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活动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03:19

调研活动应急预案

调研活动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高校;灭火;疏散;预案;消防控制室

一、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概念

火灾,是指因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的无效燃烧而形成的灾害。火灾燃烧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固体火灾0~15分钟为火灾的初起阶段内,而火场人员的最佳逃生时间一般却只有2到6分钟。在火灾初起阶段,因为着火面积不大,烟雾扩散速度较缓慢,燃烧释放出的辐射热能较少,是火灾扑救和人员逃生的最佳阶段。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即是为迅速、有效地扑救初起火灾和开展应急疏散行动而预先制订的行动方案。

二、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科学性分析

1.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灭火与应急疏散

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一般都设有灭火行动组,而现实中的火灾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火灾发生的时间、场所等均没有可预测性,所以突发火情时不能仅仅依靠预案中的灭火行动组人员,在第一现场的人员应首先承担起灭火责任。因此,消防教育培训工作中必须注重师生员工的全员灭火技能培训和对灭火器、消火栓的实际操作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人人都能及时处理身边发生的火情,使小的火情不至于发展成恶性火灾事故。

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多变性、高温性、烟毒性、低可视性等特点,火场中极易使人们产生恐慌心理。调查表明:有73%的人火灾逃生时会表现出惯,即选择平时使用的上下楼路径;有25%的人火灾逃生时会表现出从众行为,即跟随大多数人的逃生路径;有67%的人火灾逃生时会表现出暂避行为,即选择原地避难。由于大学内部群体熟悉所在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线,周围人员相互熟悉,这些因素会使他们比身处陌生火场环境的人们更有心理优势。但师生员工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教育不能仅仅限于大学校园里,在应急疏散演练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对参演人群进行相应的逃生技能培训,使参演人群通过演练,逐步克服置身危机环境下的心理障碍,懂得冷静分析自身所处环境,能够正确选择最佳逃生路线,知道不得已情况下的求救位置选择和快速通过浓烟或小范围高温辐射区的方法,养成身处危机环境下的团结互助习惯,懂得烧伤、窒息应急救护常识。如此,才能够在突发火情时避免或减少疏散过程中的人员伤亡,达到应急疏散演练的真正目的。

2.合理制订不同层级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不同层级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具有不同的任务特征,这里仅讨论高校内部的灭火与应急疏散,不涉及各级政府和消防部队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1)高校校级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校级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一般都设有灭火疏散指挥部,其职责是充分利用校内有关部门的专业救援力量,合理分配学校拥有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做到灭火、疏散、人员救护、秩序维护等各功能组统筹兼顾,使救援工作有序进行。待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到达现场后,及时向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汇报火场情况,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消防部队制订科学有效的救援方案。火灾过后,积极参与火灾调查,做好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2)建筑物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建筑物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应力求简洁明了,便于理解、记忆和实战操作,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各功能组的技能要求应该放在培训过程中讲解和训练,可不出现在预案文本中。建筑物的灭火疏散预案原则上以一栋整体建筑为单位进行制订,但预案中的功能组划分要视建筑物功能设置和人员分布情况而定。各楼层人员均相对固定的建筑物,如学生公寓、单身宿舍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餐厅)、校医院、超市、招待所、幼儿园等。这类建筑物可制订一个总预案,而各楼层构成若干分预案(由报警组、通讯联络组、火灾扑救组、疏散组、救护组等构成)。根据各楼层相对固定人员的分布情况划分楼层功能组,各楼层功能组均是本楼层的应急行动第一梯队,同时是其他楼层的应急行动第二梯队。对于各楼层或部分楼层工作人员不固定的建筑物,如教学楼、实验楼等,亦可制订建筑物总预案,但可根据这类建筑物内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分布情况,预案中设置一个或几个分预案。如某学院处于教学楼3至5层,但办公室均处于教学楼3层,那么该学院在本楼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作为该建筑物的分预案,是该楼3至5层应急行动的第一梯队,同时是其他楼层应急行动的第二梯队。综合教学楼除管理人员外往往没有其他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所以综合教学楼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各功能组只能由该楼管理人员构成,其作用在于一旦发生火情,根据功能组职责分工分别组织现场人员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

(3)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

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可分为校级大型活动(包括二级单位承办的面向全校或社会性的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和二级单位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校级大型活动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可由保卫处与活动牵头部门共同制订,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执行,预案的应急疏散组可由举办大型活动的牵头部门与活动场所的门卫人员组成,灭火组可由与保卫处、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和舞台灯光音响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医疗救护组可由校医院组成,现场警戒组有保卫处组成;二级单位大型活动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可参照本单位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但要把活动场所的门卫人员及舞台灯光音响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纳入到预案中,特殊情况可要求保卫部门予以协助。

