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教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24 16:14:49

现场教学的作用

现场教学的作用篇1

职场英语的教学过程与通用英语在教学形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依然是遵循高效学习的原则且教学过程相似,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职场英语的教学与职业和专业的关系更为密切。就公共英语与职场英语的教学本质而言,二者均是语言实践类的教学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均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将高职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高效衔接过渡,就英语教育方面而言尽可能的培养出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与实践型的高职人才。

高职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衔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职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的衔接是能够实现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基本要求有效贯彻的重要手段。教育部所颁发的相关规定中指出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以英语的实用性为目的,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服务于岗位需求的实用型教学模式方向上变革。这一变革规定要求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摒弃普通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勇于创新,使英语教学与相关的职场环境相结合,实现公共英语与职场英语的高效衔接。高职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的衔接能更好的使职业教育符合社会及职场的现实需求。

就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状况而言,高职学生所获取的专科学历证书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相关等级证书无法为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赢得太大的竞争优势,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及职业前景展望受到严重打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家高职教育工作的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作为导向、服务作为宗旨的一类教育,就业是民生的根本,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为全社会及受教育人员的就业开展服务工作是职业教育的任务,协助受教育对象科学落实就业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为了高职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场发展中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要在立足学生就业、增加其就业竞争实力等方面强化自身作为,落实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的衔接过渡。

高职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衔接的具体措施

(一) 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机构及教材与职场英语教学的衔接。在公共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中,相关的教学组织与协调管理工作多由公共英语教学研究室负责,而职场英语的教学多由职业教育院校的各大院系的专业教师组织。在英语教学实践的开展过程中,英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要处理好公共英语基础性教师与职场英语教师之间的关系,组织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定期的开展联合教学研讨会议等,以教学组织及机构之间的配合与衔接,实现高职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的高效科学的衔接与过渡。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较为庞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之下,各学科的门类整合与划分不断加快,边缘性的学科不断产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编制出较为全面细致的职场英语等专业用途的英语教材,并不具有较大的可行性,这就需要公共英语教学工作者要与职场英语等专业用途的英语教育者加强合作,依据高职英语课程的开设要求,以专业用途的英语教学理论及实践特点为基础,实施英语课程的自主研发与教材的自主编写,确定编写出的教材满足高职教学目标及需求。

(二) 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育师资与职场英语教学师资的衔接。想要切实实现高职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的衔接,完善的师资力量是基础,这要求英语教师要精通相关的学科领域,具备更多的学习策略来实现教学方法科学的融入到教学策略中,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英语语法及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计划与评价专业用途英语教学效果的能力。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向职场英语教师的衔接,公共英语教师要与职业教育、专业课老师加强沟通协作,英语老师要具备更多的专业与职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适时适当的渗透更为全面的英语知识,以职场英语中的常见词汇、语法结构与句式结构等,为学生职场英语的学习奠定基础。职场英语老师要系统的学习英语教学的相关理论与语言知识,提高自身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状况,为职场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三) 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方法与职场英语教学方法的衔接。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已相对成熟,尤其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师多采用英语作为课堂语言来组织教学工作的开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职场英语的教学课堂上,老师采用汉语作为课堂语言组织教学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多采用翻译法、翻译与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工作的开展,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性比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影响了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

要想实现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的衔接,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上的高效衔接,重视英语教学中的趣味性与多变性,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要尽量的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注重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利用英语互动沟通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英语沟通,组织学生参与课堂上应用职场英语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鼓励学生走入到各类社会实践中,例如国际会展、贸易交流会等职场英语使用较多的场合中,以职场英语的实用性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职场英语在语言结构及语类类别上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等强调情景教学手段,实现用读来促进写作,用写作来促进学习,并鼓励学生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等来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重视英语技能的训练,结合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对高职公共英语向职场英语的衔接效果进行评价。

现场教学的作用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广泛,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在金融、房地产、外贸等行业实用性都很强。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单位如果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那么企业发展将举步维艰。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是在不断市场实践中锻炼产生的,单靠课本知识是无法将学到知识与企业有效衔接。目前,各大企业都缺少应用型营销人才,面对这种情况,各高校营销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将进一步调整,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以便营销专业学生日后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有明显差异,学校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业务能力优秀,并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直接导致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教育质量。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出现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型人才需求的情况。专业实验课程得不到重视,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实践的目的注重理论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结合,但是个人与市场营销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缺失,是应用型高校需要转变的关键性话题。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方法仍需调整

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知识讲解,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对营销理论的实际应用进行全方位理解,进而影响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现有的市场营销实验课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进行案例模拟,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营销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以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为例,在选择案例和专题时,许多高校仍是以著名的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学生并不能讲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营销有效融合,直接影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课改工作落实。

(二)缺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进行改革与全面落实的过程中,其教改工作的开展,并没有从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进行细致性调整,进而影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社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实践活动,这是制约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首先,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者主要以理论教育为核心,即便是对营销理论、营销方案、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讲解,其侧重点也是对模式应用、应用效果以及企业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客观阐述,缺少带入性,严重影响市场营销理论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反而降低了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效果。其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工作缺少实践活动,是因为部分应用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思想观念以及活动中所隐藏的实践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出现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工作缺失的情况,直接影响市场营销模式创新、思维转变的有效传播与落实。最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以观念、理论为主,而社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实,是指部分应用应用型高校的教改工作,并没有从市场需求、社会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项设计,直接影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1]。

