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场》

时间:2022-07-03 04:42:11

浅谈《现场》

摘 要:文章主要以《现场》这个谈话节目为分析对象,首先大致阐述了《现场》的发生发展,接着以节目中场景的安排为重点,解析了此类情感型节目与场的关系。

关键词:现场;谈话类;大场;小场;民生

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形式,电视谈话类节目在中国的兴起。201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观念越来越开放,电视上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也日渐多了起来。这种“真人秀”在收视率不断攀升的同时,也引发出一些质疑:在电视上大曝隐私,是正常的情感宣泄吗?现在我们把视点投向赵川主持的《现场》,通过它的经验观察我国情感谈话类节目。

《现场》栏目是内蒙古卫视2008年倾力推出的一档大型谈话类节目。由曾在北京台的赵川担纲主持。节目将针对当事人的诉求,通过大量纪实性的背景介绍和相关采访,逐层展开当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并对故事中矛盾进行理性分析,寻找解决的途径。每一季节目的大结局将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推向高潮。节目通过向观众展示本周前六天节目中的当事人在节目录制后的生活状态,邀请法律、心理、社会、情感、婚姻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当事人献计献策,并通过直播,发动线下观众的力量,解决当事人的困惑,尽最大的可能来满足当事人的诉求,这也将为一周的节目画上圆满的句号。节目还采用了电话连线、手机短信、网络BBS论坛和现场调查比例数据等直接、快捷的互动方式,充分表达参与观众的个性化观点。

《现场》关注社会热点和百姓生活的民生。在一些人看来,让处于困境、冲突中的当事人在公开的对话中显现是非曲直,这是揭露隐私、曝光私生活,甚至有违传统道德、文化理念。而《现场》试图尝试的却是一种电视说话方式的改变:从空洞的说教到平等的、真诚的、真实的、个性化的沟通与交流;从第三人称的转述到第一人称的告白。节目不回避矛盾、不隐藏问题,更不粉饰生活,每一段故事化的情节推进中展示出的是真实的生活片断及其背后蕴涵的或许尚未被人感知的法律精神、人生体味。同时名副其实的现场化非常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现场调停的空间场景,而观众通过当事人现场的述说来了解事件的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判断形成好恶,在脑海中组织出自己心中的故事,此时,节目的传播者就不仅仅是主持人,而是参与传播,更多更直接的则是事件的当事人,不仅使事件的展现更加真实,也使受众变消极接受为积极参与,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或者是在接受传播的同时产生心理反应,消除了接受传播时的冷漠态度,克服了职业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2008年11月21日《错过的婚姻谁的错》,节目话题内容的主题是调和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妻。18年内离婚复婚再离婚等错种复杂的关系在节目的开始就进行了一个小片段的讲诉,这期节目的话题内容的选择依据大众关怀的原则,婚姻家庭危机问题在当今社会是普遍受关注的话题,如何建立平等和良好的婚姻关系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围绕这种大众关怀话题的讨论,事关大众自身和社会整体,这种讨论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共鸣。这样的婚姻问题本身就含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在节目中,主持人掌握着现场的主动权。主持人通过提问题推进谈话深度,通过提问题摆出观点,通过提问改变谈话的走向。主持人要积极主动地营造谈话氛围,在特殊谈话氛围中,嘉宾可能会说出很久以来一直埋藏在心里的秘密。前段节目对话中首先很人性的安排主持人与当事人的对话在小场(就是在一个没有现场观众,较之封闭的三角桌上对话)中进行,正是由于主持人在采访之前己经对事件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实际录制的过程当中,对事件的熟悉程度使被采访者产生共鸣,容易使其找到共同语言,产生诉说的欲望。而此时,正是这样的诉说期待成为打开了主持人与事件当事人交流局面的契机。主持人在节目中循循善诱,拉近自己与嘉宾的距离,打消他们的顾虑,调动谈话的积极性并抓住问题的关键,最终在复杂的长期夫妻相处,婆媳相处的问题中找到一定的根源:第一个孩子的夭折。大小不同的空间往往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狭小的空间给人隐秘,安全的感觉。在主持人寻根究底,试图在隐蔽的私人感情中找出结论,在这种对话空间的安排效果会更好,容易让当事人袒露心扉。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小的结构或者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相近的年龄比较容易引起人们对自己的经历和所熟悉的生活习惯的联想,与对方产生“自己人”的效应。

节目在进行到后半段现场嘉宾的调节阶段一般都安置在大场(相对面向观众的场地)。后场中请出了相对专业的现场嘉宾对这对夫妻问题进行剖析,给出建议。最后在主持人和他们小女儿的对话片段中一对夫妻泪流满面,最终丈夫决定再给婚姻一个机会。在大场中对话的安排,能在最大程度上优化大众传播的反馈资源,整合出最佳的传播效果,是大众传播学“枪弹论”的真正终结者,也是场内场外“双层反馈”的节目形态。大场的演播室也决定了观众数目的增多,观众数量的增多对于形成“谈话场”的气势,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观众数量越多,谈话引起的反应就越强烈,气氛就越热烈。节目邀请了电影导演张华洁,岳成律师事务所的徐阳律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陈新欣三位嘉宾谈论了对这段婚姻的看法。他们三位在一个更加深度的层次上分析了问题。从心理的,外界等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这种分析调和为主的节目安排上,邀请嘉宾和观众畅所欲言,各抒所见,整个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成为一种各项信息多向流动,不同思想相互撞击的过程,观众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从形体到本质上的平等,让人很自然的产生一种交流的欲望。氛围上交流的欲望,再加上谈话话题的大众关注性,观众的话题的共鸣效应会更高,同时思想观点上的亲和性,嘉宾,现场观众在电视屏幕前敞开心扉,娓娓道来的至理,慷慨激扬的陈词,构建了一个大众话语空间。

最后,我认为《现场》节目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私人感情的宣泄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真实的平台,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每个家庭都成为社会中和谐的现场。当普通人成为屏幕的主角,“现场”栏目也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使不同的人在不同观感、意见的交锋中明白事理,分晓是非。

参考文献

[1]胡正容《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邝云妙.当代新闻采访学》暨南人学出版社,1998

[4]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06

[5]胡志峰张国涛.《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06

上一篇:当代电影的审美标准 下一篇:“成长与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