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8 16:47:07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1

【关键词】乡镇档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乡镇档案是指乡镇机关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多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其形成的文件材料涵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包含了乡镇土地承包合同、财政经管帐薄、计划生育档案、综合治理、农村建房合同、农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它真实地记录着乡镇的发展历程,是乡镇各方面建设的历史见证。乡镇档案工作是乡镇党委、政府重要的日常性和基础性工作,齐全、完整的乡镇档案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察前启后的重要借鉴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镇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加强乡镇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对于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维护农村稳定、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改造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前沿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乡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但是目前乡镇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档案意识淡薄,缺乏档案理念。一方面,乡镇档案工作者没有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档案意识淡薄,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建档内容方面,乡镇档案工作多重视文书、会计、人事等档案,尤以乡镇机关文书和会计档案为主,没有及时对乡镇经济、民生、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建档,档案内容不合理,种类不齐全;在建档形式上,目前乡镇档案往往偏重于文书档案,很少涉及图表、音像记录,形式单一;在档案载体上,多数乡镇仍采用单一、传统的纸质档案,缺乏对电子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和保存。档案工作仅仅局限于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乡镇档案服务机关、群众和社会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彰显。部分乡镇档案服务理念陈旧,服务方式单一,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缺乏整体观念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导致乡镇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乡镇档案工作基础薄弱,缺乏完备的档案工作机制。首先,乡镇档案机构先天不足。由于乡镇人员变动比较频繁,人员少,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多数乡镇只有档案室,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因而在档案的接收范围、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服务的对象与方式等方面局限性都比较大;其次,乡镇档案管理资金不足,缺少专项经费,设施设备不完善。多数乡镇没有专用档案室,保管条件差,而且室藏档案贫乏,资料不全,多数档案收集的仅是办公室日常收发的公文,缺乏工作活动形成的文件,如专项工程、专题工作档案等,而且部分乡镇档案没有进行系统整理,档案管理混乱;此外,档案队伍建设成为困扰乡镇档案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知识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观念、广博的知识层面和精深的业务素质。但目前多数乡镇没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乡镇档案管理员大多由办公室秘书兼任,少数乡镇安排其他岗位的兼职,有的安排临时人员兼管,从事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档案员大多数都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岗位培训,档案业务水平普遍不高,致使档案归档整理和管理缺乏科学性。

三是封闭的档案管理模式和分散的档案管理方式制约了乡镇档案工作的发展。我国主要采用“条块结合”方式对专业档案进行管理,即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块)和专业主管部门(条)相结合对专业档案实施管理。在这一体制下,办公室主要保管本级党政机关形成的文书档案,至于财政经管部门的会计档案、农村建房档案、农业科技档案、计划生育档案、综合治理档案等专业档案则另成系统,由各自的专业主管部门按专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在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单一、分散的档案管理模式导致档案查找利用困难,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和弱化。

乡镇档案内容涉及广泛,信息形式多样,年代跨度大,由于档案管理机构缺失,档案工作基础条件差,档案工作人员少、业务素质低,加之缺乏相应的档案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模式,现阶段乡镇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不到发挥。基于上述现状,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镇档案工作的发展,使乡镇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城镇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应当立足现实,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档案完整、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乡镇档案体系: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乡镇档案意识。一是强化乡镇档案工作意识。乡镇是形成档案的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来说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必须重视乡镇档案工作,努力增强各级人员的档案意识。通过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培训,对档案工作进行系统解读,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档案工作者明确乡镇档案在国家档案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意义,熟悉档案工作要求和内容,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二是强化档案利用意识。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利用和服务意识,将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工作与城镇发展和群众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工作宣传和教育,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稳定农村经济秩序服务。

其次,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乡镇档案管理水平。一是完善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的乡镇档案工作环境,确保档案工作经费的投入、乡镇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和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针对当前乡镇档案工作中存在的意识淡薄、机构缺失、人员不足的现状,各区、乡镇应切实加强领导,把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统一部署中,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设立档案室,配备档案柜、防盗门窗、灭火器等档案工作设施设备,为乡镇档案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档案工作人员配备上,应保持档案工作人员岗位的相对稳定,定期对乡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按档案工作相关规范、岗位职责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适当加大对档案事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将档案经费开支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确保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开展,并逐步解决档案工作所涉及的观念意识、机构体制、设施设备等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和保证。二是做好档案管理日常工作,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建立覆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档案资源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方面及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以及涉及农民各方面利益的文件进行收集归档和管理利用,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对涉及农民权益的各种档案的收集整理。围绕“农”字建档,建立农村改革档案、农业科技档案、新农村建设专门档案、农村特色档案、社保民生档案和民情档案等门类档案 ,有效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档案资源体系。三是创新乡镇档案管理体制,建立乡镇档案工作长效机制:①不断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加强乡镇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充实档案人员,完善乡镇档案工作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档案部门应根据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多的特点,不断建立完善乡镇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鉴定、保管借阅、统计利用、保密销毁以及消防安全等档案管理制度和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并根据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建立新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促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②建立乡镇档案工作协调配合机制,确保城镇档案工作的高效开展。加强档案管理部门与农业、民政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动各类涉农档案工作的开展,实现城镇档案工作的全面化、系统化。

乡镇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和健全乡镇档案工作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镇档案的管理应主动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合拍共振,乡镇档案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服务新村建设、服务民生改善、服务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曹航.杨智勇,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困境与对策――从和县模式的现状说开去,档案学通讯[J].2010(3):85

