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色彩四分类体系及应用

时间:2022-09-28 10:25:01

服装色彩四分类体系及应用

摘要:服装的色彩美是服装外表美的具体内容之一。色彩专家们经过多年调研总结:成功的商品40%是因为色彩的作用,色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著名色彩专家朝仓直已说:“色彩的世界是非常广阔的。如果要问世界上有多少颜色的话,恐怕没有入能回答这个问题。”人类借助科学仪器能辨认的颜色大约有两万种以上。在光线充足条件下,人们能够裸视识别的颜色也有两干多种。因而,将色彩进行条理化、体系化也就十分必要了。本文根据日本专家通过对人们喜好进行调查形成的“色彩四分类体系”,作为一种色彩搭配的工具和标准,把几万种以上的颜色进行分类,归纳为四大类,分析出各大类的风格特征,并通过实际配色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方便取得协调配色,提供色彩搭配的捷径。

关键词:色彩四分类 风格特征 配色应用

一、色彩四分类体系架构

(一)色彩四分类概念图

美国的罗伯特(Robert Dorr)虽然不是著名的色彩学家,但是在色彩界的地位不可或缺。他总结了自己长期做壁画零工的工作经验,研究开发了“色彩钥匙程序”的色票工具,阐述了色彩搭配和谐的方法:偏黄的色彩(偏暖)或者偏蓝的色彩(偏冷)组合搭配一定给人非常协调的美感。日本色彩学家发展完善了这个体系,提出色彩四分类体系,已经在建筑、时尚、家具等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图1是色彩四分类概念图:所有纯色都可分成偏黄(暖色系)与偏蓝(冷色系)两类,然后再分别加入大量的白、少量的黑,形成淡色的两个色相,分别是偏黄的淡色light warm(LW)、偏蓝的淡色soft cool(SC)2个颜色;如果加入大量的黑、少量的白,形成暗色的两个色相,分别是偏黄的暗色deep warm(DWl、偏蓝的暗色hardcool(HC)两个不同氛围的颜色。图2是以绿色为例的色彩四分类图例,相同的绿色由于偏向不同、深浅不同,给人视觉感受截然不同。以此类推其它所有的颜色都可以按照四分类划分类别。

(二)色彩四分类风格特征

同一个色相通过偏黄偏蓝、淡色深色四分类,形成四个色调。由于色相、明度、纯度的差异,从而产生四种不同的视觉风格特征。如图3所示,偏黄的淡色light warm给人青春可爱、轻盈愉悦之感,偏蓝的淡色soft cool给人时尚品质、柔和的女人味,而偏黄的暗色deep warm则给人成熟稳重、内涵深度之感,偏蓝的暗色hardcool给人认真冷静、有规矩的男性感。因此,在产品设计和日常穿者搭配时,应该根据品牌定位和自身的专属风格,选择适合的色彩类别,才能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

(三)同一色相的不同偏向

通过进一步细分,同一个色彩可以产生许多不同偏向的颜色,所有的色相都有自己的暖色与自己的冷色。创新了人们一直以来思想固有的认识:红色为暖色系,蓝色为冷色系。极大地丰富了色彩搭配的方式方法。如图4至图8,并行的服装都属于同一色相,由于冷暖偏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因此,不管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每一个色相都有不同的偏向,蓝色并不一定就是冷色,偏黄的蓝色可以归为暖色区域。而红色、黄色也不是永远的暖色。偏蓝的红色、黄色应该属于冷色区域。但是有个色彩是特例,就是橙色,实验证明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偏蓝的橙色。所以,细分每一个色相的不同偏向,把相同偏向的多种颜色组合搭配,都能取得整体配色的和谐美感。

二、色彩四分类体系在服装中应用

色彩“先色夺人”的第一视觉印象,成为服装设计诸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设计上的色彩美不是孤立存在的,既与服装自然属性形成的相对恒定的变化因素,包括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有关,又与流行因素的变化有关,还与品牌定位及消费者个人专属风格特征有关。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目的,色彩搭配的方法离不开变化与统一的原则,优美的服装配色一定是变化统一合奏的交响乐。如果色彩搭配过于统一协调,缺乏个性和灵动,往往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相反如果色彩搭配变化过大,矛盾冲突强烈,则给人刺激烦恼、杂乱无章之感。如何才能在变化的情况下寻求统一,在统一的前提下找到变化。方法多样,结果干变万化。而色彩四分类体系作为配色工具,促使我们运用理性思维,快捷找到色彩搭配变化统一的规律。

色彩四分类配色体系,能够帮助我们取得美观和谐的色彩视觉效果。一套服装产品无论选择多少套色彩,如果让所有颜色都有共同的偏向,即相同的DNA,都能取得和谐的配色效果。例如红色与绿色搭配,由于是这两色是补色关系,对比非常强烈刺激,解决的方法就是选择偏黄的红色和偏黄的绿色搭配,或者选择偏蓝的红色与偏蓝的绿色搭配,然后再考虑品牌定位或者个人穿着的TPO选择偏淡还是偏暗色系,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

(一)偏黄浅色配色(Ught warm)

在色彩四分类中属于偏黄(偏暖)的浅色基调,给人青春可爱、轻盈愉悦之感,色相偏黄(偏暖),中高明度,纯度属于鲜艳、清色系。偏暖的浅冷色系也可归为此类配色。图9服装属于LW配色,色彩明亮、鲜艳柔美。