三、优化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改的对策

(一)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应用型高校在注重实验课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学方式创新的角度,实现市场营销策略的拓展。在对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改工作进行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市场营销教师在授课前,要对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营销知识侧重点以及学生的就业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采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的方式,提高市场营销课堂的教学效果。市场营销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市场营销教师要对整体的教学大纲有一定的把握,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课堂的教学目标可以顺利完成。例如,可以将微格教育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课中,教师将课堂实践分化,以10-15分钟的时间,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改革效果的全面优化。最后,市场营销基本知识的教学,部分教师将市场营销课定义为活动课,对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认识不足,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市场营销教学的重要性,可以加强对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观念,并利用“营销”模拟的方式,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修养、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是实现实用型、社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工作[2]。

(二)以技能大赛实现实验课改革

教育课程的改革,其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所以,技能大赛的网络搭建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核心内容,以此实现技术的创新教育。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课程设计中,营销理论的基础性知识为前提,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应用,是技能大赛实现教学转型的关键性工作,社会性的统一应用需要创新以及研究,所以,技能大赛的内容设计应该以创新为主,并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方面的需求入手,对技能大赛进行调整,以此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最后,社会性与实践性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育的内容创新,是将专业技能的社会应用、实践创新完美融合,并利用技能大赛的应用,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课程教育改革的创新[3]。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在注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市场营销专业特性、学生主体需求、市场对市场营销技能型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注重技能大赛、教学模式转型以及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是应用型高校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工作。最后,虽然本次对市场营销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不全面,但是,注重育人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调整以及实践教育应用,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指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萍.互联网时代高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路径优化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48-51.

[2]安国山,金贞花.论多元文化创业团队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31-136.

现场教学的作用篇3

关键词:生产实习现场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以建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为目标;设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来探讨、研究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大批适应高速铁路建设和管理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

二、总体要求

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

三、现状分析

目前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及专业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不能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实践教学的规律采用相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是重专业理论的讲授,重专业知识的记忆,不重视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是囿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由“学会”转变到“会学”、“会用”;缺少能融合各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实践项目,忽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能符合“教、学、做”合一原则的专业教室和仿真实践环境;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有待发展;多媒体教学环境有更进一步扩充的需要;课程考试的出题方式仍以老师组题出题方式为主,缺少试题库组题的方式,考试方式仍然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形式单一。

四、改革措施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为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在2010年9月开展现场教学工作。在一年多的现场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规律,深化理论学习的实践课堂。在研究式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思路,完善现场教学制度,改善现场教学方法。在现场教学活动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理论教学

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等现场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章节授课。在专业课授课前,对所选教材的全部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列出教材大纲,根据现场开展的具体施工项目、工序衔接情况、施工进度安排,确定授课纲要、授课时间安排及相关内容的讲授顺序。在参观现场相应项目施工前一周,任课教师与现场技术负责人进行沟通,以了解具体的施工项目及工序安排,进行教材相关内容授课,并对教材内容以现场施工项目为依托进行相应拓展。以教材理论内容为指导,以具体的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不断深化教材革新、教学方式创新、授课内容的更新。

二、现场参观学习

现场参观学习经学院领导与中铁三局项目部及各队部负责人进行沟通协调后,各基地教师负责与相应对接队部负责人及技术主管进行参观项目、时间安排等具体事宜的操作和协商工作。在确定学生现场参观项目和时间后,由基地教师讲解具体的参观纪律及安全注意事项(有条件的应聘请队部安全负责人进行讲授),对于一些工作面相对狭小的作业项目(如现浇梁施工、隧道施工、架梁施工等项目),应分批次(每次控制在25人以下)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在现场采取基地教师或现场技术人员(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以现场技术人员为主)对具体施工项目进行讲解,并采取现场提问答疑、现场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做到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参与现场施工项目

经学院领导、基地教师与项目部及施工队部沟通协调,安排学生参与现场施工项目。利用下午及周日时间,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参与测量放样、沉降观测、试验检测、内业资料整理、质检评定等工作,由现场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工作内容,形成“师傅带徒弟”的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熟悉现场相应项目的作业程序,做到学以致用,既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现场学习后,可独立完成相关项目的工作,承担一定的施工作业工作,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又可减少一定的企业人员投入,进而达到学校与施工企业双赢的目标。

四、专家讲座

聘请具有多年施工经验的现场管理人员及现场技术人员开展专家讲座,在每次讲座过程中安排答疑和讨论环节,以不同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施工组织管理、施工安全、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新的管理组织模式、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等内容。专家讲座的开展应于现场教学安排密切配合,如在学生进驻现场初期,应及时聘请专家做安全方面的讲座,以增强学生在现场参观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同时聘请管理人员和技术负责人进行对接项目的总体技术讲座,以便基地师生对对接项目有初步认识和总体把握,便于以后工作的开展。现场教学开始后,根据教学内容及施工现场开展的具体项目,聘请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项目的专家讲座。通过各种形式的专家讲座,增强学生对施工管理、施工安全及具体技术措施的把握,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五、专题研讨会

