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11

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

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篇1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 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 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 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 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巧.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1.谭术魁彭补拙,2003(l),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J],中国房地产;

22.谭刚,2001(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一一《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

23.董坷,1999(3),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下的城市土地利用[J],城市规划汇刊;

24.张文彪,2002(8),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5.魏景明,2002(11),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

26.束雷,2002(2),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

27.王国强,2002(4),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J1,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8.欧阳安蛟,2001(4),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9.万曾炜,1997(2),论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J1,上海经济研究;

30.万曾炜,1997(l),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分析[J],浦东开发;

31,徐永倡等,1997(8),切实加强浦东新区土地的宏观管理[J],浦东开发;

32,芒棘,1997(9),完善新区土地市场体系浦东实施土地租赁办法[J1,浦东开发;

33.陶建强,1998(l),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34.钱芝平,1998(3),加强浦东新区国有土地资产运营管理的建议[J1,浦东开发;

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文章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介绍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与手段。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手段。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及其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介绍国外经验。其中,市场机制方面主要介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美、日、加等国土地交易的制度和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调控主要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购储备制度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最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做法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启示,即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调控系统。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文章的重点,第四章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第五章在介绍周口地区土地调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口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在构建周口地区上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分析其构成要素、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周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探索性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1.3论文的思路结构与创新之处

1.3.1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1.3.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调控系统

2.1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产权理论

2.1.2地租地价理论

2.1.3土地市场理论

2.1.4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1.5公共政策理论

2.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系统及手段

2.2.1市场机制

2.2.2政府调控

2.2.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2.4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国际经验

3.1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

3.1.1国外实施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实践

3.1.2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土地市场调控机制的启示

3.2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国际经验.

3.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国际经验

3.2.2土地征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

3.2.3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政府调控土地资源的启示

第四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2.1农业用地迅速减少

4.2.2可预征地空间减小

4.2.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很快

4.2.4土地闲置量较大...

4.2.5土地批租总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4.2.6土地批租方式出现多样化

第五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

5.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5.1.1地区管理系统

5.1.2开发公司管理系统

5.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5.2.2土地调控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与措施

6.1构建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管理模式

6.1.1周口地区土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型的选择

6.1.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目标函数

6.1.3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优化方案

6.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创新..

6.2.1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6.2.2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区

6.2.3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机制

6.2.4逐步实现全部土地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镇建设及其土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从小城镇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化中选择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并回顾了伴随我国城镇发展历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历史演进。论文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着重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概括了其特征,探讨了城镇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与方向,并尝试对其成因作出论证。最后,文章立足土地管理实践,以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的学理性对策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五)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是一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分配有效的土地资源,使其在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应,实现优地优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调控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公众参与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公众建议和意见反馈影响政府政策而修正市场失灵,促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上没有实现垄断,无法有力地调控市场供需,同时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既无法保障政府政策、规划等的贯彻与落实,又无法有效地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并且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参与既没有在法律制度上得到明确和保障,也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我国土地资源调控的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既保障政府的调控,又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创造平台,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的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三种机制的作用程度,使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能概括出来的,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并且,一个成熟的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还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政府的各项政策只是其补充,并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政策的变动只是对市场的微调,不会引起市场较大波动。

目前,周口新区实行的是新区政府和开发公司二级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形式土地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级市场调控乏力,二级市场存量过大,土地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优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知识有限,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对各种调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市场的变化也缺乏系统的讨论。而且由于数据有限,周口新区还没有建立地价指数等原因,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的分析和提出的管理措施还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今后随着对实践的了解和知识的深化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弥补以上不足。

三、研究基础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基础

本人自1990年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曾担周口市淮阳县的镇长和党委书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过深入的研究,对农业区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了解透彻,因而有能力完成该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进度安排 论题前期准备30天。

相关文献资料论证查阅、国家和地方政府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分析,制订出论题研究方案。

论题调研实施150天。

社会调研展开,调研资料、数据整理、分析、归类卡片制作、确立本论阐述内容构架构思。 论题写作形成150天。

调研报告―――提炼形成论题初稿―――立论观点、内容座谈考证修正、正式文本形成。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是作者三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总结与深化,形成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篇2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农业

土地制度是指土地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所形成的土地关系制度化后的总称。它包括:土地的生产制度、土地的收益分配制度、土地的交换制度、土地的消费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土地制度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等,最终影响着新中国的命运与未来。

一、背景

由于体制存在经济活动行政化、实行党委领导体制、管理活动军事化等弊端,它不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公社始终没有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农户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我国农村情况的土地制度势在必行。

二、主要阶段

1977-1978年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酝酿时期:1978年11月4日,我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按下了红手印,义无反顾的举起了“包产到户”的改革大旗,揭开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新改革的序幕。

