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告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08 16:30:36

劳动报告心得体会

劳动报告心得体会篇1

[,!]

为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业,做好社会化服务实体的发展建设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会议精神,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多渠道就业的同时努力为社会保险对象提供更完善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根据市劳动局《北京市促进就业经费管理办法》(京劳就发〔1998〕70号)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北京市社会保险社会化服务实体评估审核试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在组建社会化服务实体过程中按要求准备各类材料。同时,各区、县要切实按照市劳服中心年初下达组建社会化服务实体的指标,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各区、县在组建社会化服务实体中如遇有什么问题,请书面上报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

附件:北京市社会保险社会化服务实体评估审核试行办法社会保险社会化服务实体是市、区、街道(镇)劳动部门依据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度,在全市统一规划下,以分流安置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为目的,组织再就业困难人员为辖区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服务的社区服务劳动组织,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多渠道就业的重要载体。根据北京市劳动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就业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劳就发〔1998〕70号)的规定,现制定评估审核办法如下:

一、评估审核对象:

以区、县社会化服务管理部门及承担社会化服务工作的街道劳动部门,建立的以安置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同时为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提供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险社会化服务实体中申请使用生产自救费的社区服务劳动组织。

二、评估审核组织:

对申请使用生产自救费的社会保险社会化服务实体的评估审核工作,由市劳动局组织实施。市劳动局组织有关单位及外聘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社会化服务实体的评估审核工作。参加评审委员会单位有: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市劳动局就业处、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及外聘专家,评审时间原则上于每年二、三季度集中对申请使用生产自救经费服务实体审核评估,也可根据服务实体发展进度,开展服务项目的实际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三、评审内容:

1.社会化服务实体是否具有一定的经营场地、设备和一定数额的流动资金。场地一般应为自有产权;如租赁的场地,应签有3年以上的租赁协议;

2.安置再就业人员是否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0%(含60%)以上;

3.选定的服务项目是为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服务为主的项目;

4.实体的经济效益能否做到收支平衡,并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评审对象须申报材料:

1.区、县劳动局《申请使用生产自救费的报告》。

2.区、县劳服所做的建立服务实体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实体概况:实体名称、住所、主办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经营面积、产权、企业性质;

(2)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主营、兼营;

(3)市场调查情况:服务区域内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状况、服务对象需求、设立服务项目的市场预测;

(4)资金状况:资金需求总额,其中自筹(自有、借贷)数额、申请补助数额,(附固定资产明细表);

(5)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6)项目实施计划。

3.经营场所使用证明(自有产权附房地产权证明、租赁场地的附租赁协议)。

4.实体营业执照副本或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书复印件。

5.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花名册。

五、评审程序:

1.评审委员会组织有关成员对申请使用生产自救费的实体,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召开评审委员会。

2.市劳服中心根据考察情况安排评审时间,于3日前书面通知各评委会成员。

3.评委会评审议程:

(1)主办单位的区、县劳服在评审会上介绍服务实体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补充说明;

(2)评审委员会根据上述单位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情况介绍,进行质询答疑;

(3)评审委员会成员发表评审意见,就服务实体的相关情况进行综合评议;

4.评审委员会根据各委员综合评议意见于20日内写出评审报告,送市劳服中心。

六、审批程序:

1.市劳服中心接评审报告,经中心领导签署意见后,报市劳动局审批。

2.市劳动局决定,同意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费的社会化服务实体,由市劳动局于10日内下达批复。

劳动报告心得体会篇2

20XX年,在公司的中层干部的调整中,我调至人力资源室,担任人力资源主任职务,对我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一年来,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和KPI效绩指标,下面我分四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请评议。

一、思想、学习方面的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履行人事管理职能的关键部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始终抱着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工作上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处处以大局为重,工作能吃苦耐劳,经常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处事坚持原则,公道正派,能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能关心同事,处处以身作则,部门全体人员团结一致,保持了良好的工作风貌。 人力资源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强,一年来,我一直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学习了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五项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学习了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内容. 通过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一年时间人力资源的工作,我感觉到收获很大,自己得到了锻炼,业务能力和执行政策的水平也有了提高。

二、XX年完成的主要工作情况:

(一)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工作: 绩效管理对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导向的作用,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公司目标任务的完成,我深感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推进绩效管理过程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绩效数据反复测算分析和研究讨论,完成了绩效管理实施细则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在绩效基数核定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打破了以往一些传统做法。 按照考核程序,认真组织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每月组织对公司各部门绩效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根据考核结果核发绩效工资;组织开展了公司员工的年度考核和结果评定工作,依据员工年度考评结果,对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的员工晋升岗位工资。