[2]许岩,奏响新农村建设的和谐乐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成果巡礼,中国档案[J],2011(Ⅱ):29

[3]刘涛.卜凡意,谈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黑河学刊[J],2006(11):101

[4]刘朋云.高菊梅,青岛:构建乡镇档案管理新模式,中国档案[J],2009(4):31

[5]昝征,新型档案管理模式构建的实践价值,交流[J],2011(11):37

作者简介: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34-0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对社会各层进行全而的改革,乡镇作为国家行政划分的最底层,其建设现状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出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乡镇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深刻反映出乡镇的发展历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乡镇党政机关的行政工作带来无尽好处。

一、乡镇档案工作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乡镇档案建设工作具有档案工作的一般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档案工作的机密性

档案是关系其形成者最根本利益的文件,相当一部分档案内容会涉及到国家的政绩、经济、文化、科技及军事方面的机密,因此,档案不会像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海报、张贴信息具有公开性。档案在其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处于封闭状态。

(二)档案资料积累过程的缓慢性

能够纳入档案管理的资料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是独一无二且具有巨大价值的资料。大多数的档案都以“孤本”的形式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档案的使用率,从而增加了档案的价值。档案的形成过程缓慢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个人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档案资料在数量上有着一定的局限,造成了管理人员在选择档案材料时产生纠结的情绪,因此,档案资料的形成具有时间限制性。

(三)档案管理的过程具有阶段性

档案按照其价值的高低被储存在不同等级的地方。目前我国的档案储存点主要是档案室和档案馆。档案室中的档案其价值比档案馆中的档案价值要低很多,有着较高参考和借鉴价值的档案其保管的位置大多是市级以上的档案馆内,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此类档案的安全性。因此,档案馆中的档案更被国家及世界各国重视。

(四)档案有着对档案的形成者较强的依赖性

档案资料所具有的历史参考价值使档案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档案是其形成者在特定时期的产物,与档案的形成者根本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体现了档案形成者所处时期的社会状况。因此,档案不会像图书及杂志被广泛流传,其严密性使得档案几乎不在社会中公开。

二、乡镇档案工作的作用

(一)解决社会各类纠纷

乡镇地区的档案主要收集了当地社会发展中与当地民众具有直接关联性的资料,因此,对乡镇档案进行科学分类和整理,有利于解决地方纠纷,为民众化解矛盾提供了大量直接有利的依据。

(二)方便查询过去的各类信息

档案作为人类信息的优秀保管员,具有“察往知今”的人才信息储存功能。人们通过阅读具有研究价值的档案,对过去的社会状况进行全而、准确地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吸收先进文化。

(三)最大限度地维护事实

乡镇的档案能够真实地反映乡镇的政治、文化、科技等人类活动最初的记录,因而档案具有其他资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我国乡镇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档案机构功能不健全

我国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在功能上来看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尤其在对档案机构的服务功能进行开发时的力度不足,影响了档案管理机构的社会地位。一些档案机构不重视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了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社会地位的下降。

(二)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乡镇地区的档案主要处于乡镇机关的档案室内,出于对档案机密性的保护,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只局限于机关单位的档案室,机构内其他非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档案的了解几乎为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不利于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对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乡镇档案机构工作人员存在较多问题

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多是政府机构的公务人员,几乎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档案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无编制、变动频繁的情况。

(四)乡镇档案机构缺少独立的管档案管理部门

由于档案工作受到制度的限制,很多的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存在着缺乏独立的档案管理的机构,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工作仅仅挂在党政办公室,使得档案管理不受到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安全性。

(五)对档案缺乏系统的管理

由于乡镇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上级对乡镇档案管理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使得档案管理者缺少对档案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六)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的价值

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对档案的利用意识薄弱,由于受到管理制度条条框框的限制,使管理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手中的档案进行社会服务。档案管理者对农村的农业档案尚不熟悉,导致了关于农业发展的档案较少,不利于国家农业方而的全而发展。

四、加强我国乡镇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乡镇档案工作的领导工作

1.提高档案管理机构的领导对档案的重视度。对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领导进行思想教育,提高领导对档案的重视度。我国的乡镇机关领导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档案管理没有必要甚至产生怕麻烦的思想。针对领导产生的这类问题,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强化领导对档案的重视,以便乡镇档案工作的顺利展开。

2.建立、健全领导体系。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相关党建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领导体系,同时明确各类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人,确保乡镇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在乡镇发展中重视档案的重要性

提高乡镇档案管理的防范意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落实自身具体的管理职责,加强对乡镇档案的安全管理。同时应当完善档案的借阅、防盗工作,以确保档案的相对安全。

(三)最大限度地对乡镇档案进行收集

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地区商业及农业方而的档案资料收集,比如对退耕还林还草、特色农业城镇规划及建设等方而进行指导,同时加大力度对此类具有指导作用的档案进行搜集与整理。

(四)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乡镇档案进行管理

针对乡镇档案管理机构中存在的管理方而的问题,为了提高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节省人力、财力及物力上的投入成本,乡镇管理机构在管理中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乡镇档案进行管理,从而大大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工作的进步。

(五)增强各级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工作意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的各项工作应当井然有序地进行,乡镇是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在乡镇的建设中体现出来。乡镇档案管理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发展,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各个层而上的建设,对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民生问题成为了当下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在推进民生建设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当将重点集中在乡镇档案工作的建设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乡镇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以便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