1978―1991年是逐步确立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经历了从不联产到联产、从包工到包产再到包干,从不要包产到户到包产到户再到包干到户的变化过程。1980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初步肯定了包产到户。文件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2)。1983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对“双包”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高度评价。(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通知》,把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5年,并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1986―1991年是其缓慢发展的阶段:最终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1986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一宪法修正,为土地转包从理论走进实践奠定了法律依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阶段土地政策的内涵(5)。经过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初步确立与发展。

1992―1998年是其稳定发展的阶段:1993年4月,八届全国人大再次对《宪法》进行修正,将“家庭承包经营”明确写入《宪法》,党中央和国务院进而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6)1998年,“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的土地政策上升为法律。(7)这段时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广,得到稳定发展。

1998年至今是其法制化的阶段:2000年,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8)后来,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三、评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的成功还促进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与提高,激发了农村村民的自治意识与能力;农村杜会的阶层也发生了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兴起“民工潮”;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对这个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农业总产值是建国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84年为3214.1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55.4%,年平均增长7.6%,大大高于1952-1979年间的2.7%的年平均增长速度。(9)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自身的缺陷:它规模小,产生不了规模效应,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2]董辅扔:《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3]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改革重大决策纪实》[M]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N]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6]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N]1984年1月。

[7]第九届全国人大第l0次会议《土地管理法》修订案[N]1998年8月。

[8]刘广栋、程久苗《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

注释:

(1)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

(3)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改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3、185页。

(4)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年1月。

(5)刘广栋、程久苗《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与措施》,1993年11月。

(7)第九届全国人大第l0次会议《土地管理法》修订案,1998年8月。

(8)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9)董辅扔:《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篇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工业生产的场所。我国总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其中有耕地14.9亿亩、草地42.9亿亩、林地18.3亿亩,其它面积为67.9亿亩。应当说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有1.2亩左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4.8亩的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都成为经济社会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最为频繁和快速的地区,流动人口增加导致的房屋、土地租赁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市场发展较快。土地利用非农化速度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越来越普遍,随着体制改革,结构的调整与资产的重组,现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就是通过产权的交易、转让,依靠资本市场来进行的。

本文先后阐述了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我国集体土地的五项征用原则;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使用权出让、出租、作价入股和划拨的形式。并着重介绍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四种形式:一.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二.以招标方式出让土地;三.以拍卖方式出让土地;四.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在最后介绍了目前我国闲置土地的认定方法及国家对其处置的方案。

关键词:集体土地国有土地土地使用权

一.中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内容

(一)我国土地目前的利用现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工业生产的场所。我国总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其中有耕地14.9亿亩、草地42.9亿亩、林地18.3亿亩,其它面积为67.9亿亩。应当说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有1.2亩左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4.8亩的水平①。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无法使用土地,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为了管好和用好土地,必须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规,以便更好地用法律手段调整土地关系,保护土地资源。

为了适应土地管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高土地的集中节约利用水平,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压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近年来开封市政府按照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关于开展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整治工作的指示精神,依据国务院加强耕地保护的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的整治工作,并取得可喜成绩,这样,不仅提高了土地的集中节约利用效率,减少耕地占用,降低用地成本,减少闲置浪费,更能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土地的所有权制度

土地的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和处分土地,并从土地上获得利益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制度是保护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工具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我国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集体所有,即农民群众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的土地的所有权。

目前我国存在两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即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和土地的农村集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显然,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与国家推行的社会制度即公有制是相适应的。

(三)土地的使用权制度

土地的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占有的土地进行合理利用的权利。所有权的内容是由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组成的。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我国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应视使用者使用土地的所有权性质而定。一般情况下,农民使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是无偿的。不仅如此,由于历史原因引起的非农业人口使用的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也是无偿的,比如宅基地,对于国有土地来说,除了法律规定的无偿使用者外,就连中国公民住宅使用的国有土地都是有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五款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都成为经济社会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最为频繁和快速的地区,流动人口增加导致的房屋、土地租赁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市场发展较快。土地利用非农化速度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越来越普遍,随着体制改革,结构的调整与资产的重组,现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就是通过产权的交易、转让,依靠资本市场来进行的。

二.我国集体土地的征用原则

我国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征用土地时,土地管理部

门和用地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原则:②

(一)珍惜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我国耕地具有明显的特点:人均占有耕地少、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不足。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因此,在征用地时必须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必须坚持精打细算,能少占土地就不多占,能利用荒地就不占用耕地,坚决反对征而不用、多征少用、浪费土地的做法。

(二)保证国家建设用地原则

在征用土地时应反对两个极端:一是以节约土地为理由,拒绝国家征用;二是大幅度提高征地费用,以限制非农业部门占用土地。因此,既要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又要保证国家建设项目所必须的土地。

(三)妥善安置被征地单位和农民的原则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各地情况差异较大,补偿、补助标准很难确定,更不易统一,但补偿、补助要求适度。所谓适度,是既不要因为征用土地而降低被征地生产单位的生产水平和农民个人的生活水平,也不要因征地而过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或超过当地的生活水平。