(二)、整合员工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根据业务发展、营销渠道建设、市场竞争的等需要,不断整合和调整员工岗位,全年共对185名员工进行了岗位调整,选拔7名员工任恢复支局的支局长。 在实业划归主业的改革中,认真细致地做好划归人员的岗位设置工作,组织进行竞争上岗、考核上岗工作,对73个划归人员进行了岗位调整,保证了改革中员工队伍的稳定。

(三)、规范劳动用工方面: 认真开展劳务用工的清理工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劳务用工情况比较复杂,劳务工的清理,关系到劳务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员工队伍的稳定,在实施劳务工的清理中,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具体工作,妥善解决了清理规范劳动用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了工作的平稳和衔接,XX年已共计清退劳动用工127人,对现有使用的劳务工,也还将进一步的清理规范,后勤工作将实行社会化管理。 做好多经员工的劳动关系规范的工作,制定了的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宣传上级公司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慎重地处理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 严肃工作纪律和各项规定,对问题突出的员工,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并严格考核。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定员编制工作,组织做好了国有员工劳动合同的重新签定工作,按照省公司定员编制指导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定员编制测算工作。

(四)、开展教育培训方面: 组织开展第三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岗位技能认证工作,全年组织完成了八个专业的技能鉴定培训和鉴定考试工作,生产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74%,超过了上级公司70%的指标要求。组织开展了大客户经理、社区经理、综合维护的岗位的技能认证工作;抓好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全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58期,全员培训率达到89%。 注重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挑选了一批技术业务过硬、思想素质高、热心教育培训工作的骨干员工组成公司兼职教师队伍。

(五)、离退休管理方面: 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退休人员片组长座谈会,通报公司的发展情况,宣传有关离退休人员的政策,了解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及思想情况,解答退休人员提出的实际问题,维护退休人员队伍的稳定。 坚持为离退休员工做好服务工作,关心离退休员工的生活,在春节、中秋等节日,组织开展对离退休员工的节日慰问工作;对重病、住院离退休员工,及时进行探望。 另外,还做好了退休人员的手续办理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在工作中摸索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还需在今后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四、XX年工作思路: 新的一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的要求会更高,我会加倍地努力工作,我有信心,把人力资源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XX年的工作思路:

·如何写述职报告 ·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新员工述职报告 ·教务主任述职报告

·评职称述职报告 ·新教师述职报告范文 ·村干部述职报告 ·销售述职报告

·财务述职报告 ·教育局长述职报告 ·班主任述职报告 ·高级教师述职报告

(一)、加强人力资源自身的建设。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工作上必须严谨细致,要经常深入到基层、班组,多了解、多、多沟通情况,要努力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强化一切为市场、为基层、为员工服务的理念。

(二)、要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 绩效管理工作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XX年的绩效管理方面思路是:要加强绩效的全过程管理,要优化绩效管理的程序,充分利用绩效管理的IT应用平台,加强绩效的沟通与反馈。在制定XX年的绩效管理实施细则中,要突出业务收入、服务质量指标的考核,防止业务流失,提升电信服务满意度;绩效工资的分配要进一步体现向贡献大的岗位和技术业务骨干员工岗位倾斜。

(三)、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核心员工队伍,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加强岗位管理工作,继续贯彻竞争上岗的机制,合理地调整员工岗位,不断地优化调整人力资源配置。

(四)、要加强用工管理。

要制定合理的定员编制实施方案,为加强劳动用工提供依据。要加强劳务用工管理,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劳务用工。要切实提高劳务用工的质量,通过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劳务工的技能水平。要重新制定劳务工管理办法,规范劳务工的管理。

(五)、要强化员工培训工作。

要通过培训需求的调研,有针对性的制订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要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估,努力提高培训的效果。 要继续抓好员工的岗位技能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员工的职业化水平。

(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要通过组织座谈、研讨、培训、观摩等多种方式,积极宣贯中国电信企业文化;要加强员工学习中国电信企业文化体系的督促和引导,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

(七)、做好离退休管理工作。 继续树立为离退休员工服务的思想意识,经常与离退休员工交流沟通情况,坚持做好对离退休员工的走访慰问工作,坚持为离退休员工办实事、办好事。

劳动报告心得体会篇3

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是扶贫工作的唯一主体和责任者。《报告》指出,此种模式延续至今,首先造成了基层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过于依赖,基层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与此同时,贫困主体参与性较低。“自上而下”的扶贫没有充分尊重贫困主体的意愿,贫困主体的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此外,社会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利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扶贫的力量。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也让政府扶贫任务艰巨而沉重。

政府主导的扶贫在工作手段上呈现出单一性。《报告》称,在长期扶贫实践中,中国将资助式扶贫作为扶贫的主要任务,但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输血式”扶贫的落后模式,这种模式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贫困者脱贫,无法解决农村贫困的根源问题及内生机制的造血功能,使得农村返贫率较高。