(4)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中的火灾报警与通讯联络

预案的制订是为了战时应用,当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出现火警时,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到现场进行确认,出现真实火情时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启动消防应急程序,启动建筑物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无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物如一般学生公寓等,任何首先发现火情的人都应该立即进行报警,包括拨打119火警和拨打校园110报告火警。有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物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和校园110值班人员均担负着通讯联络的任务;无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物应该由该建筑物的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校园110值班人员担负通讯联络任务;大型活动发生火情应该由牵头举办活动的部门负责人和校园110值班人员担负通讯联络任务;当地方政府已经参与时,校长办公室应当承担对外通讯联络任务。

三、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演练

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锤炼灭火与应急疏散指挥部的应急反应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使预案中各功能组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三是使参演人群掌握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养成互帮互助、快速有序疏散的良好习惯;四是检验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通过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发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预案,锻炼参演人员,进而达到演为战的目的。

高校内部的实验楼、图书馆等重要建筑物均设有消防自动报警及其联动系统,在这些建筑物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演练中绝对不能忽视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作用,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在演练开始后应立即进入应急程序,全程模拟操作,包括火警确认、将消防联动系统由手动转到自动状态、拨打119火警、启动应急疏散广播、启动本建筑物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报告校园110启动校级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等。

四、结束语

由于高校火灾的政治敏感性强,舆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所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根据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均制订有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但预案都有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在预案的修改完善过程中,要充分兼顾各功能组人员的专业性和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火场的可能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人员分布情况,制订科学可行的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才能在火情真正发生时把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降到最低,杜绝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伟,孙金华.宾馆与高校学生宿舍类建筑火灾荷载分布规律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4):153-156.

[2]周清宇.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编制[J].河北企业,2007(5):24-24.

[3]张树平,殷霓,贾江美.某高校宿舍楼火灾逃生行为反应的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108-112.

[4]陈彪,邓亚超.高校学生宿舍楼火灾模拟与疏散演习研究[J].安防科技,2012(3):43-47.

[5]张建文,张岚.高校宿舍建筑火灾场景人员疏散模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4):133-136.

调研活动应急预案篇2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建立高效快捷运转机制

为了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制,切实转变职能,把加强应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建立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快捷、高效的运转机制。

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兄弟街、镇、乡的成功做法,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我镇先后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镇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

三、加强督导,强化培训,提高应急反应处置能力

应急管理的具体工作在基层,落实也在基层,我镇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应急演练。年,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企业、学校、河堤等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切实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四、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重点建立和完善了村(社区)基层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五、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

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广播、宣传栏、传单、明白纸等多种载体,主动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月日,利用我镇赶集日举行了“防灾减灾和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民政、卫生、安监、公安、水利、国土、林业、电业、交通、建设、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参加了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相关职能部门安排专业人员为群众开展咨询宣传服务。共张贴宣传海报50多张,出动宣传车6台,为群众讲解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免费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前来参观咨询和索取宣传资料的群众络绎不绝。农口系统各相关单位以森林防火、动物防疫、防汛、农产品质量安全、防雷减灾等为重点,出动宣传车50多台次,下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国土、安监、科技等以地质灾害防治、矿山事矿、地震灾害为重点进行宣传,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以社区、村组、学校、乡镇为依托,重点宣传了防灾减灾、常见疾病防疫及公众关注的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宣传。公安、交通等部门围绕社会治安、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开展宣传。

明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一、继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一是继续加快预案编制进度,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切实做到各村(社区)都有预案,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制订相应预案,相关预案间互相衔接,不留空档,确保预案层级分明、规定具体、科学规范。二是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注重预案的可操作性。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要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和管理部门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

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根据国家、省、市、区关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要素、时限、渠道和责任主体,强化对重要值班信息的查询、跟踪和汇总,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

三、加快推进应急制度建设

抓好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各项应急工作制度。确定工作重点,制定工作措施,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打下良好基础。

四、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

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推动全镇开展面向村(社区)和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五、大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调研活动应急预案篇3

1.1、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区内和单位内部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中心应对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社会安全事件服从政府统一指挥):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渔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渔业船舶安全、单位内部安全生产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动物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重大动物疫情。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具体标准根据各类事件详细划分。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l.5、专项应急预案

在本预案下,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预案包括:

(1)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应对雷雨大风、冰雪等强对流天气,预防和减轻其对畜牧水产业造成危害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2)突发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应对单位内部突发安全生产事故如车辆行驶安全、火灾、盗窃等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3)*区渔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4)*区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应急预案。

