业技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创造发展而来,并一直传承至今日。

二、稻田养鱼的传承现状

(一)稻田养鱼发展的原因

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文化包括一套工具与风俗习惯——人体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为了直接或者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2]。稻田养鱼在20世纪80年代出国潮到来之前,不仅给龙现村的村民增加了收入,还起到均衡膳食结构的重要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传统模式一直传承至今日,并非偶然,而是当地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环境

龙现村四面环山,水源充足且水质优良,给稻田养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青田素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龙现村地处丘陵地带,人多地少,人地矛盾使得人们迫切寻求资源最大利用的生产方式,稻田养鱼应运而生。

2.历史因素

喜欢“饭稻羹鱼”生活方式的古越人因为战乱,一部分人迁移到江、浙、皖一带的深山,称为“山越”。青田原为山越的分布地,这里的人们延续了“饭稻羹鱼”的生活方式,“稻田养鱼”正是基于环境对这一传统生活方式的应变和创新[3]。

3.经济因素

种稻养鱼可以实现资源全方位循环,水稻可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田鱼可以补充蛋白质,增加收入。有农谚语:“稻田养鱼不为钱,放点鱼苗换油盐。”

4.人文社会因素

龙现村共700多人,其中有600多人侨居国外,村子里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剩下的多为老人和小孩。少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居民还需要依靠稻田养鱼获得的收入来贴补家用,延续着稻田养鱼的传统生产功能。但是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外汇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稻田养鱼对劳动力要求不高,老人们将稻田养鱼当作感情寄托,将父辈的生活传统继承下来。

(二)稻田养鱼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部分农民已经渐渐脱离传统模式,与现代化接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虽然传承下来,但是仍面临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技术传承人缺失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增加,龙现村掌握稻田养鱼核心技术的农民已经不多了,尤其是培育鱼苗这一核心技术,可以说就只有几个人掌握,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农业技术正在渐渐脱离他们的生活。因农民出去打工比留在村子里种稻养鱼能挣更多的钱,这就使得一部分人放弃了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稻田养鱼面积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只种稻不养鱼或者只养鱼不种稻的局面。另外,在当地自清末以来形成的出国风习的影响下,家里的年轻人都愿意选择出国。现在村子里,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目前就只有一些老年人还保留着种田养鱼的传统。青壮年出国造成劳动力缺失,使得稻田养鱼这种传统农业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

2.市场化的冲击

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技术,使得传统技术受到一定的冲击。自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龙现村出了名,田鱼和田鱼干对外销量增多,田鱼的市场需求扩大要求他们想办法提高产量。比如,栽培杂交稻,使用复合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品,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获得了水稻和田鱼产量的提高,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但是却明显违背了生态农业的原则。为了增加收益,而用现代农业手段,这会瓦解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威胁到稻田养鱼的整体文化。比如说,以前杀虫的工具现在都闲置不用了,这些农具也是稻田养鱼传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过于强调农业的经济价值,忽视农业的文化价值,对传统稻田养鱼系统产生了冲击,可能会使之与地方文化渐渐脱离。

三、培养确立传承人,保护“稻田养鱼”的生存环境

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稻作文化的延伸,反映了南方农民的耕作文化,它符合现代生态农业的特征,是人类的财富。2005年,龙现村的稻鱼共生系统入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农业文化与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了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及农业生产系统[4]。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是稻田养鱼技术,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基础上,对其加以保护。保护稻鱼共生系统不仅要确立传承人,还要保护其生存环境。

(一)培养确立传承人

稻田养鱼是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目前稻田养鱼传统技术传承面临困境,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传承人问题。“当民俗还是大众的生活常态时,是无所谓传承人的,传承只是群体间的代际传递。但是当民俗文化开始衰落时,传承人便开始崛起。”[5]

稻田养鱼传统技术是群体创造和拥有、通过群体传承的方式世代相传到今天的。由于龙现村大多数青壮年出国,村里的居民靠外汇便可生活得很惬意,稻田养鱼的物质生产功能弱化,使得很多人不愿意从事传统农业。还有一部分人,从收益出发,开始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目前,从事传统稻田养鱼的只有少数中年人和老人。拿培育鱼苗来说,育苗是一项精细活,时间、温度等都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大多数人并不会自己育苗,而是选择去别的村购买现成的鱼苗。长此以往,龙现村育苗的技术会逐步衰落,直至消亡。稻田养鱼作为一种物质生产民俗正走向衰落,此刻,需要通过确立传承人来将这一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从龙现村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村子里只有几个人会育苗这项技术。据村子里的人讲,要谈育苗的技术,“鱼家乐”的老板吴丽贞的哥哥今年60多岁,可以算是村里最好的。其他几名四五十岁会育苗的,技术都差不多。因为稻田养鱼的逐步衰落,传统的群体传承已不再可能,要保护稻田养鱼的核心技术,可以从这些人中挑选最合适的人作为传承人,或许传承人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社会传承方式将该遗产传承下去。