由于社会参与不足,扶贫工作也缺乏多元化的监督。《报告》指出,在扶贫项目选择方面,经常存在着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利益,重表面数字,轻实际功效,没有后期的跟踪,没有达到扶贫开发的长效目的。在扶贫资金方面,也存在着资金投放主体不明确,到位率和透明度不高。在行政主导的体制下,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复杂,运行链条长,环节多,很难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致使大量扶贫资金没有到位,到位资金也有可能没有真正用到扶贫项目上。

《报告》认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扶贫的格局应该是构建大扶贫格局的努力方向之一。社会各类扶贫主体应成为扶贫的重要力量和有效补充。《报告》建议,在现阶段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需要确立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扶贫主体各就其位、共同参与的扶贫格局。

《报告》特别指出,在农村地区,扶贫与低保两项制度脱节导致贫困的动态管理机制缺失,贫困退出机制不完善。扶贫与低保两项制度是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组成部分。前者以“发展”为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开发扶贫的方式,帮助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人口脱贫,重在“造血”;后者则以“救济”为核心,通过现金补贴的方式,为失去劳动能力、常年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弱势群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乃是“输血”。

中国在2007年全面铺开低保制度前,扶贫制度承担了部分救济功能。但两类贫困群体事实上需要区别性的政策对待,若以低保救济有劳动能力者,无疑会使其产生福利依赖;以扶贫政策帮助无劳动能力者,又会造成资金的分散和浪费。因而在2009年,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基层民政部门在审核低保对象时要区别出有劳动能力者,为其提供培训、贴息贷款等扶贫政策以提高其生存发展能力。不过,两项制度至今仍未实现有效衔接。

《报告》指出,当前贫困对象的识别机制并不完善,许多真正需要摆脱贫困的人群未纳入其中。民政部门负责识别无劳动能力的困难户,扶贫部门关注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而处于“交界处”的贫困群体,如遭遇变故陷入暂时性贫困的农民、子女年幼需要帮扶的农民等,却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和帮助。同时,农村家庭收入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也给收入核定带来了困难。地方扶贫政策直接指向地区,也缺乏对扶贫对象的有效识别。

在贫困退出层面,由于低保是“补差”性质的,收入的增加会造成福利的减少,这直接造成了贫困群体对福利的依赖性,情愿吃低保,也不愿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贫困的动态管理机制缺失,使得贫困退出机制不完善。

《报告》还指出,“两项制度”的衔接的相关政策不够健全。当前中央和地方层面都陆续颁布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政策,但在中国,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社会救助法》至今尚未出台。《社会救助法(草案)》于2007年就被民政部提上起草议程,2008年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直至今天还未出台,使得地方在制定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政策时无章可循且权威性不够。

劳动报告心得体会篇4

(一)授课对象:全院本科、专科各专业。

(二)大纲内容:

⒈目的要求

()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邓小平建设确中国特色汁会主义现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深入实际了解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进—步解决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深入工农,了解劳动人民的工作、生活状况,学习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原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生活,了解生产实际,增强劳动观念和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

()开展勤工助学,并运用所知识为社会服务。

⒉内容方法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村、城市某一地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②农村、城市社会主义改革某一方面的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③农村、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④先进人物、先进事迹;⑤社会热点问题。社会调查必须进行实地考查,实事采集,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撰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可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采取个人单独完成和小组集体完成两种方式。

()劳动锻炼。劳动锻炼是指到农村或工矿企业与农民、工人一道从事某项生产活动。劳动锻炼时间—般为至天。在劳动锻炼期间,应与工农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增强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

劳动锻炼结束后,应请当地有关单位或劳动锻炼单位的有关领导为自己作出鉴定,本人写出劳动锻炼的总结报告。总结内容主要有:下乡、下厂锻炼的基本情况;生产劳动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主要收获和取得的成效。

()扫盲和科技文化服务。科技文化服务是指到农村、工矿企业向工农群众传授所需的科技文化知识,为工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实际问题,把所学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科技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扫盲”补习、知识讲座、科技咨询、技术协作等。科技文化服务活动结束后,应写出此项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报告。请服务对象所在单位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在报告上签字。科技文化服务可与劳动锻炼结合起来进行。

()社会实践采用“主题教育”和“课程教育”两种基本形式。“主题教育”是指按上级要求,围绕某个主题,由学院统一组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是指纳入“两课”教学计划,作为“两课”实践性环节,由“两课”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安排确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⒊计划安排

()本科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每次二周时间。具体时间和内容由社科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与院团委、学工处商量确定。