(四)有偿使用土地的原则

有偿使用土地,是管好土地、促进节约用地和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手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使用制度将实行双轨制,既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土地使用权划拨两种制度长期并存。

(五)依法征地的原则

建设单位征用土地,必须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持有国家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证书和文件,并按照征用土地的程序和法定的审批权限,依法办理了征用手续后,才能合法用地③。凡无征地手续或无权批准使用土地的单位批准使用的土地或超权限批准使用的土地,均属非法征地,不受法律保护。

三.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形式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国家将一定时期内的土地使用权提供给单位和个人

使用,而土地使用者一次或分年度向国家缴纳土地使用费的行为。目前,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形式如下: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协议、挂牌交易的方式。商业、旅游、娱乐和豪华住宅用地,有条件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方式;没有条件,不能采取拍卖、招标方式的,可以采取双方协议的方式④。出让的最高年限是由国务院规定,应当签定书面合同,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定;使用者要改变土地用途必须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同意,签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

金。国家对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出让合同约定的年限届满前不得收回。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在我国土地使用者如果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土地的,不得出租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使用权出租时,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签定租赁合同,其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出租人必须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义务;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出租时,出租人必须依法办理登记手续。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

对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行授权经营或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的企业方可采用授权经营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土地。经国务院改制的企业,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应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其他企业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应报土地所在的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四)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

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在土地使用者依法缴纳了土地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国家将该幅土地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或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我国下列几种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确属必须的,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划拨:⑴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⑵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⑶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⑷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特殊用地⑤。在这里需要说明,对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项目,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但是对于以营利为目的,非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项目的,应当以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

四.土地取得的程序及有关规定

(一)集体土地征用的程序

严密可行的工作程序,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失误、保证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征用集体土地一般按照下列工作程序办理:先申请用地,建设单位持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初步设计、年度基本建设计划以及地方政府规定需提交的相应材料、证明。凡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审查、报批工作,对应受理的建设项目在30日内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建设用地批准后直至颁发土地使用证书之前,应进行跟踪和管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用地单位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经测绘部门测绘,核定用地面积,确认土地权属界限,地籍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由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证,作为使用土地的法律凭证。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

为了进一步对国有土地的管理,体现市场经济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我国除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外,都必须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不仅集中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可以实现政府按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供地,以供应引导和制约需求,实现土地优化配置,还可以有效防止土地出让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保障依法行政。

1.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主要适用于:高科技项目用地;福利住宅用地;国家机关、部队、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和市政公共设施等非营利性用地;政府批准的其他用地。土地使用者需要按协议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时,可向土地使用权出让方索取地块的有关资料和文件,并于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包括土地开发建设方案、出让金数额及付款方式等内容的文件。出让方在收到上述有关文件后,应于规定期限内给予答复。如果双方均有意向,就可进一步协商,直至达成协议。土地使用者可与土地管理部门签定合同并支付定金。土地使用者支付出让金后,可向土地管理局或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使用登记,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

.以招标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是指在规定的期限内,由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以书面的形式投标,竞投某一地块的使用权,由招标人经过开标、评标,最后择优中标者的出让方式。其程序是依据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机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拟订招标公告,包括出让地块的用途、年限、出让方式、时间等内容,邀请有意向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定向招标。投标人提出申请后,招标人对其资格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查,然后向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发出招标文件,投标人在拖表结束前将标书投入标箱,并交纳保证金,标书投入标箱后不可撤回,如果撤回投标书,则投标人丧失保证金,但在投标截止日期前如果需要修改标书可另投修改好的标书,原标书归于无效。招标人按照招标公告规定的时间、地点开标,推选代表检查标箱的密封情况,应当开启标箱,宣布招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主要内容(投标人少于三个的应重新招标)最后由评标小组进行评标,中标者保证金可转为定金,亦有地方规定可抵作出让金,未中标者可退还保证金,中标者在拿到中标通知书之后,在一定时间内和招标人签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支付规定数额的定金,在签约后60日内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过期不全部支付的,招标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请求违约赔偿。

3.以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人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可以通过拍卖这种竞争易方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对价。其程序是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出让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估价结果和政府产业政策确定底价,在拍卖前七日,拍卖人应通过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拍卖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拍卖时间、地点、出让地点的编号、位置、面积、用途、使用条件、出让年限;竞拍人应当具备条件,并办理相关手续⑥。拍卖当天,由主持人介绍有关拍卖的情况,宣布起叫价,竞买人竞价,最高应价者为竞得人,应当注意竞买人不足三人,或竞买人的最高应价未达到底价时,主持人应当终止拍卖。拍卖成交后,双方应当签署成交确认书,买方应当持拍卖出具的成交证明和有关材料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证照变更手续。

4.国有土地使用权通过协议方式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在我国只有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外才可采取。出让金不得低于新