(5)*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区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的指挥机构由区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成员由政府有关部门、武警部门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负责具体应对工作。突发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渔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应急预案的应急指挥部设在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由主任段有德任总指挥,成员由中心办公室、综合科、水产科、渔政站及有关科室和二级单位负责人组成。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区政府、各部门、中心及所属各单位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部门要按规定立即逐级向上报告,同时还要注意信息工作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区政府、区畜牧水产中心及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发生区2级及其以上重大突发事件时或市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涉及本区时,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区级应急预案;发生一般突发事件时,事件发生地的街乡或有关单位应急指挥机构和中心各单位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3.2.3、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上级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或指导本区、各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3.2.4、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要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3.3.3、恢复重建

根据受灾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信息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

4、应急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人力资源

畜牧水产(渔政)、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防洪抢险、环境监控,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4.2、财力保障

区政府要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4.3、物资保障

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5、交通运输保障

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6、治安维护

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7、通信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4.8、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4.9、科技支撑

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区政府、各部门及本单位内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5.2、培训和宣传

区畜牧水产中心及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宣传、教育、文化、广电等有关部门要配合区政府及业务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调研活动应急预案篇4

一、强化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

(一)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按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级设置,做好相关预案衔接和动态管理,细化制订岗位应急手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化、电子化建设,研究交通应急救援社会协作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应急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修订应急预案。做好预案修订和完善等工作,各单位要每半年一次(上半年5月份,下半年11月份)对预案数据进行更新调整,根据要求做好《市公交车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内河水上交通突发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工作。

二、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保障

(一)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应急队伍与兼职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交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力争年底基本建成适应基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需要的应急队伍。建立健全应急专家队伍,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

(二)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编列应急资金年度预算,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专项资金,加强专项资金和经费的使用管理,研究社会应急救援补偿机制,确保经费保障到位。

(三)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健全应急物资装备信息化管理制度,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应急处置技能提升

(一)拓展应急管理宣教形式。积极开展交通运输应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单位、进站场、进工地、进家庭“五进”活动,通过多媒体、宣传栏、内部网站、板报等平台,利用讲座、培训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抓好日常应急教育,提高交通从业人员应急防范意识和业务技能。

(二)扎实开展应急演练。结合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工作特点,年内重点组织开展水上应急处置、恶劣气候路桥抢修抢通、车辆运力紧急调度、公路水运工程防坍塌防高空坠落、车辆消防逃生、停车站场车辆紧急疏散、危险品运输应急处置等科目应急演练,演练可采取实战演练和模拟推演的形式,通过演练提升交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四、强化应急管理平台建设

(一)落实专人维护管理。各单位要以应急管理平台建设为契机,落实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负责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信息收发、日常管理、检查维护及数据更新等工作。

(二)做好数据分类上传工作。各单位要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及时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管理专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案例等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实现应急资源统一管理。

五、强化应急管理日常工作

(一)严格应急工作情况报送。各单位要明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单位应急工作情况的报送,对倾向性、预警性信息及时汇总、分析、研判和报送,不得信息倒流、迟报、漏报和误报。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向市局应急办报告上季度应急工作情况,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应急处置、特点分析、趋势研判、对策建议等内容。重大突发事件按突发事件处置规定及时上报。

(二)严格履行应急值班值守职责。各单位要做好应急值守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严肃值班工作纪律,主要领导和分管应急处置工作的负责同志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确保能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六、强化应急管理绩效考评

调研活动应急预案篇5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reinforce campu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to have harmonious campuse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reality of college fea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theoretical issues: content selection, indexes determined, methods used. It considers establishment and connotations of campu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it proposes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index weight of campu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city assessment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and information entropy, and studies combination weights methods based on minimum deviation. This article uses universities of Nanjing as sample to stud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关键词: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信息熵;指标体系;权重

Key words: college emergency management;capacity assessment;information entropy;index system;weight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03-02

0引言

高校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的中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极大促进了各大高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校园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致使突发事件急剧增多,如: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2008年3月东南大学发生严重火灾、2009年9月南京大学发生“寂寞门”。这些突发事件引起了各大高校甚至全国范围的震惊,也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应急管理刻不容缓!根据文献调查和专家调研分析,将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分为五大能力,并进一步细化为19个考察指标,分别应用信息熵,实地调研,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并运用基于离差最小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19个指标的权重,对于高校的应急能力评估起到推进作用。

1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内涵分析基于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将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分五大能力:应急预警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