()专科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安排一次社会实践,一周时间。具体时间和内容由社科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与院团委、学工处商定。

⒋考核办法

()“课程教育”社会实践由社科系授课教师考核。必要时应征求团委、学工处有关同志的意见。

()“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由院团委负责考核。

()考核成绩计入“两课”相关课程成绩,占相关“两课”课程成绩的。凡课程理论教学考核成绩与社会实践考核成绩都及格者,原创:该课程评定为及格,其中有一方面不及格者,该课程评为不及格。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写作的几项要求和规定

一、调查报告写作的格式

⒈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

⒉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合符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⒊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有价值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

当然,具体格式可以有写作者的特殊处理,但以上三点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二、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⒈必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在调查报告中,须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⒉调查报告须取得调查对象的证明,并加盖调查对象单位的公章。

三、调查报告交稿的时间和形式

⒈交稿的时间定于下学期开学后的第周星期五下午,过时不候。

⒉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收齐后交社会科学系在系资料室等候的相关教师手中。交稿时须清点报告份数,并登记签字。

四、社会调查报告样本(点击放大)

(四)南昌航院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⒈基层党组织、行政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情况的调查。

⒉“三个代表”在基层的典型调查。

⒊某地村、乡、县、市近十三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其经验的调查。

⒋某地村、乡、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⒌某地县、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

⒍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情况的调查。

⒎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⒏私营企业主入党,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⒐某地乡、镇、县、市私有经济发展及其作用情况的调查。

⒑某地城镇、街道、社区积极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的调查。

⒈某地县、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的调查。

⒉中西部某地区实施大开发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的调查。

⒊某地乡、县、市实施可持续发战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

⒋某市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功能,新格局的调查。

⒌某工业企业面对加入叭。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所采取的对策情况调查。

⒍科教兴乡、兴县、兴市的典型调查。

⒎某社区,材、镇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调查。

劳动报告心得体会篇5

论文摘要:我党提出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强调语写新的理论篇章,是强调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前的改革开放;十六大报告强调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紊,绝不是对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根本观点的否定;社会财富的源泉不等于就是价值的源泉,在价值源泉问题上劳动具有排他性,但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问题上则不然;马克思《资本论》的学术价值以及它对全世界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作用,不容贬低和低毁;地球上所有的财富和一切商品的价值,从古至今只能靠劳动来创造,非劳动主体创造使用价值和非一般人类劳动成为价值源泉的说教,纯属天方夜谭。

众所周知,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即使近年来提出了要深人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那也是指在坚持这个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基础上的研究和探讨,这是不言而喻的既定的前提。这就是说,研究不是否定,探讨也不是抛弃,而必须像十六大报告对理论创新内涵所作的界定那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然而,胡义成先生在他的《价值理论:从革命到建设的根本转轨—论中共十六大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挥》(见《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第35一38页,以下简称“胡文”,引文只标注页码)一文中,断然否定劳动价值论,抛出了“生产力价值论”,并且把十六大报告中的某些段落和词句作为这个观点的依据进行牵强附会的论证。笔者认为,“胡文”通过“褒扬”十六大来包装“生产力价值论”的做法,难以让那些至今仍然坚持公正、科学的理论工作者保持沉默。现仅就其若干推论略作剖析。

一、关于“报告中再无‘劳动价值论’字样”到不能把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视作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正宗’的推论

“胡文”一开头就以“褒扬”的口吻,强调十六大报告里面找不到“劳动价值论”的字样,其用意无非是意会读者我们党不再坚持劳动价值论了。紧接着又以种种所谓的理由宣布劳动价值一元论不“正宗”,其用心无非是为自己的“生产力价值论”出场亮相折腾空间,搭建平台。一句话,是在潜心编造取而代之的理由和理论空间。但问题是,全党都知道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样一个主题的会议报告为何硬要塞进“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或评价呢?退一步讲,报告共分十个部分,塞进哪一部分合适呢?是放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放在第十部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还是放在其它八个部分中的哪一个部分去讲呢?实实在在地说,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党的代表大会通常是总结过去、谋划未来,它既不是价值理论学术会议,也不是《资本论》研讨会议,为何非要将“劳动价值论”的字样塞进报告中呢?这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吗?“再无”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以往历届党代会的报告都有“劳动价值论”的字样,惟有十六大“转轨”不见了。显然,这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也极不严肃,大有自作聪明之嫌。

