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销售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1 17:31:08

医疗销售管理制度

医疗销售管理制度篇1

一、适用《特别规定》的原则

(一)本实施意见适用于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

(二)对药品监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有规定的,适用《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适用《特别规定》。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特别规定》有规定的,适用《特别规定》;《特别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二、严格规范生产、经营企业行为

(三)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对其生产、销售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负责,不得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药品、医疗器械。

依照《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生产、经营药品、医疗器械需要取得生产、经营许可、批准证明文件或者需要经过认证的,应当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生产、经营不符合法定要求药品的,依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药品管理法》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依照《特别规定》第三条第二款予以处罚。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生产、经营不符合法定要求医疗器械的,依照《特别规定》第三条第二款予以处罚。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再符合《药品管理法》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等规定的条件、要求,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依照《特别规定》第三条第三款,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GMP、GSP认证证书。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条件、要求,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依照《特别规定》第三条第三款,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被吊销许可证的生产经营企业名单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

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批准证明文件而未取得许可证、批准证明文件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依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并依照《特别规定》第三条第四款,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批准证明文件而未取得许可证、批准证明文件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活动的,依照《特别规定》第三条第四款,没收违法所得、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0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

(四)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辅料或者添加剂,应当符合《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

对违法使用原(材)料、辅料或者添加剂生产药品、医疗器械的,符合《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情形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予以处罚;对其他情形,依照《特别规定》第四条第二款,没收违法所得,货值金额不足5000元的,并处2万元罚款;货值金额5000元以上不足1万元的,并处5万元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撤销批准证明文件、吊销许可证。

(五)药品销售者应当按照《药品管理法》以及《特别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建立产品购销记录,购销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医疗器械销售者应当按照《特别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建立产品购销台账,购销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药品、医疗器械销售者进货时,应当按照产品生产批次索要药品出厂检验报告、医疗器械产品合格证明、或者由供货生产企业签字、盖章的出厂检验报告、医疗器械产品合格证的复印件;不能提供的,不得销售。实行批签发的生物制品应当索要生物制品批签发文件。药品销售者向进口产品机构进货时,应当按照产品生产批次索要口岸药检所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者由供货商签字或者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不能提供检验报告或者检验报告复印件的产品,不得销售。

药品销售者违反上述规定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五条规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同时可依照《特别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责令停止违法产品销售;不能提供检验报告或者检验报告复印件销售产品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货值金额3倍的罚款。医疗器械销售者违反上述规定的,依照《特别规定》第五条第二款予以处罚。

(六)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其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出口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者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并予以公布。

出口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者逃避产品检验或者弄虚作假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职责,没收违法所得和产品,并处货值金额3倍的罚款。

进口药品、医疗器械应当符合《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的管理规定,并符合我国与出口国(地区)签订的协议规定的检验要求。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度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进口药品、医疗器械风险评估的结果,对进口药品、医疗器械实施分类管理,并对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的收货人实施备案管理。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的收货人应当如实记录进口产品流向。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药品、医疗器械时,可以将不符合法定要求药品、医疗器械的进货人、报检人、人列入不良记录名单。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的进货人、销售者弄虚作假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职责,没收违法所得和产品,并处货值金额3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的报检人、人弄虚作假的,取消报检资格,并处货值金额等值的罚款。

(七)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药品、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主动召回产品,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销售者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产品。销售者发现其销售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产品,通知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药品、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

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销售者不履行《特别规定》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义务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特别规定》第九条第二款,责令生产企业召回产品、销售者停止销售,对生产企业并处货值金额3倍的罚款,对销售者并处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照。

三、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逐步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统一管理、协调配套、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产品标准体系。

(九)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的情况予以记录,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做出行政处罚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政务公开,对做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批准证明文件、数额较大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在送达当事人后的15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布。对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被认定为情节严重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者,依照《特别规定》第十六条,吊销其许可证或者撤销其批准证明文件。

(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可能与本部门职责相关,但标示为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或者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其他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应当依照《特别规定》第十四条,立即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监督管理部门处理。

对于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移交的违法案件,属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职责的,应当立即处理,不得推诿;因不立即处理或者推诿造成后果的,移交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法处理。

(十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制止、查处违法行为的职责,享有下列职权:

(1)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2)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3)查封、扣押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使用的原(材)料、辅料、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

(4)查封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生产经营场所。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者有《特别规定》第十三条所列违法情形的,应当采取措施,纠正违法行为,防止或者减少危害发生,并依照《药品管理法》、《特别规定》相关条款予以处罚。对生产经营者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2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发生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故或者其他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安全事件时,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少损失,依照国务院规定信息,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十二)对不履行《特别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职责、造成后果的,或者违反《特别规定》,或者有其他渎职行为的,移交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法处理。

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授予其资质的部门吊销其检验检测资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举报电话;对接到的举报,应当及时、完整地进行记录并妥善保存。举报的事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依法进行核实、处理、答复;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人。

医疗销售管理制度篇2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开展业务,拥有一个能反映企业全球战略目标的中央决策体系,且各个实体以独立法人资格分http://享信息、资源和分担责任的工商企业[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某跨国医疗贸易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其产品范围既包括药品,也包括输液泵、留置针等医疗器械。本案例中的跨国医疗贸易公司结合了跨国与医疗贸易两方面的特点。

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医疗贸易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不仅与国内医药企业形成竞争态势,与同类跨国医疗贸易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有关经销商管理的理论已有一些,通常跨国医疗贸易公司可以直接应用相关理论,但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跨国医疗贸易公司对经销商的管理既涉及最基本的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医疗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企业的经营方式中包含了国内外各种管理和营销模式,为经销商管理又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1 经销商管理理论概述

经销商是指在从事商品交易的业务活动中拥有商品所有权的中间商[2]。制造商在销售过程中,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当中去,大多都会选择由经销商来代替自己销售产品,于是,对经销商的管理就成了制造商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经销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源于营销管理理论,它将经销商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倡导企业将产品、价格、质量、渠道、促销方式等可控因素相互配合,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一个统一的平台让经销商共享企业的各种营销计划,通过经销商来发现营销过程中的漏洞,并及时弥补以防客户流失。