1.1.1 应急预警能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人们及早发现已经或者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其关键工作是通过监测系统、预测系统、预警系统等认识和辨别出突发事件潜伏期的各种症状。其具体行动包括:①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应急管理的前期阶段,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大幅度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损失的程度。②应急预案的评估:是指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定期检查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可行性。③应急知识培训与教育宣传活动:是指对于校园师生及各部门员工进行长期应急知识的教育宣传活动。④应急预案的模拟与演练:是指定期对于已制定预案进行演练,实现跨部门的各资源的实时调度。

1.1.2 基础保障能力:是指应急活动所需的人、财、物和信息保障能力。其具体行动包括:①应急资源的储备:是指校园内各种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如教学楼,学生生活区的救生器械储备量。②应急资源的优化与布局:通过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互补性考察资源优化的效率及布局和理性。③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了配合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使应急管理全过程更加可视化。④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使应急管理活动做到有规章制度的约束。

1.1.3 快速响应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采取一定的应急处理措施,通过科学指挥和调度可用资源,减少突发事件的损失。其具体行动包括:①接警与处警能力:是指高校保卫处人员与当地警方的协作能力、警方和校方主要领导的到场速度及相互的配合效率。②突发事件评估与分析决策:描述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分类分级的定位准确性。③应急资源管理:描述在应急事件发生过程中,学校师生对于各种救生器械,网络电信资源的使用效率。④检测预警系统: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人们及早发现已经或者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

1.1.4 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是指对于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现场指挥等活动。其具体包括:①现场指挥调度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急管理系统应能够迅速有效运转,将损失降到最低。②突发事件的恢复与重建: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恢复与重建等工作,尽快地恢复校园功能。③灾后信息:当高校应急事件发生后迅速将信息,使师生充分了解受灾情况,恢复正常工作、学习。

1.1.5 应急事件研究管理能力:是在突发事件结束之后相应的理论研究,总结、评估、学习等活动。其具体行动包括:①应急预案的反馈与改进:是指当突发事件结束后,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的判定,对所进行决策分析。②保险的使用研究:利用保险事前防范和事后补偿相统一的机制,强化事前各种防范。③突发事件后心理支持:是指突发事件结束后,对涉及重大事件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④灾后事件的评估与学习:是指利用科技研发来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1.2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建立本文从五大方面考察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在五大指标下分别设立二级指标,全面评估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1 基于信息熵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熵的概念最初产生于热力学,用来描述在某一给定时刻一个系统可能出现的有关状态的不确定程度。经过对评估矩阵计算得出的作为权数的熵权,并不是指在决策或评估问题中某指标的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系数,而是在给定被评价方案集后各种评价指标值确定的情况下,各指标在竞争意义上的相对激烈程度系数。信息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 对于某一多属性决策问题,构造决策矩阵A=(aij)m*n,用适当方法将A规范化处理,得到规范化矩阵R=(rij)m*n,rij∈[0,1]。

步骤2将R=(rij)m*n,rij∈[0,1]处理,得到列归一化矩阵:

R•=(r •ij)m*n=其中,r •ij=i∈N,j=1,2,…,m(1)

步骤3计算属性Ej,j=1,2,…,m 输出的信息熵:

Ej=-rlnr规定r •ij=0时lnr•ij=0(2)

步骤4计算属性权重向量w=(w1,w2,…,wm),其中:

ωi=(3)

2.2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实地调研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双重特点,将层次分析法运用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决策中。同时,作者在南京选择了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其中有全国排名前十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作者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了调查问卷,并分别在五所高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该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具体方法另文发表。

2.3 基于离差最小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的组合赋权方法同时利用基于信息熵的赋权方法、层次分析法、基于调查问卷法的实地调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进行评价,从而较好地将三种方法的优点综合起来对指标赋权。具体步骤如下:①分别求出信息熵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调研三种方法下的权重。②综合三种方法所求结果根据最小离差法。求得指标。

min=∑(x-x)x+x+…+x=1x?叟0(4)

X:19个指标在信息熵方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调研三种方法下的权重值:所求的组合赋权方法下的权重值。目标函数min=∑(x-x)表示,所求得的权重值xi到三种方法求得权数的离差平方和应为最小。约束函数x1+x2+…+xi=1表示在同一考察范围的所有指标的权数和为1。xi?叟0表示根据实际情况所有指标权数均为非负数。

3实例分析

作者依据上述指标体系设置了调查问卷,并选择了南京五所高校进行调研,每所学校发放了30份问卷,共150份。他们中有全国排名前十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以航空航天、信息科学、水利、医药为特色的大学。