不争的事实是,十六大报告从头至尾也根本找不到“生产力价值”的痕迹,同样是子虚乌有。而“胡文”却以此作结论说一个(劳动价值论)被否定、另一个(生产力价值论)被肯定,难道这还不够荒唐、滑稽和可笑吗?那么,“胡文”凭什么断定十六大“恢复”、“展开发挥了”生产力价值论呢?原来他是通过把报告第二个大问题的第三个小问题中的三段文字论和第四个大问题的第六个小问题中的一段文字,作了掐头去尾的拼接后,附带主观臆断,移花接木、自作聪明地把“生产力价值论”粘贴到十六大报告之中;同时又把十六大报告附会为“生产力价值论”的诊释之作。其推论的牵强和荒诞着实让人感到惊叹和无奈,下面的分析将会让读者对此有切身体验。

二、关于由“四个尊重”到“两个价值创造”的推论

“胡文”指出十六大提出在尊重劳动的同时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之后,特别强调“这种‘创造’,以及‘知识’、‘人才’,首先包括对使用价值的创造,而不只是对交换价值的创造”。这个推论根本站不住脚,只要我们查阅报告原文,就会不攻自破。它是报告第二个大问题(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三个小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中的一段话,原句如下:“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不难看出,这“四个尊重”既不存在“同时”“不同时”的说法,也不存在创造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的问题,而是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民族复兴增添新力量,与“胡文”所说的价值理论毫不相干。

必须指出的是,把十六大报告强调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视为首先是对使用价值创造的尊重,进而当作是对生产力价值论的肯定和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这只是“胡文”的一厢情愿,并非是十六大报告的原意。至于“不只是”的愤然,也大可不必。因为据我所知,时至今日,中国理论界的学者们和政界、管理界的官员们还无人将“胡文”引用的报告上的那些文字,理解或诊释为“只是对交换价值的创造”。

三、关于由“注目”到“肯定”的推论

“胡文”在指出十六大注目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之后,特别强调指出:“首先是让劳动和劳动之外的一切生产要素作为价值创造的地位和作用被充分肯定。这些话仍然是报告第二个大问题的第三个小问题中的文字,全句是:“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显而易见,这段话是在强调要从思想观念、创业机制、社会氛围三大层面来认真贯彻“四个尊重”,释放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更通俗一点讲,就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发挥所有生产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问题,而不是阐述生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退一步讲,即使把它视为后者,那也不应该是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应当是使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社会财富首先表现为一定量的具体的有用的使用价值物,用马克思的话说叫“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胡文”避开这一点,特意扯到价值创造上,其隐衷自然是在“生产力价值论”上。必须指出的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并不等于价值的源泉;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对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创造,以及对凝结在使用价值中的价值的形成,功不可没,但它们毕竟不是价值的源泉;作为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不能与其它生产要素分离,“胡文”故意将其分离的良苦用心,无非在于凸显并强调“劳动之外”的那些生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资本。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一方面,劳动价值论从来就不否认这些要素在使用价值创造上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即使把这些要素再强调上千次或上万次,也不会改变它们在使用价值创造和价值创造中的不同作用。同样,这种人为的炒作对“生产力价值论”的分娩也不会有任何助产作用。

四、关于由“确立原则”到“突现使用价值增扩”的推论

“胡文”认定十六大报告恢复、发挥生产力价值论的理由是,它“力求体现生产力标准,突现使用价值增扩,突现财富尺度”。具体表现在除了提出.上边的“四个尊重”和“一个注目”之外,还“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句被称作“要求”的话,是报告第四大问题(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第六个小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文字,全句是:“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目了然,这是讲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要求,将其视为对使用价值或财富的突现,进而视为对“生产力价值论”的认可和对劳动价值论的弃绝,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显然是拟于不伦之举。必须强调两点:一是劳动价值论虽然否定使用价值或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从来就没有宣布过使用价值的增扩不重要,从来也没有说过效用问题无所谓;二是价值的生产决定价值的分配,但价值的生产不等于价值的分配,二者是两回事,在价值生产上,尤其在价值源泉上劳动具有排他性,因为价值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有用劳动的耗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物化,但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上则不然,因为价值形成不仅包括新价值的创造,也包括旧价值的转移,所以,对劳动在价值源泉上的排他性的确认,并不等于对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分配上的既定权利的剥夺。这个道理对经济理论界的专家、学者来说,不应当成为盲点,更不该把它们混为一谈。

五、关于对马克思《资本论》与十六大的推论

“胡文”说十六大恢复了生产力价值论的本相并加以展开发挥,还表现在“不再像当年马克思《资本论》那样,把主要精力用于揭示剩余价值产生的奥秘并号召展开阶级斗争,而是重申包括六个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中国‘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要鼓励先富者‘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对此,我想指出以下三点。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资本论》的学术价值以及它对全世界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作用是不容贬责或否定的;对共产党人来说,面对当前和未来才是我们的本分。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上边的引文还是来自报告第二个大问题的第三个小问题。其中:六个新“社会阶层”这句,取自第二自然段,那里讲的是各阶级、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鼓励六个新阶层的创业精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表彰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积极创造社会财富”这句,取自第四自然段,那里讲的是注意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强调“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无须分辩,这两段文字与价值理论毫无关联。如果以为这些就是对“生产力价值论”的展开和发挥,那只能说明“以为者”还根本没有清晰的经济学概念,要么就是还不晓得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存在,要么就是大智若愚了。

