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范文

时间:2024-01-11 17:29:56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篇1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式;直观式;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76-01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一门服装造型艺术与实用技术紧密结合的设计类课程,涉及的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服装纸样设计原理和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是完成服装设计过程的再创造、再设计。为上好这门课,笔者在汲取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用启发式的方法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要使服装结构设计课生动活泼,充满活力,进而真正走到能力与技能相结合的教育轨道上来,就必须抓住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从一般到特殊这一环节,即标准体型与特殊体型的关系,改变因为存在人体的个别差异性而导致特殊体型者没有合适服装的状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的关系,掌握服装的结构设计,解决人体个别差异性导致的问题,可把课程设计为三个教学环节。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环节主要是讲授服装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则,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女性上装结构时,可把上装分成几个知识点来讲解。如前、后片省移、省的大小及与人体结构的关系,省与褶、省与分割线在人体相应部位的位置和应用。袖子的袖山变化与袖子的造型关系等,让学生先用纸样进行平面上的理解,再用白胚布手工制作各部件,进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服装平面构成与人体的关系,以及服装结构的基本原理。

(二)采用科学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本环节主要是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实践中发现、体验、探讨服装与人体的关系,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教师通过自己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寻找、发现、纠正等一系列过程中,体会服装结构与人体结构关系,进而掌握不同体型同一部位结构调整量与结构线的变化规律。这种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师生反串互动。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讲授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或章节的内容给出一种服装款式,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后绘制出服装结构图。再让学生讲述,说明款式特点和构成原理。然后老师组织学生共同提问,进行讨论分析,接下来再由学生总结大家讨论的意见,提出改进措施。教师作最后的总结评价,这种师生反串互动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学生也培养了审视效果图、款式图并把它们变成结构制图的能力。通过师生反串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用直观式的方法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对其的直接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深刻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 目前广泛采用的结构设计方法是平面结构设计,亦即在平面的纸或布上进行,具有使用工具少、成本低、速度快、适合成衣化生产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弱点,即平面性。因此,平面性是服装结构设计的一大障碍。解决学生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是使学生尽快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结合“立体演示”进行“平面制图”设计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这里的“立体演示”是指借助人台的教学手段,目的是借助立体感觉让学生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的理论。如:首先从平面到立方体,将服装平面结构设计制图学习中常出现的省、褶、断缝及公主线等通过缝合成服装穿在人台上,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服装的立体效果,了解省、褶、断缝、公主线的位置、大小及结构的合理性。第二是将一块白胚布裹在人台上,这时服装面料一定会出现一些省、缝、褶等结构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多变性,为了呈现一定的效果,在服装面料上要进行省、褶等手法的处理。从立体再回到平面,展开到平面后其平面结构线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结构线的特征给学生一个更为直观感性认识,从而为学习平面结构设计理论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善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服装CAD及CAI课件等更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教学内容,实现优化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用项目驱动的方法教学

项目教学是指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可以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和工作项目,开发出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中教师应以项目为中心编写相关教案及材料,细致安排教学环节。

(一)科学确定项目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项目教学法的精髓。课程的项目任务要遵照人的认知的规律、职业成长过程,按由易到难的步骤进行设计,将所有知识点有机融合,还要兼顾企业对岗位的要求和学校硬件配备程度以及对具体的项目要提出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完成期限等。这一环节教师为主导。

(二)详尽制定项目计划

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将其分解成平行而且递进的子项目任务,就构成了项目计划。不同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感兴趣或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在子项目的可行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把关,适当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也可建议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吸取好的建议,以提高子项目的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已掌握的知识,制定子项目,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三)认真实施项目计划

实施项目计划前,教师应先讲授基本的教学内容,再根据项目计划安排,适当划分实施小组。各小组分别讨论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实施。这个环节是师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项目教学的关键,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和示范。但教师只是在诸如方案调整、材料选配和更替、装饰和工艺技巧等各个方面适时地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或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中,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培养能力,亲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完整反馈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既要注重对平时的考核又要重视对综合技能的考核。平时的操作成绩以考核学生典型款式服装结构设计的能力为主。综合技能成绩则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种款式服装结构设计的综合能力。所有作品一起公开展示,学生首先展示自己的作品,自我评估,向老师、同学讲解思路,指出亮点及存在问题;汇报计划实施后的体会;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每件作品共同点评,共同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打分,使学生清晰地明白本项目中的优缺点,共同商讨进一步提高、改进的办法。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法教学中纯粹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发展能力。实行项目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程多,组织的方式也较为灵活。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如果备课不充分,知识储备不足,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总之,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集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实用课程, 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探讨,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也要坚持服装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 围绕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不断摸索,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 能够满足行业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峡.谈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几点设想[J].湖南包装,2004,(1).