(六)加强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乡镇领导人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乡镇档案管理缺少高标准的运行机制,在建设具体的档案室或档案馆时,没有花费足够的财力、人力及物力,使得档案没有完善的保管系统,不利于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由于档案库房的设施过于简陋,导致一些档案出现霉变、腐蚀及虫蛀的现象,同时在档案室或档案馆的建造过程中,缺少高质量、高标准的档案规划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管。

(七)充分开发、利用档案的价值

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档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对档案资料中形成的价值进行积极地宣传和实际运用。管理人员应当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研发和编制工作,充分利用乡镇档案中利于民生发展的档案材料,为增加乡镇经济收入、稳定农村发展秩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作出贡献。

五、总结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3

4月6日,嘉州乐山,青衣江两岸柳枝吐绿。继2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四川再推重大举措:在乐山市召开现场会,以更大力度推进乡镇纪检组织建设。成果展示、实地考察、万人视频参会,共识在观摩交流中凝聚,合力在省市县乡四级汇集。

四川,一曲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的“春之声”正渐入华章。

资源向一线配置 保障能力大提升

“升钟镇纪检工作最大的变化是,有人抓落实了。”南充市南部县升钟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雪珍欣喜地说。

记者了解到,升钟镇纪委已配备一名专职纪委副书记,并设立4名纪委委员。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王超说:“过去,乡镇纪委书记一般由同级党委副书记兼任,身兼数职,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县委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现在,镇纪委每月都对镇村干部落实党风廉政责任情况进行督查。

“乡镇纪委书记在分工上主抓党务工作,保证了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纪检工作上。”县委书记何修礼介绍说。

升钟镇的变化,只是四川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的一个样本。

今年以来,四川重心下移抓基层,健全基层纪检组织保障体系,推动资源向一线配置、力量向一线集聚、监督向一线延伸,加速构建省市、县乡、村组全域覆盖、立体监督新格局。

――规范乡镇纪委设置。截至目前,全省有3873个乡镇已设立纪委; 750个撤销了纪委的乡镇中,已恢复设置217个。据悉,在8月底前将全部恢复。

――创新设置乡镇政府监察室。一些地方在乡镇政府设置监察室,重点对乡镇部门、站所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严格的行政监督和效能监察,指导行政村、社区开展工作。

――设立村(社区)纪检组织。一些地方在村(社区)设立监督委员会、纪检小组,在居民小组、生产大队设立廉情监督员、廉情信息员等,将监督检查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填补了基层监督盲点。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纪检组织网络正覆盖全省。乐山市所有乡镇全部配齐了纪委书记和专职副书记,行政村设立了纪检小组,村民小组设置了党风廉政信息员。德阳市乡镇(街道)100%设立了纪委(纪工委),100%配备了专职纪(工)委副书记,100%设立了行政监察室,100%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纪检监察窗口;行政村(社区)100%配备了纪检委员,100%设置了“民情收集箱”,100%成立了村社监委会,监委会运行费用100%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基层纪检组织向村、社延伸和覆盖,真正实现了监督重心下沉,是扑下身子抓纪检、贴近民心抓作风的有效实践。”省纪委干部室负责人解读道。

组织健全了,履职有了前提。如何保运转?四川明确提出,要推进保障能力大提升,确保“乡镇纪检组织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必要的办公办案设备、有基本的交通保障”。这一“四有”标准,正在全省各乡镇“落地”。

机制在一线创新 履职水平大提升

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村民杨学明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修不修路,由干部定,现在不一样了,村级服务资金怎么用,我们自己说了算!”

杨学明提到的村级服务资金,指的是成都市政府每年拨付到乡镇,专门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每村每年33万元。之所以能够自己说了算,是因为有了镇纪委的专门监督。

据朝阳湖镇纪委书记袁兴礼介绍,该镇建立了廉政保证金制度,要求工程中标企业按照工程总价的10%缴纳廉政保证金,一旦发现中标企业有不廉洁行为,不仅要扣减工程款的10%,而且缴纳的廉政保证金也不会退。“纪委不仅主动介入,而且还邀请了村民议事委员会成员参与监督,把工程晒在阳光下,让老百姓看个明白。”

“一线监督”,只是乡镇纪委职责之一。四川鼓励各地在不改变乡镇纪委设置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着力探索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乡镇纪委服务发展、联系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

――强化案件查办。四川是农业大省,80%的案件集中在基层,80%的问题发生在基层。针对单个乡镇办案力量有限的现实,一些地方通过建立办案协作区制度、交叉办案制度等机制创新,整合资源,握成“拳头”, 直击重大典型案件。

绵竹市整合所属5个乡镇力量,仅用3天时间就突破了金花镇村支书涉嫌贪污专项资金案件。

米易县实施协作办案后,今年1至2月乡镇纪委立案数超过了前三年乡镇办案总数,且办案质量明显提高。

――强化一线监督。随着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大量资金涌入农村。如何加强监督,保证政策不走样,资金不流失?一些地方通过进村入户加强动态监督和全程监督,筑牢一线监督防线。

丹棱县双桥镇纪委实行农村“三资”网络化管理,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全部纳入信息管理平台,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和上级监管。此做法在全县所有乡镇推行后,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消除了群众疑虑,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