由基地教师组织各项专题研讨会(有条件时应聘请施工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专题研讨会应根据学院教学安排、教师授课内容、施工现场项目等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在测量实训结束后,结合施工现场测量情况,开展“测量技术专题研讨会”,鼓励学生在研讨会上发言,针对自己对测量知识的掌握,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分享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增强测量技巧。在任课教师讲授完隧道钻爆法施工后,以实际的现场隧道施工为依托,开展“隧道钻爆施工技术专题研讨会”,对现场的钻爆设计进行探讨,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实际工程的学习,甚至提出改进意见。在现浇梁后张法课程学习及现场实际施工参观学习后,开展“现浇梁预应力筋张拉技术专题研讨会”,对后张法施工工艺、张拉设备、施工控制等方面进行研讨,促进学生对预应力筋张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专题研讨会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操作的对接,做到理论实际相统一,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现场教学的作用篇4

关键词:大学教学;同行评价;优势;困境;出路

一、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也被美国学者华康德称为“社会实践理论”。该理论包括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相互联系、制约,交织成一个网络,被广泛用于分析个人或特定群体从事社会实践的机制。

场域(field)是布迪厄探讨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主体与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体在场域中实现二者的联接。“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场域是社会实践的空间,但其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充盈着积极活动的各种力量,这些力量不断进行着博弈。场域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争斗的场所。每个场域都有其特定的逻辑,表现为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游戏规则。社会空间中存在多样的场域,且各种场域处于不断的分化之中,而场域的分化源于社会分化。场域分化的过程被布迪厄视为场域的自主化过程。自主化是指某个场域从其他场域中分化出来,展现出自身同有的本质,摆脱其它场域的限制和影响,遵循其特定的逻辑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但场域的自主化是相对的,场域分化以后仍会留有其它场域的某些影响,不存在绝对自主的场域。

惯习(habitus)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概念。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惯习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惯习是社会化了的主观性,它既是行动者在场域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个体化表现,也反映了场域结构的特征。惯习形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一般通过行动者的潜意识发挥作用。

资本(capital)是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在场域中活跃的力量是那些用来定义各种‘资本’的东西。”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决定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资本既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又是用以竞争的手段。一种特定的资本只能在一定的场域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定义的三种资本类型。

总体而言,场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或场所,惯习是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中的个体化表现,资本是场域中力量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实践活动离不开三者的共同作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分析工具,也曾被布迪厄用来研究教育领域问题。本文尝试运用该理论,对大学教学同行评价进行分析,将其视为一种场域,分析其特有的逻辑以及惯习、资本在该场域的共同作用,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大学教学同行评价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框架和操作性范例。

二、作为一种场域的大学教学同行评价

大学教学同行评价是由多个从事某学科或相近学科教学的、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或专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定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与教学评价实践。大学教学同行评价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在其特定的场域中进行的,而这一场域的形成是源于场域的分化。

布迪厄曾分析过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社会上诸多子场域。由于他身处科学场域,对科学场域有更深入的研究。布迪厄认为科学场域是一个自主性最强的场域,“科学场域服从于一种不同于政治场域的逻辑”。科学场域自身也是由许多子场域构成的,也处于不断的分化中。由于科研评价的需要,同行评价应运而生。自17世纪时英国皇家学会杂志《哲学学报》以同行评价评审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起,科学场域的一个新的子场域――科研同行评价场域开始形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建设,已经成为较为完善的场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作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行评价开始运用于教学评价,教学同行评价场域逐渐从同行评价场域中分化出来。该场域的产生缘于大学教学评价需要多元主体,学生评教、同行评价、校友评价、自我评价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方式组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评价模式,促使教学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同行评价作为一种分化的场域,有自身的运行逻辑与特点。

教育教学规律是教学同行评价场域的运行逻辑。科研同行评价中采用学科共同体的学科范式进行学术评价,其结果是有效的。对于教学同行评价而言,大学要为社会培养人才,人是最为复杂的培养对象,其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根据教学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整合了多个相互影响、配合的教学环节,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指导下,发挥合力作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同行评价包含的范围较广,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涵盖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评价标准除了采用各教学科目的学科范式之外,更要关注、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并且教育教学规律是在学科范式之上的,或者说教育教学的学科“范式”凌驾于具体的专业学科“范式”之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教育教学规律是教学同行评价的“共同”标准。由于这一标准的存在,可以打破或降低不同学科间存在的专业壁垒和信息不对称,即使由学科专业相近的“大同行”来评价,也不会出现太偏颇的评价结论。

现场教学的作用篇5

市场营销专业是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性,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时一定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1 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及现状分析

1.1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复合型营销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通过笔者对人才市场招聘岗位结构分析,市场营销岗位招聘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就业率是非常高的,细分企业设置的营销岗位结构,其主要包括销售、市场策划、客服以及网络营销等职能,基于市场营销岗位的多样性对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要多样性;但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调查中也会发现,营销人才的综合技能远远没有达到企业预订的期望值,比如营销人员不能完成企业的销售任务、营销人员跳槽现象比较明显等等,在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不能适应市场岗位的要求。