[2]吴永红.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04,(1).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篇2

关键词:服装结构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服装结构在服装工业生产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技术价值意义。因此,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服装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目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开放、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也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服装行业的需求而创新整合。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谈一下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课程的构建,借此来丰富服装结构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

一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理论依据

服装结构课程作为现代服装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强的实践作用和价值意义。如: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图片都是对服装艺术造型的分解展示,是展示服装设计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服装结构课程的构建不仅可以推动服装设计向平面成衣有效转化,而且也为成衣的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服装结构课程涉及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制图等内容,其中服装结构课程在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服装结构对款式造型设计来说是一种延伸和发展,而对于服装的工艺设计来说又是基础内容,是其准备阶段。从某些角度来说,服装结构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本质内容,它是服装专业课程中的内在构成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性内容。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的重点是分析、总结服装结构的立体构成和平面分解的方法与规律,从而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组合关系。他追求的是艺术与技术的同步进行,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开展。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因素,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有着很突出的位置,并成为每个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担负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以学科为基准,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市场经济实际发展中对职业岗位技术与能力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的,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服装结构课程有着适度的技术理论和应用性,在开展过程中。笔者就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技术工作岗位做了调查,分析、总结得出: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岗位能力。具体如:款式设计向平面结构转化技能。即:服装结构对设计出的款式有着一定的审查、分解、理解功能,通过一定的结构理论和方法能够将立体造型的服装转化成为平面的服装结构,即:多片服装设计内容。而这种技能的形成还需要学生掌握其他四种基础技能,即:对人体的测量和分析能力、个体使用与规格设计能力、服装平面结构设计能力、服装结构制图能力。

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这里说的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是相对于较为复杂的服装立体造型而言的,即:通过服装立体相关内容进行结构设计的能力。主要是对特殊体型服装结构进行修改或者对服装局部试样的技能。服装工业制作、推板能力。这个技能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延续,具体指的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或者制图结合服装工艺和实际需求转化成为服装生产时所需要的成套系列服装制作样板的能力。其细分可以为:工艺制版技能、工业推板技能、样板管理技能、样板转化技能。综合技能。这里说的综合技能是与服装结合相关的一些设计技能、工业制作技能、推板技能、测量分析技能等等的相融合运用,即:实践技能和运用技能。如果服装专业的学生只是单一的具备这其中的某一技能,那么,笔者认为通过服装结构课程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三 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内容

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过程中,其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原型裁剪、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服装立体裁剪四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如下:服装结构制图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知识、相关原理、典型的服装结构制图案例、较为常见的服装结构制图方法、步骤,服装的基本组合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诸如:服装的制版、推板等。服装原型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原型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的日本文化式原型案例,原型生产和各部分成型原理,原型的修改与矫正,日本文化式原型的相关应用原理和应用方法。其逻辑框架为:原理——原型——引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原型引用体系。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服装人体工学为基础,分析了人体构造与服装造型之间的关系,从局部到整体较为细致的讲述了常规人体体型的服装结构原理和结构变化原理,对典型或者特定人体体型结构与服装关系进行分析并讲述一定的修改或者补正方法。

服装立体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立体剪裁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立体剪裁的方法、技术原理、实践中需要掌握的要领内容,对生活类、艺术类的服装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一些立体剪裁方法的基本实践技能,立体剪裁的立体校对,诸如:平面制图到立体校对的训练、立体剪裁到服装制版回复或者推板过程的转化,服装立体剪裁的相关细节分析。这个内容较为深入的展示了服装结构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充实了服装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

总而言之,服装结构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的必要学科,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整合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等,不断探究、反思与总结,强化服装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力争以自己院校的学生为中心,总结出一套实用性与适应性融合的服装结构课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服装专业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建智.服装结构原理与原型工业制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篇3