3.1基于信息熵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权重确定及结果分析基于信息熵的权重确定模型,即直接根据各方案和相应的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并利用指标值的熵确定其熵权,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信息熵评价决策模型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没有专家决策者给出权重的情况,更加体现了其客观性。依照上文所述,计算过程如下:①根据五大能力,19个指标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法等,获得应急处置方案优选原始数据。

②将得出的原始数据矩阵按照式(1)进行标准化,计算19个指标输出的信息熵。③根据式(3)计算19个指标的权重熵值:

ω1=(0,0.46,0.27,0.27);ω2=(0.17,0.39,0.30,0.14);

ω3=(0.15,0.32,0.34,0.18);ω4=(0.54,0.31,0.15);

ω5=(0.07,0.51,0.37,0.05);

3.2 基于组合赋权的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权重确定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部分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或难以量化, 因此对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在对高校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进行评价时, 可以采用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对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状况进行总体性、概括性的认识。由式(4)可得: X11=0.19 X12=0.23 X13=0.20 X14=0.38 X21=0.29 X22=0.26 X23=0.30 X24=0.15 X31=0.18 X32=0.23 X33=0.30 X34=0.29 X41=0.53 X42=0.29 X43=0.17 X51=0.17 X52=0.28 X53=0.35 X54=0.20。一个科学、有效、运转良好的高校应急体系,应该包括应急预警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和善后措施这五个部分,,他们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应急体系.根据应用的模型,在每一种能力下,都有相对重要的指标,根据这些相对重要的指标,制定应对策略。

4结语

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研究落后,且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进行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建立与评估任重而道远,高校行政管理者和高校行政管理研究者应对我国高校应急管理高度重视,充分了解其重要意义,合理应用高校评估体系进行及时的现状反馈,通过不同指标的重要性使得管理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张海波,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9,(4):33-37.

[2]齐二石,王嵩.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及系统分析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7):3-7.

[3]杨瑾.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执行能力的评价[J].科技与管理,2008第10卷(3):116-119.

[4]吴梦丹. 高校危机管理体系4R 模型建构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4): 59-63.

[5]David J. Teece, Gary Pisano, 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509-533.

调研活动应急预案篇6

关键词:水运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平台设计

DOIDOI:10.11907/rjdk.161216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0910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湖北省交通运输厅重点项目(2014-721-4-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朱清波(198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系统架构。

0引言

汉江生态经济带在我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汉江水上运输(包括航运及沿江港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国家已确立“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并开始实施“大力发展内河水运,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战略。在此契机下,今后较长时期内,汉江水上运输将迎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汉江水上运输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区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危害气象环境下的船舶航行安全一直威胁着水上运输安全,特别是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本文对于增强安全监管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健康发展与航道安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1]。

目前,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框架的指导下,交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分别制定了水上及环境保护应急预案,交通部所属各海事局分别制定了海上及内河交通事故应急预案,为水上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了指导性文件。然而,应急处置及预案执行涉及诸多经营实体和管理部门、分布式的应急资源和设备、不同领域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方面面的专家队伍、社会化的后勤团队等。一个快速反应的应急决策指挥与运行系统,必须针对特定的灾害事件快速进行灾害事件的演化分析,确定应急反应的处置区域和应急控制技术,形成集成人、组织、技术和设备的应急工作流程。

1系统总体设计

水运灾害事件应急处理是关系到乘客人生安全、水域安全通行、水资源环境安全、沿岸生活和工业用水、旅游和农业生产安全的头等大事,必须建立快速反应的应急决策指挥与运行系统,使灾害事件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快速反应的应急决策指挥与运行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基于预案的应急流程管理系统、基于灾害事件的快速业务工作流生成系统、应急指挥与运行系统,如图1所示。

1.1基于预案的应急流程管理系统

基于预案的应急流程管理系统属于信息科学领域工作流管理的研究范畴,其目的是以应急预案体系为蓝本,以本文提出的基础管理系统、风险源捕获、跟踪、预测预警和仿真技术平台、水运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平台等为技术基础,应用工作流管理技术,开发可定制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应急工作业务流程系统。

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描述应急工作流程中人、组织、技术和设备的作用和集成关系,实现人和组织部门的紧密配合与协调工作、应急资源和设备的优化部署、技术系统的紧密集成,以及不同阶段和不同工作小组之间的信息畅通。应用工作流技术进行应急指挥与运作管理,能清晰地界定应急处置的不同阶段以及支持不同阶段的技术服务系统,刻画了不同的人、组织机构和资源设备在这些系统中的角色和责任。工作流系统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出现,实现了应急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协同化。各系统既独立又协作,方便实现动态配置。