绵阳市涪城区石塘镇九社土地出让财务管理混乱,村民对原社长康某的反映十分强烈。该区组成乡镇纪检干部联合调查组,彻底查清了问题,理顺了群众情绪。

――强化处理。高度重视群众诉求,主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绵阳市涪城区通过推进乡镇纪委书记接访日、纪检干部联系村、监委会成员“五零工作法”等方式,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

省纪委干部室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该省乡镇纪委通过机制制度的探索和创新,为基层纪检组织充分履职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有效的途径、有力的抓手,积累了宝贵经验。

队伍在一线锤炼 业务素质大提升

乡镇纪检工作直面群众,责任重大。建设一支“铁”队伍,至关重要。

四川多措并举,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道正派、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提升乡镇纪检干部综合素质。

省纪委出台《2012年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今年内将新任乡镇纪委书记全部培训一遍。同时,通过选派乡镇纪检干部上挂锻炼、参与上级办案等方式,实战练兵,提高能力。

各地各出实招,大兴培训之风。眉山市全面推行廉政“5+1”模式,对新任乡镇纪检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廉政培训、警示教育、廉政考试、廉政承诺和任后廉政跟踪。达县每年选派5至10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到县纪委机关跟班学习3至6个月,实行“一对一”指导。

对执纪者来说,形象就是生命。四川突出抓好乡镇纪检干部纪律作风,激发乡镇纪检干部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示范引领作表率,树立“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好形象。

四川各地不仅搭建乡镇纪检干部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而且探索建立乡镇纪检干部业绩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重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乡镇纪检干部。

绵阳市涪城区委书记席世洪介绍道,该区建立了乡镇纪检干部的考核和评级体系,按照考核结果,近两年提拨14名乡镇纪委书记为正科级领导干部,其中有4人被提拨到乡镇和区级部门担任主要领导。

在德阳市,连续3年评为优秀的纪检干部优先提拔交流。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信用乡镇”创建活动的开展,在全县倡导“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促进农村信用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减少和杜绝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改善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以信用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力争3年内,全县9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

阶段目标:1年内,3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2年内,7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3年内,9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

三、工作步骤

2011年度全县“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从8月中旬开始,分四个步骤进行。2012年、2013年“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原则上在11月份申报验收。

(一)宣传发动(8月12日—15日)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县金融办、县委农工办、人行、金融机构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信用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金融办,金融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信用乡镇”评审活动的组织、检查、指导、评定等工作。

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本乡镇“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实施。

(二)组织实施(8月15日—10月底)

各乡镇、县各有关部门按照《县“信用乡镇”评定细则(试行)》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用乡镇”创建工作。

(三)乡镇申报(11月1日—11月15日)

各参创乡镇向县“信用乡镇”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评审,并提供相关材料。县“信用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乡镇进行调查,了解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及效果。按照《县“信用乡镇”评定细则(试行)》的规定对乡镇进行打分,选出符合条件的初评对象,报领导小组审定。

(四)公示表彰(11月16日—11月23日)

领导小组对经审定的乡镇通过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经举报并查实存在问题的,取消“信用乡镇”参评资格,对经公示无问题的,经领导小组研究正式确定为“信用乡镇”,颁发“信用乡镇”牌匾,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信用乡镇”创建是优化金融生态,打造诚信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争创金融生态示范县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班子日常抓的工作体系,切实把“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增强乡镇融资能力,解决发展资金瓶颈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二)重抓措施落实。各乡镇要按照县统一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步骤,明确时间节点,加大宣传引导,重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要注重材料的归档保存,建立乡镇信用档案,并定期与涉信部门、机构进行联系,及时掌握间接信用和其他社会诚信等方面的情况。要不断拓展创建工作的视野和空间,探索信用创建的新思路、新方法,把信用创建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着力提升政府形象,居民素质。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5

一、总体思路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征信体系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加大政府组织推动农村信用宣传的力度,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扩大农村信贷支持的有效方式,促进农村经济金融良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由政府组织、领导和推动,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做到推动有力、管理有序、各负其责。

(二)多方参与、多方受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政府主导下,由人行*支行和县级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各乡镇政府、农户及农民专合组织等多方参与,上下联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本着多方受益的原则设计,既有利于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又有利于缓解“三农”融资难的问题,使农村、农户得到实惠,地方经济从中受益,确保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三)统一标准。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学习国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档案标准和信用评价标准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

(四)重点突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建立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为突破口,以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业专合组织、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为抓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有序推进。

三、主要内容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既包括信用文化、法律法规、信用数据库建设,又包括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需要硬件与软件紧密结合。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打造两个保障平台,构建构建两套信用档案,完善两套评价体系,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建立激励惩戒机制,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一)打造两大保障平台

打造政策保障平台。即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和明确相关责任。构建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委农办、人行*支行、农村金融机构(农行*支行、农发行*支行、农村信用社)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信用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民专合组织、信用农户的创建和规划,审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对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和决策,对各阶段的目标任务进行规划和部署。县政府目标办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人行*支行组织策划并编制信用档案指标和评分标准,设计开发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县委农办制定具体配套支持政策,主动运用评价结果,出台激励惩戒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全力征集农户信用档案,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更新机制,积极推广应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按照大数定理盈利模式创新农户信贷管理体制,主动打造新型信贷业务管理流程。