1.2 营销人员岗位素质要求分析 营销人员岗位素质要求分析主要是从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知识素质层面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技能素质层面分析:一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知识层面要求。企业要求营销人员要掌握基本的营销知识、商品知识以及客户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商务礼仪等;二是对营销人员的技能要求。根据市场调查,企业对营销人员的技能要求主要集中在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口头表达技能、营销策划技能以及推销技能,其中口头表达技能和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是最重要的。

2 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市场营销教育模式现状分析:很多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培养模式是借鉴或者参考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而没有依靠高职教育的特色目标而开展,结果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岗位的要求,同时也没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最终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现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认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仅仅围绕高职教育的特色为开展,但是分析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其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对人才理论知识的培训,即强调全面掌握的教学理念,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即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理念存在着错误的定位:求全。高职院校认为随着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深,只有全面培养学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营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就业,虽然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其获取的效果却是起到了制约作用,造成学生没有一门较强的专业技能;其次设定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为了突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他们会在教学中设定过高的人才培养标准,比如要求学生必须要通过英语四、六级,并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结果造成学生出现了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结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此种现象是高职院校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二是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应该本着实用、会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不是依靠社会实践岗位的要求而进行的,同时教学的内容也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汽车销售的教学内容要紧随社会汽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因为市场营销专业是与市场联系性比较紧密的专业学科,其内容要不断地变化与调整。

2.2 教学体系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脱节 根据笔者对教学课堂学生的表现现象分析,学生存在着逃课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分析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是课堂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而造成课堂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体系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出现脱节:一是教学模式的脱节。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基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会侧重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甚至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他们会将公共基础课时划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课与公共课之间比例的失衡,会造成学生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二是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学与市场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着滞后性,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岗位的要求,不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就业技能要求。

2.3 校企合作模式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但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中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还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识还不全面。很多高职院校都热衷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是他们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基本理念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校企合作模式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没有清晰的认识,结果导致校企合作平台的浪费;二是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企业不愿意承受更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出于保护企业核心机密的要求,校企合作企业不愿意承担培训市场营销人才的责任;三是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从事校企合作模式,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解决销售人员短缺的问题,他们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高职院校为其培养能够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营销人才,对此高职院校则更加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并且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终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

3 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3.1 构建以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课程设置,培养适合社会岗位的营销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市场营销的本质要求,从实践性和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对市场营销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合企业岗位的销售人才:首先市场营销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应该紧紧围绕社会岗位对市场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角度出发,培养适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次要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市场营销人才是以企业的产品为工作对象,向客户推销企业产品,因此要求市场营销人员必须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创新不惧苦难的精神;最后依据市场营销的发展现状整合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的单一模式,要将专业技能课程、人文道德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等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2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要创新市场营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就是采取教师在课堂上广泛地进行理论教学,而学生则被动地学习的模式,可以说此种模式对于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热情。

二是优化市场营销教材,选择适合高职市场营销的专业教材。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不高的众多原因中,教材的使用不当是很大的一部分,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选择的教材没有针对性,没有严格区分学生的专业学科,比如汽车营销、旅游专业营销以及电子商务营销等专业所选择的课程在内容上基本相同,没有突显出与本专业相关的营销策略知识,为此需要高职院校:一是要要针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教材,避免出现同质化的教材使用,尤其是不能借鉴本科学术型院校的教材;二是要保证高职院校教材使用的固定化、常规化、合理化。有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某些领导,他们会选择某个领导编制的教材,而不会考虑其编制的成效如何,结果出现某个领导退休后,就选择另一领导编制的教材;三是所选择的教材内容一定要有实效化。既要突出营销知识的理论知识也要突出营销技能的实用性。

3.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保障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市场营销市场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缺口的存在,要求高职院校要构建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践技能的教师团队,通过“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市场营销应用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措施有:一是通过校内培训的方式,高职院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比如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自学或者继续深造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双向人才交流。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本校的优秀教师派遣到合作企业一线岗位中进行实践锻炼,同时也要聘请企业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到学校单位实践教学指导,提升高职的实践教学工作;三是高职院校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高职院校要制定人才引进战略,积极到高等院校招聘具有高等学历的优秀市场营销教师队伍。

3.4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培养社会实践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合作层次,争取合作企业的支持,尽最大程度利用企业的资金构建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训教学的内容与计划要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意见,将企业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以企业岗位的要求构建实训教学计划。二是要实现企业的基本需求,企业之所以积极参加校企合作就是希望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为其培养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从企业需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4 结束语

现场教学的作用篇6

关键词:市场营销 教学模式 改革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解决企业生产过剩、打破贸易壁垒、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因为市场营销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时间不长,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够规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建立合适市场发展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弊端

1.教学与实践脱离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讲授课本上的理论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而从事市场营销教学的大部分教师都是理论研究的学者,很少教师能够具备丰富的市场营销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学中的营销案例都是课本上的现成例子,很少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始终感觉这些例子离自己还非常远,所以印象不深,也很难将案例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果导致了营销案例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积极性未能充分的调动起来。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还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现象。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把讲授理论知识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而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忽略了互动教学,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来营销课程应充满了案例,充满了互动,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结果理论知识讲解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唱“独角戏”,且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丧失了对这门课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中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且陈旧。教师课堂上板书加上口述,很少使用网络和多媒体,未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时间用在了写板书和口述案例上的时间过长,能够给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偏少。如果整个营销课程都采用板书加口述的形式,学生对授课形式缺乏新鲜感,长期以来会挫伤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且这种形式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接收新知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3.课堂案例可参考性不强且陈旧