1.1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最首要的课就是绘画基础课。通过绘画基础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更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但是,绘画基础课的内容很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抓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增加一些学生较易掌握的内容,比如,说结构素描。结构素描是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除了绘画基础课中职学校还开设了绘画表现课。绘画表现课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这门课程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等。教师在讲这门课时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与服装企业、市场等紧密结合。优化课程设置要改变传教学模式,比如说美术设计的教学严重与实际脱轨或者课程之间完全分离,没有寻求各门课之间的交叉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教师在传授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可以同时给学生讲授衬衣的结构与缝制工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美术设计的内容就会交叉整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一门知识的过程中会了解许多其他课程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学更加规范和合理。课程设置上应该注意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人的人体结构有很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补充大量的人体构造知识,如对人体的比例、骨骼、结构等以挂图或模型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使学生具有独立的绘画人体的能力,为以后的服装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目标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对于任何一个即将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功底,为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所学内容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相应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服装公司从事一系列的服装设计工作,比如,款式的设计、服装工艺制造、裁剪、整烫等。还有一些职位,比如说服装打板、样衣制作、质检、服装产品推广等工作,这些岗位虽然都对工作人员的服装设计功底要求不大,但是工作人员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根据以上描述的服装设计岗位的特点以及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

1.3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服装市场的变化周期很快,这一特点既给服装设计行业提供了大量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使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基于服装市场变化快的特点,中职服装设计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付诸于实践,多进行实地考察。理论来源于实践。服装美术设计人才适应市场的能力需要从实践中锻炼而来。学生应该深入到服装设计公司,了解服装设计和销售的全部环节,参观服装设计的整个生产流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为学生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服装设计的课程应该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适当的增加相应的课程,比如说针对市场变动较快的特点,学校应该增加服装流行趋势的欣赏课,让学生可以走在时尚的前言,及时了解服装设计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欣赏完别人的优秀的作品之后要布置一定的作业,要求学生写感想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服装,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上服装设计欣赏课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下服装的图案、款式等。通过对别人的借鉴和模仿,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别人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2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对于任何一个即将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功底,为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主要做到优化课程设置;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等。其中在各项教育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服装美术设计专业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篇4

【关键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一、专业背景与发展前景

针对未来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在应对未来服装品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下,也同时要求高校教育体制对服装人才培养方法的不断更新。这个改革主要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地的改革。改变过去笼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合班上课,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效项目教学,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增加人才市场挑战力。在经过一年基础专业学习后,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考试,然后专业教师选拔,将合格学生分为品牌服装设计与高级时装设计两个不同层次。前者的培养目的是为广东沿海品牌服装企业广州,深圳,东莞为主,直接输送服装设计师,设计总监,制版师,工艺师等服装专业核心岗位;后者培养目的是为目前中国尤其以广东为主出现的大量的量身定制也就是向高级时装工作室输送大量创新性人才或自主创业性人才。

其次改革内容在于课程的重新整合与提高。过去的项目教学只是强调学生的技能能力是否能完成或达到基本教学目标。改革后的项目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达到企业核心岗位或自主创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具备毕业后能直接或快速到达理想核心岗位的核心专业竞争力。而非像传统的项目教学改革后学生在择业时大多数选择的是小作坊或小企业,并长期处于助理岗位。

再次,提高学生主动输入与输出的综合素质能力。传统的项目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而在本课题的项目改革内容中,将传统的服装市场营销理论教授转换为实际销售环节。让学生以班级为主,进行分组,注册淘宝网卖家账号。然后从服装策划,到设计,制版,制作,最后将成品放到淘宝网进行销售。通过这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更切实地掌握从产品策划,运作与推广与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使学生主动了解与切实掌握服装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以及客户需求。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的特殊性

首先,如何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选择高效项目教学的层次内容。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区分时,如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自己的优势能力时做到科学地选择专业方向,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引导与选拔方案。

其次,如何优化高效项目教学中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更加针对不同层次高效服装项目的人才培养目的。贯彻服装教育适应“泛时尚时代”发展的宗旨,根据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然要求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依据学科分类设置的专业其课程模式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进行课程结构组合,它忽视了职业能力培养针对岗位活动过程特点进行课程结构组合的客观要求,常常导致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脱节。打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并据此选择相关知识体系模块建立统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模式 ,使“教”“学”互动,“学”“做”相通,从而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了解服装审美,掌握服装设计原理及方法,具备设计、制板、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服装设计公司和服装厂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和服装工艺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设计学、工艺学和服装结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及技能,熟悉我国有关号型、质检的规定及国际服装行业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运用适当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从事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及服装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对大学本科外语要求,并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普通话水平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服装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服装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6.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二)专业方向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目前为止,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工程设计、服装色彩、服装营销学等内容。