(二)偏蓝浅色配色(Soft cool)

在色彩四分类中属于偏蓝(偏冷)的浅色基调,给人时尚有品质、柔和的女人味。色相偏蓝(偏冷),中高明度,纯度柔和、浊色系。偏冷的浅暖色系也可归为此类配色。图10服装属SC配色,色彩柔美、明亮、清澈。

(三)偏黄暗色配色(Deep warm)

在色彩四分类中属于偏黄(偏暖)的深暗基调,给人成熟稳重、富有内涵深度之感。色相偏黄(偏暖),中低明度,纯度属于纯度柔和、浊色系。同样偏暖的深冷色系也归为此类配色。图11服装配色,色彩强烈、浓郁、浑浊及柔和。

(四)偏蓝暗色配色(Hard cool)

在色彩四分类中属于偏蓝(偏冷)的深暗基调,给人深沉冷静、规矩及男性感。色相偏蓝(偏冷),中高明度,纯度属于鲜艳、清色系。偏冷的深暖色系也可归为此类配色。图12服装配色,色彩鲜艳、锋利及明暗对比强烈。总之,在产品设计开发时,首先需要围绕品牌定位,根据目标消费群特点,或者针对个人专属风格,在色彩四分类中选择风格对应的区域色调,如目标消费群是LW色域,考虑她在休闲时着装的色彩搭配,可以选择靠近DW的LW颜色群,在偏暖的浅色区域中,选择偏深暗的色彩,这样既符合目标消费群及个人专属风格,又取得服装与时间、场合等关联因素高度统一和谐。

三、其他配色

(一)重点色配色(accent colour)

重点色也叫点缀色,在整个色调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我们配色过于统一显得平淡乏味时,需要有重点色打破僵局,给原有配色注入活力。重点色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色彩三要素,色彩的色相、明度及纯度必须与原来的色彩基调产生强烈的对比,如原来的色彩基调是DW,那么重点色选择高明度、鲜艳的LW分类中颜色可以达到强烈对比的效果。如图13,上身里面蓝色的衣服就是重点色,与大面积的灰色形成纯度的对比;图14黄色作为重点色,与整体的蓝灰色调产生色相对比效果;图15白色的领子与绿色衣服产生明度的强对比。

另外要注意的是面积与色数的关系。如图16印花T恤由于颜色面积小而且分散,减弱了对比关系,所以,点缀效果不强,而图17的蓝色裙子由于面积小与整体产生强对比;图18衣服两个黄色袖子因为面积小,与整体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二)支配色配色(dominantcolour)

所谓支配色就是在整个配色体系中,占绝对优势可以左右整个色彩效果的配色,也叫主调色。原则上凡是存在支配色的配色都是调和的,一般同一色相或者邻近色相搭配最易取得色彩调和。如果不同色相配色时,处理不当往往会产生不协调的结果,这是采用支配色进行调整,就可以取得协调。支配色可以从色彩色相、明度、纯度三个方面单独考虑,也可综合运用。例如图19浅灰的支配色整体给人感觉非常时尚,图20的配色支配色是沉稳的蓝色调,图21支配色是棕色调,给人自然轻松之感。

(三)多色配色

在实际配色中,单色或者少量几套色搭配容易处理,也容易取得和谐效果。而多色搭配由于色彩多关系复杂,有时会产生主次不清、杂乱无章的结果。色彩四分类体系可以使每个色彩偏向都趋于一致,至少大部分色彩具有共同的色彩偏向,偏黄或者偏蓝,帮助设计师很快解决此类问题,那怕最多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也不会使我们束手无策。

另外,在实际配色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是我们在运用色彩四分类体系时,经常会出现过于强调色彩偏向一致,造成多配色过于平淡缺乏变化,整改的方法就是加大色相的对比程度,如运用对比色或者补色搭配。如图22中A和B两色搭配过于统一,而图23是调整后的效果,A与C是补色对比,加强了对比,由于A、B、C三色都偏蓝,因此,给人既统一又有变化的视觉美感。相反如图24A和B两色属于补色搭配,由于两色偏向不够一致,红色偏黄,绿色偏蓝,显得刺眼不协调,调整的方法就是让每一个颜色偏向一致,图25中B和C由于两色都偏黄,缓解了色彩之间对比过强的矛盾,达到统一感。

如图26、图27所示,由于色彩偏向一致,显得非常协调。而图28虽然红色的裤子与蓝色的上衣属于对比色相,由于两色都偏蓝,加上面积大小合适,所以,给人既对比有协调的美感。

结语:

综上所述,服装色彩四分类体系的研究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和谐色彩搭配的标准,便于我们在产品设计时采用理性量化的方法,简单直观,破解了设计师与设计助理、设计公司与印染公司等关联部门色彩沟通的技术障碍。促使我们快捷地获取理想配色,有助于对产品色彩家族关系的建立,进而促使产品色彩搭配更加优化,达到品牌销售业绩的快速提升。当然,服装色彩美包含因素很多,包括非流行因素和流行因素两大类。同时,色彩又是“软”科学,属于品牌基本建设问题,期待广大服装企业在品牌建设中作为战略问题进行思考。

作者简介 叶菀茵 女 1963年2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时装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国家二级色彩搭配师服装技师长期从事服装设计及教学、色彩设计应用等领域研究。

上一篇:“舌尖2”:寻味之旅与吐槽盛宴 下一篇:情境作文 “时间都去哪儿了”写作指导