因为市场营销学起源于美国,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我国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基本上是引进和解释西方的营销理论,缺乏充分的吸收和消化,所以市场营销的教材中大多是国外的营销案例,这些案例与我国的市场经济情况不完全相同,也不能适用于中国的市场,对于学生可参考性不强。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市场营销手段层出不穷。而一些旧的营销手段已经不能很好的起到作用,需要被新的营销手段所代替。我们现有的教材中很多案例还是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事情,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营销手段已无用武之地。陈旧的案例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改革

原有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要,因此对现有的市场营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更新市场营销理论知识

市场营销学教育的基础是营销理论。如果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扎实的理论教育,市场营销学就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谈不上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剔除一些落后的市场营销理论,时刻跟踪国际国内市场营销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积极关注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前沿。时常翻阅国外最新的营销著作,了解国外近期成功的营销案例,关注国外市场营销的最新动态,与我国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总结归纳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营销理路体系,作为教学的重要理论材料。

2.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其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来介绍营销案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利用互联网,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掌握国外的先进营销理论;利用营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营销业务实战。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营销课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3.增加营销实践教学环节

市场营销教学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缺少营销实践经验的学生,很难在刚毕业就顺利走上营销岗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始终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利用课题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营销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营销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从营销战略决策、产品评价、市场预测、目标市场的评估与选择、产品定价、促销、营销控制等全方面的进行模拟演练和操作。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实现学院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小结

培养合格的营销人员,需要市场营销教育。营销教育又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在改革中,我们要考虑到市场营销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实践性强、时效性强,同时,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梁修庆.传统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2001,12.

[2]沈伟,闻学,乔刚.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张吟鹤,薛晓华,潘金洪.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教学与管理.

[4]余远坤.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9,3.

现场教学的作用篇7

关键词:市场营销 体验式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98-01

体验式教学主要系指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与各自的规律,通过构建实际的或者营造再次经历的情境与机会,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并独自构建相关知识结构、发展综合能力、产生学习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形式。体实验教学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部分老师对其含义不深入了解就跟风运用,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耽误原有的教学计划。本文就对目前市场营销课程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不足点做出剖析,并提出相应应用策略。

1 当前市场营销中体验式教学的不足

当前,大多数学校因长期受到教学资源限制、教学条件限制,在实际市场营销课程中采用的一直是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虽已有多数学校意识到体验式教学对教学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待提高,虽说大多数学校都在市场营销课程中设有体验式教学这个环节,但大都流于形式或是局限于课堂中,并未解决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的结合问题。有的学校虽早已建立一套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利用率非常低。甚至有一些学校认为学生实践是他们毕业后的事,而学校的任务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这种对体验式教学的不够重视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2)只注重课堂教学,使得体验式教学过于形式化,尽管在专业计划中存在体验式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但是体验式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到的比例非常小,而且仅有的的这些教学方式也是流于形式,很难确保学生得到教师指导与实践锻炼的机会,造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许多:学校未能足够重视、缺乏合理的安排和管理、缺乏足够的经费开展教学活动;企业将接受学生实习当做负担,不让他们接触核心部门;教师对开展体验式教学缺乏积极性、学生对进行体验式教学缺乏主动性,都使得体验式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多余环节,根本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3)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虽偶尔有一些教师讲授营销案例,想以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可是因教学条件等诸多限制,一些能够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环节无从实施,例如商务谈判、沟通这些实战演练,汽车、地产营销建模展示等,大都不能有效实施,使得学生没有实际锻炼机会。

2 体验式方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是指以实战营销的形式,以职场为舞台,事件为道具,学生为主体和教师合作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其中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实际营销过程、实验具体营销方式以及实习、实训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做到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同时做好从书本到实际、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总的来说,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模式应在下面多个方面进行完善。

(1)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模拟情景与分析案例。情景模拟需要教师事先设计好模拟场景,安排学生饰演某些特定角色,模拟实际营销活动。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教师可充分利用起录像、幻灯片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对营销场景作描述,之后组织学生开展分组情景模拟。而在开展案例分析活动前,则要求教师事先准备好进行分析的案例,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个人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在课堂中展开交流并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对学生们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在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应时刻把握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的原则。教师在实际市场营销教学中主导作用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要在对教材十分熟悉的基础上,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其次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鼓励他们各抒己见,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进而达到使学生思路得到开阔的目的,让其对案例进行深刻理解,进而培养出学生们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市场营销中问题的能力。

(2)建立、完善营销模拟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一种结合了互联网通讯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的一个完整、有效而且真实的具体市场营销环境,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学到许多现实市场营销中的理论与知识,亲身体验一个企业从进行市场调查、分析、营销战略的制定到具体市场营销战术决策组织等全部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考察与开展实践工作,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并熟悉以后要步入的市场,了解市场的运作方式,并将实际所学的营销理论知识与市场现状有机结合,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并依据不同企业性质对市场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策划方案。

3 结语

不论是当前经济时展趋势或是市场营销的学科发展需求,都迫使学校对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满足时代变迁的需求。而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将市场营销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间的冲突与矛盾,其对改善市场营销教学效果与培养合格市场营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体验式教学在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中的应用[J].金山,2012(2):64,69.