经销商管理程序通常包括经销商评估、选择、沟通、激励与维护这四个步骤,管理好经销商可以帮助跨国医疗贸易公司扩大业务、节约成本、事半功倍,最终实现利润的增长。

2 运用经销商管理理论对某公司经销商进行分析

2.1 经销商选择和评估不当导致管理漏洞

某公司北区一级经销商分布如表1所示。经过经销商评估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①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天津市的一级药品经销商较多,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省级招标中有争标现象,二是一家经销商只给一家医院供货,浪费公司的资源。②随时订货随时签合同,致使出现了回款延期现象。由于没有惩罚措施,常常发生断货而影响销售。③公司没有限制一级药品经销商给医院的供货价格,使各医院供货价格高低不等,影响了各省市级的中标价格。

在经销商评估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①药品经销商和医疗经销商的具体分配数据不理想,需要整合。②没有与经销商制定具体的经销协议,以致销售出现混乱。③在选择经销商之前没有严格制定合理的一级经销商评估标准,对一级经销商的管理存在漏洞。

2.2 经销商评估标准单一导致资源浪费

在某市的一个地区,公司未进行充分的调查,仅按照销售业绩便选择了a、b、c三家经销商,并未充分考虑每个经销商的详细情况及公司的最终目标。由于药品供货的路线不同,所以运输标准也不同,最初该地区的经销商运输费用以及2006年a、b、c三家经销商的进货情况及费用见表2~5。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公司发现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经仔细调查后终于找到了根源所在。原来,该地区只有三家医院,因此分配方案只能是一家经销商给一家医院供货。而每家经销商给医院供货的时间、数量与路线都各不相同,再加上该地区的人口又较少,医院所需药品不多,于是就造成了较大的成本浪费。

2.3 沟通障碍导致某公司经销商库存出现近效期产品

某公司曾出现过医疗经销商和药品经销商的库存过大,使公司出现近效期产品的现象。以某公司a药品为例,由于其不属于主打产品,销售人员为了拿到高收入,仅主推某公司的另一重点品牌,而忽略了a药品的宣传,造成a药品的滞销,出现近效期产品20 000瓶。

分析经销商出现近效期产品主要是由于公司与经销商的沟通和交流不够。缺少沟通和交流,企业就很难掌握经销商的销售情况,更不会了解经销商的困难所在,当然也就谈不上帮助经销商解决问题了。因此,确定了某个经销商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之后,公司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沟通交流方案,才能更好地管理经销商,避免发现问题后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4 缺乏激励和维护导致经销商窜货问题

在2002年以前,某公司的销售渠道策略是在同一地区可能有两家以上的经销商。在有限的销售区域内,经销商之间容易进行价格战而向其他区域窜货。如果同时又出现销售不利,积压商品较多,售后服务不好,不能快速退货时,经销商就有可能为了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和减少损失,把这些产品拿到其他畅销的市场上进行倾销,于是便产生了窜货现象。

转贴于 http://

经销商窜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激励与维护。激励与维护策略是一个公司对经销商销售产品表现的一种鼓励与惩罚政策,可以帮助公司及时发现经销商的窜货现象,纠正经销商的不正确行为,同时给予优秀经销商一定的奖励措施与优惠政http://策,留住优秀经销商资源。

3 按经销商管理理论来解决某公司的问题

经销商管理的实质就是有效运用经销商资源,进行开发、维护、运用并使其增值。经销商管理没有固定的实施方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某公司在分析经销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后,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践证实了方案的可行性。

3.1 经销商选择与整合方案

某公司利用经销商评估后的结果,通过招标等方式对各地区进行经销商整合,以北京为例,原有8家普通护理一级医疗经销商,经常出现抢夺市场的情况。在2007年签署协议以前,公司对8家经销商做了评估,最终确定保留4家的一级经销商资格,其余4家降为二级经销商。经过公司对所有的药品一级经销商和医疗一级经销商进行的全面评估,最终制定了理想的经销商分配方案,见表6。

从2007年开始,某公司与一级经销商签定经销协议,经销协议对资信限额、付款天数、区域、分销商的任命、甲乙双方的义务、订单签署、版权材料、协议的解除和终止、争议问题处理、经销范围等做了详细说明。此经销协议就一级经销商的供货价格、一级商给二级商的价格、经销商给医院的供货价格等也进行了特别的标注,同时要求一级经销商每月需要向公司提供医院和二级经销商的流向,以便我们随时掌握市场的变化,并与每家一级经销商同时签署经销协议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包括销售折扣、与主合同之关系、生效、销售折扣计算表、可供价目录等的补充说明。

评估经销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全面分析经销商与企业的共性和特性, 结合各种特点来判断一个医药经销商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为经销商制定了一个评估标准,具体包括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对经营状况和经营环境的熟悉程度、资金实力、物流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合作意愿、同业口碑、客情、市场开拓能力十项。按照合适的评估标准对经销商进行评价,可以帮助企业正确认识经销商的各方面能力,正确选择企业需要的经销商,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实现目标。

3.2 完善经销商评估标准优化物流运输的解决方案

公司改变以往单纯以销售业绩评估经销商的方法,对此地区的经销商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与费用优化,全面分析公司发货距离的远近及费用情况。最后公司将b、c两家由一级经销商降为二级经销商,指定a公司全面负责此地区的医院进货,则a公司的进货量及产生的运费见表7。这样,与表3相比,进行经销商整合后,一年节省了运费1 450元。我们将对其他地区的经销商进行类似的整合,减少不必要的费用,节约资源。

3.3 加强沟通减少近效期产品的解决方案

某公司发现该状况后,加大了a药品的市场推广力度,与经销商一起做客户的工作,举办大型学术会议,同时采取赠送样品等措施,结果该公司在三个月内把近效期产品全部销售出去。为避免再次出现近效期产品,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各产品按一定比例重新给销售人员制定奖励制度;②制作不同类型的有关产品介绍的幻灯片,便于销售人员推销药品时为不同的临床科室讲解;③在区域内举办大型学术会议,进行产品的宣传介绍,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公司的产品,扩大产品知名度;④要求经销商的备货不超过一个半月的库存量。