传承人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只有解决好传承人和传承对象的问题,才能解决农业生产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能将稻鱼共生系统这一宝贵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二)保护“稻鱼共生系统”的生存环境

“稻鱼共生系统”的生存环境不仅包括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应该包括人文社区环境等。龙现村已经形成了以稻田养鱼为核心的整体文化,这些文化是稻田养鱼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保护“稻鱼共生系统”,不仅要注重保护农业生产技术经验,还应该注重与之相关的文化的保护。

1.对稻田养鱼技术经验的保护

稻田养鱼技术经验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对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这些经验包括耕种、灌溉、除草防虫等生产经验以及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农具制作等农业生活经验。稻田养鱼技术是基础,只有将稻田养鱼技术传承下去,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业遗产。龙现村传统稻田养鱼经验目前保存得还比较完整,但是传承人问题应当是首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对农业生产经验进行保护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农业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传统农具往往代表着时代或一个地域的农业发展最高水平。保护好农具,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6]。

2.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稻田养鱼对自然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然而,现代化的冲击,一部分农民开始选择高产杂交水稻、使用现代饲料、用水泥加固田埂,更有部分人开始使用农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田鱼品质下降,并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污染。

3.人文社区环境的保护

青田县是全国闻名的侨乡,三百年前青田人就有“排排秩走番邦”的传统,龙现村也不例外。龙现村的居民大多靠外汇为生,外汇占其生活来源的八成以上,只有少数人依靠农业和外出务工养活家庭。因为稻田养鱼对劳动力要求并不高,人们种田养鱼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日常所需,还可以借此打发闲暇时间。可以说,龙现村的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寄托了人们的怀旧情感。龙现村独特的侨乡文化背景使得这一农业文化奇迹般保存下来。

4.对相关民俗文化的保护

稻田养鱼生产方式及其基础上衍生的多样民俗文化,都是“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了饮食文化、民间文学、民间文艺等。稻田养鱼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还是地方特色文化。如果我们忽视稻田养鱼对村落生活方式的影响,就很难理解当地的文化。反过来说,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找出与稻田养鱼相关的文化能够加深我们对这种生产习俗的理解。

(1)饮食文化

田鱼可以现杀、现烧、现吃,烹饪田鱼的方法有红烧、糖醋、清炖等,烹后的田鱼味道鲜美、肉质细腻、鱼鳞柔软可食。人们在过年过节或重要场合都会备上田鱼做的菜肴,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地田鱼饮食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缺少了这部分,稻田养鱼便完全失去了其物质生产功能。

(2)民间文学

有关稻田养鱼的民间传说和诗词丰富了民间文学的内容。龙现村有许多传说,如,龙现村村名的来历、鲤鱼滩的传说、耕牛不用绳的故事等等。这些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反映了当地人各方面的生活及与之有关的思想、感情等,是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对当地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进行整理、发掘,有助于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3)民间文艺

鱼灯舞是首批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文化。鱼灯舞一般是在正月里举办,逐村甚至出乡游舞演唱,欢度新春。鱼灯舞在一段时间内曾停止,近年来又重新恢复。因为缺少年轻男子,便组了一支女子舞灯队。现在的鱼灯也几乎没有人会制作了,村子里只有一名八十多岁的老人会做鱼灯,没有任何传人,也没有人想学,鱼灯制作技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鱼灯舞作为一种当地的民间文艺,与稻田养鱼的生产习俗息息相关,应当对鱼灯舞及鱼灯制作工艺进行保护。