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补偿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交纳的有关税费之和;有基准地价的土地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地块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实行授权经营、作价出资方式取得应按政府收取出让金额计作国家资本金或股金。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需要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改变为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途的,应当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的同意,签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按变更后的土地用途,以变更时的土地市场价格补交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五.我国闲置土地的处置办法

闲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

在我国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建设日期,自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生效或者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终止开发建设连续满一年的都认定为闲置土地。

目前我国的处置方案有:(1)延长开发建设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2)改变土地用途,办理有关手续后继续开发建设;(3)安排临时使用,待原项目开发建设条件具备后,重新批准开发,土地增值的由政府收取增值地价;(4)政府为土地使用者置换其他等价闲置土地或者现有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5)政府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确定新的土地使用者,对原建设项目继续开发建设,并对原土地使用者给予补偿;(6)土地使用者与政府签订土地使用权交还协议等文书,将土地使用权交还政府。原土地使用者需要使用土地时,政府应当依照土地使用权交还协议等文书的约定供应与其交还土地等价的土地。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闲置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两年未动工开发时,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

工开发必须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开发延迟的除外。

综上所述,大家都能看出,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下,都是一样重要的。为此,我国政府在近年来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管好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进行科学的土地规划,合理利用和征用土地,建立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和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参见《经济法学》主编潘静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②参见1988年8月29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四条。

③参见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

五章第二十二条。

④参见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章第十二条。

⑤参见《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主编陆克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第49页。

⑥参见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四章第二条。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管理文件汇编》地质出版社出版,2004年12月。

2.《土地利用管理调研报告汇编》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编,2004年11月。

3.《经济法学》主编潘静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4.《房地产政策与法规》主编孙辛勤李胜利,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

5.《房地产法学》主编程信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2月。

6.《宪法学概论》主编肖蔚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4月。

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篇4

关键词:ABAQUS数值仿真;综合管沟;沉降预测模型;注浆加固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维修,包括灾后重建,经常会因为主管部门不同,财务状况不一,缺乏相互协调及完善的长期运营计划,造成城市道路经常处于施工状态。因施工造成的市容影响以及交通不便所引致的损失对城市长期发展及市民生活皆产生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综合管沟在各大城市应运而生。因此,如何控制综合管沟的沉降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问题。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为控制综合管沟的沉降提供有效的技术措施,结合工程实体项目,采集综合管沟沉降监测的相关数据,运用ABAQUS数值仿真软件构建综合管沟沉降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借助预测模型分析注浆法对综合管沟的沉降有着较好的控制作用。最终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提供的综合沉降预测模型可以满足监测要求,能够应用到地下工程的安全控制中。

1工程背景

本项目实体工程综合管沟位于深圳沿海区域,综合管沟大致呈东西走向,设计全长1.172km,设计宽度8m,设计高度4m。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路段内分布的地层从上而下为: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第四系残积层(Qel)及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r3)。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1条规定,本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因此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整个工程沿线范围内未揭露活动性断裂构造,未发现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问题,沿线场地稳定性较好。本项目根据设计采用注浆加固的软基处理方式。

2注浆加固

2.1概述

注浆法广泛地用在地下工程加固周围岩体,通过注浆设备将浆液注入土层(或岩层),浆液注入地层中颗粒的间隙、土层的界面或岩层裂隙内,经过扩张、胶结、固化等一些化学变化之后,土层(或岩层)中的水分与空气被挤走,从而把松散破碎的岩(土)层胶结起来,这样就减小了土的孔隙比,最终提高土体的强度,增强土层的稳定性,降低土的压缩性,是一种有效防止地基沉降、变形的处理技术。

2.2注浆材料

本项目采用高压注浆法,注浆材料是水泥浆液。该工程土体加固主要涉及的土层是粘土层、粉质粘土层。2.3注浆工艺

本工程粘性土和粉质粘性土的注浆材料均采用水泥浆,并采取单液注浆法。而粘土和粉质粘土层都选择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作为注浆材料,故使用的是双液注浆法。

2.4土体注浆加固机理

注浆材料对土体加固机理主要体现在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效应。

物理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由于注浆管周围的土层被浆液凝固体挤密,而且浆液首先被压入土体强度最低的部分,然后向四周延伸,最终呈新的网络结构,成为加固土体新的骨架。

化学反应效应是因注浆材料能与土体进行化学反应,吸收土体中的水,生成物经过固结和硬化过程,使土体变得密实。水泥加固土即水泥土,其强度主要来源于水泥自身的水化产物的胶结作用和水泥水化时产生的Ca(OH)2与土中活性物质之间的硬凝反应所产生的水化物的胶结作用分。本项目注浆加固的深度为3m,加固宽度为12m。

3试验监测

3.1监测频率与技术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监测周期从综合管沟施工完后到综合管沟沉降趋于稳定后结束。变形观测点应在综合管沟浇筑前布设并测得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监测频率为:综合管沟回填期间2天监测一次,回填结束后且变形趋于稳定之后,观测时间可为7天一次,遇到暴雨或监测数据异常和变形速率有加速的趋势时应适当加密监测次数,。