打造宣传教育平台。即建立信用及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纸等公共舆论工具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评定标准、程序步骤等有关内容。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对贷款农户的宣传,教育广大农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视积累自身良好信用记录。

(二)构建两套信用档案

一是构建农民专合组织、农户信用档案。人行*支行负责构建农民专合组织、农户信用档案。农户信用档案以农村信用社农户经济档案为基础,以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目标,依据农户基本状况、自有资产、诚信记录、经营能力及项目等情况逐户建档,并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定期更新机制。同时,有对贷款资格的专业合作组织的信用档案进行相应采集。

二是构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息档案。人行*支行负责构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息档案,组织农村金融机制编制统一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档案参考指标》,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选取建档指标,尽量降低采集和维护成本,简洁实用地反映乡(镇)、村的基本信用状况,并建立动态考核机制。

(三)完善两套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农户信贷评分体系。针对农户特点,人行*支行按照成都分行下发的评分模型,组织金融机构编制统一的《农户信贷评分参考标准》(以下简称《评分标准》)。农村金融机构参考《评分标准》,结合各自内部授信规定对农户进行信贷评分。评分过程属于金融机构授信前的内部评价,应免费进行。各农村金融机构共同认可依据《参考标准》评出的结果。对于加入农业保险的农户,在相关指标的评分上可适当上调。

二是完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民专合组织评价体系。由各乡镇政府进行组织,人行*支行牵头,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开展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农民专合组织评价工作,并进行表彰和授牌。人行*支行组织农村金融机构编制统一的《*县信用乡(镇)、信用村评定办法》及《*县信用农民专合组织评定办法》。对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农民专合组织,由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授牌表彰。

(四)创新业务管理模式

设计、开发、推广应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在设计上,将农户评分系统与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进行无缝链接,实现评分结果与信用报告的同步反映;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与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指标衔接,实现征信数据自动转换。在开发上,注重结合实际,使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与农村金融机构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相配套,实现前瞻性的实用性的统一。在应用上,使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有机地嵌入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审批、风险控制、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打造新型的业务管理模式。

(五)建立激励、惩戒机制

根据对农户、农民专合组织的评价结果,农村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服务种类、适用利率、抵质押物、推荐评优等方面实行差别政策。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农民专合组织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不良予以限制。根据对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评价结果,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行政性惩戒和奖励措施。信用乡(镇)、信用村可在农业项目开发、优惠利率、农村配套服务等方面优先享受政府各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县政府建立对信用乡(镇)公务员和信用村组干部在选拔任用、职务晋升、评选评先等方面的正向激励机制。

(六)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人行*支行和金融机构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推动建立和完善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担保机构的积极性,协调推动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探索有效担保机制,推动担保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服务功能、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工作安排

(一)宣传启动阶段(*年8月-9月)。结合*实际,制定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县级有关部门、人行*支行、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探讨、设计农户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民专合组织的信用档案参考指标和评价参考标准,提出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的业务需求书。

(二)建设实施阶段(*年9月—2009年12月)。人行*支行组织征集农户信用档案,把好数据质量第一关;推广应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制定配套办法和措施,指导农村金融机构依托农户信用评分,按照大数定理盈利模式发放农户贷款;建立信用乡(镇)、信用村的信用档案,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评定工作;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中使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惩戒作用。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6

一、搞好土地承包、流转合同归档工作,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近年来,广大农村农户承包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流转,土地流转面积和涉及的农户每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建好、管好、用好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对于稳定党的农村政策,维护农户的使用权、收益权、流转权,避免土地流转纠纷,统筹开展农村各项改革,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档案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合作,积极指导,提前介入,制定和提出切合本地区实际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收集、管理、移交的具体意见,按照县、乡(镇)、村、户四级建档管理模式,一组一卷,一村一档,一乡一柜,并坚持做到无偿为农民提供服务,保证土地承包、流转、征用等严格按照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执行,并体现民意民愿。

二、适时建立和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档案。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也随之出现了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报酬等方面正当权益屡屡受到侵害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规范档案,并切实利用档案,使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序进行,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时之需。

当前,档案部门要积极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部门,建立规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档案。把有关用工意向、用工协议、求职报名、教育培训、考核录用、福利待遇、劳动保障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各个环节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建立动态的农村劳动力档案管理网络,并及时,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自发分散流动向合理有序流动转移,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管理和良好服务,减少农民工求职的盲目性。同时通过建立劳动力转移档案,将档案作为维权依据和法律武器,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支持建立农民信用贷款档案,为农民发展经济服务。从2003年以来,宁夏青铜峡市档案局针对农民致富过程中贷款难的问题,积极指导市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民资信档案,三年多来,农村信用社共为6000多农户建立了资信档案,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基层信用社规避信贷风险和农民贷款难的双重难题,目前已有500多建立资信档案的农户获得了不同形式和额度的贷款投入生产、经营中,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充分肯定,并得到了有效推广。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档案部门通过帮助和指导建立农民信用档案的做法,将会对广大农民群众及时有效地得到金融资金的支持,积极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起到推动作用。