稻鱼共生系统实际上是稻作文化与鱼文化的复合体,它体现的是稻与鱼的和谐相处,体现了多文化的融合。所谓稻作文化是稻作民族在长期生产水稻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不仅包括有关水稻主体的产生、发展及生产,稻作生产技术的传播等问题,还包括了由稻作生产而影响所及的民间生活方式、宗教民俗与仪轨,以及稻作民族特有的文化心态、社会道德等诸多文化因素之总和[7]。与水稻密切相关的水、稻米和稻草是稻作文化最直接和最恰当的体现者[8]。鱼文化是指人类对鱼的认知、阐释、幻想、沟通等精神与心理活动为主的精神文化。它不仅以无形的精神形态存在,如鱼的神话、传说、巫术、禁忌等,而且也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和动态的民俗活动表现出来,例如各种鱼的文化造物与社会习俗等。“鱼文化”不只是对食物的追求,鱼往往还象征着某种理念或信仰的符号。龙现村不仅有食田鱼的风俗、田鱼的传说还有民间艺术鱼灯舞,这些都是“稻鱼共生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稻田养鱼生存的民俗文化环境,它们是联系紧密的整体文化。认识到“稻鱼共生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文化,这是我们对其保护的首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遵循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对某一要素的保护或者某些要素的保护,而是要将稻田养鱼这一生产方式与其赖以生存的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保护。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要考虑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行动态保护。动态保护就是利用新思路保护传统文化,比如,发展旅游、实施生态补偿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等。龙现村在发展旅游上有极大的优势,在当地政府和居民协作下,旅游给当地人带来了发展。但是,问题也是随之而来。人们开始重视稻田养鱼的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等,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稻田养鱼的多重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方山乡志》编纂委员会.方山乡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38.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

[3]方丽,章家恩,蒋艳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思考[J].生态农业科学,2007,(2):389.

[4]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06,(4):138-144.

[5]杨旭东.传承人的个体崛起与民俗文化的发展——以新野猴戏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1):4-7.

[6]苑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C]//闵庆文,钟秋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99-114.

[7]任兆胜,李云峰.稻作与祭仪——第二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2.

一般农田保护条例篇8

第二条条例所称建房,包括建设建筑物和构筑物。

农田水利占用耕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三条占用园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视同占用耕地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四条经申请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标明的建设用地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未标明建设用地人的,纳税人为用地申请人。

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实际用地人。

第五条条例第四条所称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包括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和未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占用税的平均税额,按照本细则所附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占用税平均税额表》执行。

县级行政区域的适用税额,按照条例、本细则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条例第七条所称基本农田,是指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

第八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军事设施,具体范围包括:

(一)地上、地下的军事指挥、作战工程;

(二)军用机场、港口、码头;

(三)营区、训练场、试验场;

(四)军用洞库、仓库;

(五)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和测量、导航、助航标志;

(六)军用公路、铁路专用线,军用通讯、输电线路,军用输油、输水管道;

(七)其他直接用于军事用途的设施。

第九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学校,具体范围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学、中学、小学、学历性职业教育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内经营性场所和教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幼儿园,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或者备案的幼儿园内专门用于幼儿保育、教育的场所。

第十一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养老院,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设立的养老院内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的场所。

第十二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医院,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医院内专门用于提供医护服务的场所及其配套设施。

医院内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三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铁路线路,具体范围限于铁路路基、桥梁、涵洞、隧道及其按照规定两侧留地。

专用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四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公路线路,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属于农村公路的村道的主体工程以及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

专用公路和城区内机动车道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五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飞机场跑道、停机坪,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民用机场专门用于民用航空器起降、滑行、停放的场所。

第十六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港口,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港口内供船舶进出、停靠以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场所。

第十七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航道,具体范围限于在江、河、湖泊、港湾等水域内供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

第十八条条例第十条规定减税的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是指农村居民经批准在户口所在地按照规定标准占用耕地建设自用住宅。

农村居民经批准搬迁,原宅基地恢复耕种,凡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对超过部分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十九条条例第十条所称农村烈士家属,包括农村烈士的父母、配偶和子女。

第二十条条例第十条所称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其标准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根据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纳税人改变占地用途,不再属于免税或减税情形的,应自改变用途之日起30日内按改变用途的实际占用耕地面积和当地适用税额补缴税款。

第二十二条条例第十三条所称临时占用耕地,是指纳税人因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等需要,在一般不超过2年内临时使用耕地并且没有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因污染、取土、采矿塌陷等损毁耕地的,比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临时占用耕地的情况,由造成损毁的单位或者个人缴纳耕地占用税。超过2年未恢复耕地原状的,已征税款不予退还。

第二十四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用地,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用地。

第二十五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牧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

第二十六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农田水利用地,包括农田排灌沟渠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第二十七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养殖水面,包括人工开挖或者天然形成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第二十八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渔业水域滩涂,包括专门用于种植或者养殖水生动植物的海水潮浸地带和滩地。

第二十九条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适用税额可以适当低于当地占用耕地的适用税额,具体适用税额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是指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而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具体包括:储存农用机具和种子、苗木、木材等农业产品的仓储设施;培育、生产种子、种苗的设施;畜禽养殖设施;木材集材道、运材道;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的设施;专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灌溉排水、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业生产必需的食宿和管理设施;其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

第三十一条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占用农用地手续通知的当天。

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实际占用耕地的当天。

第三十二条纳税人占用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应当在耕地或其他农用地所在地申报纳税。

上一篇:风电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范文 下一篇:初中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