经销商是企业的重点客户资源,沟通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需要在此花费一定的精力,如系统整理经销商的资料,建立详细的经销商档案,建立经销商数据库,包括与经销商的每一次交易、电话、合同的签署、营业概况等。以资料为基础去了解经销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经销商是伙伴,企业只有时常与经销商沟通,才能获得经销商的销售信息,把握经销商的销售进度,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经销商的困难,实现企业与经销商的共赢。

3.4 运用激励和维护对窜货问题的解决方案

2006年以来某公司一直重视窜货现象。经过实践,制定了一些措施,初步解决了窜货问题。

对医疗产品在国内进行了条码处理,如经销商或销售人员发现窜货产品,可以把带有条码的外包装和标签寄给总部,将会有专人查询。通过条码的识别可以判断货物的来源,从而确认哪家经销商跨区销售,公司根据与经销商签定的协议进行处理:如果发现甲方进行任何形式的跨区(跨医院)销售(投标), 初次,乙方将给予书面警告、没收甲方50% 保证金,并暂时停止甲方的订货;没收的保证金将以市场支持的方式投入到受害方的市场宣传活动中,甲方需补足被没收的50% 保证金给乙方后,方可恢复正常订货。如果再转贴于 http://

次出现任何形式的跨区(跨医院)销售(投标), 乙方将再次没收甲方50% 的保证金并取消该代理权,没收的保证金处理同上。通过一级经销商的流向查询,发现药品经销商出现跨区销售的,也会根据协议进行处理,对其进行罚款或取消代理权。

激励与维护政策可以有效解决经销商窜货问题,奖励与惩罚都是必要的。一个通过了严格评估的经销商,各方面的能力均应该具备,如发生窜货,可能是公司后http://期的激励与维护不够。经销商的销售业绩良好时,公司应该设置奖励制度,如铺市陈列奖、网络维护奖、价格信誉奖、合理库存奖的功能奖等,哪怕是只有一张小小的贺卡,同样能强化双方利益和非利益的长久合作关系。如果经销商违反了规定,惩罚更是必须的,纵容经销商的行为只会让经销商不停地犯错误,最终导致经销商与企业的合作停止。

4 结论

医疗销售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 医药分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08-02

我国传统上的医药合业制度由来已久,但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向微观深入和宏观扩展,使医药学科技知识信息量猛增,出现了很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医药分业”,它的概念以及实施医药分业的重要性如何?医药分业应如何分?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为我国医药分业的实施提出策略建议。

1 医药分业的概念界定

医药分业(separation of dispensing from prescription,SDP),原意是将发药调配与开处方分开[1],即医疗机构的医师掌握处方权,由药房的药师负责药品的调配管理,目的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医药分业是医师和药师业务工作的分工和明确各自的专业范围,即医师有处方权,药师有审核和调配处方权。医疗机构药师可以协助医师进行治疗活动,但不能代替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与此同时,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提出诊断和医嘱处方,但不能代替药师调配处方。

医药分业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2],欧美大部分国家实行医药分业,其药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在10%~14%,而没有实行医药分业前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这个比例达到30%,我国目前是52%。

2我国实行医药分业的必要性

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师拥有处方权,药品的销售也在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和各类药房药师的药品调配职能被普遍弱化甚至被取消。所以我国医药是合业的,而不是分业的。

2.1我国医药合业的不利影响

2.1.1违背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则,财政收入减少非盈利性医疗机构除了国家预算的财政补贴外,还享受药品销售15%的批零差价优惠政策,并成为医疗机构主要经济来源。这种政策安排,实际上是以药品生产经营行业对医疗机构的补贴,这不仅违背社会福利来源的一般原则,同时也影响了医药行业的效益,阻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师处方和医疗机构药房销售给患者的。按医疗机构享受15%的差率和接受10%的回扣测算,全国医疗机构每年可以从药品销售中获利100亿元以上,因而造成了国家应收税利的大量流失。

2.1.2药品价格虚高,患者“看病贵”的现状加重由于我国药品定价机制不完善,政府定价的药品的零售价格是出厂价的8~10倍,药价虚高现象严重留给流通环节的价格空间大。随着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逐步减少,医疗机构采取以药养医的方式进行“创收”,开大处方、高价药、小病大检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1.3商业贿赂事件频发为了扩大药品在医疗机构的销售规模,出现了回扣等不正之风。据报道,国家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中,全国累计整治回扣金额已高达14.48亿元,查处案件1 200件,其中行贿等案件234件。

2.1.4制约国内医药工业的发展医疗机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大量购进价格很高的三资企业的专利处方药和进口药品。使得国有医药企业和国产药品销售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医药工业的发展。

医药合业的现状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表明,在我国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已不再适宜,尽早实施医药分业已是当务之急。

2.2实施医药分业的必要性

把医疗机构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是解决以药养医、药品价格虚高以及药品购销活动中诸多问题的关键,是理顺药品流通秩序的根本性措施,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将医疗机构的药房分离出去的实质是国家对现有医疗卫生体制实施的根本性变革。随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医药分业将必然实施。

只有把医疗机构的药房改为社会药房,才能从体制上切断医师与药品经营者之间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医疗机构处于买方垄断地位,药品虚高定价、药品高额回扣由此而生。只有实行医药分业,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才能被打破,这是对医师处方行为的一种约束,患者选择药店和药品的时候是一种主动消费方式,避免了统计和兑现医师处方费的行为;患者购买同一通用名药品时有多个生产厂家、不同剂型可供选择,这就从源头上控制了医师开方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直接经济联系,促使医师因病施治,对症下药,这也有利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医药分业有利于发挥医疗机构中药房药学人员的作用,提高我国药学服务的质量。我国目前医疗机构的药房很少有开展药学服务的,而实际上药学服务(Phamacetical Care)是药师职业的准则[3],它是为了患者的利益,通过提供药物治疗,使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达到最佳的效果;为满足医疗卫生需要,药师应与医师、护士通力合作,最佳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最少的花费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3阻碍我国医药分业制度实施的影响因素