再次,还应当指出的是,六个新社会阶层既然是建设者,那就意味着他们首先是劳动者,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主体要素之一,他们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也必然凝结或物化在他们所创造的使用价值物即产品中。这一点,对“胡文”的“生产力价值论”恰恰起到了证伪的作用。还有,不能把六个新阶层与先富者划等号,因为先富起来的人群中未必全是六个新阶层的人们,尽管他们可能会占大多数;也不能把报告中鼓励创造社会财富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先富者,因为报告明明白白地讲了还有发达地区的那些人们和优势产业中的那些劳动者。

劳动报告心得体会篇6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韵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制定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确处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为目标,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力戒形式主义。

(2)以责定权,以控制效果定奖,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用人单位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同职业病防治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但不能像经济责任制那样,把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制定的职业病防治目标分解或者压在劳动者身上。

(3)无论是集体责任制,还是个人责任制都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目标与计划,明确职责范围、基本任务、工作标准、实施程序、协作要求和奖罚办法等内容。

(4)指标分解和考核要有针对性,抓住影响职业病防治控制效果的关键,达到责任指标化、考核数据化、分配差额化(即职业病防治工作绩效的大小与奖惩挂钩)。

2、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本单位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厂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家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3、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难;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

建立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即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申报,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填报好各种申报表。

5、本单位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6、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的特殊管理。

放射、高毒职业病危害作业是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和严重职业病的主要作业,其危害后果特别严重,其危害往往是群体性的,且致死率、致残率很高,不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给用人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特殊管理包括对作业场所和作业人员的特殊管理。如作业场所的隔离、生产设备管道化、密闭化和操作自动化,作业场所设置特殊职业病防护设备,包括自动报警装置、防护安全连锁反应系统和工作信号,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医疗急救用品等。

特殊管理措施还包括对这类作业实施特殊的监管手段。如实施许可制度,即作业许可和人员资格许可。作业许可是指用人单位从事放射、高毒等、职业病危害作业,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特殊卫生规定和要求,取得卫生许可后,方可从事该项作业。人员资格许可是指从事放射、高毒等特殊职业的人员,也包括这类作业的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职业健康检查和培训,身体状况符合要求并掌握特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资格后方可上岗;管理人员也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7、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内容,建立或完善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内容有:全厂职工人数、男女职工人数、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男女人数、患各种职业病人数;全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数、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数、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浓度或强度及评价;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运行状况、防护效果及对存在问题的治理;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数量、是否有职业卫生检验报告书、实际配带情况等)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有: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用人单位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检测评价(定期检测、评价必须由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急措施、人员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法、财产保护对策、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

8、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使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严格按规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据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职业病报告制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及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报告办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应当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综合医院在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患者时,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②对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非急性职业病或急性职业病紧急救治后的患者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及时转诊到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诊断,并按规定报告。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③对确认的非急性职业病患者如尘肺、慢性职业病和其他慢性职业病,应及时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各级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不得虚报、漏报、拒报、迟报、伪报和篡改。

10、职业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场所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

(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1、向用人单位提供生产设备时的危害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12、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管理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配方、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13、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第二款: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告知的内容包括:

(1)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

(2)危害后果;

(3)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工资待遇、岗位津贴和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5)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育;

(6)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4、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培训对象包括: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有: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的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其内容和目的是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二)职业病防治实施方案

用人单位应结合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参照以上职业病防治计划所列的事项,制定本年度职业病防治工作目标,确定本年度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具体事项。然后,将各项工作事项分解、细化。最后,将分解、细化的各项工作纳入时间表、把任务落实到人,实行分工负责、按时完成职业病防治计划的实施方案。

劳动报告心得体会篇7

一、基本情况

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5月25日转入第二阶段以来,严格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把查找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把动员依靠群众贯穿始终,先后完成了召开转段动员会、召开民主恳谈会、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组织群众评议、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等活动,全局上下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积极开展评议,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努力方向,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为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分析检查的主动性。在前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查找出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解放思想,把握好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的契入点,在学习中牢牢紧盯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风向标,真正做到以学习促认识提高,以凝聚思想促工作更上台阶,增强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的主动性。