[2] 曹垣.体验式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99-100.

现场教学的作用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教师专业化;FAPO

在终身学习思潮勃兴、职业教育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境遇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呼之而出。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工作场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范式,它能够弥合职业教育教师工作与学习的断裂,使其将学习嵌入到工作过程之中,以团体问题解决和个体自主学习过程为中介,在“工作场”和“学习场”的耦合之中提升工作与学习的绩效,进而达成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教师双赢发展的局面。然而,目前国内对“工作场学习”聚焦不足,一是理论分析高度和深度不够,二是实践组织的效率与效益偏低。为此,引入FAPO分析工具,深入探索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发生机制,并构建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运作流程、内在机理、组织设计及评价系统,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观察视野和操作路径。

一、FAPO: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分析框架

FAPO是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它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假设,从教师个体的社会-心理层面入手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1]其主要的四个维度——F感受(Feelings)、A关注(Attention)、P激励(Promptings)和0组织(Organization)提供了职业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实然状态的评估指标、应然选择的评价标准、心理活动的催动力量以及组织实施的可行机制,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有效学习的能力,促进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一)F—Feelings(感受):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实然状态的评估指标

“要改变教师就是要改变教师所是的这个人”,[2]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认为教师作为人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发展的基础。在工作场域中,职业教育教师作为“人”具有对自身角色与工作情境的效能感、满意度与责任感等基本感受。“教师的个人生活与其专业生活密切相关,教师个人生活实践的体验和感悟都会深刻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3]职业教育教师对生活与工作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情感因素会对其原有的“三观”以及专业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Feelings在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Feelings关涉两个维度,即自我感受与环境场感受。工作场域中的自我认知、工作条件、人际交往等不同因素都会引发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角色及境脉产生不同的“感受效应场”。第二,职业教育教师对工作场境感到满意时,其感受的满意度就会得到提升,从而产生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场学习之中。第三,不同的经验背景会产生不同的个人感受场。职业教育教师的自我感受受到已有经验与后继学习经验的影响,不同经验的强弱程度会影响其工作场学习的进程与效力。因此,对于自身角色与境脉二重维度的感受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现实状态的评估指标。

(二)A—Attention(关注):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应然选择的评价标准

“在教师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教师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是不一样的。”[4]Attention是学习者基于感受对主体与场境的深层次识别与判定,反应对特定对象的关注程度与水平。伊万斯(Evens,1994)从能力的视角提出工作场学习技能发展的智力维度:新手——较高级的新手——胜任阶段——精通——专家。[5]可见,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教师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在工作场学习中所要达到的智力维度也不同。基于以上分析可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关注度分为关注层次与关注广度,关注层次反应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关注广度反应对置身场域的不同范围与对象的关注程度,主要包括对境脉发展、学生成长与自身提升的关注,不同的教师关注广度会催生不同的教师内驱力。

职业教育教师作为学习场域中的新手,通过工作场所中的任务学习演变为较高级的新手并逐渐胜任工作任务,在指导帮助与反思行动中熟练掌握工作场域中的知识与技能,最终能够自觉内化与自主建构新的“工作知识”。工作场学习实现了职业教育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渡过程,而转变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其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关注层次。当目标定位较高时,职业教育教师会在无形中给予自身更多督导学习的关注,如专家教师的关注广度已超越了自身维度,转向学生与境脉维度的关注层面。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要不断扩大关注广度,将关注焦点延伸到更广阔的工作空间领域。

(三)P—Promptings(激励):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心理活动的催动力量

管理学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受激励而产生,受到高度激励的人会努力工作以实现绩效目标。[6]在工作场所中,职业教育教师作为工作者与学习者在激励因子的作用下会更努力的工作与学习以促进绩效目标的实现。

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是在超越保健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了追求自我成就感,满足自身的挑战欲,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与认同度,因而职业教育教师更倾向于激励因素的获得。激励作为引导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动力因子,在内容方面,反应了职业教育教师逐渐由简单地生理需要转变为复杂的心理需要,如感情需要、认同需要、成就需要;在过程方面,反应了激励策略由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另外,激励的强度与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效果并不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两者呈倒U型关系,只有在激励的强度适中时,学习效果才会达到最大值,因此,在激励的过程中要规避激励过度与激励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的发挥激励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正向功能。