医药分业的思想和试点改革已有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全面推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影响因素阻碍医药分业。

3.1医药分业后医疗机构的经营状态

我国医疗机构的收入基本上来自财政补贴、销售药品收入和医疗检查服务收费。目前政府补贴逐年减少;医疗服务收费如挂号费、治疗费、床位费、手术费的价格较低,如果按以上两项收入统计,医疗机构将处于亏损状态,难以维持日常运转。所以医疗机构依靠销售药品来维持目前的正常运营。据统计,目前药品销售收入约占综合性医疗机构总收入的50%~60%,药品销售是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实施医药分业,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影响。在目前经济情况下,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而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性收费,会进一步增加国家、个人的经济负担。

3.2医药分业后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药房与医疗机构的分离,将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便和困难,而且会削弱、甚至切断医疗机构药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药学技术,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伤害患者的利益。在我国,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看病取药的现象和习惯很普遍。凭处方买药既延误时间又不能保证所购药品的可及性,影响和制约医疗服务的质量。

实行医药分业后,短期内将面临具有指导患者用药和鉴别处方资格的药师的大量缺乏,而药师对安全用药、保证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负有极大责任。他们的缺乏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用药安全事故的频发。

4实施医药分业的策略

4.1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策略

政府对医疗机构可实行择优扶强动态式的经济补偿策略。根据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实力,应以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而不能盲目攀比发达国家的人口病床及医师效率等有关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真实全面评价目前所有医疗机构的软硬件条件,国家补偿对象定位在少数医疗水平先进、医师素质高的少数非盈利性医院,在适度监管的基础上放宽民间资本或外资的投资力度,以此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国家补偿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医疗机构分离出来的药房上缴药品销售收入的税金可用作对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按照最保守的数据测算,至少每年约有30亿的资金可用于重点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二是精简机构,分流隐性失业人员。目前医疗机构大约有25%的富余人员,这些人员的再就业可以减轻部分财政拨款。三是对未被列为经济补偿对象的医疗机构,可鼓励通过适当的并购或被并购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单独或联合有关医疗机构发挥专业特长,为社会提供专项或特需服务并适当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提高自身医技水平,通过为社区提供优质价廉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作为经济收入来源等形式,实现医疗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2医疗机构的药房改革分两步走:先过渡,再分离

医疗机构的药房先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财务管理要确定药品收入帐户,支出款项的界定,收支结余上缴款等。药政管理应承担药物经济学研究,保证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合理用药,药品周转仓储管理等。物价部门负责核定医疗项目收费标准和医疗机构制剂品种定价。审计、监察和纠风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督,整治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回扣违法行为。在了解、满足患者的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使患者愿意支付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费用,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收费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期的过渡,医疗机构与原医疗机构药房在经济应上实现彻底分离,分业后的医院药房应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与社会上已有的零售药店一样照章纳税,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接受工商管理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4.3理顺医师与药师的关系

医药分业后,医疗机构的医师的职责是检查、诊断疾病;药房药师的职责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政府有关部门应尽早制定并适时颁布《医师法》和《药师法》,以法律的手段严格规范与约束医师和药师的行为,从而确保医药分业得以真正实现。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有16万家零售药店,并有继续增长之势。国家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和执业药师制度,在医药商业企业实施GSP管理,使药学专业人员,尤其是执业药师成为最受零售药店欢迎的人才。随着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入,药店开在家门口,药师服务在身边,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方便,使“大病上医疗机构,小病到药店”成为可能,社会医疗服务的普及,为药师们提供了新的工作领域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4.4加强药房的监管

实施医药分业后,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药房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GSP要求,对各类药房的日常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监管,彻底杜绝假药、劣药的销售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药店所销售药品的安全性。药监部门联合工商、质检部门建立药品相关信息政府网上查询系统,使患者能够方便、及时、准确地查询某一品种药物的生产企业的真实性、合法性。

[参考文献]

[1]佚名.医疗机构门诊药房与医疗机构分离的理性探讨[EB/OL].药学保健园网,省略,2005-09-18.

[2]刘浩,纪宁,高书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5.

[3]岳亿芳.如何提高药房药师的药学服质量[J].临床和实验医学,2007,3:84.

医疗销售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 医疗机构;调配药品;违法行为查处

[中图分类号] R4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2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的药品应当与诊疗范围相适应,并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调配。但药品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常常发现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乡镇卫生院及医疗点、门诊部、村卫生室、医务室、诊所)不凭医师处方、只凭“销售清单”或“笔记本”登记销售药品的违法行为。因《实施条例》中没有明确其相应的法律责任,故药品执法人员对这一违法行为的查处意见迥异:有的认为可按无证经营药品行为依法查处;有的认为药品监管部门不能查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查处。笔者认为,应以监督检查发现的违法事实和证据来正确判定履职查处的执行部门及监管责任,依法实施处罚,否则有医疗机构借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大量购进药品从事违法销售的行为得不到遏止,势必冲击正常的药品市场秩序,造成严重后果。

1 违法事实

1.1 情形一

确系就诊患者,经过医师诊疗,但医师未开据用药处方,未凭本医疗机构医师处方调配治疗用药品。

1.2 情形二

不是找医师求诊的患者,直接去药房购买药品,药房登记药品名称、数量、销售金额,收下货款后发药。即不是本医疗机构就诊者,类同到药品零售企业购药。

2 证据调查

上述违法事实的“两种情形”有本质区别,即“情形一”能明确未凭医师处方配药的是本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情形二”则无法确定药品购买者是本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违法事实的主要证据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药品销售登记资料;现场检查笔录;药品调配人员及相关人员调查笔录;违法销售药品购进的相关资料。违法事实“情形一”,应有医疗机构的门诊日志登记、医师的调查笔录为证。