(二)开好“两个”会议,提高分析检查的客观性。

1、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开展谈心活动、认真撰写发言材料的基础上,6月25日,局党组召开了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5名班子成员认真开展了“六个对照检查”,一查思想观念是否解放,二查工作思路是否清晰,三查发展举措是否有力,四查体制机制是否科学,五查工作作风是否扎实,六查廉洁自律是否严格,从思想深处进行剖析,主动查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县委常委、组织部张自力部长和县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负责人到会指导,并在专题民主生活会结束时作了重要讲话,对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给予了较高评价,对全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开得严肃认真,很有效果,做到了思想见面、意见交换、工作沟通,达到了统一思想、增进团结、形成合力的目的。

2、开好党支部主题组织生活会。局机关和所属各单位支部相继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开展了查思想观念是否解放,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强不强;查工作职责落实是否到位,看责任意识强不强;查对服务对象的态度,看服务意识强不强;查工作绩效是否明显,看开拓创新意识强不强的“四查四看”活动。

通过组织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找准了影响和制约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剖析了存在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一步明确了增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前进方向,为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精心撰写报告,提高分析检查的针对性。按照高质量、有特色的要求,从活动一开始,局党组就高度重视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和撰写工作,明确提出要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作为局学习实践活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的主要成果,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规范与创新相结合,拿出一个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符合实际、体现民意、有利工作的分析检查报告。局党组先后3次召开党组会和党组扩大会议,研究总体框架,明确基本内容,拟定提纲要点,讨论报告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局党组充分运用民主恳谈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学习调研、征求意见、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成果,系统梳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分析主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精心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讨论稿形成后,采用召开民主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函等形式,分别征求了局机关各科室、所属各单位支部全体党员干部,乡镇街道、行风监督员、乡镇街道劳管所、企业、企业家协会、社区及部分服务对象和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的意见,经过集思广益,五次修改完善,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评议稿,为群众评议阶段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组织群众评议,提高分析检查的准确性。坚持发扬民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努力提高分析检查的准确性。从6月下旬开始,将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评议稿和评议问卷送达给局机关各科室、所属各单位、各乡镇街道、相关机关单位、部分企业和服务对象等参评人员,着重就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查找的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不可行等方面,征求意见,进行评议。这次评议共印发问卷80份,回收68份,回收率为85%。从问卷统计结果、收集到的意见情况看,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分析检查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广泛,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准确,确定的发展思路、工作措施切实可行,是一份较好的分析检查报告。对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局党组认真研究,充分吸收,进一步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已正式上报县委。同时,将分析检查报告的评议结果在全局系统进行了公布。

(五)促进当前工作,提高分析检查的实效性。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抓落实的工作实践中,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两手抓、两促进。党员干部在工作繁重的情况下,统筹兼顾,加班加点,加快进度,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实现了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工作上水平,确保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三、取得成效

(一)科学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检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实践意义重要性的认识,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进一步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加快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坚持以人为本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统筹兼顾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根本方法,已成为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

(二)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清。通过征求意见和调查研究,了解、发现和梳理出了影响制约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就业用工方面,主要是劳动者的素质与企业的用工要求之间的矛盾较大,劳动者技能单一素质不高,劳动者就业择业观念保守陈旧,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同时企业又十分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城乡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社会保险覆盖率范围窄,非公企业、城乡居民参保率不高,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形成;在劳动保障方面,主要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行政执法相对软弱,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不够规范。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检查,党员干部普遍认为,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客观上,主要是国家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建设还处在改革完善期,宏观政策体系不健全。在主观上,主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不高,以人为本的执政理论树立的不够牢固,创新体制机制的意识不够强,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晰。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检查,局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深刻剖析、认真思考、征求意见、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武义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和谐为要,突出重点,主攻难点,扎实抓好“四个重点”实现人事人才工作新突破,坚持“四个围绕”促进和扩大就业,采取“四项措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三项工程”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努力开创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思路。

劳动报告心得体会篇8

企业;劳动关系;规范管理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在国有企业中的劳动关系,表现为企业行政和职工群众的关系。劳动关系中始终存在着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统一表现为劳动合作关系,对立表现为劳动对立关系。

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是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不同的劳动者和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及法律责任。运用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劳动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

1.法规范劳动关系管理是依法治企的重要内容

坚持依法治国,能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与法律的制度保障,同样的,依法治企能够保障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使企业凝心聚力促发展,有效落实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所赋予的政治任务与社会责任。

依法治企首先要依法规范劳动关系管理。所谓劳动关系,是指为完成一定的生产劳动任务而对劳动力占有、支配、使用和管理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构成劳动关系需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组织性,即企业招用劳动者,劳动者成为企业组织的成员;二是从属性,即劳动者由企业管理、指挥、监督下提供劳动;三是有偿性,企业对劳动者提供劳动须支付劳动报酬。劳动合同调整的劳动关系,既具有一般意义上劳动关系的内涵,又具有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过程的劳动关系内容。