该系统的主要职能是基于预案体系、应用工作流技术构建应急技术与决策指挥系统的工作流程。通过抽象提升预案体系(多个预案),分类预案所涉及的资源、定义预案任务单元、定义各种处置条件、组织各种技术系统、定义预案过程结构和路由,最终形成应急技术与决策指挥系统的工作流系统[2]。

1.2基于灾害事件的快速业务工作流生成系统

快速业务工作流生成系统涉及应急工作流管理系统实例化和快速启动两个方面的内容。基于预案的应急工作流管理系统实例化包括以下工作:根据事故信息触发应急处置条件、选择应急业务流程路由、分配各种资源、启动各种组织机构、启动各种任务单元、启动各种技术系统,形成具体的应急流程。快速业务工作流生成要研究应急处置的快速启动、应急组织机构的快速组织、应急设备的快速配备、应急技术的快速集成等。

2工作流引擎类设计

根据水运应急处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流引擎用例如图3所示,系统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两类实例,这两类用户可以使用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功能。例如,工作流客户可以使用流程数据查询、任务列表、流程执行等功能,而工作流管理员则可以使用除此之外的流程实例监控和用户角色管理等。

一个流程申请用例如图4所示。请求者首先请求创建相应的工作流,工作流引擎流程按照已经设定好的业务流程实例化步骤并设置每一步的经办人及经办信息,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定义。流程创建的时序图如图5所示。申请者首先向工作流引擎系统提出创建的申请,引擎对申请者的身份信息进行相关的鉴证后允许其创建活动。首先创建工作流的实例,然后依据业务逻辑实例化每一个步骤并指定经办人,然后设置引擎的流转条件和流程走向,最后确定无误后可以保存,这样该流程就可以在控制中进行显示。流程在创建过程中,允许多次修改。图6为工作流执行时序图,当工作流实例开始流转后,当前步骤处理完成后,工作流引擎将会按照引擎在创建之初定义好的流向自动计算下一步,同时,工作流引擎还会按照之前定义好的规则和条件判断是否满足要求。在该过程中,下一步的流程步骤有可能是中间步骤,也有可能是结束点。如果是后者,则流程执行完毕,自动回到任务完成列表,否则将流程转到下一步的流程经办人节点上,并在该经办人的任务列表中展现出来。

3工作流引擎执行过程

工作流引擎作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提供了对于工作流定义的解析以及流程流转的支持。工作流定义文件描述了业务的交互逻辑,工作流引擎通过解析此工作流定义文件按照业务的交互逻辑进行业务的流转,工作流引擎通常通过参考某种模型来进行设计,通过调度算法来进行流程的流转(流程的启动、终止、挂起、恢复等),通过各种环节调度算法(SPLIT、AND、OR等)来实现对于环节的流转(环节的合并、分叉、选择、条件性的选择等)。

3.1工作流程过程解析

工作流程过程解析由模型决定。工作流过程模型由业务人员按照其业务逻辑进行编排,然后由引擎对其业务逻辑进行解析,以维持整个工作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信息完整性,例如权限的设定、业务表的绑定、节点执行条件等[3]。首先工作流引擎对请求者的权限进行鉴权,对其分配相关业务权限的请求者创建对应的工作流,申请者就可以执行活动;然后从过程定义表中取得能运行状态的一条记录并存储至实例表中,这条记录贯穿整个工作流的生命周期;再检查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是,则将相关条件传递给对应的应用程序,并执行该应用程序,当执行完毕后,对运行结果进行判断。如果满足条件,则该过程结束,如果不满足,则继续该应用程序,将流程转到下一个节点,如果流程转移不满足条件,则可以判断该流程非正常结束。

3.2节点活动执行解析

活动节点是活动的最小原子单元,若干个活动节点可以组成一个完成的工作流。从生命周期角度来看,活动节点包含4个阶段,分别是进入阶段、保存阶段、发送阶段和退出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需要设置相应的条件和表单触发信息等。在初始阶段,工作流引擎初始化所有的活动节点、表单、触发条件,并逐步引导工作流的活动节点进入退出阶段。在此过程汇总,使用人员只需执工行作流引擎所指定的流程运行时需要执行的任务[4]。

3.3流程转移条件解析

在运行过程中,工作流引擎通过完成各活动来调整自身状态,当所有活动节点完成后,流程就会正常退出。从第一个流程开始执行,前一个活动节点到后一个活动节点的流程转移都是通过设定的相关条件进行判断。如果不满足转移的条件,就无法向后一个节点转移,同时管理员可以手动对工作流进行挂起、终止和激活等操作。