主要内容: 素描及应用、服饰色彩、构成、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专业英语、服装设计学、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成衣设计、形象设计、服饰品设计、服装工业制板、成衣工艺制作、服装CAD、服装经营管理、服装展示等职业规划: 品牌服装设计公司(服装设计师、服装结构制版师、服装工艺师、服装跟单、服装外贸等);服装杂志社(服装编辑、记者等);成立个人服装品牌公司

(三)课程体系设置

1、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是服装设计工程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主要包括:服装材料学、成衣设计、成衣工艺、服装工业制板、形象设计、服饰设计、服装CAD。

2、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主要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设置,在基础必修课的基础上,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课程包括: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服装印染、服装市场营销、服装经营管理、图案设计、中外服装史。

3、专业组选课。专业组选课是为了加强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课程包括:戏剧服装、影视服装、民族服装、针织服装、鞋艺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广告、服装摄影、服装跟单、服装展示、美术欣赏、服装商品学。

4、专业任选课。专业任选课是专业组选了的扩展。主要开设课程有:裙装制板实训、裙装工艺实训、裤装制板实训、裤装工艺实训、衬衫制板实训、衬衫工艺实训、礼服制板实训、礼服工艺实训。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篇5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59-01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服装教学当中的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能够决定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只是封闭的开展训练。学生不能够全面而且深入的了解专业知识,还有一些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在实践操作当中却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所以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获取服装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下是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实践教学当中应该采取的教学方式。

一、摈弃传统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服装制图、纸样设计和样板制作的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现在的教材主要是以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为主要内容,相关的案例却很少,这样的教学设计系统化了结构设计理论,但是不知道如何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遇到实际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对象是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的技能是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的技能,这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缺陷,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邪恶生积极性很高,可以很快就进入到很好的学习状态,但是课程在不断深入,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实应用的能力却不令人满意,不能完成应该完成的板型设计,由此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果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教学的目的。

二、创造性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当中把纸样的设计和立体的剪裁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当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服装结构的制图和立体的裁剪的课程都是分开来设置的,先开展平面结构的制图,再进行裁剪的课程,两者分得相当清楚。这样容易使得学生把理论和实践分开,在制图过程当中想象不出来纸样的形状和人体的关系,不能够很好的去理解制图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教学方式多样化,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把录像、幻灯片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的表现力,教师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获得精确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制图教学也要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制图实践教学,能够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发现在画图过程中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校企联合,分层次教学

课程项目选取必须能够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

我们与有关的服装公司实行校企合作,选择市面上畅销的“品牌”服装设计方案作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项目,分层次地进行讲授。

首先以实际产品做示范,讲授整个的设计流程,在讲授过程当中,注意对学生的设计思路的引导。其次是创设情境教学,根据生产的实际把服装的设计分为几个项目,有款式、结构的设计以及样衣的制作等等,分组进行制作。每组都是一个服装设计公司,小组组长是项目经理,小组成员是设计人员,教师可以充当客户。第三,实施项目。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任务,每个任务针对的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其中的任务有款式特征分析、规格尺寸设计、衣身结构设计变化、衣袖结构设计变化、衣领结构设计变化、其他附件结构设计变化、下装结构设计变化、结构设计文件制作、工业样板制作。然后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最后教师进行评阅。最后,检查评估。教师对项目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对项目工作成绩给出评分,并评选出教师认为最优的设计。然后比较评选结果,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及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等,为下一轮更好地学习做好准备。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一个很系统的课程,在教学当中,每个环节都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理论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抓住学习的重点,对学生进行不断的训练,来让学生深入理解结构制图的原理,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把基础教学转向技巧型教学。打破常规教学,开展创新型教学,主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篇6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2.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5.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6.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8.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9.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10.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顺应服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进行课程建设,形成由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增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课程教学符合本科生的培养标准。主要采取措施如下:1.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增设实践性教学,以符合卓越工程培养要求;2.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案例库、实验操作指导书等;3.开通天空教室,基于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网络资源共享,进行网上课堂的教学;4.编纂适用于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讲义,达到公开出版的水平。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紧密贴合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不是简单的课堂授课,而是结合了“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服装产业发展现状,遵循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由于我院与服装企业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准确地把握了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设计中重点参考来自服装企业的意见。使得教学目标适合服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期望,侧重于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篇7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学习兴趣;应变能力;教学模式