3.2监测结果数据处理

选取注浆处理的三个标准纵断面综合管沟为沉降观测系列点,取每个纵断面的综合管沟中部设置观测点为监测数据,三段综合管沟标准断面沉降随时间变化表如图所示。

比较分析图1沉降数据可知:三纵断面的综合管沟实际的沉降值依次是23.5cm,24.3cm和23.8cm。

4 建立沉降预测模型

4.1概述

本研究选取综合管沟标准段作为分析算例,综合管沟长8m,宽4m。综合管沟埋深5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中视综合管沟为刚体。根据地勘报告,把综合管沟地板以下的土层分为四层,厚度每层简化为5m。钢筋混凝土G=2800kg/m3,弹性模量E=3.5e11,泊松比γ=0.2。综合管沟采用的是放坡开挖,用优质土回填。原状土从下至上依次定义为第一层土、第二层土、第三层土、第四层土和第五层土,回填的优质粘性土定义为回填土,注浆加固的土层定义为注浆体。4.2建立模型

4.2.1边界条件和荷载的设定

对于综合管沟沉降模型,在模型的两侧设置U1方向的位移与转角约束,底部设置U1、U2两个方向的位移与转角约束。

对于综合管沟上面的荷载,结合工程实际,综合管沟位于机动车道下面,所以会存在车辆的动荷载,等效为静荷载是36kpa的荷载。

4.2.2网格划分

选取72m×29m的范围内土体和综合管沟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模型。由于土体和混凝土结构自身的复杂性,在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连接时采用共用节点。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为2073个单元。

4.3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由注浆加固前后的云图比较可得,加固之前综合管沟底板在Y方向的位移约为24.8cm,加固之后综合管沟底板在Y方向的位移约为15.3cm。

5 结论

通过对比现场监测的沉降数据和数值模拟在Y方向上的沉降量,监测的三组沉降数据依次为23.5cm,24.3cm和23.8cm,而从注浆加固后Y方向上的云图(图4)可知综合管沟的沉降是15.3cm,监测沉降值与模拟值差值和实测沉降的比值为误差,计算得出误差约为37%,比较符合工程实际,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可为以后的综合管沟沉降分析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注浆前后综合管沟在Y方向上的变化量,结合图3和图4可知,注浆前综合管沟的沉降约为24.8cm,而注浆之后综合管沟的沉降约为15.3cm。说明注浆对综合管沟的沉降有着显著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立道,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李德强. 综合管沟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Canto-P.J,Curiel-E.J. Risks and Potential Hazards in Utility Tunnels for Urban Area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municipal Engineering. 2003, 156(1): 51-56.

[4]胡敏华. 市政共同沟规划原则及系统规划方法[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21(2):173-177.

[5]林中生. 分层注浆法在回填土地基中的应用[J].能源与环境,2009(1):101-102.

[6]费康,张建伟.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7]庄茁.基于ABAQUS的有限元分析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版社,2009.

[8]李小春,蒋宇静.日本的地下空间利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增2):4770-4777.

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篇5

关键词:ARCGIS;城乡一体化;地籍变更;系统

1引言

为方便土地管理部门及政府职能部门了解土地当前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辖范围土地合理规划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地籍变更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以其准确、便捷、系统提供土地最新信息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是建立一个具有同一参考系的数据库,将城乡地籍数据按照此数据库的规范要求录入其中实现城乡数据的统一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开的管理格局,适应当前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地籍信息多变的状态,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规划管理提供方便。城乡一体化地籍变更管理系统是为了实时、便捷的更新地籍数据,提供最新地籍信息而建的。传统的农村土地管理将土地作为资源管理,主要收集统计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而城镇土地作为资产进行管理,主要收集统计宗地最新的注册认证信息。不同的管理内容和分类体系使得城乡数据分开管理。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向农村扩张占用了农村土地,城镇土地变更不仅表现为本身的变更同时引起了农村土地的相应变更,急需城乡土地一体化,从分类、管理单元、数据管理上实现一体化,从而实现城乡土地的一体化及时变更,保持数据的现势性(吴家付2010)。