3 查处意见

3.1 证据证明违法事实属“情形一”者

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浙江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38号)规定,按未凭本医疗机构医师处方调配药品执行查处。

3.2 证据证明违法事实属“情形二”者

由药品监管部门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按无证经营药品执行查处。

4 法律依据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显然,医疗机构在药品购进、贮存、养护、使用等环节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违反《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未凭医师处方调配药品,就应该对违法行为承担责任,并受到应有的处罚。

4.1 “未凭医师处方调配药品”的查处

《浙江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38号)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凭本单位的用药处方向就诊者提供药品。第四十八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使用药品,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执行处罚。

这里的“就诊者”是指到本医疗机构接受医疗诊治的患者,是医疗机构的特定服务对象。凭医师处方调配药品本身是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准许下的医疗行为之一,完全不同于药品零售企业在《药品经营许可证》准许下的药品经营行为。因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门诊日志是本医疗机构对患者就诊情况进行记录的原始资料,有关卫生行政法律法规都做出明确规定,所以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行为的规范要求,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对前来本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的有关情况逐一规范地登记在门诊日志中。门诊日志中的就诊患者凭临床医师开出的医师处方调配药品,尽管也是付款取药,但却不是患者主动意愿的购买行为,而是医师为医治患者的疾病所实施的“使用药品”的诊疗活动。

药品执法人员检查发现医疗机构未凭医师处方向就诊者(门诊日志中有登记)提供药品的违法事实,可按照规定移送卫生行政部门查处。

4.2 “无证经营药品”的查处

《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经营药品。违反规定无证经营药品的违法行为,应按照该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纠正医疗机构及其药房对外销售药品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在目前体制下,医疗机构药房是医疗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对象应该是本院就医、凭医生处方取药的患者。其目的是为方便患者就医取药。它不属于药品商业经营企业,不应对外进行药品销售,否则,应根据《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无证经营药品处理。医疗机构设立分院和门诊部,是为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就医治病。所设立的分院或门诊部属于医疗机构,不应对外销售药品,否则,应依据《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无证经营论处[1]。

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药品受到严格限制,“应当与诊疗范围相适应,并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调配”。从此条文看,医疗机构没有对外销售药品的权利。而且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和经营企业经营药品有着本质区别,《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配备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建立有关药品购进使用制度等,且其向患者提供的药品应当与诊疗范围相适应,并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调配;而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药品必须经法定程序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因此,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只能在各自法定许可范围内、依照各自权限,分别从事药品使用和经营行为。若购药人员未在医疗机构就诊,未与医疗机构发生诊疗行为,则不具备医疗机构向就诊患者提供药品的要素――“凭处方配药”,便构成了“直接销售药品”。

从法律解释学角度看,法律解释有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之分。前者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后者为学者专家及各类个人对法律的理解[2]。前者有约束力,后者只有说服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医疗机构对外销售药品问题的通知,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且对无证经营药品行为的处理,法律已有明确规定。《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药品,应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违法行为构成看,医疗机构为非就诊患者提供药品已构成无证经营药品违法行为。我国药品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任何企业或个人从事药品经营活动,必须首先向药品监管部门申请并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其经营活动应当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技术标准。许可证的意义在于,对于一般人禁止,被许可人获得了从事某一活动的资格。医疗机构违反执业许可的规范要求,向非就诊患者直接销售药品,是一种主观故意行为;医疗机构不用医师处方而直接用标有“销售清单”字样的表式或笔记本登记,有的在“销售清单”上由收款人签章,有的开具医院收费单据,客观上从事了无《药品经营许可证》销售的活动。医疗机构的这种非诊疗活动的销售药品行为扰乱了正常的药品经营、使用秩序,药品监管部门对此应加大查处力度。

当然,在查处医疗机构无证经营药品案的过程中,有一点不同于非医疗机构无证经营药品案,就是医疗机构无证销售药品只能以查到的销售给非就诊者的药品登记数为违法销售药品,陈列在药柜中同种同批次药品不能作为违法销售药品没收。

总之,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规范医疗机构凭医师处方提供药品的执业行为,切实做到依法使用药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药品监管职责,对任何无证经营药品的行为,都要依法严肃查处。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纠正医疗机构及其药房对外销售药品问题的通知(国药管市[2000]183号)[S].2000-05-10.

[2]陈金钊.法律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医疗销售管理制度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市创建“三优”文明城市总体部署,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齐抓、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并举的工作方法,确保全市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药。

二、整治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为实现优良的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和优质企业服务水平打好基础,进一步落实药品、医疗器械安全责任体系,严肃查处相关违法案件,切实解决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

三、整治重点

(一)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行为。以查处非法添加化学物质、假冒高风险药品为重点,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企业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畅通假劣药品、医疗器械举报投诉渠道;充分发挥技术监督力量,加大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重点品种抽验力度;与公安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净化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环境合力。

(二)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超药品经营范围、超方式经营行为。以规范药品购销中票据管理为突破口,以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广告药品等品种为重点,开展药品、医疗器械重点品种购进渠道和质量核查,依法查处药品流通环节中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挂靠经营、走票过票、出租柜台、超药品经营范围、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登记、变更许可事项、零售企业改变经营方式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渠道购进药品行为。严格审查药品供货商和销售人员资质;重点检查供货方销售票据、销售凭证是否符合要求,严肃查处进货渠道造假、购销记录不真实、不完整等违规经营行为,对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四)严格基本药物监管,重点加大使用环节基本药物抽验力度。建立健全基本药物配送企业档案和日常监管工作档案,重点围绕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加大对基本药物的抽验力度,监督抽验覆盖率达到100%。

(五)加大药品广告监测力度。充分发挥药品广告电子监测效能。在加大对各类媒体监测力度、频次的同时,加大对违法广告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违法广告涉及的药品、医疗器械实行重点抽验,对情节严重的建议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范围内停止销售该药品、医疗器械。