3.4事务处理解析

工作单元都是由若干步骤组成,这些工作单元称为事务。工作流引擎的本质上就是一个事务处理引擎,其保障了在意外情况下工作流是唯一的。并且,各步骤之间的操作需要对数据库进行读写,在意外发生时,由数据库的安全事务处理机制,将异常操作回滚,以保障数据安全。

4结语

本文主要对水运应急工作流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系统需求,对其核心工作流引擎进行了详细设计,并阐述了工作流引擎的执行过程。该平台主要用于水运事故的应急处置,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应急响应事故,方便应急管理人员及时作出应急策略,启动不同的应急流程;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前根据事故类型灵活配置应急流程及资源,事故发生后迅速下发应急任务,及时调配应急资源。系统采用B/S结构,在应急处置上使用了工作流引擎,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与灵活性。并且,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应急信息管理平台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允.应急预案工作流参考模型及其协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袁其帅.基于的OA工作流技术研究及实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3]齐进.基于框架的工作流管理系统[D].长春:吉林大学,2004.

调研活动应急预案篇7

各乡镇人民政府、西郊开发区、二十里铺工业园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

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大事。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我区编制完成了崆峒区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配备了突发公共事件专兼职工作人员,开展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预案编制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预案还需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机构和队伍不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平台建设滞后,面向全社会的预防、避险、减灾等方面宣传培训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弱。为了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应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7〕25号)和《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平政发〔2007〕78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区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建立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切实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一)编制并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依据《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别编制专项应急规划,区发改局汇总提出《“十一五”期间崆峒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力争10月底前完成,并抓紧组织实施。规划应体现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的原则,统一规划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专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要根据崆峒区总体应急预案,尽快构建覆盖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的预案体系。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本单位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区政府统一协调全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根据崆峒区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统一为应急委员会,区应急委员会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应急委员会成员单位均下设日常办事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本地区及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加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及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

三、认真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

(一)开展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崆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通知》(区政办发〔2007〕94号)文件要求,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监控工作,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同时,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务必于8月底前全面完成各类风险隐患的普查工作,并将普查结果汇总后及时报区政府应急办公室。

(二)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报预警工作。要按照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平政办发〔2007〕21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应急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和预警体系,增强应急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进一步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报告程序、报告时限等,确保按规定及时准确报告信息,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发生。要积极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工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项目,明确责任主体。特别要关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要害部位,定期收集、报送、研判、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重大紧急情况,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问题。建立预警信息通报和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对不及时预警信息、造成重大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

(三)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科普宣教活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要制定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区党校培训内容。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逐步推广应急识别系统。要在各种招考和资格认证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内容。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新闻媒体应无偿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并支持社会各界发挥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作用。

四、不断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一)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应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按照资源共享和功能整合的基本要求,在加快区改府网络应急平台和移动应急平台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乡镇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逐步建成连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的应急指挥机构,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加大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力度,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二)大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坚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社区或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加强基层应急投入,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社区要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经常性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乡村要因地制宜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区、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问题。

(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十一五”规划有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武警、、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逐步完善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四)抓紧开展应急管理专家组的筹建。要把筹建应急管理专家组作为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过程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应急管理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民主决策。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按照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业类、社会安全事业类和综合管理类五个类别,抓紧选择适当数量的优秀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建完成各自的应急管理专家组,并于10月底前将专家组名单以文件形式报送区政府应急办。区政府将从各乡镇和各部门的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通过遴选确定区政府专家组成员,建立区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

(五)积极开展应急演练。要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应急演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演练计划,确定演练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演练活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原则上每年都要安排一次总体应急预案演练,区级各专项应急指挥部都要组织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同时,相关乡镇和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协调配合,组织开展联合演练,增强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使各项预案切实可用、行之有效。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和应急演练开展情况要及时报区政府应急办公室。

(六)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管理。建立区、乡两级及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资装备、应急能力和紧急避难场所,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重要物资监测网络及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区级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对有关技术资料、历史资料等的收集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为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七)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依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八)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事件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五、强化领导,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

(一)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区政府各部门要在区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西郊开发区、工业园区一把手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主持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国家、地方、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同时研究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办法。承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财政部门建立储备金制度,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对规划布局内的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物资保障等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应急管理部门工作经费给予保障。

(三)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遇有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新闻办公室要迅速启动有关预案,配合应急管理部门全力做好新闻和协调媒体工作。新闻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不断提高新闻报道水平,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调研活动应急预案篇8