四、积极探索农户建档模式。 知民情、知地情、知乡情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的前提,农户档案正是广大农民基本情况的客观记录,是反映农村总体情况的基本信息。青铜峡市档案局从1998年开始指导本市峡口、瞿靖镇在入户摸底的基础上,于2000年正式上表建档,开展了农户建档试点。几年来,两个镇在1643户农户建档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劳力资源、土地条件、种养结构、经营收益、生活消费、生产投入等各行业情况,将全镇农户主要成员的综合情况纳入其中,构成了农户档案的基本内容,成为全镇农民基本情况的信息库,在全镇各方面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建设以人为本、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实现农村稳定和村社文明,农户档案将是反映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晴雨表”,村风民情的“参考书”,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推动营造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农村社会环境。

五、深化村务公开档案,架起干群“连心桥”。多年来,各地大部分地区档案部门在开展村级建档工作中,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纳入村级归档的主要内容,在为维护农民利益、规范村务管理、保持农村稳定、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为有效实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供了保障。

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村务公开档案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逐步细化和完善,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集中力量建立村务公开档案和矛盾纠纷排查档案,指导乡(镇)村两级将村民普遍关心的财务收支、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税费交纳、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电费、电价等热点问题的有关材料收集立卷,并定时公开,自愿查阅。要通过完善村务公开档案,让广大农民群众对村务真正明明白白,“让事实说话”,“给群众以明白、还干部以清白”,给农村干部群众和各项工作都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使之成为农村干群的“连心桥”,改善干群关系的剂。

六、立足“三农”需要,做好小城镇档案工作。建设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乡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小城镇建设进程将大大加快,在小城镇建设和管理中形成的档案材料越来越多,涉及的部门也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了原乡镇机关档案工作范畴。因此,小城镇建设档案集中管理工作应该尽快提到档案部门业务指导工作议事日程。一是要积极指导帮助建立起以镇机关综合档案室为核心、相关业务科室和建设开发企业为重点的小城镇档案管理体系,确保小城镇建设档案真实、准确、齐全和妥善保管及有效利用;二是要加强指导和执法监督,规范建设开发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推动小城镇档案依法管理与规范建设;三是要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确保小城镇档案符合小城镇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促进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服务。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7

摘 要 档案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档案的安全性以及档案使用的有效性,对于档案社会价值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加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档案管理 科学化 路径选择

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影响着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档案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档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技术水平的发展很不平衡,部分档案管理部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档案管理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有许多档案管理部门仍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档案管理效率上并不理想,尤其是乡镇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

(二)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存在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并不鲜见,但与之相应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仍比较严重,这也对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也不能通过制度的保障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对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档案管理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管理能力有限

由于许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不重视,仅仅当做一项附属的工作对待,在档案管理人员的招聘与选派上十分随意,对于档案管理人员能力要求并不高,甚至存在的档案管理岗位兼职甚至空缺的情况,这也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管理能力十分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另外,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在管理人员的培养方面也有待加强。

(四)档案管理系统缺乏统一性,影响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档案管理软件系统方面,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导致使用档案管理软件各不相同,不能进行很好的互相利用,对信息的编辑成果也不能及时的反应,部分地区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版本相对落后,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折扣,这些都不利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档案管理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档案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而社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档案的作用发挥,这也给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选择合理的路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十分必要。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主要路径选择

(一)加强乡镇档案管理科学化建设,促进城乡档案管理协调发展

乡镇档案管理也是我国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乡镇档案管理的具体特征以及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乡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建设。通过乡镇工作体制的优化,以及对乡镇经济发展的扶持与引导,合理调整乡镇各项工作的比重,提高乡镇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并选派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的专门人才投入到乡镇档案工作中,优化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才配置,从而提高乡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并促进城乡档案管理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档案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的建设与体制的不断完善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使档案管理制度与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并能够更好的保障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要针对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体制,以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建设为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三)注重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档案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优化档案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途径。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将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与条件,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使更多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加入到档案管理工作队伍中来,从而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在招聘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对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应进行严格的审核,以确保其能够胜任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

(四)加强档案管理系统的统一建设,全面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体系的统一协调与管理,对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进行逐步的统一化,对于管理软件落后的部门要督促其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以此来提高档案系统的整体统一性,便于档案管理信息的互相利用,也能够更好提高工作效率,在人员调动中,可以更快的掌握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为档案工作的统一化管理与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总结: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档案事业发展与我国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才能使档案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党立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改革新思路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04).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8

为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根据《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嘉委[2007]28),现就构建我县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实施方案。这是加强县、镇两级图书馆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提升纸质图书、数字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能力,和高素质的队伍建设,把总馆做大做强,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顺利推进,促进全民素质教育。按统一标准建设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争取2010年,本县实现乡镇分馆全面覆盖。

一、现状

嘉善县图书馆于2005年6月22日,在第三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近年来,以服务读者为中心,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全年订购报刊307种,新购图书逐年增加,2009年馆藏总量已达24.5万册(件)。读者流通人次也逐年增加,累计发放借书证10500多张,实行全年365天对外开放。根据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学校图书馆的需要,派出业务骨干上门开展业务辅导、举办图书管理员业务培训班,提高基层图书室的业务水平。丰富少年儿童读者活动内容,举办迎“六一”少年儿童书画、征文比赛,邀请小学语文老师到馆举办语文知识讲座,开展少儿有奖猜谜等一系列活动,受到少儿读者和家长好评。WWw.133229.COM深入社区,做好图书馆服务延伸工作,分别为西门社区和南门社区居民图书室服务,向解放社区图书室赠书,为玉兰社区图书室分类编目图书。南门社区图书阅览室是嘉善图书馆于1998年倡导建立的,多年来每天仍保证有63种报纸和36种杂志上架提供给居民阅读,该阅览室已成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乐园。2005年至今,嘉善图书馆配合县纪委在馆内开设了“嘉善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阵地”,设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图书专架,供县机关各部门干部借阅。