(六)加大药品经营企业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情况的检查力度。严格日常管理,严厉查处和纠正购进药品时对供货商审查不严和不索取购进发票、购销记录不健全、质量证明文件缺失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严重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撤销其认证证书;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药品经营许可证》。

(七)加大特殊药品经营企业监管力度。以规范特药经营企业落实相关制度为重点,进一步规范特殊药品经营秩序,防止特殊药品流弊事件发生。严格执行月检季查制度,对特药经营企业重点检查安全管理设施和措施,麻精药品采购、销售、运输环节是否合法,确保特殊药品供应及时,安全、有效。

四、整治时间及实施步骤

整治时间:2010年11月15日至2011年4月30日。

(一)集中整治阶段(2010年11月15日至2011年4月20日)。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本方案要求,依法开展执法检查。

(二)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4月21日至2011年4月30日)。

全面总结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整治工作,认真梳理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好的做法和工作经验,提出加强药品流通领域监管的意见和建议,健全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促进我市医药经济健康发展。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督办。要落实分管部门、分管领导责任,各项工作不留死角。要把整治工作与“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紧密结合,维护医药市场稳定、繁荣,引导药品、医疗器械企业争优、创优,确保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二)重拳出击,常抓不懈。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集中人力、物力,发扬“敢抓大的,敢查难的,敢碰硬的,敢动真的,敢打黑的”的“五敢”精神,依法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要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监管相结合,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日常监管办法,使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整治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三)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整治成果。加大对问题药品、医疗器械和违法广告曝光力度,通过舆论监督,增强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全社会重视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六、组织领导

医疗销售管理制度篇6

据报道,卫生部近日召开针对华东六省一市的“基本药物全覆盖、建机制”工作会议。多位与会代表透露,为了维持当地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作,部分省市卫生部门要求调整基药政策,这其中包括停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此前,地方政府要求调整基药制度的呼声一直甚高。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介绍说,一些省市已开始向国家医改办“叫板”,要求停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四起呼声,能否带来基药政策的调整,“这要看领导的决心了”。上述人士说。

安徽“零差率”走形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招标采购、配送、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除招标采购外,其最为核心、真正左右这项制度的是“零差率”销售政策。

据《财经》记者多地调查了解,在财政补偿不到位情况下,基药“零差率”销售让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走样变形,分配机制不灵活正成为新的隐患。

隶属于安徽淮北市的濉溪县,早在2009年就曾作为安徽省32个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县(区)之一,推行基本药物制度。

但今年7月《财经》记者在当地了解到,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实际上仍未推行基药制度。

以濉溪县为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均归私人所有,该县在2010年基层医改试点时,对这些私人诊所进行扩建或加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牌子,但是并未进行后续的改革,例如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省统一招标采购、零差率销售等。

三堤口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于淮北矿工总医院,是当地为数不多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的社区服务中心。

7月9日,服务中心内就诊人数寥寥,一旁的药房极其简陋,摆放的药品不足百盒(瓶)。知情人士介绍说,该中心存在另外一个药房,隐藏在小区内。

位于马路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被称为门诊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小区深处是住院部(加挂淮北矿工总医院集团工程处分院牌子),执行非基本药物制度。

二者看似分开,实则一体,门诊部实际上也可销售非基本药物。“阴阳药房”现象正是当地财政补偿不到位下,基层医疗机构的真实写照。

受访的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和卫生局官员对“零差率”销售颇有微词,但由于基层医改的推动具有很强的行政力量,在实际运作中,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实施动力,普遍有消极态度,一些地方被迫采取变通办法,以图生存。

在安徽南部地区,部分县市开始在私下里尝试引入协作的民营医院,即在乡镇卫生院上加挂另一个民营医院的牌子,将医疗服务分为基本医疗和特色专科,基本医疗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特色专科按照专科用药,自主采购,加成销售。

特色专科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上缴财政后返还医院,再由医院进行分配。

这是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下,基层医院的无奈之举。零差率销售后,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有药品销售利润,由此带来的损失由财政兜底,但对于濉溪县这类财力有限的县市来说,补偿难以到位,“零差率”的运营模式难以维持。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恒鹏曾到安徽进行专题调研,他认为现行制度下,无法阻挡基层医疗机构销售非基本药物。

朱恒鹏指出,“安徽模式”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走向“三四三结构”,即307种国家目录药品实际销售占总药品使用量30%左右,地方增补的目录药品实际销售占40%左右,非基本药物占30%左右。

他建议取消加价率管制,放开二次议价,在具体操作上,以省级招标价作为最高零售价,在此价格水平之下,医疗机构自主确定零售价。

此外,应允许二次议价,实际的药品采购价由医疗机构与药品供应商自主谈判确定,政府不做干预,批零差价收益完全归医疗机构所有。

北京困惑

北京市是最早一批进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省市,其在推行“零差价”销售中所经历的困惑,以及基层医疗机构自作主张式的探索,对今后的政策调整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2006年12月,北京市王四营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翠平在北京市某宾馆签署了一份药品使用零差价协议,协议内容是社区基本用药全部使用312种零差价药品。

协议规定,现有的近1000种药品必须马上下架,退给供应厂商,换成北京市规定的312种药品。

“基本药物是由北京医股统一配送,当时因药品供应不全,群众踢门,骂社区卫生中心的场面很常见。”王翠平介绍说。

由于并无缓冲的余地,中心所有药品随即封箱,在此后一个月,服务中心的用药处于极度短缺的境地。

该年12月25日起,北京市在全市18个区县、纳入政府规划内的26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常用药,实行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中心站药品收入主要到政府领取15%的销售提成。

当时,北京市官员称,此举旨在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切断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的直接联系。经过政府招标,北京市最终确定了310个生产企业的312种药为零差价药。

这项政策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冲击前所未有,首当其冲的是收入的减少。

2006年之前,王四营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6位医务人员,一个月的所有收入为40万-50万元,其中每月财政投入为8万-9万元,其余的收入85%来源为药费。