2城乡一体化地籍变更管理系统的实现

2.1主程序界面实现程序主界面的布局主要有四大部分:分为左边的图层控件(TOCControl),主要用于地图、图层、图层符号化管理;中间及右边的放置地图控件(MapControl),用于地图操作和显示;顶部采用of-fice2007风格的Ribbon设计方式,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功能展示;底部为当前选中要素(Feature)的属性信息展示区域。系统功能设计分为主菜单和编辑菜单两大部分。主菜单包含一般的地图操作,地图文档的管理,要素的选择,要素的查询和定位。编辑菜单包含相关地籍要素的几何编辑和属性编辑,包含:启动编辑、结束编辑;要素的添加、删除;图斑合并、分割、切割;宗地线的延伸、裁剪、打断;编辑时捕捉的分项控制。ArcEngine提供的控件遵从微软COM开发标准,因此在VisualStudio2008中,可以轻松的从工具箱中以拖拽的方式将所需要的ArcEngine控件放置在窗口中合适的位置,再结合DevExpress的界面组件搭建出了程序主界面。利用C#的事件消息绑定机制,在对应的消息响应中完成程序代码。2.2宗地变更(1)宗地新增。在编辑下拉组合框中选择多边形图层,即需要编辑的宗地图层,点击“启动编辑”按钮。用户通过鼠标左键连续点击生成宗地多边形,双击结束操作。系统自动构建面状宗地,生成宗地属性数据结构,可利用“属性查看”功能系统输入宗地属性信息。变更前后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继承ArcGIS的IBaseTool接口,编写Create-PolygonTool类实现。在鼠标点击按下时、双击时、鼠标移动时进行事件处理,主要用到了接口IWorkSpaceEditer、INewPolygonFeedback、IPolygon接口,如下关键代码:publicoverridevoidOnMouseDown(intButton,intShift,intX,intY)base.OnMouseDown(Button,Shift,X,Y);if(WorkSpaceEditer.IsEditing==false)(2)宗地分割。用户通过鼠标在图上画一条折线,与折线相交得地宗分为两部分,可以用捕捉功能来捕获分割点即可进行相应的宗地分割,分割完成后按自动编号原则,生成一个新的宗地编号,并且生成相应的界址点、界址线等等,如果有其他属性信息需要修改可以直接用功能键修改属性。程序实现主要利用拓扑操作接口(ITopologi-calOperator)和几何关系接口(IRelationalOpera-tor),在利用IFeatureEdit的Split函数进行宗地多边形的分割。(3)宗地合并。用户通过选择工具选中需要合并的宗地多边形,程序判断只有相邻的宗地才能进行合并,合并的同时将原本共同的界址点和界址线自动删除,并对合并产生的新的宗地根据编号原则自动编号。程序取得要合并的宗地多边形的所有点集合,再生成一个多边形,自动去除内部的点集合,在进行多边形简化函数(SimplifyPreserveFromTo)生成合法的宗地多边形,主要使用到IGeometry-Collection接口和ISegmentCollection接口。(4)宗地的灭失。用户选择图中的宗地多边形,点击“删除要素”按钮,宗地多边形以及相应的界址点界址线被删除。程序实现比较简单,调用IFeature的Delete函数即可。(5)属性变更。通过“属性查看”功能先打开发生变更的宗地的属性列表,将发生变更的属性进行修改,修改完成确认保存。程序取得用户修改的属性值,找到对应的属性名称,调用IFeature接口的setValue函数传入属性名称,和修改后的属性值,通过store函数进行要素属性的保存操作。

3测试与试运行

3.1系统硬件平台系统部署采用4核以上CPU,内存为2GB以上,80GB硬盘。配备2.5GCPU。3.2系统软件平台操作系统为MicrosoftWindowsXP标准版,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R2版,ArcGIS采用9.3版本,ArcEngine采用9.3版本,ArcSDE采用9.2以上版本。显示器建议设置为1024*768分辨率最佳。3.3测试内容完成系统程序开发后,针对设计的系统功能,不断修改程序错误,经过反复的程序调试、修改、测试。测试主要根据用户需求说明书和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以及相应的文档进行系统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和访问控制测试、用户界面测试以及兼容性测试等,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由开发人员来执行。主要功能包括:文件管理、地籍数据加载、地图工具操作的易用性、图斑编辑功能、属性查询、图层的状态控制、编辑结果入库。

4结论

地籍变更就是更新地籍资料,为政府职能部门及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最新的土地信息,为其统一规划、管理所辖范围土地提供依据,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将城乡土地纳入一个统一的模型下管理,使地籍变更更为方便。本文城乡一体化地籍变更管理系统开发中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设计总体框架和功能,具体功能实现总结如下:系统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宗地的增加、灭失功能;宗地的合并、拆分功能;宗地的综合变更功能;土地的界址线调整、利用现状变更功能。这些功能的编程实现使得地籍变更管理更加便捷。在本文中,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还很多,需要通过实际的测试来检验修改各项功能,并不断的改进,这样用户就可以更方便的使用。该功能的实现还有许多需要补充的,比如:历史查询功能,通过对数据库中存储的历史数据检索,按时间排序获取土地在特定时段的变更信息。

参考文献:

[1]柴秀伟.面向对象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模型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0):193-194.

[2]陈成斌.面向对象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测量数据模型的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7):50-52.

[3]陆钰莲,任建福.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3):20-22.

[4]杨永崇,郭达志.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模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75-78.

[5]董超.面向对象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模型的设计[J].城市建设,2010,(18):22-23.

[6]高立颖.城乡地籍数据一体化管理的探讨[J].资源导刊•地球科技版,2014,(03):25-26.