图书馆不仅具有收藏知识、保存知识、传播知识的基本功能,而且图书馆本身保存知识信息的系统性、完整性、广泛性的特点又为农村读者的研读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一份抽样调查显示,87.05%的人认为乡镇公共图书馆的存在非常必要,认为可有可无的只有8.93%,90.18%的人认为开办公共图书馆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农业要技术,广大农村居民尤其是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例如农业生产、科技信息,特别是优良新品种推荐;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信息,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家禽家畜疫病预防、治疗信息以及娱乐休闲方面的信息。这样的情况下,乡镇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建设乡镇图书馆是广大农民的呼声,是满足农民信息需求的明智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政府办馆由乡政府承担主要责任,把图书馆建设纳入全乡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先进单位建设的活动中。将人员工资及购书等业务费列入财政预算,就可进入公共图书馆的“市—县区—乡镇”三级结构体系,形成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可以支持乡镇图书馆的发展,使乡镇图书馆可以克服馆藏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矛盾。近两年来,正在实施的“送书下乡”对于满足农民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提供了一定帮助。目前可以将这些图书由乡镇图书馆管好用好,真正起到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作用。

嘉善县图书馆存在问题 :

问题一: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发展的瓶颈

1.缺少经费,图书馆基本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由于经费投入的总量不足,总藏量的入藏图书质量不高,上架新书品种少,使图书的拒借率提高,图书馆应有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经费投入的不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难以保证公益性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直接导致到馆读者增长缓慢,图书馆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被削弱。公共图书馆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如果没有后续的稳定大投入,县级图书馆很难在此基础上继续有大的发展。

问题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全市大多数区县馆在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方面陆续起步,初步建起了馆内局域网、在采访、编目、流通、目录检索方面开始实现计算机管理,也初步建起电子阅览室、开始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内容上有所拓展,但在人员技术操作水平都还处于较低水平,服务水平没有得到同步的完善。

问题三:信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图书馆作为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的交叉行业,信息服务不够,虽然有馆藏图书的书目数据库建设,但大量特色馆藏还没有建库。

我省2007年部分县级公共图书室基本情况统计

目前,乡镇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缺位在城乡“知识贫困”拉大的现象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全国文盲、半文盲的90%以上集中在农村,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2.3%。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异。

2.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在农村的发展情景堪忧,图书馆馆舍狭小、藏书少、藏书陈旧、复本多、利用率低、缺乏专职图书管理人员。

二、嘉善县图书馆及乡镇图书馆分馆建设标准

嘉善县图书馆于2005年6月22日,在第三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虽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但国家一级图书馆有6大项必备条件:馆舍建筑面积应不低于6000平方米;年补助经费不低于80万元;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数占职工总人数比例不低于60%;图书年入藏总数不低于5000种;年外借册次不低于20万册次;“现代化技术装备、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网络建设”评估得分不低于80分。

加快县级图书馆总馆建设。一是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提升图书馆纸质图书、数字资源的配置水平和管理能力,和队伍思想与业务素质建设,把总馆做大做强,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按统一标准建设图书馆乡镇分馆,争取2010年,县级实现乡镇分馆能全面覆盖。三是积极推进村(社区)图书室建设。以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室)为平台,县级总馆流通书库每季或每月定期送书上门流通一次,流通量不少于100册/次。四是创造条件启动图书流动车工作,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五是管理和运行模式要创新。通过分级分工的管理方式和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化运行模式,理顺关系,资源共享。

乡镇分馆建设标准:乡镇分馆原则上设在乡镇(街道)文化中心或乡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内。根据当地经济基础、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和读者需求等因素确定乡镇分馆的建设规模、功能设置、资源配置和服务项目。乡镇分馆一般建设标准为:馆舍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具备图书外借、报刊阅览、电子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等功能,藏书不少于3万册,报刊不少于300种,计算机不少于15台(其中工作电脑5台),计算机网络带宽不低于2兆,阅览座位不少于80个,配备空调、远程监控、自助寄包柜等设备。在职职工4人以上(含总馆下派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分馆应设立培训、讲座、展览及少儿阅览等区域。设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内的乡镇分馆必须具备对外开放、方便居民等条件,以利于图书馆公益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在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等方面符合乡镇分馆的各项指标要求。

转贴于

根据以上要求,那么乡镇图书馆分馆建设基本标准是:馆舍建筑面积应不低于500平方米;年补助经费不低于10万元;图书入藏总数不低于3万册;报刊300种;计算机15台以上。经测算建一个分馆所需经费有:购书60万元,订报刊5万元,购计算机8万元,柜、桌、凳5万元,合计78万元。据调研,目前有条件建分馆的有魏塘、姚庄、洪溪、大云、杨庙等镇,其他场所都还没有条件。

三、嘉善县图书馆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及方案

知识改变命运,一个城市,要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必须要坚持阅读的习惯、坚持学习的习惯。县级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需要更新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针对以上提到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理清了发展的思路:

1.更新办馆理念

市委、市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对于推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办馆理念的更新主要是指:一要使图书馆融入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文献和信息资源的优势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来,以开放的姿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二是要树立图书馆联盟的观念,整合地区性的文献信息资源,扩大图书馆的整体影响。三是要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及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更大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与信息需求。