其中,卫生院的药品销售不受二三级医院15%加价率的限制,零售价格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价即可。其中的差价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

一些社区卫生院相关人士透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药品进销差价约为80%-100%。

王翠平并未透露王四营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的进销差价,但从她提供的这笔钱的用途可以做大致推测:“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比例低,乡里的新农合出现亏损,王四营乡社区服务中心承担新农合。其中,要拿出药费利润的30%给乡政府,填补新农合亏损的缺口,还要发放人员工资。”

为了增加收入,王翠平还在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一些小手术,如阑尾炎手术等。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之后,北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完全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有收入上缴财政,其人员经费、公用定额、专项经费和公共卫生补贴皆由财政承担;二是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外,建立合理的财政返还模式,医疗收入高于去年收入的部分合理返还,即“名义上的收支两条线”。

对于由农村卫生院转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第一种方式至少能保证人员收入的稳定,能“把人养起来”。

以朝阳区为例,有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了完全的收支两条线模式,而只有9家选择了部分收入返还模式。

亚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劲松医院这种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大的医疗机构,因对自身收入有一定预期,选择了第二种。

同样在2006年,王四营乡的五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称编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此举措的意图是如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药品零差价,药品价格比服务站的价格低,那么服务站就有倒闭的危险,因此财政投入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囊括。

“非基药”口子

当初政策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能使用312种药物,在三年内,品种和种类却逐渐增多。其间伴随北京市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变化。在2010年,北京市即已打开了销售非基本药物的口子。

“完全使用312种基本药物的情况只出现了半年。”王翠平回忆道。2007年上半年,王四营乡政府就出现了新农合亏损,原本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费利润30%的新农合亏损补偿款项,因药品零差价难以为继。仅半年时间,乡政府新农合亏损达40万元。

担心此后新农合的缺口加大,王四营乡政府出台了一个文件,在药品使用上撕开了一个小口,允许王四营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买312种基本药物之外的35种药品。这35种药零售价在5元以下药品可以实行非零差价,允许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销售。

乡政府的文件无疑和北京市的基本药物制度有了一定冲突。

乡政府虽“自作主张”增加了35种药品,但周边百姓依然抱怨药品品种少。

2007年上半年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一次的“质控结果反馈”中,集中不满意项目都是“药品品种不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基层医药机构和二三级医院在药品定价方面的政策断层。王翠平解释说,因二三级医院没有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所以医生开方很多不在这312种里,病人拿着处方来却得不到药。

“药品种类不全,就留不住病人。” 2007年上半年,大部分北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出现了门诊量下降的情况。

病人流失的原因主要为:零差价销售药品总是断货缺货,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用药,比如降压药和治疗糖尿病的药品;部分患者反映零差价销售药品目录中部分药品价格比过去常用的高,但是疗效却低等。

部分社区医疗机构甚至出现病人往大医院返流,如亚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2007年1月-5月门诊量同比下降了15%-20%,而附近的中日友好医院1月-5月门诊量却同比上升了30%。此时,一些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萌生出退出基本药物制度体系的念头。

针对这些情况,北京市卫生局也做出了相关调整,在药品种类方面的“口子”也越开越大。“2007年下半年,每月一次的检查就不那么严格了。”王翠平说。2008年,王四营乡有了医保报销资格,中心增加部分医保用药。

面对此种情况,北京市卫生局相关人士表示,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完全堵死非基本药物的口子是不现实的。

“一些建立时间较久的大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充足的病源,非基本药物使用的比例还要高一些。”2010年,王四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用药品种类数已达664种,其中零差价药物占比为63%。

降药费是系统工程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表示,“降低药费是个系统工程,医疗机构特别是二三级医院的医疗行为未改革之前,单纯的拿药价开刀不能解决问题。”

补偿方式,尤其是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定岗定编,使绩效考核难以在定岗定编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激励,这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而且会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诿病人的结果。

朱恒鹏认为,“国际上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国家都没医保,我们已经有医保,没必要再建立一个基本药物制度。按照国际经验,降低医疗费用可以通过改革医保付费机制完成。”

在实行基本药物之前,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只受发改委最高限价的管制。药品零售价与采购价之间的差价归卫生院所有,采购价越低,获利也就越多。

由于卫生院面临着零售药店和诊所的竞争,其零售价格不能高出竞争对手太多。

为了赢利,卫生院会竭尽全力压低采购价,尽管加价率平均达到100%,但由于采购价很低,其零售价还低于政府招标价,更低于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最高零售价。

在研究人员看来,这种机制促使卫生院有很强的动力与供应商谈判,尽可能降低药品采购价。这种通过充分地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也是相对真实合理的。

医疗销售管理制度篇7

新版《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将于5月1日起施行,新的药品流通管理办法与以往有什么不同?药品流通企业该注意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

现货销售有限制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各类药品展示会、博览会,其中一部分经营秩序相当混乱,有的不法分子借机销售假劣药品,有的无证经营药品,有些医药产业博览会上,各种仿冒产品竟然与正规品牌“同台”叫卖。如此种种,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新出台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场所储存或者现货销售药品;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会等方式现货销售药品。

这里的“现货销售药品”是指: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其委派的销售人员,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其他场所,携带药品现货向不特定对象现场销售药品的行为。

处方药不能“赠送”

药品特别是处方类药品的随意使用,直接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对上市药品实行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

《办法》明确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经营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不在岗时,应当挂牌告知,并停止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办法》指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

医疗机构制剂只能在院内卖

医疗机构制剂一般是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患者可以在医院药房凭医师处方购得。但由于其质量、疗效、不良反应等没经过充分的临床证实,也没有得到药监部门的许可,因此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者变相销售,也不得发布广告。

《办法》要求,药品经营企业不得购进和销售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医疗机构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不得未经诊疗直接向患者提供药品。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必须建有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药品购进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别忘开据销售凭证

目前,消费者在医院药房购买药品一般都会得到相应的处方和销售凭证,但如果只是在药店买些治疗头疼发热的普通药品特别是非处方药时,往往没有处方,也不会索要销售凭证,这就给处理药品质量问题带来了许多麻烦。