【关键词】生产安全;应急预案;风险评估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安全管理的发展,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部门在安全监管上对企业应急管理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3年10月1日,新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出台并开始实施,标志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国家在对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已经将提升应急预案质量作为了工作重点。新《导则》针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缺少风险评估导致预案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明确将“风险评估”作为应急预案编制步骤之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2014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应急综合[2014]4号)中进一步提出应急预案编制需深入开展危险因素辨识,注重将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备案内容。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更是明确提出将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应急预案备案审查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见,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由于编制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极少进行真正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在事故风险描述部分,均是凭主观经验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宽泛的概述,在具体的应急预案编制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不分主次,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二是与风险描述相脱节,仅编制一个综合应急预案。

企业编制的各种应急预案,最终均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包括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编制之初,“要编制哪些预案”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进行风险分析,盲目的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没有重点和主次,导致预案缺乏针对性、很多专项预案只是作为文本被束之高阁,而真正有用的专项预案也不能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重视,从而预案也就丧失了其有效预防、降低事故影响的作用。

针对此问题,笔者在近期做应急预案咨询工作的基础上,以某地勘企业为例,阐述通过风险评估从而进行应急预案体系优化的过程,探讨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2.应急预案体系优化

2.1风险评估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及缺陷分析

地勘企业属高流动分散的行业,其工作条件多变,环境恶劣,涉及的事故风险较多。进行风险评估前,企业仅凭经验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概述,包括火灾、人身伤害事故(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野外作业事故(溺水、人员失踪等)、基坑坍塌、自然灾害等,并针对所有风险均编制了专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如图1所示。

企业在专项预案中按照常规模板将火灾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预案中分析了办公室火灾、施工现场火灾等,但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并没有分情况进行编制,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而火灾事故对该企业来说并非多发事故;野外作业事故专项预案中分析了溺水和人员失踪,但是考虑到该企业的作业活动范围,人员失踪的可能性并不大;人身伤害事故专项预案力求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人身伤害类型,个体伤害类型和群体伤害等混在一起,没有分重点和主次,接下来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编制很难较好的进行;自然灾害专项预案中包含了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而关于自然灾害方面,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灾工作。图1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性较差,并不能一目了然的让企业确定自身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应急防范重点,具体实施起来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

2.2风险评估

根据该地勘企业作业特点,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该企业历年的事故情况分析及对同类企业事故情况进行调研,以“以往事故发生频率”(曾经发生过、未发生过、经常发生、其他单位曾经发生过)这一指标来辅助确定相应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值,编制风险评估表(如表1所示),对企业主要生产活动(钻井施工作业、岩土施工作业、野外地质调查)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各类危险因素的风险度值,从而进行重要性排序。

2.3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原有应急预案体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1)因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各项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可能危险”,等级较低,因此无需单独编制专项预案。

2)企业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高处坠落和触电的危险等级最高,为“高度危险”,钻井施工中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因发生频率高,达到“显著危险”,其次是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因此得出人身伤害事故是企业应高度关注的风险,因此将人身伤害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并且编制高处坠落和触电现场处置方案。

3)岩土施工作业过程中基坑边坡失稳坍塌的风险等级为“高度危险”,触电、机械伤害风险等级为“显著危险”,因此岩土施工专项预案明确为基坑坍塌专项预案,其他风险的应对在人身伤害专项预案中已经包含。

4)自然灾害方面,根据企业的作业范围和特点,其直接遭受地震、泥石流、洪水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其作业直接有影响的是大风和雷电天气,因为将自然灾害专项预案确定为“防风、防雷专项预案”,重点针对大风、雷电天气进行预防,编制事故发生前的防范措施。

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如图2所示,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体现了企业的生产作业特点,也使后续的具体应急预案内容编制更具针对性。

3.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进行于应急预案体系优化这一过程,总结其对应急预案编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了企业“要编制哪些预案”的问题,企业的应急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通过风险评估,对企业潜在的危险源进行梳理,评估出各类事故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的对高风险的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急预案降低事故损失的作用,针对性强了,企业的重视度就高了。

2)应急预案体系确定后,由于风险评估确定了各类危险源的具体风险等级或分志,企业在预案内容编制过程中,也能进一步突出主次和重点。

3)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使企业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潜在的各类事故风险,进而加强相应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4)风险评估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增强了员工安全防范知识的同时,也会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GB/T29639-2013.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樊运晓.应急预案编制实务――理论实践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严晗,李明.建筑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范围研究.建筑安全,2007年第8期:18-20.

作者简历

上一篇:林长制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下一篇:医务科年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