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篇6

英文名称:China Land Scienc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158

国内刊号:11-2640/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土地科学》(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土地科学领域惟一全国性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土地学会会刊。

《中国土地科学》是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引文期刊、SPCUE50家来源期刊和JI收录期刊于一身的权威学术刊物。

《中国土地科学》的宗旨是:全力推介国内外土地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快速报道国内外土地科学创新技术和方法,全面反映国内外土地科学学术思想和观点,推进土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支持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和管护工作。

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篇7

关键词:土地利用;监测;Google Earth;国土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1-0158-02

1引言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有限资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陆地面积有960万km2,居世界第3位,然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居水平的29%,排在世界第120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工业化、城镇化、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人地矛盾和土地不合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制度,即运用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科学地分析。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就是国土资源部根据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针对当代社会土地利用变更频繁的现状,结合具体国情而要求实施的一项土地动态监测工作。

自从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实施以来,各地国土系统借助卫星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进行动态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Google Earth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2卫片执法检查简介

2.1政策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土地利用情况变化频繁,常规的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手段已经很难直接快速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现状、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也难以从整体上检核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为此,国土资源部决定,自2010年2月起,全面开展科技含量极高的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利用卫星影像实施对国土资源的动态监测,以便快速、实时、准确地对国土资源进行分析和管理。2010年2月2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全面掌握违法用地情况,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秩序,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力度。

2.2土地卫片执法检查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测,制成遥感影像图,将同一地域前后两个不同时点的遥感影像图进行叠加对比,就可以反映出该地域土地的利用变化情况。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就是依据卫片对一个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通过对卫片监测所反映土地利用情况发生变化的地块逐一进行检查,掌握该行政区域的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及时发现、制止并查处违法用地行为。

2.3卫星影像的概念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制作的叠加监测信息及有关要素后形成的专题影像图片,简称卫片。根据目前最新卫星技术,遥感卫星获取的影像分辨率最高可以达到0.61 m的精度,通过卫星所拍摄的图片,不仅可以看清地球上每一栋房子,甚至可以看见道路上汽车的轮廓和行驶方向。可见,卫星影像完全能够满足卫片执法检查对时效性、准确性的要求。

3Google Earth在土地利用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市面上流通较多的免费卫片资源主要来自于包括Google Earth、天地图网、百度地图及搜狗地图等门户平台,遥感影像覆盖了主要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和其他城市的低分辨率影像,其中最丰富、最实用的是Google Earth。

3.1Google Earth介绍

Google Earth是Google公司于2005年6月推出的一款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搜索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安装在自己电脑上的客户端软件,免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度卫星图片。

Google Earth使用了公共领域的图片、受许可的航空图片和照片,是卫星影像数据与航拍数据的整合,数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的商业卫星。其中,法国的SPOT5可提供解析度为2.5 m的影像,美国的IKONOS可提供1 m左右的影像,而QuickBird能够提供最高为0.61 m的高精度影像,是全球商用的最高水平。

在Google Earth中,98%的影像都是卫星图片,其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至少为100 m,通常为30 m(如中国大陆),针对某些大城市、著名风景区或建筑物区域,其提供影像的分辨率会更高。目前,提供高精度影像的城市多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中国。此外,大坝、油田、港口码头与军用机场及其周边区域等也是Google Earth重点关照的对象。

3.2Google Earth的应用

Google Earth作为一个遥感影像承载平台,为用户提供了3个版本的服务:个人免费版、PLUS版本、PRO版本,这三个版本资源相同,功能有所差别。作为一种工具,Google Earth在土地利用监测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3.2.1查看地类性质

Google Earth直接调取谷歌服务器丰富的影像资源,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影像数据。这些影像能清晰的反映出村庄、农田、道路、河流、厂矿、地貌等各种现状因素,并通过金字塔形式加以显示,不同层级的对象显示为不同分辨率的影像信息,即它们的清晰度不同。目前,Google Earth影像分为22个层级(国内一般只到20级),以国内某地区的影像为例,各影像层级对应的分辨率、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等信息。

在土地利用情况的监测工作中,用户找到需要查看区域的影像之后,根据所监测地区范围的大小、图幅的大小和地物地貌的清晰程度等不同情况,通过软件的缩放功能来显示影像,这样便能清楚地判读出该位置的民房、工业厂房、水利电力设施等,利于开展外业实地踏勘等工作。

3.2.2监测土地利用变化

新版的Google Earth增加了历史影像查看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大量历史影像,用户可以用工具条下时间滑块将影像调到历史时间点,滑块上的标记表明数据库中记录有当前视图在该时间点的历史影像。历史影像更新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欧美及国内主要大城市区域,数据多为近几年拍摄,并且影像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3]。