订立劳动合同时,主体之间一定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合法原则。力争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二是公平原则。遵循符合社会正义、公平的理念,合理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三是平等自愿原则。企业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一方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四是协商一致的原则。协商,要求当事人之间相互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征求对方的意见。一致,要求当事人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等达成一致的意见。五是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诚实地告知对方有关情况,不隐瞒真相,讲究信用。在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社会背景下,起主导作用或关键作用的是企业一方,应聘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率先垂范,遵循劳动合同订立原则,依据劳动合同法规范地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

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约定是粗线条,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企业在制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等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进行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使得企业依法保护企业的利益,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由于企业、工作岗位环境条件与时空的变化,或者国家劳动与分配政策调整,导致履行劳动合同的纠纷与争议不可避免,也就是说劳资纠纷风险难免。这时,企业与劳动者要及时沟通,保持克制,通过企业劳动调解委员会调解,防止劳资矛盾激化,损害双方的利益。

2.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要遵循合法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依法规范劳动管理的基本法律,包括劳动关系各个方面的内容条款。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如下规定:(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谋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上述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者不给予经济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适用于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下述劳动争议:(一)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二)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三)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条例》还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中明确:“企业开除、除名职工应发给通知书,辞退职工应发给证明书。职工对此不服,申请仲裁,应提供该通知书或证明书。”

企业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要遵循上述法规,违背上述法规则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本公司下属一个单位,从被收购加油站的原员工中留用了一名临时工,一直未签订劳动合同。某日加油站站长发现上班的该加油员把柴油流量表的油管接头拧松,往塑料桶滴油,立即向片区经理报告,片区经理赶到后检查发现从油罐到流量表的油管接头人为松动,则认为该加油员偷油,立即对该员工作出了停岗等待处理的决定。最后经讨论,片区经理决定解聘该员工,并通过加油站站长口头通知了加油员本人。

一年以后,该员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诉仲裁,要求被诉人重新安排工作、补偿交纳社会保险金并补发工资等,仲裁裁决结果为本公司败诉。本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重申该员工严重违反公司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利用工作之便偷取油品,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聘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人民法院通过审理认为:“原、被告虽未签订劳动合同,…….,双方已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原告主张被告存在偷油行为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原告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被告存在偷油行为,…….,如果原告认为被告存在偷油行为,决定解聘被告,应做出书面解聘决定或通知解除与被告的劳动关系,但原告只是口头通知解聘被告,并未做出书面决定或通知,可见,原告与被告的劳动关系并未真正解除,仍然存在劳动关系。”加上其他因素,我公司再次败诉。这此案件充分说明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是要学习和运用《劳动合同法》管理人事关系,规范劳动关系管理。片区经理和加油站站长决定辞退加油工,属于越权管理,劳动合同管理主体部门(含授权管理专业中心)不履行人事管理责任,属于管理缺位。由于上述双重原因,最终发生的综合效应,官司败诉,属于未依法办事,未按规章制度管理,导致劳动关系管理不规范的结果。为了维护企业利益和职工的权益,公司全体职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都要学习与运用好《劳动合同法》。

其次是惩治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行为时,要实事求是,掌握证据。我们教育和引导一线操作员工,要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严禁利用工作之便偷油谋取私利,严禁挪用货款营私舞弊等,但对极个别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实事求是、证据客观(如所使用的工具、现场、实物等),形成相关的书面材料,以理服人。对于手段恶劣的,要保护现场,及时向公安派出所报案,移交派出所处理案件。

第三是辞退员工要按法定程序办理。按照《劳动法》规定,我们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谋私舞弊的员工,有权辞退和解除劳动合同,但要按照程序办理。凡是开除、除名和辞退职工,首先由所在工作单位(加油站、油库)或部门报送书面报告和相关材料,逐级上报审批,最后由公司人事部门或授权专业中心发给通知书或证明书,并将这些材料送交公司档案室存档备查,做到解除劳动合同的手续齐全。

3.企业处理劳动争议要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要按照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积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企业。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职工多办好事、实事。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条件。这不仅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建立起相互依靠、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也促进双方自觉地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职工明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积极地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有效地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壮大起来,职工的生活福利也能获得改善与提高。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从本质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劳资关系,也应区别于个体经济与外资企业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国有企业的职工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和主人翁的精神。因此,在处理不可避免的劳动争议与纠纷时,要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加以解决,要以解决企业内部争议或不同意见的方法加以解决,企业职工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的管理者遵照“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头,一定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本单位所发生的劳动争议,创建和谐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

上一篇:浅谈泡沫经济范文 下一篇:工厂企业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