(四)O—Organization(组织):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运行机制

“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以及继续在组织工作的时间除了依赖于个体成员的性格外还依赖于组织文化。”[7]Wallach的研究表明组织文化与员工满意度之间存在关系。赫茨伯格(Herzberg)提出,员工对工作内容本身(“激励因素”)的满意度、对工作环境(“保健因素”)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成败,即满意度和个人生产效率正相关,内外满意度高的员工最终推动组织效能的提升。[8]员工的内外满意度会影响组织效能的发挥。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作为学校组织中的构成因子会受到学校组织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对组织效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工作场学习是在学校组织系统中进行的,职业教育教师与指导者之间的隔阂是阻碍工作场学习的主要障碍,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导致教师误解指导者的决策意图,从而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利现象;指导者不能深入了解职业教育教师的困境与追求,不能为其成长构建相应的机会平台,阻碍其自主学习与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加强互动交流是促进教师与组织共赢的有效手段,是重构组织文化激励策略的重要途径。另外,职业教育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发展具有“联动效应”,这种效应的实现需要学校为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刚性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组织要下放权力,启用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自的充分发挥。

二、FAPO在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分析中的作用机理

FAPO框架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运用于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它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发挥效用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是职业教育教师在工作场学习中首要面临的问题,通过对FAPO分析框架的运作流程及作用机理的相关阐释,以论证FAPO框架与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适切性。

(一)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FAPO分析框架的运作流程

罗斯威尔(Rothwell)认为,工作场学习者可分为良好的工作场学习者、更好的工作场学习者和精通工作场学习者。其中精通工作场学习者所具备的10个特征:分析技巧、感觉意识、开放思维、谦卑、高度发达的知觉、收集和组织信息、征求反馈的能力、有实践愿望并获得经验、在新情况下应用知识的能力、自我激励。[9]罗斯威尔的观点论述了精通工作场学习者的特征关涉自身因素与境脉因素两个维度。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要成为精通工作场学习者就需要具备Feelings、Attention、Promptings、Organization等涉及自身与境脉维度的分析能力与评价能力。

职业教育教师首先要感受所置身的情境(即工作场),他们既要对工作场域中自身角色与境脉进行整体感知,又要对所处场境的实然状态进行真实的描绘。其次,职业教育教师要注意不同的目标对象,关注的广度与层次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速度与高度,成为教师应然状态的衡量指标。再次,激励与组织是职业教育教师持续学习的必要手段,适当的激励策略能够促进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组织的大力支持与资源供给是保证教师正常学习的关键因素。另外,职业教育教师学习有利于学校组织发展,而组织发展又为教师学习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从感受到组织的发展过程是问题空间的建构过程,是教师从关注自身发展到促进组织发展的渐进性历程。其中,注意与激励是问题解决的操作空间,注意为操作空间指引方向,激励为操作空间提供手段。基于Feelings、Attention与Promptings形成三位一体的模式共同促进Organization的发展与全面提升。

(二)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FAPO分析框架的内在机理

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场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因此他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路易斯·戈麦兹(Louis M Gomez)认为,学习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认知和互动过程,学习的研究整合为三大内容:一是心理学关于认知和学习的心理过程研究;二是课程与教学论关于教材资源的组织及教学过程的研究;三是教育技术学如何建立动态系统以支持全面研究学习活动的认知过程、社会情境和设计方案。[10]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场学习更强调第三部分学习内容的研究,更重视认知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动态建构。

图2展现了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中两个学习过程的整合,一是认知层面:Feelings与Attention的整合;二是社会层面:Promptings与Organization的整合。两者的整合都遵循着学习的一般规律,因此,工作场学习既需要Feelings与Attention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又需要Promptings与Organization参与学习结果的输出过程,知识的输入与学习结果的输出是学习的基本阶段,两个层面、四个维度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最终共同提升学习的效力,加速学习的进程。FAPO分析框架在认知层面是从FeelingsAttention的过程,是基于职业教育教师感觉基础上的关注,遵循学习的基本运作流程;在社会层面,是从PromptingsOrganization的过程,是在激励与组织支持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力度,是境脉因素参与的结果。

三、基于FAPO分析框架的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组织模式构建

职业教师工作场学习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一方面,他必然是一个从组织设计到实施到评价反馈的完整流程,另一方面,他也必然会受到内部外部各种因子的影响。作为一种理性的分析工具,FAPO分析框架在为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组织设计上,构建了系统学习的模型;在工作场学习的评价上,构建了生物链学习的评价系统。基于系统学习和生物链学习系统的共生作用,保证了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效率与效益。

(一)系统学习——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组织设计

1.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系统模型

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系统模型是学习的基本规律与系统论观点的有机结合,它是学习源的输入与学习结果输出的系统过程。

从图3可知,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系统化模型遵循一般学习的特征:信息输入与输出两者之间的整合。工作知识既是学习源又是学习结果,它是在特定场境中知识与技能的统整,职业教育教师在工作场域中内化具有工作性质的知识与技能,在工作过程中外化为解决工作问题的新的工作知识与技能。Feelings是学习的初始阶段,个人特征与工作场境的感受是教师学习的前提,是确定职业教育教师Attention的基础,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目标定位。

Promptings具有期望动机的作用,它是职业教育教师持续学习的推动力量;Organization承载着执行控制的功能,它是职业教育教师顺利学习的保障机制。两者共同增进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进程与成效,是强化工作场学习的外部推动力。系统化模型的整个流程是认知层面与社会层面的二维划分,Feelings与Attention是认知情境的过程,概括迁移与反应强化是社会参与的过程,记忆存储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完成。