利用Google Earth提供的历史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监测,主要适用于有影像更新的地区,用户通过调整时间滑块,对比两个时间点拍摄到的遥感影像,分析判别出该区域底物地貌的变化情况,从而不受恶劣条件影响地完成对土地巡查、调查取证和对各种类型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定点、定位,特别适用于发现违反国家政策的别墅用地、高尔夫球场用地等的监测。图1为Google Earth上广西某地分别于2009年2月11日和2010年5月24日拍摄到的影像对比,从影像图中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该地土地利用情况。

3.2.3 量测变化宗地面积

用户在通过遥感影像的对比、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后,除了定位该位置之外,还可以使用Google Earth提供的量测工具进行距离、面积测定,如上图所示,如此便可对该用地情况

有进一步的了解。Google Earth免费版提供距离量测工具,PLUS和PRO版本可以直接实现面积量测。

3.2.4应用案例

贵州省国土资源系统筹建的基于Google Earth的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将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集合到统一的地图上,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和“以图管地、以图管矿”。实际应用中,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清晰明确地判读出各类地物地貌,了解该区域土地利用情况,还可以通过共同的地理坐标,在室内对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不确定地物进行补判,提高解译精度与效率,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1)2009年2月11日(2)2010年5月24日

3.3不足之处

在土地利用监测工作中,Google Earth提供了大量的免费资源,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①高分辨率影像覆盖范围小,在主要城市以外地区尚无法普遍应用;②影像更新频率还不能完全满足日常监测工作的需要。目前,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购买相关区域某一时间点某个层级的遥感影像,来弥补公共Google Earth存在的不足。

4结束语

Google Earth可以下载免费的高精度遥感影像,软件本身还具有漫游、标注、叠加影像等操作功能,已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于多个领域。实践表明,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补充手段之一,Google Earth能有效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同时还可以应用到土地调查、土地规划、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相信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未来,Google Earth必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克,成夕芳.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6):11~15.

[2]郑泽忠.多种对地观测技术及Google Earth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建库[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4):1326~1331.

新版土地管理法全文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违法与管理;研究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和完善,更要从法律层面探索、研究遏制和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有效途径,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加大土地行政案件的执法力度,实现行政执法的速率与司法公正、公平的有机统一,维护和保障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

1、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农村土地违法问题量大面广,影响全局。违法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非一时所能解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对症施策。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必须深入农村了解土地违法问题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从而追本溯源,查塞清淤。

1.1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及特点:一是地方政府成为违法用地的主体,一些重点项目未批先占、未供即用现象突出。这类违法用地的特点是面积大、耕占比高。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短期利益的驱使,默许、支持甚至参与违法用地。三是农民违法违规建房问题较突出。四是以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名义进行违法用地。

1.2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农村土地管理的执法主体主要是国土资源部门,又主要由国土执法监察大队负责对土地违法案件受理。在具体实施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执法力量薄弱。二是乡镇国土所执法资源缺失。三是执法手段缺乏有效性。四是行政处罚执行到位率低。五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配合。

1.3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成因分析。诱发农村土地违法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归结有四个方面:(1)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差。(2)利益驱动,知法犯法。(3)先上车后买票。(4)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存在缺陷。

2、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2.1法律本身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2.2大农业占用耕地缺少规范,给耕地保护和土地违法造成巨大压力。2.3未批先建是目前土地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 2.4土地供需矛盾增大,是导致未报即占的根本原因。2.5土地管理体制不顺,监管执行力度不足,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难以独立行使执法监察的职权,行政处罚的效力不明显。

3、推动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司法主张

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政策层面研究制定解决的措施,又要从法学角度探索可行途径,将行政执法的效率、速度与司法的公正性、公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政策更可行、更严谨、更配套,法律更完备、更具体、更刚性。

3.1健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如何把严格保护耕地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如何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与维护农民利益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创新土地制度和管理方法。

3.1.1 积极推行国土管理共同责任机制。3.1.2 改革征地制度。一是界定政府征地权,主要是公益性征地。二是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3.1.3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3.2探索司法介入的新途径,增强行政执法的刚性。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很现实的意义在于把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国土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致使土地违法占地案件经常出现小案拖大、大案拖沓直至罚款了事甚至不了了之。3.2.1 违法占地查处引入司法保全措施。 3.2.2 实行通知类准行政行为非诉案件审查办法。3.2.3探索尝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强制执行权。

3.3建立解决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长效机制,综合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解决农村土地违法问题虽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但在当前制度及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研究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制定配套措施,综合加以解决。3.3.1完善土地立法,力求能在较长时间内提供我国农村土地违法案件处理的充分法律、法规依据。3.3.2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对有案不报、压案不查责任人的追究力度。 3.3.3 加强动态巡查和跟踪管理。

4、结论和建议

解决好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完善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使之更加完备、统一、可行,又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只有掌握了导致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明晰了解制约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解决的阻碍、症结,才能制定科学的应对之策,从而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切实维护好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2007】71号)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8〕204号)

4、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11号)

5、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

6、刘胜华、刘家彬著:《土地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09.2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法规库

上一篇:社区残联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桥梁工程设计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