0 引言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将款式设计的平面造型通过具体裁片组合成立体造型,从而进一步完善设计的合理性及美观性的一门学科,同时也为服装材料的选取、成衣制作工艺等提供了参考资料,这门课程在服装专业体系当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专业体系而言,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效果不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目标,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缺乏兴趣

大多数服装专业的学生都将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领域定为服装设计,认为服装结构设计与之关系不大,作为一般专业知识了解就好。加之人体工学、结构原理及制版方法比较复杂,还有繁琐的数据运算,这些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是让学生对本课程缺乏兴趣的因素。学习兴趣的缺失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减少,课堂学习效率不断降低,最后形成一种现象,看上去啥都见过、啥都懂点,但是真正动手去做则寸步难行。

1.2 教材更新较慢,不能与时俱进

服装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与时代的发展并行的。在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服装流行趋势日新月异、服装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而教材依旧几年一贯,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学生所学与服装发展现状相脱节,从而不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就是说无法达到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以理论为主,以实践为辅,在讲授过程中,通常教师按典型款型进行裁片结构图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绘制出样板。对于人体与结构线之间的关系以及确立这种关系的原因,如何根据不同款型去改变这种关系,学生都似懂非懂。课后的作业练习也都是在典型款型的基础上稍作变化,看上去学生作业合格率较高,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缺乏一种创新意识、应变能力的培养,款式变化稍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素手无策。同时,因为结构课程与工艺课程的分开讲授,学生在学习结构设计课程时几乎不做服装成品,最多在人台上做一些结构理解,学生对结构的理解大都处于平面结构状态,至于最后成品的立体状态如何,能否达到设计的效果,大多数学生都无法预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是我们必须长期去思考、研究的,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服装结构设计学科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给新生进校专业介绍时,就要讲解设计、结构与工艺是服装设计专业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处于中心环节的结构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以此引起学生重视。在组织学生参观服装企业时,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讲解生产过程,讲解每一个环节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专业特色、学科特点,正确对待各专业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实物展示,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领型结构变化时,可以选择不同领型的几款上装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时装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此老师在讲解结构原理、结构变化时,学生会聚精会神的听讲,积极主动的去分析研究从立体到平面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清晰、透彻的理论知识是实践顺利进行的保障。当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结构设计图,与成品一步步接近时,成就感油然而生,他们的学习热情会不断高涨,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厚,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实物,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图、文、声、像”中感受到时装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一些枯燥的原理、复杂的结构,通过立体―平面―立体的展示,更为清楚明了的在短时间之内讲解透彻。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始终保持这样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2 紧跟市场发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面试时用人单位要求根据款式图绘制出结构图时,会觉得不知道如何开始,脑子里混乱一片。仔细探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学内容更新慢,学生应变能力较差。

一般教材在理论知识的安排上比较详实,比较系统,在实例选取时,都是各种类基本款及变化款,几乎几年无更新,当然这些是基础很重要,但教学内容的一层不变也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重基础,也要关注服装流行趋势及市场发展,选取企业相关项目,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更为学生以后走向企业打下基础。在项目化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服装市场走向,与之相适应的一些结构处理方式,掌握与之相关的一些新的原理、新的技术。

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中,尤其服装这样一个时尚前沿的行业,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让学生模仿练习,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能应对变化,还能自己创造出更时尚的造型,设计出更合理的结构。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必须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例如:讲解男衬衫结构设计,在讲解完结构组成、结构原理,以及基本款式结构设计方法。老师可以收集当前男衬衫若干款,据已有知识,指导学生分析结构变化,处理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结构分析基本方法,而且深化了教学内容,开拓了视野。