2.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影响因子

斯库尔(Skule,2004)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工作场学习“受到境脉/架构、工作场学习组织文化、学习活动设计、教育层面的障碍、个人因素等的影响”的观点。[11]艾德顿(Alderton)通过构建两个相似三角形阐述了工作场学习影响因子——学习因素、环境因素。他认为学习因素包括工作的挑战与价值、反馈和支持;环境因素包括工作的分配与结构、工作中的困难和人际关系、对个体角色、表现和进步的期望。[12]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是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学习,其活动的性质与效力既具有工作场学习的共性,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质,剖析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影响因子有助于充分发挥影响因子的正向功能,从而规避其负向作用。

(1)FAPO因素

Feelings、Attention、Promptings、Organization四个层面内含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影响因子中个人因素与境脉因素的双重向度。Feelings与Attention是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主观感受与目标定位的过程,影响学习的价值倾向与学习历程。Promptings与Organization是职业教育教师内在动机与外部激励的产生过程,影响其愿景构建与专业素质提升。FAPO框架的四个维度以不在场的影响形式推动着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进程。

(2)学校场域文化

学校场域文化内化于工作场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师学习效力、学习形式、学习性质的一种文化心理氛围。良好的学校场域文化具有引领、激励与规范作用,能够引领职业教育教师在工作场学习中树立自然合作意识、终身发展意识与反思创新意识,激发职业教育教师对工作场学习的意愿与热情,规约职业教育教师在工作场学习过程中的自身行为与活动内容。

(3)教育场境制约

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会受到教育场境因素的制约与限制,教育场境的支持力度是影响其学习效力充分发挥的重要因子。教育场境的制约主要指学习时间的灵活安排、学习资源的充分提供、学习负担的正确评估以及学习指导者的合理任用,这些因素不仅需要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的配合以及教育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只有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加强合作交流才能够突破教育场境的限制。

(4)工作知识

“工作知识”是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课程内容的新的开发视角,是突破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二元悖论的新途径,解决了职业教育教师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学习哪些知识等首要问题。工作知识将职业能力内化于工作任务,在工作任务中彰显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教师在工作场学习中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将职业能力运用于工作任务之中,从而实现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

(5)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与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不是单向影响而是双向推动的关系。组织发展能够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场学习提供更充分的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其工作场学习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场学习能够实现学习知识转型、创设教与学的新模式、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等,由此通过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进一步推动组织的发展。

(二)生物链学习——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评价系统

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评价系统是评估职业教育教师在工作场学习中所产生的反应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行为能力与组织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FAPO框架,从感受、关注、激励、组织四个维度来衡量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效力,四个维度构成四个评价平台,四个平台构成一条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生物链条,不同平台代表不同的评价维度,评估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不同层面,从而反作用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生物链评价系统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效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评价系统能够明确地了解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最终效果。

根据FAPO学习分析框架的平台设计,Feelings与Attention两个维度考察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中对自身所处境脉和专业成长的关注程度,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师能否很好地协调和整合有效的资源以促进自身目标的实现;Promptings与Organization两个维度考察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中对自身外部的激励因素与组织发展的关注程度,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师是否能够顺应组织的变化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当然,四个维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渗透性与交叉性,Feelings与Attention两个维度主要是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评价;Promptings与Organization两个维度更倾向于对外部要素的评价,四个维度共同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总体状况。

如图5所示,从职业教育教师在工作场学习中对自身发展及外部要素的关注角度分析,Feelings与Attention两个维度的分数要整体高于Promptings与Organization两个维度的得分,由此可见,工作场学习中职业教育教师有较高的效能感、较好的专业责任心以及较强的教育追求,但是由于激励因素的缺失,组织支持力度的不够,工作条件、文化氛围以及组织激励策略的不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场学习受到阻碍,因此,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工作场学习就要充分发挥Feelings与Attention两个维度的促进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激励与组织的支持力度,进而实现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组织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夏雪梅.FAPO: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11.6-10.

[2] Hargeaves, A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Teacher[J]. The Curriculum Journal, 1992,(3).

[3] 王建军,黄显华.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A]. 黄显华,朱嘉颖. 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C]. 台北:师大书苑,2002,99.

[4] Fink, D. Good Schools / Real School: Why School Reform doesn’t Last[M]. London &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2000.133-134.

[5] Evens, G.: Learning in Apprenticeship Courses. In J Stevenson (Ed.),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xpertise.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National Center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1994. 76-102.

[6] [美]托马斯S. 贝特曼.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M].王雪莉,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香港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1.435.

[7] Wallach J.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e match[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983,37(2):29-36.

[8] 张东娇,徐志勇,赵树贤.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20,24-26.

[9] 王良,赵铭.美国企业培训理念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轻工教育.2011.87.

[10] 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9.

[11] Skule, S. Learning Conditions at work: 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and Assess 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J]. Internatio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4,8(1):8-20.

[12] Eraut, M. Alderton,J. Cole, G, Senker, P(2000)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nd skillsw at work in F. Coffield(Ed) Differing Vision of a Learning Society, Voll,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231-262.

作者简介:

王忠惠(1988-),女,山东济南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周 甜(1990),女,安徽安庆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

上一篇:噪声治理报告范文 下一篇:创新发展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