2.创新办馆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个单位的发展要保持持续的上升势头,就势必要苦练内功,外力只能成为发展的助动力而非发展的源头和推动力,对于公益性的图书馆也是同样。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要持之以恒,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传播职能、教育职能、信息职能、娱乐职能等,在公益性服务的大前提下,深入挖掘服务内涵,多渠创收,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发展。

3.重视图书馆队伍建设

馆要结合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继续教育。可主动与市图书馆联系,通过短期轮换方式开展具体业务交流,并争取当地文化局在培训经费上的支持,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专业和文化素质。

4.增加购书经费的投入,确保公益性事业

对于公益性的图书馆,地方政府应确保图书馆的专项购书经费支出放在与教育、能源、交通、信息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给予考虑和支持。县级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应逐年有所增加,切实从经费投入上保障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5.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一是对自动化专业人员的专项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已有软、硬件的作用;二是通过联合编目、购买国家标准数据等措施加快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三是全面开通采购、流通、阅览及书目查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四是建立县图书馆主页(网站),开展网上信息宣传和信息服务。

6.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高度的资源共享

农村图书室藏书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市馆、县图书馆为后盾,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载体,同时通过县(市)分馆和流动图书馆为纽带,就可以进行文献资源的互借和电子传递。以实现城乡文化信息资源一体化,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从而缓解和减轻镇村图书室资源建设的经费压力和人才压力,确保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巩固。

四、加快我县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1.加快县公共图书馆建设

嘉善图书馆建设有二种方案

⑴《嘉善县图书馆扩建改造项目方案》

馆舍扩建改造项目方案是以完善馆内服务功能为指导思想,在现有馆舍基础上加以扩建和修缮装饰。项目完工后,馆舍面积由现在的3700平方米增至5500平方米左右,馆容馆貌得到改进。拟定此方案时曾设想大门改向和建筑物外墙装饰整体更新,但考虑到前者因主体建筑朝向和总体格局,改向后涉及问题颇多,且未必如意;后者因所费工时和资金巨大,故均不予考虑。

鉴于现有馆舍投入运行后,内部设施多年来未得到更新和添置,许多服务窗口设施简陋陈旧,故在方案中列入设备更新和添置内容。方案中,旧馆改造实施时须闭馆,闭馆时间的长短,须视项目施工实际情况而定。此方案全部项目所需资金合计875.06万元。

⑵《嘉善县图书馆新馆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

嘉善图书馆新馆建设规模和基本要求

嘉善县数年前即跻身全国百强县之列,嘉善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适逢其时。多年来,嘉善一直在为创建文明县城和文化强县而不懈努力。公共图书馆是凸现文明县城和文化强县的一个亮点,是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建设嘉善图书馆新馆,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科学信息,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彰显城市文化品位。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的文化设施,其建设规模应当超前于城市发展,根据嘉善县城市发展规划(城市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30万),按照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定(公共图书馆的馆藏量标准可以用所在服务地区的人口量来计算,每人平均1.5至2.5册左右),嘉善图书馆的馆藏应在45万册至75万册。参照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要求,我们意见,嘉善图书馆新馆面积以7000至8000平方米左右为宜,年购书经费不低于60万元。

新馆的选址,应在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聚居的地段,这有利于方便读者。新馆建筑造型力求简洁明快,形体现代,外观审美应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同时,应突出新馆单体建筑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此外,现代图书馆除了具有的搜集、整理、保存、传播信息,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等功能之外,还应当成为广大读者和市民文化休闲的场所。因此,新馆应当并着意于绿地与主题建筑浑然一体,故建议新馆占地面积应在20亩左右。

2.扎实推进乡镇图书馆分馆建设

⑴乡镇图书馆分馆建设基本标准是:馆舍建筑面积应不低于500平方米;年补助经费不低于10万元;图书入藏总数不低于3万册;报刊300种;计算机15台以上。经测算建一个分馆所需经费有:购书60万元,订报刊5万元,购计算机8万元,柜、桌、凳5万元,合计78万元。据调研,目前有条件建分馆的有魏塘、姚庄、洪溪、大云、天凝等镇,其他乡镇都还在创建条件来办分馆。乡镇图书馆分馆建设经费由县、镇财政各负担二分之一。

⑵为完善乡镇分馆经费投入机制,由县财政按每年补助每个分馆10万元图书、期刊等资源添置,镇财政按每年每个分馆10万经费用于分馆维护。因此,我们建议方案是:分馆建设逐年增加,逐步推进,每年建2~3个,力争三年时间完成,经费由县、镇财政各负担二分之一,于2010年,本县实现乡镇分馆全面覆盖。

3.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保障机制

⑴建立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把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确定专人负责协调乡镇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促进全民素质教育。

⑵建立完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比例。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市本级乡镇分馆的建设,按照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7〕66号文件明确的意见执行。

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本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⑶建立队伍素质提升机制。

①配好工作人员。在确保市、县级图书馆正常运行所需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原则上总馆每开办一个乡镇分馆,新增相应的人员编制。

乡镇分馆人员除市或县级总馆安排一名懂业务、精管理的工作人员负责分馆的业务管理工作外,其余由当地政府根据乡镇分馆的规模及实际需要负责配备,以确保乡镇分馆的正常运行。

上一篇:奖励性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下一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