为给追溯、查证、处理药品质量问题提供重要线索来源,《办法》规定: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销售药品时,应当开具标明供货单位名称、药品名称、生产厂商、批号、数量、价格等内容的销售凭证;药品零售企业销售药品时,应当开具标明药品名称、生产厂商、数量、价格、批号等内容的销售凭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为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经营药品提供场所,或者资质证明文件,或者票据等便利条件。

责任编辑 吴军

医疗销售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 医改 新《医院会计制度》 药品 会计核算

一、引言

药品是医院为开展正常医疗活动而储存的、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是提供医疗服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重要手段。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药品的消耗占医院各种物资消耗的比重很大,对药品资金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加强药品的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点,药品会计为加强药品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药学部对医院药品主要是起到事前和事中管理作用,药品会计则起到了事后监督和核算的作用[1]。

很长一段时间,药品收入一直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公立医院的趋利倾向明显:大处方、多用药、用贵药等现象日益增多,加重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怨气越来越大,促使国家加快了医改的脚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改革“以药养医”、“以药补医”机制的主要举措,就是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和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特点,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于2011年1月18日同步推出了修订后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施行,2012年1月1日起新制度在全国医院实施[2]。新制度对药品的核算理念进行了改进,将药品纳入了存货管理,将药品核算从零售价核算改为了按成本购进价核算,并且取消了药品收支的单独核算和取消了对药品进销价差的核算,将原药品进销差价核算内容并入“本期结余——医疗收支结余”科目下体现。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中药品核算的办法

新《医院会计制度》极大地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药品收、发、存相关的事项,全部在“库存物资”科目中核算。“库存物资”科目下设“药品”一级明细科目,“药品”一级明细科目下设“药库”、“药房”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并按“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进行明细核算。新制度取消了原制度中的“药品收入”科目,将药品收入纳入“医疗收入”科目下核算,在医疗收入科目下设“药品收入”二级明细科目。新制度取消了“药品支出”科目,将药品支出纳入“医疗业务成本”科目核算,“药品费”和“卫生材料费”一样成为“医疗业务成本”下的一级明细科目。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外购药品验收入库时,其成本按照实际采购价格(含增值税额,下同)进行确认,其中:

第一种情况:使用医院自有资金购入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库存物资—药品—药库(进价)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进价)

第二种情况: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入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库存物资—药品—药库(进价)

贷:待冲基金(进价)

同时,应按照实际支出的金额,编制会计分录:

借: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

2.各个药房从药库领取药品,按照领取药品的实际采购成本(即进价),编制会计分录:

借:库存物资—药品—药房(进价)

贷:库存物资—药品—药库(进价)

3.在销售药品,确认药品收入时,应该按照售价,编制会计分录:

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等

贷:医疗收入—门诊收入—药品收入(售价)

医疗收入—住院收入—药品收入(售价)

4.结转药品成本时,按照发出药品的实际采购成本,编制会计分录:

第一种情况:使用医院自有资金外购的药品

借:医疗业务成本—药品费(进价)

贷:库存物资—药品—药房(进价)

第二种情况: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外购的药品

借:待冲基金

贷:库存物资—药品—药库(进价)

药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

(1)直接法:直接从药房应用软件系统中统计或人工对处方数统计当月各药房销售成本。

(2)倒挤法:首先,月底医院应对各药房进行盘点,盘出各药房库存数;其次,计算当月药房药品销售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当月药房药品销售成本=上月末药房药品库存数+本期药房药品领用数-本月盘点药房药品库存数[3]

5.期末,将医疗收入科目余额和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余额转入本期结余

借:医疗收入—门诊收入—药品收入(售价)

医疗收入—住院收入—药品收入(售价)

贷:本期结余—医疗收支结余

借:本期结余—医疗收支结余

贷:医疗业务成本—药品费(进价)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在药品账务处理上的优缺点

1.优点

新制度规定,将药品收入纳入医疗收入统一核算,明确了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同时,还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在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这些规定调整了医院收支分类,弱化了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特点[4]。另外,原制度在医院的药物核算上存在收支不配比、成本核算不合理等缺陷,新制度规定了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取消了“医疗支出”、“药品支出”,以及期末将“管理费用”简单按人员比例分摊的账务处理方式,改为详细设置与成本核算相关的会计科目及明细核算,进一步明确了成本核算的原则、对象及成本归集和转移的方法,充实了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内容,改进了原制度中收支不配比的缺陷,规范了药品成本核算,有利于会计核算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2.缺点

药品进销差价的核算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公立医院取消进销差价会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按新制度规定,药品在采购入库时,药库按进价入账,而药房领药时也按进价核算,实现“零进销差”。新制度这一规定与新医改方案中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避免“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理念相一致。但是在完全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政策之前,药品仍然需要加成后给病人使用,所以病人从药房购药时需要按售价核算。由此,药品销售收入在医疗收入科目中按售价核算,而药品销售成本却直接在医疗业务成本中按进价核算,两者之间联系的紧密度不够,造成药品在核算实际成本时很难准确。因此取消“药品进销差价”这个核算科目,会使药品销售收入与药品销售成本之间的配比性无法准确验证,一旦药品管理出现纰漏,则药品的丢失、非正常损毁都有可能直接计入成本,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损失。再则,医院的财务对药品只是按金额控制的,并未按数量控制,由此造成药房药品账面上的金额与药房药品的实际金额无法核对,很难做到账实相符。

此外,由于医院在经营过程中所购置的药品是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动的,这些药品如果销售滞后,存放在医院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新制度并未对药品等各种材料物资计提减值准备,这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对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院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医疗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情况下,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在对药品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方面固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医疗和药品收支不配比的问题,在核算方法上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财务核算经验,因此更加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促进医院经济发展、加强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春.新制度下医院药品成本计算方法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2.8.

[2]卫生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Z],2010-1-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6,第1版.

上一篇:纪检干部培养方案范文 下一篇:财务主管培养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