2.3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大多数院校的服装教学都是按服装形成过程分成若干个独立的课程,如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作工艺、服装营销等等,各任课教师也都是按照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各学科开设学期也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学科之间的脱节,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服装专业中三个组成部分:设计、结构、工艺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结构设计教学中要尽可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实现专业课程的统一性。例如在讲解半身裙结构设计时,在学生了解了结构原理及结构设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结合服装设计相关知识,结合流行趋势设计几款半身裙,进而对这些款型进行结构分析、绘制结构草图,为了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可以挑选一款制作成品,通过成品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然后进行修改再设计,完善作品。实践证明,合理进行各学科交叉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采用传统讲授与情境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结构设计教学中,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适量的情景模拟,可以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鲜活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4 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工艺要求的板型。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实践过程中,因学生基础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在实践时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受时间限制,有的问题来不及解答。如在实践中采用分组教学,让学生集合集体的智慧进行操作练习,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沟通、协调的能力。分组时要注意学生层次均匀,一般4―6人为宜,选取一名学生为组长。在练习中,由组长组织讨论、分析问题,练习结束,每组进行总结,然后各组之间进行评比,互相学习。当然,老师不能把问题都留学生自己解决,要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校内实践,也要重视校外实习,让学生走进企业,接触最新的打版技术,学习老师傅的打版经验,熟悉企业生产制版流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从而减小校企差距;要带领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当前服装流行走向、服装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今后走进企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名服装专业教育者,有责任根据课程现状及特点,分析研究适合本课程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本课程教学,在服装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晔,李亚娟.《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优化策略及实施[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04).

[2]王淑静.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纺织科技,2010(03).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篇8

关键词: 职高服装设计专业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培养

服装设计是依靠一定的思维形式,按照相应的美学规律与设计程序,选择相应的材料,通过裁剪与峰值工艺将材料实物化的一项工作。在此过程中,还应对服装设计的造型、色彩、缝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现阶段的职高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切实顺应市场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服装设计技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企业岗位职能,确定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的教育职能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应以适应市场岗位需求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就业后的岗位职能,提升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服装厂而言,设有服装设计师、打板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不同职业。因此,在课程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项需要复合型专业技能的专业。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现有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并增加与服装设计相关的课程。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除了应开设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款式设计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可有选择性地引入广告宣传、服装品牌、服装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还应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进行综合考虑,彻底转变传统专业界限明显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2.树立创新观念,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对于创新教育而言,首先在于对教育观念的创新。为此,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构建起新型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应重点突出创造与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并对办学模式不断优化,从而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办学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改革,适应新形势下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需求。

服装设计行业是一个处于不断更新中的行业。这就决定设计思维方式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提升。

3.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而言,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在市场调研、资料收集、构思设计、材料选择和裁剪缝制等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为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小到车间流水线的作业,大到对生产动态和潮流趋势的把握,引导学生全过程自主参与,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已成为现阶段职高教育的办学趋向。没有校企结合,很难真正办出高水平的教育。在校企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建立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接受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从而引导他们切实感受到服装设计职业氛围。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有效弥补学校设备、职业情境的不足,又能聘请一些有着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服装设计及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能提升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新型的服装设计中,使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与企业结合的教学模式,还能定向为企业输送服装设计专业技术人才,并且能组织学校教师与企业服装设计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研发工作,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从而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在校企结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模式:(1)与企业以比赛投标的形式进行合作。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如,对于企业而言,可出一个以“下一季的开发”为主体的比赛题目,使学生得到切实锻炼,企业服装设计师可以企业的要求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2)与企业合作,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学习。为促进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可将学生分成设计组、工艺组等不同的小组,根据阶段实习结果对小组进行轮换调度。实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点评,并撰写实习报告。(3)学校与企业协议开加盟店。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经营管理机会,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开加盟店,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门店经营、店内布置和服装陈列等,促进学校与企业的综合发展。

4.注重套餐式知识组合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服装设计技能,还应注重课程改革,在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嵌套式知识的有效结合。(1)与服装知识的掌握结合。引导学生对服装的地位、发展历程、品牌实质等内容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创作思路。(2)与样板课程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身片分割、领袖型变化的原理,并引导学生根据结构变化原理创作出自己的平面结构图与样板制作。(3)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的结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设计作品的不同,选择相适应的工艺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对作品的缝制工作。这样既能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又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

5.结语

上一篇:社会工作需求调研方案范文 下一篇: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