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时间:2022-10-05 06:44:10

浅谈当前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当前我国市场劳动力资本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既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增多现象,也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以及有效劳动力的退休年龄增加等问题。

一、闲置劳动资本增多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有很多劳动力会被迫闲置起来,因为他们自身的发展落后于科技的发展,由于无法驾驭新生的科技力量而从某些行业里被淘汰。其次就是科技力量的提升导致产品增多,不再需要原有工人的数量,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岗位,所以下岗裁员成为必然趋势。再有就是在竞争中各个单位和行业管理理念落后或是资金周转不灵等原因导致企业瘫痪,企业的员工便失去就业机会而成为需要社会救济的对象。闲置劳动力数量的上升是多种因素合在一起的结果,这种现象与经济增长速度、企业管理模式、通货膨胀、科技发展、国内有效需求的增长等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并且许多员工还被延迟了退休年龄,他们占有了许多有利的岗位,造成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于是年轻劳动力就被闲置,同时,既使年老的、有经验的员工提前退休离开岗位,也不会有新生代的工人来接替,主要是由于青年员工缺乏锻炼和行业经验,这就出现了北方很多大型企业高薪聘不到合适技术员工的局面。而企业为了生存和有效发展,会返聘这些有经验的老员工重回工作岗位,这造成了非正规员工对青年员工的挤兑,也使许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从毕业就失业,产生了许多高学历的闲置人员。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太大的负作用,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只是暂时现象。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之一,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没有提供出实际社会价值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来源于农村的劳动力,他们的转移、城镇化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关注。他们的转移主要是指农村中从事农副、农耕的劳动力,具有富余时间或者无法再从事本行业而由开始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在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据全国总人口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农村可用耕地逐年缩小,农村劳动力的活动范围也随即缩小,这样便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城乡结构的改变,许多乡村、乡镇便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按照此经济策略,导致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而城镇地区的产业五花八门,许多无人肯干的脏、差、累、苦行业本地无人愿意从事,于是为外来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乡村的劳动力入住城里后,经济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尽管不如当地人的收入和地位高,但是毕竟比在农村从事体力劳动要轻快得多,或者比起在农村已经无所事事来要强得多。

此外,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巨大影响。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一般情况下倡导的是“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只有遭受重大水灾、干旱、火灾等突发事件无法再生活下去时,才会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有一点活路,他们都会坚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加之封建社会把走街串巷的经商看作是最低档次,纵使在城镇已经开起了小商铺,也认为是不安分守己生活方式,总之,他们认为务农是最踏实的行为。因此到了今天,许多农村劳动力仍然把耕作土地看作是本职工作,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也造成他们在心理上惧怕转移。而现在,国家政策以及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扭转了这一局面,农村劳动力不再固守农村这一狭小的地域,城镇也放宽了准入门槛,并且出现了照顾民工生存的工会、帮扶机构、农民工子弟校等,这些都无疑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造成了影响。随着我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相关经济政策的出台,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迅猛地发展,许多城市的开发带动了城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比如城市建筑行业为周边农村的钢筋水泥等相关企业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另外,从事城镇工作的劳动强度也明显低于农业劳动或与农业劳动强度相当,而有时收入却远远高于纯粹的农业劳动。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同时,我国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也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但经济收入的悬殊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国家人口管理制度放宽的条件下,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

三、推迟退休对当前劳动力质量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增长趋势。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过去的百分之七上升到百分之八点九。根据最新预测,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百分之十六,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其实,推迟退休直接的目标就是延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社会作用。人口老龄化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压力。因为一旦退休人口剧增,政府对退休基金支出会增加,最终会导致入不敷出,还会引起养老退休金巨大亏空的问题,从而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市场上有效劳动的减少,因为他们挤占了新生人口的出生权力和生存空间,进而引发社会生产能力的下降,因为市面上出现的都是中老年人。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会使年轻人得到更多的老年人的指点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熟练劳动力,进而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为弥补劳动力供给减少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年轻人为挣得生存和工作的机会必然在老龄人口所不具备的条件上下大功夫,例如提高自己受教育的水平。其次,实际工资和物价上涨的压力提高了中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这需要稳定国家的财政政策。再次,延长退休年龄虽然在短期内会使现在的就业岗位减少,但是从长远来看,要想解决就业矛盾不能以提前结束老龄职工的工作权利来给年轻人倒地方,而是要靠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日益增大。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当下老龄化时代到来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革后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上改革退休制度的大趋势。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必然会增加就业劳动力数量,但由于非正规就业的存在,导致市场劳动力总量并没有改变。推迟退休的本质是劳动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它直接影响到青年劳动力和中老年劳动群体内部的利益分配。而且提高退休年龄会产生很多影响,比如降低制度赡养率,退休年龄提高,则退休人口相应下降,就业人口相应增加。还有提高基金积累水平,退休年龄提高,则延长其缴费期间。最后减轻支付压力,缩短制度支付养老金的时间。但提高退休年龄会对生产率产生影响,并将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就业压力,员工的退休不会为市场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机会,但劳动时间的延长无疑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为此,应将养老保险中提高退休年龄的影响归纳为收入效应、支出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等四方面,前两者是提高退休年龄的正效应,而后者是提高退休年龄的负效应。实施推迟退休的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国在改革退休年龄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发现和解决由于推迟退休而可能引起的各种问题。同时,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项目,运用科学的方法协调配置老年劳动力资源,加快延迟退休年龄立法进程。由此形成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外资的流入也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利用外资创造了条件,而外资的大量流入弥补了我国国内资金的不足,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邢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办公室.劳动保障科学技术成果汇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476-513.

[3]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43.

[4]邓大松,王增文.我国人口死亡率与最优退休年龄的动态变化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2).

[5]胡鞍钢,赵黎.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J].清华大学学报,2006,(3) .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 下一篇: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卡夫卡《美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